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2024-06-28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精选九篇)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71例71眼,女73例73眼,平均年龄(61.5±14.6)岁。纳入标准:均为鼻侧、初发胬肉,排除有既往眼表手术史、干眼症、眼表炎症、其他角结膜病变、青光眼等可引起眼部不适症状的疾病,以及近期(术前2周内)有局部滴眼液用药史者。

1.2 手术方式

术眼术前15 min开始点盐酸奥布卡因眼液行表面麻醉,5 min点1次,3次后于胬肉颈部行结膜下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沿角膜缘在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分离球结膜与胬肉体部至半月皱襞处,并分离胬肉体部与巩膜床,使之完全分离,从半月皱襞附近剪除胬肉组织,用有齿显微镊自胬肉颈部逆向撕除胬肉头部至完全,用10-0缝线对位缝合结膜切口。术后给予典必殊眼膏涂眼包封。

1.3 研究方法

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翼状胬肉患者术后24 h内的疼痛程度。VAS根据视觉模拟原理并用刻度数轴进行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无痛,数值越大代表疼痛程度越大。我们将翼状胬肉术后的VAS评分分为3个等级:1级0~3分,为无或轻度疼痛;2级4~6分,为中度疼痛;3级7~10分,为剧烈疼痛[3]。评分均由同一护师及医师进行,观察分析的多因素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水平。年龄分为43岁~、55岁~、65~77岁3组;手术时间根据长短分为小于15 min组和15~30 min组;依据鼻侧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的水平分为小于2 mm、2~4 mm以及大于4 mm组。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8.0统计学分析软件,性别和手术时间分组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和胬肉侵入角膜水平分组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根据1-(1-α)3=0.05计算校正α=0.017、P<0.01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结果进行各因素与疼痛程度的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因素与术后疼痛程度的关系

男性与女性患者翼状胬肉术后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7,P>0.05);不同年龄段的术后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5.430,P<0.05),且43岁~组的疼痛程度最重,65~77岁组的疼痛程度最轻,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81、-4.718、-3.108、均P<0.017);手术时间小于15 min组的疼痛程度较15~30 min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903,P<0.05);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的不同水平间的术后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1.474,P<0.05),小于2 mm组的疼痛程度最轻,大于4 mm组的疼痛程度最重,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17、-2.988、-2.483、均P<0.017)。见表1。

2.2 各因素与术后疼痛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不同年龄、手术时间、胬肉侵入角膜水平的术后疼痛有差异,分别与术后疼痛程度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术后疼痛呈负相关,手术时间、胬肉侵入角膜水平与术后疼痛呈正相关,见表2。

3 讨论

翼状胬肉为结膜下组织的异常增殖变性并侵犯角膜,需行手术切除以解除不适感及改善外观等。临床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如何降低复发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5]。而我们的术后电话随访结果发现,术后疼痛已逐渐成为满意度回访的主要负面因素。因此,我们通过回顾翼状胬肉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多种因素与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为提升护理满意度提供有关依据。

疼痛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无法用客观测量方法来评价,我们采用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VAS[6]进行分级,以此来衡量术后疼痛的程度。我们研究发现,翼状胬肉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在性别上无差异,而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的患者对术后疼痛的敏感性越低,耐受性越好,考虑与年龄增大而导致的神经传导通路改变、疼痛阈值升高有关。眼表的疼痛感觉由三叉神经的眼支支配,国内已有学者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升高[7]。

其次,手术时间的长短与术后疼痛的程度也有相关性。本研究发现,术中手术操作时间小于15 min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较15~30 min组的患者轻,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1)切口创面暴露时间过长。术中暴露时间越长会导致角结膜创面越干燥,可能造成额外的眼表组织损伤,使得炎症、水肿等术后反应更为严重。董洁玉等[8]研究显示,翼状胬肉手术会破坏眼表结构造成术后短期内的干眼症。而角结膜水肿会进一步破坏眼表的规则性,从而影响泪膜的分布加重术后的干眼症状,患者的异物感、疼痛等不适更为强烈。(2)眼表的机械性损伤。不同医师手术熟练度的差异是影响手术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经验丰富者术中的切口小,可以避免一些多余的手术操作从而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因而术后疼痛感较轻。

翼状胬肉头部沿角膜缘侵入角膜向瞳孔区逐渐进展,侵犯的角膜水平范围越大术中撕除胬肉头部后角膜上皮缺失的创面也更大。Agrawal等[9]研究显示,角膜上皮损伤可增加三叉神经眼支的敏感性,范围越大引起的眼部刺痛感、同侧眶周痛和头痛也越剧烈。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以上结论,胬肉头部侵入角膜水平大于4 mm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最剧烈,2~4 mm的次之,小于2 mm的最轻,侵入角膜水平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

以上研究发现有利于我们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完善翼状胬肉手术的疼痛护理,提升满意度。如对于不同大小胬肉和年龄段的患者,术前可做好关于疼痛差异的相关解释和心理疏导,以减少术中紧张及术后疼痛引起的焦虑等。目前临床上关于翼状胬肉术后疼痛的研究较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阎启昌,刘忠鑫,邸悦,等.三亚地区翼状胬肉发病与紫外线暴露时间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86-1688.

[2]MCNEILL J A,SHERWOOD G D,STARCK P L,et al.Pain management outcomes for hospitalized hispanic patients[J].Pain Manag Nurs,2001,2(1):25-36.

[3]PASTOR-VIVAS A I,ALEJANDRE-ALBA N,GARCIA-VEGA M I,et al.Quantifying and classifying postsurgical pain in pterygium surgery with conjunctival autografts[J].Arch Soc Esp Oftalmol,2011,86(6):176-179.

[4]钟菲,周文天.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12):1218-1221.

[5]史伟云,王富华.翼状胬肉手术中慎用丝裂霉素C[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0):869-871.

[6]罗婧,刘学.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阻生齿拔除术患者疼痛评分及预后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4(5):617-621.

[7]杨兵,王雨生,庞蕾.不同年龄组健康者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比较与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0):961-963.

[8]董洁玉,张海江,霍鸣,等.翼状胬肉不同术式术后干眼的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4,32(8):1015-1018.

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的治疗 篇2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翼状胬肉术后发生巩膜溶解患者17人,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9例女8例,年龄58~72岁,右眼12例,左眼5例,翼状胬肉术后至患者来院时间6~16d。

1.2原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10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干细胞移植巩膜面放置0.5mg/ml丝裂霉素,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及贝复舒滴眼液点眼治疗,7例行翼状胬肉切除并巩膜暴露,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

1.3患眼情况:15例出现局部巩膜缺血,溶解,组织变薄可透见深层的色素组织,同时伴随结膜溶解。2例形成巩膜葡萄肿,同时伴随结膜溶解。

1.4入院后检查:入院后行血常规、类风湿因子、血沉、免疫球蛋白、结核菌素试验、性病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肝功、肾功、胸片等全身检查。并于巩膜溶解边缘刮片行细菌、真菌病原学检查,均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病原菌。

1.5治疗经过及预后:5例未形成巩膜葡萄肿患者给予贝复舒凝胶+无菌贴膜帖敷形成湿房,2例形成巩膜葡萄肿患者行巩膜溶解区多层羊膜移植后行贝复舒凝胶+无菌贴膜帖敷湿房治疗。

2.结果

15例仅行贝复舒凝前胶+无菌贴膜帖敷湿房患者第二天将贴膜打开,可见巩膜面有少许白色粘液,(如将粘液拭去可见其下色素组织颜色变淡)无需将粘液擦去,继续贴无菌贴膜包扎,每日将贴膜打开,观察巩膜及结膜生长情况,3日后可见新生巩膜纤维组织长入缺损区,同时可见结膜生长,于7~11d可见球结膜上皮覆盖巩膜面。巩膜溶解区多层羊膜移植后行无菌贴膜帖敷,每日将贴膜打开观察,羊膜于8~12d溶解,球结膜爬行至巩膜面直至完全覆盖巩膜面,所有患者于术后随访4~10mo,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原病变区域再次巩膜溶解等并发症。

3.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国内报道复发率20%~70%[1],为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不断改进了手术方式,但术后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翼状胬肉术后出现巩膜溶解是翼状胬肉手术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是巩膜基质胶原纤维溶解破坏的病理过程,多数出现在翼状胬肉切除并巩膜暴露及术中使用丝裂霉素的情况下。有研究指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稳定性下降,严重的可出现干眼症。作为一种抗代谢的药物,丝裂霉素C的应用可有效防止术后翼状胬肉的复发,但术后干眼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同时可抑制球结膜的修复。而且翼状胬肉手术可改变角膜上皮与泪膜之间的界面张力,破坏了泪膜表面张力与角膜上皮表面张力之间的平衡状态,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3]。手术中损伤巩膜面及烧灼止血时形成巩膜面凹凸不平致泪膜不稳定,泪液无法均匀涂布凹凸不平的巩膜面,均可造成泪膜的不稳定,泪膜的不稳定可引起眼表上皮干燥脱落,鳞状上皮化再生延迟从而发生基质溃烂变薄甚至穿破。

我科考虑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与术后干眼症有关,治疗方案采用留置针贴膜贴敷湿房或羊膜移植联合留置针贴膜帖敷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巩膜溶解,留置针贴膜帖敷可形成湿房,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住蒸发出去的水分,可以使睑板腺周围温度升高,更加顺畅分泌更多的油脂层来锁住水液层,延长泪膜破裂时间。

翼状胬肉手术时应注意:丝裂霉素浓度及放置时间,巩膜面烧灼止血需适度,勿暴露过多巩膜。

参考文献:

[1]刘祖国 王华.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J)。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865-867.

[2]黄江,徐国旭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后眼表泪膜稳定性的对比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0):1878-1881.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翼状胬肉患者62例, 患者入院后采用系统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 每组31例。干预组男19例, 女12例, 年龄25~64岁, 平均 (40.2±1.2) 岁, 病程3个月~1年, 平均 (6.9±0.2) 个月, 翼状胬肉覆盖眼球的11例, 单侧发病24例, 双侧发病7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3例, 年龄25~63岁, 平均 (40.1±1.3) 岁, 病程3个月~1年, 平均 (6.8±0.3) 个月, 翼状胬肉覆盖眼球的10例, 单侧发病25例, 双侧发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相关资料比较, 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学审批, 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方法:①手术治疗: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20 g/L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剪开角巩膜缘处球结膜组织, 向翼状胬肉部分离至半月皱襞, 逆向剥离翼状胬肉直至半月皱襞处, 自根部剪除翼状胬肉, 于翼状胬肉头部前约0.5 mm处切除角膜上皮, 刮净角膜表面的胬肉, 剥离病变血管, 将残留组织清理, 止血。在同侧眼角上方角膜缘后2 mm处分离球结膜, 取自体带有角膜缘基底上皮透明角膜组织, 同时带有球结膜组织的角膜缘植片, 根据患者胬肉切除的面积确定移植片的面积。将移植片间断缝合在角膜缘巩膜植床上和球结膜上。与角膜缘相对应, 将植片小心移至植床展平, 注意移植片不要反转。用10-0尼龙线准确对位间断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手术眼加压包扎, 10~14 d拆线。②术后药物治疗:干预组患者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治疗, 1滴/次, 4次/d,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晚上用, 1次, 治疗2周。对照组仅予以普拉洛芬眼液治疗, 1滴/次, 4次/d。

观察指标:对患者治疗后球结膜、移植片融合程度、血管恢复状况进行调查, 测试患者视力,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2]:①痊愈:患者治疗后球结膜、移植片愈合良好, 血管生长情况正常, 角膜光滑、光滑, 创面愈合良好, 视力与发病前比较一致。②改善:患者治疗后球结膜与移植片生长良好, 存在轻度充血表现, 血管有少量增生组织, 角膜创面恢复良好, 视力基本恢复;③无效:患者治疗后移植片与球结膜融合, 有心血管生长, 结膜纤维组织增生入侵角膜。以痊愈、改善作为有效评估指标。评估有效率=痊愈率+改善率。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资料采用t值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93.5%、7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分别为 (2.6±0.5) d、 (5.7±0.8)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9.24) 。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睑裂部结膜上皮组织、结膜下组织增生、肥厚进而入侵角膜表面而发生的结膜类病变。患者角膜缘局部球结膜会发生充血、增厚表现且会侵犯角膜, 最终形成血管组织, 影响患者眼球功能, 甚至降低患者视力[3]。本病通常发生在靠近鼻翼的眼睑区域, 胬肉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造成牵扯, 引发散光, 胬肉不断入侵也会导致患者视力异常, 眼部舒适度下降[4]。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 但常规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 患者术后复发率非常高, 临床中应用率逐渐下降。

角膜缘肝细胞缺乏导致胬肉发生, 同时也是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 角膜缘肝细胞来源于角膜缘基层上皮层, 能够促进角膜上皮组织再生。肝细胞同时能够促进细胞更新、分裂、增生, 能够有效纠正血管生长朝向, 促进患者预后。因此, 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提升角膜增生、反应能力, 且能够修复裸露的巩膜床, 改善眼表环境, 有利于疾病重建眼睑结构, 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生成, 减少瘢痕组织形成。此外, 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也能杜绝排异反应, 更有利于结膜上皮、新生血管融合, 降低疾病复发率。

对于患者来说, 术后需要辅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常规药物仅能够达到防感染的作用。速高捷能够促进眼部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有利于葡萄糖、氧的社区, 能够营养眼周组织, 刺激细胞再生修复, 增加胶原组织含量, 减少瘢痕组织生成, 更有利于患者预后。我院干预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93.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 且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证明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肝细胞移植、术后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

总的来说,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肝细胞移植、术后药物治疗在翼状胬肉患者中的疗效显著, 能够达到治疗目的,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海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术后药物治疗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 (9) :1909-1911.

[2]李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9) :1843.

[3]谭瑾.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3) :496-498.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4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

【中图分类号】R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30-01

翼状胬肉是临床比较常见病,药物治疗无效,多采用手术治疗。我院2010年前多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或胬肉结膜下转移术,但术后复发率高。自2010年后我院手术方式改进,采用显微镜下胬肉头颈部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本文观察2010年10-2014年4月96例(76眼)患者,术后结膜瓣愈合良好,复发率明显降低。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取自2010年10——2014年4月翼状胬肉住院患者96例,单眼66例,双眼30例,共126眼,年龄41-71岁,男性41例,女性55例。胬肉位于鼻侧120眼,颞侧6眼,复发性翼状胬肉10眼,胬肉进入角膜缘3mm-6mm,超过瞳孔缘10例。术后随访观察4-46月。

2、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0、5&爱尔卡因表面麻醉3次,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将胬肉头部从角膜剥离,剥离干净,特别角膜缘部,角膜创面要光滑、干净切除胬肉头颈部,取颞上或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分离至角膜缘约1mm,结膜较薄,尽量不带筋膜组织,大小同胬肉头颈部切除范围,用10-0无损伤缝线间断缝合,对位缝合于胬肉头颈部切除区域。术后加用包扎2天。

3、术后处理: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3天,第3天清洁换药,滴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滴术眼qid1-2周。10-0无损伤缝线2周左右拆除。

2结果

患者术后早期移植片略水肿,因间断缝合,患者有轻度异物感、流泪症状,1周左右不适症状消失,缝线1-2周部分脱落,如2周后缝线未脱落可拆除缝线。随访观察以上患者96例(126眼)4-46月,移植瓣存活率高,仅1例缝线脱落较早,移植片脱落,但伤口恢复较好,患者无特殊不适,愈合良好率99、2%。随访4-46月,仅1例复方,复发率0、8%。

翼状胬肉为睑裂部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浸入,具体发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气候干燥、接触风尘等有一定关系(1)。一般手术治疗。既往我院采用肉眼下单纯胬肉切除或胬肉结膜下转移术,术后复发率较高。

角膜缘干细胞位于角膜缘部1mm范围,能分化、增殖为角膜上皮细胞,对于保持角膜的透明性与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分化特点,重建了眼表正常的生理环境。移植于创面处的角膜缘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使角膜得以修复,同时又形成了一道“堤壩”,阻止结膜上皮纤移及新生血管浸入角膜,从而降低胬肉复发率(2)。据报道,翼状胬肉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角膜缘不同程度的干细胞的损害,是一种局限性角膜缘缺陷症,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下降使角膜缘功能被破坏,致使结膜组织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3)。单纯翼状胬肉的切除,会使原本受损的角膜缘干细胞更加丧失。而本术式恰好以患眼健侧的角膜缘干细胞做生发地通过它的有效分裂、增殖和移行来修复受损伤的角膜表面,阻止新生血管的长入重建角膜缘干细胞受损区角膜表面和角膜缘屏障,更接近角膜缘的生理特性。这既为病变区提供了健康的干细胞,又使得角膜创面迅速为新生上皮所覆盖,切断纤维血管向角膜缘内生长的入路,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4)。本术式操作简单,不损伤健眼,无排斥性,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

[2]蒲晓丽,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33例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10)1110-1111

[3]龙波《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贝复舒眼液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0)1881

[4]杨立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眼表重建治疗翼状胬肉,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9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37例翼状胬肉患者 (37只眼) 行胬肉切除加自体结膜移植术, 其中男27例, 女10例;年龄45~68岁, 平均52岁。初次手术28例, 二次手术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眼部干涩、异物感及烧灼感, 泪液分泌试验>10 mm/5 min, 泪膜破裂时间>10 s。

1.2 手术方法

术中切除胬肉, 彻底清除结膜下变性组织, 取颞上方球结膜移植于巩膜裸露面。术前及术后四周分别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试验, 术中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 取植片位置, 结膜植片的大小, 巩膜裸露面的大小。其中, 取植片位置以下缘离角膜缘的距离决定, 泪液分泌试验不用表面麻醉, 泪膜破裂时间以0.125%荧光素钠点眼1次, 术后均以典必殊点眼四周, 术中取结膜植片的大小与巩膜植片的大小相同。

2 结果

术中出现干涩、异物感及烧灼感15例, 占40.5%, 泪液分泌试验<10 mm/5 min 7例, 占18.9%, 泪膜破裂时间<10 s 8例, 占21.6%, 上诉三者均有者6例, 占16.2%。手术前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无变化4例占10.8%, 泪膜破裂时间无变化3例, 占8%。经多元相关分析发现:术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与手术的次数最相关, 其次依次为巩膜裸露面的大小, 结膜植片的大小, 结膜植片的位置, 二者均与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无关。以上说明, 如果较大范围的切除鼻侧球结膜, 尤其是二次手术的患者, 如果术中结膜植片太大, 位置太靠穹隆, 二者均可导致术后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及泪膜破裂时间缩短, 严重时发生干眼症。

3 讨论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6

关键词:中西药联合,复发性翼状胬肉,除风益损方

翼状胬肉(简称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对其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手术后复发率可达30%~50%[1]。减少和防止复发一直被眼科所关注。2010年以来,我科应用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移位术结合中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复发性翼状胬肉78例85只眼,其中住院12例12只眼,并患有白内障,且均为女性。门诊66例73只眼。双眼患病7例,单眼71例。患者中男16例16只眼,女62例69只眼。患者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进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42只眼,其中男7例7只眼,女33例35只眼。年龄36~67(54±16)岁。住院7例7只眼,门诊33例35只眼。复发时间7~16个月。由于胬肉长至角膜而影响视力者18只眼,其中术前裸眼视力指数<0.3者5只眼,>0.3者13只眼。治疗组:38例43只眼,其中男9例9只眼,女29例34只眼。年龄33~65(50±13)岁。住院5例5只眼,门诊33例38只眼,复发时间8~14个月。由于胬肉生长至角膜而影响视力者15只眼,其中术前裸眼视力指数<0.3者3只眼,>0.3者12只眼。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治疗时间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治疗前用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4375)滴眼2~3d,并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

1.2.1 手术治疗

2组患者均采用球结膜联合角膜缘上皮移位术[2]。应用局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切除病变组织:从胬肉头部开始分离胬肉、变性及疤痕组织,后给予切除。灼烙:用眼科止血器在离角膜缘l~2mm处的巩膜上作一排3~5个点烙血管和止血。制作球结膜角膜缘上皮瓣:从创面上方或下方结膜止端角膜缘开始剖切带有角膜上皮组织0.5~1mm,长约3~5mm。然后分离制成约4mm×8mm大小带蒂的球结膜角膜缘上皮瓣。缝合:(白内障患者,先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才缝合)。把瓣松解后移位于巩膜创面上,用10-0尼龙线把瓣的角膜缘上皮侧间断缝合固定于离角膜缘3mm处的巩膜表层。另一侧与结膜创口缝合,均为2或3针。瓣移位后的巩膜裸露区不缝合。术后处理:术毕球结膜下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3277)2万U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514)2mg,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s.a.ALCON-COUVREUR n.v.生产,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80660)。包封术眼,1d后开放,每天滴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497)3~5次,滴眼35d,术后7d拆线。

1.2.2 药物治疗:

治疗组:手术后当天开始服用中药除风益损方加减。基本方为当归、赤芍、生地、蔓荆子、防风、夏枯草、柴胡、黄芩各10g。随证加减,如结膜充血重加丹参、丹皮。结膜水肿重加荆芥、白芷。第2疗程开始选加木贼、石决明和秦皮等。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煎成约100ml,两次药液混和,分上、下午2次服,7d为1个疗程。停服2d后,服下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服用西药,如维生素A.D胶丸(吉林省华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2023091)1丸,每天3次;维生素C(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1598)0.2g,每天3次。疼痛重者给予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59706)1片,每天3次。

1.3 观察指标

结膜充血消退时间;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巩膜裸露创面愈合时间;视力;治愈率;复发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

结膜平复无充血,无胬肉增生。复发:结膜充血,角膜有新生血管发生胬肉增生。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愈合时间

(1)治疗组结膜充血消退时间、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巩膜裸露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视力:在治疗35d后,对照组18只眼中视力0.1~0.3者3只眼,<0.3者15只眼。治疗组15只眼达到0.3以上,已无低视力。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复发率比较

随访12~16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33%少于对照组的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球结膜角膜缘上皮移位术结合中药治疗胬肉,可减少其复发。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难于治愈易复发的眼球表面疾病。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对翼状胬肉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胬肉的发生和复发与存在于角膜缘上皮的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有关[3]。采用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移植,已重建修复了巩膜创面的球结膜,又重建修复了受损的角膜缘上皮组织及干细胞功能。其与灼烙、巩膜暴露能起到拦截屏障作用,能抑制球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浸入角膜,从而防止翼状胬肉复发。采用带蒂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瓣桥状移植,其瓣的制作,比游离植片简便、缝合容易,创面愈合好而快,这为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起到一定的作用[2]。

有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复发与手术本身刺激有关。翼状胬肉术后复发与角膜损伤重,影响角膜上皮修复有直接关系[4]。祖国医学认为,手术会损伤血络,致血行流通不畅而气滞血瘀。而且,风毒之邪容易乘虚而入[5]。气滞血瘀和风毒之邪都可产生眼局部或全身反应,表现为实证、热证为主。治则是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所以,可用除风益损方加减治疗。

加减除风益损汤是由除风益损汤减去蒿本、川芎和前胡,加夏枯草、柴胡、黄芩和蔓荆子而成。方中当归有补血、活血和止痛作用;生地、赤芍可清热、凉血和散瘀:防风和蔓荆子能祛风止痛;夏枯草能软坚散结,而减少疤痕形战,减轻结膜肥厚增殖;黄芩能清热燥湿,适用于胬肉壅肿者;柴胡有疏风清热作用。加荆芥和白芷,在于加强祛风止痛和退肿作用,加丹参和丹皮在于加强活血退红外,还可以退翳。赤芍和丹皮更适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翳病变[6]。加木贼、石决明和秦皮在于加强清肝明目、退翳及消除角膜新生血管等功效。因此,以上中药可以减轻术后反应、缩短病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有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作用,从而加速了刨面愈合,提高手术成功率。研究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翼状胬肉,可以降低其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

[2] 廖任宏,郑海彦.球结膜与角膜缘上皮移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16(12):735-736.

[3] 陈剑.角膜干细胞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16(6):34.

[4] 张云峰,王亚萍,王艳,等.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早期表现—角膜上皮修复不良[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3):144.

[5] 黄仲委.中医眼病百问[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4:147.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7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上皮修复,翼状胬肉术,疗效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病症的有效方式为手术切除, 但在术中对胬肉头部剥除的过程中难免对角膜上皮细胞造成损伤。加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功能的恢复对胬肉复发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本文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翼状胬肉术的80例 (80眼) 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后运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治疗,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修复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翼状胬肉术的80例 (80眼) 患者, 年龄20~71岁, 平均年龄 (46.2±3.6) 岁, 其中男43例, 女37例, 所有患者眼睑位置均正常, 无患者感染有角膜性病变;50例患者无患角结膜干燥症,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眼部胬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抗炎、抗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第一天便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 (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40951) 治疗, 4次/d, 1~2滴/次, 持续治疗2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角膜上皮缺损完全愈合, 荧光素染色显示阴性为痊愈;治疗后患者角膜上皮缺损大部分愈合, 愈合部分在50%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角膜上皮缺损大部分愈合, 愈合部分在20%~50%为有效;患者治疗后角模上皮缺损愈合小于20%为无效。

1.4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 (±s) 表示,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由表1显示, 观察组术后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无效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 (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90.0%)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角模上皮完全修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时间为 (4.52±1.26) d, 对照组角模上皮完全修复时间为 (5.98±2.29) d, 观察组术后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1]。其最早应用于白内障的治疗, 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2]。还原型谷胱甘肽能良好维持晶状体蛋白所处的还原状态, 并对房水过氧化状态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对晶状体的透明性起到了良好的维持作用, 其自身还具有抗氧化及络合解毒的作用, 对患者眼部代谢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能使角膜组织的正常氧化代谢反映得以充分体现[3]。本研究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翼状胬肉术的80例 (80眼) 患者, 对患者术后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进行治疗后, 结果显示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滴眼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并且缩短了患者眼角膜上皮组织的修复时间, 在临床中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子浩.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护理干预初探[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9) :1341-1342.

[2]程红, 张大传, 王芳荣, 等.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3) :333-334.

翼状胬肉手术治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本科共收治门诊及住院患者翼状胬肉112例 (134只眼) , 女75例, 男37例, 年龄39~75岁, 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等全身疾病。患者胬肉头部均侵入角膜缘2.5 mm以上, 分为两组, 年龄相当,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55例66眼, 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术57例68眼, 术后随诊观察。

1.2 方法

术前控制全身疾病及眼局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 手术均在眼科显微镜下操作, 术眼倍诺喜表麻3次, 结膜下局部浸润麻醉。用齿镊抓住胬肉头颈部, 用尖刀片距胬肉头部及上下两侧0.5 mm的透明角膜处划一浅界至前弹力层, 使角膜与胬肉头部分离, 越过角膜缘达巩膜, 并将结膜和其下的胬肉体部和筋膜组织钝性分离并剪除, 直到泪阜, 再将剩下的胬肉头、颈、体部及其余变性结膜剪除, 暴露的巩膜面给予烧灼止血, 以10-0丝线将结膜残端缝合并固定在浅层巩膜上, 距角膜缘约3~4 mm最佳。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术则在单纯切除术后, 在患者上方球结膜下注少许利多卡因使之与Tenon囊分离, 在颞上方取一大小约 (6~9) mm× (4~6) mm的球结膜瓣上皮面, 刚好覆盖鼻侧暴露的巩膜区, 用10-0丝线在上、下方及鼻侧泪阜处将移植片与结膜残端间断缝合于浅层巩膜上, 最后将移植片的角膜缘侧缝合于距角膜缘3 mm的浅层巩膜上。两种手术后患者均给予妥布霉素眼膏加压包扎1 d, 术后第2天点抗生素及角膜修复滴眼液, 待角膜上皮基本恢复后加用地塞米松滴眼液, 术后7 d拆线。

2 结果

术中病例均未出现内直肌损伤、角膜穿破、移植片移位并发症, 术后角膜无感染、无睑球粘连等, 术后1个月基本完全恢复。随访6~24个月, 行单纯胬肉切除术55例66眼者, 复发共22眼, 其复发率达33.3%;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者57例68眼者, 复发共13眼, 其复发率达19.1%。

3 讨论

目前我国眼科临床开展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比较多样化, 就本院目前条件, 本组研究列举了上述两种治疗手术方式, 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术者较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下降, 虽然后者较前者手术时间延长, 但移植的球结膜瓣制造了一个光滑的平面, 不仅利于泪液的均匀分布, 也阻止了纤维血管的再次生长而起到一种屏障的作用。单纯的翼状胬肉手术虽然术后复发率高, 但比较适合患者年龄大及胬肉体部无肥厚增生的患者。另外就本组手术比较有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1) 在手术前,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和患者沟通手术有一定的复发率, 术前严格控制全身疾病; (2) 医师的基本操作功底要扎实, 显微操作熟练运用; (3) 术中取材球结膜要薄, 勿带筋膜组织, 缝合球结膜瓣时可固定浅层巩膜, 以免移植片的移位; (4) 有相关研究报道[2]不同的缝线可影响手术效果, 本组实验采取10-0丝线缝合, 患者术后适应性及舒适度和医师操作方便性良好; (5) 术后的合理用药、护理极为重要, 在本实验组中部分患者复发跟术后用眼不卫生及未完全恢复用眼过度有关。虽然各种手术都不能完全控制翼状胬肉的复发, 但在围手术期内合理用药及有效护理可以降低复发率, 这是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翼状胬肉患者112例 (134只眼) ,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55例66眼, 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术57例68眼, 术后随诊观察复发率。结果 行单纯胬肉切除术其复发率达33.3%, 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术者复发率达19.1%。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加自身球结膜瓣移植术可以降低一定的复发率。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身球结膜瓣移植

参考文献

[1]刘祖国, 王华.努力提高我国翼状胬肉的手术水平.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10) :865-867.

翼状胬肉术后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原发性翼状胬肉要求手术48例51眼, 男28例, 女20例, 年龄30~69 (平均59.5) 岁。静止期31眼, 进展期20眼, 进展期患者术前均点佳名眼液1周, 4次/天, 以控制炎症。胬肉进入角膜缘内2~5mm不等, 术中测量所有胬肉颈部与角膜缘相连的基底宽度均<3mm。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随机选将51眼分为两组, 分别行改良后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经典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胬肉侵入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眼科常规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术前2d患眼滴佳名眼液每日3次。

1.2.2 A组手术方式

以0.4%奥布卡因滴眼液点眼3次, 2%利多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注入胬肉体部结膜下, 沿胬肉上、下缘剪开球结膜, 钝性分离球结膜与其下增生变性组织, 于半月皱襞外约1mm处剪除已分离的表层结膜。逆行分离胬肉与巩膜、角膜的粘连, 并剪除分离的变性之结膜与筋膜组织, 充分刮净角膜表面的胬肉组织及角巩膜缘的变性血管组织。同眼, 上方取带角膜缘干细胞之窄条带球结膜移植片, 长度视切除范围而定, 宽约2mm。植片角膜缘对移植区角膜缘, 用10-0尼龙线将植片间断缝合固定, 在其后方保留2~3mm的无结膜区, 使手术切除的结膜创口与自体移植结膜组织不接触, 而是将两者的边缘自行缝合于巩膜表面;角膜缘不缝合, 上方取材部位亦不作处理。

1.2.3 B组手术方式

胬肉切除后, 于术眼上方取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移植片, 植片大小视胬肉切除术后缺损区而定。植片角膜缘对术区角膜缘, 用10-0尼龙线将植片间断缝合固定, 手术切除的结膜创口与自体移植结膜组织吻合, 角膜缘不缝合, 取材部位不作处理。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两组术毕, 结膜下均注射抗生素、涂抗生素眼膏后, 术眼包扎, 第2天换药并涂眼膏, 此后开放点眼, 滴佳名眼液, 4次/日, 约3周后减为3次/日, 1个月后停药。术后8d拆线。两组的随访观察时间为:术后1、2周;1、3、6、12个月。术后观察患者不适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胬肉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法, 检验水准α=0.05,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术后1个月结膜角膜平滑, 无新生血管及局部增生为治愈;结膜充血、局部组织增生变厚、角膜创面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侵入为复发。

2.2 角膜上皮愈合情况

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均随诊, 术后初期均出现轻重不等的结膜充血、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A组平均 (1.9±0.23) d, B组平均 (2.2±0.36) d角膜上皮修复, A组愈合时间略短于B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5) 。

2.3 复发情况

A术式有1例年轻患者 (28岁) , 术后2周出现复发现象, B术式有2例 (分别为47岁、53岁) , 术后半年出现复发, 追问时, 发现此2例复发患者过早参加户外作业 (表1) 。

2.4 并发症

除了个别出现程度不等的结膜充血、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不适症状, 随着结膜及角膜上皮的修复, 症状逐渐消失。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角巩膜溃疡、植片坏死及脱落、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等并发症。

3 讨论

众所周知, 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为了减少复发, 很多临床医师主张胬肉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 但有文献报道丝裂霉素存在风险, 可导致:巩膜坏死、虹膜炎、白内障、角膜水肿、角膜溶解及眼内炎[3,4]。由于再次手术难度及再复发率的发生将会大增, 因此如何改进手术方式来规避术后复发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

笔者自下方采用改良后的术式 (A术式) 主要体会如下:手术均需在高倍显微镜下完成, 有利于正确区分胬肉变性组织及其周围的正常组织, 清除胬肉组织, 减少对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本术式通过手术切除胬肉即于12:00位角膜缘取一块带干细胞的结膜植片[5], 进行2mm左右的窄条带的自体结膜组织移植到角巩膜缘, 同时在其后方保留2~3mm的无结膜区, 使手术切除的结膜创口与自体移植结膜组织不接触, 而是将两者的边缘自行缝合于巩膜表面;而在移植条与创面之间的无结膜区可能在防止复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手术方式 (B术式) 依据切除的胬肉面积移植相应面积的正常结膜组织, 但移植结膜面积过大, 可造成角膜缘干细胞存活量进一步减少, 容易造成眼表功能障碍, 引发患者不适症状。术后随访发现, 这样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 并且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主觉症状, 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更容易修复损伤的上皮组织, 大大缩短了愈合时间。

根据我们的研究, 此改良后的手术移植的结膜瓣内、外侧边缘均与毗邻组织存在间隙, 使巩膜暴露进一步起到了组织胬肉组织向角膜生长的机械屏障作用, 从而大大降低的复发可能, 因此, 此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Sekelj S, Dekaris I, Kondza-Krstonijevi E, et al.Ultraviolet light andpterygjum[J].Coll Antropol, 2007, 31 (Suppl 1) :45-47.

[2]Walsh JE, Bergmanson JP, Wallace D, et a1.Quantification of theultraviolet radiation field the human eye vivo using novelinatrumentation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blocking hydrogelcontact lens[J].Br J Ophthalmol, 2001, 85 (9) :1080-1085.

[3]Menghini M, Watson SL, Bosch MM.Corneal Melting Two Weeksafter Pterygium Excision with Topical Mitomycin C:SuccessfullyTreated with Lamellar Keratoplasty and Amnion MembraneTransplantation[J].Case Rep Ophthalmol, 2012, 3 (1) :24-29.

[4]Ang LP, Chua JL, Tan DT.Current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pter-ygium treatment[J].Curr Opin Ophthalmol, 2007, 18 (4) :308-313.

上一篇:相位滤波下一篇:拓展专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