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开发

2024-06-23

古镇开发(精选十篇)

古镇开发 篇1

一、丽江古城——“旧瓶装新酒”模式

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丽江地震后重新修整古城,按照新游憩结构和度假体验需求,创新打造外表符合丽江特点、内部舒适现代的一系列古村客栈形态的集观光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古建筑。

丽江的形象在于“小资天堂”,其特点是丽江为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将古城环境和少数民族特色与现代人的游憩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丽江古城的文化含量。例如,恢复丽江古城特有的“用水冲洗四方街”活动及“放河”习俗;把“马帮”作为载体,将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平遥古城——整体申遗的政府主导模式

平遥于2002年成立了首家股份制企业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平遥古城景点经营、住宿、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等项目,是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的实施主体。

成功要素之一:通过申遗提升平遥古城的文化旅游地位。

成功要素之二: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及影视剧迅速炒热景区。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

成功要素之三:实施古城景区一票制,大大加快了平遥古城由社区向景区的转变过程。

成功要素之四: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全县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成功要素之五: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三、彝人古镇——平地起旧城,以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旅游综合体模式

彝人古镇的总面积为2000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是一个以彝文化为主,并融入宋文化、中国民居文化、建筑文化的一个彝文化大观园、古建筑博物馆。彝人古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区,还是一个以居住、商业地产和自由景区为核心形成古镇文化下的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

成功要素之一:重定位,主题为先,特色民俗文化主题品牌吸引。

成功要素之二:重品质,情景营造,塑造文化精品打造历史梦境。

成功要素之三:重运营,快乐吸引,体验型、开放式文化综合体。

成功要素之四:重营销,营销创新,示范样板社区进行实体营销。

成功要素之五:重战略,角色转变,运营后形成“1+N”发展格局。

成功要素之六:重品牌,造房先造景,以经营景区的手法经营片区。

四、阆中古城——风水结构下的游憩模式创新及整体租赁开发模式

阆中古城是绿维创景早年负责策划的项目,面临其资源开发零散以及未形成大规模、主题化、系列化产品的难题,项目组提出跳出古城看古城,以风水为魂,整合古城。

(一)风水结构下的游憩模式创新

在风水文化的主题下,形成风水山水、风水城区、风水文化展览、风水小品、风水旅游纪念品五大风水系列旅游产品:

1.文化载体产品——风水山、龙脉、天然风水、建筑风水等观赏对象;

2.文化景观产品——风水小品;

3.文化纪念品与商品——风水纪念品、风水书刊画册音像产品等;

4.风水休闲产品——风水院落、风水休闲吧、风水馆、风水街区等。真正实现跳出古城看古城;打造风水古城、嘉陵第一江山。

(二)整体租赁开发模式

阆中古城的旅游开发即是将阆中的旅游资源租赁给浙江周庄开发商的一种开发模式,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景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避免了传统模式的不利因素,具备股份制模式的优势,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完善、旅游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开展古城的旅游开发。

五、乌镇——文化与商业驱动模式

(一)特色

乌镇由西栅景区与东栅景区两部分构成,东栅侧重于观光,西栅侧重于休闲度假。古镇在既保留古韵民俗特色的同时,又迎合了现代人对时尚休闲的追求,成为古镇中的佼佼者。

(二) 商业业态

土特产专卖、特色餐饮、客栈、酒店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包括有酒吧、足浴、茶楼等。

(三)重要的活动或表演

以民俗节庆活动与戏剧节为主,如提灯走桥、长街宴、皮影戏、花鼓戏等。

(四)成功要素

1.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做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等细节工作,对标准化、精细化孜孜以求。

2.不教条,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突破口。比如,不随波逐流办旅游节、印象系列,而是依托自己的特色,办“乌镇过大年”、“童玩节”、“戏剧节”。

3.谨慎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关系,每家店铺开店需要提交详细的商业计划,与乌镇的理念不冲突的,才允许经营,不能随意太高物价,不能低价恶性竞争。周边也没有大型的商业地产开发。

六、束河仿古新镇——酒吧和音乐节带动的模式

(一)定位

以飞花触水区的小巴黎酒吧区,哈里谷国际乡村酒吧区为代表,通过“雪山音乐节”、“中国情人节”等高端文化和营销活动,逐渐走向高端定位。

(二)业态

1.古镇:是纳西族居住的地方,内有民居、客栈、酒吧、茶吧、商铺以及古建和景点;

2.仿古新镇:专门用于酒吧、客栈、商铺的开设,有四方听音广场、商铺、宾馆、餐饮等,这些房地产项目的房产可组可买;

3.配套酒店房产:古镇周边将有8家超五星级的酒店落成,将把束河古镇打造成中国高端休闲度假胜地;

4.商贸休闲街区:在完善束河老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新建200余亩“茶马驿站”的商贸街,许多经营民族产品、旅游产品的商家进入,同时,各种客栈、酒吧遍地开花。

(三)借鉴

1.古镇和新镇分区而治、联动发展;

2.以民俗演艺或者活动为引爆点,烘托氛围,带动区域旅游的综合开发。

论古镇保护开发对策 篇2

试论古镇保护与建设发展及开发的对策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脱颖而出。古镇以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 ,受到国内外众多游客的青睐。它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个亮点,也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新方向,对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古镇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如何开发建设古镇,保护古镇,使两者达到协调发展。对这一论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古镇保护;古镇建设;旅游开发

1.古镇的定义

古镇是一种历史遗存,距今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古镇泛指所有目前仍然保有

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 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古镇的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味古镇的古韵美;

(2)鉴赏古镇文化艺术美;(3)观赏古镇自然美;(4)体验古代农耕文明。

2.我国古镇旅游的兴起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古镇旅游渐渐兴起。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 将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 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此后古镇旅游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 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 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 西部的大研镇(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 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及APEC 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在这股热潮的影响下, 其他省市的古镇旅游开发也如火如荼, 如广西的扬美、重庆的瓷器口、安徽的三河镇、四川的李庄等。据网上不完全统计, 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 座, 而且周庄模式(或称周庄经验)也出现了向外扩张的局面。

3.我国古镇的分类

3.1江南水乡古镇

以“江南六镇”(周庄、同里、甪直、南得、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作为

一种典型地域城镇遗产类型的整体保护模式影响并带动了江南乃至更大地域众多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江南六镇在发展中形成的发展特征:

3.1.1保护与开发并行,旅游与工业共兴。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

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完整的保护古镇格局风貌,充分利用古镇历史人文遗存,强化历史

特色,开展旅游,并将收益回馈于古镇保护中,同时兴工业,使旅游开发与经济共同发展。

3.1.2 法制与人制并进,居民参与,共同致富。引导居民参与到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中来,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古镇保护和旅游管理机构,以确保古镇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证古镇历史风貌健康延续与继承发展。

3.1.3 宣传营销与品牌塑造同步,以市场为主体,共同拓展。江南六镇的保护在把握

水乡共性的基础上抓各自特点,形成其独特韵味。如周庄: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以“中国第一水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西塘:不以旅游为核心,追求文化价值和人居环境,以“生活西塘”为定位;同里:恬静的水乡居家小镇,打造为“颐养天年的乐土”;南浔: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具有“财富南浔”特点;甪直:以祠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展现宗教古镇特色;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以“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为理念,发展博物馆式的古镇。

3.2 西部古镇

西部地区的古镇分布广泛, 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四省市, 各省(市、区)的古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3.2.1 重庆市偏岩、涞滩、双江、钓鱼城、路孔、安居、磁器口、走马、松溉等古镇,巴蜀文化博大精深,艺术风格浪漫奔放。

3.2.2 云南省石头城、石鼓、金华、沙溪、喜洲、大理、巍山、诺邓、金鸡等古镇,民族特色浓厚。

3.2.3 贵州省枫香、镇远、报京、施洞、西江、郎德上寨、车江、空申、加去等古镇,清秀灵逸。

3.2.4 陕西省党家村,质朴淳厚。

3.2.5 西藏江孜、翁达岗、盐井等古镇宗教色彩浓厚。

4.古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古镇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此外, 古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主要集中在对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

4.1 古镇的原真性受到破坏, 景区特色受到威胁。随着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强势城市文化的影响, 古镇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一是古镇原住居民大量外迁, 致使古镇旅游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面临丧失的危险;二是古镇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深刻挖掘和发扬光大, 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古镇的保护,特别是古镇作为历史村镇环境原真性(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问题日益凸现;四是古镇正面临过度商业化的危险。

4.2 古镇的旅游环境承载量与环保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古镇不断开发, 游客数量剧增, 游客的频繁出入, 破坏、干扰和冲击着古镇的生态与人文环境, 一旦超过其承载量,就会使游客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古镇旅游首先是注重其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的古镇甚至主动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4.3 古镇旅游策划单一, 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旅游需求。古镇文化旅游方式单一, 没有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策划。古镇缺乏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 致使当地社会和文化价值面临退失, 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古镇文化旅游内容较少, 不能满足游客观光、休闲、求知等多层次需求, 严重影响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4.4 古镇旅游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一方面, 古镇目前道路交通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差, 公共建设不配套, 古镇缺乏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 镇内旅游吃、住、行条件都较差, 致使旅游规模上不去, 知名度和效益均受影响。尤其是旅游旺季时, 各档次餐饮、住宿接待设施的贫乏成为游客抱怨最多的因素, 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另一方面, 古镇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 尤其是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建设规划和公民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制度还很缺乏, 由此导致古镇保护和发展投入不足, 一些古寺庙、古民居、碑刻等破损严重, 亟需维修。

5.古镇开发建设及保护的对策

5.1古镇开发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 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 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 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 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西部偏远地区的、处于开发初期或尚未开发的古镇可以采取此种开发模式。

5.1.2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 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 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 向银行借款, 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 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 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地理区位一般。

5.1.3 经营权出让模式。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 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 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适合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旅游资源较丰富;(2)距离中小城市较近, 具有一定的客源腹地。

5.1.4 社区开发模式。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 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开发模式是将古镇旅游资源作为个体

进行开发建设, 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 通过优化旅游资源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 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适合于这种开发模式的古镇应具备以下条件:(1)目前的开发现状良好,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距离大中城市较近;(3)古镇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较高。

5.1.5 综合开发模式。此种旅游开发模式可将上述几种开发模式混合使用, 其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处于宏观调控地位,进行战略管理, 把古镇的建筑景点、人文历史遗迹、民族风 情、农产品、土特产等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联合各方力量开发古镇旅游, 促进古镇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古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适合于此类开发模式的旅游地境内自然景色应十分优 美, 历史文化古迹众多, 民族风情多样。

5.2古镇保护对策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古镇居民渴望自身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他们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作为游客的观光区、市民休闲娱乐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载体,作为地方政府,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改造与开发。同时,他们希望能通过古镇来招商引资,满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经营者,他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其各方利益间充满着矛盾,应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间的矛盾。

5.2.1 对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古镇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的保护,还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深层控制力。

5.2.2 基础设施的更新。古镇最大的弱势是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改善居民环境应成为城市建设、历史保护的重要任务。

5.2.3 新旅游空间的外拓展。在古镇周边进行新旅游空间拓展,凭借空间转移实现分流减压,新扩展内容应避免与古镇区内雷同。

5.2.4 品牌塑造与特色发掘。为古镇空间注入新功能、与社会同步的文化发展策略和非物质遗产的继承发扬,是古镇发展的必然选择。如通过承办各种文化发展论坛提升古镇的文化氛围,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举办各种旅游节、文化展、民俗庙会,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适时引入艺术家的入驻等。

6.结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紫图.中国古镇图鉴[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

3.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陈建中.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j].现代经济讨论,2001,(11):57-59

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王雪梅.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 ,31(5):116-121

7.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4):377

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学思考 篇3

那么,对于这些硕果仅存的古镇、古街区、古村落、古建筑们来说,是保护重要,还是开发重要?是模仿其他古镇开发,还是打造自己特色?保护和开发中是个人情感重要,还是大众利益重要?是兼顾各方利益重要,还是政绩考核的GDP指标重要?……这些,就是一场场的博弈!

所谓博弈,即是选择,或者决策。它实际上是通过策略推估,寻求自己的最大胜算或者利益,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现成路径与独辟蹊径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又8.5英寸(大约1.435米)。这个距离,正是旧时电车所用的标准。而电车的标准沿用的是马车的轮距标准,就是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4英尺又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即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之间的宽度。今天,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助推器需要火车运送,又要通过隧道,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决定的。这样便形成了最后的结论:路径的依赖,决定了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而这个宽度竟然是两千多年前由两匹马屁股的距离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做许多事情都有现成的“路径”可依。这一方面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另一方面又会带来不少束缚。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因为拥有“路径”,即靠作为全社会通用模式的电脑操作系统软件而成为IT行业的大赢家。不过,拥有“路径”者毕竟是少数,并且也随时面临着新辟路径的挑战。对于没有“路径”者,要么按已有的现成路径走,要么自创路径。当自创的路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别人依赖的路径时,你也就成为了赢家。

在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路径选择问题上,博弈学给我们两种思考的角度:其一,充分享用先行者已经开辟好的现成路径,模仿别的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比如“修旧如旧”等等,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这样做的结果比较容易把握,可能不很成功,但不易出大错,举例说,效仿周庄和乌镇等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江南水乡古镇”)。我们若对应路径,是否就是走“四川水乡古镇”的路?其二,致力于独辟蹊径,开辟别具特色的路径。其结果不太易把握,可能很好,也可能出大错。走别人的路,还是创自己的路?或者部分走别人的路,部分创自己的路?多大程度上走别人的路,多大程度上创自己的路?……这就是一场博弈,值得我们当事者好好思量和把握。

二、“沉没成本”与三思而行

沉没成本,指无法收回的前期投入。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或者项目,必然会有种种的前期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在做下一步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前期投入。一方面,我们总希望前期投入不要白费,能够对下一步的进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可另一方面,常常会出现前期投入失去价值的情况,也就是说,已明确发现下一步应该朝另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照顾前期投入而勉强继续下去,那损失将会越来越大。而如果是为了尽善尽美而改弦易辙,则付出的代价不可预知,或许会比坚持下去的损失更大,也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改向还是不改向?这又是一场博弈!

在古镇保护和开发问题上,博弈论里的沉没成本问题,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怎么保护和开发,千万不要盲动,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要规划出好的方案和项目,尽可能减少“沉没成本”,尽量使所有的投入都成为有用投入;另一方面,一定要记住:开发项目和风格一旦定型,古镇一旦变成了什么模样,我们再想改变,不但会丧失大量的“沉没成本”,同时也就丧失了调整方向的灵活性,古镇很容易成为“死镇”。

三、个人情感与大众利益

人们做事和决策往往带有感情色彩。对于纯粹个人的事情,个人视角和感情色彩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对待像古镇保护和开发这样的公众项目或者社会项目来说,最好少带个人的感情色彩。例如,文物专家,多半主张尽量保持古镇原貌,少搞现代建筑;政府官员呢,多半会希望多搞开发项目,多招商引资。这又是一场博弈!

其实,文物专家并不反对搞好开发,他们只是担心古镇原貌遭到破坏;政府官员呢,他们也不会不支持古镇保护,只是心中总难免要把经济指标放在第一位。

这样来看,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既不能完全遵从于文物专家的情感需求,也不能完全服从于政府官员的政绩需求……我们应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大众最有益的原则,来确定保护与开发的方案。为社会需要而保护,为游客需要而开发!

四、策略博弈与特色开发

保护好古镇的古街区、古建筑、古民居以及民族传统、民间习俗等遗产,对保全人们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建设,对维护古镇今天乃至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选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我们该怎样为古镇开发定位呢?

博弈学里的策略博弈提示我们:处理任何问题时,我们都会面临多种策略的选择。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并选用优势策略。优势策略是指:不管别人怎么做,你都应该采取的策略。换句话说,优势策略就是:不管别人怎么做,这项策略给你带来的好处都要比其他所有策略来得大。举个例子——

每个星期,《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们,都会举行一个闭门会议,讨论和选择下一期的封面故事。而此时此刻,《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也在关起门来开会,同样选择封面故事。由于两家周刊的行动同步,双方不得不在毫不知晓对手决定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于是,两家杂志之间,展开了一场策略博弈。假定本周有两个大新闻:反恐问题和反腐败问题。编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哪一条新闻更能吸引报刊摊前的买主。在报摊前的买主中,我们又假定有30%的人对反恐问题感兴趣,有70%的人对反腐败问题感兴趣;而这些人,又只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变成封面故事的时候掏钱买杂志。如果两本杂志采用了同样的新闻作封面故事,则对该新闻感兴趣的买主就会平分为两组。此时,《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分析:假如对方采用反腐败作封面故事,我们采用反恐作封面故事,我们可以得到整个反恐市场,占全体读者的30%。假如我们也采用反腐败新闻,两家则平分反腐败市场,我们会拥有全体读者的35%。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反腐败新闻,是我们的优先策略。又假如对方采用反恐作封面故事,若我们也用反恐,就只会赢得15%的读者;若我们采用反腐败呢,则会赢得70%的读者。所以,在这个博弈里,《三联生活周刊》最终实行的优势策略就是:采用反腐败新闻作封面故事!

那么,在古镇保护和开发上,该怎样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呢?找准自己固有的原生态特色,以原生态特色为开发立足点!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保护好古镇原生态的特色,只有依托于此进行开发,才更容易取得成功。任何模仿和新造,都没有在自己原生态特色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开发容易取得成功。从这种角度讲,开发与保护是一致的。只要我们找准了古镇的原生态特色,只要这种特色鲜明,它就将是我们保护和开发的优势策略、不二选择!比如说,江苏周庄的“水乡古镇”特色,浙江龙门的“山乡古镇”特色……而同是水乡古镇,周庄定位为“商业型水乡古镇”,同里则定位为“居住型水乡古镇”……又比如说,浙江嘉善的西塘古镇,开发过程中严格保护好古街区,所有的企业、宾馆、娱乐服务设施,全部规划到保护区外。二千八百多户居民,依旧在古城区内,那里可见炊烟,可闻鸡鸣……这就真实地保留了古镇原有的生活状态。它的原生态保留了,它的特色就突出了,便会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如此说来,四川宜宾的李庄,是否可定位于“文化型水乡古镇”?邛崃的平乐,是否可定位为“集市型水乡古镇”?

五、协调博弈与多方共赢

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会有好多个不同的利益体,他们之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古镇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区,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拥护开发;另一方面,古镇是外地游客的观光区,他们希望古镇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不要随便开发。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呢,他们希望大量招商引资,促进GDP的快速增长;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呢,他们则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投资回报率,容易忽视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由此可见,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得不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作为地方政府,既要考虑以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把古镇完整地留给后人。如果只讲保护不搞开发,不担搞不活经济,还会使居民利益受损;如果一味开发轻视保护,又会对古镇造成“开发性破坏”。

博弈学的协调博弈,乃是充满矛盾和竞争的多方,必须协调和合作。合作对各方都有利,否则对各方都有害。虽然利益各方彼此间充满矛盾,但却可以统筹兼顾。就古镇而言,各方须要明白保护是第一位的。假如古镇遭到了破坏,各方利益都会遭受损害。周庄的保护开发方针是:保护古区,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兼顾各方利益,使古镇得以协调发展。从2000年起,周庄成立了“古镇保护基金”,确定每年门票收入的10%,专门用于古镇保护。这一制度,使开发与保护得到了统一,使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更长远的保证。

为了加快古镇的保护开发进程,兼顾好各方利益,地方政府还可以考虑让民间资本参与到保护、开发和管理中去。在确保“原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让他们购买或租用部分古民居、古建筑,政府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管理政策。从先行者的经验看,古民居、古建筑物,在利用中进行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

探寻古镇开发建设之路 篇4

古镇拥有完整的生命周期。以周庄为例, 1986到1995为导入期, 投入多但客流增长较缓;1996到2004为成长期, 投资多且客流增长率较高;2005到现在, 周庄古镇已超过使游客满意的承载峰值——200万 (按照测算得出) , 进入成熟期, 客流增长率较为稳定 (除了2010年因世博会影响而游客大增) 。进入成熟期后, 接下来就只有两种可能:进入衰退期或者开发一些新的娱乐活动并向周边扩张, 进入一个新的生长周期。见图1

资料来源:五合智库整理

在古镇的生命周期所处的各个阶段, 不同的古镇开发面临不同的重点。下面我们将从旅游开发中的几大要素和各阶段开发重点分析古镇开发历程中的关键点, 希望对今后古镇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应明确古镇的主题及客户定位

主题定位, 每个成功的古镇都拥有特色化的主题。如周庄凭借其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貌以及占60%以上的明清建筑, 确立了“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国外的古镇除了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 一般还赋予古镇以新的核心主题内容, 以增强游客的体验和进一步的差异化, 比如小说、影视、音乐、建筑、美术等艺术形态、滑雪等户外运动休闲、教育科研等、温泉或者冰瀑等养生度假、滨海湖泊或者雪山森林等生态旅游度假、宗教等。西班牙的蓝精灵小镇 (影视) 、法国的香水小镇、新西兰的皇后镇 (户外惊险运动) 、法国的安纳西古城 (恋爱之城) 、裸泳的芬兰浴室等, 都极具特色。

客户定位, 即确定古镇游客的特点, 包括收入、职业、地理位置、年龄及停留时间等。按照区位和资源特点, 我们可以将古镇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处大都市周边, 如江南古镇;第二类周边城市消费能力不足但自身资源非常好, 如丽江古城;第三类周边消费能力和自身资源均一般, 如四川洛带古镇。

以丽江、江南古镇、洛带为例, 三类古镇客群特点如下:一、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的古镇吸引的游客数量、停留时间和人均消费明显高于其它两类古镇。主要的客源为公职人员、高收入的退休人员。二、在大城市周边的古镇, 游客集中在学生和中高收入职员。而既无优质资源、周边城市消费能力一般的古镇, 客群则有两极分化趋势。三、除了丽江, 其它两类古镇自助游比例都占绝对优势, 应当为自助游游客提供便利的设施。而对于丽江一类的古镇, 梳理好与旅行社的关系非常重要。四、三类古镇游客的年龄段存在差异, 丽江的客群年龄较大, 江南古镇则以青少年、年轻人士为主。见表1

资料来源:五合智库搜集整理

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古镇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镇旅游的开发过程应当尤为重视古镇的保护。古镇保护, 包括建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

建筑的保护可以借鉴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做法。如制定保护法律, 划定保护区。为了保存片区的历史风貌, 采取整体保护, 包括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使古镇不会沦为被现代建筑包围的孤立景点。增强历史文物的可辨识性, 避免因新旧建筑的相似而使得古镇建筑混杂, 难辨真假。意大利有意使用与文物有明显区别的建筑材料, 让游客能够识别哪些是文物, 哪些是修补的部分, 让游客更能体会到历史感。确保新旧建筑协调, 如老城区确定建筑高度的绝对控制线。乌镇在一期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搬迁及产权置换, 将所有的高压、低压线等进行地埋, 还原古镇古风的原真性。对水泥街面进行石板铺设。

文化的传承则更为重要。古镇之所以经久不衰, 在于他是历史文化的精华浓缩。除了亭台楼阁, 古镇的文化存在于当地居民的点滴生活。游客不仅是为了去欣赏别致的建筑、秀丽的风景, 很多情况下, 他们渴望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韵味。所以在古镇开发中应该听取原住居民的意见, 不宜采取原住居民整体搬迁的做法。没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互动, 古镇会如一潭死水。当年丽江古城被指过度商业化, 原住居民的大量外迁难辞其咎。古镇的开发还应该充分考虑游客相对集中的活动空间和原住居民的生活街区, 还有两者共享与交流的场地, 使游客与居民各得其所。欧洲的小镇, 游客游览集中的区域往往就是历史遗址、风情老街等特色街区;市镇广场、教堂与商业街是游客与居民公共的场所。

古镇的保护中涉及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原有居民的安置。乌镇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二期工程采取“先整体搬迁, 后规划返迁”。拆迁房屋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拆改造范围达1.2平方公里。居民可以选择返迁, 由于民居产权已被旅游公司买断, 返迁居民必须按规定经营特色产品, 这样就有利于景区的整体规划。旅游公司招收了上百名不同年龄的老街群众到公司各个岗位工作, 对老街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对开发的部分商铺及游船等配套设施以低价定向分配给老街居民经营。在不影响风貌的前提下, 新建了两个旅游纪念品市场, 无偿提供给老街居民设摊近200个, 防止历史街区保护后商铺林立, 千篇一律经销同类旅游纪念品现象的发生。见图2

不同生命周期选择不同配套设施

在不同的古镇生命周期阶段, 配套设施的重点也不同, 我们围绕“食、住、购、娱”四大旅游要素进行展开分析。

食和购

购物与餐饮相辅相成, 但在古镇开发的不同阶段两者的配套各有侧重。

古镇导入期, 餐饮是重点。应尽量将有当地特色并且品质有保障的饭店如老字号安置在景区人流较大的地方。这样既能提高老店知名度, 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又能保证餐饮质量, 为游客提供较好的就餐体验。

古镇成长期, 餐饮和购物都很重要。餐饮的数量光靠几家老字号已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由于古镇面积有限, 此时可以建立适当规模的单独餐饮区域。由于景区餐饮属于目的性消费, 因此将其布局在非核心客流必经区。或者在古镇周围建立包含餐饮和购物的商业街区, 成为核心景区的有效延伸。增强景区吸引力、增加消费并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集中的餐饮区域通常安置在离古镇出口不远的范围内。七星美食街位于丽江古镇的西出口, 总长1373米, 其2006出租率实现了90%。

餐饮种类应实现本土化和多样化。一方面突出当地的特色食品, 并且建立餐饮品牌。50%的丽江游客均反映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安全保证的食品太少。而拥有7000万游客的法国有近800家本土连锁餐厅, 全国连锁餐厅的收入占餐饮收入份额的1/5。另一方面, 应尽量提供多种口味的饮食。一些古镇辐射较远, 游客餐饮习惯差异较大, 应尽量照顾到各个消费群体的需求。考虑到各类游客消费能力不一, 可以控制餐饮品牌档次及分布, 错开客流。如高端餐饮业宜安置在视野好、相对安静的地段, 比如丽江沿河而建的酒吧一条街 (可以看见玉龙雪山) 。

古镇成熟期, 购物成为重点。旅游商品一直是我国旅游开发的短板。2007年丽江拥有626家商户, 但区内商品收入仅占综合收入7%, 与发达国家的40%存在较大差距。旅游商品主要有各种中药材及制品、茶叶、花卉系列产品、珠宝、民族饰品及水果、民间工艺品如金属、雕刻、布艺、刺绣、饰品、陶器, 边贸旅游商品、美术作品、旅游出版物、科普旅游品。其中纪念品占91%。究其原因是缺乏龙头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品牌意识淡薄 (八成来自外地) 、无特色、附加值不高、产品两极分化。因此古镇的零售商品应当突出地方特色、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同时具有不可复制性。

商业街对客流量要求较高, 适合布局在客流量大的地点。如丽江四方街的商业街就主要分布在出入口等人气较旺的地方。2006年丽江全年接待游客460万, 拥有商业广场、商业街情况如下表。同时考虑到游客的消费特征, 即游客返回时购物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 一般应将部分购物场所安置在旅游路线的终点, 如汽车站区域或者商业区。见表2

此外, 有特色的业态形成聚集效应, 能够增强商业街区的吸引力和可辨识性。丽江的七星商业街和古城的出租率和租金远远高于其它商业区。古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值得注意的是七星街也做的很好, 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好, 位于两大景区即古城和香格里大道之间;二是形成了餐饮业态的聚集, 主打特色餐饮。而其他商业街则是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业态, 商业活动导向不强而未受亲睐。

资料来源:五合智库搜集整理

此外, 一些古镇的特色商品形成了规模效应, 后期可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市场, 在景区规划时应当统一考虑。如滇缅玉石城专营玉器,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翡翠玉石专卖商场。

住宿

合理安排酒店的档次。我国目前一些比较著名的古镇内的酒店房价范围分布大致如下图。除了丽江因为自身旅游资源特别优越, 吸引了很多高端游客, 酒店售价超过450元 (四星及以上) 的比例达到了30.51%之外, 其余旅游地四星以上比例基本都保持在10%以下。其中, 周庄和乌镇的酒店平民化现象更突出, 房价低于300元 (两星及以下) 的各为81.66%和86.37%。见图3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 古镇整体住宿水平上升。由以上数据可以见, 尽管目前各古镇酒店的档次还是参差不齐, 但是相比于2006年, 整体价位和档次都有较多提高。价位低于150元的客栈比例从87%降低到了40%以下, 丽江更是下降到了约10%。

在成长期, 随着客户群差异化的扩大, 需要提供各种档次的酒店。以丽江为例, 2006年古镇内有客栈236家, 客房2854间, 占总房间的87%, 价格为80元 (考虑8%的通货膨胀率, 折算到现在约为150元) 以下, 入住率为58%。三星及三星以上酒店的客源及经营情况大致如下。见表3

进入成熟期, 由于古镇承载力有限以及人们会议、休闲需求的上升, 高档酒店和度假村开始大量出现。以丽江为例, 06年丽江五星级酒店仅2家, 而现在这一数量已达41家 (艺龙旅游网统计) 。度假村从几乎没有到现在的72家, 其中包括国际高尔夫度假村、星光国际传媒度假村等一系列国际化品质的高端度假村。

酒店、度假村的布局在古镇的不同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考虑。古镇导入期酒店一般都位于古镇内, 以方便游客感受古镇氛围。进入成长期, 酒店开始向外延伸, 一般集群设置在汽车站、商业区附近, 方便游客出行和夜间活动。进入成熟期以后, 度假村开始大量涌现, 一般集中在古镇或离古镇不远生态条件良好的区域。以丽江为例, 约70%的度假村都聚集在丽江古城区内, 其余大部分环绕在离丽江10公里远的拉市海湿地公园。也有的古镇随着休闲生态游的兴起, 高端度假村开始与古镇保持较远的距离, 形成地域上明显的分块, 如周庄的情况。

娱乐

在古镇的导入期, 娱乐项目还显得不太重要, 而进入成长期以后, 游客体验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娱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单纯的观光无法有效留住游客, 乌镇一期观光工程完成时, 东栅景区的游客过夜率仅为1%。需要通过增加娱乐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吸引其多次消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发布的报告, 过夜旅游人均消费大约是不过夜旅客的3.16倍。古镇旅游的休闲娱乐主要分为三类:演艺等纯娱乐类别、文化创意产业和度假村。

高水平的演出能够有效吸引古镇游客, 延长停留时间。丽江古城“印象·古城”舞台剧, 约有50%的游客表示比较有兴趣或很有兴趣, 周庄2009年《四季周庄》累计上演204场, 接待观众逾12万, 同比增长22.25%, 门票收入达400万, 增长16.78%。直接留住游客近20万人次, 提高周庄客房入住率近4成, 带动全社会旅游收入增加超过5000万元。并同200余家旅行社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常年合作关系, 带动了周庄的交通、商贸、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 由于演出的素材来源于传统生活, 得到了原住民的热情参与。在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同时, 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古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也是增强游客体验性的有效方式。如周庄画家村自创立引进落户国内外130余家原创画家, 引落8家艺术品生产企业。2 0 0 9年古镇内艺术品市场销售达5000万元。

进入成熟期, 古镇面积的局限性问题凸显, 此时结合当地资源建设一些度假设施能够增强古镇的休闲度假体验。如乡村生态旅游的农庄度假、温泉度假村、户外运动休闲度假村等。生态、休闲、环保、健康的度假方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古镇也应当注意引入此类的旅游项目。

门票策略

这里所说的定价不是简单的给古镇定一个门票。定价不仅要增加收入, 还要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 (如教育、宣传) 。如法国的国有古迹对18岁以下少年实行免费开放, 每年9月的第3个周末向公众免费开放文化古迹、历史建筑和总统府、总理府、国民议会等国家行政机构。这些举措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景点的人气, 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让大家有保护古镇的意识, 也就能够大大减少维护费用。定价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价格和利益相关者的收益, 周庄2005年门票价格从40提到100, 直接导致旅行社“封杀”周庄。

资料来源:五合智库整理

从古镇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分析的话, 古镇导入期一般不宜收取门票, 只有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以后为了收入和控制人数, 才应收取一定的费用, 此时应注重参考竞争产品的价格。

选择合适的融资策略

古镇的开发具有投资期长、前期投入大的特点, 融资规划已经成为古镇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常见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九大类, 实际中应该根据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核心功能定位、投资额及建设期限选择, 也可以将各子项目分拆开来, 各自采用不同的融资策略。

传统的融资方式包括:商业信用融资, 如工程垫资、代销商品、门票抵扣、预售预卖、时权融资等;民间直接投资、经营权转让等。目前一些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旅游景区采用, 如股权投资, 随着“十二五”旅游业大发展的预期, 旅游景区的私募融资活动逐渐增加, 如IDG资本投资桐乡乌镇旅游, 中比基金投资江苏天目湖。而在基金募集环节, 也开始出现专注于旅游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乌镇模式:前期政府主导+后期股权融资。一期政府投资1.5亿, 2004年实现净利润3550万元;二期主要靠银行贷款;2006年出让景区51%的股份给中青旅, 打造景区——旅游服务——酒店一体化模式, 获得成功。2009年引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IDG, 增资完成后, 中青旅持股51%, 乌镇古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4%, IDG投资控股的两家香港公司合计持股15%。2010年3月, 乌镇启动香港上市工作, 计划分拆上市融资。

打包核心资产、景点收入从而谋求上市也是目前不少景区试图实现的融资方式。如前文中青旅计划分拆乌镇上市、井冈山旅游计划今年将少林寺门票收入等资产打包上市, 宝鸡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拟两年后在香港上市。但是目前国内对于优质景区的上市并不十分支持, 由于考虑上市后企业可能为获利而过度开发景区, 如乌镇的上市审批未获通过。此外, 未上市的公司在IPO时不能将门票收入纳入其业绩, 因此新的景区希望实现上市必须具备多样化、可持续的收入结构。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篇5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四川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大省,拥有巴蜀千年传统的遗风,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其中古城、古镇成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景点。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4000多座古城镇,聚集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一体,具有很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四川地质地貌复杂,建筑独具特色,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容了许多民族、异地域的差别文化于其中。

1、四川省古镇旅游资源概况

1.1川内古镇的特色

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交通上的不便却使许多古街古镇和古朴的民风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川内古镇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由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带来了许多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艺术,从而使四川古镇在外来文化和巴蜀民居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形如镰刀的铁佛古镇,状似蛟龙的“龙镇”罗泉古镇。

1.2十大古镇的空间分布与区位条件

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依据“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否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开发条件、规模”等标准,推出了黄龙溪、李庄城等“十大古镇”。

四川十大古镇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黄龙溪、安仁古镇距成都最近;上里古镇、李庄均位于各自的城区之中;阆中古城由于既是“古城”又是“古镇”,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对周边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2.1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如今古镇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许多旅游产品盲目推向市场,缺乏特色,造成同一区域内产品雷同;旅行社为使其旅游线路多元化,把很多古镇与一些知名景区捆绑在一起销售,游客到了古镇拍拍照就“走人”,对古镇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开发十分粗糙。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使古镇旅游的附加值低,重游率低,无法可持续。

2.2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古镇管理体制严重缺失,摆摊的、破门开店的、沿街叫卖的;有些古镇的店铺甚至还打出“放血大甩卖”、“全场一律三折”等现代化的广告词,古镇居民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淹没在现代化的商业氛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古镇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也不健全,亟待建设。

2.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目前,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展示参观,旅游活动单一,娱乐方式单调,游客花十几分钟便能把整个古镇逛完,游客缺少与古镇之间的互动体验,无法真切体会民风民俗,更缺少对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3、古镇旅游资源的规划

3.1度假旅游与休闲相结合四川古镇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郊区,可进入性强,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氛围,为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开发古镇旅游的同时,可以推出度假旅游或民俗体验旅游,充分利用古镇的大院,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3.2打造主题城镇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律,对同一地域范围内性质相似的一般只会选择其一。因此,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镇应按性质分成不同类型,在每个类型下找出其突出者,按其特点和优势打造开发,朝着主题城镇方向发展。欧洲很多小镇令人流连忘返,关键是有一个文化主题。

3.3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古镇旅游商品是指游客在古镇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具有古镇文化象征性或旅途实用性的有形物品。古镇旅游商品除了具有一般旅游商品的共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地方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古镇旅游开发必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客源市场的调查,了解游客需求,大力开发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如阆中古城的“张飞牛肉”。

4、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重点挖掘开发精品古镇

由于古镇的修缮维护工作的耗资巨大,而古镇的数量众多,以目前地方经济实力来看,是无法做到一一投资的。另外,在同一地区范围内,旅游者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产品进行购买,那么对于其他古镇投资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正确的开发思路,应该是在现有古镇中选择一些保存完好、富有特色、历史文化和风景结合较好的少数古镇进行重点开发。将这些古镇深度挖掘和重点包装,然后集体对外宣传,从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2建立旅游业的多元投资机制

这是古镇开发的核心。目前西部旅游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国家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

一、国有垄断、单位之间相互掣肘是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西部旅

游产业必须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向旅游业投资的政策或地方法规。

4.3形象定位形成互补,防止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虽然四川古镇有着相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是每个古镇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昭化古城是古战场的军事重镇,阆中古城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三国张飞大将镇守的风水宝地,而洛带古镇则是客家文化的集中营,而平乐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均区别与其他古镇,各自有典型的地方性。开发时我们应根据各个古镇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现有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定位,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古镇的发展潜力,改变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避免区域形象屏蔽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古镇开发 篇6

关键词:古镇旅游;SWOT分析;开发策略;青木川

一、引言

SWOT分析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1]。青木川古镇地处陕南丘陵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陵,海拔在680-1047米之间。青木川植被丰富,动物种类多样,其境内的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现阶段影响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利于古镇旅游制定合适的未来发展战略,实现青木川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优势。青木川古镇历史悠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军事重地。但此地比较闭塞,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民风淳厚,朴实。和谐、安乐的生活状态对游客是一种精神层次的体验和享受。特殊的文化背景让游客对这篇土地充满新鲜与探索感。丰富的文物古迹中,古镇明清建筑集中,与古街相映衬,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距古镇不远的阳平关镇,大安镇溶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白龙湖景区,马家山国家级自自然保护等可以联合拓展市场。

2.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劣势。古建筑在维修后与房屋古老风格形成巨大反差,与古街风格形成冲突。古街部分房屋居住功能衰退,由于历史和时间的积淀,木制结构的房屋不仅危害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还破坏了古镇风貌。其次,建筑污染与破坏严重。古街房屋间隔空隙小,加上许多建筑都是木制结构,房屋存在火灾隐患。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落后,垃圾污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木川旅游业的发展,限制了古镇旅游客流量的进一步增长和旅游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3.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机遇。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青木川旅游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促进青木川古镇旅游的发展。青木川可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与周边县市互补的优势,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4]。青木川古镇于2001年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青木川古镇斐声遐迩,引来大批文人墨客,现已成为汉中至九寨沟线路上的重要景点。2007年开通的西安至汉中、西安至宁强的高速公路,提高了青木川的可进入性,增加青木川的客源并改善交通条件。

4.青木川古镇旅游发展的威胁。青木川旅游业主要面临来自全国其他同类型旅游地的巨大挑战。与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城相比,青木川的旅游知名度也不高,要形成品牌效应,在众多古镇旅游中脱颖而出,青木川要走的路还很长。汉中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青木川旅游业的发展进程。目前古镇旅游正面临着旅游产品同质化,旅游内容单一的普遍问题使青木川很难走出自己的道路与其他古镇实现错位发展,是青木川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5]。

通过对青木川古镇旅游进行SWOT分析,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青木川面对区域竞争等客观条件的障碍,要善于迎接周边地区的挑战,充分抓住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的机遇,把青木川建设成为人们外出旅游首选的文化古镇。

三、青木川古镇旅游的开发策略

1.保护现有遗址,进行适度维修。回龙场古街、魏家大院应实施保护其原有风貌的措施,从外观整体上来改善建筑。对水泥墙面进行装修,和对古街到辅仁中学上的一排养牲口的圈影响了古镇形象,外围已经破损,而且散发出恶臭,应该进行拆除,或统一重建。老街各重要景点应在不破坏建筑的情况下挖掘其价值。对于存在危险的房屋,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居民情况,统计危房户数,请专业人士设计并修整房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3]。

2.建设公共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地震后阳平关到青木川的道路被毁[4],应尽快解决交通这一大难题。加强公共卫生间的修建,在已建成的停车场旁修建星级卫生间,完善配套旅游设施,并在农贸市场建厕所,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需要。建造仿古客栈吸引游客入住,以为房屋时木制结构,而且住在里面可以感受到亲近古色古香与在大城市建筑风格的不同,体会到宁静的气氛。

3.开发旅游纪念品,促进旅游者消费。出售土特产品,如黑木耳、香菇、各种野山菌、野厥菜、土蜂蜜,各种野菜、土酒、腊肉、土漆、天麻、柿饼、黄连、板栗、老鹰茶可以包装出售,或直接在市场出售。制作手工艺品,手工鞋垫、手工布鞋可以让当地农民直接出售给旅游者,也可以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出售这些纪念品。还可以制作缩小版石磨,可放在屋内当装饰品。小的簸箕和小的竹筛应做成真实版和缩小版,可以当厨房家具,小的可以当装饰品,非常别致。

4.加强旅游宣传与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征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不同策略的宣传。对近程或过境的游客以休闲度假为主。远程的游客以资源的独特性和传奇色彩作为出发点进行宣传。集中资金和人力,力争以有限费用获得最佳效果。可以请一些摄影师或者文学家来这里采风,将摄影作品制成手册或者海报,在互联网或者西汉高速,以及四川、甘肃到青木川的途中展示。并建立青木川旅游网站,利用网站彩页吸引摄影爱好者[5]。

四、结语

青木川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抓住机遇,规避或解决威胁,避免或弱化劣势带来的不良影响;利用政府政策、特殊文化背景优势拓展客源市场,依据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多角度开发旅游地,才能推进古镇乡村旅游的快速、持续与协调发展。(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39-340.

[2]http://www.nqly.cn/Html/huangjinzhou/181452143.html.

[3]張雪丽.古城镇的开发对策与建议——以凤凰古镇为例[J].商业经济,2009,340(12):110-112.

[4]张建勇,宋书巧,王晓丽.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38-1040.

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探讨 篇7

1 黑井古镇概况

黑井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 距昆明市200千米, 州府楚雄75千米, 禄丰县城98千米。镇区海拔1540米, 年平均气温18.7℃, 年平均降雨量857毫米, 气候适宜。黑井镇地处金沙江右岸支流, 龙川江中游河谷地区。龙川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绕经元谋后注入金沙江。因河流深度切割, 形成千峰耸峙、一水中流的地形特征。黑井, 是曾经的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黑井因盐而盛, 又因盐而衰, 在制盐的兴衰中使黑井镇成了一座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名镇”。

2 黑井古镇现有旅游资源

2.1 历史悠久的制盐文化

黑井产盐的历史悠久。传说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 彝女阿招在黑牛的引导下, 发现河边山脚处有卤泉自然溢出, 从此, 黑井先民采卤而食。从近十年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得知, 黑井在3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此劳动生息。在青铜器时期, 黑井人掘池储卤, 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到南诏时期, 掘池汲卤, 用釜煎盐, 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由于盐对一个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元代时, 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于明洪武年间, 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 直隶于省;到解放前, 黑井设场务公。经过数百年发展, 到清朝, 黑井盐业达到鼎盛, 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由于当时家家制盐, 煮盐产生的气体聚集到田边路边的沟里, 久久不散, 使黑井多了个雅称——烟溪。直到现代海盐的“入侵”, 使昔日富甲一方的盐都, 因失去支柱而走向衰落。斗转星移, 沧桑变迁, “盐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但制盐所用的古盐井、煮盐灶户等却保留了下来。

2.2 灿烂多元的建筑文化

黑井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庙宇、牌坊等建筑和大量文物, 风貌依旧, 历史纹脉清晰, 特色鲜明, 被誉为“蒙尘的贵妇”、“明清社会活化石”。黑井的民居静静地坐落在龙川江两岸, 红石条铺成的古街巷悠远寂静, 路两旁的民居均有铺台, 似乎还在等待着来往的马帮光顾。由于盐的经济地位, 各地的商贾均汇集于此, 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 至今黑井仍保留有多处古建筑群、单体等。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元、明、清石塔5座, 现存3座;碑刻现存32块;石牌坊5座, 现存2座, 寺庙56座, 现存11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武家大院、黑牛盐井、七星台、大龙祠、节孝坊、孔庙、飞来寺、五尺道、和尚坟、安庆堤等。

2.3 古香古韵的民俗文化

黑井人口主要由汉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构成, 多民族在这个古镇里共融共生, 形成了古镇多元化的宗教、饮食、习俗等, 传统节庆保留下来的有“二月八”、“民间祭盐龙祖仪式”、太平会、火把节、洞经会等。当地还有不少特色小吃, 如稀豆粉粑粑、灰豆腐、牛干巴等, 以及 “八八”宴席和“八四”家宴等。

3 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1995年8月, 黑井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因此, 黑井知名度逐步提升。2004年被列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全省6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之一, 被楚雄州州委、州政府破格命名为州级文明城镇。同年9月, 通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 获准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9月, 被评为云南十大名镇, 10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1 黑井旅游市场现状

黑井古镇是云南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被称为“千年盐都”。黑井最具价值的客源地是滇中及附近地区, 即昆明、攀枝花、楚雄、玉溪、大理等城市。游客多是散客和自发组织的小团体, 缺乏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过程。据统计, 2001年 (1—12月) 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 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1.9万元;2004年 (1—8月) 黑井古镇共接待游客5.3万人次, 旅游门票总收入为15.9万元;2010年 (1—6月) 黑井古镇接待游客7.6万人次, 门票收入65万元, 占禄丰县旅游人口总数的7.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黑井古镇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黑井主要游客为省内游客, 主要是景点观光游以及休闲度假游两种类型。

3.2 配套基础设施现状

到黑井旅游的路线较为单一, 只有火车和汽车两种选择, 在昆明还没有直达黑井的汽车, 中途需在禄丰县城或楚雄转车, 较为不便。最为方便的方式就是在昆明乘坐去攀枝花的火车, 在中途黑井站下, 路途较为遥远, 用时相对较长, 需要6个小时左右, 并且火车只有来去分别一趟, 使安排游客出行时间不灵活。黑井的住宿旅馆较多, 价格也相对便宜, 但大多数条件不符合标准, 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多为家庭式客栈。

4 对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探讨

黑井古镇的旅游正在逐步发展, 然而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以后, 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破坏。特别是有着浓厚制盐历史积淀的黑井古镇, 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开发古镇旅游资源的同时就应该确定一系列的保护管理措施, 来确保古镇的发展与保护。

4.1 以保护古镇为前提,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观

国外对古城镇历史的发展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完整保护古代城镇原貌, 再现昔日情景, 如美国的威廉斯堡;二是保护古城镇特色, 展示传统风貌, 也不排斥现代生活的介入。以黑井的实际情况来看, 黑井人世代生活在这里, 所以应实施“保留古镇的传统风貌, 在旅游中谋求发展”的保护模式, 划定保护区范围, 提出对古建筑保护的政策以及措施, 提出新建建筑、改造建筑、景观小品等的设计方案, 对居民进行引导, 使古镇在保护的同时得到发展。

旅游虽然说是少污染的产业, 但是随着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以后, 各种污染与破坏也接踵而至, 所以在边发展旅游的同时, 应该同样做好保护工作, 保护古镇遗迹, 保护生态环境。

美国哲学家诺顿认为生态危机在实质上表现为人类文化观念的失误, 人类文化的历史性展开实际上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延续。哲学家拉兹洛则认为, 文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决定性力量, 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言, 在它背后是由一种文化支撑着, 这就是西方主流文化所坚持的:人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才征服并控制自然。国内学者余谋昌也指出, 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 文化不但影响着人类社会, 而且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超越产生的结果, 文化的产生则又改变着我们的自然环境, 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 从而在思想上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所以如果想要实现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就要从文化上下手。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也就是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文化以生态学为基础, 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依赖性、系统整体的平衡性以及有机性, 包含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古镇旅游开发伊始, 就应该充分对古镇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开发, 杜绝开发过度。绝对保护好古镇里的文化遗产, 提高环保意识, 从规划阶段就开始杜绝或减少污染或可能存在的污染。加大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力度, 使居民以及游客自觉爱护古镇生态环境。

4.2 提高古镇知名度, 品牌营销与区划合作

黑井的文化旅游优势明显, 特色突出, 但由于对外宣传乏力, 其知名度还不高。对此, 应充分利用各种方式, 广泛对外宣传, 提高知名度, 比如用现代传媒方式, 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方式进行扩大宣传, 还可利用各种博览会、展览、电影等渠道进行宣传。根据黑井古镇的特色生产以及特色产品, 生产出系列旅游产品, 还可以通过特色产品的营销来提高知名度。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 还应该与周边各景区进行区划合作, 打造出成线、成网、成片区的旅游区域, 吸引更多游客资源。

4.3 有效的管理经营模式, 保证长远发展

常说“三分规划, 七分管理”, 可见无论是做何种规划, 管理都是极为关键的步骤。要真正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必须理顺体制, 激活机制, 这才是旅游长远发展的根本出路。古镇旅游应有自己的运行机制, 作为古镇旅游开发的实施主体, 在招商引资、宣传促销、文物保护以及房地产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应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旅游业的发展如果光是靠门票收入是不可取的, 所以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化经营模式, 加大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力度, 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 增加消费。建立与古镇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制定相关管理条例与法规, 严格按照各种规定进行有效统一的管理。

4.4 重视本土化保障, 提高当地国民生产总值

黑井农业人口众多, 应该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发展以旅游服务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使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观光、休闲、娱乐、吃住、交通、购物的旅游商业, 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本着关爱民生的原则在对古院落等开发时实行各种惠民政策, 引导居民学会利用古镇的旅游资源致富。同时, 应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 使更多的古民居、文化遗存资源被开发利用起来, 并为古镇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应做好镇内基础设施建设, 使居民都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 让居民首先对自己的居住地产生好感, 使居民作为最为真实最为庞大的广告宣传载体, 才能更多的吸引外来游客以及投资。

5 结 论

古城镇是中华灿烂文化的最直接载体, 所以古镇的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 宁可发展慢一点, 也不能利欲熏心的胡乱大规模开发。黑井作为盐文化古镇,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当做好对古城风貌、各种遗迹的保护, 实现保护中的开发, 还要均衡政府、商业机构、居民等各方面的利益, 才能做好黑井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景慧,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振发.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J].中国环境管理, 2003 (10) .

[3]黄茂军.过度开发下的自然文化遗产[J].经济观察报, 2005 (2) .

[4]王红, 冯卫红.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探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5]明庆忠.旅游开发影响效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6]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古镇开发 篇8

体验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1999年出版《体验经济》一书,对体验经济进行了论述。他们将体验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约瑟夫·派恩指出“所谓体验从本质上说就是指人们以个性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值得回忆的事情。”[1]它展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而旅游业是最能彰显体验经济特色的产业。因为体验就是顾客的亲身经历,而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经济。在旅游活动中顾客需求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与感受,可以是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或者精神上的。也就是顾客或者旅游者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从而获得各种感受来满足其求新、求奇、求异、求美、求知的旅游需求。因此可以说旅游体验就是旅游者通过与外界的联系获得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在体验经济下,旅游业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因为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够像旅游业这样更能适应体验经济时代。

二、河下古镇介绍与开发现状分析

河下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之美誉。运河经济时代的中国,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作为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淮安鼎盛一时。有“进士之乡”、“盐运要冲,漕运重镇”、“美食之乡”等美誉。清末,由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2]近年来,古镇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正视,现在已有很多古民居古店铺得到修建,历史文物也在逐渐被挖掘和保护,它拥有很多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规划与管理滞后、项目创新设计不突出、体验生动性不足、对古镇文化资源利用保护不够、可进入性较差、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够等问题。文章运用ASEB(活动Activities环境Settings体验Experience利益Benefits))栅格分析法对河下古镇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见表1)。[3]河下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开发中,融入体验理念,能够将古镇生活更多更真实地展现给游客,使游客深刻地了解古镇的生活方式,同时在体验中对古镇历史文化有较深入理解,认识自我生活以外的世界,得到更为深刻的生活启示。但河下古镇旅游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因此如何提高古镇体验旅游开发的水平,加强古镇建筑与文化资源利用保护,增强古镇旅游内容的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古镇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三、体验视角下的河下古镇旅游开发

河下古镇的开发首先要挖掘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内涵;然后对旅游市场进行调查,确定目标市场;最后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根据旅游产品的特征,遵循市场导向、系统协调、特色、结构化、布局合理、综合效益等原则,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文章依据体验开发理念,从九个层面即“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六要素,以及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当地居民、环境等因素,对古镇开发提供以下开发策略。[4]

(一)体验旅游开发的“食”要素。

中国人有句老话讲: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饮食文化始终伴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够体会到它的深远影响,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世界文化中一朵绚烂的奇葩。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淮扬菜素有“僻壤乡蔬登国宴,只缘清淡令人思。”的美誉。河下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可以借助于淮扬美食的名气,发展淮扬美食养生游。我们要举行淮扬美食节之外,还需要在美食创作上去不断努力。重大节日期间河下古镇去举行游客自主创意美食活动,美食营养搭配学习和比赛。让他们去参与进来,不仅可以品尝到这里的美食,还可以娱乐其中,在互动中收获更多的乐趣,深度体验淮扬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体验旅游开发的“宿”要素。

住宿是游客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游客通过休息放松来恢复体力,以利于第二天的旅游活动,所以旅游目的地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很重要的。河下古镇作为旅游目的地,不仅要提供足够数量和标准的星级宾馆,更要提供反映地方特色的民居环境。对于星级宾馆,要为游客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客人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体验主题、围绕主题服务、重视细节服务、满足情感需求。对于特色民居,要反映地方特色,古色古香的建筑、小桥流水、刺绣、纸灯笼、室内明清时期的家具,尤其是能够体验古镇“进士之乡”的书房、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声,闻着淡淡的花香,外加一些悠扬的音乐将游客带进无尽的遐想之中。游客住在这样的宾馆里不仅可以感受明清时期的民俗和民风,而且可以被河下古镇的文化气息所感染,从而放松身心。

(三)体验旅游开发的“行”要素。

交通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必要条件。“行”主要体现在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河下古镇,地处淮安市楚州区,交通发达,但河下古镇的可进入性较差,这就可以通过政府调节,增加直达古镇的班车和线路。同时这些交通工具可以布置得体现河下古镇文化特色,让游客在到达古镇之前就可以对河下古镇有初步的了解。进入古镇之后,游客可以借助于双脚步行,河下可以设有自行车、黄包车、轿子、马车等一些传统交通工具租赁处,使交通工具体现古镇风味,既能与古城协调一致,又能使游客深切地感受河下古镇文化特色。

(四)体验旅游开发的“游”要素。

游玩观光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旅游者最看中的内容,也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终目的。科学合理地组织游览路线,是有效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高体验旅游质量、挖掘体验旅游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河下古镇旅游文化资源深厚而丰富,如“进士文化”、“美食文化”、“漕运文化”,“中医文化”、“盐运文化”、“名人故里”、“闻思寺文化”,可以通过建造“淮扬菜陈列馆”、 “殷家码头”、“松竹草堂”、 “河下进士陈列馆”、“山阳医学会馆”、“素食文化”等等,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旅游产品组合,从而给游客不同的旅游体验。

(五)体验旅游开发的“购”要素。

游客在旅行游览过程中往往会购买某些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的一种回味或记忆。河下古镇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承载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珍藏价值,促进旅游者对古镇历史文化的认知,推动古镇文化的传播,促进古镇旅游经济效益的增长。如纸扎、泥塑、刺绣、文楼汤包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同时,为使游客在河下的旅游体验长久地保存下去,可以提供一套全程体验参与的流程,让游客参与到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活动中,并将其制作的物品作为纪念品赠送或者出售给游客,加深游客对河下古镇的感知与印象。如:纸扎,可以让游客参与到纸扎的学习中去。亲手扎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并可以购买带走,作为纪念。泥塑,可以让游客感受泥塑的制作工艺,参与到泥塑的制作中来,游客可以购买自己制作的泥塑也可以选择工匠师傅制作出的艺术品。

(六)体验旅游开发的“娱”要素。

“娱”在体验旅游中是—个重中之重的环节,在旅游中更加强调参与性。河下古镇现有的旅游产品在这块缺乏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古镇本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让游客参与进来。因为河下素有“进士之乡”的美誉,笔者认为可以发展“科举体验旅游”。在游客进入古镇之前设置一场类似于科举的考试模式,让游客身着明清时的服装,坐在和明清时一样的考场里,参加一场“科举考试”。当然,这里的考试内容可以有所创新,比如河下古镇的历史文化等。获得前三名者,也可以体验“三甲游行”。古镇设有专门的有鼓乐队的艺术团,不仅仅只是为这些“状元”助威,同时也为古镇的游客上演各种能够彰显古镇文化艺术的节目。还可以对古镇进行古街重现,呈现明清时期的生活方式,古街,当铺,小吃,商铺……游客可以穿古装穿梭在古街之间,感受古时候的生活气息。

(七)体验旅游开发的“社区”要素。

旅游地的社区环境也是影响游客体验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旅游活动得到当地社区人的支持,其效果会明显上升。好客的主人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口碑以及古镇文化的传播,旅游经济的发展。河下古镇在体验旅游设计的过程中要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体现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围,让游客体验古镇淳朴的民风和村民的热情。

(八)体验旅游开发的“服务”要素。

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贯穿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中,服务质量的高低以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为衡量标准,而游客的满意程度与旅游地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质量、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服务人员进行高标准的要求非常重要。不仅要对服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标准的严格要求,还要规范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提高服务人员思想文化素质。对河下古镇的服务人员统一管理,体现在统一服装,统一服务标准,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客人的需求。

(九)体验旅游开发的“环境”要素。

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于一体,塑造古镇环境。视觉所感受的画面真切实在,距离人的生活经验较近,容易引起联想,促进理解,进而产生美感共鸣。如净化设计,要注重环境整洁有序,美化设计,要注重环境街道、小巷、河流、建筑的美化设计,体现古镇的幽静之美,文化之美。听觉拔动人们感应的心弦,与人的情感反应联系紧密,诱发美感共鸣。古镇要注重鸟鸣禅语、溪流、民歌声音的协调。嗅觉是以鼻内嗅膜的感受细胞去接触挥发在空气中的物质,它具有直接接触客观对象的物质属性。发扬古镇养植花草的风俗,对花的品种加以选择,使古镇四季飘香 ;植种草皮,使小镇鲜花芬芳的同时,也有青草的清新,刺激嗅觉,使人心旷神怡。触觉可以强化视听形象以达到生理美感与精神美感的统一。古镇小桥的设计、小路的设计要古得真实,古得有韵味。

四、结语

体验经济下的旅游就是让游客在特别的旅游中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本文立足于体验经济与旅游的结合,运用ASEB删格分析法对河下古镇体验经济旅游进行分析,尝试采用一种新的开发方式来使河下古镇旅游得以优化和提升,对河下古镇的旅游发展能够有一定的开发指导意义。并且本文从食、住、行、游、购、娱及社区、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体验旅游开发建议,使得古镇旅游开发更有序,更趋精品化,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古镇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同时也要求古镇的开发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塑造优秀的旅游产品体验。本文从体验经济理论出发,分析河下古镇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用于河下古镇旅游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体验经济,河下古镇,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夏亚良;鲁炜等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叶超.江苏河下古镇开发经济可行性及风险性论证[J].经济师,2009

[3].师千友,武一闻.基于ASEB栅格分析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平遥吉城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8

江浙古镇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篇9

古镇的开发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对当地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连带作用。主要体现在:

1.古镇当地居民月收入状况。塘栖和安昌由于仍处于开发建设之中, 还未形成规模化的旅游经济模式, 景区旅游收入只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而对于建设完善的西塘和乌镇来说, 经济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可观的, 景区的收入已成为当地居民收入最重要的部分, 由此可见, 古镇开发确实具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2.物价水平及商业模式方面。在调查走访过程中, 我们明显感觉到西塘和乌镇的物价高于塘栖、安昌, 相较于后者, 前者在旅游产业经营上范围也更为广阔, 除了基础的特产、纪念品销售之外还增加了民间艺术表演 (如乌镇的船演、西塘的戏剧演出) 、工艺品、民宿、成规模的饭店等模式, 对游客来说消费方式更为多样化。

3.道路交通状况。道路、交通状况或许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 西塘和乌镇古镇内道路错综复杂, 连接着硕大景区内的各个景点, 景区内的商铺、饭店、旅馆等在融入古镇气息的同时得到了很好的规划, 西塘的酒吧一条街、乌镇的民宿一条街就是旅游规划最好的佐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塘景区内与古镇周边经济环境的落差, 从汽车站到西塘古镇的路上, 看到的是嘉善城镇化的经济, 与古镇内的繁荣热闹产生了极大的对比。

但古镇的开发并非是想象中的一马平川, 其中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挑选了几个主要方面给出建议:

1.居民存在显著利益分化, 还要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由我们的调查所知, 古镇的开发给各利益群体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因而各群体反应并不一致, 但大多数人对古镇开发是持有欢迎和肯定态度的。而对于少数利益受损者, 我们应带着“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的责任感和关怀, 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脱离眼前经济困境, 与其他居民一起分享古镇旅游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2.提高社区参与程度, 以增加古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居民社区参与是指把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居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进入到旅游开发、决策、规划、利益分配等涉及旅游发展事宜的体系中, 这对于旅游地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开发的基础是居民的参与, 他们是提高旅游地服务质量的根本保障, 为了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要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因此古镇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虚心接受居民的合理化建议。同时要形成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扩大利益分配的受益面, 在利益分配的对象中加入广大居民, 就能大大提高居民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古镇旅游的服务质量。其次, 如果没有当地居民的经济建设和参与, 游客只能看到一个空洞的、了无生气的会馆群落和古街而已, 没有当地的生活氛围。古镇旅游和休闲不仅失去了其居民所独有的生活氛围和气息, 还将失去原有的也是最宝贵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3.应重视“农转非”政策带来的问题。由调查所知, 古镇的开发给部分居民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 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安置办法还需要改进。保障体系不完善、补贴标准低、再就业率低等是主要的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同时, 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由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统一管理农转非劳动力, 根据其就业能力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 帮助失地农民尽快就业, 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切实解决他们生活生产的各种实际问题。

4.行政区域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 不利于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中还发现, 由于行政分割等原因, 核心景区未能与周边景区和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其他乡镇形成很好的合力, 共谋发展。古镇的旅游开发, 还没有与附近景区和旅游资源形成一个互动的旅游圈, 还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小景区, 仅靠古镇内部一条老街的核心景区, 旅游容量有限, 游客进得来, 散不开, 游客普遍反映逛完“一街七巷子”就无处可去了。

以上现象需要各方进行积极充分的协商, 打破行政壁垒, 实现平等的无缝对接。期望古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解决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也希望其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本地旅游开发规划、实现旅游管理时参考、借鉴。

摘要:为了帮助地方政府了解社会影响, 使居民关心的问题和情感倾向成为旅游开发者和政府制定者引导旅游地的发展重要考虑因素, 从而增加古镇的价值, 减少旅游副作用与当地居民的冲突, 引导旅游业向双受益的方向发展。我们针对塘栖、安昌、西塘、乌镇四个古镇展开调研, 并提出相关制度建议。

关键词:古镇开发,当地居民,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周玲强, 朱海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以乌镇为例[J].浙江统计, 2004 (5)

黄河千年古镇—青城的保护与开发 篇10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座古城镇—青城。青城镇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距离兰州市区90公里,距白银市30公里。青城又称条城,三面环山,北靠黄河,水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众多。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自古以来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水陆码头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处,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唐宋元明时期这里曾是边防军事重镇,根据史料《甘肃通志》、《兰州府志》和《榆中县志》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条城”又称为青城。

青城历史文化悠久,历代文人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这里文教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据统计,青城在科举制度时,先后考取了11名进士,其中翰林1人;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青城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的书画家白元文、李公善、高炳辰、王元、高士林,诗人顾名、罗经权、杨绍玠,教育家张锦芳、张兆熊、张照南,地理学家曾成睿,剧作家李干城,针灸学家高涵九,甘肃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杨巨川等。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明末清初,青城就生产水烟了,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水烟作坊已有2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使青城形成了独特的水烟经济。水烟业的兴起,推动了古镇青城加工制造、商贸交易、教育文化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古镇青城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形成了古镇青城独特的水烟经济文化、民居民俗文化、家族宗祠文化等。

2 明清古迹陇上平遥

青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至今的有60余处古民居建筑群落,高氏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以及大量的碑碣石刻等,都是青城古镇历史兴衰的实物佐证。古建居群主要分布在城河、新民、瓦窑、东滩几个村落,其中城河村分布最为密集,约占古民居数量的80%。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被认定为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和几十处民宅四合院等。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高氏祠堂坐南向北,耸立街心,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厅、雨廊、大殿组成,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大殿里面悬挂着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的匾额。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祠堂保存得相当完好,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城守备军指挥司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为四进庭院式,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现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

罗家大院为明清时期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造型古朴别致,气势宏伟肃穆。清一色的青砖木楼,桐油老家具和物件。院落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及石桌、石门墩、石鼓等,二进院子陈设有传统手工纺线、织布、刺绣的工具。后院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

我国北方民居大多属于院落布局格式,这种住宅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南北向的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左右建东西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青城民居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砖木结构,有五堂三厦、五堂五厦、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明清时期,由于青城水烟业的兴盛,京津山陕一带的商贾汇聚于此,使青城民居建筑不仅吸收了京津、山陕、关中等地建筑风格特征,又融合了西北陇原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因而显得朴素典雅,厚重严谨,古风犹存。青城后街旁的一条老巷子——直街巷,是四合院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四合院多是由于水烟制作而发达的人家建立的,时间久的有200年左右了。这里明清建筑古迹众多,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因而青城古镇又被誉为“陇上平遥”。

3 人文环境环保发展

在历史佐证不断消亡的今天,保护和研究青城古镇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现代化新农村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建设性破坏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些古建筑的居住者便会拆除或者更改一些老建筑及其设施,如果这种局势不加以控制或是正确地管理引导,按照当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标准模式去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青城古镇或许将不复存在。

因此,对青城古镇的科学建设与保护开发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青城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提倡鼓励坚守院落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乡土文化模式。依据《文物保护法》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对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列中来,使现有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2001年开始,地方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氏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保存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貌。2004年青城镇古建民居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5年中日绿化交流基金“榆中受援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此后两年间,该项目在青城镇造林2000余亩,增大了青城的绿化面积,传递了绿色文明与中日友谊。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体现出科学建设、有机更新的发展宗旨,既保持了古建民居群落原有的文化资源风貌,又赋予其新时代城镇建筑的特征。

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当地的民间艺人及其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挖掘,收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升当地文化的软实力,对于推进青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当地其它经济的发展,培植并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内容,积极创建集古镇旅游、观光休闲、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使青城古镇成为历史文化的青城、民俗民居的青城、田园自然的青城、环保生息的青城。

青城古镇,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农产丰饶。适宜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水稻、荷花等。有千亩稻田、百亩荷塘,以及高架大棚西瓜、庭院葡萄和日光温室蔬菜等设施农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产业内容。盛夏季节,漫步在田间池旁,柳绿荷红,蛙鸣稻黄,领略到黄河谷地的田园风光,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09年,青城古镇又被列为国家级特色旅游乡镇,成为镶嵌在黄河上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4 结语

一条条老街见证着世事的沧桑,一座座宅院诉说着家族的兴衰。青城古镇的会馆戏楼、庙宇殿堂、书院家祠、民居宅院让人流连忘返,青城古镇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彰现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丽。黄河臂弯,田园风光,品味地方乡土人情;人文环境,生态环保,领略文化旅游胜景。

摘要:甘肃省榆中县青城古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通过对青城古镇的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其古建筑群落具有鲜明的西北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因此建议对青城古镇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保护重在强化古镇的院落生活空间,修葺并完善传统建筑样式,保持地方人文资源风貌。

关键词:青城古建,历史文化,保护开发

参考文献

[1]白贵怀.青城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32

上一篇:干栏式建筑下一篇:景德镇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