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种味道

2024-05-20

母亲是一种味道(精选六篇)

母亲是一种味道 篇1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在一月八日这一天, 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致敬。到古罗马时, 这些活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 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 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 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17世纪中叶, 母亲节流传到英国, 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 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 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1 8 7 6年, 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 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 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 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 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 当她在7 2岁逝世时, 4 1岁的女儿安娜, 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 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

安娜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 要求他们支持设立母亲节, 以发扬孝道, 初时反应冷淡, 但她不气馁, 继续向各界呼吁。

1907年5月12日, 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 此仪式在费城举行, 反应热烈, 终于获得维州州长支持, 并于1910年宣布在该州设立母亲节。

接着, 美国多个州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先后对母亲节给予认可, 举行庆祝仪式。

到了1914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请国会通过决议案, 将母亲节定为全美国的节日, 并促请人们“公开表示我们对母亲的敬爱”。世界各地相继仿效, 遂成为“国际母亲节”。

安娜原建议以她母亲的逝世日5月10日作为母亲节的日期, 但后为方便人们共叙天伦, 便选定在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一提起母爱, 就想起了孟郊的那首诗“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全天下的母亲都在用自己的爱呵护着她们的孩子, 无论前方的路多么艰辛, 只要听到母亲温暖的话语, 就会勇敢的前行。

母亲是一种岁月。无论是一个人也许平庸也许单纯的经验, 还是整个社会前进给的教诲和印证, 在绝无平坦而言的人生旅途, 担负最多痛苦, 背负最多压力, 咽下最多泪水, 仍以爱, 以温情, 以慈悲, 以善良, 以微笑, 对着人生, 对着我们的, 只有母亲!

糖尿病, 一说起这个词语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终身疾病, 一辈子带在自己身上。得糖尿病的人本身就要学习很多知识, 自我管理病情;那么得了糖尿病还要散发母爱光芒的人, 可想而知, 她们是多么的伟大!

爱是一种绵长的味道散文 篇2

没有了青涩的稚嫩,在漫漫的成长历程里,然后朝着一个方向去定位,去努力,去实现。最后,学会了生活中的种种意义,也学会了爱。

生活是奇妙的,也是充满调味剂的,如果总是千篇 一律的,会觉得枯燥而乏味。在这样一个世纪中,只有不断的成长,才会跟上前进的步伐。

当你懂得了世间的真理,体会了那些痛大于悲的结局,应该能明白人生于天地间的不易和操劳。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或者不值一提,真实存在的,远远胜过那些的虚无缥缈。所以,只有自己知道,所思、所想、所感,酸甜苦辣都尝试了一遍,只有学会爱惜自己,才会爱惜别人。没有谁是愿意独自生活的,人类,从来不是单独的个体,不管怎样,都是需要共存的,跟你独立的.个性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是运行一种东西,总要分工合作,才会圆满结束。

爱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容纳了。在你选择的同时,也就有了责任,有了依恋。不管如何说,爱情,永远是说不完全的话题,每个人的感情故事,总是不同的,但是,总离不了“爱”这个字。它包括了太多的情感所向,学会爱人,也要学会做人。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轨迹来生活的,你虽然是唯一,但别人亦然。

爱,不求多么多,也不管什么大爱无疆,它就是一种摸不着的虚拟。说它像是一种味道,也不贴切,爱是悠然、绵长的。无论多小,你付出了,就有归属感,这也是一种积攒,也许说是积福吧,有了福气,那还担心什么,日子总归要走下去,不如一起,安稳平淡。

郑恺:家是一种味道 篇3

郑恺特别喜欢奥斯卡影帝阿尔·帕西诺,因其在《闻香识女人》中的表现让他特别有共鸣。他从小就发现自己的嗅觉格外灵敏,而且对于味道的记忆力非常深刻,只需闭上眼睛闻一下,就知道这东西是不是自己用过的。

读大学时,郑恺的床铺是乱哄哄的男生宿舍里的例外。他每天把自己的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叮嘱室友不要坐他的床、睡他的铺。不是因为有洁癖,因为他的衣服鞋子都可以跟室友混着穿,但他觉得自己的床就该像一个只有自己能进去的小洞穴,那里有自己专属的味道,别人坐了、睡了,味道就不对了。

对于这个理由,室友们一开始嗤之以鼻,但很快就心悦诚服。因为无论谁偷偷用了郑恺的床,他回宿舍后抽抽鼻子就能闻出来,然后去逼问陈赫是谁干的。陈赫等人做了个实验——蒙上郑恺的眼睛,抬着他满宿舍楼各个宿舍进出,郑恺只需在床位边闻一下,就能确定这是不是自己的床。

郑恺说,对于自己床铺的坚持,或许是作为上海小男人的一种矫情,但他愿意接受这样的矫情,因为矫情代表对生活有所追求。

大学毕业后前往北京发展时,他把这种矫情的习惯带到了京城。那时钱并不多,他只能租住在安定门附近的一个老小区,没有电梯也没有精装修,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涂了油漆的水泥地面,水电路都走明管明线,照明是白惨惨的日光灯管。

他没有经济能力去改造居住环境,但可以做到眼不见为净。那段时间他特别喜欢买精油,倒一点在精油灯里,下面点一根蜡烛,然后躺在床上,只用鼻子与这个小空间沟通交流。几块钱的精油,可以让整间屋子充满让人身心愉悦的香氛,很适合躺着做白日梦。伴著薰衣草精油的味道,他幻想自己躺在普罗旺斯;玫瑰精油,让他可以憧憬自己到了彩云之南;郁金香精油,就像在荷兰看风车……

这样的日子久了,家里慢慢有了味道。他从外边回来掏出钥匙开门,马上就有一股很馥郁的味道扑面而来,这种味道特别容易让他有回归感和幸福感。他请朋友来家里玩,每个人进门就抽鼻子,然后问是什么味道,怎么这么好闻?因为有了好味道打底,落伍的户型和简陋的装修都可以被忽视了,非常独特。

郑恺嗜茶,不是用来喝,而是用来睡。他喜欢自己做茶香枕,把不同的茶叶用纱布袋装起来塞进枕头里,既安神又助眠。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茶叶伴随睡眠:春天是一袋碧螺春,这种被称为"吓煞人香"的绿茶因为与果木交错种植,所以茶香中混杂着花香果香,枕着它入眠,就仿佛躺在了花果山;夏天是一袋茉莉花茶,清雅素淡的花茶味让人很容易心静,隔绝炎热;秋天是一袋滇红,香气高长,宛若登高;入冬换成普洱,浓而不腻,重而不闷,香味特别复杂,细细闻可以闻出米香花香果香蜜香草香兰香枣香樟香荷香等十来种味道,他蜷在温暖的被子里,像玩游戏一样闻着枕头里普洱茶的不同味道,可以忘记屋里暖气不足的寒冷……

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味道

郑恺托朋友从国外带了一种香氛洗衣伴侣,里面是一片片棉纱状的东西,跟衣服一起扔进洗衣机,洗出来的衣服就有一股棉纱上带着的香味,可以保持一周之久。这是一种很淡很淡的香味,不注意几乎闻不到。

一盒10种味道共计100片装的洗衣伴侣不过9.9美元,折合人民币每片不到1块钱。用得多了,郑恺就有了心得,不是随便挑一片自己喜好的味道扔进洗衣机就算大功告成,而是不同的衣物需要不同的洗衣伴侣搭配。好比内衣和袜子,最适合用薰衣草香味,这样无论怎么流汗,都只有清爽味没有汗味;外套则适合用向日葵香味,太阳照耀下,一股若有若无的阳光味道慢慢散发出来……

慢慢地片约多了,郑恺能呆在家的时间少了,但无论在哪个剧组、住哪家宾馆,只要他在某个房间住上几天,这个房间就会马上变得有味道了。无外乎熏上几种香,在枕头里塞一包茶叶,或者买一点鲜花插瓶,可就这么简单一弄,冷冰冰的宾馆标间马上就有了他熟悉的家的味道。

虽然不能把家随身携带,却可以把家的味道留在身边。无论是在影视城还是外景地,一天忙完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眼睛一闭,他就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窝,满足感与睡意便油然而生。

随着收入增加,郑恺换了4次住所,最后长租了一套一居室精装修的新房子,布局也让他非常满意。虽然不是自己的房子,但一点也不妨碍他对这里产生强烈的归宿感。

房间有地暖,冬天可以赤脚。地暖的另一个功效是,不需要点蜡烛,只需将香料摆在地面的角落,香味就可以氤氲而上,而且这种慢速蒸发的香味来得更加透彻与自然。

不同的区域,用了不用的味道。比如卫生间是用的特别清新的柚子皮香料,卧室则是助眠的玫瑰精油,厨房则非常粗放地摆了一杯干红,红酒慢慢挥发后,这片空间便充斥了一种浓郁的果香与酒香,让人一闻就胃口大开。至于客厅,非常奢侈地用雪茄作为香料,进门就点上一根搁在茶几上,不抽,任凭它自己慢慢烧,熄了就再续上火。他说,这种烟草的味道让家里非常有厚重感和安全感。

郑恺偶尔下厨,也会请朋友们来家吃饭。对于他的厨艺,朋友们评价为闻着流口水,吃着流汗水。郑恺做菜属于印象派,而且很固执地香味至上,他会特别随心所欲地、想当然地将自己觉得可以入馔的带香味的东西扔进锅里。

红烧肉里加黄金桂倒还可以接受,清炒虾仁里加桂花也可以忍受,皮蛋鱼片汤里加一把薰衣草是什么意思?一次,他炖了一锅老鸭汤,陈赫在里面捞鸭肝,结果捞出一块木头来。郑恺很淡定地告诉他:“沉香木,很贵的。”

不过,偶尔也能误打误撞出惊艳的作品。郑恺曾经在一年的感恩节把一只火鸡肚子里塞满茉莉花放进烤箱。结果这只鸡出炉时茉莉花香四溢,让人有种快要窒息的感觉。茉莉花的香味在烤箱的威逼之下现了原形,不再是淡雅悠远,而是热情奔放,夺人鼻息。既然茉莉花都已经豁出去了,火鸡的香味便更不加掩饰。

DIY一点专用的洗护用品

虽然属于嗅觉生物,但郑恺极少用香水,因为他觉得香水的点位涂抹方式是片面且不够自然的,他想要的是若有若无,而不是扑面而来。

朋友送的很贵的香水,他不喷,而是按照自己的比例加入沐浴露,冲洗之后残留下的味道淡到近乎没有,但这种效果才是他觉得适合自己的。一个大男人,弄得自己香喷喷的像个香袋多不合适,残留的那一丁点就完全足够,尤其是在微汗后才能闻到,那就更靠谱了。

因为有往沐浴露里加香水的爱好,所以郑恺买回家的是婴儿专用的无香沐浴露,然后像做化学实验似的往里加香水。当然加哪种加多少都是需要慢慢试验的,分量问题还能通过增减沐浴露来调节,味道问题就属于一锤子买卖了。如果不幸加入了不适合用来添加的香水,这瓶产品就算是糟蹋了。

有一款叫纯净之水的香水是很适合用来添加的,自身比较清冽,余香也很隐晦,用过之后给人一种特别干净透彻的味觉享受。还有一款单独闻起来感觉很好的香水,CD华氏,加入沐浴露后却不知产生了何种不良的化学反应,原有的甘香柔和全部没了,只残留下冲洗不掉的甜香味。

把沐浴露玩出花样后,郑恺又开始改良洗发水。这项工作比较有难度,因为无香洗发水很难买到,一次咨询了上海家化的工程师他才知道,无香洗发水属于是半成品,基本上不会销售。不过,工程师告诉郑恺,无香洗发水其实就是一种天然香波,分全天然和复配两种,前者来自全天然的皂角提取物,后者是在化学原料的基础上复配一定比例的天然成分。

弄回皂角提取物后,他就开始往里加精油调配。一个艺术生,干化学系的活儿,当然需要一次次尝试。DIY出来的成品,他没敢往自己头上用,毕竟闻起来还行和用起来还行是两个概念。

家里的狗狗,成了实验品。他换着配方给狗狗洗澡,吹干后去闻狗毛的味道,然后再对配方进行调整改良。大概在给自家狗狗洗了20多次澡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味道——糅合了一点点檀香、一点点果香和微乎其微的烟草味。这个配方,他一直用到现在,从未改变。

郑恺说,他可以闭着眼睛在家里转悠,只凭鼻子就能知道自己到了哪个区域。如今,他已经将买房排上了日程,并殚精竭虑地想琢磨出一种别人没有试过的装修方法——他希望能将香味添加进装修材料中,无论是地板壁纸窗帘还是洁具床品家具,不仅一劳永逸,还能让家里充满各种味道的印记与标示。

只是,该用什么香料、如何添加,属于技术难题。但他充满信心——他始终认为,嗅觉记忆比视觉更清晰、更持久,所以值得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什么是家,家其实就是一种味道,打开门这种味道扑面而來,就能给人一种感觉——我回家了!这,就是郑恺需要的感觉。

味道是一种享受六年级作文 篇4

味道是一种享受,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酸,令人害怕。就像柠檬那么的酸,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甜,令人心喜,就像白糖那么的甜,令人快乐,感到幸福。

苦,令人寒酸,就像药那么的苦,人人都不喜欢,也不想吃苦。

辣,令人火热,就像辣椒那么的辣,你吃多了,会想喝水,而喝口水,舌头更热、更火。

咸,令人胆战,就像白盐那么的`咸,含一些盐,有种咸的感觉,想大把的喝水。

人生也一样,酸甜苦辣咸。酸,就像吃醋的感觉;甜,就像温暖的感觉;苦,就像劳累的感觉;辣,就像火热的感觉;咸,就像流汗的感觉。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丰富多彩,有哭有笑有苦有甜有伤有乐,但我觉得这才叫生活。

你是比较喜欢闻香味,还是喜欢臭味呢?我相信你一定会选香味。闻道香味,让人觉得舒服,心旷神怡。闻到臭味,让人感到恶心,还想吐。但是,香味、臭味都不能少。如果你整天闻着香味,日子长了,你会越来越觉得恶心,不新鲜;如果你整天闻着臭味,那么,就会危害身心健康,更让人觉得受不了。香、臭虽然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却密不可分,要适应对方。这也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也要学会运用,要适当,不要这种吃得多,那种吃得少,这样做很不好。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味道,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没有味道,人类就不知道丑的东西有多臭,美的东西有多香,那是无法预料的后果。

母亲是一种乡愁 篇5

树该是长高也长老了吧,旁边应该会有不经意间生根发芽的小苗,有无人照料却倔强地抵挡风雨侵袭的花花草草。可是,当年亲手布置这一切的母亲,却从老树繁密的年轮里,慢慢淡去。

母亲是生病死的,四十五岁的年龄———一个让许多人惋惜的数字。

母亲走时正是腊月,风雪交加的日子。我从学校赶回来,手里攥着一份加急电报:母病危,速回!我一连坐了十三个小时的火车,没有喝水,不曾吃饭。其实,那个时候已忘记了饥渴,只盼着见到母亲,只记得她送我北上求学时的咳嗽声,其他的,再没有了。

裹着一团风雪,进了堂屋,将早已捏得皱巴巴的电报扔进不见火星的灶膛里。父亲站在门口:快,快进去看看你娘……我的泪流下来,求学三年的日子,在外,不曾聆听过双亲朴素而温暖的教诲,而今回来,却带着如此锥心似的疼痛。

忘记了是怎样进门的,房里冰冷,母亲床上的棉被堆得老高;灯光微弱,那床竟似一个小坟堆般。我跪下来,喊声“娘”,然后从被窝里找到她的手。娘的手很瘦,和从前一样,只是干枯着,冰冷。我的手也冻得生疼,冰冰凉,竟然不能在她生命的弥留之际给她温暖。母亲终于没能再转回头来,没有再伸手来抚摸我的脸庞,母亲终于,没有再用她那好听的南方口音喊我一声:轩子……

后来的那个腊月一直下雪。我休学在家,陪父亲守灵。母亲生前一直勤劳节俭,没有享过福。特别是在我求学的日子里,家境日渐艰难,母亲在家竟和父亲以咸菜白饭度日,生病了从不肯打针吃药,只是一味地拖着拖着,说会好的会好的。父亲劝不动她去看病,又不忍看着母亲疼痛,只好闷着头蹲在墙脚抽旱烟,老泪,打湿了地面……这些都是亲戚邻居们后来告诉我的,父亲自己不说,母亲生前更是没有吐露半分。在母亲病危的前月,我还收到她的汇款,汇款单上写着:家安,勿念!

母亲下葬的日子,天开始好转,雪势明显减弱。我已流不出眼泪来,好像在一瞬间,我失去了哭的能力。挽着父亲,一步一步走向选定的葬处,脚踩在雪上“咯吱咯吱”地响。四周炮乐声震耳欲聋,可我听不到,我只知道我此生最爱最爱的母亲将和我永别。没了眼泪,甚至没了心疼。我跪在雪地上,看着棺木慢慢地放好,再埋上。我想起我的母亲,操劳了大半辈子,一直受苦,而今走向天堂了,该是幸福轻松的,我要祝福她,不再难过。

母亲是江苏女子,随父亲远嫁湖南,付出太多,却无怨无悔。母亲是读过书的女子,有极深的乡愁,可是,自我记事起,她从没回老家去过。她说那边二老安康,小弟不用人操心,所以没有太多牵挂。其实不是的,我知道她很想回娘家看看,但又怕路费太贵,总是在中秋时节偷偷落泪。

我去求学的前晚,母亲准备晚餐,她拿来一段长长白白的莲藕,用刀切下去,然后握住断裂的两端,小心翼翼地拉开,“轩子,你看……”

两段藕之间,有绵密柔韧的丝,像我和母亲之间割舍不断的绵绵亲情。

怀着乡愁,更怀着对丈夫和儿子的无限依恋,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龙应台 温柔也是一种力量 篇6

这个台湾女子,既彪悍,又温柔,有大抱负。

言词犀利敏锐的她,在生活中和天下所有的女人一样,对孩子有似海深情。在两代人的沟通交流中,她饱受挫折、左右为难、伤痕累累。她曾又哭又笑地写道,“我真的被修理得好惨!”

褪去显赫声名,直面两个儿子的龙应台,困惑、沮丧、狼狈……从来不曾失去的,是一个母亲的温柔、关切;从来不曾改变的,是一个女人对造物主的礼赞和感恩。

爱,可以换个方式

中德混血的安德烈是龙应台的大儿子,一个被她形容成“有点婴儿肥……满头卷发……像个小狗熊……我可以从头一直亲到脚趾头……可爱得要死”的小男孩。

1999年—2003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期间,她一天一通电话打给远在德国的孩子,甚至一天发过20个短信给他,让儿子颇为头大,朋友们还误以为安德烈交了位个性缠粘的女友。电话这头想念孩子的龙应台拿起电话刚想张口,可是儿子却说“Oh my god,again!”(我的上帝!又来!)

等她回到安德烈身边时,记忆里那个“小安安”已经长成了一个18岁的年轻男人,眼神冷冷地看着她。

龙应台明白,儿子爱她,但是,却并不“喜欢”她。他们之间的差距,除了年龄,还有中西文化。

龙应台提出建议,以通信的方式交流两人的思想感情。“只要不打那么多电话给我,写就写吧!”就这样,母子二人开始家书往来。

在一封回信中,安德烈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的坦白,让龙应台惊讶,但母性的柔软,也让她告诉孩子,“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长大成人的安德烈,表面上仍旧一副酷酷的样子,但心底却对妈妈与自己3年来亲密、真实的书信往来感激不尽,“是妈妈的努力,让自己和她有了联结。”

爱,不侵犯孩子的独立

龙应台的小儿子菲利普在《大江大海》一书中“出镜”,菲利普从小对历史感兴趣,这也是龙应台决定以他的视角来串联《大江大海》的原因。“菲利普在书里其实着墨不多,但是非常关键。他被我用来当做这本书的‘入口’,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叙述‘相框’”。

“我希望不仅我的长辈会读这本书,我希望我这一辈的人也会读,我更强烈地希望我能把我的下一辈就是20岁的这代人‘诱骗’进来读这本书。这个非常不容易,因为他们已经对历史一点都不知道了。所以我用19岁的菲利普来作为我讲述的对象,用意是让20岁的读者不会觉得这书跟他们无关。我希望透过菲利普能够把这个记忆传承到下一代去。”

把菲利普写进书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刚好德国政府要他去当兵,他不愿意。“我就跟他讨论,你的理由是什么,最后我们进入法庭,跟德国政府打官司。这个主题跟整本书讨论的战争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就是个人在集体里边,他的位置是什么,他有没有选择的权利?”

两代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有许多不同,陪同母亲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时,正在念大学一年级的菲利普甚至当着记者的面和妈妈争论。

这样的争论从菲利普很小时就开始了……

有一次,他放学回来,气鼓鼓的。原来,他早上带着iPod到学校去,坐在教室外头一边用耳机听音乐,一边等候第一堂课的铃响。一个老师刚好经过,就把他的iPod没收了,说要扣留两个星期。菲利普觉得那位老师的做法难以接受。

龙应台提醒菲利普,学校明文规定“不许在学校范围内”带iPod之类的东西。菲利普反唇相讥,“可是这样的规定没道理。”

“可能没道理,校规合不合理也是可以辩论的。问题在于,你想不想为这一件事花时间去辩论?”龙应台提出的与校方辩论校规的成本问题,让儿子自己打消了辩论的念头。

上一篇:建筑呼吸功能设计下一篇:篮球游戏的作用及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