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2024-06-02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精选十篇)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1

关键词:中国经济会议精神,我国体育产业,新常态,发展

为顺应世界体育产业新的发展趋势, 掌握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更好地制定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今年起, 国家体育总局将对我国的体育产业进行调研, 已经出台更加完整和科学的我国体育产业现状报告, 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道路出现“新常态”。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字里行间, 可以感受到体育产业改革的澎湃浪潮和运行的周密细致, 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的更新、发展模式的转变, 注入了强劲动力。“十三五”规划都对过往发展的积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破除与重构, 很多元素也有了更富时代特征的认知, 必然使绿色、朝阳为特征的体育产业, 更应在改革发展的全局战略中有更多担当, 展现更多光彩。

1 中央经济会议对新常态概念解读

2014年11月, 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上首次详细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面对已经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对当今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新概念。对新常态的认识见仁见智、其说不一。万变不离根本, 新常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发展的相对减速, 由多年出现的两位数增长换挡为7.5%左右。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所诠释, “经济发展是长跑不是短跑, 短跑的冲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是需要的, 但它不能是永久的。作为长跑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一个常态速度, 才能适应漫长的行程, 最终取得好成绩。”由此推断出世界发达国家 (地区) 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 快速发展阶段都是有一定时限的, 而常态发展则是常远的 (见表1) 。

2 领悟会议精神认识新常态, 加速体育产业适应新常态

国家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 也是我国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要时期。每届亚运拼杀过半, 无独有偶, 中国军团已经稳稳占据着亚运会金牌榜首位, 几乎将一半金牌都收入囊中。可以预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如果亚运会继续办, 那么蝉联金牌榜将只是数字问题。当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 我们面对金牌、面对亚运会, 似乎也进入并开始适应了一个新常态。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 对“唯金牌论”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 1992-2012年中国奥运金牌榜排名 (表2) , 不难看出我国在近几届奥运会的出色表现使金牌总数和全世界排名都明显改善, 这足以显露出我国体育赛事取得金牌数量和排名已呈常态化。

这种新常态势必为我国体育产业呈新常态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我们一直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金牌的常态化对其体育产业的结构变化影响, 也会波及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并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对金牌新常态, 其实是让体育回归体育的重要拐点。去故取新, 乃自然规律, 适应“新常态”后, 愿中国体育能迎来更多“绿色态”。很明显例子, 中国女子网坛的骄傲———李娜, 成功两次问鼎世界大师赛杯冠军, “单飞模式”带动了我国网球体育产业“大跃进”。这种常态化发展趋势必然造就我国年轻女子网球后备人才积蓄, 正在厚积薄发赶超李娜。

3 我国体育产业新常态的形成出现新常态现象

3.1 体育明星发展之路的新常态

跨入21世纪, 体育界与演艺圈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娱乐不分家, 今天我们很容易在电视媒体网络看看以前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 现在已跳到娱乐圈, 并且得到认可。前有李连杰、陶虹和牛莉等老将冲锋, 现有伏明霞、刘璇、杨波、李小双、田亮等人的名字不断在各个媒体的娱乐版抛头露面。从体育界到娱乐圈, 这种跨领域的转型无疑是体育界到娱乐界转型, 在娱乐界站打拼了一片天地, 站稳了脚跟以新常态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行。比如, 田亮出演了《爸爸去哪儿》, 名声大噪, 为今后娱乐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像他当年站在世界最高跳水领奖台那样, 大放异彩。

3.2 国民体育运动的新常态生活形成

3.2.1 人们健身形式多样的新常态

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发布调研数据显示, 2010年前我国中小城市15-74岁人口中, 有健身锻炼习惯的约占三分之二, 平均每人每天的锻炼时间近半个小时, 七成以上的健身方式为走路跑步。五年后, 我国中小城市全民健身大军数量、对活动项目和运动场所的需求都在急剧增加, 我国中小城市有健身锻炼习惯的人群约占总入口的一半以上, 平均每人每天的锻炼时间近一个小时。尽管健身方式仍以走路跑步为主, 但舞蹈、球类运动、泡健身房、瑜伽等参与者数量明显增多, 表明市民的锻炼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现新常态。

3.2.2 体育运动对人们健康和快乐之间的新常态

奥林匹克精神诠释着体育运动本身不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 现在它同时具有了产业功能。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凝聚和促生正能量, 化解负面情绪和不良嗜好。很好的例子, 广场舞的常态化发展, 促成了跨世纪的健康理念:“走出去, 结识新朋友, 把健康带回家”。广场舞神曲《小苹果》和《最炫民族风》的创新揉合, 加上我国中老年长辈们精神倍爽的广场舞表现, 正是我国大众体育积极发展正能量的体现。

4 释放我国体育产业常态化发展的潜力

4.1 体育产业常态化发展模式是不应完全产业化发展体育

现阶段,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出现滞留趋势, 形成的国内广大的体育消费市场巨大空间被海外企业和资本, 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究其原因表现没有出台相关体育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体育的服装器材科技含量不高、国内品牌少而知名度不高且在国内受热捧度低于国际运动品牌、模仿的道路根深蒂固, 很难创造自主的产品和服务品牌等等。

各个产业和体系构成了社会经济这棵参天大树,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一样吸取阳光, 养分和水, 共同作用一起成长, 抵抗外来灾害, 发挥极致的制造氧气回馈自然。因此, 体育产业的常态化发展必然要与其他产业相互推动, 我们的体育产业要完全以市场为主要导向, 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 出台的改革不到位, 致使我国体育产业不应完全产业化发展体育模式。

4.2 体育产业常态化发展动力是让市场上的体育资源流动起来

我们必须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具体情况, 结合国际上的惯例和要求, 实施好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基本道路,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让稀缺的优秀体育资源在市场上流动起来, 跳出政府部门的垄断性控制怪圈。很明显, 人力资源是构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体育企业要动员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才和精英投入体育产业, 使资金和资源朝效率最高的地方聚集, 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结构, 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提升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 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 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 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体育+”, 积极拓展体育新业态。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 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生活云平台及体育电商交易平台。与旅游部门共同研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 开展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 打造一批体育旅游重大项目。全面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品质及管理规范化水平, 树立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品牌。

5 我国体育产业常态化运作发展的对策

1.深刻领悟中央经济会议精神, 透过现象看本质。体育产业体系要结合我国国情, 努力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 促进产业的产物结构不断向高水平提升。我认为, 现在中国体育产业面对的问题已经升级为国内优质产品和服务供应少, 政策不落实和组织不力。另外, 我国体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当不到位, 不要被其他国家牵着鼻子走, 坚定要做领头羊的信念。

2.我国体育产业制度和政策顺应我国经济宏观政策的浪潮, 才能完善出现“新常态”, 体育产业应该也可以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帮助构建大众的健康生活和休闲方式。体育产业应该做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通吃;引进国外先进的, 加之国内可行的知识、技术和经营模式, 推出我国特色的体育产业, 经历国际体育市场的竞争;发挥我国网络技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推出世界领先技术, 创造更大的经济奇迹和经济效益。

3.要端正认识, 采取积极态度, 充满信心, 适应新常态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遵循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的事物发展规律, 势必进行前沿调整, 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新常态”内涵, 解决目前几个特殊的问题要妥善处理, 比如说, 加大大众媒体与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 加大市场竞争减少赛事成本,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不可忽视稀缺的体育资源流失, 对职业或者优秀运动员的引导、教育和必要的管理进行探索;拔掉毒瘤还体育竞技绿色健康环境等等。

参考文献

[1]魏纪中.发展体育产业也需要改革[J].小康, 2015 (3) :26-27.

[2]韩磊磊.转型期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冯莎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J].祖国, 2014 (12) :27-32.

[4]赵杰.中国网球运动产业化运作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53-55.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2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的进取意识。2月21日,在局党委书记、局长康国雄主持下,分别召开了局党委会和机关全体干部及直属单位党政负责人大会,详细传达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原原本本学习了张文雄书记和张自银市长的重要讲话。在局党委会上,与会人员就如何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体育工作中去,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大家在发言中谈到过去的一年衡阳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衡阳体育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对衡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激情,表示一定要抢抓机遇,巩固和发展体育事业的大好形势,以服务“四化两型”建设为目标,以“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的进取精神、开拓精神,扎实工作,推动衡阳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局党委书记、局长康国雄最后强调: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首先,要抓好学习传达,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一大家的思想,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树立进取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紧紧依靠项目、市场、科技、群众这四股力量,推动体育事业加快向前发展,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第二,要进一步明确新一年、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具体工作重点,放眼衡阳发展的大局,立足体育事业的现状,完善2011年和“十二五”工作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出色完成;第三,要狠抓落实,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以“从我做起,向我看齐,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全体干部中继续深入开展以“忠、正、实、廉”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活动,不断改进干部作风,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使体育系统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获得实惠,实现“人本发展”。

二、准确把握,牢牢抓住2011年工作重点,改革创新,力争新周期取得“开门红”。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新的省运会周期的第一年,我们必须立足更高的起点,瞄准更高的目标,统筹谋划,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努力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设施建设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以贯彻实施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促进群众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1、认真落实“三个纳入”,即: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区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工作汇报《市体育局关于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

2、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在完善对乡(镇)街道体育专干队伍管理的同时,推动机关、大中型企业配备体育专干,不断扩大群众骨干队伍。

3、继续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积极向省局、国家体育总局争取全民健身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更多的资助项目,同时,抓好对现有设施的管理。

4、积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利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全民健身日、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打造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让体育成为强身健体、愉悦精神、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以备战省十二运会为中心,改革训练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大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力度。

1、扬长避短,抓好竞技体育项目的调整和布局,推动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 量。

2、突出重点,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对重点项目、优势项目,要引进一批年轻教练,充实到训练一线。

3、注重实效,推动“强县、强校、强项、强人”建设,并以此促进“一县一品”和“一校一品”工程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完善“举市体制”,提高竞技水平。

(三)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指针,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1、创新机制,完善管理,抓好体育场馆经营,以场馆为依托,拓展体育培训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等,力争场馆经营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以上。

2、继续抓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在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县市的积极性,扩大农村市场;进一步建好城区的销售网络,不断增加彩票市场份额。

3、加快成立体育产业开发中心,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体育中介、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市场,逐步使其成为体育经营的示范点。

(四)集中力量办好市第九届运动会。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完善管理措施,精心筹备策划,确保大会隆重、热烈、安全、圆满,使市九运会成为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

(五)积极向市政府争取,尽快启动体育中心第二期工程建设。

三、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目标,大力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组织保证。

(一)按照“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支部建设”的要求,在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在发展体育事业中创先争优,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3

[关键词]大学精神 大学体育 独立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渊源

“大学精神”一词的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初一些大学中的几位学者(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的文章之中。1923年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做过题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将“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列举为北大之精神。1927年北大著名教授马寅初在浙江也发表了同为《北大之精神》的演讲,提出“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Tsing Hua Spirit(清华精神),是二三十年代清华人的口头禅”。从1938年起历时八年的西南联大综合了三所不同渊源的大学,在极其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传薪播火,弘歌不辍,喊出了“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口号。这些可看成是“大学精神”一词的语用源头。

二、大学精神的实质及研究价值

因为对“大学精神”一词的理解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精神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同的学者对具体何谓大学精神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笔者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依然有一些共识性的东西,可以作为对大学精神的总体的理解。

大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风气的精髓所在,是对大学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而大学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也有直接的关系。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和独特精神气质的大学才是一所好大学,能够为国家的强大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回首过去千余年的大学历史可见,哪里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哪里就会有一流的大学兴起;哪里有一流的大学兴起,哪里就会有民族的兴旺和世界一流国家的崛起。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精神做深入的研究。中国大学若要进入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发展,若要走在世界教育的前沿的话,就必须要解决好大学精神的问题。

三、大學体育的目的意义

虽然时代在进步,教学体系的结构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大学体育教育却始终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力求完美地将教育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因而它的目的不仅应和高等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还应该具有高等教育的精神实质。大学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气质,帮助学生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祖国建设大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大学体育与大学精神之独立精神的关系

自由和独立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和极度渴望的精神境界,大学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同样有着强烈的独立精神。从近代一些著名大学的成立也可以看到独立精神的血液是怎样激荡地流淌在大学的体内。剑桥大学的成立,是因为13世纪时牛津的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在牛津束缚了自己的思想,于是独立出来,在剑桥办了个大学跟牛津大学分庭抗礼。哈佛的成立呢?是一群剑桥的毕业生与英国、欧洲以及旧大陆发生抵触,于是挣脱枷锁,跑到新世界,在美洲登陆的地方开办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则是一帮哈佛大学的人不满于哈佛,办起了耶鲁与哈佛竞争。可见自由的渴望和独立的精神已经融入了大学的意志当中,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认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大学之魂。

五、以大学体育教育完善大学精神中的独立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体育与大学精神是互为存在的,大学体育教育中具有大学精神的成分,大学体育教育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对学生们大学精神的培养。新时代的大学体育教育不但是健康教育的首要课程,还是学生身心教育、精神教育的重中之重和有力武器。

每一名大学体育工作者都要在思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升到精神境界,这样才能把大学体育教育做得更好,进而把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大学体育教育完善大学精神将是新时代大学体育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严峻挑战。每一名大学体育工作者都应该主动肩负起这样的责任,为使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3]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体育科技与体育精神 篇4

1、体育精神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们体质,增进人们健康,促进人们身心共同发展的一种文化活动。从体育的本质属性上来讲,体育主要包含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健身体育主要通过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来实现人们身心共同发展;竞技体育通过竞赛,挑战自我,挑战高峰实现人们的身心共同发展;休闲体育采用多样化的趣味身体活动来实现人们身心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国目前还没有给体育精神界定一个广泛的定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民族、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鉴定都是有差别的,但是对于体育精神的核心理解是不变的。即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被不同时期,不同群体所接受并且推崇的价值观念。比如NBA体育精神的代表可以表达为勇于进取、敢于开拓、超越自我、拯救自我、挑战极限、张扬个性、快乐至上、谋求健壮、不怕冒险、追求卓越、自立自尊、不惧负责、崇尚美感等;在历届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展现出来的自信、拼搏和向上的勇气,在运动成绩达到一个新台阶以后所展现出来的胜利姿态;在竞技成绩达到新高度之后展现出来的胜利姿态等等。

依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体育精神可以这么界定:体育精神是指体育的整体面貌。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代表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是人类表达“公平、公正、公开”观念的平台;是人类对本身不断超越与突破的愿望;是和平、和谐与进步的融合,是人类自信、拼搏与胜利的姿态。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体育科技

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科学是指知识学问,技术可以理解为为了某种目的而组成的技能技巧或者规则体系。体育科学特指有关身体运动或者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以体育为研究对象,包含体育运动的特征、方法和手段;体育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以及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的开发与使用、管理等。体育科学受体育发展的状况以及研究者所可能采用的认识方法所制约。体育技术主要是为了发现体育世界,进而有所发明,从而创造出有利于体育提高的商品或者技能。随着近现代科学和近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科技的发展也到达了一个崭新的层次。目前的体育科技已经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

3、体育精神与体育科技

3.1、体育科技对体育本身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育已经从原始的经验体育走上了目前的科学体育,智能体育,进入了科技体育时代。用科技成果指导体育实践已成为促进体育进步的唯一手段。从参赛运动员脚上穿的运动鞋、运动袜、运动服,大到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仿真系统、比赛控制系统等等,随处可以见到高科技的影子。尤其是计算机的引入使得运动训练真正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为运动员的早日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善田径场电子计时系统为运动员提供了公平的评价体系;多媒体回放体系有力提高了裁判判决的准确性。

日益科学的训练与控制、高度精细的技术动作分析、不断量化的体能与心理以及运动智能训练指标都为科学化的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例如“碳纤维护腿”采用有“耐压冠军”之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做成,不仅能防护奥运健儿免于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安心地驰骋绿茵赛场。

3.2、体育科技对体育本身的抑制作用

(1)体育科技的错误使用违背了体育精神的本质。

众所周知,古奥运会是在“神圣休战”的背景下使用身体运动这个通用的身体语言来实现世界的和平,比赛成绩固然重要,当更为大家所追求的是“参与”的精神,是“拼搏”的精神,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较量。现代奥运会也是在工业大革命时期,人性力量确实,人的主体地位危险的情况下,体育的本质精神唤醒了现代奥运会的形成。和平,和谐,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比赛第一、友谊第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等等,这些美丽的体育精神在高科技竞争的背景下,显得越发单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科技的带领下深入到了体育运动的所有领域。

(2)体育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弱化了运动参与者作为“人”的主体性。

目前,体育竞赛对体育科技的过分依赖,剥夺了体育运动中参赛者作为“人”的主体性,体育的竞争已经完全变成了科技的竞争,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例如鲨鱼皮泳衣的使用,在世界游泳界刮起了强烈的旋风,悉尼奥运会开始试用第一代鲨鱼皮,雅典奥运会开始遍地开花,一年之间改写了21项世界纪录,2009年罗马世锦赛43次打破31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以致于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也希望游泳能够回归到体育竞赛本身。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国际泳联宣布从2010年1月1日开始禁止使用高科技泳衣。

3.3、挫伤了普通民众健身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运动员作为国家的代表,是所在地区或者国家群众的代表,是他们中的一员,理论上讲体育盛会是运动员展示自己的最佳身体状态,实现身体自我的突破,每一项世界纪录的打破都令人难忘,因为这代表了人类新的自我突破,又一次实现了奥林匹克的理想。因为体育科技的日新月异让运动员发挥出超常水平,很多项目成绩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科技的进步,就像一级方程式赛车,“让最好的选手赢”似乎是其次的,而“让使用最好科技手段的选手赢”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高科技的体育运动与健身体育已经越来越远,对于体育的向往已经遥不可及,完美、极致的体育表演过分强调了体育科技的参与,对大众体育的普及,普通民众的体育参与热情都有一定的抑制和挫伤。

另一方面,大量违禁药品的使用而导致的各类严重后果,过分训练导致身体的早衰,肢体的伤残,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精神,隔离和拉远了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距离。

4、结论与建议

体育精神的本身是表现体育参与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体育竞技是人类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与突破。体育科技的引入必须限定在不破坏体育精神的原则。体育科技的合理使用可以采用体育精神为杠杆,违背体育精神宗旨的体育科技予以禁止使用,或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合理使用。

(1)体育科技是国家的,更是世界的,建议从全社会的角度着想,在体育这个舞台上,所有运动员有机会共同享用最先进的体育科技。

(2)以体育精神为准绳,所有违背体育宗旨的,有损身体健康的,背离体育伦理的体育科技由大会予以监督和取消。

(3)建议大会组委会指定比赛服,公开透明体育新发明,展示体育科技成果,掌握体育成果美好未来,实现所有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回归体育人类作为参与者的竞赛主体,在高科技条件的辅助下,探寻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为体育健儿的顽强拼搏而欢呼呐喊!

参考文献

[1]王智慧,王国艳.体育科技与体育伦理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6).

市场经济与体育精神 篇5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当教育教学活动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的时候,这种教学活动是非常不成熟的,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深层次的精神侧面,对人的意识、行为、心理、人格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教学活动基本上走向了成熟的、科学的发展阶段。从古至今,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都被各个教育家重视,体育教学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别的学科达不到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呢?具体来说,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伏案立案习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精神就是在体育运动中,那些对人的发展、思想、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的意识与思想形态,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的挖掘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人格,不可以给与忽视。体育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学生的人格与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愉悦的心情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拼搏精神。体育运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不同的体育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内容、运动的方法手段上都各不相同,但是各个运动的内涵与精神是基本上相同,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变得更加通透。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例如我们国家的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她自身的条件非常不足,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拼搏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特别是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与她高度的评价,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最有力的诠释者,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明白体育精神中的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在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中,有一个母亲感动了全世界,那就是丘索维金娜,七朝元老降临里约,全世界都为之动容,这位41的母亲为了孩子第七次站在了奥运会的舞台上,对于一名体操运动员来讲这是传奇,当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她第六次站在舞台上,全场观众为之欢呼、为之鼓励,给她传奇的体育生涯送上最高的敬意。虽然体育赛场,瞬息万变,但是对于丘索维金娜来讲,当她款款出场的时候,就是一种丰谷,他站在那里,全市的就是奥运会坚持不懈的精神,她是最纯粹的奥林匹克人,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他的骨血之中。同样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开朗乐观的“洪荒少女”傅园慧,让我们感受到了乐观、大气、享受、自由的体育精神,女排夺冠的消息感动全国,举国欢腾,在本届奥运会上从不被看好到一路逆袭,从历经波折到世界之巅,女排姑娘在万分紧张的赛场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这其中蕴含着女排的拼搏向上、不为困难、相互合作、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引导学生学会公正的看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二、以体育精神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跑多快,跳多远,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人的情感、态度、意识、行动统一到一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人的各种品质,发展人格教育。笔者从自身的工作经验出发,探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大部分的体育运动都是需要不同学生之间进行团结合作,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因此在体育团体项目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或者是因公忘私的良好习惯,体育比赛不仅仅在于是否要取得胜利,或者是赢得比赛,而在于是否各自是否发挥自身的职能,使本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充分发展。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胜固然好,败也无悔,体育活动是一个整体上的比赛,运动员是比赛的活动者与参与者,大家不仅仅要尊重自己的队友,还要尊重其队的队员人格,要不然比赛就没有办法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从国足的角度来讲,国足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大赛中屡战屡败,主要与运动员的运动理念有关,缺少对运动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本质,引导学生协会竞争、学会合作,拼搏进取,在比赛中互相尊重、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自的精神与自主精神。在体育锻炼与体育学习中,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要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态度,采取全神贯注的精神全面的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应对吮吸万变的体育赛场。教师要结合青少年的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他们的学习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例如身材爱笑的学生比较灵活、身材高大的学生敢于拼搏,性格沉稳的学生稳扎稳打,聪慧的学生善于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僧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三)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个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谁就要受到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文明活动%我们要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水平,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氛围中,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高尚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看法。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在身体素质、意识、心理特点、指挥上对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的分析问题,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学去取胜对手,追求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提升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念。在体育锻炼中,对学生的思想、能力、情绪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跳高的时候,是否能跳高,是否能够战胜一定的高度,一试便知。但是运动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上的问题却是值得关注的。在运动结果是成功的时候,他们开心、高兴、喜悦,种种情绪溢于言表,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气馁、沮丧、急躁、紧张、自卑、焦虑等种种情绪都会随之而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情绪与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的看待挫折,正视自身的短处,激发学生勇于战胜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让学生保持稳定与乐观的心态。

(六)利用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沉着冷静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创设轻松的、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优美的音乐,为学生展示体育动作蕴含的内部的情感与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生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与完善的人格,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学体育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梁融雪,曹洋.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J].运动,,(10).

[2]谷辉.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J].新课程,,(11).

[3]金光辉.从体育教科书和专著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09).

[4]余建国.论中学体育和健康课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江西教育,2012,(12).

现代体育文化与游戏本质精神辨析 篇6

关键词:体育文化 体育精神 游戏因素 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一 游戏的内涵

谈体育文化的游戏因素,首先要谈游戏。早在2000多年前,游戏就在古希腊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而且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也曾对游戏进行过系统的反思。也是因为受康德的启发,人们才开始逐渐重视游戏这一现象,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席勒、斯宾塞、谷鲁斯等人就是古典时期对游戏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一般来讲,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游戏理论研究大致朝着三个方向发展:1、心理学、教育学的方向;2、文化学、人类学的方向;3、现象学、阐释学的方向。游戏做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游戏,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荷兰著名文化史学家约翰·胡伊青加在对文化的诸形态做过广博的考查后,曾对游戏产生过这样的评论:诗歌诞生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智慧和哲学在源于宗教性竞赛的词语和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战争的规则、高尚的生活习惯都是在各种游戏中被建立起来的。胡氏认为古希腊的争辩、竞技运动、文学沙龙、艺术团体、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伤感主义以及政治生活中对权术的玩弄——这一切都是游戏精神的体现。从游戏与文化、文明的关系来讲,胡氏言论和观点的精华就在于他认为:文明是在游戏中作为游戏和并作为游戏的重要特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真正的文明离开游戏乃是不可能的,文明将总是根据某些规则来游戏,而真正的文明也将总是需要公平的游戏,欺骗和破坏游戏就是在摧毁文明本身。

从游戏本质的新视角看,游戏是一种生命的功能。游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是事实上的自由,遵照命令的游戏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第二,游戏不是“日常的”或“真实的”生活。这样说是讲游戏应该存在于需要和欲望的直接满足之外,它是一般生活的陪衬、补充和事实上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文化的功能,它的表现能满足公众的理想。所以游戏是一种必需,它可以推动文化,或是说它在实际上的确成了文化。第三,游戏具有封闭性和限定性。游戏是有始有终的,它在某一时刻“开始”,到某一时刻“结束”,说游戏具有限定性是指游戏可以呈现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固定形式,作为崭新的心灵创造而保留下来,形成传统,被传播。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复制、重复。第四,游戏具有规则性。一切游戏皆有其规则。规则决定着那个暂时“控制”的世界,一旦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世界便会坍塌,游戏即结束。

二 游戏精神对竞技体育文化的支撑

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游戏的因素,体育领域尤其明显。体育文化在最初阶段就具有游戏的特征,它是在游戏的形式和态度中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文化尤其融合了游戏本质的精神,比如竞赛体现的就是游戏特征的紧张与不确定性。在竞赛中,一旦要求实用、技能、勇气和力量的时候,游戏的因素愈强,竞赛愈困难,旁观者就愈是紧张、愈是入迷,竞赛就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游戏与竞赛又具有本质的同一性,竞赛具有游戏的全部形式特征,也具有游戏的大部分功能特征。

游戏的最大魅力还在于游戏精神即是平等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体现,只对那些进入其中的游戏者和旁观者才起作用,他们已经变成游戏伙伴或是游戏的一部分而且也愿意如此。同时在竞赛中,它还产生这样一种理想的事实,即竞赛是一种成功,成功即是“获胜”,“获胜”假设了合作者和对手的存在,获胜的意义是一场运动的结果表明某人、某队或是某国为优胜者。优胜者赢得了多于竞赛或游戏之外的东西,比如尊敬、名益、荣益,而这种尊敬和荣誉立即能引起获胜者所属团体利益的增进。赢获的胜利可以很容易地从个人转到团体,再从团体上升到国家荣誉。这只是竞赛的第一重要性。竞赛的第二重要性是竞赛还带动了经济和商业、产业的发展,竞赛或是游戏与经济相关联,竞赛者领受胜利品,感受尊敬,体会荣益的满足感,而商人则制造这些奖品、胜利品、消费品,获得利益。竞赛的第三重要性即是竞赛精神也是体育精神,是游戏的本质精神:具有公开与公平,竞争与进取、勇敢、冒险、承认不确定性、忍耐紧张、超越极限的含义。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也是为了这种国家、团体、个人的利益,有些人甚至有些团体和国家靠弄虚作假、诡计和外界的帮助来获取胜利,他们不惜牺牲公德和更大的健康代价,在竞赛中使用贿赂、黑哨、兴奋剂、暴力等手段,公然违反规则和公德,竞技体育在精神层面出现“异化”, 公开与公平,竞争与进取,开放与乐观的先进理念遭到质疑,同时也就扭曲了游戏精神的理念,游戏精神成了一种理想中的渴望和纯理论上的公平、平等。这到底是一种文明社会的奇特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的“思维方式畸形”?一方面是竞技体育的繁荣与进步,而另一方面则是体育精神的歪曲和倒退。设想,如果再没有了游戏精神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竞技体育引领人们的体育精神终究会走向哪里?体育精神凝聚人、团结人、激励人、鼓励人的特殊功效又何在?为了体育精神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传播、继承和固守体育的游戏本质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三 学校体育文化对游戏精神的背离

在Sport或是体育教育形式下的游戏正受到空前的、越来越严肃的对待,规则已逐渐变得严格与精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对运动加以不断的规范和监督,某种游戏的特征便逐渐消失了,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已经不再具有游戏的精神。因为学校体育缺乏自发性和随意性,它们使运动越来越远离真正的游戏领域,甚至使运动变得即非游戏又非严肃。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运动已经被提升到技术组织与科学完善的极致。但是它们却具有游戏的形式,它们的种种表现告诉我们,运动和体育是还能作为游戏来感受的游戏。

那么,学校体育文化本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游戏精神的因素呢?从文化的游戏因素角度讲,首先,学校体育文化中所讲的游戏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功能。这种活动和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者要真正进入角色,欣赏角色。游戏要以自身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对它的“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其次,游戏应该表现为是“自由”的活动、未确定的活动、非生产性的活动、虚构的活动和有规则的活动。它可以打破常规,也具有超越性。但是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是教育的过程,是大肌肉性的活动,是融入情感、信任、价值观念、表现性、创造性和竞争与进取性的充分的游戏性活动,必须体现游戏精神的平等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所以说学校体育文化更应该回归游戏精神的本质,传扬具有游戏规则和生命活力的体育理念。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到临,人们过分珍重生活实际、汲汲于功利。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技术技能的功用,游戏的本质精神被淡化。即便是有的体育教学融入了游戏的成分,也只是游戏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能游戏不能等同于能认知游戏的本质精神。游戏必须要有规则。首先,游戏规则的制定或接受,必须是双方的同意,不是一方强加给另一方。其次,是游戏规则的遵守,一旦有了双方同意的规则,就必须在游戏的过程中加以遵守。游戏者不能公然改变规则以期有利于己,如果有意改变规则,则无法进行有效的游戏。最后是游戏规则的监督,只要形成对等的双方,就能进行有效监督,监督必须是对立面的。从原则上讲,为了保证游戏有效的顺利进行,除了双方监督外,还须有裁判(教师)来进行监督,裁判(教师)必须中立公允。如果裁判(教师)因感情倾向、利益勾连或者其它原因保持表面中立但暗中又倾向某方,或者本身就不遵守借以评判的规则,那么游戏还是不公正的。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现在恰恰就是教师制定规则,教师规定运动内容,强迫学生接受,有时甚至会因为教师的职业倦怠而忽略学生对规则的遵守。从价值理论和信任教育的内涵来讲,裁判(教师)实际已经游离了价值和信任的本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体育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也就成了“空谈”。 其实,不仅仅是游戏和竞赛要遵循规则,它实则也是人类共同生活与活动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准则,是人们期待、遵守、尊重为人类共同生活和活动所要求的原则、价值和理想。作为学生,面对社会的异化、生存压力、心理障碍等等问题,纯粹和干净的体育游戏精神来得是多么的珍贵,她应该是一块净土,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又从遵守规则的视角与社会实际相连。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的本质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远比学校体育教学单纯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品德的灌输来得更实际、更直接和具有更高的严肃性、价值性。

四 社会体育尤其缺失游戏的本质精神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的精神生活是浮躁的。情感的失落、夫妻间的隐忍、社会制度的不公、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强权的压迫、贫困的艰辛、富有的空虚等等,无论是生活状态好的人还是生活状态差的人,精神生活都在不同程度地贫乏着。人们需要像具有游戏精神理念的社会体育项目来缓解紧张、释放压力。而现代社会体育恰恰缺乏这种精神,所以,我们倡导社会体育回归游戏精神本质和趣味性。因为游戏精神是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骨髓,具有公开与公平,竞争与进取、凝聚人、团结人、激励人、鼓励人的特殊功效,能使人得到许多平凡实际生活中得不到的满足,是维护和保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它更具有缓解紧张、压力的功效,最重要的是它能创造快乐。尤其是组织和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游戏,体认游戏精神,还能培养人们宽容和豁达的心态,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和修养。从更深的层次感悟,游戏和趣味的社会体育还能够克服人类的自卑,克服人类的孤独,克服缺陷。国家体育总局李力研研究员就很深刻地从哲学角度提到了克服缺陷就是体育的使命,体育就是力图让人类变得完整、完善和健康,体育克服着人类的自卑,体育克服着人类的孤独,体育更为重要的价值是“拯救自我”,克服“异化”。所以,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倡导和提议社会体育回归游戏精神本质和趣味性。尤其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游戏精神本质的探寻、思考过程中,还会锻炼收集、整理、分析、计划、创新等高强度思维,同时养成平等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这是一个多么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作为社会公德的储备,还是文化价值的研究,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荷兰]胡伊青加:《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力研:《康德的“补丁”—人类困境与体育运动的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 郭琳、曹荣芳:《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谈体育实践课教学的超越性》,《北京高校体育研究与实践》,2004年第5期。

[4] 沈晔、王章明:《论体育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本我”与“超我”》,《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张宝霞,女,1974—,河北南皮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工作单位: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论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现代化 篇7

1 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为体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体育现代化是体育活动发展至现在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体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融入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 需要融入大量先进的人文理念, 究其而言体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较强、且复杂的体系, 而体育人文精神就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其对体育现代化建设也发挥这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如, 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 可以有效的规范、强化广大体育运动员对体育活动的热爱, 以及对社会发展所负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等, 同时体育人文精神也对运动员有着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要求, 无不体现出现代化发展下对人类道德水平的要求, 可以说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现代化的背景下, 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往往要比这软实力、软件设施的建设要简单许多, 所以, 体育现代化的建设, 不仅仅要有具有高新技术的现代化硬件设施, 更要求体育运动员具有高水平的体育人文精神。体育运动员的人文精神达到现代化以后, 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现代化的目标。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 全世界已经进入到人文主义发展时期, 人才将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传统的机械生产也将被人文主义取而代之, 而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也被世界各国所认同, 如, 我国海尔集团董事长这样说过, 在海尔集团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 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而在体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也需要借鉴企业成功发展的案例, 有效地将体育现代化建设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融合起来, 使其实现互动, 不断地强化以人文精神为主、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建设、现代化体育建设, 试想,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体育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凸显, 通过不断强化体育人文精神的建设, 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运动员的道德水平、体育专业素质以及一个国家体育团队的凝聚力, 从而实现高水平、高专业水平的赛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 西方文化也广泛深入到国内, 对此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 要结合我国体育人文精神、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来容纳西方有魅力的文化, 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文化中, 最终形成我国所独有的体育人文精神、现代体育文化。

2 对体育人文精神和现代体育学科之间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体育现代化离不开体育科学的扶持。体育科学对社会的发展及体育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 但科学技术离不开人文精神、创新精神。首先是让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人, 同时具有崇高的理想情操、正确体育价值观的人传播人文精神;其次是通过他们的体育舞台表演、运动示范, 正确引导体育文化、体育文明向健康方向, 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运动技术的革新、体育科学的创新、体育竞赛的高难度、新颖性、艺术性、娱乐性、朴素性、互动性均能强烈地表现体育的真、善、美, 展示中国人文精神和风采。坚决摒弃狭隘的实用主义, 如, 兴奋剂的滥用。建构现代体育人文精神, 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体育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精神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为科学发展的科学求实精神;为体育、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参与精神;为比赛的公平竞争、为表演的尽善尽美而不懈努力的积极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拚搏精神。对于体育科学工作者来说, 在以科学、求真的方式来把握体育时, 真理的内在价值是第一位的, 真实完美本身就是追求, 也是研究者唯一的真正使命。有人说学者的真正使命概括为:“高度的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 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马克思说:“有幸从事科学研究的人, 应当将自己的研究为人类服务。”因此, 在建构现代体育人文精神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观念要批判地继承, 如, 中庸之道, 一团和气, 不讲原则, 老好人;一方面要以出世 (民族、国际的高度) 的态度研究科学, 为体育科学而科学, 为体育而体育, 不计个人得失而献身于科学、献身体育;另一方面, 以积极的态度关爱体育, 以天下为己任, 为实现人文主义目的而创造和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文化, 以造福于体育、造福于全人类。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建立起一种既合乎现代体育文明、人类普遍之公理、又具有鲜明中华民族体育特色的新人文精神。

3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 在此背景下, 人文精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正负效应并存的问题, 即以个人主义为本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仍大量存在, 所以, 我们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 不断地深化研究体育人文精神, 不断地推动人文主义理论向前发展是我们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在体育活动中, 一些黑哨、假球现场依然大量存在, 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体育人文精神的暗淡, 所以, 不断地构建体育人文精神, 不断地生化体育精神乐园, 找回体育运动参与者的正确价值观念也是我们当前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而我们要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体育人文精神的现代化, 为促进我国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锡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理念的有效渗透[J].大众科技, 2013 (4) :151-153.

[2]张铁新.浅谈人文精神在体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 2013 (12) .

[3]卢欢.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李志伟, 冯萍.试论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7-9.

浅谈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篇8

一、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 个性的发展, 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 与同伴的合作精神, 公正的看待问题, 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 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 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 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 细读精研教材, 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 教学过程中, 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 体育精神的培养, 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 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 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 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 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 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 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积极参与意识, 发展其个性。

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 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 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发展个性, 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3. 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 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 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 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 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 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靠智慧、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不断取得进步。

5.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不怕困难, 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探析高校体育精神的本质与内涵 篇9

1 高校体育精神的重要本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一再强调应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足见对于体育的教育功能的重视。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非常独特的教育和影响。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 应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和祖国, 提高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自觉性, 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无数事例证明, 任何一种停留在技术层面社会活动和现象, 都是较低层次的和不成熟的;要进入成熟的科学阶段, 就必须深入到内心的精神和意识层面, 并对人的心理、意识及行为产生影响。

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影响, 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意识就是体育精神。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体育运动中对勇气、耐力、意志力等方面执著的追求,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自身的潜能, 来达到增强精神力量, 争取精神世界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作为通过体育运动所培育出来的意识形态, 体育精神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 成为人类内心世界一种坚定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所以, 我们才会为申奥成功、赛场夺冠感动得热泪盈眶和心潮澎湃。这正是体育精神具体体现和魅力所在。体育精神成为人们追求运动实践中精神力量的目标, 是因为其在符合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的同时又集中概括了人们体育审美意识。它所具有强大的精神能量, 能使人们产生震撼激励、鼓舞教育和启迪等一系列正面效应。人们认识了它的重要性后, 便会自觉自动的接受它的影响, 充分利用体育本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契机, 将其极高的教育价值作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要素, 来实现身体、心理、精神多方面的均衡发展。

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人格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和愉快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使之行为纪律规范化, 遵守规定规则和程序, 遵从社会既定法规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公正地看待问题, 形成竞争合作、拼搏进取、与同伴配合协作的能力和团体荣誉的信念和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体育运动中, 战略战术的运用、技术手段的优劣、比赛方式和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 但其体育精神的内涵是相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就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 通过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逐渐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 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2 高校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2.1 艰苦奋斗精神

不同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拥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伴随着改革开放, 在满足了温饱需求物质生活的基础上, 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艰苦奋斗精神开始朝着勇于克服, 战胜一切困难和永不满足, 创新进取的更高精神层面持续发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科学要持续发展, 社会要不断进步。而所有的发展和进步都要靠艰苦的创造来实现, 高科技高节奏的脑力劳动也因此越来越受重视。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导致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 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高强度节奏和重重压力普遍缺乏适应承受能力。体育具有在别的课程中所无可取代的教育功能, 能够加强他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品质培养, 有效的提高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尽早担当起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

2.2 拼搏进取精神

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 单纯的体育教学不可能使他们掌握较高水准的运动技术, 竞技体育更多的是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是放松身心的具有娱乐性质的项目。但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能以技术水平来做简单的衡量, 它早已渗透于体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竞技体育中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非常突出, 能够极强感染和推动当代大学生拼搏进取精神的培养。因此, 体育是一项可在实践中锻炼、培养、成就人才的事业。

2.3 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许多项目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离不开男运动员默默的付出与帮助。可以说我国所有的世界冠军都是集体主义的成果, 国际大赛中获奖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不知名陪练辛勤的付出。这些实践都证明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青年学生在体育运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教材的选用方面, 都应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因素。有些对抗性与合作性较强的项目是进行教育的好机会, 学生在学习平衡竞争与集体协作的关系时, 不知不觉中的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在对集体的概念有了具体、鲜明印象的同时又能深刻而形象地领悟到, 个人只有真正融入到集体之中才是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这种认知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有着积极健康的影响。

2.4 公平竞争精神

竞技体育的灵魂所在是公平竞争精神。奥林匹克运动全面展示了体育的竞争精神, 这种精神在公平基础上, 将激烈残酷的竞争与和谐宽松的氛围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在竞争中以交流代替排斥、以友好代替对抗。通过这样独有的方式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扩大共识、增进友谊的同时, 也使更高、更快、更强作为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大学生必须提早学习并具备这种公平竞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又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间, 做到和谐相处与友好竞争并存, 以推动个人的良性发展。

2.5 遵纪守法精神

比赛的进行或判罚, 与体育活动中规则和标准的强制性是分不开的。裁判规则和体育规则是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必须遵循的, 这是对于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现代教育专家经研究后认为, 在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通过体育活动对于遵纪守法精神的培养, 会极其有效的降低犯罪率。可见体育活动中的赏罚分明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公民社会的契约精神和文明友善的行为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会严于律己、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原则。

2.6 开放创新精神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在呈现国际化姿势的同时, 需要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教育工作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开放意识, 通过精神特质和价值向度来对校园体育工作进行整合构建。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 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长久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必须依靠教育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发扬学术民主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营造构建和谐的体育创新文化环境。因此, 为弘扬校园体育精神, 也为适应当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园体育精神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3 结语

体育精神是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成分, 同时体育教育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与体育精神是互为前提和互为基础的。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都应该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并积极主动的承担, 乘势而上将思想工作提高上升到精神层面。为高校体育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进而把大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可兴, 黄晓丽.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9) .

[2]陈友民.试论现代大学体育精神[J].江苏高教, 2010 (5) .

论人文精神与大学体育课程教育 篇10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体育,人文体育观

1 前言

体育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体育教学本质是通过身体的运动达到对人的培育与教化。从当今大学体育的教学现状来看,高校的教学目标仍然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外在表现形式,而对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体育精神存在明显欠缺。重新审视当下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只重视体能而忽视精神培养的模式,在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文就是指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是对人的根本态度和任务。人文精神就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类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人文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健康品格培养和豁达性格完善[1]。

由此可知,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品性培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自觉地坚持和弘扬人的精神主体性,尊重人格和人性,肯定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品位,进行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人文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之一。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人文思想与体育教学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把握体育教育的人文本质,深刻理解体育中的人文精神,对素质教育,对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2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精神是先秦儒家思想的灵魂”[2]。“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专辞》,可见早在先秦,儒家就比较注重人文教育,将教育目的从传统的外化技能传授提升到人的内在修养培养上来,着眼于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体育运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体育运动可培养学生的竞争开拓精神,文明行为和社会责任感。我国现今的大学体育课程同其他专业或者公共科目相比明显处弱势地位。首先,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可以说仍然处于附属地位,未受到国内相关部门的关注,也没有引起大学一线体育老师的足够重视;其次,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对体育课基本处于应付考试的程度。如此看来,发展与加强大学体育教学,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思想教育非常有必要和迫切。在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力、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培养,所产生的结果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纯粹只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而并没有挖掘体育运动中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等人文精神。从而导致学生自主能力、情感意愿、体育价值观、人格塑造、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整体不和谐发展。

这些问题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从训练人的身体机能出发,提高学生各种身体素质,或者是为了应付教育部规定的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体育健质达标测试,这种体育观把整个注意力放在对人的生物性的效果上,只一味要求人的生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只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使得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与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把体育课程教育当作了一种纯粹的育体活动,而淡化了其浓默厚重的育人意义[3]。

3 树立高校人文体育观

“人文体育观,指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3],这是胡小明在1999年提出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呼唤体育以人为本,体育不能无‘人’”的主张。

“人文体育观是以人文的观照去阐释体育,指导体育发展的思想体系”“当代人文体育观价值体系的建立,将使人们意识到体育所蕴含的人性意义,并使体育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推动体育真正走上‘以人文本’的科学发展轨道[4]。”

学校体育是我们体育教育的基础,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不仅是锻炼学生体能、体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如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和本领、构建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夫全面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首要的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力,随外围环境而发达,有障碍则萎缩矣”[5],可见在他的眼中体育是首要,与人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而当今高校的体育教学状态并不乐观,课内体育不受重视,只关心成绩与学分。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也缺乏指导,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外,对体育多采取放任态度,一些措施和管理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首先必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明白体育不仅仅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能够满足人们增强体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体育是全面开发人才治理的强大动力。体育活动本身是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身体活动。如果不锻炼身体,那么大脑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工作[6]。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首先要形成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要在心里重视体育。如果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对某项竞技活动产生极大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和精神。

体育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共同的爱好和运动过程中容易使人的关系融洽,有利于产生心灵的共鸣。大学体育规范着高校学生的习惯和行为,通过体育也塑造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大学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比如足球比赛,篮球与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紧张、单调的气氛,减轻学生的压力,增加学生学习生活情趣。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经验。可以说,体育的人文价值功能,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体育塑造人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主体性。体育在大学校园生活中丰富了大学生的身心,使得学生保持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体育是大学一项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尤其是在体育竞技活动中,这些都表现地非常明显[7,8,9]。

体育活动中人的身心是互动与发展的关系。高校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要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要面临着以后工作就业的压力,所以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得到减轻,人的精神也会轻松愉快。同时体育活动本身也需要精神参与,其精神自身得到锻炼和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学生的情感变得丰富,意志受到磨练,懂得如何团结协作,这些作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能够培养人乐观、勇敢、进取、豁达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优秀品质[10,11]。

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加强大学生人文体育观的建立又是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1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学校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组织体育活动方面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只有几个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才能使体育朝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树立人文体育观对大学体育发展非常重要。

4 建构大学体育人文精神

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中级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3]。可见,以人为本,重视人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才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建构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首先,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应体现与加强人文精神方面。当今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前进的,那么如何更好实现体育目的与作用,使体育能够身心兼顾,更好的为人服务、对社会有利,就是体育教学探索的最关键、最重要的任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在要求学生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精神方面的要求,比如明确对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文明学习与生活态度的要求;明确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心理健康方面:学生智力发展状况,心理适应能力,情绪、反应能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竞争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团结协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体育文化素养方面:应该加强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学生身体锻炼运动与评价知识,体育基本技能活动以及体育道德观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道德观念和独立锻炼与体育欣赏能力等。

重视体育的人文性能使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和谐统一,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当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就对高校的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教学中,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的高校体育老师还局限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很多高校老师对体育理论不够重视,教授内容单一,教法传统没有创新性。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怎么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质量,怎么提高体育在高校的地位,真正达到体育育人为目的的教学就至关重要。当代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践这一过程,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把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权限下放到体育教学部,再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决策课程内容,然后教师更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校环境和学校体育校园文化构建等,大力、充分地渗透人文理念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运动与锻炼中成长、成熟,从身体到心灵达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人文教育思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文的社会是不能想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接受者,学生应该是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有权利也应该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学校应该针对各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那么教师应该一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发挥其所长,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其他课程一样从中赢得信心,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引导和感染学生;学生于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且培育自身追求和平、自由、民主的体育人文精神。

最后提到的是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目标内容,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能动性要很好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最后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没有最后的考核评价体系,一切努力就没有标准和量化的尺度,没有优劣差别,就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意义。那么学校评价体系应该怎么做相应的改革,才有利于体育和谐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程度和量化学生的考勤,以及最后的考试和最终得到的分数情况,那么这些硬性措施有时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不敢轻易去改变,害怕影响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打击师生的积极性,还严重忽视和影响学生的情感、意愿,自主能动性和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形式,才能适应新时期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可以采用态度决定一切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分数,比如一个比较肥胖的学生上课过程中非常认真努力了,通过一年学习100m成绩较学习初提高了3s,但100m考试还是没达到及格标准,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给其及格,甚至优秀。另外,也可以通过区别教学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合其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不是“一刀切”地教授同样的内容,即在教学与考核内容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所改变,选择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来代替其不适合的教学内容。

体育文化是人的精神文化,体育文化促进人文精神的升华。体育文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所追求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性的健康和活力,在精神层面,体育文化的精神应该能够带给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强调体育对人的全面塑造,有必要把人与文化作为学校的双向建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问题。

上一篇:法律修辞下一篇:直流电源监控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