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2024-06-23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精选十篇)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1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界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健康积极向上的, 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 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两者相互促进。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人类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 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是凝聚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坚强的精神支柱。社会发展靠亿万高素质的人, 而亿万人的素质提高要靠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 是在人类所有文化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创新基础上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碰撞, 如果不能保持自己的特色, 中华文化将会被同化、异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要继承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 而且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突出各地的特色。

(一) 继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源泉

1.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各国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先进文化就是世界上优秀文化的凝练与结晶, 有时候在表现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但是其核心和实质是相同的。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我。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创造的, 而是在世界三大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创新而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 努力实现发掘扬弃、批判继承,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2.对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发展为主线, 提出了很多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建设思想。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就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要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能迷信洋八股, 洋教条;要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要强调民主, 为中国最大多数民众服务。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 也要关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都要硬。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战略位置, 内容丰富, 意义深远。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进一步强调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 对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此为基石和指导。

(二) 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动力

1.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与中国的各地地方特色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动力。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如晋陕的窑洞文化、河北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湖北的长江文化等等。将一个又一个的特色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 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 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得到更好的实施。

2.创新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传统的先进文化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地去推进, 群众有时显得很被动。因此, 要改变先进文化的传播方法, 变群众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变形式单一为多样, 这样的先进文化才更接“地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人民大众才是促进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力量。当前, 我国许多农村进行先进文化宣传和建设时, 都积极利用了网络这一渠道, 它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群众 (尤其是青年人) 喜闻乐见, 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讲话 篇2

---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裁李安有在公司全员企业文

化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刚才,马董事长对文化和企业文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并具有创新性的阐述,对于我们建设中天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设想与大家做一个交流,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一、对推进中天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文化是行为之母,文化对行为有引领和约束作用。前天(3月10日)公司召开了股份公司创立大会,标志着公司改制主要工作己经完成,此时我们站在了中天证券新发展阶段的起点。做强做大中天证券需要战略指导,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文化引领。可以说,推进中天企业文化建设既是公司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公司主动寻求突破转型谋求做强做大的重要举措。我想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有这样四个主要目的:

(一)铸魂

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的支撑,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灵魂,运行就不会有方向。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什么?是这个企业里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如果没有一个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这个企业就会没有原则,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一致标准,就会是一盘散沙,不会走得太远。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自身的生态系统和外部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我们只有几个亿的规模,业务结构单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单元;现在已发展到20多亿的规模,业务也较以前更为丰富,将来公司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不论是创利要求,还是社会影响、社会责任都今非昔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证券市场面临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但机会和威胁并重,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坏的时期,进有可能是海阔天空,退则是万劫不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必须蜕变以求生存,强壮自身以求发展。要实现蜕变和强壮,必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建立创新发展的创业文化,积极引导促进公司领导班子、各部门中层职员及普通职员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重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研究探索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二)强魄

优秀的文化会如鲜花一样散发芳香,吸引蜜蜂采蜜。我们打造中天文化,目的之一是要能海纳百川,以成其大,从五湖四海吸纳优秀的人才不断加入中天,使中天这个法人组织身强体健。人才是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规模的问题解决后,下一个重要的发展瓶颈就是人才。我们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去吸引人才,更要有一个多元、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中天的情怀文化己经具备这种基因,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还要通过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积极吸纳、融汇更多时代文化因素,保持企业文化的领先,吸引更多有梦想、有能力、有共识的优秀人才加入。经数据统计,公司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等多种渠道招募吸纳了大批新员工的加入,公司目前员工(在册)总数为700人,其中入职时间1年以内的174人,入职两年以内的18人,入职3年以内的61人,合计占比达到了36.14%,如果再考虑到公司最近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公司还将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更多的新员工加入中天,这个新人合计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而新员工的加入也迫切要求公司尽早研究建立企业文化体系,统一规范思想形成共识,促进新加入公司员工快速融入公司。

(三)塑形

通过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树立公司品牌、提升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企业文化是公司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公司对外沟通交往的重要企业名片。公司改制工作己经完成,相关增资扩股壮大资本实力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公司正处在极为关键的历史转型期。一直以来公司的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始终没有形成体系,这与公司的社会地位和实际能力是不匹配的。公司后续将通过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扩大对外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包括有计划的品牌广告宣传,包括统一的公司形象设计,专业的公司宣传视频、宣传手册设计制作等,力求进一步打造中天品牌,提升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提质

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也是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公司运营管理质量重要举措。通过不断深入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在公司培养和积蓄一种鼓励员工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共同创造的无形力量,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自觉行为,在规范中进取,在进取中创造,在创造中分享。提高员工自主管理的能力,从而提升公司各项工作协同水平,逐步把公司打造成“企业文化有凝聚力,员工队伍有战斗力,各项业务有创造力,运营管理有效率,市场拓展有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二、打造中天文化的基本思路

(一)继承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我们现有的情怀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天人的血液里,规范严谨、务实勤奋、关系简单、透明公开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抹不掉的文化印记,也是支撑中天从5亿元发展到22亿规模的重要力量。回顾中天证券十二年来的发展历程,是非常不平凡而又非常励志的故事。我们就像一个成家立业就背着一身债的“穷小子”,坚韧而倔强,依靠自己的勤俭持家和努力追赶,从异乎寻常艰难的生存状态,坚持走过了深秋,度过了寒冬,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终于有能力向着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迈进。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持、推动中天走到了今天?!有一次在省国资委开会,有人不经意间提到,在中天证券的人身上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这是在其他企业人员身上看不到的,对此我深以为然。中天证券能走到今天,不就是因为我们中天人骨子里渗透出的这样一种情怀吗:出身不是名门,怀揣梦想敢于担当,勤勉做事不止,功过得失交予众人评说,始终如一地走在前进的路上!我认为,“中流击楫”、“天道酬勤”这两句成语就是对我们“中”“天”二字恰当的解释,也是对中天人情怀文化最合适的阐释,它是中天的“神”,中天的“魂”,中天的价值观,中天的信仰!正是这样一种奋斗情怀,凝聚着全体“中天人”艰难困苦、荣辱与共的精神信仰,虽历经风雨、坎坷,却始终不负做强做大的豪情壮志。我们今天召开大会一起探讨的“如何构建中天企业文化,如何打造文化中天”,我相信这种 “中天情怀”在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之后,仍将是我们中天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文化底蕴。

(二)发展

时代在变迁,公司在发展。就像社会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我们也必须以适应工业文明的方式改造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公司从当初5亿元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股份公司,将来还要做到上市公司,我们也要从原有的文化过渡到适应新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文化发展既不是简单承接,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对原有文化扬弃基础上,充分吸纳、汇聚先进的时代文化因素,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与外部进行资源和信息交流、补充,跟上时代发展。证券行业现在都在积极创新发展、市场化改造,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加强,积极吸纳的新文化要素。

(三)创新

创新就是要超前研究,引入更先进理念、观点,实现由追赶到超越的领先优势。越是在行业变革的时期,我们越有可能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十三五的发展愿景已经站在新高度成为全体中天人共同奋斗的长远目标;下一步我们要在人才理念上有更前沿的探索。证券行业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要研究如何通过文化体系建设吸纳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更大程度激发、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中天文化的基本内容

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中天的企业文化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刚才马董事长已经提到,企业文化由内到外有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次,那么相应的,也正是这三个层次的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文化体系。我们进行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就要结合公司实际,着重处理好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一)精神是企业之魂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它体现我们的思想、信仰和追求,是全体中天人发自内心的共同认识,对内聚合员工之心、对外聚合客户之心。精神文化有核心价值观,有企业精神,也有愿景和使命。下一阶段,我们要围绕马总讲话中提出的“诚信正直、勤勉尽责、责任担当、服务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积极提炼中天企业文化价值核心。

(二)制度是企业之根 从制度文化层面看,它是我们管理理念和管理氛围内化于心、真正在心理层面上被我们全体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的外化思考模式和行为规范,在日常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基本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目前,公司的管理规章、办法正在不断向着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方向靠近,日渐成为我们日常经营管理的参考指南和规范准则,员工行为规范在我们的员工手册中已有较为丰富的涉及,公司不久还将出台更为清晰的员工行为管理办法。今后,还要继续将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去推进落实。

(三)物质是企业之形

从物质文化层面看,它借助企业的工作环境融入,体现出来的是员工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公司的良好信誉和形象。物质文化有多种载体和形式,从物质文化载体看,工作服装是我们的物质文化,办公网也是我们的物质文化;从物质文化形式看,各种文体活动是我们的物质文化,员工的入职、轮岗或晋升培训也是我们的物质文化。今后公司还要创设宣传栏、宣传手册、书籍彩页、大事记画册、纪念庆典汇编、照片和音像制品乃至APP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还要开展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表彰大会、对外交流、节日庆典、文化宣传月等活动,以多元化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形式来体现中天的企业文化内核。

四、推进中天文化建设的基本步骤

按照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设计以下七个基本步骤:

(一)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议在这次动员大会结束以后,公司层面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牵头,各部门做好协助配合,成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推动各项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贯彻实施。同时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全体员工,也要积极按照公司的有关部署参与到公司文化建设过程中来,经过公司全员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把我们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开展中天企业文化大讨论。中天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深入讨论,形成共识。只有形成共识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这个过程不怕长,而怕讨论不充分。在此期间,公司将组织全体员工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企业文化讨论中来,人力资源部、党办、工会、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作用,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研讨会或企业诊断等形式,让全体职员充分地表达观点和意见建议。公司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公司座谈,帮助我们提升认识,提炼企业文化的精髓,对中天的重要文化要素进行挖掘、提炼。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委员会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归纳整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各方面反复讨论、形成要点。

(三)编制中天企业文化大纲。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将中天企业文化体系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中天企业文化大纲初稿,经公司班子讨论通过后,形成中天企业文化大纲的正式文件。大纲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公司的发展愿景和使命,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司企业精神,公司管理导向,员工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制度,文化环境,企业文化产品等。中天企业文化大纲是中天文化的基本框架。

(四)设计中天企业文化识别系统。设计中天的企业文化识别系统,就是将我们自己的经营理念、管理规范等等一系列企业文化要素,以外化的形象设计形式传递给我们的员工和客户。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物质文化载体和形式,就是文化识别系统的重要元素,设计中天企业文化识别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中天文化推广与传播的过程,统一的文化识别系统将为我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提供支持。完成以上四步后,我们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已经能够初步落地,接下来还需要为其进一步推进提供保障。

(五)建立中天文化建设考评机制。既然是经过员工讨论共同认同的文化,我们就必须在工作中共同遵循践行。公司也将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推广和规范公司经营活动行为,通过加强考核方式强化文化落地,在考核、监督中实现中天文化的贯彻实施。

(六)加强中天文化的宣传推广。公司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天文化的宣传推广,在培训、推广中固化中天文化。

(七)建立中天文化建设的反馈与沟通机制,及时总结企业文化推行的有效性,考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接收情况,以便及时纠偏,为进一步的推广建设提供改进思路,在持续的反馈、修订中完善中天文化,最终实现达到马总提出的“重塑中天文化,打造文化中天”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我想对在座的各位,特别是中层职员队伍提出一点期望。马董事长刚才已经提到,在企业文化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企业的掌舵人,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发展愿景和价值导向的理解和思考。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需要各级领导人员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各部门的中层负责人是推进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落地的垂范力量,希望大家能从自己做起,始终做到多想一步、想深一些,明确好自己和部门在公司中的角色及功能定位,承担起责任,时时事事带头思考、学习和实践。与此同时,作为中天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观念能否融合,关系到中天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能否真正实现落地,因此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的必要条件,希望我们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做好。

继承中创新 和谐中发展 篇3

关键词:继承;创新;和谐;发展;科技;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43-01

慢慢历史长河,我们离不开“继承”、“发展”、“创新”、“和谐”这几个字眼,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都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中。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则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我们的创新与和谐,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改进、推新、突破;和谐—在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谈到继承与发展,我们进而可以想到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科技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革命力量,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它也越来越凸显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进而,我们可以说“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科技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从我们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各种高端技术产品,这些都是人们智力得以深化的具体产物。从人的精神价值上而言,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摆脱了贫穷的笼罩,为人类舒缓了一次次的危机。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医疗科技,它的发展旅程就是科技发展与继承的过程。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假肢是古埃及人以木头、皮制的脚趾作为假体,而它出现在公元前950年。随后,医疗工作者们经过漫长的研究与探索,在继承前人们功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从而在医疗科技上得到了历史上的突破,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假肢仪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没有更先进的医疗措施,面对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病人我们又何曾忍心?这也就是体现了科技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医疗科技中的假肢是在继承古埃及人的发明中创新的,它的创新在于内部结构、功能、性能以及外观上的创新,同时新时代的假肢又是在与最古老的假肢和谐中发展的,它们的和谐在于基本理论、构型以及基本用途的相吻合,所以我们可以说科技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如今的黄金,大多使用专门的采矿科技技术,能将黄金毫发无损地取出来。然而在以前,都是使用人工技术,那么一块黄金会有约百分之五十的部分被白白浪费掉,如果没有科技迅速地发展,会白白浪费掉很多的财产。黄金的发展同样吻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它的创新在于采矿技术的进步,包括采矿效率、采矿工具、采矿成本等,然而它的和谐在于没有采用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用具,而是给予社会一个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就是其和谐之处。

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今天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袭,抄袭,而是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同时要不断地扬弃、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在发展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也就体现了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文化和谐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和和谐。对于一所学校,其文化氛围是十分重要的,渲染其浓厚的文化氛围需要内部与外部的文化建设,比如校刊、校内活动、校内外交流学习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活动执行者就需要对其执行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使活动达到一种较完美的效果;同时在文化活动执行中,又不能与文化活动的根本意义相违背和冲突,这就需要一种主观与客观思想的结合,从而达到其和谐之美。

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它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民族文化才能日益丰富。所以,我们的文化需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

一个国家的腾飞离不开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科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离不开创新与和谐。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技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革命力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要让国家的明天更加美好就离不开“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和谐中发展”的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杨檑; 《经济问题探索》, 1999(12):14-1

[2]袁柏顺;利益冲突管理与中华廉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4(4):1-7

[3]左成利;科技文化創新中的冲突和冲突管理:文化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4]邹下军;攀成钢设备维修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4

实验幼儿园始建于1992年, 现有教职员工30人, 专职教师14人, 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 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 市级骨干2人, 区级骨干2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人。自建园以来, 参与了国家、省、市、区多项教育课题的实验研究, 多次获国家、省、市级优秀成果奖;特别是参与的中法合作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 得到了国家教育司司长朱慕菊女士及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雷诺先生的亲临考察、指导, 研发的案例还代表中国在国际研讨会上交流。

多年来, 实验幼儿园在市区领导的关心指导下, 坚持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动力,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精心打造品牌, 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先后获得辽宁省示范幼儿园、辽宁省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示范幼儿园、大连市德育先进集体、大连市绿色幼儿园等光荣称号。

今天,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 西岗区政府把学前教育纳入深化教育强区发展规划之中, 实验幼儿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11年, 区政府将投资2500多万为幼儿园新建园舍, 实验幼儿园将传承原有的文化底蕴, 在继承中发展, 在开拓中创新, 精心规划幼儿园美好的未来……

一、营造有归属感的幼儿园物质文化氛围

幼儿园的物质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念。它源于幼儿的发展需要, 同时服务于幼儿并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园内环境、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生活设施等, 作为显性文化, 它彰显着幼儿园独特的个性品位。因此, 幼儿园在设计规划中更应关注环境设置的细节和内涵, 将绿色生态、个性品位、文化熏陶融为一体, 以教育与艺术、尊重与关怀、温馨与舒适、和谐与优美为原则, 坚持把课程融入到环境中, 使环境处处能触及心灵、蕴含教育, 精心塑造幼儿园的环境文化。

未来的实验幼儿园是一个书香弥漫、充满乐趣的小天地, 在温馨、愉悦、生动、和谐的氛围中, 空间的安排充分体现着社会性。班级里有小组和整体, 要有公共场所, 既能让孩子安静地独处, 也能融入集体中。区域化、组群化的空间设置, 为混龄教育模式提供了最科学的配置, 体现着“互动乐学、合作分享、相互关爱、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幼儿园功能室环境的创设中, 力求追随孩子的需要, 体现每处、每事、每物都蕴含着教育。美术功能活动室——有挥洒想象、创造释放的空间;幼儿阅览室——呈现视听结合的阅读方法,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科学发现室——让幼儿在听听、想想、摸摸、玩玩中, 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儿童小剧场——为孩子提供了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把多元智能中“让每个孩子都表现出自己优势”的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天文馆——从神秘的太空到我们生存的地球, 幼儿在与伙伴的游戏互动中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蒙氏工作室——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借着教具获得智力与体能上的开发, 着重于孩子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儿童电脑室——通过新颖的拟人化形式、流动的画面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游戏, 既学习了知识技能, 又启发了创造力;儿童淘气堡——通过科学的立体组合形成一个集游乐、运动、益智、健身为一体的活动中心。这些各不相同的功能室, 几乎满足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需要。

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整体设计风格将定位于轻松自然的田园风格。在碧水绿松、蓝天白云之下, 孩子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穿梭于花、草、树木之中, 嬉戏玩耍,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天人合一。我们要努力让幼儿园的每一处地方都能陶冶孩子的情操, 规范孩子的行为, 净化孩子的心灵, 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孩子善与美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走内涵发展之路

实验幼儿园的点点滴滴应是由匠心独运的细节构建而成的, 每一个细节都在诠释着她的完美与生动, 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教育的光泽, 每一个细节都是爱心的倾注, 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孩子们的生活更加快乐——这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在关注儿童的需要中, 创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模式。

(一) 实行混龄教育模式, 实现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双重价值

混龄教育是指把不同年龄的儿童放在一起游戏、生活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它需要教育者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备科学的儿童发展观、课程观, 通过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 促进儿童富有个性地、生动地发展。目前混龄教育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编班形式。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 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而我们的教育实践却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特别是目前我们国家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没有兄弟姊妹的互动, 因而存在自我中心、不会交往、缺少对他人的关爱等弊端。因此, 我们将尝试混龄教育模式, 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一起活动, 以大带小, 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从弟弟妹妹成为哥哥姐姐, 通过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既有向上的依靠, 又有向下的责任, 还有同龄之间的公正;在整个幼儿园生活中, 让孩子从一个“弱者”, 努力地学习“强者”, 发展到成为“强者”。另外“异龄活动”还可以使每个幼儿的经验能力, 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实和提高。我们期望通过对混龄教育模式的研究, 使混龄教育能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中焕发出其独具特色的优势和生命力。

(二) 关注孩子的发展, 形成幼儿园的品牌课程

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时刻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的生长特征、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 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些关注的理念逐渐深入老师的心中, 在关注与追随中研究和构建适合每一个儿童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课程。

1.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探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总是通过触摸等手段探索世界, 喜欢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

我们设计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使他们能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和认识世界, 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建构关于生活、周围环境的科学经验;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科学活动的案例开发来源于孩子的生活, 并不是深不可测的。比如在小班很多孩子不喜欢刷牙, 不喜欢牙膏的味道, 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保护牙齿”的科学活动——老师请孩子吃饼干, 然后让孩子漱口, 再把漱口水吐到玻璃杯子里放到窗台, 每天让孩子仔细观察漱口水的变化。几天以后, 孩子发现漱口水更加浑浊了, 闻一闻、变臭了。通过这样的活动, 孩子们自己就会推理得出, 这些脏东西如果不及时清除, 留在口腔里很不卫生, 他们就会主动漱口刷牙。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可以这样从幼儿身边的事情、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培养孩子观察、探索、研究的习惯, 同时把获得的知识经验运用到生活之中。另外, 我们的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 不追求幼儿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 而是强调让孩子们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形成独立、创造、自信等个性品质。

2.开展绘本阅读课程研究。

“每当我们翻开一本书, 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 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 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这段话道出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的重要的奠基作用。

绘本, 也叫图画书, 是一种图文配合, 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绘本在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 由于绘本读物有精练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画, 能带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 因此绘本阅读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被国际公认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而在国内, 绘本时代才刚刚到来。近年来, 随着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取向, 以及国内外绘本质量的快速提高, 绘本阅读在幼儿园开始逐渐被认识, 我们不仅要通过绘本活动来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兴趣及对文字的敏感性等, 更要关注绘本图像所表现的艺术特质, 更加注重还原绘本的实质, 带给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不需要文字, 让图画就来讲故事”的绘本图书, 是3—6岁孩子最为需要的。

我们将采取亲子阅读、动态阅读、混龄班分享阅读等形式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同时将绘本阅读课程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 幼儿园和家庭携手共创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幼儿、教师、家长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三、凝聚先进教育理念, 打造品牌园所文化

园所文化体现着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追求, 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 是幼儿园发展的灵魂。

打造幼儿园的品牌, 首先要树立教育灵魂, 有了灵魂才能彰显个性。通过对新时期学前教育的反思, 对未来社会人才需要的思考, 未来的实验幼儿园将传承原有的文化底蕴, 以关注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为办园宗旨, 以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为办园理念, 把幼儿园的发展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之中, 积极建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丰富内涵的园本课程, 研究儿童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为儿童快乐主动地建构学习、后序学习及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验幼儿园的园所文化建设将始终以尊重为原则, 强调尊重人的成长规律, 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提倡“沟通创和谐, 合作创共赢, 勤奋创佳绩, 爱心创幸福”的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 努力营造团结、向上、快乐的团队精神。园所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积淀、完善和延伸, 使其成为幼儿园发展的潜在动力, 激励教职工不断进取。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当堂即时演练 篇5

1.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的,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告诉我们()A.要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 B.要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C.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D.传统文化应该全部抛弃,重新创造新文化

2.下列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3.2013年9月6日,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宣布正式退休。他的作品《龙猫》、《幽灵公主》、《悬崖上的金鱼姬》、《起风了》、《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等通过录像带、VCD、电视、网络让全世界的孩子知道“生存在这个世界是值得的”。这表明()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4.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有许多,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传承方式是()A.教育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社会制度的更替

D.思想运动

5.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化名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你是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请对观点一、二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解析】 “吸收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体现文化的继承;“然后再往前走”体现文化的发展。因此,托尔斯泰的话表明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选C。A是对该句的片面理解,排除,B说法片面,D说法错误。【答案】 C 2.【解析】 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

的必然要求,据此,A、C、D均错误。

【答案】 B 3.【解析】

题干旨在强调科技的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用,B符合题意。A、D与题意不符,C表述错误。

【答案】 B 4.【解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答案】 A 5.【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问题,实际就是一个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答题时,可以先指出在文化传承上的正确态度,然后据此评述题中观点,最后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6

三、发展中国烹饪必须有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认识、有所发明。”中国烹饪要,屹立于当代烹饪之林,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不断地认识、发现、创新。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国烹饪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烹饪的创新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一定的烹饪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和品味经验,而且还能在技术研究上显示能耐。智慧常常来自经验。所谓经验,就是人们在制作、观察和思考后获得的某种感性知识,或对某种现象连续性重复显示的知觉。把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或重复验证过的经验细加品味,就是捕捉创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品味经验,也就是利用经验中蕴臧着的科学原理或技术方法,以指导进行菜点的创新。

厨师们总不会满足已有的菜点,广大消费者也在不断追求新款菜点;餐饮经营管理者们都希望在已有的菜点中能够层层出新,一新再新。市场商业的竞争也迫使广大烹饪工作者去拓荒新菜点、创造新口味。既然如此,菜点的创新将“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周而复始,日月是也。”寻找菜点创新的思路,可以使菜点制作之路踏上轻骑,走上捷径,不至于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面将古今烹饪菜点创新经验及思路试作一归纳总结,目的是想和同行交流、商榷以启发,能够出新成果。此乃10种创新思路,其实它们都不是孤立的,笔者将逐一叙述,供广大同行、读者在创制菜点中参考。

1.描摹自然。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为对象之源,直接从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获取菜点的创作灵感。当然,描摹自然并不局限于单纯地模仿自然界的生物,而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适当加以夸张,可从对生物结构、形态或功能特征的观察中,悟出超越生物的技术创意。当今烹坛,运用描摹自然之法创制菜点比比皆是,诸如冷(拼)菜中的“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金鸡报晓”等等;热菜如“百鸟归巢”、“蟠龙戏珠”、“珊瑚鳜鱼”等等;面点如“硕果粉点”、“象生白玫瑰”、“绿茵白兔饺”等等。

2.模仿出新。我国菜点从古至今莫不是从徒弟模仿师傅而开始的。我们知道模仿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菜点,重复别人的只是学习,但模仿常常是创新的起点。所谓“模仿才能出新”,继承才能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如中国面点中之“花卷”制作,本来一个较普能的花卷,而在面点师傅的模仿和琢磨之下,而派生出正卷、反卷与正反卷系列,从而形成了花样繁多的友谊卷、蝴蝶卷、菊花卷、枕形卷、如意卷等等。就像川菜中的代表菜“鱼香肉丝”的鱼香味型,后人在模仿制作中又派生出“鱼香腰花”、“鱼香大虾”、“鱼香茄子”、“鱼香排骨”等等。

3.偷梁换柱。原意是指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从改革菜点原料入手,也不乏创造性思索方案。由于偷梁换柱、材料变异,使原来之物发生了变化,例如“什锦无黄蛋”是将蛋黄取出再填入蛋清烹制而成的。我国古代菜肴制作出现的“以素托荤”之法,正是最好的体现。如“假蛤蜊”、“假甲鱼”、“假鲤鱼”等;还有“素香肠”、“素火腿”以及那些荤名素料的“糖醋排骨”、“芝麻鱼排”、“烧素海参”等等;热菜中的“生穿鸡翼”、“笋穿排骨”等菜,是将原料出骨后穿入火腿、菜、冬笋等烹制而成。

4.移花接木。原意是要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从古至今菜点创新也离不开这一方法,即是将某一风味中的某一菜点或几个菜系中较成功的技法、调味、装盘等转移、应用到另一菜系或风味的菜点中以图创新的一种方法。就拿新菜“鱼香脆皮藕夹”来说,将几个风味(或菜系)的特色融汇一炉:取苏菜之藕夹,用粤菜的脆皮糊,选川菜的鱼香味型作味碟,很好地体现了在借鉴移植中去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

5.出奇制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一古老的军事原则同样适用于菜点创新,要敢于打破常规,是出奇制胜的重要一环。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立足于改变规则,敢于向传统的规则挑战,善于根据需要另立新规。从技法上的“脆皮冰淇淋”、“大良炒酸奶”和各种火焰菜,到五毒之一的蝎子,到各种蚂蚁、蚱蜢、螳螂,令许多胆小的食客瞠目结舌。如当今陕西的“石子馍”、山西的“石头饼”都是明显的“石烹”遗风。

6.化拙为巧。世界上有弄巧成拙的事情,也有弄拙成巧的事。一些事情,眼看谬误或失败已成定局,经过聪明人反求,化拙为巧,却又十分奇特地发生始料不及的演变,菜点创作的事例也十分普遍。如“常熟的叫化鸡”、“镇江肴蹄”、“松籽枣泥拉糕”等都是从创新角度去寻觅新的思路,“化拙为巧”。

7.巧用脚料。作为一名聪明、技术过硬的厨师,不是随便往垃圾箱扔下脚料的,而是尽量利用原料其特点,减少浪费,充分加工,巧妙地化平庸为神奇、化腐朽为珍物,创制出美味可口的菜点来。自古已来,中国厨师利用下脚料烹制菜点佳品迭出。如“拆烩鲢鱼头”、“清汤脱肺”、“掌上明珠”、“瓢儿鸭舌”等。

8.借题发挥。关键就是借何“题”,从何入手。在菜点制作中,这个“题”还是较多的,有原料、有味型、有技法等等。如原料就“对虾”而言,可带壳炮制菜肴,亦可去壳取肉烹制;再看技法,可炒、可烧、可炸、可煎等,方法很多;调味就更不用说了,变化无穷,如“茄汁虾球”、“双味虾片”、“鱼香虾花”等。

9.偶然拾得。菜点偶然拾得,可成为名品,从道理上讲,它是事物非本质或内部次要原因所引起的,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常常是在无意之中偶然发明而成的,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菜点的创新亦是如此。如“麦片”的发明是一位美国人在一家疗养院打工时偶然拾得的。陕西的“黄桂柿子饼”、福建的“拔霞供”、四川的“风味酥”、江苏的“无意汆糖枣”等都是偶然拾得的名菜点。

10.锐意探究。利用历代现有的菜点,再进行比照探究,可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烹饪学是变化之学,烹饪的创造要敢于突破传统,要有锐意探究并希望超越过去的新思路,寻找新的课题去大胆“触电”却是标新立异的一条理想之路。例如而今风靡全国餐饮业的调味酱料“柱侯酱”,这是一位名叫梁柱侯的师傅精心研究创制的结果。有许多菜点的出现,确实是人们认真动脑筋研究出来的。如苏菜“香炸云雾”、粤菜“油泡奶油”、川菜“百鸟营宝巢”、鲁菜“整鱼两吃”、素菜“荷花莲籽肉”等都是近代成功的创新菜肴。

从以上10种创新菜点的方法和思路看,这些创新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关联的。创新菜点,不是胡创乱改而丢掉中国或地方风味的特色,它必须是从菜点命名、选料、创意、分量、色泽、香气、味道、造型、质感、营养、器皿到上桌都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的操作规范。创新菜点的推出要得到大家的共认,必须要经过广大宾客评定合格,这才是成功的创新菜点。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7

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有一些方法是被证明长期有效的, 这些方法需要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时代要求、内容相结合, 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一, 坚持正面教育、采取民主的方法。

“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都必须有利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 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 教育部提出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重温这段话, 心灵仍会受到很大的震撼。这是我党我国多年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箴言。然而这个法宝却在“十年文革”浩劫中遭到灭顶之灾。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也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得以解放和恢复。思想政治教育要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在人民内部, 不能使用对敌斗争的方法。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也是中国人民用惨痛的十年换来的教训。在贯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 采取民主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是因为, “在学生中, 除个别屡教不改的反动分子之外, 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对青年学生采取关心、爱护、信任的态度, 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 要支持鼓励;有的暂时不能办的, 要创造条件去办;有的确实办不到的, 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于他们错误的意见要积极引导, 耐心教育。凡属思想认识问题的, 不能压服, 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 说服教育, 服之以理。” (2) 对于如何发扬民主, 改革开放初期,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争论, 但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对学生中出现的自发社团和刊物, 要积极引导, 使他们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并尽可能结合所学专业, 面向校内;对于跨校、跨地区的社团、刊物, 应该态度鲜明地表示不赞成;对于超出学生负担能力的刊物, 要劝说他们不要勉强去办, 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内容有错误的, 要耐心教育, 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对党员、团员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 不许各行其是。”

坚持正面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耐心教育, 就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针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启发式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把教学变为师生一起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讨论问题的过程。 (3) 这里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看成是机械的人, 而是活生生的人;并不是被动的个体, 而是有一定意识、思维能力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并不是单纯的你说我听, 不是简单粗暴的“注入”, 而是在启发下输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影响,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层层凸显。在这个时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克服和消除市场活动中的消极影响,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 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4)

第二, 细致深入、开展多途径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做人的工作。由于人的思想的多变性、反复性, 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长期的、细致深入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细致, 实事求是。既要运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 又要注意总结新的经验。要精雕细琢, 潜移默化, 讲求实效, 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而仅仅依靠课堂的教授教育是不够, 还应开拓多种途径增强教育的合力。在改革开放初期, 主要侧重实践教育活动。同时, 逐步把文化教育纳入到了教育的途径中。首先, 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历史文物, 来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文化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能为我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其次, 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教育的开展注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把传统的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 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再次, 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 将这两个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 尽可能营造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 利用网络新手段。

新时期网络的流行与普及, 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 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通过建立校园主网站, 来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通过校园网来及时了解舆情信息, 敏锐捕捉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 从而来做到及时收集反馈网上舆情, 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而来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 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 达到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邱永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学习胡锦涛同志的有关论述[J].理论探索, 2009 (2) .

[4]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

[5]顾海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3) .

[6]宫志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南——学习《江泽民文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 .

[7]黄蓉生, 白显良, 张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15) .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8

一、“魅力校园、阳光体育”:开幕式精彩纷呈

11月22日上午,开幕式在厦门英才学校田径场隆重举行,大会由厦门市集美区教育局局长黄卫灵主持。卢逊处长、陈永利秘书长、“十城市”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端文、福与艺术教育处处长、集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并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陈永利秘书长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在贺信中讲到:“长期以来,‘十城市’体育教学研究会始终坚持把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提高体育教师教研、科研水平作为研究会工作的重点,对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加强体育教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充分肯定”。卢逊处长作了总结性的讲话:“‘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从1985年至今己经历了28年的坚难历程,在继承与发展、在改革与创新中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这一基本方向,一批批青年教师沿着‘十城市’体研会一路走来,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见识,当年在‘十城市’体研会做课的教师有的成为了学校领导,成为了省(市、区)骨干教师和名师,更多的教师己成为了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十城市’体研会,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代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十城市”体研会感谢,同时也希望各会员城市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厦门英才学校以“魅力校园、阳光体育”为主题,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厦门本土文化为特征的运动会开幕式,在《特区日正红》、《英雄郑成功》、《侨领陈嘉庚》、《情系马拉松》、《听琴鼓浪屿》、《厦门老字号》、《闽南神韵长》、《博饼万家乐》等系列校本课程成果展示中,展示了30年来厦门特区人海一样的胸襟、境界和气势,展示了厦门市少年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体现了热情洋溢、和谐友好、真诚交流的氛围,组织得井然有序、精彩纷呈,受到了与会领导和各地(市)代表的高度评价。

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为推动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交流各会员城市近年来的教改经验和成果。“十城市”第二届体育论坛暨教学展示研讨会在上一届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在内容上,增加了现场研讨课11节,其中,小学课5节、初中课3节、高中课3节,并特邀了高雄市佛公国小、北京育英学校参加,现场课是在各会员城市初评的基础上,聘请体研会专家进行再评,并从中选出具有特色的自定教材7节、指定教材4节,进行现场展示和交流。主要教材有田径、武术、体操、球类、民族体育等项目。从参加展示的课中看出,现场授课的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性质与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并积极探索组织教法的改革;能够感受到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带来的变化。体育新课程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课程理念趋于统一,新的教学方法体系逐渐成熟,已经从理论层面推广深入到实践层面。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探究在体育管理、体育课程执行、体育资源整合,及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突出体育与健康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本次论坛增设了教育行政、教研和校长论坛,参加本次论坛的七位代表中有体卫艺处处长、教育局副局长、体卫艺科科长、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他们从《幸福教育从运动抓起》,《发挥体教优势,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学校体育工作》、《实施阳光体育项目,构建体育长效机制》,《“2+2”课程之探索与实践》,《继承传统精粹,求得创新发展》展开了研讨,其中,既有理论层面的认识,又有大量的实证数据以及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独特的视角、新鲜的理念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部分现场研讨课展示回顾与分析

初二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厦门十中姜超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的精神,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本课注重体能的发展与技能的学习,通过提高学生对“篮球行进间运球基本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促进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八年级《耐久跑》:厦门英才学校郑琳卿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人体血液循环图设计为耐久跑练习路线,让学生想象自己成为带氧的血细胞,模拟血液循环过程,反复进行耐久跑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耐久跑技术、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目的。

八年级《武术攻防动作组合》:哈尔滨市旭东中学陈明娟

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学、互学、自评、互评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年级《肩肘倒立》:成都四川师大附中李丹

本次课是新授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组织方法得当,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基本部分,围绕体操技巧肩肘倒立的重难点,层次分明且合理安排了四项辅助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技能技巧。其中,学练部分采用学生自主学练的组织教学形式,给学生学以致用的课堂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情感;融现代自我教育理念于一体,有创意、有特色。在拓展练习中,教师大胆创新,将“水中芭蕾”的陆上腿部练习与肩肘倒立相结合,这样既强化了身体素质练习,又让人感受到了花样游泳陆上的美感。教师教态自然大方,示范准确,语言亲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及时得当,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地理时差、场地条件进行教学。放松部分采用瑜伽放松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结束本课学习。

小学五年级《空竹二十四式》:合肥市蜀山区颐和佳苑小学左鹏

本课教学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材本身的民族传统因素和地方曲艺特色为载体,以团结协作、自主创编为主题,选用“一材多用”、“大容量、高密度、小强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技能、掌握技巧,渗透德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二年级《各种方式的跳跃》:太原市太原大学二附小孙锡涛

自制教具“多采垫”贯穿全课,其是学生跳跃练习的直观标志,又是激发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练习的新异刺激物,还是游戏中的道具。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多采垫”起到了促技能、健身体、巧合作、乐展示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侧向投掷轻物》: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黄晓莺

本课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趣味教学,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彩球”开展教学活动,既满足了玩的心理需求,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自我尝试、小组探究和交流体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着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感知—理解—深化”的过程中领会动作技术、运用技术。

以上每一节课,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场地的布置、器材的种类等方面都展现了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天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内涵。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新课程改革更进一步落到实处,才能使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并富有实效;才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四、论坛研讨摘要

《幸福教育从运动抓起》:厦门市英才学校副校长吕云萍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今天活得幸福,明天过得幸福,需要做的事很多,但有一样是根基,必不可少,那就是“运动”。

翻开英才小学部的教育蓝图,“运动”被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从丰富多彩的“阳光健身”,到精彩纷呈的“阳光大赛”,以及独树一帜的“阳光特长”……构成了“幸福教育,运动校园”的英才体育特色之路。

“十年磨一剑”,英才的体育团队用十几年的奋斗,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先后蝉联三届市健美操大赛冠军、全国赛冠军;市运会团体总分前四名,篮球赛第三名,厦门市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一等奖……

《发挥体教优势,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广州市越秀区净慧体校宋建新

净慧体校通过“教体结合”的办学模式,获得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承担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依靠学校的场地、生源、教学资源优势和学校体育的普适教育功能,培养学习成绩和竞技能力俱佳的学生运动员。学校在“教体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深入探讨学训结合的规律,构建切合学校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模式,充分发挥“教体结合”的优越性,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郑州市惠济区教体局副局长赵渭侠

惠济区位于郑州市北部,近年来,在农村各个中小学更换篮球架60副,安装乒乓球台192个,投入30多万元在薛岗小学建成区第一个人工草皮足球场,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体育设施,使体育设施设备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区学校硬件设施全面达标,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基本满足了对体育教育教学的优质的、多样的教育需求。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创新学校体育工作》:长春市宽城区教育局马岩

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理念,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落实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长效措施,是宽城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宽城区教育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制订了宽城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推动学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对学校体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施阳光体育项目构建体育长效机制》:兰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长王宏伟

兰州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多次召开会议并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宣传督查力度,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全力配合,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目前,“让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已经成为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市学校体育工作面貌得到迅速改变,亮点层出不穷,无论是群体性工作,还是竞技性工作,都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省教育厅和相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2+2”课程之探索与实践》: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小学校长刘在平

启迪孩子的无限潜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见证孩子的幸福童年,是教育人的快乐,也是弹子石小学永远追求的价值取向。经过探索,我们在学校“养石成玉”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重养成、启潜能、臻善美”为主线,围绕弹子石小学学生的“六个一”发展目标——1.养成一种良好习惯;2.书写一手工整字体;3.学会一种音乐技能;4.掌握一项体育技能;5.参与一次职业体验;6.开展一次阅读学习。确定了以“建设优质课程,成就师生发展”为主题的“2+2”课程之探索与实践之路。我们把“2+2”项目当作课程实施,围绕课程构建、全员管理、自主选择、分层培养、激励评价等方面,建设优质课程。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成就师生共同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继承传统精粹,求得创新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汉沽教育中心裴绍志

自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方面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其中尤以对待“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不同认识所产生的矛盾为主,理顺这些矛盾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我们牢记法国著名医学家蒂素的忠告。是的,生命在于运动,幸福在于运动,我们要像阳光对待花儿一样,对待我们孩子的身体,对待我们学校的体育,那是100万前面的“1”,那是校园文化的“根”,那是孩子们幸福人生的“隐形翅膀”。

五、专家引领,不断创新

陈永利秘书长做了“贯彻若干意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的专题报告,他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分析和解读了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关心和重视,充分肯定了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他特别谈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从学生体质下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落实,体育教师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体育器材配备率低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他强调学校体育工作者要认清形势,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广大教师要理解《课程标准》等教学指导文件,研究教学目标,钻研教材,确定重点与难点,制订学习评价与考核标准,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以运动技能提高和体能锻炼为核心任务,努力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的达成,广大体育教师是这场改革的主力军,肩上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最后,他希望“十城市”体研会在今后的活动中注重评优、表彰向引领改革、促进骨干教师队伍成长发展,通过活动推动地方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十城市”体育论坛暨教学展示研讨会立足于展示“十城市”体育教学改革成果,探讨与交流学校体育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更多的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相信“十城市”体研会,能够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通过专家指导、同行互助、在共同探究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媒体责任 篇9

2007年12月7日, 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中国法定假日。目前, 中国的节假日中传统节日已增加到了4个。一方面, 政府的倡导和国人自觉的民族意识使传统节日合理存在;另一方面, 由于商家的引导和国际交流的频繁, 洋节在国人的生活中也占有了重要位置, 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呈现出甚嚣尘上、喧宾夺主之势;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在过中国节的同时, 已开始使中国节日本土化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冯骥才先生认为, 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自己节日独有的美。我们对民族节日有更强烈的心灵需求, 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豪感, 民族节日是约定俗成的, 而不需要用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认定。笔者认为,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是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等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都应担当的相应责任。下面笔者想就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方面谈一些看法。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兔年春节刚过去不久, 人们在喜庆、欢乐和热闹的感觉退去之后, 普遍用了一个字——累来概括内心的感受。众所周知, 节日是由节日主题和约定俗成的形式构成的, 而过节就有文化认同和契合心理的因素在其中了。如何让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更具吸引力, 让传统节日文化发扬光大更深入人心?首先应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增加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符号, 是中国特色,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是中国符号、中国特色、中国旗帜, 建设好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凝聚海内外华人。尊重传统节日是尊重自己、尊重和热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会让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在文化上走得更近, 让祖国和海外华人在文化上更亲。重视传统节日, 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很大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的记忆, 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的记忆和象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 千百年来绵延不绝, 历久弥新。中国历来重视传统节日,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目前,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文化的结晶和窗口, 已被世界各国接受和重视。一些国家的人们通过节日活动了解中国文化, 一些国家的政要和新闻媒体在每年春节的时候都会关注华人居住区的春节活动, 还有很多外国人热衷过中国节日、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元素在世界上已被普遍应用, 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所在, 也是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表达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摇篮。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长链中熠熠生辉的珠宝, 它深深嵌入生活, 沁入心田, 会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难以磨灭的影响。节日文化也有一个建设的过程, 不能仅拘泥于传统, 更不能放任自流、自生自灭。除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比较丰富之外,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都应当认真设计。中国传统节日应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改革不适于今天的旧习俗, 形成固定的节日文化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新闻媒体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分析

新闻媒体亦称大众传媒, 一般来说, 新闻媒体包括纸质 (报纸、杂志) 和电子 (广播、电视) 两种 (注:报纸、杂志的网络电子版, 网站新闻以及手机新闻等由于其特殊性, 暂不列入本论文) 。新闻媒体的职责是报道事实、宣传教育、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 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真实性、及时性等传播优势。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又各有特点。纸质媒体在传播时具有原创性、真实性、系统性、连贯性、深度报道、价格便宜、携带阅读方便、易于保存收藏等优势, 电子媒体则具有快速及时、感染力强等优势。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事项, 过节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新闻媒体报道节日相关内容和活动既是其职责所在, 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分析如下:

新闻媒体公信力强、传播面广, 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增强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新闻媒体由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其在宣传报道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和传统节日文化时具有很大优势: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获得相关信息, 受众人数多;由于新闻媒体的政治性和专业性, 人们对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会产生很高的认同度, 由此一年一度的潜移默化的规律性传播, 人们会对新闻媒体产生依赖, 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更大的认同。比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从1983年开播以来, 已经成为全球华人春节的新民俗。又如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节目的中秋专题、郑州《大河报》每到传统节日时的整版节日文化介绍等, 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教科书和资料。

新闻媒体信息量大、创新意识强, 可以增强中国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丰富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量, 全面、丰富地介绍和报道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活动。不能支离破碎和断章取义, 这样会导致节日文化的缺失。例如:每年节日来临之际, 一些食品商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利用媒体进行食品宣传, 由于其宣传力度大、诱惑力强, 让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只剩下了某种美食。所以新闻媒体应利用创新节目或改革版面形式,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

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 可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报纸媒体有文字有图片, 电子媒体速度快、有声音有画面, 使得新闻媒体在传播时感染力强、效果好。传统节日本身是民族的记忆、情感和符号, 能够亲身参加节日活动, 无疑会有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不能参加的人,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迅速传播, 如身临其境, 也会感慨万千。比如:每年清明节的陕西黄帝陵祭祖大典, 经新闻媒体报道后, 炎黄子孙身在五洲四海, 心向祖国大陆。又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把全球华人的心连在了一起, 特别是当大屏幕传来海外华人的祝福时, 全球华人眼含热泪、心心相印、血脉相通, 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因节日而激情迸发。

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 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事情, 政府、学术界、教育界、新闻媒体都应该有所作为。政府应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政府相关部门要不断倡导、继承、创新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和形式, 而不是简单地加以限制。学术界对节日文化应进行严谨认真的研究和挖掘, 整理并规范节日的文化和内涵, 而不是作无谓的争论。教育界要认真思考调研, 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材的编写和教学, 而不是放任自流。下面具体谈谈新闻媒体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

新闻媒体应清醒认识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责任。2005年6月, 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宣传民族传统节日的导向作用, 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 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所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媒体从业者都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意见》精神,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深度, 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见》指出, 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 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 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 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自在的、自发的传承, 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但同时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会有很深的历史印迹, 有些已为现代文明所排斥。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可以通过专题报道或制作系列性节目, 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形成的完整脉络,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 倡导文明过节。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 一些城市的十字路口, 祭祀烧纸的现象较为普遍, 不仅造成了城市污染, 而且很不文明。类似现象新闻媒体应进行报道并进行舆论引导, 倡导人们在清明节要文明祭祀。

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意见》还强调, 要坚持与时俱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 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 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 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据不完全统计, 中华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总共有120多个,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但是我们对于自己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不一定都很完整和准确。比如端午节, 其文化意蕴就包容了辟邪驱毒、游艺竞技、祈求健康、纪念先贤等多个方面。但因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 过端午节仅仅被理解成是纪念屈原, 从而造成节日内涵单一, 使人们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 节日渐过渐远。另外, 节日仪式感缺失也是民俗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某些节日形式应限制式保留, 而不能简单制止或取消, 比如节日燃放烟花爆竹问题。为此, 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传统节日时一方面应侧重报道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保持节日文化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和引导促进节日仪式的形成, 使老百姓明确知道节日该怎么过。

总之, 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 要靠全社会和每个中国人的力量, 新闻媒体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汉秋:《让传统佳节湿润民族精神》, 《红旗文稿》, 2008 (8) 。

[2].严考亮:《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07 (1) 。

[3].张贷年:《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湖北社会科学》, 2003 (10) 。

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篇10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它的优良部分, 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 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有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追求真理;团结互助。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 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 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 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而必须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 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 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 民其允

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的继承与发展, 上下五千年来, 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了多少次浩劫与磨难, 但却薪火相传永不灭, 这就表明了传统文化也有其普遍的意义。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 传统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 现代生活不可能建立在虚无之上。否定传统文化也就等于否定历史, 人为地把自己的根割断。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是精神支柱, 精神上无所依托是可怕的。

英国文化学家怀特认为, 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可以说,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 就是一部文化史。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孕育的果实。否定传统文化, 就必然抹杀了民族精神。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要发展, 就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地阐释, 赋予新的内涵, 使其摆脱传统文化的弊端, 更加适应现实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第一, 心力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 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遗留, 其包容性不可小视。这种包容性是超越时空界限、超越民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兼有“大一统”精神的民族精神, 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形成了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力量, 用一只无形的手, 将人们联系起来, 形成一股合力, 将民族的感情化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第二, 传统文化是一种发展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两千多年来, 尽管后期逐渐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 但其也曾经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达、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爱国主义与忠:社会成员愿意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 不提倡愚忠。家庭与孝:家庭式社会组成的最基础部分, 而且家庭是社会的雏形,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对社会精神、文化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自我奋斗:《易经》:“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我的奋斗意识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利于激励个人创业、创造、突破、创新, 也有利于激励整个社会发展。

第三, 人格的塑造与价值观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而不是道家。儒家提倡的入世精神, 面对社会的不公, 选择的是愤世。而不是道家, 提倡出世精神, 选的是弃世。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 有利于书里更加积极的生活观念。

中国文化向来关注的是现实人生。不会像西方那样, 认为自己有原罪, 认为自己这辈子是来赎罪的, 是为了下辈子能在天堂过上好的生活。我们最多考虑的这辈子的事情。传统文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都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一种文化的熏陶下, 中国人形成了十分务实的精神以及生活态度。

第四, 品德、道德理念和天人合一。《易经》:“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的道德从孝悌引发出来的社会伦理关系仍在发生极大作用。天人合一, 这是一种对于生态理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这种理论化解了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 努力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这才有了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 汲取孔子的智慧。

三、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绝, 是由其自身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所具备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是既恬静、和平又积极进取的文化, 而包容、承顺则成了此种文化的核心特征。也正因为中华文化能够承顺前代、包容外来, 所以她才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在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总结为:其一是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所谓的治国学就是探讨治国方略;另一类是治生学, 就是探讨人生哲理、修身养性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 一个人要想成家立业乃至治国平天下, 没有好的修养是办不到的, 下面从儒、道、佛、兵、法学管理思想借鉴角度加以分析:

第一, 儒家管理思想的借鉴。中国文化建立在人与人的协调关系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着一个“礼运大同”的运作, 从而构造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环境。其思想盘根错节, 追本溯源, 则与儒道释有关。

儒家思想蕴育于“仁爱”。“仁者”不能独善其身, 必须兼济天下, 要为天地立心, 为民立命。兼善则必须泛爱,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这老安少怀的志愿正表现了“仁者”的胸怀。

儒家认为, 社会为个人的集合体, 有群体的存在方有个体的活动。“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故修己与爱人成为经世哲学。儒家言爱, 由亲而疏, 由小而大, 由近而远, 适合人性而又富有人情味。“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 一国兴让。”简言之, 儒家思想侧重伦理道德, 目的在于建立人与人的协调关系。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讲“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 其本质是“治人”儒家思想把生产管理的主体———人, 推到管理的前沿, 符合现代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要点。

第二, 道家管理思想的借鉴。道家思想其最终目的在于寻“道”, 是一种玄默深藏心企自然的哲学。何谓“道”, 即自然之本源。应用于世, 则主张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真善一体。这种涵盖天地, 兼容并包, 强调有机整体的运思方式, 目的在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 春秋时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的史官, 职位低微, 但却能看到周朝收藏的许多文献, 这对老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经》, 也称《老子》, 只有5000多字, 但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论证严谨。在中国哲学史上,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 涉及管理原则、管理环境、管理策略和管理者自身修养等多个方面, 其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第三, 佛家管理思想。佛家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 见性成佛, 与心的觉悟来认识宇宙与人生的究竟, 目的在于建立人与精神的协调关系。儒、道、佛三种思想泾渭分明, 但从实际看来, 又都是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让人的价值, 让人的生命得到一种升华, 实难绝对划分清楚。三教合流, 互不排斥, 这也是形成中国文化提倡百家争鸣, 兼收并蓄, 不拘一格的开放特性, 因有王道文化之称。不可否认, 以上这些思想至今仍葆有生命力而具有现实的意义。特别是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其积极因素仍然风采依然, 不失为万世师表。

第四, 兵家管理思想的借鉴。兵家文化在中国起源于春秋时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代表作是《孙子兵法》。该著作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后被吴王阖闾拜为上将, 率军伐楚, 大获全胜。《孙子兵法》在军事上的贡献世界各国是公认的, 可与二千二百年后德国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媲美。军事离不开管理, 管理又可从军事中借鉴宝贵的经验。

第五, 法家管理思想的借鉴。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 后经演变形成体系。法家坚持以法为中心, 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主张“尚法不尚贤”, 认为管理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作为保障。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是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 著有《韩非子》一书, 现存五十五篇。韩非总结前代法家思想实践, 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理论, 对于现实管理也有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性和凝聚力

第一, “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多样性、包容性决定了他的广泛适应性和同化能力。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 仕以“平天下”为己任, 民以“天下太平, 四海归一, 安居乐业”为思想境界。它包容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思想, 以“仁”为核心的民本主义思想, 重人轻天、以人为本的思想, 德治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思想, 积极救世思想, 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等等。不可否认, “大一统”思想, 以全局为重, 维护整体利益, 这对构筑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对稳定国家的统一,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 传统的道德观念, 抑制和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稳定了社会秩序。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崇高的道德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道德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生一世, 首先要做一个正派的人, 有道德修养的人。”强调重义轻利的风尚, 不以贫贱为耻的精神, 言行一致的作风, 修己以安百姓的品质, 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道德的风尚, 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 功不可没。

第三, 人际关系的“群体意识”, 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文化渴望建立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 它对人际关系的和谐, 群体力量的发挥, 民族文化心理的融合, 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 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 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现代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 新的取舍, 另一方面, 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 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 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 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 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 人们的实践活动, 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

上一篇:“十三五”脱贫规划下一篇:刑法第3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