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地教学化

2024-05-27

工作场地教学化(精选七篇)

工作场地教学化 篇1

在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物业管理一般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型物业管理公司,这提高了高校物业市场化运作及管理的水平,实现了校园物业企业主体的自主经营,提高了运作效率。

在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培养、工学结合”的背景下,物业公司入住校园,作为高校最有便利条件实现校企合作、完全对口的物业管理专业,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深化校园物业公司与专业间的校企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校园物业公司而言,这是它的一个责任,同时,通过加强双方的合作,物业公司通过完全融入专业教学工作,形成紧密的互生关系,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能确保在下一次公开招标中击败对手;对物业管专业而言,这是落实“工学结合”,充分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实现企业工作现场教学化的重要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现状

珠海市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于2005 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物业的管理方,已挂牌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参与到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合作现状

1.中竣物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等制定。中竣物业作为物业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在制订各级人才培养计划时,都参与相应研讨和指导,提供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在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原则上要求各任课教师,咨询中竣物业相应部门的意见,争取获得相应部门的支持,使各课程的重要实操内容能够与企业工作计划一致、同步,逐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

2.中竣物业在专业教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实习。自2007 年以来,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为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100 余人次的专业实习机会,提供了多批次的认识实习机会。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及全面性,专业实习学生实行轮岗制,实习岗位涉及安保、宿管等,加深了学生对物业企业的理解,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自入驻校园以来,中竣管理河源分公司逐步融入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一是消防器材专项训练的校企融合,通过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由公司主管向学生演练展示,主要是灭火器训练、水带的抛卷训练、营救逃生训练等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协助专业开展消防演习,包括逃生软梯、警用器具、安全器具等工具,并有相关管理人员实地参与指导,加强了演习的逼真性,有效提高了演习效果。

3.中竣物业参与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竞赛。为更好地强化学习效果,以赛促学,物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在校内技能竞赛方面,中竣物业一是在大赛服装、器具等道具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现场的评比环节,并给予点评,促进了专业校内技能竞赛的逐步提高。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中竣物业作为校园物业的管理方,认为其工作就是做好校园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深化融合的重要性,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对配合物业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等有畏难情绪,认为是职责之外的工作。在物业管理专业方面,对充分利用校园物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中竣物业的资源,导致日常教学与校园日常物业管理衔接融合不够紧密。

2.缺乏常态的交流与协调机制。目前,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的交流与协调,主要由专业主任和项目经理对接,一般是有事情需要协调时沟通,临时性、随机性明显,导致日常校企合作对接一般是就事论事,缺乏规划与深入的协调,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的发挥。

3.中竣物业隐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训器材、设备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主动去发掘校园物业公司已经拥有的相关器材及设备设施,导致不少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隐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提高。

另外,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由各任课教师单独制订,任课教师只考虑到了课程的逻辑顺序、主次内容等,没有考虑校内物业公司的实际工作周期及日程排,导致任课教师在讲授需要实地操作或观摩的内容时,校内物业公司却没有相关的工作安排,二者的时间不一致,限制了校内物业隐形资源的利用,影响了授课效果。

4.中竣物业兼职教师人员有限。中竣物业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弱,能够胜任兼职教师的人员有限,限制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合作模型的构建

作为高度对口的校企合作双方,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的合作,可以考虑将物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与负责相应职能职责的部门对应起来,校内物业公司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的对应关系有:物业设备类课程,对应泵房、配电房、配电柜、保安监控室、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电笔、疏通机、扳手等资源;绿化保洁类课程,对应枝剪、锄头、剪刀、打草机、喷雾器、竹筢、玻璃刮、地拖、手推车、扫把、拖把、铁铲、斗车,吸尘器、清洁剂等资源;安保类课程,对应消防监控室、保安值班室及岗亭、钢叉、警棍、木棍、盾牌、钢盔,对讲机等资源;实务客服类课程,对应宿舍入住管理流程、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各部门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制度等资源。

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工作内容项目实操化,初步构想的校内物业与物业专业深化合作模型见图1。

四、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专业合作的路径

(一)相互参与对方行政例会

一般而言,物业公司都有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物业专业也有每周一次的专业教研室会议或活动。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教学与工作上的协调一致,建议双方建立常态的互知互通制度,即专业主任或委派教师每周或每两周参加一次物业公司的例会,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每周或每两周都参加一次专业教研室的例会。通过制度性的互知互通,可以使物业公司知道相关课程未来1—2 周的教学安排及实践实操需求;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主任的传达,知道物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可以提前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与物业公司沟通,探讨能否调整物业公司相关项目的工作计划,以便实现教学计划与物业公司的工作计划相协调。

(二)以公司日常管理项目为抓手,鼓励管理人员参与日常项目化教学

1.强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对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如安全管理等,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建议继续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进一步发挥校内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校内物业管理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挖掘和运用校内物业公司的资源潜力,有利于该课程中实践实操部分的开展与实施,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制订更加灵活的外聘兼职教师制度。传统的外聘兼职教师,一般是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完成整个学期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连贯,外聘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企业人员由于工作任务或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都无法接受此类教学任务,导致聘请合适的兼职教师比较困难。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学校可以考虑允许按照总课时的一定比例来聘请兼职教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不需要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专任的任课教师可依据课程的课内实践实操需要,灵活确定该门课程的外聘课时数量,常规的理论课程,建议按照总课时的10%—20%来确定。这样可以既保证课程的必要课内实践实操有企业导师的指导,又可以缓解企业人员对担任整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畏难情绪。二是考虑到企业人员工作日需要上班,其空闲时间难以提前确定,建议此类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确定,主要依据兼职教师的空闲时间,由任课教师与兼职教师沟通确定,从而解决此类兼职教师怕没有空闲时间而拒绝的问题。

3.深化双方人员融合,实现双向任职锻炼交流。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互通互知,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对有培养潜力或专业操作方面已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公司管理人员,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的教学方法技巧培训,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巧等课程,提高他们教学方法及理论水平。

二是继续培养、聘任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使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了解教学中存在哪些课内实操与实践需要外聘教师讲授,也可思考物业公司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实操实践中,深挖物业公司的隐形资源。

三是建议双方探讨专业教师到校内物业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到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可以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实操技能,也能深入了解物业企业所拥有的能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4.争取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同步,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为更好地以校内物业公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教学中实操项目与企业工作计划不一致,充分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建议校企双方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各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召开一次由物业专业全体教师及物业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沟通协调会,各专任教师详细介绍所负责课程计划进行的课内实践实操计划,初步计划进行时间及所需资源,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依据工作计划或惯例,介绍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时间。通过双向沟通,各专任教师可以确定所负责课程中实践实操计划的大致时间安排计划。

二是在实施课内实操计划前的2 至3 周,各任课教师,特别是房屋构造、安全、物业设备、绿化保洁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前与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再次进行沟通协调,再次确定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具体时间,再结合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协调出一个学生可以现场观摩或实操体验的合适时间,实现校内工作现场课堂化、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

三是在课内实操计划完成后,各任课教师应总结此次教学效果,总结此次校企合作共同授课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协调合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5.扩大合作空间,加大横向互利合作。校企双方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空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探索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双方完全对口、相互比较了解,能够较好地渗入对方工作中的便利,探讨开发基于校内物业公司日常工作内容课堂化、日常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教材,探讨编写一本真正融校内物业日常工作与日常教学于一体的项目化教材,探索实现“工作教学相融合,企业专业相融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二是扩大双方的横向互利合作。基于校园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整体上还不够高,而高校相应专业拥有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建议双方可以开发适合员工培训的课程,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物业公司管理水平;在我国物业将进一步兼并整合的大趋势下,校园物业公司也有必要进一步走出去,对外拓展新项目,对内优化管理,建议双方可以采取物业公司出资、高校付出人力开展研究的横向课题模式,探讨如何将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物业公司的经营发展优势。

三是深化校物业管理协会与中竣物业融合。校物业管理协会,作为物业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个组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与视野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锻炼学生技能,丰富课余生活,建议协会多与中竣物业协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公司日常的维修、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参与校重大活动的现场管理协调中。对中竣物业,建议探索加大对协会活动的支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冠名赞助支持,使日常的员工培训等工作与协会的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中竣物业在校的影响力。

四是为公司在本地的拓展提供支持。建议中竣物业与物业专业建立项目拓展小组,共同对本地的物业市场开展专项调查,及时掌握河源物业市场情况;在对具体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物业专业发挥其特长,为公司招标书的制作提供支持与协助,提高公司项目拓展的成功率。

摘要:在后勤社会化背景下,高校的物业服务基本实现了专业管理。文章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与珠海中竣物业为例,提出了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业管理,工作场地教学化,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韦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3,(3).

[3]叶昌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4]黄继刚,李琳.独立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小班化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教学方面:

1.在实际教学中体会小组合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小组合作教学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小班化教学工作总结。尤其是数学学科,需要学生探索,交流的知识很多,实行小组合作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确实有很大的提高。

比如:以前上课时,一教师讲授为主,难免有些学生会养成不动脑,坐享其成的习惯,甚至会溜号;现在上课,提前在学案中提出问题串,学生讨论,互相谈想法,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交流的环境中学生不溜号了,发言更积极了,反应慢的学生有人手把手教了,工作总结《小班化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在课堂批改时,只需要批小组长和华考范文网提高学生的投入度和关注度,除了加强小组合作,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只做少部分时间的精讲之外,作为数学的教学,习题的设置也要多花些心思,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愿意去思考,能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小组成员间更团结了,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

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主动做练习册的学生,我根据练习量的多少给小组适当的加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曾经给小组扣过分的同学,为了能够给小组加上分,做练习册的积极性更高。这样一来,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加深了学生对小组的责任感。

2.课堂学习的安排

1.时间的分配

(1)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办到的,教师绝不取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

者。

(2)增加小组合作交流、合作的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解习题,在这个活动中,形成学生对认知结构的精制和升发。

2.增加课堂密度

(1)对表现积极的小组发放“智慧豆”,减少给小组加分浪费的时间;

(2)能够小组内解决的问题,不必要全班统一讲解,加强组内合作,提高课堂效率。

3.学生的投入度和关注度

体育场地教学改革探讨 篇3

一、体育场地教学应因地制宜,根据各自学校的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以多元化的建设思路体现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年级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8平方米到2.6平方米不等,各地区的体育经费也相差很大,而国家规定的中学7平方米、小学5平方米的标准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地方根本无法保障。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在如此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下,体育场地教学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当然除硬件上的客观因素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笔者认为,解决这类问题,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体育运动,有效地化解矛盾。

首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深入挖掘体育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场地,并根据空闲场地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体育运动。一来可以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二来可以扩展体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如利用校园内的小块空闲场地(如空闲道路、树林等)开展传统的踢毽子、跳皮筋等活动,既解决了场地的问题,又将全民健身运动在学生中推广开来,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场地不足的问题。

其次,发挥创造力,改造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资源,走出去拓展户外体育场地,弥补体育教学的不足。每个学校都多少有一些空闲场地资源在某个时段不再使用,体育场地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改造,用来弥补场地不足的状况。例如楼房的屋顶加上网栏,就可以变成一个不错的球场,用来进行羽毛球、乒乓球教学就十分理想。再如电影院、食堂等在特定时间使用的场所,完全可以在空闲时间用来开展慢跑、立定跳等教学。除了开发校园内的资源,还可以走出校园,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寻找。在南方,一些有安全保证的江河湖海是开展游泳、冲浪、沙滩体育教学的天然场所,在北方可以利用山丘、平原开展滑雪、滑草、滑冰等适宜的体育项目。

二、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设施,通过改造、重新设计、自行组装等多种手段,以适应教学需要为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许多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只是针对某一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并不能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需要。例如为了节约经费,使用成人足球、篮球来进行中小学学生的球类教学。这样一是容易造成小学生的意外伤害,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二是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反过来如果真正购买使用了小型篮球和足球,高年级的学生又不能使用,又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利用,创造性地来解决问题。如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型篮球,可以用来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跳高摸球、力量投球等练习,从而一物多用,节省开支,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自行改造组装器材,如可以利用杠铃杆和支架制作小双杠,利用破损足球内胆制作水球,利用废旧轮胎制作护栏、秋千等。一些器材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处理,设计成能够完成多种教学环节的工具。如将低年级学生使用的双杠作为高年级学生练习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的器材,把篮球和排球架网设计成可调节高低的结构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这些利用和改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拓宽教学器材设施的应用范围。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宽体育教学器材设施的应用,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施,发挥潜能,又要通过自制、改造、组合等多种途径,达到体育器材的多功能和多用途,提高器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又节省开支和经费的目的。

三、改进体育场地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效果,体现学生中心的地位

传统的体育场地教学,教师在讲授动作要领和技术规范的时候,学生由于不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学习,不自觉地产生了放松的思想,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等到讲完了进行练习时,各种问题还是存在,教师还要一遍一遍地重复再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体育场地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环境所决定的。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源头抓起,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周围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把体育场地变成他们自己的活动场所。教师在讲授动作要领时,可以让若干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在练习时根据学生动作的错误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正讲解,再辅之以教师的正确演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讲授铅球投掷动作要领时,笔者请了4位学生分别演示了持球、转身、发力、投出四个分解动作,并告诉其他学生这四个动作的要领。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在上面演示,都十分感兴趣,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定格的“固定”分解动作,都觉得很“好玩”,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来。这时适时地说:“同学们你们看,他们4个人的动作就像动画片一样,只要把这4个动作连贯起来,就可以把铅球投掷得更远。”这样一说,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就不那么抽象而变得形象具体了,加深了他们的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对某些项目有畏难思想,有的对某些项目兴趣不大,这些问题在体育场地教学中会集中体现出来。对待这一问题,应采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对有畏惧思想的学生,不要强求,巧妙地利用多种方法来慢慢引导。例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对跳高项目有抵触情绪,笔者在指导他们进行练习时,不动声色地降低了栏杆的高度,当他一跃而过的时候,一下子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再练习时主动要求再来。这样适时“做假”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暗示,这在运动员的训练中也时有应用。

综上所述,体育场地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这一环节一是要从硬件入手,深入挖掘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新型体育项目,拓展户外运动空间;二是要从体育场地教学的方法上入手,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来。

变电站高压场地宜砂石化 篇4

(1) 草坪在种植后还要花人力和物力进行浇水, 还要经常性地拔杂草和进行草坪整理。而采用砂石化的场地, 可以大大减少场地维护的工作量, 降低场地维护费用。

(2) 砂石场地相对草坪场地可以减少变电站发生火灾的可能性, 在秋冬季节, 草木干枯, 干燥的草坪很容易引发火灾, 对场地上的设备构成威胁, 而采用砂石化场地则不存在着火的可能。

小班化教学工作总结刘 篇5

小班化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小班化的教学,扩大师生交往的空间,使每位学生都拥有均等的参与教学的机会。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实行小班化教学,并对班级人数进行了限定。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也早就纷纷推行了小班化教学。推行小班化教学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了“老师作为权威高高在上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成为“探讨型”,尊重和了解每位学生,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上升,能力普遍增强。

一、总体来讲,小班比大班好,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的体会与其他实行过小班教学的老师的体会并无二致,我感受较为强烈的小班教学的好处主要有这么几点:

1、教师可以关注教室中每一个学生。“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教师的视野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这是教师关注的最大值。28人的班级就为我们关注每个学生提供了可能。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言行举动甚至是学生的表情变化都逃不过教师的“法眼”(只要这个教师在课堂里乐意关注学生的活动)。这样,课堂的纪律较好调控,学生分心、做小动作等行为比大班要少得多;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使“从每个学生的学情出发”不再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如果需要的话,一堂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大班教学时,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往往淹没在大班的人群中。得不到教师关注的这部分群体,往往会因为群体的忽视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这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而小班化教学虽然说不能体现绝对的公平,但教师对每个个体的关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显然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那些内向或暂时落后的学生也变得相对开朗自信。比如,我们班的赵文龙同学,原来性格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流,自从我在班中实行分组教学后,他在组内成员的带领下,为了给本组争光,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并且也善于与同桌交流了。

2、对教师而言,小班教学让教师“省力”了。课堂上,教师不必扯着喉咙用尽元气大声“嚷嚷”以求班级五六十名学生都能听到;小班教学中,教师适中的音量就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听力要求”。有的课型,教师甚至可以坐在学生中间,既有亲和力,又让教师更轻松些。之所以在省力上面加了双引号,是因为这个省力只指体力上的,而脑力上付出,却应该更多才是。

二、针对小班,教学行为的一些变化 1、28人的课堂与50人的课堂自然是不同的,学生人数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①小班化教学让教师不再执著于一直固守的讲坛。大班教学的时候,也并不是不想走下讲台,而是下了讲台,教师很难有“立足之处”,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忽视群体中的一部分,只有讲台是总揽全局的。小班了,讲台和学生座位间有一大块空处,我现在一上课,就站在那个位置,是在学生中间的,似乎就在跟学生面对面地交流,那感觉,很亲切。上课过程中,更深入到学生中,到学生身旁去,因为小班而成为可能。这样的课堂,无疑比大班教学多了一份融洽。有的课,采取的是对话式教学方式,就可以坐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亲切交谈。这让我想起了六年级的课文《孔子游春》,圣人与三五弟子们坐着谈“志”的问题,有问有答,有议有论,有抒情评点,自然亲切,其乐融融。小班教学较之大班教学使更多切合文本内容的开放的、自由的教学形式成为现实,无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人性、更融洽。

②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很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行为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堂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班化教学使得讨论法实施起来更为有效。讨论法比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大班实施讨论法的时候,因为人数太多,有些学生会借助讨论之名行聊天之实,也因为人数的关系不能让每组学生展现讨论结果,所以讨论法并没有真正地达到它应有的效果。虽然小班教学实施讨论法的时候没有大班那样“热火朝天”,但讨论结果证实讨论更为有效。班主任调节了班级座位,6个人排为一组,使小组同学交流更充分了。小班教学中,如果课堂需要,可以充分发挥讨论的作用。

2、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可以更多一些“深耕细作”了。小班化教学可以有意识地采用传统批改和面批相结合的改作方式。对于作文来讲,面批的方式绝对比教师详批加评语的方式有效,因为虽然很多学生对教师的评语很在乎,但是仔细琢磨教师评比的学生却很少。有个别学生,一次写得不成功,经过教师的面批,又重写一篇,再与我共同商量讨论,在修改的基础上再重新作文,这样出来的作品比第一次要好很多,得到的效果也比光看教师的评语好很多。

总之,今后我要不断地认真总结和反思,我要进一步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进一步丰富充实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努力使自己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的教学目标。

小班化教学工作总结(道德与法治二年级)

小场地投掷项目的多班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场地;多班;投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66-01

一、要选择适合小场地的投掷器械

投掷器械选择可增加学习的安全性,选择投掷器械,建议选择那些质地柔软,重量适宜的轻物(适合小学生的)。如:海绵球、毛毛球、小降落伞、羽毛球、小篮球、小足球、橡皮圈、带球等。而在现有的小学投掷器械中,政府配备的投掷器械传统的仍然比较多,如:垒球、沙包、实心球,而面对这种情况,积极地建议上级配置部门依据学校的场地条件选择上面建议的器械进行不同的配备是一种方法。自主地研发、改造也显得尤为重要。如:自制密度不要过大的纸球、玉米芯插上废旧的羽毛制成小火箭、沙包上系上塑料跳绳做成绳包等等。结合其他教材进行学习同样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如:学习小篮球时结合传球两人抛接球练习、大力传球练习、大力击地传球练习、边线端线大力发球练习等;其次,要选择适合小场地的活动场地。在小场地进行投掷项目学习,最大的困惑是场地小。因此,需要安全合理地规划场地,小场地要将场地中间部分留给其他项目、其他班级体育课学习使用。投掷项目的场地要选择在场地一侧或一端,投掷方向要由里向外,外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架设有一定承受力、一定高度、一定密度的安全网或投掷墙。或者是选择在平行场地中间轴方向场地的一侧或一端进行,这样划分场地既节约了场地,也增加了活动安全性。例如:有的学校操场比两个篮球场稍大,在这样的场地进行投掷练习篮球场中间部分要留给其他项目、班级学习使用,篮球场外侧或两端部分场地可以作为投掷项目练习使用。

二、要按照小场地设计活动形式

投掷项目活动形式,直接关乎到安全,在小场地活动更要合理地去设计活动形式,以此来增加学习的安全性。因此,要增加集体练习自我抛接、对地投和地滚的形式。或者是整合活动项目,如:与跑结合、与足球掷界外球结合、与跳房子结合、与游戏结合等,从而达到提高场地综合使用效率的目的。

三、要设计适合小场地的组织活动形式

采用分组轮换的形式,可以节约活动场地,便于投掷项目练习。多组织集体学练,可以提高练习密度。充分利用场地上面的空间,既可以节约场地,同时通过变化练习形式也可以达到激发活动兴趣的目的。如:利用自制纸飞机或小降落伞向上抛,用自制的小火箭击打上抛空中的飞机和降落伞的空中大战游戏。设计这样的投掷游戏,较好地解决了投掷练习与场地之间的矛盾。

四、要营造适合小场地学习的氛围

工作场地教学化 篇7

2009年夏天,由最初自发拍摄采访发生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开始,到2010年夏天有二十一人参与其中,由此成为草场地工作站的一个“民间记忆计划”,自愿参与“返回村子”采访、并整理出深埋已久的民间记忆。参与其中的人,有过60岁的村民,有从事纪录片、剧场或其它艺术创作的作者,也有正在大学就读的学生。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卷入更多人参与和更多村子的老人进入采访记录。截止现在(2014年3月),总共有133人在村或回村采访,被访人来自20个省、246个村子的1220个老人 ,采访内容由“三年饥饿”延伸到“大跃进”、“土改”、“文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简言之:一种民间方式建立 “民间记忆档案”的尝试。(文/吴文光)

忘记过去意味着什么

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什么。

——刘震云 电影《1942》画外音台词

1

在学校时,有一年暑假跟着两位老师去郑州段黄河边上写生,闲逛时有附近山上的村民拿出几个生锈的箭头,说这是当年刘邦和项羽打仗时遗留下来的,原来山下就是传说中的楚河汉界:广武山广武涧。与此同时,听一位老师说他认识的一个朋友,去了同在河南的驻马店板桥水库写生。那些箭头的真假不得而知,但大概一年多后,我在北京一家德国画廊的展厅内看到一件三米多高、八幅连起来十多米长的《板桥水库》,展览的名字叫《你说呢,风景》,孟煌个展。

展览资料里介绍,为了完成这件作品,生于北京、长于河南的艺术家孟煌在驻马店市汝河干枯的河床上竖起一个巨大的脚手架,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描绘周围地区的全景,画面的聚焦则是在板桥大坝上看到的风景。发生在1975年夏天的溃坝事件让这座初建于1950年代的大坝引起诸多争议,灾难导致的死亡人数一直是国家机密,直到2005 年才公之于众[1],而在国际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的相关报告中,实际死亡数量与中国官方纪录仍有较大悬殊[2]。板桥水库于1993 年重建完成,现在也被开发出旅游区,而孟煌画中那些黑色的水草挣扎的形象,似乎透着不安的回忆和某种预示[3],令人难忘。

就在前几天,因为关注草场地工作站 “民间记忆计划”加上北京下雨,突然想起父亲之前讲过,村里的学校原来在靠河的东边,七几年时发大水冲坏过,后来就搬到了村子西头,而老家所处的位置正好就在南阳和驻马店的交界处,离板桥水库并不是太远。于是就电话询问,果然是七五年夏天的事,只是那里不是下游,没受到太大影响。说到一半又开始起疑,问道为何打听这事,知道后又严肃告诫:不要乱写,都是道听途说,你又没经历过,没有证据。最后又提醒到,秦火火不就是个例子吗?这倒让我有点意外。

2

“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们在回村进行纪录片创作时遇到的问题,比我这点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他们面对的是曾经亲历过的当事人,采访内容由“三年饥饿”延伸到“大跃进”、“土改”、“文革”等不同历史时期,难度也可想而知。但这些以八五后为主要成员的创作者们在进行着一点一滴的尝试、改变和改善,尽管从他们的纪录片里就可以看出,这些不乏来自重点院校、美术学院的参与者要面对的除了来自家庭、来自村民(社会)的质疑、不解和抱怨,偶尔也会有来自自己的挣扎:除了采访的人跟自己多少有些关系外,那些痛苦的事件跟自己有多大关系?做这些的意义在哪里?

计划的发起人吴文光先生在一次讲座上谈到这个项目的初衷,他说早期做纪录片几乎给他带了一切:名声、地位和金钱,然而他觉他的片子对被拍摄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似乎是在拿那些人在消费,而这个计划却让他找到一种踏实的感觉。这个项目也得到热心朋友的帮助,比如工作站的场地来自一个朋友的支持。从2009年开始,有参与过一段退出的青年,有不断参与进来的新人,也有最开始加入就一直坚持下来的,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山东女孩邹雪平即是一个代表。这些本来可以在城市挣到更多钱的年轻人,他们每年拿出四五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回到各自生活过的村子(或其父辈曾经生活过的),没有工资,只有生活补贴,采访、拍摄、整理,同时组织活动,例如办图书室、清理村子及周边垃圾,一方面,为生者“立传”,为逝者立碑,为老人带去一些力所能及的安慰与帮助,试图建立起民间记忆档案库;另一方面,他们也为孩童带去知识、乐趣和友谊,为成人世界带去一些不一样的观念和观点,以自己的行动和力量去逐渐影响周围的社会,从这点来说,其实他们更多的又是一种重建。

3

作家贾平凹在谈知青与农民的关系时曾说:知青受了一点苦,所以写了很多小说,农民受了很多苦,所以什么也没写出来。我想这里应该不是在指责知青的矫情,而是在提醒我们有个范围更广、受苦更大却又没有话语权的人群在默默的承受着。而记忆计划正是从民间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给这种沉默一个发声的出口。单从这六部纪录片的片段里就可以看出,这些受苦的人心酸和担当:一方面可以坦诚的谈论过去,因为“那是事实”,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拿到国外去放这些,因为这个事不好,“那就是出卖中国了”。

近年来城乡之变的剧烈有目共睹,大量劳工从农村走向城市,甚至从一个国度走向另一个国度,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这也是记忆计划的主要采访对象与活动对象。而这些多数从农村走出来具备了“知识青年”素质的参与者们主动返乡的行为,与几十年前那段城里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的运动形成了有意思的对比。实际上,即便从乡村走出来,也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农村。而通过与老人的采访活动,也让参与者们了解到了一段历史,并参与这种记录:相对直观的视频,第一手的照片,补充记录性的文字;以及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立碑行动。

这些资料和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一个人的内心和精神空间,拓展其个人的经验,尤其对于参与者来说,不管是已经离开的还是在继续中的。苏童有篇短文《河流的秘密》,后来有人写过《村庄的秘密》,刘亮程出过本《一个人的村庄》,这些对乡村的描述与揭示,远远不是乡土两个字所能概括的,如果说有什么局限性的话,可能在于个人的思考过多,而记忆计划纪录片式的工作方式则避免了这一点。

4

2014年初,又一起有关“红二代”为文革期间经历公开道歉的事件引人争议[4],有人肯定,也有人认为名为道歉实为自我辩解。暂不谈争议,单公开道歉本身即需一种面对自己过去的坦诚和勇气。知青们回忆过去,大概因为觉得自己受了苦,而红二代的道歉却是将自己的错误公开化,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这一历史。记忆计划的参与者们,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只不过这些事情并不是他们的过错,而视频的记录方式也更具有史料性。其中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为老人们提到的逝者立碑,通常是几经周折,有人把它立在了村子学校的操场边,有人把它立了当地海拔最高的山头,也还有人正在筹备中。历史学者吴思在谈纪念碑的意义时指出,它使我们的时空一下子就发生了扭曲,它是一个历史的纵深,会引导后来的人去思考:要杜绝这些事情的再发生,该守住怎样的底线。

人们总是会主动选择去记忆什么或淡忘什么,就像有人会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悼念,也有人去参拜靖国神社,而在欧洲则出现了绊脚石纪念碑:德国艺术家冈特·戴姆尼将纳粹集中营受害者的姓名刻在黄铜石块上,铺设在受害者生前的居所前。试图用这种方式让德国人记住历史,表达对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的回忆和怀念,这个“不能从一百万人开始,但可以从一个人开始”的计划逐步实现,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在德国铺下了两万多个,在欧洲其他国家还能找到一万多个。

伊朗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有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无知时刻》,体现出现实和记忆的另一种关系。导演试图重建自己17岁时制造的袭警事件,并且邀请了那位警察一起来完成:找来二位小演员,分别扮演年轻时的马克马巴夫和警察,他们分别去跟自己的扮演者讲述当年自己的行为始末,然后拍摄行刺过程。最后他们的企图都被几个小演员给颠覆了:激进分子递上的是大饼,警察掏出的是盆花,代替了当年的匕首和手枪。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让导演对过去的反思显得心有诚意,而记忆计划的参与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其实也对应着一种关系: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重建,而不只是重现,他们的返乡因此有了不同的意义。(文/张宗希)

注:

[1] http://www.hnsl.gov.cn/look0/article.php?L_Type=1&id=297

[2] http://www.hrw.org/reports/1995/China1.html, 1995年2月,Vol. 7, No. 1,国际人权观察组织:“在由此产生的洪水、饥馑和传染病大爆发中,死亡人数从86,000人 (政府内部发布的数据)到 230,000人(8名对于三峡大坝持批判态度的中国资深人士的估计)都有可能。”

[3] http://www.galerieursmeile.com/cn/artists/artists/-129dfa80be//the_texts.html 孟煌的《板桥水库》不仅唤醒了人们对这场恐怖巨灾的记忆,同时为另一座野心勃勃、人为干涉自然的水坝项目——三峡大坝(四川省)——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其实隐藏着更大的风险。——摘自《孟煌——<你说呢? 风景>》箫岭,北京,2008 年8 月

[4] http://www.zaobao.com/special/report/politic/cnpol/story20140114-299153“红二代”公开忏悔又一桩 宋彬彬向文革受伤害师生道歉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227 2013年10月,陈小鲁回到母校,公开向“文革”中被批斗的老师道歉,引发外界对“文革”反思的争议和对“红二代”群体的再关注。

邹雪平

《吃饱的村子》

88分钟/2011年

作者的话

上一篇:城市变电站下一篇: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