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2024-05-11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共9篇)

篇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社”;广东的“新学生社”;天津的“觉悟社”,以及各地建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给近代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启蒙力量,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是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的斗争。它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阴谋称帝、反动势力大造尊孔复古舆论,民国招牌也摇摇欲坠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个有别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独立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破除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们的束缚,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形成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也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他们寻求科学真理,追求解放,为中国迅速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那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它启发人们追求科学和民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范畴,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和弱点。其领导人没有把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具体办法。同时他们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存在着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参考文献:

《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导》编写组 编著:《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导》,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年.

田泽沛 主编:《中国革命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郑德荣 主编:《中国革命史教科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肖效钦 李良志 主编:《中国革命史》(上),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年.

篇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国有体委于1987-1990年组织田径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对各个项目的选材内容、指标、方法及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分级标准等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指令在全国贯彻实施。

一、短跑运动员的选材

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

(一)身体形态

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

1.身高: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

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100]: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

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

(二)生理机能

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12.0-14.0克以上,女子10.5-12.5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105-115。

(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

1.成绩动态: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13-18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达到最佳成绩需用8-9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天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2.运动素质: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是选材的测试重点。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较高.

(四)短跑技术

合理的途中跑技术是步幅开阔,蹬伸有力,摆动积极,步频较快,动作轻松,向前效果好,重心稳定,躯干保持适度前倾,摆臂积极有力,跑的直线性好。根据短跑技术特点,提出以下3项指标。

1.支撑时间:优秀短跑选手快跑时蹬离支点特别快(约0.08—0.09秒),腾空阶段较长,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

2.步频指数(100米跑平均每秒步数×身高):研究表明,步频在生长发育期不因年龄

增长而变化,步频指数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7.4-8.1)3.步幅指数(100米平均步幅÷身高):生长发育期,步幅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由于速度=步频×步幅,故随着年龄增长,速度提高主要是步幅增长的结果。研究表明,步幅增长一般与身高成等比关系,其指数往往是一个常量。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1.07-1.24)

(五)心理特征

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听——动反应,属于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对提高技术和成绩有良好影响),速度感觉好(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感知敏感捷性强(提高动作频率与改进技术的心理前提),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强烈愿望,是优秀短跑选手的重要心理特征。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先估计,以及坐姿脚踏频率等指标来测定。起跑反应时(ms)为男

210、女234,听觉反应时为男268、女225,动觉时间误差率为男13.99%、女14.69%。百米速度预先估计误差率男女均为1.14%,坐姿踏脚5秒次数为男55.45、女51.30,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评价的参考。

二、中长跑运动员的选材

中长跑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耐力项目。决定中长跑竞技水平的肌肉纤维类型、心肺功能、最大吸氧量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身体形态

《大纲》中只规定身高、体重、体重/身高×1000、下肢长/身高×100等项,其中后两项为重点,在符合身高、体重标准的前提下,体重/身高×1000的数值以小者为好;在符合身高的前提下,下肢长/身高×100的数值以大者为好。即中长跑运动员的形态特征是相对体重较轻,下肢较长。

(二)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大纲》中只提出肺活量与安静脉搏(晨脉)两项作为测试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指标,肺活量以数值大者为好,安静脉搏以数值小者为好。《大纲》中将最大耗氧量定为男子70毫升/千克•分,女子60毫升/千克•分。因为运动时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临界点”即无氧阈,故无氧阈出现的早晚也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大纲》中将无氧阈时耗氧量定为男子50毫升/千克•分。有研究证明,最大耗氧量的93%决定于遗传,而训练可大大推迟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的转折(可改进45%),就是说无氧阈值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因此无氧阈值是评定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更有效的指标。在中长跑运动员优选阶段,主要是检测无氧阈值。

近来对肌纤维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骨骼肌纤维由慢肌(红肌)和快肌(白肌)组成,这两类肌肌纤维的微细胞结构、代谢特征、生理机能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对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的反应也各有特点。由于肌纤维的组成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训练不能改变红肌与白肌的百分比组成,而红肌纤维用氧能力高,耐力好,所以红肌纤维比例大是中长跑运动员选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重点选择阶段就要及时做这种检测,可采用直接测定(活检)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进行。此外,在生理机能方面还应优选恢复能力较好的运动员。可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舒末期容量来鉴别。心舒容量是指心脏舒张期结束时即将开始收缩前的容量。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心脏容量可达1015~1027毫升,而一般人只765~785毫升。容量大而坚实的心脏每搏输出量高,则心脏总输出量也大,直接影响着耗氧量的大小。在相同的运动负荷下,心脏搏动次数少不易疲劳,即使在疲劳的情况下也恢复较快,这是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生理机能。中长跑运动时间长、强度大,且单调管味。要求运动员自觉性强,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情绪稳定,能承受长时间的大强度负荷;有拼搏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等。心理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长期教学与训练中形成的,因此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时应注意环境等社会因素,并将心理训练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马家军”注重从边远穷的山区和农村选拔能吃苦耐劳与服从教练的中长跑人才就是成功的例子。

(四)身体素质

《大纲》对一般身体素质只规定了代表速度、力量的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等项,对专项身体素质只规定了代表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与一般耐力的600米或1200米跑、100米跨跳动与俯卧屈伸腿、越野跑等项。在两类素质中,应以专项身体素质为重点,同时不忽视一般身体素质。关于中长跑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和身体素质、专项成绩分级标准等详见《大纲》。

(五)技术方面

中长跑要求后蹬实效性好,前摆积极有力;两臂以肩为轴前后摆动,与腿部动作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自然、放松,重心移动较平稳,跑的节奏较快。

三、跨栏跑运动员的选材

跨栏跑是在快速奔跑中越过固定数目、距离和高度的栏架,技术复杂、节奏性强的运动项目。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过栏技术和跑跨结合的能力。跨栏跑项目包括女子100米和男子110米直道栏及男、女400米弯道栏。

(一)身体形态

跨栏运动员要求身材颀长,体重适中,下肢长与身高比大,大腿长与小腿长比小等。1.身高:第18~20届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前8名运动员平均身高分别为1.858米、1.884米和1.864米;第20和21届奥运会女子100米栏前6名平均身高分别为1.666和1.70米。身材高有利于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和用3步跑过固定的栏间距离,跑400米栏则可以减少栏间跑步数。但直道栏运动员的身材也不宜太高(男子2米以上,女子1.80米以上),太高势必栏间3步跑得拘束,降低过栏的灵巧性与协调性,影响全程跑的节奏。

2.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第18~20届奥运会男子110米栏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分别为424、391和400,女子优秀跨栏运动员为350;国际优秀男子400米栏运动员为407。说明个子高、身材匀称的运动员有利于获得较适宜的步长和快速的步频,同时避免过重的体重负担,可加快栏间跑和过栏速度。

3.比下肢长(下肢长A/身高×100):这个指数是反映人体下肢长度和重心高度的重要指标。现代跨栏技术已由“跨栏”向跑栏发展,要求“跨栏步”更接近于平跑步,尽量减少身体重心的波动,使过栏与栏间跑紧密衔接起来。下肢较长则为运动员形成高重心、快节奏的“跑栏”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3.比大小腿长[(下肢长B—小腿长A)/小腿长A×100]:这个指数反映人体大小腿长度的比例关系。在下肢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大腿长度较短的运动员摆支半径小些,有利于抬腿和加快摆速及形成良好的大小腿折叠过栏技术。

(二)专项素质

1.速率:由于跨栏跑的栏间距离固定不变,运动员栏间跑的步数基本一致,因此提高栏间跑的步频和过栏动作速率是关键。速率的遗传因素较大,若某运动员有杰出的速率,其它素质即使不太理想,也可作为苗子入选。

2.立定十级跨跳和100米跨跳:可反映运动员腿部力量和快速蹬伸能力,其动作结构和用力方式接近于连续起跨攻栏和跑与结合。《大纲》对14~17岁跨栏运动员十级跨跳的要求为:男子110米栏27~34米,400米栏30~35米;女子100米栏24~27米,400米栏26~28米。优秀跨栏运动员的模式标准为:男子36~37米,女子28~29米。100米跨跳已被不少教练员和教师在选拔与训练跨栏运动员中使用,要求用较少的步数(如男子用30~32步,女子用33~35步)和尽快的速度(如男子12.5~14.0,女子13.5~15.0秒)跨跳

100米,既可测试选手的步长与步频潜力,又可测试其跑跨结合的能力。

3.协调能力:是综合各种素质和技能而熟练完成动作的能力,对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充分发挥各种素质的潜力有重要意义。田麦久博士已把协调能力从身体素质中分出来,与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并列构成竞技能力的五大类,并将协调能力放在训练课内容综合配置顺序的首位。跨栏跑技术复杂、节奏性强,要求运动员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

3.下肢一定要长:从跳高成绩构成公式H=H1+H2-H3中可以看出,H1(起跳结束瞬间身体重心离地面的高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下肢长,下肢越长身体重心越高,H1值也越大。在身高、体重等相同的情况下,下肢较长的运动员便赢得了天赋的有利条件。为了运动员之间能准确地进行比较,采用腿长/身高×100作为选材标准,《大纲》确定13、15、17岁男女都是51~54%,即下肢长占身高的一半以上。

由于身材高、重心高,对获取预先高度与远度、加大腾越幅度和提高握竿点高度都是有利条件,所以现代跳远、三级跳远和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身高均呈上升趋热势。如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形态模型特征为:身高1.86~1.88米,体重/身高指数406,腿长/身高指数51%。证明以上三个形态指标的要求是跳跃运动员共同需要的。撑竿跳高运动员还必须重视另两面形态指标:

①骨盆宽/肩宽×100:指人体两个横轴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运动员体形特征的指数,可间接反映运动员上肢和躯干肌肉的发育程度,指数越大躯干越趋桶形,说明上肢和躯干肌肉力量较强,这是撑竿跳高技术对运动员的特殊要求。

②指距(臂展)一身高:由于撑竿性能的改善,运动员的握竿点在不断提高,故选材时不仅注意身高,而且还应注意相同身高运动员的臂展长度和单臂上举高度,要尽量挑选臂展长度超过本人身高6~10厘米的人,以便提高握竿点,增加摆动半径,给尼龙竿更大的压力,有利于越过更高的高度。

(二)运动素质

跳跃技术与运动素质密切相关,技术是建立在运动素质基础之上的。良好的运动素质,对掌握跳跃进技术、承受大运动量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不断提高运动成绩、防止受伤,以及延长运动寿命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绝对速度、弹跳力和快速力量,是跳跃运动员共贩运主要运动素质,是选材的重点指标。

1.绝对速度:跳跃运动要求在高速助跑中准确有力地完成起跳。助跑速度建立在绝对速度的基础之止,是决定跳跃成绩的重要因素。高度项目采用站立式起跑30米,远度项目采用站立式起跑60米测试绝对速度。

2.弹跳力与快速力量:《大纲》选取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助跑摸高净跳高度、四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远和后抛铅球5项测验,它们能反映运动员的弹跳力、快速力量和全身协调性,并与跳跃项目虽然有共同特点,但各个项目的运动形式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对运动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选材时不仅要重视运动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还应考虑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所侧重,如跳远与三级跳远侧重于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和四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远,而跳高与撑竿跳高侧重于助跑摸高和后抛铅球等。

(三)生理机能

跳跃项目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体能潜力,既要有很快的速度,又要有很大的力量,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肌肉活动强度很大,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选材时一般采用台阶试验测定心功指数。心功指数属于一种定量负荷机能试验,是反映人体心脏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安表时脉搏次数少,表明心脏收缩力量大,心脏泵血功能强;运动后即刻脉搏次数少,表明完成定量负荷时心脏机能出现节省化现象;恢复期脉搏次数少,表明心脏机能恢复得快。心功指数越小,表明心脏功能越好。

(四)心理素质

心理在运动中起着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能和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

跳跃运动因技术复杂,在空中要完成一系列动作,还有起跳板、横杆的制约等,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特别高。选材时必须重视心理测试与考察,选拔神经系统灵活性高,视一动反应特别快,空间本体感觉好、定向能力强,有强烈进取心的运动员。

初选阶段虽然以身体形态为主,但也要将人体机能与各种素质的测试工作统筹安排。如快速投掷轻器械的能力和良好的器械感(握持器械的感觉)等,还要进行深入的家系调查和遗传分析。因为这些指标和信息既可评价运动员的起始训练水平,又能了解他们的发育情况,对预测未来的发展潜力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重点选拔阶段(17岁以上)

这个阶段主要观察与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1.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状况: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投掷技能、机能水平和各项素质是否平衡发展,如果在某方面失调,就要寻找原因,予以调整和补救。

2.专项技能和各项素质提高的速度:提高的速度不仅能说明目前的才能和勤奋程度,而且可预见其天赋才能和发展趋势。应将那些提高速度快和持续时间长的青少年作为选材重点对象。

3.心理素质的表现能力:青年运动员已经受较大强度的训练和参加不同规模的比赛,教练员应仔细观察他们在意志品质、自控能力和拚搏精神等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从而预测将来承受训练与比赛的能力。

(三)优选阶段(21岁以上)

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已经成熟,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素质水平,应着重观察以下两个方面: 1.专项技能与身体素质继续提高的速度:这时运动员成绩提高的速度会缓慢下来,甚至有所下降,要选拔那些仍有提高或下降幅度小的运动员进行强化训练,使其能在专项技能与主要素质上有突破,准备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2.在训练与比赛中的表现:这个阶段的运动员不仅参加重大比赛,而且不断提高训练强度,要求运动员对继续提高成绩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心,对训练和比赛有良好动机与浓厚的兴趣,训练越艰苦,比赛规模越大,兴奋性越高,在关键比赛与激烈竞争中顽强拚搏,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镇定的情绪,特别是在有决定意义的一掷中能超水平发挥。

田径运动员选材注意事项 2008-01-24 15:02

一、选材工作要分年龄层次与训练阶段追踪进行

选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早期训练密切相关。由于人的各种能力与某些运动特点不可能在短期内确定,故不能一次定论。只有从小开始,不间断地进行,经过长期的观察、测试和反复筛选,才能将天才运动员选拔出来。仅凭测试数据选材是不够的,还应通过家系调查了解遗传优势,通过发育程度及发育期长短的鉴别对各指标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看其运动能力是否跟上发育水平,并根据专项选材特征进行综合评价。

二、从选“通才”向选“专才”进展,顺其自然定向或转项

现代科学选材已由选“通才”转向选“专才”。所谓“通才”就是符合体育运动的共同要求,在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方面较好的人才,即通常所说的有“体育细胞”,适合从事体育运动者,他们参加哪个项目都可以,但只能达到一般水平。当代竞技运动高速发展,专项选材,但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个体差异对项目特点的认识和掌握不同,以及后天学习和训练的作用使兴趣、素质、技术发生迁移等因素,一个运动员最适合参加什么项目,教练员一时难以看准确。因此在初选阶段只宜于大体定向,即从类别上粗定为短跑、中长跑、投掷、跞跃等,而具体项目不要定得太死太窄,应从每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其自然地因势利导,该转项的就得转项。

三、掌握选票的两个基本原则,突出重点选“天才”,分清主次不求“全才”

我国跳高教练员黄健、胡鸿飞等,在选取郑凤荣、倪志钦和朱建华三位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中,总结出选材的两个基本原则:1。将与跳高专项密切相关而又受遗传支配、后天训练难以改变的“难变”因素作为选材的重点条件;2。在众多选材条件中突出若干项重点,而不求各方面都很好的“全才”。从遗传学讲,人的身体形态遗传性很大,尤其是身高、腿长、重心高度,后天训练难以改变,但却又是与跳高专项关系密切的“难变”因素,必须作为选材的重点条件。跳高是技术复杂、比赛变化大的项目,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反应快慢、应变能力高低、竞争意识强弱等,对能否成为优秀跳高选手影响很大,而心理素质的遗传度也大,也是选材的重点条件。通过训练已达到完善,终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面对众多的选材指标和要求,必须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只要运动员先天性强、在与专项关系密切的条件上突出或达标就可取,而不必苛求所有条件都好的“全才”。如果要求项项达示,尽善尽美,就容易被浩瀚的数字遮住视线,将适合专项需要而又有缺点的好苗子漏掉。

四、科学选材与经验选材统一,预测潜力与实际表现并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以综合评价优选人才

篇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 概况表

概况表, 要说明课程名称、任课教师、考核方式、上课班级及人数、考试时间及是否有缺考等相关内容, 认真填写, 备查。

2 分数段统计表及直方图, 平均分及标准差的计算

分数段统计表及直方图可以直接运用统计分析处理。按分数段统计学生人数, 可按10分为一段进行统计, 即按90~100分、80~89分、70~79分、60~69分、不及格5个分数段统计, 这样能清楚地看到各类学生的分布情况。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就比较不错, 比如说要计算90~100之间的人数, =countif (B1:B80, “>=90”) -countif (B1:B80, “<=100”) , 假设B1:B80为原始数据区域。其他的分数段以此类推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根据分数段表就很容易做出分数段分布直方图。平均分是描述学生考试成绩集中趋势的指标, 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其计算公式:undefined。式中:undefined为平均分;xi为每位学生的成绩;n为学生总人数。标准差是描述各成绩偏离平均成绩距离的平均数, 反映考试成绩离散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undefined。式中:s为标准差;xi为每位学生的成绩;undefined为平均分;n为学生总人数。现在学校教务处基本上都安装了成绩分析系统, 把考试成绩录入后, 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 减少了大量人工运算, 省时、省力、方便、准确, 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卷面分析

3.1 试题覆盖范围分析

试卷整体结构和各部分所占比例情况, 例如, 覆盖了哪些章节, 与课程标准和考核说明的要求是否一致, 有无超纲的情况, 在能力要求方面考查是否恰当。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 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 还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试卷知识覆盖率 (C) = 试卷覆盖的章节数/教学大纲要求的章节总数, 覆盖率要求以大于或等于 90%为宜。卷面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知识, 通过填空、判断、选择等考核;另一类是综合应用, 主要是考论述、计算、应用实践题等。 分析卷面知识的覆盖面无论是试题的类型, 还是试题的表达方式, 应该与教学大纲基本相符, 与制卷原则相符合。这样的覆盖面才是合理的、完整的、全面的。

3.2 试题的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难度 (P) 指全部应试者中答对该题的人数, 也可以说是正确答案的比例或百分比, 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根据难度指数公式 (P=X/W。式中:X为平均分;W为满分) 可计算出每小题及试卷总难度。P值大小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呈反相关, 即P值越大, 试题越简单; P值越小, 试题越难。试卷整体的难度一般以 0.6~0.8为宜[4]。试题的难度系数在≤1~>0.8间为容易题, 难度系数在≤0.8~>0.7之间为适宜题, 难度系数在≤0.7为难题。

试题的区分度 (D) 是指试题对被试者学习情况分辨能力的大小, 也是某道试题与本次考试整体之间的相关系数, 是判断试题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区分度高的试题, 对被试者有较高的鉴别力, 优生得分高, 差生得分低;区分度低的试题, 优生与差生的得分无规律或差不多, 无法达到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根据极端分组法区分度公式算出每小题区分度及试卷总区分度。计算公式:Di=2 (∑Hi-∑Li) /nWi。式中:∑Hi 为高分组 i 题得分总和;∑Li 为低分组 i 题得分总和;n 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人数总和;Wi 为 i 题的满分值。D 值 >0.30 为区别极好的试题;D 值在 0.15~0.30 之间为区别良好的试题;D值<0.15 为区别差的试题。一般说来, 当D值<0.20时, 题目的区分度太低, 必须淘汰或者加以修改;当D值≥0.40时, 题目的区分度非常好。通常题目的区分度指数D在0.20~0.40之间。题目难度跟题目区分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难度太大或者太小都可能使区分度变小;只有难度适中时, 才可能有较高的区分度。区分度可以采用弗拉南根查表法查得, 即根据占总人数27%的高分组的答对率和占总人数27%的低分组的答对率, 查得题目的区分度。

3.3 试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考试的可靠性, 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定, 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 一 致 的 结 果 。由于考试分数的误差来源不同, 计算信度系数方法也有所不同, 如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等, 其中分半信度求法简便易行, 最为常用。 可 采 用 Cronbach 公 式 计 算:undefined。式中:α为信度系数;n为试题总分;Sundefined为总分的方差;Sundefined为第i道题的方差。其值在0~1之间。若α=0, 表明实得分数完全由偶然误差决定;若α=1, 表明实得分数完全不受偶然误差的影响。一般试卷信度要求在0.5以上。扩大试题的覆盖面、提高试题质量、增加题量、严肃考场纪律、消除各种对考生的干扰因素、提高评分客观性与准确性等均可以提高考试的信度。

测量效度同样是试卷分析指标之一。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 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征准确测量的程度。一次考试总是为了一定的测量目的而编制的。判断它的效度高低, 就要看它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 跟测验目的无关的因素影响越小, 测验的有效性即效度就越高。因此, 高效度是一项良好考试最为重要的特征。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构想效度3种。其中, 以内容效度较为常用。内容效度是指题目对欲测的目标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试题的取样是否代表课程考试目标的要求是决定内容效度高低的关键。内容效度不能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只能由有经验的教师、专家依据考试大纲与相应的双向细目表对每道试题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公式:undefined。式中:Sj表示N名专家 (教师) 在C个评定等级量表上对试题j评分的离差总和;Dij是专家i在试题j之评分与最小评分之差的绝对值;Vi是第j个试题之内容效度系数;V为整份试题的內容效度系数。教师认真地编制好考试大纲, 命题、组卷人员严格地按此进行命题、组卷是提高内容效度的前提与基础。

总之, 试卷质量评价是就考试目的和试卷内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适宜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等对试卷作出全面评价。

4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及对教学提出主要改进措施和建议

利用试卷中的信息对考试进行分析, 能够发现问题的集中点, 获得教与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评价和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 查找出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 据此对今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措施进行研究,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目前, 许多系 (教研室) 不重视对试卷进行分析, 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只注重命题、组织考试、评分、上报考试结果等, 而学生也只关心是否及格、是否补考、能否获得奖学金等, 导致分数成为考试工作的终点, 考试将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目的, 不能从试卷分析中获得教学效果信息, 忽视了试卷分析的反馈提高功能。

试卷分析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试卷和试题的质量、改进考试设计、做好今后的教学和考试工作都大有益处;因此, 试卷分析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化, 教师应当通过试卷分析发现问题,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条件与设备及试题本身的质量4个方面认真对照检查, 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试卷分析可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 帮助学生找到其问题所在;具体细化学生的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 对考试的目的、考试的知识范围、试卷中的题型、题目难易度等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 从中了解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出现的知识错误及引起错误的原因, 提高教学水平;发现教师、学生及命题等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试卷分析本身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做好试卷分析是为了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试卷分析内容应全面, 从试卷的基础信息到相应的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对教学起反馈作用, 在其中发现问题, 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关键词 篮球 体能训练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进行研究,探寻适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以期为篮球运动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

篮球运动员体能构成及训练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内容

(一)体能的基本构成

运动员体能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三者构成,身体形态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后天因素受运动训练的影响较大,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活动能力,运动训练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运动素质主要包括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能力。这三者在运动中对于运动员成绩的取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篮球运动员训练的基本理论

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在训练中两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的统一的整体,在训练中两者的合理配合能够使得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在训练中的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在训练的开始阶段主要是增加训练的量度,在此基础上加强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强度是指动作质量的完成情况,篮球训练主要是包括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在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基本动作的掌握和完成情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增加训练的量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运动训练中运动员能够对动作的自动化做进一步的强化。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相持平,根据运动员在训练中某一个方面的弱项进行强化,使运动员掌握某一专项技术。最佳竞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对专项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加经济合理,在这个阶段中训练的强度要大于训练的量度。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中主要是完整动作的完成以及完整的技战术的完成,在训练中要提高运动的强度,甚至高于比赛的强度,以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

(三)篮球训练的内容

内容是理论的体现,在训练中理论对于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篮球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

体能是运动员运动的基本能力,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技、战术训练的基础,在训练中教练员要高度重视体能的训练,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是保障篮球技术动作的保障,当运动员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想有进一步的提要,这个时候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体能,像是顶尖级别的球员在技术上的差别并不会很大,差距往往体现在体能上。

篮球训练中体能的训练主要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在这些内容中力量是最基本的,近年来各个篮球俱乐部在训练上主要是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使运动员在篮球对抗中能够保证身体的稳定,由于篮球运动对抗性的存在,运动员在比赛中很难把平时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发挥出来,在对抗中身体失去平衡的情况下,动作技术完成的不够完整,然而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对抗中尽可能的保持身体的平衡,使技术动作完整的展现出来。简单的核心力量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深蹲、平板支撑、侧支撑等。

技能是指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完成情况,在训练中体能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紧密联系,良好的体能是技、战术发挥的前提,一般具有良好体能的运动员在训练中掌握技术动作的速度较快,技术掌握的熟练能够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更节省体力,更经济合理的运用技术动作,在篮球训练中技术训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技术到高难技术的过程,特别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良好的基本技术在训练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的稳定性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本技术掌握的好,运动员在以后的训练中高难技术的掌握也相对迅速。篮球运动主要包括投篮、传球、运球技术,教练员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将这三项技术分别进行,在运动员对技术动作基本掌握之后可以将这三项技术完整的进行训练。

战术能力是为比赛而准备的,良好的战术能力建立在良好的体能和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在战术训练中训练内容的安排和技术训练相似,都是先练习简单的战术再练习复杂战术,先练进攻战术后练防守战术,练习进攻战术的开始阶段不设立防守队员,然后逐渐加入消极防守,后来积极防守,最后是比赛强度的防守。篮球的进攻战术主要是传切、掩护、挡拆、空切、策应、突分等,战术中细节很重要,注意战术配合的时机,例如传切配合中何时传,何时切,一旦错过时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战术的训练中队员之间的默契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与建议

篮球训练中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合理配合才能够使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的训练阶段,训练的量和强度是不同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明显的提高运动员体能,技术的训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技术到高难技术的过程,战术训练中训练内容的安排和技术训练相似,都是先练简单战术再练复杂战术。

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要遵循训练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训练理论,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新征.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623-624.

[2] 高立杰.高校业余篮球队的组建与训练[J].价值工程.2009(12):241-242.

篇5: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关节活动度检查一般用角度计进行,角度计的使用方法及关节活动度正常值如下:

1.上肢关节活动的测定

(1)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屈 0°~180°

②后伸 0°~50°

③外展 0°~180°

④内收 0°

⑤外旋 0°~90°

⑥内旋 0°~90°

⑦水平屈曲 0°~135°

⑧水平伸展 0°~30°

(2)肘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屈曲 0°~145°

②伸展 0°~5°

(3)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背屈 0°~70°

②掌屈 0°~90°

③桡屈 0°~25°

2.下肢关节活动的测定

(1)髋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曲 0°~90° 0°~125°屈膝时

②后伸 0°~15°

③外展 0°~45°

④内收 0°~20°

⑤外旋 0°~45°

⑥内旋 0°~45°

(2)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屈曲 0°~130°

②伸展 0°

(3)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背屈0°~20°

②跖屈0°~45°

3.躯干活动的测定

(1)颈部的正常活动范围

①前屈 0°~60°

②后屈 0°~50°

③旋转 左 0°~70右 0~70°

④侧屈 左 0°~50 右 0~50°

(2)胸腰部的正常活动范围

②后伸 0°~30°

③旋转 左 0°~40右 0°~40°

④侧屈 左 0°~50 右 0°~50°

篇6:全面管理质量的基本特征及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质量管理方式,是继质量检验阶段(着重于事后检查,挑出废品)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采用统计方法对生产运作过程进行控制)后的第三个质量管理阶段。与前两个相比,全面质量故那里是一种质的飞跃,它不仅是单纯业务方法、具体工作内容、管理职能范围的变化,而且是质量管理思想、目的,乃至整个管理组织方面的变化,是质量管理向科学化、合理化、群众化的深入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在“全面”上,所谓“全面”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质量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

工作质量是指企业的生产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对达到产品质量标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质量,最终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直接从事产品研制和制造的生产技术工作的质量,其影响更为直接。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全面质量管理要以改进工作质量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工作质量,不仅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预防和减少不合格品,而且还有利于达到成品降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更好地满足用户各方面使用要求的目的。

(2)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包括产品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经过生产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优质产品是设计生产出来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作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并从全过程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为此,必须把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转到事先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以及产品设计方面来。在生产过程的一切环节加强质量管理,消除产生不合格品的种种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形成一个能够稳定生立合格品的生产系统。当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防止不合格品出厂,搞好质量检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通过检验,不仅可以把废次品挑出,这种办法不能防止废品的产生,更不能解决高产品质量的问题。所以,要控制废品的产生,必须事先采取措施,在严格质量把关的同时加强早期预防,要从管理“结果”发展到管理“原因”,管理工序/管理设计生产的全过程.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求企业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只有每道工序都为下道工序和用户着想,在质量上高标准、严要求,才能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保证设计和工艺加工过程的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出厂质量,还要保证产品的使用质量,即要建立保证用户在规定期限能够正常使用的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这就是质量管理从原来的生产制造过程扩大到产品市场调查、研制、设计、试制、工艺、技术、工装,原材料供应、生产、计划、劳动、设备、销售直至用户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条龙的总体质量管理。

(3)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企业全体人员参加的全员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生产环节活动的综合反映,它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依靠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从企业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到生产一线每个人,所有人员都要学习、运用科学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做好自己的本员工作。作到质量管理,人人有责。

实行全员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加强教育。在提高广大员工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把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员工,把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质量目标上来。

实行全员质量管理,还要根据目标要求、存在的差别或问题点,建立员工质量管理小组,它是组织员工进行现场质量管理,开展大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基层组织。全员质量管理

是解决质量问题,提高企业素质的一种好形式。

(4)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根据不同情况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如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健全质量何体系,强化质量标准、计量、情报、教育等基础性工作,并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是真正搞好质量管理的先决条件。设计、试制过程的质量管理

设计、试制过程的质理管理是市场调查、试验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新产品试制与鉴定等正式生产前的全部技术准备工作的质量管理,其目的是保证产品和工艺的设计质理,防止产品和工艺的先天不足。通过设计、试制过程的质量管理,真正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土壤”。事实上,在质量问题中,设计因素占了很大比重,大大超过制造因素,“产品质量不仅是制造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这种认识的转变,促进了质量管理重点向设计过程的转移。

设计、试制过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①根据用户调查和收集来的质量情报制定质量目标,避免设计的盲目性,确保设计适当性。

②根据试验及试验资料,认真分析企业的技术和工艺条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③会同和组织产品设计人员和市场营销部门、工艺部门、制造部门等有关人员,共同评议和审查产品设计质量。

④针对新产品试制和鉴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对新产品设计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校正,检查和监督新产品的定型质量,确保其成功投产。

⑤保证设计图纸、工艺说明等技术文件的质量。

⑥组织新产品设计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

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生产制造过程是实现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以保证产品制造质量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应围绕人、机器、工具、原材料、方法与环境等六项因素(即5 M I E)展开。

①根据上述5M I E六个因素因素相互关系及其与质量波动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不断改善和优化役计,加强工艺管理,以提高生产运作过程质量(又称工序质量或工程质量),从根本上确保产品质量.②健全和完善工艺卡、工序卡等工艺文件,严格进行现场操作管理,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运作,将生产运作要素控制在允许的状态范围,实现操作过程最佳化。

③采用合适的检验方式,按照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原则组织技术检验,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严格把好各个工序的质量关。

④组织质量分析,掌握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现状及发展动态。特别要通过对不合格的分析,找到产品问题的原因,采取具体措施,确保质量目标的完成。

⑤实行工序质量控制。其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建管理点,即把那些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需要加强监督,需要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的重点工序和重点部位,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对象明确下来。可见,管理点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些质量关键所在或质量上的薄弱环节;其二,使用控制图等质量控制方法。

⑥组织制造过程质量的技术经济分析。为保证制造出来的产品符合产品设计质量的要求,从经济的角度看包括两方面费用:一是由检验费用和质量预防费用构成的质量管理费;二是由于产生不合格产品所形成的质量损失,包括废品、返工、停工、索赔等各种损失。两

者之和即通常所说的质量成本。

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

围绕保证产品质量这一目的,辅助服务过程包括物资供应、工具供应、设备维修、运输保管等技术条件的服务等质量保证活动,要通过搞好自身的质量管理,为生产制造过程提供优良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服务。例如,通过科学维修使机器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夹具、量具等工艺装备的型号和规格符合生产制造过程要求;按质、按量、按时进行原材料和外协件的采购与供应等等。

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

使用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归宿,也是实现生产目的的过程。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以保证产品在使用中正常发挥作用、满足使用需要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它包括编制科学的产品说明书,举办培训班,设立技术咨询服务站,供应备品、备件等。

②进行使用效果和使用要求的调查。这项工作不仅会为企业发现产品主要缺陷,进而为改进产品或开发新产品提供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促进企业和用户之间感情交流的一项有效的关公措施,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篇7: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定义及内容

财务管理学是一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运筹资金为对象,阐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

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业务方法。

篇8: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配电网基本要求

1.1电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用电需求,电力部门的重要任务也是要保障电能的供给。目前工业企业的发展迅速,所以只要满足工业对电的需求,才可以保证工业生产能力的正常运行。

1.2要安全可靠的供电。电力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要求加强电力各个系统的管理,时常检测、维护等,定期更新设备,让设备一直处于很好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提高素质,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执行公司的规定,提高运行水平, 防止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也不要自乱阵脚,妥善处理,防止事故的扩大,尽快恢复供电。

1.3电能质量要好。要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用电设备才能正常运行,一旦电压超过允许值,虽然没有断电,但是已经造成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损坏。因此必须保证电能的质量, 稳定电压。

1.4保证电力正常运行的经济性。电能在生产、输送和分配的过程中所要消耗的能源比例较大,而降低这种损耗是电力部门职工目前最重要的任务。电能成本降低了,不仅节省了能源,降低用电的费用, 对国民经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配电网直接和用户相关联,由于供电范围甚广,连接的用户也很多等,使配电网线损坏,因此要加强配电网的经济运行能力, 降低网线损坏这对提高电力的经济性有着重大的意义。

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划设计,是需要资料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其情况的资料,发展规划状况的资料,供电负荷的资料和供电的电网与电源的资料等,都是在配电网时需要的。目前配电网的研究也是针对城市和农村的配电网规划和设计, 不同地区的配电网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地方的配电网的规划和设计准备不同详细的资料,进行做好配电前的准备工作,做出详细的研究,从而才能更好地对配电网进行规划与设计。

2配电网规划的内容

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是电力系统内容中的一部分,需要分析电网的布局与电力负荷的分布,需要明确供电的可靠性,供电能否满足负荷的需要和适应负荷增长的程度,各级电网的电能损失要明确,供电设备要定时更新等,这些都需要明确。 也要对配电网电力负荷的预测,确定在电网规划期的目标,电网结构的原则,并且供电设备要标准化,对于城市和农村供电的不同,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电源点的建设。要分期对城市和农村进行电网结构的整体规划,确定城市和农村电网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确定不同时期的工程项目建设,规划一下每个期间项目需要的投资, 主要设备的配备数量,估算一下规划后会实现多少经济价值,为社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对城市和农村配电网的规划中,要事先编写规划说明书,描绘出电网规划的地理位置结构图,有助于在配电时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些都是配电网规划的内容,都是需要在配电之前和过程中所要做足的。

3城市配电网的规范设计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起步较晚的城市,薄弱的城市配电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这就对城市电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配电网规划是要遵循城市的国民经济水平,社会发展规划和地区电网规划等来进行编制的。 这种规划是需要高压配电网和中低压配电网相互衔接的,高压配电网的编制需要5到10年,必要的时候应编制15年及以上,而中低压配电网编制只需要5年。配电网规划编制的工作是由供电相关企业负责的,报告给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后实施,审批后的配电网规划要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配电网规划要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和网络变化情况来做定期的修编工作,对于有重大调整或修改的规划,规划预测有较大的变动,和配电网应用技术有重大的发展、变化的配电网规划,要进行全面的修改或是重新的编制。 在经济评价中,要使配电网规划达到,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和范围相一致,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相吻合,动态和静态分析的相结合,只要这样才能保证城市配电网规划的合理性。

4农村配电网的规划设计

为了迎合新形势的需要,对于农村配电网也是需要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的, 从而使农村和城市平衡发展。农村配电网也要做到输送、配电、变电相一致,所有的规划都要符合实用、发展、经济、安全的原则,也要配置相关的负责人对其设计、监督和管理,规划方案一旦确定,任何人不可以私自改正。由于这几年的迅速发展, 农村对电的需求量也逐渐地增加,农村需要排灌种地,这就对电的需求量较大,但是很多县城采用的供电方式不太规范,所以就造成了电压低,网损大,发生的事故增多。并且农村配电网的功率过小,出现了“大材小用”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着农村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农村配电网中需要110kv电网深入,就需要建设110kv的变电站,要用新的供电方式来使农村供电达到多供电少损耗,电压一旦提高了,农村的输送电的功率也就增大了,电压损耗也就降低了。一般对于农村供电区的划分也是需要具体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工业或是县城的供电需要,来进行不同电压的规划电网的深入,这就需要我们对农村配电网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让农村电网走上规范的道路。

5结论

在我们生活中,电源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使用电,就是因为我们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使电力部门在电网的合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着困难,这就需要结合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配电,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要在节能、环保、安全中合理进行供电,并且电力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 所以在配电的规划方面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需要慎重的考虑与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目前的住房在不断地增多,电力部门在给小区住宅供电的时候,也是需要规划和设计的,怎么做才能保证居民的供电需求,还不会浪费电力资源,这和其它行业部门的用电需求。

篇9: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一、评语言

教师的课堂口语表达,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的积淀;是娴熟的教育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应该是带有书面语言色彩的口头语言。要讲究语法,符合逻辑;词汇要丰富,不能背书,背教案;要口语化、浅显化、鲜明化、条理化。应该是带有会话语言色彩的独白语言。讲课时,不能目中无人,声音不能太生硬;要柔和,有亲和力;要体现会话性、双边性。应该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庄重语言,要既庄重又满怀激情,要满面含笑,以情感人,不能乱说或过于诙谐。

二、评板书

板书,是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a所写的教学要点。要求运用简洁、明确、醒目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在黑板上提纲挈领地再现课文内容,是最基本的直观教学手段。它既便于教师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又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好的板书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高度概括、紧扣教材;图文形象、清楚明白;字迹美观、横纵成排”,具体说应体现这样几点要求。

1. 概括的准确性。要善于“画龙点睛”,抓住那些关键词语、关键问题,教诗抓住“诗眼”,教文抓住“文眼”。

2. 计划的精密性。不能主观随意,信手写来。先写啥后写啥应通盘思考,统筹安排。在版面的编排上要有讲究,一般应将黑板的版面一分为三,中间自上而下写课题、作者、课文结构和内容的要点,两旁或给字词注音释义,或写作者和背景介绍,或写重点词语,或画符号、图表。

3. 思路的条理性。既要符合课文中作者思路发展的逻辑,又要符合课堂教学进程的逻辑,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课文内容思维发展的逻辑。要通过清晰的板书将课文中深刻的内涵、复杂的感情、多变的结构、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由远及近、从难到易地体现出来,做到纲目分明,脉络清楚,一目了然。

4. 内容的启发性。好的板书就像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学生拿着它打开所学课文的大门,自己去体验、领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因此,每个字词、每处标点符号、每张图形表格,都应当能够促使学生联想和想像,加深理解和记忆。

5. 形式的生动性。一要灵活而不呆板。不能总是采用提纲式板书,要经常变换形式,既有提纲式、又有分解式,或者表格式,要因文而异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得体的板书。二要多样而不单调。尽量把板画引进课堂教学,使板书与板画结合起来,要经常采用符号、图形来板示课文内容。必要的时候,还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配合标示,以加强板书设计的艺术效果。

6. 书写的规范性。要通过板书给学生的书写习惯以良好的感染熏陶,力求做到字迹端正,版面整洁,不随手涂鸦,乱画乱抹;不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和不必要的繁体字;要尽量把字写得大方、漂亮。无论是文字,还是表格、图形,都要清晰、醒目,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

三、评教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表达55%要依靠面部和体态表情,45%靠言语声音,可见情态的重要。教师在讲课中,一是要充满和蔼、热情的微笑,让学生感到愉快,气氛和谐;要会用慈眉善目的眼光组织教学,会用目光巡视课堂。二是要有适当的手势步移,手势、动作是教学中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表达丰富情感的情谊手势;或者表达抽象意念的象征手势;或者表达摹形状物的形象手势,要根据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来决定,要让学生知道你所作的手势符合情境,学生能懂,决不能太随意,要让学生感到既可敬又可亲。如此,在学生中才有亲和力,学生也才敬佩你,愿意接近你,你的话学生也愿意听。有这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有的学生对于某一科比较喜欢,学的比较多,很多时候并不是他天生有这方面的天赋,而更多的是因为受了这个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情态,尤其是在课堂上的情态,一定要力求恰到好处,要站有站相,走有走相,一举手一投足都既有助于教学,又体现美感。

四、评操作

上一篇:公司名称变更协议下一篇:学校2018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