信息请求

2024-05-28

信息请求(精选十篇)

信息请求 篇1

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 是指公务机关和非公务机关的信息处理者, 在对公民的个人信息收集、储存、利用以及处理过程中, 公民个人所享有的请求权。这里的请求权主要包括排除国家或他人不法侵害的消极请求权和控制、支配个人信息的积极请求权。每一项权利构成都包括其权利的权利属性, 在对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两种模式分析的基础之上,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权利属性, 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内涵及价值, 保障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在实践应用中,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解决权利冲突等问题。个人信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自决权是个人信息请求权的两大模式, 我国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到位, 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个人信息请求权的含义

台湾学者李震山首次提出“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这一概念, 由于个人信息请求权主要包括个人信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自决权两大模块, 李震山先生认为这项权利是以保护隐私或自我决定权为核心, 与人格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 是指公务机关和非公务机关的信息处理者, 在对公民的个人信息收集、储存、利用以及处理过程中, 公民个人所享有的请求权。请求权主要包括排除国家或他人不法侵害的消极请求权和控制、支配个人信息的积极请求权。因此, 这项权利与隐私权在一定方面存在着重叠部分, 主要是该项权利中涉及到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 这一点本身也属于隐私权范畴。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范围包括经由公民个人同意, 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美国与德国在立法实践中已经确立了个人信息请求权的基本模式。

三、个人信息请求权在民法中的构建

(一) 进一步规范个人信息请求权的概念

由于我国是法治社会, 从实际国情出发, 在法律领域中应当对个人信息请求权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为了进一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在保护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立法过程中, 分别立法、分别保障模式较为适应我国国情发展需要。在学理层面, 需要进一步明确对“公共利益”等的定义, 当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产生冲突时, 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公共利益”的规定来界定, 在立法实践中, 将公益概念具体化, 建立相关的权利裁量机制, 来明确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冲突, 才能进一步解决该问题。

(二) 立法过程中, 注重保障个人信息护请求权的路径选择

从司法公正的角度来讲, 选择统一立法模式是构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体系的最佳模式。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 行政权力处于重要地位, 同时也就需要采用相应的约束控制, 对行政权力进行大力的监督和制约, 所以说, 在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信息收集、处理的行为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也应运用自律模式, 这样才能进一步保障个人信息护请求权的路径选择, 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立法体系。

在立法中, 不可避免要涉及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我们知道,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 均有其行使的边界。从已经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来看, 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行使要受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制。在监督机制上, 针对公共部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 作为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最高保障机关。其组成人员信息保护委员由全国人大及地方人大从法官或大学教授中选出, 保障其专业性。另外, 从行政体制改革和放松行政管制的方向, 对于特殊的具有很强技术专业性质的公共部门, 如卫生行政、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设置内部信息保护人, 由联席会议确定的相关负责人承担起监管职责。

(三) 保障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权利救济机制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救济是权利实现的最好保障, 当今的社会, 个人信息被违法收集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更好的保障个人信息权, 必须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 这就需要对信息主体的救济途径做出明确的规定, 行政法制度层面做出了保障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的制度, 造成的不利的后果, 信息处理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主要是通过完善权利侵害救济制度来实现。在事前救济上, 我国可在《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类似民事诉讼知识产权上的“行为保全”制度, 即当公民认为公务机关收集、处理、利用其个人信息的行为会对损害其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或损害的威胁时, 有权要求法院做出裁决, 制止公务机关的行为。而在事后救济上, 我国也应当将公务机关侵犯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赔偿责任纳入国家赔偿责任的范围, 包括财产损害与非财产损害均列入赔偿范围, 同时明确规定公务机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赔偿的最高限额, 实现最大限度的权利补救。

四、结语

个人信息保护请求权, 主要包括排除国家或他人不法侵害的消极请求权和控制、支配个人信息的积极请求权。个人信息请求权的确立明确了民法中的民事权利保护, 使民法典的内在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个人信息请求权体系的构建, 对整个民法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齐爱民.对开放平台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经验与借鉴——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 2013 (6) :20-24.

冀中星诉东莞信息不公开请求被驳回 篇2

记者从东莞中院获悉,1月9日,东莞中院对原告冀中星诉被告东莞市人民政府不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法定职责纠纷一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冀中星的诉讼请求,并于昨天下午通过邮政特快专递向原告代理律师邮寄送达行政判决书。

据了解,原告于2013年8月1日通过邮政特快专递方式向东莞市人民政府寄出《信息公开申请表》,要求公开对冀中星反映在2005年6月28日被东莞市厚街镇新塘村委会治安队员殴打致残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的结论报告。

法院审理查明,2013年8月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收到上述申请当日即转交东莞市公安局办理,且东莞市公安局亦在法定期限内相继对该申请作出答复,并向冀中星寄送《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延期答复告知书》及《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

2013年10月22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又作出《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并于10月26日通过邮政特快专递方式向冀中星寄出,再次明确告知冀中星对其申请的办理流程和处理结果。

论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竞合 篇3

关键词 物权请求权 债权请求权 侵权行为 请求权竞合

一、请求权的基本理论与分析

请求权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说汇篡学派代表人物温德夏特于1856年发表的《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私法上的诉权》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请求权就是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之所以要研究请求权,是因为在民事权利的体系中请求权处于枢纽的地位。无论任何权利受到侵害,都需要请求权来救济。并且,实体法上的请求权(这里提到的民法上的请求权是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又需要经由程序法上的请求权来行使。程序法上的请求权实质上请求公力救济的权利(诉权),从这个角度看,请求权将实体法与程序法完美的衔接了起来。

请求权的种类,一种分类是依据民法总论,将此分为独立请求权和非独立请求权。另一种分类是似乎更细致的分类,分为基于债务合同的请求权。

二、请求权的竞合理论与审查顺序

何谓请求权竞合,通说认为指当数个以同一给付为目的的请求权并存时,当事人可以从中进行选择的现象。一个概念的定义,背后往往有其理论基础的支撑,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就会得出不同的定义。根据德国学者赫尔维格的理论,一个法律构成要件产生一个请求权。

一项事实往往同时具备若干项请求权规范的构成要件。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察的问题是,这些请求权中的每一项是否都能够独立地予以主张,即债权人是否能够获得多项给付请求权积累,如买受人有权要求交付标的物和转移所有权)。如果债权人只能够获得一次给付(如损害赔偿)则还要考虑:存在许多请求权,还是仅存在唯一的一项请求权,前者是请求权竞合,而后者为请求权规范竞合。而如若存在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一项请求权是否会影响到另一项请求权?如果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是否可以改变另一项请求权的构成要件,是否可以缩短另一项请求权的消灭时效?

在德国民法总论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是要取决于请求权规范本身,是无法就全体请求权而言予以一般性的回答的,而只能从某些具体的请求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来做探讨。法律规定各个时效期间时的目的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在我国债法中其实是有详细分类与解决的,请求权竞合发生的原因在于这些规定所定的抽象构成要件事实的特征,亦即要件要素有重合或者包含的情形。如果是重合,其使用不互相排斥;如果是包含,则在有疑义,特别是适用的法律效力都不能相互的并存时,我们将适用包含他规定要素的为特别法,而被包含的为普通法,适用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学说传统上称此为法律竞合或者法条竞合。而Larenz主张避免用语多样性,建议使用“排斥竞合”代之。

而德国的审查多项请求权的顺序是解决请求权竞合的好方法。该顺序在本质上以关于请求权竞合的实体法规则为基础:一项请求权越是特别,就必须越早审查。此种特别性乃基于以下情况而发生:该规范自己或以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可能影响其他请求权规范。通过及早审查顺位在先的规范,将避免顺位在后的规范的范围内这一审查不得不提前进行,或避免在此范围内使体系发生连锁现象。

特别地,适用以下顺序:(1)分为基于债务合同的请求权;(2)基于缔约上过错而发生的请求权;(3)基于无因管理的请求权;(4)物权法上的请求权连同其非物权法上的效果请求权;(5)基于侵权行为以及严格责任而发生的请求权。

三、物权请求权以及中国物权请求权理论

物权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而产生的权利。其产生根据在于物权是对客体进行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当物权人的支配权受到他人侵害时,为恢复权利人对客体的圆满支配状态,物权人才应行使此项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在罗马法中产生萌芽,虽然在罗马法中不存在物权请求权这个学理概念,但是罗马法上的物权保护制度与现代物权请求权制度的蕴涵及其价值诉求存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罗马法中的物权保护制度和机理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物权请求权制度的萌芽。而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颁布,1807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颁布,有关财产权的保护制度也随这种分离而被分割在实体法与诉讼法中。民法典第二卷为“财产以及所有权的各种变更”,其第二编名为“所有权”,共设两章,然通编除第544条规定所有权的定义和第545条规定所有权不受强迫让与外,全部两章内容都是关于添附权的规定,再无其他条文,更谈不上基于所有权的请求权或他物权的请求权。尽管法国学者一般认为,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条文为:“任何行为致他人受到损害时,因其过错致行为发生之人,应对该他人负赔偿之责任”)可以被灵活地用来解释对任何权利包括物权的保护依据,但我们认为第1382条是关于侵权行为的一般规定,尽管其中也包含物权请求权的一些内容,仍不能看作是物权请求权的规定。在德国民法典制定之前,德国民法学者对罗马法的所有物返还之诉和排除妨害之诉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排除妨害之诉,学者贺兹认为应将排除妨害之诉与所有物返还之诉并列,作为所有权保护的两大制度,这一观点得到其他学者特别是潘德克顿法学的核心人物溫德海得的赞同,而温德海得是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1888年)的主要起草人,这使得物权请求权能够顺利地写入民法典条文。

关于物权请求权的学说:(1)物权作用说,物权请求权是物权的作用而非独立的权利,其依存于物权而存在,该说曾一度成为日本学术界的通说;(2)纯债权说,认为物权请求权是一种债权性质的对特定人行使的独立权利;(3)准债权说,物权请求权不是一种纯粹的债权,而是一种类似于债权并准用债权规定的特殊请求权;(4)非纯粹债权说 认为请求权是一种自物权派生的对人请求权;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谢在全教授将该观点归入非纯粹债权说,而大陆学者梁慧星教授将其归入准债权说。(5)独立请求权说,认为请求权是一种由物权所派生而依存于物权的独立请求权;(6) 所有权变动的现象说 认为物权请求权是观念的绝对的近代所有权人对特定人所得主张之动的现象形态。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物权请求权性质的认识比较一致,大多认为物权是一种独立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的法律构成。(1)物权请求权在法律上属于一项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立法者对自然事实的创造性反映,是立法者抽象理性思维的产物。物权请求权又并非法律事实单独组成,而是与其产生的法律效果共同构成。(2)立法者在设计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时要考虑到:第一,立法者基于立法目的所赋予该项法律事实的制度功能。第二,该法律事实是由一系列要件构成,该各要件即为物权请求权法律事实这一系统的构成要素。第三,该法律事实与其他法律事实的互动协调关系。另外,由于物权请求权制度本身的抽象性,涉及物权请求权的构成,各国法律规定都较为概括并且有侧重,尽管这样,物权请求权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为:须有相对人妨害物权人物权的行为、须有物权人的物权受有妨害的事实、妨害行为与妨害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其中,相对人妨害物权人物权的行为是物权请求权法律事实构成的实质要件和核心要件。

我国《民法通则》以及《物权法》中的物权请求权。我国《民法通则》在第五章第一节规定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财产权,在第83条有关相邻权的条款中规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物权保护方法。在侵权民事责任中,第117条规定:“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此外对于侵害物权的,还适用于《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等。我国《物权法》物权请求权的体现主要体现在物权保护方法32~37条,但实质其实并非这几条都是。

我国在对物权请求权适用的时效上,也有区分。在返还原物上有时效性,而在排除妨害,消除危险和恢复原状上不适用诉讼时效,因为这三种请求权的消灭不会导致出现权利真空,因为物权本身依然存在。从价值衡量的角度来看,这三种请求权的消灭不会给权利人的财产自由造成根本损害,只不过会给其带来一些局部损失,并且物权人还可以通过自力救济。

四、中国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关系与批判

两者在权利的行使上,都是要求特定之人给予特定给付。然后两者在许多方面又不同:(1)物权请求权的实现或物权性民事责任的承担,权利人无需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因为,权利人仅仅要求将受到妨害的物权恢复到其完满状态。而受害人欲请求行为人损害赔偿者,则应证明其实施侵权行为时主观有过错。

(2)物权请求权的实现不以行为人的行为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为前提。而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是加害人造成了受害人现有财产或非财产性损害。

(3)债权请求权的行使有诉讼时效的限制,而物权请求权很难适用诉讼时效。

(4)物权请求权的行使主体并不局限于物权人本身,因为物权请求权是与物密不可分的,任何对物的占有构成侵害或妨碍的,物的持有、占有者即可行使此项请求权。如租赁物的承租人对他人侵害租赁物的行为可以提起诉讼行使上述权利。因此,这是一种对物诉讼。而债权性请求权的行使是以相对人为对象,且以权利人受到实际损害为前提。因此,只有受到损害者才可以侵害方为被告提起诉讼,故这是一种对人诉讼。

当然,债权请求权可以与物权请求权竞合并存,从实定法层面上来看,只要法律未禁止物权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竞合并存,就意味着可以净额并存,而由当事人自己基于利益衡量,即作为自己最佳的利益判断者,来选择主张何种权利,而一旦选择一种请求权,则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即放弃其他请求权并为承受所行使之请求权所产生的相应法律后果。

其中物权请求权与合同债权请求权的竞合。 物权请求权与因侵权行为而生的请求权的竞合中,因为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的根据就在于物权与债券,根据物权优于债权的原理,在效力物权请求权均应优先于债权请求权。另外在履行物权请求权时,可能会有伴有债权请求权的发生,例如:《物权法》34条返还原物请求权,在此过程中,如果损害了标的物,那么就有可能产生赔偿损害这种债权请求权,所以两者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密不可分并不意味可以混淆,在我国《物权法》中第37条的赔偿损失与其他民事责任的请求权,我认为便是一种混淆,这看上去是对物权的保护,但实际上是引发出来的债权请求权。

而法条的错误引导会使我们在这一块更难理解这种竞合。

我想指出的还有第33条,物权确认请求权其实已不为物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需要物权做支撑,而此时的物权确认四字已显示利害关系人没有物权。而第36条,修理、重作、更换、恢复原状请求权应该写入侵权债法中,因为物权未受损,受损的是标的物。因此我认为这些都有待修改。

参考文献:

[1]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德]特尔·梅迪库斯.请求权基础[M].法律出版社,2010.

[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民法[M].法律出版社.

[4]王澤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段厚省.民法请求权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6][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

[7]黄荣茂.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Larenz, aaO. S. 236;Apostolos Georgiades,aaO.S.219ff.

[9]刘凯湘.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历史演变[M].

[10]汤勇.物权请求权制度研究[M].中国监察出版社,2009.

[11]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信息请求 篇4

Rod Ellis (2000)的一个研究揭示了二语学习者使用请求策略的发展过程。在他的研究当中,Rod Ellis发现比起使用直接请求,本族语说话者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请求策略。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请求”常常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本文以“消极请求”和“探询及直接请求”言语行为为讨论对象,从语用角度来比较英汉“消极请求”以及“探询及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之处,并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对这两者的异同处进行了讨论解释。

2. 分类讨论及研究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汉语本族语者和英语本族语者所使用的请求表达句式。例句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一些来自书本中的语言。由于本文作者期望研究能反映语言使用的真实性,例句更为注重的是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自然性。以下的请求类型是根据Rod Ellis的研究发现,选择对请求言语行为中的“消极请求、探询及直接请求”进行讨论。

2.1 消极请求

消极请求是一种间接施事行为,言外之力通过慎用类施为动词直接表现了出来。Leech (1983)提出,为了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要遵守礼貌原则。在日常交际中,尤其是在进行“请求”时,常常需要有礼貌地进行言语交谈。Leech发现,间接表达和礼貌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

在英文里面,为了表示礼貌,大多请求都是间接性的。说话者常常通过消极请求来减轻一些通过使用施事性行为动词进行直接请求所带来的尴尬。带有明显的试探性,旨在说话人不是在尽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而是弄清楚对方的所思所想,让对方自己选择,所以他们较常使用表示间接和试探

的词汇如rather, sort of等。如,Richard:“Could you sort of...puin a good word to Simmon about me?”

然而,在中国,说话者常常使用消极请求来表示一种不确定和需要,而不是出于礼貌。

(1)我很想让你把这个告诉我。

(2)我想让/求你帮我个忙(行吗)?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消极请求言语行为是在说话者的立场上进行的。例(1)表明说话者对事件的关心,但是他并不能确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告诉他。与例(1)相近,例(2)同样也表达了一种特别的含意,即说话者并不能肯定听话者是否愿意帮助他。但是,当说话者使用了“行吗”,请求行为就更多地传达了说话者的不确定性,因此转化为在听话者的立场上进行。

2.2 探询与直接请求

英文中大部分的请求是属于这探询类请求。Green (1975:107-307)给出了很多这种类型的句子:

(3) (a) Will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b) Would you take out the garbage please?

(c) Would you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d) Would you like set the table now?

(e) Won’t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f) Do you want to set the table now?

(g) Why don’t you clean up that mess?

同时,英语本族语者常常使用疑问-条件句来进行探询式请求,如:

(4) (a) I wonder if you were free on Tuesday.

(b) Now one more question, if you don’t mind.How do traditional doctors diagnose illnesses?

这些假问句表面上看是询问对方有无做某事的兴趣或者欲望,实则是请求对方做某事。即使当说话人强硬性和命令性地要求对方做某事时,大多情况下也是使用疑问句式。如:

(5) (a) Can’t you shut up?

(b)你为什么不关上窗户?

例(5b)暗示了听话者所做的行为引起了说话者的不悦(为什么你早该做的事情你却没有做;我没有看见你为你所作的行为辩解)。在英文里,那样的疑问句式可以被用来表达请求,如例(3)。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改变提出请求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所有例(3)里的英文请求例子都会有相对应的中文表达方式。如“why don’t you”结构是一种疑问句型。然而,由于该句型并不要求得到相应的回答,它便被视为一种请求的言语行为而不是一种疑问。在英语里可以是礼貌的请求或者建议,也可以是批评、责备,视具体场合而定。而“Why don’t you”与之相对应的汉语字面翻译“你为什么不……,怎么不……”则变成了反问句,用否定的问句形式表达肯定的祈使内容,多含有疑问、批评、责备之意,说话人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下面这个中文例子就含有这样的语气:

店主人:“秋英,怎么不送客?”(《田汉剧作选》)

例(3c)通过使用“would you mind”句型表示适度的礼貌,但是中文却很少有这种回避使用祈使动词的相对应句型以示礼貌。只有受外语深刻影响的某些说话者才会偶尔使用这样的中文句式。专业是英语的中国大学生有可能使用下列句式进行请求行为:

(6)介不介意帮我把这本书还掉?

然而,这种请求方式常常被中国人认为是不必要的礼貌。因此,这种句式往往很少为人们所用。中国人在进行这类请求时往往根据听话者做此事的能力使用“假问题”。

(7)你能……吗?

你能不能……?

然而,英文中的“would you do it”;“won’t you do it”;“do you want to do it”或“would you like to do it”等“假问题”式请求句型在中国却很少见。英文中的这种句式是基于听话者的愿望提出请求,因此这些句式看起来并不像在对听话者提出自己的愿望。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此时,中国人更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假如他通过使用与英文“would you like to...please”;“would you be so good as to...”或“would you be so kind/gracious as to...”等句型相对应的中文字面翻译来表达请求意愿,听话者就会感觉非常滑稽古怪。

然而,英语的使用直接请求的形式大多含命令、要求等含义,因此,与汉语说话者相比,英语本族语者较少地使用这类句式,甚至认为它有时比秽语更具有冒犯性。如一个人用英语说出这样的句子:“Mrs.Chen!Please!Sit!Sit!”

在这个例子中,“Sit!”这个句子听起来像命令,很不礼貌,让听者觉得自己像条狗被主人吆喝着。在英语里“请对方坐”有以下表达方式:

Will you sit down?

Won’t you sit down?

可是,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在中文里,通过直接命令来提出请求并不如英文中所认为的那样无礼。汉语里用一个简单的“坐!坐!”就显得非常礼貌,还能表示说话人的热情,适用于一切场合。如果用疑问句式“坐下,好吗?”反而显得生硬。

李颂梅(1994:491)在对中文的关于命令请求形式的研究中提出,中文的说话者在提出请求时一直都倾向于使用直接请求的形式。请求的实现在语言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基本的行为动词来直接表明说话者本身的愿望,如使用“带”、“拿”、“给我看看”、“借我”等词。

(8) (a):鲁四凤:太太您吃药吧。

周蘩漪:谁说我要吃药了?

鲁四凤:您忍一忍吧。

周蘩漪:谁要你劝我?倒掉!

(b):周蘩漪:我不愿喝这苦东西。

周朴园:倒了来!

周蘩漪:好,先放这。

周朴园:你最好现在喝了它!

周蘩漪:留着晚上喝,不成吗?

(选自曹禺《曹禺文集》,1978)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以及话语被他人接受的需要对表达请求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朴园在这个家里有着最高的地位,因此他的请求是赤裸裸的、直接的,并且这些请求都使用了祈使动词,显示了他在家中的权力和地位。周朴园的太太周蘩漪是鲁四凤的主人,当周蘩漪面对不同的听话者时,就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提出请求。对四凤来说,周蘩漪的请求是强有力的,并且几乎等同于命令。但是对周朴园来说,周蘩漪的请求就带着一种乞求的语气在内(如使用“您”、“请”、“成吗”)。

事实上,汉语中的疑问句式和礼貌、尊敬语体是没有联系的,因为说话者不需要试图让听话者去做,听话者所被要求做的就可以明确、有力地表达出说话者自己的感情。

4. 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笔者发现,不同的文化对如何适当地提出请求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人更多地强调社会地位、权威、家庭、团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来看,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然而在传统差序格局或等级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取向、他人取向和守本分的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必须遵循上尊下卑的法则(贾玉新,1997)。所以中国人表示请求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根据场合使用消极请求或者探询策略,而说话人为了表示权威,往往采取直接请求策略。对于其他国家不同的表达请求的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文化,减少文化歧视。

参考文献

[1]Ellis, 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Brown, P.and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M].London:Longman, 1983.

[4]Green, G.How to Get People to Do Things with Words.In cole.P.&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107-142.

[5]田汉.田汉剧作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李颂梅.Imperatives in Requests:Direct or Impolite 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J].Pragmatics4, 1994:491-515.

[7]曹禺.曹禺文集 (1, 2, 3, 4卷) [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英文请求信范例 篇5

1.March 12

Dear Mary,I have about fifty pages of manuscripts to be

typed.As I am not good at typing, 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spend several evenings at my home and do

the typing for me? Knowing that you are free, I hope

you can give me the help.Many thanks.Wendy

2.February 8, 2010

Dear Mr Gerald,The bearer(持信人), Mr Chen, was a classmate

o fmine at university.He has recently been assigned

ot work in your company.He is well-educated, with

good habits and agreeable manners.Any assistance

you may give him concerning his life and work will

be esteemed as a grat favor for me.Yours respectfully,Wu Tong

3.Dear Mr Wallace,I have applied for admission to Boston

University.As I have no relatives in the States, would

you be my finacial guarantor(保证人)? You know, in

applying for a student visa, an affidavit(宣誓书、书

面陈述)of support must be submitted from an

individual who will assure this opportunity.If I have

the chance of coming to the U.S., I will undertake

part-time employment to cover all the living

expenses.Please write to me soon.Yours sincerely,Xu Xioalei

感谢

1.May 14, 2010

Dear Prof.Liu Zhongliang,Many thanks for your kind hospitality and the

honor you showed me during my recent visit to your

country.It was thoughful of you to introduce me to so

many learned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from your

country.I hope you will some day visit my country with

its wonderful scenery and give us some lectures on

Chinese Literature.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write to me should you

want me do something for you in Australia.With best wishes,Mike Johnson

信息请求 篇6

关键词: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独特性;必要性;互补性

一、物权请求权的独特性

物权请求权,是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时,物权人为恢复物权的圆满状态得请求妨害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另言之,物权请求权是一种基于物权而产生,旨在恢复物权状态的一种救济途径。

根据王泽鉴教授在其著作《民法思维》中的分类,物权上的请求权可以分为所有物的返还请求权、盗赃或遗失物恢复请求权、占有物返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物上不作为请求权。简而言之,对于物权的请求权途径主要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返还原物请求权以及恢复原状请求权。

需引以注意的是物权请求权的提请不由当事人的主观过错为要件,只需有物权人之合法财产被他人非法侵犯之非法行为(作为或不作为)即可成立该请求权。以下以一简单案例为引做深入探讨:甲教授与乙教授共同列席一次学术研讨会,两人相邻而坐,不约而同着同款同色外套(从外观看极难分辨)。当日下午,甲教授因行李打包原因,将其外套存于箱中。第二日开会时,乙教授于会议完毕前有事暂时离开,但将其外套后挂于座椅靠背上。甲教授因先前外出抽烟,回来后忘记其所在座位,通过“外套”认得,后拿“此外套”离开。甲教授回到原住所地,才猛然发现其将外套拿错。问,乙教授可以通过何种请求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诚然,此案例为某知名教授在民法学术研讨会上所用,笔者由此引用实在证实以下观点。粗看该案例,可谓十分简单。显然甲教授因其疏忽大意致使非法占有侵犯他人所有权,按照法律,乙教授可以通过《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这一请求权基础进行权利救济。但是,细观案情,其实不然。由該案例显示的事实是甲教授拿错外套的原因,一是其外出归来后忘记其座位故通过外套辨认,二是两件外套极为相似,难以辨认。那么,是否可以如此理解,甲教授并无主观意义上的所谓过错,即其并无常人依据一般常理可以预见或是应当预见的但没有预见的主观情况?换言之,依据一般常理而言,在学术研讨极其激烈的情况下,对于座位的具体方位或是外套的穿戴与否的记忆性不应包括在前文所述的应当预见的主观情形下,所以,可以得出结论,甲教授并无主观上的过错。那么,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的重要一环——过错原则(此取一般情形)而言,已经无法满足,所以,通过债权请求权的救济方式应该无法使用。

故然,言之至此,物权请求权的独特性,或说是所谓优势就显然于世。依上文而言,不以当事人的主管过错作为成立要件,但就以损害结果做具体考量在实务追究方面,确实可以大大减少法律资源的浪费,减轻当事人的救济压力和相关部门的审查负担,从而切实提升司法的效率性和公正性。

二、债权请求权的必要性

债权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基于债的关系而产生的、请求特定人为特定行为的权利。债请求权的体系,根据债的发生原因来构建。根据债的发生原因不同,产生不同类型的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上的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无因管理请求权。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本文所谓探讨的债权请求权主要是指基于侵权行为所致的请求权,原因是为了较为方便直接地与物权请求权进行比较,选择以具体权利的侵犯为构成客体的侵权行为较为适当。

依上文论述,侵权行为一般使用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旨在追究主观上确有过错的当事人因其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所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但民法上,还确定了特殊情形下可以适用的过错推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此举一案例加以说明:甲按照规定饲养一只名犬,某日将过往行人乙咬伤并使其花费医疗费10000元,同时将乙随身携带的香包咬碎,价值人民币3000元。经核实,甲并无纵狗伤人行为,乙也无故意激诱狗之行为,问乙通过何种请求权救济最为妥当?

此案例较为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也较为普遍。可以看出,将《侵权责任法》作为请求权基础较为适合。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一、一百二十一条规定,饲养动物伤人除法定情形外适用无过错责任,故乙可通过债权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包括医疗费、财产损失以及因误工减少的费用等。

但是,在此需要讨论的是是否可通过物权请求权取得救济?笔者认为,此举不妥。原因是但从物权请求权的涉及范围可看出,其仅仅涉及财产方面,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还是通过侵权责任来予以实现,故在人身财产均受损失的情形下,债权请求权就显示的较为全面,体现出其无可替代的必要性。

当然,笔者在此讨论仅仅是债权请求权必要性的冰山一角。由于实务中,债权请求权的适用较为广泛,也可看出其广泛性、全面性、科学性已经不容质疑,在此不再赘述。

三、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互补性

物权与债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两大分支,在整个民法体例的总体构架以及当事人权利的全面保障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虽然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可否相互融合、相互取代存有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恰恰正是两者同属于民事法律体系下的救济途径,才能更为切实、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地保证善意当事人利益。下面我将一案例为引以论证该观点:

甲乙毗邻而居,中间以一石墙相隔。一日大风,将甲院内一大树刮倒,压碎石墙,倒入乙院,将乙院中一水缸砸裂。已知,甲在此前对此树并未施加任何防风措施。问乙通过何种请求权救济最为妥当?甲可否获得救济?

援引此案例的原因是此案例恰到好处地证实了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在处理民事问题上于某些方面的交融性。案中,显然乙可以通过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要求甲弥补水缸费用以及共有石墙的费用,后通过侵权救济方式中的恢复原状要求甲将大树从自家院内搬走。这是无可争议也是债权请求权赋予其的权力。但是,笔者要说的是,同属受害人的甲,其能否通过物权请求权中的占有返还请求权以乙无权占有大树为由要求其返还原物,即由以支付移转大树的费用?笔者持肯定意见。诚然,如此而言,此案情尚无法解决。但是换位思考过后,笔者认为,恰恰是两种途径的可行性毋庸置疑才能让双方当事人都能以一种合法的、正确的、理由充分的方式维护利益。暂且不论此案例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概率问题,但就善意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保证而言,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互补性正是授予了积极相信法律、求助法律之人的有力武器。

请求策略理论研究 篇7

一、请求言语行为的定义

根据Ellis (1999) 的观点, 请求是说话者让听话者实施行为或停止行为的尝试 (attempts) 。请求包括警示语、核心语和辅助语三个部分, 警示语也叫称呼语, 是请求言语行为中引起对方注意的部分;而核心语部分是请求言语行为中心语, 是请求言语行为中的主体部分, 也是必现部分, 请求策略指的是请求言语行为中核心语的语用策略, 包括直接策略、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辅助语部分的使用, 是为了保证请求得以顺利实现, 用来试探请求实施的可能性, 说明请求的原因, 也可能是向受话人表示感谢或做出承诺等。 (陈克禄, 2006) 根据相关研究 (刘国辉, 2003) , 辅助语分为外部辅助语和内部辅助语, 可以放在请求言语行为中核心语的前面或后面, 请求的各部分的顺序一般为“警示语+前置辅助语+核心语+后置辅助语”。例如:

妈, 我的电脑有点老了, 好多功能都没有, 我想买台新的, 行吗?

此句中, “妈”为警示语, “我的电脑有点老了, 好多功能都没有”为外部辅助语说明原因, “我想买台新的, 好吗”为请求中的核心语, “好吗”为内部辅助语表恳求。

二、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的理论背景

请求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相关理论包括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语言语用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礼貌理论等内容。

(一) 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Bachman (1990:84) 对交际能力的定义颇具影响, Bachman认为,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在交际情境下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并且进一步将语言交际能力分为三大成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与心理——身体机能。语言能力可二分为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 (pragmatic competence) 。前者包括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后者包括施为能力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和社会语言能力。可以看出, 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用能力, 后者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在语境中理解语言的能力” (Thomas 1983:94) 。

(二) 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又可一分为二, Leech (1983:10-11) 认为语言语用学 (或语用语言学) 的研究包括“语言为实现特定的言外之意的特定资源”, 而社交语用学则是研究“一定社会条件下语言的使用”, 联接了具体的环境因素和交际行为。

Thomas (1983:98-99) 对语言语用失误 (或语用语言失误) 和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区分, 前者是由对“语言语用功能的错误认知造成的”, 后者“根源于不同文化对语言行为是否合适的不同认识”。

Bachmann认为施为能力能够体现出如何实现语言功能方面的语用知识, 是施为能力使语言使用者能够表达并且解释了一系列的语言功能, 而社会语言能力指的是使用者对语言和使用环境的敏感性, 让使用者根据具体语言使用环境的特征, 理解并控制语言的使用, 以适合环境的方式实现语言功能。Bachman施为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的划分类似于Leech (1983) 和Thomas (1983) 对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的划分。

(三) 言语行为理论

上文提到的施为能力源自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 关注的既不是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 也不是语言的潜在系统, 而是人们如何以言行事以及话语所产生的交际效果。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 而且本身就在行使某种行为, 即言语行为。

Austin (1962) 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分说, 认为说一句话语的同时就是进行了三种行为:以言指为行为 (locutionary acts) 、以言施事行为 (illocutionary acts) 、以言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s) 。而Searle在Austin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辨了不同类型的以言施事行为, 包括宣告类、阐述类、表达类、提问类、承诺类和指令类, 并且把请求归为指令类的言语行为之中。

Searle (1969) 发现一些言语行为无法归入以上的分类, 从而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Searle认为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者所传达的用意多于或有别于话语的字面含义, 要依靠言语行为中双方的共有知识, 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以及听话人所具有的一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来理解。

Searle将间接语言行为分为两类: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前者是指已固化为另一类的言语行为, 从语言结构特征上可以判断出这一类言语行为, 如“Will you pass the salt”但已经不再是询问, 而直接被理解为请求。后者没有被固化为另一类言语行为, 听话者无法从语言形式本身推断说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只能借助语境才能确定。 (何自然, 2004)

(四) 面子理论

Brown和Levinson (1978) 提出较为成熟的“面子理论”, 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 (self-image) , 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维护彼此的面子, 并随着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更为礼貌的语言。面子的威胁程度受双方社会距离、权势和言语行为在特定文化中强加程度的影响。

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区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正面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 负面面子指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干涉。某些言语行为会内在地侵犯到交际者的面子, 称之为威胁面子的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FTA) 。请求行为本身会干涉到听话人的行动自由, 因此属于威胁对方负面面子的行为。

(五) 礼貌理论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引起语言哲学家及语言学家的广泛兴趣。Leech (1983) 进一步拓展了对礼貌本质的研究, 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 提出了礼貌原则, 包括6项原则, 具体是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 每项原则下有两条准则。

对于从属于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请求而言, 适用于第一条和第二条准则, 即:

(1) 得体原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 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2) 慷慨原则:尽量少让自己受益, 尽量多使自己吃亏。

英语的礼貌表达有程度之分, Leech (1983:123) 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礼貌程度的语用等级, 分别是损益程度等级 (The cost-benefit scale) , 选择程度等级 (The optionally scale) 和间接程度等级 (The indirectness scale) , 指的是听话人得益程度越大, 选择空间越大, 言语行为越间接, 礼貌程度越高。

三、相关理论在请求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对请求策略的研究从属于语用学领域, 请求策略的选择体现出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水平。对于请求的策略而言, 不同策略的选择不仅涉及到语用功能的实现, 也涉及到说者对语言交际环境特征的感知, 因此包含了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 请求表述得越不直接, 其解释就越依赖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感知。 (Bachmann, 1990:91) 也就是说, 学习者对请求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依赖于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 并且社交语用能力更能体现出在特定语境下, 学习者请求策略选择与使用的合适性。

请求归为“指令类”的“以言施事”类型言语行为, 并且言语行为理论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 又具体细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言语行为, 对请求策略划分引发了大量的语言对比和母语本体研究。

根据面子理论, 请求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行为, 因为听者可能认为说者所提的请求侵犯了他们行动的自由, 因此威胁到其负面面子, 其程度取决于交际双方的相对权势、社会距离及言语行为在特定文化中强加程度, 同时面子理论提供了一系列弱化面子威胁效应的礼貌策略, 比如采用基于回避的负面礼貌策略, 如利用规约性间接策略, 暗示或使用内部、外部辅助语进行调节等。面子理论为研究请求策略及请求言语行为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

礼貌理论不仅提供了一系列的原则, 并且提出不同类型的区分礼貌程度的语用等级, 基于此, 请求策略可以按照间接程度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为不同语种和人群的请求策略研究提供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语用能力中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和礼貌理论都对请求策略及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依据, 对请求策略使用和选择的分析可以从以上的理论角度加以阐释和分析, 以此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克禄.留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习得考察, 北京语言大学, 2009.

[2]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刘国辉.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复旦大学, 2003.

[4]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2.

[5]Bachman, 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6]Brown, 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 E.N.Goody (ed.) ,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 56-31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7]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8]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1983.

[9]Searle, J.R.Speech Ac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拨款请求的设计与实现 篇8

目前, 公司采用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无拨款请求流程, 而是在系统外进行项目信息的汇总、审核和上报, 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审批时间长, 文档多等问题, 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和突出信息系统的集成、实效性, 在现有系统中进行设计, 实现拨款请求功能, 能够使各业务部门的紧密衔接;业务数据能在各部门之间共享和传递, 减少重复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一、流程分析

根据对拨款请求的业务流程的了解及与用户的沟通, 分析出清晰的设计目标, 拨款请求的设计的目标是在系统中实现拨款请求的上报、审批和下达, 并在系统中自动创建项目, 挂接投资程序。设计了如图1的流程。

说明:

(1) 项目负责人在系统中创建拨款请求, 维护相应的信息。 (2) 信息汇总到地区公司, 地区公司组织年度投资计划讨论会议进行审核, 如果是地区公司的项目, 审核通过后就可以由规划计划处进行下达, 并组织项目的实施, 在系统中维护相应的投资程序预算;若需要报股份公司审核, 则上报股份公司审核, 审核通过后由股份公司进行下达, 审核如果不通过, 说明原因, 由地区公司项目负责人修改并再进行上报。

二、数据定义及设计

详细设计所有在流程中功能, 并通过开发实现各项功能。

2.1定义控制数据中的拨款请求的请求类型。系统中存在的标准拨款请求类型分为:“订单作为投资计量”、“投资计量项目”两类, 根据XXXX石化的实际业务, 定义两个XXXX石化的拨款请求类型, 一个为股份公司级项目的拨款请求, 另一个为地区公司级项目的拨款请求。这两种拨款请求类型相应的状态参数文件分别为PS000005 (XXXX石化股份公司级项目拨款请求状态参数文件) 和PS000006 (XXXX石化地区公司级项目拨款请求状态参数文件) ;程序类型选择ZL27 (XXXX石化资本性投资程序) ;选择WBS元素, 在拨款请求创建项目后, 系统可以自动挂接投资程序, 无需单独进行维护。

2.2定义编号分配。定义号码范围间隔, 将起始号设为1000, 终止号设为9999, 当前编号设为0, 并把上一步设置的拨款请求类型:XXXX石化公司股份公司级项目拨款请求类型和XXXX石化公司地区公司级项目拨款请求类型进行分组, 将这两种拨款请求类型分组到相应查询的标准数值范围中。

2.3定义网络权限码。权限码, 用来控制各个审批人的权限, 在系统中, 如果审批没有完成, 任何一级的用户没有权限去批准或者下达拨款请求, 此处需要用权限码来控制。

2.4定义用户状态参数文件。为两种不同的拨款请求类型定义不同的用户状态参数文件。在股份公司级项目拨款请求的用户状态参数文件中, 状态定义为初始、初审、复审和终审四个状态, 初始状态为初始, 四个状态分别对应的权限码为ZPS01225、ZPS01226、ZPS01227和ZPS01228。

当用户状态为10、20和30时, 使业务:完成、批准、技术实现和释放事务控制禁止和无后续作用, 从而达到在拨款请求未申请完成时, 审批人无权对拨款请求进行批准和释放等的操作的作用。

在地区公司级项目拨款请求的用户状态参数文件中, 状态设为初始、初审和复审三个状态, 初始状态为初始, 三个状态分别对应的授权代码为ZPS01225、ZPS01229和ZPS01230。

当用户状态为10和20时, 使业务:完成、批准、技术实现和释放事务控制禁止和无后续作用, 这样在拨款请求未申请完成时, 审批人无权对拨款请求进行批准和释放等的操作。

三、编码、测试和实现

通过对流程的设计、开发、测试、并在系统中实现, 最终达到用户要求。

结论

经过调研、设计, 在系统中实现了拨款请求的上报和审批, 拨款请求被拒绝后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调整和修改, 系统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项目或者资本投资订单来上报拨款请求, 审核通过后可以根据项目或者资本投资订单来分配预算, 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具有审批工作的流程的设计与实现具有借鉴意义。

摘要:在目前项目管理中, 拨款请求在系统外执行, 为了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提高工作效率, 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信息系统中实现拨款请求的上报和审批是必要的。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的分析, 完成流程的信息化, 在系统中设计, 完成相关功能。本论文对类似的审批流程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请求,审批,设计

参考文献

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研究 篇9

基于对传统的、以真值理论为代表的语言观的根本弱点的认识, 英国牛津大学的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在他的哲学名著《论言有行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奥斯汀认为并非所有的陈述 (statement) 都是用来表述或描述事实的, 他进而提出了施为句 (performative) 和叙事句 (constative) , (Austin, 2002:3-6)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三个部分: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从狭义角度来说,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言外之力方面进行研究, 也就是言外行为 (perlocutionary force) 。

美国哲学家、语言学家舍尔 (J.R.Searle) 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他将言语行为分成了五类:1) 陈述类 (representatives) , 如预告、描述、主张;2) 指令类 (directives) , 如请求、命令、提议等;3) 承诺类 (commissives) , 如威胁、许诺等;4) 表达类 (expressives) , 如欢迎、感谢、道歉等;5) 宣告类 (declarations) , 如结婚、解雇、任命等。请求言语行为是发出一系列指令的言语行为, 通常会使听话人的面子和行为自由受到一定的威胁。请求的表达方式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

2 请求言语策略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主要有三个类型:强加型、习惯性间接型和非习惯间接型 (暗示) 。在这三种类型中强加型的表达最直接, 其次是习惯性间接型, 而非习惯间接性则是通过暗示来表达的。

2.1 强加型

强加型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 通常句子不添加任何的修饰, 而是以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让对方了解你的请求, 一般情况, 也不会征求听话者的意见, 而是直接把某事强加给某人。通常是上级对下级的或者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命令。在强加型请求里, 祈使句、行为句或陈述句最为常见。通常在这种情况下, 说话人会处于支配地位, 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例如:

1) 把门锁上。

2) 下午之前把作业交上。

3) 在我眼前消失。

4) 把教室打扫干净。

2.2 习惯性间接型

这种类型在人与人交往中尤为常见, 通常说话者会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受话者提出自己的请求。一是考虑到听话人的面子可能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二是考虑到如果自己的请求没有得到接受也不会伤及自己的颜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 经常会顾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面子。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Brown&Levinson, 1987:61) 。通过与他人的交际, 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 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 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Brown&Levinson, 1987:62) 因此, 在采取请求这项活动时, 大多数人喜欢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通常采取这种表达方式。

Leech (1983) 提出, 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 如果想与人顺利进行沟通, 尤其是发出“请求”时, 不可避免的要有礼貌地与人交谈, 听话人与说话人双方都要遵守礼貌原则。在研究中, Leech发现间接表达想法意见与礼貌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

在英文中, 人们经常使用习惯性间接表达方式。例如:

1) Will you answer the phone?

2) Would you mind answering the phone?

3) Could you possibly answer the phone?

4) I wonder if you could answer the phone?

在汉语中, 人们常用到陈述+附加问句的形式, 如人们经常在陈述句后加“好吗?”“行吗?”“可以吗?”“你看如何?”等表达方式。例如:

1) 我们今天下去去逛街, 好吗?帮我把门关上, 可以吗

2.3 非习惯间接型 (暗示)

非习惯间接型是指说话者含蓄的发达请求, 听话者并不能直接的判断出说话者的用意, 有时候需要借助具体的语境对言外之力进行推测。这其实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请求的含义。人们以暗示的方式发出请求, 实际上市不愿意以直接的方式对人发出指示, 让听话人根据自己对说话人所谈及的事情的关心程度而做出自己的解读;还有的一种情况就是听话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需要采取的动作行为, 这个时候说话人只需陈述时间或条件, 因为具体要做什么或者是由谁来做, 交际上方都很清楚。

例如:女儿:妈妈, 电话响了。

妈妈:我在做饭。

很显然女儿说电话响了虽然只是简单的陈述句, 但它是一种暗示, 她希望妈妈能接听电话, 妈妈回到她在做饭, 显然她明白了女儿的暗示, 其次也表明了她也没时间接听电话, 她在做饭, 其实是暗示女儿去接。

又如如丈夫一进门就说“渴死我啦。”妻子:“我一点都不渴”, 其实丈夫是在暗示妻子能给他一杯水, 是一种请求, 而妻子的回答或许她没有明白真正的含义, 暗示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听话人没有明白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许多误会就是在暗示没有取得应有效果时产生的, 有时候会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这是夫妻之间的对话,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妻子在抱怨, “我一点都不渴, 你要是渴就自己去喝水”。

总之, 说话人的目的并不是由句子字面意义所决定的, 在一定情况下是受语篇或语境等制约的, 也不能由一些经常使用的语法或语义手段来传达强制性的请求 (weilman, 1993) 。

3 英汉请求策略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英汉请求策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主要是由于语言形式, 社会因素, 以及文化因素的不同所导致, 了解其间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更能促进交际的顺利完成。

3.1 英汉的语言形式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形式有所差异, 英语是形和语言, 而汉语是意合语言。这一原因会导致英汉请求策略存在差异。英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达到请求的目的, 如:“would you please...”, “why don’t you...”, “I wonder if you...”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规约性的请求言语行为。而汉语则是通过词语与意思的传达来实现的。汉语中请求言语行为往往是通过直接的请求言语附加一些礼貌用语以达到礼貌与尊重的效果, 如:“打扰了”, “麻烦您”, “请”, 等等。这是由于英汉语言形式的不同所产生的请求策略的不同。

3.2 英汉的社会因素差异

英汉请求策略的不同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所影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 长幼尊卑长有有序体现的很明显, 做人做事往往要符合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特定的社会地位。因此, 由于地位高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地位高者没必要向地位低者委婉请求, 相反, 如果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或幼者向长者发出请求, 则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往往要通过委婉的暗示以及间接的表达, 通过冗长的解释使请求看似合理。

与中国社会不同, 西方社会主张自由民主, 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者赋予其神圣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 在西方社会, 无论是子女对父母还是上级对下级都要尊重其权益, 任何命令式的言语都会被看成侵犯。如果想对别人发出请求, 必须遵循得体原则, 维护积极面子, 减少消极面子的影响。

3.3 英汉的文化差异

英汉的文化存在差异性直接影响了在请求言语行为上产生了不同。英汉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深受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与人伦, 轻视个体与自然, 因此,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就形成了以他人的取向为先的思想。与之不同的是,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的影响下的西方社会更注重个人主义, 他们相信自己, 不依赖他人, 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 因此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形成了个人取向的思想。

4 结论

在人际交往中, 大多数的句子是不能以真或伪来判断的, 语言除了用来陈述还有许多其他的功能的, 比如我们文中的请求功能。一般说来, 请求的目的的类型、受话者的年龄、对话双方的熟悉程度以及相对的权势是决定人们选择直接请求还是间接请求以及间接性程度的重要因素。说话人考虑各种因素对听话人发出适当的请求, 不同人采取不同的策略, 选择最能使听话人接受的策略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而听话人也要依据对听话者的了解, 对听话者的语言进行判断, 有些时候不能简单的只听表面, 还要进行判断, 也就是所谓的要听出弦外之音, 而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也应有不同的交际策略, 这样才能确保交际的顺利完成。

摘要:以奥斯汀和舍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 分析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分析了请求言语行为的三大策略, 分析英汉请求言语策略差异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请求策略, 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请求,策略,差异性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mon S.Politeness~Some Un/tm'sa/s/n Usage[M].ia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Austin J I.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M].London:Longman, 1983.

[4]Searle J R.Speech Ac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5]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语言学研究, 2005 (4) :81-86.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何自然.语用学及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8]贾玉新, 李洁红.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外语学刊, 1997 (2) :7-10.

[9]黎晓伟.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及其差异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6) :163-165.

[10]武瑷华.谈国际礼貌原则[J].外语学刊, 2004 (6) :53-58.

试论请求权竞合问题 篇10

请求权竞合是指一个自然事实, 由于同时符合多个法律构成要件, 从而产生多个请求权, 而这些请求权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因某一具体事实的发生, 导致数个法律规范要件的成立, 依据相应法律规范, 产生了数个实体权利, 也就产生了数个不同的请求权, 而这些请求权均以同一给付内容为目的。学理上称之为“请求权的竞合”。根据德国学者赫尔维格的理论, 一个法律构成要件产生一个请求权。这是请求权竞合产生的最早理论基础, 但对于法律构成要件的内涵与标准, 学界有不同的认识, 大致有以下三类:一种认为法律构成要件是指具体的生活事件, 即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件, 产生一个请求权。另一种理解则是将法律构成要件解释为法规构成部分, 即一个具体的法律事件, 只有包涵了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抽象的构成要件, 才产生一个请求权。第三种理解, 则是把法律构成要件理解为请求权存在基础。笔者认为, 根据前述的请求权竞合的概念, 一个具体的生活事件同一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 可能根据不同的法律规范, 得出数个不同请求权, 但这些请求权又有同一支付目的, 故能产生请求权的竞合。因此, 对法律构成要件的理解应以抽象的法律构成要件为宜。一个行为尽管只有一个损害后果, 但同时违反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法律规范, 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民事责任, 受害人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请求权。这一定义, 反映了当前司法实务的普遍思想。在实践中, 最常见的是侵权与违约的竞合。

二、解决请求权竞合的思路

根据以上请求权竞合理论及诉讼标的理论的分析证明, 单纯寻求一种新的请求权概念或者采用一种独立的诉讼标的理论来从根本上完整地、系统地解释请求权竞合现象, 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作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系统内容甚多, 体系庞杂, 当一个自然事实经法律评价时, 往往会发生多种法律后果, 产生多个法律构成。若试图从众多实体法律规范中, 总结出一种单一的请求权内涵阐明他们的内在统一性, 从而达到合理解释请求权竞合的问题, 事实证明这可能会导致民法规范体系的混乱。从另一方面讲, 单纯从诉讼标的理论来解决请求权竞合的问题, 则无法回答诉之合并, 诉之变更, 重复起诉等问题, 其结果是在实践中面临难以操作的困境。

笔者认为, 应当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结合的角度出发, 在坚持传统请求权的“一个法律构成, 一个请求权”概念基础上, 以诉讼权利衡平原则准绳, 既要最大限度保护原告的合法权利, 又要保障被告的抗辩权利, 还要确保人民法院的中立地位。“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恒的司法主题。解决请求权竞合问题, 亦应当体现这一原则。因此, 针对我国目前法制环境法律意识的实际状况, 笔者认为, 在我国现阶段应积极倡导法官行使释明权, 引导当事人正确主张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减少和避免诉讼风险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 为防止重复起诉, 无理缠诉, 体现诉讼效率的角度出发, 在借鉴既判力“否定说”来确定生效判决的客观范围的基础上, 提出对请求权人的权利行使进行有条件的限制, 以达到有利于当事人主张, 有利于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司法效果。

三、请求权竞合制度的设想

请求权竞合的类型较多, 笔者拟将请求权竞合的类型分为有终局责任的请求权竞合和无终局责任的请求权竞合。

有终局责任的请求权竞合:这是指在多个义务人中, 实际上只有其中一个才是真正应该承担最终责任的义务人。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两种请求权产生的法律依据是独立的, 并且给付的内容是同一的。对于权利人来说, 存在一个选择权的问题。不同义务人中只有一个是终局责任人, 他们之间对权利人往往承担不真正的连带债务。比如: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因产品存在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 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 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属于产品的生产者的责任, 产品的销售者赔偿的, 产品的销售者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属于产品的销售者的责任, 产品的生产者赔偿的, 产品的生产者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追偿”。若对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方式不进行限制, 让权利人自由选择, 势必会造成当其先诉请求权得不到法院支持的情况下, 又会重新选择其他请求权起诉或者先诉请求虽得到法院的支持, 但因客观条件原因其权利得不到实现的情况, 法院会面临是否允许权利人另行起诉的问题?若允许, 法院怎样解决一个案件事实, 一次义务与二个生效判决、二次义务的付出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双方当事人因为同一事件多次的诉讼, 造成讼累, 人民法院也因诉讼制度的缺陷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的思路解决诉讼环节:法院在权利人作出请求权的选择时, 依法通知相应的被告参加诉讼, 各被告均能以各自的法律关系进行抗辩, 法院同时对不同的法律关系分别进行审查, 因各不同的义务人之间系不真正的连带之责, 参照处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国际立法趋势, 判令终局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 其他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 同时也并未牺牲在事件中过错程度较轻的行为人的利益。在学理上, 这也体现当事人诉讼地位衡平的思想。

无终局责任的请求权竞合:在多个义务人之间, 没有最终的义务人, 由谁承担义务完全取决于权利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因发生的法律事实只有一个, 虽有二个以上的义务人, 但权利人只能得到一次全额的赔偿, 因此只能选择一次。从这个角度上说, 当事人又只享有一个请求权。对此种情况的处理, 又有人提出, 同是负有义务主体, 若因权利人的个人因素, 则另一义务主体则免除其义务, 且这种免除的原因系另一义务人的履行, 那么二个义务人之间是不是存在不公平呢?是不是未履行义务的民事主体, 在客观上构成不当得利呢?例如:某保安在上班期间遭受第三人侵害, 则他既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主张工伤赔偿, 又可以向第三人主张人身损害赔偿。由于《工伤保险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没有赋予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履行了赔偿义务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而第三人在赔偿后更不可能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追偿, 这样, 由谁来承担最终的义务完全取决于权利人的选择。

总之, 请求权竞合不是单单的实体法范畴的问题, 也不是通过诉讼程序理论的更改就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 这是实体及程序的结合部, 只有兼顾二方面的价值, 才能服务于实践。当然, 笔者只是从一个方面对请求权问题的完善作了一种粗浅的尝试。这方面的系统理论,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厚省.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2].陈刚.比较民事诉讼法[M]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4].中国民法学[M].2002版, 西南政法大学。

[5].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Z]。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息请求】相关文章:

个人信息请求权05-04

设备请求05-15

请求授信报告05-26

部分请求思考01-24

请求拨款请示06-29

请求调度策略05-28

协助请求函范文05-22

请求支付工人工资07-12

请求移送公安机关07-12

土地整改请求报告04-09

上一篇:农村集体资产下一篇:漆器设计形式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