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污染防治税

2024-06-14

机动车污染防治税(精选四篇)

机动车污染防治税 篇1

陶德田介绍说, 据《年报》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由1.18亿辆增加到1.9亿辆, 平均每年增长10%。其中, 汽车保有量由3 088万辆增加到7 721.7万辆, 保有量增加了150%。按汽车排放标准分类, 达到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汽车占汽车总保有量的41.1%, 国Ⅱ汽车占25.5%, 国Ⅰ汽车占20.6%, 其余12.8%的汽车还达不到国Ⅰ排放标准。如果按环保标志进行分类, “绿标车”占79.8%, 其余20.2%的车辆为“黄标车”。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 机动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监测表明, 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一些地区灰霾、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 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车辆尾气排放密切相关。同时, 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 尾气排放会直接影响群众健康。2010年, 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 226.8万吨, 其中氮氧化物 (NOX) 599.4万吨, 碳氢化合物 (HC) 487.2万吨, 一氧化碳 (CO) 4 080.4万吨, 颗粒物 (PM) 59.8万吨, 其中汽车排放的NOX和PM超过85%, HC和CO超过70%。按汽车车型分类, 全国货车排放的NOX和PM明显高于客车, 其中重型货车是主要贡献者;而客车CO和HC排放量则明显高于货车。按燃料分类, 全国柴油车排放的NOX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60%, PM超过90%;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 超过排放总量的70%。按排放标准分类, 占汽车保有量12.8%的国Ⅰ前标准汽车, 其排放的污染物占汽车排放总量的40.0%以上;而占保有量41.1%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 其排放量不到排放总量的15.0%。按环保标志分类, 仅占汽车保有量20.2%的"黄标车"却排放了70.4%的NOX、64.2%的HC、59.3%的CO和91.1%的PM。

陶德田说, “十一五”以来, 国家不断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 从新车环境准入、在用车环境监管、车用燃料清洁化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推进机动车排放标准, 加速淘汰高排放车辆, 强化机动车环境监管体系,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理念, 推动车用燃料无铅化和低硫化, 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陶德田表示, 鉴于机动车污染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环境保护部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实施机动车氮氧化物总量控制, 进一步强化机动车生产、使用全过程的环境监管;同时与有关部门密切协助, 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升级, 缓解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机动车尾气的检测技术与污染防治 篇2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危害,检测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车辆数量日益增多, 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汽车消费的第一大国, 但随之而来的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日益增多, 影响空气质量, 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所以社会各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的关注日益提高, 并加大行动力度。下文将对机动车尾气的危害、检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1 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物与危害

在机动车数量不多的情况下, 凭借大气的自净能力大气能够化解机动车排出的尾气。但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车辆数量日益增多, 其排放的尾气已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机动车在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 其尾气的排放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铅化物、氮氧化合物、多环芳烃及烟尘微粒等等。

1.1 光化学烟雾

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最大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光的作用下会形成臭氧, 然后与大气中的其他成分相结合产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主要有:刺激人的眼睛, 出现红眼病;刺激鼻、气管、肺部和咽部, 造成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出现。另外, 光化学烟雾还会造成树木枯死, 农作物产量下降, 大气可见度降低, 不利于人们的安全出行。

1.2 一氧化碳及危害

在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 含量最大的是一氧化碳, 其会通过呼吸道进入到肺泡, 被血液所吸收, 然后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产生碳氧血红蛋白, 导致血液的承氧能力下降, 供氧量减少, 造成组织缺氧, 最终出现头痛, 甚至会造成窒息死亡。

1.3 氮氧化合物及危害

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少, 但其毒性很高, 是含硫氧化物的三倍。氮氧化合物进行肺泡后, 会形成硝酸和亚硝酸, 严重刺激组织, 使肺毛血管的通透性增强, 最后导致肺气肿。此外, 亚硝酸盐和血红蛋白相结合,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导致组织缺氧。

1.4 碳氢化合物及危害

机动车尾气会产生两百多种碳氢化合物, 其中C2H4在大气中的浓度高达0.5ppm时, 会致使某些植物无法正常发育。

1.5 多环芳烃及危害

机动车尾气中还含有32种多环芳烃, 其中有3, 4-苯并芘等致癌物。当苯并芘在空气中含量达到0.012ug/m3时, 会导致人类肺癌发病率显著增加。

1.6 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及危害

机动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 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造成肺组织功能降低。另外, 过高的二氧化硫会和雨水一起形成酸雨。

1.7 铅化合物及危害

机动车尾气中的铅化合物会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 并迅速进入骨骼和牙齿中, 阻碍血红素的合成, 干扰红细胞, 产生贫血。同时还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受损, 甚至损害脑细胞, 导致脑损伤。

2 机动车排放有害气体的生成机理

汽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产物。在发动机气缸内, 汽油和空气混合并燃烧, 主要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也有一部分因为没有完全燃烧, 而形成CO和HC化合物。此外当燃烧温度很高时, 空气中氮与未燃的氧反应, 生成NOX。可粗略地用如反应式表达:

发动机机动车按燃料类型一般分为汽油车和柴油车两大类。机动车主要排出物质是颗粒物和气体, 其中柴油车排出物以颗粒物为主, 其排出量是汽油车的20~100倍。

3 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的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 关于机动车尾气排放数据的收集方法有很多种, 其主要包括实验室底盘测功机法、室外遥感检测法、车载尾气检测法等。下文将对这三种检测技术进行论述。

3.1 实验室底盘测功机测试法技术

实验室底盘测功机测试技术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汽车尾气的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实验室内, 采用底盘测功机和气体分析仪相结合, 在预设机动车行驶工况下, 准确检测得到尾气排放量。该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也是当前收集车辆尾气数据的主要技术。但是该检测技术必须在固定行驶的工况下进行, 所以不能如实表现实时道路上尾气排放的具体状况。

当前我国机动车检测尾气主要根据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与以前的“怠速法”相比, 该方法检测出来的数据更加准备、可靠。稳态工况法适用于轻型汽油车, 而双怠速法适用于中、重型汽车。公安交管部门安全检测线上, 不符合新国标的“怠速法”将停止检测。同时按照新方法对机动车进行检测, 年检率达到80%以上, 列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0项考核复查指标, 和“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16项指标之一, 如果检查不达标就被否决。所有的车辆如果没有对其尾气进行环保检测或是检测不达标, 将不会对其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公安机关不会对其颁发检验合格标志, 车辆将不能上路行驶。

3.2 室外检测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 遥感监测技术应用于汽车尾气监测中。该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紫外线和红外线光谱技术, 测试出各废气在尾气排放物中的混合比率。这种检测系统能够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完成定点检测, 其检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 同时对于加强尾气排放的有关法规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该项检测技术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时对交通情况和安置地点的要求也比较高, 并且只能对排放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 所以该方法的适用范围小, 应用前景不好。

3.3 车载尾气检测技术

车载尾气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以便携式尾气检测技术为基础, 对机动车的尾气和各行驶特征等参数进行实时测量。该项检测技术能够对实时的道路情况进行模拟, 同时快速得到不同路段、不同时段、不同车型尾气排放的数据。该检测技术能够不仅确保精确度和可靠性, 而且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样本。由上可知, 车载尾气检测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 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 要加强机动车尾气的防治。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一方面, 城市应该加强管理与建设。另一方面, 积极采用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 做好尾气防治工作。从而实现机动车尾气的防治, 改善环境问题, 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苏铁, 刘刚.关于机动车尾气检测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J].2014 (23) .

[2]莫飞, 于雷, 宋国华.车载尾气检测技术及相关研究综述[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 (4) .

[3]王宏图, 耗艳召, 郝珊珊.机动车车载尾气检测技术研究综述[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2) .

机动车尾气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 篇3

目前, 我国汽车保有量约1.4亿辆, 是2003年时汽车数量 (2400万辆) 的5.8倍, 近十年来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 其中京津冀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50万辆 (北京550万辆、天津300万辆、河北省1600万辆) 。据近期PM2.5源解析结果, 机动车尾气排放位列北京、天津本地污染物贡献率的第一名和第三名, 占比分别为31.1%和20%。

汽车尾气的产生主要来自汽柴油燃烧产生的气体化合物, 如SO2, NO2等以及燃料自身燃烧不充分, 产生的NO, CO, 以及一些颗粒物。根据尾气产生的环节不同, 可以划分为排气管、曲轴管和燃油箱。表1是统计数据得到的污染物排放系数。

当然汽车尾气的排放系数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与汽车的内燃结构、燃料成分、发动机使用年限、维修保养以及行驶路段的交通状况等有关。CO的排放量主要受空燃比影响, 空燃比高, 进气温度高, CO排放量则少;HC的排放量主要受汽油燃烧程度影响。再者, 汽车行驶在低速或者拥堵路段时, 污染物以CO为主;而在高速行驶时则主要产生NOX。

1.1 目前, 我国机动车增长呈如下特点

1.1.1 轻型车, 特别是轿车的增加量突飞猛进, 最近几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但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轿车数量, 发现我们的轿车保有量只占机动车总量的20%不到。

1.1.2 柴油车占比不高, 但污染比重大。据有关数据, 我国大中型柴油车占车辆总数的近20%, 但污染物排放量比重高达80%。

1.1.3 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地区, 长途客运车、公交车、大中型客运班车等数量庞大, 这些车辆大部分为柴油车, 使用率高, 日常维护保养水平低, 尾气超标排放现象突出。

1.2 从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 我国有如下特点

1.2.1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据有关资料, 广州和北京大约40%的氮氧化合物和80%的CO都来源于汽车尾气。在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机动车转化。

1.2.2 燃料品质不均衡。

2007年我国开始推广机动车“国III”标准, 但是直到2010年末, 全国仍旧有多个省市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目前仅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使用国IV及以上汽柴油。燃油品质低劣、地区之间不均衡是机动车污染物超标的重要原因, 严重制约了机动车污染治理进展。

1.2.3 机动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机动车是低面污染源, 基本是在离地面1m左右的层面排放。正处在人的呼吸带附近, 最易被人体吸入, 对市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更直接、更严重。

2 防治汽车尾气排放与环境污染的策略

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 从尾气处理技术、燃料品质、完善立法、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方面推动解决。

2.1 提升汽车尾气净化技术水平。

目前一般的处理技术有物理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物理处理法即是主要针对曲轴箱强制使用通风系统, 促使燃料和空气充分接触燃烧, 从而达到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的目的。

2.2 完善环境立法和标准体系。

目前, 国内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法律法规实用性不强, 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伸缩性和原则性, 某些缺乏量化的行政处罚和经济约束手段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应及时完善和修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严重滞后, 目前仍使用2005年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 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向先进国家看齐, 向国际化标准靠拢。应建立机动车污染联防联控体系, 建立“黑名单”及信息共享制度, 加大对外地过境车辆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实现统一指挥调度, 锁定重点车型, 开展联合执法。

2.3 大力宣传环保观念, 提倡使用新型能源汽车。

我国城市中部分汽车维护保养不够, 加上使用低价劣质燃料, 产生了更多的污染物。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绿色出行, 低碳出行, 鼓励人们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3 结语

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新车生产技术、改进汽车尾气处理方式、提升燃料品质等技术手段, 另一方面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法律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和淘汰更新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环保宣传等行政手段, 逐步解决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锦平.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与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科技信息, 2013, 01:445-446.

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防治的探讨 篇4

1 国外机动车尾气检测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危害认识的加深, 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控制汽车排放污染物的法规。1996年6月, 日本颁布了世界第一个全国性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20世纪80年代欧洲联盟颁布了Ι阶段和Ⅱ阶段标准如EEC91、EEC93、EEC95。90年代对尾气排放要求更加严格, 美国修订了清洁空气法案[2], 欧盟国家经过了几年的讨论, 通过了类似于美国加州的排放法规。欧盟从2000年1月起执行欧洲Ⅲ阶段的排放法规, 从2005年起执行欧洲Ⅳ阶段的排放法规。

1.1 随着机动车污染控制进程的加快, 国外机动车尾气检测向着高标准发展

欧洲体系在机动车污染控制应用较为广泛, 经历了ECE49、ECE93、ECE96、ECE2000、ECE2005排放标准的发展过程, 排放的限值和项目均有所变化。ECE排放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 法规限制的有害物的种类逐渐扩大, 从早期只检测CO和HC到后来增加NOX和PM (颗粒物等) ; (2) 法规规定的有害物排放数量的限制越来越小, 要求越来越严; (3) 排放物检测的标准要求更高, 更加规范, 并制定了专门的检测方法; (4) 对不同的工况检测列入了新的规定; (5) 强化了对生产一致性的检查的方法, 并逐渐向型式认证标准接近; (6) 试验运转循环更加接近使用条件, 规定了汽车尾气排放物能够满足环保指标的行程。

1.2 检测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科学化

世界上对在用车的检测有多种方法, 包括怠速法、双怠速+λ法、自由加速测试法、瞬态加载法 (IM195) 、简易稳态工况法 (ASM) 、简易瞬态工况法 (VMAS) 等方法。IM195是采用美国联邦新车型认定用测试规程 (FTP) 的曲线前两个峰, 测试结果用g/km表示的方法, 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方法。ASM是直接利用怠速中使用排气分析仪进行分析的方法, 有ASM5025、ASM2540两个等速工况。VMAS采用与IM195相同的底盘测功机, 既吸取了IM195采用瞬态工况, 测量稀释后排气量以至最终测出污染物排放量的特点, 又吸取了ASM直接利用排气分析仪就可对排气污染物浓度测试的优点, 是目前美国使用得较好的一种方法。

1.3 检测周期合理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 检测频率对污染物削减效益的影响并不大。在美国, EPA推荐的检测频率为2年, 比前面每年检测一次的费用少得多, 而二者环境效益却相差不大, 现在基本采用2年检一次。

2 机动车尾气治理的措施

2.1 加强新车的污染防治管理

加强新生产机动车的环保管理是从源头预防和控制机动车污染的重要手段, 这要求生产企业加强出厂质量检测将尾气排放能否达标作为汽车能否出厂的一项硬性指标。我国对新车的环保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从设计、定型、批量生产、销售等环节来加强环境监管。新生产车的环保管理体系包括环保型式核准制度和环保生产一致性监督制度。

2.2 加强对在用车环保监管

关于在用机动车的监管, 我国已经建立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机构委托、机动车环保检验、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等监督管理以及检测和维修制度等。我省已建立了198家检测机构。省环保厅于2011年8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监管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对机动车环检机构的管理。2009年11月省环保厅根据环保部《关于印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的通知》精神推进了全省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 现已在全省对于机动车核发环保标志绿标和黄标。我省还正在构建机动车排气监测网络监管系统的省—市—县—环保检测机构四级联网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车辆检测数据实时上传, 实时采集, 系统自动判定, 以及检测工位视频监控, 环保标志网络防伪打印等多项功能, 提高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智能化监管能力。

2.3 加快油气回收和改进油品质量

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排放的废气是大气污染的一部分。加强油气回收治理, 要采取“有奖有罚, 以奖代补”的政策和平时加油站监管工作。车用燃油品质的好坏对机动车污染产生直接影响。当前改善车用燃油质量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车用燃油低硫化。国家环保局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明确我国低硫车用燃油计划时间表; (2) 促进清洁车用燃料的生产和使用; (3) 促进鼓励清洁燃油的价格和税收政策的实施, 鼓励企业向市场提供优质汽油。

2.4 积极探索车用燃料替代技术

采用替代燃料的目的在于节约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以及减少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的排放。替代染料的使用, 目前最受关注的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液态氢、生物柴油和燃料电池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氢是一种理想的清洁燃料, 目前德国大众等汽车制造企业已制造出以氢为燃料的汽车[4]。

2.5 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

对机动车排放造成的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不能只局限于车辆本身, 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 往往能在改善重点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方面取得更快效益。要根据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和交通情况, 适时控制机动车总量的增长, 改善道路建设,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倡导绿色出行。同时研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 数据通讯传输技术, 计算机处理技术有效的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 建立一种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智能交通系统[5]。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 机动车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要控制机动车的污染, 必须借鉴国外的污染防治经验, 加强新车和在用车的环保监管, 加强油气管理和新型燃料的使用, 还要在法律法规、环保科技等多方面不断完善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将控制好机动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 真正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机动车尾气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笔者分析了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 给出了2013年我国机动车的数量和机动车污染的总体情况;分析了国外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的发展情况。欧洲体系在机动车污染控制上应用较为广泛, 经历了ECE49、ECE93、ECE96、ECE2000、ECE2005排放标准的发展过程, 排放的限值和项目均有所变化, 国外机动车污染的检测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科学化。该文提出了机动车尾气治理的措施, 主要措施有加强新车和在用车的环保监管, 加快油气回收和改进燃油品质, 积极探索车用燃料替代技术, 加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污染,借鉴,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R].

[2]周文.美国如何治理机动车排放污染[J].生态经济, 2011 (11) :177-181.

[3]田海军.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研究进展及新技术[J].阴山学刊, 2010 (1) :62-64.

上一篇:优势和存在问题下一篇:数学符号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