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监督对策研究

2024-05-17

财务监督对策研究(精选十篇)

财务监督对策研究 篇1

企业财务囊括很多的分支, 企业财务的正常运转需要各个因素的有效协调配合, 这样才能满足各部门的需求, 为企业的运行镀上一层保护膜, 针对我国目前财务监督体制方面的现状, 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规定, 保证企业资金流的畅通和各大分支的高效循环。为此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 对企业监督现状作简要概述

二、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监督不足现状

现在许多企业财务监督都存在尚待改进的问题: (1) 监督力度松懈, 许多领导者对监督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麻痹大意, 难免出现了许多监督漏洞, 严重侵蚀了企业资金流的完整运行。形式化的监督方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致使问题恶化甚至扩散到各个分支, 给企业经营酿造成巨大的损失。 (2) 不完善的监督体制使得企业祸患迭起。由于企业员工和监督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连续性的作用, 使得许多监督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再加上执行人员素养的缺失和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曲解, 在许多关键部门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程序, 致使成本无故的流失, 企业的效益水平整体下滑, 投机者的缝隙得不到弥补, 自然效益也会缩水。 (3) 制度的失灵区域过大。泛泛的规章制度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制约不够大, 很多掌权的领导者可以越于公司利益之上, 上下级关系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很多集人权物于一身的高层管理者可以自由破坏制度, 而监督部门却无力管束, 贪污腐败事件也层出不穷, 严重侵蚀了企业资金链的韧性。这些显而易见的制度失灵区域却没有任何监督制约, 导致财务流失问题严重。 (4) 监督人员素养不高。财务监督人员思想意识薄弱, 把关不严, 责任心不强。对许多重大财务问题和上级重视的开销给予关心却放弃了对小的财务资金的追踪和调查, 不知道资金的具体流向就准予记账, 不对实质性的资金流程予以监督, 反而浪费时间在别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分歧之上, 或者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严于律己, 保持独立性。如果企业中帮系出现, 更会使得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企业不能团结起来, 企业效益也每况愈下。

(二) 财务监督问题的原因分析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第一, 企业监督指向模糊, 许多监督人员对财务监督环节不熟悉, 对重要关卡重视不够, 执行力缓慢。企业监督体系中有没有相应的人给予指引, 使得监督人员无从下手, 浪费了时间却没有发挥出监督功效。监督流程不严密, 财务人员对公司的一套龙流程不清楚, 对生产、采购、销售及许多环节不了解, 甚至很陌生, 也没有相应的方法去核实财务的真实营运情况, 自己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这样的监督也只能是名存实亡。第二, 监督环境的时期限制。许多监督应该做到事前、事后和事中三方面有效一体的监督, 可财务监督很多是局限在事后监督的, 由于部门之间的分工巨细化, 很多部门平时运行的财务和资金得不到监督们的及时看管, 只能在事后组织相关的调查分析, 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及弊端, 很多不合理的资金流失现象就被隐化, 得不到应有的审视和关注, 而且可能时间宽裕, 滥用资金的人或相关部门很容易为其提供证据, 这也为资金问题提供了空间。第三、监督范围不完善, 众所周知, 财务监督体制往往重视的是与资金流入流出有关的经济活动, 很多间接的财务活动不是由监督部门控制的, 很多经济利益集团在财务监督体系的变形升级中会携手抵制和阻挠监督行为的发生, 甚至限制监督活动的力度。存在监督活动也是徒有其名。

三、解决监督问题的对策

摸清了这些财物监督问题发生的根源, 对现在出现的若干监督漏洞就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明朗化的对策, 为防范经济转轨时期重复出现这些问题, 必须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对策研究, 从根源上着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监督。

首先,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同时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社会审计监督。在保证资金所有者和管理人员经济安全的基础上, 使得财务信息可靠, 利用企业内部人员的分工产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建立单位的自我监督体制, 财务单位和监督单位的在保证资金安全上要相互配合, 在利益不一致的领域要做到相互牵制, 干扰。使得单位的各个部门都处在另一个单位的监督之下。另外, 监督部门作为监督者, 更要做好各项监督活动, 在内部加强互相监督。规范监督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意思和行为。使其融入单位, 自行执行各项职能, 带动其他部门控制不必要的开支。

其次, 要强化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实现阳光财政, 在此基础上, 更要将监督单位的个人收入和公司效益相一致。不能放松对监督人员滥用职权的有效监管, 更要竭力制止工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 缓解监督主体与公司其他部门的矛盾, 减少打击报复等相关恶性事件发生的频率。当然, 可以对出色的监督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促进监督工作的推进。

最后, 要完善企业道德建设, 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境界, 使得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一方面, 财务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 积累经验,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 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要加强对企业精神文明的追求和完善,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文化软实力为其提供新鲜的血液, 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恪尽职守, 兢兢业业才能给企业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具备正确的道德观才能使公司的财务状况正常运行

财务监督是过程性监督, 应该增强财务监督的透明度, 因为财政是取之于民的, 只有让员工做到心中有数, 使得许多财务状况, 收支状况透明公开, 才能做到群众监督, 大大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保证财务收支的正常运转。

摘要:现代企业的财政监督体系内部潜伏着很多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体制浪潮的推进, 很多财政问题交织叠加,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强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更成为国家体制建设上的不可小觑的绊脚石。因此, 确保企业财务资金安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监督就成为我们必须正视并且着手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监督,对策研究,企业体制

参考文献

[1]范晓英.关于企业财务监督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323) :59-60.

[2]于宝龙.论企业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5) :71-72.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篇2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研究2007-02-02 21:55:3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维持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文章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将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的通

行做法。目前,还没有一部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致使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中小企业税费多,税制不规范。在税收服务方面,存在着“重大轻小”的倾向,加之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资源有限,使中小企业无法有效地分摊和化解纳税成本。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社会中介机构大多数设在政府部门,服务对象往往局限于本系统、本部门的企业。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致使财务管理人员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投资等决策,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缺少金融支持体系,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组织方式和发展状况决定的。

内部财务管理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流动资金管理环节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成品资金沉淀过多,经营资金补偿失调,资金周转循环失控。

()缺乏投资分析,造成投资失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在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的同时,由于缺乏投资分析和论证,造成了投资严重失误。

()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成本费用管理过程中,往往片面追求

利润,人为造成成本费用不实。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成本核算缺乏真实准确的数据资料,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

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只有解决掉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改革企业外部环境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体系。应尽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基本法》及中小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或加强相应的执行机构。

()实行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收服务。应对目前正在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并建立起明确的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体现企业公平税赋、平等竞争的原则。另外,创造条件为那些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中小企业提供建帐建制的指导、信息、培训、企业发展分析等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育和成长,积极创办面向中小企业的各类学校,培养合格的财务人员,提高中小企业的则务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应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网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筹资政策等方面开展工作。

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中小企业发展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提高现有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改革财务机构。①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②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培训学习,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③财会机构分设。中小企业要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突出财务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困境除需要一个良性的金融环境以外,还要靠企业自身苦练内功,强化管理来解决。①转变观念,把强化资金管理列作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②强化存货管理,建立合理的库存储备,最大限度地压缩过时呆滞的库存物资,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以保证资金结构的趋向合理。③建立和完善应收帐体系,严格产品购销协议的规范操作。对不可避免需要采取赊销形式,应力求加强对客户资信度的调研咨询,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要定期进行核对,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

()科学进行投资决策,积极防范投资风险。投资决策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投资决策者一般总是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宁愿选择相对稳定的低收益也不要那种成功性不大的高回报项目。中小企业应采取以下投资方式:①为尽快

收回投资,多采用中短期投资。因为长期投资虽然有较高的回报率,但其投资规模大,不确定因素多,所以投资风险也大。②扬长避短,多采用对内投资方式。对内投资主要有几方面: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投资。③在对外投资中应以直接投资为主。

财务舞弊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

前言

2001年11月,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的12亿美元假账被公之于世,这是席卷全美国的会计丑闻。2002年6月25日,世界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被确认虚增1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美国历史上利润造假的最大案件。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东方电子”等,到后来的“蓝田股份”、“格林柯尔”、“科龙电器”等案件。这些财务舞弊行为的泛滥,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严厉打击并治理财务舞弊刻不容缓。

1.财务舞弊的成因

1.1 内部监督职能的弱化

1.1.1 监视职能弱化

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职能的合理安排及监督权的有效实施,是防止董事会独断专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的常设机构,应代表股东大会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权,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但纵观国内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时,很少有监事会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督主体是由处于被领导地位的职工代表和少数的大股东组成,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名存实亡,本用以防范财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1.1.2 内审职能弱化

一些公司尽管在形式上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名义上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但实质上却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摆设,聘用一些非专业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或者专业内审人员无所事事。

1.2 外部监督措施的弱化

1.2.1 外部监督相关法律不健全

《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些法规尚存诸多待完善之处。特别是一些条款的表述模糊。如,《会计法》中第四十三条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2 外部监督主体执法不严

我国《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对上市公司退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如,《证券法》中的第五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但事实上因财务舞弊而退市的公司少之又少。

2.财务舞弊的识别

2.1 财务指标识别

2.1.1 获利能力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在成熟行业,由于其技术较成熟,供需较充足,企业间很难拉大差距,企业的获利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存在远远高于同行业获利水平的企业;在新兴行业,有些企业可能会凭借技术或经营优势,短时期内达到较高的获利水平,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其获利水平将不断向社会平均获利水平靠拢。

2.1.2 流转税金与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合理

流转税与营业收入通常应保持一定比重,该比重一般不会太大。所以,当流转税与营业收入的比重明显降低时,就应持谨慎的态度。如,黎明股份(现称联美控股)199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42.56万元,而主营业务税金仅为82.43万元,比例只有0.2%,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上年比例,经查的确存在虚增收入的舞弊行为。

2.2 经营信息识别

2.2.1 公司产能与其经营能力不对称

若公司的产能与其经营能力明显不对称,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将值得怀疑,财务数据良好的背后很可能暗藏财务舞弊。如,1997年7月“银广夏”第一条500升的生产线开始投入使用,但它在当年却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2.2亿元的萃取产品。专家一致认为,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生产能力,即使通宵达旦地工作,也不可能出其所宣称的数量,即“银广夏”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账面上体现的巨额利润。

3.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3.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3.1.1 约束治理层与管理层人员身份重叠的现象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身份或职能的重叠,将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必然会弱化监督职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因此,应尽量避免出现董事长兼总经理现象的出现。

3.1.2 约束大股东权益的行使

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即所说的“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这样,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直接操纵股东大会,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出台相关规定适当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即不管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多少,其最多只能行使一定比例(如国外通常是20%)的表决权。

总结

总而言之,如今的财务舞弊行为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环节,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发现舞弊,防范舞弊,及其审计舞弊,是个综合治理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但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财务舞弊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又要坚定信心,树立恒心,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要从舞弊的成因入手,追根溯源,而且也要靠员工的个人职业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来达到减少或遏制舞弊现象的发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教育厅. 财经问题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财务监督对策研究 篇4

经过多年的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正成为气象部门的一支新兴产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为气象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的支持已相当可观, 已经与国家财政支持、地方财政支持一道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气象部门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得到巩固, 气象科技服务的资金总量不断增加, 使保障气象事业的发展的能力得到加强。随着气象科技服务的地位不断提高, 为保障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执行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健全完善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职能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 各基层事业单位科技服务财务收支业务频繁, 财务核算、资金管理也日趋复杂和繁琐。在财会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 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管理方面, 缺乏外部和内部的更加严厉的约束机制;部门管理相对比较宽松, 在财务内控制度和内部成本控制制度方面相对不够严格等等。一旦出现问题, 不仅直接造成了单位国有财产的损失和减少, 也有损事业单位的形象, 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 加大科技服务的财务监督力度, 通过财务监督职能的行使, 保障气象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为气象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支持。因此, 加强和完善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刻不容缓。

二、当前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现状分析

(一) 内部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1.财务监督渠道不畅通。

在体制上,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组织形式多样化, 企业与各类事业单位并存;法人实体与非法人组织同在。气象主管机构在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进行管理方面, 在业务流程运行方面相对不够规范。主管机构对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单位实行目标任务管理相对薄弱和滞后, 因此,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加强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就尤为重要。部分单位负责人对财务监督存在片面认识, 认为只要能赚到钱, 可用资金增长快, 就弱化了财务监督;也有单位注重个人利益或单位小团体利益, 限制了财务监督职能, 同时对于外部财务监督工作不予配合, 甚至阻碍相关监督工作的进行。

2.财务监督地位不明确。

一是气象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行使部门与其他内设部门处于同一等级, 财务监督职责不够清晰。因而, 财务监督活动的开展无法得到积极的配合, 严重影响财务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作为气象事业单位的内属机构, 当涉及到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冲突时, 难以真正体现财务监督应有的作用, 财务监督功能弱化。

3.财务监督操控不专业。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主要依托气象部门发展起来。由于机构和编制受限的原因, 基层气象部门一般不设财务管理机构和岗位, 财务工作基本上由气象业务人员兼任, 缺少专业、系统的会计业务培训, 专业知识缺乏, 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较为不专业。而且,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相对比较简单, 大部分单位的公司未能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与公司年度结算不及时, 有的单位财务人员未参与财务结算, 财务结算的结果公开透明不够;而且大部分单位普遍存在有坐收坐支现金的现象;绝大多数单位科技服务成本费用报支存在大量现金结算和大额现金支付现象, 企业的财务系统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 虽然在气象事业单位至上而下已经成立了相对独立的财务核算中心, 但由于单位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的分离, 在对科技服务收支预决算编制及监督、对科技服务使用情况的监督、对科技服务资产管理与使用的监督等方面仍相对薄弱。

4.财务监督评价体系不科学。

财务报告是财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财务监督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科技服务财务报告是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财务分析的基础只是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 从而将分析的范围限制在以货币量化的信息范围之内;在财务分析中对有关科技服务的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知识资产的信息利用不足;对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时未考虑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 财务监督制度内容、范围存在的问题。

1.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财务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来讲也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气象科技服务专业气象有偿服务管理方面的法规还没有制定实施, 目前只有单位管理办法出台。这就使气象科技服务会出现监督管理不力和行业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关于财务监督方面的规定, 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 使得财务监督职能的发挥无据可依。

2.财务监督范围不全面。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范围相对较小, 局限于最终结果的财务监督和检查, 而忽视对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监督。一是对于单位预算编制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出现部分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着脱离实际、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 科技服务收支未全额纳入单位预算;二是对于预算执行情况缺乏监督检查, 对于预算与执行相脱节的情况未能及时督促其进行整改。

三、加强、完善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督的对策

(一) 加强科技服务内部财务监督职能。

一是单位主要领导及财务部门负责人要重视财务监督, 把财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放在科技服务活动有效开展、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高度, 正确认识财务监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提高和确保监督检查部门的独立性。二是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财务核算中心, 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严格规范各项业务处理的程序和步骤, 从根本上完善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工体系, 实行岗位问责制, 为财务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清晰明确的对象。三是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及职业道德培训力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真正担负起财务监督的重要责任, 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单位的财务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真实的判断。四是加强科技服务财务工作日常的监督管理, 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是了解财务管理和执行情况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 加强科技服务相关制度的建设。

一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按照“分级管理、有效监督”的原则, 建立健全适合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监督管理制度。其内设机构根据职责和分工, 负责对气象科技服务单位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情况、干部选拔任用和人员聘用情况、财务和资产运行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实行有效管理与监督。二是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单位的财务收支、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严格执行气象科技服务统计分析和财务报告制度。三是应将气象科技服务收入和支出纳入综合预算统一管理, 建立健全气象科技服务收支管理制度。四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单位的审计监督, 依法对气象科技服务的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和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内部审计。五是各级气象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本部门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严格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对用于经营的国有资产必须有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备案制度。

(三) 完善科技服务财务监督范围。

不论是气象事业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还是外部财务监督, 都需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的内容, 提高和拓展气象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深度与覆盖面。首先应做好事前、事中、事后财务监督。实现财务人员更好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活动中, 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前介入如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 进行事前控制;在事中财务监督过程中, 通过标准化的监督程序实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时时和有效控制, 提高财务分析能力,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事后财务监督则侧重于对财务监督检查结果的汇报及对于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 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监督框架。要抓好科技产业资金的财务监督工作, 立项前需通过科学的评估、论证;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对产业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并对发现的问题给予提供解决方法的建议, 推动产业项目的顺利完成。另外, 还要加强对科技服务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和检查。

(四) 完善科技服务财务监督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随着部门的定位、改革的深化、社会的需求、气象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决定了气象科技服务单位承担着双重的工作任务, 既要充分创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效益, 又要不断创造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 财务评价体系建立要围绕着这个主旨, 构建经济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依托公共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服务更大效益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气象事业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加强科技服务财务管理监督, 是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之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又要意识到这是一项经常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财务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任重又道远。因此, 加强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 是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周韶雄.气象科技服务相关概念的发展与思考[J].气象软科学, 2005

[2].乐博琴.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管有关问题思考[J].陕西气象, 2008

[3].孔巧.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8

[4].李光亚、张栩.财务监督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5].聂菊玲, 李丽霞.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视角, 2011

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1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我们知道,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财务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可见,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协调运作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才能有效地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一直以来,我们把过多精力放在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们这些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所以无法谈规范财务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我们民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的阻碍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问题,有企业自身因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例如,政策的“歧视”使我们和国有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预,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领导的影响过大。另外,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深化。2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融资困难,资金紧张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企业处于快速膨胀发展阶段,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运作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有关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健全,各种融资渠道发育与互补比较好。我国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中小或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仍很严重。

2.2资产疏于管理,财务控制薄弱

2.2.1对现金管理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不足

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有时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浪费。这些现象集中体现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资本增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提早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损失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

2.2.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发生坏账呆账的风险加大

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账风险。

例如,针对很多信誉好的客户,认为应收账款百分百的可以收回,因此对追款问题不急,很少上门催收,有时甚至拖沓一年以上,显然这样做的弊处是既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坏账风险又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和利息损失。可见,应收账款的周转缓慢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2.2.3存货控制薄弱

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司在存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能力,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盈利能力,从长远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公司的健康发展。2.2.4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2.2.5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企业定期盘存实施得不到位,产品保管不力,资产丢失、损坏等时有发生。资金监管不力使得资金闲置、浪费严重,资金周转率低,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2.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企业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财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还是老套的管理模式,现代理财方式、管理理念不了解,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技能不高,缺乏创新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2.4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不规范、不严格

一是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科目应用、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工作不规范,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二是会计报表的编制既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又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三是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2.5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短债长投。在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固定资产贷款比较困难。企业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

二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或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资金链条过紧并随时可能出现断裂。

2.8企业财务机构不健全

虽然企业设立了会计财务机构,但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忽视了会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机构的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内部管理混乱,更严重的是因此而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无法用会计信息指导和发展生产。5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3.1.1提高自身融资能力,降低风险投资

企业应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不断增加内部资本积累的前提下,适度举债,以满足企业投资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另外,要把握项目投资程序的规范性,科学预测投资项目,并保证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收益的平衡。

3.1.2 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拓展融资

企业应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充分合理利用各类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融资优惠政策。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或渠道进行组合,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解决方式,而应多渠道多途径地采取多管齐下的政策和方法加以创造性地解决。完善自身融资体系,积极解决融资难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提高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另外,企业要诚实经营,保证产品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

3.2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3.2.1健全财务管理资金控制制度

企业应做好资金的支出安排,尽量延长资金的增值时间,对购买物资所需资金尽量采取转账方式,缩短资金的闲置时间。健全产品赊销政策,开展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清欠方式加强收款力度,减少坏账损失。要尽量准确的计算物资使用数量,做好物资购进时间、数量等的计划安排,使得物资库存量、进货量、使用量衔接起来。积极地开展清仓查储,定期盘存物资,减少超储和断料的情况发生,减少资金占用损失和物资丢失问题。

3.2.2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

明确划分组织机构内部各岗位或工作人员的职权,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使授权者与执行者分工明确,执行者与审核人员分工明确。公司财务部门应明确职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分配公司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及管理费用;对有关机构及财政、税务、银行部门了解、检查财务工作,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情况。3.2.3加强企业存货管理

利用企业物流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和资金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现代企业存货管理的趋势和重点。

3.3改变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管理方法。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上,要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定的人员上岗资格,及对财务管理人员经常进行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的更新观念,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人员管理体制,采用激励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竞争上岗。

3.4稳健理财,避免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

企业强烈的成长意愿与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筹资能力及管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理财思想须更为稳健,切忌操之过急,盲目扩展。公司实行稳健理财的观念是可取的,但在公司多年业务处于平稳发展阶段,且有着一定的闲置资金,应该适当扩大规模,进行科学投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在进行再投资的时候进行比较详尽的可行性分析,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分析新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收益、成本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

3.5强化经营者管理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须强化管理观念:第一,树立专业化经营观念,规避多元化投资风险。第二,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第三,树立现金流观念。现金流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血液”。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关注现金流量,掌握现金流的状况及走向,包括其经营中创造现金的能力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随时掌握的基本信息和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3.6正确认识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目标的关系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但最终目标的实现要有相关保障条件的配合。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实现目标的条件和保障。但是良好的财务状况需要企业管理者协调好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规划并实施好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此外,企业在投资前要实事求是的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调查分析市场情况,确定投资产品的可能产销情况,减少投资盲目性。

3.7加强企业财会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加强企业领导的法律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电算化建设。努力提高财务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抓好会计人员的后继教育工作,并在加强业务培训同时,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在当前情况下,企业应该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明确。实现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高校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财务风险 控制

一、引言

经过“十一五”规划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现在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高校全面推行收费制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了国家财政经费投入和自筹办学经费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在新体制下如何使高校的财务状况良好运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就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预警和控制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按照学生定额拨付的教育经费、国家纵向科研经费、与企业合作横向科研经费、学校各类收费、校办企业投资收益等自筹经费收入。其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财务状况失衡风险、过度融资风险、校企连带责任风险。

(一)财务状况失衡风险

财务状况失衡,是指一个高校的财务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财务收支失衡的现象,即流动资金短缺、负债运转,入不敷出,导致财务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总体失衡,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

(1)对风险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高校逐步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办学实体。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市场机制和财务风险已经引入了高校,高校的许多经济活动已经市场化,如各类融资活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让、各类办班、投资兴办企业、大规模的建设新校区等。即高校的管理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科研管理,很多方面涉及到各类市场经济活动,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建设资金几个亿至十几个亿,如没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则会出现资产流失或现金流断裂,以致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

(2)对“开源节流”重视不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高校的各类资源竞争日趋紧张。尽管国家加大了高校的财政拨款力度,高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在逐年增长。但由于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下必须扩大招生规模,而且近年各类物价持续上涨,导致生均高等教育成本的持续上升,高校的生均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个别高校财政状况甚至还有所恶化。由于国家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高校正常运转资金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开源节流”。《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做好“开源节流”工作,才能保障财务收支状况的平衡,而要做好“开源节流”工作,首要任务是制订科学合理的高校财务收支预算计划。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对财务收支预算重视不够,收入和支出的控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没有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是有预算计划但执行的不好,随意追加预算,导致财务赤字运行。

(二)过度融资风险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大学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新校区建设或原校区的规划改造。大规模的买地建设新校区,因自有基建资金不足,不得不依赖银行贷款。由于高校的非盈利性质,使得扩大办学规模付出的资金成本和扩大办学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失衡,导致还款压力巨大,某些高校甚至无法全额支付贷款利息。维持高校日常运转的资金严重不足,引发高校资金危机。因为背负高额债务,某些高校只能紧缩教学及行政支出,应升级的教学科研设备不能及时购买,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中,建设资金多达几个亿至几十个亿,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实施建设。过度融资给高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不可避免地承担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校企连带责任风险分析

校办企业财务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办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二是给高校带来的连带责任风险,这里主要是指高校的连带责任风险。

高校办的企业包括高校全额出资的企业和高校部分出资的企业 ,因为早期兴办的企业大部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不清晰,学校直接承担企业运营风险。校办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基本点是优化资源配置、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在这种境况下,校办企业中只有较少部分通过高科技的优势在市场上得以立足,得到了发展。一些高校虽然校办企业多,但成功的校企不多,大部分校企规模比较小,有的亏损,有的债台赢垒,导致高校投资长期无法收回,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了高校的正常发展。大大违背了高校办企业的初衷,一旦企业因为任何原因发生危机,学校将要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面对高校发展过程中,高校财务状况的复杂性及具有一定风险性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防范及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的财力状况,并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财务运行中存在的隐性风险,并对其进行预警预报,为高校管理者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必要的财务依据。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观察、计算并监督财务风险状况,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别于企业风险预警系统,高校应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和财务风险指标分析监测体系。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绩效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如师生比、生均收入及支出比率等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如事业基金增长率、经费自筹比率等指标;发展能力指标,即反映高校持续发展的能力,如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潜在支付能力等指标。财务风险指标分析监测体系主要为:对财务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各项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做出正确的判断,确认是否在合理范畴内,如出现异常应找出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点,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发出警报、亮出红灯。预警系统何时发出警报、亮出红灯,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警戒线,预警界限确定的得当与否,对于准确反映高校财务的风险状况影响很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都不太理想,许多管理者还未充分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非正常状态及时进行调控,以保证学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预算

(1)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不能将“负债经营”和“赤字预算”的理念引入到高校预算编制中,高校应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不搞超出高校综合财力能够承受的赤字预算。高校与企业不同,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事业单位,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未来的盈利来偿还债务。因而高校要控制财务风险,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预算,原则是:先要“吃饭”后要“建设”,切忌片面的追求发展、不顾财力状况铺摊子上项目。

(2)精细化编制预算。“开源节流”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永恒课题,也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做好“开源节流”的核心工作就是精细化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即对各项支出的安排,必须按照“零基预算”的原则,依据各部处,各学院完成的工作任务量测算其所需经费,经费测算应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采用量化指标,要有严格的预算决策节约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各项收入要实施目标化管理,签订目标责任状,保证各项收入能够足额上缴学校。积极帮助和支持科研老师申报科研项目,协助科研老师做好科研预算。

(3)保证财务预算的严肃性。财务预算是学校的重大经济事项,必须通过校党政领导班子研究通过,预算一旦确定必须严格执行,除特殊情况需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外,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预算。

(三)实行分类预算控制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在财务计算机系统中为各部处、各学院、各类科研项目设置分类的预算指标。实行计算机控制的优势是,一旦经费支出超出分类的预算指标,系统会自动提醒超限额,则此笔经费支出无法通过计算机财务系统完成。通过在财务系统中设置好的分类预算指标,各部门也能够清晰明了各类经费的支出额及余额,及时调整部门经费支出的额度,有助于预算执行部门更好的按照既定的预算方案执行。可以更好的落实财政和科研经费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管理要求。

(四)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

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就是将经济责任风险直接与高校决策层的每年绩效考核挂钩,促使高校决策层增强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高校决策层从高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合理筹措和运用各项教育经费,积极开拓经费筹措渠道,建立严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并层层落实资金审批责任制度,确保高校财务状况良好运行,中长期内保持平衡发展。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避学校连带经济责任

校办企业是中国高校一大特点,高校办企业的目的是补充办学经费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目前国家对校办企业的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全部取消,校办企业与其他社会企业一样,完全进入了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机制,因此高校应对没有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予以注销,对有技术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应明晰产权关系,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学校以投资者的身份按其出资额享受权益并委派经营者,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权债务承担责任,则高校不再为企业承担连带经济责任。

四、小结

高校在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尤为重要,高校领导和财务管理者要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体系,以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霖平,王林芳.公立高校类企业治理结构与效率.高教探索.2005(1):32-33.

[2]杨周复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0-209.

[3]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事业财会.2004(3):43-46.

[4]徐光宇.高校筹资渠道分析.教育财会研究.2001(2):34-36.

[5]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6-64.

[6]闵潍方.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类型、质量的实证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8-90.

会计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7

1.1 国内会计管理的体制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 对于会计人员保护不够, 导致很多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原则, 甚至有些富有经验的会计人员不受重用。有部分会计人员因为举报有关人员贪污贿赂事宜而遭受到打击报复, 在这个时候国家却不能提供及时有力的保护。久而久之,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与效果逐渐薄弱, 更有些会计放弃监督的权力。除此之外, 某些企业领导人员为了一己私利, 要求会计人员做假账, 违法操作会计事宜。这样的会计管理体制导致会计工作往往受制于企业管理人员, 不能独立发挥监督的职能, 影响了日常会计工作, 最终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效果逐渐下降。

1.2 国内相关的约束体制还不够健全

尽管目前已经颁发了最新的会计法, 但是与之相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缺乏对直接责任人操作失误, 如何制裁的法律条文。使得目前国内的会计监督依旧形同虚设, 因为在采用新的财务制度的同时, 还是运用传统的约束体制来进行看待, 会计管理依旧混乱。

1.3 目前国内的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强

国内目前实施的法律规定, 在会计实践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很难发挥法律的作用。比如说, 国家的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应该向税务机关报告相关财务问题, 否则将会受到一定的行政处分。这样的法律规定当然是很积极向上的, 是鼓励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但是却忽略了, 在工作实践中, 如果会计人员举报公司领导层贪污受贿, 那么日后必定会受到工作上的打击报复, 如果知而不报, 又要面临行政处分, 这样一来, 会计人员无疑处在了最尴尬的位置, 影响了会计监督的作用。

1.4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

会计人员, 作为会计监督的行为人, 他们的自身素质决定了会计监督的质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目前很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缺乏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对于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认识不够, 工作中存在很多漏洞, 会计监督意识不高、独立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等等, 这些都是造成会计监督效果不明显的原因。随着经济发展与全球化, 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是目前国内的会计人员还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无法担当起会计监督的行为人。

2改善国内会计监督的有效对策

2.1 完善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首先应该完善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确保会计人员是作为独立身份参加工作的, 摆脱会计与企业之间依附的关系, 而只受到会计相关法律的约束, 为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工作排除了干扰。按照法律法规, 认真履行会计的职能,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

2.2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高可操作性

法律作为限制公民行为的最有效措施, 是加强会计监督的重要环节。根据目前实施的最新会计法,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法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修改与补充, 从而形成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这不仅能确保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还对于维护经济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法律的可操作性, 这样才能确保法律的实际运用与有效作用。

2.3 明确会计监督参与者的责任

在以往的会计监督过程中, 存在着责任不明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 首先应该合理安排会计工作, 将工作分配到个人, 并由工作人员承担自己负责承担这部分的会计监督责任。由会计部门的负责人对公司整体的会计监督负责。这样一来, 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掌握会计监督是否存在问题, 哪个环节存在问题。同时, 这样的办法还可以避免会计人员在发生问题之后, 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

2.4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 应该提升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在工作过程中以公司与国家的利益为重, 不得因为一己私利或者少数人的利益而忘记自己的职责。其次, 应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行业也是不断创新的, 很多业务已经由传统的会计凭证等转为当下的计算机处理。作为会计人员,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公司应该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比如说, 目前很多公司都是采用的会计软件进行日常会计工作处理, 在此之前, 会计人员没有接触过这方面, 公司应该组织培训, 确保会计人员可以熟练应用最新会计软件。

3结束语

会计监督对于确保公司正常运营以及国家市场经济稳定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明确会计监督责任, 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终达到会计监督强化的作用。

摘要: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金融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会计监督职能目前也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会计监督主要是运用会计相关信息监督经济活动, 同样也包括对于会计工作自身进行监督。但是目前会计监督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 将简单分析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监督,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韩彦彪.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 (01) .

[2]贡冬菊.论我国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水电医学, 2008, (06) .

[3]吴小战.浅谈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会计, 2006, (14) .

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对策研究 篇8

1.1企业自身对财务分析重视不够

企业自身对财务分析重视不够, 导致财务分析人员的地位不高。据相关权威调查, 在我国有65%的企业基本不做财务分析, 50%的企业一年只做一次简单的财务分析;甚至有些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 本企业的所有财务及业务资料都是在自己的全程参与和控制之下形成的, 情况清楚, 无需再做什么财务分析。这样就导致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序列中的地位不高, 缺乏话语权, 自然使财务分析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1.2企业财务分析人员缺乏系统的认识

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对整个学科的内涵、概念和假设缺乏系统的认识, 只是片面的根据三张报表得出一些不符合企业实际的结论。因为财务分析是在企业经济分析、财务管理和会计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1.3企业缺少实用技术分析手段

企业重视微观业务层次的精细分析, 却缺少实用手段。有的财务人员认为企业三张财务报表的数据过于宏观、笼统。而微观业务层次的精细分析才更重要;但是涉及的数据复杂, 分析工作量太大, 所以无法经常进行。

这样就难以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 或分析的结果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为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

2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解及其局限性

2.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是会计的产物, 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 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 不能认为报表提示了企业的全部实际情况。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表现在:

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 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知, 一项资产最合适的计量方法应该按照其未来收益的大小来确定。但因会计计量以客观数据为依据, 所以都是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和未来收益是有巨大差异的。以这种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为未来决策作基础显然有一定缺点的。

假设币值不变, 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可知, 货币的购买力总是在不断下降的。但如果假设币值不变, 如果发生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利润, 增加利润就可以增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 而其实际情况往往是企业自己效益水平下降的结果。

2.2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财务分析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但是财务分析人员通常要注意以下与此有关的问题:

要注意财务报告是否规范。不规范的报告, 其真实性也就受到怀疑;要注意财务报告是否有遗漏。遗漏是违背充分披露原则的。遗漏很可能是在不想讲真话、也不能说假话的情况下形成的;要注意财务分析数据的反常现象, 如无合理的反常原因, 则要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贯性是否有问题;要注意审计报告的意见及注册会计师的信誉。

2.3企业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影响可比性

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 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 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例如, 存货计价方法、折旧方法、对外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等。

虽然财务报表附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表述, 但报表使用人未必能完成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2.4比较基础问题

在比较分析时, 必须要选择比较的基础, 作为评价本企业当期实际数据的参照标准, 包括本企业历史数据、同业数据和计划预算数据。

横向比较时使用同业标准。同业的平均数, 只起一般性的指导作用, 不一定有代表性, 不是合理性的标志。通常, 不如选一组有代表性的企业求其平均数, 作为同业标准, 可能比整个行业的平均数更好。

趋势分析以本企业历史数据作比较基础。历史数据代表过去, 并不代表合理性。经营的环境是变化的, 今年比去年利润提高了, 因为有宏观经济、市场状况竞争对手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 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 甚至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改进。

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 以计划预算做比较基础。实际和预算的差异, 有时是预算不合理造成的, 而不是执行中有了什么问题, 即便是执行出了问题往往也很难从财务分析中找出问题所在, 更不用提解决之道了。

总之, 对比较基础本身要准确理解, 并要在既定意义上使用分析结论, 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财务分析应坚持的原则

3.1坚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就是要求企业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 反对主观臆断、结论先行、搞数字游戏。实事求是是中国人一贯挂在嘴边的话, 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可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分析时要两手抓, 一手抓必要性, 一手抓充分性。只有充分性和必要性都满足时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不能只满足必要性就认定结论的真实性。更不能结论先行, 设定各种方法来证明结论, 这种方法是最要不得的。

3.2坚持辩证地看待问题

持辩证地看待问题就是要全面看问题, 坚持一分为二, 反对片面地看问题。要兼顾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有利因素与不得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经济问题与技术问题、外部问题与内部问题。

3.3坚持相互联系地分析问题

相互联系地分析问题就是要注重事物的联系, 坚持相互联系地看问题, 反对孤立地看问题。要注意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关系、报酬与风险的关系。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尽可能的注重企业各管理因素之间的联系。至少要根据分析结论使用人的需要尽可能地提供全面的结论, 以免分析结论使用人得出片面的决策结论。

3.4坚持发展地看待问题

要发展地看问题, 就是要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要注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要进行决策, 自然关注的是将来, 而会计报告说明的确是过去。过去和将来是用现在联结的。而联结数据与决策的就是分析, 分析的目的就是将过去的数据放到现在的条件下进行评价, 然后再对将来进行一定的预测, 以帮助决策人决策。

3.5坚持定量定性结合分析

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坚持定量为主。定性分析是基础和前提, 没有定性分析就弄不清本质、趋势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定量分析是工具和手段, 没有定量分析就弄不清数量界限、阶段性和特殊性。财务报表分析要透过数字看本质, 没有数字就得不出结论。

4解决前财务分析困境的有效途径

4.1提高企业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话语权, 实施好的利益保障机制, 让财务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 认真细致全面地做出高质量的财务分析。认识到财务分析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强化财务分析程序和方法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2财务人员改变传统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 因为传统的分析通常以单指标数据为基础, 就指标论指标, 不能回答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即使运用了多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也只是将单个指标数值的计算结果加以联系或加权计算, 而没有把各个指标数值间的因果关系有机联系, 进行环环相扣的分析和判断。因此, 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进行分析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

4.3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 要剔除各种影响因素。在分析时可以将不同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剔除, 将某些特殊的、个别事件或因素剔除, 选择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 等等。其次, 要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 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 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以便相互取长补短, 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4.4确保财务数据真实的同时加强附注和披露的分析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会计核心问题, 安然公司财务欺诈、巴林银行倒闭、中航油违规投机亏损事件、长虹坏账事件等财务舞弊、会计造假、诚信缺失等案件频频发生, 究其原因, 无不与企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有关。 同时加强会计报表附注和披露的说明。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都是汇总数据, 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具体内容, 必须详细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细分内容, 这样才不会被汇总数据表面所蒙蔽。

参考文献

[1]财务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张学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企业财务困境预警及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财务困境,判别分析模型,预警

财务困境也称为财务危机,一般是指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不足以偿还负债价值或企业经营现金流量难以偿还现有债务的情形。多元判别分析法是最早应用于企业财务困境预警的统计学方法。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后,使用22个财务比率经过多变量判别分析,成功地开发出5变量的Z-score模型,取得了较好的预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企业财务困境预警能力,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在扩充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财务比率作为主要参数的企业财务困境判别模型,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一、理论模型

多元判别分析是指在已知观测对象的分类和特征变量值的前提下,从若干表明评价对象特征的财务比率中,筛选出能够提供较多信息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推导出错判率最小的判别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研究对象所属类别进行判断。多元判别分析按照判别准则的不同可以分为距离判别法、Fisher判别法和Bayes判别法等。下面对常用的Fisher判别法作简要的介绍。

Fisher判别法的基本思想是从N个总体中抽取具有p个指标的样本观测数据,以Fisher准则为标准来构造一个线性判别函数。一般形式为:

其中,k为判别函数的个数,如果一共有N组样本,区别变量为p个,则k=min(N-1,p);Xi1,Xi2,…,Xip为第i个样本的p个区别变量;β0k,β1k,…,βpk为各区别变量的系数;Zik为第k个判别函数的第i个样本的判别值。

由上可知,如果所有的样本仅属于两个不同的群组,利用判别分析只需寻找到一个判别函数,使用简便。因此,Fisher判别法特别适合两组判别。本研究正好是进行财务困境与财务正常两组判别,所以我们将选择Fisher判别法进行建模。

判别分析处理变量的方式有典型判别法和逐步判别法两种,前者生成的判别函数中包含全部参与分析的变量;后者则通过引入和剔除分析变量来建立判别函数,生成的判别函数中只包括筛选出的主要变量。本文将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来选择变量。

二、实证分析

1. 样本选取。

国内研究常常将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的公司定义为财务困境公司。本文仍然沿用这一研究习惯来选择研究样本,并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财务困境组和财务正常组。财务困境组从2011年沪深两市中(不含创业板和金融保险业)因企业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特别处理)和*ST(退市风险警示)处理的上市公司中选取,同时剔除年报审计意见为“拒绝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公司(因为这种公司存在财务欺诈的可能),最终选出财务困境样本公司共78家。财务正常组从非ST类上市公司中选取,按1∶1的比例选取78家财务正常公司。样本总计156家。再将总样本分为两组,每组均由随机选取的39家财务困境公司和39家财务正常公司组成。一组作为训练样本,用于构建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另一组作为测试样本,用于检测新建模型的有效性。

2. 财务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了反映企业流动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和管理能力七大类财务指标中的33个财务比率,分别用变量x1,x2,…,x33表示(见表1)。财务数据采用样本2010年度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考虑到*ST类上市公司比ST类公司多亏损一年,*ST类上市公司及其配对样本公司均使用前一年的数据,尽量降低估计和预测误差。样本财务数据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

3. 逐步判别法筛选变量。

本研究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中的判别分析工具进行变量筛选和建模。首先,进行样本数据类内均值相等检验。经检验,x1、x3、x4、x6、x9、x11、x14、x16、x17、x21、x22、x23、x25、x29、x31、x32共16个变量的显著性概率远小于0.05,类内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能够用于判别分析。其次,进行判别分析协方差矩阵相等假设检验。得到Box's M值为213.365,显著性概率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认为协方差矩阵不相等,这不符合判别分析的假定。但是,通过采用矩阵散点图对每组检查这个假设,发现并没有严重违背这个假设,因此仍然可以使用判别分析。

使用SPSS软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从33个财务比率变量中筛选出6个变量,按进入方程的先后顺序分别是x25、x29、x11、x6、x17、x14。其中,x25(总资产增长率)、x29(留存收益与总资产比)属于成长能力指标;x11(长期负债比率)、x6(资产负债比率)属于偿债能力指标;x17(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是获利能力指标;x14(总资产周转率)是经营能力指标。这六个指标涵盖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最重要的四类指标。在对变量整体区别力的Wilks'Lambda检验中,六个变量均在0.00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能够使用这些变量构建判别函数。

4. 建立Fisher线性判别模型。

使用上述六个变量,可以得到未标准化的六变量判别函数:

其中,各变量计算公式如下:x6=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1=非流动负债/资产总额,x14=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x17=营业利润/所有者权益合计,x25=(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x29=(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产总额。

对判别函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函数的特征值为2.58(特征值越大表明该函数越有区别力),Wilks'Lambda值为0.279,相伴概率为0.000<0.05,表明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所以新建判别函数是显著的。将判别系数标准化后,可以发现资产负债比率(x6)、长期负债比率(x11)、总资产增长率(x25)的判别贡献较大。

5. 临界值选取和模型有效性检验。

将训练样本组财务比率数据进行回代,计算得到各样本的判别Z值。训练样本组中财务困境类公司的平均Z值为﹣1.5859,财务正常类公司平均Z值为1.5849,两类公司均为39家,按照完全对称原则选择临界值,Z*=(﹣1.5859+1.5849)/2=﹣0.0005。当判别值Z>﹣0.0005时,判为财务正常公司,当判别值Z≤﹣0.0005时,判为财务困境公司。判别分数越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就越好,分数越低,企业就越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经过判别,模型对训练样本组和预测样本组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6.15%和91.02%,总体判别正确率为93.59%,因此新建判别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6. 模型超前预测能力分析。

把全部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共156家公司作为检测样本组,用来检验新建判别模型的超前预测能力。结果显示新建模型具有较好的超前预测能力,但时间越远误判率越高,2010年的总体误判率为6.41%,而2006年的总体误判率则为28.21%(见表2)。

注:判别错误通常有两类,第一类错误是指出现财务困境的公司未能被模型预测出来,第二类错误是指将财务正常的公司预测为财务困境公司。

三、结论和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基于财务比率建立的六变量财务困境判别模型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且预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企业利用该模型能够预警财务困境,有利于企业及时采取对策防范和应对财务困境。在新建模型的变量中,偿债能力指标对模型贡献最大,其次是成长能力指标,再次是获利能力指标,最后是经营能力指标。这就启发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防范和应对企业财务困境。

1. 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防止过度负债。随着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大大提高,经营风险越来越大,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企业必须优化资本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二是要避免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坏账损失,提高企业的财务安全边际。三是要提高资产质量,切实增强资产的变现质量、利用效率和资产组合的增值能力。

2. 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

企业的成长不仅体现在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上,更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后续发展能力上。这就要求企业扩张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和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企业还要注重内部积累,未雨绸缪,为成长提供更多的内部资金支持,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 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

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的来源,也是债权人收取本息的保证,更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增强盈利能力对于防范企业财务困境的积极作用是毋容置疑的。提高获利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要开源节流。一方面,要不断开拓市场,增加营业收入;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费用开支。

4. 加强企业的经营能力。

企业应充分运用各项资产,加快总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的周转,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配置能力,充分发挥资产的运营和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财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宋荣威.信用风险度量:基于多元判别分析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26):52-57.

[4]张传新.“Z计分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信用风险的预警能力分析[J].经济论坛,2010,(12):70-72.

[5][美]Nancy L.Leech等著,何丽娟等译.SPSS统计应用与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企业财务信息化对策研究 篇10

1 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现状

从国内目前的状况看, 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 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硬件资源, 目前我国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运用已经将近普及, 服务器的运用率超过50%;40%的大型企业的电脑拥有量在150台以上, 预购率仍然不断增高。在未来三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建立率将超过70%。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的企业, 也超过调查总数的三成以上。

(2) 软件资源, 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使用占主导地位。

虽然财务信息化发展程度已经有大幅度的提升, 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还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没有很大的变化, 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不够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进程。

从国际方面比较来看看, 虽然国内的财务软件已改进不少, 但是, 犹豫国内会计准则, 未与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惯例、商法等接轨, 致使企业无提供的相关财务报告不符合国际投资方与合作伙伴的要求。

2 企业财务信息化问题探析

由于我国工业现代化尚未实现,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尚不到位等客观原因的存在,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 还需要有有不断完善和探索改进的过程。就目前而言, 财务管理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 资金管理失控等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程度。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必须对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的方式、生产组织的形式等进行综合考虑, 所以说,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涉及部门广、人员多, 十分复杂。

(2) 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不断, 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目的难以实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分散。②信息失真。 ③信息滞后。④信息重复。⑤资金散乱。

(3) 企业财务人员综合能力欠缺, 缺乏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人才。

企业不乏拥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 研发人员, 控制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等等。但目前来说, 既懂财务又懂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却相对匮乏。

(4) 财务管理软件存在问题。

主要有三方面问题:①企业如何选取财务软件的问题。②企业在购买通用软件和自主开发软件之间如何选择。③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心存顾虑。由于财务信息化通常具有网络化、电算化, 因此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 信息安全风险大大提高。

因此, 开发融入企业文化, 体现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 迫在眉睫。同时,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如何促使我国软件企业间的合作;如何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统一财务软件的集中组织开发等问题, 也被提上了相应的日程。

3 企业财务信息化问题成因分析

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诸多的问题, 既有主观, 也有客观。

(1)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观认识方面。

建立攘括企业管理模式;生产组织;资金管理运作, 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是一项重要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在现实中, 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缺乏对整个系统建立的认知。

(2)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资源闲置浪费。

鉴于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的发生, 出于对网上办公的风险问题的担心, 习惯有纸化办公, 信息化网络建设成为摆设。安全问题成为了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一大瓶颈。

(3) 滞后的管理软件发展, 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 才能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有效的运行。目前, 开发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统一软件的专门技术人才缺失, 国外软件公司的相关软件造价十分昂贵等原因。导致国内的软件发展的滞后。虽然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突破, 但仍然有诸多方面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 难以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4) 使用技能低, 导致运行与安全难以保障。

财会人员既要熟悉财会知识, 又要熟悉网络知识, 才能适应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是这个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领域的要求。

4 完善企业财务信息化若干建议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政府从着眼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入手, 紧抓专项开发资金投入到位和使用;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外, 我们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原有的手工一些业务流程将不适应新的环境, 这是由于手工与信息化在信息处理、存储和传输上具有很大的差别所决定的。此外, 运用计算机后, 较之手工操作, 工作变得相对简单, 效率得以提高。

(2) 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推进。

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财务综合办公平台的搭建, 业务系统集成, 在互联网应用较为成熟的情况下, 可以使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全面信息化的高度。

(3) 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标准化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的实现, 应通过账套结构、参数控制、权限管理等基础设置等工作来完成。

(4) 开放式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由于我国企业与国外跨国大企业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5) 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减轻, 主要工作在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应从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 管理和维护软硬件, 管理和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 以及系统环境和操作, 保护和控制文档资料等方面着手, 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

综上所述, 作为推动现代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必要途径——企业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的实现, 将会在管理部门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实施财务信息化过程中不断探索, 及时发现困难与问题, 通过认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才是有效保证财务信息化的工作质量和不断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宇.港口财务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8, (3) .

[2]蔡正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7) .

[3]闫铭镌.中国财务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6, (5) .

[4]刘承焕.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 (9) .

[5]封磊.企业实行财务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J].河北企业, 2009, (4) .

[6]卢文博.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8) .

[7]石帆.如何实现企业基础财务信息化[J].财会信报, 2009, (6) .

[8]张伟.加快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业, 2008, (20) .

[9]崔晓燕.谈完善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商界, 2008, (9) .

上一篇:大专会计专业毕业下一篇:统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