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标准

2024-06-14

性能测试标准(精选十篇)

性能测试标准 篇1

光催化净化材料用于空气净化和水溶液体系的净化功能, 其评价有其特殊要求。尤其光催化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产业化进行中, 所以标准的制订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在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标准的制订方面, 日本走在前列, 率先申报ISO标准。这对标准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光催化材料水溶液系统评价方法标准的制订方面, 目前, 各国均在制订阶段, 还没有正式发布。我们在起草标准之初, 尽量优先参考国外先进标准, 并充分考虑我国光催化材料的发展现状, 通过设定的试验验证, 力求标准先进可行、易于操作, 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1GB/T 23761-2009《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1.1标准适用的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紫外光照激发下可去除空气中污染物的光催化材料。要求试验样品表面平整、与基底材料接触良好, 其基底材质可以为玻璃、陶瓷、塑料、金属、氧化物、碳毡等各种可作为基底的材料。此方法不适用于物理吸附性能极强的光催化材料基底。另外, 对于由该光催化材料制成的产品的性能, 以及该材料的毒理等安全性指标没有涉及, 可以参考其他专项标准。

1.2基本原理

本标准所定的测试方法是将光催化材料样品置于含有污染物的空气中, 以获得其在特定光作用下的净化空气性能。反应气由标准乙醛气和氧气混合制得, 以乙醛作为反应污染物气体。测试时, 将已知浓度的反应污染物气体以恒定流量连续通入反应器中, 此时放置在反应器中的测试样品在特定光源的光照下, 氧化分解乙醛。通过得到经光照后反应器出口处乙醛的浓度, 与光照前的乙醛出口浓度相比较即可得出乙醛的光催化降解率。提高反应物的浓度, 重复测试样品的乙醛光催化降解率。最后以乙醛的光催化降解率和稳定性评价光催化材料样品的空气净化性能。

1.3测试方法的确定

1.3.1 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参考国外空气净化材料及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的标准而制订的。考虑到我国国情、国内企业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测试机构的检测水平, 本标准仅是针对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而对材料性能的质量评价以及由该材料做成的产品性能不做规定。

1.3.2 污染物气体的选择

污染物反应气的选择是经过多次基础实验结果得到的。最初曾选择甲醛和甲苯等作为污染物反应气, 但是由于甲醛不稳定, 难于得到稳定的分析数据, 以及甲苯的分解时间较长和检测上的复杂性等问题, 最终选择乙醛作为污染物反应气。另外, 本标准的反应气为乙醛钢瓶气和纯氧气的混合。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测试样品对乙醛的吸附, 因为测试样品在空气中吸附的水都可使乙醛吸附在样品表面。

1.3.3 装置材料

涉及反应装置的材料需要避免其对模拟反应物的物理吸附, 我们基本选择玻璃或不锈钢作为反应装置基材。

1.3.4 光波长及光强选择

目前光催化产品基本是以二氧化钛为主, 所以选择主波长为365nm的紫外灯为光源。同时考虑到动态法中催化剂对模拟反应物的一次转化率不会很高, 因而通过提高光强度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即光强定为1 ± 0.1mW/cm2。

1.3.5 测试样品尺寸

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需要增加反应物与催化剂表面的接触面积和时间, 但面积太大不易保证反应气与催化剂的均匀接触以及影响反应装置的大小。为此测试样品尺寸定为长200 ±2mm, 宽100 ±2mm。

1.3.6 测试样品的干燥预处理

测试过程中发现, 未事先干燥的测试样品装入反应装置后, 在不开灯条件下长时间通入反应气都无法在出口气中检测到乙醛。因此, 待测样品需要进行干燥预处理, 以排除材料的吸附作用。

1.3.7 光催化性能计算

一般以乙醛的光催化去除率表示光催化材料的空气净化性能。考虑到反应条件对材料活性高低的影响较大, 因而没有将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按性能高低分类, 但在测试报告中注明反应条件下的乙醛的降解 (去除) 率作为光催化性能的评价标准, 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及乙醛的矿化率可作为补充参考。事实上, 在大多情况下因受光催化材料本身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生成量难以精确测量。另外, 性能评价结果一定要排除暗反应 (吸附) 的作用。表1为实际送检样品的性能评价结果。

1.3.8 评价结果的重复性

为了考查本标准方法的可靠性, 以2#样品为例, 重复测定3次获得的乙醛去除率分别为92.8%、90.7%、93.0%。

2GB/T 23762-2009《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净化性能测试方法》

2.1标准适用的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在各种液相环境中使用的具有水溶液净化能力的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适用于评价粉体光催化剂, 薄膜状和块状光催化剂, 颗粒状光催化剂和网孔状光催化剂。

2.2基本原理

在液相光催化反应器中, 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线的辐照, 分散或固定在溶液里的光催化剂吸收光线, 激发产生空穴和电子, 并迁移到光催化剂的表面与溶液中的反应物探针分子发生反应, 把探针分子降解为其他物质。通过对溶液中的探针分子浓度随光催化反应时间变化分布的测定, 可以对光催化剂的催化氧化降解性能进行测试。

2.3测试方法的确定

2.3.1 本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参考国内外水溶液体系净化材料及光催化水溶液体系净化材料的标准而制订的。考虑到我国国情、国内企业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测试机构的检测水平, 本标准仅是针对光催化水溶液体系净化性能的测试方法, 而对由该材料做成的产品 (如水净化装置等) 性能不做规定。

2.3.2 探针分子的选择

探针分子的选择是根据光催化反应研究中常规使用的色素分子经过多次基础实验筛选得到的。亚甲基蓝 (Methylene blue) 又称为美蓝或次甲基蓝, 是一种药用染料。无臭, 露置空气中无变化。易溶于水和乙醇。在光催化作用下, 亚甲基蓝分子容易分解并导致颜色变淡直至消失。因此, 作为光催化降解反应的探针分子, 利用其颜色的变化计算得到被测材料的光催化去除率。

2.3.3 装置材料

反应器所采用的材料应该对反应溶液中的亚甲基蓝没有明显的吸附作用, 并且本身具有的有机物释放性能很低。推荐使用的反应器材料有:玻璃, 不锈钢, 聚乙烯, 聚丙烯等。

2.3.4 光波长及光强选择

考虑到水中光能的损失, 可选择254nm无臭氧紫外光源, 光源的主波长为254nm的H型紫外灯管;或365nm无臭氧紫外光源, 光源的主波长为365 nm的H型紫外灯管作为检测的光源。其光强度设定在1.5 mW/cm2 ± 0.05 mW/cm2。另外, 也可采用可见光光源, 如: 300W功率以上氙灯, 采用420nm的截止滤光片屏蔽掉紫外线部分, 其可见光的光强度设定在30mW/cm2± 0.1mW/cm2。

2.3.5 测试样品尺寸

使用的样品粒度小于1mm以下的样品划分为粉体样品, 样品按质量进行计算。 而粒度在1mm以上的负载样品称为大颗粒样品, 样品按体积进行计算。 具有二维大小的样品, 长70mm ±1mm, 宽30mm±1mm, 厚≤10mm。样品按面积进行计算。

2.3.6 测试样品的干燥预处理

在样品测试前, 样品应该置于紫外灯下光照8 h以上 (要求到达样品表面的紫外光的光照强度达到2mW/cm2) , 确保其表面吸附的有机物质能被彻底分解。

2.3.7 分析方法

首先是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进一步为光化学降解空白的测定, 即:不加催化剂条件下, 紫外光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效果的确立;随后进行暗反应空白实验, 即对光催化材料对探针分子的吸附效果进行测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颗粒材料的吸附效果对最终的光催化降解率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即:性能评价结果一定要排除暗反应 (吸附) 的作用。最后为实际样品的光催化降解活性的测定。

2.3.8 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得净化效果评价

一般以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速率或亚甲基蓝光催化去除率为判定标准。具体计算方法可参见标准。

3标准水平

GB/T 23761-2009《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GB/T 23762-2009《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净化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 规定了光催化空气净化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和光催化材料水溶液体系净化性能测试方法。首次在国内提出统一的测试方法, 对加强光催化市场的管理和推出光催化新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性能试验相关标准及测试方法 篇2

1.拉伸实验

[1] 标准

金属拉伸试件按国标GB/T6397-19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1] 标准ASTM D3039-76用于测定高模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面内拉伸性能;ASTM D638用于测定试件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2]; 2.压缩试验

[1] 标准

压缩试件按国标GB/T7314-1987《金属压缩实验试样》[1] ASTM D3410-75(剪切荷载法测定带无支撑标准截面的聚合体母体复合材料压缩特性的试验方法)[3]。3.弯曲试验

[1] 标准

ASTM D7624用于测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弯曲刚度与强度性能[2]。

4.剪切试验

[1] 标准

ASTM D5379适用大部分的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2]。

5.层间断裂

[1] 标准

ASTM D5528和JIS K7086,仅适用于单向分层测试。其他的还未有相关标准[2]。6.冲击试验

[1] 标准

金属材料按照GB/T229-1994加工成V形缺口或U形缺口[1] 目前复合材料在冲击后的损伤性能表征主要是损伤阻抗(Damage Resistance)和损伤容限(Damage To tolerance)。

目前关于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的测试标准有ASTM D6264-98(04)和ASTM D7136 /D7136M-05标准。D6264-98用来测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集中准静态压痕力的损伤阻抗;D7136用来测量材料对落锤冲击试件的损伤阻抗[2]。7.疲劳试验

[1] 疲劳极限测试标准

单点试验按照航标HB5152-1980规定;升降试验法按照国标GB/T3075-1982和GB/T4337-1984[1]。

参考文献

性能测试标准 篇3

冷链运输冷藏药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较高,从单个企业来讲,要实现多方位、门到门的配送服务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同时企业的产品要想辐射全国,就必须借助于提供完整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近两年,医药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社会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医药冷链物流运输联盟,实现冷藏药品的共同配送。第三方冷链物流应该通过分析、测量、控制、记录以及认证等环节,才可以被使用。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在一线城市已经能够满足全程冷藏运输的要求,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冷藏运输中,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方面冷藏车辆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冷链保温箱的保温性能应更稳定和可靠。

保温性能试验方法及标准

冷链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测试主要涉及到的试验方法及标准包括:ASTM D3103《运输包装件保温性能标准测试方法》,ISTA 7D《运输包装温度测试》,ISTA 7E《包裹运输物流中运输包装的温度测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企业标准。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并建立适合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

在冷链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测试方面,我国也没有较为明确的具体试验方法和标准,2007版的ASTM D3103《运输包装件保温性能标准测试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测试方法,根据我国冷链包装箱现阶段的需求,是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国国标或行标的,能够提高我国冷链保温箱保温性能测试方法的标准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作为全球运输包装安全测试的著名组织,ISTA在2002年公布了ISTA 5B 《特殊控制(冷藏条件,冷链)环境性能测试》,目前已经被ISTA 7D《运输包装温度测试》和ISTA 7E《包裹运输物流中运输包装的温度测试》所代替,已经成为了有具体的运输环境温度条件和测试要求的方法标准,在美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中的温度条件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的物流条件。对于一些出口到美国的保温箱包装,根据采购商的要求需要通过这些测试。

我国目前主要的标准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6月颁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和《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以及一些企业自己的标准,如Q/ GYWL-01001-2013《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冷库、冷藏车、冷藏包装箱验证标准》。

新版GSP中要求实行不间断冷链控制管理。所谓不间断冷链控制,即在药品的储存、出库、运输、入库直至销售过程中,全程实施冷链控制,并且要有完整的记录。通常,药品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通过采用专用的冷链设施和流程来保证上述环节的冷链温度,常用的冷链设备包括冷库、保温箱、冷藏车、冰柜等。对于这些冷链设施的验证是确保冷链药品能够始终符合温度控制要求的基本前提。

新版GSP中对保温箱提出了3方面的重点要求:①第二条 冷藏箱、保温箱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冷藏箱具有自动调控温度的功能,保温箱配备蓄冷剂以及与药品隔离的装置。②第七条 冷藏、冷冻药品运输过程中,应当实时采集、记录、传送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运输过程中温度超出规定范围时,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应当实时发出报警指令,由相关人员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③第八条 使用冷藏箱、保温箱运送冷藏药品的,应当按照经过验证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品包装和装箱操作。

保温箱的保温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保温箱内的包装形式一般采用内部配备蓄冷剂,同时要求蓄冷剂与药品之间要有隔离装置。

保温箱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内部的温度数据应当进行实时采集、记录、传送,如果出现超出范围的情况,要求自动监控系统实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药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冷链保温箱监控信息系统,其主要包括实时监控仪(多功能监控仪、RFID和记录仪等)、温湿度显示、异常报警、保温箱在运输过程中的状态等信息。

用保温箱运输冷藏药品时,应当按照经过验证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药品包装和装箱操作。也就是说,保温箱在进行实际冷链物流过程前,需要对其内部药品装箱时的操作规定进行严格的验证,并对装箱的环境条件和人员进行详细的研究,规定具体的条件和限制人员的相关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保证药品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安全。

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要求

在《药品冷链保温箱通用规范》中,将药品冷链保温箱定义为:在冷藏药品运输中,用于装载冷藏药品并控制和监测其在物流过程中温度的蓄冷式箱的统称,主要由冷热媒(蓄冷剂)、保温箱本体和温度监测设备3部分组成。同时,对这3部分的性能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蓄冷剂性能

(1)耐压性能:冰袋、冰盒可承受外部压力,外包装无破损。

(2)抗变形性能:冻结后外包装体积增加小于12%,局部隆起小于15%。

(3)相变温度:冻结后外包装体积增加小于12%,局部隆起小于15%。

(4)重量要求:蓄冷剂最小单元的实际毛重、净重与蓄冷剂外包装标示的毛重、净重一致,偏差不大于±3%。

性能测试标准 篇4

“十二五”以来, 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多项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规划、政策和标准, 其中涉及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包括:

(1) 2010年1月27日, 国家环保部颁布了《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针对全国范围内200MW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以及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域内的所有燃煤发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提出了防治技术路线, 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硝技术的选用, 以及运行管理和监督管理要求。

(2) 2011 年3 月14 日,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 首次将氨氮和氮氧化物列入约束性指标体系, 要求分别减少10%, 氮氧化物已经成为我国下一阶段污染减排的重点。

(3) 2011 年9月22日, 国家环保部颁布了新标准GB 13223- 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从2012年1月1日起, 新建火电机组氮氧化物排放量要达到100 毫克/立方米; 从2014 年7 月1 日起, 除特殊机组排放量要求达到200 毫克/立方米外, 其余也均要求达到100 毫克/立方米。这意味着要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 完成装机容量达数亿千瓦的机组改造工作, 相应的环保设备、材料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尤其是烟气脱硝主要原材料催化剂的供需差距将较大。

(4) 2011年12月15日,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8%,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和氨氮排放总量下降10%;要大力推动脱硫脱硝一体化、除磷脱氮一体化以及脱除重金属等综合控制技术研发。

(5) 2012年6月, 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十二五”期间主要减排任务, 明确规定了“十二五”氮氧化物减排指标, 其中, 火电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要求较2010年削减29%, 水泥行业削减12%;《规划》要求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设施建设, 对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燃煤机组、东部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上的燃煤机组, 均要实行脱硝改造。为此, “十二五”期间, 需要完成4亿千瓦现役燃煤机组脱硝设施建设, 对7, 000万千瓦燃煤机组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 到2015年, 实现燃煤机组脱硝效率达到75%以上。

2 脱硝及催化剂行业概况

伴随脱硝行业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 我国烟气脱硝产业已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业内预计“十二五”期间脱硝行业市场总量将超过1, 500亿元, 年均市场容量约为260亿元。同时, 水泥、钢铁等行业的氮氧化物排放指标将会逐步纳入监管范围, 并在“十二五”期间陆续展开, 此部分新增市场容量可能达到600亿元以上。据中电联发布的《2012年度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产业信息》显示:2012年新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容量约9, 000万千瓦, 其中, 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SCR工艺) 的脱硝机组容量占当年投运脱硝机组总容量的98%;截至2012年底, 已投运火电厂烟气脱硝机组总容量超过2.3亿千瓦, 占全国现役火电机组容量的28%。据环保部预测, 到2015年, 需进行脱硝技术改造的现有机组和新增的机组容量约为8.17亿千瓦, 到2020年, 需新增烟气脱硝容量10.66亿千瓦, 全国每年新增烟气脱硝容量约1.6亿千瓦。

随着我国火电厂脱硝技术的改造, 未来对脱硝催化剂的需求量也会出现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 SCR催化剂的年均市场容量将达到40~60 亿元。脱硝催化剂市场正在经历井喷期。2012年底, 国内脱硝催化剂形成约16.48万立方米/年总产能, 预期至“十二五”末, 我国催化剂市场需求空间大概为65万立方米。目前国内脱硝催化剂主要厂商25家左右。未来 “十三五”, 火电厂装机量还会增加, 且脱硝催化剂的寿命约为3年, 需定时替换, 因而, 新装机所需的SCR催化剂加上替换的SCR催化剂, 总量将超过100万立方米。

3 脱硝及催化剂技术现状

目前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低氮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 (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 SNCR) 。在众多烟气脱硝技术中, SCR的脱硝率可达90%以上, 因其具有脱除效率高、无副产物、不形成二次污染、装置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便于维护等优点, 已成为国际上火电厂NOx排放控制应用最广、最为成熟的主流技术。截至2012年, 国内仅有约15%的火电机组投产脱硝项目, 其中采用SCR法的占93.31%。从目前运行的火电厂SCR技术来看, 脱硝效果良好, NOx排放浓度在38~57mg/m3之间, 脱硝效率在82.7%以上, 均能符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23-2011) 的100mg/m3标准限值要求。

SCR技术的原理是烟气和氨与空气的混合物在经过SCR装置的蜂窝式或板式催化剂层时, 烟气中的NOx和NH3、空气中O2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无污染的N2和H2O随烟气排放。SCR系统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SCR催化剂供应商提供的催化剂的性能以及流场公司对流场的计算和优化。因此, 在这项技术中, 脱硝催化剂是核心, 其质量和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烟气脱硝效率的高低。而催化剂的主要性能又取决于低温催化剂载体和活性组分。

不同的SCR催化剂具有不同的活性和物理性能。按照活性组分不同, SCR催化剂可分为金属氧化物、碳基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目前工业用的SCR催化剂主要是钒钛催化剂V2O5-WO3/Ti O2, 操作温度为300℃~400℃, 低于300℃时催化活性低, 高于450℃时反应会生成大量副产物N2O。在实际应用中, 为避免粉尘的影响和催化剂的硫中毒, 发生烧结、失活, 脱硝装置一般安装在除尘器后, 以消除烟尘和杂质对催化剂寿命的影响。这时烟气温度一般在150℃左右, 因此, 研究、开发和改进具有良好活性的低温SCR催化剂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在我国, SCR脱硝催化剂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脱硝形势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很多企业高度重视, 在催化剂活性组分筛选和各种助剂配方、载体的选择和改性、反应动力学和机理、催化剂失活和再生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和深人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SCR催化剂的原料包括脱硝销钛白粉、三氧化钨、五氧化二钒等, 每立方米催化剂需求脱硝钛白粉的量约为0.5吨。因此, 钛白粉成为SCR技术的首要要素。长期以来, 钛白粉的生产一直依赖国外进口, 为改变这一局面, 国内钛白粉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实验攻坚, 打破了国外企业的独占。国产脱硝钛白粉工业已崭露头角。据测算, “十二五”期间均每年对脱硝钛白粉的需求约为8万吨, “十三五”均每年的需求将到达10万吨。

在科技部的指导和推动下, 2011年“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旨在解决烟气脱硝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加快先进烟气脱硝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为国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支持和服务, 提高我国烟气脱硝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 由清华大学、中电投远达环保、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高效低成本燃煤电站烟气SCR脱硝催化剂开发与示范”项目“催化剂关键原材料制备技术及基于原材料的配方研究”课题, 经过3年努力, 已完成研发任务和相关标准预研工作, 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硝催化剂专用钛钨粉制备工艺, 建成了年产1, 000吨以上的超精细钛钨粉的工业生产线, 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催化剂的配方, 实现了催化剂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 节约催化剂成本30%左右, 并有望在近期将国产化、高效低成本的蜂窝式催化剂以及适合宽温度范围的脱硝催化剂及其生产技术推向市场。

4 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研制

4.1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脱硝催化剂性能的定期检测与评价是烟气脱硝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脱硝催化剂性能不仅直接影响NOx的脱除率是否满足达标排放, 而且影响NH3的逃逸率是否超标, 是否会在下游空预器等设备上产生积盐等。目前在性能检测方面,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直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 不同行业、企业同时存在各自的行标、企标, 对于性能检测内容、测试装置、试验方法、数据处理等规定各不相同。实际情况中, 各催化剂厂家都是依据直接从外方标准翻译而来的企业标准进行产品检测, 相互之间差别很大, 甚至对于同一检测指标的定义都各不相同, 使招标方无从进行质量判断和优选;催化剂领域目前也缺少行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评价机构, 无法对不同技术流派和不同厂家的催化剂质量在统一的评价体系内进行质量评价, 对工程的合理用量也无从评判。针对上述问题, 很有必要制定出台统一的催化剂性能检测国家标准, 及时掌握催化剂的性能变化及影响因素, 制定合理的催化剂寿命管理、更换及脱硝系统运行优化与调整计划, 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催化剂的生产、检测、评估和工程应用工作。

梳理我国现行的SCR脱硝技术及装备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以看到, 目前脱硝标准体系仍不健全, 国家标准仅有GB/T 21509-2008《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1项产品标准, 行业标准主要包括环保部HJ 562-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原法》、HJ 563-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电力行业DL/T 335-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SCR系统运行技术规范》、DL/T 322-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SCR装置检修规程》、DL/T 296-2011《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导则》、DL/T 260-2012《燃煤电厂烟气脱硝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DL/T 5257-2010《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施工验收技术规程》;机械行业JB/T 11265-2012《燃气余热锅炉烟气脱硝技术装备》、JB/T 11396-2013《生物质电厂烟气脱硝技术装备》, 国行标分布不均。2010年国家标准委批准的《燃煤烟气脱硝设备调试规范》 (计划号20100517-T-303) 国家标准于2013年完成报批, 但有关SCR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验收及SCR系统装备、催化剂产品及性能的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目前仍十分缺乏。由于标准的缺失, 也使得我国整体的火电厂脱硝技术、设备及催化剂市场仍相对处于无序状态, 门槛较低, 急需对标准体系进行完善。

近年来, 随着生产和技术的进步, 业内对于脱硝催化剂常规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已趋于成熟和定型, 可以现有行标、企标为基础, 加以凝练提升为国家标准, 以期涵盖各种类型、各个行业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检测方法, 使标准具有更好的普适性。性能检测方法一经确定和统一, 则可据此确定催化剂的性能评价指标值,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为脱硝催化剂的市场准入和引领先进奠定基础。2013年6月, 国家标准《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 (20130424-T-303) 正式列为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 由全国环保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75) 组织该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4.2 标准适用范围和编制依据

《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的适用范围覆盖多类型、全行业, 广泛适用于燃煤、燃油、燃气、垃圾和生物质燃料以及冶金、化工、水泥等行业的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检测。所涉及的脱销催化剂种类也包括了:蜂窝式、板式、管式等所有以钛、钨、钒为基的脱硝催化剂类型。

《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充分参考了正在编制的电力行业《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 同时借鉴了现有脱硝催化剂生产企业的SCR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试验方法企业标准。

《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在测试方法上充分参考了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9587 《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GB/T 14669《空气质量氨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HJ 534《环境空气氨的测定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等国家及行业标准。

4.3 标准的主要框架和思路

通常而言, 脱硝催化剂都是为项目量身定制, 即依据项目烟气成分、特性, 效率及客户要求而定。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再生性等性能则是综合体现在一系列性能参数上, 关于烟气脱销催化剂产品性能指标的选择, 国家标准目前涵盖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几何特性指标、理化特性指标和工艺特性指标三个方面。其中几何特性指标主要包括脱硝催化剂的外观尺寸、几何比表面积和开孔率等三项指标;理化特性指标主要包括脱硝催化剂的抗压强度 (蜂窝式催化剂) 、粘附强度 (平板式催化剂) 、磨损强度、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及孔径分布、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等8项指标;工艺特性指标主要包括脱硝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寿命及氨逃逸和SO2/SO3转换率等5项指标。

对于上述每一项特性指标, 国家标准给出了具体的测试方法, 包括试样制备、测试设备、测试步骤和计算公式等。

关于烟气脱硝催化剂“活性K值”性能指标的检测, 应采用绝对值, 而非相对值, 为此, 宜在国家标准中采用“中试”测试的结果, 而非采用“小试”测试结果。

5 结语

《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国家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将有利于规范烟气脱硝催化剂性能指标的检测, 统一检测内容、设备和方法,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将为我国烟气污染控制和大气质量的改善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支撑, 为有效提升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电联发布2012年度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产业信息[J].统计与报告, 2013, 4.

[2]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脱硫脱硝委员会.我国脱硫脱硝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 2013, 7.

[3]顾卫荣, 周明吉, 马薇, 王玉丽.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12, (31) :7.

[4]乐园园.火电厂SCR法脱硝催化剂的几个重要指标介绍[J].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0, (8) :26.4.

[5]陈进生, 商雪松, 赵金平, 张福旺, 徐亚, 李建荣.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检测与评价[J].中国电力, 2010, (11) :43.11.

喷漆性能测试 篇5

试验条件:物理测试需要在注塑完成,产品放置72小时以后进行,化学测试则需6天以后。喷涂干燥 硬化后应在常温下放置48小时以后再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

1)把滤纸放于酸性(PH=2.6)溶液中充分浸透;

2)用胶带将浸有酸性溶液的滤纸分别粘在两套喷涂样品表面,确保滤纸与样品喷漆 表面充分接触,将样品放入试验箱。

3)测试时间以试验箱达到所需温湿度条件时开始计算。在24小时与48小时分别取 出一套样品,揭下滤纸,并放置2小时后,检查样品表面喷涂。

检验标准:样品表面无变色、起气泡、起皮、脱落、褪色以及其他与测试前状态不一致的现象。

6.4.5 镜面划伤测试

测试环境:室温(20~25° C);

测试目的:验证镜面耐硬物划伤性能的可靠性

样品数量:不少于2个

试验方法:将实验样品固定在划伤试验机上,接触部分为直径为1mm的碳化钨球,硬度为90.5~ 91.5,用载重(load)为500g的力在样品表面往复划伤50次,划线速度为3~4cm/秒,接触部分与被测面成90度角,对样品的X和Y轴两个轴向进行测试。每10次对镜面进行外观检查,并对镜面表面进行清洁。检验标准:镜面表面划伤宽度应不大于100μm(依靠目视分辨、参照缺陷限度样板)

6.4.6 紫外线照射测试

测试环境:50° C

测试目的:验证喷涂抗紫外线照射的可靠性

样品数量:不少于1套壳体

试验方法:在温度为50° C,紫外线为340W/mm2的光线下直射油漆表面48小时。

试验结束后 将手机外壳取出,在常温下冷却2小时后检查喷漆表面。

检验标准:印刷、电镀无褪色、变色、纹路、开裂、剥落以及与测试前不一致的现象。

6.4.7盐雾测试

测试环境:35° C

测试目的:测试样机抗盐雾腐蚀能力

试验方法:a.溶液含量:5%的氯化钠溶液b.将手机关机放在盐雾试验箱内,合上翻盖,样机用绳子悬挂起来,以免溶液喷洒 不均或有的表面喷不到。c.样机需要立即被放入测试箱。实验周期是48个小时。实验过程中样机不得被中途 取出,如果急需取出测试,要严格记录测试时间,该实验需向后延迟相同时间。d.取出样机,放置48小时进行常温干燥,对其进行外观检查。

检验标准:外观检查无异常:表面喷涂、丝印、电镀、装饰件、标牌等无脱落、起泡、腐蚀以及与测试前不一致的现象。

试验环境:温度20~25度,湿度65+/-20% 6.4.1 耐磨测试测试环境:室温(20~25° C);测试目的:喷涂/印刷等抗摩擦性能的可靠性 样品数量:不少于1套壳体

试验方法:将最终喷涂的手机外壳固定在RCA试验机上,用175g力队同一点进行摩擦试验。对于表面摩擦300cycles,侧面和侧棱摩擦150 Cycles。特殊形状的手机摩擦点的确定由测试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共同确定

检验标准:对于喷涂、电镀、IMD等,涂层不能脱落,不可露出底材质地;对于表面印刷类,印刷图案、字体不能出现缺损、不清晰现象。

6.4.2 附着力测试

测试环境:室温室温(20~25° C);高低温箱

测试目的:喷涂附着力测试

样品数量:不少于1套壳体

试验方法:选最终喷涂的手机外壳表面,使用百格刀刻出25个1mm2方格,划线应深及底材;使用毛刷将划线处的喷漆粉屑清除干净;再用3M610号胶带纸完全粘贴在方格面,1分钟后迅 速以90度的角度撕下胶带,检查被测区域表面。

检验标准:有涂层脱落的方格数应不大于总方格数的3%;单个方格涂层脱落面积不大于单个方格总面积的50%。

6.4.3 硬度测试

测试环境:室温(20~25° C);

测试目的:表面喷涂硬度的可靠性

样品数量:不少于1套壳体

试验方法:将铅笔芯削成圆柱形并在400目砂纸上磨平后,装在铅笔硬度测试仪上,以500g 的力度,铅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度,在样品表面从不同方向划出30~50mm长的线条3~5条。对于喷漆表面的硬度标准为2H(三菱牌),500g的载荷;对于Lens表面的硬度标准为3H(三菱牌),500g的载荷;每划完一次都应将铅笔磨平。

检验标准:用橡皮擦去铅笔痕迹,目视喷漆、印刷、电镀、Lens表面无划痕。

6.4.4 汗液测试

测试环境:60° C,95%RH

测试目的:表面抗汗液腐蚀的能力

样机数量:不少于2套

注:部品由于使用场所、材质、色泽等有特殊要求时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标准。

7.2 整机状态下的可靠性试验

温度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

测试环境:低温箱:-40° C ;高温箱:+80° C

试验方法:将手机设置成关机状态放置于高温箱内持续30分钟后,在15秒内迅速移入低温箱并持续30分钟,为一个循环,共循环27次。实验结束将样机从温度冲击箱中取出,并在 室温下恢复2小时,进行外观、机械和电性能检查。

试验标准:手机各项功能正常;外观检验:壳体表面喷涂、丝印、电镀无气泡、褶皱、裂纹、起皮、脱落;装饰件无翘起、脱落以及其他与测试前状态不一致的现象。跌落试验(Drop Test)测试条件:1.5m高度,20mm大理石板。

试验方法:将手机处于开机状态,进行6个面的自由跌落实验,每个面的跌落次数为1次,跌 落之后进行外观、机械和电性能检查。对于翻盖手机,在跌翻盖一面时,应将一半样品合上翻盖跌,一半样品打开翻盖跌。

试验标准:手机各项功能正常;

外观检查:壳体表面无明显掉漆,无裂纹、破损、冲击痕以 及其他与测试前不一致的现象。振动试验(Vibration test)

测试条件:振幅:0.38mm;振频:10~30Hz;振幅:0.19mm;振频:30~55Hz;

试验方法:将手机开机放入振动箱。X、Y、Z三个轴向分别振动1个小时之后取出,然 后进行外观、机械和电性能检查。

试验标准:振动前5分钟内手机内存和设置没有丢失现象,后55分钟可以出现关机现象,手机各项功能正常,尤其是显示和SPL,外壳无严重损伤(如掉漆),内部元件无脱落。

湿热试验(Humidity test)

测试环境:60oC,95%RH

试验方法:将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放入温度实验箱内的架子上,持续60个小时之后 取出,恢复2小时,然后进行外观、机械和电性能检查。

试验标准:手机各项功能正常;外观检查:外观测试无异常(壳体、Lens表面无裂纹、气泡;Lens 无被腐蚀现象;金属、电镀壳体或装饰件无变色、腐蚀,以及无其他与测试前不一致的现象)。

高温/低温参数测试(Parametric Test)

测试环境:-10oC/55oC

试验方法:将手机处于开机状态,放入温度实验箱内的架子上。持续2个小时之后(与 环境温度平衡),然后在此环境下进行电性能检查,检查项目见附表1。

试验标准:手机电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功能正常,表面喷涂、电镀无裂纹等。高温高湿参数测试(Parametric Test)

测试环境:+45oC,95%RH

试验方法:将手机处于开机状态,放入温度实验箱内的架子上。持续48个小时之 后,然后在此环境下进行电性能检查。

试验标准:手机电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功能正常;结构检查:装饰件、Logo及机壳 等无脱落,壳体卡钩无脱出、断裂,外壳无变形;

外观检查:壳体表面无明显掉漆,无裂纹、破损、冲击痕以及其他与测试前状态不一致现象。高温/低温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

熏蒸集装箱的性能测试 篇6

鲜活货物具有批次多、货量少和供货周期短等特点,需要对其进行快捷、便利的“门对门”检疫除害处理,以便确保运输质量。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先进的熏蒸设备,无法对鲜活农产品进行有效的熏蒸处理,导致这类货物的进出口受到限制,不仅影响农民增收,而且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由于熏蒸效果差,出口鲜活货物到达进口国后,经常被进口国检验检疫部门查出活虫,轻则重新熏蒸,重则整批退货,给我国出口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在全面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检疫熏蒸处理经验,分析比较国内外各种熏蒸方法的优劣,并在进行室内试验和市场调研后,确定熏蒸箱的设计原则和工艺路线。研制出的熏蒸箱具有优良的气密性能和循环性能,不仅能够满足各种货物的熏蒸需要,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溴甲烷的使用量,缩短熏蒸时间。

2 熏蒸箱性能测试

2.1 气密性能

按照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的要求,熏蒸库的气压从降至的时间不少于,则气密性能达标。根据《澳大利亚检疫处理现状和程序》的规定,如果以集装箱作为密闭容器对货物进行熏蒸,必须在每次熏蒸前对该集装箱进行气密性能测定,测定标准为密闭状态下气压从降至的时间在以上。

根据以上2项标准对熏蒸箱样箱进行多次测试,方法如下:利用风机使密闭样箱的气压达到一定数值,通过样箱配备的气密检测系统,记录气压衰减到规定数值经历的时间。测试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熏蒸箱气密性能测试结果(粮农组织标准)

由表1和表2可见,该熏蒸箱的气密性能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

密闭熏蒸期间药剂浓度变化情况也可反映熏蒸箱的气密性能。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熏蒸期间药剂浓度变化情况(投药浓度为64 g/m3

由表3可见,无论熏蒸箱的载货情况如何,后药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该熏蒸箱的气密性能较好。

2.2 循环性能

循环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投药后检测空箱内前后2个检测点的药剂浓度变化情况,前端检测点位于靠近控制设备的箱体中部,后端检测点位于进货箱门地板处,前后检测点相距约。当前后检测点的药剂浓度接近一致时,表明熏蒸箱内药剂循环均匀,根据达到平衡的时间判断熏蒸箱的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见图1。

图1 循环期间不同投药浓度的药剂浓度变化趋势

由图1可见,投药后,经过风机循环,不同投药浓度的药剂在箱内前后2个检测点的浓度均趋于一致,表明经过循环风机的作用,熏蒸箱的药剂浓度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均匀。

熏蒸箱的载货情况不同,药剂循环均匀所需的时间也可能不同,因此,对熏蒸箱空载、半载和满载情况分别进行测试,确定药剂循环均匀所需的时间。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循环期间药剂浓度变化情况(投药浓度为64 g/m3

由表4可见,无论箱内的载货情况如何,药剂均可在左右达到循环均匀,表明该熏蒸箱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

2.3 尾气排放性能

尾气排放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熏蒸到预定时间后,强制排放箱内残留药剂,利用样箱的常量检测仪检测箱内药剂浓度变化情况。当常量检测仪的读数趋于0时,改用微量检测仪检测箱内药剂浓度,根据箱内药剂浓度达到安全标准所需的时间判断熏蒸箱的尾气排放性能。测试分别在以下6种情况下进行:(1)投药浓度/m3,投药量;(2)投药浓度3,投药量;(3)投药浓度3,投药量;(4)投药浓度3,投药量;(5)投药浓度3,投药量;(6)投药浓度3,投药量。选择前端和后端2个检测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常用熏蒸浓度范围内,利用风机对残留药剂进行强制排放后,前端药剂浓度可在内降至5×10€Ha6 g/m3左右,后端(即进货箱门密封胶条处)由于橡胶吸附药剂,因此浓度偏高,为10×10€Ha6~25×10€Ha6 g/m3。开箱后对箱内药剂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均低于5×10€Ha6 g/m3,说明该熏蒸箱排放效率高,能够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2.4 加药计量性能

加药计量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对空箱加施不同投药量,分别检测循环均匀时的实际药剂浓度,并与设计药剂浓度进行比较,判断熏蒸箱的加药计量性能。测试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投药量的实际药剂浓度与设计药剂浓度比较

由表5可见,循环均匀状态下的实际药剂浓度与设计药剂浓度非常接近,表明该熏蒸箱的加药计量性能良好。

2.5 加热保温性能

加热保温性能的测试方法如下:启动熏蒸箱的加热装置,利用温度检测仪记录箱内温度变化情况,据此判断熏蒸箱的加热保温性能。测试结果见表6。

表6 加热后熏蒸箱温度变化情况

由表6可见,加热后箱内温度升高约20℃。由于采用地板加热,因此地板温度更高,但开启循环风机后,箱内温度在内趋于平衡,表明其加热性能良好。在箱门关闭的情况下,箱内温度变化不大,说明其保温性能良好。

2.6 安全性能

熏蒸药剂为有毒气体,一旦发生泄漏,将严重威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熏蒸箱的安全性能非常重要。设计人员利用MiniRAE 2000型毒气检测仪,分别在投药期间、密闭循环期间和残药排放期间对熏蒸箱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1)在投药期间和密闭循环期间,熏蒸箱的主要部位均未发生泄漏。值得一提的是,设计人员在容易发生泄漏的设备间加装排气扇,通过强制排风的方式加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

(2)尾气排放期间,箱体周围以外未检测到熏蒸药剂,非常安全;尾气排放后,箱体周围以外未检测到熏蒸药剂;受风向和风力的影响,尾气排放内的检测数据均为瞬间值,如果加装备用的排放烟囱,检测值将进一步下降。

2.7 移动性能

熏蒸箱在设备安装时经过多次吊装和叉举,设备安装完毕后,又经过多次装卸,并通过集卡载运逾试验。箱内仪器设备完好,工作正常,表明该熏蒸箱的移动性能良好。

2.8 其他性能参数

该熏蒸箱的其他性能参数如下:(1)投药浓度为/m3时,箱内压力达到最大值为;(2)密闭循环时,管路内部风速经实测为,循环风量经计算为3/h,箱内平衡压力在左右;(3)尾气排放时,出气管路内部风速经实测为,排放风量经计算为3/h,箱内最大压力约为。

3 结束语

上述各项测试结果表明,该熏蒸箱的性能高于现行通用国际标准,投放市场后,将为我国规范检疫熏蒸和改善熏蒸效果作出积极贡献,并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OND E J.Manual of fumigation for insect control[K].Rome: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84.

[2] 徐国淦,粟克林,王跃进,等.圆筒仓溴甲烷循环熏蒸技术研究[J].植物检疫,1994,8(2):76-79.

[3] SLABODNIK M.Fumigating ships in harbor[J].Pest Control,1962,30(7):30-40.

[4]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国际植物检疫处理手册[K].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5] 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熏蒸防治害虫手册[K].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6] 徐国淦.有害生物熏蒸及其他处理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7] 白兴月,邓善英,裴华新,等.澳大利亚溴甲烷熏蒸处理标准简析[J].植物检疫,2002,16(1):59-60.

[8] 徐金祥,殷玉生.集装箱溴甲烷熏蒸投药方法的改进[J].植物检疫,1998,12(6):343-344.

[9] 殷汉华,杨赛军,张幼虎.集装箱溴甲烷熏蒸气体分布测定研究[J].植物检疫,1997,11(4):198-201.

[10] 王跃进,徐亮,张广平,等.QFTU移动熏蒸装置的研制[J].植物检疫,2005,4(19):321-325.

[11] 王跃进,徐亮,张广平,等.熏蒸气体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及其在检疫中的应用[J].粮食储藏,2002,31(2):37-39.

金属管材高温性能测试方法 篇7

为解决目前没有专用的金属管材高温性能测试方法的问题,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管材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其步骤如下:

(1) 制作金属管材试样;选取长度为L的金属管材, 以金属管材的中轴线0为界, 将金属管材的上半部分两端对称各切掉一部分, 使剩余部分的金属管材的最短的母线长度L1为金属管材长度L的0.6~0.8倍, 剩余部分形成的斜面正投影与中垂线之间的夹角α为5~10°从而得到金属管材试样;

(2) 印制网格:在金属管材试样的上半部分的外表面涂敷一层光致抗蚀剂, 透过掩模对金属管材试样的上半部分外表面的光致抗蚀剂层进行选择性曝光, 即把要印制的网格轮廓部分进行曝光, 所述要印制的网格轮廓为矩阵排布的圆形网格轮廓或以矩阵排布的正方形网格轮廓, 用金属腐蚀液对已曝光部分的矩阵排布的圆形网格轮廓内部或矩阵排布的正方形网格轮廓内部进行腐蚀, 矩阵排布的圆形网格或矩阵排布的正方形网格即可印制到金属管材试样的上表面上, 测量矩阵排布的圆形网格的直径φ或测量矩阵排布的正方形网格的边长d;

(3) 装夹金属管材试样:将与金属管材试样内径相同长短相等的两个横截面呈半圆形的金属棒一起穿过金属管材试样, 将横截面呈半圆形的金属棒的两端通过连接件固装在材料拉伸试验机的上下夹具上, 使金属管材试样的网格部分位于加热炉内;

(4) 加热金属管材试样:将金属管材试样的网格部分加热到300℃~800℃;

(5) 拉伸金属管材试样:启动材料拉伸试验机, 通过上夹具和下夹具将带有印制网格的金属管材试样沿径向拉伸, 直到拉伸断裂, 拉伸断裂后, 矩阵排布的圆形网格变成椭圆形网格, 矩阵排布的正方形网格变成长方形网格;

(6) 测量金属管材试样上变形后的网格:冷却后, 将金属管材试样从上下夹具上卸下, 测量金属管材试样上的变形后的椭圆长轴长度d1或测量金属管材试样上的恋爱后的长方形的长边长度d2;

(7) 根据测得的矩阵排布的圆形网格变形前后的数据计算金属管材试样不同的位置应变ε=Ln[d1-φ/d]或根据测得的矩阵排布的正方形网格变形前后的数据计算金属管材试样不同的位置应变ε=Ln[d2-d/d], 再根据拉伸力F及金属管材试样不同位置的宽度、厚度, 通过应力计算获得应力, 即可获得金属管材试样的高温应力应变曲线。

该发明的金属管材高温性能测试方法在金属管材试样的上表面印制网格, 通过对金属管材拉伸前后印制网格的变形量即可获得应力-应变、硬化指数、厚向异性指数等多个与高温材料性能相关的参数, 减少试验次数, 降低了试验成本, 不需要引伸计即可准确地测试金属管材的高温性能。

联系人:徐永超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性能测试标准 篇8

1 国内相关标准要求

目前室内环境测试舱性能指标涉及的国内相关标准包括LY / T 1612—2004 甲醛释放量检测用1 m3气候箱装置、GB50325—2010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 2013 版)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挥发性有机物散发率测试方法测试舱法》 ( 征求意见稿) 等等[1,2,3,4,5,6,7,8]。各主要标准中室内环境测试舱性能指标的具体要求见表1。

随着国内环境测试舱制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产品污染物检测条件的严格要求, 国内相关标准[3,4,8]中还对回收率或吸附率和空气交换系数指标进行了要求, 其相关性能指标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8,13]。

2 性能指标评价

1) 空气流速。目前环境测试舱风道及循环系统的设置水平较高, 完全可保证环境测试舱内空气的均匀性及流动形式, 宜将室内环境测试舱样品表面附近空气流速要求为0. 1 m/s ~0. 3 m/s, 从而确保了环境测试舱内监测污染物浓度的均匀性。环境测试舱内空气流速可通过两种方式测定: 一是根据相关标准要求放置样品后, 在距离测试样品表面不应少于20 mm处有代表性的位置, 利用已布置或重新设置的风速检定装置测试主导风向的风速值, 读取数据10 次, 结果以平均值计[7]。二是在环境测试舱空载下进行测量, 每个测量点读取数据10 次, 结果以各测量点的平均值计: 当舱容不大于6 m3时, 空气流速测量一点, 位于舱内的几何中心; 当舱容大于6 m3时, 应以舱内几何中心为起点, 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每隔0. 8 m设一个测量点[8]。

2) 空气交换率。环境测试舱的空气交换率设置值总体可满足 ( 0. 2 ~ 2. 0) 次/h, 而目前测试常用设定值为0. 5 次/h和1. 0 次/ h, 其空气交换率设定后的允许偏差应满足 ± ( 空气交换率设定值 × 5% ) 次/h。

环境测试舱的空气交换率可通过三种方式测定: 第一, 根据设备使用流量计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空气交换率的测量范围和调节偏差的测试[6]; 第二, 在环境测试舱空载时, 设定温度 ( 23 ±2) ℃ 、相对湿度 ( 45 ± 5) % , 测量一定时间内 ( > 1 h) 进气口的流量值, 求每小时的流量平均值, 与设定值做比较[3,4,8]; 第三, 按照GB / T 18204. 19—2000 中的要求测定空气交换率。

3) 温湿度指标。目前室内环境测试舱设定温度已可达到 ( 10. 0 ~ 30. 0) ℃ , 而相对湿度也可达到 ( 30. 0 ~ 80. 0) % 。因温湿度对样品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影响很大, 应确保控制温湿度的精确度, 故室内环境测试舱舱容不大于1 m3时, 要求温度偏差为± 0. 1 ℃ 、相对湿度偏差为1. 0% , 而当其舱容大于1 m3时, 要求温度偏差为 ± 0. 5 ℃ 、相对湿度偏差为3. 0% 。此外, 还应从温湿度的波动性、均匀性上进一步作出要求[7,8], 以保证环境测试舱整体的温湿度性能指标处于严格控制状态, 为样品检测及科研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供保障。环境测试舱温湿度的偏差、波动性、均匀性测试时, 测试点位置及数量和测试方法按照JG/T 344 中附录A进行[7]。

4) 空气泄漏率。环境测试舱整体的气密性用空气泄漏率性能指标来评价。环境测试舱在1 k Pa正压运行时, 其空气泄漏率要求不大于 ( 0. 5% × 舱容/min) m3/ min或不大于 ( 5% × 供气率) m3/ min, 气密性也可以空气交换率不大于0. 03 次/ h作为要求。空气泄漏率测试方法包括恒压检漏法[3,4,8]、压差检漏法[3,4,8]、空气交换率检漏法[7]。恒压检漏法和压差检漏法均需保持舱内温度恒定, 偏差 ± 0. 5 ℃ , 整个检测过程应记录舱内温度的变化。

5) 背景浓度。 环境测试舱单体的背景浓度应该不大于0. 006 mg / m3, 其中单体包括甲醛、苯、苯酚等, 而其TVOC的背景浓度应不大于0. 05 mg/m3。同时应对环境测试舱空气净化装置净化分解后进入舱内的空气空白浓度作出要求[7]。背景浓度测试方式首先是按被测样品的测试条件设定环境测试舱内温度、相对湿度和空气交换率, 空载运行5 h以上使其稳定, 其中环境测试舱的常规设定条件为: 温度 ( 23 ± 1) ℃ 、相对湿度 ( 45 ± 5) % 、空气交换率0. 5 次/h或1. 0 次/h; 其次按照GB 50325, GB/T 31106 等相关测试方法测定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等的浓度[1,3,5,7,8]。

6) 回收率和吸附率。回收率和吸附率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性能指标, 本节仅从回收率方面说明室内环境测试舱的性能指标。随着国内室内环境测试舱中舱体及配套材料的选择类型和处理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关标准中对回收率性能指标进行了要求: 在一定的温度 ( 23 ± 2) ℃ 、相对湿度 ( 45 ± 5) % 条件时, 环境测试舱的回收率应不小于80% ; 而回收率的测试试验是将与实际检测时被测物质浓度同一量值水平的给定地目标化合物的标准物质投入到环境测试舱内, 以72 h后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浓度除去目标化合物的本底浓度评价回收率[3,4,8]。

7) 空气交换系数。室内环境测试舱的空气交换系数性能指标在相关标准中作出了要求: 空气交换系数不小于90% ; 对于空气交换系数可使用测试试件或与测试试件相同尺寸的惰性材料, 如玻璃板、不锈钢板等, 采用浓度递增法或浓度递减法进行测定[3,4]。

3 其他要求

在自然或等效光源下应采用目测或手动检查的方式对外观结构项目进行检测, 还应对环境测试舱的电气系统按照GB 4793. 1—2007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测试[2,3,4,5,6,7,8]。此外, 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保证环境测试舱的使用环境条件, 并能够满足连续运行不小于28 d[2,3,4,5,6,7,8]。

对于环境测试舱的气体均匀度性能指标应按其空载时任意两采样点之间的参考标准的浓度相对偏差不大于5% 进行要求[8]。空气流向对样品污染物释放的影响不可忽视, 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技术对环境测试舱内的空气流向进行测试分析[13]。

4 结语

室内环境测试舱因具有可模拟产品污染物真实的释放状态, 且属于无损检测分析方式, 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成果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而国内先后颁布实施的国标、行标对于其性能指标的要求有差异, 今后在修订或者制定新标准规范时应争取将各性能指标的要求进行统一。

摘要:结合国内相关标准要求, 从空气流速、供气率、空气交换率、相对湿度、密闭性、背景浓度、回收率等方面, 阐述了室内环境测试舱各性能指标要求的统一参数, 并说明了各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以期为室内环境测试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Java软件的性能测试 篇9

1 Java体系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技术的快迅发展, 促进了Java语言的迅速发展, 当前Java语言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程序设计语言。随着Jav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使其在信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 不论是笔记本电脑, 还是高性能的科学计算机, 也不论是手持设备, 还是数据中心, 可以说以Java语言为代表的Java技术是无处不在的, 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从某种性质上来讲, 虚拟机技术的引入就是Java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 通过引入虚拟技术, 实现程序代码的运行, 并且利用Java虚拟机, 解释执行相关程序, 使其脱离与主机环境操作系统的直接耦合。另外, 在虚拟机中, 通过虚拟技术, 构成和建立垃圾回收机制, 促进动态的回收程序的形成, 减少其内存资源的占用, 有效地将传统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内存泄露问题解决和消除, 有效地降低了程序对内存资源的消耗, 使得程序稳定性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借助虚拟机, 对程序代码进行解释执行, 代替了传统形式上的直接交由操作系统, 提高了代码的执行效率, 提升了软件质量。

通常情况下, Java平台基础部分就是Java平台调试体系, 其主要分为三层结构:一是Java调试接口、二是Java虚拟机工具接口, 三是Java调试连线协议。如果要对Java进行性能测试, 可以通过以上三层结构中的任意一层来完成, 一般来讲, 要想接口更稳定, 使用更简单, 调试人员就要尽可能地利用前端部分, 因为对于用户来讲, 层次越前, 就会越靠近用户, 进而有效地屏蔽掉后端中的琐碎细节, 实现对Java软件的性能测试。

2 Java性能测试及其相关分析

可以说, 保证Java软件质量最为有效方式就是对Java软件进行测试, 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 要依据不同的测试目标, 明确地分为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两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陈述Java软件的性能测试, 所谓性能测试, 简单来讲, 就是在软件运行时, 针对其所消耗的时间及其内存, 进行有效的测试。所以, 对以Java软件来讲, 如果其功能测试达标的话, 性能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那么Java软件就是不合格的软件产品。

首先, Java软件测试平台。当前, Java软件测试工具已经逐渐趋于完善, 其中, 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平台就是TPTP。在进行Java软件性能测试时, 通过软件测试平台所提供完善的性能测试功能, 实现软件代码, 基于开源、免费的框架基础上, 使其与其他软件进行融合, 突显出软件体系标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其测试方法简单, 只需设定相应的测试时间和内存就可, 然后系统平台自动对Java软件进行性能测试。

其次, Java软件测试。实现智能设备的重要程序设计语言就是Java语言, Java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程序运行效率和智能装备资源的高要求。并且, 在此基础上, 通过垃圾的回收机制, 对比和分析测试结果, 仔细分析Java程序设计的进行, 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 然后通过一定的媒介, 进行输入、输出操作, 实现对动态内存资源的回收, 节省资源, 获得较高的执行效率。

总结

总而言之, 由于Java技术的先进特性, 其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智能计算领域, 通过虚拟机技术、结合垃圾回收机制, 简化Java程序的设计与开发, 使得Java软件生产的效率得以提高。

摘要: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 Java软件的性能测试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针对Java体系进行了分析, 简单了解了Java软件的性能测试。

关键词:Java软件,性能测试,Java体系

参考文献

换热性能测试平台的改造 篇10

关键词:换热性能测试,温度,流量,液位控制方式,组态软件

为了满足工艺流程中热量变换和节能减排的需求,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及医药等领域。而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和材料在不断创新,对其传热和阻力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工况流量大、温度范围广,使得与之配套的热工测试平台的测试性能面临严峻挑战,部分老式测试平台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换热器检验工作的工况和精度要求。近几年,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先后在四平、兰州等地搭建热工性能测试平台,在积累并吸收丰富经验的同时,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原有换热性能测试平台受技术水平限制,流量控制单纯依靠出口节流,温控方式单一且不可调控,数据采集依靠人工记录,同近几年承建的同类测试平台有不小差距。此次换热性能测试平台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于工艺方案、设备仪表和自动控制方面,目的是提高平台的试验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在流量和温度方面扩大换热元件检测覆盖范围,满足换热器生产厂家委托检验工作的工况要求,同时为换热器产品的研制、开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1,2]。

1 工艺流程的创新①

本套换热性能测试平台的主要工作是根据《换热器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通用测定方法》等相关标准的要求,测试换热器在要求工况下的热/冷两侧进出口压力、温度及流量等参数。根据所测参数计算换热器的冷/热两侧介质的换热量、热平衡误差、压降及总传热系数等的值,拟合出总传热系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压降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并求解冷/热两侧努塞尔数与雷诺数、欧拉数与雷诺数的准则方程以及定性温度和流速下的总传热系数值和两侧压降值[3,4]。

针对原液-液换热性能测试平台存在的问题,本次改造在工艺流程上实现了多处创新,如图1所示,测试平台的主要设备、仪表配置有冷/热源介质容器、加热装置、冷却塔、变频泵、过滤器、三通调节阀、二通调节阀、液位计、流量计、进出口温度计及压力变送器等,分别组成冷/热侧循环测定系统。

1.1 温度控制

原测试平台热源温度高于工况要求温度后,只能等待自然冷却或由冷侧带走热量,浪费能量同时也延长了试验周期。本次改造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三通合流调节阀,能够快捷地实现对换热元件进口温度的控制。改造后的测试平台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热交换器进口介质的温度,如果温度高于工况要求,热侧经换热冷却后低温介质沿调节管路返回三通阀组,与热源容器出口介质混合,通过调节三通阀的开度控制混合后的介质温度达到工况要求的温度;该部分调节管路组成闭环反馈调节回路。此处工艺的改进,节约了试验时间、减少了能量浪费[5]。

同时,针对原测试过程中因不断返回的换热后温度较低介质而导致的热源容器内介质温度逐渐降低的现象,本次改造在控制介质容器容量大小的同时,将热侧实时计算换热量值反馈到PLC,通过控制管道电加热器变频工作,补偿试验过程中管路循环损失的热量,实现了热源介质容器内介质温度的恒定。本测试平台共配置了3组电加热器,一组功率可调,两组固定。在试验开始前的热侧介质预热阶段,可以通过PID控制电加热器的功率,实现对热源介质容器初始温度的控制,同时配合现场用电需求,避免用电功率过大导致的跳闸问题。

冷侧介质温度控制在三通阀的使用上,同热侧控制方法类似,换热后返回介质通过冷却塔与空气换热,自然冷却降低返回介质的温度;也可以采用风机变频和强制对流,实现对返回介质温度的精准控制,从而保证冷侧介质容器出口工况的稳定。

1.2 流量控制

测试平台主要依靠调节泵的工作点来满足不同测试工况的流量要求。原有换热性能测试平台的流量控制主要通过出口节流、手动调节阀门开度、改变管路特性来控制流量。改造后的测试平台通过流量计读取热侧、冷侧介质流量,以PLC的PID调节单元、变频器和泵组成闭环反馈调节回路,实现对流量的控制。针对不同的流量测试要求,采用泵变频调节控制流量;同时采用分级方式测量,通过选择不同管径的分支管路,各分支管路配置不同量程的流量计,实现对流量的精准计量。改造后测试平台能够满足大部分工况对流量的要求。

然而泵变频也有工作范围,在频率过低的情况下,泵出口流量过低,可能出现振动噪声增大、内聚热增大和泵体发热的情况,影响泵的使用寿命。因此在泵变频调节的基础上,测试平台又设计了旁路调节,由泵出口至分支管路入口之间管段接出旁通管路,当变频泵达到极限无法满足更小流量的要求时,通过开启旁通管路上的球阀,使部分介质直接从旁通管路返回介质容器,从而减小分支管路中介质的流量。

1.3 液位控制

介质容器内介质的液位对于维护测试工况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液位过低可能导致在试验过程中容器内介质温度快速偏离要求工况温度点,致使试验无法继续,影响试验进度;而且液位过低使泵入口能头减小,增大了泵汽蚀的可能性,严重时可能导致出现泵空转、电加热器干烧等问题。液位过高使得热源介质预热时间加长,同时造成能量的浪费。

本次改造中,在考虑现场条件后,选取较合适的初始液位,在工况稳定性和耗时之间达到平衡,并且设计有自动补液功能,当介质液位低于设定低位值时开启自动补液,若液位低于设定最低液位则强制停止测试平台工作,当液位达到设定高位值时停止自动补液。

2 软件系统

相较于原测试平台依靠测试人员手动调节控制的状况,改造后换热性能测试平台通过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功能,通过传感器测量被试系统进出口温度、压力、介质容器内温度及液位等参数,利用数据采集器集中采集模拟量信号,并基于Modbus通信协议与计算机进行实时通信[6,7]。

2.1 系统主画面和调节界面

本测试系统采用King VIEW6.53作为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软件,主要实现测试平台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处理、人机控制、处理并保存测试数据、完成对报表要求数据的计算。通过在软件主画面上操作阀门的启闭,泵、电加热、蒸汽和冷却塔风机的开关及频率调节等选项,即可实现对测试平台的控制。软件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测试平台的自动化程度。

本测试平台对于流量和温度的调节支持手动调节和自动调节,如图2所示(PV值即当前测量参数值,SV值为控制目标给定值)。手动调节时系统按照给定的数值输出;自动调节时采用控制平稳、高精度的PID调节技术,调节回路内嵌在PLC中。比如:流速要求达到0.20m/s,即SV区域栏中输入0.20,在自动调节模式下,输出将根据PID计算结果自动变化,最终使PV值逼近SV值。

2.2 系统安全保护

在系统中通过软件后台设置设备和仪表间的互锁,实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尽可能避免人员误操作。如本测试平台中为防止人员误操作,需手动输入登录密码后方可进行操作,并且在设定时间到达后系统自动锁定,需要操作人员重新登录;为了避免电加热器发生干烧事故,设置只有电加热器循环管路上的泵、阀开启后,电加热器方可启动,同时在结束时电加热器停止工作2min后,相应管路上的泵、阀才能关闭;当测点出现故障或接线断开时,主画面相应测点名称会闪烁、报警提醒;针对紧急突发情况,PLC控制柜配有急停按钮,及时断电以保证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 结束语

改造后的换热性能测试平台经过设计、安装和调试后,目前已投入使用。平台运行状态稳定,测试结果精准,整个测试过程自动化程度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对流量和温度的手动、自动调节和试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功能,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同时还节约了时间成本。本次改造工程在现有技术、场地和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了测试平台的改造工作,在提高了测试平台测试性能的同时争取覆盖最大的检测范围,满足了日常换热设备检测工作和新产品研发设计对工况和精度的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明艳.换热器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6.

[2]朱云鹏.换热元件试验系统改造[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3]JB/T 10379-2002,换热器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通用测定方法[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GB/T 27698-2011,热交换器及传热元件性能测试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5]张中清,陈永东.液-液换热器热工性能及流体阻力测试装置[P].中国:201110059514.0,2011-09-07.

[6]卢福宁,庞海锋,蒙艳玫,等.基于组态软件的换热器性能测试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9~21.

上一篇:团购这一年下一篇:翼状胬肉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