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2024-06-16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精选十篇)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1

1电气工程概述

传统意义上的电气工程即创造和生产电气、电子系统的各类学科的总和,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电气工程以新的范畴, 现阶段, 电气工程几乎包括了全部和电子、光子相关的工程行为, 其学科涵盖了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以及电工学和继电保护等多方面知识[1]。 在了解电气工程概念和学科范畴的基础上, 下文则着重对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

2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资源不足

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可知, 其是由发电、输、变电以及配电和用电等环节构成的电能生产和消费系统, 而对于各环节及层次又对应着相应的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 从而实现对电能生产过程的测量、 调节和控制, 并对电力系统进行保护和实现其通信调度。 因此, 在实验教学方面, 学生也需要对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测、调、控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观察和模拟, 然而, 相关电气实验的演示设备较为昂贵, 由于高校用于实验环境、设备购入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 从而使得电气工程的实验教学只能以部分验证或演示实验为主, 并不能将电力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予以全面反映, 降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2]。

2.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提高知识应用效率并从中发现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高校而言, 电气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实验室, 而实验室的条件和功能的缺失将会大幅增加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难度。 一方面, 相较于理论课而言, 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次数少之又少, 一般高校一周仅有2- 3次实验课, 并不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 另一方面, 由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缺乏, 导致即使存在充裕的实验时间, 也无法将所学的部分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 从而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的提高。

2.3实验教学方法局限

对电气工程的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可知, 其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大都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 且实验内容也大都局限于教师在课上所授内容, 从而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产生严重束缚, 久而久之, 使学生丧失了对实验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终, 在进行实习或工作时,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3优化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方法

3.1优化原则及目标

对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优化应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对实验室进行分析可知, 其主要功能是实践教学, 即为专业学生提供课内实践与课外创新的实训环境, 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 优化后的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应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应较好地满足电气专业教师和部分深造学生的科研需求, 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与教师对电气工程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

3.2创造并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高校应在对现有的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将相关情况以文件的形式上报至政府和教育部门, 争取国家在实验平台建设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同时, 加大自身在试验平台的资金投入力度, 并加强与企业合作, 从而为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较为完善和实验教学条件, 为其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例如, 可利用增加的资金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如SP- 3420A气相色谱分析仪, 从而对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展开定性和定量的双重分析, 如进行变压器油中, 溶解气体的气相色谱分析实验, 并以绝缘油中所溶解的气体成分和含量为依据, 对充油电气设备的绝缘情况展开全面分析[3]。

3.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对实验内容进行整改和创新, 进而体现出实验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通过基于实验平台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例如, 学生在电气工程理论课中了解到, 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在电力系统中受到各类过电压的影响, 而设备是否能够承受过电压而不发生损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绝缘性, 因此, 在电气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电接通实验, 来测定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 基于此, 开展YDTW- 125/250行工频试验变压器短路阻的测量实验和试品工频交流的耐压试验, 以此来判定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3.4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已难以满足优化后实验教学平台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故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基于此, 教师可设立自主开放型实验, 即由学生根据既有的实验教学平台和相关资源自主设计电气工程实验项目, 在巩固其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做到举一反三, 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例如, 在学习电机学和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后, 学生可设立“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器综合设计”实验, 以“ 原理介绍→设计要求→实验准备→制作调试→现场演示、测试”为主要实验环节进行模拟实验, 并请教师讲评, 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电气工程的概念和学科范畴进行阐述, 在结合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优化原则及目标的基础上, 对优化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方法做出系统探究。 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 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和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未来, 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优化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与方法的研究力度, 从而确保电气工程领域和专业学生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不仅关系着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 而且对于电气工程领域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 通过对电气工程的概念进行简要阐述, 并针对当前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提出了优化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的相关方法, 以期为促进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向相关产业输送优质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平台,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娄娟, 周军, 蔡国伟等.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思路及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5 (12) :115-118.

[2]于仲安, 张振利.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 (8) :49-52.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2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决定》和《江西省“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和规范我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申报、审核、评价等管理行为。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是指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及产业技术政策,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具有技术及综合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依托的研究开发实体。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是江西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西省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条 工程中心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培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我省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工程实验室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先进的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组建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开发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或关键装备,加快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为我省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第四条 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一)根据我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技术;

(二)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

(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持续不断地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行业技术规范或标准;

(四)开展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国际合作,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

(六)为行业和地区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

(一)根据我省产业发展和重点工程的需求,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

(二)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以及研究产业技术标准;

(三)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

第二章 申报与审理

第五条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修定)并发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建设领域等指导性文件,组织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的审核、评估等工作。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省直有关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的申报和管理,督促、协调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第六条 申请建设工程中心的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符合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工程中心建设领域及相关要求;

(二)在某一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工程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处于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至少组织过2项以上科研成果产业化);

(三)具有一批有待工程化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开发和技术集成能力(拥有专利或相关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每年申报专利或相关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四)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研究带头人,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工程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研发人员不少于20名,其中高级职称不少于3名);

(五)具有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成果向规模生产转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环境和能力(研发设备原值数不少于2000万元,研发场地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等);

(六)具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能力;

(七)具有良好的科研资产和较强经济实力,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

(八)有健全的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管理等制度。

申请建设工程实验室的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符合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工程实验室建设领域及相关要求;

(二)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发,具有主持省重点科研项目以上的经历,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三)在本领域具有先进的研发试验设施和相应的技术创新团队,拥有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研发成果和技术储备(研发设备原值不少于2000万元,研发场地不少于1000平方米。专职科研人员不少于25名,其中正高级研发人员不少于3名。拥有技术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四)提出的工程实验室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清晰,任务、目标合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

第七条 鼓励由相关领域的优势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社会投资机构联合申请建设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建设形式,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其中,工程中心要实行企业化管理,自建立后,应逐渐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研究开发法人实体。

第八条 拟申请单位须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具体情况,编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的申请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1),报相应主管部门审查。

第九条 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查本地区(部门)所属单位提出的申请,择优将符合条件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申请报告(一式四份)及相关申报文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主管部门提出的申报文件后,组织专家对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的申请报告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第十一条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必要时可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的意见,对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择优予以批复。主管部门承诺安排配套资金的,可作为重要的优选条件。

第十二条 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后,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可以“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的名义开展工作,实施申请报告中确定的各项任务。

第三章管理与监督

第十三条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实行运行情况年报制度。

申报单位应按时将运行总结报告上报主管部门;报告主要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状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以及其它相关情况和建议等(编制提纲见附件2)。

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与省里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加强对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的监督管理,并于每年四月底之前,将经审核的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上运行总结报告汇总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第十四条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管理机制。

省发展改革委每两年对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进行一次评价。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应于评价年的4月15日前,将评价材料通过主管部门报送省发展改革委。评价材料包括: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及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对于已完成申请报告中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但尚未进行验收的省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同时还要报送验收总结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3),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程序及时组织验收。

对于未完成近期发展目标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也要同时报送总体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研发团队组建、运行机制建立、资金筹措以及科研开发、工程化、合作关系、技术转移与扩散、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进展与完成情况,报告可参照附件三的要求编写。

第十五条 对于评价结果合格以上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省发展改革委要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部署与要求,择优推荐其申报建设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对推荐申报建设国家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的,采取投资补助的方式,予以资金支持。省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置研究开发及工程化所需的仪器设备、建设产业化或工程化验证成套设备和试验装置、购置必要的技术、软件等。对于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省发展改革委将撤销其省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称号。

第十六条

对于无法按计划完成近期发展目标的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申报部门要及时找出原因、明确相关责任,提出处理建议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撤销称号等处理。

第十七条 省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应严格执行经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申请报告。如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及时报告:

(一)对于不影响实现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功能和任务的调整,由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二)对于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实现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功能和任务的调整,由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建议,报省发展改革委审核。

第十八条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密切跟踪高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确定研究方向或承接研究开发任务,实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和有偿服务,实现科研开发—工程化—市场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十九条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应当实行开放、流动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一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参加研究开发工作,吸收和接纳相关研究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

第四章 附

第二十条 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命名统一为:“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或“江西省××工程实验室”。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开始施行。

附件:1.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编制

提纲

2.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编制

提纲

3.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验收总结报告编制

提纲

附件1

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一、摘要(1000字左右)

二、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市场分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本领域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技术瓶颈

3.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建设工程中心对相关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将产业的影响、作用和意义。

三、承担单位概况和建设条件

1.主要承担单位及主要合作单位概况。

2.主要承担单位相关的科研、工程化等现有基础条件,产学研用的工作基础。

3.主要承担单位取得的相关重大科研、行业标准制定、工程化、产业化成果与水平

4.相关合作单位在行业发展中的贡献、影响和作用情况。

四、建设方案

包括目的功能和试验研究内容,建设内容和规划,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配置方案,配套条件,投资估算,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等

五、主要任务与目标

1.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2.发展战略与经营思路

3.近期和中长期建设目标

六、管理与运行机制

1.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与职责

2.运行机制

七、附件

1.主要承担单位法人营业执照

2.主要承担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合作章程及相关证明材料

3.前期科技成果证明文件

4.其它配套证明文件等

省工程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编制提纲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背景与意义

三、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1.国内外技术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技术发展的比较

四、主要方向、任务与目标

1.工程实验室拟突破的技术方向

2.工程实验室的主要功能与任务

3.工程实验室的近期和中期目标

五、组织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

1.法人单位概况

2.工程实验室的机构设置与职责

3.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团队情况

4.运行和管理机制

六、建设方案

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建设地点(包括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七、节能及环境影响

1.节能分析

2.环境影响评价

八、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

1.建设周期

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建设期的项目管理

九、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2.建设投资估算

3.分年投资计划表

4.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及其落实情况

十、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十一、项目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

2.技术应用及市场风险

3.其它风险

十二、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十三、相关文件所要求的附件、附图、附表

附件2

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作报告

编制提纲

一、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1.发展规划、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装备建设状况和投资情况

2.创新机制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

三、工程中心的工作情况

1.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完成情况

2.关键技术研发的重大进展

3.研究成果、专利、获奖以及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情况

4.国内外技术交流及人员培训情况

5.对行业的贡献

四、工程中心运行管理机制

1.治理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

2.创新合作、开放交流、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

3.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工程中心的经营和效益

1.资金投入和支出情况

2.总收入、技术收入、产品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情况和利税情况

3.经营风险和困难

六、进口科研用品及减免税额情况

七、其他情况及相关建议

附件3

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验收总结报告

编制提纲

一、摘要

二、工作概述

三、主要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

包括建安工程、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工程化验证单项工程、配套条件等。

四、财务决算

包括资金筹措、工程决算及审计报告、科研经费、流动资金及其他情况。

五、运行机制

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管理与激励机制、主要负责人和骨干队伍等。

六、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包括科研开发、工程化、合作关系、技术转移与扩散、经济效益等。

七、中长期任务与目标

八、其他需说明的事项

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实验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实验室 研究

1.“递进式”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递进式”实验是指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以及创新性实验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室结构的调整,将原来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成三大模块,将本专业实验室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性实验,就是把本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室整合到一起,满足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②综合式实验,就是实验项目不局限于某门单一的课程,通过实验室结构的整合和调整,将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在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室,支持开出将几门课程综合运用的实验项目,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平台;③创新式实验,就是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建立起产学研结合的开发性实验室。创新性实验是在指导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老师选定的学科方向,针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实验,是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2.“递进式”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室是学院建设较早的实验室,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实验教学一直是学校进行改革的重点。六年来,按照基本原理、基础应用、综合实践、应用设计四个层次来规划和改善实验条件;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来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强化管理、培养队伍素质来确保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整合专业实验教学设施

围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升本以来,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设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自動化”两个专业方向,在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中也依据两个专业方向的要求整合。将原来按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整合为反映课程体系的基础实验、突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设计性实验和探索研究性科研项目,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强调了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具体运作上,两个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相同,因此,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础性实验平台和专业综合性实验平台,这样可以同时满足两个专业方向实验教学的需要,起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专业方向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根据本专业开设的两个专业方向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分室是以发电、配电及其自动化控制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基地,工业自动化实验分室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自动化控制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基地。

建立两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不仅是目前两个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今后两个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有利于两个专业方向今后的发展。

2.2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针对学院原来实验教学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并不断探讨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彻底改变原来单一课程开设单一实验的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整合。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以老师讲授和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基础性实验教师作技术指导,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学生需填写课题项目申请书(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目的、具备的实验条件、拟采取的方法、预期的实验效果),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高低进行因材施教,加强过程监控,通过学生自查、教师中期检查、递交结题报告并进行结题答辩等形式,加强全部实验过程的管理,这样,较好地实现了“递进式”实验的预期效果,也适应了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因素,是确保实践教学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方法来提高实验队伍的素质。对实验队伍先从学历上进行提高,采用派遣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培训和学习等形式来提高实验技能,强化队伍建设。实现了学历上达标,年龄结构、学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实验技能提升的实验团队,使每个指导教师具备辅导两门实验课程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将在实验室工作评优、实验室建设工作量计算、实验室工作人员职称晋级、待遇等方面采取一些稳定队伍的措施,让优秀实验教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结束语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4

(一) 围绕实验课程体系, 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包括:模拟电路基础实验、数字电路基础实验、电工基础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可编程PLC原理与应用实验、现代电子设计与制作实验、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汇编语言实验、信息理论与编码实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等主干课程的实验。过去, 实验中心通常是一门实验课程设立一个实验室, 每个实验室各自为政, 各有一套仪器、设备和人员。这样建设的结果必将使得实验室的总数很多、占用的房间也很多, 但每个实验室的面积却很有限, 环境很差, 而且每个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很低。现在,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 各专业、各门类、各课程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使得原有的实验室体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此, 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 围绕实验课程体系, 对实验室进行整合, 把以前小而且分散的实验室合并归类, 根据各类别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 进行组合调整;将仪器要求相近的实验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实验室内, 构建了多个跨课程、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化的综合实验室, 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的个数, 并大大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具体的整合情况如图1所示。

电子技术基础综合实验室采用的基本仪器设备有双踪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稳压电源、数模电路实验箱等, 可分别开设模拟电路基础实验、数字电路基础实验、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实训等实验实训课程。电工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备了电工技术实验装置和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 可开设电工基础实验、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电工技能考证实训等实验实训课程。EDA软件实验室安装了OrCAD、Foundation、EWB、PROTEL、LabVIEW等软件, 可开设各种程序设计实验、现代电子设计实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实验等实验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与计算机应用关系最为密切的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渗透程度也是最深的, 这种密切的关系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有足够强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 尤其是必需有足够的应用程序设计能力;而EDA技术又是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核心, 常用软件工具包括设计输入编辑器、仿真器、硬件描述语言 (HDL) 综合器、适配器 (或布局布线器) 和下载器等, 因此该实验室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很重要的一个实验室。可编程PLC实验室可开设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等实验课程。单片机和EDA技术的应用开发, 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 其中的单片机技术是设计、生产智能电子产品必不可少的部件, 因此有关单片机技术的实验是本实验室的主要实验内容。电子信息创新制作中心包含了基本电子系统设计、创意模型设计、电子测量方法等多个实验平台, 并配备了印刷电路板制作、焊接设备, 为老师、学生提供完备的电子信息产品制作条件。电子信息创新制作中心以自带课题或教师指导下选择课题的方式, 以整机设计制作、实际应用系统设计制作为实验目标。要求既可进行小型电子产品的制作, 又可进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数字处理技术为支撑, 以软件设计技术为控制平台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报警系统等综合性的、较专业的大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

(二) 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的建设

1. 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 强化实验教学, 提高职业能力。

实验教学大纲是新世纪人才培养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验教学规范化、上水平的重要标志。编写好实验教学大纲, 既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实验教学大纲中, 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偏少, 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方面有待加强, 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整体的考虑和安排。因此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 增加核心课程的实验课时, 增开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如现代电子设计与制作技术和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实训等。同时, 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写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应该反映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尽可能多地吸收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2. 加快实验教材改革。

过去, 习惯于使用统一编写的、正式出版的、几乎全国通用的实验教材, 这些教材往往更新缓慢, 远远满足不了实验内容更新的要求, 反映不了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因此实验教材不必要也不应该用正式出版的教材, 要更多地采用自编实验教材或讲义。自编的实验教材或讲义要注意改变过去实验教材把操作一步一步地写很清楚, 与实验操作手册一模一样的写法;因为这种写法非常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也非常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实验教材应该多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 多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思考与讨论, 多提供一些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但问题的最终解决, 还是最好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3. 积极推动多媒体实验教材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传统纸质的实验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也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多媒体、网络化技术必将成为实验教材改革创新的新舞台。因此要积极推动多媒体实验教材的建设, 以便于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或下载, 增加实验教学的形式,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三) 让教师充分参与实验室工作,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教师与实验室工作的融合。

各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的教师, 一般不愿意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工作, 即便是任课教师在实验室时间也仅限于实验教学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 (1) 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人事管理体制上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系列, 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职称评定完全不同; (2) 教师投人实验室的工作不便量化, 也大多没有考虑, 这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3) 一般实验室的日常投入不足,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教师对实验室建设的意见与想法被落实的可能性很低。教师不参与实验室工作的后果就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同专业的建设、改革相脱节, 这非常不利于实验室建设质量的提高, 也非常不利于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 要在管理体制上采取措施, 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积极选聘学术水平高,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领导或参与实验室工作。

2. 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指导水平。

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骨干, 承担着实验指导、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相关实验科学的研究等重要的实验室工作, 其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指导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丰富, 是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每个实验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实际操作技能的不同, 其提高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选择, 比如:在职进修研究生相关课程, 有计划有方向的短期技能培训, 参加各生产厂家举办的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训班,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讲座或培训, 制度性地与高水平院校的实验人员进行实验经验的交流等等。

(四) 电子仪器、设备、元器件等电子产品阵列橱窗的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最好能设置一个陈列室或陈列橱窗, 把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接插件、连接导线、印制电路板、仪器仪表、某些实用电器产品, 甚至包括某些仪器仪表的内部结构、某些实用电器产品的内部结构等展示在其中, 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很好地烘托出一个“电子氛围”, 另一方面有可以很好工弥补平时实验教学的不足。因为, 通过实验教学, 虽然可使学生对各种实验设备、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1.实验时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只是仪器仪表外部面板上的旋钮、指示屏, 仪器仪表内部有些什么却不得而知;2.电子元器件成千上万, 学生实验所能见到的、用到的仅仅是九牛一毛, 况且电子元器件集成度日益提高, 封装形式多种多样 (有金属、陶瓷、塑料等) , 电极引脚种类繁多 (有通孔插装, 又分为单列、双列, 现在又发展到球形栅格阵列) ;3.各种各样的实用电器产品日新月异, 真可谓“只有想不到, 没有做不到”。做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 如果不知道一些常用的电器设备、电子元器件是什么形状, 没见过电子控制柜、印刷电路板, 没见过一些实用电器产品等等,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对于这些知识, 在理论教学中是讲不清的, 在实验教学时又是没有时间讲的, 要想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又不一定有这个条件, 但通过陈列室或陈列橱窗却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除了上述内容外, 还应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开发设计具有较强技术含量的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类实训项目,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 这是形成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关键。

摘要:文章提出了围绕实验课程体系规划实验室布局和建设的思想, 并从实验教学大纲的建设、实验教材的建设、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元器件阵列室的建设等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建设

参考文献

[1]胡章芳.对专业实验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4) :111-114.

[2]黄瑞, 丁守成, 尹晓霈.加强实验中心建设,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12) :128-131.

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的工作总结 篇5

几年来,教学实验中心按照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标准进行建设,坚持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建设高水平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后,中心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在北京市的资助下,中心又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资源投入,包括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教学人员的引进、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等。现就实验中心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在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为下一步的建设指明方向。

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兼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9人、副教授12人、工程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20人、学士学位10人,形成了层次鲜明的实验教学梯队。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6

电子政务 初见成效

从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至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已经超过十年。在这十余年间,电子政务在基础设施改造、数据信息存储,以及应用系统交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的牵头单位,国家信息中心承担了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并负责推动相关领域的规划、建设和应用实践。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认为,时至今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三大突破性成果。

首先,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备。目前,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务外网运维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中央到县四级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1%和59%。

其次,做好了基础性数据储备工作。通过数字监控、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及公安系统等在内的各类应用,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不仅积累了大量数字信息内容,同时将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到了各个领域和部门。据杜平的介绍,目前,接入政务外网的中央政务部门已经达到77家,省级以下政务部门接入政务外网的约2.4万多家。

最后,上马了一批应用系统。在这其中,包括金盾、金宏等在内的“十二金”项目得到了充分应用。目前,政务外网已经承载20多家中央政务部门业务应用,承载省级业务应用1200多项。

技术创新

推广实践

杜平在本次签约仪式上表示:“作为国家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未来,国家信息中心将继续在包括信息系统共享、社会化与便民化应用推广、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不断完善,将实践成果应用于政务外网和相关电子政务建设中。”

华为企业业务中国区副总裁马悦表示:“通过本次合作,华为将继续深入了解政企需求,同国家信息中心一起对相关方案进行研讨,实现在应用和服务模式上的创新。”

据悉,此次战略合作将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上建立政务云、桌面云示范点,开展应用创新示范活动,并尝试电子政务与桌面云的结合,提倡无纸化办公,创新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

发展中的烟台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篇7

中心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依托,发挥学院拥有的“结构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师资优势,将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自制实验教学设备如“多功能材料力学试验机”、“结构力学组合实验装置”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同时,坚持走校企联合、滚动发展的道路,与烟台新天地试验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进行实验教学设备的研制与推广,目前已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青岛科技大学、鲁东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等二十多所高校应用。

中心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8人,先后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2人获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6项。自1996年参加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以来,连续三届居山东省高校之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获教育部骨干教师重点项目2项,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项目7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9项,获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建筑力学团队为山东省创新教学团队,工程力学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3部,其中一部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8

1 中心实行开放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材料与轻纺工程实验中心成立于2003年3月, 是嘉兴学院的八个校级实验中心之一, 成立之初的几年, 中心虽然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实验目的不明确, 实验过程中不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摘抄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 互相抄袭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帮助有限。此外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也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仪器设备利用方面,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时间安排集中, 在一段时间内, 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极高, 而一旦结课, 实验仪器设备将闲置下来, 造成总体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

实验室开放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弊端的产生。实验室开放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实验室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学生的专业面, 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开放教学同时也能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

2 中心实验室开放模式的建立

实验室开放有多种类型, 本中心根据自身特点, 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宽泛灵活的机制。实验室开放采用了既定实验题目、学生自选实验题目、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对外服务型四种开放模式。

2.1 既定实验题目

教师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并结合学期的实验教学安排, 拟定一些实验题目, 这些实验题目既适用于学有余力对实验感兴趣的学生, 也可以作为在正常实验教学时间没做完实验的部分学生的补充实验。在这种实验开放模式中, 老师给出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动手操作, 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交给老师。

2.2 学生自选实验题目

在这类实验室开放模式中, 学生是主角。学生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 通过查阅文献, 确定自己想做的实验课题。几个相似课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实验的操作, 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老师对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和论证, 然后有些仪器的操作方面也可以给予讲解, 学生最后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上交。

2.3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在当前的高校中, 不少老师都承担有各种各样的课题, 要完成这些课题, 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利用到开放实验室。老师可以把课题做个简要介绍然后放在实验中心网站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题。确定课题后, 然后去查阅文献, 然后和老师一起讨论实验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做课题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研作风。

2.4 对外服务型

对社会开放, 为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等提供服务。学校鼓励教职工在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利用学校人才、技术、设备及设施等资源优势, 依法依规开展有偿社会服务项目, 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同时, 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改善福利。学校将以项目的形式管理有偿社会服务活动。

3 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验室开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但中心在实践中发现, 目前实验室开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3.1 实验室开放的经费不足

虽然实验室的开放方便了学生,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操作技能得到很大提高, 但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增多, 其损坏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会大大增加仪器设备维护的费用和维修工作量;此外实验室开放后实验内容增加, 必须增加一些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和原材料, 造成实验经费增加。

3.2 实验指导师资不足

实验室开放后, 随着使用实验室人数和实验类型的增多, 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包括仪器故障的维修, 这些都对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实验技术人员的配备不合理, 中心实验室现有人员有时难以应对突然出现的一些问题;另外实验室开放后工作时间加长, 工作量增大, 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也凸显出不足。

3.3 管理不规范, 缺少专人维护

实验室开放, 对利用实验室的师生而言是一件大好事, 但管理难度也很大。因中心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和节假日, 因此开放实验室的值班、设备维护以及相应的工作量报酬, 还有仪器设备的损坏责任鉴定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从目前中心实验室开放的实践效果来看, 开放的实验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室开放, 既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几个问题, 我们也在通过采取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及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渐加以解决。实验室开放建没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对实验教学的更高要求, 只有通过学院、教师、实验室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实验室开放达到预期的效果,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实验室开放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材纺工程实验中心为例, 分析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和优势, 提出了实验室开放的模式。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模式,实践

参考文献

[1]孙丽美.化工实验室开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观代教育袭备, 2011 (17) :49-51.

[2]赵国臣.教学服务型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管理, 2012 (5) :43-45.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电气工程实验室中心建立于2005年,当时由电力系统软件分析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数字调速实验室3个实验室组成。软件分析实验室配置了近20万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软件,该软件基于电网基础数据库、固定模型库以及用户自定义模型库的支持,可进行电力系统输电、供电和配电系统的各种计算分析。主要可以做的实验项目有潮流计算、暂态稳定、短路电流、继电保护整定与仿真等30多个实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配置了5个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平台和1个电力系统监控实验平台,该实验室可将几个实验平台系统构成一个可变的多机环型电力网络,通过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教学试验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等20多个实验项目。继电保护与数字调速实验室配置了工业全数字交流调速系统实验台、工业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平台、电力继电保护综合自动化实验装置,这些装置除了可进行一般的调压调速、弱磁升速等常规直流电机速度控制实验外,增加工艺板后还可实现各种复杂传动控制要求的实验,如张力、位置、绕线、卷取、摆动等20多个控制实验项目。电气工程实验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由3个单一的实验室发展为4个可以做综合性创新实验的实验中心,从2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1)引进了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微机测量监控系统和智能化的上层实验管理平台,具备自动监控、录波和遥视等功能,实现了内核的信息化;(2)建立了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的专属网站,可以实现教学网络化,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是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工具。

1 存在的问题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对电气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培养出从事电气检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制开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系统集成等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力系统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单一课程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局限于某一课程,而较难将知识点融合,形成系统化的电力知识,所以需要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单一化为综合;而管理模式也将由信息化管理来取代以往的机械化管理模式。

2 电力实验室的发展

2.1 建立动模实验室

信控院在2009年建立了“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已拥有主测量控制试验台、高压系统故障屏、高压线路测控屏、75 kVA无穷大变压器、原动机及调速系统仿真屏、15 kVA模拟发电机、5 kVA模拟变压器、5 kVA负荷机组、7.5 kVA负荷变压器、110 kV模拟线路、220 kV模拟线路、500 kV模拟线路、高压测负荷、低压测负荷、微机励磁调节及负阻器屏。可以开出的实验有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变压器保护,并联电抗器保护,发电机(发变组)保护,电动机保护,电力系统区域稳定控制,系统内低频、低压、过负荷的减载,高频、切机、切负荷等失步解列,励磁调节器的各功能,准同期装置的功能,大短路电流、故障测距等故障录波110 kV、220 kV组网、监控、大型发电机组各种实验等。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动模实验既包含了发电、输电等一次系统内容,又包含了保护、并网控制等二次系统知识,是将电力诸多知识点融合的实验课程。我们选择物理模拟作为动模综合性实验课课程的主要方式,并加大了动模实验室的改造,同时采用了课程改革、优化实验内容、加强实验管理等举措。

以往的教学实验中,动模实验作为电力系统分析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授课期间穿插做实验,内容分散,很难形成系统性,导致学生对动模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就知道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对实验的核心内容理解模糊,致使动模实验的直观性等优势未能充分体现。针对动模实验不仅涉及动模等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具体实验项目的操作,我们在原先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扩展,设置了独立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综合性实验。课程包括理论与实验2部分,安排了4个学时介绍动模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进入实验环节。教学中采用理论知识与操作实际、多媒体讲授与现场实物介绍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实验过程中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以往的模拟显示屏具有直观、易观察等优点,可是精度不高,难以适应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需要。数字测试仪直观性差,可是能记录数据,做一些数据处理分析。我们采用模拟显示屏和数字测试仪互相配合使用,在模拟发动机端侧和线路侧分别接有数字测试仪,既可以直观地看到波形,又可以记录分析数据,从而提高了精确度。

动模实验是综合性实验,一般会需要多人分工,协同实验,如何分工协作会影响到实验效果。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负责不同的职责:控制台、原动机控制和励磁控制,并且有序的轮流替换,做完一项后,再轮换其他小组。

实验报告也是综合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正确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情况和进行效果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写出质量高有实验创新点的实验报告。

3 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我们遵循从简到难,从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去设计实验,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做了一些创新和改革。

3.1 开放实验场地、内容,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线预约实验

实验中心有一套可以给学生或老师预约做实验的管理系统。需要预约做实验的学生或老师应通过网络留下需求信息,以供实验员来安排操作。实验室全天开放,每周开放6天。

3.2 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实验指导,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每个实验室都配有投影仪,且每门实验课都有多媒体课件。实施网络化管理和教学,利用Internet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表现生动的实验内容;创建了Web网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学习多方位交流的平台,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3.3 老师跟学生有互动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提问,老师通过id登陆回答,这个平台可以大大缩短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且有利于信息的保存,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其他人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样其实也节省了老师回答重复问题的工作量,是一个双赢的平台。

3.4 综合化的信息平台

实验中心正逐步实施网络化信息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共享,比如教师自己编制了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以及一些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都能在网上下载到,方便学生对课程的深入了解。

4 结语

目前,电气实验中心能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网络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专业实验课程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并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竞赛的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训练。在将来,电气实验中心会深化信息化改革,增加更多功能,如实现学生在线提交实验报告,实现各个实验室联网,实现与刷卡系统串联,记录学生出入实验室的信息等。

参考文献

[1]郭伟,陆振宇.三个导向下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1)

[2]张凤鸽,杨德先,尹项根,等.《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

[3]杨德先,彭芳洁.无穷大系统动态模拟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

[4]娄素华,吴耀武,尹项根,等.“电气工程基础”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

[5]杨德先,陈德树,张凤鸽,等.现代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建设和运行[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9)

电气工程实验中心 篇10

创新实验教学从传统的 “知识传授” 转变为 “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写作能力,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撰写论文等做准备[8]。专业实验教学与创新实验结合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气固相反应是 《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采用气固相催化反应创新实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化工人才奠定了基础。

1采用气固相反应创新实验与专业实验相结合的意义及必要性

气 - 固相反应过程是指反应物系中存在气相和固相的一种多相反应过程,包括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和气固相非催化反应过程。气相组分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过程,是化学工业中应用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反应过程。据统计,90% 左右的催化反应过程是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最早的一个工业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是1832年建成的二氧化硫在固体铂催化剂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反应过程。目前,工业上很多重要的反应过程,如合成氨生产中的一氧化碳变换和氨的合成,有机化工中的萘氧化制苯酐和苯氧化制顺酐、硝基苯催化加氢制苯胺,石油炼制中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均属此类。

气 - 固相催化反应及其动力学、以气 - 固相催化反应为代表的理想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 《化学反应工程》的主要内容,课堂讲授学时数较多。 国内部分的化工院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中,已设有与气 - 固相催化反应相关的实验,如 “气固相催化宏观反应速率的测定”、“管式炉催化反应实验”、“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及气相色谱分析”、“催化剂内扩散有效因子的测定”、“CO中 - 低温串联变换反应”,“乙醇气 - 固相脱水反应动力学测定”等。气固相催化反应实验的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气固相反应理论的理解。但上述实验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因此,有必要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开展,对本科生开出与气 - 固相催化反应相关的专业实验,使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气 - 固相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理想反应器、多相催化过程等理论学习内容的学习。

2硝基苯气-固相催化加氢创新实验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设置硝基苯气 - 固相催化加氢创新实验,对气 - 固相催化反应的宏观反应速率进行测定,加深学生对气 - 固相催化反应基本理论、理想反应器在工业中的应用、石油及其衍生产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工艺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掌握基本工程实验技能、测试仪器、仪表和测试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催化加氢是石油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在氢气存在下催化加工过程的通称,包括催化加氢、脱硫、脱氧、脱氮、脱金属及对不饱和烃加氢饱和。催化加氢在石油加工中相当重要,在国外催化加氢过程仅次于催化裂化。在我国,因含硫原油及重质原油的产量日益增多,需要提高原油的加工深度,获得更多的轻质油品及对油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减少对大气污染的原因,催化加氢过程正得到快速发展。而目前常用的催化加氢催化剂为Pt、Pd等贵金属,价格昂贵。

将Ni负载在膨润土上形成的Ni/膨润土为催化剂,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充填,形成固定床; 液态硝基苯经预处理气化后,进行管式反应器,在Ni/膨润土催化剂的作用下,对硝基苯进行选择加氢脱氧,合成重要的化工原料—苯胺。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加深对反应工程课程中,固定床反应器 ( 平推流) 的基本原理及操作; 石油及其衍生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工艺过程等的共性问题的认识; 掌握石油及其衍生物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工程实验技能、催化加氢过程中所使用的自动控制仪表、分析测试、催化剂表征中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测试、表征方法; 该项目源于石化工业中重要的催化加氢反应,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凸显出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的培养特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近年来,石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因此,设立石油及其衍生产品的催化加氢实验,可以给学生尽早接触石化行业, 熟悉石化产品的一般加工过程,为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创新实验不同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每次实验或每组实验的结果均会存在差异,需要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思考、讨论才能获得实验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及进行实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采用教学与创新实验紧密结合的方式,将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

3硝基苯催化加氢为苯胺的实验设计

对Ni/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技术进行完善,以Ni/膨润土为催化剂进行硝基苯气 - 固相催化加氢为苯胺的反应,建立一套固定床多相催化硝基苯加氢为苯胺的装置。具体的建设内容及方法如下:

( 1) 通过对Ni/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的催化剂的不同制备方法,如沉淀法、溶胶 - 凝胶法、固相反应法等,通过实验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如以不同的方法制备Ni/膨润土催化剂,或对Ni/膨润土催化剂进行过渡金属元素改性等,以获得不同活性的硝基苯加氢催化剂,避免验证性实验每次重复相同结果的缺点。研究在该反应过程中内、外扩散的消除及其宏观反应速率、本征反应动力学的测定方法等。

( 2) 建立一套Ni/膨润土催化剂气 - 固相催化硝基苯加氢为苯胺的装置,包括液相硝基苯预处理气化装置、反应物进料装置、管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在线取样及在线气相谱分析装置、管式反应器的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等。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

( 3) 气 - 固相催化加氢是化学工业中一个重要的反应,是绿色化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好的催化加氢过程一般生成产物和水,不会生成其它副产物,产品的质量很高,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 同时,反应条件温和,设备具有通用性,通过对固定床气 - 固相催化管式反应器进行改装,形成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本科生的专业实验中,经过简单改装后,也可用于其它石化产品的催化加氢过程,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

4结语

上一篇:让学习充满快乐下一篇:智慧城市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