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福利费

2024-06-29

企业职工福利费(精选十篇)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1

问:《通知》出台的背景主要是什么?

答:在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普遍实行低工资制, 同时在工资之外, 辅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福利待遇。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从企业成本 (费用) 中计提职工福利费, 是长期以来与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并行的一项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这种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欠缺和“低工资”为背景建立的“高福利”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 2006年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令41号) 取消了企业职工福利费按标准提取的政策, 要求企业据实开支职工福利费。当前, 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企业职工福利费与工资及其他成本费用边界不清。有些企业随意调整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既有人工成本无序增长, 侵蚀国家税基, 侵害企业投资者权益的情况, 也有任意压缩开支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二是部分企业职工福利费发放或支付不合理, 扩大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据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反映, 中央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3 387元, 占工资总额的7%, 其中最高的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4.46万元, 占工资总额26%, 最低的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149元, 仅占工资总额0.6%。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因此, 企业应当规范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 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问:《通知》对企业职工福利费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在《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职工福利费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的基础上, 《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是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对于工资薪酬, 职工福利只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企业应当参照历史一般水平, 合理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的比重, 避免无序增长的福利性收入扭曲社会劳动力真实成本和市场价格 (即工资) 。

二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为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 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企业目前仍承担大量集体福利职能的, 应当逐步推进内设集体福利部门的分离改革, 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

三是逐步将职工福利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应当结合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完整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 将职工福利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问: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有哪些?

答:企业的人工成本, 可划分为工资 (含年薪、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 和福利两大类。其中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 按与工资的相互关系, 又可划分为两类, 一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 (企业年金) 和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 二是其他与工资没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通知》规定的职工福利费, 即为第二类职工福利, 具体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是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如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职工疗养费用、自办食堂经费补贴或者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是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折旧、维护和工作人员的人工费用;

三是职工困难补助, 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四是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五是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 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 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问:《通知》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与以前的财务规定相比有哪些调整?

答:《通知》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以前的财务规定进行调整: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 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 直接列入成本费用, 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

2.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 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比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工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职工困难补助、福利部门人工费用等。

3.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 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4.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 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通知》印发后,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 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5.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问: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 不允许企业向职工发放各类购物卡、消费券, 但事实上屡禁不止。《通知》对现实中企业发放的这类购物卡、消费券是如何考虑的?

答:企业职工福利费在定义中就明确了“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对于职工福利费各类项目, 《通知》采取列举法进行规范, 事实上是难以列举齐全的。因此, 根据《通知》规定, 对于“符合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企业都应当纳入职工福利费规范管理。

问:按照《通知》的规定,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补贴, 应当怎样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 如果已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住房补贴、通讯补贴, 无论是直接发放给个人, 还是个人提供票据报销后支付的, 由于已形成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普惠制”定期按标准补偿的机制, 具有工资性质, 因此,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这与国家统计局关于企业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是一致的。

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相关支出, 如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上下班班车、集体宿舍等相关费用, 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和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 企业不得为职工购建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

二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职工个人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 不得由企业承担。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或者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不定时间、不定金额、据实报销的市内交通等费用, 既不具有工资性质, 也不属于职工福利费, 仍按原有规定列作企业成本 (费用) 。

问:《通知》发布后, 交通、住房、通讯方面的货币化补贴计入工资, 企业或者职工个人是否会增加税负?

答:《通知》对企业发放或支付的交通、住房、通讯补贴, 规定了什么情况下纳入工资总额, 什么情况下纳入职工福利费, 属于企业财务规范, 不是税收政策, 不能对企业或者职工个人如何缴纳所得税进行规定。因此, 企业或者职工个人缴纳所得税问题, 应当遵循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

问:《通知》将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纳入了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 为什么?在企业重组情况下,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的财务管理又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虽然离退休人员已经不再为企业提供劳务, 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予以保障, 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比较低, 企业为他们支付统筹外费用, 实质上属于延期支付福利。因此, 正常情况下, 企业为本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或支付的统筹外费用, 应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但在企业重组情况下, 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则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9]117号) 执行, 主要有以下特殊要求:

一是按规定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由重组后企业承担人员管理责任的, 重组后企业发放或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从预提费用中直接核销, 不作为企业职工福利费。

二是企业实行分立式重组, 将离退休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者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 并将按规定预提的统筹外费用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的, 管理单位发放或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从专户中列支, 也不作为管理单位的职工福利费。

三是企业在财政部财企[2009]117号文件实施前完成重组, 重组后企业将离退休人员移交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 但当时未预提并划转相应资金的, 重组后企业定期向上级集团公司缴纳费用, 应当纳入职工福利费;上级集团公司代为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不纳入上级集团公司职工福利费。

问:《通知》对企业负责人福利性货币补贴和公用事业企业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 在政策上有何考虑?

答:对这两个问题的财务规定, 实际是回应了社会上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的关注, 体现了财政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

按照《通知》的要求, 已实行年薪制等薪酬制度改革的企业负责人, 企业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性货币补贴纳入薪酬体系统筹管理, 发放或支付的福利性货币补贴从其个人应发薪酬中列支。实行年薪制之后, 企业负责人领取的报酬, 实际上已全面考虑了其管理要素的贡献、职务消费和福利待遇等因素。因此, 企业负责人福利性货币补贴收入是其年薪的组成部分, 企业不应在其年薪之外单独发放。

根据《通知》的规定, 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 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 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 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生活必需品, 相关企业将其作为实物福利提供给职工, 国家对这种行为并不禁止, 但如果不是按商业化原则交易和核算, 而是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低价使用, 将会在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公众之间造成不平等待遇。此外, 由于一些交通、热力、供水等公用事业企业需要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 如果对作为福利向本企业职工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向社会公众销售的产品、服务实行价格上的区别对待, 还会增加财政不合理负担。因此, 对于给职工提供的本企业产品、服务, 企业应当按市场价格计算营业收入和福利费。

问: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和要求?

答:《通知》第六条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一是制度健全。以新《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旨在维护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因此, 《通知》没有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项目的具体标准, 而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 明确职工福利费开支的项目、标准、审批程序、审计监督。相关制度应根据法律和企业章程规定报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

二是标准合理。国家原来对企业职工福利费支出有明确规定的, 企业应当予以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 而企业又需要的, 企业应当参照当地物价水平、职工收入情况、企业财务状况等要求, 按照职工福利项目制订合理标准。

三是管理科学。预算是有效控制成本的财务管理工具。企业应当统筹规划职工福利费开支, 实行预算控制和管理。职工福利费预算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 纳入企业财务预算, 按规定批准执行, 并在企业内部向职工公开相关信息。

四是核算规范。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当按《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 并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问:企业从何时开始执行《通知》?企业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财务口径变化后, 与其他管理要求不一致, 应当怎么办?

答:《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不溯及既往。企业在2009年10月底以前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不需要按《通知》作调整。企业自2009年11月开始, 应当严格按《通知》执行, 规范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

货币化福利补贴计入工资总额, 职工福利费开支内容进行调整, 企业负担的人工成本总量不会变化。目前, 国有企业大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 工资总额的核算口径应当与财务规定保持一致。2009年执行《通知》由于不是完整的会计年度, 对有关机构原已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及其他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 可以在有关报表附注、管理文件中加以说明。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2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二、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四、关于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开支范围规定

中图分类号:DF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9-01

2006年新修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九号—职工薪酬》明确将企业职工福利费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并且新的《财务通则》以及新《企业所得税法》都对职工福利费的列支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使运行多年的职工福利费核算方法发生了实质性变革。因此在新准则下正确理解和核算职工福利费,个人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 取消了职工福利费的计提标准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2006)的有关规定,对职工福利费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资总额14%的规定,对于“应付福利费”,明确指出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除医疗保险以外的其他福利性费用,由企业自主决定提取福利费或是据实列支。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提取后使用的方法,但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年末,如果当年提取的福利费大于支用数的,应予冲回,反之应当补提,同时修订次年度福利费的提取比例;也可以按福利费实际发生额据实列支,直接计入相关成本、费用中,与税法规定不一致时,应作纳税调整,对于企业原有的福利费余额,无需进行调整,可继续使用,在首次执行日后的第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福利费支出先将以前年度结余的应付福利费进行抵扣,直至账户余额清零。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修订后的《财务通则》,赋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中的流动负债、存货成本和经营成果中的期间费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会计处理上,取消了原来的“应付福利费”一级科目,增设“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核算职工福利费。发生的福利费按照计算对象列入相关成本、费用科目。

2 明确规范了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

由于职工福利性质费用支用得越多,可在国家与股东之间分配的利益就越少,所以需要一定的配套政策,来规范职工福利性质费用的开支范围。新《企业财务通则》(2006)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企业不得承担属于个人的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购买住房、支付物业费等支出;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此外,对于惠及全部或部分职工的一些福利性费用,如职工旅游费、节日慰问费、职工困难补助等,由于是用于职工个人,所以也是禁止企业承担的。这些规定有助于杜绝公款私用、以权谋私的现象,避免因个别人不当行为危及企业、国家和股东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职工收入水平。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的方式,将暗补变为明补。

3 对非货币性福利支出作出新的规定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和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2006)的有关规定,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应当分情况处理:

(1)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或商品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借: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确认收入并计算相关税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用作非货币性福利的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的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将企业拥有的住房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4 规范了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而可能发生的补偿,新准则要求: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1)企业已经制订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

(2)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

例:将满足辞退条件的车间员工的辞退补偿费用1万元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账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1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10000

当上述职工薪酬以银行存款或现金实际支付时,冲回预计负债: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10000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4

一、电网企业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范围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一)企业所得税方面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对职工福利费范围的解释是:“职工福利费,主要包括职工因公负伤赴外地就医路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以及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支出。”而财企[2009]242号文对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解释是:“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该文同时还从五个方面对职工福利费做了较为具体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与财企[2009]242号文对职工福利费的文字解释不同,实际上并不矛盾,仅是从不同角度或口径对同一问题的描述,本质完全一致。

(二)会计制度方面的规定

国税函[2009]3号文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含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等。(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等。(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由此可见,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的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范围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和财企[2009]242号文界定的会计核算范围存在明显差异,且税法界定的范围比会计角度界定的范围要明确和具体。

所以,电网企业涉及到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时,只要是实际发生的符合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范围且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应直接列作职工福利费支出,用足税收政策。但必须指出的是,国税函[2009]3号文所列举的职工福利费的内容究竟是全列举还是非全列举的问题未能明确。如果是全列举,则该文没有列举的但按会计准则、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应该作为职工福利费核算的支出,或者即使从情理上分析可以作为职工福利费支出,且为超过工资总额14%的部分也都不能在税前扣除。如国税函[2009]3号文没有列举许多企业都存在逢年过节给职工发放各种货币性福利和非货币性福利,或者平时以各种名目为职工提供的衣、食、住、行、玩乐、健康等福利待遇。而如果是非全列举,则没有列举的但按会计准则、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应该作为职工福利费的支出,以及从情理上分析应该作为职工福利费的其它相关支出是否可以税前扣除?具体又该如何把握?对此,还有待税务部门予以明确。笔者认为,在没有明确之前,一般情况下,电网企业涉及到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时,只能按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的列支范围和标准判断是否应属于税法口径的职工福利费,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还需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国税函[2009]3号文已经明确规定应属于职工福利费范围的支出,在进行涉税处理时必须列入职工福利费的范畴,而不应再按照会计处理方法或以往的习惯方法列入其他范围。如对国税函[2009]3号文已经明确规定的“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等,即使电网企业已经按照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规定将这两项费用直接计入了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但在电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按照税法规定调整到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即纳税调整),与发生的其它职工福利费合计数受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总额控制。另外,尽管国税函[2009]3号文规定了福利部门发生的福利费包括了“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但对“设备、设施”所发生费用的范围究竟如何理解该文未作详细解释。如对福利部门所使用房屋计提的折旧、发生的清理损失等是否属于福利费范围问题,实务中也存在理解和执行不一的问题,国税函[2009]3号文未予以明确。而财企[2009]242号文明确职工福利费包括“计提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所以笔者认为,在税法对该问题没有明确之前,电网企业可先按照财企[2009]242号文规定的范围理解并执行,还需税务部门尽快予以明确,免得日常实务中执行出现差异。

二、电网企业职工福利费的税前扣除合理性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国税函[2009]3号文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作了较为详细的补充说明:“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该文同时还明确了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掌握的五项原则。但必须注意的是,国税函[2009]3号文虽对职工福利费包括的内容以及职工福利费的核算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没有提到职工福利费的税前扣除应遵循合理性的要求,也未对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性确认需掌握的原则予以明确。那么,是不是对职工福利费的确认和税前扣除不需要考虑合理性问题呢?笔者认为不是,原因有三点:

第一,职工福利费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台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由此可见,作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所有支出,都必须遵循合理性的要求,这当然包括职工福利费的支出。

第二,超范围、超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应为不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国税函[2009]3号文从表面上看虽仅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中“合理的工资薪金”的合理性作了解释和明确,似乎没有涉及职工福利费的合理性问题。但从该文对职工福利费列支范围的规定可以看出,虽然该文仅列举了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内容和范围,实际上已隐含了对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合理性要求,即如果企业超过该文规定的范围和相关标准发放不合理的福利费,税法则不允许税前扣除。还需注意的是,由于该文规定的对职工福利费的税前扣除范围与会计口径对职工福利费规定的核算范围有所差异,所以,今后不能仅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性的思考。在进行涉税处理时,如果税法和会计对职工福利费合理性范围的界定存在差异的,则必须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第三,福利费支出必须有章可循、规范核算。笔者认为,纳税实务中不仅要遵循国税函[2009]3号文所规定的对职工福利费列支内容和范围的规定,而且还应参照该文对工资薪金支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要求建章立制,即按照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职工权益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职工福利费列支制度(书面)规定的内容和标准列支,而且必须是实际发生的、符合合理性原则的职工福利费支出才可以税前扣除。企业对发生的职工福利费也应该单独设置账册并进行准确核算。否则,也将可能影响到对职工福利费合理性的认定。

三、电网企业职工福利费的管理核算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国税函[2009]3号文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必须注意的是,国税函[2009]3号文实际上并没有对究竟如何“单独设置账册”,以及如何“准确核算”职工福利费的问题予以明确说明。财企[2009]242号文也对职工福利费核算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从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开支进行规范的角度而言,无疑应该以财政部门的规定为准,而从对企业涉税问题进行规范的角度而言,又应该以税务部门的规定为准。

因此,电网企业在对企业职工福利费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的问题上,应该按照财企[2009]242号文的规定执行。但是,由于应付福利费同时又涉及到能否税前扣除的问题,从规范税前扣除项目核算行为和清晰反映税前扣除项目内容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在税法对究竟应该如何“单独设置账册”没有明确解释以前,电网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并执行:一方面,企业最起码应该单独设置核算职工福利费的专门账户,清晰和准确核算职工福利费的各项明细内容。另一方面,在设置上述账户的基础上,如果电网企业能够对发生的职工福利费从支出的预算计划审批,到原始凭证的审核和会计凭证的记载、复核,再到对有关职工福利费账户的登载和日常核算等都能够严格按照真实、清晰、规范和准确的要求进行,达到便于企业自身纳税申报和税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的要求。同时,各级税务部门也应该充分领会国税函[2009]3号文对企业职工福利费核算“单独设置账册”的本质内涵,注重企业有无达到真实、清晰、规范和准确核算的实质要求,而不应拘泥于形式上的“单独设置账册”。

长期以来,许多电网企业财务人员都认为,企业在实发职工工资总额14%的范围内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不需要从外部取得的合法票据,而且税务部门对这方面的管理也比较宽松,许多税务管理和稽查人员一般也仅是关注企业有没有超过14%的列支标准,而不关注列支的职工福利费有没有合法票据,很大程度上使得职工福利费成为“特区”。那么,企业列支的职工福利费到底要不要合法票据呢?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由此可见,作为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所有支出,都应该遵循合理性的要求,这当然包括职工福利费的支出。

税法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对可税前扣除的项目应符合一般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即既要体现必须和正常,又要合乎情理、事理和法理。要体现这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取得合法和适当的报销凭据,即企业要能够从外部取得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情况的,由税务或财政部门印发的各类发票或收据。所以,一方面电网企业今后务必改变观念,凡是发生的从外部购进或由外部提供的用于职工福利的支出,均应取得必要的发票和收据等合法凭据,而不应再认为职工福利费支出可以不需要这些合法报销凭据;另一方面,对于税务部门而言,今后也必须改变观念,对即使在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4%的范围内按实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也应该仔细检查有无合法的列支票据。

必须说明的是,电网企业在其内部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往往无法取得由外单位提供的合法发票或收据,如企业以货币形式按标准向职工发放各项补贴、救济费、安家费等。对于这部分福利性支出,不管是企业内部负责审核的人员还是企业进行纳税检查的税务人员,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关注和审查此类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只要合乎内控常规和会计惯例,属于必须、正常且合乎情理、事理和法理的福利性支出,就不应再拘泥于有无外部合法票据的表面形式,要有别于从外部购进或由外部提供的职工福利费。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5

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现就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扣除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合理工资薪金问题

《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称的“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二、关于工资薪金总额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所称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一)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三)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四、关于职工福利费核算问题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6

5月8日,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明确了企业福利性补贴支出、企业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支付汇缴年度工资薪金、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支出等的税前扣除问题。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福利性补贴, 可作为工资薪金处理。企业在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向员工实际支付的已预提工资薪金, 可在当年汇缴年度按规定扣除, 不需再延迟至下一汇缴年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4条和第40条, 企业发生的合理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以不同方式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合理的工资薪金准予全额扣除, 职工福利费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在企业实际经营中, 有一些福利性补贴, 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为明确这部分支出的扣除渠道, 减轻企业纳税负担, 公告明确, 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 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规定的, 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 予以税前扣除。不符合上述条件的, 仍按职工福利费计算限额税前扣除。

对于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支出的税前扣除问题, 公告明确分为两种情况进行税务处理。一是按照协议 (合同) 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 作为劳务费支出。二是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 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费用, 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 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规定, 现对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公告如下:

一、企业福利性补贴支出税前扣除问题

列入企业员工工资薪金制度、固定与工资薪金一起发放的福利性补贴, 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第一条规定的, 可作为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 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不能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福利性补贴, 应作为国税函〔2009〕3号文件第三条规定的职工福利费, 按规定计算限额税前扣除。

二、企业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支付汇缴年度工资薪金税前扣除问题

企业在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向员工实际支付的已预提汇缴年度工资薪金, 准予在汇缴年度按规定扣除。

三、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支出税前扣除问题

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 应分两种情况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按照协议 (合同) 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费用, 应作为劳务费支出;直接支付给员工个人的费用, 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费用, 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 作为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

四、施行时间

本公告适用于2014年度及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本公告施行前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事项, 符合本公告规定的可按本公告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 (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 第一条有关企业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的相关规定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2015年5月8日

企业职工福利费 篇8

一、前言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劳务而给予职工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其他相关支出, 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的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及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教育进修经费;解除劳动关系补偿费用;其他相关服务性支出;非货币福利。

对职工的薪酬进行纳税筹划是企业的合法权利, 能够起到增加企业收入的效果。职工薪酬是企业对员工劳务的必要回报, 提高劳动报酬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一般情况下, 企业提高职工的薪酬所得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直接提高职工工薪, 二是提供职工福利费间接提高薪酬, 第一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 但是会提高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并不能有效增加员工所得。所以, 企业必须为职工考虑, 采取有效的纳税筹划措施。

二、职工福利费和职工工薪的纳税筹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为员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方法, 则其余的企业所得税之和即为企业的支出, 进行纳税筹划就是将企业所得税之和最小化。虽然企业可以采取合法的避税手段, 但是必须在依法纳税的原则下进行, 根据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利用我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选择最低赋税方案。下面对企业的几种纳税筹划方案进行具体分析:

1、职工月薪的纳税筹划

我国大部分企业普遍实行岗位工资制度, 我国的纳税政策采取了超额累进税率, 如果企业员工的月薪波动幅度较大, 则企业每个月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有很大差异, 可能造成整体纳税负担较大的情况, 所以要保证职工月薪基本持平, 对员工的年收入进行预算并平均分配到每个月内, 避免月薪波动的不良影响。

对于一些销售企业来说, 大多数实行的是销售提成的工资制度, 对员工每个月的销售额不同, 他们的工资提成也相应变化, 波动幅度较大同样导致企业整体税务支出的增加。还有一些企业, 会在每年年终依据销售人员的销售额, 按照一定的比例发放年度销售奖金, 但是日常的业务招待费用和差旅费用由销售人员自己承担, 这就增加了员工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要降低销售员工需缴纳的税费, 也要对职工月薪进行均衡的设计规划, 包括两种有效的方式:第一, 对销售人员历年的年薪和奖金进行统计计算平均值, 设定年薪预值, 然后平均分配到每个月中, 保持月薪的稳定;第二, 发放每个月的工资底薪时采取备用金借款的形式, 分期发放在低税负区间内的月薪, 对销售人员的相关支出执行实报实销, 这样不仅能够替员工节省税费, 还能增加企业税前的扣除额度。

职工月薪筹划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将职工工薪与劳务报酬进行转换。我国税法规定职工的工薪实现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而劳务报酬则实现固定的20%的税率, 所以即使是同样收入, 所需缴纳的税费也是不一样的, 将两者进行合理转换则可以达到节税的效果。根据计算, 如果应税所得额在两万元以下, 那么职工工薪适用的税率较低, 可以将劳务报酬转化为工资, ;如果高于两万元时, 则进行相反的转化。如果同时获得工资和劳务报酬且金额都比较高, 则根据具体的税率将两者分开计算。总的来说, 企业应该基于员工利益对转换的实际效益进行分析考量。例如, 一个企业的董事会成员, 如果兼任经理的职务, 则既会收到劳务报酬, 又会发放相应工资, 而且一般报酬较高, 所以要将两种进行合理的划分并执行不同的纳税计算方法。

2、职工年终奖的纳税筹划

具体的职工年终奖纳税筹划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 均衡分摊, 即每月或者每季度分配预估年终奖的发放, 避免一次性发放过多奖金。但是薪资水平较高的企业除外, 根据实际调查发现, 这样的企业采取在年终一次性发放的方式会相应减少员工的月度个税。因为我国税法规定年终奖的计税方式是作为月薪计算个人所得税, 月度工资水平较高则起不到分摊配置的良好效果。相反, 薪资水平较高的企业则可以将员工的月薪转化为年终奖进行发放, 从而降低了月薪的适用税率。

第二, 合理避开无效纳税区间。企业发放的年终奖并不是真正执行工资的超额累进税率方法, 而是在计算员工个人所得税时, 将年终奖除以12, 根据得出的金额确定税率进行全额计税, 因此会出现一些税收临界点。如果职工年终奖超过了临界点, 则会产生边际效应, 使年终奖适用高一级别的税率区间, 反而出现奖金多但实际收入却较小的情况。企业为职工发放的年终奖的无效纳税区间包括:6001~6305元, 24001~25294元, 60001~63437元, 240001~254666元, 在这几个范围内发送的奖金在纳税后甚至低于没有达到这个范围的税后收入。例如, 企业所发的年终奖如果是6000元, 则应缴纳300元个人所得税, 实际所得为5700, 而当企业发的年终奖是6100元时, 则要缴纳585元个税, 实际所得5515元反而减少了185元的收入。企业要清楚这些无效纳税区间的具体范围, 以提高员工税后的实际收入。

第三, 加重实物奖励。对于高级别的管理层和对企业贡献特别显著的优秀员工, 在年终时实现高额的奖励是必要的, 但是高额奖金由于缴纳个税较多反而起不来良好的激励效果, 因此企业需要转换思路, 重视实物形式的奖励, 例如房屋和汽车, 但是这些实物的所有权仍归企业所有。例如企业以汽车作为奖励发放给优秀员工, 但是员工只具有使用权, 企业规定承担汽车保险费用的时间和相关费用与员工分担的比例, 在使用一定年限之后, 可以将汽车以低价出售给员工。这种奖励方式既降低了员工年终奖所需缴纳的个税, 又获得了相应的实物奖励, 能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同时, 增加了企业所得税的抵减项目, 实现了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赢。此外, 股份制公司多采取股票期权的方式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股票期权是股份制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赋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在一定期限内以一种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普通股的权利。股票期权是一种不同于职工股的崭新激励机制, 它能有效地把企业高级人才与其自身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是, 上市公司对该权利行使的日期进行划分, 降低股票期权的适用税率, 这是一种长期激励的方式, 也能够增加企业管理层人员和核心人才的忠诚度。

3、职工福利费的纳税筹划

将职工工薪转化为职工福利费发放, 也能有效降低员工个税。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 将员工的部分薪资转化为福利费。企业为员工发放的职工福利费有一些免税项目, 例如生活补助和职工工会经费补助, 企业要充分发挥免税项的作用, 对困难员工进行评选和考核, 为选出的困难员工发送一定的生活津贴补助作为应付福利费, 能够实际解决员工的生活困难。

第二, 合理安排职工工薪应扣项目支付时间。企业代扣代缴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一般会在发放的月薪扣除, 并不具备避税效果。企业若在计算每月员工的标准工资时提起跨月扣除这些工资费用项目, 将其作为企业应付福利费, 从而改变了应扣项目的性质, 起到了减税的效果, 也不需要承担违规的风险。

第三, 转换职工福利费的支付方式。非货币福利间接增加了员工福利, 例如为员工提供免费的食宿, 对员工购房借款, 为员工配备相关办公设施, 为员工子女提供教育经费, 为员工报销交通、通讯费用或者免费班车接送等, 间接增加员工的福利, 不仅解决了员工实际生活问题, 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能达到了为企业节省税费支出的目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 企业对职工月薪、职工年终奖和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员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费用, 也减少企业相应的整体支出, 能够同时提高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 实现对员工激励的良好效果, 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的忠诚度, 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实际的工资水平, 对职工工薪和职工福利费需缴纳的个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计算, 增加实物奖励, 将纳税筹划措施贯彻落实, 真正做到为员工利益考虑。

参考文献

[1]袁利虹.与职工薪酬有关的纳税筹划[J].经营管理者.2009, 04 (20) :42-42.

[2]刘登英.职工福利费和职工工薪的纳税筹划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07 (11) :77-77.

[3]刘燕.应付职工薪酬税务筹划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 (下旬) .2014, (02) :28-29.

[4]张菊秋.关于我国企业职工福利费会计及纳税处理的差异分析[J].现代商业.2011, 25 (02) :254-255.

[5]朱春.企业职工薪酬纳税筹划探析[J].财经界.2012, 23 (18) :250-252.

职工福利费余额处理浅析 篇9

2008年以前执行的福利费标准是《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三款:纳税人的职工福利费, 按照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2008年以后执行的福利费标准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512号) 第40条,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准予扣除。国税函[2008]264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第3条关于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问题规定:2007年度的企业职工福利费, 仍按计税工资总额的14%计算扣除, 未实际使用的部分, 应累计计入职工福利费余额。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职工福利费, 应先冲减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不足部分按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扣除。企业以前年度累计计提但尚未实际使用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已在税前扣除, 属于职工权益, 如果改变用途的, 应调整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二、职工福利费余额财务规定

根据《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8]34号) 规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 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 待结余使用完毕后, 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按照该规定, 《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 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即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 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 待结余使用完毕后, 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

对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应付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有关规定, 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 应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首次执行日后第一个会计期间,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 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 (职工福利) 之间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三、职工福利费余额财税差异协调及实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9条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 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0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 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因此在处理职工福利费余额差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税法和会计都有规定的, 在纳税问题上会计服从税法, 但不必改变会计记录, 即“调表不调账”原则。 (2) 只要会计处理与税务规定不一致, 就必须调整。 (3) 如果税务没有规定而会计有规定的, 会计规定构成税法的组成部分。

实务中, 有些企业在2008年以前是按工资总额14%提取福利费, 但年终汇算清缴时将超过计税工资的部分做了纳税调增。有企业认为, 2008年1月1日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这部分, 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但笔者认为, 对上述问题, 应当按照国税函[2008]264号的规定, 转化为税务核算处理, 对于“应付福利费”余额中属于以前提取但又做了调增处理的部分, 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不应包括在上述文件规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中, 而应根据最后计算出来的税法上的结余来处理, 而不论会计上是如何计提的。即在2008年以前, 实际会计处理是按工资总额计提的, 汇算清缴时已做纳税调增, 税务上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要与实际支出数比较。如果是允许扣除的多于实际支出的, 则形成了结余, 但该结余不是会计核算账户中“应付福利费”账户里的金额, 而是作为2008年以后税务上职工福利费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额。

[例]兴达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业。企业实行计税工资的税前扣除方式。相关数据如下:2005年计税工资500万元, 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80万元, 纳税调增金额为10万元 (80-500×14%) ;实际使用了30万元。2006年计税工资600万元, 会计上实际计提福利费100万元, 纳税调增金额为16万元 (100-600×14%) ;实际使用50万元。2007年计税工资800万元, 新准则要求不再计提职工福利费, 全年实际使用福利费80万元。税法上税前可扣除的金额112万元 (800×14%) 。截止2007年12月31日, 会计上职工福利费账户余额为20万元 (80+100-30-50-80) 。

为进一步说明2008年的职工福利费后续处理, 假设该企业2008年实际使用福利费120万元。2008年的工资总额为900万元。

2007年企业税前可扣除的金额为112万元 (800×14%) 。企业在填报纳税申报表时, 不在《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附件《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填表说明:附表十二《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填报说明中第三条第三款:“第3列第1-5行, 填报纳税人计提的职工福利费”中填列;企业应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7行中纳税调减112万元。

2008年初税法上确认的“应付福利费”的余额为106万元[ (500+600+800) ×14%-30-50-80], 不同于会计上的“应付福利费”账面余额20万元。2008年税法上应确认的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4万元 (120-106) , 而会计上计入成本费用中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 (120-20) 。2008年末, 企业会计账上应付职工福利费为0万元, 另外直接在成本费用中列支的职工福利费为100万元 (120-20) , 应做纳税调增86万元 (100-14) 。

参考文献

刍议职工福利费之财税处理 篇10

一、职工福利费的列支范围

1. 财务方面的规定。

根据财企[2009]242号文件的规定,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 (年金) 、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 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1) 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2) 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 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3) 职工困难补助, 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4)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企业重组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9]117号) 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5) 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 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 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财企[2009]242号文件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以前的财务规定进行调整: (1)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 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 直接列入成本费用, 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 (2) 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 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比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等。 (3)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 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4)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 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现在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 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5) 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 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2. 税法方面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3号) 规定, 《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 包括以下内容: (1) 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 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 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2) 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 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3) 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 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3. 财务方面与税法方面对职工福利费规定的差异。

对于“职工疗养费用”, 会计上作为福利费, 税法未明确规定;对于“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通讯待遇, 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通讯补贴, 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 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 会计上作为福利费, 税法未明确规定;对于“独生子女费”, 会计上作为福利费, 税法未明确规定。

二、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的相关政策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 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 准予扣除。

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总和, 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 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 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 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于工资薪金总额中不合理部分, 不得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税前扣除限额的依据。

三、职工福利费的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1. 以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发放给职工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按照该产品或商品的公允价值,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企业决定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借: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 确认收入并计算相关税费: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用作非货币性福利的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的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

2. 将企业拥有的住房等资产无偿提供给职工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该住房每期应计提的折旧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租赁住房等资产提供给职工无偿使用的, 应当根据受益对象, 将每期应付的租金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 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难以认定受益对象的, 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3. 对于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而可能发生的补偿,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 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 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1) 企业已经制订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提出自愿裁减建议, 并即将实施。该计划或建议应当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按工作类别或职位确定的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补偿金额;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时间。 (2) 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建议。会计分录为:将满足辞退条件的车间员工的辞退补偿费用作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损益: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当上述应付职工薪酬以银行存款或现金支付时, 冲回预计负债: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贷:银行存款。

上一篇:金属切削液下一篇:源头活水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