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平台

2024-06-29

新媒介平台(精选八篇)

新媒介平台 篇1

1 党建工作云平台内涵

云计算平台也称为“云技术”、“云平台” (Cloud?technology) , 它是指以数据为中心, 以虚拟化技术为手段, 整合分布在网络上的大量的服务器集群, 利用?SOA架构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各种应用数据软件服务,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到网络的终端设备来访问这些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升, 云平台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特别是在教学、校园社团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得以应用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这为新形势下推进信息化的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提供了新的途径, 也为建设高职院校党建云平台奠定了技术基础。

2 党建云平台给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空前提高, 当前已进入信息化浪潮的高峰期, 出现了一些暂时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 云技术为解决高峰期的问题带来了希望和机遇, 特别是将其运用于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之后, 其所具有的优势得以充分显现。

2.1 党建云平台使服务更加贴身化

考虑到当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实际情况, 借助党建云平台的集约化服务模式, 运用云服务来驾驭复杂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 可以充分解决党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层、全局服务层和应用接入与用户体验层的服务需求, 并在具体的应用中, 突破传统信息化系统的区域限制。

2.2 党建云平台使党建学习资源共享化

由于党建云平台对用户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存储, 解决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使得各用户的信息化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之上, ?而不是一个个的梅花桩, 摒弃了以往“烟囱式”的信息化实施方案。许多学习、信息资源汇聚在党建云平台上, 只需简单设置, 使用者即可在任意设定共享区域, 包括全网范围内共享学习资源, 同时也可在线互动交流, 提交学习心得体会等材料。

2.3 党建云平台使党建工作领域广泛化

党建云平台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中, 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阵地, 因为以开放式互动式的信息为核心的网络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它颠覆了以前单向的传统信息发布渠道。网络环境的形成, 使高校党建工作的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延伸, 打破了地域的界限, 让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为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党建工作者提供更多协助学生习的机会, 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和创建知识是云技术应用的主要优势之一。

2.4 党建云平台使学习服务个性、长久化

云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空间越来越开阔,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定制学习计划。党建云平台可以搭建个性化的“非正式学习环境”。通过支持学习者真正关心或感兴趣的内容的学习, 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成就感, 实现使用者对资源、工具和服务的个性化订阅。?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型和关联体系, 党建云平台甚至可以根据不同个体的特定需求提供主动服务, 实现个性化推送。

3 党建云平台构建及存在问题

构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云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高校, 这是无法完成的, 当然可以在某些高校实行试点, 再逐步进行推广,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点到面再到体的立体格局,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云平台。基于我们的研究与实践, 党建云平台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数据库建立各级组织间的关联, 客户可以根据事前数据库的信息登入并可享受到系列性、便捷性、科学性的服务。在党建云平台中为所有基层党建工作设置了相关模块, 对共享基础架构进行整合, 对基层党建网络信息进行再造, 将网络和数据进行有效链接, 将传统的多层次指挥体制转变为一站式联合发展, 形成基层党建的各级组织和人员协同性、一体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但总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3.1 “技术”层面的问题

“云计算”平台是一个新兴产物且受众面较为广泛, 各高校间或高校内部, 都需要得到各方组织对“云计算”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维护系统安全。为了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使用者在使用云平台之前必须进行身份注册与识别, 为此“党建云”平台的数据库容纳了使用人员和组织大量的重要信息, 需要提高对计算机病毒和恶意攻击的防范意识。为防止重要信息的外漏, 应对“党建云”平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完善身份认证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审计技术, 不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3.2 “人员”层面的问题

虽然“云平台”提供了可靠、便捷的服务, 但是不论是党务信息交换平台, 还是云学习资源的应用、维护、管理都离不开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的支持。基于“云计算”的党建云平台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集群服务器的配置、网络管理技术, 还要灵活运用“云计算”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 并对相关虚拟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当集群服务器出现故障时, 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准确定位, 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护。

3.3 “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

长久以来, 我们党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 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这是基于高职院校所面对的学生特点所决定的。新媒介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究其原因, 在于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不够, 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规律和经验没有完全的认识和把握。高校党建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没有从理论层面上做出更好的解释, 理论研究不够。因此, 对于广大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而言, 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中更有效地开展党建工作, 把握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正确实践云党建, 掌握云环境下的学习规律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4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 技术的发展引领着思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云技术让我们在思考党建工作的信息化发展策略上要有前瞻性眼光。通过事实与实践证明, 党建云服务代表了一种趋势, 目前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现在关键是我们要沉着冷静地面对那些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 .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3]陈滢, 王庆波.虚拟化与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家用汽车多媒介传播平台介绍 篇2

家用汽车影视制作部

家用汽车传播机构影视制作部是集策划、编导、摄影、后期、推广为一体的专业影视工作团队。以品牌专题短片及专业汽车评测视频为主要制作方向。与各大视频网站及官方微信,IPAD客户端等平台推广传播。多个平台投放的视频平均播放量均达到5-10万次,多部视频在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平台达到了50余万次的播放点击量。截止2016年6月,由家用汽车传播机构独立制作的视频作品全网多平台点击播放量已超过6千万次。

家用汽车官方网站www.auto-life.com.cn

家用汽车网秉承全新理念,及提升隐形网络用户的品牌知名度,解决二三线城市品牌内容扩散,为客户带来包括新格局、新价值、新营销的全新营销传播体系。

家用汽车官方网站已与全国二三线城市垂直网络媒体合作,包括全国31个省市700余家区域网站。

家用汽车微信公众号

《家用汽车》在汽车专业媒体圈内率先开通官方微信,并先后策划了汽车导购、汽车批评、原创视频、车视觉等栏目。目前关注者已超过11万人,受关注度较高,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达86000次,点赞数超过2000。家用汽车官方微信角度独特、制作精良,互动性强,传播快速、高效。

汽车批评公众号

汽车批评是家用汽车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档原创新闻评论类栏目。基于对“传播理性、健康、绿色汽车消费观”的新闻理想,为打造一个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新的传媒介质。

汽车批评上线至今已接近一年,《拒绝路虎的八大理由》、《病魔缠身的众泰T600》、《病入膏肓,纳智捷的病根在哪?》等专题系列文章引发了业界和消费者的极大关注。

家用汽车官方微博

家用汽车在新浪、腾讯、搜狐等各门户网站均开设官方微博,粉丝数近30万。专业的维护团队,即时更新汽车领域一手资讯,为客户与车企搭载良好沟通平台,第一时间反馈汽车类产品售后服务问题。

家用汽车HD(Ipad版)

家用汽车IPad平台电子杂志拥有顶尖技术团队、专业视觉设计、独家报道视角、高端推广平台、海量购车资讯的互动式阅读介质。目前,家用汽车iPad客户端总下载量已经达到100000次,其中,日均新增下载量为110次。

试论媒介一体化经营平台的构建 篇3

传统媒体历经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承认其对中国社会依然保持绝对影响力的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事实——传统媒体已经受到新型媒体冲击, 其市场份额的日益下降、受众年龄的非年轻化、媒介内容的浅阅听化等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广播/电视节目的视听率和期刊/报纸的发行量这些硬性指标总体上描绘出的是下行曲线, 维持以往的成绩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更不要说上述指标的逆势上扬。

对于媒体而言, 常规售卖的内容无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媒介内容产品本身的售卖, 买主是受众;另一种是媒介在吸引受众注意力后形成的有价值的版面或时段的售卖, 买主是广告主, 这就是媒介经营的“二次售卖”模式。而决定广告主投放的决定性因素, 往往是受众的数量和质量, 除此之外媒体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其稳固发展还与多个利益群体相关, 如政府组织、行业组织、合作伙伴、供应商、竞争对手等, 这些统称为利益相关方, 如能赢得这些群体的认可和支持, 会营造出和谐的媒体发展环境, 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促进受众和广告主对媒体的选择。

因此, 从提高受众对于媒体的依赖程度、便于利益相关方与媒介组织沟通的角度出发, 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以整合的思路打造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

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就是以全面满足受众需求、加强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为出发点, 将与媒体经营相关的业务纳入一个统一化的平台之上, 形成优化传受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一体化界面, 以此为依托来提升媒介经营各个环节的质量, 以充分的互动、便捷的沟通建立和谐持久的关系。

由于这一平台是以满足受众需求、优化传受关系为核心的, 从受众及相关利益方便捷接入、有效使用的角度看, 拥有1/3人口占有率的互联网无疑提供了最佳的基础平台。基于互联网的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不是一个空中楼阁, 业界的相关实践已经开始, 构建一体化平台所需的相关技术和产品逐步成熟, 今后所要做的就是在确定平台属性和功能的基础上, 以合理的机制将相关产品有效整合, 在实践中充分应用并逐步完善, 为全面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服务。

二、构建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核心是提升媒体的界面能力

正像互联网媒体用户使用有价值的信息必须依托用户界面一样, 传统媒体供受众接收内容也需要这样的界面。在包括媒介传播在内的信息传播领域, “界面”可以界定为: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关系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接触面, 包括呈现信息的物质载体的硬件 (硬界面) 和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软件 (软界面) 。简单地说, 界面就是信息传受所依托的物质载体及其运行规则的统一体。互联网的界面是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的电脑硬件 (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 和各种软件, 电视媒体的界面是电视节目得以被观众接收的硬件 (电视机、遥控器) 和简单的可调试电视信号的程序。只不过电视界面在设计思路上严格遵循传者本位, 观众能够通过界面与电视媒体发生关联的环节极为缺乏, 这与互联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界面设计思路完全不同。正是由于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界面表达自己的需求, 从而推动了网络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渠道运营商不断根据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不断促进互联网媒体的更新和完善。也就是说, 互联网媒体拥有的是透明的、便捷的、可持续升级的界面, 并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持续发展。用户用手中掌握的鼠标来控制信息世界, 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独一无二、自由随性的体验, 这正是体验经济时代最能给消费者以满足的内容。互联网拥有源于用户并服务于用户的开放平台, 拥有随需而变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这不但为传统媒体界面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而且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可见, 界面能力成为衡量受众本位时代媒介竞争力的全新指标。

一般意义上的界面能力, 是指经营实体依托与顾客发生关联的界面, 以协调一致、优质高效的方式管理顾客关系的能力。通过优化设计后的前台系统, 它能在提高与顾客互动质量的同时降低与顾客互动的管理费用, 借助更符合市场要求的界面创造并维持更有效果 (产生更高质量的顾客互动) 和更有效率 (以更低的单位成本激励更好的互动) 的竞争优势。界面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互动和关系, 这是界面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媒体的界面能力, 是指媒体依托数字媒体构建的界面, 为受众和利益相关方设计出更高质量的前台操作系统, 以一致的行为高效管理与后者之间的关系, 在提高交互质量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以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 全面提升媒体的竞争优势。

交互包含交流、沟通、互动等多层含义。交流是指媒体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平等交换意见的行为;沟通是媒体为达成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谅解而主动共享有价值信息的行为;互动是指媒体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基于媒体内容而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应和的动作;关系是指随着互动式沟通进程的推进, 受众和利益相关方对媒体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变化。关系描述的是不断演化的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下的情绪变化过程, 它构成了受众和利益相关方与媒体交互得以发生的环境。综合起来,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交互和关系创造受众和利益相关方体验, 而这些体验反过来又影响到以后的受众和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和态度。这可以用下图表示: (受众和利益相关方笼统地称为受众)

传统媒体以往的经营重点都集中在后台系统, 即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媒体界面后完成的, 受众和利益相关方往往只能接触到媒介产品本身, 他们对于传统媒体的体验只发生在媒介消费的环节, 更多与媒体发生接触的愿望, 由于界面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作为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和媒介经营有效性的反馈环节, 也缺乏有效的通道。事实上, 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 全新的便于与受众、利益相关方沟通和互动的前台系统的建立, 不但拥有了现实基础, 而且在执行起来也更加便捷。

和互联网媒体所拥有的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界面相比, 传统媒体的界面明显存在先天不足。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 它们在界面上缺乏用户接入媒介接口的缺陷无法通过内生条件得到弥补, 只能通过其他媒体的嫁接来加以完善。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建立, 就是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对接, 增加传统媒体的相关功能, 弥补其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交互方面存在的弱点, 强化其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 以“外引内联”、“推送+牵引”的思路全面提升传统媒体的界面能力。

三、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功能设计

(一) 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定位

为便于设计更实用的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 首先要将媒体运作的前、后台系统描述清楚。常规情况下, 一个媒体是由以下的前、后台系统组成的:

区分前、后台系统活动的办法很简单: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直接相关并能被其所感知的活动都属于前台系统, 对于一个媒体而言, 产品营销、公共关系维护、品牌推广、受众服务、客户服务、媒体合作及受众信息受理这些环节, 都是要与受众或利益相关方发生关系的, 因此都属于前台系统范畴。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所要经营的内容, 从受众和利益相关方所能接触到的范围看, 主要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同时, 媒体与其员工的内部关系也是媒体必须认真加以维护的, 属于企业对内营销的范畴, 因此也构成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所要经营的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绘制出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业务结构图:

而媒体经营的界面, 就是媒体在进行与这些环节相关的活动时与受众或利益相关方发生接触的物理空间。这些空间包括线上虚拟的接触点和线下实体的接触点, 本项目所研究的则限于线上的接触点, 即在线界面。在线界面所要接触的交互对象, 主要包括受众、广告主、利益相关方和员工, 他们对应着不同的业务流程, 与媒介组织代表共同构成交互主体:

前台系统的若干活动是媒体的在线界面所要承载的主要功能, 对于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而言, 除了要承担上述功能外, 作为一个汇集各种不同利益主体、承载不同诉求的开放空间, 其功能要更为广泛。一旦媒体建立了能够开展广泛业务的平台, 就会吸引大量的用户使用这一平台, 这些用户会在这一平台上开展各种更为广泛的活动。比如, 受众除了会和媒体有互动外, 还会基于对媒体内容的共同需求展开互动, 即受众之间的互动;媒体从业人员从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的角度出发, 也会利用统一的平台开展交流和沟通活动。

总体上看, 媒体与各利益主体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不但媒体与利益主体有交互行为, 各利益主体间也会形成交互关系。毫无疑问, 在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传媒环境下, 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最重要, 因此在表现上也更为频繁:

也就是说, 一旦媒体搭建的基础平台得以建立,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能够建立关联的话, 交互就会变得无所不在。以受众为例, 受众会主动查找、搜索并消费媒体的内容;为更多了解与媒体内容相关的信息, 受众会直接与员工交流、互动;当受众看到媒体上刊载的广告信息产生兴趣后, 如果渠道便利的话, 也会产生交互行为;受众对媒体行为或对广告主传播的信息需要求证或申诉时, 利益相关方也会成为受众交互的对象。其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会因不同的动机和需求而发生类似的交互行为。总之, 对于媒体而言, 便于信息传播和反馈的一体化平台的建立, 能够促进媒体经营向利好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 传统媒体要搭建的一体化经营平台, 一方面要以媒体经营为本位, 使平台所汇聚的资源直接为媒体的内容经营、广告经营和关系经营服务;另一方面, 从提高平台的质量和各利益主体对平台的依赖性角度考虑, 这一平台要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互及利益主体内部成员之间尤其是受众之间的更便利交互而提供技术支持。在明确了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总体定位后, 一体化平台的功能设计就有了基础。

(二) 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功能设计及运行思路

1. 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功能设计

对应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经营内容, 按照模块化设计的思路, 为一体化平台设计相关的功能模块, 大致包括五类模块:销售功能模块、推广功能模块、服务功能模块、受理功能模块、互动功能模块。

2. 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运行思路

为实现上述功能, 传统媒体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互联网上集成构建一体化平台, 并将业务经营重点转移到这个平台上来, 采用智能化的、符合现代媒体经营要求的全新运营模式来运作媒体。目前各传统媒体都在建设媒体网站, 并希望借助自建的网站来提升媒介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但事实证明与媒体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距离, 更不要说依靠自身的力量构建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传统媒体应该转变一切由媒体自身解决所有问题的狭隘经营观念, 而是要打开思路, 以“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思维开展合作, 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相关功能、能为媒体带来受众及相关资源的互联网运营商。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多种功能的实现, 首先要求传统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 这是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大本营, 是媒体内部资源输出和外部资源输入的“界面”。在此基础上, 寻找优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平台所需的相关产品和资源, 将它们集成到网站上, 让各利益主体从网站上各取所需, 并促进它们基于一体化平台加强交互的力度, 从而激活媒体的整体运营, 提高媒体的整体竞争力。作为合作伙伴的网络运营商, 在选择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首先要拥有高质量的相关产品和资源, 其次要有将不同的网络产品整合运营的能力, 以降低一体化平台上用户在不同产品间过渡的成本。如果网络运营商本身就拥有积聚用户的平台, 从而降低媒体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成本, 这样的运营商理应成为首选的合作对象。

四、构建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一体化媒介经营平台的构建并非空穴来风, 也不是一切从零开始, 业界的相关实践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无论是媒体自身既有的基础还是外部资源所能提供的力量, 都有助于传统媒体实施一体化平台的实际运营。

(一) 传统媒体既有的基础和内部资源

传统媒体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神州学人》和《中国贸易报》, 它们推出的电子版是传统媒体触网的早期尝试, 到今天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些媒体网站的运营思路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媒体内容的数字化阶段, 将互联网当做扩大媒体产品辐射面的通道, 功能比较单一。经营意识较强的媒体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 比如推出主持人、编辑、记者等博客或微博, 开设与受众互动、接受受众反馈意见的通道等。总体上看, 目前传统媒体拥有长期积累、有待开发的优质资源, 但在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上缺乏自觉意识, 不过已有的相关尝试为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 网络媒体提供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中国网络媒体的开发步伐与世界同步, 许多网络产品的创新甚至领先于世界。尤其是商业网站的发展, 在受众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服务于企业的产品也纷纷涌现。从企业邮箱、品牌空间到网络微博、即时通讯工具 (IM) , 专业化的服务和定制化的功能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它们在助力商业活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效处理商业活动的得力工具。但由于各网站在产品经营上各有侧重, 这使得企业只能从不同网站优选某个产品。对于某个企业而言, 这些产品之间难以互通, 而单独购买某个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 如果一个网站能将企业需要的产品集成在一起售卖的话, 无疑会降低购买成本, 而各产品之间也不存在互通壁垒, 有利于企业信息的一体化传播。在这方面腾讯网先人一步, 已经开始尝试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由于腾讯的用户基础庞大, IM工具又具有很高的粘性, 腾讯将服务于普通用户的经验移植到对企业用户的服务上, 专门开发出适用于企业经营的在线沟通工具——企业QQ, 包括QQ聊天工具、QQ空间和微博等产品, 支撑企业与客户的同步、异步并行互动, 构成一站式互动平台。这一平台应用于传统媒体的经营,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目前腾讯与央视多个栏目、羊城晚报、东方早报等多个媒体的合作情况看, 企业QQ、媒体课件、微博等多个产品协同应用, 不但大大拓展了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渠道, 而且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提升了媒体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改变了媒体的传统经营方式。专门为媒体经营打造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媒体提供了有效的互动界面, 媒体界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媒介平台 篇4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是指不同媒介经过有机结合之后, 在功能和用途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目前, 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新媒体项目的实践, 但其过程大多是“为融合而融合”, 并没有抓住融合的精髓。如果传统媒体仅仅是把原有的内容进行机械的照搬, 旧酒装新壶, 当然没有做到本质意义上的融合。喻国明曾提到:“紧紧扣住价值创造来创新和发展传媒产业, 应该是传媒运作须臾不能忘记和脱离的基本原则。”这告诉我们,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路上, 融合只是一种手段, 媒介转型切记要“不忘初心”, 时刻考虑自身如何进行价值创新, 使融合更好地形成产品和提供服务。

笔者认为,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介的转型发展, 必然面临平台、终端和用户的整合与转型问题, 而这三个问题将是媒介融合中尤为重要的领域。

一、平台经营:媒介融合过程中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和营运是有效途径

在传统媒体时代, “内容为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我们也不乏听到一些其他的口号——“渠道为王”或者“产品为王”……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已经演变成多媒介的服务平台, 是无数渠道的集合。例如, 微博这个新兴媒体平台提供的便是无数个用户账号, 其中有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大V或者主流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 但这只是海量渠道中的很小一部分。话语权的去中心化, “人人都是麦克风”, 新媒体渠道的多样化和低门槛度, 都说明了渠道的争夺也并不能成为媒体融合转型中紧握在手的“救命稻草”。

纵观BAT三巨头, 它们无疑是网络江湖中“武功盖世”的高手。其中由百度绝对控股的就有去哪儿网、糯米、爱奇艺等我们平时常使用的互联网品牌。又如, 在微信的第三方服务里面, 有很多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应用, 但却并不全是腾讯自身开发的服务内容, 如滴滴出行、京东精选、“美丽说”购物APP, 还有电影票的预定, 大众点评旗下的吃喝玩乐等互联网OTT运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介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平台经营的哪些启示呢?

构建垂直型平台, 狠抓特色服务, 牢牢抓住用户是我们由此得到的重要启示。垂直型平台的营运就是打造专业和深度的互联网服务。大型综合类互联网平台目前已有BAT三巨头占据大半壁江山, 但是专业型特色互联网增值业务平台的构建不失为一种从强势的综合性互联网增值服务平台手中抢夺市场的方法。此外, 平台营运可以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少数领域里, 整合渠道、内容、服务等线上线下资源, 提升产品优势, 提供专业的和深度的平台内容服务业务, 甚至发展成为一个黏性较高的社区化平台。

二、终端融合:媒介融合过程中应当另辟蹊径并实现有效突围

平台的构建和经营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并不是每一个媒介经营都能做到像BAT三巨头那样, 最终筑成宏伟的传媒帝国。除了平台的构建和经营之外, 媒介的融合是不是也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成功?笔者认为, 终端融合不失为一种捷径。终端的融合是一个终端呈现多种功能, 并且支持和承载多种技术的融合。终端融合要求的就是终端的设备和服务这两个方面的融合, 以此来创造更大的价值。

乐视网一直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完整生态系统, 这一模式被业界称为“乐视模式”, 具有强大的产业价值和发展空间。

2013年5月, 乐视超级TV正式发布。从乐视TV的表现看来, 乐视网所打造的终端融合, 实际上就是对有线电视进行互联网改造, 将传统的TV端最大程度地开放, 融入更多的互联网服务。

乐视超级TV的发布, 无疑给TV端带来了新的生机。乐视TV以不高于市场上其他智能电视的价格售卖本身的智能机体, 围绕着超级TV增添了许多网络增值服务。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借助超级TV的媒介和付费会员的模式, 完成了互联网服务和内容的二次贩卖, 看似卖的只是电视, 实际上是将乐视所推崇的乐视生态的理念进行了充分呈现。原本传统的、功能单一的TV端, 在乐视这儿摇身一变, 成了一个可以看到无限风景的窗口。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介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终端融合的哪些启示呢?

终端融合要实现传统媒体终端功能的升级, 并且与互联网业务和服务结合。互联网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开放”, 如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应当抛弃技术落后、功能相对单一的传统机顶盒设备。从乐视超级TV的发布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媒体终端因为互联网服务的进驻而变得开放了, 一机N用在超级TV上实现了可能, 改变了原来TV端内容过于死板、单向传播、参与度较低的劣势, 使电视变得好玩好看好听, 内容也互联网化, 自主选择性很高, 符合当代互联网用户想要参与信息传播流程的诉求。

三、用户管理:媒介融合过程中应当兼顾用户体验和尊重传统习惯

一个产品一定会涉及其用户, 所以用户体验一定不能忽视。我们知道, 用户体验的分级从低到高依次为有用性、易用性、友好性、视觉。媒介转型势必会改变用户的一些传统使用习惯, 那么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和拿捏, 是否应该同样随着媒介本身的升级转型而有所改变?

拥有不少“文青”用户的豆瓣网创立于2005年, 当时的豆瓣是一个社区式的旨在交流电影、音乐、文学的平台。它给许许多多“文青”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居地, 形成了一片仿佛独立于纷繁网络世界的净土。

在PC互联时代下的豆瓣网无疑是成功的, 但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曾经风光无限的豆瓣已荣耀不在。原本“守旧”得很有风格的豆瓣意识到, 在移动端愈演愈烈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坐下来, 面对着电脑安静地、心无旁骛地浏览豆瓣, 时不时停驻、思考或者留言写评论……这些行为就像人们面对传统媒体报纸一样。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再摊开一份报纸, 伴着一杯清茶, 细细品读了。

到了2014年下半年, 豆瓣的APP终于姗姗来迟, 然而让老豆瓣用户感到诧异的是, 原本在网页端如社区一样的、功能具有相对联系的豆瓣, 在变成APP进入移动端的时候, 变成了一堆堆独立的碎片的APP式工具。原本在豆瓣里各个板块可以自由切换, 而在移动端, 这显得很吃力。比起原本的社区一样的氛围, 现在的豆瓣变得更加冰冷。与其他豆友的交流也因为这一个个墙壁一样的独立APP的阻隔, 变得困难。与其说现在移动端的豆瓣是一个方便携带的互联网社区, 还不如说更像一个个冷冰冰的工具, 少了那么点人情味。

从豆瓣移动端的衰落来看, 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用户的管理和把握, 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以用户为本。媒体转型的过程中, 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场景的把握是十分关键的。笔者认为, 场景是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如果媒体转型的过程中能将场景进行转型, 重新构建互联网时代下新型的用户场景, 优化用户及使用习惯, 那一定能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取得一定成功。但是, 有时候改变也可能让人意想不到——要么通向美好的未来, 要么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内容固然重要, 然而忽视用户习惯, 因为形式的改变或者全新的设计而导致自身价值和精髓难以体现的话, 这样的转变固然是应该舍弃的。

当代的传播行为不再是以一个传播组织或群体来完成, 传播的主体已经分裂成了无数微小的个体, 就是身边的你我他。这解释了为何当代互联网背景下“微”字盛行。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以每条140字限制的内容传播机制 (当然最近有消息说微博将取消这一限制) , 表现出微内容、微观点和微信息。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有可能被听到, 信息变得碎片化, 更有针对性地面向特定的受众。

人们更加重视个性化信息的获取, 这说明用户意识在觉醒。把握用户, 就是要“以用户为本”, 充分了解用户的特点, 充分考虑和尊重他们的使用习惯。在转型的过程中, 传统媒体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优势, 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前千万不能改掉原本的优势。豆瓣的“作茧自缚”, 给将要或正在进行转型的媒体一个深刻的教训。

一定要把握原有的精髓和自身的优势。豆瓣在移动端的失利告诉我们, 媒介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自身的优势, 切记不能在数字化浪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中迷失了方向, 看不清自己应该走的路, 丧失了原本的优势。拿自己的优势换取并不能占到便宜的“伪”融合和“伪”转型, 得不偿失。豆瓣原本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优势, 就是社区式的线上交流平台, 它使整个交流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整体化。然而APP却害了它, 模糊了它的优势, 并没有带来融合的好处, 使它变得不伦不类。

四、结语

关于媒介融合的讨论是一直是近年来大热的话题, 现实中媒介的变革也愈演愈烈。“媒介即信息”, 人们目前拥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自然要从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 但同时又不能彻底摒弃传统媒介。因此, 传统媒介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融合”一定是大势所趋。伴随着新老技术、观念、机制及手段的融合与碰撞, 媒介变革的过程一定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 对于媒介融合转型在平台、终端、用户等问题上的思考, 将有更加深入的功课要做。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7.

[2]谭天.从渠道争夺到终端制胜, 从受众场景到用户场景——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J].新闻记者, 2015 (4) :15-20.

[3]36氪的朋友们.豆瓣十年, 一个典型精英社区的起伏兴衰[DB/OL].http://36kr.com/p/5040404.html, 2015-12-01.

新媒介平台 篇5

关键词:自媒体,媒介公信力,选择与引导,批判反思

一、自媒体与媒介公信力

自媒体这一互联网平台下的新型媒体形态, 不仅扩展了信息的来源途径, 也在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模式中促进提升了公民意见表达的积极性[1]。自媒体对于新型传播方式以及新型生活方式的开创都有重大意义, 但这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 缺乏专业媒介素养的大众对于如何使用自媒体建设开放、诚信、民主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还经验不足, 难免偏向泛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甚至出现谣言四起、舆论“一边倒”等媒介乱象。在这一过程中, 媒体和媒体人也被这种网络上的浮躁喧哗所影响, 加入到这一媒介乱象之中, 在信息的传播、舆论的发展上为非理性言论推波助澜, 媒介公信力日渐下降。

作为公信力的一种,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的一种客观属性, 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 受众和新闻媒介机构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表现出的公开、公平、客观、正义、效率、人道、责任的相互作用力———信任力和责任力[2]。媒介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在社会活动过程的行为和表现特别是它的新闻传播活动直接而向公众, 要靠公众来评价, 因此传媒的公信力离不开公众的主观评价。

二、对自媒体媒介环境的怀疑与批评

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变得更加复杂, 从李普曼论及的拟态环境理论来思考, 我们身处的媒介环境也许就是一系列假象构成的。自媒体出现之前媒介呈现的这个舞台无疑是由主流媒体塑造的。而现在除了主流媒体, 更多的是形形色色的自媒体人加入到这个大舞台当中, 他们在此呈现出的事实几分真几分假, 我们都很难下定论。其实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有好的推动就必然会有坏的诋毁。依然是舞台, 自媒体不过是相当于人人都可以站在台上, 但台前的观众看到的未必都是真实的。真诚的自媒体通过提供真实与智慧进而颠覆传统, 而急功近利的自媒体通过传播粗俗与谣言同样吸引关注。这一切让受众眼中世界的面目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三、自媒体在媒介公信力上存在的问题

1. 对事实内容呈现的偏离与误导

自媒体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媒体有更强的自主性, 即对发布信息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体的观点而非对事实公正的判断。而对网络上海量冗杂的信息进行挑选和整理最终发布, 是一个把关的过程, 其中不免包含了各种个人化的意见趋向, 对引导舆论走向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迎合受众对娱乐的需求, 自媒体在信息发布的选择上也逐渐倾向于娱乐化、庸俗化。这样容易将受众的关注点从真相上转移到娱乐信息上, 在很多可以深入挖掘事实真相的时候却是“笑看”和“旁观”。从这层意义上来看, 自媒体对信息的选择不是对事实的歪曲, 而是对真相的呈现有另外一种程度上的偏离。

随着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系统里海量的真假信息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作为受众而言, 注意力和辨别力都是有限的, 对媒介又容易产生盲目性依赖, 很难在众多信息中识别有效信息。此时网络中的自媒体人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在舆论热点事件中, 真实可靠的信息和理性、建设性的评论是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前提。当下一些微博“大V”们或在微博中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扭曲事实, 传播流言蜚语;或哗众取宠, 混淆视听;或无限放大问题, 煽动社会情绪, 从而引发网络舆论震荡, 损害了网络媒体公信力, 也扰乱正常传播秩序, 对网络舆论引导产生恶劣影响。

2. 公信力败于影响力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媒介的影响力其实是算作衡量公信力强弱的标准之一。但是在自媒体时代, 信息发布方将影响力独立出来作为衡量自媒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他们更看重自身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而非公信力。当“好内容”被简单定义为“被转发次数多的内容”时, 影响力已抛弃了公信力。而在“彰恶快于扬善”的网络世界里, 传播“恶”的信息比传播“善”的信息更能刺激受众的神经, 传播“丑”比传播“美”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获得粉丝的迎合和追捧。所以, 有人开始搜寻那些有话题性的、对感官有刺激的、能吸引更多人传播的元素, 而这些元素并不需要和真实有关, 甚至是与真实相违背, 只要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转发, 他们甚至不惜金钱去买僵尸粉, 以提高自身在竞争激烈的自媒体平台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没有良好的媒介素养, 也没有较高的公共责任感, 只是一味追求“口舌之快”和粉丝增多的满足感。故影响力可以为自媒体人带来经济利益和自我满足感, 而公信力却往往被他们搁置一旁。

四、对自媒体媒介公信力的总结与思考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调查数据表明, 公民信息处理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追求真相的主动性逐步降低。自媒体的优势在于个性的表达, 可恰恰是这种在主观层面的优势拉大了我们与真相的距离。

公信力是媒介的生命, 是媒介发展的根本, 媒介公信力的缺失从长远来看是限制媒介发展的短板, 因此重塑媒介公信力至关重要[3]。在信息传播中, 信源的可信度取决于传播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 媒介想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赢得受众认可, 就必须打造良好的公信力, 它是媒介的一种无形资产, 是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重要砝码。

参考文献

[1]张莹嫚, 张延.自媒体平台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J].新闻采编, 2012, (2) .

[2]夏琼.“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学解析[J].新闻前哨.2010, (4) .

新媒介平台 篇6

目前,微信已成为交互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大学生作为微信用户的主要群体,在接触微信过程中虽然获得了便利的体验,但因涉世未深也难免产生错误的观念和各种失范行为。因此,大学生微信生活中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应对此进行及时的规范和提升。

二、微信生活中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网络媒介素养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从原始的媒介素养中衍生出来。由此,针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的新要求: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甄别素养、创新素养、自我管理素养、道德法律素养和安全素养。(1)对照这六项能力要求,大学生在微信生活中存在着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据此作者基于微信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展开调查,本次调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为山东省济南市某高校的大学生,调查内容为大学生微信使用状况,调查方式采用问卷星软件进行问卷网上发布,调查共回收20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00份。

(一)大学生处理网络信息能力不足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转发内容类型的分布:学习、生活服务类内容占46.4%;猎奇、有趣类内容占33.6%;帮朋友转发占12.7%。这说明,在这个信息爆炸、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接触网媒时暴露了对信息理解和评估能力的不足。同时大学生在处理信息时的创新意识也不强,对朋友圈、订阅号中的内容只是简单转发,通常不擅于发表个人观点,缺乏原创精神。

(二)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问卷统计中有81.4%的大学生曾使用过微信“扫一扫”功能,其中近6成的大学生扫商家二维码时不会有任何顾虑。微信不断推出的新功能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像“摇一摇”“附近的人”“微信钱包”等。这些功能在给大学生新鲜体验、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可能在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暴露个人的隐私。尤其是现在最为流行的“扫一扫”功能,因乱扫二维码,“微信钱包”密码被破译,微信钱财被窃取的事件频繁发生。

(三)借助网络媒介自我管理素养欠缺

在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用途的调查中显示:人际交往占43.5%,获取信息占26.5%,娱乐消费占18.7%,学习就业占10.1%。由此可见,大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微信应用少之又少,主要是为满足交际和娱乐的需求。由于大学生在微信接触行为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网络“成瘾症”和“依赖症”又在微信的使用中再次显现,当前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被极具吸引力的微信娱乐功能所占据,而利用微信发展自我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

三、各方联动重构大学生微信生活中的网络媒介素养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是微信受众群体中最强大的主力军,他们传播的新闻信息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对微信传播环境中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重构和培养迫在眉睫。针对以上所归纳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缺失情况,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以及媒体四个方面给出了具体措施,多方联动共创良好的大学生微信生活环境。

(一)自身

大学生应正确、理性地分析网络信息,提高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应认识到网络信息发布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网络媒介环境构建的一部分,做一名理智的微信受传者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其次,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同时提高安全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还应克制自己,抵制诱惑,避免盲目使用微信,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时间,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二)学校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关注和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可构建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其次,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强调大学生要积极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同时增强社会服务意识。

(三)社会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社会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健全网络媒介环境监督的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对网络环境进行不间断的筛查,一旦发现侵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微信公众号和内容,要严加治理,情节严重者可封号、禁言。保证网络行为在健康的轨道上长效运行,打造良性、有序、价值观导向正确的微信生活环境。

(四)媒体

做有责任心的媒体,加强对信息的把关。在如今追求眼球经济的网络媒介环境下,面对传播乱象,单靠一两家主流媒体的觉悟是不行的,全体网络媒体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共同净化舆论环境。例如,网络媒体可建立行业间相互监督机制,引导业界文明办网;行业内部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把关人”的责任意识,杜绝虚假、低俗信息的传播。

四、结语

大学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在微信生活中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呈现出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微信时代,大学生应注重自身培养,同时学校、政府和媒体也应承担起各自相应的责任,共同努力,重构并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营造大学生健康微信生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微信成为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交互平台,而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微信用户的主力军。在频繁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处理网络信息能力不足、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现象。论文针对这些不良表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媒体四个角度,提出了关于重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波特(美).媒介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28-350.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6-98.

[3]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261-300.

[4]吴玉兰.媒介素养十四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3-140.

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 篇7

我国现存的媒介融合, 目前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不断沿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前进, 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网络等技术更加深入的发展和满足受众更多的需求, 媒介融合将进一步发展, 直至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而今天的媒介融合, 无论是融合的深度, 还是合作的广度上, 都已经超越以往。媒介融合这一新闻传播的形式, 必然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媒介的主流。

电视和网络的合作。网络媒介的出现, 不仅给传媒界带来新的血液和力量, 也是给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一个新的考验。网络媒介的最大的优势, 在于它的时效性和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性。网络媒介的信息发布和传播, 几乎是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同时的。而新闻的最重要的特点, 就是新闻的时效性。网络媒介正好掌握了这一重要因素, 这使得网络媒介的受众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 网络媒介与受众的互动性, 也是传统媒介不能比拟的。受众接收到信息之后, 能够同一平台来反馈信息。网络给受众提供了这个平台, 受众可以通过论坛发帖, 写博客很多方式来反馈信息。

电视作为传统媒介中, 最有优势的媒介, 为了与网络媒介更好的竞争, 电视媒介也开始整点新闻和滚动新闻的报道。但是, 仍然都其局限性。但是, 电视媒介的优势在于它的采集新闻的内容, 是非常详细和丰富的。因为电视台有自己的记者, 能发回影像资料, 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就十分清晰了。

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重视, 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是因为它拥有不同于其它单一媒介的优势。

一、媒介融合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媒介给受众提供信息的方式, 一直不够灵活, 受众只能每天阅读或者按时收听收看节目。在这种传播方式中, 受众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网络等新型传播的方式虽然灵活持久, 但是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却不能满足受众。

受众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能够迎合受众的需要, 才能不被历史前进的车轮辗过。而媒介融合, 可以使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 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 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媒介融合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发展起来,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数字网络技术越来越深入的发展, 无线通讯科技日益成熟, 有人预测, 将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可移动的平面显示板, 在这个显示板上文字, 音频, 视频等信息可以自由的转换, 到时候人们就能真正拥有一个值属于的自己的信息版面。

二、媒介融合是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 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 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 在传播的过程中, 信息本身才是主体, 而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 制约了这一点, 使传播信息的内容收到了制约。

媒介融合则不同, 媒介融合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 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这样的传播形式, 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自由选择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来获得信息。这是对传播信息内容境界的一次突破, 使媒介作为真正的传播的载体为内容服务。

三、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介带来深刻的变化

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型媒介的迅速成长, 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的分类。传统媒介为了在新媒介时代有立足之地, 不仅要发挥原有的优势, 还要克服自身的不足。而传统媒介存在的劣势, 要靠其他的传播的形式来弥补, 这就加速了传媒产业中的不同形态, 不同门类的媒介在操作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和融合, 实现了传媒产业的全面升级。

媒介融合, 为传统媒介带来了莫大的好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不同媒介之间的分类会越来越模糊。无论是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还是经营理念, 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媒介的融合, 优化了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介的传播方式的组合。使得不同媒介可以再同一平台上更加广泛的发展。

四、媒介融合符合媒介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

媒介生态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 每一个媒介都要经历诞生, 成长, 成熟到衰亡的过程, 媒介融合同样符合这一客观规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播发展过程的产物, 是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媒介融合的产生, 不是其它媒介的代替品, 而是一种新生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不同媒介传播活动过程中, 相互竞争, 渗透和合作的产物。媒介融合的出现, 更不会取代任何其他的媒介, 而是作为一个新型的传播形式, 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和应用。

媒介融合, 在目前的信息传播产业中, 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它本身的优势, 是任何一种单一的媒介形式无法代替的。媒介融合能够发挥它特有的巨大优势, 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将会成为传媒产业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陈国权:《报业媒介融合的价值辨析》, 《中国记者》, 2007年第3期。

[2]傅玉辉:《大媒介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版。

新媒介平台 篇8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广泛应用, 如今新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新媒介在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 逐渐打破人们惯有的媒介思维方式。截止2010年底,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75亿, 互联网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网络编辑”在这个信息时代应运而生, 面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 网络编辑能否及时准确地选择、理解、评价和传播信息, 将广泛地影响网络信息受众, 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网络信息得到积极传播。因此, 加强网络编辑合理选择处理媒介信息、创新性地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 对网络编辑很好地履行和承担传媒人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

1 媒介素养和网络编辑

1.1 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在1933年英国学者里维斯和桑普森在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简单来说, 媒介素养就是一个人认识、批判、综合应用传媒的态度和能力。媒介作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这种技能对于网络编辑来说尤其重要。

1.2 网络编辑及其工作内容

网络编辑是指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采集、分类、编辑, 通过互联网对世界范围内的网民进行信息发布, 并且接收网民反馈的信息。各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特殊的编辑活动, 网络的编辑活动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媒介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编辑活动。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人类社会精神文化产品进行选择、整合加工, 并应用互联网进行广泛传播。网络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将信息或精神文化产品编写成一种可以在网络上传播的形式展现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具体任务包括:收集信息材料, 进行分类和整合加工;对稿件内容进行撰写、编辑优化、审核及监控;利用相关软件或信息发布系统进行网页制作和更新相关内容;组织网上调查及论坛管理等。

2 加强网络编辑素养的必要性

2.1 网络信息传播现状问题

网络可以让大众充分参与表达自由, 但其自身的互动性、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等特点也使网络虚拟平台变得更为复杂。从目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来看, 情况不同乐观。网络信息具有杂、多、散、匿等特点。网络包容着海量资源, 使得大量信息在网络上呈现出繁杂散乱的现象, 此外信息的匿名性让人们随意发表信息, 当前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娱乐性。网络传播的内容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不良有害信息, 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危害极大。网络大众盲目跟风、情绪化的言论比比皆是。对网络的复杂和无序, 尽快提高网络编辑和受众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2.2 网络编辑担当“把关人”的职责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优化过程, 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点会发生的过程, “把关”的目的是让在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符合更多的受众需要。网络是人们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 信息的复杂性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编辑担当“把关人”角色的责任非常重大。第一, 网络信息优劣、真伪的把关过程难度大, 网络信息本身的来源、受众及其传播目的的不定性和差异性使得网络信息的把关过程变得复杂。第二, 把关结果对网络舆论导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网络编辑有效、正确地对繁杂的网络信息进行优化过滤有利于引导网民正确看待网络, 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第三, 网络编辑还是人文价值的发现人, 网络起到提供典范、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

2.3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公共领域

网络被人们公认为第四大媒体, 这就是说网络要承担起构建公共领域的责任,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网络编辑科学地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 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文化, 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水平, 而且有利于广大网络受众有意识地识别虚假信息、抵制不良有害信息, 从而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 基本道德水平。

3 网络编辑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3.1 坚持网络编辑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原则

网络自律实际上是媒体操作者的一种自觉行为、是基于对自己使命的一种认识, 它可以是媒介两性、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网络在新媒介环境中应该加强自我约束,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当前媒介环境下, 网络编辑应学会独立思考, 拒绝盲目, 将客观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受众, 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3.2 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原则

在媒介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在国内现有网络编辑教育与培训体系来看, 要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 必须坚持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原则。在教育方面, 政府应该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开设网络编辑相关专业, 加大本行业的竞争力度, 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学, 全方位提升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

3.3 坚持职业资格考试与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

虽然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自2005年起就开始实施网络编辑资格考试, 并将网络编辑资格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师四个等级分别加以认证, 但是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实质改变。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政策和政策的出台力度, 其次, 坚持职业考试和职业准入相结合原则。

4 结语

总而言之, 网络编辑一方面要敢于承担作为媒体人应有的责任, 切实履行作为网络信息“把关人的责任。为媒介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另一方面, 网络编辑要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媒介环境中自觉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以满足媒介产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锦宏, 朱嘉蕊, 毛江良.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J].出版科学, 2013, 03:33-32.

[2]董杰.论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J].新闻爱好者, 2012, 21:70-71.

上一篇:手术室语言下一篇:石方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