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的启示

2024-05-29

运用中的启示(精选十篇)

运用中的启示 篇1

一、辩证法三大规律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社会关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体系或系统, 统一之中有对立, 对立之中又有统一。互相对立的矛盾双方, 又互相联系, 统一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之中。因此, 应从对立统一上来认识社会的各种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核心, 也是其基本规律之一。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概念, 这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起点。商品是由使用价值与价值两种对立的因素形成的, 具有双重性质。再进一步, 生产商品的劳动, 也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两种不同的性质。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 同时其劳动也带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

从流通领域看, 产业资本的运动, 通过三个阶段, 依次采取货币的、生产的、商品的三种形式。三种资本形式的循环、三个资本部分的再生产, 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 不仅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并且是其三个循环的统一。社会资本的运动, 是由个别资本的循环互相连接、互为前提而形成的。所有这些统一, 都处在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中运动。

2、用质量互变的观点看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 是辩证法主要规律之一。事物运动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 达到极限, 就引起质的变化, 经过质变以后, 又有新的量的变化。经济运动的普遍法则之一, 正是这种质量互变。

由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其间有量变也有质变。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 既有量的类似之处, 也有质的不同。由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劳动对资本, 无产者对资本家, 就由形式的服从转变为实质的服从, 起了质变。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常常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 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和生产都由分散走向了集中, 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由量的变化而引起部分的质的变化, 表示着资本主义的生产, 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达到一定程度, 就形成垄断。由自由竞争进入到垄断, 资本主义生产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变。

3、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看问题

否定之否定, 也是辩证法的主要规律之一。事物的运动到了一定阶段, 一定程度, 就为其中对立的因素所否定, 这种因素再继续运动, 又为其中对立的新的因素所否定。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成立和发展, 否定了个人生产为基础的私有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 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过程的必然性, 造出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 这并不是重建私有制, 却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造就———协作, 土地与由劳动自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个人的所有制。”这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否定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又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同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否定个体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又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历史上这种经济上的发展变化, 包含着一系列的肯定、否定与否定的否定。

二、《资本论》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

1、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 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 思维过程, 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 是理论研究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在《哲学的贫困》中, 马克思又说:“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 即其抽象。”这就是说, 认识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并且辩证地从实际出发, 由实际提高到理论。

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的反映

它是方法论, 同时又是认识论。

在《哲学的贫困》中, 马克思又说道:“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 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 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布一样, 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 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 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 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 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 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产生都是不断变动的, 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运用中的启示 篇2

关键词:人工智能 智慧银行 金融 转型

程华 杨云志

作者简介:程华,女,经济学硕士,现任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资深经理。

杨云志,经济学硕士,现任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员。

AlphaGo机器人和人类冠军的围棋大赛,成了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焦点。AlphaGo的胜利是大数据+深度学习的胜利,人工智能化的程序已能通过解读、预测、判断等方式在棋盘上赢得人类高手,这场人机大战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更为成熟、全新的阶段,其震撼的余波将伴随人类科技长期的发展。

科技正催生更多的新应用和商业模式,金融的功能也在不断衍变。如今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曾以科技领先著称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迅速拿到这把新钥匙,亟需思考和行动。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演变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对人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一)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被称为信息处理时期。主要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主要应用于符号处理、信息搜索和相对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属于人工智能探索期。

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被称为认知推理时期。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开始了紧密融合的发展历程。

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现在),被称为神经网络时期,其特点是采用分布处理的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人脑的智力活动。

近年来,随着成本低廉的并行计算、大数据技术,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及算法的突破和深入发展,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与应用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人工智能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目前重点发展领域主要集中于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推荐引擎和协作式的过滤器、手势控制、视频内容自动识别、情景感知计算、机器实时翻译等方面。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朝着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等几个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分布式、万物互联式人工智能。

由于移动互连网技术特别是万物互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开始由单个智能主体研究转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研究不仅基于同一目标的分布式问题求解,而且基于多个智能主体的多目标问题求解。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一般由多个Agent(智能体)组成,每一个Agent又是一个半自治系统,Agent之间以及Agent与环境之间进行并发活动,通过交互来完成问题求解。

2、技术不断交叉,应用领域广泛拓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以及系统科学中一些有关学科分支(如系统工程、系统学、运筹学、信息论)将呈现出日愈交叉发展的势态。各领域技术和应用的交互促进将产生一些复杂的智能推理和控制技术,并促进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智能家居、智能车载、互联网金融、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将成为新的市场。

3、从感知到认知发展,从智能到智慧发展。

从发展路径及趋势上看,人工智能逐步由计算智能(能存会算)发展到了感知智能(能听会说、能看会认),并将快速向认知智能(能理解会思考)发展。一直以来,自动推理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热门内容之一,其中知识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可行性推理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未来必能大放异彩。在自动推理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从固定模式的推理逐渐走向模式的发现,用计算机实现模式(文字、声音、人物、物体等)的自动识别,将逐渐实现从“智能”到“智慧”的发展。图1: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发展阶段

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

在金融领域,面对每一笔金融交易,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触角全方位抓取交易相关数据,将获得的信息反馈回人工智能系统中枢进行筛选和分析,并根据优化模型形成专家决策和金融控制,从而改变整个金融行为的处理过程和模式,形成优化的处理结果。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2:人工智能应用领域

图3:人工智能金融领域主要应用

(一)量化交易处理和控制

人工智能程序性强,具有客观、冷静、整体性强等特性,在海量信息搜索、存储、计算推演能力等方面远胜于人,不会因为外在因素而影响判断。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时,这些技术能力同样可应对多样的金融场景,甚至具备“金融大脑”的能力。

传统的量化投资方法往往严格应用事先设定好的策略,基本假设为现在的相关性会无限持续下去,相关性之间的参数和比例也按照固定方式确定。但市场瞬息万变,这通常会造成一些问题。智能金融的机器学习功能,可以让产品背后的逻辑系统快速适应场景数据,建立合适的评分规则和决策体系。人工智能量化交易系统能够随着旧关系的衰减以及新关系的出现,不断进化自己的投资策略,从而快速适应新的金融场景和金融数据。在对数据的处理上,人工智能技术可扩宽数据来源,使更多数据能被纳入分析;而在算法上,人工智能技术也让金融工具能自动进化交易策略。

(二)智能化数据采集智能识别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各种类型的传感设备越来越智能,数据的采集更自动化、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视频识别、内容识别等技术在金融领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已开发出人工智能保险代理机器人应用,可通过一张车牌照片提供汽车保险服务方案。仅仅是“看一眼”车牌的照片,人工智能保险代理机器人就能立刻了解车辆拥有人的个人信息和驾驶历史,然后把保险政策信息与推荐产品用文本信息发送给投保人。除智能采集数据外,它还可以识别车辆信息,跟进模型计算保险计划报价、提供保险条款咨询。

随着金融业信息和数据的急速膨胀,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数据泡沫化、妖魔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信息的智能检索成为金融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金融业智能信息检索主要可应用于如下方面:对语音、视频、图像等内容的检索;对网络信息的实时智能检索和筛选;对智能设备信息的查询和检索。

(三)理财顾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金融大脑”的机器人将成为用户选择金融产品和办理理财业务的顾问。在大数据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撑下,人工智能理财顾问可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为其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并采取全方位、基于精准计算的风险把控措施。理财机器人甚至可以主动感知用户的资产状况,提前为用户进行预警。

美国最大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之一的美林证券,已开始使用自动化模型工具进行投资顾问服务。该服务使用算法在线提供投资建议,主要针对25万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美国最大券商之一的嘉信理财,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公司,美国银行、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正积极推进机器人理财顾问业务。花旗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人工智能投资顾问管理的资产基本为0,到2014年底已达140亿美元。未来10年,它管理的财产还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的势头,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

图4:机器人投资顾问资产管理规模

(四)智能客服

花旗集团从2012年起,开始运用人工智能电脑完善客户服务,其技术提供方正是当下热议的IBM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Watson)。沃森机器人能以人类的认知方式推断和演绎问题的答案,提供诸如客户需求分析,预测经济走势等服务,还能结合个人投资履历给出适合特定客户的投资计划。

国内商业银行在智能客服方面已有较好的应用。如交行和建行的实体智能机器人,招商银行的智能客服机器人等。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主动接听客户来电,通过认知能力倾听客户之声(语音识别),进而映射到引导式知识库,通过专家系统与知识库为客户提供大部分金融服务问题的解答及咨询。

(五)新风控模式

在金融服务形成标准化、模型化、智能化的风险控制系统方面,人工智能能起到极大作用。机器学习功能,可让借贷产品背后的逻辑系统快速适应场景数据,建立合适的评分规则、决策体系,给网络金融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在人工智能的配合下,无论是消费金融领域还是风控层面,都正在呈现出效率越来越来高的新风控模式。

国际上,包括Affirm、ZestFinance、BillGuard、Lending Club等金融科技巨头,都在积极推进使用机器学习在风险控制方面进行精确决策和预测分析。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可通过深入挖掘海量数据及模型的自适应调整,改写整个信用评估行业的规则。高级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准确反映出贷款申请人的详细信息(如:人口统计数据以及信用和偿还历史),从而预测该申请人某笔贷款发生违约的概率,并根据后评估数据及专家人工调整进行模型及参数的自我校正和调节。零售银行欺诈侦测方面,人工智能模型可创建新的评分、评级算法,实时开展评估和为当前的实时交易建模,并根据受欺诈概率构建交易预测模型。

(六)大数据的自动分析

大数据技术属于颠覆性的信息技术,它数据量大、种类繁杂、价值密度低以及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存储、统计、分类以及调用都异常困难。要在这个巨大的信息海洋中分析和识别模式,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和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理论和比较实用的方法,使大数据的价值变现潜能开始逐步释放。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将唤醒人工智能巨大的潜力,从而使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三、人工智能应用对商业银行管理与发展的启示

金融在人工智能的改造下将不再局限于“互联网+金融”,而是逐渐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转变。人工智能串联起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实现更加智能的精确计算和实时金融,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诸多痛点,必然成为传统银行转型的下一个“风口”。

(一)强化前沿科技研究,提升科技引领驱动

1、深化数据应用提升,强化数据建模应用。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目前丰富的数据资源大部分仍未发挥重要价值。商业银行须继续强化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强化数据应用能力尤其是流分析、实时分析能力的提升,强化机器学习等先进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强化对Storm、Spark等技术的深入掌握。数据建模方面,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客户分类、交叉营销等方面已有一定应用,但建模人员与运用人员理解不一,导致业务人员不太愿意相信模型处理,而更多依靠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在后续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建模专家的培养或引进,重点提升一批模型(尤其是风险管理、定价管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2、强化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物联网可为商业银行提供前所未有的大量数据自动化智能采集和以数据为核心的深层次客户洞察。无论是面对个人客户还是企业客户,商业银行均可通过物联网向其提供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洞察、建议和服务,交付真正意义上的定制化体验。

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可通过各种智能设备自动化收集数据,借助从数据中提炼出的客户洞察预测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实时金融服务,根据客户的个人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建议、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做出最佳财务决策。企业银行业务方面,可通过物联网技术采集、分析“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整条价值链中的数据,加深对企业客户的认识,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务分析、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打造竞争优势,进而在高度互联且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3、强化硬件科技能力提升。

人工智能日愈成为科技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其“硬件科技”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在未来大规模的硬件科技应用中,建议商业银行积极关注和强化对硬件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建设。

(二)强化新兴技术应用,推进智慧银行建设

1、强化新兴技术应用。

商业银行可积极强化新兴技术对业务发展的推动,进一步提升客服机器人、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销售、信息处理机器人、财务顾问、审计机器人、客户细分、交易欺诈、利率汇率预测、贷款评分分类、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等方面技术在流程管理和业务处理中的应用。

以人脸识别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交易的安全性和速度,为业务推动等应用模式提供新的技术选择。商业银行可考虑进一步从业务推动类服务入手,在借鉴国内外权威标准的基础上,有步骤、全方位地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在业内的落地实施,进一步促进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的有效提升。语音识别方面,商业银行可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系统中积极引入语音识别软件(类似于苹果手机中的Siri等),使客户能通过语音向业务处理系统传达交易和服务指令,实现自动业务交易和金融服务,进一步促进客户体验的有效提升。

2、推进智慧网点建设。

智慧银行将通过核心智能设备和系统开发优化业务流程,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验,代表了未来银行物理网点的发展趋势。建行“智慧银行”项目开创性地按照O2O交互理念,强调电子银行、手机银行、自助渠道、人工渠道的全渠道协同与集成,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协同为客户提供无缝的交互体验。商业银行可积极借鉴和跟进,通过汇聚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利用智能设备、数字媒体和人机交互技术为客户带来“自助、智能、智慧”的全新感受和体验。

结合商业银行的网点建设规划,智慧网点不仅可建设为一个体验中心,更可成为一家全功能的综合性网点,网点内所有互动媒体都能采集到相应的用户行为,并将数据汇集到后台数据分析平台。通过统计业务的受关注度,分析用户的业务偏好,为验证销售具体产品市场策略的有效性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借助对客户行为数据和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掌握该客户的潜在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此外,还可以将客户编号与其微博、微信等相对应,建立数据库,全方位了解客户交易习惯、风险偏好、兴趣爱好和社交圈等。

3、强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管理。

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功能,为黑客进行网络攻击提供了更多手段,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正处在越来越被动的状况。在此形势下,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基础之上的威胁情报分享则是最新的防护技术,且这种技术对硬件要求极低。消灭漏洞、追踪恶意黑客的最佳方案,就是将人类思维与机器的自动化相结合。经人工智能打造的安全扫描器能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检测出复杂漏洞,商业银行可积极研究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的演进和应用。

(三)变革创新管理模式,建构新型公司文化

1、夯实创新管理。

创新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创意、创新管理目前比较分散,各业务条线之间、业务条线内及IT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合力尚有提升空间。由于缺乏对创新的责任管理,创新动力和创新质量潜力待挖掘。借鉴同业模式,商业银行可考虑梳理职责,明确创新管理归口部门,统一整合和管理行内外创新资源,专职负责创意、创新的研究和跟踪、引进、实施推进、项目管理及后评估等职能,积极强化对未来银行的创新趋势和创新产品、创新项目的管理,强化对创新的全流程管理,提升创新质量。

2、融入“高科技”文化因子。

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需要把“高科技”、“智能”理念和技术成果更多地融合、嵌入管理流程中,通过对管理流程和日常办公流程“数据化”的改造,深化数据对全行管理活动的决策支撑。例如,商业银行可考虑推行考勤刷脸模式,让高科技元素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在数据使用和管理方面,更多地培育使用数据和模型的习惯,如让员工需要数据时到统一管理的平台上查询数据,而不是发邮件“要”数据。此外,对模型计算结果要给予更多信任,积极促进数据模型的使用。

3、培育互动、众包文化。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互动文化的培育,在互动、学习中了解客户,了解产品,了解竞争对手。在业务发展和管理中强化对互动的引领,强化与客户互动的考核,增加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改善工作氛围,激发创造力,提升工作效率。

在数字化人才管理方面,可积极应用众包模式。例如将外部专家按项目整合到大数据团队中,是商业银行在科学技术这个迅速变化的领域保持人才引用的最佳途径。

企业并购中的专利运用:经验与启示 篇3

摘要:总结了国际巨头并购过程中灵活运用专利,实现其战略意图的经验做法;以此为鉴,对加强我国企业专利运用能力建设提出了通过自主创新储备高质量专利、增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及提高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并购 专利运用 经验 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来源,知识产权尤其是代表着先进技术水平的专利,日益成为企业并购的核心目标。行业国际巨头在并购中灵活运用专利,有效发挥专利价值,实现其战略意图,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一、涉及专利运用的国际并购案例

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2013年9月3日,微软以21.8亿美元购买诺基亚大批专利组合,包括8500多项设计专利和30000多项实用专利的10年期专利许可授权。

谷歌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1年8月15日,谷歌以总额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其中购买1.7万个专利花费55亿美元。

苹果、微软等公司购买北电网络专利。2011年7月,苹果、微软、索尼、EMC、爱立信、RIM六家公司花费45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包括无线、4G、数据网络等多种技术的6000多项专利。

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2004年12月,联想花费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业务,获得了IBM品牌5年的使用权,4000多项专利技术和庞大的全球营销网络。

二、国际并购中专利运用的经验做法

在上述企业并购案例中,借助于灵活运用,专利的战略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一)开疆拓土,调整发展战略布局

在企业并购中,专利收购已成为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调整发展战略布局,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面对传统PC业务连续下滑趋势,及Windows Phone系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4.1%)与谷歌Android系统和苹果ios系统的巨大悬殊(二者合计94.7%),微软亟需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向移动平台转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为此,2013年,微软不惜花费21.8亿美元从昔日手机巨头——诺基亚手中收购其专利组合,得到了进入手机市场的敲门砖,为“设备+服务”战略补齐了短板;同时加速了Windows Phone系统的创新进程,缩短了与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的差距,加快了移动终端布局。

同样,英特尔收购RealNetworks公司的300多项专利,借此加强与联想、摩托罗拉等公司建立专利合作关系,提升了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流媒体技术,加快了布局移动设备领域的速度。

(二)弯道超车,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通过并购引进目标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甚至研发团队,可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力量薄弱,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不足等劣势,快速进入新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占据主动地位。2009年,北汽以2亿美元收购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专利,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其中包括现款萨博9—5、9—3等三个整车平台、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和两个变速箱的技术所有权以及部分生产制造模具。据统计,这次北汽收购的专利技术,为其节省研发经费近15—25亿人民币,研发周期缩短了至少5年。

同时,基于收购来的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可加速实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北汽在引进萨博整车平台和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后,通过充分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BSEA-12已经搭载到北汽M30R(威望306)上,在动力、经济和环保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成为自主研发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攻防兼备,增强保护和防卫能力

谷歌、微软等公司虽然已经拥有众多专利,但依然存在专利短板和遭遇专利掣肘。因此,企业在并购中相继重金加强专利收购或获取专利授权,不断巩固自身专利实力,抵御竞争对手的专利攻势,减少外来侵权诉讼,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为对抗苹果、微软等公司对Android系统的诉讼,2011年谷歌先后斥巨资收购了IBM 1030项专利,摩托罗拉1.7万项无线技术专利和7500项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积累让Android联盟成员不再畏惧微软和苹果的诉讼。而苹果为对抗三星等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2011年花费26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1024项专利。

(四)见机沽售,获取现金收益

在企业并购中,作为知识产权领域最重要的专利,不仅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也是其商业资产。企业将专利明码标价,当作商品进行买卖,通过专利转让或许可,获得巨额收益(参见表1)。借助出售专利,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现金收入,盘活企业资产,同时还能达到其他战略目标,如联想与IBM并购案例中,IBM获得了高达12.5亿美元的现金收益,并借机实现了对于联想的战略投资,相关专利技术可谓实现了最大价值。

三、启示与建议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拥有专利并灵活运用对于实现企业并购的战略意图至关重要。这启示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战略运用,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为此,建议如下: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储备高质量的专利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在企业并购,尤其是海外企业并购中获得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专利。目前,我国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虽多,但总体质量不高,其中基础性专利和高价值专利不多,对产业竞争力支撑作用不强。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发技术路线,加强研发投入,拥有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为企业并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打下基础。

(二)多措并举,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在知识产权数量规模激增的同时,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低下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在复杂的企业并购中,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企业应从各个层面积极培育和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将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建设作为其战略重点;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开展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建立知识产权培训、激励等管理制度,经常性地开展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与实务技能培训与教育;将储备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作为其战略性任务,尽快培养出一批精通行业技术、掌握产业发展趋势、熟悉海外相关市场法律环境和知识产权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为我所用,增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企业在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应充分重视通过并购途径获得专利技术,认识到通过自主创新和并购都是获得专利技术的有效渠道;避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与再创新上的资金投入;通过并购获得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强调出让方专利技术应用服务义务,在外来技术人才的帮助下尽快提高自身技术队伍素质;整合现有人才、技术等资源,加快消化吸收和应用专利技术速度,在熟练应用引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实现技术水平的快速赶超,抢抓有利市场机会。

(四)营造环境,提高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企业并购是一项工程,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国际并购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政府与中介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各方凝聚合力,营造良好环境。律师、会计、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等应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检索分析、评估指导等业务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扶持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与主要国家战略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主要国家投资环境研究分析,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海外并购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培训服务,指导企业掌握技能,规避风险,引进适用的专利等知识产权。

〔王磊,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任海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李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endprint

摘要:总结了国际巨头并购过程中灵活运用专利,实现其战略意图的经验做法;以此为鉴,对加强我国企业专利运用能力建设提出了通过自主创新储备高质量专利、增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及提高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并购 专利运用 经验 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来源,知识产权尤其是代表着先进技术水平的专利,日益成为企业并购的核心目标。行业国际巨头在并购中灵活运用专利,有效发挥专利价值,实现其战略意图,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一、涉及专利运用的国际并购案例

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2013年9月3日,微软以21.8亿美元购买诺基亚大批专利组合,包括8500多项设计专利和30000多项实用专利的10年期专利许可授权。

谷歌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1年8月15日,谷歌以总额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其中购买1.7万个专利花费55亿美元。

苹果、微软等公司购买北电网络专利。2011年7月,苹果、微软、索尼、EMC、爱立信、RIM六家公司花费45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包括无线、4G、数据网络等多种技术的6000多项专利。

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2004年12月,联想花费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业务,获得了IBM品牌5年的使用权,4000多项专利技术和庞大的全球营销网络。

二、国际并购中专利运用的经验做法

在上述企业并购案例中,借助于灵活运用,专利的战略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一)开疆拓土,调整发展战略布局

在企业并购中,专利收购已成为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调整发展战略布局,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面对传统PC业务连续下滑趋势,及Windows Phone系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4.1%)与谷歌Android系统和苹果ios系统的巨大悬殊(二者合计94.7%),微软亟需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向移动平台转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为此,2013年,微软不惜花费21.8亿美元从昔日手机巨头——诺基亚手中收购其专利组合,得到了进入手机市场的敲门砖,为“设备+服务”战略补齐了短板;同时加速了Windows Phone系统的创新进程,缩短了与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的差距,加快了移动终端布局。

同样,英特尔收购RealNetworks公司的300多项专利,借此加强与联想、摩托罗拉等公司建立专利合作关系,提升了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流媒体技术,加快了布局移动设备领域的速度。

(二)弯道超车,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通过并购引进目标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甚至研发团队,可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力量薄弱,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不足等劣势,快速进入新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占据主动地位。2009年,北汽以2亿美元收购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专利,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其中包括现款萨博9—5、9—3等三个整车平台、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和两个变速箱的技术所有权以及部分生产制造模具。据统计,这次北汽收购的专利技术,为其节省研发经费近15—25亿人民币,研发周期缩短了至少5年。

同时,基于收购来的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可加速实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北汽在引进萨博整车平台和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后,通过充分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BSEA-12已经搭载到北汽M30R(威望306)上,在动力、经济和环保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成为自主研发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攻防兼备,增强保护和防卫能力

谷歌、微软等公司虽然已经拥有众多专利,但依然存在专利短板和遭遇专利掣肘。因此,企业在并购中相继重金加强专利收购或获取专利授权,不断巩固自身专利实力,抵御竞争对手的专利攻势,减少外来侵权诉讼,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为对抗苹果、微软等公司对Android系统的诉讼,2011年谷歌先后斥巨资收购了IBM 1030项专利,摩托罗拉1.7万项无线技术专利和7500项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积累让Android联盟成员不再畏惧微软和苹果的诉讼。而苹果为对抗三星等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2011年花费26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1024项专利。

(四)见机沽售,获取现金收益

在企业并购中,作为知识产权领域最重要的专利,不仅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也是其商业资产。企业将专利明码标价,当作商品进行买卖,通过专利转让或许可,获得巨额收益(参见表1)。借助出售专利,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现金收入,盘活企业资产,同时还能达到其他战略目标,如联想与IBM并购案例中,IBM获得了高达12.5亿美元的现金收益,并借机实现了对于联想的战略投资,相关专利技术可谓实现了最大价值。

三、启示与建议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拥有专利并灵活运用对于实现企业并购的战略意图至关重要。这启示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战略运用,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为此,建议如下: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储备高质量的专利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在企业并购,尤其是海外企业并购中获得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专利。目前,我国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虽多,但总体质量不高,其中基础性专利和高价值专利不多,对产业竞争力支撑作用不强。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发技术路线,加强研发投入,拥有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为企业并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打下基础。

(二)多措并举,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在知识产权数量规模激增的同时,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低下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在复杂的企业并购中,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企业应从各个层面积极培育和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将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建设作为其战略重点;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开展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建立知识产权培训、激励等管理制度,经常性地开展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与实务技能培训与教育;将储备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作为其战略性任务,尽快培养出一批精通行业技术、掌握产业发展趋势、熟悉海外相关市场法律环境和知识产权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为我所用,增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企业在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应充分重视通过并购途径获得专利技术,认识到通过自主创新和并购都是获得专利技术的有效渠道;避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与再创新上的资金投入;通过并购获得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强调出让方专利技术应用服务义务,在外来技术人才的帮助下尽快提高自身技术队伍素质;整合现有人才、技术等资源,加快消化吸收和应用专利技术速度,在熟练应用引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实现技术水平的快速赶超,抢抓有利市场机会。

(四)营造环境,提高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企业并购是一项工程,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国际并购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政府与中介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各方凝聚合力,营造良好环境。律师、会计、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等应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检索分析、评估指导等业务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扶持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与主要国家战略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主要国家投资环境研究分析,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海外并购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培训服务,指导企业掌握技能,规避风险,引进适用的专利等知识产权。

〔王磊,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任海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李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endprint

摘要:总结了国际巨头并购过程中灵活运用专利,实现其战略意图的经验做法;以此为鉴,对加强我国企业专利运用能力建设提出了通过自主创新储备高质量专利、增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及提高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并购 专利运用 经验 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来源,知识产权尤其是代表着先进技术水平的专利,日益成为企业并购的核心目标。行业国际巨头在并购中灵活运用专利,有效发挥专利价值,实现其战略意图,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一、涉及专利运用的国际并购案例

微软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2013年9月3日,微软以21.8亿美元购买诺基亚大批专利组合,包括8500多项设计专利和30000多项实用专利的10年期专利许可授权。

谷歌并购摩托罗拉移动。2011年8月15日,谷歌以总额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其中购买1.7万个专利花费55亿美元。

苹果、微软等公司购买北电网络专利。2011年7月,苹果、微软、索尼、EMC、爱立信、RIM六家公司花费45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包括无线、4G、数据网络等多种技术的6000多项专利。

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2004年12月,联想花费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业务,获得了IBM品牌5年的使用权,4000多项专利技术和庞大的全球营销网络。

二、国际并购中专利运用的经验做法

在上述企业并购案例中,借助于灵活运用,专利的战略性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一)开疆拓土,调整发展战略布局

在企业并购中,专利收购已成为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调整发展战略布局,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面对传统PC业务连续下滑趋势,及Windows Phone系统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4.1%)与谷歌Android系统和苹果ios系统的巨大悬殊(二者合计94.7%),微软亟需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向移动平台转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为此,2013年,微软不惜花费21.8亿美元从昔日手机巨头——诺基亚手中收购其专利组合,得到了进入手机市场的敲门砖,为“设备+服务”战略补齐了短板;同时加速了Windows Phone系统的创新进程,缩短了与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的差距,加快了移动终端布局。

同样,英特尔收购RealNetworks公司的300多项专利,借此加强与联想、摩托罗拉等公司建立专利合作关系,提升了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流媒体技术,加快了布局移动设备领域的速度。

(二)弯道超车,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通过并购引进目标企业的核心专利技术甚至研发团队,可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力量薄弱,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不足等劣势,快速进入新的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占据主动地位。2009年,北汽以2亿美元收购了瑞典萨博汽车公司专利,得到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其中包括现款萨博9—5、9—3等三个整车平台、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和两个变速箱的技术所有权以及部分生产制造模具。据统计,这次北汽收购的专利技术,为其节省研发经费近15—25亿人民币,研发周期缩短了至少5年。

同时,基于收购来的专利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可加速实现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北汽在引进萨博整车平台和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后,通过充分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BSEA-12已经搭载到北汽M30R(威望306)上,在动力、经济和环保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成为自主研发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攻防兼备,增强保护和防卫能力

谷歌、微软等公司虽然已经拥有众多专利,但依然存在专利短板和遭遇专利掣肘。因此,企业在并购中相继重金加强专利收购或获取专利授权,不断巩固自身专利实力,抵御竞争对手的专利攻势,减少外来侵权诉讼,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为对抗苹果、微软等公司对Android系统的诉讼,2011年谷歌先后斥巨资收购了IBM 1030项专利,摩托罗拉1.7万项无线技术专利和7500项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积累让Android联盟成员不再畏惧微软和苹果的诉讼。而苹果为对抗三星等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2011年花费26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1024项专利。

(四)见机沽售,获取现金收益

在企业并购中,作为知识产权领域最重要的专利,不仅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也是其商业资产。企业将专利明码标价,当作商品进行买卖,通过专利转让或许可,获得巨额收益(参见表1)。借助出售专利,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现金收入,盘活企业资产,同时还能达到其他战略目标,如联想与IBM并购案例中,IBM获得了高达12.5亿美元的现金收益,并借机实现了对于联想的战略投资,相关专利技术可谓实现了最大价值。

三、启示与建议

上述案例充分表明,拥有专利并灵活运用对于实现企业并购的战略意图至关重要。这启示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战略运用,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为此,建议如下: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储备高质量的专利

“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在企业并购,尤其是海外企业并购中获得话语权,就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专利。目前,我国企业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虽多,但总体质量不高,其中基础性专利和高价值专利不多,对产业竞争力支撑作用不强。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发技术路线,加强研发投入,拥有高质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为企业并购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打下基础。

(二)多措并举,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在知识产权数量规模激增的同时,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低下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在复杂的企业并购中,这一问题就更为突出。为此,企业应从各个层面积极培育和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将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建设作为其战略重点;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开展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建立知识产权培训、激励等管理制度,经常性地开展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与实务技能培训与教育;将储备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作为其战略性任务,尽快培养出一批精通行业技术、掌握产业发展趋势、熟悉海外相关市场法律环境和知识产权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为我所用,增强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企业在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应充分重视通过并购途径获得专利技术,认识到通过自主创新和并购都是获得专利技术的有效渠道;避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与再创新上的资金投入;通过并购获得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强调出让方专利技术应用服务义务,在外来技术人才的帮助下尽快提高自身技术队伍素质;整合现有人才、技术等资源,加快消化吸收和应用专利技术速度,在熟练应用引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实现技术水平的快速赶超,抢抓有利市场机会。

(四)营造环境,提高企业并购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企业并购是一项工程,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国际并购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政府与中介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各方凝聚合力,营造良好环境。律师、会计、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等应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检索分析、评估指导等业务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扶持知识产权相关服务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与主要国家战略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主要国家投资环境研究分析,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海外并购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培训服务,指导企业掌握技能,规避风险,引进适用的专利等知识产权。

运用中的启示 篇4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环境因素。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大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的,且语言习惯和行为的养成往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而在我国大学及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都普遍缺乏以英语为母语的群体环境,学生学习英语只能够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实践,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高效、快速地发展学习使用英语的能力。

目前,对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正迅猛发展着,很多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将语言学的知识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以语言学的知识指导英语教学实践,会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英语教师教学的方法更加多样,使学生能够更好、更轻松地学习英语,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语言学概述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流、思维工具和方式,其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约束。语言符号中,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不同的语言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根据社会习惯的差别,按照各个社会自身的意愿选择语音、语法等而形成的。不同的语言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和思维习惯。不同语言的人群进行交流,都必须从接纳对方的语言开始,从该语言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语言学一般被定义为语言的科学或对语言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复杂的语言系统及其应用规律,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原则与理论,语言学被认为是关于语言的语言。

三、英语教学概述

人们通常将英语教学狭义地理解为英语课堂教学,但英语教学应当是广义的,英语教学除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包括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其他方面。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具有线条性、任意性、可变性、双重性、系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英语教学应当注重营造交谈环境,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后天获得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结合人们语言能力的特点,要想取得良好的英语教育的效果,就应该创造更多类似英语社会的小的语言环境。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文化引导和素质教育,语言的形成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和凝聚,而且是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运行和表现工具。英语在当今社会已经是普遍运用的国际语言,它不仅涉及英语语系的国家,而且综合了世界多元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因此,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运用英语这种工具,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独立视角和方式。另外,语言是各种科技发展交流引进的重要媒介,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对语言具备较高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英语教师不仅仅要在文化上引导学生,还要配合社会需求,进行素质教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英语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英语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的一个部分,而应用语言学也是英语语言学的分支之一。第二,掌握一些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知识,有利于英语教师进一步认识语言本质,开阔视野。

胡壮麟教授在《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学与语言教学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语言学中获得启示。从宏观上看,语言学理论影响着教学法的总体发展方向;在微观层次上,语言学知识帮助语言教师们更好地解释他们所教授的具体语言。”

五、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学有众多的分支学科,如语音学、音系学、构词学、构句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将这些语言学学科的知识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一)语音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教师必须了解元音和辅音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元音发音的过程中,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在咽喉、鼻子或口腔里均不受任何形式的阻碍,而辅音发音时则要受到不同形式的阻碍。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元音和辅音发音时的不同,这样学生在记忆这两类音时便会容易很多,英语教师运用语音学的知识便能够很好地解释在元音与辅音的教学过程中的规则和现象。

(二)音系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同化原理给学生解释为什么相关单词以清、浊音结尾发音不同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清辅音结尾时,s读作/s/,而以浊音结尾时,s读作/z/。同化原理可以这样理解,相邻的两个音往往会带上另一个音的特点或者两个音融合成一个新的音。如果前面的音是清音,s读作/s/,是浊音则读作/z/,这就是同化现象。

(三)构词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学会对词素进行分析,掌握构词原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枯燥的词汇记忆变成一项学生乐于做的事情。如,chopstick(筷子),筷子中国人的主要餐具,而在中国筷子主要是用竹子等材料砍削而成的,所以筷子就成了“砍削”(chop)的“棍子”(stick)。教师掌握尽可能多的构词原理,便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词汇习得。

(四)构句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构句学原则参数理论关于名词及名词词组格授予的毗邻条件中,毗邻条件规定格的授予者与格的接受者应该互相毗邻。如(1) Tom watches the movie happily.(2) Tom watches happily the movie.(3) Tom sings happily.上述的三句话涉及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显而易见(1)、(3)是合乎语法的,而(2)是不合乎语法的。在(2)句中,因为格的授予者“watch (es)”和格的接受者“the movie”之间插入了别的语言成分“happily”,并且英语是严格遵守毗条件的,所以这就很好地解释了(2)句不合乎语法的原因。(3)句合乎语法是因为它不涉及格授予的毗邻条件。

(五)语义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语义场理论能够使学生对单词进行系统的记忆,在使用系统内的某一词汇时,可以激活这个系统内的其他词汇以加强记忆。

(六)语用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用学中,语境、关联理论、会话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解释我们使用语言所产生的不同含义时运用这些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

六、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都把语言作为研究的对象。因此,语言学的理论能够指导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必须时刻学习相关语言学理论知识,以此选择最佳的英语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了解英语本身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还应了解内部言语神经机制,理解言语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这样才能了解学习内在的英语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英语。

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知识传授的内容,传授方法,还要涉及学习者如何学习英语的问题。英语教师需要借助心理语言学了解学生怎样学习英语。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确立英语教学目的和任务、激活英语学习兴趣、巩固复习、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语言人类学主张使用语言创造和处理在社会文化情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达英语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利用语言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英语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格。

七、结语

语言学能够将语言的基本知识提供给我们,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学习语言学的知识十分必要。然而在解决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理论上的语言学,我们必须自主运用语言学的知识设计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教师不断增长的语言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通过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应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莫剑鸣.浅议英语教学与语言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4 (5) :25-26.

[2]张志刚, 邹冰.语言学与英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4) :298-300.

[3]路阳, 刘敬伟.语言学对于现代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2011, (11) :188, 187.

[4]郭芦涵, 方芳.外语教育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的关联性研究[J].科教文汇, 2011, (23) :110-111.

[5]李广荣.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学视角[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6, (11) :101-102.

[6]丰俊豪, 周蓉.语言学在当代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9) :131-131.

[7]冯娟.试论现代语言学流派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海外英语 (中旬刊) , 2011, (1) :116-117.

[8]杨海云.浅议语言学在当代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5) :90-90.

[9]岳靖凡.浅谈语言学对于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科技信息, 2008, (20) :589.

[10]付罖.基于普通语言学知识的中学英语教学探析[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 2008, (9) :108-109.

运用中的启示 篇5

五年级事物带来的启示作文:自然界中的启示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价值,每一棵树都有

当我们看见一朵朵鲜花盛开的时候,我们是否欢喜?在欢喜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它生存的价值?

花和人一样也有喜和怒。它欢喜的时候,就绽放出它的美丽;它不高兴了,就会枯萎死去,

 

但是流水一味地向前,却留下了“无情”的罪名。这样说也许是对的,因为它无情地舍弃了发源地,无情地抛弃了伙伴。可是,它必须无情,果断地选择。这正应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挫折,但是,我们需要坚强,用坚强来战胜一切!

五年级事物带来的启示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相关推荐:

五年级期中考试满分作文:我的梦境

当前西方政党对网络的运用及其启示 篇6

当前西方政党对网络的运用及其启示

● 孙会岩

政党变革的动因往往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迫使西方政党进行一系列调适,出现了“网络化政党”。国外一些政党积极发展网络运作模式,注重运用互联网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和沟通,扩大政党的社会影响,积极谋求上台执政和长期执政地位。新形势下我们党应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提高与网络打交道的能力,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政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西方政党;网络;运用;启示

当前,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以其发展迅速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而备受关注。政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政党如何运用网络,已成了政党处理好和公民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国外一些政党积极发展电子党务,注重运用网络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和沟通,扩大政党的社会影响,积极谋求上台执政和长期执政地位,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网络迅速发展对政党政治影响深远

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寄予了厚望。[1]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打破了特定社会阶层对政治信息的垄断,而且打破了国界对信息扩散的限制,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取代了过去由政党来体现的某些功能。这对政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一)网络对政治运行提出新的挑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渐发展和成熟,政治领域也随之发生新变化,网络政治给现实政治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2]第一,直接性。在网络政治中,任何人不需要再由别人来代表自己,而是通过“在线参与”即可感知和介入政治世界,向政治体系输入要求或支持。第二,平等性。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民对政党的执政活动更为关注,它要求政府要及时公布与公民利益有关的信息,使公民能了解自己的地位,以保护自己。第三,快捷性。政治事件的发生、民众的意见、政治家的态度以及政府决策和相关表决结果等在网络上是以光速传播,这使得政治活动变得非常迅速。第四,廉价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国家机构工作人员队伍大为减少,从而有助于精简机构,强化职能,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总之,政治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网络技术,任何先进的政党都不会漠视先进的网络技术。

(二)网络对政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信息时代的行为模式也为政党的执政行为及其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第一,网络使社会运行越来越开放透明。信息时代不仅仅是信息广泛交流的时代,也是社会群体广泛产生,各种交往关系空前活跃,各种社会性活动此起彼伏的时代。[3]这对政党的执政资源和执政方略提出了新要求。第二,网络信息技术为政党和政治家鼓动与争取民众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媒体借助其几乎不花成本而迅速传播思想的能力,对政府的权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将促使政治家们面向社会发言,而不仅仅是面向其政党机器,从而有助于公民做出更为明智的抉择。第三,网络成为政党实施良政的有效技术工具和新手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应用,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给政党进行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二、当前西方政党运用网络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普及,网络传媒在传播思想的速度以及所形成的舆论力量上逐渐呈现出超越传统传媒的态势,越来越多的政党已经意识到网络传媒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影响力,开始将网络传媒视为重要的政治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宣传动员、联系民众、组织建设和舆论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政党的网站进行宣传动员。现代政党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发布并传播自己所生产和掌握的信息,希望民众在了解和认知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与自己的主张相一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从而实现政治社会化。[4]政党建立网站比较典型的做法有三类:一是建立综合性政党网站。比如法国社会党创建的涵盖全国所有省委和支部的社会党人共享的网站,使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及时全面地了解党的政策和行动。其中,通过网络全程转播党代会召开情况,及时上传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主要文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建立专业性政党网站。比如德国社民党开辟青年网站,将青年感兴趣的体育、音乐和娱乐等信息同党的政治理念、思想主张结合在一起,进行网络上的“捆绑式销售”。三是建立个人网站、网页或各具风格的博客。在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政党之间的竞争,往往不再是主要通过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来吸引选民,而是更多集中于政党的媒体形象。比如,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2008年的总统大选摇旗呐喊,在2009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获得的近5.2亿美元的竞选捐款,85%的来自互联网[5]。通过上述途径,政党加强了与支持者和投票者之间的沟通,网上互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党的支持者、投票者能够更加直接、快速地与政党领袖或候选人进行对话、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模式。

(二)积极发展电子党务推动组织建设。电子党务是一些国家的政党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先进和高科技手段及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先进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等手段,有效整合政党建设信息资源,从而增强政党建设的效率性、参与性、民主性的一种新型的党建模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网上登记入党。各国政党,尤其是西方政党普遍利用网络开展党内外的日常活动,吸纳新成员。美国共和、民主两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澳大利亚工党以及荷兰工党等都将党员登记表张贴到网上,对党感兴趣的公民可随时在网上办理入党手续和交纳党费。二是在网上成立“虚拟基层组织”。这种由相互不认识、但以因特网为联系手段组织起来的支部,通过网络来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内讨论,打破了参加党内生活的时空限制。美国民主党将“虚拟的网络组织生活”同“现实的集会活动”结合起来,在网上发布活动信息和进行动员,然后在现实场合中组织会议、游行和集会。三是在网上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如,德国社民党针对不同兴趣的非党员,在网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党外群众组织,如青年网络管理之家以及科技、文化等单一问题的常设组织,尤其是根据年轻人对入党兴趣不大但对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却颇为关注的特性,专门设计了网上讨论的方式,吸引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及政党的政策主张。四是利用网络组织和管理“流动党员”。美国政党、英国工党和澳大利亚工党移居国外的部分党员,通过网络建立组织机构、彼此之间联系以及与国内的党组织进行联系,国内的党组织也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来管理这些机构,及时向他们提供本党的相关信息。

(三)密切联系民众服务政治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民众政治的世纪”[6]。未来政治发展将更多地依赖网络技术,任何政党都不会漠视网络技术对党的建设与发展的影响。网络传媒与生俱来的多种交互式的交流方式,弥补了传统党群沟通渠道单一狭窄的缺陷,为政党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电子桥梁”。具体做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设立网上聊天室、组织网上见面会,或者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实现党的领导人与党员或党的拥护者之间直接沟通。官民在线互动成为当今世界全新的政治景观。二是开设各种电子论坛,供党员和其他网民发表意见,就重大政策进行事前讨论和协商。三是利用网络,进行民意测验。民意测验系统可以使公众较为集中关注的问题得以呈现,政党从而能够较为及时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方向与侧重点。

(四)运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互联网使公众有了直接表达各种意见的渠道,其传播特性加速了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公众舆论在网上聚集放大,使公众舆论力量的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独特的舆论形态。[7]由传媒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无疑是现代政治生活中对权力进行制衡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政党廉洁自律、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但实质上,监督需要有信息的保证,在监督者对被监督者所知甚少的情况下,监督很难取得成效。政党在网络上的信息公开及信息技术的各种支持,使公民对政党领导及其工作机关的监督成为可能。当下,很多国家开始通过网上信息披露对政党、政府、议会以及高级官员进行监督。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互联网上将被监督的官员一一登记造册,然后网民根据自己的了解,把官员在工作社交中的种种违法违纪行为录入留言板。这种形式很容易在网上得到他人响应,形成一种舆论,便于党组织及时发现问题。比如:印度开设了专门的监督网站用于监督高官腐败问题,有效震慑了各级官员,使公共部门的腐败行为有所收敛。

三、西方政党运用网络加强党建的启示

网络信息化时代不仅对我国未来政治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且为党的建设创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吸收借鉴国外政党运用互联网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用现代手段开辟网络虚拟空间党的建设的新领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一)运用网络拓宽党领导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从国外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和我们党运用互联网的实践来看:一方面,进入网络时代,媒体的转化和舆论工具向个人手中的转移彻底改变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人们可以在网上真正自由地评议政府政策,迫使政府将集中于手中的权力向社会成员回归,全民分权制成为现实,任何忽略、甚至违背民意的政治都将不可能继续,国家决策进入了真正的民主时期。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党和政府了解掌握民意,获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决策的反应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和平台。充分发挥和运用互联网的资源与优点,有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现党的建设与网络手段运用的有机结合。从世界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来看,当代先进科技与政党建设相结合,是政党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先进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等手段,有效整合党的建设信息资源,从而增强党的建设效率性、参与性、民主性的必然趋势。[8]党建工作要积极借鉴各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如目标管理方法、系统工程方法、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及时地真实地搜集民情、反映民意,党就难以令人信服地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创新党的组织工作方式。从国外政党和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对互联网的应用实践来看,网络在组织建设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其一,促进党内组织生活的民主化。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那么,如何来促进党内民主的程度呢,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其二,利用网络可以加强党组织内部以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的是党的决策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三,利用网络可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消除时空的距离,可以探索创新党的组织建设的新形式,把流动党员的管理与网络结合起来,设立网上支部,有效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

(四)运用网络技术积极发展电子党务。在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中,网络政治人是那些有条件使用互联网并有兴趣利用互联网参与或开展政治活动的人群。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目前这些人口占我国上网人口比例的56.1%[9]。网络上“电子党校”及党员论坛的开通,不仅使得传统的党员教育别开生面,而且使得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这一基本权利的行使获得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党的纪检组织开设的举报网站,为强化党的监督功能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方式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建工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在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开展“电子党务”,不但可以实现党务工作手段和方式的创新,而且拓宽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找到了一个在承继传统党务工作有效经验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接口。

[1]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4).

[2]孙韶林,张钦朋.网络化趋势给政治发展带来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3]辛鸣.把握信息时代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N].学习时报,2005-5-16.

[4]轩传树.国外政党对网络传媒的应用及其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6).

[5]娄成武,刘力锐.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J].政治学研究,2010(2).

[6]陈林,林德山.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5.

[7]温琼娟,陈先红.中国互联网政治功能研究述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8]邱思开.发展电子党务增强执政能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

[9]史达.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构成及其互动机制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3).

D73/77

A

1009-928X(2011)11-0057-03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9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周敬青教授

运用中的启示 篇7

语篇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特色。语言既可以用口头的方式表达, 也可以借用书面的形式展现。总而言之, 语篇分析包含了在交际过程中所有和语言使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语言的各种功能, 则主要分三类。三类语言功能分别指交际功能、语篇功能以及概念功能。从系统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 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符号系统, 人类的思维反应以及人们的交际活动是通过语篇体现的而非通过语句表达出来的, 而且还提出研究语言其实就是研究人们在不同的交际过程所采用的实际语言的真正意义, 然而为了清晰地传达语言的实际意义, 则需要通过选择和交换, 这些都将体现在语篇之中, 所以这就产生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语篇而非是句子这一说法。那么大家就会产生疑问, 到底什么是语篇呢?

通常来说, 语篇指一些连贯的句子或者语段运用在某种情景下, 从而实现特定目的的语言方式。语篇是语义单位, 通过小句复合体 (clause complex) 、词组、短语或词这些词汇或者语法单位来实现 (Halliday, 1976) 。不论语篇的长短, 只要其使用的语言是连贯的, 而且能表达整体的意义那么就形成了语篇。语篇的主要特点是连贯性和完整性。然而什么是语篇分析又呢?语篇分析研究的是语言和语言所使用的语境的关系 (Mc Carthy, 1991) 。语篇分析使读者能系统科学地来分析语言材料如何在文体的相对位置产生实际影响意义, 辨识不同篇章中的组织模式和限定这些组织模式标记所采用的一些语言手段, 同时识别出相似语境中的话语选择从而分析并确定其分布的规律。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读者探析各种语言规则, 通过这种方式来辨别文章或者段落的不同语言特色、文化特征、修辞手法、交际方式、语义和语境作用。语篇分析不但要分析语言的形式和特点, 更重要的是从语用功能和整个句子层次来进行探讨分析,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操控水平, 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的能力以及摄取完整信息的综合技能。

所谓语篇分析理论, 首先要从语篇入手, 把每个文章都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从而分析其篇章结构一种理论方法, 在该论文中只要探讨其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从语篇分析理论视角出发, 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把控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词语或者句子的表层意义上面,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等深层意义上的内容。该理论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机会使其自由表达其语言能力;同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导入不同问题, 让学生来回答并分析问题或者展开探讨,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式, 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尽可能详尽地获取文章的重要信息,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控语言的能力。

二、高级英语课程的概述

2000年3月份, 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高级英语课程作有如下的描述:高级英语课程是训练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对课文的总体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以及其写作能力的一门课程。高级英语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大量的内容广泛的英文材料, 其所选取的文章涉及到政治、经济、语言、文学、社会、哲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名家名作, 从而扩宽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人生以及社会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名篇名作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并巩固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外语语言的综合能力。三、语篇分析理论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启示及运用

任何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摄取不同语篇所蕴涵的信息才是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 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灵活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因此近几年来, 专家学者们对“双层次处理语篇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层次处理“强调语篇内部信息 (内容) 和外部信息 (语言形式) 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 (陆巧玲, 1996) 。如何正确地理解语篇内容需要我们从微观入手去分析课文, 如何保证语篇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则需要我们从宏观内容上着手, 比如对语篇的主题思想以及段落大意等的分析探讨。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我们的高级英语教学中, 则需要我们结合课文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操控水平进行灵活巧妙地安排。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开展高英课程

坚持“教师为主导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是高级英语语篇教学的基本原则。在高英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精心设计课文相关的导入环节, 从而合理地安排其教学任务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其次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来回答、分析相关问题, 或者根据课文内容假设特定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锻炼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 比如: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 不但培养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结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而让学生称为学习的主体。

2.结合语篇的特点, 增强文章背景知识的讲解

高级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 文学、政治、经济等, 不同语篇的语言特色也不同, 而语言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色, 所以在高英教学中, 除了引导学生们识别语言所包含的文化特色, 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自己分析中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文化差异。据调查, 阻碍学生对原文正确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这些都是通过阅读而获取的输入资源, 所以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掌控力。比如“汉语在处理语篇时, 往往采取画龙点睛的手法, 也就是先论证再总结的归纳法, 而西方人则是开宗明义, 开门见山, 也就是首先提出主题, 再进行论证、说明的演绎法” (陈俊森, 2006) 。这个例子就很好地体现了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篇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考虑到这些综合因素, 教师在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结合课文内容着重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培养学生注重文化差异的分析能力,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语篇的内容。

3.识别语篇主题, 设置相关话题提高交际能力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尤为重要。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目前大学教育而言, 多媒体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教学工具, 充分发挥多媒体所提供的较为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 实际上, 为培养、提高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可行的基础。根据不同的语篇主题, 结合高级英语教学目的, 加上多媒体所创设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提高其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

四、结语

高级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并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 而语篇能力则是语言能路和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作为英语专业学生们的主干课程的高级英语课应该结合语篇分析理论从而实现语篇教学, 不但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言能力还有助于巩固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在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还要结合实际的语篇特征, 在加强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和培养学生分析语篇主题的同时, 更要有意识地巩固并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语言和交际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 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4.

[2]Mc Carthy, M.R.Carter.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Longman, 1994:70-76, 159.

[3]陈俊森, 樊葳葳, 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运用中的启示 篇8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和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然而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却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 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的有效性, 进而主张在现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由于情境学习 (Situated Learning) 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1]那么,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这使得情境学习理论在本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厘清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借鉴情境学习的理论,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形成一套相对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 以此培养适合其岗位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实现与学前教育机构的零距离对接成为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二、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既不属于专业技能课程范畴, 又与专业理论课程有一定的区别, 那么, 到底是理论性更强还是实践性更强, 是理论教学的内容更多还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多呢?从一些院校的实际做法来看, 还是存在着教学内容上理论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的现状, 当然这也基于很多现实的问题, 比如课程目标的定位不清、教材的编写还是侧重理论、师资的培养达不到实际要求、实践教学的安排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规模等。该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设计和应用能力, 所以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就具有双重性, 这就需要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平衡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 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二) 教学关系上定位不合理

自从杜威的“学生中心说”诞生以来,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处理好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也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2]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身份是变化发展的, 教师需要教,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然而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教学关系定位不合理, 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中心, 没有把握好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关系, 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中的角色换位, 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评价者。

(三) 教学方法上开展不完善

该课程在教学上普遍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试讲等方法和手段,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活动设计理论, 但学生的实际问题仍然存在, 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不仅模拟试讲不能普遍性的开展, 实训实习方式更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这样致使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越来越远, 学生解决幼儿园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将来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

(四) 教学评价上相对不多元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有力手段。本课程教学中, 由于对理论的偏重, 评价内容方面比较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 对学生能力方面评价不足;评价方式上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评价主体方面重视教师的评价, 缺乏学生的评价与幼儿园教师的评价。

综合上述情况, 该课程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这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缩小两者的差距, 有利于改变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现状, 让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践中,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样在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教和学的关系更合理;有利于改变理论知识评价为主的现状, 教学方法的完善也使得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从而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因此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是笔者课程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三、情境学习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 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了建构主义理论, 它是一个理论群,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 当时, 一些研究者对知识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将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的情境性上来。其中, 著名研究者柯林斯、杜基德和布朗三人从心理学的认知角度出发, 在《情境认知与文化》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中指出:“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的, 情境化活动是知识获得的有机组成部分。”[3]这样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一个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是情境和活动的共同功能, 脱离真实情境来谈学习毫无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 促进能力的发展”。[4]可见,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了知识与情境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学习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活动, 参与实践。正好有利于弥补《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差距等问题, 因此它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 教学实施

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情境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 把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注重幼儿园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学校模拟情境教学和幼儿园真实情境教学展开,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便于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上岗就能用, 上岗就好用。笔者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将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拟情境教学模式和关注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拟情境教学模式

1.小组分与合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到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 教学内容较多,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情境化试讲, 笔者主要采用了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内有分工与合作,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集体备课, 小组分工展示, 根据不同领域主题, 每个成员轮流进行, 一个当“老师”, 其他的扮演“幼儿”;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竞争与评价。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老师进行汇总指导。

2.主题多与一

在每个领域的教学中, 笔者会选择不同的主题供学生参考讨论设计思路, 让学生展示的内容更丰富多彩;为了拓展学生设计的思路, 笔者也会让几个小组选择同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展示, 即同课异构。不管是主题的“多”与“一”, 都可以在活动设计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能力, 更利于运用到幼儿园的具体实践活动中。

3.情境模拟化

通过前面小组的分工合作以及对主题的选择与讨论后, 需要将准备的幼儿园活动展示给大家, 这样我们就在教室内创造一个幼儿园的情境, 比如从桌椅摆放、师幼角色、环境创设等方面与幼儿园情境更接近, 让学生作出各种贴近幼儿的表现, 以便在模拟情境试讲中锻炼“小老师”的应变能力。

4.评价多元化

在模拟情境中,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 以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试讲结束后, 我们会先让“小老师”自我评价, 主要反思自己活动设计与实际表现的异同点, 再让“幼儿”点评, 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素养、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活动过程的处理情况、活动方法的合理性、活动效果等, 最后笔者结合大家的点评进行梳理与补充, 做最后的评价与总结。这样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多元化评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和实践效果。

第二阶段:关注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

在第二阶段, 笔者将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见习结合起来,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实习情境, 将学到的理论贯穿到具体的实践中。具体实施如下:

1.观摩学习与真实情境相结合

笔者将学生分配到某幼儿园各个班级中观摩听课, 向幼儿园教师学习经验, 另外也会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的公开课, 针对性地集体观摩学习与交流, 并选择某些主题让学生进行同课异构, 这样再回到学校, 大家进行集体讨论分享经验。学习几周之后, 会要求学生在自己所在幼儿园班级进行试讲, 面对真实的情境, 面对真实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

2.借班试讲与集体评课相结合

鉴于学生在各个班级的试讲不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生的学习, 笔者会利用幼儿园环境, 安排部分学生进行借班试讲, 即借用某班小朋友, 选择部分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试讲, 让其他学生和几个幼儿园教师听课评课。这样在真实的情境中, 大家集体评课反思遇到的问题, 不断学习, 不断改进, 不断提高,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遵循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情境学习理念为指导, 将实践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始终, 通过校内模拟教学情境和幼儿园真实教学情境有机结合, 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评价者, 改变了以往情境模拟等方法的不完善性和评价的单一性, 进一步缩小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和能力。

四、情境学习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情境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该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仍然不利于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再加上当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仍存在各种问题, 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 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5]这正符合了高校教学的特征, 因而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一) 教学观的转变——从理论外化到内化

情境学习理论与新课改的理念都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新课改实施以来, 教师都有相关的理论学习, 但是停留于理论是无效的, 只有将这种理论形式的教学观真正内化为教师教学的实质观念, 才能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 进行小组学习、案例探讨、项目学习等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 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也可以将幼儿园教师请进来对学生的活动从贴近实际的视角进行评价, 把教师的课堂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民主性课堂。

(二) 实践体的转变——从体系封闭到开放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强调与学前教育机构的零距离对接, 课程内容应该适合岗位和社会的要求, 因此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情境尤其重要。我们应该改变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走出去战略, 实现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教师指导下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 将实践引进课堂, 将课堂搬到实践中, 加强学生的情境性学习, 避免在接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时产生茫然无措的感觉。另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包括实践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比赛、案例分析比赛、说课展示等活动, 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教育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 2001:30.

[2]梅纳新.高专学前教育教法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美]乔纳森, 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8.

运用中的启示 篇9

一、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主要包括足球、篮球、手球、曲棍球、冰球和水球、橄榄球等项目。技战术对本项群中的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运动员既要技术全面, 又要有特长;技术不仅要熟练, 而且要准确实用。战术特征表现为: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 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 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队伍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是本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等是本项群取胜的客观因素。比赛成绩是以上众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中的运用启示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 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 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毛泽东指出, 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 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 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群众不仅是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源泉, 而且也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1、加强团结鼓舞士气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上下同欲者胜”这一军事思想强调了军队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团结是队伍取胜的前提条件。在体育比赛中, 只有教练员和所有运动员同心协力, 场上和场下彼此默契配合, 才有可能发挥出球队的最好水平, 取得比赛的胜利。“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在军事战场上都是激励士气的佳作。在体育比赛中, 士气是构成运动员比赛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 提高本队士气, 削弱对手士气是体育实战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能够有效激励队员的士气是教练员执教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实战中教练员首先要避免球队内部出现矛盾或者是出现“长敌人志气, 灭自己威风”的言论。在比赛过程中, 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树立共同目标, 加强队伍团结,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比赛。

2、关照战争全局, 掌握重要关节

在竞技体育实战中, 控制比赛节奏是赢得整个比赛的基础条件之一, 迷惑对手出奇制胜是获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手段。“鸷鸟之疾, 至于毁折者, 节也。”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对战争节奏重要性的论述。在体育比赛中控制比赛节奏也是教练员在现场指挥时的重点。在比赛攻守过程中, 双方都为控制整个比赛的节奏而努力, 谁控制比赛节奏谁就握有比赛的主动权, 获得比赛胜利的几率就会更大, 教练员在临场指挥过程中, 根据比赛的情况, 提出相应的技战术要求, 对比赛的节奏进行控制;在比赛过程中要求快时全队就要像“鸷鸟”一样迅速, 使对手无法抵挡, 要求慢时则要从容不迫, 寻找战机。节奏与战术“出奇”密不可分, 比赛中的“出奇”是以节奏为基础, 把握好队伍的比赛节奏, 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队伍的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当发动快攻时, 就要迅猛推进, 力争成功, 而转入阵地战时, 又要沉着冷静, 伺机而动, 一旦机会出现就要出“奇”制胜。

3、比赛中人是能动的主体, 依靠人民进行战争

“故善战者, 求之与势, 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 其战人也, 如转木石。”其意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 而不苛求部属的责任, 所以他能够择人而用, 并且让其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的人, 指挥军队作战, 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这种责人任势的军事思想, 应用到在比赛中也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例如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都各有特长, 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能够克制对手长处, 而且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点, 就要首发上场。在比赛中的对手各不相同, 而且同一队员在不同时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要求教练员准确地把握双方运动员的情况以及整个比赛的进程, 适时作出正确的调整, 比赛用人达到:“盐卤点豆腐, 一物降一物”的境界。“兵不杂不利, 长兵以卫, 短兵以守”, 原意就是说军队的武器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在应用到项群同场对抗性比赛中, 选择首发阵容的时候教练员一般是按照平时队伍训练时的最强阵容, 也就是最合理的技战术风格配备的阵容。只有在这种阵容之下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出每个队员的长处, 提高队伍的整体比赛能力。至于“任势”, 也就是要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比赛环境。

4、反间计在比赛时的运用

反间计在比赛中一般是利用对方教练员和球员、球员和球员之间的一些矛盾使其内部不和, 使其技战术系统出现断层, 使其比赛能力大打折扣。或者是利用对手技术上的一些缺陷进行挑拨离间, 使其内部出现矛盾, 进而使整个队伍不攻自破。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项群同场对抗性项目赛后总结的启示

总结工作过程中的表扬奖励与批评, 目的是鼓励队员积极参加训练和比赛, 继续发扬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构建, 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 以篮球运动为例, 除赛前准备和临场比赛指挥外, 还有在训练或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赛后总结、赏罚是一次重要的教育过程。认真做好比赛或者是训练后的总结工作, 能够使球队全体成员在培养素质、养成作风、学习技战术、磨练比赛意志、运动理论与赛场分析能力等方面都会有所提高, 也是运动员成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赏罚可以使运动员更有激情、更有动力地参加训练和比赛, 争取更好的运动成绩。

毛泽东军事思想揭示了军事战争的基本规律, 其观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体育领域中,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教练员及体育队伍的管理人员都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应用到体育实战中, 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具体的运动项目相结合同样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比赛策略。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孙武.孙子兵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3]黄朴民, 高润浩.孙子兵法详解[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5.

[4]陈兴龙.试论孙子兵法对篮球运动的指导意义和提高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1) .

[5]姚家新.孙子兵法与竞技战术的理论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6]毛泽东军事文集 (第1卷) [C].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论合唱训练中情感启示的运用 篇10

一、要充分运用合唱艺术中的情感启示,就要对音乐的表现要素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探讨,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音乐作品的情感精神

尽管现在的科技发达的可以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十分详尽的乐谱,但是,在这份无论多么详尽的乐谱中,我们都不能清新的看到音乐的情感内涵,以及不同的音质、音色中的差别。我们就必须去面对、去寻找在乐谱中无法记载的东西,这就在于我们的思想情感可以升华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而合唱指挥就是这件事情中最重要的人物。

体裁的情感启示内涵。合唱的音乐作品中是充满情感的,无论哪一步合唱作品都往往与某一种情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的情感是豪迈的,比如《长江之歌》; 有的情感是欢快的,比如一些儿童合唱的音乐作品;有的情感是激情洋溢的,比如《歌唱祖国》,还有一些情感是平静祥和的。

调式调性的情感启示内涵。歌曲的调式调性也是可以给人情感启示的。就拿《歌唱祖国》来说,像这样的激情洋溢的歌曲,一般都是非常能够震撼人心的。而像 《小路》这样的歌曲则是十分的柔和的,虽不能震撼人心, 但是却能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指挥者在合唱队伍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成员,指挥者就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样,引导着整个队伍的成员更好地进行合唱,通过运用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来总结出每部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从而更好的用心去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用心来聆听音乐的内在世界,同时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独特的因素,用理性的思维去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好地去演译作品。

二、深刻理解合唱作品的意蕴, 通过一定的手势、 身体动作、脸部表情、眼神等传达给队员, 进行情感渲染

指挥者站在合唱队员面前时,都必须对所演出的合唱曲目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对合唱的作品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中的深刻的意味,才能用自己的肢体来演绎出整部音乐作品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进行情感宣泄。

(一)指挥者的双手是最主要的情感表现工具。指挥者主要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带动整个合唱的任务的,用手去引导着合唱队员的情感,同时用手去和合唱队员进行情感的交流。在一般情况下,指挥者的双手是相互配合的,右手主要的作用是掌握力度和速度,左手的主要作用是描绘情感和色彩的变化。所以说,用双手来紧密的配合各个方面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许多或许用语言无法描述的情感, 可以在眼睛里找到答案。一个指挥不仅仅其双手很重要,她的眼睛也是很重要的,在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人们是不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这个时候, 眼睛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的眼神可以代表这不同的意义。

(三)在指挥过程中,合唱指挥是不能用语言与合唱对于进行交流的,他不能发出声音,这样会破坏所营造出来的音乐氛围,但是他可以用口型来与合唱队员进行交流。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十分在于指挥者与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四)脸部表情的表达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指挥者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着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直接能够表现出这个人是否开心或者不开心,而这在音乐作品的演奏中也是极为重要的。

(五)身体内在的律动表达。这一点对于指挥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指挥者必须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要用自己的身体的律动来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

摘要:在合唱训练中合唱指挥不仅仅需要一定的合唱技巧,同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情感。一个好的指挥需要全面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让队员们进行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情感的宣泄,而这也是合唱训练中情感启示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上一篇:药物合理使用下一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