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静脉输液质量

2024-06-22

门诊静脉输液质量(精选十篇)

门诊静脉输液质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40例需门诊静脉输液患者, 其中男470例, 女370例;年龄41.53±1.26岁;急诊394例, 平诊446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0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服务措施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笑服务措施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 基于门诊输液室工作特点, 护理人员较为紧缺, 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 缺乏交流沟通、语气较为简短生硬等, 进而出现护患纠纷事件, 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微笑服务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 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并用亲切的语气同患者交流, 询问患者病情, 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2) 基于门诊输液大厅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点, 患者极易出现烦躁、不满等不良情绪, 加之疾病带来的疼痛, 严重影响其就诊心情。针对该种现象的出现, 护理人员为患者人性化的简化就诊手续, 减少患者反复排队次数, 节省患者就医时间。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干净、整齐及有序的输液环境, 减少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愉悦心情, 提高输液质量。 (3) 相关工作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及实践培训, 规范输液操作流程, 加强训练及改进出现的薄弱环节。定期定时对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护理质量及输液质量进行考核, 有效减少患者在门诊输液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投诉率、外周静脉炎发生率、外周静脉渗透率、滴速符合率及输液卡书写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 其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7.86% (411/420) , 投诉率为0.48% (2/420) , 外周静脉炎发生率为7.86% (33/420) , 外周静脉渗透率为3.81% (16/420) , 滴速符合率为85.95% (361/420) , 输液卡书写合格率为88.81% (373/420)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 均存在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医院门诊科中输液大厅为患者同医院沟通的桥梁, 在此过程中, 护理人员对患者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院的评价。但基于门诊患者具有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 因此护理人员工作存在较多风险, 严重影响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基于该种现象的出现, 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 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发生率。微笑服务要求护理人员认真踏实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 使其符合操作标准, 进而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应严遵医嘱,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皮试、核实药剂, 避免出现药物同患者年龄及病情不服现象;同时应及时进行巡查,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应及时报告者主治医师, 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降低患者出现不安全事件发生率[2]。

本次研究中采用微笑服务措施的观察组患者输液中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综上所述, 微笑服务措施在门诊静脉输液中效果显著, 微笑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一萍.细微服务对改善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和安全的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10 (4) :46-47.

门诊病人静脉输液需求的调查 篇2

方法 对486名在我院门诊就诊需要静脉输液的病人问卷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的门诊病人在静脉输液需求、输液过程中的不适及担心的问题和对护士应观察的内容要求方面的29项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则有些项目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这次调查使我们找出存在于这些静脉输液的门诊病人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在静脉输液中病人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时,护士必须深入了解病人的感受与需求,结合病人的经历、背景,有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化的护理。

【关键词】 静脉输液需求 数据收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顺利地给患者进行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甚至影响到医护患关系。

这些调查主要是从患者角度进行的,本调查旨在了解病人进行静脉输液后的感受与需求,使护士在对静脉输液患者的巡视,观察中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减少盲从性,切实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6月~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需要静脉输液的病人486例,男282例,女204例,年龄16~78岁,平均(38.5±16.0)岁。

文化程度:大学以上183例,中专69例,高中78例,初中以下156例。

职业:干部85例,工人66例,农民42例,职员61例,其他232例。

1.2 调查方法

置问卷由作者参阅有关文献后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4个方面:1)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2)患者的需求,共11项;3)输液过程中的不适及担心的问题,共13项;4)对护士应观察的内容要求,共5项等。

遵循自愿原则发放问卷,向其讲解填表方法后,要求其在10~20min完成后交卷。

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6份,有效回收率97.2%,对数据进行归纳后行χ2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静脉输液中需求

不同性别11项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大于0.05);不同文化程度在静脉输液中需求,见表1。

表1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在静脉输液中需求比较(略)

表1示,11项调查结果中患者在静脉输液中需求最多的是护士多关心(60.5%),躺着输液(54.5%)次之,坐着输液的人第二少(8.0%),备便器(1.6%)最少。

由此可见,患者对在静脉输液中护士多关心的需求比较清楚(60.5%),说明病人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任何时间都以和蔼、耐心、高度负责的服务态度,多与病人沟通,多与病人讲解有关输液的问题。

另外对输液环境的需求则是躺着输液(54.5%)比坐着输液(8.0%)多。

说明在门诊输液的环境是医院在能力范围要考虑的问题。

因为调查的对象是16~78岁,所以对备便器需求不高。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在静脉输液中需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只有5、6、7、8、11项。

(χ2=27.66、15.36、33.39、9.73、11.98,P<0.05,P<0.01)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认知最好(显著高于另两组,均P<0.05),高中或中专与初中及以下比较次之(除8、11项外,均P<0.05),初中及以下者最差。

分析原因:1)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均希望在输液中看书看报,他们希望在输液室得到一些信息或知识,以消磨时光。

故应在输液室增设报刊、杂志及健康知识小处方,以满足较高层次病人的需求。

2)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副作用方面,也体现了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的求知欲和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较强。

故护士在进行治疗时要主动向病人介绍此类问题,满足病人需求。

3)在按自己的时间来治疗或到家中治疗方面。

因此,护士工作也应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或者加强社区服务,或者增设家庭病床,尽可能满足那部分病人的需求[1]。

2.2 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担心的问题

不同性别11项调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大于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担心的问题,见表2。

表2 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担心的问题比较(略)

表2示,8项调查结果中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担心的问题在1、2、3、4较平均(P=41.8%、45.9%、40.7%、45.5%)。

说明病人缺乏输液常识,因此在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担心的问题方面,应强化学习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输液常识认知水平。

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门诊静脉输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9-01

随着门诊病患人数的增多,门诊输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就造成门诊输液的几大问题,如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多,药品繁杂,病室吵闹等,给护理工作者带来许多不便,针对这些不便,我们医院积极采取“以人为本”的优质整体护理,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院诊疗的规范化,在患者经历挂号、候诊、缴费、拿药等一系列就流程后就已感身心疲惫,此时的患者常出现焦躁,紧张,烦闷的心理,作为首次接药的护士需微笑迎人,语气温顺,和蔼,作为注射护士,需解除患者的疑虑心态,告之其药名,作用及副作用,作为拔针护士,需注意宣教的语气,让患者感受到关心。

营造一个良好的输液环境 门诊人员流动性大,环境嘈杂,不易保持,但舒适的医疗環境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医患交流和治疗,所以我们需为患者创造个干净、明亮的就诊环境,保持输液室温度和湿度的适宜,每天晚上消毒,早上通风,避免交叉感染。完善硬件设备, 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也应为患者提供服务性物品, 如面巾纸、饮水机、一次性水杯等,走廊设置橱窗格,里面放置一些常见疾病防治小册等宣传栏等。

1.输液护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必须认真查对输液单以及患者从药房取过来的药,问清楚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是否做过药物过敏试验,查看输液单上的药是否存在配伍禁忌,输液单上详细核对好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输液单一式两份,一份放输液室配药用,另一份挂至病人座椅, 输液瓶上贴上患者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换药步骤。由于患者存在地域差异,导致有些方言护士听不懂,此时更应该注意核对。(2)配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降低输液反应。挂瓶时可告知病人现在准备注射的药品名称、输液总量、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注射时根据药物选择好血管,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感,做到一针见血,如果一次穿刺未成功,应主动向患者道歉。穿刺成功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准确调节滴速,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自行调节滴速[1]。(3)加强护理巡视,提高患者舒适度:检查病人输液速度是否自行调快或调慢,询问病人是否觉得温度适宜,如天气热开空调,天气冷提供热水袋等,帮助病人解决行动上的不方便,如护送病人去厕所等。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此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告知患者日常的健康保健知识,如饮食、锻炼方法、作息时间等。宣教时注意语气不要生硬,不带专业术语,句子要通俗易懂,患者理解,满意。(4)拔针时应做到快速、轻柔,并告知病人正确的按压方法,让病人再休息5-10分钟,无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方可离开。

2.加强护士的专业技能训练及理论知识学习

目前药物品种繁多, 新药增加。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保证自己的药物知识水平跟得上医疗服务的要求[2]。加强护士的理论知识,一旦有患者出现输液反应,要懂得采取何种抢救措施。同时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做好“三查八对一注意”。

3.总结

病人来就诊时,疾病上的痛苦加上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让患者感到紧张,焦虑。为了适应现代护理的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满足输液患者的舒适需求, 我们在护理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3],通过有效的整体护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做好每个病人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在生理上获得满足,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以患者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真正促进了医院的文化、经济水平,提升了护士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鹿丽华,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与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6(7),202-203

[2]吴美君,门急诊输液观察患者的护理管理措施,吉林医学,2011,32(13),2705-2706

小儿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011年我院门诊输液100例患儿, 主要运用静脉穿刺, 对穿刺方法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等进行的收集和总结。100例患儿中, 男48例, 女52例, 年龄1岁~6岁, 用静脉注射针头均是5.5号。

2 护理措施

2.1 静脉穿刺

2.1.1 穿刺前准备

护理人员上班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 不要让情绪影响工作。输液前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 备好输液贴, 再备好固定针的头套等所有用具。1岁~3岁的幼儿头部皮下脂肪少, 血管清晰表浅, 呈网状分布。先刮去血管周围头发及汗毛, 尽量暴露血管, 以利进针及固定。3岁~12岁宜选四肢静脉, 如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

2.1.2 穿刺方法

选择好血管,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8 cm, 拔去针头保护套, 针头斜面向上, 右手持针翼, 左手绷紧皮肤, 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 进入血管后有落空感, 进针后速度要慢, 观察有无回血。如进针无阻力, 但未见回血, 此时可捏输液管下段, 一般可见回血, 表明穿刺成功;如未见回血, 可能为穿刺失败, 需拔针后另行静脉穿刺。小儿头皮静脉细, 有的只能进入针头斜面, 故具体进针深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 进针较深, 血管可能穿破, 这与成人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往前平行进针是不同的[1]。

2.1.3 针头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 左手拇指固定针柄, 右手用无菌干棉球将针柄垫起, 使针头水平, 不上翘, 再用胶布固定。粘胶布时尽量不要粘连头发, 以免拔针时揭胶布增加患儿痛苦。最后带上头套, 固定针头。

2.1.4 拔针方法

输液完后拔针时先固定好患儿再揭去胶布, 胶布分离要彻底避免硬拉而划伤患儿, 留下输液贴用手轻轻按压, 迅速拔针并用力按压穿刺部位5 min, 直到不出血为止, 禁止揉搓, 以防发生淤血。

2.1.5 拔针后起硬块

穿刺不成功, 造成液体外渗, 或拔针后按压时间短, 按压错位等造成局部血液外渗、隆起、硬结。要及时给予土豆洗净后切成薄片外敷, 或50%硫酸镁外敷, 严重时通知医生。

2.2 静脉输液对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

2.2.1 心理反应

2.2.1. 1 恐惧心理

大多数患儿在接受输液治疗的过程中, 对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和陌生环境产生了恐惧感, 怕针头、怕痛、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有的家长对静脉输液治疗不了解, 怕输液产生依赖性、护士技术不过关等。由于这些恐惧心理, 使有的患儿不能接受静脉给药, 给予其他治疗方法, 从而耽误病情, 延长了病程。

2.2.1. 2 紧张心理

大多患儿在穿刺前有紧张的心理, 在治疗过程中, 有的家长担心液体和药物对患儿有不良反应、副作用, 再加上患儿哭闹不止, 家长更为紧张, 互相影响, 使家长焦虑不安, 反复询问医生、护士, 造成种种紧张心理, 而影响治疗效果。

2.2.2 心理护理

2.2.2. 1 患儿心理护理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要保护对象, 孩子生病时, 家长都期望有一个好的治疗效果。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患儿, 对他们要亲切友好, 用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谈, 分散注意力, 消除戒备心理, 取得其配合。对婴儿期的患儿要仔细观察婴儿的感知反应来了解病情, 如啼哭不止, 可能是衣裤尿湿、疼痛、饥饿等引起, 此时护士要凭借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 告知年轻父母。

2.2.2. 2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家长是患儿的保护者、支撑者, 是患儿接受治疗的主宰者。患儿家长期望值高[2], 孩子生病时, 家长特别期望治疗能一针见血, 药到病除。作为门诊护士, 除了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头脑, 同时还要患儿家长了解和信任我们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熟练、准确的操作技能给患儿家长带来信任和安全感;反之, 技术不过硬, 会造成患儿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反感, 以致少数家长的不理解, 发怒、烦躁、冲动, 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对家长的疑问作出负责、科学的解释, 稳定其情绪, 使家长放下包袱, 愉快地协助我们的工作, 使患儿的疾病早日康复。

2.2.2. 3 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上班时情绪稳定, 要充满自信, 集中精力。利用优质的护理服务, 过硬的本领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 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患儿和家长的注视下, 所以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3 营造良好的静脉注射环境

由于患者均为儿童, 所以病房要温馨、整洁, 尽量多摆放植物和鲜花, 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 使他们心情愉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 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在治疗室配备齐全的抢救器械及抢救药品。

2.4 无菌操作

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加强管理, 杜绝差错事故。在进行输液之前, 要确认患儿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特殊的药物要做过敏试验, 仔细观察皮肤的反应, 药物皮试后呈阴性才可使用该药。护理人员要熟悉输液的性质, 以及用该药物后所达到的目的, 以及药物的副作用。认真填写输液卡及编号, 一式两份, 护士1份, 输液瓶上贴1份。

2.5 了解患儿性格特点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观察患儿的行为举止, 主动与家长交流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 在输液前对不同性格的患儿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 使患儿配合完成治疗。护理人员应对家长进行疾病健康指导, 和宣教患儿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6 加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 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结合临床, 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 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在静脉输液过程中, 多次穿刺的现象发生。如多次穿刺失败, 要耐心地安慰患儿及家长, 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态度要和蔼可亲, 对患儿要有爱心、耐心, 对家长要有同情心, 对自己要有信心。在输液时, 根据患儿的特点, 合理选择血管, 这样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在巡视病房时, 要认真仔细观察患儿情况, 一旦患儿有什么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 立即停止输液, 马上通知医生。由于患儿年纪较小, 语言表达不清楚, 所以一定要与家属共同监督, 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2.7 静脉输液过程中用药的护理

由于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以及患儿发病时, 起病急、变化快, 容易造成危险, 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如:腹泻患儿脱水时, 静脉输液速度要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补钾时浓度在0.3%, 速度要慢, 见尿补钾。青霉素、头孢类的药物输液时, 要严密观察其过敏反应的发生。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 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 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 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所以, 一般新生儿用药剂量宜少, 用药间隔时间适当延长, 用药不宜过久, 否则易发生中毒。

3 结果

本院主要针对100例患儿进行了相应的护理, 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100例临床患儿护理后的效果以及满意程度: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小差错2例, 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器中有少量小气泡4例, 家属满意率96.6%。

4 讨论

静脉输液是儿童疾病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是儿科护理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操作, 要求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术。门诊静脉输液只有提供给患儿及家长安全、准确、及时、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才能有效提高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穆乃娟, 房美玲, 李淑芳.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及输液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5, 9 (6) :539.

门诊静脉输液质量 篇5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59-02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儿科,在2~6岁的患儿中,静脉输液更是最常见的给药方法。2~6岁的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否顺利地给患儿完成静脉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直接影响到护士与患儿及其家长的关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2岁以前通过以母爱为中心的育儿方式,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的环境有基本信任感;4岁起开始独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赞赏而产生成功感[1]。因此,对2~6岁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并取得其配合,对顺利完成输液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期临床输液2~6岁患儿100例,其中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63例,接受输液治疗2次以上者37例。

1.2 心理护理 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患儿的恐惧、好动、哭闹不安以及家长的担心、疑虑等一些问题,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完成输液。

1.2.1 恐惧 恐惧是2~6岁患儿在面对住院、治疗、疾病的特征性心理问题。90%的患儿住院以后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受输液治疗。在63例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中,100%的患儿均存在恐惧心理,反应为紧张、哭闹、面红、肢体反抗等,不能配合治疗。2~6岁的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能明显地感觉到周围的人或事对自己的威胁;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又仅在于表面,因此,在面对输液治疗中,恐惧心理占主导地位。面对此类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语言温和,与患儿多接触,消除陌生感。通过对话,初步了解患儿喜欢的人物及所处的环境;②客观真实地向患儿介绍输液治疗的过程,介绍时应注意语言技巧,尽量使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以消除其对静脉穿刺的恐惧感及其紧张心理,配合治疗;③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可使用鼓励性及奖励性的语言,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本资料37例中有2次及2次以上的输液治疗经验的患儿所表现出的恐惧明显少于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但他们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一次穿刺成功率、为他输液的护士阿姨是否熟悉等。因此,对他们进行输液时,应多鼓励,多表扬,提高穿刺技术,尽量满足他们的条件,如可以自己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固定的护士为他进行穿刺。

1.2.2 好动 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患儿的特点。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常会出现液体外流、针头脱出血管外等现象。应耐心说服患儿保持安静,讲明其利害关系,并加强巡视,以保证顺利完成整个输液过程。

1.2.3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问题的表现形式上几乎是相同的,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用得体的语言,稳重的动作,诚恳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包括耐心解释、操作熟练,切不可简单生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3 医护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3.1 准备工作未做好 有时会出现忘带输液贴、止血带之类的事情,甚至会出现输液卡上的名字与病人的名字不符,以至于核对姓名时有误,让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在静脉输液前应备齐用物,核对清楚,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

1.3.2 不自信 护士在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有时会产生紧张情绪。尤其是在患儿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紧张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出现脸红、进针时手发抖等现象。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无论你面对的病人血管情况多么复杂,都要相信自己能行。

1.3.3 注意力不集中 护士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心不在焉,甚至与他人闲聊,引起家长反感。有的患儿会认为护士阿姨不关心自己。因此,操作时应认真负责,增强责任心,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2 结果

对100例患儿均按护理常规要求[2]进行输液,并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100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98例,由于血管条件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1例;输液过程中因外渗、外力因素导致头皮静脉针脱出血管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者1例。1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输液。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儿科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由于患儿好动引起液体外渗、针头脱落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3 讨论

输液是临床护士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虽然绝大多数护士均能完成静脉输液这项操作,但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细小环节中,常常会忽视心理护理的作用。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同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儿科,对2~6岁的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有一定困难。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根据其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治疗,确保输液安全顺利完成输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115.

门诊患儿静脉输液的心理护理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2009年1月~2009年3月在我院门诊静脉输液室行静脉输液的患者中年龄为5个月~14岁的患儿, 共200例, 均为首次进行静脉注射。静脉输液穿刺均由笔者操作。

1.2 方法

通过询问家长患儿的平时表现和行为特征, 同时根据患儿在接受治疗时的面部表情, 对全部患儿进行分类。

1.3 判断标准

1.3.1 勇敢型

此类患儿往往表现得自信和满不在乎, 喜欢护士表扬其勇敢, 我们在打针时可以挑选这样的孩子先打, 打完后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以此给内向或胆小型的孩子做榜样。

1.3.2 内向或胆小型

此类患儿的一种表现是少言寡语, 依赖性强, 喜欢依偎在父母或陪同人员身边, 另一种表现是性情温顺, 不会产生明显的干扰或破坏行为, 容易被护士忽视。此类孩子较为脆弱, 对疼痛尤其敏感, 心灵最容易受到伤害, 是护士最需要关心、体贴的对象。

1.3.3 不合作型

性格倔强、“宁死不屈”是此类患儿的主要性格特征, 其具体表现是看见护士提着输液瓶到床头就大哭大闹, 拳打脚踢, 甚至对护士进行攻击或干脆逃跑。

1.4 对象的分组

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 (100例) 和护理干预组 (100例) 。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行为特征类型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0.171, P>0.05) 。

1.5 护理干预措施

(1) 对需要行静脉输液的患儿, 先告诉其家长及陪同人员, 并先做好家长及陪同人员的思想工作, 然后, 护士再根据患儿的表现, 优先选出勇敢型的患儿做治疗, 为其他患儿树立榜样。

(2) 对内向或胆小型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时, 护士不能急于操作, 要先与其交谈, 态度要亲切, 语言要文雅, 动作要轻柔, 可对患儿做一些简单的解释和安慰工作, 对患儿多鼓励, 勿训斥, 以保护其自尊心。在静脉穿刺过程中与患儿亲切交谈, 以分散其注意力, 取得合作。

(3) 对不合作型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时, 护士要注意因势利导, 不能急于求成。护士要真诚地为患儿着想, 主动同他们交朋友, 还可以让勇敢型的患儿做示范, 让其谈打针时的心理感受, 再对他们提出一点要求。对于个别蛮不讲理、劝导无效的患儿, 可嘱其家长协助固定好穿刺部位, 用严肃的语言夸大输液治疗的好处, 并强迫其进行静脉穿刺。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在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后, 一般护理组患儿输液合作率分别为:勇敢型87.69%、内向或胆小型53.27%、不合作型38.56%。护理干预组患儿输液合作率分别为:勇敢型92.07%、内向或胆小型79.82%、不合作型71.13%。分别对2组患儿的输液合作率进行比较, 勇敢型无显著性差异 (χ2=0.148 9, P>0.05) , 内向或胆小型及不合作型2组进行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χ2=16.403, 12.295, P<0.01) 。

3 讨论

(1) 争取家长及陪同人员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无论是住院的患儿还是在门诊行静脉输液的患儿, 至少都有一位家长陪护。家长除了希望患儿早日康复外, 最普遍的心理就是希望护士能在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当护士拿着输液瓶来到病床旁时, 家长都比较紧张。要是一针穿刺没有成功, 有的家长很着急, 不知所措;有的责怪护士;有的心情比较急躁, 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护士要同情、理解家长, 尽可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热情地接待患儿和家长。要耐心地给予家长解释, 在给家长介绍药物或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时, 多用保护性、安慰性的语言, 言语要有度, 把握好分寸。遇到性情急躁的家长时要用文明的行为去缓解他们急躁、紧张的情绪, 尽可能让家长平静、满意。对文化素质高的家长, 解释语言要精炼;对文化素质低的家长, 解释语言应通俗、不厌其烦, 使家长能够理解、支持和信任护士, 即使有时因某种原因操作失误了, 家长也能给予理解, 有时甚至还能安慰、鼓励护士, 并积极配合。因为家长是患儿最信赖、与患儿关系最亲密的人, 家长陪伴患儿, 使患儿有安全感, 其情绪就会趋向稳定。总之, 要使患儿配合治疗, 护士就要在对患儿实施心理干预的同时, 不能忽视家长这个对患儿心理反应起关键作用的角色。家长与护士的联合作用, 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

(2) 为针对患儿不同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以提高对患儿静脉输液的合作率, 我们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断患儿的心理状态, 因为面部表情可反映心理状况, 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客观外显行为。本组资料根据患儿的面部表情对其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快捷, 便于护士根据不同类型患儿的心理反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因为儿童的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 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其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部事物, 儿童的行为和情绪易因受当时外界事物或环境的诱导而改变, 从我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 2组患儿输液的合作率比较结果为:勇敢型无显著性差异 (χ2=0.148 9, P>0.05) , 内向或胆小型及不合作型2组进行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χ2=16.403, 12.295, P<0.01) 。勇敢型患儿一般都能主动配合治疗, 因此一般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某些患儿因一次静脉穿刺不成功而可能需要再次或多次穿刺, 加上外界的不良刺激, 其可由勇敢型转为不合作型, 这时若经鼓励, 这些患儿均可完成治疗。因而护理干预组勇敢型患儿输液的合作率仍比一般护理组高, 说明护理干预对提高勇敢型患儿输液的合作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向或胆小型及不合作型患儿经过护理干预后均能提高输液合作率, 说明大多数患儿无论心理状态怎样, 护士均可采用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进行诱导教育, 大部分患儿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因此护理干预组内向或胆小型及不合作型患儿的输液合作率比一般护理组患儿的输液合作率高, 且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我们在门诊对患儿行静脉穿刺时, 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这对提高门诊患儿静脉输液的合作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我们在给患儿行静脉穿刺时, 还应当注意与患儿接近的技巧, 因为当护士接近患儿时, 首先进入患儿视觉的非语言行为是护士的表情, 而表情是人态度的第一反应, 微笑可使患儿体验到友好情感, 让患儿有愉快、轻松的感觉。护士来到患儿身边时不要急于做治疗, 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护士在静脉穿刺时的操作技术也很重要, 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这样可提高患儿对护士的信赖感。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门诊对患儿行静脉穿刺时, 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影响患儿静脉穿刺时的心理反应, 并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患儿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状况及采用相应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200例患儿在行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状况, 并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类型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全部患儿在行静脉输液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在合理的护理干预下均能配合治疗, 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影响患儿静脉输液时的心理反应, 并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患儿,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谢凌云, 彭希敏, 谢兰.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5) :105~106.

[2]祝敏芬, 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4, 3 (2) :86~88.

门诊静脉输液质量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门诊输液大厅输液的老年患者120例, 年龄均在60岁以上, 有正常语言交流能力, 持续静脉输液量在250 ml以上或输入高渗液体、化疗药物, 均应用头皮静脉输液针, 不包括应用PICC置管及留置套管针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实验组年龄60~93岁, 平均 (80.3±3.5) 岁, 平均治疗时间 (4.0±3.2) 天;对照组年龄60~92岁, 平均 (79.5±3.2) 岁, 平均治疗时间 (7.0±2.4) 天。两组在年龄、治疗时间、性别、疾病种类、血管条件、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服务流程, 实验组采用全程规范化、人性化优质输液服务流程, 具体如下。输液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将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向患者交代清楚。沟通交流时语言规范, 态度亲切、和蔼, 认真核对姓名、性别、年龄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药物现配现用。输液时手法轻, 选择血管细心合理, 一针见血, 并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加强输液期间巡视, 每30 min巡视一次, 做到班班交接, 检查回血是否良好。拔除液体标准:穿刺部位或周围皮肤红肿、患者主诉明显疼痛;未见回血;液体滴速减慢, <15滴/min (排除液体因素) 。拔针时, 护士左手拇指将进针部位的皮肤向下绷紧, 食指不加压地置于皮肤穿刺点胶布上, 右手缓慢将针头拔出, 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依次按压穿刺点及其针眼上方的皮肤5~10 min, 避免按揉针眼。

1.3 观察指标

局部皮肤状况判断指标:药液外渗情况 (“+”为局部明显肿胀, “-”为局部无明显肿胀) ;局部有无疼痛;局部有无硬结;拔针后穿刺部位有无青紫、淤斑。患者满意度: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内容包括护士在输液前能够主动向您介绍注意事项吗?护士能够帮助您摆放至舒适体位吗?护士能够按时巡视您的液体情况吗?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您对处理结果满意吗?您对输液有安全担忧吗?要求患者根据实际情况, 对每项内容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处局部皮肤情况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担忧的问题 (见表3)

3 讨论

3.1 将健康教育融入输液护理各环节, 尊重患者知情权

刘萍[1]的调查结果表明, 100%的患者认为了解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很有必要。部分老年患者不了解静脉输液的一般情况、药物知识、输液的量及时间、治疗目的等, 对静脉穿刺有恐惧感, 甚至不配合治疗;还有患者对液体滴速要求不清楚, 对输液后的注意事项和自我护理措施不了解等。陈少玲等[2]的调查显示, 93%的患者要求护士在输液时多与其沟通, 80%的患者需要了解药物名称。护士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药物知识, 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患者进行宣教与指导。当然, 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殊群体, 我们还要求护士学习老年护理学知识, 根据不同疾病和患者心理特点, 采取有效的沟通交流方法。输液相关知识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只有将健康教育融入输液护理各环节, 才能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2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保证老年患者输液安全

老年患者生理功能处于退行性状态, 消瘦/肥胖、衰竭、水肿等现象明显, 且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差, 输液过程中易出现渗漏性损伤、静脉炎、输液反应等并发症。因此, 针对老年患者制定规范化、人性化输液服务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实验组输液前护士履行告知义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巡视, 注意穿刺处皮肤情况 (外渗、红肿、疼痛、颜色等) 、液体滴速、患者主诉等内容, 并做到在患者面前交接班, 责任到人。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规范的液体拔除标准, 使护士主动发现安全隐患, 避免护理差错。调查发现, 在预防输液并发症 (包括避免液体外渗、红肿、皮肤青紫淤斑等) 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3 实施全程规范化、人性化优质输液服务流程, 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护理风险

通过对引发静脉输液纠纷相关因素的分析得知, 沟通不够和护士服务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因此, 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不再视静脉输液为纯技术性工作, 而要看到其服务价值。汪荣姬等[3]调查发现, 58.0%的男性老年患者与61.5%的女性老年患者希望护士在任何时间都能和蔼、耐心、负责, 多巡视、多与患者沟通, 讲解有关静脉输液的知识, 开导、安慰患者,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吴柳等[4]研究发现, 实施规范化输液服务流程后, 液体外渗、皮肤青紫瘀斑发生率明显降低, 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 这与本调查结果一致。在传统输液流程中增加人性化服务环节, 针对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制定护理方案,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P<0.05) , 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不安全感, 增强护士人性化护理意识。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行性改变, 大多合并多种疾病, 病程长, 恢复慢, 输液疗程长, 且用药复杂, 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护理问题。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研究, 找到相应对策, 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 以娴熟的技术、耐心的解释, 细心的服务获得患者的认同, 加强主动服务意识, 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护理风险, 预防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刘萍.静脉输液患者护理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6) :149-150.

[2]陈少玲, 张友惠, 蔡军红, 等.住院病人静脉输液需求调查[J].家庭护士, 2007, 5 (2) :9-10.

[3]汪荣姬, 潘婵, 李光霞.门诊与住院老年病人静脉输液需求的心理状态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2) :125-127.

门诊静脉输液中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统计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静脉输液的患者5000例, 年龄7~62岁, 平均39.5岁。其中男3318例, 女1682例, 呼吸系统疾病1880例, 消化系统疾病1561例, 荨麻疹及过敏疾病798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712例, 其他49例。

2 护理措施

2.1 硬件建设:

加强环境建设,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输液环境, 门诊输液室中央空调, 光线充足且温暖舒适, 摆放一些花草, 有2台大屏幕电视, 每个凳椅上都备有靠垫, 使患者有一种家庭感。我们为患者提供饮用热水、暖手袋、报纸、图书、厕纸, 塑料袋、纸笔等一些方便小物件, 细节使患者有了亲切感。门诊输液室内外配备了标识牌及各种温馨路口和设施标识提示, 温馨小提示使患者就诊方便及减少了环境的陌生感。我科率先在门诊静点室打造儿童乐园区, 我们科接待儿科患者年龄较大, 一般是学龄儿童, 并且患者不是很多, 但是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特意预留一部分里面空间, 墙壁上粘贴色彩艳丽的卡通墙纸, 配有电视动画宣传图片, 一些小兔子熊和气垫球等无伤害的大型软玩具, 淡粉色墙壁新颖温暖舒适, 吸引儿童转移身体不适, 分散注意力, 室内的小卡通转椅特别受到孩子欢迎, 在门诊静点室中建立呼号台, 有专人呼号, 以免人多出现混乱, 中间时段播放轻音乐和健康小知识, 专职团队对患者进行输液护理能明显缩短患者等待输液的时间及穿刺时间[1,2], 整个大厅秩序井然, 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2 人员素质建设:

在医疗工作中, 护士的工作态度和形象对护理对象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1]。护士的仪表着装首先给患者一个印象, 语言、行为举止关系到患者对你的信任度, 一个好的护士是衣帽整洁, 仪表端庄大方, 是爱心使者的象征。

组织护士全科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穿刺技术达到娴熟, 老护士对新护士亲身讲解传授困难静脉穿刺心得, 要求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人人过关, 对静脉穿刺成功率不合格的护士采用单独专项练习,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科一次穿刺成功率基本100%。我科加强新技术学习, 在成功率提高的基础上采用无痛静脉注射法和拔针法操作技巧学习, 输液7 d以上的儿童和老年条件允许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射, 减少患者穿刺次数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不断地学习一些常见病种相关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 对儿科学、老年学、心理学等新理论知识及时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爱患情操, 用微笑服务减轻患者害怕和焦虑心理, 增加患者来我医院就医的信心, 护士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培养自身素质。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很好的体现, 治疗护理不仅考虑患者身体需要, 也注重患者在疾病的时段心理也同样遭受创伤, 护理提倡人性化护理理念, 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 特别是儿童和老年, 因生长阶段的特点, 患者心理表现脆弱, 心理护理可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成立了亲情圈小组, 设立了具体实施步骤, 题目就是加强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少患者不良反应。设立了具体步骤实施, 在活动中我们不断的学习, 总结经验, 制订出较完善的静脉输液操作告知流程, 强化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 护士三查八对先核对患者, 避免医疗差错, 心理护理穿插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 不流于形式, 比较贴心, 人性化。根据我科患儿年龄组的特点实施并定期改进。首先护士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 安置病房单元并告知注意事项, 在与患儿交流时要采用儿式的易懂语气, 举止轻柔语言亲切, 首次输液前护士抚慰鼓励患儿尽量主动配合, 因我科患儿现对较大语言沟通有效, 所以护士的态度直接影响患儿的配合程度。

一些儿胆小型内向儿童, 要采用多鼓励树立榜样方法, 让勇敢的孩子做示范, 儿童勇敢伸出胳膊时要表扬和鼓励, 因为患儿年龄较大, 向他们讲解会比较有效, 护士第一次儿童静脉穿刺时如果成功后, 患儿就有了良好印象, 心理接受在合理的护理干预下均能配合治疗[3], 儿童来到静点室先要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沟通, 讲解开导患儿减轻患儿紧张恐惧心理。护士不要看患者较多着急, 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和儿童, 语气一定要先亲切、温和, 取得他们的信任, 第1天留下好的印象对接下来几天注射顺利进行事关重要。

输液过程中护士巡视并进行心理护理是最好的时间, 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药物的反应, 要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注射部位有无渗漏, 有无一些不适反应, 护士可采用面容直观法观察面部表情, 观察每位患者的面容表情, 判断患者的心理情况, 可给患者倒杯热水, 注射刺激性药液可调慢滴数、给个热水袋暖手减少疼痛。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4]。一些老年患者, 特别自己来院的护士要多与患者唠唠嗑, 询问患者有无需求, 不愿意讲话的患者要特别注意留心, 及时给予帮助, 点点滴滴发现心理需求, 及时给予安慰处理, 护士有时一些细小的关心就会增加护患之间的亲近感和安全感, 良好的沟通是促进护患关系和谐的纽带。

3 结果

静脉输液过程中护患关系和谐, 全年无护理投诉, 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减少, 特别是儿童依从性提高, 护士静脉输液成功率上升, 患者门诊输液量增加, 好的环境和服务有些不需要住院患者愿意到门诊注射, 解决了一部分挂床问题, 同期比满意率提高。

4 结论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性化的表现,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护士在静脉输液中不流于单纯操作, 注重患者的身心反应, 对患者静脉输液全程进行巡视, 并正确指导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护理方式,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逐渐消除负性情绪, 对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

对于沟通在我们静点室也体现良好的团队核心力量, 每个护士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并患者进行集体宣教和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相结合, 微笑服务一视同仁, 不针对患者的身份和地位, 患者有些心里话愿意和护士说说, 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明显优于集中性心理护理[6]。

护士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改进和有效实施, 护士也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 提高自身素质, 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更大的满足了患者健康需求, 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身心护理, 心理护理创建了亲情沟通、微笑服务, 减少了医患间的矛盾, 提高了护士静脉穿刺率, 良好的心理护理减少了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促进了医患和谐, 使护理质量跃上了新的台阶。

摘要:目的 加强门诊静点室静脉输液中的人文关怀, 注重心理护理, 提高门诊注射的护理质量, 满足患者身心需要。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静脉输液的50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 了解患者对加强心理护理前后的反馈, 观察护理对治疗护理效果。结果 静脉输液过程中护患关系和谐, 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减少, 特别是儿童依从性提高, 护士静脉输液成功率上升, 患者门诊输液量和满意率均提高。结论 护士在静脉输液中不仅限于单纯操作, 对患者静脉输液全程进行巡视, 掌握沟通技巧并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 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改进和有效实施。亲情沟通、微笑服务减少了医患间的矛盾, 提高了护士静脉穿刺率, 良好的心理护理促进了医患和谐, 使护理质量跃上了新台阶。

关键词:门诊,静脉输液,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白小芳.浅析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转归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6) :143-144.

[2]沈楠楠.浅谈在门诊急诊科室中建立专职静脉输液护理团队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7) :99-100.

[3]程霞.儿童静脉输液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及预防[J].祝您健康·新医药, 2010, 1 (1) :6, 18.

[4]齐玲, 李响, 张秀敏, 等.老年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 (z1) :94.

[5]黄建美.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4, 27 (23) :153.

高龄患者在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 篇9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00例, 均为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本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 年龄60~87岁, 大多数为本医院门诊附近的慢性病患者, 并曾接受过大医院的诊疗, 服务对象疾病种类多样。

2 方法

2.1 穿刺方法的选择

高龄患者多有血管硬化, 且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血管壁弹性差, 脆性增加, 大部分高龄人活动量又小, 有的甚至失去活动能力。血管细而不明显, 体瘦型高龄患者, 皮肤干燥松弛, 皮下脂肪少, 肌肉萎缩, 静脉充盈度差, 血管细而滑甚至僵硬, 难于穿刺血管壁, 也不易固定, 肥胖型患者, 皮下脂肪厚, 血管深而细, 肉眼看不见, 靠静脉的解剖部位穿刺经验进行进针。

对于高龄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 常给我们选择血管和穿刺带来困难。我们的体会是认真细致地选择好血管是穿刺的首要条件, 必要时局部按摩, 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 以促使局部血管扩张, 摸清静脉的走向和特点, 再行穿刺。穿刺前不要过早扎紧压脉带, 以免影响局部血循环, 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同时高龄患者血管壁脆, 如过早使之充盈, 进针时易穿破血管。故应在选择好血管后, 松开止血袋, 等消毒好皮肤, 排空气体等准备工作完毕后, 再扎止血带进行穿刺, 对细而表浅的静脉, 选用5.5号输液器头皮针为宜, 而且针头细而短。针尖的斜面短而锐利, 进针时不易过深, 只要有回血即可固定, 对不合作患者借助夹板或约束带协助固定, 行指或趾部位穿刺者, 绕周固定时, 松紧度要适宜, 以不影响末梢循环为宜。

2.2 液体滴速控制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 其体液总量也逐渐减少, 细胞内液常处于脱水状态, 这在正常情况, 是可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当机体发生异常情况时, 特别是感染伴高热致中毒性休克时, 因机体有效血容量不足, 各重要脏器及细胞严重水肿, 则急需补充液体, 否则可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对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储备力及心排出量降低的高龄患者, 即使是轻微的内外因素刺激也有诱发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 而输液滴速不当常为诱发疾病的因素之一。从以上病理生理的特点看来, 为高龄患者输液时, 应根据其心肺肾功能和具体病情控制滴速, 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 又可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通过对200例次高龄患者的临床观察, 我们的经验体会是: (1) 根据病情控制滴速, 一般无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滴速控制在50滴/min左右, 对有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心电图改变者, 滴速控制在30-40滴/min, 以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2) 根据输液总量和液体性质控制滴速。若病人患心肺脑类疾病, 液体速度宜慢, 尤其是输入低分子糖酐, 706代血浆等分子量小的液体, 它们虽然有改善微循环, 防止弥散型血管内凝血的作用, 但能扩充血容量, 如滴速过快, 血容量骤增, 则加重心脏负担, 有造成急性心力衰竭的可能, 故开始易20-30滴/min为宜, 经观察无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时再调至40滴/min左右。

2.3 保护静脉的选用

对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高龄患者, 需要长时间用药输液, 我们就应该有计划地选择和保护好每一条大小静脉, 以保证输液通畅。如癌症患者用药时间较长, 故早期选择末梢小静脉 (指趾) 为宜, 并防止药液外渗致局部组织坏死。另外某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强, 如氯化钾等, 除稀释药物的浓度外, 宜选择较粗的静脉输液。

2.4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护士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避免反复进针, 以减少局部刺激,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血管, 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尽量稀释其浓度, 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 采取局部热敷方法, 以扩张血管, 保证输液通畅。

2.5 输液后的护理

拔针时, 护士耐心等药瓶的药液输完后才拔针, 告知患者拔针后顺血管方向按压3-4min, 勿揉动, 并交代纵行按压针眼的目的、方法、时间, 从而使患者局部因按压欠妥所致的出血、肿胀减少。

3 小结

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时, 护士熟练的静脉穿刺技能, 随时观察患者液体的滴入情况, 并及时提供帮助, 可以消除患者在输液中的种种担心, 让患者改变对社区护士的工作主要就是静脉输液, 机械重复操作的误解。从而使高龄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

参考文献

[1]黄显燕, 夏冬梅, 王云秀.社区卫生服务中静脉输液的整体护理[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 (02) .

[2]王淑兰.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18) .

[3]张秀娟.手取不同姿势扎止血带对浅静脉充盈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0:44.

门诊静脉输液质量 篇1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输液室浙江杭州310003)【摘要】总结200例儿科门诊浅静脉留置针病人健康宣教方法,认为落实系统健康宣教能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儿科门诊浅静脉留置针的维护知识,能有效降低门诊浅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从而达到安全留置并进一步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关键词】儿科门诊;浅静脉留置针;健康宣教【中国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54-01 20世纪60年代,留置针在美国广泛应用90年代传入我国,并受到普遍欢迎,因为留置针外套管柔韧、对血管刺激小,可较长时间的在血管内留置,方便临床用药,并减少每天穿刺导致的痛苦[1] 。使用留置针,患者可适当活动,感觉较舒适,尤其在小儿,容易管理,但随着留置针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越来越多的使用,家长对留置针相关知识和自身健康的重视,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病人留置针的应用中愈显其重要性,并对小儿留置针的使用安全和留置时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我院门诊200例1岁以内小儿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病人应用留置针期间的健康教育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们收集了200例一岁以内门诊输液病人,在输液期间应用了留置针,其中对照组100例,平均年龄7月龄(2月龄~ 1岁);实验组100例,平均年龄6月龄(1月龄~ 1岁)。200例患者均为第一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于下肢足背静脉,护士操作技术和方法等因素对照无显著差异。1.2 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为进行一般的常规口头宣教与指导,并发放常规的书面宣教资料,实验组在常规宣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落实护士与留置患儿分组结对,实行一对一教育,采取的方法有口头讲解、书面资料、,现场举例,个别交谈等相结合,同时提供咨询电话,解答患儿离院后关于留置针的问题。1.3 健康教育的方法:(1)健康教育人员 对从事留置针穿刺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留置针规范操作可大大下降留置针应用的并发症,对从事留置针穿刺的护士进行考核,包括规范操作、注意事项和维护知识的考核,考核优秀的才能参加此次实验。(2)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内容 : 置管前的健康教育 对患儿的家长进行置管的目的,意义及常见并发症,并讲解成功案例,使患儿家长对留置针使用的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告知患儿家长现在国际上均不提倡在头皮静脉进行输液,而四肢钢针输液存在输液不顺利容易渗出肿胀的缺点。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有效保护小儿的血管,减少有创穿刺操作的次数,且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同时在输液过程中能提高患儿与家长的舒适度。让患儿家长接受并使用留置针。同时告知患者留置针的费用,经调查,静脉留置针穿刺过程中的护理及其会引起哪些并发症成为患者最担心的问题[2],所以,在置管前应让患者了解静脉留置针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虽然静脉留置针可出现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但可以通过护理手段加以预防,消除患者思想上的顾虑,更好地进行配合。置管后的健康教育 向患儿家长讲解所使用的药品名称和主要作用,适当的输液滴速控制在多少,切忌不可自调滴速。当液体滴完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防止因时间过长留置针内回血返流导致堵管。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留置针上方衣着不宜过紧 输液肢体长时间处于某种强迫体位造成肢体疲劳,发生不自主移动或躁动,导致留置针脱出;衣着过紧时,由于长时间压迫有留置针的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凝固而阻塞,同时勿让患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若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疼痛等不适,应立即报告护理人员。带管离院后的健康宣教 发放留置针维护使用手册,倾听患者的主诉,包括提供24小时咨询电话,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作出相应处理。让患儿家属掌握留置侧肢体的活动程度,应减少活动,尽量避免站立等运动,避免沐浴。保持置管区域干燥。做好不输液时留置针的固定,可用弹力适中的棉袜将足部包裹,防范小儿不配合造成自行拔出或抓脱留置针,夜间睡眠时要做好留置针的相对固定,例如:,睡眠时可在双腿之间放一小枕头进行阻隔,防止留置针意外滑脱。2 結果健康教育对使用留置针的患儿的影响见表一与表二表一:两组患儿家长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知晓度 表二:两组患儿留置针使用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儿家长满意率通过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经过系统的健康宣教,患儿家长的留置针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且常见并发症特别是留置针导管的堵管和滑脱发生率明显下降。3 结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降低或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3]。小儿门诊输液过程中常发生因输液引发的护理纠纷,通过这次实验发现,在小儿门诊输液时推行留置针输液并做好系统的健康宣教可以提高患儿家长的留置针自护能力,延长静脉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长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患儿和家长的舒适度,减轻痛苦。从而也降低了儿科输液纠纷的发生率。

同时我们应该了解到系统的健康教育对护士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除了掌握留置针的穿刺过程和操作要点,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娴熟的交流技巧并将护理程序贯穿整个健康教育中[4] 。随着儿科门诊开展越来越多的留置针输液,我们因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只局限于规范操作而忽视了健康教育,我们要努力将健康教育做好做实,从而降低儿科门诊留置针输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增加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参考文献[1]何伟华

小儿留置针的临床使用问题及护理对策 华夏医学 2007.20(3): 596-597[2]崔丽君 魏雪梅 杨苓 静脉留置针输液中存在的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1):78[3]彭艺刚 试论护士健康教育职能的强化[J] 护士进修杂志 1999,14(1):37[4]顾文珠 张娟 健康教育在门诊留置针输液病人中的应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30(2):245

上一篇:乙型肝炎两对半下一篇:颈性眩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