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电子信息系统

2024-05-11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 篇1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通过对各种军事信息系统的综合统一、综合集成和各军兵种综合运用来达到高效率、高效能使用资源的目的,它是多个信息系统组成的大型军事信息系统,具有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反情报、导航定位、公共信息管理和信息战等作战功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具备互通和互操作功能,为指挥员和战斗员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作战信息[1]。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各级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陆续建立,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规模日益庞大复杂。无论是从系统设计、建设,还是从系统集成考核及系统效能检测的角度讲,都对系统试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军事强国在系统试验领域,已取得了许多创新成就,国外已经探究了试验计划、实施、协同以及如何避免通常的错误和陷阱等问题[2],但国内在系统试验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特别是综合集成试验,试验周期长、内容复杂、组织协调工作异常庞杂。如何合理地安排试验计划、针对试验特点选择合理的试验流程、高效地组织开展试验等问题,都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指导。应根据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的特点和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快、更好、更经济地完成预定的试验任务。本文就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的特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探讨。

1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

1.1 系统试验特点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指挥要求高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系统复杂、规模庞大、涉及人员众多,协作面广。要完成这样系统的试验任务,要求全体参试人员明确试验目标和自己的责任,树立全局观念,协调一致地工作。在组织指挥上,必须高度集中统一,要求指挥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科学决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是一两个人难以胜任的,必须整合力量,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

(2)试验周期长,内容复杂

纵观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为保证系统的质量,需要进行各种不同性质的试验。特别是系统综合集成试验,试验规模庞大、参与试验的分系统众多、涉及技术面广,容易出现突发问题导致试验中断。以上各因素都决定了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试验周期长,内容复杂的特性。

(3)实施组织工作异常复杂

试验中可能会涉及到陆、海、空,二炮等各军兵种的设备、项目及系统,参试的部门、单位及人员众多,因此必须合理地组织安排试验,以保证试验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

(4)多专业综合,试验技术密集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涉及专业领域多,范围广,如计算机领域、电子技术领域、通信领域、电磁领域等一系列学科。要完成这样系统的试验任务,需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科学讨论,研究解决试验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另外,试验手段也必须先进多样,大量采用模拟试验技术、仿真试验技术,以提高试验的有效性并确保试验的成功率。要提高试验测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少量试验获取系统的各种有用信息。总之,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

(5)一体化试验,综合评估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往往采取研制部门的验证试验和设计定型试验相结合、实装试验与仿真试验相结合的一体化试验模式,这样可以减少重复,降低试验消耗,缩短试验周期。但采用一体化试验模式大大增加了试验的难度 。一是试验的质量监督与技术协调,扩大到了研制部门和仿真试验领域;二是数据的分析、检验和融合处理;三是综合效能评估,这些都是难度很大的技术,必须进行新的技术开发。

(6)关系重大,必须确保成功

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国家和军队的重点项目,是部队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军队领导和机关极为重视。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做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试验成功。

1.2 系统试验分类

一般来讲,试验是鉴定以前未经检查的事物的功能、验证某个假设是否成立、演示某个已知的事实的过程。因此按照通用试验的涵义,系统试验可划分为探索性试验、假设验证试验和实证性试验[2]。而按照产品研制阶段划分,试验可分为在研制阶段进行的研制试验以及在试生产和生产阶段进行的生产试验[3]。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具有其自身特点和复杂性,本文从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对系统试验的需求出发,以系统试验目的和内容为基础展开,将系统试验划分为演示论证试验、系统需求验证试验、系统体制验证试验、系统功能试验、系统性能试验、系统效能试验、系统硬件试验、系统集成试验和设备环境鉴定试验,试验分类如图1所示。每一类试验又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试验项目。

2 系统试验流程和工作内容

《美军电子战系统试验与鉴定程序》为美军各军兵种的电子战系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有关试验与鉴定和采办管理方法的美军军用标准[4],它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决策者所需要的T&E信息;(2)试验前分析;(3)试验与数据管理;(4)试验后综合与鉴定;(5)决策者比较T&E等信息[5]。尽管这套标准并不适用于我国军品的研制和试验,但其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本文在借鉴美军电子战系统试验与鉴定程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军事电子信息系统研制和试验的现状,将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划分为六个基本过程,即试验总体规划、试验方案设计与技术开发、试验前准备阶段、试验组织与实施、试验分析与总结、改进阶段,系统试验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同时介绍了每个试验阶段的主要任务、主要活动、完成标准。具体试验时可根据试验内容对主要活动进行裁减。

2.1 试验总体规划

2.1.1 主要任务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试验任务要求进行总体规划,编写试验总体计划大纲,试验总体技术要求和各项专项报告,申报试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等。

2.1.2 主要活动

(1)明确描述试验:明确试验目的、试验组成、试验限定条件等,为明确这些内容,必要时对任务需求书、作战要求书等原始文件进行审查和分析。

(2)分析被试验对象:根据试验任务要求分析被试验对象的组成,设计思想与原理、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功能性能、关键技术、技术规范与使用方法、现阶段所处的研制阶段与完成的状态。

(3)试验风险分析:分析必须验证的技术问题或作战问题存在哪些风险。

(4)试验系统设计:分析主要试验项目及内容、测试内容及要求、试验保障条件、试验系统构成、计划进度安排等。

(5)试验系统分析论证:试验项目与内容的必要性、测试内容及要求的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和需要增加的条件、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人员需求及技术培训要求等。

(6)编写试验总体技术要求。

(7)申报试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2.1.3 完成标准

明确了试验任务,掌握了试验对象的结构、原理、关键技术、功能性能、技术规范、试验总体技术要求,完成了试验系统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评审立项。

2.2 试验方案设计与技术开发阶段

2.2.1 主要任务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试验方案设计与编写,研究解决试验关键技术问题,完成试验配套项目的研制(如试验数据搜集软件)。

2.2.2 主要活动

(1)进行方案设计,编写试验方案。要考虑试验点、预测结果、必须开发的分析工具、需要什么类型数据以及数据量的大小,安排、控制试验资源以及对试验进行排序。

(2)编写测试方案、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案。

(3)研究解决试验关键技术问题。

(4)跟踪、关注试验关键技术和配套项目的研制,确保其成功完成。

(5)完成试验配套项目的研制。

2.2.3 完成标准

完成试验方案和其他相关方案的编写与评审,试验配套项目研制完成,试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取得成果。

2.3 试验前准备阶段

2.3.1 主要任务

完成正式试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环境、人员、技术、文件、配套设备及软件、后勤保障准备等。

2.3.2 主要活动

(1)成立试验领导小组:明确各参试单位和个人的职责分工。

(2)准备试验设施及相关资源:支持试验的资源可分为数字建模与计算机仿真、测量设施、系统集成试验室、硬件在回路设施、装机试验设施和真实环境六大类。准备好试验所用资源并进行检测,确保其能正常运行。

(3)环境准备:选定试验场区,搭建系统试验的试验环境(包括网络,系统运行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4)参试软件准备:测试参试的分系统软件必保其符合参试条件。

(5)人员准备:参试人员应熟悉试验计划,了解系统、掌握试验方法和测试方法。

(6)文件准备:准备试验所需的技术文件。

(7)技术准备:必要的仿真计算,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案等。

(8)试验配套软件准备:如驱动整个系统运转的想定、试验数据搜集软件等。

(9)制定试验实施计划,开好试验协调会。

(10)后勤保障准备:提供或帮助解决试验过程中所需的物资。

(11)对(1)-(10)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能转入试验。

2.3.3 完成标准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设施、机器达到要求,处于良好状态,物资器材齐备,技术准备充分,人员考核达到要求标准。

2.4 试验组织与实施

2.4.1 主要任务

按照试验计划安排和试验方案组织试验的具体实施,并解决在试验过程中突发的各种问题,最终完成试验的内容并得到试验数据。

2.4.2 主要活动

(1)按照批准的试验实施方案、计划确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测试。

(2)在试验中,担任不同角色的试验人员协调工作,共同完成试验任务。

(3)认真做好试验记录。试验记录应详细、准确、完整、清楚。试验记录通常包括:试验的时间、地点、试验主题、操作人员以及试验详细步骤及结果。

(4)认真做好有关试验的其他记录,包括环境数据记录(温度/湿度/天气)、试验系统加电/断电时间等。

(5)试验数据管理。试验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收集、处理、维护和建档。

(6)试验过程中,随时分析试验情况,掌握试验进度,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3 完成标准

按照试验实施计划完成所有的试验内容,记录并搜集了试验中的有用数据,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异常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和控制。

2.5 试验分析与总结

2.5.1 主要任务

收集全部试验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鉴定结论,编写试验总结报告。

2.5.2 主要活动

(1)收集所有试验数据:包括鉴定试验数据、仿真试验数据、评估试验数据等。

(2)对上述数据的可用性、相容性进行分析判断。

(3)需要重新审查“试验”阶段的试验日志,判断试验方法是否有缺陷。

(4)得出鉴定结论:分析数据质量、数据处理算法和仪表标定的准确性,若试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则要分析确定是试验方法或预测方法有误还是系统存在缺陷。

(5)数据综合处理、统计推断。

(6)得出对被试验的系统的综合性能效能的评估结论。

(7)对本次试验进行评估,编写试验总结报告。

2.5.3 完成标准

试验数据完整准确,鉴定结论客观、公正、可靠,遗留问题清楚,试验总结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2.6 改进阶段

2.6.1 主要任务

这一步是试验分析与总结后要进行的纠错反馈环节。根据试验鉴定结果,如果试验方法存在缺陷,则改正试验方法,并重新对被试系统进行试验。如果系统存在缺陷,纠正设计和实现后再重新对系统进行试验。

2.6.2 主要活动

“改进”包括系统改进和试验改进两方面内容。分析系统哪些部分必须改变或改进。由谁来采取必须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改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纠正存在缺陷的试验方法、寻找并更正仿真方面的误差、改进试验程序等。

2.6.3 完成标准

定位需要改进的系统模块或试验方面的不足,编写系统改进方案或试验改进方案,方案通过讨论和评审。

3 组织试验六个阶段的并行试验过程模型

对于试验流程中的六个阶段,需要有效合理地组织起来,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试验任务。当试验进入到试验总体方案与技术开发阶段后,由于系统试验任务比较繁重,可将试验合理划分为几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试验,划分时要考虑试验是否可以并发执行、不同试验相互间是否会产生影响等问题。划分试验有利于试验的管理,让若干个试验有一定时延的并行执行,可以减少试验资源的闲置浪费,相对缩短试验周期。并行试验模型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尤其是系统综合集成试验,试验周期长、内容复杂、组织协调工作异常庞杂,因此合理地安排试验计划、针对试验特点选择适合的试验流程、高效地组织开展试验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军事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试验的特点和分类,提出了军事信息系统试验分六个阶段的试验流程,针对每个试验阶段,从试验的主要任务、主要活动和完成标准三个方面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组织试验六个阶段的并行试验过程模型。

参考文献

[1]童志鹏,刘兴.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现代战争的擎天柱[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10.

[2]Dr.Dacid S.Albert.Code of best practice Experimentation[M/OL].[2002].http://www.ccrp.org.

[3]丁其伯.关于试验分类和试验文件编写问题[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0.

[4]谭显裕.美军电子战的试验与鉴定程序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04(4).

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篇2

摘要: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应用越发受到人们重视。当下,信息资源炙手可热,尤其是各行各业正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情况下,有必要完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笔者主要对电子商务时代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走进人们视野,并在短短几年时间获得迅速发展。在电子商务时代下,许多企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为了获取优质的资源,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企业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技术,保证企业的各项业务得到高效处理,提高协作效率。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相关技术也要不断进步,融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得到创新。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概念与构建

1.1 概念

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支持企业等机构的商务活动,是一种与传统物流交易截然不同的内容。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可实现高效协同管理,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可得到进一步优化,这样就可保证各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最终实现物流与资金流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化管理与运营目标[1]。信息管理系统可称之为 MIS,该系统能实现对信息的一系列处

理,在加大信息维护力度同时,可实现人机互动。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保证企业的管理得到进一步优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系统融入先进的计算手段,在保证计算结果更加精确的同时,对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有效提高内容的深度。

1.2 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对于企业等一些机构而言,构建基于电子商务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优化企业的业务处理,还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企业要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建设电子商务时要遵从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则需要有效发挥出自身职能,保证信息管理系统能得到安全建设,使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更加完善,稳定运行。在发展电子商务时,还要完善管理,构建长效运行机制,确保企业的电子商务环境更加稳定、和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满足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可与专业的 ERP 服务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保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2]。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的功能

2.1 优化内外部环境,实现信息高效传输和处理

电子商务时代下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可实现跨平台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许多企业开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管理系统可优化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因此,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很高要求。一般会设置防火墙,保证其符合相关标准,还可进一步拓展业务结构,使软件得到有效维护,实现软件功能的拓展[3]。此外,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还可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处理,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2.2 实现智能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目前,系统包括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两种。系统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通过这一系统可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存储。工作人员可及时根据相关信息采取相应对策与处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的各项工作必须保质保量,显然人工操作存在许多问题,而信息管理系统可有效改善这一局面。

2.3 保证系统安全,应用广泛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客户的身份认证与电子支付安全[4]。电子商务推动贸易、商业的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发展生机,需要应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对海量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保证交易安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随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其所应用的领域日益增多,进一步满足相关人员的需求。在电子商务中,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可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了解品牌、企业;对于企业而言,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同样可及时获得用户的订单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电子商务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影响

3.1 改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能得到有效发展,并充

分发挥系统自身的优势,促进电子商务活动顺利进行,保证企业的效益得到提升。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可深刻影响到管理人员的理念,促进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主要是以物流为基础,明确信息管理计划,并及时对物流信息进行跟踪和更新,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基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各项资源必须得到统一管理,这样方可为企业人员提供有效信息,确保交易安全、顺利完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可及时同步信息,使信息的接收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大大提高交易效率[5]。

3.2 保证物流信息得到高效管理

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物流信息无疑是信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物流信息十分复杂,会增加管理难度,因此,若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物流信息管理更加高效,将物流和采购合二为一,能有效降低工作量和工作负担。

3.3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处理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可转变原有的分散式与集中式信息处理方式,采用分布式信息处理方式,使企业能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信息处理效率。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完善

4.1 完善信息渠道,提高信息安全

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很难满足人们的信息需

求,需要转变信息传播方式。目前,信息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明确信息的获取渠道,保证信息更加安全。技术人员要完善信息的渠道,保证使用者在使用期间能获得畅通无阻的沟通体验。要加强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提高信息处理效率,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4.2 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迅速响应用户需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企业提高对信息的处理效率,保证企业能有效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做出正确的决策。要优化信息收集与处理环节,迅速响应用户需求,为其提供所需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保证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收集能力真正提升。

4.3 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明确奖惩机制

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相关人员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确保信息更加全面。还要完善奖惩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拒绝信息造假行为,这样就可优化信息管理系统。

4.4 加强信息反馈,保证电子商务活动顺利完成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的反馈环节尤为重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可有效提高信息质量。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能对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因此,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可确保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为保证用户能及时获得信息,既要保证系统能及时响应相关需求,又要保证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目前,在电子商务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通过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得到优化和筛选,为企业的决策人员提供有效依据,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可顺利进行。电子商务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持

5.1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信息安全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充分结合电子商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电子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确保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处于更加安全的环境之中。为了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必须通过法律予以保障,使市场有更加规范的秩序。

5.2 积极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操作

许多企业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认识程度有限,其信息管理方式比较传统,这样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规范使用,促进电子商务稳定发展,提高自身综合效益。

5.3 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建设

相关部门要加大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保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使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更加蒸蒸日上。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保证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创新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信息化水平更上一层楼。结语

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方可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信息管理系统,使其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参考文献

我军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初探 篇3

关键词: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116-04

Abstract: Analyzing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military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paper establishes military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PLA.

Key words: military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logistics management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外军特别是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将向“配送型后勤”转变。“配送型后勤”是一种动态的军事物流系统,为了管理这种动态系统,美军正在发展一种全新的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与整个后勤系统联结,形成“无缝隙”后勤,并实现全资产可视化的目标。

按照物流系统的思想实施军用物资保障,其根本的区别和标志就是建立军事物流配送中心。在一个联勤分部的区域内,不仅从经济效益角度看需要实施物资配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保障效益看,只有实现物资配送,才能够使物资保障更加及时、准确和方便部队。实施物资配送,是物流企业的发展成果,也是建立在物流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一个保障区域内,建立一个或多个军事物流配送中心,并且构建军事物流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1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及结构

1.1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

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对与军事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军事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军队后勤指挥员提供方案及运作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是提高军事物流运作效率,降低军队后勤保障成本的重要基础设施。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由以下子系统组成: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及其他系统,包括大量快速采集信息的条形码及POS系统,射频及标签系统,军事地理信息及全球定位系统等。

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中进行军事物流信息处理的管理子系统,它通过对系统内外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获得军事物流管理中有用的信息,并以表格、文件、报告、图形等形式输出,以便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组织军事物流活动,协调和控制各作业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联勤分部范围内,保障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协调,是以军事物流的系统思想推进军用物资保障的“即时与配送”功能的实现,实际上是扎扎实实的联勤作用。因此,在联勤分部系统内,实施对驻区部队军用物资综合“即时与配送”,这是当前军事物流的核心内容。即时需要军用物资信息的在线采集、传输和处理;配送(捆绑式配送)需要对物资资源、保障力量的精确掌握和运用。因此要实现“即时与配送”在操作层面上就是物资配送中心与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其中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谓迫在眉睫。

1.2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分析成功运作的大型物流公司的经验和模式,其追求效率和效益的目的是与军事物流系统的目标相一致的。对于军事物流系统而言,高效率的物资供应即代表了有力的保障能力,好效益的物资供应成本即代表了物资保障系统的协调与统一,这正是后勤保障的目标所在。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基础上,提高保障的效率和效益,不是单纯地增加保障资源,而是要按照物流企业的模式,在系统信息改造上进行。信息改造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确保物资信息在所有环节中的准确、及时的采集、传输和控制。根据物流配送中的含义和军事物流配送中心的作用,本文以构建联勤分部物资配送中心的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规划和设计为例。

1.2.1功能结构规划

军用物资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联勤分部中心数据库、专业数据库、辖区和任务保障地域的地理信息库(空间数据库),建立网络化、信息化联勤分部物资保障指挥与调度中心,实现军用物资的显示、控制、统计分析,达到在掌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业务人员科学、及时、高效地制订配送预案和辅助首长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实现上述的数据支持,军用物资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见图1)。

(1)即时抽取与分析物资及其保障资源,如资源可视查询和资源随机统计等;

(2)物资及其保障资源等的维护,内容包括数据安全管理、专家数据维护等;

(3)物资配送预案与方案的生成与实施,如专业物资配送方案和物资综合配送方案。

1.2.2功能设计

由需求设计联勤分部物资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构成:

(1)基本数据管理。数据安全管理、人员资源维护、设备资源维护、运力资源维护、仓库环境维护、专家数据维护和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构成。

(2)专业数据管理。仓库物资作业信息、地理信息等的获取和维护。

(3)资源保障可视分析。基本数据抽取、资源显示与控制、资源可视化查询和随机可视化统计与分析等构成。

(4)配送方案生成。综合配送方案生成、配送任务区分、配送力量的组织与使用、物资配送方法和通信保障等构成。

(5)专业配送方案。军用物资配送方案、弹药物资配送方案等构成。

2构建我军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1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包括系统调查,建立系统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

2.1.1系统调查

系统调查分初步调查和详细调查。首先进行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明确原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用户对系统有什么要求,并进一步了解用户单位可能提供的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条件,改进原系统的时间要求等。然后对系统的工作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明确新系统的内容和目标,提出几种方案供评价选择。这些方案可能是全新的系统,也可能是对现有系统改革的设想。

初步调查的目的是论证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调查结束应提出设想,写出调查报告供有关部门审批。报告应对设想进行必要的分析,包括技术上、经济上和行政上的可行性分析。初步调查的分析报告被审批同意后,方得进行详细调查。详细调查包括系统业务流程调查、系统环境调查、信息调查和实现新系统的条件调查。

2.1.2建立系统模型

(1)确定系统目标

确定系统目标就是明确系统的任务和对系统的要求,即规定系统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如物资分配系统的目标,可以是完全模仿手工作业的操作型系统,也可以是运用线性规划、投入产出技术进行优化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但两种系统都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给管理人员创造良好条件。

(2)进行功能分析,划分子系统和功能模块

功能分析以详细调查和业务流程图为依据,根据系统内部各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将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个功能模块所组成。然后画出系统功能结构图,这种图清晰地表明了系统内部各功能间的隶属关系。如图2为某联勤分部物资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数据流程图。

(3)绘制数据流程图

数据流程图是分析阶段所提供的重要技术资料之一,它反映了系统内部的数据传递关系。数据流程图与业务流程图不同,它是对系统的一种抽象和概念化,只表示数据、功能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图3为物资分配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4)明确数据处理方式

数据处理有成批处理和联机实时处理两种方式,可根据对数据源和系统功能的分析进行选择。成批处理的特点是费用低,却不够及时,联机实时处理比较及时,但费用高。

2.1.3进行可行性研究

系统分析阶段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即对在系统调查基础上提出的新系统进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只有在这一报告得到决策机关的审批同意后,才能开展系统的设计工作。被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也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

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新系统的成本估价,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对这一点,如果效益补偿不了所花的成本,还应考虑系统能否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给管理人员带来的方便程度,以及改善服务质量,间接提高经济效益等。

(2)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包括硬件、软件的能力,经济数学模型的完善程度,人员技术水平等。

(3)社会环境的可行性。管理体制的适应性,组织领导者的决心等。

(4)信息资源的可行性。原始数据是否及时可靠。

(5)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分析报告除对以上各项分析进行说明外,还应对系统实现的计划步骤和完成时间予以明确。

2.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决策机关审批同意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一步实现分析阶段提出的系统模型,详细地确定新系统的物理结构,也叫物理设计。具体地说,系统设计就是确定系统的输出、输入,制定数据的组织方式,进行数据编码、绘制各处理功能的数据关系图、系统流程图、程序框图,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作为下阶段程序设计的依据。

2.2.1输出、输入设计

系统设计的顺序是先进行输出设计,然后进行输入设计,正好与信息传递的方向相反。输出设计的内容包括:

(1)输出信息的内容(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

(2)输出设备的选择(行打、终端屏幕显示、卡片输出机等)。

(3)采用的介质(磁盘、磁带和输出用纸)。

(4)输出报告的格式。

数据的输入是系统中人机界面的主要部分之一,是最易引起差错的关键环节。因此,输入设计的重点是使工作人员操作方便,避免差错。输入设计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输入方式的选择。有键盘输入、读卡机输入、光电输入等。

(2)原始单据的格式设计。设计的格式要求填写方便,填写量小,有利于简化输入操作,保证输入精度。

(3)输入数据的错误校验。数据出错校验可采用人工校验和计算机程序校验,方法比较多。

2.2.2编码设计

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必须对系统中处理的事物按其名称、属性、状态分别用不同的字符来表示。这些代表事物的字符就是编码。编码的最大好处是唯一性,即一个代码只代表一个唯一的事物,同名称的事物使用编码后就不会发生混淆了。

编码设计的原则是:

(1)代码代表的事物是唯一的。

(2)逻辑性强,直观性好。

(3)代码值尽可能小。

(4)留有空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5)尽量照顾现有的名称和习惯。

2.2.3绘制数据关系图和系统流程图

数据关系图是按处理功能分别绘制的,它表示与一个处理功能有关的输入数据、中间数据以及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将各功能模块的数据关系图按功能结构联结起来就构成了整个系统的数据关系图,称为系统处理流程图。

图4为数据关系图中常用的符号。

这里的系统流程图比系统分析阶段绘制的数据流程图要详细得多,它具体地描述了处理的各个步骤和所有数据之间的关系。

2.2.4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

程序设计说明书以一个功能模块为单位进行编写,它是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的依据。说明书务必清楚明确,使程序员能正确无误的理解。

程序设计说明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程序名、所属子结构,程序的功能、数据关系图、输入输出文件的格式、程序处理过程说明(包括计算公式、控制方法)所用计算机语言等。

3结束语

我军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是在后勤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除了借鉴、引进和模仿外,还需要根据我军的作战样式、部队编成、传统特点等因素,有创新地发展建设。建设具有智能化的工作方式、综合化的执行功能、网络化的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走有特色的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小平. 军事物流信息化理论与应用[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 张绕辰. 信息技术构筑现代物流新结构[J]. 中国物流流通,2002(3):120.

军事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研究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安全的内涵在不断的延伸, 从最初的信息保密性发展到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 进而又发展为“攻击、防范、检测、控制、管理、评估”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所有系统工程一样, 由人类通过组织、管理、协作而建立形成并不断发展。因参与建立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而联系起来的人群, 在组织管理下形成了一个社会系统。建立、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是这个社会系统的目标, 也是其产出。

信息依载体而存在, 但生产力水平不同, 信息的载体也不同。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载体的。因此, 计算机网络对抗逐渐演变为信息对抗的主要形式。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 夺取信息优势的较量空前激烈, 信息安全保密越来越表现为一种信息对抗, 并贯穿于战争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事实上, 计算机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目前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把信息安全, 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一起, 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任务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 其地位和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研究军事管理信息系统及网络防御技术, 抵御入侵, 从而构筑网络攻防对抗体系, 以便有效的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如果信息系统被破坏, 军事信息被截获或者篡改, 整个军事体系将陷入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军队将可能丧失战斗力。“信息战”是当今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和使用的手段, 而网络病毒、间谍软件等对军队信息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或使重要军事信息丢失, 所以一个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不安全因素分析

(1) 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设备、设施、媒体和信息面临因自然灾害 (如火灾、洪灾、地震) 、环境事故 (如断电、鼠患) 、人为物理操作失误以及不法分子通过物理手段进行违法犯罪等风险。

(2) 管理因素

系统管理员、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等有意无意造成信息泄露、篡改、破坏, 以及设备损坏或业务中断, 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3) 网络通信因素

由于系统基于B/S结构, 网络的开放性是造成安全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典型的网络威胁有以下几种:冒充、非法授权访问、非法连接、改动信息流等等。

(4) 计算机本身因素

由于其操作系统本身存在安全漏洞, 给了黑客可乘之机。如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存储器、数据资源被非法动用, 对其中的信息进行篡改、破坏等。

(5) 病毒破坏

现在网络环境下的病毒己演变升级为对网络的攻击和对系统的入侵, 影响系统的处理能力, 甚至导致系统瘫痪崩溃, 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其中, 尤以病毒破坏最为流行。病毒破坏, 目前更多为黑客入侵。入侵者对目标网络进行攻击, 主要是利用系统漏洞和管理漏洞, 并结合密码猜解和病毒、后门等工具对目标主机实施攻击。

2 系统安全体系的总体架构

信息安全体系总体上可分为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目的是确保信息的机密完整性、可用性、可审计性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控制, 保证系统的不间断运行。

2.1 网络安全含义

信息安全有两层含义: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 需要防止信息泄露、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

数据存储安全是指存储在主机中的数据不被窃取、篡改或者删除。传输安全是指数据在传输中不被截获、仿冒。

2.2 物理安全

也就是数据存储安全, 威胁存储安全的因素有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管理因素主要包括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使得非法人员物理接触到信息存储设备, 破坏硬件设备。技术因素是指攻击者利用技术上存在的脆弱点对目标主机进行非授权访问。保证信息系统物理安全, 首先要根据国家标准、军队的信息安全级别, 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物理安全要求, 并通过建设和管理达到相关标准。其次, 关键的信息系统资源, 包括主机、应用服务器、网络设备、加密机等设备, 通信电路以及物理介质 (软/硬磁盘、光盘、磁带、IC卡、PC卡等) , 应该放在物理上安全的地方。

2.3 系统平台安全

系统平台安全主要指保护主机上的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安全, 它们是两类非常成熟的产品, 安全功能较为完善。对于保证系统平台安全, 总体思路是先通过安全加固解决自身的安全漏洞, 然后采用安全技术设备来增强其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系统平台安全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的账户与口令管理。

(2) 要建立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相关服务和端口的对应关系, 关闭主机系统上与应用服务无关的端口与服务。

(3) 如果明知系统平台中存在较大安全漏洞而无法打补丁加固的, 可利用安全保护措施的互补性, 在网络边界处采取合适的安全保护措施, 并加强对主机系统的管理, 以弥补未实施安全加固措施遗留的安全问题。

2.4 网络安全

计算机网络为应用数据提供可信的传输通道, 并控制流入、流出内部网的信息流, 为主机系统提供安全保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网络技术本身。正是由于网络技术本身的不足、网络安全技术的不完善、攻击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不健全, 造成了网络间谍攻击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危害到正常的军事安全。网络安全最主要的任务是规范其连接方式, 加强访问控制, 部署安全保护产品,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贯彻实施。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检测技术、监控技术、审计技术。建设网络安全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网络边界的保护强度与其内部网中数据、应用的重要程度紧密相关;网络安全等级应根据节点的网络规模、数据重要性和应用重要性进行划分并动态调整。

(2) 可以根据不同数据和应用的安全等级以及相互之间的访问关系, 将内部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建立以防火墙为核心的边界防护体系。

(3) 防火墙、漏洞扫描、入侵检测和防病毒等各安全产品之间应能互相协作, 以达到检测、响应、防护的动态功能。

3 结论

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管理和技术等方方面面, 特别是攻击技术不断发展, 给信息防护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 网络安全管理的任务将会越来越艰巨和复杂, 网络安全问题不能回避, 也无可回避。尤其随着世界局势的日益复杂, 各国对于“网络战”的日益重视, 抓好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与安全建设是长期任务, 是保障信息安全的两个主要措施, 没有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管理要求无法贯彻到位。但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 更主要的是管理问题, 俗话说“三分技术, 七分管理”, 任何技术措施只能起到增强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的作用, 只有管理到位, 才能保障技术措施充分发挥作用。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社会,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在分析了信息系统的不安全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安全体系的架构, 包括硬件、平台和网络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道远, 闵京华.网络安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2]库桂生, 黄成林.军事后勤新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 篇5

说明“P1”表示第1页

第一章

P3—P4信息的概念,信息的性质

信息的概念: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是可以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

信息的性质:1)事实性2)时效性3)不完全性4)等级性 5)变换性6)价值性 P7—P8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征

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 环境适应性等。

P9信息系统的2个类型

信息系统的2个类型: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P10—P11信息系统4个发展阶段

信息系统的4个发展阶段:1)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2)管理信息系统(MIS)

3)决策支持系统(DSS)4)信息系统的发展

P19决策科学化发展的4个方向

决策科学化发展的4个方向:1)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2)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决策的方向发展,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P21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涉及的5个问题

1)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既是一个技术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2)如何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信息系统的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

3)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管理?

4)如何提高企业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工作人员,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企业转型的挑战?

5)政府部门如何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

P25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3项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2)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能向管理者提供帮助的基于计算机的人机系统,而且也是一个社会

技术系统。

3)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

优化。

P26管理信息系统的5个特点

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

理的综合系统,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科学。

P37—P39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5个方面

1)国家经济信息系统,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3)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4)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5)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章不考

第四章不考

第五章重点章节P91—P92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3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5个方面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定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首先必须认真的制定好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然后才可以按照规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往往是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3个方面: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指导MIS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5个方面:1)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2)单位(部门、企业)的现状。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5个方面:

P92—P94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7点(第7点为重点)

1)第一阶段:初装2)第二阶段:蔓延3)第三阶段:控制4)第四阶段:集成5)第五阶段:数据管理6)第六阶段:成熟

7)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4)管理信息系统(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5)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P94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9点

1)明确规划性质。明确MIS战略规划的年限及具体方法。2)收集相关信息。

2)进行战略分析。对MI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

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单位(企业、部门)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MIS的约束条件和政策。5)明确战略目标。根据步骤3、4的结果,确定MIS的开发目标,明确MIS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6)提出未来的略图。给出MIS的初步框架,包括各子系统的划分等。7)选择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开发的项目,确定总体开发顺序、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法。8)提出实施进度。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开发进度表。9)通过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档,经单位(企业、部门)领导批准后生效。

P95企业系统规划法BSP的作用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P96关 键成功因素法的4点

1)了解企业货MIS的战略目标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不同,例如,对汽车制造业可能是制造成本控制,而对保险业则是新项目开发和工作人员的效率控制。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P98企业流程重组的概念

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在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

P99—P100企 业流程重组的步骤与方法

企业流程重组实际上是从信息的角度,对企业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规划与开发过程之中。流程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对信息技术潜能的把握以及对现有业务流程、运行环境、客户需求等因素的熟悉程度。流程设计有以下原则方法可供参考:1)以过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取消不增值的管理环节。2)以事前管理代替事后监督,减少不必要的审核、检查和控制活动。3)取消不必要的信息处理环节,消除冗余信息集。4)以计算机协同处理为基础的并行过程取代串行和反馈控制管理过程。5)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自动化,尽可能抛弃手工管理过程。

P100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两种策略: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

P101—P103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4点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开发方法。4)CASE方法

第六章节

P106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

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P106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概述3点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1)系统简述。2)项目的目标。3)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4)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详细调查的对象是现行系统(包括手工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状况,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下一步的系统化分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

详细调查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既由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员和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进行。

调查的方法可以采用:召开调查会、访问、发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

P109管理业务流程的调查内容

管理业务流程的调的内容包括各环节的处理业务、信息来源、处理方法、计算方法、信息流经方向、提供信息的时间和形态(报告、单据、屏幕显示等)

P111数据流程调查过程中需收集的资料4点

1)收集原系统全部输入单据(如入库、收据、凭证)、输出报表和数据存储介质(如帐本、清单)的典型格式。2)弄清各环节上的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

3)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帐本的典型样品上或用附页注明制作单位、报送单位、存放地点、放生频度(如每月制作几张)、发生的高峰时间及发生量等。4)在上述各种单据、报表、帐册的典型样品上注明各项数据的类型(数字、字符)、长度、取值范围(指最大值和最小值)

P114数据字典的概念及6个方面的定义

为了对数据程图中的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说明,有必要建立数据字典。数据字典的内容主要

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126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的概念及5项内容

逻辑方案是新系统开发中要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

1)新系统的业务流程。2)新系统的数据流程。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4)新系统数据资源的分布。5)新系统中的管理模型。

第七章

P130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任务概念,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及遵循4点原则

系统设计是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其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主要工作有:

1)总体设计,包括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

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

4)数据储存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密设计等。

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以及编写程序设计说

明等。

遵循4点原则:1)系统性。2)灵活性。3)可靠性。4)经济性。

P131代码的含义,代码的功能3点

代码的含义: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

代码的功能:1)它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代码缩短了事物的名称,无论是记录、记忆还是存储,都可以节省时间和空间。2)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按代码对事物进行排序、累计或按某种规定算法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十分迅速。3)代码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对同一事物,即使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叫法,也可以通过编码统一起来,代码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减少了因数据不一致而造成的错误。

4)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为了给尚无代码的数据项编码,为了统一和改进原有代码,使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在建立新系统时,就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代码设计。

P132—133代码 的种类3点

1)顺序码。2)区间码。3)助忆码

P138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设计依据6点,计算机硬件选择

1)系统的吞吐量。2)系统的响应时间。3)系统的可靠性。4)系统的处理方式。

5)地域范围。6)数据管理方式。

计算机硬件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要运行的软件。确定了数据的处理方式以后,在计算机机型的选择上则主要考虑应用软件对计算机处理能力的需求,包括:1)计算机主机。2)CPU时钟 3)输入、输出和通信的通道数目。4)显示方式。5)外接转储设备及其类型

P154输出设计的内容5点,设计的方法

输出设计的内容包括:1)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包括信息的使用者、使用目的、报告量、使用周期、有效期、保管方法和复写份数等;2)输出信息的内容,包括输出项目、位数、数据形式(文字、数字); 3)输出格式,如表格、图形或文件; 4)输出设备,如

打印机、显示器、磁带、光盘等; 5)输出介质,如输出到磁盘还是磁带上,输出用纸是专用纸还是普通白纸等。

输出设计的方法:输出设计要在一定规范指导下进行,以便产生易于理解的输出。根据应用需要,可以采用预印表格、打印多层表格等,周转文件也常在输出设计中采用。P157输入设计的原则含义及4个目标

输入设计的原则:输入设计包括数据规范和数据准备的过程。在输入设计中,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

输入设计的四个目标:1)控制输入量。2)减少输入延迟。3)减少输入错误。4)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

P158数据输入设备的选择3点

1)键盘-----磁盘输入装置。2)光电阅读器。3)终端输入。

第八章

P173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系统实施的3个问题

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切换和评价等。

计算机系统实施应当考虑的三个问题:1)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2)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3)能否得到来自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P174程序设计和的目标4点(填空题)

程序设计的的目标:1)可维护性,2)可靠性,3)可理解性,4)效率。

P181系统切换的含义,3种方法

系统切换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三个方法: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试点过渡法。

P182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MIS正式投入运行后,为了MIS长期高效地工作,必须加强对MIS运行的日常处理

MIS运行的日常管理决不仅仅是对机房环境和设施的管理,更主要的是对系统每天的运行状况、数据输入和输出情况以及系统的安全性与完备性进行及时、如实的记录和处置。

1)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此外还包括简单的硬件管理和设施管理。

2)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系统刚建成时所编制的程序和数据很少能一字不改地沿用下去。系统人员应根据MIS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变更和业务量的改变,及时对系统进行维护。维护内容包括:

1)程序的 维护2)数据文件的维护3)代码的维护

第九章不考

第十章不考

第十一章不考

第十二章不考

第十三章不考

第十四章不考

第十五章不考

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篇6

未来信息化战争空前剧烈,战场物资消耗激增,军事物流保障的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军事物流活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信息化的战场环境要求军事物流必须适时、适地、适量地为作战部队提供物资保障,即在准确的时间与地点向作战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军用物资。以速度型后勤系统代替数量型后勤系统是军事后勤发展的趋势,即要把后勤从以供应为基础的、依赖于大量库存的系统转变成为依靠计算机网络、以配送为基础的系统。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保障,要求后勤人员及时掌握战场信息。若能驾驭信息,就可缩短后勤反应时间,使后勤保障从被动地做出反映转变为有预见地使用资源。这给军事物流保障的快速性、机动性和准确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军事物流信息准确、可靠、快速、高效的传输、采集、处理和交换,对物资保障的全过程实施指挥控制。

1 当前我军军事物流网特点分析

与建立“精确型”战场物资保障系统,实现物资保障决策的科学化和快速化要求不相适应的是当前我军军事物流网虽然具有发达的物理网络体系但信息化程度较低,还不具有经统一设计的完整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我军在数量型后勤发展思路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强大的物资装备的存储、转运能力,而且物资储运网络非常发达。遍布全国各地的军内外军事物资装备生产、储运部门构成了联合海、陆、空三维,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可以延伸至地图上未标注地区的物流网络体系。因此军事物流网具有覆盖面广,储运能力强,机动灵活等特点,并且网络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这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物理基础。

但与现有的覆盖面广、具有高速度,大容量特点的军事物流网络形成对比的是军事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分散,缺少完整的整体规划。二是信息系统功能较单一。比如由于我们的建制体制等原因,各单位都自行开发了相应的管理系统,这些管理系统包括各种仓储管理系统、物资调配系统等。这些系统由于缺乏整体的网络基础和统一的设计,缺少统一调度、在途物资跟踪等功能。由于军事物流网组织松散不成体系,联动能力较弱,因此严重影响了军事物流的快速反应及精确配送能力。严格来说,现有的军事物流系统还不能称为以战场或需求为导向的“配送”体系,只能是过去仓储/运输模式的一种延伸。

2 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

要实现军事物流网真正的“配送”能力、定制能力,实现在途物资跟踪能力、物资数据综合处理、统一调配功能,就要建立以战场需求为导向,以供应链系统为设计依据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构建集所有后勤保障单位、甚至是装备物资提供机构在内的物联网,从根本上解决军事物流网存在的分散性、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人们熟悉的互联网是将人与人通过信息流的方式联系起来,“物联网”则是结合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无线射频技术、二维条形码、GPS等新技术,在物品之间、物品和人之间建立起集信息流和物品流为一体的互联网。对物品的实时、透明跟踪是物联网的主要功能。

军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

2.1 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完成对物资位置信息和物资内容信息的采集和跟踪,从而实现对在途物质的实时、透明跟踪。位置信息的跟踪可以通过使用GPS定位技术来实现。物资内容信息的采集则可以借助无线电射频技术及条形码技术来实现。

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系统的英文名称为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RFID。RFID技术无需直接接触、无需光学可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RFI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读写器、标签和其他外围设备。它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流程是:每个产品出厂时都被附上电子标签,然后通过读写器写入唯一的识别代码,并将物品的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此后装箱运输、出口验证、到港分发、基层配发等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读写器反复读写标签。标签就是物品的“身份证”,借助电子标签,可以实现军用物资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运输、仓储、配送,甚至退货处理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RFID技术提高了物品分拣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差错率,使整个供应链管理显得透明而高效。图1显示了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

虽然和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具有可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耐环境性等特点,但由于电子标签的读取需要架设专门的固定读写器,在不方便设置电子标签读写器的地方,二维条形码的使用就起到了有效的补充。因此在军用物资外包装物上需要同时加贴无线电射频标签及二维条形码,同时在食宿站、仓库、高速公路收费站以及各种物资装卸转运口站等适宜安装无线电射频阅读装置的地方安装射频阅读器及条码扫描装置,用以实现对大宗物资的快速采集。对于不方便架设读写器的沿途位置可以给运输车辆配置手持式条码阅读器完成物品内容信息的采集。

RFID和条形码技术实现了信息识别和采集的智能化,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下,就实现了物流全程信息化的要求,使得合理的物资库存控制和智能物流技术成为可能。

2.2 网络传输系统

2.2.1 硬件平台

硬件网络平台可以以全军军事训练网或者军事通信网为依托。我军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该网路平台覆盖全军各大单位、直属机关及基层团站,完全符合建立军事物流信息网的需求。但目前网络功能单一,甚至还处在“有路无车”的状态,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则可以作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扩充军事训练网等网络的逻辑功能。

2.2.2 网络结构设计

在军事物联网中,隶属于总后勤部的数据处理中心属于该网络的一级数据中心。总装、总参等总部单位作为二级数据采集中心,军事物流供应链上的所有物资、设备保障,储运单位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都被视作数据采集节点。GPS定位信息可由二级数据采集中心收集之后传递到一级数据中心,也可以直接传递到一级中心。网络完整的结构如图2所示。

各数据采集节点仅实现数据采集、暂存和传输功能,不需具有数据处理能力。二级中心可以实现数据分类、保存、传输和处理功能。分系统的物资调配可在二级中心完成。

2.3 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大型关系数据库、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等,将物流的经营管理工作整合在一起,解决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来源唯一”、“实时共享”、“多路径查询”的问题。

一级数据处理中心包括三种数据服务器。前置服务器用于数据的分类和汇总。后台数据服务器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WEB服务器提供用户的B/S浏览服务。用户可通过全军训练网等网络端口,登录上述两类服务器,启动监控界面,实时掌握战场需求完成物资调配。由于GPS系统较为独立而且数据处理量较大,所以可以考虑由地方现有的GPS网络提供接口,本系统中的GPS数据服务器负责位置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并实时监控系统显示输出,构成相对独立的GPS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登录GPS服务器也可以通过登录各级数据中心的WDB服务器实现对运输车辆的动态监控。

二级数据处理中心具有与一级中心基本相同的功能结构,用于满足不同级别用户的需要。

与上述层次结构相适应,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也必须具有三级结构,即采集级、二级处理和中心处理。

3 结束语

展望未来,我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要想得以真正推广应用,必须走统一设计,系统完成的道路。即通过由总后勤部牵头统一组织规划、统一技术体制、统一信息标准、统一软件开发,并与作战指挥系统兼容,从研究开始就杜绝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互不统一、缺乏系统集成等问题的出现;确定详细开发目录,分级、分专业组织开发;成立全军物流系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在全军进行面向物流供应链的推广应用,实现我军后勤保障革命性的突破,从而大大增强我军信息化战场的综合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津.物流网络技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中外物流运作案例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军事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模型研究 篇7

迄今为止,国内外的许多研究组织都提出了不少军事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模型。然而由于互操作性在不同场景下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仍然很难给互操作性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例如,两个指挥部之间在下达作战计划时的互操作性可能仅需一个电子邮件即可完成,而在预警系统中互操作性的实现就需要各雷达设备之间快速、自动的互相交换信息。美国国防部在综合各方意见后于2001年给出的互操作性定义是:“互操作性是指系统、单位或军事力量之间相互提供和接受服务,以使他们能够有效共同运作的能力[1]。”需要认识到,互操作性仍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会不断为其赋予新的内涵。

工程实践的经验表明,问题领域的抽象模型对系统的创建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Internet协议模型,其良好的扩展性和鲁棒性至今还为无数用户提供着优良的服务。还有一些抽象模型可以被用于辅助开发者进行需求分析,预知耗费等。因此人们也在寻求针对军事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建立模型,以达到:

(1) 建立一个共享的词汇集,便于进行讨论和分析。

(2) 为解决系统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引。

(3) 为新理论、新方法的评估提供准绳。

2 几种不同的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模型

2.1 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模型(LISI)

一个广为认可的互操作性模型是美军军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工作组于1998年提出的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等级模型LISI[2]。该模型的目的是为美国国防部提供一个成熟的模型和流程,以便于确定互操作性需求、评估现有系统的互操作性等级,以及为系统向更高级别的互操作性等级迁移提供技术指导。如表1所示,LISI模型按照从低到高将系统互操作性分为5级。 LISI在技术领域为定义、评估和度量信息系统互操作性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公共框架。其应用包含从需求分析到系统开发、采购和后续升级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以帮助体系结构分析员及时发现互操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确定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从而强化了对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

2.2 概念互操作性等级模型(LCIM)

基于LISI的成功经验,对互操作性等级模型的研究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仅依靠LISI模型来评估系统的互操作性日益捉襟见肘。一些根据LISI模型评估出来的系统并不能像预期那样工作。2003年,Tolk在其论文中指出:“在技术领域,各种各样的互操作性模型已经存在并被成功的运用于划分系统的互操作性等级,然而这些模型并未涉及概念领域的建模[3]。”因此,他提出了概念互操作性等级模型LCIM,并于其后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概念域的6层互操作性等级模型[4]:

(1) 0级:

系统之间不具备互操作性,数据在每个系统内部被私有化的使用。

(2) 1级:

在技术层上,物理连接的建立使得系统间可以进行比特流的交换。

(3) 2级:

在语法层上,数据可以以标准化的格式进行交换,支持相同的协议和格式。

(4) 3级:

在语义层上,不仅数据本身,也包括其上下文关系都可以进行交互,数据的含义由一个共同的参考模型进行定义。

(5) 4级:

在规划层上,系统之间可以进行知识的交互,信息的适用性被明确的定义。

(6) 5级:

在概念层上,建立了对环境的公共视图,此级别的信息交互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LCIM模型在军事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和技术设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弥补了LISI在为系统间的所有语义关系建模方面的不足。如LCIM所述,为了达到高级别的互操作性,系统间如何理解信息和处理信息必须明确的予以规定。数据格式、结构、甚至语义和接口的一致性并不能完全保证互操作性的顺利实现,同时需要的还有一个共享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提供对周围环境的公共视图以及系统间共享的数据和信息的相互关系。然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良好的模型满足这一要求,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下去。

2.3 组织结构互操作性等级模型(OIM)

Clark 和 Jones指出,组织结构领域的互操作性也是实现军事信息系统互操作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以上认识,他们提出了组织结构互操作性等级模型OIM[5]。OIM模型对LISI模型进行扩展,其定义了组织结构互操作性的5个等级:

(1) 0级:

独立级。该级别描述那些相互独立的组织,这些组织之间通常没有共同的目的和任务,只依靠电话、传真和单个人员等进行一些偶尔的联系。

(2) 1级:

自组织级。这一级别的组织具有有限的指导方针来描述互操作性如何进行,但在本质上这些规划仍然是无计划的。这些组织之间存在共同的目的,但却被放在组织自身目标之下。

(3) 2级:

协作级。这一级别的组织享有共同的目标并被分配不同的角色,并且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以达到知识共享,但是这些组织的内部框架影响仍然非常巨大。

(4) 3级:

集成级。这一级别的组织之间有共同的目的并为相互协作做好充分准备,有详细的条令来指导组织间的沟通,但是这些的组织内部框架仍有残余的影响。

(5) 4级:

统一级。一个统一的组织具有共享的目标、指挥结构和知识基础等,组织之间实现无障碍的完全互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OIM模型并非关注于创建系统的组织,其焦点是军事行动中的人员活动和用户方面,主要用于在联合作战中进行问题识别和评估。事实上,OIM为互操作性在另外一个领域建立了和LISI类似的结构,但其不同之处在于OIM模型更强调人的因素,而LISI模型则更关注于技术因素。

3 规划管理互操作性等级模型(PIM)

认识到军事信息系统互操作性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SOSI模型以描述创建和维护可互操作的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活动。模型指出,为了使一个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必须进行图3所示的3种类型的活动[6],因而军事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也要相应的从这3个方面衡量。

虽然SOSI模型在涵盖技术互操作性和组织结构互操作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互操作性的规划管理方面[7],但是SOSI模型并没有明确为提供一个衡量规划管理互操作性等级的标准。因此,文中提出了一个5层的模型以评估军事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互操作性等级。规划管理互操作性等级模型各等级的特性与效应对照表如表2所示。

4 模型分析

LISI是一个用以对系统进行分类的技术模型;LCIM的目的是弥补互操作性概念设计和技术设计之间的鸿沟;OIM模型将LISI模型扩展到更为抽象的组织结构层;PIM模型根据系统活动提出了规划管理互操作性的等级划分。对比上述模型,可以发现:

(1) 这些互操作性模型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的,更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反映了军事信息系统互操作性的各个不同领域。这表明互操作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构成不仅包含技术因素,同时还有组织管理因素。为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互操作性的本质,必须把所有这些因素列入建模的考虑范围。

(2) 对互操作性的等级应该有更为全面的度量方法,仅仅采用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型都不足以完整地反映互操作性地所有特性。

(3) 互操作性各维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即互操作性在某一维上的提高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其他维上的提高。举例来讲,两支装备有高互操作性级别指挥控制系统的部队在进行作战时,并不一定能够做到很好的相互协同;相反,两只指挥控制系统落后的部队之间也有可能完成良好的协同作战。

(4) 这些模型之间的不同不仅表现在其关注的问题域上,也体现在他们各自不同的用途上。技术模型主要用于根据互操作性的特性对系统进行分类,而其他一些更为抽象的模型主要用于讨论在实现互操作性的活动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5 结 语

军事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现有的任何模型孤立的使用都难以对互操作性进行准确的度量。随着现代战争对军事信息系统互操作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于如何对互操作性的相关特性进行细化和分类,如何解决遗留系统的互操作性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联合风险控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Depart ment of Defense.DoD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EB/OL].http://www.dtic.mil/doctrine/jel/new pubs/jp1 02.pdf,2001.

[2]C4ISR Architectures Working Group.Levels of InformationSystems Interoperability[EB/OL].http://www.c3i.osd.mil/org/cio/i3/,1998.

[3]Tolk,James A.The Levels of Conceptual InteroperabilityModel[A].2003 Fall Si mulationInteroperability Workshop,Orlando Florida,2003.

[4]Tolk,Andreas.Composable Mission Spaces and M&S Re-positories-Applicability of Open Standards[A].2004Spring Si mulation Interoperability Workshop,Orlando Flor-ida,2004.

[5]Clark,Jones.Organizational Interoperability Maturity Modelfor C2[EB/OL].http://www.dodccrp.org/events/1999/1999CCRTS/pdf files/track 5/049clark.pdf,1999.

[6]Morris,Levine.Systems of Systems Interoperability[M].Pittsburgh: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2004.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 篇8

20世纪80年代末,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首先提出“配送式后勤”的概念, 并且迅速将这一新的思维付诸于海湾战争的战场上, 揭开了军事后勤变革的序幕。但是, 由于相关信息系统建设还不完备, 导致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产生“信息迷雾”, 战场物资信息模糊, 物流配送网络混乱, 配送手段低下, 战争结束后美国不得不花费20亿元的巨资雇用商船将堆积如山物资从沙特运回国内。对现实情况认真分析思索, 美军得出的结论是: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是导致配送能力低下的瓶颈, 基于“配送式后勤”理念, 加强配送式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势在必行。于是, 美军大力加强了配送式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开发了“全球在运资产可视系统”、“全球运输网络”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凭借先进的配送式军事物流信息系统,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平均每天处理10万份物资申请单, 只需1小时就可以从前置保障区获得所需的零部件, 创造了跨洋实施总量14亿吨英里的后勤保障奇迹, 几乎真正实现了需求和供应的数量差、时间差、质量差和空间差为零的“零点后勤”。

我军当前的后勤保障主要还是采取携行、后方供应、逐级补给, 定点区域保障等模式, 这些传统的模式是从指挥机关到基层仓库的纵长横窄的“树”状指挥网络, 冗余环节多, 信息流程长, 横向无法沟通, 抗毁能力差, 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立体战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需要, 只有大力提倡和建设配送式保障模式才是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抉择和发展方向。目前, 对我军配送式军事物流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主要探究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各分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二、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的涵义和功能

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 就是在军事物资全资产可见性的基础上, 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需求, 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法, 通过灵活调度物资资源, 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 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的一种后勤保障军事物流系统。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主要包括军事物资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快速投送系统、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五个子系统。

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1) 实时监控。该系统可以实现军事物资的全程追踪, 指挥员可以随时掌握任何一种物资的位置; (2) 准确预测。系统始终以部队后勤需求的实时掌握为先导, 能够对部队物资需求的种类和数量作出准确预测; (3高效输送。系统可以实现运输方式的优选和路径优化, 采用高效的联运方式将物资在最短时间内安全送达; (4) 精确配送。系统可以实现零星补给和勤务保障, 甚至可以将物资从配送中心运用武装直升机直接运送到散兵坑; (5) 超强预置。系统可以对对各种运输装备进行战场预置, 确保物资的“零时差”输送, 这是辅助功能。

三、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1. 各子系统开发的共同技术需求

现阶段, 我军军事物流系统的开发基本上还是基于传统的请领式保障模式, 配送式保障系统的研制还没有起步。这种局面的出现, 除了受我军现行的后勤体制的制约外, 最重要的原因是配送式保障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比如, 每个子系统在开发的过程共同的技术需求有:数据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分布设计和数据与信息员的加载技术等。

2. 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全资产可视化系统也就是获取保障系统中所有资源的实时信息的自动化系统, 包括虚拟仓库系统和在运物资可视系统。它主要利用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其功能。

虚拟仓库系统主要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动态重视仓库内部环境, 能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进入仓库环境, 并可按任意视角、任意路径移动动态进行库区观察。在运物资可视系统主要是利用GPS、GSM和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对物资进行定位。

开发全资产可视化系统所需的基本技术要点包括五个方面: (1) 虚拟现实技术。掌握虚拟现实理论、建模方法, 以及建模工具等; (2) 数据资源抽取。从全局数据库资源中抽取仓库、库房物资等相关数据, 加上包装标准、物资保障管理规定等形成虚拟仓库的基础信息库; (3) 物资优化配置。系统基于物资包装规范、物资管理规定等建立苦房内物资优化作业模型; (4) 获取地理环境信息; (5) 数据与模型网络集成等。

3. 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是对部队所需物资进行准确预测实行提前保障的自动化系统, 包括新型武器装备诊断系统和后勤物资预测系统。它主要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仿真技术实现其功能。

新型武器装备诊断系统是利用实时在线的作战模拟能把预测的装备状况同这些装备所面临的任务要求加以严格的详细对照来确定需求量。后勤物资预测系统根据作战类型利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精确预算物资需求量。

开发军事物资需求预测系统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要点包括五个方面: (1) 完善的知识库。知识库是战场所有信息的存储部件, 是该子系统的核心, 所有操作都要围它进行; (2) 精确的推理机。推理机利用各种推理方法对知识进行推理, 求解实时所需的物资信息; (3) 动态数据库。它是系统用于存放反应当前战场实时信息和推理结论的“场所”; (4) 仿真模型。它主要是对战场环境、态势进行模型化描述; (5) 现代传感技术。它用来向系统反应装备武器的实时信息等。

4. 快速投送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快速投送系统是利用一体化的联运系统对部队进行及时实物投送, 真正实现伴随式保障的自动化系统, 包括运输工具配载系统和CVPS (车辆运行路线安排系统) 。它主要基于GIS技术、DSS (决策支持系统) 和专家系统实现其功能。

运输工具配载系统是在现有运力资源的基础上, 迅速进行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的联运系统。CVPS是基于GIS技术, 根据战场态势和道路环境, 迅速进行运输路线优化。

开发快速投送系统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 运输方式自动选择技术; (2) 多式联运路径规划技术; (3) 有效的模型分析, 包括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分析、网络保障模型分析和配载模型分析等; (4) 运输任务干扰模拟与处置技术; (5) 投送方案推演技术; (6) 军交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管理与共享技术等。

5. 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在物资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进行战场场景分析、物资调度模拟, 评价、分析和编制物资调度方案。它主要基于专家系统、模型建立和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其功能。

开发物资供应决策支持系统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可扩展的物资调度模型库, 它是该子系统的核心; (2) 访问和获取不同来源、格式和类型的数据; (3) 抽取、过滤、压缩和跟踪与物资供应有关的关键数据; (4) 基于数据仓库进行联机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技术等。

6. 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

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指应用计算机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其它的微处理设备对物资进行自动识别、分拣、查找和定位。它主要基于条形码系统、射频识别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来实现其功能。

条形码系统是由条形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器阅读组成的系统。射频识别系统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的一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是在军队内部, 按一定数据标准, 进行实时交换文件的软、硬件系统。

开发物资自动化控制系统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要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条形码的编码技术、条形符号设计技术、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 (2) 电子标签存储与保密技术、非接触扫描技术、数据交互和管理技术; (3) 电子数据标准模块、加密与保密模块、电子数据包管理、传输与接收模块等。

四、我军配送式保障系统开发的思路

虽然我军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层面, 但是随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我军配送式物流系统的研发将变为现实。为尽快达到这个目标, 从技术层面上, 我军应重点加快三个系统的建设:

1. 加快数码仓库系统建设

数码仓库是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在仓库级层面上提供的一个通用的信息处理平台, 保障仓库管理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包括仓库基本业务平台和仓库作业系统。我们主要应做好信息平台结构设计、信息平台模块设计和信息平台功能设计等工作。

2. 加快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

构建军事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建设是配送式军事物流系统研发的重要内容。我们应主要做好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设计、配送中心主要业务流程分析和军用物资动态信息的采集与传输等工作。

3. 加快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建设

全资产可视化系统使物资配送的过程更加直观形象, 为指挥控制、制定决策提供支持。我们主要应从提高系统真实感、开发高性能的传感器和研制高性能的计算机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徐根初.信息时代与军事后勤[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1.

[2]马小平, 高明波.军事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3]刘舒艳.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4]军事交通学院.军事物流信息化理论与应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6.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 篇9

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对军队物流相关的信息, 进行加工处理来实现对物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并为物流管理者提供物流方案及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在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中运用可视化技术是指依托军队和地方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信息技术和军事物流理论为支撑,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和定位系统技术等, 实时、准确、透明地获取物资全资产物流信息, 并对物流活动进行控制的综合一体化物流信息系统。它能够对军事物流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实现军事物流保障过程中信息透明、指挥过程动态可控的过程, 其实质是可视化的军事物流。

一、应用可视化技术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传统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对物资信息资源组织和展示过于陈旧、单调, 结构性不强, 相互联系紧密, 查询效率偏低, 难以满足后勤信息化保障的需求。利用可视化技术, 可以克服传统数据组织形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为指挥员建立起对后勤资源的直观印象, 以及形成整体的配置概念;可视化的结果还便于指挥员的记忆和理解, 更准确地掌握后勤在储、在运物资的情况, 对平时、战时需求, 对如何进行统筹调度, 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最大的限度保障部队需求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后勤保障模式的变化必然依赖于物流领域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可视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把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及时、有效地应用于军事物流领域, 是推进我军军事物流信息化必须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在军事物流中应用可视化技术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以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 建立一套完整的军事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 可以自动跟踪整个供应链中各种军事物资的品种、数量、位置等情况, 准确地显示它们的实时数据, 从而全程监控到整个物流供应等各种活动的信息, 让后勤指挥人员能得到一张实时的物流全景图, 为决策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实施后, 将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 使信息同步、集成, 提高了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加快了对供应链的响应速度, 从而能够保障军事物流的精确性, 实现后勤指挥人员对全军物资的可视化管理, 大大提高军事物资的保障效率。

二、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中运用可视化技术具有的优势

在军事物流中应用可视化技术, 使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较传统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讲, 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有以下优势。

一是可以加快物资保障的速度。在军事物流中应用射频识别 (RFID) 可视化技术, 可以实现自动识别, 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各项业务的处理速度, 降低出错率, 大大改善军事物流供应链各个节点 (如仓库、配送中心等) 的管理效率。加快所需物资由供应地到战场的运送进程, 从而提高军事物流保障的应急保障能力。

二是可以提高仓储管理的“可视化”程度。将射频识别 (RFID) 技术用于军队仓库物资管理中, 能有效地解决仓库物资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 提高货物入库、库存清点的效率, 不仅可以知道当日内处理货物的数量, 而且能够监管库存物资的相关信息, 使仓库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库存情况, 防止由于货物的耗损和统计差错可能导致的缺货。

三是可以实时跟踪、控制在途物资, 提高军事物流保障效率。将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在途物资跟踪中, 通过在军用物资贴上RFID电子标签, 在物资保障沿途设置安装若干个RFID信息读取点, 并与整个军事物流信息平台联网。在运输车辆上安装卫星定位接收装置, 可将实时的位置信息传输到后方指挥平台, 即时地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显示。当物资通过这些信息读取点时, 固定的RFID识读器自动从电子标签取得数据, 实时传入在途物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 实现信息共享, 从而使指挥员可以实时地获取到正确的保障信息, 使得指挥机构既可以了解整个战场上的物资保障状态、又可以实时指挥调度在途物资, 实现战场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军事物流保障效率。

四是可以提高后勤整体保障效益。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使物资投送更加透明, 后勤指挥员可通过后勤指挥系统以及各种作战平台, 收集、传输战场保障信息, 准确了解各种物资器材的需求状况, 使军用物资保障过程清晰透明, 从而提高了后勤整体保障效益。如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将先进的可视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综合运用于后勤保障系统中, 对在运人员、装备、物资的位置、状态和属性进行全过程跟踪控制, 极大地提高了军用物资保障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程度, 也为美军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建设可视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的措施

1. 信息化建设。

设施设备的信息化是建设可视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 离开了这个基础, 可视化的军事物流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首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 不断提高保障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提高装卸、搬运、储存、运输等物流环节作业效率;其次, 应建立完备的物资信息数据库, 准确掌握物资品种、数量、质量、存放地点等信息;最后, 要为装备物资或器材配置专用电子识别码, 使其无论移动到哪里, 都可以被快速、准确、安全地识别, 从而为各级部门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物资数据和需求信息, 为决策部门调配物资提供可靠依据。

2. 加强军事物流集装化建设。

集装化可以大大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加快军事物资的流通速度, 节省保障时间, 从而大大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实现军事物流集装化, 除了有利于提高野战条件下部队物资保障的机动能力和生存能力, 还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 利用先进的跟踪技术, 可实时跟踪箱体的运行方位和状态信息, 实现物资可视化, 提高了运输保障效率。

3. 构建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

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整个军事物流系统的灵魂, 也是发挥军事物流系统功能的关键。未来战场环境透明度大幅提高, 后勤保障部门必须实现对物流资源动态可视、物流需求实时掌握、物流状态实时可控, 以到达对作战单位实施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化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立足现有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水平, 着力打造我军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平台。因此, 必须运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等信息技术对物流配送实体网络和信息网络进行“无缝链接”, 实现各种信息的共享, 建立既能满足平时又能适应战时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目前美军资产可视性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储备资产“可视程度”已达到90%以上, 在伊拉克战争中基本做到战场物资保障的透明化、精确化。

四、应用可视化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军事物流信息系统中应用可视化技术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军事物流一体化顶层设计, 科学地确立军事物流建设目标。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保障要求, 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美军近些年的军事物流建设启示我军, 必须注重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 逐步实现军事物流活动的全维信息“可视”和各种物流信息的“无缝隙”连接, 以确保实现在信息化战争中物畅其流的有力保障。由此, 可以推测, 可视化的军事物流是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因此, 在可视化的军事物流建设中, 要充分研究论证不同的战场环境、不同军兵种部队对军事物流的不同需求, 不断增强军事物流建设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把重点放在可视化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上, 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军事物流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军地物流资源, 使军事物流建设兼顾平、战时需要。

二是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应坚持有序推进的原则。可视化的军事物流信息系统是军队后勤可视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无论平时建设, 还是战时保障,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战斗力服务、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 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如果可视化军事物流系统与作战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同步、不兼容, 就很难发挥作用, 甚至因系统小匹配、不兼容, 导致不能正常组织军用物资保障, 就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因此, 通过先平时可视、后战时可视, 先静态可视、后动态可视, 先内部可视、后远程可视的分步建设, 走出符合我军实际的可视化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新路子。

三是突破可视化技术在军事物流中应用的难点。当前, 在军事物流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中, 面临着诸多难题, 如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对于提高军事物流的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但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从标签失效到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造成标签无法读取, 再到无线射频干扰、信息安全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射频识别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全面应用。因此, 必须组织科研力量攻关, 立足于新技术引进后的自主开发和创新, 形成自己的技术, 力争解决自主技术与外军技术相结合、抗干扰、加密技术等难题, 为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在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深入广泛地应用做好准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射频识别 (RFID)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和无线网络 (WLAN) 的逐渐成熟和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等为军事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些技术的集成运用必将使军事物流的可视化获得极大发展。

军事电子信息系统 篇10

关键词:军事网络,风险评估,入侵检测,安全保护

一、引言

随着军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战场网络在提高作战指挥效率、增强战场态势共享的同时,军事网络建设的连接软硬件资源越来越多,拓扑结构越来越复杂,也面临着更多的攻击威胁,尤其是随着现代网络攻击技术、蠕虫和木马智能潜藏技术的快速提高,战场网络受到了严重的损害[1,2]。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各级战场网络安防中心已经开始着手构建全方位、大纵深的安全防御体系,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

二、军事综合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军事综合信息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网络攻击、苏特攻击等两个方面。

(1)敌军发出的网络攻击。许多发达国家组建了专业的、完善的网络战部队,并且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战斗力,这些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攻击其他国家的网络系统,获取对方的军事部署机密。

(2)苏特攻击。美国国防部制定了一个名为“苏特”的计划,该计划可以入侵其他国家军事通信系统,尤其是综合防控系统,能够瘫痪对方网络、削弱战斗力,因此一旦战争爆发,我国军事防控网络将会受到苏特攻击。

三、军事综合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3.1安全风险评估功能设计

安全风险评估是军事综合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其可以采用灰度理论、层次分析方法等构建一个风险评估模型,将军事综合信息网络按照设备、软件和使用人员等进行分析,识别军队网络存在的资产价值、脆弱性和系统漏洞,并且能够进一步发现攻击源和攻击者的身份信息,分析网络受到的安全威胁程度,安全风险评估如图1所示。

3.2入侵检测功能设计

入侵检测是网络安全防御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可以部署在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中,能够实时地采集网络中的流量数据,对其进行分析、识别和处理,及时发现不正常的数据包。目前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包括网络流量抓包技术、网络深度包过滤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可以利用软件或硬件关联规则分析技术进行挖掘,将挖掘的结果报告给下一层,由安全保护功能进行清除威胁。目前,军队网络入侵检测还引入了强大的系统漏洞扫描技术,能够实时地扫描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补丁,防止系统遭受非法入侵。

3.3安全保护功能设计

军队网络安全保护可以采用的措施较多,包括专业的杀毒软件、强大的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等。目前,随着军队网络的普及和推广,安全防御措施又引入了先进的数字签名等防御技术,以防止数据通信过程中存在的抵赖行为。传统的军队网络采用单一的保护措施已经不能够全面地、深入地保护系统正常运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在设计安全保护规则的时候,采用了组合保护思路,将多种技术并列、嵌套使用,这样可以将许多安全保护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安全保护工具,以有效保证军队网络数据的完整性,实现网络病毒、木马的查杀,避免网络木马和病毒蔓延,防止军队网络被攻击和感染扰乱军队网络正常使用。

四、结束语

目前,军队网络承载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涉及作战指挥、后期保障、军工科技等多个方面,军队综合信息网络面临的攻击威胁也越来越多。因此,构建一个具有安全风险评估、入侵检测和安全保护功能的防御系统,能够确保军队综合信息网正常运行,十分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谢连朋.军事信息网络安全威胁及防御系统的优化设计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21(9):111-113.

上一篇:语言性别差异下一篇:漂浮育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