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2024-05-27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精选十篇)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都在推动着网络走向家庭,走向人们的生活。“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形成一种趋势。家庭网络(Home Network)指的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是在家庭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设备、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互连和管理,以及数据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系统[1,2]。家庭网络系统构成了智能化家庭设备系统,提高了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品质,是数字化家庭的发展方向。

二、家庭网络实现技术方案

1、X-10电力线技术

相对于其他有线技术,X-10电力线技术不需要用户购置新的传输线路而直接使用房间内既有的供电端口来连接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家电设备。

X-10是一种通过标准交流电力线路进行远程控制和通信的通信协议。利用电力线缆未使用的带宽传递数据,即在电力线路带宽的低频部分(50-60Hz)用于供电的同时,利用其高频部分(>1MHz)进行数据传输。家庭电脑或其他家电设备插接在邻近的电源端口上;打印机或其他外围设备可以通过与其连接的PC实现共享。这样,可通过“电力”局域网共享调制解调器的方式来实现互联网接入[7,8]。

但是,电力线路反映速度慢(60Hz供电系统中,传送一个指令需0.883s)、网络的噪声干扰较大,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50Kbps到350Kbps,最大传输速率不超过1Mbps)。因此,电力线路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的应用,通常认为这一技术不适于家庭网络的实现。

2、Home RF技术

家庭射频[3,9](Home RF)技术是无绳电话技术(DEC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无线局域网IEEE802.11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方式,特别适合于数据业务;而DECT使用TDMA(时分多路复用)方式,特别适合于话音通信,将二者进行融合构成家庭射频使用的共享无线应用协议(SWAP)。

SWAP使用TDMA+CSMA/CA方式,适合话音和数据业务,并且特地为家庭小型网络进行了优化。Home RF工作于2.4GHz ISM频段,采用数字跳频扩频技术,支持TDMA业务和CS-MA/CA业务,TDMA用于传送交互式话音和其它时间敏感性业务,而CSMA/CA用于传送高速分组数据。

Home RF技术特征如下:

(1)每个网络最高可达127个设备;

(2)使用ISM频段的2.4GHz波段的无线电波,采用跳频(FH)扩频,每秒50跳;

(3)与TCP/IP网络协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支持广播、多点传送和分组,48位IP地址,允许同一区域的多个网络并行操作;

(4)基于32kb/s的ADPCM和DECT呼叫处理;

(5)采用Blowfish加密算法,提供基本的和增强性两种保密级别;

(6)数据压缩:采用LZRW3-A算法;

(7)简化了物理层协议,降低设备费用;

Home RF虽然采用跳频扩频技术,但它的跳频频率是每秒50Hops,远小于每秒1600Hops的蓝牙抗干扰性和安全性不如蓝牙。Home RF技术的实现形式主要是PC卡,成本高于可以模块化的蓝牙。

3、蓝牙(Blue tooth)技术

Bluetooth技术[10]致力于在10米到100米的空间内使所有支持该技术的移动或非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地建立网络联系、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用蓝牙无线方式动态地连接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多个Piconet之间也可以互连形成分布网(Scatternet)。

三、蓝牙技术在家庭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1、家庭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家庭网络系统将有线通信技术(PSTN、INTERNET)、计算机和蓝牙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组成家庭网络系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以下功能:

(1)智能家庭安防。实现家庭的防火、防盗和防煤气泄漏;

(2)智能家庭仪表。通过蓝牙设备和计算机实现对水表、电表和煤气表的远程抄表;

(3)智能家电。通过Internet、电话线接口,实现信息交换和远程控制;

整个系统由蓝牙模块、MCU、传感器网络和家庭计算机等组成[11,12],如图2所示。上层系统由家庭计算机机、串口通信、AT-mega16L单片机和蓝牙模块等组成。下层系统由蓝牙模块、ATmega16L单片机、模数转换器(ADC812)和传感器组等组成。传感器组包括数字量传感器和模拟量传感器,模拟量传感器后带有信号调理电路。蓝牙传感网络使数据采集和家庭网络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图2中所示的紧急开关供主人在室内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系统可以通过电话线或互联网与外界连接。

传感网络,用于实现家庭安防和三表抄表功能。家庭安防报警有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通过安装门磁、窗磁、红外线探测实现非法侵入报警,也可以配置摄像头进行实时环境监控;

二是通过探头感应装置实现火警、煤气泄漏报警;

三是通过紧急按钮实现紧急求助和医疗求救。用户通过远端电话和计算机,可以实现家居的防盗监视。通过Internet或电话控制家里

电器的控制并获得其运行信息。

2、家庭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上层系统软件部分和下层系统软件两部分,为了避免同频干扰的问题,整个系统采用分时复用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把上层系统与任一下层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时分的方式分开,上层系统通过扫描的方式与各下层系统进行点对点通信。上层系统接收到监控命令后,通过蓝牙无线通讯方式向下层系统发送命令并开始巡检。巡检内容包括抄表数据和家里电器运行控制命令和安防报警等数据。下层系统收到上层系统发来的命令,读取传感器数据,校验数据并发送给上层系统。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比较X-10技术、Home RF技术和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利用蓝牙技术组网适合家庭网络的实现。基于蓝牙通信技术的远程家庭网络控制系统的实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网络系统。蓝牙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采集和家庭安防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蓝牙的跳频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具有具有技术复杂度低、同步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安全性好、移动性好、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具有蓝牙功能的家庭设备间的内部构建网络以实现无线通信,对外实现以太网接入,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本地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基于蓝牙技术的家庭网络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家居系统的人性化、自动化水平,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Home Network Introduction.http://www.home-network-help.com/home-network.html.

[2]International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Forum.http://www.ipcf.org.

[3]HomeRF Overviewand Market Positioning.http://www.palo-wireless.com/homerf/homerf2.asp.

[4]饶文碧,周剑波,张露.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J].软件导刊,2008,7(2):28~29.

[5]马文华,彭景芹.基于X10电力线载波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2005,21(4):192~193.

家庭网络实现技术研究 篇2

关键词:家庭网络;蓝牙;智能监控;通信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都在推动着网络走向家庭,走向人们的生活。“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形成一种趋势。家庭网络(Home Network)指的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是在家庭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设备、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互连和管理,以及数据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系统。家庭网络系统构成了智能化家庭设备系统,提高了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品质,是数字化家庭的发展方向。

一、家庭网络实现技术方案

(一)X-10电力线技术

相对于其他有线技术,X-10电力线技术不需要用户购置新的传输线路而直接使用房间内既有的供电端口来连接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家电设备。

X-10是一种通过标准交流电力线路进行远程控制和通信的通信协议。利用电力线缆未使用的带宽传递数据,即在电力线路带宽的低频部分(50-60Hz)用于供电的同时,利用其高频部分(>1MHz)进行数据传输。家庭电脑或其他家电设备插接在邻近的电源端口上;打印机或其他外围设备可以通过与其连接的PC实现共享。这样,可通过“电力”局域网共享调制解调器的方式来实现互联网接入。

但是,电力线路反映速度慢(60Hz供电系统中,传送一个指令需0.883s)、网络的噪声干扰较大,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50Kbps到350Kbps,最大传输速率不超过1Mbps)。因此,电力线路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的应用,通常认为这一技术不适于家庭网络的实现。

(二)HomeRF技术

家庭射频(HomeRF)技术是无绳电话技术(DEC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无线局域网IEEE802.11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方式,特别适合于数据业务;而DECT使用TDMA(时分多路复用)方式,特别适合于话音通信,将二者进行融合构成家庭射频使用的共享无线应用协议(SWAP)。

SWAP使用TDMA+CSMA/CA方式,适合话音和数据业务,并且特地为家庭小型网络进行了优化。HomeRF工作于2.4GHzISM频段,采用数字跳频扩频技术,支持TDMA业务和CSMA/CA业务,TDMA用于传送交互式话音和其它时间敏感性业务,而CSMA/CA用于传送高速分组数据

HomeRF技术特征如下:

1.每个网络最高可达127个设备;

2.使用ISM频段的2.4GHz波段的无线电波,采用跳频(FH)扩频,每秒50跳;

3.与TCP/IP网络协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支持广播、多点传送和分组,48位IP地址,允许同一区域的多个网络并行操作;

4.基于32kb/s的ADPCM和DECT呼叫处理;

5.采用Blowfish加密算法,提供基本的和增强性两种保密级别;

6.数据压缩:采用LZRW3-A算法 ;

7.简化了物理层协议,降低设备费用;

HomeRF虽然采用跳频扩频技术,但它的跳频频率是每秒50Hops,远小于每秒1600Hops的蓝牙抗干扰性和安全性不如蓝牙。HomeRF技术的实现形式主要是PC卡,成本高于可以模块化的蓝牙。

(三)蓝牙(Bluetooth)技术

Bluetooth技术致力于在10米到100米的空间内使所有支持该技术的移动或非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地建立网络联系、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用蓝牙无线方式动态地连接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多个Piconet之间也可以互连形成分布网(Scatternet)。

二、蓝牙技术在家庭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一)家庭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家庭网络系统将有线通信技术(PSTN、INTERNET)、计算机和蓝牙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组成家庭网络系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以下功能:

1.智能家庭安防。实现家庭的防火、防盗和防煤气泄漏;

2.智能家庭仪表。通过蓝牙设备和计算机实现对水表、电表和煤气表的远程抄表;

3.智能家电。通过Internet、电话线接口,实现信息交换和远程控制;

整个系统由蓝牙模块、MCU、传感器网络和家庭计算机等组成,如图一所示。上层系统由家庭计算机机、串口通信、ATmega16L单片机和蓝牙模块等组成。下层系统由蓝牙模块、ATmega16L单片机、模数转换器(ADC812)和传感器组等组成。传感器组包括数字量传感器和模拟量传感器,模拟量传感器后带有信号调理电路。蓝牙传感网络使数据采集和家庭网络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图一中所示的紧急开关供主人在室内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系统可以通过电话线或互联网与外界连接。

传感网络,用于实现家庭安防和三表抄表功能。家庭安防报警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安装门磁、窗磁、红外线探测实现非法侵入报警,也可以配置摄像头进行实时环境监控;二是通过探头感应装置实现火警、煤气泄漏报警;三是通过紧急按钮实现紧急求助和医疗求救。用户通过远端电话和计算机,可以实现家居的防盗监视。通过Internet或电话控制家里电器的控制并获得其运行信息。

(二)家庭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上层系统软件部分和下层系统软件两部分,为了避免同频干扰的问题,整个系统采用分时复用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把上层系统与任一下层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时分的方式分开,上层系统通过扫描的方式与各下层系统进行点对点通信。上层系统接收到监控命令后,通过蓝牙无线通讯方式向下层系统发送命令并开始巡检。巡检内容包括抄表数据和家里电器运行控制命令和安防报警等数据。下层系统收到上层系统发来的命令,读取传感器数据,校验数据并发送给上层系统。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比较X-10技术、HomeRF技术和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利用蓝牙技术组网适合家庭网络的实现。基于蓝牙通信技术的远程家庭网络控制系统的实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网络系统。蓝牙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采集和家庭安防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蓝牙的跳频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具有具有技术复杂度低、同步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安全性好、移动性好、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具有蓝牙功能的家庭设备间的内部构建网络以实现无线通信,对外实现以太网接入,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本地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基于蓝牙技术的家庭网络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家居系统的人性化、自动化水平,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饶文碧,周剑波,张露.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J].软件导刊,2008.

[2]马文华,彭景芹.基于X10电力线载波技术的远程智能家居系统.2005.

网络内部地址隐藏技术与实现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IPV4协议32位的地址空间的设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IP地址短缺和IP地址冲突的问题就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而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它是一个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nternet工程任务组)标准,允许一个整体机构以一个公用IP地址出现在Internet上。NAT技术提供了一种完全将私有网和公共网隔离的方法,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本文首先介绍NAT技术以及其特点,然后给出实例论述如何在网络中应用该技术达到隐藏内部地址和解决IP地址冲突问题。

1 基于NAT的地址隐藏技术

1.1 NAT概述

NAT技术能帮助解决令人头痛的IP地址紧缺的问题,而且能使得内外网络隔离,提供一定的网络安全保障。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内部网络中使用内部地址,通过NAT把内部地址翻译成合法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使用,其具体的做法是把IP包内的地址域用合法的IP地址来替换。NAT功能通常被集成到路由器、防火墙、ISDN路由器或者单独的NAT设备中。NAT设备维护一个状态表,用来把非法的IP地址映射到合法的IP地址上去。

NAT有三种类型:静态NAT(Static NAT)、动态地址NAT(Pooled NA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Port-Level NAT)。

1.2 静态NAT技术实现

由于对网络的数据传输完整率、正确性需求高,需要点对点的传输,因此我们选择静态地址映射技术。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被永久映射成外部网络中的某个合法的地址。

静态NAT的应用可以是单方向(包括正向或反向),也可以是双方向的地址转换。正向转换是把内部网络中的地址转换成外部网络中的地址,使用的NAT命令为“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local-ip global-ip}”,把本地网络的本地地址转换成外部网络的全局地址。反向转换是把外部网络中的地址转换成内部网络中的地址,使用的NAT命令为“ip nat outside source staticglobal-ip local-ip}”,把外部网络的全地址转换成本地网络的本地地址。对比可以看出,两个命令中的本地IP地址(local-ip)和全局IP地址(global-ip)的位置是相互调换的。

由于我们只需要保护内部地址不被发现,因此根据需求我们采用单方向的静态NAT。如图1所示。

1.3 应用NAT技术的安全策略

在改变网络的IP地址时,同时采用以下几个策略保障网络的安全。

1.3.1 网络地址转换

NAT技术是本系统核心部分,这一部分应和交换机本身的网络层处理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或对其直接进行修改。本模块进一步可细分为包交换子模块、数据包头替换子模块、规则处理子模块、连接记录子模块与真实地址分配子模块及传输层过滤子模块。

1.3.2 集中访问控制

集中访问控制模块细分为请求认证子模块和连接中继子模块。请求认证子模块主要负责和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通过一种可信的安全机制交换各种身份鉴别信息,识别出合法的用户,并根据用户预先被赋予的权限决定后续的连接形式。连接中继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建立起一条最终的无中继的连接通道,并在需要的情况下向内部服务器传送鉴别过的用户身份信息,以完成相关服务协议中所需的鉴别流程。

1.3.3 临时访问端口表

为了区分数据包的服务对象和防止攻击者对内部主机发起的连接进行非授权的利用,网关把内部主机使用的临时端口、协议类型和内部主机地址登记在临时端口使用表中。由于网关不知道内部主机可能要使用的临时端口,故临时端口使用表是由网关根据接收的数据包动态生成的。对于入向的数据包,防火墙只让那些访问控制表许可的或者临时端口使用表登记的数据包通过。

1.3.4 认证与访问控制

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包括用户鉴别和访问控制,实现用户的身份鉴别和安全策略的控制。其中用户鉴别模块采用一次性口令(One-Time Password)认证技术中Challenge/Response机制实现远程和当地用户的身份鉴别,保护合法用户的有效访问和限制非法用户的访问。它采用Telnet和WEB两种实现方式,满足不同系统环境下用户的应用需求。访问控制模块是基于自主型访问控制策略(DAC),采用ACL的方式,按照用户(组)、地址(组)、服务类型、服务时间等访问控制因素决定对用户是否授权访问。

1.3.5 网络安全监控

监控与入侵检测系统作为系统端的监控进程,负责接受进入系统的所有信息,并对信息包进行分析和归类,对可能出现的入侵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如发现有合法用户的非法访问和非法用户的访问,监控系统将及时断开访问连接,并进行追踪检查。

1.3.6 基于WEB的防火墙管理

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网络地址转换模块、集中访问控制模块、认证与访问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模块的系统配置和监控。它采用基于WEB的管理模式,由于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关于用户账号等敏感数据信息,故应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我们采用JAVA APPLET技术代替CGI技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采用加密等安全技术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1.4 NAT主要配置方法

在路由器上,为主机192.160.1.1配置静态NAT转换,每增加一台需要转换的主机就需要增加一条NAT配置命令(以下配置命令段的第2行),如图2。

在路由器上为去往11.2.1.1网段的报文增加一条静态路由,如图3。

从192.160.1.1能够ping通外网11.2.1.1,从外网11.2.1.1主机能ping通192.160.1.1。在路由器上用show ip nat translations命令,能够看到地址映射的条目,如图4。

总体来说,源地址的转换过程都由本地地址(Local Address)转换成全局地址(Global Address),而目的地址转换则也是相反的,即由全局地址转换成本地地址。从目的地址的转换过程还可以看出,数据包在NAT服务下的发送数据包的真正主机地址被所配置的本地网络全局地址屏蔽了,保护了本地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也不是一直以同一个目的地址,一步到位转发的,而是先把从发送主机中把数据包交给本地网络的全局地址,然后再从全局地址转发到真正的地址。

2 试验验证

2.1 时间延迟试验

在未配置NAT转换的情况下,从内部服务器上,分两次用ping命令测试1000个包、每包10000字节情况下的延迟情况(如图5)。两次包的往返时间最小值均为100ms,平均值分别为105ms与104ms,最大值则波动较大,一次为136ms,一次为248ms。

在配置了NAT静态映射的情况下,从内部服务器上ping目标主机的时延(见以下屏幕截图)。两次包的往返时间最小值均为104ms,平均值分别为108ms与109ms。从外部服务器上ping内部服务器的时延(如图6和图7)。包的往返时间最小值均为104ms,平均值分别为109ms。

2.2 信息速率测试试验

采用专业网络业务测试软件进行信息速率测试试验,其工作原理是从应用层的角度使用一些基准流量对网络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分为Console(控制台)与EndPoint(端点)两部分。测试步骤如下:

(1)主站安装Chariot Console和EndPoint软件,远端站安装EndPoint软件;

(2)主站运行Chariot软件和End Point软件,远端站运行EndPoint软件;

(3)测试协议选择TCP,测试脚本选择“吞吐量”,发送文件大小设置为2MB,通过发送该文件计算出系统吞吐量的大小,即得到系统的信息速率,如图8,可知系统可达1.94Mbps,满足系统需求。

3 结论

综合以上网络安全配置与测试情况,可以看出,采用NAT地址转换技术能够在不改变原有IP设置情况下解决隐藏内部关键网络地址问题。在信息传输时延方面,采用NAT静态映射后的信息传输时延仅增加了4ms(在未配置NAT转换的情况下,平均时延为105ms,配置NAT转换后平均时延为109ms);在信息传输速率方面,平均在1.94Mbps。

摘要: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提出基于静态NAT技术保护内部网络地址不被发现,使内网与外网络隔离。本文实现了NAT技术,并进行了时延和信息速率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满足系统需求,提供一定的网络安全保障,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静态NAT,网络安全,测试

参考文献

[1]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Wayne Lewis,Ph.D.,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CCNP3:MultilayerSwitching Companion Guide Second Edition[M].2005.

[2]陈平仲.大型局域网中IP地址非法使用解决方案探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

[3]王佳,李志蜀.基于ARP协议的攻击原理分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篇4

有线电视网络进行IPTV的另一个关键技术叫做CDN,也就是说内容分发网络,它是一种策略。基于什么考虑呢?有线电视网络基本上是采用的混合网络,主 干用的是光纤网络,而接到用户那儿有各种方式,现在主要是用电缆接入到用户。如果在这个网络上开展IPTV的业务,有几个瓶颈。一个是服务器的瓶颈,服务 器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支持几百个流到上千个流就已经是很好的服务器了。但是如果大的部署,上万个用户在看,一个机器不可能实现,怎么办呢?一般来说,采 用集群的方式扩大服务器,服务器一块集群进行拼装负载。还有一个瓶颈是网络,安装到户,几千万、上万个用户同时在看,带宽是非常宽的,要求网络带宽非常 大,所以用CDN内容分发方式,主要采用核心边缘的方式,服务器分布的方式,所有的节目都在中心核心站存储,而通过广电的骨干网把内容分发到边缘网站,而 边缘网站基本上离用户比较近,在小区、光纤点底下,实际上用户的服务,直接由边缘路由器进行服务,缓解了骨干网的带宽的压力,但是这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们需要一个策略把内容怎样分发到边缘的流媒体的服务器上。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方式,在前端用高性能的流媒体服务 器,当然价钱比较高,性能比较高,能同时服务几千个、上万个用户,通过骨干网把节目直接送到用户,而在边缘小区这儿只是使用一个边缘带进行管理,这样要求 骨干网非常高,达到10G以上。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用户来说,组网非常简单。而像刚才的方法,有一个问题,随着用户量增大,边缘的服务器会越来 越多,对于运行商来说,管理这些边缘的服务器成本是很高的。

IPTV的节目,电子节目指南一般都是采用HTML的方式,通过IT网络传到机顶 盒上,机顶盒用内置的浏览器显示,可以进行互交的合作。IP系统在广电的有线电视系统里运用,还需要后端的技术,就是后台的支撑,主要有计费,还有数字版 权管理,还有用户管理这些服务。这种方式的计费非常灵活,可以根据媒体类型、时间段、访问的人群,计费人群可以是月包、按次计费等等。后台管理还有相关的 技术就是数字版权技术。DVB-C有线电视里使用的方案叫CA的技术,进行用户管理和授权的认证,但是IPTV主要使用的是认证技术和数字版权管理方法,为用户进行版权的认证。

实现数字版权,主要是使用数字加密技术,还有更高的水印技术,对流媒体进行版权的保护,而且是点到点的安全机制,能够实现对信息的认证、抗否认,还有对入侵行为进行响应,达到安全的目的。在有线电视网里实现IPTV,另一个技术是接入技术。广电接入技术主要是现在进行双向改造,主要用的是猫这种技术。但是也有一些使用五类线的技术。还有 ADLS技术,甚至无线宽带,最近的发展非常快,技术已经能达到100兆。此外接入技术还有一些技术,但都是非主流的。

另一项技术是机顶盒,直接对用户的。在有线电视领域实现IPTV技术,首先有线电视现在传播的方式是MPEG-2。如果实现IPTV,解码也要对PMEG-4进行实时的监控。技术有几方面,有硬件压缩。硬件对MPEG-4,年底或者明年将会陆续推出。现在实现的方式主要是软解压技术,把解压的程序算到DSP技术。

有线电视里进行IPTV的业务,有一些资源直接可以利用,有线电视已经有了一些管理接口,比如说用户管理接口SMS,还有结算的接口。

还有一个是监管的接口。监管的接口是广电行业的需要,对节目的安全性要有监管的接口。

实现IPTV系统,用不着自己再建立一套用户接口和结算的接口,直接可以利用有线电视已经有的接口,减少运行商的投资。

当然这些接口要直接用,就必须做接口技术的定义,接口的规范。

互联网所主要开展了几项研究,希望和广大的设备厂商、广电运行商进行合作,促进IPTV在广电行业中的发展,促进有线电视从模拟技术走向数字技术。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篇5

考虑到该电力企业网络现状、使用效果、成本等因素,采用域管理模式(见图2)对整个局域网共享进行管理,不仅能继承工作组管理模式的优点,又能弥补工作组管理模式各方面的不足,实现对局域网共享资源安全、高效、方便的管理。“域”指的是服务器控制网络上的计算机能否加入的计算机组合,即一组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集合。在“域”模式下,至少有一台服务器负责每一台联入网络的电脑和用户的验证工作,相当于一个单位的门卫一样,称为“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 ,简写为DC)。域将计算机账户和用户及账户密码集中放在一个共享数据库内,使得用户可以只使用一个账户名和密码就能够访问网络中的计算机。当电脑联入网络时,域控制器首先要鉴别这台电脑是否属于这个域,用户使用的登录账号是否存在、密码是否正确。如果其中有一样信息不正确,那么域控制器就会拒绝这个用户从这台电脑登录。同时对不同的用户可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大大方便了对共享资源的管理,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

一、域管理实现的功能

(一) 实现网络的集中化管理

在网络中采用一种集中化的网络管理模式,对网络中的计算机进行更高效的管理,提高其办公网络的安全性和资源的集中管理与控制。Windows server 2003的Active Directory 和域控制器就具备这样的网络功能。域在Windows 2008网络环境中实现。域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用户、计算机等对象账户,以及网络安全策略的集中管理和部署。

(二) 实现办公网络优化管理

因为域网络可以实现在一台服务器上对用户/计算机账户和安全策略的集中管理,对于管理员来说,就可以更方便地管理整个网络的用户账户和安全策略,而不必分别到各用户计算机上分别配置。这对于规模较大的网络来说,优势更加明显。

在一个工作组模式的网络中,本地用户可以随意地更改或设置自己的桌面应用环境,并且用户从不同的计算机中登录就有不同的桌面应用环境。而在包含域控制器的办公网络中,可以保证在不同的位置用同一域帐户登录后有一致的桌面应用环境, 较好地实现工作的连续性。通过在域控制器中设置组策略,可以影响整个域的工作环境,同时可以降低布置用户和计算机环境的总体费用。

(三)实现网络安全

想把一台电脑加入域,仅仅使它和服务器在“网上邻居”能够相互看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网络管理员把这台电脑加入域。操作过程由服务器端设置和客户端设置构成。所有域用户设置的密码具有一定复杂性,可以限制密码的重输次数。在非法用户试图探测域用户密码时,超过指定次数将被锁定帐户,从而避免非法用户的攻击。

(四)实现办公网络资源的授权访问

在域网络中,域账户和安全策略可以有多级,最小的安全策略边界是域中的“组织单位”(OU),最大的安全边界是“林”。在域层次中,按照精确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应用。因为存在多级账户和安全策略,所以在域网络中存在一个信任关系。也就是一个域可以与同一“林”中的其他域建立单向或者双向信任关系,不同“林”之间也可以建立单向或者双向信任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单向或者双向访问的目的。通过设置域安全策略,既可以保证不让非法用户进去,又能让合法用户根据他们实际具有的域访问权限进来,较好实现办公网络资源的授权访问和网络安全风险的控制。

二、域管理的优缺点

由于所有网络资源包括用户均是在域控制器上维护,权限管理比较集中,管理成本大大下降,而且安全性加强。因为使用漫游账户和文件夹重定向技术,个人账户的工作文件及数据等可以存储在服务器上,统一进行备份、管理,用户的数据更加安全、有保障。当客户机发生故障时,只需使用其他客户机安装相应软件进行登录,用户会发现自己的文件仍然在“原来的位置”,从而可以更快地进行故障修复。

虽然在办公网络管理中,域的集中管理模式有着巨大的优势, 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在域网络中的用户账户和安全策略都是在网络中的服务器上进行统一部署的,而且域网络中可能存在多级安全策略,所以用户在登录和进行网络访问时的性能不如工作组网络,存在一定的延时,特别是在大的域网络,或者安全策略配置复杂(安全级别太多,采用的安全通信协议太多,安全策略设置启用太多等)、安全策略配置不合理(如存在许多冲突设置项)的域网络中表现尤其突出。

(责任编辑:赵静)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篇6

在我国北方大棚温室种植是不少农牧民朋友致富的渠道, 也是农村耕地再利用的有效手段, 改变了北方地区耕地只能种一茬的传统种植模式, 极大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但是, 大棚温室种植管理也特别累, 尽管现在已经发展到利用电机进行电动拉放铺帘, 比较过去人工拉放铺帘节省了劳力, 但由于需要在春、冬、秋季需要天天进行拉起和放下大棚顶的铺帘进行温度和通风的调节, 使得种植户必须在这些季节有人按时进行拉起和放下铺帘, 在关键时段, 哪怕一次的遗漏忘记操作, 就有可能由于温度或者通风失误造成苗秧毁于一旦, 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为此, 有大棚温室的农牧民朋友, 在需要拉放铺帘的季节, 外出必须请亲戚朋友帮助料理, 负担较重。

2 温室卷帘控制器的制作

有没有一种技术可以自动拉放铺帘不需要专人进行操作, 而节省人工, 经过了解已经有不少智能大棚温室控制温湿度的产品, 但是价格贵的几千元农户承受不起, 价格低的只有控制板, 需要加装交流接触器进行控制电机正反转, 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实施, 而且也只能实现一家一户的改造。

本人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工作者, 经过设计和试验, 完成了自动进行拉放铺帘控制器的制作, 原理如图1所示。

交流220伏经过漏电保护开关, 接人工和自动转换开关, 它的作用是此装置可以实现人工和自动控制, 方便有特殊气候时, 在手动位置农户可以随时拉放铺帘, 在自动位置时, 可以实现预设定时的自动拉放铺帘。在人工位置时, 220伏送到人工控制正反转控制开关的中心端, 切换正反转开关, 给交流接触器线包供电, 进而给铺帘电机供电, 实现电机正反转。在自动位置时, 220伏给二个定时开关送电, 定时开关一个是在需要拉铺帘时输出电, 另一个定时开关是在放铺帘时输出电,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铺帘拉放的时长调整你的定时开关供电时长, 为了确保拉上和放下铺帘时自动断电, 在铺帘顶端和尾端设置了限位开关, 适时断电, 保证设备和人身安全。图中的是单项电机双电容电路, 双电容的作用是具有更大的启动带载力, 电机正反转是靠供给主绕组U1端的相序决定的。

这是单一控制器的原理, 经过一年的试验, 没有发生故障, 价格也就750百元, 是种植户都能承受的。它的缺点是, 自动控制时, 只能按照预设的时间开闭铺帘, 无法实现智能控制, 遇到特殊气候没有即时控制功能。

再高级的是利用广播和气象控制的集中控制系统, 如图2所示。

我们知道, 目前大部分的农村, 有无线接收信号的调频广播, 调频接收机的开关机是通过广播电台适时提供的调频副信道67KHz可寻址开关机信号进行工作的, 由此想到:在自动控制端, 安装一个67KHz接收器, 受当地广播电台的控制, 由于控制信号是在广播电台机房由计算机编码产生的可寻址地址码, 平时定时发射调频广播的开关机信号, 当然也可以发射农牧民大棚种植户的控制器开关机信号, 实现铺帘电机的定时开关。广播电台也可以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 在有特殊气象气候时, 气象部门及时通知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把控制信号即时发出去, 农牧民朋友家的温室大棚铺帘及时开闭, 最大程度的方便了大棚种植户, 保证了群众利益。

控制器的另一个应用是:单一的控制器远程控制, 利用通讯网络的GSM控制器, 如图3所示, 原理如下:

GSM远程控制器是一种利用GSM卡实现的控制, 手机卡给已经预存控制开关信息的GSM控制器接收卡发一个指令 (信息) , 它就会按照预设的指令信息发出一个控制信号, 进而控制二个交流接触器的启动与停止, 实现远距离控制。举例, 如果某种植户已经安装了控制器, 他需要远程控制铺帘拉闭时, 只要给控制器一个信息, 就会实现铺帘的开闭。

3 结语

利用广播和无线网络技术, 加上控制部分还可以对于成片规模化大棚温室种植进行温室度控制, 无疑对于农牧民朋友减小劳动强度, 实现制动化是一个改进。

摘要:在我国北方大棚温室种植是不少农牧民朋友致富的渠道, 也是农村耕地再利用的有效手段, 改变了北方地区耕地只能种一茬的传统种植模式, 极大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尽管现在已经发展到利用电机进行电动拉放铺帘, 但大棚温室种植管理还是很麻烦。本人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工作者, 经过设计和试验, 完成了自动进行拉放铺帘控制器的制作。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篇7

CDMA EVDO.A制式本身在技术体制上存在一定缺陷, 即当DO网络信号恶化到一定程度时, 系统会自动从DO网络切换到1X网络, 当终端处于1X激活态时后续即便DO网络信号恢复, 终端也无法重新切换到DO网络, 用户所能体验到的最高下行速率仅为153Kbps, 而不是DO网络能提供的最高3.1Mbps的下行速率, 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为此, 本课题重点研究在智能终端侧开发控件, 利用控件监控网络状态变化, 当终端从DO网络切换到1X网络并进入1X激活态时, 强制终端进入休眠态, 来重新捕获DO网络的问题, 从而改善用户感知, 提升网络流量。

二、1X与DO互切换流程分析

2.1 1x到DO分组数据业务休眠态切换

混合终端在1x分组数据会话休眠态时, 当检测到DO的信号, 则通过报告位置更新, 请求从1x网络切换到DO网络。也就是说, 在1x和DO重叠覆盖区, 混合终端数据业务优先选择DO网络。

1) 混合终端通过位置更新过程, 指示AN改变。2) 目标AN发A9-Setup-A8消息, 其中Data Ready Indicator置为0。3) 目标PCF发送A11注册请求消息, 请求PDSN建立A10连接。4) PDSN返回A11注册应答消息, 确认建立A10连接。5) PDSN向源PCF发送A11注册更新消息, 初始化A10连接释放。6) 源PCF注册应答消息确认。7) 源PCF向PDSN发送A11注册请求, 置Lifetime=0, 请求PDSN释放A10连接。PDSN返回A11注册应答消息, 确认释放A10连接。

2.2 DO到1x分组数据业务休眠态切换

混合终端在DO休眠态时, 当发现检测DO信号渐弱而1x信号足够好, 在DO信号丢失并且不能在重新获取时发起从DO网络到1x网络的切换。

1) 混合终端切换到1x系统频点, 向基站发送始呼消息, 置DRS=0;同时上传AT在源PCF对应的SID、NID、PAID, 以便目标PCF的在A11-Registration消息中填充PANID。2) 基站对起呼消息进行确认应答。3) 目标PCF向PDSN发送A11注册请求消息, 请求建立A10连接, 该消息的PANID字段取值为起呼消息上传的ANID。4) PDSN建立A10连接, 通过A11注册应答消息进行确认。至此, 完成从DO向1x的休眠切换。5) PDSN向源PCF发送A11注册更新消息, 初始化A10连接释放。6) 源PCF用注册应答消息确认。7) 源PCF向PDSN发送A11注册请求消息, 置Lifetime=0, 请求释放A10连接。8) PDSN返回A11注册应答消息, 确认释放A10连接。

2.3 DO到1x激活态切换

混合终端不支持DO直接向1x的激活切换。当激活集导频强度和<-7d B大于4s且1x导频强度大于T_Add, 终端会主动发起从DO到1x数据业务的Dormant态切换, 即在DO网络中掉话, 此时, MS/AT会在1x系统上报一条始呼消息, 在1x网络中进行数据业务。

2.4 1x到DO激活态切换

混合终端不支持1x直接向DO的激活态切换。在1x激活态终端不会监听DO网络, 只有当混合终端进入1x休眠态, 混合终端搜索到DO网络时, 才发起向DO的休眠切换, 最后在DO网络上建立分组数据业务。

三、1X与DO互切换流程分析

当终端处于休眠态时可以平滑的在DO网络与1X网络间切换, 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利用终端控件监控网络状态, 强制终端从1X激活态进入休眠态来重新捕获DO网络, 实现1X到DO激活态的自动切换。

3.1手机控件提供的功能

由于i OS系统无法判断当前网络连接类型是1X网络还是DO网络, 且无法进行数据开关的打开关闭操作, 因此目前i OS上暂时无法实现1X到DO激活态的自动切换。经过项目组的商讨, 先针对安卓操作系统各版本开发相应的控件来评估测试该方案的可行性。

根据终端1X到DO激活态自动切换的功能要求, 控件需实现两个主要的功能步骤: (1) 终端上电后, 控件驻留在后台, 实时监控网络状况; (2) 当网络从DO网络切换到1X激活态时, 控件自动开关终端的数据开关, 强制进入休眠态, 重新捕获DO网络。控件处理流程如下图。

3.2手机控件的测试结果

经过前一阶段的开发测试, 控件已具备如下功能:1) 针对Android 2.2、Android 2.3、Android 4.0系统终端, 双模终端, 实现实时监控网络的状态变化。2) 针对Android2.1、2.2系统, 在1X激活状态, 根据场强及CELL的变化, 按预定的策略进行数据开关操作, 实现自动从1X网络切换至DO网络。3) 针对Android2.3系统, 在1X激活状态, 按定时器门限策略进行数据开关操作, 实现自动从1X网络切换至DO网络。4) 针对Android4.0系统, 将控件安装到sys/app下, 可实现根据场强及CELL的变化, 按预定的策略进行数据开关操作, 实现自动从1X网络切换至DO网络。

3.3项目研究结论

1) android4.0系统, 只有sys/app目录下的app才有权限对数据开关进行操作, 需在厂家生成ROM时将控件app加入到sys/app下, 否则控件无法操作数据开关实现自动从1X网络切换至DO网络。2) 针对双模手机, 由于Andorid原生系统是单模的, 厂家都会对原生Andorid系统进行改造, 需根据厂家的双模的解决方案, 按机型进行适配, 开发不同厂家的控件来实现数据开关操作。目前厂家基本没有公开源码, 通过对手机系统的framwork层进行反编译来进行分析需花费很大精力且不一定适配成功。3) 目前以上所涉及的相关控件都是福富开发的, 2012年省公司在下发该研发项目时并没有下发研发资金, 只是口头上说相关的研发费用要在上网助手创业团队来结算, 但因各方面的因素, 上网助手客户端侧的相关开发要暂停, 福富认为他们继续开发下去在研发费用结算上会有问题, 没有意向继续开发。

四、后续应用建议

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实现研究 篇8

1 软件定义网络的构成

自软件定义网络在2009年正式提出以来, 已有上百家相关企业加入开放网络基金会

(ONF) 中, 根据该组织定义, 软件定义网络有基础设施层、控制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 (图1) 。基础设施层以及控制层是虚拟化实现的载体, 设备级的虚拟化通过基础设施层得以体现;络及的虚拟化则是通过控制层体现, 在这一过程中, 软件定义网络首先将整个网络作为一个逻辑的交换机进行操作控制, 而后将物理数据根据相关地址和端口划分为若干个虚拟网络, 在进行处理。按照传统网络通讯定义, 架构图中的方位为“上北下南”, 因而在基础设施层和转发层两个阶段之间的端口被称为向南端口, 控制层和应用层之间的端口被称为向北端口。在一些软件定义网络架构中应用层和控制层之间还有业务编排层, 主要是对软件定义网络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操控管理, 网络和网络间的统一调度并提供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了软件定义网络的存在, 网络通讯中的数据、信息和资源都能得到很好地处理。

2 软件定义网络的关键技术——Open Flow

Open Flow是软件定义网络的关键技术, 是软件定义网络架构中控制层和转发层之间第一个通讯接口。Open Flow可以直接访问网络, 并对网络设备转发平面进行控制。如今网络设备的特征表现为封闭、单一、与主机相似, 这是由转发层缺少开放端口造成的, 而Open Flow协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Open Flow协议能够从网络交换机上将网络控制移动至逻辑集中软件上, 该软件是一种控制软件, 能有效处理数据信息。Open Flow应用于软件定义网络控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备的两端接口。根据匹配规则, Open Flow以流量的方式来辨别网络通讯量, 而SDN控制软件以动态或者静态的方式编写匹配程序及规则。目前网络之所以能够在用户、应用程序以及会话水平中实时适应变化, 是因为Open Flow可以在网络每一个流的基础上编写程序, 以Open Flow协议为基础的软件定义网络架构有着非常精确的操作和控制。Open Flow协议对推动软件定义网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是目前最为标准的SDN协议, 可以对网络转发平面进行直接操作和控制。网络设备支持Open Flow的转发, 即便在多个网络供应商的情况下, 企业和运营商逐渐引入以Open Flow为基础的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也是很容易的。当前许多基础设备供应商都采用了Open Flow, 通过简单的软件升级或固件升级就可以实现。以Open Flow为基础的SDN架构可以同运营商实现基础设备无缝结合, 并为SDN提供最为简单的工作路径。

3 软件定义网络的优势

以Open Flow协议为基础的软件定义网络自身有许多优势, 对于同一领域的企业而言, SDN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有所差别, Open Flow协议符合了如今应用程序动态的、高宽带的特点, 使网络可以满足各种业务需求, 并且简化企业运营的管理模式。企业可以通过以Open Flow协议为基础的SDN实现集中控制多厂商环境、降低复杂性、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网络安全性能、使网络控制更加精细等等功能。除此之外, Open Flow协议还可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Open Flow协议通过集中网络控制把数据信息传送给更高级别的程序, 软件定义网络设备能满足动态的用户需求。以Open Flow协议为基础的软件定义网络提供了灵活的网络管理结构和网络自动化, 为人们开发自动化的操控工具提供便利, 减轻了人工工作的负担。有了软件定义软件网络, 可以实现只能编写程序以及系统配置来管理应用程序, 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4 结语

以Open Flow协议为关键技术的软件定义网络通过集中制、转发控制分离的理念改变着网络, 以简化网络设备为目标, 更加快速、简单地创新网络发展, 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变革提供了机会。SDN架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 将传统的网络主干分化为多个多种业务的网络平台。可以预测, 未来的网络将会越来越离不开软件技术, 这也会推动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软件定义网络可以将静态网络变为动态而又灵活的程序编写平台, 通过虚拟化的网络实现自动化、高度安全的云环境。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正改变着网络行业的发展, 成为网络发展的最新规范。

参考文献

[1]汪军.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现实[J].中兴通讯技术, 2013 (10) .

[2]张顺淼, 邹复民.软件定义网络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 (8) .

运用负载均衡技术来实现网络优化 篇9

1 负载均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1 负载均衡技术的产生

目前网络发展速度相当之快,尤其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在访问量上有明显的提高,数据流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业务量的增长相应的,就需要网络的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也能跟得上,如果网络的速度跟不上步伐,那么就会导致网络的滞缓乃至瘫痪。然而这些对网络的要求,是单一的服务设备所无法负担的。但是如果进行全面的升级,彻底的放弃现有的设备,去做大的软件,会有很大的风险,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投资成本之大,与取得效果来看或许不容乐观,不能满足当前对于整体业务量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之下,想通过一种更为便捷,性价比更高的方式来实现现有的网络优化。负载均衡技术就是其衍生出来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拓展现有的网络设备,增加网络的吞吐量,提高网络的速率,增强网络的整体运用能力。

1.2 负载均衡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负载均衡技术与国外相比,研究上不够深入。在国外,负载均衡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国内,在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商业结构方面也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就拿新浪网来说,这几年在负载均衡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在LVS,HAproxy等基础上自主研发,所开发的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多年,所取得效果也不错。

在产品领域的研究方面,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两种,有硬件和软件之分,这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硬件负载均衡技术是由商业计算机系统厂家所提供的,使用专门的路由器的设备。而软件的负载均衡技术主要使用的软件在PC的服务器上。

负载均衡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整体趋势良好。虽然较国外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发展速度上毫不逊色。负载均衡技术高效,便捷,极大提高了网络的速度。在国内的大环境下,负载均衡技术的存在乐观,发展前景一片看好。

2 负载均衡技术的网络优化

2.1 在网络数据中的优化

负载均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构建方式,高效,便捷。为网络覆盖层带来了优化,改变了传统的方式。GDN包括了是个部分,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的核心内容是内容管理和网络的流量管理。GDN以一种极为高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它实现了网络的整体速度和效率。就它本身来说,它的机构比较清楚,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位置,必然每个结构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它带来的作用也将大不同,我们在选择每个节点的时候也要明确它们的特征,根据每个节点的作用不同区分布。

就目前来说,在整个的GDN的应用中,目前主要我们运用的是两种结构。一种是两级结构,另外一种是三级结构,就这两种结构来说,两级结构只包括核心层和分布层两部分,而三级结构相比二级结构来说,多了骨干层。GDN作为网络技术的关键要点,负载着全局的重任,这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系统。

2.2 在服务器中的优化

网络的快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网络。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越来越走向网络化的平台。那么与之相对的网络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加大力度,提高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了真正的实现网络在服务器中的优化,使用了sm ar-NAT的算法。利用这种算法,我们可以控制出入的流量。对于输出的流量来说,我们通常会只使用SMART,这是因为NAT会在发送的问题上出现返回的现象。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与该路由器相关的IP地址。那么相对于输入的流量来说,它具有将内部的资源转化为外部的IP地址的能力,有一些资源也会被运用到外部的域名地址当中。根据接入的链接路径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相对来说,动态的会将服务器的域名地址,连接到外部的客户域名中进行访问。如果其中的一个发生问题或者出现停止运作的情况,那么就可以将其他的域名地址用于其可用的流量。这样所有的运行操作将会形成一个体系,可以将资源有效的整合利用起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面对网络的发展速度,单一的网络处理器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我们通过多台的服务器来组成一个群组,而每一个服务器都是一个独立的,它可以自己处理问题,而不必每个群组一起来服务。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单一的,又是集体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3 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

3.1 提高服务器的反应速度

负载均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首先它切实解决了服务器的问题。网络的应用现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需求量如此庞大,那么提高服务器的反应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一种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方式,负载均衡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优化设计的方法就是,在内部的交换机和连接的一个路由器之间进行。直接跨越连接了一台智能的交换机,而地址的处理工作和一些网络的优化工作,都将由这台智能的交换机来完成。它避免了很多的弊端,比如流量类型的多样化,带来的复杂性,再如路由器选择协议的方式等等。

这台智能的交换机确保了所有的连接高效使用,并且不管是流出的数据流量还是流入的数据流量,都能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切实地提高了网络的反应速度。

3.2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网络时代来说,用户的体验是最直接的反应,也是最关键的。它决定了整个的网络风向,负载均衡技术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多台服务器一起来服务,承担计算机繁重的任务。多台服务器一同的高效运转,就消除了原本的网络的拥堵问题,提高了整体的运作效率。单一的服务器是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通过负载均衡的服务器的设计方式来处理。每一个服务器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们有自己的分工和各自不同的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发挥作用,也可以在必要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价值。

在应用的同时,由于每一个服务器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我们要对每一个服务器进行仔细的检查,检查所有的应用模式,以及所有的相关网络部件,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检查,其可靠性就很难得到保证。我们应用了负载均衡技术,就希望可以用最佳的方式来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这才是实现网络优化的最终目的。

3.3 带来整体服务的优势

网络负载均衡技术对外而言,只需要提供一个域名即可。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整体网络的IP地址空间,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当负载均衡技术中的服务器出现问题时,不论是一台服务器还是多台服务器出现问题,整个的服务都不会因此而停止。负载均衡技术会直接的检测到服务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现让其它的服务器替补上去。

这项补救的措施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并且保证了你的业务程序,不会出现中断的情况。整体优势很明显,除此之外,负载均衡技术还可以根据你网络中的访问量情况,能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服务器的数量,确保运行的最佳状态。这项技术也可以在任何一个计算机当中应用,对于整个的整体服务而言,优势不言而喻。

4 在流媒体中的应用

近年来,流媒体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搞笑逗趣的视频明显增多,这些业务的高访问量,高资源的消耗等问题,让流媒体的网络核心设计逐渐转向负载均衡技术。就目前而言,负载均衡技术的应有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流媒体的服务体系,另一种就是采用GDN的技术方式。

流媒体在应用负载均衡技术的过程中,设备主要在服务器群和交换机之间的,当用户在发送视频的过程中,均衡器转发给其他的相对的服务器系统。到达服务器系统之后,这之间可以不用经过均衡器,而直接将信息传送到用户那里。这样的好处是,不经过均衡器就减缓了均衡器本身的压力。负载均衡技术是整个GDN的核心,GDN网络在整个流媒体的应用中,服务器的存储就显得很关键。当点击量高的视频出现时,用户发送服务器的请求,负载均衡技术就会找到离用户最近的节点,让后为用户寻找一个最适合的服务器,提供最佳的服务。

5 结语

负载均衡技术已经慢慢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这是实现网络优化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它解决了网络的堵塞问题,实现了地理位置的无关性。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网络体验与服务,提高了服务器的速率,也切实提高了其他资源的相关利用率。负载均衡技术在网络中,尤其是大企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慢慢成为了网络技术不可缺少,甚至是核心之一。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负载均衡技术也会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突破,我们也期待负载均衡技术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为网络技术提供更好的保障。

摘要:网络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已经渗透进了各行各业当中。网络的发展也离不开自身技术的优化,负载均衡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网络结构之上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负载均衡技术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访问速度,为网络提供了一个完整,合理的基础服务平台。负载均衡技术为网络的使用发展保驾护航,该文通过负载均衡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如何通过负载均衡技术来实现网络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负载均衡技术,网络优化,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鹏.负载均衡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6).

[2]黄卫春,徐茜,吴锐.负载均衡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

[3]胡秀建.负载均衡技术在校园网络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张东升.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的原理[J].网络与信息,2010(10).

[5]龙佳琴.负载均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6).

实现网络广播技术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实现

中图分类号:TP309

现代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显然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同时,与网络发展相伴而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网络安全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网络软件、网络信息以及网络设备的安全问题。在云计算环境下,运用网络安全技术保障网络信息真实性、可用性、完整性以及机密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云计算环境下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

云计算的发展能够将计算内容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所构成的资源平台当中,便于用户获取快捷的信息服务、存储以及计算等方面的服务。但由于受到现代网络环境的限制,云计算环境下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依旧存在。

1.1 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缺乏。在用户运用网络访问相应网站的过程中,由于网站自身防火墙的配置不同,使得权限被无意识的扩大。这就导致被扩大之后的网络资源可能会受到不明人员的控制,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影响。

1.2 网络系统脆弱。网络系统的脆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信协议以及通信系统脆弱。例如E-mail、FTP、WWW等都存在相应的漏洞,成为黑客运用的潜在工具;二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脆弱性。计算机操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相应的攻击,并且攻击过后不会产生相应的痕迹,不影响网络用户对于数据的获取;三是数据库脆弱。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重要系统,决定着信息的保密性、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完整性。但由于该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造成用户信息被窃取或者破坏,严重影响信息安全。

1.3 网络环境复杂。计算机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逐渐走向家庭,网络信息运用的主体在不断增加,使得潜在风险因素被扩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例如黑客入侵、病毒感染以及网络欺骗等[1]。

1.4 网络系统扩充性。由于网络系统在设计的初期,并未将安全因素作为首要考量的内容。其中硬件设计、网络扩充性、可靠性以及系统升级换代方面都存在相应问题,致使网络信息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 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技术

2.1 智能防火墙技术。智能防火墙技术不同于传统的防火墙技术,放弃了对数据过滤规则的匹配,而主要采用对模糊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动态的对规则进行模糊识别的一种新型防火墙技术手段。此种技术手段能够对网络行为特征值进行分析,将需要防护的内容进行计算,实现用户安全的使用网络信息。智能防火墙技术包含以下几种关键性技術手段:第一,入侵防御。当访问网络数据包进入到主机当中,一旦发生安全隐患,将会导致正常的信息受到影响,影响用户使用数据。运用智能防火墙能够对数据包安全进行防护,提升安全等级;第二,防欺骗技术。MAC地址一般会伪装成为IP进入网络当中,智能防火墙能够对MAC地址进行限制,避免由于该项因素对计算机信息造成的安全问题;第三,防扫描技术。扫描技术主要是指被入侵计算机各项信息通过扫描的方式进行信息拷贝,获取用户信息资料的一种手段。防火墙可防止黑客对数据包的扫描,维护信息安全[2]。

2.2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云计算环境下的重要网络安全技术,同时也是较为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在云计算环境下,该项技术手段更是被广泛的应用在信息防护当中。加密技术主要是利用加密算法,将信息转换成为不能够直接被读取的数据,只有通过正确密钥才能够实现数据的获取与阅读。在云计算环境下,加密技术主要包括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两种。在非对称加密方面主要应用的包括DES缓和技术、PKI技术等;在对称加密方面主要应用的加密技术为DES加密技术。

2.3 反病毒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增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潜在风险。因此,反病毒技术应运而生,在现代网络发展中防病毒技术方面主要存在两种。一方面,动态实时反病毒技术。该技术手段具备良好的防病毒效果,并且其中的防病毒技术的系统更加贴近底层资源,能够有效控制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静态反病毒技术。该种技术手段主要是对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根据运行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病毒因素,达到保证信息安全的目的[3]。

3 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途径

3.1 提升用户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用户在云计算环境下对于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明确制定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工程中的战略目标。首先,对于网络主体进行身份实名认证,将认证过程进行有效的强化,明确网络授权的主体内容,为用户身份提升网络安全的保障;其次,在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保证全面性、及时性,对网络信息方面的传播提升监控力度,实现网络数据的及时检查,分析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避免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对于未经过授权的用户,应该对身份以及相关数据内容进行积极整改,把控网络安全方面的具体流程。用户提升安全意识以及认证身份等双重保障,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

3.2 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投入。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能够有效提升云计算环境下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在网络安全投入方面,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程序与代理服务的研发、网络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以及数字签名认证技术的实施。在网络应用程序以及代理服务的研发方面,需要进行操作内容的积极探索,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敏感度。例如对于计算机界面出现的陌生信息的防范,可以通过相关的杀毒、软件清理等防止其进入电脑,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同时,在网络安全技术结构方面需要进行不断优化,提升各项技术能力与水平,例如设计查找隐藏内部IP地址的运行程序等[4]。

3.3 不断完善与创新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手段是云计算环境下保护网络数据信息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中,努力寻求完善与创新网络安全技术的具体方法。关于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的防护,现有的防护手段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反病毒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手段。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形势的侵入手段必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影响未来云计算的安全发展。因此,对于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应该进行技术的探索与完善。并需要积极开发新型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用以防范不同状况下产生的网络安全风险。

4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网络环境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云计算环境下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无处不在,并且涉及范围较广。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下,为防范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需要提升用户防范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投入并不断完善与创新网络安全技术,提升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宋焱宏.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技术[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78-179.

[2]韩帅.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毛黎华.云计算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的路径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6):140-141.

[4]刘伊玲.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策略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138-140.

作者简介:闫盛(1984.04-),男,内蒙古包头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云计算、网络工程、MOOC、数据挖掘。

上一篇:准职业环境下一篇:企业的微信营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