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

2024-06-25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精选十篇)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 篇1

第一是由于地域的差异, 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 对作文普遍不够重视。加上大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对作文教学投入很多的精力, 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 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在整个语文基础应用中的认识。更有些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既费脑子又吃力不讨好的苦差, 因而没有什么主动性、积极性。碰到老师布置作文时, 要么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要么等到火烧眉毛的时候, 草草而就、应付了事。更 有不少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老师、为家长完成的, 写了就行了。所以随便东摘西抄凑够字数, 完成后根本不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色, 内心有严重的“完成任务”的想法。还有的学生在写作 时不进行 认真构思、也 不积极准 备材料, 而是偷工减料, 从手边有的一些《作文选》之类的材料, 寻找对号入座的文章。在这之前, 我曾辅导 过几个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其中有个头脑比较灵活的, 过了一段时间, 发现他的习作水平提高得很快, 我欣喜若狂, 以为他的写作天赋被激发出来了。后来在一次评改作文时, 发觉他的文章似曾相识, 一问, 原来大部分是摘抄来的。对作文的不重视, 还表现在学生往往对老师的指导方法、眉批、评语不 够重视, 他们关心 的是分数 或等次。拿到作文本后, 只是草草地看一下后面的评语和等次, 对作文中的眉批根本没有耐心和兴趣去看, 更有甚者, 把本子往课桌里一塞了事。

形成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学校、老师为 了提高本校在招生、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追求升学率, 加上受社会上“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影响, 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所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只要求学生背出或默出好的作文就行了, 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 对学生的作文方法及思路没能进行渐进式的指导及发散性的启发、强化, 而把压缩出的时间投入到形成考试的技能及技巧上。加上在小学的习作训练中, 教师也不注意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训练比较少, 学生的写作观念淡薄, 写作能力不高, 从而影响他们在初中阶段的习作兴趣。家长为了子女成龙成凤, 平时的家庭辅导及课外学习班大多集中在数、理、化, 买回来的学习 资料, 不是有关 数、理、化的就是作文范本, 少有购买中外名著等书籍的。

其二是缺少课外阅读条件和氛围。为 了应付各 种各样的考试, 农村的学生不得不把很多时间用在完成各种习题上, 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课外书。许多老师以及家长把看课外书 当作是看 闲书不予 支持, 甚至明令 禁止。这样, 学生整天 对着的是 他们提不 起兴趣的 “正课”———教科书;而喜欢的、想得到的“闲书”———课外读物却没有机会亲近它们, 更没有时间去咀嚼、消 化。我所在的学校虽说离城市不过二十公里, 但至今没有建起像样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即使有, 也因为不能有效地管理, 也一样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进行出借和开 放。这样,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繁琐枯燥的分析。加上农村学生大 都过着“两 点一线”或“三点 一线”的生活:“走读生”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家和校, 外加一些少得可怜的自由支配时间;住校生就更单调了, 整天圈在学校中, “教室———食堂———宿舍”就 是他们的 全部生活。本来农村学生应该比城市学生活动的范围要大得多, 比如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或活动, 但现在他们根本无暇也没有机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了。因为现在有关部门对学生春游或秋游活动不予支持, 即使同意了, 校长的压力也很大, 所以, 很少有学校敢 去冒这个 风险, 多一事不 如少一事。倒是城市的学生还可以上博物馆、逛公园、去旅游景点看看什么的。由于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不多, 造成动手实践的机会也相应地少, 因此学生的视野狭窄, 极少能积累到生活知识和技能。为了与同类学校竞争, 提高升学率, 学生在校的时间特别长:从早上六点十分到晚上十点半, 一天除了吃饭、睡觉, 就是上课、自 习。好不容易盼来了星期六和星期天, 在家里父母又时时在耳边唠叨不止:多看点书 (当然是课本了) , 少看电视, 少出去玩, 不要看其他杂书……学生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一个我们家长教师可控制的范围内。试想, 一个没有生活经历、不能或是很少能动手的初中生, 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其三是教师本身水平和条件的局 限。由于信息 交流和外在原因的限制, 不少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陈旧、顽固, 十几甚至几十年的老旧教学方式严重地制约了作文教学观念的思考和更新。学校平时开展的教研活动, 大多集中在阅读教学和解题技巧 (为的是提高成绩) 上, 要不就观看课堂教学课例, 很少或根本没有作文示范课、公开课, 为作文教学开设的课题和研究几乎为零。作文批改方式单一, 只是教师改, 学生拿到 作文本只草草地看一下分数、等级及评语就放入抽屉中。按理教师应把作文修改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使他们在评改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语文课程标准》的施行, 是语文教学的春 天, 特别是历年中考题目里不断出现的话题作文、命题作文, 为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带来先机, 也将为作文教学提供无限动力。作为农村语文教师, 我们更应该抓住机 会、转变观念、推陈出新, 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首先是把作文教学当作素质教育 的重点之 一。语文具有两大属性———工 具性、人文性。工 具性是基 础, 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而处于主要地位的就是工具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 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 (张志公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态度、持久的写作热情, 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其次是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和拓 宽他们的阅读范围。 阅读是写 作的基础, 叶圣陶曾 经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 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多读书、读闲书, 可以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丰富阅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在学校图 书室未能正常开放的情况下, 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 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之一。大家都知道, 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 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人们常说:“读一本好 书, 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书就好似一个博学多问的智者。读书, 就是和高尚的人在交流, 谈话。因为它不 仅是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好场所, 也是教师充电的好去处。

熟读深思, 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 写作水平 最有效的方法。精华的片断甚至是经典的文章需要反复阅读品味, 要读得烂熟能诵, 做到信手拈来、脱口 而出。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背上一两篇好文章, 日积月累坚持下来, 所得的收获也是很可观的。

再次就是强化学习, 提高认识。《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行动指南和依据,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学习, 彻底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 性、社会性、实践性, 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改革对学生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坚决克服从众心理、守旧心理、懒惰心理, 在作文教改中大胆地尝试, 大胆地创新。接着就是“以身作则”动手写作。给学生最直接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 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 学生作文 时出现的 问题。实践中, 教师的“下水作文”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的就是改革传统的评改方 式。作文评改的方式应是由教师包办统改逐渐转向指导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自行修改、小组内评改、小组长批改。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从改变“学生写作, 教师批改”开始, 在指导作文中, 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发表自己对写作的看法, 甚至让学生决定写什么作文。同时也要让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 引导他们克服害怕修改作文的心理, 让他们明白:一篇成功的作文很少有“一次成文”的,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修改, 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不修改作文的学生, 将会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作文现状分析对策

据我市今年中考各大题得分统计,城区初中作文比农村初中作文平均每生高10.2分。“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这是目前许多农村初中生怕作文的生动写照。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分析:

(一)、以应试教学为目的

近几年来,在我接触的许多语文老师中,当谈及目前我们初中作文教学之目的时,回答几乎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地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试题上,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笔者对初三两个班93名学生作了一次答卷调查:答“为升学毕业考试”者占85%;答“为将来当包工头订合同协议用”者占8.5%;答“为自己用,为当作家,为农业服务”者共占6.5%。教师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作文教学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临考复习猜题、压题、撞题、难题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司空见惯的事实。许多教师慨叹:要是作文不考该多好啊!有个学生说得更干脆:如果作文不考,我一辈子也不会去写作文。

(二)、指导、评改不力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往往是黑板上写个题目捡几条要求了事。当然,有的教师能进行一些“指导”,但也无非是“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而已。至于如何行文才能使文章达到上述要求,就是说教者本人,其实也未必能解个中之味,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有的教师唾液横飞地讲着所谓的“写作技巧”指导,有那么一段顺口溜:“任何体裁三段好,开头结尾要花炮,成语格言多用点,80没有70不会少。”……有的教师临考前选择一些范文,就是叫学生背,教的是如何套题,如何改头换面,如何移花接木。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辩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虽基本完整,但内容普遍空洞、思想肤浅、缺乏真情实感,有的还闹出笑话。作文后的讲评也跟不上,“中心突出,用词不当”等失之笼统的语言随手可见,有的就是打一个钩记一个分,连里面的错别字也没有圈出,至于如何评改无从谈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先生不惑,学生无以解惑。

(三)、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生活单调。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里学生相比,眼界狭小,可供阅读书籍匾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狭小。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受到文学熏陶的东西太少。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窄小,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孤儿”。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千姿百态,新人新事俯拾皆是。按理来说写作材料多的是,然而学生作文难就难在缺乏材料上。笔者对初三128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认为没有材料可写的占63.3%,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致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材源枯竭怎么能不感到难呢?在一次“我爱家乡”的征文中,48篇作文、写不清家乡位置的占21%,胡编乱凑,写的不是自己家乡的占15%,作文字数不到500字的占74%。据了解,大多数学校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集中精力抓复习,初三尤为突出,冷落了作文的具体指导和训练,有的把作文一律放在课外去完成,认为作文多一篇少一篇没关系,抓作文不能立竿见影,再说,由于作文批改主观因素大,感情色彩浓,且随意性大,没有具体规范的指导,没有教学生如何捕捉生活的材料,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焉能不难?

(四)、父母方面的原因

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一个较好的成绩,至于对孩子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许多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们何必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只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品,特别是作文。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针对以上现状和原因,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就如何搞好作文教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

二、对策:

首先,必须把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以升学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而处于主要矛盾地位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张志公先生说:“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重视语言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平时在“遣词用句、语法规范、句序逻辑、语句衔接、表达方式”诸方面多加强训练。语言素质也是民族素质,以提高公民语言素质为目的农村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共识,否则,观念不转变,农村作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窄,作文素质越来越差。

其次,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曾有行家指出:“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目前,农村初中有不少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业务上过不了关,说话不流畅,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师资素质问题,在农村初中尤甚。

打铁者要自身硬,据《金华教学科研》载:近两年,东阳市语文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的下水作文,每学期确定其次,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曾有行家指出:“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目前,农村初中有不少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业务上过不了关,说话不流畅,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师资素质问题,在农村初中尤甚。打铁者要自身硬,据《金华教学科研》载:近两年,东阳市语文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的下水作文,每学期确定一个教研课题撰写教学经验、体会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通过“下水”即可让教师体会写作的甘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起来哪里“曲”哪里“直”那里“深”那里“浅”也就胸有成竹得起要领具体实在会促使学生认识写作的价值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这远比站在岸上指手画脚实在得多。倘若“下水文”能有刊诸报端学生便视你为作家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效应”。方法二是教研室或者教育处可以开展一些可以提高教师素质的活动。坚持每一年都要举行“下水作文”和教学论文评比并把下水作文和优秀教学作文混编成册平时还可以进行背诵精彩语段演讲论文比赛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处于作文竞技状态中,并且把作文教学的效果列入语文教师的考绩范围,形成制度,促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再次,拓宽作文教学环境。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农村中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于贫血的文化氛围中,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无米下锅”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法,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帮助他们解除作文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比如,作文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其次,可开放一、二年级的作文。一、二年级布置每次作文,可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种有关的写作材料,其间,也可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参加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不要死限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或两节课全完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乱煮“夹生饭”。再次之,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提供学生发表习作的园地,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一)、与学生一起快乐体验

(1)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应当教育学生了解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离写作水平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清明节上坟,钓龙虾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至于怎么写,那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老师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

(3)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什么的!到农忙季节,老师要建议家长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的性状,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二)、与学生一起快乐作文

(1)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别人游泳#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动手写作。给学生最直接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励。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情况身边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起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所蕴涵的作家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与学生一起快乐品尝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经过他们的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当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使其作文兴趣和水平有所提高。

“尽目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探索既符合现代教学原理,切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可持续作文能力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发展之路,勇于开拓,推陈出新,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乡土之花必将艳开。

张景瑞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与提高 篇3

关键词:作文;现状;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28-01

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是 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农村教学领域中,写作教学的局面沉闷到令人窒息,写作教学重复枯燥,脱离于社会,滞后于时代,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苦恼和负担,乃至步入“闻作生畏”状态,使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真实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和摧残。导致原因有下面几点:(一)、写作意识差,有强烈的逆反性和恐惧心理;(二)、取材无方,立题无法;(三)语言素材极度 贫乏,用时恨少。为了有效解决难题,试想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一种文章,像讲故事一样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而结尾所揭示的道理又让我们有顿悟之感,觉得生活真的就是这样,平凡小事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但从不被我们注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朱自清的《春》、贾平凹的《风雨》等,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易理解,无形之中让学生能享受课文之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当然,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养成走进“免费书吧”的习惯,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深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必定如有神。

二、品味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要求学生把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多布置一些贴近生活的课外体验性活动,如郊游、干具体的家务和农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本期开学不久,那时秋意正浓,我带着本班学生来到校外的田野间和大山脚,呼吸清新的气息,沐浴着暖暖的秋阳,尽情的闻着稻草味及淡淡的秋菊香,枯黄的草儿在丝丝秋风中发出硬硬的沙沙声,顿时让学生们倍感大自然的美好。面对此情此景,我要求学生仔细体味其中滋味,并且要以文字形式写出自己的感受。十二三岁的学生,一旦放手让他们发展,必会迸发秋的丰硕。那一次的作文,全班同学个个好像都成了“小作家”了。生活是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悲欢离合,百态尽有。多彩多姿的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可见,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开动脑筋去努力发现和挖掘的生活“底蕴”,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各显奇才,百花齐放

虽说我班是初一,共有65名学生,历经了小学六年来的说说写写,但是归根结底良莠不齐,个体不一。有约20名同学,从审题到构思组材到润色再到开章结尾,可以说是毫不含糊,一气呵成,这部分同学可以从独创特色方面稍微引导即可。而另外有三十位同学,还是属于搀扶状态,必须一步一步认真讲解,让他们心中慢慢形成轮廓后,才能让其完成作文任务,适时加以个别辅导。大约有15名同学,是属于“局外人士”级别,从心理上有一种抗拒,从组材上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文章机构布局上说,根本就是天书,平时课文都难得读一读,脑海里没有调词遣句的概念,作文水平基于小学三年级,对于这样的学生只有平时多交流谈心,让其去掉自卑心理,能勇于奋起直追;降低要求,多加表扬,有时采取“临摹法”作文,老师也可发现其质的进步,至少能想办法在学习别人的作文强处。我想,只要肯走,作文路上终将是百鸟争鸣,百花齐放!

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4

一、现状

1.教学的随意性、无序性

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是对作文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而是今天想到今天写, 明天想到明天写。随意性、无序性成了我们一些语文教师的通病。一个作文题目下来, 学生无奈只好埋头苦“写”, 心中却直喊“冤”。

2.不重视作文评改

这表现在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到教师手中, 语文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 有时一个红勾了之, 有时随便给个分了事, 更不用说细评、细批、细改了。

3.不重视日记写作

我在多次接一个新班后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学生不喜欢写日记。问他们为什么, 他们说老师没有要求, 这令人遗憾。其实, 日记写作是通向作文成功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 却被一些语文教师给遗忘了。

4.学生的阅读量及写作量少

我们对学校实验班和三个普通班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读四大名著的寥寥无几, 手头上拥有一本课外阅读书籍或有关杂志的也屈指可数。

二、对策

1.真正重视作文教学, 把作文教学提到教学常规的日程上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要想使学生真正爱上作文,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真正重视作文教学, 把作文教学提到教学常规的日程上来。在上作文课之前, 认真备好课, “尽量把课上得有意思” (于永正) , 而不是随随便便、稀里糊涂把题目一出, 管他学生如何写, 这样是达不到作文教学的目的的。语文教师只有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才能够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2.重视作文批改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 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只有有通过认真批阅, 才能了解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才能够对症下药;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

3.重视日记的写作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学生作文写得特别好, 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让学生多写日记。日记写作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 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第二, 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为日后大作文做充分的准备;第三, 学生平时多写日记, 他们就会习惯于表达, 特别是让他们多写感受日记, 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 他们会将心中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泪水、彷徨或惆怅以及无奈的忧伤和盘托出。这对师生来说, 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对学生来说, 无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训练。

4.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

为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我们给学生推荐订阅了《作文成功之路》《青少年日记》《农村孩子报》等全国知名的品牌刊物, 让他们多读、多看, 以开阔他们的视野。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阶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文章是写出来的。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加大学生作文的写作量, 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经之路。

5.出版校刊、开设学生作文博客, 推荐学生优秀习作到有关报刊上发表或参加作文竞赛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们出版了校刊, 并在“中华语文网”上开设了学生作文博客, 专门刊发学生的优秀习作。几年来, 我们共出版了校刊18期近20万字, 推荐学生优秀习作到《青少年日记》《作文评点报》《农村孩子报》等省级报刊上发表了50余篇, 获奖数十人 (次) 。学生的作文一旦发表或获奖, 他们就有一种成就感, 他们写作的激情就会燃烧起来。这时候, 写作文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苦差事, 而是一桩幸福的乐事, 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是一种收获后的喜悦。

6.开设美文赏析课, 学习规范写作

为规范学生的写作, 我们每周至少开设一节美文赏析课, 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吸取营养和精华。在赏析中, 教师可将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或段落抄给学生, 让他们好好品味。这样做, 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学生从中学到了大家们的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文教学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语文教师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 从学生实际出发, 把作文教学提高到一个真正的高度, 改变当今农村初中的教学现状, 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篇5

[内容摘要] 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用所学的语言将自我的体验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检阅。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诸多问题,原因也很复杂,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表现。多年来,各种陈规戒律禁锢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受思想局限,受素材贫乏,一个阅历并不深广的农村初中生很难写出质量好的文章。如何打破写作的瓶颈之约?笔者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一、农村初中作文低效教学的现状:

首先、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阅读量较少,词汇积累普遍贫乏,每当写作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写什么好,不知怎么写。而农村家长呢,一来外出打工或做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二来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而无力为孩子进行作文指导。

其次、农村初中的学生写作态度较差,有大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每周的两次练笔缴纳态度随便,要么东拼西凑,要么随便应付了事。练笔内容不是“流水账”,就是内容空洞、虎头蛇尾,总体上是农村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最后、农村初中的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写作不认真构思,充分准备资料,挖掘素材,而是着急的东翻作文书西找参考类文,从来都没有动动脑子从生活经验和心灵体会中寻找创造灵感的动机。

二、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产生原因:

其一、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就没有写作欲望,或完全不想作文,老师一说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焦眉愁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一篇,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就中学生的写作而言,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写作的动机,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其

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一来那些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试想一下语文课本只有30多篇课文,又能满足学生多大的阅读需求呢?其

三、缺少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农村初中的孩子们一上初中,由于家长“望子成龙”、“跳农门”的心情,孩子们似乎自觉不自觉的被家长隔离于电视、电脑、报纸之外了,课堂上所发现学生视野的狭窄、知识的贫乏让我忧虑!孩子 1

们被埋在上课——作业——在上课,重复循环的枯燥生活中,日久失去了生活的视听感——情感的触动,他们是情感苍白的一代,基本没有太多的喜悦体验,而多的基本是抱怨!如此,怎么能他们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彩的心灵世界呢?笔下怎可有灵动的文字流淌呢?

其四、缺少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按理说,农村初中学生,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有许多见闻、体验和感受,应当有一定的“胸中积蓄”,不应该没有写的呀。可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有所感受,有所体验。学生对周围的事情无兴趣。那么他们对生活过,见闻过的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没有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亲自体验,他们那些写作材料就不能转化,就不能成为“积蓄”。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瞠目结舌,就记流水帐,感情空白,认识肤浅。

三、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应对策略:

第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㈠创设情境以激趣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写作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如在“写自己熟悉的人”写作前,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多种关爱,使学生一开始就快速入境,沉浸在“父爱”的特定情境中,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请”;接着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有声语音带来的情感触动;然后进行写作,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反思那份浓浓的亲情。

㈡巧设活动以激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赛诗会”、“故事会”、“我是小小导游员”、“新闻播音员”、“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思维。“跳绳、踢毽子比赛”、“丢沙包”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观察校园的变化”、“看农村的变化”、“春游”、“秋游”、“野炊”、“外出参观”等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了表达美的欲望,写作成了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多记日记、周记,养成在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时随时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勤于积累素材,在作文时才可信手拈来。喜欢上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㈢佳作评优以激趣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改,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给予激励。有句话说的好:“欣赏出天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老师更为重要。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所以,我首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其次,我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几篇优秀作文放入板报中,贴在“作文园地”里,或在学校广播台上播出,或向报社推荐发表,大多学生好胜心很强,这些活动能让他们写作兴趣倍增,从而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写好,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对较成功的作文,还可以作为范文宣读,或办班报、校报,让学生的作文变成印刷品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后兴趣。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成名成家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作文的长期兴趣。

第二.留足学生的阅读时间

㈠利用早读、活动课,进行广泛阅读利用早读、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阅读语文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以及各类文学名著;可以印发中考满分作文,时文选萃的早读材料;可以读我们的《盐阜大众报》、《半月谈》、《中学生阅读》等报刊杂志,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与生活联系。同时教师应给学生的阅读

以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训练语感,积累素材,训练思维,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多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㈡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美文共赏。“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它一泻千里。因此,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我们的教学进度那么紧,从哪里去挤时间呢?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课前5分钟左右。因为一般课前几分钟,课室都是吵隆隆,乱作一团,直到老师来了,课室才能安静下来。但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课前5分钟的话,那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试想一下,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取5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美文共赏,欣赏一篇好文章。

第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

㈠.开设写作指导课我认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教学生习作的技巧。教师应当,也必须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共同发现这些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比如写人的文章,写作的对象各不同,但写人的手段却就是那几样:以事写人,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又如老师在和学生一起课文《口技》后,获得了关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①以人衬人;②以物衬人;③以景衬人。初中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教给学生拟题、开头、结尾、选材、立意等技巧,并经过扎实的训练,就会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的写作能力。

㈡.写作中先扶后放先帮扶学生一下,如布置作文题目后,提供相关素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作文时无话可说,老师若能在布置作文题目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写作素材,也许情形就不同了。一方面,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思考如何取舍和组织材料,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了解社会、关注人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些老师喜欢在台上大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无疑会制约学生的个性思考。不思考,也就不会有提高。要让学生做好“思维体操”,首先可让几名学生分别说出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以及具体的构思,从而引发全体师生的争鸣,越讨论,主题越明朗。这样一来,作文审题便水到渠成地结束了。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根据当次作文实际,抓住关键,直切要害。等学生习惯养成了,学生便有了自己的视野与思考,老师也就不必再提供素材与审题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第四.创新作文训练的模式

㈠.以读促写,创新思维大胆采用创新讲法,挖掘课文创新写作的基点,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如在学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地启发学生思考:“当皇帝的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两位骗子未来的命运如何?”然后布置学生写一个《皇帝的新装续篇》,这样,学生定会情绪高涨;又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写一段话等。

㈡.以记促写,片段训练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片段写作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办法。一是片段意思相对完整,二是片段在文章中相对独立,三是片段比较简短,四是训练完了可以马上反馈,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其中写日记、周记是很有效的方法。

写日记、周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抒写情感的能力和习惯,训练他们坚持写作文的毅力。要求联系自然生活,四季更替和天气阴晴雨雪的现象,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适时地抓住它们、让学生感受它们,获取第一手写作素材,并与书籍中的相关描写相比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及写作水平;联系农村家庭生活,农村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乃至社区文化风俗等也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观看晚会,写一篇观后感。

㈢.以说促写、写评结合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写),如我先拿出一支粉笔,把它折断,然后抛向空中,掉在地上,踩成粉末。接着就叫大家根据这一情景发挥想象,口头作一篇作文。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上台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生命,有的想到了镇压,有的想到了奉献,有的甚至想到了地球的引力——一个连我自己都始料不及的内容。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揉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同学们的批改各有特色,不少同学的评语几乎比作文原文的篇幅还要长,可称得上精美的赏析文章。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我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几点心得体会。作为我们农村初中来说,其实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的灵感捕捉,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作文消极心理分析及对策》重庆市石柱县南宾中学文志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篇6

一、调查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为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我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二、调查概况

1.调查时间

2009年3月18日—25日

2.调查对象

(1)初中部分学生484人,邻校初中生142人。(共收回有效卷624份)

(2)语文组教师8人,邻校语文教师12人。(共收回有效卷20份)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对作文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喜欢”写作的为20.4%,“不太喜欢”的为67.3%,“不喜欢,甚至有点害怕” 的为9.1%;发自内心的想写作文,以记录自己思想和情感为写作目的的占21.3%,有34.1%的为“完成作业”而写作,有45.4%的为“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

2.阅读状况及阅读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外阅读中,30.7%的喜欢读科幻、卡通之类作品,13.2%的喜欢阅读文学作品,20.3%的喜欢读一些辅导教材;阅读时,6.2%的能写读后感,13.3%的能摘录优美词句,4.3%的能积累作文素材,68.5%的“基本什么都不做”。

3.写作习惯

12.3%的有写作习惯,但不能够坚持记日记,32.4%的偶尔记,52.6%从不记。

4.作文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写作时10.3%的 “每次遇到困难”,33.4%的“经常遇到困难”,73.8%的“偶尔遇到困难”。突出的问题是“内容空洞,没有材料或材料陈旧”的为58.7%,“作文语言贫乏,写不出好词好句”的为45.6%,作文“缺乏写作技巧”的为51.2%,“有话写不出,表达困难”的为43.7%。作文比较苦闷的环节是文章的立意、选材和布局谋篇。

5.作文评价

58.3%的希望老师在作文课上讲评交流作文,53.4%的希望老师讲授写作技巧,20.4%的希望让同学完成作文片段并现场修改;83.6%的希望老师对作文精批细改,12.7%的喜欢同学互改,7.6%的希望面批面改。

6.一篇优秀作文应具备的要素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要内容充实、题材新颖、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综上调查分析可知,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对写作普遍不感兴趣。多数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来对待,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第二,学生的阅读状况和阅读习惯不容乐观。喜欢阅读科幻卡通读物的远多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并且大部分学生为阅读而阅读,没有练笔的习惯,这对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非常不利。

第三,学生练笔的自觉性较差,遇到的困难较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可能与老师的教学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广大语文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并能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性。

(二)教师方面

1.目前的写作教学状态

有计划性的为26.3%,随意性强的为72.7%,有自己的教学系统的为8.4%,形成自己特色的为4.2%。

2.作文命题及训练频度

教师在确定作文训练题时,75.8%的能结合当前所讲授内容或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作文要求)来布置;24.3%的能结合学生当前所接触的生活面和情感实际,拟定若干题目,让学生从中选题;17.9%的把考试极有可能出现的热门题目逐一训练。

训练频度:72.5%的每三周写一次,20.3%的每两周写一次。

3.作文指导

对学生写作训练指导的角度,32.6%的专项指导,20.1%的从构思立意及选材等逐步指导,50.6%的是以各种方法综合混用为主,47.6%的认为从构思、立意及选材等逐步指导对提高学生写作更有效,60.3%的每次作文训练会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适度的作文指导。

4.作文批改及评语撰写

76.4%的认为有必要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面评,7.5%的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分项打分,87.9%的只打一个总分,21.4%的只打ABC等级,63.5%按照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评价,25.7%的圈点错别字和语病等问题。

5.作文讲评

23.7%的在学生作文训练评改后,每次都讲评,56.4%的偶尔讲评;24.6%的讲评时选择当次优秀作文让学生(或教师)范读和点评,78.5%的认为有必要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展示。

6.学生作文材料积累

55.7%的教师除教学计划里的作文训练外,要求每个同学每周完成一篇课外练笔(即周记),78.4%的认为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

7.教师本身写作理论及技巧

87.6%的教师认为对写作及其教学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只是一般,54.4%的偶然看看一些关于研究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书或资料,8.4%的一直在看或关注。

8.关于训练作文速度及教师下水作文

50.5%的教师要求当堂完成,以锻炼学生写作的速度,有效防止抄袭现象。76.8%的教师赞同但没时间写下水作文。

9.关于校、县或市一级教研机构开展的各类作文教学研讨

不少教师认为这类活动只是形式,实际提高作用不大。

10.关于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或疑惑

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愿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写作的心态浮躁。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何有效的进行作文教学等,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写作兴趣,阅读积累,课外活动

一.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低效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生写作提出了新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目前,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提起作文直摇头, 见到题目皱眉头, 写起作文咬笔头, 老师催交才开头。”这就是如今许多农村初中生怕作文的生动写照。

二.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产生原因

(一) 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

农村初中有些学生就缺乏写作欲望, 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笔者曾在自己所任的两个班级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发现有85%的学生对作文没有多少兴趣, 认为作文枯燥乏味, 有畏惧感;10%的学生对作文没有一点兴趣, 认为作文是负担, 有厌恶感;只有5%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

(二) 缺少足够的阅读积累。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教授说:“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九年期间, 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 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 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 平均每人每年不足5本。而农村学生的阅读更少。据笔者了解, 学生订课外读物的人数几乎为零, 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只有零星几个。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数年时间里, 很少阅读, 即使是读了, 却因没有读精品, 语言词汇仍旧贫乏, 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 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 自然“没什么写的”。

(三) 缺少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

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 造成了学生生活乐趣的缺乏, 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展示自己的生活。即使学生有了可供支配的时间也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利用, 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在空闲时间里他们喜欢看电视、看漫画, 上网聊天与游戏……写作的生活之源本身就近乎枯竭的同时, 又很少有时间去直接感受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写作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1. 指导观察, 引发写作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这就是说,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有的学生抱怨作文无话可写、搜肠刮肚瞎编乱造, 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 缺少那种“时刻在身边有一枝笔和一本草簿, 无论到哪里, 你要竖起耳朵, 睁开眼睛, 像哨兵似的警觉, 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的精神。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用身心去观察去体验感受生活, 扩大视野, 丰富见闻, 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农村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门是青葱的远山, 仰头是深邃的星空, 俯首是涓涓的清溪……农村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春冬之季做青饼、打年糕, 夏日管田头, 秋时收果实……经过引导, 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明显激发起来, 内容也五花八门, 精彩纷呈:

“我最喜欢的是一个人赤脚在野外的泥土路上蹦呀, 跳呀!每到夏天, 雷雨过后, 雨水将泥土浇灌得湿漉漉的。此时, 我就会光着脚丫在泥土上, 泥土像稠面一样软绵绵的, 包裹住我的双脚, 一股彻底清凉的感觉涌上心头。顿时,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颗融化了的巧克力, 彻头彻尾地渗入了家乡的泥泞小路。”

“每到端午时节, 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奶奶包粽子时的一招一式在我眼中都像变魔术一样。……没几下, 一个结实饱满、小巧玲珑的粽子呈现在了桌上。我欣喜地捧在手中, 还有点纳闷, 为什么里边的米水不会漏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用心记录下自己观察体验所得的一点一滴, 并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这着实极大地引发了孩子的写作兴趣。

2. 教师“下水”作文, 激发写作兴趣

一个语文教师有无写作体验, 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 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 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亲身体验。体验, 不仅指学生, 教师也要体验。师生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 而共鸣是教学的崇高境界。那么老师的“下水文”无疑给学生的仿写起导航、排忧、解惑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 我尝试“下水”示范, 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因亲其师, 而信其道, 因情动而相随, 进而喜欢作文。

在指导半命题作文《第一次_______》时, 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第一次烧饭》、《第一次骑车》等老调的材料上。于是, 我开始朗读自己的下水文《第一次做小偷》:小时候上同学家玩, 见到她家前面的地里种的玉米成熟了, 嘴馋得很, 就趁着同学不注意拿回家了, 被母亲知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而我也才知道, “不问自取, 是为贼也”。朗读过程中, 学生听得特别专注, 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 脸上露出惊讶、了解、释然的态度。接下来, 我放手让学生写, 这次作文, 学生的习作异彩纷呈,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 因教师的下水文也会产生误导, 或禁锢学生思维, 抑制学生个性。因此, 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外, 还要注意适时适度出示下水文,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文”的“刺激力”, 心灵感动、产生共鸣, 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 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

三.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 激发写作兴趣, 提高作文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内驱力”, 这是人皆尽知的道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中强调:“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 让孩子们用童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尽可以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与向往, 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可见, 学生只有立足生活, 对写作感兴趣, 才能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写”。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加强阅读训练, 增加阅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 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学生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阅读是间接吸收, 是吸收人家的经验, 接触人家的心情, 继而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金钧任翕张”, 正说明读书之于写作的道理。

1.熟读背诵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 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也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在读和背的过程中, 能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和规律, “历练"文章的条理结构, 又能开阔视野, 增长了知识。因此, 我充分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等, 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多读、熟读, 乃至熟读成诵, 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2.广泛涉猎

除了《新课标》所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外, 我还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定期列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 重点推荐符合学生口味的文学作品, 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张晓风等台湾作家的散文随笔……使学生受到了深深的艺术熏陶。

有个学生充满激情地写出了:

我总觉得现在的人们过于安逸。小小的一处海港, 竟留住了无数的雄心壮志。太多的人沉湎于一时的欢悦, 而忘了远途的征服的乐趣。物质的生活固然重要, 但我要让我的精神世界无比灿烂……”

显然, 在阅读名著中品味语言、感悟思想, 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

(三) 利用课外活动, 丰富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的各项活动,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热爱学校的感情, 促进师生之间友好共处, 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方法。除此之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帮父母干家务活, 体会父母的辛劳;也可以去地头搞搞种植, 料理瓜果花木, 既体验农作的辛苦又品尝到劳动的快乐;还可以让孩子去参加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 既可增长见识, 积累写作第一手材料, 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为家乡多作贡献的观念。

总之, 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使学生喜欢上作文, 没有生活体验, 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我们应该坚持从立足农村生活实际出发, 珍惜学生的每一次心灵触动, 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 彰显他们的个性, 还学生一个本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P240.

[2]霍姆林斯基.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P111.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 篇8

关键词:壮语,作文水平,现状分析,对策

一、受壮语影响的初中农村作文现状

1.汉语和壮语的词汇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汉语的表达是中心词在后修饰词在前, 例如, “红花”“这支笔”。而壮语的表达方式恰恰相反, 体现在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 例如:“花红”“支笔这”。受到这种语序差异的影响, 壮族学生在写作时常常会在汉语中夹杂壮语的语序, 例如:

(1) 今天我和弟三一起去摘桔子。

(2) 那本书红不见了。

(3) 下课后我们去打草猪。

“在壮语中很多一词多义的词汇, 壮族学生通常会混淆它们的用法。”以动词“拿”举例, 在作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用法:“爸爸拿她去学校了”。在壮语中, “拿”还可以表示“送”的意思, 上文中的“爸爸拿她去学校”的意思实际上是“爸爸送她去学校”。

壮语学习者通常用汉语来记录壮语的发音, 因为壮语和汉语发音的不同, 这样的记录不懂壮语的人是看不懂的。例如:

(4) 每月都会拿这些果子当油盐。

(5) 放学后跟同学做玩。

(6) 妈妈来街, 对我板凳来板凳去。

(7) 周末回家, 我光猪又拿妹。

例 (4) 的意思是每月靠这些果子来换日常生活用品, “油盐”泛指日常生活用品。“做玩”也是壮语的说法, 意思是玩耍。在壮语中, “板凳”和“照顾”的发音是一样的, 所以不难理解壮语学生把他们混淆使用。例 (7) 中, “光猪”是喂猪的意思, “拿妹”也是壮语的说法, 是“照顾妹妹”的意思。

“壮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都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但是句子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语序、短语等等。由于受到壮族语法的影响, 壮语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常常犯下一些错误。

在壮语中一些行为自动词通常会用作行为他动词。在壮语学生的写作中, 一部分汉语中的行为自动词也常常被用作行为他动词。例如:

(8) 她超车我们。

在现代汉语中, “超车”是行为自动词, 通常不带宾语, 而在例 (8) 中壮族学习者把它用作他动词, 后面带了宾语“我们”, 这是受到了壮语的影响。

(9) 老师关门学生们。

“关门”在现代汉语中也是行为动词, 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老师关门了”。在例 (9) 中, “关门”后面带了宾语“学生们”。壮语学生把它用作了行为动词, 这也是受到了壮语语法影响。

壮语中的量词少于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事物的量词, 在壮语中通常用同一个量词来表示。例如在壮语学生的作文中通常出现这样的例子:

(10) 一个屋子。

(11) 一个车子。

(12) 一只马。

(13) 一只猪。

在壮语中, 大多数物体的量词都是“个”, 例如例 (10) 、 (11) 。而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物体量词是多样的, 例如“一间屋子”“一辆车子”。在壮语中, 几乎所有动物的量词都是“只”, 例如 (12) 、 (13) 。而在现代汉语中, 我们用“一匹马”“一头猪”来代替。

壮语和汉语中词义的大小也不一致。这一特点也导致壮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出现误用。例如:

(14) 有空来玩我。

(15) 水塘边有几棵木。

在例 (14) 中, “玩我”的意思是“来我家玩”。在壮语中, “我”的词义比在现代汉语中的要广, 不仅仅指“我”本身, 还指“我的家”。在壮语中, 与“木”相关的词, 如“树”“木料”“木棍”等都用“木”来表示, 这也是壮语中词义扩大的表现。

二、对策

汉语的教学现状在壮族农村并不乐观, 很多地区仍然用壮语进行教学与学习交流,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针对这一现状, 需要加快教材改革步伐, 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针对壮族学生在写作时在词汇方面犯的典型错误, 在词汇教学中, 首先要讲清壮语与汉语在构词方面的差别, 其次要对汉语和壮语词汇进行比较教学, 避免在用汉语表达时出现壮语的表达方式。再次是要将壮语的词义和用法与汉语的词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们在比较的过程中辨识其差别。最后是让学生们多阅读课外汉语书籍, 勤查字典, 勤做读书笔记, 认真领会汉语词汇的用法。

针对壮语学生写作时在语法方面犯的典型错误, 在语法教学中, 首先要对汉语和壮语语法进行比较教学, 让学生知道汉壮语法的异同,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汉语语法上的规律, 避免在写作时夹杂壮语的特有语法现象。最后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普通话背诵优美文章等等。这样一些措施可以对这些错误的克服起到较好地作用。

三、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壮族初中农村学生在写作文时深受壮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影响, 往往出现表达上的错误。本文对这些典型错误进行了总结与分类, 以期更好探索方法纠正这些错误。为此, 在壮族地区的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应该因地制宜, 让同学们掌握汉语和壮语在各个方面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 这些作文中的典型错误是可以克服的。

参考文献

[1]黄大族.壮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受壮语影响的初步分析[J].河池师专学报, 2003 (23)

[2]吕嵩松.壮 (南) 汉语词汇事物类型浅析[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1 (1)

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 篇9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

经过多年的实践, 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归纳, 发现有如下问题:

1.当前学生作文时的最大困惑是不会表达

2.从选材的三个方面看, 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作文素材贫乏

3.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急于动笔, 思路不清晰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人为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 大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许多人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是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客观因素。经过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还有一些重要的人为因素:

1.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张皮

这样就形成了读与写的脱节。大多数学生喜欢读文章 (确切地说喜欢读别人写的文章) , 却不喜欢写文章。因为懒于写文章, 所以就造成了当前这种不会表达的现状。

2.教师只重视自己的批阅, 而不重视学生的针对性辅导

在农村中学, 由于受教学条件及设备限制等原因, 作文评价仍是传统的“学生写完, 老师评价”单一模式, 作文批改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把作文写好上交, 老师用一到两周时间批阅, 打个分数并在后面写上一个评语, 一次作文训练便结束了。有些老师甚至连批语也省略, 只打个“阅”字了事。偶有讲评, 也只是哪几篇好, 哪几篇差, 好与差都是教师的一家之言, 学生看到判完的作文, 听完讲评课, 却无甚收获, 只知道他的分数比我高, 而不知道怎样才能和他的作文一样好。

3.许多学生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

农村学生阅读量本就少得可怜, 许多人平时还不注意积累, 就连课本上许多现成的事例, 写作文时也不能恰当运用。部分学生平时也搞摘抄, 但他们只是从书上摘抄到本子上, 而不记在心中, 这样的摘抄仅仅是形式上的摘抄, 写作时仍然无话可说。

三、采取的应对策略

我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需有的放矢, 寻找有效的策略,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诚然, 江苏省实施教育新政以后, 学生可支配时间多了, 然后农村初中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 并非易事。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

学生写作文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材料。人常言:“处处留心, 皆学问。”在平时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我曾给学生说, 课文中学过的事例、名言警句都是石头, 在作文中若能恰当熟练的运用, 就是把石头变成了金子。引导学生积累材料, 首先要就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 观察要有顺序, 不杂乱, 要完整。还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并要求学生以随笔、日记等形式笔录下来, 既积累素材, 又练了笔。其次, 要勤整理这些积累的素材, 在整理过程中, 随时补充新的素材, 使积累的素材, 如淙淙的小溪, 常流不断, 常滚常新;再次, 应该熟记素材内容, 多角度分析素材, 及时发现、挖掘素材的价值。再就是应该围绕素材写短文, 做到熟练运用, 使“死”的资料“活”起来。只有这样在写作文时才能有话可说, 胸有成竹, 左右逢源。

2.加强写作技法的指导

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 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 因而要加倍重视。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 方法繁多, 不胜枚举。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新课标要求“关注现代意识, 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忌教师作机械灌输, 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应着重培养学生从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应从多角度联想,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 寻求“丰富多彩的答案”, 从中选择最佳、最新的角度立意。同时语言的训练要在准确、鲜明、生动的前提下, 提炼个性化的语言, 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平时还要注意炼字炼句, 巧用修辞, 化用古语、成语, 收集积累生活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力求原汁、原味、原生态。

3.改变批阅的方式

新课标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 改文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 由于思维的定式影响和疲劳因素的作用, 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乐意看自己的文章的。即使看也不易发现其中问题。指导学生互助自改, 是一种较理想的批改方式。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互改, 自评自改,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亲自动手查字典改错别字, 互相讨论修改语病, 这样自悟自得, 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薄弱现状与建议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薄弱,原因,教学建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即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语文基础又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 根据历年统考成绩调查来看, 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基础相对城市学生来说要薄弱得多。分析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1. 农村初中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 我发现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薄弱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 教师的教存在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农村, 语文教师的教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 而教师素质又决定了教师的教。但是许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学历偏低, 教法陈旧, 授课方法千篇一律, 照本宣科, 更别谈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长进行教学。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渐渐对老师产生反感, 并逐渐对语文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 课堂纪律乱, 课堂氛围沉闷, 语文教学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语文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的欠缺也是造成学生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有欠缺, 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大量重要知识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造成学生知识断层, 从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 在音节教学中, 有一些特殊的音节组合, 学生们表示不清楚, 如j, q, x加ü的搭配, 要去掉ü的两点;又如jiou组合要去掉o;声调注音位置的原则, 等等, 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 并且要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学科知识, 才有可能全面透彻地理解所要教的知识, 才有可能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才有可能引导和带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教学。

1.2 学生的学存在问题。

《课标》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是学习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语文学习目标和要求,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习对象的情况, 选择和采用的学习程序、方式和手段。运用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事半而功倍;运用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则事倍而功半。因而, 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但在农村中学中, 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另外, 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本身不是知识, 也不是能力, 却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桥梁, 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而不良习惯就像一笔偿还不清的债, 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 是语文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在现在的农村中学中,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练字、词语积累、总结题型、摘抄、写作的习惯。

1.3 环境和资源存在问题。

班级环境恶劣是影响学生语文基础重要的方面。据调查, 农村中学的辍学率相当高, 达到了42%。这部分学生在辍学前, 不想学习, 在很多因素 (如父母强迫) 的逼迫下, 他们又必须到教室, 整天无聊, 便养成了说话打闹的习惯, 破坏课堂纪律, 不仅影响了老师的心情, 而且打断了学习进度, 造成了教学拖沓的后果, 对整个班级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另外,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方面。教育改革后, 各科的作业量明显有所下降。大部分学生对现在的语文作业量表示可以接受。但是表示自己能够一直坚持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不到37%。作业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负担, 而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可在作业量大大减少的情况下, 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一方面, 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 贪玩的力量远比完成作业的心强, 自制力差, 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意识。另一方面, 大多数农村中学生是留守儿童, 自身心智尚未成熟, 又缺乏人监督, 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文化的开放使得现在的初中生都偏早熟, 他们的思想, 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在学习上, 很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物影响。相对枯燥的学习, 上网、玩游戏等更能吸引他们。

2. 教学建议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 素质偏低, 观念相对落后, 教法相对陈旧。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 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顶岗实习等形式, 为农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 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传授学习习惯和方法, 个别诊断帮助改正。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农村中学学生普遍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不善于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专门设课, 集体讲授。这是一种向全体学生系统传授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 它要求教师有系统的计划并有固定的时间作保证。当然其形式不仅限于专门设课, 还有专题讲座 (老师讲, 同学讲) 、研究性学习、黑板报、手抄报、学习竞赛等。二是个别辅导, 帮助诊断。学生学习语文是有个体差异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加强个别辅导, 特别是帮助学生诊断其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的方法, 并监督学生改正。三是示范指导, 教学渗透。教师的教法是自己学习方法的体现,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指导者, 更是示范者。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过程示范给学生看, 特别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方法意识, 通过教学的点点滴滴渗透。

2.3 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利用农村独特环境。

农村办学条件恶劣, 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 很多学校师生加起来不足百人, 他们分布相对零散, 规模小, 师资力量弱, 条件差, 老师待遇常常不能保证。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 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 只能是杯水车薪, 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 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 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 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

学校的老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应从开展课间活动开始, 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捉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 这些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要加强宣传, 使家长转变观念, 配合教学, 并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对于留守儿童, 应特别给予照顾。最好每隔一个星期就集中起来进行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并给予指导。老师要和学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 并鼓励家长和孩子多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王宪锋, 高志敏.试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的创新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9) .

[2]李福灼主编.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崔素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问题研究——以山东省东明县农村为例, 2010.

[4]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战略性海洋下一篇:企业资金成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