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育

2024-06-08

主题式教育(精选十篇)

主题式教育 篇1

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 它包含着人对于生命的情感、态度、信念。而生命教育则是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 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是这样诠释的:所谓生命教育, 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 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不单纯是健康知识教育, 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教育。

二、生命教育主题的确定和实施

在主题教育中选题是成功的关键, 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的, 知道我们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样的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 而主题确定之后的典型素材选择则关系到我们实施的效果, 接下来, 我就结合一些主题教育的实践谈谈主题和素材选择的案例。

首先, 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中, 它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的问题。

案例1:初一刚刚入学时, 很多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着期待, 但是又很陌生甚至很不适应, 在这个时候我们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尽快地融入中学学习和生活。当时我在想, 我们引导了很多, 但是缺乏同龄人的一些指导和帮助, 于是特意叫上届刚刚保送入温州中学的一名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给我们班级学生写了一封长长的公开信, 她在信中以同龄人同时又是过来人的身份, 回顾了自己的初中生活, 尤其是初一学习。这封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反响, 很多学生在反思本里谈到了自己的体会, 觉得身边有一个榜样可以借鉴,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 组织学生举行主题班会:如何走好初中第一步, 再请任课老师参与进来, 谈谈对学生学习的建议。这次班会课和这一封信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直到现在一些学生在体会里还会提到里面的一些内容。

其次, 我们要用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实施我们的教育。我们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如何找到一种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而其实这些素材广泛地存在着, 除了这种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从而举行主题班会之外, 其实很多时候, 一些非常好的教育素材蕴藏在小故事中。在学生主题教育中, 我个人觉得有时非常有效, 几个很小的故事串出一个很有内涵、很实用的教育想法。

案例2:当时我们在做一个主题, 怎么样让学生认识到现在阶段内心需要安静下来, 认识到安静对学习的重要性, 正好查找到一些有关安静的故事, 所以当时设计了一个主题:安静是一种修养, 从几个故事入手, 两辆马车在马路上经过时, 发出声音很响的肯定是没有装货物的马车, 从而委婉告诉学生, 安静不下来的人其实都是肚子里没有“货”的人, 想要有货需要静下来。

前些天听我的老师讲起一桩事情, 令我受到了触动:有一次, 他陪同一位外籍教师去学校图书馆参观, 图书馆阅览室里座无虚席, 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两人往里面走了几步, 那位外籍教师突然站住不走了。我的老师奇怪地问他怎么了, 做出继续邀请他往里走走看看的手势。要知道, 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是以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著称的, 其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图书室, 而它正式建馆也已近90年。学者们来这所大学, 几乎都要参观这间著名的图书馆。

而那位外籍教师却仍然站在原地不动。他指了指自己的脚, 摆了摆手, 又朝周围正在埋头学习的同学看了看。我的老师还没明白过来, 只见外籍教师突然蹲下身去, 迅速地把自己脚上穿着的皮鞋脱掉了!然后他把皮鞋拎在手里, 脸上浮现出心安理得的松弛神情, 光着脚继续往里走。原来, 他是担心自己的皮鞋走在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干扰了同学们的学习!

那位外籍教师赤脚行进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小细节打动了我。从这个似乎有几分的“狼狈”、不那么有“尊严”的举动中, 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面对历史人文遗留物的可爱的谦卑, 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另外, 生命教育应该和其他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才能有更广泛的教育意义。我任教初中科学, 其实很多素材也是可以从自己本学科中提炼出来的, 当时做了一个有关“认识自己, 相信自己”的主题时, 正好学生学习了人类的生殖, 于是就从人的受精讲起, 一个受精卵的形成, 是数以万计的精子在激烈的竞争中, 只有1个精子最后才幸运地和卵细胞结合, 因此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本来就是一个奇迹, 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很强的生命力, 每个人都应该自信。然后再叫一个学生朗诵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的文字: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 两组先命基因的嵌合, 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 都是机遇的产物。常常遥想, 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 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 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 也不会有此刻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 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 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让我们昂起头, 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 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三、生命教育实践的感受和思考

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类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在这种“呼唤”中让我们的孩子不断找到人性的“美”, 不断塑造自己的完整人格。有些教育专家建议, 在实施生命教育中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认真考虑主题如何深化和成果如何巩固, 怎样让学生进入并保持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主题教育总结的同时, 还要做好“追踪教育”:在主题活动之后, 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 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 继续加以引导, 促其升华, 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 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 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欣赏到在学生心头慢慢绽开的美好的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心灵写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二年级二班主题式德育教育活动方案 篇2

李翠菊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线,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贯彻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方针,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宏扬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探索个性。

二、教育内容:《弟子规》

三、教育目标:

1.通过“弟子规”的积累、挖掘,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扩大视野,提高素质。

3.真正的体会“弟子规”中做人的道理。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2.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生生互助共同进步。

3.充分利用品生课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活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教师向学生讲明活动要求,使着手准备相关材料

(二)、出一期黑板报

(三)、班内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或背、或讲、或演、或画,形式不一,优秀者参加全班交流。

(四)、开一次主题班会

以全班为单位进行汇报总结

六、班级评价形式

1、以小组为单位,每天进行背诵检查,选出优胜者,参加全班交流

2、通过全班交流,表现突出者,获得奖励

3、进行手抄报制作,评选优秀者上交学校

主题式家长沙龙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篇3

所谓主题式家长沙龙,即教师把班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典型问题作为主题,通过和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沙龙活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主题式家长沙龙设计流程:

1. 发现问题,确立主题;2. 积极宣传,提高熟悉;3. 参与对话,达成共识;4、行为跟进,反思改进。

从以上流程中,着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确立家长沙龙的主题。当明确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积极宣传,帮助分析,以提高家长对该问题的认识。为了缩短教师与家长的距离,也为了家长这个教育群体的聪明才智,举办参与讨论式的家长沙龙是一个好办法。互相交流讨论后,在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共识基础上,通过双方的行为跟进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并反思改进之。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问题是开展主题式家长沙龙的起点。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就要为家长沙龙确定一个主题。当然,家长沙龙主题的确定要具有典型性,且是共性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家长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迫切性。这样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参与到主题式家长沙龙活动中来。

如:当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可能大部分孩子会表现出幼小衔接的不适应,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或者自制能力差,上课说话打闹等等。于是,家长沙龙就以“如何克服幼小不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主题,开展活动。

二、积极宣传,提高认识

主题确定以后,就要进行专题学习准备。由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像老师一样进行专门的培训等活动,而是要采用比较灵活、随机的方法,这样便于家长接受。

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制能力差的现象,我们及时与个别家长交流,并利用一切宣传途径提高家长的认识。我们充分发挥校报的作用,通过 “教你一招”栏目,让家长对孩子的注意力、自制力培养有了实质性的熟悉。通过“教子心得”为家长之间搭建互相交流的机会。对一些优秀家长运用的一些好方法,可以现身说法的传达给更多的家长,提高大家的熟悉。对于个别不愿抛头露面的家长,也可以通过家长信箱以书面形式提出自己的困惑,使主题家长沙龙能够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宣传到位。

三、参与对话,达成共识

参与对话是主题式家长沙龙的重头戏。对话是实现沟通的最简洁同时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沟通形式。但过去的对话,通常是教师讲、家长听,家长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进行的对话很难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而教师和家长在家长沙龙所营造的温馨轻松的环境里进行对话,消除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隔膜,加强了信任感。通过平等对话,双方都对所关注的问题有了一个动态的评价,获得了学生成长的可靠信息和切实的帮助。为此,我们根据家长的特长、喜好及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来吸引他们参与我们的活动,让每位家长都有机会、有能力表现。

四、行为跟进,反思提高

有效的家长沙龙活动中对话讨论是重要的,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因为它将活动落到了实处,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使行动具体化。这是家长沙龙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

例如:当家长们对学生自理能力的意见达成统一以后,接下来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培养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段时间以后,针对学生近阶段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寻找出行为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由此推进产生下一个家长沙龙主题。

由此可见,行为跟进是对主题式家长沙龙对话的实践,是对沙龙主题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主题式家长沙龙有效性的保证。

主题式教育 篇4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其实施过程中, 一直以来延续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 (J·S·Bruner) 以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基于专业艺术课程的主体架构, 结合不同方向的教学目标, 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大学生审美修养”、“美育学概论”、“美学原理”等, 主要讲授美学、美育学、艺术史、美学史、艺术评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是艺术鉴赏课程, 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艺术鉴赏”等;第三个层次是艺术实践课程, 包括绘画、合唱等, 通过艺术技法的学习, 来增强审美感受和表现能力。[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三个层次的课程, 根据其不同的科目特质, 理论型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手法, 教师以科目教材内容为基准, 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点;而实践型课程则采取教师示范, 学生实操体验的教学方式, 教师基于技法学习的要点,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实操训练。

三个层次的科目共同构建的大学公共艺术教学课程结构, 看似各司其职, 保障了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艺术熏陶, 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然而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 我们了解到在我国现行以专业教学为本位的大学教育体系下, 可供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学时非常有限。基于推动公共艺术教学实施的目的, 教育部于2006年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其中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 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3]由此可见, 一门课程, 2个学分, 正是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学的现实基础条件, 而这个基础条件, 在应对前面所述庞杂的公共艺术课程时, 无疑就显得杯水车薪。多层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进入艺术领域学习的多样选择权, 而不代表学生能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 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性审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 基于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构建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体系, 不符合我国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情况, 看似丰富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来说却只是空中楼阁。那么, 面对课程学时较少的客观现实情况, 我们应如何来开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 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美育所要求“培养生活的艺术家”[4]这一目标呢?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特征与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互惠性

面对众多的艺术学科知识领域和有限的学时制约这一对显著的矛盾, 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 无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够去积极应对的唯一良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 何谓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方法论核心———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 以现代教学概念为基础, 以主题为枢纽, 牵引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整体协调运行的过程中, 在师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的过程中, 在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 形塑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的整体型教学。[5]它具有整体性、灵动性、超越性与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机整合重塑公共艺术课程知识结构

通过对定义的分析可见, “有机整合思维方式”是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核心, 而这也正是解决传统公共艺术课程知识面过窄、过于专业的弊端的关键。传统公共艺术基于科目基本结构所形成的课程体系, 导致学生无论从哪门课程进行艺术教育的学习, 都只能偏于一隅, 无法构筑整体的艺术审美观, 使得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 一时难以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 再加之课程学时短, 学生浅尝辄止, 最终导致整个学习过程既无学习激情也无学习目标, 成为了雁过无痕似的所谓艺术审美教育。

以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 强调任何一门课或一个课程单元, 都应该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 主题式教学能够整合教学内容, 不以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获得为目标。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识为限的僵局, 为教师跳脱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点, 以美育大教育观为目的进行教学打开了思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无法跳出专业知识的窠臼, 往往是在以艺术的专业知识去应对非专业的学生, 这样基于课时限制和授课对象的差异, 就导致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质的不对称。在此, 试以常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西方美术史”为例来加以说明。在传统授课模式下, 西方美术史课程以西方艺术发展的历史为线索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从原始美术、两河流域美术一直到印象主义, 教师通过讲授呈现史实、风格、艺术家及其作品, 对于不以艺术专业学习为目标的学生而言, 学习过程较为冗长, 教学方式比较枯燥, 课程内容难以对学生形成长时间的吸引力, 即使完成了课程学习也是学过就丢, 无法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艺术的亲近感, 对审美文化的追求。因此, 甩不开的课程知识结构就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大限制, 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 而难以达到“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 则完全可以跳出系统知识学习的传统思维, 在不同课程单元中选取西方美术史中的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进行课程学习, 以该主题为原点,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运用当代社会庞大的信息平台收集该主题所涉及的艺术史上下文背景、社会学知识背景、艺术家个人经历背景等知识结构, 这样, 学生不劳而获被动听讲的授课模式就变成了主动追寻探究的研究之路, 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学习艺术史、研究艺术史的方法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主题式教学法也许无法将所有的学科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 但却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艺术史, 如何去欣赏和品位艺术作品, 如何去认知和感悟封存于历史中的一位位艺术家, 这不正是公共艺术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吗?

2.从时间到空间, 实现公共艺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设计单位是“主题”, 教师与学生围绕主题的内在逻辑而展开交互作用, 这一作用过程中必定突破传统教学在空间上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场所和在时间上以“课时”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有限封闭性, 向教学时空的“无限开放”性转化。[7]因此, 主题式教学的另一个最大的特质, 就是教学形式的灵动性和开放性, 而这恰恰是传统公共艺术教学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题式教学模式将教师课堂讲授、引导与学生课上讨论、课下收集资料的方式结合起来, 由于学习任务的牵引, 课程的学习时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学生在下课之后, 仍要继续艺术学习, 并学会从多元渠道去挖掘艺术资源, 为之后的课堂学习形成基础。这无疑就突破了传统授课学时受限的根本问题, 解决学生课堂应付听讲, 课下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顽疾。

另一方面,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 拘泥于课本中、课堂上的艺术却往往与生活脱节, 传统公共艺术教育未能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之间的隔阂。“知识一旦从它的原初形态、经验形态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的逻辑体系之后, 便远离生动、鲜活的生活本身, 日益演变为枯燥, 尤其是构成一个严谨空洞的文字、术语, 过程的知识便隐匿乃至消失在结果的知识之中, 仅仅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资料不必然地内在于知识本身。”[8]由此可见, 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实现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与火热的现实艺术生活相对应的审美体验, 才能为学生的书本学习找准现实的根基, 完善和培育学生鲜活的生命力。主题式教学, 围绕特定主题展开, 课程内容跨越了学科知识的时间轴和内容限制, 强调多元知识的碰撞和冲突。为了实现主题的深化,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走出教室, 进入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基地、设计文化机构, 借力社会美育力量, 通过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所得。应该认识到, 学生在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 并不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在生活中去体悟美, 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无论是学校美育还是社会美育,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要为现代社会塑造能够感受美, 进而能够去参与美并创造美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因此, 大学教育作为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公共艺术教学就理应成为沟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桥梁, 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社会美育平台, 帮助学生打开这座能够为之终生艺术审美提供源源不竭艺术资源的宝库。

3.过程型评价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价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评价通常被定位于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是传统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评价即终结性评价的应然表现。在主题式教学中, 评价不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 而是作为一个因素贯穿于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中。[9]对于大学公共艺术教学来说, 过程型评价方式无疑是更加恰当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考核手法。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 公共艺术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的艺术知识。当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发展, 强化了人们对新型艺术教育的共识:只要摆脱单纯追求技能的倾向, 艺术教育就能开发人的多种智能———不仅激发人的直觉和想象能力, 还能开发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感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环境适应智能在内的多元智能。[10]在主题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需要运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课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 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 涉及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编辑能力等等;在课中的讨论交流中, 需要发挥演讲、辩论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在课堂外, 从课本知识到艺术实践的生发过程中, 需要具备举一反三、拓展和创意思维的能力……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过程型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 无疑就达到了通过课程评价方式来促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改变传统教学考核模式中, 学生学习无目标、考试忙应付, 教师教学没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综上所述, 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有机整合的思维模式, 打破了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 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课程知识选择权和教学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以不同“主题”为单位, 并以“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为总体目标来开展教学, 带领学生在艺术背景资料的整理中去学习艺术史、美学概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去进行艺术评论和演讲技巧的学习;在走进艺术机构和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去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技法体验。原本三个层次的公共艺术课程, 在一个主题的艺术教学活动中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得到了体现和运用, 由于教学过程学生不得不为的互动和参与, 保证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从而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培养了学生感悟艺术的审美能力、认知艺术的研究能力以及参与艺术创造和艺术活动的创意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 (著) ;吕廷和 (译) :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3:2

[2]张典兵: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期.第32页

[3]教体艺厅[2006]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4]刘军平:艺术与大众——洪毅然艺术思想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 2013:173

[5]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8:120

[6]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 [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10.

[7]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8:1 29

[8]潘洪建, 吴中才:知识价值教育学的视野[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4, (04) :9-12

[9]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8:1 61

浸泡式孕育 阶段式主题 篇5

2010年“国十条”出台距今已经八年了,这个阶段应该是我国幼儿教育大发展的“黄金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社会对幼儿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了。各级政府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和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最大限度地给孩子们创造舒适、快乐、生动、有趣的学习生活环境,把幼儿园可能涉及的每一个角落都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笔者想就我们的环境创设(以下简称“环创”)实践说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无奈的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的幼儿园坐落在一个小学校园里,办园条件先天不足,困难不言而喻。把一所小学校园变成幼儿园,我们认为必须从环境创设着手。幼儿园首先得像个幼儿园,不能是小学校园,孩子们、家长们才能接受,这是我们多次开会讨论、研究达成的共同认识。选择环创立园、兴园,虽是无奈,实是必须。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陶冶人,这是先哲们早就有的定论。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儿童教育要取得较大的效益,必须优化环境。”这个基本认识既符合我们的园所实际,又符合幼儿教育规律,也就是?f环创兴园是我们最好的选择。思路有了,路子对了,全园教职工也就有了干劲,有了热情,有了信心。酝酿选择阶段,我们深有体会,决策正确,是办好一所幼儿园、凝聚人心的关键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环境创设是幼儿教育必须具备的一个“硬性”条件,没有环创的幼儿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四面光墙,几张桌子,几十个凳子的“幼儿园”,应该随着教育的全面发展结束了。必须指出,环创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环创实践中才能体会认识到:这种隐性教育的功效是课堂教育很难达到的。把孩子放在生动的环境里“浸泡”,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

二、环创是一篇大文章,怎么写,关键靠自己

因地制宜是做好环创的原则。场地大小,室内室外;园所不同,做法不同。我们去重庆参观学习,看到重庆主城区的园所空间都很小,寸金寸土里办园,难度比我们大得多。精致、地尽其用是重庆幼儿园环创的突出特点。我们的校园空间和重庆相比太大了。在室外环创上,我们做得比较开阔。校内绿化,高杆树木较多,兼顾绿地面积合理;在功能分区上,尽量配套,满足幼儿活动发展的不同需求。做得“全”,是我们校园空间充裕的优势特点。室内环创,我们基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共区域的廊道、楼梯,按设计内容,给孩子提供科技、人文、传统文化、民俗、成语故事等方面的实物组合、标本创意、形象搭建等,对所有区块都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墙面重点是通过挂、吊、粘等手工工艺,装饰、美化空间,附加教育意义。二是室内区域环创,以游戏为原则,分区设置,每个班级最少五个区块,加室内空间组合,创出班级特色。诸如青花系列、黏土手工、海洋板块等,深受孩子们欢迎,赢得了家长的高度评价。

环创如何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出发点是“浸泡孕育”,就是让孩子始终处在预设的特定环境里、氛围中,熏陶他,影响他,时间长了,潜移默化,水滴石穿,“浸泡”的效果就有了,孩子们收获的都是好习惯、好行为、好意识。我们的策略是“阶段式”主题。任何地方的环创,都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总体设想,不断更新。我们强调“预设”,就是“主题”先行,选好主题做预设。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在他们的心灵上、意识里画最美的图画,播种最美的种子。“正能量”“美能量”包围着孩子们,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环创是一篇大文章,就是说环创的内涵太丰富了,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的环创空间是千变万化的,在环创的基础上做出园本课程,形成本园的教育特色。在环创实践中,我们亲身体会到,越做越想做,越做越有思路,越做越对幼儿园有感情,越做越和孩子们亲近,越做越和家长们融洽。环创兴园适合绝大多数幼儿园。只要你把环创做到孩子、家长的心里,你的幼儿园就成功了。

三、环创是一项集智力、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工程,看着赏心悦目,做起来费心费力

不管是新开园还是改造园,真想做好环创,绝对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选择是特色,其次是总体设计,三是具体施工。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把你逼疯。必须指出,装修绝对不是环创,最多算是主体工程的后期工程,它跟幼儿园环创不能混为一谈。

六年多来,我园全体教职员工和班子成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幼儿园的四期环创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初步成效。物质环境相对于精神环境可能要容易一些,我们已经观察到,环境创设已经对幼儿的感知、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起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对幼儿的认知、智力和社会性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做好环创,从预设到实施,再到效果检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譬如收集材料,就涉及到形状、大小、材质、性质、色彩、储存、保管等,后期的去污、加工、整形、着色、立竖、悬吊、粘贴等,工序、工艺繁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带来整体效果的遗憾。我说的是“做好”,如果是一般要求,可能不需要费那么大的劲。我园很多老师,为了追求环创的完美,带着自己孩子做到凌晨一点不离园;有的一家人全上,老公、父母都来帮着干。只有爱孩子的幼师才会有这样的事业心、责任感。在环创实践中,我们真正地看到了“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的伟大幼师!我们为拥有这样的幼师队伍而骄傲!

主题式乐游 篇6

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主题创造一系列有特别环境和气氛的项目吸引游客。园内所有的建筑色彩、造型、植被、游乐项目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征和游园的线索。

主题公园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创意性,然而,在国内众多主题公园中,真正具有主题创意与文化内涵的并不多见。更多是打着某个主题的幌子,在硬件上盲目模仿、一味山寨,在软件上缺乏文化创意,盈利模式单一,成为单调粗陋的游乐园。

主题公园的主题本身就是文化命题。而国内许多主题公园的凋敝,恰恰就因为缺少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命题。这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

真正的主题公园,不仅仅是简单的休闲游乐场所,它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种文化的载体,甚至成为一个人的梦想。这样的主题公园供游人在趣玩之际,寓教于乐,身心都得到放松与收获。

本期专题将从主题公园的创意性与趣味性出发,带领你去体验别样的主题风情。

或去厦门,漫步一段4.5公里的老铁路,然后等待天黑观赏成千上万只萤火虫“星星点灯”;或去广州,在四季花开不败的向日葵中,怀念那些年追过的女孩;或去东京,让轮胎怪兽穿越多啦A梦;或去巴黎,在小人国里领略美妙的爱丽丝奇遇记……

这些不同类别的主题公园,兼具公益与商业属性,以其独有的鲜明主题吸引着人们乐游的脚步。

这样的公园,越主题,越有趣。

主题式教育 篇7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实施,对策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具体来说,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学,属教学策略范畴,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究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主题式教学呢?

二、如何实施主题式教学

1.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教学主题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和增减,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能天马行空。

2. 主题的形式

主题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还可是一个能引发学习者探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学生日常喜欢的话题来创设主题,如动漫或读物中的人物,如令狐冲、孙悟空等;或当前国家大事件,如近期的“汶川地震”、申办奥运会等;或当地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生:看过!

师: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高深的武功。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是在哪里啊?

生:思过崖的墙上

自从看了这个案例后,每次我上到这一节内容时,这个知识点我都是这么处理的,经常想找一个更好的代替,目前还没发现。

3. 根据主题,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

情境材料的主要来源有:①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②报刊杂志上的各种事例;③广播、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④图书馆和Internet上的有关资料;⑤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⑦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

例一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

《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必修、选修中均有涉及,学生对该内容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如何能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许多老师提出了很好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找自己以及和自己相关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一招很管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超过了我的预期,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二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

在讲解《IP地址》时,正好电视新闻上播放一个人利用网络犯罪,最后被警察抓获的案子,凭借的就是准确的定位其IP地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IP地址的探究欲。具体如下:

近日,社会写真栏目播了一则新闻,有人非法侵入腾讯公司的网络,防止公司的重要资料遭到破坏,公司立即报警,警方接到报案后会同网监中心,很快根据IP地址,在其家中抓获此人……

例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讲解《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气氛容易沉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成语导入,学生会觉得很新鲜,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成语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今天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成语,你能试着说出它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结合语文知识,能说出这个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总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有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前面的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相关知识,对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之上,就要开始学习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在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前同样也要有准备和计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一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4.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合乎主题的教学情境。

主题式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要研究的主题之中,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必不可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播放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影音,或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言语等,会在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引发其与已有相关经验的再认,从而对主题产生兴趣和心理的意识倾向性,有助于对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例一在学习《声音的录入与编辑》这一节内容时,以“我会绕口令”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用电脑录制自己说的绕口令,既满足了掌握知识点的实际需求,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一堂纯技术讲授的课。

例二在上《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为某希望小学规划设计校园网,从而将知识点串在这个大的主题当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这是主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材料不经过处理,不精心选择,就可能会出现松散或者过于繁复,甚至有碍于主题。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我曾经选择了这样的主题——了解星座的知识,本意是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习如何网上有效地获取信息,结果发现课堂偏离了我的预设,很多学生去研究星座和人的性格关系之类的内容去了。这显然就违背了运用主题式教学的初衷。

主题式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感染。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进。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收益广。主题式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良好的主题教学情境,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 解构主题

确定主题后,还需要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或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予以探究,此即解构主题,即实现主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例如:在上《计算机是如何接入因特网的》这一节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五一节到了,回家却发现网络不好上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然后我对主题进行解构,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

(1)谁向我们提供了网络服务?——询问是否出现问题

(2)难道线路上出了问题?——检查线路连接状况

(3)还是设置上的问题?——检查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的设置是否正确

从而串起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个贯穿课堂的主线脉络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家里的电脑不能上网了,还能小露一手呢!

5.任务驱动,完成主题

主题教学需要高度任务化,教师把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能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有丰富意义的任务情境,给学生赋予一定角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结果最好以一份能相互交流的“作品”形式出现,则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效。当然,“任务驱动”只是一种手段,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在第二模块,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找从学校到家的最短距离,通过普通的搜索引擎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需要借助相关专业网站,在一节课短短的时间里绝大多数同学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这个任务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完成,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知道,还有一些信息是常见的搜索引擎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该怎么做,掌握这种方法就可以了,学生完全有能力以后自己去完善,而不应该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完成任务上。

7.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可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等方法,但要先由教师给出评价量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鼓励表扬,对成果的评价也应重过程而不重结果。

三、实践与反思

我认为主题式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主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或提高某种能力,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够体现某种目标的达成。

因此,对于主题式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对策如下:

1.主题式教学虽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不具普遍适用性和唯一性,只是众多教学法的一种,它只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有些简单明了、不需要兜圈子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讲授、操作示范等方法不仅可以接受,甚至更合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选择,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主题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题式教学所强调的回归生活、面向学生经验等理念是正确的,但不可以将该理念与主题的形式一一对应严格地捆绑在一起。

3.主题式教学之任务设计的简繁和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当,确保既不让学生束手无策,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4.主题式教学之课程内容设计,注意既要有个体学习的内容,也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且比例要适当。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主题式教学课堂中,学生难免会接触到很多与主题学习相差较远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对本主题的学习并无太大益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生在涉猎主体知识与外延知识之间的关系。

6.当主题设计为围绕其他学科的内容时,由于受到课程设计者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对相关学科的内容在教学进度、教学深度等方面有适当把握,这样容易影响和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这一点需要注意。

7.借鉴成功的经验,多阅读涉猎一些经典的主题式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可以是本学科也可以是其他学科。

8.丰富和精炼教师的语言:引入、连接、转折等既要自然,又要有吸引力。

四、结论

主题式教学有利有弊,既不是仙丹也不是毒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只要我们都能本着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的实施,研究它的特点,教学中注意避免其缺点与不足,取其优点与积极的一面,则主题式教学在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一定能更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最终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主题式古诗教学初探 篇8

一.研读文本, 确定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 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 好朋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来送行, 他踏地为节奏, 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 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 繁花似锦, 黄鹤楼下, 长江之畔, 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 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 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细细咀嚼, 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的难分难舍之情。继而从主题出发, 上下延展, 左右逢源, 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主题———“依依惜别情”。

二.构建意境, 拨动情感心弦

在教学《赠汪伦》时, 利用故事引入意境。“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 又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 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 上面写道:‘先生, 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 呀!这么好的地方, 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 既不见十里桃花, 也不见万家酒店, 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 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 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 他不但没有生气, 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 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 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 他们一起饮酒作诗, 情趣相投, 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 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 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 (或配以音乐, 或配以多媒体画面) , 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 发挥想象, 建构起诗的意境。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 孩子们之所以想学古诗, 在开始阶段大部分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在“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折射出的是与新课标精神暗合的新的教学理念。

三.借助意象, 解读内心世界

以诗为媒, 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 此时你就站在船头, 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 (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为学生创设情境, 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在体会离别之情的基础上, 接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对学生来说自然驾轻就熟。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 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 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 在那天水相接处, 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 伴随着友人而去, 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作者把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一江春水。“自古多情伤离别”、“人虽分, 心相随, 情永在”, 作者正是把自己这种真挚感情融入那“悠悠江水”中, 那“孤帆碧空尽”里。

四.主题构建, 延伸拓展

同样的心情, 同样的感受。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在比较朗读中, 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 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 同一主题———依依惜别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欣赏一首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作词的千古绝唱。 (大屏幕广播乐曲《送别》, 创设一种送别的情景。) 我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英语主题式作业设计 篇9

一、绘本类作业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对学生完成绘本的要求和评价也是不同的。如:一年级的学生根据英语句子涂一涂、画一画;二年级学生填一填单词,完成绘本;三年级学生自主完成绘本上的句子;四、五年级的学生自己设计绘本,为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整体构思绘本的排版等。

结合牛津英语“Draw And Write”的内容,一年级第一学期的“My Book”系列绘本涵盖了作业主题:“I Can…”“My Family”“My Friend”。针对四五年级“In The Park”和“Animals”的主题,我们设计了“A Guide To Century Park”“Owl Mask”“Changes Of The Earth Crust”等主题绘本。五年级关于自然界这一主题,我们整合了校本课程“The Sun,The Earth And The Moon”内容,设计了月食和日食的绘本制作,给学生提供丰富体验的机会。绘本制作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英语的应用都体现在了这小小的绘本中。绘本制作也成为我们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相互渗透、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绘本制作需要精心构思内容,才能完成作品。对作品的构思不同,作品的效果就不同。通过积极的构思,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绘本制作还促进了学生语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类作业

我们将牛津英语“In The Forest”和“Step Into Science”和动物成长主题整合设计了“Raise the animals with different foods”的实验类作业,让学生用不同食物来喂养小动物,找一找小动物最喜欢的食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写实验报告、观察笔记,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复习相关的英语词汇,学生在实践体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习得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用英语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类作业

调查是牛津英语教学常用的作业方式。我们在“I Can Swim”一课设计了“问一问身边的同学有什么本领”的小调查,还在“Things I Like Doing”一课开展了“身边同学喜欢做的事情”的小调查。学生们通过调查了解身边同学,同时通过问答,提高语言能力。接着,我们又进一步开展了“你所梦想的职业是什么”的小调查,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自己梦想的职业并从特长、工作性质、工作装备等角度陈述喜爱的理由。通过调查,学生掌握了调查的基本礼仪,如调查前应征得对方同意等。最后,学生总结了最受欢迎的职业并罗列了相关的理由。调查类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向自己周围的人了解或查阅资料高质量地完成作业,获得的是学习的策略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四、艺术类作业

“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他们愿意在听、说、玩、演、唱的氛围里学习英语,体验学习英语的成就感。“In The Fruit Shop”一课,我们设计了“Shopping in the fruit shop”的作业,学生演一演买水果。因为该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及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又如五年级关于《小红帽》的故事,我们请学生读剧本、结合“Drama”一课学到的编剧知识,合作改编剧本并自行准备道具进行演出。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是我校育人目标的一部分,在艺术类作业中学生体验语言学习的愉悦,用艺术的方式展现语言,语言与艺术融合促进了英语学习多元目标的达成。

五、文化类作业

我们将牛津英语“My Family”一课和校本课程“中西文化”中的家庭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与家长一起画一棵家庭树。文化类作业促进了学生对中外家庭构成的了解,使他们初步感知中外姓和名表述位置的差异。我们将牛津英语“Taste And Smell”一课和校本课程“中西文化”中西饮食文化相融合,设计了“制作中西餐菜单”的作业。通过制作菜单,学生体会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还有上完“Rules”一课后,我们设计了相关查找作业。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和看图片,找一找中西方在交通规则方面的不同,了解车辆行驶方向、过马路先看左边还是右边等。这些差异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提高阅读能力。

我校通过文化类的英语主题式作业的开发,突破了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在选择英语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关注周围世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去体验与发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相通性和特异性,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和多元文化意识。

农村主题式作文训练初探 篇10

一、农村中学主题式作文教学的开展

由于农村中学条件限制, 学生的接触面狭窄, 知识容量小。在开展主题式作文教学时, 更需要我们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生生活的主题来进行教学。

(一) 设置合适的主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写作的兴趣

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专题, 从科技、自然中选取专题, 从文化历史、乡土民俗中设计专题。

(二) 多渠道开拓训练主题, 培养学生对作文创作的冲动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主题训练, 让学生对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的审美和习作疲劳;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作文创作的冲动, 增加写作兴趣。

1.在快乐、有趣的口语训练中, 发掘写作题材。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通过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 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在持之以恒的课外阅读积累中培养自信, 丰富学生的知识。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建议学生多读感兴趣的有益自己心灵的各类书籍, 推荐现当代散文名家钱钟书、梁实秋、余秋雨等写的文章, 还推荐了《时文精品》《智慧背囊》、《读者》等刊物 (每天30分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读物)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重与文本对话、注重与作者对话、注重与编者对话。同时, 我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写作积累。如每天名言警句或者诗词的默写积累;做剪报并写100-300字的评报;每天让学生把自己在路上所见所闻和周围的变化, 写进日记等等, 都是检查学生写作积累的好方法。

3.设计梯级训练主题, 有序培养学生综合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 面对各层次的学生, 我们要设置循序渐进的动态化的主题训练。

(1) 结合教材知识, 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有效的拓展阅读, 训练学生的片段写作能力, 如在阅读《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整理体验贝多芬的有关事迹材料。以“挫折”为话题进行片段的作文训练, 进行完整的单元教学后, 以“走进名家”为话题进行整篇训练。

(2) 在单元主题性技巧训练过程中, 也要突出由点到面的序列训练, 如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 了解了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我们可以进行迁移, 让学生尝试写自己的父亲的一个传神的动作, 学习完整的以父爱为主题的单元序列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父亲”为话题进行整篇的作文训练等等, 如此有序的由片段到整篇的有序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主题式作文教学的评改

(一) 主题式作文评改趋势

早在1982年钱梦龙老师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即“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 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但课堂教学如此, 在写作及评改活动中, 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主题式作文评改的方式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必须明白学生喜欢作文的原因主要是作文带来的成就感。其实, 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是激发学生成就感的很重要的原因, 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被同龄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古人云“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师要善于经营学生的长处, 补救他们的不足。另外, 我们可以在学生互相批改的前提下, 每一次选择不同层面的作文来重点批改, 然后进行面批, 让学生老师立足文本, 有的放矢地进行文面探讨。也可安排学生同桌互改、优生互改、差生互改、优差生互改、一人读大家改等多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一学期每个学生轮到两到三次, 学生既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又在写作上有所领悟。因此, 我认为不断地变着方式改作文, 会让学生感觉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 主题式作文评改细则

针对学生评改能力的训练, 我认为不可操之过急, 要循序渐进。教师示范评改配合主题阅读的作文写作进行详细的批改, 并附批改之前的稿子跟批改之后的稿子做比较。

我给学生定的细则有:①标题前空出四格, 第一段空两格;②卷面是否整洁;③错字有几处;④这篇作文的病句有几处;⑤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⑥中心是否明确、集中;⑦选材是否围绕着中心、是否新颖、是否真实;⑧文章的结构首尾是否照应, 过渡是否自然, 层次是否清晰;⑨表达方式方面。初中写作以记叙文为主, 兼有议论、描写和抒情, 写作中要求学生抒情开头议论结尾;⑩文章的语言强调朴实、准确。

总之, 示范评改要做到精批细改, 只有针对作文中的优点、缺点、错误, 切中肯綮。要言而不繁, 富有启发性, 做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为了好记, 我把好作文标准编成易懂易记的三字歌, 让学生记牢。这三字歌是:主题好, 选材新, 感情真, 写具体, 段落明, 语句通, 用词好, 无错字。有了评改标准, 学生评改起来就有了依据。

摘要:现阶段的农村作文教学, 受应试和升学压力的干扰, 很容易陷入机械训练的泥沼, 如何有效地改变现状?主题式作文教学能有效地解决中学生写作下笔难的问题, 也符合新课改的整体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设条件, 使学生积累体验。

关键词:农村中学,主题式作文,实现途径,评改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选址与分配问题下一篇: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