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

2024-06-18

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精选十篇)

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 篇1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 是我们这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学界对于文化的概念各执一词, 有多种不同的定义。《辞海》中文化的解释是:广义来说, 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受到经济、政治、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从这个意义上, 有的学者将文化上升到思维方式的层面, 将其看成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东西, 所以文化的差异, 不仅仅是文化卞体和文化形态或产品的不同, 更是一种模式的差异。

1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1.1 哲学渊源层面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哲学因为生存环境、社会状况、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认为自然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 使人们不思去征服自然, 而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对自然产生一种崇拜、迷惘、甚至俱怕。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基础上所产生对自然恐俱的心理, 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扼杀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不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这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实质是做人治人之学, 受其指导者更注重和顺应自然节奏, 遵循自然规律, 同时也形成了守旧复古、循规蹈矩、求实中庸的思维方式, 而不善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科学的追求。

西方哲学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贫瘠的土地和优越的海洋资源造就了盛极一时的商业文明。海运、捕鱼、采矿必须与自然进行搏斗, 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意识。对人来说大自然需要驾驭征服, 人与自然关系越紧密, 所出现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越多, 这就不断促进人们去思考和探索。因此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 强调天人相分, 以求实求知为主旨, 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 充满理性色彩。这种商业文明衍生出的哲学观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社会结构, 以法律调整取代了伦理道德的调整。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 西方民族个性自由、民主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 同样形成了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探索自然的品质。

1.2 思维模式层面上的差异

从诸子百家起, 就比较擅长于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 删繁就简, 整体把握。“大道化简”、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 成为智者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思维境界中少注重条分缕析, 排斥径渭分明, 竭力维护说也说不透, 想也想不够的状态 (曾德昌, 2001)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朦胧、写意、含蓄的美强调在和谐中去体悟达观, 独钟对整体的直觉、体验、领会和顿悟、修养、践履。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从最初就把着眼点放在大本大原问题上, 注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推理。德漠克利特认为:找到一个关于因果必然的说明比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还重要。可以说, 在西方文明的一开始就比较注重科学的理性的教养, 西方的祖先总爱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对立面, 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眼睛去观察思考一切可以或可能被观察思考的事物, 由想象而本质, 一旦有蛛丝马迹便要追根究源。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表现出整体和谐性, 强调悟性,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境界。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 善于把握整体, 合二为一, 注重平衡, 异中求同;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逻轨片而性, 强调理性, 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 喜欢化整为零, 一分为二, 注重分析, 同中求异。

1.3 价值观与交往行为方面的差异

总的来说, 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 因此, 西方人在交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 总是从个体的立场出发, 强调个性。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 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独立性, 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很清晰、分明, 是以与他人的关系而定, 总是把自我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 才会变得完整,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出发, 强调群体。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 似乎那样才表现出与人交际中的真诚, 或同时也喜欢把别人老底探个究竟, 不然就觉得不公平或被别人欺骗了。

如在西方,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知逍适应彼此的习惯, 他们很注意与人相处的分寸, 不过分亲昵, 但也保持经常的联系。拜访某人需事先预约, 忌突然造访。否则, 受访者会感到不快,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 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去拜访朋友时, 可以送礼物给别人, 但决不会送东西给主人的伴侣。去参加朋友生日或朋友婚礼, 一般送朋友礼物一般不能送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包。

2 外语教学中进行的文化导入2.1重要意义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 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根据《大纲》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 还应适时、适度地导人相关的文化知识, 从而增强人文教育。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 两者是息息相关的。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 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世上没有不反映一定社会生活和一定文化内容的语言, 也没有和语言毫无关系的文化, 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2教学实践中的方式方法

2.1 词汇教学。

在词汇教学时, 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 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教授语言结构时要体现出差异, 汉语文化侧重知觉体验感悟, 强调语序, 语序可类比人们感知世界的顺序, 体现汉民族靠直观、靠感性认识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

2.2 语法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 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 英语注重运用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 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 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对于学习英语语法, 减少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 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2.3 其他。

在传递文化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的习惯, 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 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不同的国家, 由于信仰、习俗等不同, 文化存在很人的差异,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人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 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来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6, 65 (3) :66-70.

[2]许娟.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探析[J].胜利油日职工大学学报2006, 20 (4) :12-13.

[3]周丽蕊.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8, 12:71-72.

英语报刊阅读与中西方文化教学 篇2

一、英语报刊阅读的特点

阅读英语报刊文章是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但单纯阅读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而且要介绍大众传媒和英语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国际关系问题及最新科技发展情况等。该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

所谓“新”,指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英语新词大多是首先出现在英语报刊中的。如midriff-baring shirt(露脐装),pay-per-call(声讯电话)等。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拓宽了当代英语的涵盖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语报刊是我们研究、学习当代英语最直接、最简洁的途径之一。

所谓“快”,指某一新事物或新概念的英文表达能够很快地在我们周围出现,如boomerang children(啃老族),wardrobe malfunction(走光),mobile phone combination offer(手机套餐)等的英语标表达都是先见于英语报端的。这一特点无疑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紧紧跟上现代英语的发展步伐。

二、寓文化教学于英语报刊阅读的课堂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与时事紧密联系的文章,其中包括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文章去正确引导学生,扩大他们学习的领域,而不仅仅是将所学内容局限于一些与时事相隔甚远的通用教材。逃避和禁止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文化教学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去伪存真”的阅读。

1.不同的中西方媒体视角

各国的报刊都被看作是政府的“喉舌”,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或整个社会的缩影。西方国家和我国在各种体制、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等存在着众多差异,因此中西方媒体在对华报道的内容上常常会采取不同的视角。

浅议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 中西方文化 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的。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诸多的教改探索,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

一、中西方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culture)的含义非常广泛,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既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化贯穿于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为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一种语言根植于该民族文化之中,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完成的,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都会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中西文化与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离不开对本族语和所学语言运用,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领会这种语言的文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系统。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尽相同,思维习惯及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各自的语言上反映出来,会影响交际过程中对语义的理解和表达。培养交际能力,也就是使语言学习者在交际中,根据不同的话题、语境讲话得体,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文化以及对本民族语言的文化理解和驾驭程度,语言的恰当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领悟。所以,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不可能脱离中西方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本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的 “四会”技能训练,更应把中西方文化融入学习与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融入中西方文化

在教学时,要注意中西语言中丰富文化内涵。比如传授People and color这一主题教学内容时,涉及到颜色的词汇,例如:红色red一词, 在中国表示happy and merry(高兴和快乐),在西方却表示violent and blood(暴力和血腥);白色white,在中国表示 death and ill omen (不祥的预兆),而在西方国家却表示something pure and innocent(纯洁);和颜色相关的习语,更不能单纯从词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如: a white elephant 不能翻译成“白色的象”,西方用来指“无用但花费很高的东西”,a green hand 不是“一只绿色的手”,而是指“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新手”, to be green 是“嫉妒”的意思,see red是“发怒”的意思,white lie 是“不怀恶意的谎言”, black sheep 是“害群之马,败家子”。能把握住英汉语之间的这种常见的差异,根据教学内容自如地进行课堂教学会使枯燥的讲解课变成生动鲜活的语言运用课,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要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语言中部分词汇、习语等的文化内涵,展现中西方文化异同,让学生了解西方人和汉民族不同的思维习惯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体会语言表达的微妙之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排除母语文化和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地道的交际。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适当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如: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听英语广播,组织英语沙龙,编排英语短剧,阅读英文报纸等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加深对文化的体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出于升学的压力,高职学生更是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但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培养能用英语交际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将本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高职英语课堂再加以涉猎,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汉语具有丰富表现力,形象生动,内涵深厚,有韵律感,英、汉语的交流应求同存异,优势互补。

高职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注意中西的文化异同, 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交际规则上也不一样。因此,學生不但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等,更要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素养,奠定深厚的母语底蕴,能够在中西文化自然比较中把握二者的差异,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语言能表现出民族文化,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本民族文化素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学好英语;同样,如果不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也同样无法自如运用英语,更谈不到具有出色的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文化,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学习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两种文化交际的差异,坚持把这种介绍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才能培养现代高职生作为未来社会人才的真正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才会达到更高一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英)Gertrude Roland 地道英语还是中国式英语English or Chinglish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2]申艺芳.浅谈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问题[J].绥化师专学报,2004,(2)

[3]王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1.

浅谈中西方英语文化差异 篇4

一、了解英语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阅读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英语文章的体裁各式各样。时而包含丰富的知识,这里就包括一定的背景知识。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你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例如,在阅读理解中有这样一个短语“white elephant”,很多学生直接翻译成白象,没有考虑内在的文化含义,以至于做题错误。

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各个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中,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诸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对别人的称颂要表示感谢等等。例如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请客,吃饭不一样,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不要假装斯文,不要指望主人会敬第二次,否则你自己挨饿受渴。在主人向你敬酒时不要一饮而尽,应只饮一小口。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 to),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餐桌上进行对话,交际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要有所了解,否则你可能要么会饿肚子吃不饱,要么会把整个场面弄得很尴尬。

三、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掌握英语语法,提高英语表达准确性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 (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

五、注意某些表示动物的词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有些表示的动物的词具有文化内涵,其中一部分与汉语中是不同的。

结合学生探究知识欲望强,能力强的特点,往往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用词讲词,而是要帮助学生深挖词汇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应学知识。比如,在讲解一些动物时,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中swan (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oyp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据说英国肯特郡产的牡蛎最好,而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beaver (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 (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由于东西方人地域和历史的差异,导致他们有时对于同一种动物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这些也是教学中要讲授给学生的,否则在交际中就会闹笑话甚至出现误会。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总之,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都尽可能多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我也努力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交流。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适应这一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向他们适当的介绍西方国家的生活,文化,习俗等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浅谈中西方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篇5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的独特历史,有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与宗教,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道德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反映在语言里,又通过语言给予表达与传播,所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学习英语,运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教学与学习。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培养了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很难说出符合场合的句子,从而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一、风俗习惯的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是出自民俗。汉语习语“小菜一碟”和英语习语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都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中,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含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意。但在习语中,两个民族对同一思想的表达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饮食文化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食品,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所以他们就用a piece of 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蛋糕是近百

年才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是一种比较高档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我们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二、中西称谓差异

学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认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比如英语中“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或母的父亲共用一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 既指奶奶又指外婆,简单又笼统。而中文中“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方分得很清楚。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语中的“uncle ”和“aunt”,分别对应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三、习惯表达和观念的不同

1.称呼语

比如曾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说英语的国称中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时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

“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的理解为:李老师=TeacherLi。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却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通常,在家庭成员之间中国人很少用“谢谢”。否则,不但听起来会别扭,而且相互关系上好像有了距离。在英语国家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或为对方准备什么等,他们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还有,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那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夸赞及答复

“赞美” 在英语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

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Thank you.”。如A:You look beautiful.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4.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关心的问题是: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特别是问年龄,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再如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ve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语

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家庭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

是一家人。哪怕是成家立业,另设门户,仍和父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而在西方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这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泾渭分明。当年迈的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中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语中的对比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初中英语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56

随着中国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一般都是背单词、背课文、记语法,所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强。但在日常的口语交流方面,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因为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出现了所谓的Chinglish。那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日常话题,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用到各种语言。但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交流时,就会出现许多障碍。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你吃了没有?你要去哪儿?等等。这些问题只是打招呼用语而已,并不是谈实质性的问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认为问吃饭了没,就意味着要请客吃饭。还有,中国人一般聊天时因为出于关心,要谈论彼此的年龄、婚姻、收入还有家庭情况等。可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很忌讳探讨这类问题。他们通常聊一些与个人生活无关的话题,如天气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讲解语言背后的习俗和社会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也有极大的差别。在中国,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以及长辈与长辈之间的称呼,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乱套,否则就显得没教养。而在西方国家,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之间,人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称呼很麻烦。

二、学习社会文化习俗,避免尴尬局面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许多被我们认为是礼貌的东西,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就拿我们的谦虚来说,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如果将这种美德带到跨文化交流中,会闹出一些笑话,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当你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为了表现出谦虚,就会用谦虚的语言。如果别人说:You are very beautiful in this red skirt.中国人虽然心里很美但还是会承让、谦虚。所以中国人都会说“No”;甚至有些人还会说“Where, where”。而对外国人来说,“No”是一个不自信或对别人的鉴赏能力存在怀疑的词。你这样说会让他们很困惑、很不安。以西方人的习俗,他们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道谢说“Thank you”。

三、区别习语、谚语,做到原汁原味

我们想要学好英语,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需要注意区别中文和英文中一些习语、谚语的不同,体会美国英语中流行的习语、谚语及名言的妙处,这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a piece of cake,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块蛋糕”,但真实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再如,love me,love my 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而不是爱我,爱我的狗;如果知道了spend money like water是汉语“挥金如土”的意思时,学习起来不仅简单而且有趣。这样学生觉得,原来用英语表达汉语句子有时候也很简单,如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感。

四、了解中西方节日,开阔学生视野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的差异也是必不可缺的。通过了解西方国家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差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一天,在我去上课时,远远就听到学生的嬉笑声,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我很纳闷地进了教室,他们居然肆无忌惮地开起了我的玩笑。有学生说“老师,April Fools”。我才知道那天是愚人节。我看他们兴致很高,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愚人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吗”看着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很快搜出关于愚人节的知识并做了详细讲解。之后很多学生说:原来愚人节的起源是法国,我们还以为是英国呢!如果教师不做详细的讲解,学生恐怕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是一知半解,不了解本质的东西。

学好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就要详细具体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生活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这些因素和中国的区别。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才能更加准确、灵活,才能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减少学习英语的阻力,我们的英语水平才能得到最快、最好地提高。

大学英语中西方文化 篇7

一、表现在教材设置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仍然是我国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习得的一个重要平台。现阶段, 我国各大专院校针对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写作、翻译、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虽然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语言习得为标准, 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 (参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 但课程中充斥大量反映西方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各类语言材料, 中国元素严重缺失。不仅如此, 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宣传介绍。杨杰瑛 (2003)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中, 就从语言学习的角度, 提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林汝昌先生 (1996) 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提出文化导入分三层推进, 并强调西方文化导入的文化教学思想。这在无形中为英语语言传播西方文化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使得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

二、表现在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因为专注于传授目的语的语言技能, 缺乏培养学生双向对等交际能力的文化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西方文化, 一心围绕西方转, 给学生的文化意识带来不良影响。有些英语教师本身缺失文化意识, 不能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的优劣势, 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极其主观地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无形地贬低了汉文化的优势, 使汉文化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劣势边缘。教师文化输出的偏西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课堂知识的补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相关知识补充是各类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顾名思义, 相关知识补充指的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额外知识。目前, 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偏重语言技能的传授和英语教材中的“亲西方”文化倾向,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补充或限于语言知识的增加, 或限于文章作者生平简介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尤其是后两类的相关知识补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英语教学的西方文化内容含量,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比例失衡情况更严重。

实际上, 相关知识补充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如果利用得当, 则是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比例失调的一剂良药。

2. 中西两种角色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角色交流主要适用于由外籍英语教师执教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英语热”的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来到中国执教, 他们的到来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为中国学生带来了地道、原版的英语语言, 极大地方便了中国学生的英语习得。另一方面, 来自英美的外籍教师作为西方文化的承载者, 在教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 也在潜移默化地向中国学生传播西方文化。

3. 学生对文化的主观意识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 一方面, 从事语言习得的中国大学生为数众多, 可塑性强, 对新思想新文化容易接受, 另一方面, 广大在校大学生身为国家栋梁之才, 将来既是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力军, 又是引领中国主流文化的先行者, 还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当这些未来的治国先锋站在国门与西方进行对话, 交流中一味追捧西方文化, 而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 无从谈及时, 将是每个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可见, 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亲西方”文化导向已给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民族观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转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 也在传播西方文化。如果不在英语教学各个环节植入中国元素加以抵制, 那么中国学生在习得语言技能的同时, 其内在的中国特质也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向后者迁移, 这对肩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大学生来说, 后果不堪设想。目前,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 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 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纠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亲西方”现象, 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提高中国元素的含量, 调整中西文化的分配比例, 最终实现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平衡与对等。

参考文献

[1][美]Edward Sapir.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篇8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迄今为止,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逾200个之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外语教育语言学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是围绕语言教学的特点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 外语教学中所研究的文化, 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语言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大部分人类文化是由语言来承载的, 而文化又支配着语言, 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民族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语言的内涵上及人们的交际中。

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Seelye认为:“如果一个学生 (或教师) 没有意识到一个词汇的文化内涵, 他就不能算是理解了这个词。”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特点。如在英语中有一个表示“非常容易”的习语为a piece of cake, 在汉语里, 相应的表示为“小菜一碟”, 从这两个成语就能反映出英语民族与汉语民族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地让学生理解、领悟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的表现

几千年来, 中国的传统教育, 以儒家思想为主, 杂以道家、佛家思想。中国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内向、克制的民族性格, 而西方人在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的影响下, 形成外向的、开放型的性格。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使得中国人与英美人在交往中有时会发生“文化冲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暄语的不同。

寒暄语通常包括问候、告别、有关天气的谈话和其他闲谈。英美人常见的问候语如下:

Hi.嗨。

Hello!你好!

How are you? 你怎么样?

以及“How are you”的衍生形式:

How are you getting on?你的情况怎么样?

How are you doing?你怎样?

前两种问候形式, 被问候者均以同样的用语作答。“How are you? ”及其衍生形式仅仅是打招呼, 问候者并不一定真正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情况。所以, 一般问答都是“Fine.” “Not too bad.”或“Very well.”而中国人的问候语一般是“买菜去啦?”或是“上哪去了?”“你吃饭了吗?”在英美人看来, 这些都不是问候语, 而是实际的问题, 需要认真回答, 所以在交际中, 问这些问题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快。

( 2) 隐私意识的不同。

对于英美人来说, 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是个人的隐私, 不可随便探问, 问这些问题是干涉他人的私事, 是不礼貌的。而在中国人眼里, 询问这些问题则是表示亲近与友好。如果在交际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往往会引起英美人士的误解。

(3) 致谢语的不同。

致谢语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的话。致谢是世界各国人民都遵循的礼仪规范, 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不同, 表示感谢的方式和范围也会有差异。在英语中, “Thank you.” (谢谢你) 这一句话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当别人给予你帮助后, 你要致谢;别人问候你时, 你要表示感谢。人们不仅对上司、同事和陌生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而且在关系很密切的亲戚、朋友之间, 甚至在夫妻间、父母及孩子之间也要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认为, 越是关系亲近的人之间, 越是不用说“谢谢”。如果说了“谢谢”, 反而会被认为是一种关系疏远的表现。有时递上一支笔或是一张报纸, 觉得对方也没有必要道谢。由于这些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在西方人眼里有时会显得不够彬彬有礼。

(4) 自谦语的不同。

中国人谦虚礼让, 但是有时则被西方人误解为虚伪做作。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赞扬能够坦然地、愉快地接受, 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谦虚为美德, 对赞扬的态度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例如, 有人赞扬你书法好时, 也许你会说:“哪里哪里, 还差得远呢。”或者有人赞扬你的衣服漂亮时, 也许你会说:“不漂亮。”而外国人对于我们这一习惯是很难理解的。

(5) “邀请”及待客时言语行为的不同。

西方文化中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等于借用别人的时间, 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 所涉及的时间是双方协商的结果。而在中国文化中, 时间通常不是由双方协商决定, 而是由主人一方来确定。中国人在接受邀请后一般要提前十分钟左右到达约定地点, 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 他们也许要比约定时间晚十分钟到达。这是因为在西方, 主人亲自下厨时, 在约定时间以前无法抽出时间接待客人, 也不愿意让客人看到忙碌、凌乱的局面, 而喜欢以一种轻松自在、有条不紊的方式来接待客人。客人要告辞的时候, 西方的主人一般会加以挽留, 当客人去意已定时, 主人往往会说“Oh!I’m sorry.I wish you could stay.”或“Well, I’m sorry you have to leave so early.”诸如此类的话。而中国的主人一般会说“招待不周”、“饭菜不可口”之类的话, 这些道歉的话语会让西方客人不知如何应对才好。所以不懂西方人的风俗习惯, 会在交际中出现许多障碍。

不难看出, 上述的种种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中西方人们的交际, 导致理解偏差和语用失误, 因而在实际的交往中, 常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在教给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 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四、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及意义

1.文化渗透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

《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作为英语课程内容与目标之一, 并特别强调“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 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英语。

2.只有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才能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交际的障碍, 因此,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 有时要比教会他们语言知识更重要。

五、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渗透

1.课堂教学方面

(1) 利用教材, 进行中外文化对比。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战场, 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给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归纳、总结, 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教学, 力求消除学生接受语言的障碍。例如, 按不同的意会功能对Shopping, Asking the way, Offering and refusing help等进行一些文化知识方面的小结, 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人在购物、问路、提供或拒绝帮助等方面的思维方式, 并使学生学会地道纯正的语言, 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对比和总结是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方法。如:在教英美人打电话的用语时, 教师可将中英文打电话的用语列成表格, 然后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 学生就会发现英美人总是先自报姓名、电话号码等;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先说事情, 等对方追问到才介绍自己。学生们掌握了这些知识, 就能更地道、更流畅地用英语进行表达。

(2) 介绍英语词汇的内涵。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 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如, 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健壮时, 常说“壮如牛”, 而英语中却不用ox, 而用“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人形容下大雨时常用“倾盆大雨”这个词, 而英美人却用“rain cats and dogs”;表达“红茶”这一概念时, 他们用“black tea”这个词汇。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 英语中的词汇也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 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有助于他们对英语的学习。

(3) 介绍语法结构的语意和交际功能。 例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 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 它只是英美人见面时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 sth. ”形式上是疑问句, 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我们的语法教学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加强对话教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对话课都有不同功能的语言训练项目,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训练学生, 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 多用英语交流, 让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

(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如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课外活动方面

(1)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提倡、鼓励学生课外多看英文报, 多读些课外阅读材料, 全方位地了解外国的文化。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需将文化介绍寓于其中, 并促使他们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比如, 西方人在交往中使用体态语言是件很普通的事, 一个手势、一个鬼脸、耸耸肩, 都体现了某种文化。所以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十分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开展课外活动, 如“英语角”、“五分钟讲演活动”、“排演英语小戏剧”等, 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西方的文化。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这是由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我们只有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 把文化知识的教学渗透其中, 使学生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 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使他们得体地运用语言, 消除交际的障碍。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2]胡春洞, 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从英语委婉语管窥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9

生活中, 委婉语的用法很多。例如:对身体过于清瘦的妇女我们用“slender”代替“a skinny woman”, 相貌较差的用no pretty或plain而不用ugly。如:His girl-friend is not pretty.他的女朋友不太漂亮。

有时候忽视或滥用委婉语会引起笑话。曾经听过一个故事, 一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跟她的美国男同学说想跟他一起wash his hands, 而对方迷惑不解, 连说No!No!很明显这里wash one's hands只是go to the toilet的委婉说法而非真的洗手。因此, 正确掌握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尴尬。

由英语委婉语辨析中西文化差异

委婉语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 其产生始终与时代紧密两关。下面的内容里将通过列举一些英语委婉语的例子来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⒈历史传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说。无疑这些都会对它的语言表达产生巨大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龙 (dragon) 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动物。在西方传说中龙是一种恶兽, 凶猛异常, 破坏力极大, 正因为如此, 西方神话故事中, 有许多英雄斩杀恶龙的情节。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因此, 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英语委婉语。如果你叫一个女人a dragon, 你的意思是说她脾气暴躁, 不讨人喜欢的。she'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 .

曾看过一篇New York Times的报导说萨达姆的儿子Uday是中国龙年生的, 就有像龙一样的凶残的性格 (原文:Uday was born in 1964, the Year of the Dragon in the Chinese zodiac, which means he ought to be“energetic, excitable, short-tempered, eccentric and stubborn.”)

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是, 在中国龙所代表的是善, 是神圣、是吉祥, 是进取、是腾飞。如中文中“生龙活虎”, 用来形容一个人活泼矫健, 富有生气。进一步说, 龙文化, 蕴涵着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丑陋而又邪恶的.而在东方文化中龙是圣洁而权威的.这只不过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点小体现.。而更为显著地差异则是体现在下面的思维方式。

2.人生价值取向。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old”的委婉语, 比如说, 人们不说an old person而是说senior citizens (资深公民) , 或well-preserved man (保养得很好的人) , 另外把养老院称为young town (年轻城) 或者nursing homes (疗养院) , home for adult (成人之家) ;老年时代则叫做golden years (黄金时代) 、third age (第三年龄) 等。而在中国, 老就是老道, 阅历深, 成熟之意, 所以虽然中国文化中有表示“老”的委婉语, 但是中国的老年人并不会因为别人直接称呼他们“老人家”或“老人”而生气, 反而认为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加个“老”字是对他们的恭敬。

从上面对于“老”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 亦可间接反映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 因此年轻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不仅仅是指生理年龄, 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年龄的。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年轻旺盛的心理, 才能应付这种多元化的人生追求。与之相反,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 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 因此, 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影响, 多数人认为被尊称为“XX老”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也在潜意识里暗示着自我价值的实现。

3.宗教信仰。和语言一样, 宗教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正因为如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委婉语。就拿Death (死亡) 为例: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本义) 安睡在上帝的怀中, to be called to God (本义) 被召唤到上帝那,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本义) 被送进天堂, The call of God (本义) 上帝的召唤, to go to heaven (本义) 进天堂, with God (本义) 和上帝在一起, with their Father (本义) 与圣父在一起。上述委婉语里都出现了God, heaven等宗教词汇。这都与西方社会长期信仰的基督教有关。

基督教对于英美的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它是一神论宗教, 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唯一的造物主。只有笃信上帝耶和华的信仰才是唯一的真实的信仰。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采取宗教上的不宽容精神, 毫不留情地镇压各种异端, 维护对“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教条。

正由于这种长期的宗教专制, 所以英语中有很多具有宗教色彩的表达。即使不信神的人, 也不愿故意用不敬的语言“触犯”上帝或魔鬼撒旦, 犯“亵渎神灵” (blasphemy) 之过;说话时毫不顾忌, 经常使用诅咒语或者满口damn、hell的人毕竟为数不多, 有些人在极端气愤的情况下会用Darn (“该死”或“真气死人”) 这样的词语, 而darn实际上是damn一词的委婉语 (damn原本是“上帝罚…下地狱”这一诅咒语中的动词, 牵涉到上帝, 故避用之) 。为了避免直呼其名地提到魔王一般也都用委婉的词语, 如God of this world, his sable majesty old gentleman in black, old Harry。

同西方相反, 中华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极富包容性。对于外来文化, 包括宗教并不排除。当然, 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宗教思想与宗教势力的冲突, 但不曾有过宗教战争。你无可否认, 我国特别是汉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有其特殊性的, 没有形成足以同政权分庭抗礼, 以至压倒政权的教权。但这只是宗教在不同国家表现形式的不同, 它不能说明汉民族宗教信仰的一向淡薄。

结论: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交流语言的组成部分。所以通过对委婉语的使用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对比, 以求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委婉语而引起的障碍。

摘要:委婉语 (Euphemism) 是人类惯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 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是一种修辞格,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分析英语委婉语的一些典型例子来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Judith S.Neaman and Carole G..silver.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 Expanded&Revised Edition.New York:Facts On File, 1990.

[2]John Browker.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英语学习中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篇10

1 从汉英两种语言看中西文化的相同之处

1.1 人类共生于一个自然环境之下, 在语言的表达中能找到共性特征, 两种语言中有很多字面意义与涵义相同的用法

1.1.1 在汉语中有很多与“船”相关的成语习语, 如:

水涨船高, 同船共渡, 破釜沉舟。而英语中All in the same boat这句习语指几个人境遇相同, 面对同样的困难和危险, 他们的命运相同。这句习语的含义和同船共渡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处。Burn one's boat和汉语的破釜沉舟含义相同。eg.If you want to take over the task, you must burn your boats.

1.1.2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成语: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良药苦口利于病Bitter pills may have blessed effects;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

1.2 颜色和颜色相关的词在理论上讲没有质的区别, 加之文化的相互渗透, 两种语言反应的颜色观有很多叠合之处。

1.2.1 红色 (red) 两种文化中, 红色常与喜庆吉日, 庆祝活动有关, 表达着热烈, 欢快。

如, 在英语中, red-letter days指圣诞节或喜庆的日子。red-blooded指精力充沛的人;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指铺红地毯隆重地接待某人。同时,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红色代表喜庆, 顺利和成功。传统婚礼中, 新娘穿红衣, 新郎戴红花, 洞房大多用红色装饰物布置, 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每逢传统佳节, 灯笼, 爆竹, 对联都用红色来烘托喜庆气氛。红包是表示奖励或祝福的财礼。红色成为美好的象征。

1.2.2 白色 (white)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看, 无论中西方文化, 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表示纯洁无暇, 清白。

如:white-collar白领阶层的, 脑力劳动者;snow white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是纯洁和善良的象征;white flag白旗, 在两种语言中都是投降的标志;综上所述, 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上在不断的互相交融。

2 从汉英两种语言看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意识, 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2.1 交际用语方面的差异

2.1.1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年龄, 婚姻状况, 工资收入, 家庭住址, 身体状况。

而西方人却对此很反感, 在西方文化中这些话题和信仰一样属于个人隐私范畴, 比较敏感, 不愿意在见面的时候谈及这些。他们会问一些诸如天气, 电影或电视节目, 兴趣爱好等轻松的话题, 如:It's a fine day, isn't it?或者your dress is so nice!

2.1.2 中国乃礼仪之邦, 谦逊是中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美德, 同样表扬一位中国人和一位美国人, 答语会截然不同。

比如说You look verybeautiful today.中国人会这样回答:哪里, 哪里。美国人被搞糊涂了, 他们会说:your nose and your mouth looks beautiful.这样一来, 就会闹出笑话来了。而美国人则欣然接受地说:Thank you!在吃饭时中国人爱谦让, 客人说不吃, 主人仍旧热情地为客人夹菜, 以尽地主之谊。而在美国, 主人若问:Do you want some more?你若回答:No.Thank you.I have had enough.他们便不会再推让。了解对方的语言和礼仪习惯, 是对对方的尊重, 减少差异引起的误会和笑话。

2.2 节日的差异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 因此中国的节日和西方节日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 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 Easter复活节, Mother's Day母亲节,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节日。

中西方的节日庆祝方式不同, 饮食特色不同, 理念不同。

2.3 习语的差异

两种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许多形式固定, 寓意深刻, 颇具民族特色的习语。必须弄清楚英汉习语的对应关系, 不能望文生义。

2.3.1 地理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差异-中国是内陆国家, 以农业为主, 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习语, 如:春华秋实, 五谷丰登, 瓜熟蒂落, 根深蒂固, 沧海桑田等。

英国是个岛国, 为了生存要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斗争。在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 形成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习语, 如:know the rope熟悉内幕 (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英国多雨多雾的气候特点也产生了许多习语as right as rain象下雨那样正确。在这里, 下雨正常不下雨反而反常。

2.3.2 跟动物相关的习语的差异-英语习语中有动物词汇的语句丰富, 很生动贴切, 彰显着西方民俗文化的智慧与风情。

a.狗就是西方最受欢迎的动物, 狗代表着忠诚, 所以和狗相关的习语多是褒义的, 如:die dog for sb.死心塌地地为某人工作, 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每个人都有走运的时候, a lucky dog则是幸运儿的含义。而汉语习语中狗的形象多数是贬义的, 如狗急跳墙, 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等都带有贬义色彩。

b.猫给人的印象是机敏可爱。在英语中有这样一个习惯用语Fat cat, 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从字面理解是一只肥猫。其实不然, Fat cat实际上指人, 指那些很有钱很成功的人。eg.After graduation he's become successful and turned into a real fat cat.很显然, 单从字面来理解习语的意思就会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

2.3.3 宗教引起的差异-英汉语言中有大量与宗教有关的习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西方社会宗教信仰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宗教背景的习语, 在基督徒眼中, 百合代表纯洁, 清白, 有一个品种的百合花因花色雪白且拥有铃铛般的花朵被命名为“圣母玛丽亚”。所以as fair as a lily意为如百合般美丽高雅。在一些西方国家, 人们星期天去教堂的时候总是穿的很正式很漂亮, 所以Sunday best指一个人最漂亮的衣服。实际上也就是留着出去做客时或者出席很正式的场合穿的衣服。

2.3.4 语言习惯不同产生的差异-因为语言习惯的不同很多习语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比如: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pull sb′s leg和人开玩笑, 愚弄某人, 从字面看是拉某人的腿, 而实际意义却和字面含义大相径庭。

2.3.5 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差异-很多习语有自身的典故, 如give someone the hook字面看是给某人钩子。

要了解其含义, 要从一百年前美国戏院演出说起。那时戏院里有歌舞滑稽戏表演。有时还让一些业余演员客串演出。由于业余演员专业水准低, 观众不满其演出就喝倒彩, 向台上扔鸡蛋西红柿。这时, 舞台经理就会用一个长长的钩子伸到舞台上把观众不喜欢的演员拉下场。这就是这个习语的由来, 其真正含义是解雇某人。

英汉成语习语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 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 思维方式。

上一篇:生物膜特性下一篇:固化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