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全寿命

2024-06-04

资产全寿命(精选十篇)

资产全寿命 篇1

前言

电网是国家战略能源, 电网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能源的安全, 也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电网的畅通国家的经济才能得以飞速的发展。传统的电力企业经营理念是只注重电网的资产表现而忽视资产的价值, 这种理念已无法适应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前提下, 电网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 关系着国有资产的收益率和科学发现目标的有效实现。随着市场化需求的发展, 只有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才能在确保电网设备可靠性的同时, 延长设备使用生命、降低全生命周期费用, 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

1 资产全寿命概述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管理理念上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市场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的新理念, 是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新方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资产为管理对象, 对资产从计划、购买一直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 实现资本最优配置的科学管理方法。对资产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严格控制资产的各个阶段的成本投入和支出的比例, 使资产在使用运行中实现成本的最优配置,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整体成本,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阶段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2.1 采购期

电力企业在采购期前会有明确的采购方案, 对采购产品进行相关的能效分析, 即在采购中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的能效配置。然后即可通过招标方式, 进行产品的选购, 在保证产品最大能效的同时保证最低的采购价格, 节约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

2.2 库存期

库存期的管理包括采购入库及安装前期, 这部分都属于库存期的管理, 入库后的资产在库存管理上应注意存放, 这期间资产不会有什么变动发生, 主要是安装前, 资产已被生产人员领料后, 这期间仍在库存期内, 但属于二级库存范畴了, 这期间的管理十分关键, 不要发生设备不在帐的情况, 要严格监督这部分库存期设备的情况。

2.3 安装期

安装期即是对新购置的资产进行安装调试, 准备服役阶段。一般企业对这一阶段的管理上是处于空白状态, 这严重影响了对资产全周期的管理追踪, 所以这期间的管理衔接很重要, 这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衔接点, 在这点的管理上还要配合新旧资产轮换的管理, 新资产的安装必须是旧资产的报废或换置, 所以这期间的管理也包括另一资产的全周期变化的相应处理。所以安装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接入点, 不能忽视。

2.4 在役期

在役期即是资产从安装后投入使用的阶段, 在这阶段首先在尽量综合其安装后的磨合阶段, 使资产尽快进行稳定的使用阶段, 这时资产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在役期内在对资产进行跟踪管理, 及时发现资产运行中的故障情况, 及时进行处理, 以使资产发挥有效的能量。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有及时发现设备的衰退情况, 并做好过程的分析和记录。分析维修的经济效益, 并根据相关的数据情况及时做好更换还是继续服役的处理决策。

2.5 轮换期

在轮换期内, 对还有工作能效的资产要进行修复及保养, 以便使期继续服役, 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上资产全周期的寿命成本, 所以这轮换期的管理中, 对换下来的设备进行修复十分关键, 这对重复利用设备资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2.6 报废期

进入报废期内的设备已完全没有使用价值, 其维修的成本已超过了设备的购置费用, 对这部分产品只能进入报废期内处理, 可变卖或进行转让, 其报废处理后的费用进入企业的营业外收入, 使资金达到回笼。这样设备就进入了终结期, 结束了使命。

3 经济性分析

设备资产的维修经济性分析, 是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融合点, 要综合考虑设备资产的现值及投入的维修成本及其可靠性等因素。设备资产自购置转固后, 要按照资产折旧规则计提折旧, 进行技术改造后要对维修的设备资产进行增值, 这些处理都要影响资产的现值, 财务价值变化与设备真实健康状态是有出入的, 因此要考虑设备可靠性因素, 引入可靠性因子, 综合维修费用支出, 才能做出科学的维修经济性分析及更换决策。

4 闭环管理

设备资产在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设备及财务的台帐和管理及维修记录, 对设备整体使用经济性、可靠性及其管理成本作出科学的分析, 并可以辅助设备采购决策, 可以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重新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跟踪, 也可以仍然使用原型号设备, 并应用原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更加科学的可靠性管理及维修策略, 使其可靠性及维修经济性更加优化, 从而使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5 建立时机及过程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的最佳时期是机组的基建期, 可以从资产购置的源头上着手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体系, 明确资产价值分布, 定位资产去向, 建立完善的资产台帐。建立资产台帐时要统筹考虑, 结合生产部门和财务的要求, 建立双方均可接受的设备资产, 因为生产部门在日常维修中会频繁涉及设备资产的使用, 因此主要以生产部门的需求为主, 这是进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前提。

在设备资产管理的过程中, 要重视人的管理作用, 设备资产的管理人要充分树立设备管理的资产意识, 科学合理地归集设备检修费用, 完善设备检修记录, 进行设备故障分析等可靠性管理工作。

6 结语

总之, 要实现电力系统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实现设备管理系统的完善, 不仅需要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软件系统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细化企业的管理工作, 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做到环环相扣, 保证系统完整流畅运行。只有树立对待设备资产管理的严谨态度, 才能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杨.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全寿命比较[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1]吴杨.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全寿命比较[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

[2]周慧芬.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 2010.[2]周慧芬.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 2010.

[3]杨秀峰.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0.[3]杨秀峰.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0.

资产全寿命 篇2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背景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一是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固定资产价值占到供电企业总资产价值的70%左右;二是分布于成百上千公里的地区、输电网跨越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受地理气候条件等一系列外界因素影响大,管理难度大;三是投入大,一般的电力设备单件价格上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元。尤其是近几年电网建设、改造的技术不断更新,造成固定资产更新快,变动频繁。

而供电企业传统的资产管理涉及的多部门、多环节,且多重视资产的前期投入,忽视后期成本管理,缺乏精细化预测、管控及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对安全、效益、效能的统筹管理较少。

(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传统基于职能的固定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强调阶段的划分和有序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上,每个部门更关注自身领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考虑不够,缺乏沟通协调。对此,必须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以系统化管理思想统筹协调资产管理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工作重点,注重各环节的工作衔接与配合,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另一方面,为有效地提高供电运营效率,在固定资产形成的前期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等阶段造成固定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在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必须从建设、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使之可控、在控、能控。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是:以供电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追求固定资产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的原理及控制理论,对固定资产从规划设计到退出一生各阶段影响大且管控难度大的关键环节重点进行管理优化,即: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为目标,采用规划周期成本法,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优化规划设计;在施工阶段,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并由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精益控制;在投运转阶段,限时定人完成验收中发现问题,严格验收消缺管理,实施“零缺陷投运”;在运行检修阶段,围绕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和设备检修情况下的电网运行方式、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在退役资产处置阶段,通过合理规划,对落后或超期服役设备和设施实施技术改造;并从安全、效能质量、成本三方面设定结果性指标,全面评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绩效。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延长服役年限,减少事故发生次数、频率,确保客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节点管控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实现资产各阶段工作策略的持续优化,坚持运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以优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总体目标,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

1.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目标优化规划设计

(1)运用规划周期成本法进行规划设计。供电企业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推行全寿命周期理念,在规划阶段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作为规划研究期,不仅要计算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投资成本,即包括?目的初投资、运行、维护以及设备报废等所有费用支出,考虑社会土地成本增长、环保要求提高等动态变化因素,而且考虑设备质量、运行环境对工程投运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系统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运行方式调整的灵活性等要求,制定安全、可靠和成本综合最优的规划方案

(2>控制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的整体影响。从电网的整体效益出发,综合考虑电网规划中涉及的新建线路、站址确定、设备选取、可靠性指标、环境指标、负荷预测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系统整体的影响,尽可能考虑在城区优选全户内变电站、GIS、低损变压器等少维护、免维护电气设备;在方案中优选路径短、维护方便、交通便利的场所;经济评估应选择满足经济性要求方案,保证实现电网系统的整体最优目标。

(3)综合多因素制定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各个阶段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目标之下对各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协调,制定一个将电网扩展、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大修计划、设备检修、运行计划、费用支出等综合考虑多因素的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使各个阶段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目标一致的整体,每个阶段工作目标均服务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整体目标。

2.对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实施精益控制

(1)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工作。在电网工程建设中,要抓好源头控制,开展工程前期安全、质量等策划工作,编制工程建设管理纲要、安全文明施工策划、工程创优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规划等,对工程建设提出安全、质量和进度等管理要求,按照“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原则开展工作。一是在确保电网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最优,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建设优良资产,为运行阶段减少运维投入;二是在安全、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缩短建设工期,控制建设投入。

(2)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围绕工程建设,企业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制定相应考核办法,要求企业负责建设管理的输变电新建、改扩建、技改及大修等工程项目,必须聘任未来设备管理单位人员为甲方代表进驻工程现场,代表供电企业对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实行管理和监督,重点监督施工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合同、按规范及标准施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检验,把好施工现场二次检验关,严禁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指出不合规范、不能达标的工程部位,并监督施工单位按要求整改。建立《施工作业工序标准化监督卡》,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公司要求。

(3)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运行单位在电网建设阶段就介入,开展工程建设的中间验收工作。公司各大工程竣工投产前均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各级验收,主要建(构)筑物基础基本完成、土建交付安装前、投运前(包括土建和电气安装调试工程)三个阶段开展中间验收,输电线路基础、铁塔组立、架线,每个阶段在完成工程量的70%后开展中间验收。改变以前待工程竣工后,只进行竣工验收的方式,采取工程验收与竣工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全面管控工程安全、进度和质量,确保设备安装、调试质量可靠,对安装期间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支持运行期间技术管理。

3.投转运阶段实行“零缺陷投运”管理

严格验收消缺管理,杜绝消缺无计划、拖延造成工期延缓。对于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牵头梳理,分门别类,组织勘察、设计、监理、设备材料供应、调试、试验等单位提出处理意见,限时、定人完成,最终实现“零缺陷投运”。

4.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

优化运行、检修策略,合理配置运行、检修维护资源,在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电网运行效能,降低设备运维成本。

(1)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综合安排设备停电检修,公司各单位编制月度检修计划时,既考虑输变配电工程施工安排、设备消缺、预试周期、保护定检、防污工作的要求,同时考虑当时实际的情况,实行集中停电,使变电、线路、业扩、城网改造、专项工程等停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实施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①停电检修前,检修单位应做好充分准备,制定检修方案,编制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落实人员、工具、器材、仪器仪表、备品备件、车辆等,实行工作预想制。②施工方案要严格按照专项工程精细化课题管理要求进行编制。③集中检修,要求检修单位合理安排工期,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设备应修必修,修必修好。④集中检修的设备遵循逢停必扫的原则。⑤设备运行单位在所辖设备计划停电前,必须采用红外仪器进行红外成像、测温,以对设备进行全面摸底,发现的缺陷在停电时一并消缺处理。⑥电网设备检修时可灵活安排工作,尽量将变电和线路设备相结合,变电设备检修时线路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线路设备检修时变电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⑦新安装、大修、异常的设备,运行单位必须重点跟踪其运行情况,如特别巡视、数据抄录、电量平衡计算等。⑧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执行后必须评估。

(2)优化电网检修情况下电网运行方式。变电设备的检修充分利用接线方式变化,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对可采用带电作业方式的各种工作,优先安排带电作业处理。配电设备坚持能带不停的原则,避免采用停电检修,做到能带不停,促进增供电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3)实行设备状态检修。以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为基础,按照公司、基层单位、班组三级,逐级逐层开展设备状态评价,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供电企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

收集设备信息,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各生产班组对设备投运前信息(出厂报告、交接报告等)、运行信息(包括事故、缺陷、跳闸、运行工况等)、检修信息、试验信息、带电检测信息(离线检测、在线监测等)进行收集,通过对设备状态量的收集和分析,评价设备状态,确定设备当前状态及发展趋势。对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为非正常状态的设备进行风险评价,并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和比较,以确定设备面临和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根据风险高低安排检修次序,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为设备的状态检修决策提供依据。

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按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及相关标准、文件,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并充分考虑基建、技改、停电计划等因素,考虑同间隔设备、同一停电范围内,设备检修时间一致的原则,优化周期和运行方式,切实做到一停多用,减少重复停电,提高设备可用系数。

(4)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为适应电网发展迅速、变电站投产数量快速增加的要求,通过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革新,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设立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无人值班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不设运行值班人员,由监控中心、操作队负责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实现变电运行人员集约化管理,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5.合理规划实施技术改造

供电企业要每年对电网或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可靠性、线损指标、电压合格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改善和提高电网或设备安全运行以及消除薄弱环节的技术措施,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利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对现有落后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进行完善、配套或整体更新改造,或对超期服役的输变电设备和设施进行局部或延长寿命的改造或更新,提高电网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提高安全生产、资产经营水平。

(二)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效果的评估

1.设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结果性指标

供电企业要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体目标为最高指标的结果性指标,以便对固定资产管理整体工作的实效和主要流程运转情况进行评价。指标既体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表现和成本综合最优,又充分考虑各阶段流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指标通过分解形成各管理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果性指标主要运用内全效能成本指标(以下简称SEC)。该指标反映内全部或某一部分固定资产安全、效能、成本三方面的整体表?F,单位为元,千伏安,即内单位容量电网资产花费的总成本。

(1)安全指标因子(fs)。安全指标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相关规定,确定各单位内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电网、设备、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目的是降低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次数,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安全指标因子采用幂函数方法,评价各类事故对SEC指标的综合影响。fs需根据电网、设备及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进行统计,涵义为各类设备在发生各类事故后对维护及修理成本的必要需求,计算公式为:

fs(安全指标因子)=fs1(特大事故因子)×fs2(重大事故因子)×fs3(一般事故因子),其中见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发生特大事故形成的安全指标因子要比一般事故大,也就是说发生特大事故后,为使该资产或设备重新达到可使用状态需要投入或占用更多的成本,这点也与实际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而事故级别的判别鉴定采用以下方法:

(2)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效能质量指标因子主要考虑供电可靠性及供电的电压、频率合格性对成本因子的影响,目的是提升电网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电网运行质量。效能质量指标因子采用指数函数的方法对三类质量因素进行调整。

计算公式:fε(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1(供电可靠性因子)×fE2(电压合格率因子)×fE3(频率合格率因子)

当指标完成值低于考核值时,fE值将大于1,因运行质量不满足企业总体要求时将会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增加;当指标完成值高于考核值时,fE值将小于1。因此,运行质量提高,将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节约。

(3)成本指标因子(C)。计算公式:C=C1(资产分平均投资)+C2(运维成本)+C3(检修成本)+C4(故障处置成本)+C5(报废处置成本)

2.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的收集

月度数据采集模板使用统版本进行数据的收集上报,收集的数据口径为220kV主变、断路器、GIS、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站内其他变电设备等六大类设备的相关信息。

月度数据报表包涵的内容:主页;主变汇总信息;断路器汇总信息;GIS汇总信息;架空线路汇总信息;电缆线路汇总信息;站内其他设备汇总信息;主变设备基础信息;断路器?O备基础信息;GIS设备基础信息;架空线路设备基础信息;电缆线路基础信息;供电可靠性因子信息;容载比信息;安全因子信息;购电价信息。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数据(人工费用、材料及台班费用、检修费用、抢修费用等)根据设备台帐逐项收集。

3.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评估和分析

每月、每年根据收集评估对象的指标数据,进行校核、计算后出具评估结果。继而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全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和差异点。最后,评估考核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形成相应反馈意见,用于制定资产管理工作持续完善的提升计划或对既有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修正,最终形成评估考核的闭环流程(详见图1)。

针对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可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将结果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子指标,并分析其构成比例,明确构成权重及今后改善关键环节。以成本指标因子为例,在计算得出分平均投资、运维成本、检修成本、故障处置成本、报废处置成本等子指标的同时,分析反映出相关资产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优化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控、控制建设成本、完善投资评估、加强退役资产管理、提高设备再利用率、优化设备报废处置等完善提升措施。

(三)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长效机制

1.创建固定资产“账、卡、物”联动长效机制

规定应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清查范围涵盖公司所有在用固定资产。针对电压等级不同的固定资产,清查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清查重点统一集中在核实所有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固定资产在财务系统(SAP)卡片号、固定资产在生产管理系统(PMIS/OMIS)台账设备号、数量、型号等信息,要将各固定资产在财务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对应,对未对应的固定资产进行联动维护。同时每月通过系统自动计算资产对应率来判断资产清查完成率。对于新增的固定资产,则采取及时创建资产卡片号、台账设备号、完善卡片信息、财务及时入账等方式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和核对。通过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为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的联动长效机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理顺专业关系,侧重日常管控

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分工、数据收集管理及报送要求、监督检查考核要求。如:生产技术部负责建立和维护设备台帐、填报各类设备基础信息、提供资产维护分工、各类设备维护人数、耗用材料、机械台班、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等数据;财务资产部负责根据各类成本发生数额分摊至明细设备填报资产原值、检修费用、抢修费用、报废处置成本、购电价等数据;人力资源部负责提供设备管理、维护人工费用数据;发展策划部负责提供容载比信息;安全监察部负责提供供电可靠率数据、设备停运时间、安全因子信息及汇总全公司数据和分析测算审核。同时规定了各部门每月3日前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审核报送。

3.固定资产状况多层次、多维度实时掌握

各相关部门、各单位按照规定的数据报送周期、工作要求,同时结合日常运行、检修工作相关信息,使用系统一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通过信息化平台参与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程,实现对信息化平台多层次、多维度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固定资产全寿命系统能够实时了解固定资产规模、结构、状态及资产的投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设备的健康、运行状况,通过以上信息的掌握,可为下一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层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反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建立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

根据供电企业电网资产管理特点,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不同阶段特点的工作项目以及相应的具体工作内容,较为完整地覆盖了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扭转了原来管理脱节、松散、单一而独立的局面。各工作项目及内容之间既独立又统一,又均可通过全寿命周期评估考核机制量化计算SEC指标,从而在固定资产形成前影响决策。

(二)改变了电网资产检修方式

原来由于电网资产覆盖面广、距离远、实施困难,而直采用以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方式(即年初下达检修计划,划定检修任务和区间,并相应下达检修成本刚性预算),由此导致部分资产尚未到报废状态或折旧年限即拆除换新,提前报废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具有一定的管理盲目性。在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式后,可以根据各类资产SEC指标判断设备使用状态,检修方式转变为状态检修,较计划检修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各类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产报废成本。

(三)固定资产生产运行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资产全寿命 篇3

【摘 要】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大、分布散乱、管理困难等特征,将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和模式应用于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解决传统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效益,促进电力企业的更好发展。因此,各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视。本文就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相关内容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引言

传统的电力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中,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有限,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而现代化的资产管理在信息反馈、制度建设以及资源优化等方面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要求电力企业能够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下本文就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相关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二、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

全寿命周期管理最早源自于美国军事上的武器装备采办管理,它是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效能管理以及周期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管理模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事宜资产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其具有全成本、全过程以及全系统的特征,强调管理过程中前后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能够较好地降低周期内的成本、并同时做好资源、环保、技术以及质量效率等各方面的工作,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将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于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电力企业应该要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视和应用。

三、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应用

1.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视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要求企业能够专科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视,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新时代下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企业能够以安全为第一准则进行管理思想的革新,并树立整体和全局意识,建立健全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将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全成本、全过程以及全系统的形式进行系统管理,并统筹安全、效能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并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明确企业管理的目标

电力企业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管理中还需要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首先,降低全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要求企业要综合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成本最低的方案,最大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其次,要求从技术、经济和组织3个角度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协调管理,实现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统筹。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应该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做好信息交流和沟通工作,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再次,加强对设备成本的控制,在保证设备的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降低故障维修成本;最后,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提高全寿命周期管理效率。

3.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全成本预算制度和核算制度,加强会计成本的重视,规范成本计算的各个流程,并将会计成本转移到全寿命周期成本中,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要做到这点要求企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在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均要予以重视,建立健全的全成本管理体系,保证各项财务数据的政治性和有效性,并根据企业制定的成本计算规则和方法案进行成本的预算。成本预算审核应该要全面分析企业各个部门和环节所需要的费用,包括日常费用等,要切实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在项目投资过程中,企业也必须要加强对项目投资的预算,全面兼顾项目开发的各项支出,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预算成本控制,降低工程的造价。此外,要求企业能够规范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使工作人员能够按照流程办事,提高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将各项工作的最终信息和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以便加强对电力企业资产的监控和统一管理。针对资产的不同用途,如现有资产和新增资产,对资产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例如,对于现有资产,要做好资产运转、储备以及到期退役工作,要重视资产的价值保存。而对于新增的资产,除了要保证资产的质量,还要做好资产转移的信息记录工作。

四、结语

综上,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和管理效率,因此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企业领导能够加强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视,明确企业管理的目标,并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余雪霞,陶珍良. 航电企业推行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广西内河航电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研究[J]. 交通财会,2011,02:66-71.

[2]王燕涛,闫晶,吴学鹏.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J].现代商业,2011,35:112.

[3]柯雅婷. 国外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J].财会学习,2016,16:181-182.

[4]章旭雯.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与三标管理体系的整合——以电力企业为例[J]. 经贸实践,2016,01:328.

[5]堃张,海力. 资产全寿命周期闭环管理助力内部控制体系深化应用[J]. 商业会计,2015,10:75-77.

作者简介: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研究 篇4

国内外有专门针对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某个特殊管理环节所进行的研究,比如为方便固定资产的盘点和统计管理所做的条码管理研究。本文是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对系统内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的基础上,为深化审计调查成果而进行的专项追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为改进完善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指明了途径和方向[1]。

1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研究思路

寻找适当的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方向——从杂乱无章的众多问题中找到和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谋求根本的解决问题之道,避免以往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模式和不能从源头和实质上解决问题的做法。为此,本文将系统论引入课题研究,以科学合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课题的研究方向,力求得到先进合理的研究成果。

2 课题前期调研及理论基础

2.1 前期调研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专项安排了对系统内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为了解经过国家电网公司的审计调查,陕西省电力公司(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管理状况的改观情况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上次被调查单位进行了专项后续追踪审计调查。调查以2008年审计调查发现问题为主线,并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调查表》,调查问卷设置了明确和细致的具体问题,以方便被调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作答,也便于专项调查组汇总和分析审计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发现,固定资产管理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制度建设。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仅限于供电局层面,未深入渗透到分级分口管理部门和单位,供电局层面的制度仍然不够细化。

(2)制度执行。重视制度建设,轻视制度执行。如资产盘盈盘亏的分析和处理、内部资产调拨手续的履行和财务部门参与新增资产验收等方面未按制度规定执行到位。

(3)预算管理。预算执行刚性不足,存在新建固定资产投资因计划调整而支出超计划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路径、通道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初设与可研、施工设计与初步设计差距较大。

(4)价值管理。存在资产类别划分错误;账卡物不相符,如账存实无、实存账无(未及时入帐)及账外资产;实际已经竣工投运工程项目,转资产手续严重滞后;新增资产手续及资料不完整;资产价值不实,如工程完工暂估增加资产,工程决算、审计滞后,技改工程管理核算模式不符合新会计准则和国家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影响资产正确计价,报废资产报批程序履行时间长,影响资产计价。

(5)资产维修、改造管理。技改工程存在超计划投资现象,费用划分和确认存在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情况。

(6)日常实物管理。定期盘点工作流于形式;资产卡片内容信息不完整,且实物与固定资产卡片存在较大差异;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结果未及时处理,也未进行盘存差异分析。

(7)处置管理(包括出售、调拨、报废、停用、出租等)。报废资产报批程序履行时间长,影响了资产管理水平;内部调拨资产未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报废资产以及技术改造和大修拆旧物资处置的管理不够及时。

(8)考核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相关职能在执行中由于各部门协作配合不力,缺乏严格的考核奖励机制。

(9)信息采集和分析。固定资产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渠道不明确,未明确建立定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制度。

2.2 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将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环境中去研究,从系统整体性出发来寻找最优目标的解决方法。本课题正是运用系统论将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放置于1个整体系统中去研究,寻找看似杂乱无章的诸多问题所具有的共性和指向,从而找出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3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研究结果

课题组在审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为指导对问题逐一进行归类、分析,最终归结和指向制度建设、流程和时限控制、制度执行、控制失效和管理模式等5个方面。图1是课题研究结果的示意图:第一层为存在的问题,第二层为导致问题存在的根源,第三层为改善途径和方向。

(1)制度建设。包括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问题。供电局层面制定的制度未明确分级分口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范围的工作标准和程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又缺乏对分级分口管理部门和单位的检查监督和控制,导致真正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的制度缺失或不够细化,管理行为缺少制度和规范。如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方面所存在的固定资产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渠道不明确,未明确建立定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制度等问题,使得真正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的管理松散,无法从实质上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2)管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控制。制度执行、日常实物管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及考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均可归结为管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控制。如资产盘盈盘亏的分析和处理、内部资产调拨手续和新增资产验收手续、考核监督不到位、定期盘点流于形式、资产卡片信息缺失、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不力等问题,均属于制度有规定,但实际执行不到位,这说明仅有制度是不行的,一定要与制度配套出台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控制标准,同时也要制定考核监督流程和时限控制标准,以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管理行为规范到位。针对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方面的问题,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制定固定资产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工作流程标准和工作时限控制标准,再配合检查监督和考核机制,使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真正得以提高。

(3)制度执行。预算计划执行超支、价值管理中的账存实无、实存账无(未及时入帐)、转资产手续滞后、新增资产手续及资料不完整、价值不实等问题以及日常实物管理、维修改造管理、处置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管理、考核管理等问题的根源均指向制度执行。因此,制度建设重要,但制度执行更重要,否则制度形同虚设,不仅无法提高管理水平,反而无端耗费和占用一大块资源。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重视制度的执行情况,强化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保证制度能落到实处。

(4)控制失效。价值管理中的资产类别错划、账外资产问题均源于控制失效。在资产类别划分控制上虽然存在审核控制环节,但仍然出现了错误分类,说明审核控制未起到控制作用,属于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导致的控制失效。而账外资产则是相关控制环节责任人明知不该为却为之的控制失效,是所发生的资产购置行为在管理流程中未真实反映和记载的问题,是控制制度无法解决的,必须由最高管理层加以重视和控制方能解决。

(5)管理模式。制度建设、预算计划执行、价值管理中的账外资产、技改工程核算、报废资产报批程序等问题以及资产日常实物管理的资产卡片内容信息、维修改造管理中的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资产处置管理的报废资产报批程序、报废资产及技术改造和大修拆旧物资处置不及时等问题根源均指向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改进可以带动制度建设的跟进完善,提升预算计划的执行水平;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必然提升资产信息的维护管理水平;积极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可直接解决技改工程核算所导致的价值不实、报废资产报批程序冗长、影响资产计价以及报废资产、技术改造和大修拆旧物资处置不及时等问题,避免因计划管理模式而导致账外资产问题。

从图1可明显看出,问题根源指向最多的是制度执行、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以及时限控制[2,3]。

4 实施效果

(1)强化了提升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意识

通过对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审计调查后续改进完善情况的追踪调查,进一步了解和明确了公司系统内在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强化了提升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意识。

(2)明确了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重要控制点的缺失和不足

《陕西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调查表》涉及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38个方面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和管理问题,通过编制下发问卷和收集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明确了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控制点的缺失和不足,使公司系统内单位明晰了其经过国家电网公司的审计调查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方向。

(3)针对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课题通过对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归类分析研究指出:完善管理流程和时限控制,改进管理模式,强化制度执行有效性,是改进完善和提高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向。为扩大课题研究成果,本研究成果针对控制流程、资产盘点模式、技改工程核算模式、报废资产核算、报批、处置模式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建议。

(4)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在审计调查及被调查单位的自查活动中,发现存在账外固定资产、计划外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挤占挪用计划内建设项目等重要问题。课题组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审计职能,发现并纠正了违规问题,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获得了提升企业价值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社会效益。

(5)提升了员工理论研究水平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员工对理论研究及方法论的学习,锻炼了员工的研究工作水平,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5 结语

解决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根本处入手。本课题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对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指出完善管理流程和时限控制、改进管理模式以及强化制度执行有效性,是改进完善和提高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2]康雪,杨焕霞.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37(7):83-85.

飞机结构腐蚀管理全寿命模型研究 篇5

飞机结构腐蚀管理全寿命模型研究

针对当前飞机的.腐蚀损伤评估模式,构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腐蚀管理全寿命分析模型.该模型可将全寿命阶段飞机结构可能遭受的各种腐蚀形态、MSD和结构材料性能随时间的退化作为变量纳入到一个框架中,提高了分析精度和可靠性,为新机定寿和老龄飞机延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具有一般性,可推广到其他装备结构寿命评定中.

作 者:郁大照 陈跃良 金平YU Da-zhao CHEN Yue-liang JIN Ping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山东青岛,266041刊 名: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年,卷(期):200826(5)分类号:V215关键词:飞机结构 腐蚀管理 全寿命 经济寿命 日历退化

轻武器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 篇6

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要求对武器装备从概念形成、关键技术攻关、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采购、使用、维护和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进行统一筹划和全过程协调,而不仅仅是在单一的某个阶段上进行分段管理和控制,主要包括全寿命费用管理和全寿命技术管理。前者着眼于全过程的经费管理,后者着眼于全过程技术的协调发展,以保证产品满足作战需要。

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核心是全寿命费用管理。全寿命费用是指在武器装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所付出的一切费用之和。全寿命费用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确保武器装备以最低的全寿命费用来满足军方作战使用要求的采办策略,是衡量一个武器系统投资水平和经济性的主要参数,更是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各种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全寿命技术管理则要控制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可维修性、维护方案以及使用环境,搞好预研与型号的衔接以及设计与生产工艺、使用维修的衔接,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系统具有最大的效费比。

统计资料表明,美军武器装备论证阶段所花费用约占全寿命周期费用的1%,但论证结论却决定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70%以上;工程研制阶段前所花费用约占全寿命费用的3%,而此时武器装备的主要性能及全寿命周期费用的85%已被确定。可见,科学、深入、严谨、细致的前期论证工作不但是确保武器装备性能先进及安全可靠的前提,更是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关键环节。

资产全寿命 篇7

近年来,我国电网企业在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和资产经营效益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从国际行业对标情况来看,主要输变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电网110 kV变压器、断路器、输电线路的平均运行寿命分别为18.1年、13.7年和29年,与国外平均4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相比有较大的提升潜力[1]。与此同时,由于电网企业具有资产初始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设备服役时间长、业务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直至退役各环节紧密联系。而我国电网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电网资产管理各阶段被割裂,并未形成一个闭环的控制过程,不仅阻碍了信息的传递,也给未来的运营与维护带来困难。

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Management,LCM)从资产寿命周期出发,以资产全过程管理为核心、以流程优化为重点、以信息化为手段,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能克服传统资产管理的弊端。因此,我国电网企业有必要全面推广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现资产的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三流合一”的高度集约化,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1 资产LCM的内涵与发展

1.1 国内外资产管理理论的演变

资产管理理论源于设备管理,1950年前始终停滞在事后维修阶段,后来逐渐发展为事前维修,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先在英国提出“设备综合管理”的理念,认为设备管理要以设备的一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作为评价设备管理的重要经济指标,追求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优化。

20世纪末,发达国家的电力企业先后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鼓励通过竞争机制激励电力企业寻找降低资产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的办法,由此资产LCM开始进入电力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美电力企业开始重视电网资产的投入产出问题,如加拿大Hydro One公司从1998年开始引入资产LCM模式,通过建立资产战略联盟,保持电网管理与电网服务的战略一致,并且建立了资产健康状态评估方法,按照资产健康状况合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依据核心业绩指标重要度与风险容忍度计算风险值大小对资产重要性进行排序;美国在1999年政府命令各州政府申报的装备及工程项目必须有LCC报告才能核准;新西兰Ashburton电力公司则通过设置一个部门总体负责资产管理计划,并形成了由流程、数据、信息配套组成的资产管理计划系统。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在2006年提出用风险评估方法来优化设备的检修和更换策略,对资产LCM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对资产LCM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供电局在定期检修实践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状态检修,比如尝试一些先进在线检测手段的应用,期望能够掌握设备的实时状况等;自2008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将资产LCM作为全面提升精益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由此,我国电网企业的资产LCM进入初步实施阶段。

1.2 资产LCM含义

目前我国电网企业多采用全过程管理的方式,仅考虑了资产的获得成本,而淡化了资产的持有成本,即针对资产投入运营直至报废阶段的成本支出缺乏融合考虑,无法实现对资产的系统性管理。而资产LCM拓宽了资产寿命的含义,将资产管理从规划、

立项、设计、施工到生产运营以及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业务进行统筹考虑,如图1所示。LCM以资产总体效益为出发点,寻求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最佳方案,避免决策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某个节点,实现贯穿各个阶段的整体优化,在追求资产可靠性的前提下保证寿命周期费用最小。

目前基于资产LCM的研究主要包括3方面:1)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的研究,Ahmec(1995)、Schneider (2006)分别提出了资产LCC量化分析模型[2,3];2)研究建立资产LCM的信息系统;3)对流程管理的研究,张勇(2009)根据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的具体特点,建立了资产LCM流程诊断分析模型,指出电网企业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4]。

2 资产LCM相关理论研究

2.1 LCM成本核算方面

LCM的目标是LCC最优,LCC核算是开展资产LCM的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多位学者对LCC的构成进行了定义,如李涛等构建的变电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构成模型为CLCC=CIC+COC+CMC+CFC+CDC,其中,CIC为投入成本,COC为运行成本,CMC为维护成本,CFC为故障成本,CDC为废弃成本[5];Puntel W R将电力企业的资产LCC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其中固定成本指初始采购和最终的回收成本,可变成本指运行和维护成本[6]。虽然对LCC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原则都是要保证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包含资产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费用。在LCC构成定义的基础上,目前常用的具体核算方法有NPV法、IRR法、成本-效益模型等,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模型操作使用便利,在采用上述方法前多数会设置较多的假设条件。

2.2 LCM实施效果评价方面

对资产LCM的评价主要是从资产使用的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LCC等多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效益评价体系,实现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工作成效、工作质量、流程运转效率的科学引导和合理评估。

目前对于LCM的评价主要集中在2方面,对LCC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对LCM实施效益的评价。在资产LCC的评价中主要关注经济性指标(如设备回收成本、网损的影响)和可靠性指标(如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针对资产LCM实施效果的评价,李彩萍等(2010年)结合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提出对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全面分析和对评价目标进行多维多层次、多视角分解的思想,并针对安全管理、效能管理、周期成本管理等提出LCM评价指标体系[7]。目前也有学者设计出针对电网企业的LCM评估决策系统,实现对企业资产LCM的工作成效、工作质量、工作流程运转效率的整体评估决策。

上述对LCM的评价可对电网企业在LCC核算和LCM的实施效益进行评估,但目前尚缺乏对LCM过程中风险的评估研究。

3 资产LCM相关实践研究

3.1 国外成功实践案例

国外电网企业对资产LCM的应用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以澳大利亚Powerlink公司为例,Powerlink公司的资产LCM在资产的不同寿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资产管理策略,在资产管理流程方面,涵盖策略定位、资产管理策略、资源计划和绩效审查4个要素,通过比较资产投资策略、维护策略和革新策略,对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服务提供商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然后通过标准化设计、严格的程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最终对公司新增设备、现有资产的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考查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精细管理。

而英国NG公司通过实施电网资产绩效表现评估、资产策略制定、网络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资产管理流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实现对资产的LCM,NG在组织结构上尽可能发挥扁平化、专业化的特点,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沟通质量;NG公司还采用定期检修和状态检修相结合的策略,实施基于设备状态分析的综合检修策略,从设备投运开始,通过状态检测、巡视、取样等运行维护手段,积累大量设备状态信息,在结合设备厂商建议和资产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定期检修周期,实现预防管理[8]。

3.2 国内实践存在的问题

资产LCM自20世纪末引入我国电网企业以来,得到了一定的探索和发展,但在全面推广时仍会遇到一定的瓶颈。

(1)规章制度、标准的体系化建设不够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电网企业对投入产出精益化管理理念不断增强,资产管理意识才刚刚受到高度重视,原本很少考虑如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产出的收益,从而导致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目标不明确、不统一,评估与考核体系不科学、不健全,资产管理组织不协调,管理链条和信息割裂等现象,形成了资产管理的职能和信息条块壁垒,突出表现在资产管理粗放、使用效率不高、寿命较短、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等方面[9]。

(2)职能化模块管理现象严重。资产管理包括资产的规划、建设、运行等多个环节,而从电网企业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各职能部门管理行为相互独立,大多数只从本部门职责的角度对资产进行模块管理,并未从全系统的角度考虑成本问题。与此同时,虽然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其中的基建、物资、生产、财务等职能部门各有一套建立在不同工作平台上的信息系统,缺乏维护资产设备信息的一致性机制,难以实现信息通畅,从而无法达到信息传递所必需的及时、有效等要求。这种职能部门相互独立的运作模式给电网资产LCM的全面开展形成障碍。

(3)计价准确性有待提升。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是开展资产LCM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电网工程竣工决算的滞后性,使固定资产定价不准、责任不清。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基本建设完工交付使用半年之内,要完成竣工决算并将其交付使用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工程早已完工运行多年,而竣工决算却一再延迟,生产部门只能暂估入账,而暂时入账的资产价值多数是以工程概算数额的一定百分比计价。随着物价指数的不断上涨,超概算现象较普遍,造成价值总量不准,折旧提取基数不实,给LCM的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4 推广实践LCM的核心领域分析

资产LCM的各项工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电网企业应在建设集成的LCM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制定全局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为纽带,以优化和再造资产管理流程为重点,以建立资产投运效益评价决策机制为途径,最终构建高效、实用的资产LCM体系,如图2所示。

4.1 信息化平台建设和信息反馈机制

资产管理平台覆盖资产寿命全过程,加强管理信息化,使其横向与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会计等系统集成,纵向贯通集团企业各层次业务,通过资产管理平台全面管理资产台账、运行数据、在线检测信息、现场测量结果和故障维护等信息,实现数据基于业务决策的共享。如可依托ERP系统,建立实物资产和货币等非实物性资产充分对接的资产LCM信息平台,实现多个管理模块相互集成的动态管理新模式,实现物资、项目、设备、资产一体化管理。盛献飞(2012年)等提出为了配合电网企业实施LCM,应建立RFID资产实物标识电子身份证系统,实现账、卡、物相符一致,实现资产管理各阶段信息共享及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的跟踪管理[10]。

信息化是电网企业资产LCM的技术保障,而实现信息系统与工作流程相匹配更加重要,如当前企业管理信息化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但成功实施ERP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在推广信息系统时应高度重视系统的继承性。

4.2 标准化技术

黄华炜等(2009年)提出在资产LCM中进行标准体系架构的设计,建立由对象维、要素维、时间维构成的三维架构体系,其中对象维包括输变电设备、二次设备等,要素维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时间维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退役等时间阶段[11]。建立资产LCM专业标准体系,可实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全面覆盖输变电资产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技改、退役的整个寿命阶段。在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下,定期对资产管理相关标准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LCM对生产运行管理的规范和动态指导作用。

4.3 流程优化技术

为推进资产LCM,电网企业应使业务从原来的条块式职能管理变为流程化管理,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高效资产管理流程,实现自动协调各部门业务,使企业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和合理运用,形成各业务环节的有机衔接。同时,新增、转移、退役和报废流程可以保证设备实物流与信息流同步。

4.4 风险管理技术

电网企业应建立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模型,对影响资产管理业务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确定具体风险及其影响的优先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在制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检修策略时,统筹考虑人员安全、公众安全、环境影响、电网安全、供电能力等因素,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重要性排序,将资产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12]。

5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设计

在分析资产LCM理论与实践及核心建设领域的基础上,本文对资产LCM模式进行设计。在具体的LCM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必要时可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者直接控制的资产处负责实施资产的LCM;然后通过鱼骨图等工具梳理资产管理流程,明确关键环节的工作内容、时间要求等;全面开展资产LCM的关键是整理现有资产数据,通过清产核资,达到账实相符;最后应建设完善合适的LCM信息系统,此系统应按照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进行设计,面向工作流程,集成动态信息,最后建立设备管理评价体系对实施效益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相关单位进行试点运行,不断跟踪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和完善LCM理论和实践,资产LCM模式设计如图3所示。

此外,随着“绿色电网”的建设,有必要在电网企业资产LCM过程中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对设备进行绿色改造时(如安装脱硫设备、回收变压器中的SF6气体),其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也应该计入LCC管理。

6 结语

本文主要对资产LCM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现有的LCC核算方法及评价内容,并系统地分析了LCM在国内电网企业中实践存在的问题和推广应用的核心技术,最终对资产LCM模式进行了设计。电网企业的资产LCM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电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资产LCM可逐渐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更进一步方便对设备状况进行实时跟踪,推动资产LCM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帅军庆.电力企业资产LCM: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AHMED N U.A Desigh and Implementation Model for 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System[J].Information&Management,1995,28(4):261-269.

[3]SCHNEIDER J.Asset Mangement Technique[J].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06,28(6):643-654.

[4]张勇.电网企业资产LCM流程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0(17):554-559.

[5]李涛,马薇,黄晓蓓.基于LCC理论的变电设备管理[J].电网技术,2008,32(21):50-53.

[6]PUNTEL W R,REPPEN N D.An Automated Method for Long Range Planning of Transmission Network[M].Salt Lake City:PICA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4.

[7]李彩萍,李金鹏,岳超源.电网资产LCM评价指标构建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252-255.

[8]孙艺新.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资产LCM实践与启示[J].价格月刊,2011,11(22):91-94.

[9]巨小平,王波,江克宜,等.电网企业开展资产LCM的本土化解决方案[J].能源技术经济,2010,10(22):63-66.

[10]盛献飞.RFID技术在电网资产LCM应用模式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12):28-31.

[11]黄华炜,陆一春.资产LCM标准体系的研究[J].华东电力,2009,10(37):1764-1766.

资产全寿命 篇8

为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提出了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实践应用[1]。而当前信息系统中的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各个阶段由各相关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缺乏对电网资产运营的整体考虑[2,3,4,5,6,7],以及对各个阶段管理目标的有效协调,不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

为此,青海电力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遵从SG-ERP总体架构设计,优化业务流程,开展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LCAM)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1 基本思路

LCAM信息系统是基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在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深化。通过LCAM信息系统,基于现有业务应用,扩充、完善现有系统设计和相关标准模型,可强化信息集成共享和基础数据管理,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各业务的横向贯通,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闭环评估。

2 研究内容

LCAM信息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设计LCAM信息化系统总体架构,定义系统组成及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2)研究信息化系统的业务架构体系及应用架构体系,定义LCAM信息化系统的落地方式以及相关系统实现;

3)完成业务分析,依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业务要求,结合SG186工程的建设情况,明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业务阶段相关业务应用的覆盖程度;

4)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需求,结合公司业务实际,对各个阶段的信息系统功能进行梳理,对相关信息系统提出功能提升建议;

5)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针对各业务阶段之间有待交互的关键信息提出信息集成的建议,完善信息集成共享和基础数据管理。

3 系统总体架构

LCAM信息系统总体架构[8]依托LCAM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参照SG-ERP架构体系设计,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等关键内容。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LCAM信息系统业务架构的业务流程部分定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实现的业务能力及其关系,是LCAM信息系统业务架构的起点;功能提升部分是LCAM信息系统应用框架的主体内容,详细定义LCAM相关业务系统功能优化、改造、新建等内容;应用集成是LCAM信息系统应用框架的主体内容,详细定义LCAM相关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信息、流程集成;与指标体系的关系描述LCAM信息化系统的预期收益,定义业务架构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的支撑。

LCAM信息系统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SG-ERP总体架构设计,通过信息统计、分析与展现技术为资产绩效评估和决策提供支撑。

4 业务架构

4.1 LCAM业务流程框架体系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流程框架体系由资产战略、资产策略、四大资产业务环节和资产状态评估等方面组成。业务架构如图2所示。

4.2 资产管理各阶段业务需求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需求以业务流程框架为依据,结合2013年青海电力开展的7项关键业务,从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环节进行阐述,全面考虑资产管理核心业务阶段和相关管理要求。

4.2.1 规划设计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电网规划。包括电网发展规划编制和评审2个二级流程。电网规划要求从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选出可靠性、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成本等综合评价最优的电网规划方案,规划方案根据外围及网架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正。根据规划方案滚动触发各类项目的立项工作。

2)项目前期(可研阶段)。包括制定前期工作计划、项目选址选线与路条获取、可研初设一体化招标、可研编制与评审、获取电网项目支持性文件以及项目核准。项目前期阶段要求实现全口径项目规划和储备管理,规范前期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和详细信息的标准化。

3)投资计划。包括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编制和投资计划综合平衡2个二级流程。在投资计划制定阶段,要求根据储备项目评级评分结果开展工程项目投资优选。

4)综合计划。包括综合计划汇总平衡、综合计划上报及下达和综合计划下达执行3个二级流程。在综合计划制定阶段,依据各类型项目(基建、技改、大修、营销、科研、信息化等)的综合评分评级排序,在确定的公司年度投资能力测算基础上,围绕青海电力经营状况与发展规划,综合平衡各类项目的资金需求,对全口径项目进行投资风险评估,编制综合计划,形成公司层面统一的年度计划、预算,并建立完善的各类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过程跟踪与管控。

4.2.2 工程建设阶段

工程建设阶段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项目实施计划。包括编制项目进度计划1个二级流程。本阶段根据投资计划和综合计划确定的工程投资计划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用于指导后续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计划的制定。

2)工程前期。包括设计招标、初设管理、施工图设计、提报施工和监理招标需求、提报物资招标需求和开工准备6个二级流程。工程管理部门依据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编制设计计划,设计招标后开展初设工作。初设批复后,开展施工图设计,同时提报物资采购需求计划。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提报施工、监理招标需求。在部分物资采购到货验收后,进行开工准备。项目初设关键信息包括:输入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项目可研报告及评审意见、设备状态信息、设计定标结果;施工图设计关键信息包括:输入初设及批复文件;开工准备关键信息包括:输入项目里程碑进度计划、施工和监理合同[9]。

3)项目实施。包括工程项目管理1个二级流程。根据施工计划开展项目进度、安全、质量和造价管理。

4.2.3 物资采购阶段

物资采购阶段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物资采购。包括制定招标计划、物资招标、合同管理和设备监造与抽检4个二级流程。在物资采购阶段,基于工程管理部门提报的项目物资需求,由物资部门制定物资采购计划,按照物资规范流程要求进行招标采购,确定综合成本最优的采购方案,依据招标结果开展合同签订、履约管理,并负责设备监造和抽检管理,建立常态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机制。

2)基建项目、小型基建项目服务采购招标管理职责划分。基建部负责35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基建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过程管理;物资部门负责备案材料上报和定标文件的下发。其他类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由物资部门归口管理。

3)仓储配送。包括仓储配送和到货验收2个二级流程,由物资部门确保供货及时性。

4.2.4 运行检修阶段

运行检修阶段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运行检测。基于检修策略(确定检测或状态监测周期)和资产状态评估结果确定年度运行检测计划,并对此类工作执行进行闭环管理。

2)维护检修。基于资产策略及运行检测结果制定维护检修计划。以工单为主线对检修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检修成本[10]。

3)备品备件。对设备类型、历史故障数据、运行状况等统计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影响程度、可替换性等因素,确定备品备件的配置标准、使用和管理流程。建立各类备品备件的储备定额标准,为运维、检修、抢修提供可靠保障,对超出配置标准的备品备件通过工程建设(初步设计阶段)渠道进行再利用。

4.2.5 退役处置阶段

设备退役处置阶段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技术改造。基于运行检修阶段的技术特性、运行年限等数据信息对资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需要进行技术改造的设备制定相应的技改策略,提出技术改造需求。

2)退役资产处置。根据资产状态评估结果对退役资产做出甄别,并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再利用、转为备品或报废等处置方案。

4.2.6 高级应用

高级应用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业务流程节点。

1)资产绩效评价。支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获取,对资产管理目标实现结果进行监测及评价,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分为2个层面:一是对单体资产/资产组合(结果性指标)的状态监测及评价;二是对资产管理各要素(过程性指标)执行情况的监测及评价。

2)资产策略管理。资产管理策略包括资产寿命周期管理策略、电网发展策略及资产管理职能策略,其中资产管理职能策略包含投资策略、可靠性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和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运行检修、退役处置等策略,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策略模型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在要求。

3)“资产墙”分析。汇总电网资产分年度基建投入及技改支出历史数据,并按公司规定的折旧年限、设备的实际使用年限、设备设计寿命3个维度建立资本性投资“资产墙”模型;并依据统计数据及曲线变化,运用“资产墙”推移等手段预测未来资本性投入规模,分析可能面临的资本性投资能力不足的风险。

4)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建立资产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模型,统计规划期、建设期、运维期和退役期各阶段成本。

5 应用架构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架构分为功能设计和应用集成2个部分,功能设计主要涉及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功能提升点所分布的应用系统,应用集成详细指出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点以及数据流向。

青海电力根据信息系统现状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业务需要,归纳总结了7个业务主题。

1)账、卡、物一致及联动。围绕ERP的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开发、完善与生产管理系统(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PMS)、营销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接口,实现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和设备资产信息的贯通与共享,解决账、卡、物不一致的问题。

2)项目全过程管理。以综合计划下达的项目编码为主线,围绕一体化规划计划管理、基建管理、ERP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及优化,实现ERP及周边信息系统项目信息的贯通和共享,为项目全过程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3)自动(辅助)转资及资产新增。完善自动(辅助)转资及资产新增系统的功能,依据项目转资标示符和结算表,开发应用辅助出具竣工决算报表,实现竣工决算由全手工编制向辅助生成转化。

4)设备招标采购优化。固化并应用LCC评标功能,强化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功能,深化物资供应管理,支撑设备招标采购优化。围绕电子商务平台的LCC评标功能、供应商绩效评估、物资供应管理进行改造优化。

5)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从资产设备长期经济效益出发,全面考虑资产从规划设计、建设采购、运行检修到退役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成本费用归集到单体资产设备,辅以成本管理过程绩效指标考核,实现重点成本过程监控与评价分析,为资产全寿命周期辅助决策评价模型的建立并提供决策依据奠定数据与应用基础[11,12]。

6)设备退役处置优化。将需要再利用的设备信息记录到再利用数据库中,并实现再利用设备基本信息、运行记录、检修记录、生命大事记等设备履历信息的集成,设计单位可以直接在再利用数据库中查找到需要再利用设备的相关信息;对于需要报废的设备,进入固定资产报废工作流,固定资产报废信息集成到废旧物资处置的废旧物资入库环节,实现报废资产与废旧物资处置的集成;实现资产退役、报废处置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围绕ERP系统的台账管理和异动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废旧物资处置进行改造优化,基于ERP系统实现设备退役再利用关键信息的监控。

7)资产墙。建立“资产墙”风险分析模型,针对电网资产若干年后可能存在的更新改造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提出风险预警,为电网投资计划、检修计划、资金安排等提供数据支撑,预测将来可能存在的电网资产更新改造投资能力不足的风险。

6 数据架构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SG-ERP总体架构设计,以及主数据管理、SG-CIM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各业务条线间资产数据视图及交互模式,规范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保证数据安全,通过资产业务数据流转和分析数据应用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架构如图3所示。

7 结语

本文介绍了LCAM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内容,详细叙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及其包含的关键内容和相互关联关系。青海电力通过LCAM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规范和提升了各类资产管理,为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固定资产风险预警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系统支持,实现了资产精益化管理,为更好地服务发电企业提供了支撑,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惠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信息支撑系统建设思路[J].中国新通信,2015,17(24):59.

[2]孙军芳,苟晓侃.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设计[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6):66-69.S U N J u n-f a n g,G O U X i a o-k a n.D e s i g n o f e v a l u a t i o n decision system on 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 of power grid enterprise[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3,11(6):66-69.

[3]翟玮,尚博祥,孙轶凡,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设计[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9):82-86.ZHAI Wei,SHANG Bo-xiang,SUN Yi-fan,et al.Design of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system for the whole life cycle management of assets[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5,13(9):82-86.

[4]张莫,林峰,俞俊,等.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的评估与决策[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3,11(8):16-23.ZHANG Mo,LIN Feng,YU Jun,et al.Evaluation and decision for the life-cycle management of grid assets[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3,11(8):16-23.

[5]于连城,杨平,汪力,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支撑信息系统研究[J].电气技术,2014(5):109-112.

[6]李云峰,张勇.国家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框架体系研究[J].华东电力,2010,38(8):1126-1131.LI Yun-feng,ZHANG Yong.A study of framework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in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10,38(8):1126-1131.

[7]蒋晓军,李非.基于价值链的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103-104.

[8]李国刚.应急管理系统架构体系探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2(3):99-103.LI Guo-gang.Discuss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4,12(3):99-103.

[9]王志强,陈银龙,施永益,等.基于SG-ERP的省电力公司信息系统规划[J].电力信息化,2011,9(10):33-36.

[10]陈安伟.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9,33(20):215-218.CHEN An-wei.Research for further application of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for power transmission and substation equipmen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20):215-218.

[11]沈京京.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探索[J].华东电力,2008,36(12):122-124.SHEN Jing-jing.Exploration of assets life cycle management for grid enterprises[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8,36(12):122-124.

资产全寿命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通信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用电量需求的急剧增加, 同时电力企业对设备可靠性等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落后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电网的发展要求, 因此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在电网内得到推广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在电力通信设备方面应用做了详细阐述。

一、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从设备、系统或长期经济效益出发, 全面考虑其在整个寿命周期或预期的有效寿命周期内的全部费用, 即系统或设备从购买使用维修直至报废所需的直接、间接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风险评价模型

总风险值定义:总风险值=风险值*处于该状态设备所占总数的百分比。总风险值大于0.2定为高等程度风险, 总风险值大于0.1小于0.2定为中等程度风险, 总风险值小于0.1定为低等程度风险。良好、正常、注意、严重状态风险值分别定为0、0.1、0.4、0.8。按交叉容量划分, 传输设备风险评估0-20%为严重状态, 20%-30%为注意状态, 30%-50%为正常状态, 50%以上为良好状态。

三、青海电力通信设备实例应用

1、青海通信设备概况。

截止2014年底, 在运通信传输设备707台, 按设备容量划分如下:10G容量设备50台, 2.5G容量设备207台, 155/622M容量设备450台。

2、投运时间分布。

传输设备技术、资产规模的投运时间分布:0-5年共455台, 5-8年共239台, 8年以上共13台。

3、状态评价等级分布。

截止2014年底, 共评价155/622M及以上传输设备共707台, 其中10G传输设备50台, 良好17台, 正常28台, 注意3台, 严重2台;2.5G传输设备207台, 良好37台, 正常152台, 注意18台, 无严重状态;155/622M传输设备450台, 良好25台, 正常390台, 注意30台, 严重15台。 (1) 风险评估情况如下:良好状态共79套, 占总数11%, 总风险值为11%*0=0。正常状态共570套, 占总数80%, 总风险值为80%*0.1=0.08。注意状态共51套, 占总数7%, 总风险值为7%*0.4=0.028。严重状态共17套, 占总数2%, 总风险值为2%*0.8=0.016。 (2) 风险值分布情况:大于0.2, 0套;0.1小于0.2, 0套;小于0.1, 707套。 (3) 风险评估结果:通信传输设备全部处于低等程度风险。

4、影响因素分析。

(1) 2014年, 设备质量类共计5次, 占50%;外力破坏引起光路故障共计5次, 占50%。统计表明故障主要原因为设备质量、外力破坏造成业务中断。 (2) 近5年平均使用寿命分析:传输设备共退役3台, 平均寿命8年, 其中技术淘汰2台, 升级改造1台。

5、绩效水平及预期目标。

(1) 2014年传输设备绩效水平:国网公司要求值: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10年。青海公司实际值: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5年。 (2) 未来5年传输设备绩效指标预期目标:2015年, 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6年;2016年, 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7年;2017年, 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8年;2018年, 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9年;2019年, 通信业务通道可用率≥99.999%, 平均使用寿命10年。

四、资产管理提升保障策略

1、工程设计策略。

(1) 选用SDH或MSTP设备, 传输距离超过200Km, 速率达到2.5G应使光传输设备的发送和接收功率和配置满足传输要求。 (2) 330k V及以上变电站光传输设备速率为2.5G及以上, 110k V变电站光传输设备速率为622M或2.5G。

2、设备采购策略。

(1) 科学、合理编制技术规范书, 适当提升设备装备水平和标准。 (2) 优先选择主流厂家设备, 减少及杜绝非主流设备入网。

3、运维检修策略。

(1) 合理安排定巡检工作, 优化网络结构, 适时组建光缆环网。 (2) 在方式发生变化、网架薄弱、恶劣天气等情况下, 应增加巡视频次,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4、技改退役策略。

(1) 无修复或难以消除故障的传输设备, 整体替换或更换框、模块等。 (2) 退役设备完全报废, 纳入备品备件库调配使用, 重新投入使用。

五、结论

资产全寿命 篇10

如何提高计量资产整体管理水平,保证按计划及时向各供电所、城区用户提供合格的电能计量器具,确保计量资产账、卡、物相符,进一步加强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摆在计量资产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课题。

1 严格控制每月用表计划

计量资产的轮换、故障、改造计划于每月的10日之前由二级资产员报送,业扩(供电业务扩展)用三相表执行周计划。每周将业扩新装的用户流程启动起来,然后将单号报送二级资产员,由二级资产员审核后报送一级库。一级库根据业扩单号数量进行配送表计。新装业扩如无流程,坚决不发表。同时还明确要求各二、三级资产库每月报送的月计划用表数量、性质必须真实且不能混用,以防所报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部分库房无电能表而部分库房表计积压超期现象的发生。

2 核查二、三级表库存在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

针对目前各供电所二、三级表库存在的资产回退不及时、流程不规范、回退明细台账不完整等情况,应由该资产班班长带领各供电所二级库管员对二、三级表库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督导。通过核查资产台账、营销系统与账、卡、物相符等方式,查明计量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

3 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办法和营销系统工作流程

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办法和营销系统工作流程,重点办理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中三级库房与施工单位计量资产的移交手续,切实做到装表、轮换退表实物信息、管理台账、营销系统“三相符”,严防轮换表违规外流;严格管理各供电所、城区上报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用表计划,并确保用表计划真实、准确并细化到每户,保证按需求配送到位,对于少报或多报用表计划的单位将予以考核。通过实施计量资产管理,实现了轮换表从计划申报,配送、配置、安装及回退的全过程监控及管理,规范了轮换电能表使用流向,提高了计量资产使用率,降低了轮换计量资产的流失率。

4 积极开展计量回退资产实物清理及报废工作

积极开展计量回退资产实物清理及报废工作。资产管理人员应按要求履行相关手续,报废淘汰和有损坏的计量资产,对超期、拆回的计量资产及时进行重复检定,确保合格在库的电能表检定周期不超过6个月。

5 进一步加强营销业务流程培训

为了使二、三级资产员进一步熟悉计量资产各个业务流程的操作步骤,资产班班长应定期抽查和督查,从用户资产移交入库、配送管理、供电所领表、预领设备入库以及制定配送任务等方面对电能计量资产管理营销系统进行详细讲解和培训,参培的资产员需系统地了解如何将所有的管理行为在营销系统上以计量工作配送单的形式体现出来,如何有效杜绝计量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乱存乱放、混用、资产利用率低、检定日期超期、随意领取及资产流失等现象。通过理论与培训相结合为今后提升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工作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制定各级表库计量资产回退管理办法

电能表与互感器改造、轮换后,大量的表计需要返回中心一级库,针对计量资产“出库易,回退难”的状况,为防止计量资产的流失和减少电量的损失,需对二级表库拆回的电能表、互感器顺利进行回退,制定各级表库计量资产回退管理办法。公司计量中心一级库房以SG186营销系统与实物信息一致,系统回退数量与回退实物一致的原则开展计量资产回退管理,因为计量中心负责各个供电公司表计的返回回退工作,回退表计数量大,此时管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不仅要做好各分公司回退表计工作计划,还要配送各种营销业务工单以及设备返回等工作,以保证下一个环节工单能及时完成,保证返回设备的按时回退,杜绝了计量资产的流失。

7 计量部制定措施,从细节入手,强化服务管控

进一步做好用户电表申校服务工作,计量部制定5项措施,从细节入手,加强强服务管控。①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一线服务人员、班组长、各级管理人员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特别是对用户反映的智能电能表准确性有异议、电量电费波动等问题,均做到态度热情,耐心解释,认真校验。②认真做好用户的评价工作。安排专人给亲自来到实验室现场监督电表校验的用户进行讲解,同时请用户对我们的工作进展、服务态度、约谈情况等进行满意度评价,以此不断改进提升申校服务水平。③加强对用户申校表原因的分析。用户一般通过使用经验和目测来分析判断电能表的运行状态,如怀疑表计发生故障(特别是快走),校验人员在拿到表后不仅需要上电测试,还需要查阅电能表的相关资料,充分了解电表的运行情况,摸清表计申校原因的来龙去脉,并加以分析,充分掌握。④加强电能计量装置特别是智能电能表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对用户提出申校的电能表,在1天内完成检定工作,并做好解释工作。如检定合格但用户仍存异议,则指导用户自行进行现场检查服务,帮助排除是否存在接线、线路接地、被窃电、家用电器漏电等情况,直至用户满意。⑤建立申校用户档案。检验检测班收集整理用户反映的智能电能表准确性和电量电费波动问题,并将约见用户及处理情况建立档案,以便日后回访。工作人员应认真对待用户投诉,热情为用户检验申校电能表,尽心服务,使用户消除了怀疑,用上“放心电”,截至目前,细节管控成果显著,回访用户满意率为10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近几年随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完善,智能电能表的检定工作全部落在了检验检测、资产管理班的员工身上,加班加点已然成了智能电能表刚开始检定的必修课。班组倒排时间表、延长上班时间、安排两班倒、人休机不休、午饭轮流吃等突击检定的方式、并要求“快工也要出细活”,在质量的管控上,实行一票否决,始终坚持“功效评估、检验判定、专家咨询、试验比对、试用跟踪、认定呈报”的严谨态度,保持检测高标准,杜绝不符合或质量不过关的技术和计量器具进入电网。因此,面对大量的计量器具,工作人员发挥了库房的作用,并保证从这里检定合格出库的电能表没有出现因检定质量而退回的情况,更没发生因检定质量差错引起的客户投诉状况,无论是用户计量装置还是各类关口计量,都确保其检测的质量,使其稳定运行。

8 结语

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许多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协调,只有各个部门有效而科学的管理和运作,才能使计量资产的管理达到最优化。计量室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制度,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使自身的计量资产管理能力及计量资产的全寿命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供电营业规则[S].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S].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发布JJG596-2012《电子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等7个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的公告[Z].2012.

上一篇:分布式测量下一篇:德育量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