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措施

2024-06-17

建立措施(精选十篇)

建立措施 篇1

企业年金制度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是为员工提供的延期工资, 是养老保险制度有益的必要补充。它即不同于基本养老保险, 也不同于商业保险, 是现代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它的也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养老保险的补充工具,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促进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二是缩小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三是推动企业薪酬制度和公司治理完善, 提高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四是推动金融深化发展, 促进社会长期投资。

目前, 就我国的现状来看, 企业年金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 社会公众对企业年金的关注度还不够, 一些政策、法规的缺位阻滞了企业和职工积极发展和参与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发展的建议。

二、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发展不平衡, 覆盖率低

近几年, 我国企业年金出现了发展的势头, 享受这项待遇的职工不断增加, 截止到2010年底, 全国参保人数达到1179万人, 但占企业职工7840万人的比例只有15%, 覆盖面偏低。积累基金2533亿元, 其中最近4年时间就新增了1853亿元, 2005年以来的投资收益率达14.26%。企业年金不仅规模比较小, 地区、行业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行业发展快于地方, 东部快于中西部, 国有企业快于其它所有制企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比较高的替代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支付风险。当前我国养老金占个人资产总额比例大概在1%左右, 而欧美发达国家该比例则为40%左右, 即使是亚洲其他国家也比我国比例要高很多。从这个角度说, 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这需要相关的立法以及监管的同步跟进。

2.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于1991年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企业年金”, 并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已经开始试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试行办法》, 使得企业年金的运行和监管有了基本的依据。但是, 这两个试行办法还只是框架性的规定, 对于有关配套的税收政策、投资管理政策以及监管机构的分工等, 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 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规范性的操作意义。这需要劳动保障立法机构从企业年金的筹资、管理经办机构的资格认定、投资的范围以及年金的保险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法律上的规范。

3. 管理不够规范, 监管缺乏力度

由于企业年金涉及很多的当事人, 成立和运作的形式又非常多样, 随着规模的扩大, 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的稳定都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这些都对加强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当前企业年金的监管事实上涉及劳动保障、证券、保险、银行等多个监管部门, 涉及政策制定、宏观调控、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 但监管者各自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 这很难避免政出多门, 权利重叠并相互掣肘的低效率。除了他律, 发达国家还注重发挥企业年金参与者的自律监管, 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国的企业年金业务管理主要由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 且只接受来自政府监管机构的单一监管, 在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等机构, 如何共同参与, 发挥监督作用, 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4. 企业年金计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 未明确企业年金计划的实施形式。企业年金按给付方式不同, 分为规定缴费制计划和规定受益制计划两种。由于这两种形式的企业年金在具体内容和约定条款上不同, 在企业年金费用、年金资产与负债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差异。其次, 企业年金计划在操作上缺乏统一性。企业年金的列支渠道不统一以及企业年金提取比例不统一, 在列支渠道上有从成本费用中列支的, 也有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的。

5. 造成我国企业年全滞后的其他原因

一是缺乏推动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尽管我国己经出台了企业年金的相关制度政策, 包括提取年度工资总额5%的优惠政策, 但缺少全国性推动实施企业年金配套的相关制度, 对具备实施企业年金的企业缺乏有效推动和促进。二是企业缺乏建立和完善企业年全的动力。对于企业和企业员工来说,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无疑会增加他们现阶段的支出。尤其是在未来不能得到现金回报的企业, 如果看不到企业年金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是不会主动增加企业年金的相关支出的。三是企业年金增值保值难度较大。企业年金的非强制化的特性使得只有加大企业年金自身的吸引力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员工参与进来。由此就要求企业年金具有高的回报率。但是我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被严格限制, 长期以来只能依靠投资国债等低回报率高安全性的方式进行增值保值, 是以保值为主, 增值速度缓馒。四是多种运行模式共存。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行存在着运行主体地位不同的三种模式。且各个主体的所属主管机构不同, 运营方式也不尽相同, 要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难度较大。而目前令出多门的状况, 也使得企业年金难以用统一的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管理, 导致了在企业年金在管理上漏洞较多。在企业年金的建立、管理和使用等方面都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 无疑加大了企业年金管理的风险程度。

三、发展企业年全的主要对策措施

1. 加强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 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越高, 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就会相对偏低, 相反, 如果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偏低, 则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就会相对较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基本可保持在40%~50%, 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则在80%以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企业年金的建立与发展。在企业有限的能力范围内, 过高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会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无法减轻, 这必然压缩对企业年金的投入。并且在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不降低的情况下, 企业也缺乏发展企业年金的动力和压力。因此必须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 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留下空间。

2. 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实行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 就是要通过向雇主和雇员提供比其他形式的报酬或投资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以鼓励他们通过补充养老保险来为退休后的生活进行储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税收优惠政策上所作的努力还很不够, 因此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延迟征税政策, 即对企业年金供款和投资收益予以免税, 仅在给付环节对超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征税, 以提高企业和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另外, 在对企业年金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 也要大力加强监管力度, 对其设计和运作施加一定限制, 以避免企业滥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其他不良目的。

3. 加强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实现双赢

企业年金的基金积累制度决定了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作为负债资金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甚高, 由于其刚性支出的特点, 又使得企业年金的投资营运对收益性和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为企业年金的基金营运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增加投资收益, 降低投资风险;同时, 也要利用大量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的契机, 实现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 使其运作与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从而使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4.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年金的发展和完善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证。目前我国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 也只是对我国发展企业年金的实践提供探索性的思路。因此政府需要颁布专门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年金的性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资金来源、基金运营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证, 也为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 使监督和管理能够有法可依。

5. 企业年金制度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

企业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 往往只考虑当前的经济效益和支付能力, 通常采取固定统一的缴费标准, 缺乏弹性, 忽视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年金的缴费比重大小, 主要取决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企业年金的交费额应随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下浮动, 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制定企业年金制度目标时, 应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要注重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目标、工资收入分配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 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6. 避免平均主义分配

企业年金作为企业福利的组成部分, 大多数企业采取按工龄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 只考虑工作年限, 不重视职工个人贡献的大小, 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因此, 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必须根据员工的贡献, 设计具有差异性的企业年金计划, 建立差异化企业年金制, 打破传统的薪酬福利的平均主义原则, 把职工企业年金的保障制度与员工的贡献大小、服务年限长短挂钩, 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最大潜力, 为企业的发展多做贡献。设计企业年金计划时还可以兼顾考虑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的问题, 用企业年金作为调剂。

当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单纯依靠高薪已经无法确保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福利计划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年金项目作为员工福利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享受政府的延迟纳税或税前支付的优惠政策, 同时又可以增加企业薪酬福利方案的吸引力, 更好地解决员工退休生活保障的问题, 减少人才流失, 稳定员工队伍, 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青睐。

文明城区建立工作措施 篇2

一、攻坚时间

全区创建文明城区环境整治攻坚战从7月7日开始,至9月底结束,为期三个月。

第一阶段:全面启动阶段。7月底前,全面启动主干道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居住小区改造、店招店牌整治等工程类项目;全面推进治理乱占道、乱搭建、乱停车等整治类任务;全面落实清扫保洁“全覆盖”、开展综合执法、加强社会宣传等机制类措施。

第二段阶:重点攻坚阶段。8月底前,强力推进工程类项目并力争完成50%的工程量;清扫保洁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完成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社区“三乱”现象的集中整治并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

第三阶段:初见成效阶段。9月底前后,环境卫生质量进入主城区先进水平;初步展现建新南北路、渝澳大道等主干道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居民社区改造示范项目的改造效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转入长效管理。

二、攻坚目标

通过三个月的全力攻坚,一是确保区环境整治排名升位,全市考核排名达到第5位;二是确保区创建文明城区工作通过检查验收。

三、攻坚措施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重点整治,全面完成创建文明城区环境整治三个月攻坚任务。

(一)完成四大项目建设

2.完成3条示范道路店招店牌规范整治。由区市政园林局、区商圈办负责,确保7月底前完成建新南北路、红石路东段、商圈环道等店等主干道招示范路段店牌的规范整治,12月底前完成所有窗口地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店招店牌规范整治任务。

3.完成1个背街小巷示范片区综合整治。由区市政园林局负责,力争在9月底完成建新 天街等主次干道和 区周边道路的背街小巷市政设施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接受市领导对主城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的“秋季拉练”检查。9月底前启动市级“民心工程”之一的松石路金果园小区人行天桥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前完工。

(二)抓好四个重点整治

1.抓好清扫保洁“全覆盖”工作。快速推进清扫保洁市场化作业“全覆盖”工作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清扫作业面积以街道自测为基础,最终以街道、作业公司、区市政园林局、区财政局等四方测定数据为准;二是清扫作业单价按照主次干道9.7元/年·平方米、背街小巷8.6元/年·平方米、社区范围7.6元/年·平方米的标准计算;三是主次干道清扫保洁作业经费由区财政全额承担,背街小巷道路清扫保洁作业经费按照区财政和街道7:3比例承担,社区范围清扫保洁作业经费按照区财政和街道5:5比例承担;四是清扫保洁作业经费按照两个50%进行核拔,即区财政直接划拔街道70%,另外的30%由区财政局根据区市政园林局检查考核结果进行核拔。区市政园林局尽快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新的候选作业公司,建立竞争公司备选库;7月20日前,相关街道必须督促第一批中标公司的人员、设备迅速到位并签定合同;7月底前,各街道加强作业公司清扫保洁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清扫保洁水平全面提升。对不能达到合同要求的作业公司坚决终止合同并在竞争公司备选库中重新选择。

2.抓好“三大整治难点”治理。由各街道负责,区市政园林局配合,坚决整治乱摆摊、乱搭建,7月底前完成重点整治,8月底前完成全面整治,9月底前完成临时占道亭棚(摊区)的规范设置;由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牵头,各街道和区市政园林局、区交通局配合,全面整治乱停车辆,9月底前完成临时占道停车场、洗车场和修车点的规范设置。

3.抓好“两个窗口地区”整治。由区商圈办负责,街道、华新街街道配合,抓好商圈提档升级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由区市政园林局负责,街道配合,抓好汽车北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争两大窗口地区成为我区环境整治加分亮点。同时,各街道负责,市政、工商、税务、烟草等部门配合,全面推进临街门店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度。

4.抓好两条“最好”、“最差”道路整治。从7月份开始,区政府市容委办公室每月组织地区群众评选各街道两条整治效果“最好”道路和“最差”道路。各街道力争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最差”道路的综合整治。

(三)落实四项保障措施

二是落实领导参与措施。区级领导要集中精力和时间,亲自参与,现场督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区市政园林局和各街道负责列出每个社区的整治重点,区级领导每周到对口联系的社区调研一次,每月组织解决2个重点问题,相关部门负责每周解决2个难点问题。

三是落实项目推进措施。我区要按照市政府和市重点办的要求,简化程序,加快进度,采取超常规的快捷方式推进综合整治,对涉及主干道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居住小区整治、店招店牌整治、市政设施整治、社区公园建设等工程类项目均按照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已经确定方案的项目采取先行进场施工、同步完善手续的方式快速推进,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全程参与并进行跟踪监督。

四是落实齐抓共管措施。各街道和区级相关部门要再出狠招,再下狠手,集中力量整治“三乱”现象;区工商、税务、烟草、卫生、残联等部门要运用相应政策要密切配合市政管理监察队伍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区公安分局要采取果断措施,对各街道阻碍整治工作的极少数违法人员坚决进行重点打击,在全区形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强大声势。

四、攻坚责任

(一)环境卫生

各街道对本辖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及检查考核结果负责,凡是市、区检查考核扣分的区域,由相关街道承担责任,同时扣减清扫保洁作业经费。

(二)设施管理

区市政园林局、区商圈办、区交通局等区级相关部门对各自所管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设施、市容景观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的维护管理及检查考核结果负责,凡是市、区检查考核扣分的区域,由管护单位承担责任;城市道路交通标志牌的维护管理由区交巡警支队负责;等各街道负责加强辖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安全及完好状态的日常监督,督促产权单位及相关社会单位加强自管设施的维护管理。

(三)监察执法

主干道的执法管理由区市政管理监察支队负责;支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执法管理由各街道市政管理监察大队负责;商圈范围的执法管理由商圈市政管理监察大队负责。

(四)违法建设

全区范围的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由区规划分局牵头组织各街道及相关部门实施拆除。

(五)冒装漏撒

建设工地未闭密运输的运渣(土)车辆出场前监督查处由区城乡建委负责;查处道路上冒装漏撒污染环境卫生的运渣(土)车辆由区市政园林局负责;查处超限超载运渣(土)车辆由区交通局负责。

(六)占道停车

查处车行道上乱停乱放车辆由交巡警支队负责;查处人行道上乱停乱放车辆和乱设洗(修)车场点由区市政园林局、区商圈办和各街道负责。

(七)噪声污染

查处工业及施工噪声由区环保局负责;查处生活噪声由区公安分局负责;查处车辆噪声由交巡警支队负责。

(八)物业小区

督促物业服务企业落实物管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由区房管局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环境卫生管理由相关产权单位或主管单位负责。

(九)开发地块

建设工地的环境卫生管理由区城乡建委负责;城市拆迁区域的环境卫生管理由区房管局负责;征地拆迁片区、农转非安置小区、储备整治地块、“供而未用”地块的环境卫生管理由区国土分局和区征地办负责。

(十)新建道路

新建城市道路及市政公用设施移交前的维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由建设单位负责;移交后的维护和环境卫生管理由接收单位负责。

五、检查考核

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和区政府市容委办公室对各街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每周通报一次,从7月份开始进行考核排名并在全区曝光。在全区创建文明城区攻坚战期间,对影响全区目标的责任单位负责人将启动问责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

建立措施 篇3

摘 要 会计监督是会计基本职责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单位内部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享有经济监督检查职权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成立的社会审计中介组织,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善性以及本单位内部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从我国现在状况来年,各个企业在会计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着手,简单阐述一下企业内部建立会计监督存在着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 现状 改善措施 企业内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与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修改后,对“会计监督”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从要求和内容都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会计监督工作也进一步的加大,明确了相关人员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使会计监督体系逐渐成长,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一、会计监督的特点和意义

会计监督依附于会计核算能而存在,会计核算作用则以会计监督存在并作用且成为会计之灵魂为前提。会计监督是会计在工作中所具有的对经济行为的引导力、制约力和对经济管理的保证力、促进力。反映资产购存、流转、流量的实况;资产利用效率、效益的差异;制止和纠正企业收支偏离规定、标准的内容及规模。

(一)特点:1.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同时进行时,具有基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贯穿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律、制度、规定和计划,是外部监督的基础,其它监督形式都是在会计监督之后借助会计已监督过的资料进行再监督。2.会计监督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以财务活动为主,具有综合性;会计使用货币度量,利用资产、负债等反映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监督经济活动。3.以国家的财经纪律和法规为约束对象,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法》不仅给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力,还规定了被检查企业必须真实提供想关资料,如果拒绝、谎报等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意义:会计监督可以分为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可以很好的维护财经纪律和社会经济秩序,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第四章在明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权的基础上,提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单位内部的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更好地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同时,对国家监督、社会监督问题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会计人员职业水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1.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一般,根本无法达到相关的水平要求。有些根本没有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书,拉人情关系来到企业做会计或出纳等相关会计工作,对相关的会计法律都不是很了解。2.会计人员只是企业的普通员工,工资都要看领导给,有时候被利益冲昏头脑,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顺从老板弄虚作假,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偷税漏税。有一则数据显明,2001年12月25日,国家审计属公布了16家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会计事务所所实施质量检查的结果,没想到的是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其中14家会计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这其中牵扯到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高达人民币70多亿,造假面居然达到了87.5%。

(二)内部制度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没有很好的重视。内部控制只停留在现金收支管理的表面层上,没有把内部控制全面的涉及到物资采购等各项资产管理的高层上来。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还有些企业习惯于按经验和传统手法办事,或者是考虑个人的利益,碰到一些对自身不利的制度就消极抵制,难于实施。

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改善措施

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差,法律意识淡漠所赞成,是会计弱化的关键,所以改善会计监督对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强化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干涉。运用信息技术方法,制定硬的软件程序,通过计算机授权,让程序约束人的行为,让谁都无法私自改变计算机程序,来保证制度的执行。用计算机技术控制内部监督,但关键还是在人,因此企业还是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法观念,保证内部的会计监督工作质量。只有会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监督责任心,有效实施各种会计监督,才能更好地控制会计监督。企业可以间断性的给会计部门上职业道德课,增强每一个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敬业。企业内部也要完善控制制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同时,也应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对企业内部会计实施监督,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得到良好的实行以及取得一定的监督效果,争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由事后向事前、事中的转变,实现内部监督的日常性及全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業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系统,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建立会计监督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集合,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企业还应在内部会计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使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果,才能实现会计工作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会.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保障措施 篇4

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保障

大学生诚信档案, 首先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真实性、完整性。档案基本资料的收集, 应以事实为依据, 对有关的信用信息应进行调查、核实, 以维护档案资料的基础真实性。二是动态性、非永久性。应对诚信档案进行动态的跟踪、补充、管理, 确保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档案资料的即时真实性。

首先,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收集工作: (1) 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情况。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政治面貌、健康状况、所在学院、专业、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父母详细地址与联系方式等。 (2) 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如学费缴纳记录、学生承诺书、助学金贷款及还贷情况、获奖学金情况、借阅图书归还记录、勤工助学情况、考试作弊记录等。 (3) 综合发展情况, 包括思想发展情况, 学生工作情况, 体育爱好、文艺活动参与及获奖情况, 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情况, 各种荣誉和处分情况。 (4) 学生的毕业去向。其次, 诚信档案的内容不等同于一般的大学生档案, 相比较而言, 诚信档案更具有针对性。因此, 在整理档案内容时, 不是泛泛地收集资料, 而要突出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点内容。比如, 学风诚信信用评价, 强调是否考试作弊、各类获奖情况的真实性及论文的写作诚信等;经济诚信中, 要强调学费及各类助学贷款、勤工俭学, 有无弄虚作假申请各类资助等;择业诚信中, 尤其要强调简历的真实性。其三, 在整理大学生诚信档案时, 也要注意大学生诚信档案存在的动态性。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所包含的内容应把高中的诚信记录纳入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的辅助性范围, 同时诚信档案内容应与社会个人诚信档案体系相接轨, 从而保证诚信档案的连续性和系统化。需要说明的是, 建立诚信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因此, 新生入校后, 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要求学生签定诚信承诺书, 并就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诚信档案内容向学生说明, 促使学生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制度保障

建立和有效利用大学生诚信档案, 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高校诚信教育与管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奖惩机制、档案利用反馈机制得以不断补充和发展。同样, 高校在诚信档案工作中制度的规范, 将确保诚信档案建设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也能间接地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制化。大学生诚信档案是新时期的产物, 其制度构建的目的是促进工作的良性发展, 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制度构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如何规范以确保学生诚信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档案工作的可操作性。诚信档案的管理制度涉及很多方面, 如诚信档案的保密管理制度、诚信档案的查借阅管理制度、诚信档案的网络管理办法等, 只有把每一项制度明确化, 才能增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实施的有效性、规范化。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监督保障

实施社会监督主要是着眼于诚信档案管理的透明、公开、高效, 从而有利于维护诚信档案管理的“诚信”, 在根本上强化诚信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对档案收集过程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要, 过程监督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档案内容的真实可信程度。因此, 以对每位学生负责为宗旨, 在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作出信用评价时, 需要由同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诚信评定小组, 对学生的诚信材料作出客观公正的鉴定。最好在网上设立诚信监督信箱, 为大家对诚信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或违法现象进行举报, 相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审核, 并作出反馈。档案的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监督制度, 不得随意查阅、复制诚信档案的内容。另外, 大学生诚信档案具有连续性, 当学生毕业时, 诚信档案的调出过程也需要监督, 以确保正确无误地寄给用人单位。此外,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诚信档案与学生个人隐私权的问题。随着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推出, 相关监督部门需要分清诚信档案内容、要素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原则上讲, 个人隐私应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合理把握个人隐私与诚信档案开放利用之间的“度”, 尤其是当大学生诚信征集档案中所涉及的内容超出了一般诚信活动中所收集的内容时, 就必须要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法律要求的规范来获得行为的合法性, 并加强监督的力度, 以妥善处理好个人隐私与诚信档案管理的问题。

四、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人员保障

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牵涉面广, 所涉及的参与人员也众多, 有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辅导员、学生代表、管理人员等。诚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项工作建设的水平, 高校应尽快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 实行多层次的培训, 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使其适应诚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其次, 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台政策制度, 负责指导和考核;思政工作者落实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的各项要求, 开展系列诚信教育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诚信档案建设的积极性, 做好诚信项目的记录工作, 专业教师要积极提供学生相关的诚信信息。同时, 应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细化的考核指标, 并扎实落实, 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志宏.建立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 2008.2

建立健党内帮扶机制调研措施 篇5

总数的1.3%。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在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有效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调动了广大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回报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做法是:

一、激活力,增动力,努力构建党内激励机制

从党员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求入手,通过亮化形象、明确责任、典型引导等措施,大力激发不同领域党员干事创业、争当模范、争创先进的内在动力。注重创业激励,增强了党员的带动能力。市委设立了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先后对10项党建工作创新成果进行了表彰奖励。大力实施党员创业致富工程和党内互助工程,全市共筹集265万元,设立党员创业致富资金、党员科技示范基金,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每年扶持一批有致富愿望和能力的党员发展奶牛养殖、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促进广大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截止目前全市发放党员创业致富资金、科技示范基金260万元,扶持400多户农村党员发展致富项目。注重待遇用人,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抓好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优秀村干部的评选工作,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激励村干部想事干事、推动发展。对任职20年以上的村干部,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次性补贴。盐池县、青铜峡市率先开展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为在职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青铜峡市采取市财政负担40%、市留存党费和农业局各负担20%、学员个人负担20%学费等措施,使83名“村官”当上了大学生。青铜峡市金昱元有限公司、金科达印刷包装公司、西夏水泥公司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还出台了企业招工党员优先、同等情况下党员工资上浮一级等激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当先锋、作表率的热情。强化责任激励,促使党员有岗有为。完善制度,用制度确保党内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创新载体,组织开展“三比三看”、“一挂双带四联系”、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组织及党员全员承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明确岗位、落实责任,使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注重典型激励,引导党员争优创先。重视以典型激励党员、用模范带动党员,加大力度,树立了白春兰、马兰花、朱玉、余聪、汤生平、金锋等先进典型,市委每两年评选一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并通过**电视台《奋进在党旗下》栏目、**党建网和印发资料、编排节目、组织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带头发展、带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0年以来,市委先后对6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39名优秀共产党员和7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解难题,办实事,努力构建党内关怀机制

按照思想上重视尊重、政治上教育提高、工作上理解支持、舆论上鼓励鞭策、生活上帮助关爱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关爱帮助党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从思想上关怀,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结对联系、定期走访困难党员等制度,主动与党员交流思想、沟通谈心,了解党员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理顺情绪、增进感情、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通过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走访慰问流动党员家庭等方式,使流动党员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困难有人帮,忧愁有人解。全市大部分社区建立了党员谈心站、温馨谈话室,盐池县惠安堡镇党委建立了“六个必访”制度,高沙窝镇对流动党员采取确定专人定期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的办法,使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视野之中,有效增强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从生活上关怀,各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建立了党员关爱、救助、慰问等制度,确保广大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各县(市、区)党委(工委)均建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台账,每年“七一”和春节期间,都坚持开展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和生活困难党员活动。2006年以来,全市共筹措资金236万元,先后慰问生活困难党员10638人次,为建国前入党的44名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62760元。认真做好下岗失业党员的调查摸底和定期登记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扶持他们从事个体经营经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渡过难关。盐池县筹资52余万元,对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的441名离任村干部一次性发放了生活补助。从技能上关

怀,整合各级党校、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在农村贫困党员、城镇失业党员中开展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本领。依托远程教育网,制作专门课件,对流动党员进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开办“流动党校”,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送课上门

。青铜峡市针对下岗职工党员缺乏再就业技能的问题,免费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举办“党员就业推荐招聘会”,为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提供就业岗位700多个,使163名下岗职工党员离岗不离党、失业不失管。

三、促发展,帮致富,努力构建党内帮扶机制

各基层党组织紧扣服务、发展、增收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建立实用性强、灵活机动、便于操作的党内帮扶机制,努力使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深化“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市(县、区)包村部门、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农民党员“四级承诺”制,切实为党员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市委出台了市级党员领导包市区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包贫困户的“三包”工作制度,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对象,并要求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三包”责任制涉及市区13个乡镇、101个行政村、17个社区、758户贫困户,63个单位758名干部一对一进行帮扶。同时,进一步深化完善“多帮一、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健全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党员制度,督促基层党支部、广大党员采取定期走访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帮助困难党员力所能及地解决子女上学、就业、看病等实际问题,及时向生活困难党员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帮助党员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使广大党员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全市先后共有6283名党员参与帮扶活动,受帮扶困难党员达2237名,结成帮扶对子2176个。红寺堡开发区开展 “一帮一联、双挂双创”活动,434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党员406名,承诺事项516件,办理事项达到482件,办结率93%,落实帮扶资金117万元,直接受益党员群众达8000余人次,创建党员先锋岗8个,党员示范户140户。建设党员服务网络。着眼于建立党组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长效机制,在构建市(县)有政务大厅、乡镇有便民服务代理中心、村有便民服务代理站、组有便民服务代理点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同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点),实现社会化、公开化的“一站式”、“窗口式”服务,打造党建工作政策和业务咨询平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动阵地、各级党组织服务党员群众的重要窗口,方便了党员群众办事。目前,全市共设立便民服务代理中心43个,代理站402个、代理点911个,有3069名乡村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创新帮扶载体。实施“中心户”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农村“党员中心户”、“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活动,使中心户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辅助阵地、群众获取致富信息的窗口、联系党员群众的纽带。科学设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点,创建各类标准化电化教育站点1300多个,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506个。实施了“党员网校”村村通工程,为市区123个村级组织统一配备了电脑,接通了2兆宽带互联网,并借助“**党建网站”这一平台,及时加载学习课件,发布党建动态,提供致富信息,实现了党建及涉农信息与农村党员面对面。

近年来,我市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帮扶、关怀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需求面较广,工作覆盖面较窄。全市48309名党员中,35岁党员以下的占24%,55岁的占27.3%,在思想激励、工作关怀等方面存在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等问题;全市有生活困难党员2248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4.65%,数量较大,范围较广,有因病、因能力、因失业贫困等多种致困原因。在党内激励、帮扶、关怀机制方面,党组织还存在工作方法单

一、工作覆盖面不广等问题。

二是思想关怀多,物质帮扶少。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因取消镇统筹、村提留,镇村两级财政运转困难,帮扶困难党员的财力有限。因此,对党员帮扶更多是在思想上关心、精神上的慰问。

三是党内帮扶多,社会帮扶少。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分内的事”的认识比较普遍,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上级拨付党内经费以及单位自筹资金。

四是临时帮扶多,经常性帮扶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元旦、春节和“七一”期间,主要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帮扶工作没能做到标本兼治。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区分党员类别,针对不同情况,配套组织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经常性激励关怀帮扶党员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拓宽救助渠道。建立老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以支部为单位建立贫困党员档案,落实贫困党员专人联系、定期走访制度,对本支部长期贫困的党员基本情况、困难现状做到随时掌握,对因灾、因病导致临时性特殊困难的党员进行专门调查,为研究帮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建立评审机制,贫困党员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以本人申请、支部证明、基金评审小组评审认定的方式确定。建立基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管理、评审小组认定、管理委员会主任签批制度。探索建立政策性和开发式相结合的帮扶制度,分类帮扶,将“救济式”帮扶转变为“开发式”帮扶。

二是建立健全党员素质提升机制。把加强党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党员的素质作为关爱帮助党员的重要内容,创新形式,以各类示范服务基地为实践锻炼途径,以人为本,分类培训,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党员培训格局,全面提高广大党员的能力和素质。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是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健全乡镇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级联系制度,进一步加强党委、党代表与党员群众间的联系,畅通党内外信息渠道。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推行“党员民主议政日”活动,努力解决基层党员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者队伍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联户、党群联心,通过定人、定时跟踪联系服务,使党的工作延伸到每一户基层群众,真正发挥好党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是加大对优秀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大力挖掘和培育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中的优秀党员,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典型引导、典型激励、典型带动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党支部书记”等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建立措施 篇6

高职文科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与形势下,主要面向服务业的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教育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由于其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与发展机遇,教育界和产业界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的它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然而,在我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文科类毕业生存在诸如难就业、专业不对口、就业率低、就业待遇差等现实难题,如果此种情况任其继续发展,该类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将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与制约。

高职文科类校企合作问题成因

社会观念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等行为体对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价值功能存在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只看眼前利益和局部意识,缺乏长远利益与全局意识。首先,受固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看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技能的偏见依然存在,政府对校企合作在财力和政策支持上依旧有限;其次,不少高职院校受制于传统办学模式的禁锢,无法解放思想,习惯于从自身的小团体利益出发,没有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看成是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是自认为校企合作不就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或者聘请行业专家讲讲座、上上课,或者是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估与检查工作,它是一种权宜之计。最后,不少行业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现实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量,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视为解决企业目前用工困难的燃眉之急,一时之需,而把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推给政府和相关学校,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

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众所周知,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这样简单的事情,它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媒体的同理合作,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最近10年来,我国虽陆续出台过一系列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来确保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与实施,但这些法律规章制度都属于宏观和指导性的,缺乏实际具体的可操作性。特别是缺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政策激励和支持。因此,导致政府颁布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流产,效果不明显。

高职文科类院校自身合作基础薄弱。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脱胎于以前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而且发展时间较短,导致其自身实力不强。专业优势不突出。课程及专业设计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还以理论课居多,无法适应当前所在职业岗位需求;校内实训条件和设施难以满足基本职业技能练习和生产性实训需要,生产性科研实力较弱,新技术产品研发设备缺乏;教师思想认识跟不上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势头,认为高职应属高等教育,还存在着重学术、轻技能的错误思想观念,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缺乏社会经历,对现代企业的那一套新的管理、考核方式等难以适应,综合技能、人际沟通和工作信心等均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这在高职文科类专业尤为突出。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政府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宏观指导性居多,缺少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可行性方案,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努力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企业的参与,其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多数企业的用工条件,再加之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正好与企业员工工作时间相矛盾、同时企业也难以承担因学生实习而带来的安全风险,所有这一切都迫使企业处于在校企合作中消极、被动的状态,积极性不高。

建立高职文科类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策略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开源节流,为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校企合作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和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机构的桥梁和中介作用。

强化高职院校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校企合作需要的组织保障机制;大力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构建适应校企合作需要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第五、进一步完善师资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倡导多元化校企合作;设立校企合作服务小组,促进工学结合对专业建设发展。

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区别对待企业不同的效益,促进文科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提高企业参与文科专业校企合作的意识;以行业协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提高文科专业校企合作。

总之,高职文科专业更需要加强与企业、社会和政府机关的密切联系,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人脉去搭建个多数量较为优质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可见,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只有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所在就是校企合作,同时nⅡ强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的优势。这是我国许多教育界专家和同仁的共识。

如何建立企业长期性的财务控制措施 篇7

1.1 实收资金不到位

企业资金无法到位造成企业资金短缺, 由于大多数企业需要银行贷款, 投资者没有向企业投入资金就会导致企业发展先天不足、资金流动紧张, 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从国有企业来看, 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短期偿债能力较低、银行贷款过多等问题。

1.2 企业自我积累过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资金需要不断流动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运营。但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 由于起步晚、先天不足等多种因素, 积累资金的功能明显不足。

1.3 企业自身经营不善

近年来, 由于企业的自身经营不善, 造成资金无法回收, 从而占用了银行资金和贷款。从长远来看, 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久而久之, 形成了恶性循环。

1.4 产品积压, 资金沉淀

在我国, 部分企业缺乏自主生产能力和自主技术, 缺乏名牌, 产品结构令人堪忧。大量的产品积压造成巨大的资金沉淀, 由此看来大量的产品积压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

2 企业财务控制的措施

2.1 从长远意义上来分析财务控制的措施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系统。首先, 不能太快付现。企业增强对账款的控制, 尽量不要提前付现, 这样才能把握住可以流动的资金, 避免在后期增加额外的款项。此外还要加强宏观环境的改善和建设, 对企业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及时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其次, 要为企业的财务控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层人员, 不断提升企业高层预知风险的能力, 提高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同时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岗务培训, 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和职业素质, 使其能更好地应对企业的发展变化。最后, 提高财务控制决策的科学化、人性化、合理化水平, 积极预防因财务决策失误造成的企业损失。要做到按科学的分析决策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科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趋利避害、规避风险, 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2 增加货物运输的速度和效率

在货物的交易过程中, 顾客收到货物的速度越快, 那么付款的速度也就越快, 这样就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提高了资金的运行速度。此外, 在设备的购进和更新方面要采用不同的财务支出方式, 并且保留可供公司周转的资金。在供货方面还要减少货物的库存, 这样就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减少了资金的积压, 达到财务控制的目标。另外, 在实际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顾客的信用程度, 对待客户要建立客户跟踪服务平台。在职工的薪资方面还要加以适当的控制, 在不影响生产力的情况下做好健全的财务管理。

2.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企业财务控制之中的重要环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 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内部控制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建立健全鼓励和制约机制, 使全体工作人员利益一致、目标一致, 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其次, 要科学合理地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 明确各单位的职责权限, 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企业一定的执行权力。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的监督机制, 对企业各种重大决策进行监督, 及时全面地了解各种预期的风险, 对于每种预期风险进行责任化, 明确承担责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做到利权责相统一, 使企业内部各种的财务关系明确化合理化, 这样才能不断监督改进和完善财务状况, 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3.1 增强执行力度

增强企业的财务控制一定要有很好的执行力。执行力度的完善和提高要从基层抓起, 从小事抓起, 从自我做起。要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 坚持贯彻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 根据财务和审计部门的具体程序来落实工作。将制度更加严格化、精细化, 深入贯彻到全体职工的工作当中去, 切实落实到每一环节。

2.3.2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事后控制机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各种未知的风险, 只有加强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建立预警机制才能预知风险, 防范于未然。此外还要加强事后控制机制, 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档案, 深刻反省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学习, 以此来指导以后的工作。

2.4 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首先, 保持资金的畅通。企业应该与多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合作, 正确认识自己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定位, 做好企业信誉和形象, 为自身的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其次, 选择良好的资本结构, 有科学的方式方法筹集资金, 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 降低财务风险。此外要合理安排投资活动, 权衡企业与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投资前要深入进行风险评估, 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 结语

企业长期性的财务控制的建立不仅需要决策者具备独到的管理能力, 还需要各部门在工作中将财务控制的理念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搞好长期的财务控制工作, 保证企业的运营资金,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任何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和先进的财务控制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 财务控制就越发显得重要, 财务控制在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作用也就越显著。进入21世纪, 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现代财务控制理论与方法已越来越为我国企业所重视。在此笔者将阐述财务管理及财务控制的一些相关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长期财务控制,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林芳, 勒永新.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对策[J].财政金融, 2011, (09) :39-40.

[2]鲁静.浅谈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J].财政金属, 2011, (35) :183-184.

建立措施 篇8

1 深刻认识安全生产重要性, 积极构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

安全生产责任重如泰山。抓生产, 抓发展, 首先必须抓安全。各级农业 (农机) 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以及四川省农业厅2012年工作要点, 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在抓生产发展的同时, 按照“省政府规定”等要求, 把安全生产作为部门重要职责任务,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以安全责任制落实为抓手,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面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职责。2012年省农业厅将加大推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力度, 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纳入各市州综合目标管理内容进行考核。各地要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度, 做到安全工作职责明确, 责任目标全面、完整、科学合理、可执行力强, 并加强责任链条各个环节的管理, 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环节、岗位和人员。

2 严格依法行政, 抓好突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农机安全监管方面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所赋予的各项工作职责, 加强农机牌证的源头监管。结合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 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检验、核发牌证和对拖拉机驾驶员考试、发证等的管理, 严把“准入关”。要创新工作方法, 围绕提高拖拉机上牌率、年检率和持证率等重点工作任务, 加强与工业、公安、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由使用操作向农业机械化全过程转变, 监管范围由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向所有机械转变, 监管方式由重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 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同时还要做好驾驶培训机构的监管。二是农村能源安全监管方面要严格执行沼气行业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沼气工程建设标准, 严格审核与认证从事沼气建设企业的资质, 并依法履行审批或备案手续。要大力开展沼气物管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严格实行由持证沼气物管员向建池农户提供加料、出料、维护和维修等服务。要强化对沼气技工和沼气物管员的安全教育, 严禁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下池出料和开展维修维护。认真做好沼气服务体系设备采购工作, 高标准配置安全防护设备, 从严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积极构建安全生产管理多层次支撑体系

一是要加大基层安全机构队伍建设力度。从农机安全监管方面来说, 四川县区农机监理机构人员装备普遍不足, 许多乡镇没有配置农机安全专 (兼) 职人员, 基层体系相当薄弱。各地要认真落实有关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在切实落实小微企业免农机监理费等政策的同时, 按照2012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切实加强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要求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等规定, 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管队伍装备建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基础性保障投入, 积极落实农业部关于农业系统执法执勤用车配备管理的有关要求, 做好农机监理执法执勤用车的核编和配备工作, 为切实履行安全检验、培训考试、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安全监管职能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紧密结合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业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争取加大对基层安全机构、人员、装备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监管手段;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有关要求” (川委办[2011]29号) , 抓紧明确和落实乡镇有关机构农机安全检查和事故的预防、报告职能职责, 做到有关工作要求在乡镇基层有具体人员负责落实。在农村能源方面, 要增加服务网点, 扩大县级服务站、片区服务中心规模, 切实做好服务体系专用设备采购工作, 确保各种设备安全可靠。二是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各地要加强信息工作, 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的应用, 努力构建运行规范、信息畅通、网络健全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农机安全监理要按农业部要求做好“金农工程农机安全监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对接准备工作, 进一步完善四川监理业务网站建设。三是抓好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预案, 特别要做好农业机械事故报告、分析和处置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四川农业行业安全生产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4 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活动, 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工作统一部署要求, 要积极推进全省农业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制度建设。要坚持把检查督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好。要结合农业安全生产实际, 强化重要时段、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要场所和重要环节的监控。目前, 全省正在开展清查治理违规发放拖拉机牌证、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等专项整治行动, 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 并将这些专项整治融入到“安全生产年”、“百日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中。农机安全方面要积极配合公安、安监、交通等部门做好上道路拖拉机违法行为的整治与监管;农村能源安全要按照《四川省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做好沼气池建设、维护、使用等过程的安全监管。

5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 积极推进农业行业安全文化建设

浅谈建立农村档案的重要意义和措施 篇9

农村档案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有些村过去不重视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 档案不够齐全完整, 有的还丢失损毁严重, 这就造成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拿不出证据, 出现了一些民事纠纷, 经济纠纷, 有的村民上访不止, 纠缠不休, 使上级机关难以调解处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乘虚而入, 推波助澜, 煽动群众闹事, 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所以村的档案保管齐全完整, 管理规范, 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村档案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档案工作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得力助手。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企业等都离不开档案;发展农业生产战略及政策的制定同样也离不开农村档案。

第一, 利用档案, 有效清理欠款, 收到明显成效。如:1997年末, 庆发村通过查阅会计档案, 了解到农户欠集体款10万余元, 而村里欠外债8万余元。面对这种状况, 村加大了工作力度, 利用会计档案为依据收回了农户欠款, 还清了外债。

第二, 利用档案, 推广先进技术, 增加了农民收入。1996年, 庆发村利用农业技术档案, 采用电教宣传方式, 推广甜菜纸筒育苗种植技术, 使村的甜菜种植面积交售任务连续两年超额完成, 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10多万元, 平均每人增加200多元。

第三, 利用会计档案, 搞好财务管理。利用会计档案进行财务分析, 为领导对村里的经济发展提出可靠的决策依据, 促进了全村的健康发展, 农民十分满意。

农村档案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农村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 如争创“五好”家庭活动, 争创“双文明户”, “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为保证活动评选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村建立和完善村民档案和家庭文明档案。大大激励了村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使他们增强了荣辱感、压力感, 成了每个家庭自我约束, 自我完善的尺码。凡是建立并利用村民档案和家庭文明档案的村, 村民道德素质就高, 村风、民风就大为好转, 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农村档案采取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点:

a.搞好宣传, 增强档案意识。

《档案法》是我国档案事业的根本大法, 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档案工作的基本依据, 是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有力武器。利用《档案法》颁布这一契机广泛举行宣传活动, 让人民群众加深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认识, 正确履行《档案法》赋予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促进全社会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根据农村档案意识薄弱的特点, 充分利用农闲季节, 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档案法》, 加大档案管理力度, 来避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文件、材料乱扔、乱放的坏习惯, 从而增强村民的档案意识。

b.加在大指导力度。

第一, 加强业务指导干部的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业务素质。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科学, 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乡镇要配备素质高, 责任心强的档案工作人员, 并应成立乡镇工作站, 使乡镇真正发挥对村级档案的指导作用。

第二,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档案工作目标。县档案局与镇乡与村应签订档案工作责任状, 按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奖罚, 年末组织兑现。以检查来监督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具体化。

第三, 完善制度。指导种植建立各项档案工作制度和档案工作操作规范, 使之有章制度, 指导各村建立档案的立卷归档制度, 保密制度, 借阅制度及档案工作操作规范, 做到遵章办事, 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制度, 确保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准确无误。

建立措施 篇10

1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系统是指维持文明社会生存和繁荣、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必不可少的各种基本设施、装备和结构物[2]。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也被称为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般包括:城市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系统。许多现代大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高密度的、层次分明的网络;有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用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条件、文化与情报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与高度发展,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需求与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供需的一致性[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从过去政府作为单一的投资主体变成政府、民营资本和海外投资等多种成分并存的局面。这就使原来灾害救助体系中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明显的改变。大的地震灾害一般都会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地震区域内,有1/2左右的城市、70%左右的100万人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区[3]。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震灾害对城市基础设施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应优先在强震区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为保险对象。

2 城市基础设施地震保险的防灾减灾功能

2.1 加快基础设施系统的震后恢复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震害对居民生活、城市机能的影响具有时间的累积性和空间的波及性,恢复的进程越迟缓,震害对灾区甚至其他地区造成的灾害影响越大[3]。因此,必须在时间上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实现构造与机能恢复,把震害的影响控制在最小。

基于恢复基础设施系统对减轻震害的重要性,一些多地震国家的地震保险政策以承保基础设施地震及其危险性为目标,对各国减轻地震灾害、震后补偿、震前预防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2 补充国家财政后备资金

现阶段我国灾害经济补偿形式主要靠国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的一笔后备基金———财政后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政府所能拿出的财政后备资金有限,而且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高税收方式把巨灾的风险分散给每一个纳税人。对地震这种较大的灾害,我国财政后备补偿虽然能够帮助灾民解决一些临时的生活困难问题,但是难以保证人民生活和各项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3 安定人心、稳定社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完全有可能使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有了保险保障,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保险人是专业承担危险和管理危险的部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在经济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保险人对保险财产有着不容推卸的防灾防损义务。

在震灾发生后,地震保险不仅能够为参加保险的单位提供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支持受灾单位及时恢复生产经营,而且还在于无论震前震后,将城市生命线系统纳入保障之下,能起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

2.4 促进防灾减灾的风险管理工作

保险作为一种商业行为,保证了承保方和投保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险公司从企业经营管理和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运用长期从事风险管理所积累的经验,积极介入到基础设施系统的风险管理之中,为参保企业提供预防为主的监管职能,帮助和指导参保单位,使其加强对地震风险的认识,完善减灾对策,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3 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地震保险制度的措施

3.1 通过立法在强震区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地震保险

基础设施工程产生震害,不仅牵扯到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还会极大的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于承担公众责任并以此获利的所有者来说,应当被强制进行工程的灾害安全性保证和灾害保险。为了使地震保险有法可依,国家应制定一系列地震保险的法律法规,逐步将地震保险确立为强制保险。立法强制实行地震保险有助于我国构建合理的灾害经济补偿体系。目前,我国地震灾害的经济补偿仍是以财政后备为主,社会、集体补偿为辅。从长远利益考虑,应改变现行的地震灾害补偿机制,建立一个既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能与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的综合灾害经济补偿保障体系。

立法强制实行地震保险制度也有利于保险基金的筹集。地震保险由于其风险的集中性和损失的巨大性,仅凭保险公司的商业运作还不现实。立法强制实行地震保险有利于较快建立集中的保险准备基金。一旦有保险基金作后盾,在全国范围内调配资金,可以有效减轻受灾地区保险公司的经济负担。

3.2 建立地震保险的风险分散机制

1)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和再保险基金。我国1995年暂停地震保险,是在缺乏科学精算依据、巨灾风险准备金不足等状况下的选择。为应付超常赔付,保险人需要从保费中提取一部分建立足够大的风险准备金。国家应在政策上对保险基金的建立予以支持,改变将保险业当年的保费节余作为利润而加以征税的制度。

2)建立地震保险的再保险体系。保险公司经营地震保险必须拓展有效的地震再保险渠道。否则,受资本金和后备资金的限制,只能限制可以接受的风险数目或承保数额低的保险。基础设施风险在直接保险人承保后,应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再保险,使保险业务在较大的范围内被分散,以取得最终的安全保障。

3)借助资本市场分散风险。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和证券化工具,将地震风险转移到证券市场。如发行震灾债券,开发震灾风险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等,打通保险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通渠道,从总体上扩张保险企业风险转嫁的能力和效率。

3.3 确定合理的费率结构

建立地震保险制度,费率厘定是关键。费率定得过高,影响投保人的兴趣,定得过低,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加大,容易造成亏损甚至破产。结合地震危险性和基础设施工程地震易损性,依据工程的实际抗灾能力来确定保险费率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预测震灾风险需要以大量的、系统的震灾信息为支撑。我国在部分城市已经完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评定,积累了相当多的数据。因此,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防灾减灾数据库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工程部门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库信息,确定各个区域地震保险的基本费率。

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在使用寿命以内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结构功能的衰退或损伤,从而导致结构抗灾能力的下降。保险公司根据结构抗灾能力的变化,对基本费率进行调整,厘定具体的费率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表达城市各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差异,也可以充分考虑基础设施本身抗震性能的差异对费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英方,陈长林.地震保险[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2]谢礼立,周雍年.关于土木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9,8(2):1-7.

[3]苏幼坡,苏经宇,苏春生,等.城市生命线系统震后恢复的基础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4]于山,苏幼坡,刘天适,等.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上一篇:统一规定下一篇:会计信息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