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

2024-06-30

语文教学论(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论 篇1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我国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派争鸣迭起、理念创新的活跃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通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片面。王文彦、蔡明的书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写作教学过程的四环节,对传统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有所改革与发展,但是依然呈现出一种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各个阶段、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关系,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师指导贯穿了整个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作文训练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及系统的训练内容。提出的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没有密切联系各个年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更没有考虑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训练内容,这就会给老师们带来困惑,虽然方法五花八门,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与使用。最后,作文评改方式虽然指出了“精批细改”的弊端,认为其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书中所提倡的方法,对教师要求都普遍过高,具体可实践操作性并不强,依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看到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应该认真思考作文评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篇2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教研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现今,国内外存在多种多样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理论,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据哲学和经验总结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以下简称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另一类是依据科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和实证研究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科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以下简称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一)两种取向的教学论评析 1.哲学取向的教学论

自古至今,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哲学与经验取向的;中国从孔子到陶行知的教学论都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西方从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等人的教学论也都部是哲学取向的。为什么哲学取向的教学论长期存在并处于统治地位呢?笔者之一皮连生在修订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时提出了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它能对教育实践提供一般的原则性指导;第二,其中的许多论述反映了教育与教学规律:第三,能及时反映社会需要:同时,笔者也指出了这类理论的局限性:第一,它的许多概念未经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糊不清;第二,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地具体指导教学实践:第三,用它去培训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慢。

2.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同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相比,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只有很短的历史:100年前美国著名哲学家兼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心理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近百年来,科学心理学家一直为建立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而努力、早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科夫克,斯金纳和心理与教学测量专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但直到1969年才出现“教学心理学”这个专门术语。在美国或受美国影响的西方国家,教学心理学也就是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除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之外,对形成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体系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物与理论是:布鲁纳的“认知一发展”理论和发现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接受学习模式;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与生成技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化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教学技术;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和基于学习条件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以及具体操作技术。

同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相比,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如下优点:第一,它的概念一般经过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义清晰;第二.学习论是描述式的,而教学论是处方式的,它明确告诉教师做什么和如何做,可操作性强;第三,用这样的理论培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相对较快、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瓦尔特·迪克指出,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它虽然善于将复杂能力进行分解并分别进行教学,但局部的能力如何形成综合能力,其心理过程怎么样?由于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尚无重大突破,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为建构主义教学观留下观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20世纪90年代美国两种教学观的争论及其影响

正当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取得长足进步并开始部分取代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时,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出现了两种教学观的争论,即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争论。1.建构主义兴起的原因及主要观点

据美国学者分析,建构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某些学者对以信息加加工心理学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的客观主义观点不满。例如,持建构主义观的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必须使教学设计的哲学范式来一次大转变,使之建立在建构主义哲学基础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其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学生在国际比赛和州范围内的技能测验中的成绩不良。

建构主义在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设计中部有反映,其内部又分成许多小的派别,加涅的合作者德里斯科尔在其所著学习心理学中对建构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作了如下表中的概括。

2.教学设计者对建构主义者批评的回应

瓦尔特·迪克在《教育技术学》杂志上发表《教学设计者眼中的建构主义》一文,分别回应帕金斯,库宁汉姆和斯皮罗等建构主义者的文章中提出的批评,他在文章结尾处指出,建构主义观点有以下主要缺陷:(1)没有说清楚其理论适用的范围,其理论似乎适用于一切学习领域;(2)未关心导致学生学习成败的起点技能;(3)对效率显得漠不关心;(4)关于学生的控制问题,建构主义者提供了几乎无限的选择权利。迪克认为,衡量一项活动是否被称为教学,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即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有针对目标的练习与反馈活动,通过评估确定所希望的行为(学习)变化是否出现。建构主义者所讲的教学没有具体目标,没有针对目标的内容和练习与反馈活动,所以不符合教学设计者所定义的教学。迪克指出,建构主义者所开发的教学有三个特征:代价很高、其实施需要专门技术支持和难以评价。他希望建构主义者与教学设计者交流,以鉴别他们提倡的方法的优点与缺点。同时,迪克又向教学设计者提出如下忠告:建构主义回应了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局限,他们提出的有关学习情境和多方面的学习经验的观念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教学设计者考虑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需要迁移到应用情境中去的话,不断接触这一领域的有关文献,在将来有可能出现令人兴奋的发展。

3.建构主义在美国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教学设计中的影响

笔者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自然关心建构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设计的影响。从我们的研究来看,美国主流的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以及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对建构主义有所反映,接受了建构主义的某些观点。例如上面提到的德里斯科尔的学习心理学一书共12章,其中第6章从学习的角度介绍情境认知理论,第11章从教学的角度介绍建构主义。在美国最新出版的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如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学》,2001年第8版)和RobertE.Slavin(《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8版)都设专门章节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但在笔者之一皮连生主持翻译的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三本教学设计书,包括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2005年第5版)、迪克等的《系统化教学设计》(2005年第3版)都没有提到建构主义教学观。唯有史密斯和拉庚的《教学设计》一书(2005年第三版)在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基础”中把建构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并列作为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而且该书作者将哲学观点与理论作了区分,否认哲学观点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该书所列出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传播理论、系统论,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了理论)、发展理论和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三)我国的两种教学理论 1.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从无到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学理论历来是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对我国的教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开发的“自学辅导教学”受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影响;上海市青浦县的数学教学改革受现代认知心理学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著名特级教师,如魏书生、丁有宽、张富、钱梦龙等,他们的许多教改经验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影响。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和运用,是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影响我国教学改革的典型事例。据瞿葆奎先生回忆,1986--1996年间,召开10次全国性研讨会,交流全国各地目标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在南宁召开的研讨会到会人数竟达7000人之多;研究一种教育学说参加人数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

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专业理论工作者初步提出了较系统的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提出了“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原理”;笔者之一皮连生主持了“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研究,]在这个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育理论:智育目标论、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教授主编的《教学心理学新视点》,对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作了系统概括。

2.新课程理念及其引发的争论

2001年,我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改中推出“新课程理念”,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作了如下概括:以建构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强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并主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反对传授现成的知识”,“课程即体验”,“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合格的学生”等。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与郭华两位教授分别写文章,认为“新课程理念”有“轻视知识”、“否定知识传授”、“片面、偏激”等缺陷,甚至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弊端。

论农村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1.语文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语文是以中文为基础的言语文化的教育,是我们民族传承的基石。语文教学会引导中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树立,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

2.山区语文教学的留守问题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而产生的留守问题给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首先,初中生在家要承担一定的家庭义务,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关的课业学习,逐渐造成学习兴趣的下降。其次,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在家疏于管教,行为习惯呈下降趋势,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再次,初中语文是一门相对开放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而留守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条件。

3.语文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方面。另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贯彻实施语文新课程、新标准,我们必须不断审视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所以不管教师的课务有多么的沉重,都应抽出时间去学习、提高。

二、解决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提高农村语文教师的素质

农村语文教师应该通过书籍或者网络知识的学习,增加城镇中学与农村中学的交流,着力选拔和提拔一些表现优秀的农村语文教师,给予荣誉和奖励,建立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骨干体系。定期考察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其中一些优秀的教师应当适当调高待遇和职称。鼓励语文教师多学多练,提高农村初中整体语文教师的水平和素质。

2.关注留守问题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正视留守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教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渗透,鼓励学生课后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教学研究

农村中学应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讲课,还要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拓展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辩论、小组探讨、自主讲课等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计划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学的又好又快的,不妨加大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深度;对于一般的学生,在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情况下,适度扩展学习难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仅要求他们了解基本的知识。农村语文教育应当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专题,将课文和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搜集资料,阅读课外读物,并常常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指导和纠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在农村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个人素质,更要关注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以及思想的转变,以期加快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增强学生的文学素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李强.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教育,2006(7/8).

[2]黄跃进.浅谈乡土文化与农村语文教学[J].教育科研,2010(11).

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比较研究 篇4

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在本世纪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20世纪是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转换的一个世纪。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究竟什么是“传统教学论”, 什么是“现代教学论”, 二者的关系怎样等, 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是研究教学论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概念

对概念的理解应从其最基本的意义着手。理解传统教学论先从理解传统开始, 据《现代汉语词典》载:凡“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就叫传统。如: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作风、传统工艺等等。据此, 我们可以说, “传统教学论”是世代相传的教学观点或教学理论。它属于教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一般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反映一定的哲学观点, 是一种倾向保守的教学思想。

理解现代教学论也需从“现代”一词的涵义说起。美国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说:“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同时指出:“‘现代’一词是指任何或多或少取代了过去被接受的行动方式的事物, 它不仅应用于‘人’, 也应该用于国家政治制度、大城市, 以及其他的诸如学校、医院、房屋建筑、服饰仪表等。”可见, “现代”一词的涵义, 既指精神文明, 也指物质文明。在我国“现代教学论”一词, 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西方各种教学论流派相继传来才逐渐为人们所使用。苏联M·H斯卡特金1980年出版的《现代教学论问题》, 是一本“以现代教学沦”命名的专著。其主要观点有:教学必须面向未来, 培养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劳动;改革教学内容, 适应科学水平的发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学提纲应包括学科技能、一般智力技能;教学活动和教学技能;在学习态度方面, 要注意激发兴趣和提高认识相结合。从这本书里, 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教学论”的理解。

二、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 传统教学论的特征

一般意义上认为, 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为代表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教学思想及理念被称为传统教学论思想。并且我国现行的教学论, 其理论体系是对源自于西方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论和来自于苏联的凯洛夫教学论的移植和发展。因此, 对传统教学论的研究, 首先应从这几位教育家的教育力作着手。

1632年夸美纽斯完成了《大教学论》。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泛智主义的教学论体系。对教育的本质、目的、知识、课程、教材、普通教学法、语言及科学的教学法、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范畴作了精准的论述。该书标志着独立形态教学论的产生。从此, 教育学走向了独立发展阶段。

随后, 赫尔巴特发表了其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三个基本范畴:“观念”、“意志”、“兴趣”, 与之相对应的是:“统觉”、“管理”、“教学”。至此, 教学论学科开始发展、完善了。

凯罗夫所生活的时代前苏联为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它所坚持凯洛夫教学论的理论来源和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为30年代前苏联教学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为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教育理论遗产。

经过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罗夫等几代人的呕心沥血, 传统教育思想体系已逐步形成并完善, 概括这几位教育家的思想, 其特征如下。

(1) 传统教学论主要是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懂。重视课本的讲授, 忽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进行注入式教学。这种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 传统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 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强调教师权威至上,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 主要任务是学会, 其实质是教师决定论, 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3) 传统教学论提倡三中心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 现代教学论的特征

1899年, 在《学校与社会》中, 杜威首次提出“传统教育”的概念, 并指出与之相对立的是现代教育。1916年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杜威特别把教育划分为“保守”的和“进步”的两类, 用以区别重教与重学, 重传授知识与重自我活动的不同主张。并指出,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保守教育的代表人物。到30年代末, 在《经验与教育》中, 杜威更突出地提出了“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两个对立的概念。

现代教育在批判传统教育并继承传统教育中的优良因素的基础上发展, 其特征如下。

(1) 现代教学论关注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认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 教学设备仪器等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视学生的兴趣, 积极做到使学生乐学、会学, 主张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可见, 现代教学论把学生的学摆在了第一位的重要位置。

(2) 现代教学论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坚持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 一切为了学生, 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3) 现代教学论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更注重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 主张社会中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把理论放逐于实践, 更有助于理论的深化, 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理论, 增加学习兴趣。

(4)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使学校教育和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传统教学论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杜威看来, 传统教学论忽视儿童的需要和学习主动性, 把儿童视作容器, 用早已准备好的知识内容以高压手段强行灌输给儿童。这种做法超越了儿童的生长、生活和经验, 是违反儿童天性的。

2. 联系

如果没有传统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也不会产生。它是站在传统教学论这个“巨人”的肩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传统教学论不注重发展儿童的天性发展的观点, 才有了现代教学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正确观点。

二者都注重人的道德的培养。传统教学论注重儿童道德的培养, 现在我们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其很好的体现。而传统教学论是如何体现它注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呢?赫尔巴特认为, 教学不只是灌输知识, 也要发展学生的道德、纪律、兴趣、愿望、意志和品质, 而且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目的, 就是培养儿童的善行, 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他还特别重视教师的道德引导作用, 他认为, 教师作为儿童心灵的塑造者, 必须控制儿童所处的环境, 形成学生一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并引导与之相符的行动。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批评了赫尔巴特把学生当作容器, 消极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的做法。但他也认为, 毋庸置疑, “人类原始冲动本身既不是善的, 也不是恶的, 原始冲动或善或恶, 就看我们怎样使用它们”。因此, 他同样强调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 只不过他提倡用儿童的主动作业活动来“训练形成的因素”, 即“养成守秩序和勤劳的习惯, 对世界的责任感, 以及应当做这些事和产生某些东西的义务感”。

四、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现代教学论确实比传统教学论具有优势, 但是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也应随着教学实践的变革而变化的。据广西师大童年教授编著的《教学论》认为, 现代教学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 现代教学论普遍强调教学要适应个别差异, 加强个别教学, 但在班级教学中, 如何搞好个别教学, 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 现代教学论重视启发教学, 但具体做法, 则主张各异, 如有人强调发现学习, 有人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人强调指导学习等。可见, 现代教学论也并非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认识不到这点, 不但教学理论难有新发展, 而且对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也会产生消极作用。

传统教学论虽然存在很多弊端, 但其很多优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论在教学任务方面, 以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等。

因此, 我们要去除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中的不良因素, 发挥其有利因素, 促进教学论的更新与发展。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必须在传统教学论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现代教学论。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学论的不同见解, 主要表现在这二者的区别上。

参考文献

[1]何志汉.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管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 (1) .

[2]蔡宝来.传统教学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教育研究, 2000 (6) .

[3]王天一, 等.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4]朱利霞.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人性假设之比较.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1999 (3) .

小学语文教学论 篇5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2、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已经把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

3、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体现、阶段性和实践性。(课件第三讲)

4、语文课程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 语文学习的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

5、从古到1949年解放止,我国语文教材分为三个阶段,即: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课件第二讲)

6、语文学科的目标制定的依据:知识和能力、思想教育、一般发展。(课件第一讲)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内涵。(《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第六章)P236 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结果。

2、简述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课件第十讲)

答:小学语文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要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分析教材的能力

(2)设计教学的能力。

(3)课堂应变的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5)教学研究的能力。

3、简述阅读对作文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课件第六讲)

答:阅读需要先整体感知,作文先要总体构思。阅读和作文是紧密在一起的。会阅读的人能读出全文的谋篇布局,读出文章句子的内涵。比较讲究字眼的品位落实。阅读能力强的总能在短时间内构思作文,在确定具体文体的前提下搜寻相应的素材。阅读的文章多了,也能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美词句加以运用。在逐步地模仿过程当中就能提高自己写作文的档次。在题材新颖等方面就大有收获。要想作文好,阅读量必须逐年加大。

4、简述课堂提问的技巧。(《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章)

答:①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紧扣目的和重点,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的统一。

②问题的表述应清楚明了

③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④指名要面向全体。

5、简述语文课外阅读的措施。(课件第五讲)答:1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 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1)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2)开展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3)开展课外阅读体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你是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写出真情实感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答:小学生难以梳理自己发生的事和感情,所以很多孩子并不是没有事情写,而是不懂得写。

所以老师家长要做的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帮他们理顺那些事情,让他们重新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并加以引导。因为孩子是很容易忘事的,但记忆力又是很好的,稍加引导就能让他们回忆起来了。

但是不应该过分注重华丽的辞藻,不过最基本的语句通顺是一定要的,语句都不通顺了还学什么。作文就是作文不是说他写的是真的,他错误的语句也就的跟着被赞扬无视,那大家都不要学语文了。

最好的是,能够让他们在作文中引用语文课本上本身的好词好句,一举两得。以上是我亲自见证过的,我一起辅导班的老师就是这样,帮着孩子梳理一遍事情,他们写出来的就有理有据了。

2、你认为应如何加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答:

一、发挥教材优势,落实“综合性学习”

二、积极开发和运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促进“综合性学习”

三、注重多向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又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1)注重学科的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2)注重目标的整合,进行“综合性学习”

(3)注意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四、关注学生生活,丰富“综合性学习”

一、教学思想上,要体现综合性,但应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 1.体现综合性。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为:

第一,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即同时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目标的相互渗透,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强调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倡导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强调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综合,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提倡观察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

第四,学习资源的综合性。主张课内与课外两种学习资源相结合,主张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综合性学习。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资源等各方面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差别。从传统的单

一、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2.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这一特点具体表现为:

其一,以语文学科为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与其他科目的学习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上出现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等,违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初衷,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倡导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综合,但无论语文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程度如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姓“语”,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前提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必须注重学生字、词、句、篇的整体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其二,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又一特点为: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提倡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育和人文性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是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它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的实践活动中,以内容的人文性为载体,以演讲、辩论、小品表演、合唱等为途径,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3、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评价。(《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P260-262)答:

1、教学目的的明确,完成任务好

2、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3、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善“启”“善”、“导”。

4、上课组织得好,具有教学机智性

5、语言表达清晰,具有感染力

6、师生积极性高,配合默契

以上六条是评价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准,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20分)(如果这道题由于排版原因看不清楚,可以不做)

请根据下面表格所列出的小学各年级的识字量,分析这样安排识字量的意图是什么?(参看崔峦著的《小学语文教学论》P106-110,辅导课时老师还会讲一讲)

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生字统计表大纲和教材名称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生字统计表 大纲和教材名称 出版时间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63年出版

一年级700字 二年级900字 三年级600字 四年级500字 五年级400字 六年级400字 总计3500字

义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992年出版

一年级400字 二年级750字 三年级550字 四年级400字 五年级250字 六年级150字 总计2500字

人教版(会认/会写)2001年出版

一年级950/350字 二年级850/650字 三年级400/600字 四年级400/400字 五年级400/300字 六年级(无)总计3100/2500字

答:低年级识字量大,这反映出对识字与阅读、作文的关系认识不同。广大教师和语文工作者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对汉字特点的研究和认识也逐步深入。依据“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提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因而一、二年级识字量占小学识字量的一半。而一年级的识字量又比二年级少,因为一年级儿童刚进小学,对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活动,感到生畏不习惯又有趣,一年级先学3-4周的汉语拼音,因此速度慢一点,到了二年级初具识字能力,学习生活习惯了,速度就加快。现在的义务教育大纲,前三年安排识字量比较大,这不仅必要也是可能的。因为小学四年级以后要进行篇的训练,要学生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联系,侧重训练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还有作文训练。这些要求都以识字为基础。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素质教育:

答: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中小学教学理论与实践》P8

2、“

三、百、千”(课件第二讲)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

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古代,这三份启蒙读物是儿童识字学理的基本材料。

3、文道统一(课件第三讲)

.“文”即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等,“道”指文章的 思想内容。“文道统一”是指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道统一”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4、由述到作(课件第六讲)

答:是先打下基础,再求提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近。小学生作文训练应当体现出这个过程

5、教学评估(课件第九讲)答:广义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

6、读写结合(课件第五讲)

答: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 “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阅读能力结构包括认读书面语言能力、(C),还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课件第五讲)

A.理解书面语言能力 B.记忆书面语言能力 C.创作书面语言能力 D.欣赏书面语言能力

2、汉字字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BC)(课件第四讲)A.笔画笔顺 B.偏旁 C.间架结构 D.汉语拼音

3、对小学生来说,出声朗读的作用(C)(课件第五讲)

A.增加阅读速度 B.集中注意力 C.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 D.训练语感

4、小学语文评估的系统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C)(课件第九讲)A.教材的选择 B.活动的实施 C.效果的评估 D.教法的确定

5、既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又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育措施之一的是(A)(课件第四讲)

A.正确的写字姿势 B.正确的执笔方法 C.爱惜写字用具 D.认真的写字态度

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语文教学原则。(课件第三讲)答:首先是抓住文章的中心,明确思想教育的方向。语文课文中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 篇课文来实现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每篇课文客观规定了的,不可随意加以发挥。所以,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统领全篇的中心思想,在引导学生领会文章蕴涵的深义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情感教育。其次,要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把思想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是明确了思想教育的方向,但是,如果把中心思想直接塞给学生,用概括中心思想代替思想教育,那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所以,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具体做法是: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看图学拼音学词、剖析关键词语、锤打重点句子、分析重点段落等办法,引导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和恰当的写作方法,并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第三,要援情入境、潜移默化。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的原理,引导学生感知读物的思想内涵,做到“导之入情”、“导之入境”、“导之入理”,使学生能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的教学为例: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读一些句子,体会表述的特点。找出一些写得美的句子,体会体会。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实际上就在为此进行铺垫,作为水到渠成的总结就是理解课文结尾画龙点睛的这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举例说明如何对小学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错别字。(课件第四讲)答: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出版物接踵而来,商品包装,广告招牌变着花样地吸引顾客„„这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字,给识字尚少的小学生造成错觉,为他们以后的识字设置了障碍,也为人们办事带来许多不便.另外,在新课程改革中,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 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不免顾此失彼,老师们相对地淡化了识字,写字.加上考试科目,项目增多,学生任务重,头绪多,书写质量自然不高,不规范字越来越多,从学生的作文,日记等作业中明显地反映出来.基于以上这些状况,我不拟订了“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活动方案.实践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规范字,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性.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用字状况,加强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规范社会用字作出贡献.实践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字环境,实地考察出版物,影视屏幕,公共场所的设施及招牌,广告,商品包装说明,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用字规范状况,探究社会上的错字,别字,使用简化字,繁体字等不规范字的比率,对不规范的用字现象提出善意的批评,建议使用规范汉字.。调查研究阶段实地调查。

分小组分类型实地考察社会用字状况,并对不规范用字情况进行分类与统计,填写社会用字状况调查统计表.长沙市社会用字情况调查统计表

样本总数 汉字 汉语拼音 标点、数字 汉英混用

错别字 繁体字和异体字

3、阅读教学对作文的影响和促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第六讲)

4、什么是口语交际?请你谈谈阅读教学进行听说训练主要有几种方式。(课件第七讲)

答: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它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只有让学生多种感观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读,是学生摄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如果学生能达到熟读成诵,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当学生能熟读成诵,进而展开想象,文字就能很快生成形象,实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性。以三字经的形式编排,所选词语皆动宾短语,加上主语便成句子,如果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句子就会更加生动具体。在读这些动宾短语时,我采用了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教读,教师读“动”学生读“宾”,学生读“动”教师读“宾”,通过不同方式让学生参与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便能背诵这些动宾短语了。

听是说的基础,听也是学生摄取知识的手段,只有做好听的训练,学生才能 更好的说。为了训练学生说通顺的话,我编了一个故事:星期天,爸爸喂鸽子,妈妈弹钢琴,爷爷看电视,我站在阳台上看风景。突然,我看见小伙伴们有的踢足球、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跳绳„„他们玩得多高兴呀!学生认真地听我编的故事,陷入了故事的情境中。故事完毕,我问:“你们听出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似有所知。我示意学生回答,他说:“我能像老师一样在我们今天学的三字词语前加上人的名称。比如:同学们栽花草,明明养金鱼。”班上其他同学一听刚才同学的回答,个个恍然大悟,都争先恐后地要说,于是我及时止住,留与下一环节说的训练进行。学生通过听老师的故事,从中明白如何运用语言说通顺的话,再让学生说出,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胜过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述。

一、听写结合

听写结合主要是先听后写,一方面训练听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写的能力。由听到写,本身就是一个从吸收、理解到思考、表达的发展过程,因此,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常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听写训练:

1、故事听写,一次给学生讲了三个故事,要求学生听后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写成记叙文,题目自拟。

2、情况听写,我多次组织学生到茂租铅厂各个车间参观,参观时;车间负责人介绍生产情况,我要求学生认真听记,回校整理后写一篇题为《茂租铅厂某某车间简介》的说明文。

3、事件听写,教师口述一件事,要求学生听后写小评论;

4、朗读听写,教师朗读一篇短文,要求学生听后写感想等。这些训练,学生很有兴趣,乐于接受,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二、说写结合

说写结合,可以是先写后说,也可以先说后写,目的把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 训练和书面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这是“语”与“文”的表达能力训练的统一。

例如,在“国庆”节,组织全班学生每人写一篇以“国庆”为主题的演讲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写的演讲词在四人小组里向向组员演讲,并组织同学在听的基础上评选出优胜者,这是先写后说的训练。先说后写的训练,如我曾就学生赌钱、吃烟,受到老师批评一事,组织全班学生分组口头评说:这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制止?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吸取教训?教师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口头讲座,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一篇“一事一议”的作文,题目自拟。

三、读写结合

这里的“读写结合”不是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广义上的读写结合,而主要是指作文教学中当场读、当场写,一人读、大家听,大家写的听、读、写三者的结合,这种训练,可以是先听读一篇文章,然后就听读过的文章写一篇有关的作文,可以是缩写、改写、扩写、仿写、也可以是写评论、读后感、杂感。这种读写结合的训练,也可以是让学生朗读一篇他们自己写的作文,然后发动全班同学口头评议、讨论、修改,再组织他们各自写一篇修改文章。以前,我还组织初一学生相互批改作文,要求他们在认真阅读、仔细修改的基础上,就在被批改的作文后面,写一篇批改者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学生要在别人的作文本上写文章,感到新奇、有趣,读得认真,写得也很认真。这种读和写的结合练习,收效也很好。总之,作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是让学生读了写,或者写了读,彼此结合,相得益彰。

四、听说读写结合

听说读写结合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全面安排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例如:我组织学生观看连续剧《王二小》,观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要他们仔细看,认真听,记住故事情节,回校根据听看的结果写一篇作文,题为《王二小的故事》,要求尽可能写得详细、生动,篇幅不限。这是在听的基础上写。文章写好后,我选了几篇写得较好文章,让学生在班上读给大家听,听了请大家口头评论,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这是在听、写、读的基础上说。接着,我们又要求学生都把自己写的《王二小的故事》予以压缩,改写成不超过三百字的“故事梗概”,这是在前述听、写、读、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写作(缩写)。最后,我还让学生在上述一系列训练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观<王二小>有感》的文章,进一步对《王二小》的思想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消化理解,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就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都结合了起来,收到了多方面的训练效果。再如,我围绕开展的校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全面安排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具体做法是,首先组织听班主任作班风报告,要求他们边听边记。然后把报告记录整理成文,写成《班风报告记录整理稿》的作文。在听报告、写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学生开了一个以“发挥优良学风”为中心内容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发言稿,题目是《我们要发扬什么表学风》或《怎样培养优良的学风》,先是在主题班会上口头说正式写成作文上交。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也为了进一步开展听读说写的训练,我在开过主题班会后,还组织了一次全班的学习经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先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题目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自拟。作文写好后,教师收来批改,从中挑选了十多篇内容和写作都较好的,让学生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说,训练他们把书面表达转化为口头表达。这些训练,有的先说后写,有的先写后说,中间又用听读把他们连接起来,收到了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5、论述课内外语文教育的关系。(课件第三讲)

一、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把握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好语文的重中之重。

二、课外:课堂上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但课堂之外的更多的时间同学们的语文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课堂之外怎样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呢?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一个很好的办法。(1)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之外有千山万水,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课本内的知识信息实在太少,大量的知识需要课外来完成。课外是课内一个很好的补充。

(2)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提高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优化外部环境,设立展示舞台,促进课外阅读。强化课内学习,但也不能忽视课外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本身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以此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使其更具活力,内外结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

第三次作业 1.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答: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1.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 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进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文字是工具,那么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工具课。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工具,同时语文也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母语得天独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 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还表现在人们凭借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说话作文,直抒胸臆。语文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陶冶性情。因此语文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程要重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要重视在交际中学语文、用语文,要充分体现披文入情、作文达意的学科特点。

3.小学语文是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的每一篇课文,学生的每一篇作文,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听说读写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广泛的思想性。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共生共存、相辅相成,决定了语文课程文道统一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语文课程一方面要重视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最主要的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2.简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答:小学语文的编写一般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二、语言文字要规范。

三、教材体系和编排要科学合理。

四、要为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五、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3.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答: ⑴学习知识与认识事物相统一原则

⑵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⑶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

⑷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

⑸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教学能力。答:⑴独立理解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⑵选择与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能力 ⑶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⑷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⑸全面创新的能力 ⑹教学监控能力

5.试论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答: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时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6.举例论述如何拓展小学生作文练习渠道。

答:

一、拓展空间,积累丰富多彩的真素材 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拓展作文素质的积累空间是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走进生活。平时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质的习惯。

2、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他们会写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3、让学生走进书籍。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学生的视野越宽,知识面越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写作时的表达也就越丰富。

二、作文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作文指导首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是几周就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一篇作文的联系时间也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安排,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

2、解放心灵,掏出内心深处的真心话。这就离不开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和学生展开心灵对话,努力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种种恐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在习作中“畅所欲言”的环境。

3、随心所欲,写出富有个性的真性情作文时要使学生的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允许学生自由倾吐、无拘无束,甚至随心所欲。具体做法:命题要自主、选材要自由、表达要自然。

三、作文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作文指导中,可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作文指导策略。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具体作文的点评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再确定较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7.结合叶圣陶先生以下的几个论述,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1)“语文教学之一的目的是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课本必须善读,一也;因善读课本而自能读其他书籍报刊,二也;二者皆能做到,乃为达到目的,教学成功。”

(2)“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3)“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答:由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论述中,可以归纳出培养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时需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采取“自读自悟”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读中想象、读中欣赏、读中积累,其核心是自始自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朗读为主线,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问题和训练的重点,加以引导、指导,使学生学得更好,并在学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学的方法。随着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体验的过程,学生获得了独立学习的机会,争取独立的内在需求得以满足,独立学习的能力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学会读书方法——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核心。

首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包括自读感知、自读想象、自读欣赏、自读积累。

其次,学习读书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并正确运用才能真正实现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验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是用浏览的方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用略读的方法,寻书专著课文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的重点;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见的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的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的联系运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

应当培养的良好阅读习惯: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

四、精读与略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是达到独立阅读能力的途径

学生在课内所读的课文只是例子,学生凭借它西的种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阅读方法才能内化为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内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题,课外阅读时补充;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继续;课内阅读学方法,德外阅读重应用。

五、突出多读,重视积累——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保障

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多读是指:遍数多、数量多、品种多。只有通过多读,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富有成效的语文能力。

论语文教学与美育 篇6

【关键词】美读 ; 遵路 ; 入境 ; 悟文 ; 勤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5-02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现。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直接的关系。从教学程序的安排到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板书的设计和书写,都体现教师的审美观点。因此,好的语文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给学生以美感,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发展和情思审美教育之所以是构成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三个面向”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向中学语文提出的时代要求,又是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譬如,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因娱目、动情、激思而闻名全国,她的每一堂课都以丰富激越的情思、优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扣击着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反响,丰富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是由多层次、多结构、纵横交错的要素构成,但情丝审美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智育范畴。它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专门课程,在语文知识能力教学方面是一个有完整内容,独立体系和专门教材的实体,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但在实施本课程特殊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美育。新时期教育方针规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对“全面发展”的重新认识与科学揭示。众所周知,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我们不能因为它与其他各育有密切关系而取消它的独立性。美育有着特殊的内容,特殊的魅力,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以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田,净化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80%,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好象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照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务期尽快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需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的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例如美读《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来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读“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最后一小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须读得轻缓,末句可按三个音部断开,每一音部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操,从小说结束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深刻陶冶和强烈感染。

第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下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例如《驿路梨花》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是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线索,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实践阶段夜行投宿这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引出解放军营建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一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逝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点睛,将风物美、人美、面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第三,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肯定有一个境,即一定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的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四,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文以载到”,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语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变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

第五,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是美育过程的归宿,也是形成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不可忽视的是将读写紧密结合起来的仿作,因为模仿乃是创作的基础。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鲁迅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获得启示而作《狂人日记》。对于文宛学步的中学生来说,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文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为他们过度到独创铺设了台阶。学生从观察思考、取材熔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到谴词造句等模仿中获得借鉴,就能步其门而登堂,效其法而通变。从美育角度来看,它是鼓励学生按美的规律借鉴创造文学美的良好的开端。

论语文教学的宽容 篇7

“宽容”来源于拉丁语,指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能耐心公正的容忍。有学者认为:“宽容是一种态度或一种心境,表现为对别人的坦率、好奇,甚至尊重,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别人学习。”还有人认为;“宽容,就是对待异己的观念和信仰持公正、理智的态度,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容许别人自由地行动和独立思想。”《辞海》将“宽容”界定为“宽恕,能容人”。这实际就是承认他人的人格独立,或者说,承认别人主体性的存在。

宽容不是懦弱和畏惧,而恰恰相反,是一种自尊与自信,是表面柔弱而内心坚韧强大的表现,是人格的主动开放状态,是对世界、对真理,对人性洞察后的豁达与超越。宽容不只是仁慈、怜悯,有更多的理性选择,表现为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行为方式、价值态度以及缺点的包容,是一种“同理心”的体现,而不仅是“同情心”的流露。

二.宽容的理据

(一)本体论理据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差异性是客观的普遍存在。每个生命个体秉性各异、千差万别,其独特性和丰富性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它不能随意压制和取消。“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这是世界的真实本质,任何人都不能妄称自己掌握着启蒙的话语权,掌握着通往真理大门的钥匙。

(二)认识论理据

法国哲学家梅格·庞蒂说:“立方体有六个面,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看到它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多种认识方法,多种观察角度,不同的人所看到的都只是部分的真理。承认并肯定真理的多样性、多重性和认识的差异性,人们才有了彼此交流的兴趣,有了沟通理解的必要与可能。

(三)课程论理据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字是静止的,是“死亡”的,属于过往的时空,只有通过读者“带着体温”的阅读才会把文字激活,才会赋予灵魂与生命。读者不同,人生体验和个人心境迥异,理解和领悟就不一样。即使同一篇作品,在内涵上,可以从人性的、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宗教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诸多方面去品读,也可以从考证的、结构的、语言的、艺术手法诸多方面去欣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探究不出文本的精髓与个性,体会不出“思想历险”的乐趣,达不到深化思维,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作用。

三.宽容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自信、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强。语文教学的宽容,首先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都有潜力可挖。宽容的教师会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在宽容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宽容的教师,宽容的课堂,师生在平等民主的状态下交流、沟通,彼此尊重,彼此倾听,鼓励求异求新,容纳“异端”、“反叛”,自主学习,独立探索,不盲从,不迷信,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训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健全学生的人格

心理学家勒温曾做过实验,结果发现,用民主宽容的方式管理学生,学生的性格表现为:积极向上、友好热情、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有领导能力。但对学生采取专制压抑型管理,学生的性格表现为:情绪紧张、冷漠或带有攻击性,缺乏安全感,言行刻板,教师在场时必恭必敬、温顺听话,不在场时放任散漫、恣意妄为。所以,师生的民主性交往,师生思想的交汇与碰撞,可以培养既有古典情怀又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世纪公民,而“一言堂”教学,会扼杀学生的精神生命,衍生出奴性人格,培养大量的“臣民、草民、蚁民”。

四.宽容的范畴

(一)阅读宽容

“现代阅读理念”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新课标理论强调“创造性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等等,都提倡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赋予文本多义性本质,强调读者的积极性,强调文本与读者之间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强调“视域融合”、“视域共享”。阅读宽容,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是一种大系统下的精神实践活动。

(二)态度宽容

有学者说:“人类之所以以社会方式存在,取决于相互承认;教育之所以能够进行,就在于师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承认和对话。”面对文本,让学生能独立、自由地思想,自由地创造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自然不会成长为温顺的羔羊,而会成为不畏权威、善于思考、追求自由、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

五.非宽容教学的流弊

(一)不尊重学生

1. 一厢情愿,我行我素。

不管学生愿不愿意,需不需要,反正“我”为主,你为“客”。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予,你接收。老师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罐装桶”,课堂由老师一统天下,学生像被驯服的小绵羊,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是单向的传递,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导致人类精神萎缩。

2. 居高临下,强词夺理。

唯我独尊,唯我独能。虽然有问有答,有交流,但老师言语举止过于强势,事先准备了答案,凡是与答案不相符的都给予否定,没有平等和尊重,随意截断学生的思维,随意否认学生的思考,剥夺学生的话语权、申诉权,进行语言专制,语言霸权,缺少大气包容的气度和胸怀。

3. 曲解文本,答案单一。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参》中,说《氓》是一首怨妇诗,《祝福》是控诉四座大山,《孔乙己》是批判科举制度,《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是可恶的吝啬鬼,《项链》是讽刺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虚荣心,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单一的结论,单薄、浮浅甚至误解、歪曲,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漠视人类心灵,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从文化、从生命、从人情、从人性的高度和深度去挖掘,去深究,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一些文学经典的误解和歪曲是一种可怕的心理专制,思想阉割,局限了我们的思维,蒙蔽了我们的视野,污染了我们的情感,苍白了我们的灵魂,害了几代人。可悲的是有些教师还死守着这些陈腐的说法不放,把已经过时了几十年的极左的教条的结论推销给学生。

(二)不尊重过程

1.教师主控,线性发展。

非宽容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是线性的,预设的,没有干扰因素,没有意外,是机械主义的确定性的课堂。教师机械地按自己的备课设计而操作,沉闷刻板。曾有人描述某位老教师的上课:状如树干,举止单一,话似白开水,枯燥乏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老师本是受人尊重的传道者,竟然沦落为痛苦的制造者。

2.看似师生互动,其实学生是观众。

新课改实施,有的教师把“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看起来气氛活跃,但学生没有真正进入思维状态,没有灵感的火花撞击,没有惊喜,因为所有的提问都有答案,而答案的对错都是教师主控。真正宽容的课堂,除了要关注学生思考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更要探究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怎么体验的,其价值就在于思考、体验的过程,并不一定在于结果。教师没有给学生机会,没有耐心和信心把学生心里的想法“掏”出来,没有让学生唱主角,而只是展示老师的风采,演示教师的“完美的备课”和精彩答案。教师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学生做局外人,只是有意无意地在观看。

3.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漠视差异。

事先备好了答案,一切讲述都是为了引出自己准备好的答案;事先准备好了板书,一切提问都是为了板书。有些语文课成了一部分优秀学生的表演秀,少数学生出尽了风头,答案不断受到推崇,更多的学生被否认,被排除。整个教学过程只是为了寻找“好”答案,忽视“差”答案,忽视来自学生的不同的声音,限制学生精神的自由生长。这一忽视和限制,把学生灵感化的思考抹杀了,把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摧毁了,把鲜活生动的课堂变成了工厂流水线上单调乏味的流程。

六.宽容教学的实施

(一)转变师生关系:民主互动

《学会生存》里这样描述转变后的教师的职能:“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异质共生

异质共生不否认个性,不强调千篇一律,而是力求建造承认相互差异、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共生社会”,各种异质的思考在同一氛围中诞生,不断激发融合,生生不息。帕斯卡尔说:“在空间上,宇宙便囊括了我吞没了我;在思想上,我却囊括了宇宙。”“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教师有自己的思考,也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能够超越自我经验和个人成见的藩篱,信任学生有思考的能力,有思想的潜力,不拘己见,不存偏见,用开放开明的态度接纳学生,对另类新颖的想法能冷静客观地分析探讨,鼓励多元地解读,欣赏求同存异的思维,宽容一切非主流的非正统的观念。

(三)改变课堂流程:变“预设”为“生态”

宽容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气氛宽松民主,师生关系和谐,师生思维激荡,灵感勃发,有碰撞,有“争吵”,有辩论,有不确定的意外的思维路线,有偶然的突发的语言行为,有意想不到的新颖的语言案例,有个性化的另类的见解,有耀眼的思维火花。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双向的、交互的影响。这种新型关系好似打“乒乓球”——你来我往,有合作、有指导、有调整、有干预,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体验的过程,是链状的、循环的连续过程,是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流程。

论语文教学的优化 篇8

过去, 我们的语文教改比较注重表层, 比较注重形式。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成效不显, 很多人归咎为两个原因:一是教材编得不好, 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二是教师教得不好, 程序呆板, 方法陈旧。于是, 针对这两个方面, 语文教育工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被废除, 新的《课程标准》得以颁布,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所谓“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此基础上, 语文教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虽然还是一学期一本的“文选型”教材, 但所选篇目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些与课程标准不太吻合的篇目悄然离去, 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具有时代元素的作品, 让人耳目一新。同时, 教材体例有了较大的变化, 表现在教材单元按主题来组织, 而且增加了“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栏目, 与教材单元相匹配。就教材版本和篇目而言, 进入课改以后, “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 出现了“苏教版”、“粤教版”等不同的教材。这是很可喜的局面。然而, 改变的意图虽然很明显, 但实际教学中, 这种意图还是很难实现的。老师们还是习惯于把语文当工具, 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对教材新增的栏目, 老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教师还是只重视课文教学, 对那些“附录”性的东西往往一带而过, 忽视其对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自己去看那些内容, 学生则往往置于一边;而且不同版本教材在单元主题的确定、具体篇目的选择方面, 往往相似度很高, 特点不明显, 个性不鲜明。所谓的“重点篇目”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依然占据“话语霸权”。可以这样说, 能真正体现出对语文学科独特理解的语文教材, 或者说个性非常鲜明的教材, 似乎还没有出现, 总体上还是遵守“约定俗成”, 教材四平八稳。

就教学方法和技术而言, 多少年来, 语文教学改革的氛围还是很浓的, 语文课堂还是非常热闹的。一大批语文教师注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总结出了不少语文教学的好方法, 推出了不少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涌现出不少语文教学流派。特别是多媒体进入了课堂, 课堂教学的音、诗、画氛围比较浓郁, 对孩子的感官刺激实现了多通道, 语文课堂显得很美, 加上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丰富, 课堂教学的精致化程度明显改观。有位老师教《秦兵马俑》, 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都靠课件推进, 历史资料、现场画面、教学环节等都通过点击鼠标来展示。然而, 这种变化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也没有带来语文教学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这些变化总体上还是停留在“技术、方法”层面, 很少触及深层, 触及到学科教学的本质。而教学现代化水平是高了, 但也带来比较明显的问题:学生的诵读、体悟、互动等全部受课件的限制, 课堂教学按部就班, 生成资源老师基本是忽略的, 因为如果开发会影响教学的正常推进。更不能不面对的事实是, 语文教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 钻研精神不够, 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难以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也难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所以, 教材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难以收到实效。

形式的改革增加的是语文教学“热闹”的局面, 而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显著的提高。单就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而言, 时高时低, 没有规律。而且语文高考出现了非常奇观的现象, 平均分往往只有80多分, 平时在校语文成绩较好的一大批孩子, 高考时语文却成了“短腿”, 让人匪夷所思。所以语文老师一次次面临诘责, 语文教学一次次面对抨击。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纵观这么多年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 我们感觉到, 语文教改需要形式的改革, 需要研究和改进教法, 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语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 必须要给学生展示语文学科内在的魅力, 从而吸引学生, 让学生乐意地扑进语文的世界。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深层次, 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给我们的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语文世界, 以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去吸引我们的学生, 通过构建语文学习的常规通道和别致路径去激发我们的学生, 促进学生增长语文学习的热情, 努力形成语文学习的自觉。

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务必在教学观念上有个大的转变, 在教学行为上有个大的突破, 在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上突破常规, 大胆创新, 给学生“眼前一亮”、“心里一惊”、“行为一变”, 从而以崭新的学习状态投入语文的学习。综观优秀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 融文本阅读、网络阅读、生活阅读于一体, 构建全位的语文阅读大系统。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语文教学“以本为本”, 坚持教好用好教材, 让学生通过教材上经典作品的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 语文教学必须紧紧跟着时代, 必须坚持贴近生活,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阅读, 并主动融入生活, 以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作为阅读财富。这样, 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自觉才会增强。 (2) 形成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阅读版块。学生除了阅读教材以外, 要有课外的阅读文本, 包括名著系列和课外阅读文本系列, 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种阅读文本, 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要进行选编, 也可以向学生推荐那些诸如《新人文读本》《新语文读本》之类的优秀学生读本, 也可以由老师向学生有计划地推荐中外名著。 (3) 压缩课文教学时间, 每学期挤出语文教学的一半课时用于向学生推荐精美的文章。相对于域外语文教材而言, 我们的语文教材篇目少, 本子薄, 容量小。一篇课文要讲几课时, 人力精力浪费得厉害。俄罗斯小学语文教材500多页,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就有议论文, 还要写调查报告。所以留给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很大的仓库。有的老师做过实验, 教材用半学期把它教完, 留下的时间用来教课外的材料, 结果学生的语文成绩考下来反而好。这其实给我们语文老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 也为拓展学生的阅读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所以每学期的教学安排, 老师要精心谋划, 除了完成教材教学任务, 也要妥善安排好拓展阅读的领域和内容, 确保语文教学的充实、饱满, 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4) 将写作教学提到和阅读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 阅读教学有计划、有过程、有考核, 写作教学相对比较随意、随机, 缺乏系统性, 缺乏计划性。语文教学重视内容上的改革必须有一个大的动作, 这就是要把写作置于和阅读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课时安排、教学设计、训练组织、作业布置、日常展示、常规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落实, 同步考虑, 同步推进,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同步提升。 (5) 打破传统的语文学科界域, 让非主流语文内容和他学科相关内容渗透进语文学科。拘囿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的内容往往限制在文章学的范畴内, 这其实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弱化。我们要廓开思维, 最大限度地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非主流语文的“活水”如民间歌谣、地方戏剧等, 流进我们学生的视野, 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如物理、生物的一些内容, 进入我们的课堂, 实现真正的学科渗透。

古代私塾教学, 文史经哲和科学是融为一体的,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黍”表达的不仅是读书追求功名, 也展示了书中世界的丰富多彩。当我们的语文天地如此的旷阔, 当我们的学生发现了语文世界的博大精深, 他们就会产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他们就会自觉地扑入语文的怀抱, 沉浸其中, 流连忘返。

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 一个博大的、丰富多样的、具有很强穿透力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兴奋不已。一个鲜明的变化是现在的语文教材和课外阅读书籍都以主题为单元结构布局, 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与社会、与科学世界紧密相连, 尤其是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文学教育, 特别重视情感体验, 语文教坛清风扑面, 学生也比较兴奋。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 面对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基本是凭兴趣, 凭感性, 凭那股新鲜劲儿。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文有它的学科特点、学科思维、学科规律、学科路径, 这些需要老师去点拨, 更需要学生自己的体悟。喜欢语文不等于语文素养就高, 爱好阅读不一定语文成绩就好。而且对语文学习的表层喜欢, 只能带来一些行为的变化, 只有进入语文学科的内在路径, 才能真正让学生登堂入室, 游刃有余。这就涉及到语文学习的实质性问题, 也就是学习的主体问题。靠老师教, 优化方法的教, 或者靠打开语文世界的窗, 给孩子一个无垠的空间, 解决的毕竟是外部环境。真正的语文教学实效、高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实现。语文教学, 只有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当学生真正具备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而且是内化为学生基本素养的语文水平。所以, 语文学习要有个彻底的颠覆, 在优化“教”的同时, 切切实实地优化“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真正能在语文的世界里恣情游弋。语文教改要指向学科的内核, 关注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 实现由“走向教学技术”向“走向教学内容”最后“走向儿童”的跨越。

理论上, 大家都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 很多语文老师还是很茫然的。事实上, 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解决怎么样才算学生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以为, 当学生觉得学语文有用, 喜欢学语文, 自觉爱语文, 知道怎样学语文, 走出了语文学习的独特路径, 形成了语文学习的独特领域。当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学生就做到了“我的学习我做主”。“走向儿童”的语文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觉得他学语文有用, 他学语文有趣, 他学语文有径, 他能把语文学好, 他学语文提高了自身的素养、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提升了自己的品位。

二是要解决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让学生真正实现自己学习主人的地位。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努力的探究, 我以为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去努力: (1) 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在语文学习中他有自己不懂的东西。孙绍振老师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做过比较:“自然学科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 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 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 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 让他们恍然大悟, 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所以语文教学魅力的产生, 前提是学生强烈地感到这篇课文里有我不懂的东西, 我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解决这些问题, 真正把文章读懂读透。如何让学生产生“我不懂”的意识?我们要去激发, 我们要去探究, 比如给学生展示作品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意识到要结合特定的环境理解作品;提供给学生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大的知识世界, 让他们感觉到学海无涯, 需要积极投入;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切身体会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体会其中的“奥秘”等等。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有吸引力, 学生也才能积极投入。 (2)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自觉地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说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但老师往往习惯于讲, 习惯于包办代替, 所以学生一般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语文学科其实最具备让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条件。当我们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学生就能在语文学习中付出劳动, 并从劳动中获得快乐。而一旦语文学习有了快乐, 他们就可能爱上语文, 喜欢语文学习, 自觉地做语文学习的有关事情。比如文本的诵读和背诵, 文思的梳理和总结, 文意的概括和思辨, 文心的勾勒和鉴赏, 文艺的领略与品味。尽管学生水平参差, 但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感、有所悟, 大胆地让学生去做, 他们会有各自的收益。而老师, 则在学生需要点拨的时候给予适时的指导, 促进学生的学习。 (3) 让学生形成阅读和写作的自觉, 把它作为生命的有机组成, 有自己钟情的阅读和写作的领域, 形成独特的阅读和写作的路径。老师们都在想着办法给孩子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布置课外练笔的作文或日记的题目, 这自然是需要的。但这些东西布置给学生, 学生往往作为任务去完成, 并不是非常开心地去读、去写。被动地完成作业, 效率自然难以保证。我们要通过努力, 让学生形成阅读和写作的自觉, 有自己喜欢读的领域, 有自己喜欢写的题材, 空了就读书, 有感就写作, 而且能把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情况主动和老师交流, 主动在同学中朗诵或传阅。这样, 学生才算形成了语文学习的自觉。而老师, 就是要设计各种活动, 创造各种机会, 让学生为阅读和写作而开心。比如每天早读课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读写交流, 每周开展阅读展示活动, 班级搞一份发表学生习作的小报等等。 (4) 要不时的为学生打开语文的窗口, 经常把广阔的语文世界呈现给孩子们, 让学生感觉到对语文的投入无边无际, 无穷无尽。一是要从课文中找到与课外世界相关的“触发点”, 把学生引向广阔无边的“课外世界”, 让他们不断的获得新鲜的感觉、新奇的收获;二是要把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主动地连接起来, 搭建“连接点”, 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先导性、开放性、丰富性, 并通过对其他学科的涉猎, 对语文学科产生“亲切感”, 主动打破学科间的“藩篱”,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互通和勾连, 在更广背景上实现语文智能的建构。 (5) 要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活动, 把学生推向“主人”位置。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要有意抬高学生的地位, 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 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进行大胆的尝试, 把学生推向“前台”,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比如, 可以让学生做老师, 选择一些篇目由学生自己去备课、执教、布置和批改作业等, “老师”的角色会促进他们积极进入, 迅速成长;可以搞“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 学生自己上台畅谈读书的感悟, 交流读书的心得等等。这些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主, 会缩短他们的成长期, 迅速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优化语文教学, 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追求。这种优化, 要着眼于形式, 更要着眼于内容。而根本的是要着眼于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优化在起始时就关注学生, 我们就会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也就会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语文教学论 篇9

一、教材编写理念上的突破

人们的观念总随着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的深入, 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也发了深刻变化, 由此带来教材编写理念上的新突破。从“语文教学论”系列教材到“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书名的变化可以看出, 编写者的教材编写理念已经由原来的“语文教学”研究转变成现在的“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这种变化表明语文教育研究界“课程意识”的强化, 表明由原来的“教学论”研究向“课程论”与“教学论”相结合的研究的发展。原来的《语文教材研究》变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表明“课程资源意识”已经进入而且深入语文教育研究领域, 语文教材被纳入课程资源的框架内加以认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课程资源”概念被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与认识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其他资源。在引入课程资源概念之前人们就一直在开发与运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 但是这种开发与运用是不自觉地或曰不清晰的, 自从有了“课程资源视角”人们对课程教学资源的认识有了新进展。课程资源认识上的突破致使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编写理念有了新突破。编写者们认识到并达成共识: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教学的作用必须在用好语文教材的同时, 充分重视和运用其他资源。把语文教材研究纳入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可以给语文教材与其他资源以更好的定位,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基于此种认识, 教材编写者把《语文教材研究》更新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领域关于“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研究的第一部专著、第一部教材, 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建设的空白, 而且对学生形成强烈的课程教学资源意识, 形成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 推动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教材编写理念上的变化还有许多, 如对语文课程教学观、语文素养论的认识, 对语文课程教学技能认识的深入等。这些理念变化直接导致了教材编写体例、教材编写内容上的变化与突破。

二、教材编写体例上的突破

教材体例是教材内容呈现的载体。教材体例的发展与创新也是教材编写创新的重要表现。“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体例设计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整套教材设计体例看, 《语文教学概论》发展为《语文课程教学概论》, 《语文教材研究》发展为《语文课程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发展为《语文课程教学技能》。看上去似乎三者是对应关系, 实际上在相互关系上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主要可从《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地位的变化看出。原系列教材中《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是针对《语文教学概论》与《语文教材研究》两书所设计的习题集, 它只是两书的辅助, 是配角, 还没有获得独立的地位。现在的《语文课程教学技能》以全新的、独立的内容成为与其他两书并驾齐驱的、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的配套教材系列。《语文课程教学技能》内容上的全新变化与地位上的完全独立表明教材编写体例已经发生了内在的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的这套教材构成了真正的“三足鼎立”、“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如果说《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处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中“道”与“学”的层面, 《语文课程教学技能》一书显然是“技”的研究。三本书从语文课程教学论所必须具备的“道”、“学”、“技”三个方面出发, 构建了完整的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体系。

在每本书的具体体例上, 也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发展了原系列教材中的一些项目设计。例如, 原系列教材中设有“边白补注”, 新系列教材中则设计了“相关链接”或“链接与对话”。“边白补注”的内容受到边白的局限内容短小精悍, 有些较长的资料却不易呈现, “相关链接”与“链接与对话”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以把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呈现出来供学习者参考。二是新设了一些教材编写项目。《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每章都设计了“导读预期”引导猜测、预习, 提挈该章重点, 富于启发;设计了“思考与练习”供学习者巩固与拓展所学内容、引导探究。《语文课程教学技能》则对每一项技能除了阐述其概念与意义外, 还分“操作要领”、“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项目进行训练指导。这些教材编写项目在原系列教材中是没有的, 新编写项目的设计不仅贴近学习者、方便学习者, 同时为教材编写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教材编写内容上的突破

由于教材编写理念的转变、学术研究的积累与教学实践的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在编写内容上也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语文课程教学概论》旨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 提示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全书以“观—论—法”为逻辑顺序, 设语文课程观、语文素养论和语文教学法三编组成。各章内容通过概念含义、理念依据、操作途径三大板块, 依次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问题。《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和使用以语文教科书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全书由语文课程资源概说、语文课程基本资源——语文教科书的分类研究、语文课程相关资源的应用研究三编组成。《语文课程教学技能》则是这套“三位一体”教材中具有实践意义的一部, 它侧重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本教材的内容广泛, 许多内容是首次进入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 如语文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相关资源的应用研究、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能训练等。这套教材内容的发展与突破不是局部的, 而是整体的;不是对原系列教材简单的修修补补, 而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更新创造。各书的内容全都“旧貌换新颜”, 用全新的内容, 以崭新的姿态, 集中展现了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具体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从教材编写观念、编写体例与编写内容的发展、突破与创新上, 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在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鉴于此, 我们有理由说, 这套教材将开启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编写的新篇章, 它的出版对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只管照做,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长此以往,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得到的知识都是教师直接总结后传达到位的,学生的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变个方式问,学生就不会回答。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地阻碍并限制了学生探究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而灵活,首先应转变师生的关系,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一直都比较严肃,想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地说出来根本不可能,所以,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快乐、和谐的氛围,教师要俯下身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独到的内心真实想法,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有想法、勇于探究的学生。

二、教学是师生对话沟通的方式,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要想在这样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中灵活地驾驭课堂,就要更加熟悉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做到备课时与文本的作者进行较高层次、较为深入而具体的“对话”,并且选择恰当而灵活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突破难点。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也在自主探究中总结可行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具备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积累,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总结规律,学会赏析,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进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摘要:突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对话沟通的方式,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上一篇:自动闭环控制下一篇:废硫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