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及方法

2024-07-02

基本内容及方法(精选十篇)

基本内容及方法 篇1

篮球基本功即是指主要、根本的、大体上的篮球技术和修养、方法等。基本功一词来源于我国传统的训练方法中的“练功”, 长期流传于武术、杂技、戏曲、书法等行业的基础训练中。篮球基本功是对篮球的基本能力的储备, 也有人认为, 篮球基本技术就是篮球基本功。篮球基本功是篮球运动的基础,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始篮球课程, 就应规划明确的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篮球基本功的训练, 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篮球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篮球基本功的质量和数量能够在队员的比赛中通过对技术的运用体现出来, 好的基本功, 能够帮助学生在比赛中娴熟地运用各种篮球的技术和战术, 充分发挥学生的篮球技能, 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篮球基本功的内容构成

要想学好篮球, 就要从篮球训练的基础开始。首先应该充分了解篮球的基本功的构成, 然后集中精力进行篮球基本功的训练, 为篮球运动的进行做好保障工作。目前, 我国大部分篮球专家认为:“篮球基本功是指队员在掌握与运用各种技术时, 其带有共性的环节, 如手、脚、腰、胯、视野等方面熟练程度。”包括身体素质基本功和技术、战术基本功以及心理素质基本功几个方面。

2.1、身体素质基本功

篮球运动中身体素质基本功包括手的基本功、脚的基本功、腰的基本功以及视野基本功:手的基本功是指手对球的敏感度、控制球力和支配球的力, 上基本功主要在传球、接球、投篮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好的手上基本是篮球运动中控制球的基础;脚的基本功包括在移动身体重心、变化速度和方向时, 对自己脚步的控制能力;脚上基本功, 让学生在攻守移动时能够更加快速地蹬地、转身、变换方向;腰的基本功能让学生很好地控制身体平衡, 实现身体重心转移, 在比赛中要的基本功能够帮助学生控制身体平衡和伸展幅度;视野的基本功是运用眼角余光扩大视野的能力, 能够使学生在运动中视野广阔, 及时判断, 把握全场。

2.2、技术、战术基本功

技术基本功是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战术基本功是建立在个人战术行动和战术基础配合上的, 全队战术数量、质量和水平是比赛成功的关键。篮球运动讲究技术, 也讲究战术, 篮球运动突出其对抗性, 准确运用技术和战术, 才是篮球运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篮球技术和对篮球的驾驭能力和水平。

3、篮球基本功的课堂训练方法

篮球基本功教学训练, 首先要进行学生的身体全面素质的全面训练, 包括学生身体灵敏协调性、身体柔韧性、弹跳能力等的训练;在身体素质基本功的练习中, 要对学生进行手上动作练习, 增加手感动作技术训练, 如:进行抖腕动作, 手指的拨球, 小臂的旋转动作, 发展相关手指、腕的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的练习, 增强学生手上控球基本功;进行腰的基本功和脚上基本功的训练, 加强学生的脚步移动动作, 如低重心滑步、起动、急停、变方向跑等练习。

其次, 篮球课堂训练, 必须要进行技术、战术基本功的练习。在教学中, 进行学生个人控球能力训练, 加强学生之间传球技术的练习, 利用各种传接球技术动作, 逐渐形成学生的基本篮球战术, 如通过学生之间的各种配合来进行练习。还要注意学生弹跳力练习, 因为弹跳力是篮球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出色的弹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各种攻防动作;除此之外, 还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对抗练习, 通过练习, 提高篮球运动中各项动作的实用性, 创造性, 趣味性, 让学生体在训练中, 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熟练掌握各种攻防技术。

最后,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基本功的训练。心理素质基本功, 是学生在比赛中的重要因素, 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向学生战术篮球的魅力, 让学生对篮球发生浓厚的兴趣, 对自己充满信心, 这对篮球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在篮球课堂教学中们可以通过组织比赛, 来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坦然面对困难、学会独立面对挑战, 正确看待成败, 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篮球运动。

4、总结

注重基本功教学, 在篮球教学的课堂训练中, 能够充分体现篮球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观赏性, 以及篮球运动训练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特点, 是篮球教学的需要。篮球基本功中传球、运球、投球等基动作的训练, 都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 在整个基本功训练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不断总结和步完善新的篮球教法, 加强创设和研究,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进一步充实新的篮球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辉, 朱荣辉, 黄娟.浅析青少年学生篮球基本功的练习[J].科技信息, 2009, (34) .

[2]李亮.球性练习在高职篮球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内江科技, 2009, (08) .

基本内容及方法 篇2

一、审计监督新内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措、使用及管理

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即基本医疗保险水平要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不平相适应,保障范围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双方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双轨运行管理机制。因此,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支持模式以及管理模式都在逐步建立与完善。

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措。根据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筹措机制。其办法是: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般为职IT资总额的6%)分为二部分:(1)用于建立统筹基金,约占缴费的70%;(2)划入个人帐户,约占缴费的30%.统筹基金的个人帐户要分别核算,不能相互挤占。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归个人所有。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关于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筹资比例各地区不尽相同,它主要根据某一地区前3年职工医疗费实际支出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测算的。其公式如下: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使用。根据国务院《决定》,为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支、财政部门监督、银行拨款“三驾马车”相互制约,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这既有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统一管理,更是保证基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决定》中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在尚未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之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具体做法是:财政部门要在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的地方国库内开设“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在专业银行开设“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将基金的收和支分别进行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在指定的国家商业银行开设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户和”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户。原则上收入户除缴付财政专户资金外,只收不支;支出户除接收财政专户资金外,只支不收。

3.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使审计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保命钱”,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尤为重要。[!--empirenews.page--]

二、审计新问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及方法

如前所述,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作过程应当构成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最主要内容。对此,我们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

1.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审计机构,是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要重点发挥政府审计的强制性经济监督作用,并协同内部审计、独立审计共同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审计的“网络化系统。”

基本医疗保障资金运动过程,涉及到不同层面的许多环节。这就需要政府审计、内容审计和独立审计在相关环节履行各自职能,协同完成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经济监督。

首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管理费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企业缴纳的医疗费用是在所得税前列支,从而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各地财政将给予支持。所以,政府对所要进行宏观调控并进行财政专户管理,同时,要加大政府审计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缴,同时,要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强化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就应当设立社会保障审计机构,并分设养老保险审计、失业保险审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审计等部门,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使其成为政府审计机构的一个派出机构。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审计人员的要求,不仅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同时又要具备医药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其次,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内部审计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内部审计能帮助机构有效地担当起他们的责任。由于医疗保险事业机构担负着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因此,医疗保险机构的内容审计应当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建设活动,它的目标在于增加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价值和改善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经营。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内部审计应当通过建立系统、合规的方式进行评价并提高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因此,医疗保险事业机构的内容审计是审计监督网络系统中重要的“监督网络”。

同样,在整个审计监督系统中,独立审计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部分积累模式的采用,逐年积累起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数额将不断增大,在动态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通货膨胀。因此,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自然会提出。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资不仅可以使积累起来的基金保值增值,还有助于减轻企业、个人和国家的负担。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政府会越来越重视各项基本保险基金的投资和有效使用,使投资环境更加宽松、保值增值的方式更加多样。所以,对企业、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构以及投资运营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监督,很大程度上要由独立审计来完成,而且独立审计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审计,应当发挥“团队精神”,建立基金审计的系统网络是十分必要的。[!--empirenews.page--] 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应重点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措额审计。这一审计重点放在筹资基数及参保人数。因为工资总额比例法是医疗基金筹集的基本方法,同时,应缴职工医疗保险费金额=上季度人均工资总额×单位参保人数×缴费月数×缴交标准,所以筹资基础、参保人数等各要素应作为重点审计对象。

(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缴款时间审计。按规定,保险机构收缴保险费时间是每季度一次,也可以半年或一年缴纳一次,一般于上季末、年末、月底前办理。审计重点是保险费不能及时到位的原因。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适当性及财政专户管理的审计。对违纪、违法的基金筹集到行为进行审计,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监督的强制性,联同独立审计对财政专户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基金管理行为进行监督,保证财政专户和医疗保险机构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重点审计如下内容:①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专户存储情况;③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个人帐户情况;④医疗保险机构内容审计制度建立情况等。

(4)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审计。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制度是保险经济补偿制度的一种,它是通过一定筹集方式,形成医疗保险基金并用于参保人疾病发生时支付医疗费用造成其经济损失的经济补偿。适宜、有效的支付方式是控制医疗保险供方的最重要手段。医疗保险约定的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载体和医疗保险的载体,将决定如何有效地使用筹集的医疗保险费,对医疗保险资金的流向与流量起到关键作用。医疗保险费的支付办法,也直接决定了提供者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医疗保险提供者的效率、服务方式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对基本医疗保险费支付审计应重点针对以下几方面:①医疗费支付办法的有效性;②医疗费开支范围;③医疗费支付标准;④医疗费支付结构,⑤医疗机构服务质量;⑥医疗费控制效果等。

(5)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审计。政府审计机构要联同独立审计,共同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基金运作过程中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审计。应重点审计:①结余基金的安全性;②结余基金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③结合基金营运、投资的合规性;④结余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3.基本医疗保险基金EDP审计方法的探讨。“EDP”意为“电子数据处理”。EDP审计就是对EDP信息系统的审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在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基本医疗保险事业机构、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的协同努力下,正积极研制开发、并逐步投入使用,预计不会很久,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网络将会建成。EDP审计和审计网络化都会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带来影响和使其有更大的发展。但同时,更多的问题也会摆在我们面前:计算机网络将使审计的手段、技术方法、标准、准则等发生变化,同时,还存在着审计受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的限制、审计安全性受到威胁和审计人员素质制约等。这都会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就需要在审计系统建立的同时,考虑着手解决这些问题。[!--empirenews.page--] 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EDP审计系统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审计系统要与基金筹集、使用和管理模式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

(2)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因为,基本医疗保险审计人员要能驾御计算机这一工具,如审计人员这方面整体水平有限,则考虑使用者的素质能否适应审计系统水平要求。

(3)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审计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4)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内控系统中薄弱环节重点审计。

线性代数课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 篇3

关键词:高等代数;基本内容;主要方法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理工类与经管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般来说,线性代数课程主要是由行列式、矩阵、向量与向量空间、线性方程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二次型等六部分组成的。通过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逐步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运算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用线性代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拟对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所涉及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清晰明了,同时也将线性代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体现出来。

一、行列式

行列式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线性代数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

1.基本内容。n级排列及其性质,n阶行列式的概念,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

2.主要方法:①行列式的基本计算方法——化为三角形行列式的方法,降级法(按一行或一列展开法、拉普拉斯展开法)。②行列式的其它计算方法——定义法,性质法,化为范得蒙行列式的方法,递推法,加边法,数学归纳法,拆项法,特征值法(方阵的行列式等于其特征值的乘积)。③一些特殊行列式的计算方法——三角形行列式,ab型行列式,范得蒙行列式,爪型行列式,三对角行列式。

二、矩阵

矩阵是线性代数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是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1.基本内容:①矩阵运算——加法与减法、数乘、乘法、转置、可逆矩阵。②矩阵的运算规律——满足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结合律,数乘对加法的分配律,乘法对加法的左右分配律。③几种特殊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形矩阵,对称矩阵,反对称矩阵。④矩阵可逆的条件——n阶矩阵A可逆?圳|A|≠0?圳秩(A)=n?圳A可以通过初等变换化为单位矩阵?圳A可以寫成初等矩阵的乘积。⑤伴随矩阵的常用性质。⑥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矩阵的等价及标准形。⑦矩阵的秩及其一般性质。⑧矩阵的分块运算。

2.主要方法:①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乘、乘法、转置、逆以及混合运算。②矩阵可逆性的证明及逆矩阵的求法(伴随矩阵法、初等变换法、矩阵分块法)。③伴随矩阵性质的证明及应用。④用初等变换解一些矩阵方程:如,若AX=B(|A|≠0),则通过

(AMB) (EMA-1B),

可得?摇X=A-1B.

?摇⑤用初等变换计算矩阵的秩,矩阵秩的相关问题的计算和证明。⑥利用分块矩阵进行矩阵的加、减和乘法运算的方法。

三、向量与向量空间

向量与向量空间是线性代数的难点内容,主要研究向量的线性相关性以及向量空间的基本知识。

1.基本内容:①向量的线性关系——n维向量,向量的线性运算,线性组合,线性表示,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等价,向量组的秩。②向量空间——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基变换与坐标变换。③向量的内积——向量内积的基本概念与性质,标准正交基,正交矩阵及其性质。

2.主要方法:①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判定法,向量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求法,向量组秩的求法.②向量空间的判定法,向量在一组基下坐标的求法,由一组基到另一组基的过渡矩阵的求法,同一向量在不同基下的坐标的求法。③向量的内积﹑长度﹑夹角的求法,标准正交基的施密特正交化求法,正交矩阵的判别方法。

四、线性方程组

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理论上解决了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解的个数及求法、解的结构等。

1.基本内容:①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形——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定,线性方程组解的个数,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形。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表示,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表示。③克拉默法则。

2.主要方法:①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即利用方程组的增广矩阵的初等变换解方程组的方法。②齐次线性方程组基础解系的求法,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别法,线性方程组解的公式求法。③用克拉默法则解一些线性方程组。

五、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工程技术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的其它分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理论、矩阵的对角化问题。

1.基本内容:①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特征多项式,相似矩阵及性质。②矩阵的对角化——矩阵对角化的条件,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2.主要方法:①矩阵的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的求法。②矩阵对角化的判断法。③实对称矩阵对角化的方法。

六、二次型

二次型的理论起源于解析几何中二次曲线和二次曲面的分类,是线性代数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

1.基本内容:①二次型与矩阵——二次型的定义,二次型的矩阵和秩,非退化线性替换,矩阵的合同。②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配方法,合同变换法,正交线性替换法,正惯性指数、负惯性指数、符号差,惯性定律。③正定二次型——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顺序主子式,负定二次型,半正定二次型,半负定二次型,不定二次型。

2.主要方法:①用非退化线性替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配方法、合同变换法)。②用正交线性替换法化实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③化二次型为复数域上或实数域上规范形的方法。④实二次型正定性的判别法。⑤实对称矩阵正定性的判别法。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线性代数(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戴立辉.线性代数(第2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基本内容及方法 篇4

一、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1、认清职责。

班主任是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组成部分, 早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 学校各级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枢纽, 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协调者, 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服务三个方面的重要责任。具体说来, 班主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肩负的职责如下:其一, 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特别是抓好大一新生的大学适应;其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三, 增进与任课教师的交流,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四,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组织管理作用 (把全班学生组织起来, 形成团结和谐、进取向上、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依靠班干部管理和学生自治, 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引导作用 (用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学生, 利用社会上积极的、先进的典型事例,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辨别是非, 引导学生爱党爱国, 勇于进取, 认真学习, 健康成长) 、指导作用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策划作用 (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策划班级社会实践活动) 、协调作用 (协调同学与同学、同学与班干部、学生与教工、学生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协调班集体与班级外各种关系, 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 寻求班级发展的机会) 。因此, 班主任要认清自己的职责,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从自身肩负为国家、民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这样才能为搞好班主任工作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

2、热爱学生。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过程是情感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 情感将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体现在每一个环节。班主任工作在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情感和心灵的交流活动, 而爱就是这种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粘合剂。教育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粘合剂的强度。爱之于学生, 犹如水之于鱼、林之于鸟, 须臾不可或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兼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无论是教师的入门培训还是在职培训, 其主要使命之一是在教师身上发展社会期待于他们的伦理的、智力的、情感的品质, 以使他们日后能在他们学生身上培养同样的品质。热爱学生, 最终的目的应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 再把这种无私的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 进而爱我们的社会, 爱我们的民族, 爱我们的国家。热爱学生, 班主任工作就会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 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基础。

3、明确目的。

班主任工作, 乃至教育的目的都是在于完善人格, 开发潜能, 升华人性。班主任要懂得“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的道理, 树人先树德。要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和道德, 细化《公民道德规范》和《大学生行为准则》, 增强道德教育的具体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 抓住像2008年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举办奥运会、残奥会、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胜利成功、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事件, 唱响祖国好、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人民好, 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 班主任要首先培植学生的荣辱感, 让他们懂得珍爱荣誉如同珍爱生命般重要, 从而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让健康的个性得到张扬;要经常性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的训练, 让他们学会一事当前, 先换位思考, 然后再作决定, 让他们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 宽容别人, 避免狭隘、盲目冲动, 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贯彻各级各类学生管理条例的时候, 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使学生懂得贯彻这些管理条例的目的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相一致的, 从而自觉配合、遵章守纪、健康成长。

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思想道德教育。

班主任应当从新生入学开始, 认真做好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 并通过调查表和谈心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奋斗目标, 有针对性地主持主题班会, 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班主任还应当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方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 消除经济原因带给学生的额外压力。班主任应当经常引用成功人士求学成才、奋斗创业的经历和学生中积极向上的典型事例, 引导全体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

2、学生干部培养和使用。

班主任应当在新生入学以后, 注意发现思想积极、态度端正、学业优良、吃苦耐劳和有号召力、奉献精神的学生作为班干部人选, 指导他们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有意识地对这些学生进行考察、锻炼和培养, 并使优秀学生通过民主选举脱颖而出, 最终形成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核心。只有在班级中形成一支坚强、务实、进取和有凝聚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才能确保整个班级工作全面、扎实和有效地进行。

3、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是制度的产物。在督促学生遵守学校和院系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班主任还应当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出台有班级特色的相应具体的制度规定。同时, 班主任应当对班级制度规定的实际执行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及时指出班干部和同学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促进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

4、文化学习。

班主任应当在班级中组织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并通过经常开展读书活动, 组织班级学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 以及积极开展墙报和图书角等活动, 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向学、爱学、乐学, 在班级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互相帮助、你追我赶、不甘示弱和奋勇争先的积极态势。

5、实践锻炼。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使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 班主任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举办文艺晚会、才艺比拼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班级的凝聚力, 提高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比赛活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激励班级全体学生奋发努力, 向着更高更美好的目标迈进。

6、安全教育。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保证班级中不出现安全问题, 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底线。班主任应当及时了解班上学生思想和行为动向, 经常向学生强调人身、交通、财产等安全事项的重要性, 强调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强化防护措施, 制定和明确应急预案, 有效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保持班级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为各项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主任在开展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时, 要加强与主管学生工作的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联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工作有关会议, 主动积极地向经验丰富的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好工作汇报, 求得指导和支持;要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 充分获取班级学生课堂纪律和学习状态的最新信息, 及时将双方的认识看法进行总结、分析和反馈, 从而加深教学双方的理解, 为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做好服务;要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 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重, 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从而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 并且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群众组织和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作用。同时, 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才、学、识, 当好学生成长进步的引路人、指导者和铺路石。

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

1、加强记忆, 熟悉学生。

在新生一入学递交个人档案、相片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开始, 班主任要以最快速度仔细阅读每个学生的档案, 将学生档案进行分类汇总, 比如高分入校的、在高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在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单亲家庭的等。班主任可依据个人的记忆规律和实际情况, 或将学生相片按照学生宿舍群体来制作学生相册, 或按照学生学号来制作相册, 并将学生的姓名、籍贯、家庭电话、宿舍电话打印在相册上。班主任结合档案和相册强化记忆学生的姓名与相貌, 以此可以缩短熟悉学生的时间, 并为沟通的有效性做铺垫。

2、物色优秀的班级学生干部。

班级学生干部是班级与班主任沟通的枢纽, 班集体建设的核心, 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班级学生干部第一次产生不应该按传统的方式 (即看学生档案, 看高中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来确定) , 而是可通过玩一些小游戏, 在游戏中细心观察, 发现具有较强主人翁意识、具有领导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级干部。由于新生入学彼此不太熟悉, 所以第一次班级学生干部是“任命式”, 即直接由班主任授意产生的, 一段时间后的班级学生干部则应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3、抓好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学风建设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主任应该抓好班风、学风建设。良好的班风可以塑造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做好特殊学生工作。

目前高校的学生多数是80年代末、90年代后出生的, 他们的出生区域、家庭经济、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特殊学生档案。特殊学生档案可以依据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经济、心理、生理等来分类, 可以细化为思想活跃型、学习困难型、行为偏激型、经济困难型、心理障碍型、生理缺陷型、优秀骨干型、网络沉迷型、教会信仰型等类型。将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性格个性、特长爱好、人际关系、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况及其密切好友和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 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开导或给予帮助, 同时还需要继续跟进, 最后汇总成何时何地为某学生做何工作、预警措施、成效如何、尚存在什么问题等的档案。

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后, 班主任要勤于更新档案, 勤于做到“三个更多”, 即班主任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激励, 要特别关注以下三种特殊学生:

一是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这种学生多半是在幼年或少年期受过严重的伤害, 或成长期爱的缺失、或受到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造成的严重心理伤害, 他们往往看问题偏激、认死理, 把学校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放大到极致。班主任要以朋友似的交流去打开受伤的心扉, 用爱去慰贴心灵的伤痛。班主任只有给以特殊的关爱, 从生活上、学习上入手, 给予必要的帮助, 经常与其谈心, 使其心灵慢慢靠拢, 在放松的状态下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 再加上适当的心理疏导, 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 帮助他们从歪曲的认知图式中解脱出来, 消除消极心理, 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社会。

二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班主任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 就要及时关心考试不合格学生, 帮助其分析失利原因, 督促他们订好假期学习计划, 充分做好开学补考的准备, 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要防止学生有两种倾向:或对有补考科目不重视;或因有补考科目而恐慌, 心理压力过大。对前者, 要给予教育、提醒;对后者, 要进行心理疏导, 告诉他 (她) 胜败乃兵家常事, 对任何困难, 在战略上要藐视它, 战术上要重视它。对补考科目多的学生建议假期留校, 并帮助联系任课教师给予辅导。对学习的确吃力的学生, 平时要请班上学习好的学生与之结成帮扶对子, 以先进带后进。

三是贫困生, 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贫困生, 还要照顾贫困生的心理感受, 做到润物细无声为最好。为了避免受助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 最好的办法不是授之鱼, 而是授人以渔。帮助他们找到勤工俭学的方法和岗位, 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谋生, 既可解决经济困难, 又可增加工作能力, 还可增加面向未来的自信, 达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5、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教育。

高校班主任应针对学生就业理论知识、就业前景、就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教育。要注意了解有关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 有关就业政策、信息,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知识、信息、技能技巧的培训, 可以利用校友这个良好的资源, 邀请校友回校做有关就业方面的讲座, 联系已升学深造的学生来讲述如何复习考试等相关的知识, 可以利用学校资源, 联系专业老师, 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学习、实习的机会。

6、密切联系相关老师。

高校班主任为了能让以上工作顺利开展, 必不可缺的是与相关老师的沟通。一方面做到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状况, 对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风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对学生成长进步起到帮助作用, 例如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班主任要和任课老师沟通交流, 探讨对策;对优秀的学生干部引荐给思想政治辅导员, 使其成为院系团总支、学生会重点培养的干部对象, 或者作为入党对象来重点栽培和考察。通过联系任课老师或辅导员, 发挥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水平、增进师生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7、动之以情、晓知有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

班主任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掌握, 实行动之以情、晓知有理、率之以实、导之以行的方法。动之以情, 就是班主任要以同志式、朋友式的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理智感, 转变其消极情绪, 增强其积极情绪,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改变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习惯;晓之以理, 就是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 要摆事实, 讲道理, 以理服人, 不能只是简单的命令、强制地要求学生, 而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根据学生的实际, 贯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对学生讲符合客观实际的真道理, 而不是脱离客观事实的空道理、违背客观事实的假道理, 让学生“心悦而诚服”,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觉悟;率之以实, 就是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在工作中从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 提高针对性, 增强实效性;导之以行, 就是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行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弄清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这三个问题, 对于搞好高校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然, 要搞好高校班主任工作还需要其他条件, 还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成长进步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摘要: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 首先需要把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内容和方法三个基本问题。本文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认为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认清职责、热爱学生、明确目的, 并对基本内容的六个方面、基本方法的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班主任,要求,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郑宏:享受责任——论高校班主任工作技巧[J], 教师, 2008 (5) ;

[2]、王睿:浅论怎样作好高校班主任工作[J], 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增刊) , 2005;

[3]、方万曦:浅探高校班主任工作成功之三要素[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7) ;

[4]、黄晓燕:高校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与运用[J], 广东教育, 2008 (1) ;

[5]、王盛:做好高校班主任工作应当重视的“点”、“线”和“方面”[J], Economic&Trade Update, Vol.5Sum.No.88Dec.2007;

创业计划书基本框架及内容 篇5

 执行总结概述商业计划书的基本内容

公司描述

产品概述

市场分析

竞争分析

营销策略

公司战略

公司管理

投资与财务分析

风险分析

 产品与服务 产品或服务是什么、独特之处在哪里

产品(服务)概述

产品(服务)技术特点及创新点(特色)

产品(服务)性能技术路线工艺流程

产品(服务)优势、技术壁垒

产品(服务)专利

产品(服务)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产品(服务)目前推广领域

产品(服务)升级展望(研究与开发)

 市场分析我们的市场是谁、有多大、投资者是谁、为什么要相信市场总括(市场特征分析)、市场细分

目标市场(客户)

市场容量

市场变化趋势

市场潜力

统计市场份额

市场壁垒

 竞争分析 谁是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如何竞争环境概述

竞争者

现有竞争者

潜在竞争者

替代品

供应商

顾客

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竞争策略

 公司战略 公司未来的蓝图如何

公司总体战略

公司发展规划(近期、中期、远期)

公司业务定位(核心、培育、储备)

企业文化(宗旨、使命、企业精神、经营理念)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战略、组织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市场竞争战略、实施战略过程中核心能力的培养

 营销策略 怎样找到客户、进行推销、保持提高市场占有率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产品或服务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营销策略组合产品策略(产品、品牌、服务)

价格策略(定价策略、定价目标)

分销策略(直销、代理、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促销策略(赠送、人员推销、广告、公关、示范、学术会议)

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

生产与运营计划 需要投入什么才能生产出产品,把他卖给消费者并赚

到钱

生产运作总体战略

生产运作系统设计

厂址选择

主要生产技术和设备介绍

生产方式(自行生产、委托加工)

生产工艺流程(服务流程)

生产能力设置

生产运作系统运行

质量管理

库存控制

设备管理

环境保护

 公司管理 这个团队具有使风险企业走向成功的技能和素质吗?公司概况

公司介绍

公司定位

公司组织形式

公司组织结构(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职能部门公司管理模式(制度管理、人本管理)

顾问及管理团队

人员绩效考核

薪酬奖惩制度

 投资分析和融资方案 你想从投资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愿意给什么股本结构和融资方案

资本形成策略(建设期、推广期、增长期、成熟期)

资金用途

资产投资估算表

成本与费用(含工资)估算表

投资现金流量表

风险投资退出计划

公开上市(IPO)

管理层收购(MBO)

股权转让

破产清算

 财务预测与分析经营活动和所预期结果的财务效果是什么财务假设

公司损益表及利润分配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预计现金流量表

财务分析

常用财务比率分析

净现值(SPV)分析

内部收益率(IRR)分析

投资回收期分析

投资回报率分析

敏感性分析

 风险分析及对策哪里会出错、出错时该怎么办

政策风险与对策

技术风险与对策

市场风险与对策

管理经营风险与对策

财务风险与对策

水土保持基本内容及措施 篇6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82-02

1 水土保持基本内容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 km2。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国对水土保持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以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道路。

2 水土保持基本意义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利用山丘和风沙地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意义。水土保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沙多、水少、水污、水浊四大问题。其中,水浊问题既是一个独自为害的水体,又增加了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因此水浊问题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了沙多水少的矛盾。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问题增多,降低了河流质量,影响了水生物活动。同时,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了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角度看,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和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和实践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

3 水土保持主要措施及工作方法

3.1 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及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工程技术治理措施来看,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工程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生物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是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蓄水保土是采用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农田土壤耕作或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3.2 工作方法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研究和考虑水土保持具有的特点:一是科学性。水土保持涉及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多个学科。二是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不同,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综合性。水土保持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共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才能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和治理。因此,开展水土保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性治理工作,因此,测试分析评估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效益,也需要采用综合系统的方法。一般将水土保持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增加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为水土保持治理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可以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田作物生长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前、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前景。

水土保持有效治理产生的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内容。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反映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给当地经济会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5 水土保持成效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土保持的政策举措,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于2011年3月施行,之后水利部修订了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方案管理、设施验收管理和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等配套法规。各地陆续启动了新法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配套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带26万km2。近10 a来,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km2,带动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33.33万hm2。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全国有125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2万km2,使45万km2生态得到初步修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建成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治理内涵。

参考文献

[1] 杨芳.对水土保持问题的科学研究[J].现代农业,2007(8):72-73.

[2] 余新晓,吴岚,饶良懿,等.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2008(1):83-86.

[3] 陈雪,蔡强国,王学强.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5):44-49.

基本内容及方法 篇7

以下所提出的内容是控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的,为了日后进一步完善和修改,须考虑到功能扩展的余地。

1控制回路方面主要内容

1.1高压主回路:主要是由隔离开关,真空接触器,牵引变压器,截割电机,牵引电机,泵电机等组成。

1.1.1煤机送电:首先把隔离开关旋转到“合”的位置上,然后把煤机工作开关顺时针旋转到启动位置维持数秒,先导回路导通,控制前级磁力启动器接通,开始向煤机供电。若想切断采煤机电源则需将开关逆时针旋转到停止位置松手。1.1.2启动泵电机。在煤机送电之后,把泵电机开关顺时针旋转到启动位置松手,泵接触器吸合,泵电机启动,同时变频器带电。把泵电机开关逆时针旋转到停止位置松手,泵电机停止运行。若需再次启动泵电机,应等待至少1分钟以上。1.1.3左截割电机启动:在启动泵电机之后,同时把泵电机开关和左截割电机开关顺时针旋转到启动位置松手,左截割接触器吸合,左截割电机启动。若想停止左截割电机只需将开关逆时针旋转到停止位置松手即可。1.1.4右截割电机启动(同左)。1.1.5泵接触器吸合后,牵引变压器开始工作,将主电源3300V变成380V,给变频器供电。系统配置两台变频器,采用一拖一方式,分别驱动左右牵引电机。

1.2低压控制回路部分:

1.2.1控制变压器:将主电源3300V变成1140V。再将1140V变成220V,26V,110V,60V其中220V给主控器箱供电,110V和60V分别是真空接触器线圈的吸合和维持电压,26V经整流桥整流后给滚筒调高电磁阀,煤机制动电磁阀供电。1.2.2主控器箱:主控器采集电机电流、温度,油压,水压,瓦斯含量等各种工况信息,接收来自端头站和遥控器的控制信息,进行逻辑判断,控制系统运行,并在端头站和工控机屏幕上显示系统运行状态。1.2.3端头站:由主控器本安12V供电,分别安放在机身左右两侧。端头站与主控器之间通过串口通讯方式传递数据。操作人员通过端头站可以进行滚筒升降,牵引,急停,工况信息和故障查询,参数设置等操作。1.2.4遥控器:由电池供电,分左右两只,与内置在电控箱中的接收装置组成无线遥控系统,可实现对煤机的滚筒升降,牵引,急停等操作。配合端头站和工控机,遥控器可对系统参数进行设置。1.2.5工控机和显示器:工控机通过串口通讯方式和主控器交换数据,实现工况实时监控。

1.3变频调速回路:本电控系统为机载式交流变频调速系统,主电源3300V经牵引变压器变为380V给变频器供电,变频器输出频率和电压可变的电流驱动牵引电机,实现煤机的牵引调速。

1.4传感器信号采集回路:电控系统中使用了电流互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甲烷传感器等各种检测设备,它们将电流,压力,温度,瓦斯含量等信息变成电信号送入主控器,由主控器进行数据处理,实现控制和保护功能。

2检测和保护内容:

2.1数字量

2.1.1泵电机、破碎电机超温保护。2.1.2电控箱冷却水流量检测及超温保护。2.1.3总进水流量检测。2.1.4左、右摇臂冷却水流量检测。2.1.5左、右截割电机冷却水流量检测。2.1.6左、右牵引电机冷却水流量检测。2.1.7变频器故障保护。2.1.8采煤机位置检测。2.1.9油箱油位检测。2.1.10液压系统压力检测和保护。2.1.11各电机启动信号输入检测。2.1.12瓦斯检测和超量保护。

2.2模拟量

2.2.1左、右截割电机的温度检测及超温保护。2.2.2左、右牵引电机的温度检测及超温保护。2.2.3牵引变压器的温度检测及超温保护。2.2.4主、从变频器功率模块温度检测及超温保护。2.2.5左、右牵引部高速轴(电机侧)温度检测及保护。2.2.6左、右摇臂高速轴和行星头温度检测及保护。2.2.7左、右截割电机的电流检测及超载保护。2.2.8左、右牵引电机的电流检测及超载保护。2.2.9破碎电机的电流检测及超载保护。2.2.10泵电机的电流检测及超载保护。2.2.11采煤机牵引速度和牵引力检测。2.2.12左、右滚筒位置检测。2.2.13机身倾角(水平、垂直角度)检测。2.2.14总进水压力检测。2.2.15供电电压检测。

3监控与显示内容(工控机和显示器配合实现)

3.1以刻度盘、指针图形直观显示截割电机、牵引电机、泵电机、破碎电机的实时电流,附带准确的数值显示。

3.2以温度计图形直观显示截割电机、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变频器的实时温度,附带准确的数值显示。

3.3以图形和数字型式显示当前采煤机的位置(支架编号),及累计的总运行距离。

3.4以数字型式显示采高和下切量的数值(由摇臂角度换算)。

3.5以图柱型式显示牵引速度,附带准确的数值显示。

3.6以数字型式实时显示采煤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等参数。

3.7以数字型式查询显示左、右牵引高速轴和摇臂行星头的温度。

3.8以数字型式查询显示当前左、右摇臂的倾角、机身倾角等参数。

3.9以数字型式查询显示总进水压力。

3.10当系统关键性工作参数达到警界线时,如温度、水压等,能显示警告信息。

4故障诊断

4.1设备运行状态记忆。能保存一个月以内的设备运转记录,如:开机小时数、故障状态记录等。

4.2具有专家诊断系统。提供故障原因分析、提示,便于快速、准确地排除故障。主要故障诊断项如下:采煤机不启动、采煤机不自保、采煤机不牵引、采煤机不牵引、采煤机不调高、端头站无显示、工控机屏幕无显示、遥控器失灵、变频器故障。

结束语

上述电牵引采煤机电控系统在山西朔州东坡煤矿综采工作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初步实现了采煤机各项基本功能以及远程监测、故障诊断功能、记忆截割功能等高级功能。其电气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基本发挥出了PLC控制器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煤机电气系统的革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摘要:通过以实际设计项目为背景,主要介绍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电牵引采煤机电控系统研发的基本内容。

试论电网规划设计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篇8

1配电网基本要求

1.1电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用电需求,电力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要保障电能的供给。目前工业企业的发展迅速,所以只要满足工业对电的需求,才可以保证工业生产能力的正常运行。

1.2要安全可靠的供电。电力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要求加强电力各个系统的管理,时常检测、维护等,定期更新设备,让设备一直处于很好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提高素质,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执行公司的规定,提高运行水平, 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要自乱阵脚,妥善处理,防止事故的扩大,尽快恢复供电。

1.3电能质量要好。要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用电设备才能正常运行,一旦电压超过允许值,虽然没有断电,但是已经造成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损坏。因此必须保证电能的质量, 稳定电压。

1.4保证电力正常运行的经济性。电能在生产、输送和分配的过程中所要消耗的能源比例较大,而降低这种损耗是电力部门职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电能成本降低了,不仅节省了能源,降低用电的费用, 对国民经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配电网直接和用户相关联,由于供电范围甚广,连接的用户也很多等,使配电网线损坏,因此要加强配电网的经济运行能力, 降低网线损坏这对提高电力的经济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划设计,是需要资料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其情况的资料,发展规划状况的资料,供电负荷的资料和供电的电网与电源的资料等,都是在配电网时需要的。目前配电网的研究也是针对城市和农村的配电网规划和设计, 不同地区的配电网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地方的配电网的规划和设计准备不同详细的资料,进行做好配电前的准备工作,做出详细的研究,从而才能更好地对配电网进行规划与设计。

2配电网规划的内容

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是电力系统内容中的一部分,需要分析电网的布局与电力负荷的分布,需要明确供电的可靠性,供电能否满足负荷的需要和适应负荷增长的程度,各级电网的电能损失要明确,供电设备要定时更新等,这些都需要明确。 也要对配电网电力负荷的预测,确定在电网规划期的目标,电网结构的原则,并且供电设备要标准化,对于城市和农村供电的不同,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电源点的建设。要分期对城市和农村进行电网结构的整体规划,确定城市和农村电网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确定不同时期的工程项目建设,规划一下每个期间项目需要的投资, 主要设备的配备数量,估算一下规划后会实现多少经济价值,为社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对城市和农村配电网的规划中,要事先编写规划说明书,描绘出电网规划的地理位置结构图,有助于在配电时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些都是配电网规划的内容,都是需要在配电之前和过程中所要做足的。

3城市配电网的规范设计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起步较晚的城市,薄弱的城市配电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这就对城市电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配电网规划是要遵循城市的国民经济水平,社会发展规划和地区电网规划等来进行编制的。 这种规划是需要高压配电网和中低压配电网相互衔接的,高压配电网的编制需要5到10年,必要的时候应编制15年及以上,而中低压配电网编制只需要5年。配电网规划编制的工作是由供电相关企业负责的,报告给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后实施,审批后的配电网规划要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配电网规划要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和网络变化情况来做定期的修编工作,对于有重大调整或修改的规划,规划预测有较大的变动,和配电网应用技术有重大的发展、变化的配电网规划,要进行全面的修改或是重新的编制。 在经济评价中,要使配电网规划达到,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和范围相一致,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相吻合,动态和静态分析的相结合,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合理性。

4农村配电网的规划设计

为了迎合新形势的需要,对于农村配电网也是需要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的, 从而使农村和城市平衡发展。农村配电网也要做到输送、配电、变电相一致,所有的规划都要符合实用、发展、经济、安全的原则,也要配置相关的负责人对其设计、监督和管理,规划方案一旦确定,任何人不可以私自改正。由于这几年的迅速发展, 农村对电的需求量也逐渐地增加,农村需要排灌种地,这就对电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很多县城采用的供电方式不太规范,所以就造成了电压低,网损大,发生的事故增多。并且农村配电网的功率过小,出现了“大材小用”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着农村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农村配电网中需要110kv电网深入,就需要建设110kv的变电站,要用新的供电方式来使农村供电达到多供电少损耗,电压一旦提高了,农村的输送电的功率也就增大了,电压损耗也就降低了。一般对于农村供电区的划分也是需要具体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工业或是县城的供电需要,来进行不同电压的规划电网的深入,这就需要我们对农村配电网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让农村电网走上规范的道路。

5结论

在我们生活中,电源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使用电,就是因为我们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使电力部门在电网的合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着困难,这就需要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电,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要在节能、环保、安全中合理进行供电,并且电力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所以在配电的规划方面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需要慎重的考虑与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目前的住房在不断地增多,电力部门在给小区住宅供电的时候,也是需要规划和设计的,怎么做才能保证居民的供电需求,还不会浪费电力资源,这和其它行业部门的用电需求。

基本内容及方法 篇9

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

价值一词含义复杂, 其含义及用法上的扩张起初见于经济学并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随着西方哲学家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并在更广泛意义上对价值及价值准则的诠释与扩展, 逐步成为人文、社会、心理等学科的概念。而对于价值概念的解释, 我国社会科学界一般认为价值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体现在商品经济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指客观事物的有用性或具体的积极作用。法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 其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 表现在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 都是主体需要的满足, 没有主体需要就无所谓价值。满足人的需要是法的价值的最基本的内容, 是法对于人的首要意义”。但是, 法的价值并不是被动的, 其一方面表现为法的能动性, 它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标、导向的意义, 这就是“法的绝对超导向”价值。法的价值意义决定了法制教育及中小学法制教育价值, 它首先必须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 而且, 也必须通过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基于对法律精髓的理解与感悟, 而按照法律的价值导向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观和价值观。换言之, 就是使学生逐步形成国家法律所指向的与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同向性的法律意识或价值观。对于这种“需要”与“导向”价值必须有两方面的理解, 一方面表现为法律给人的正当权益的保障或应当给予的保障, 另一方面表现为法律赋予人的负担或义务,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不可或缺。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认为,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首先立足于受教育者自身健康成长需要, 同时在此基础上发挥法律的“绝对超导向”功能, 引导他们形成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价值观念。因为, 如果中小学法制教育首先不是为中小学生服务, 不考虑中小学生的成长需要, 就会把中小学生作为教育客体而不是教育主体采取法律条文的灌输与强加, 这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法制教育就成为了学生的负担, 这种做法既背离了法所固有的价值属性, 也与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 中小学法制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法的导向价值, 中小学法制教育应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核心,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 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尊严的习惯, 使之成为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生力量。所以,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设计必须在认识法所固有的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框定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 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法治教育模式”, 形成以“价值塑造”为主旨的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念。

二、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旨及根本目的

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 美国将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公民教育的总体目标中, 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公民教育。所谓公民教育, 就是培育公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公民与社会的相互认同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美国法制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突出价值观的塑造, 培养学生对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的认同感, 对社会生活的认同, 尤其是“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 旨在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成为尽到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 这也属于树立法律意识的体现”。英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主要放在中学阶段, 与美国相同的是英国也是把法制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十分科学与严谨, “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入手, 选择法律教学内容, 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公民身份的认识及对于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理解, 促进其公民意识的养成”。由此观之, 这些国家法制教育都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即权利、义务观的教育, 更注重培育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的认同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英美的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价值教育, 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关于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 早在1986年, 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问题。他明确指出,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 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1995年12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委联合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地提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2007年国家又正式出台了《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总体而言, 国家把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地位放在了一个与我国依法治国同等的高度。中小学法制教育模式在逐步完善, 法制教育目的逐渐清晰, 法制教育实现途径的可操作性在逐步增强。但是, 中小学法制教育在政策层面仍然体现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的不够明确和突出等问题。比如, 纲要虽然明确了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价值教育及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教育目的, 但规定过于宽泛笼统。教育目标中公民教育的主旨仍然不是十分清晰明确, 法律知识教育色彩仍然浓厚, “价值塑造”根本目的仍然没有突出出来。所以, 我们应该借鉴英美等国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熟经验, 提升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理念, 明确“价值塑造”主旨, 摒弃教条与口号化的东西。

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确定为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 这意味着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及文化生活等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立法治国家需要法律制度的准备、司法体系的形成、司法公正与监督体系的建立以及坚实的民众基础等, 而民众基础则是关键的要素。因为, 只有法治理念成为民众的心理需求, 民主观念成为民众的普遍追求, 规则意识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 依法治国才有生存的土壤。所以, 民众价值观的形成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展法制教育与对成年人法制教育相比, 更容易养成法治意识。而且, 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目的或侧重点也必须是促成其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

因此, 本文认为我国的法制教育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经验, 应当着眼于中小学生的未来, 逐步培养其法律意识, 确定以培育学生权利、义务观为核心, 以促进其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的养成为教育目标。

三、如何确定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律教育, 法制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各种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公民进行的常识性的、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传授, 旨在培养其法律意识, 使其成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教育活动。法律教育通常是指培养专业法律人才的教育制度、模式, 也称法学教育。基于二者目的、对象、教授法律知识的范围与程度等区别, 应当准确把握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涵。首先不能把法制教育搞成法律教育, 追求法制教育知识化, 因为, 虽然法制教育必须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 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 并非在于让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更不在于使之成为法律人才。所以, 中小学法制教育不能搞法律条文的大量传播和强记, 不能让学生陷入“法条主义”的泥潭中。其次, 应当准确把握中小学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重要内容的实际, 把握其基础教育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式的采用上等结合受教育者所处年龄段的特点进行。比如像前文提到的英国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入手, 选择法制教学内容。再次, 法学本身是一门分支较多的社会科学, 其内容十分丰富, 法理深奥, 不能也没必要让中小学生系统了解法律知识。这个分寸必须把握, 否则就会违背教学规律, 徒增学生负担, 使其失去对法律学习的兴趣。

中小学法制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普法教育, 一般的普法教育是指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全社会进行普及法律常识的教育活动, 从广义上讲, 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视为全民普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民普法是分阶段、有期限的, 我国普法教育一般为五年一个周期, 是一个时间性和现实目的性都很强的工作, 普及的内容基本上是针对成年人的。虽然其出发点与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提法近似或相同, 但实际上其功利的色彩更为浓厚一些。普法教育侧重于普及法律知识, 中小学法制教育更应注重价值观的塑造, 提高公民素质。而且, 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工作, 其意义更为深远, 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更大。所以, 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与安排上应该有一个更系统的、更长远的规划, 避免短视的、功利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更不能用全民普法的理念选取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选取上, 本文认为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以了解宪法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通过宪法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与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逐步形成权利意识和责任观念, 认同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权威性, 热爱国家, 立志捍卫宪法, 遵守法律, 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 所以, 宪法教育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至关重要。纵观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法制教育, 各国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精神的教育都置于重要地位。其次, 法律观、法制观的教育。法律观就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家法律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到法律的权利保障功能。只有真正认识法律的这种功能, 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法律与社会公众如此贴近, 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与法律的作用须臾不可分离。从这个方面入手可以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法律是有用的、权威的、不可替代的, 并且是必需得到维护的, 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法律、追求法治的法律观。另一方面, 就是法制观的问题, 法制观与法律观紧密关联, 法制观更侧重于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法律秩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法制观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既然是法律观、法制观教育, 也就不是对庞杂的专业法律的系统学习, 是在前述宪法学习之外通过对法的作用、价值的认识, 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 以法制观念看待社会, 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进而为建立民主社会和推动依法治国培养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环境。第三, 对与中小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法规及规则教育,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以及交通、治安、学生操守规范、守则等, 对这类法规或规则的教育也应该是采取归纳式的重点内容的了解与学习, 不能采取系统地传授的做法。其目的一方面让中小学生了解在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 国家法律是如何对其提供特殊保护的, 了解自己享有权利的同时, 也要有守法意识、纪律观念, 落脚点仍然侧重于法律意识的熏陶与塑造。

中小学法制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中小学法制教育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及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我们国家正处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初期, 依法治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需要具有法治意识的民众作为基础, 需要中小学教育机构能够明确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方向与宗旨, 需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真正重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 真正把中小学法制教育放在公民教育、为国家培育合格公民的高度来对待, 利用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资源共同推动这一事业发展。也只有这样, 具有现代法治理念的新生力量才能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走入社会, 建设法治国家必需的民众基础才能逐步夯实。正如法学家卓泽渊先生所述:“任何法治都是以民众具有较高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基础的, 只有全体人民都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 法治成为人民的理想, 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依法监督权力的正当行使, 保障权力对人民的忠诚, 有效地防止腐败, 打击腐败, 权力才能尊重而不践踏人民的权利, 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法治才能实现。”所以, 我国的法治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小学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2]谢永平, 王永杰.多元视野下的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途径、策略及启示.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7 (3) .

[3]刘咏梅.美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 2005 (9) .

[4]车雷.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及启示.教育探索, 2011 (11) .

[5]胡健.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公民与法, 2012 (8) .

基本内容及方法 篇10

1.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19世纪40年代初期,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萌芽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论证私有财产制度下所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出发,论述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分工是导致私有制起源的观点,确立了经济利益因素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1845年,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阐述了所有制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演进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所有制的概念,对所有制的现实形态进行了区分,实现了所有制范畴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所有制研究的新视野。

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

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晚期,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时期。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蒲鲁东把所有制与生产关系割裂开来的论述方法进行了批判,进一步阐明了自己在所有制问题上的一些重要观点,论述了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考察所有制,并提出了从主体和客体划分所有制不同含义的方法。这标志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里,马克思把所有制视为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环节和特殊阶段,资本主义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

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确立

19世纪50、60年代,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成熟期。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 (1857—1858) 》、《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确立了成熟的所有制理论体系。这一时期,马克思从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在深入系统地考察了前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各种类型及其产生、发展、衰败、灭亡的演进过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起源,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谓“私有制自古就有”的错误观点,指出生产资料所有制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有它自己特殊的含义和规定,主体人通过生产条件而形成的生产关系,表现出所有者主体与非所有者主体之间形成的外部关系和所有者主体对生产资料的不同职能作用而产生的内部关系。这些观点的确立,回答了所有制理论的基本问题,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标志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成熟。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因此,所有制实际上是通过人对自然的占有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重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在法律上承认生产资料归准所有;二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人们将生产资料占为己有,并不只是为了显示归属关系,而是要通过这种占有为自己谋取某种经济利益。这就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构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体,而法律形式只是对这种经济关系的社会认可和保护。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仅反映了生产资料的法律归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处于首要和决定的地位,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和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它是进行生产的条件,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三、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当代价值

1. 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政权的性质。因此,如何看到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未来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所有制改革领域,不少人的认识并不清楚。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制结构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包括所有制的本质内容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内容和形式完全统一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在社会主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不可能完全达到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坚持的公有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不是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相互排斥的公有制,而是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公有制。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内、在不同的行业间,应该允许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其中所占比重的不同。

2. 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经济活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说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它决定着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前景和未来。在具体改革中,产权的转变和归属问题是其中最为关键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与资本组合方式、资产经营形式、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等交织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重申了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作为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既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必须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在企业主体性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推进企业经营形式、资本组合方式和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既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也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3. 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创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自主的经营决策、灵活的运行机制,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带有功利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只要对它们加以合理的引导,就不仅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而且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激发公有制经济内部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长期繁荣。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完善相关行业的准入配套政策,在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鼓励,服务上给方便,发展上给支持,经营上给指导,法律上给保护,努力创造条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解决私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实行两种经济主体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列宁.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4]谭培文.马克思主义文本与现实的对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互联网+房地产下一篇:家庭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