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2024-06-29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精选十篇)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1

(一) 农村教育发展速度放缓, 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009年1月初, 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 其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①这种现象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的衰退。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大量优秀教师跳槽去城市中学, 农村师资流失严重;国家资金投入低、教学环境差;大学学费太高, 一个农村家庭拿出几年的收入才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即使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 毕了业却难求一职。这就加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 也必然要影响到农村的高中教育。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调查, 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 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高楼大厦需要基石, 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 只接受过初中以下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远不能适应在城市就业的需要, 即使就业也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从事收入较低的简单劳动, 此次农民工大范围失业, 根源在金融危机, 但和农民工自身的劳动技能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中, 两代农民工的谋生技能并未发生质的飞跃。大部分农民工初中毕业, 小学毕业的也有相当的比例, 这决定了其从事的行业和应对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 加之各级部门一直疏于对他们的培训, 危机一来,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他们。即使重新回乡劳动, 靠一双手也建设不了新农村, 得用脑力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二) 教育方向的偏差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城市化的问题非常严重, 整个农村教育严重脱离农村实际, 教学内容完全追随城市, 最终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逃离农村。学生这种单一的求学目的, 以及学校单一的办学方向, 导致的问题非常突出。大多数农村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以“考大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之后, 除了具备一些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以及较高的应试技巧之外, 别的什么都没有学会, 他们不管是回家务农还是出门打工, 可能还不如那些上学少的孩子。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孩子继续读书, 有些不是上不起学, 而是觉得孩子读书没用。

(三) 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内容难以适应新农村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技能培养主要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不断扩招,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日益萎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给职业教育的拨款较少, 导致了许多农村职高办学条件较差, 专业实验设备、仪器和必要的实践场所不足;职业教育的师资缺乏, 多为师范院校毕业生改行, 较少机会接触技能技巧性的工作, 教学没有针对性, 难以培养出学生过硬的技能,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形成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许多早已过时的内容仍被保留在教材中, 而大量在未来工作中应用率很高的内容却没有被及时选编进去。与之相比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 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 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二、农村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一) 把握农村教育的方向, 改造农村教育的内容

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 “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 而农村教育则是“三农”的根本。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除去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之外, 应解决农村教育另一个问题——办学方向和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 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 不应将“考大学”作为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目标, 农村中小学校不应把向城里输送更多的大学生, 作为主要的办学方向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对于乡村学校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应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③农村教育要让农村的孩子从小能够认识农村, 热爱农村, 具有改造农村的理想与本领。在小学教育中, 增加贴近农村生活的内容。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中, 应该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 让无望升学的学生能有一技之长, 具有创业和就业的技能。农村教育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要让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应该把“跳出农门”作为农村教育的方向, 而应主要着眼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 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和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到2010年, 我国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从2007年的640万人增至680万人, 并将逐步实行免费。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具体操作方面不应只强调数量的多少, 更要注重内在质的提高。为了培养足够数量的服务三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除了进一步扩大招收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的规模, 还可以通过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实行灵活学制, 通过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等多种办法, 进一步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农村职业教育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 推进弹性学习制度;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既可获得一定报酬, 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又积累了工作经验, 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 师资是关键。要着重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保障和改善农村职中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健全职中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

(三) 采取非正规教育的模式,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农村非正规教育 (包括各种劳动力转移短期培训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广播电视等非正式渠道) 有着机动灵活的优势, 避开正规教育对社会资源、教育时间的过多要求, 效果却很显著, 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很受农民欢迎。

从去年秋天开始, 国际金融危机也波及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约有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 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农民工, 农村教育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提升农民工再次就业的竞争力。县级职教中心可以作为培训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基地, 发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 制订统一培训指标和培训标准, 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还需加大培训的针对性。要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培训意愿, 结合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用工需求, 调整培训内容, 以技能培训为中心, 在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养殖业、建筑业、采煤、餐饮业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针对返乡农民工中青年较多, 而且在外打工的经历也使其深知文化程度低的不利影响, 开设专业和课程, 也可在自愿基础上开展学历教育;在师资和培训形式上, 应该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高校的闲散的师资力量, 通过高校帮扶、结对的形式, 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大量的农民工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缺, 完全可以发挥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优势, 让当地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专业的培训老师进行文化课的培训, 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属于双赢之举。

总之, 我们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为农村教育带去活力, 让农村教育真正走出困境, 为“三农”和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2

加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对于增强党员宗旨意识,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新世纪以来,有些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日,深入部分农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就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阶段我国党员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基层领导班子对党的知识了解太少,对信息知识培训流于形式,坐不下来。近几年来,虽然各级组织都比较重视农村党员干部大规模培训,其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面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基层干部的适应和应对能力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带头致富的领导能力不强,缺乏新思路、新办法。二是工作方法滞后,农村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没有变,还是凭老经验办事。三是部分村刚班子换届,领导干部事业心、领导能力和责任感不强,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有的支部书记虽在其位,但不谋其政。四是有的乡镇村农村党员队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素质不高,“双带”能力不强。

2、部分负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领导重视不够。一些干部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位置,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是重点,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干部认为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在政治上增加一种“经历”,重在参与,不在结果,对培训采取“混”的态度。

3、缺乏主导性,学用结合不紧密,效果不明显。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普遍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即重党员,轻群众;重党建,轻科技;重学习,轻效果。普遍存在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不够,存在的问题是上面发什么播什么,有什么播什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知之不深,不能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分类施教,仅仅只是为培训而培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的具体内容落到工作的实处,农民扶贫贷款、小额贷款项目资金不到位,所学内容没有转化为指导和促进工作的具体实践

二、解决方案

新形势对提高农村党员教育质量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了解农村党员、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增长点,在农村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上做到与时俱进。

(一)强化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增强基层党员的先进性意识。解决好党员队伍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制约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核心是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必须要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思想,增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先进性意识。要进一步拓宽农村党员的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昂扬锐气,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努力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激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动力,切实保证农村党员在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的大局中始终走在前列,真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二)强化党员的教育方式,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

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经开展起来,重点是满足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因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农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形势下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要做到与时俱进,求新、求

活、求实。所谓求新,就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教育具有吸引力。

(三)加强监督考核,完善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不断丰富考核的方式方法,推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示制度,把党员至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民主评议的透明度,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逐步完善党员发挥作用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农村党员参加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的考核,提高农村党员贯彻党组织决定,主动作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四)严把入口,疏通出口,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员发挥作用的合力。

必须严格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敞开大门,把农村先进分子吸纳到党内来,同时注意发展农村青年农民入党。在培养积极分子过程中,要开拓视野,注意从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致富能人、个体私营者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逐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疏通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要进一步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研究确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坚决把那些思想上已经退党、不符合党员标准、不愿意发挥模范作用的人“请出去”。

总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也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要求,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只有始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党员先进性才能体现,先锋模范作用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获得坚强、有效的组织保证。

刘思明

适应新形势,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幼儿教育,教学理念,自身素质,多媒体教学技术

【分类号】G615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投入,农村中小学和城市中小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可是农村幼儿教育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很多农村幼儿园教学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管理思想、教学理念等方面有所改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尽快适应新形势,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下面是我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幼儿教育处于劣势状态之下,其中农村幼儿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是主要原因,现行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充分体现新的教育观与儿童观,集中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使命是培养新世纪人才,因此,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为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 遵循幼儿成长发展规律。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不断反思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根据农村幼儿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培养,让孩子在不断尝试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功。因为我知道,只有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我们的孩子才会健康快乐成长。2. 树立正确儿童观。儿童观是我们成人怎样看待儿童,怎样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例如儿童的特点和能力、权利和地位、儿童的生长发展形式与成因等等。大人总是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在我们农村更是如此,因此,孩子毫无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大人的教育。其实,随着新形式的发展,幼儿的思想越来越成熟,知识也越来越广泛,他们虽然年龄小,但是看待事物却有自己的的想法和观点,因此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不能用我们成人的眼光要求他们。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与孩子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不断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二、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大部分教师是二次进修或着培训后获得的幼师学历,并非正规院校毕业,可以说,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素质低。因此,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 提高道德素质。幼儿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因为幼儿善于模仿,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用幼儿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让自己做一个道德品質高尚之人,一个身心健康之人、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使自己更爱幼儿事业,更对幼儿事业充满爱心。2. 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素质水平,特别是我们农村教师,由于受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知识技能与城市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总是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增强自己跳、唱、画、做、讲等方面的才能,以便于成为教学多面手,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教学魅力。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世界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虽然农村幼儿园发展缓慢一些,但是多媒体技术也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幼儿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应该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幼儿园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提高了幼儿的参与能力,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此,采取了这样的措施:1. 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度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发展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和学习信心。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常常结合农村幼儿特点和教材特点,选择一些适宜软件简化教学过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激发了幼儿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探索欲望。邓小平同志说:“计算机普及应从娃娃抓起”,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也进入了农村学校领域,农村幼儿学习计算机技术已属正常现象。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幼儿教材时,我常常利用多媒体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多媒体有趣、悦耳、生动、丰富多彩画面和声音,正好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总之,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起步晚,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定存在者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新课改精神,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四环游戏小组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育,兴趣,安全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对小学学生而言, 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还可以提高体育技能, 更能强壮他们的体格。然而, 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不足, 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根据他们的个人能力, 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 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确保每节体育课教学的质量, 使每个学生获取知识和最好的锻炼, 这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话题。应该如何搞好小学体育教学呢, 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师突破教学实践, 建立新思想,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要有健康的身体, 这也是反映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青少年都不锻炼, 变成了老了才想起追求失去的时间呢?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原因是,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使学生厌倦了在儿童时期的体育锻炼。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 学校通常是指体育教师按一个计划, 甚至于三步教学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学生不再喜欢体育锻炼。

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乐趣和好奇任何新事物, 不喜欢墨守成规。教授类型项目的教学不仅不会使学生轻松和有着快乐的氛围, 更会使学生厌倦了体育教育, 厌倦体育锻炼。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我认为关键是体育教育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使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建立积极的信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首先, 体育教师要解决“计划”的约束。小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 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要随机选择适用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简单的、还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注意简单的技巧练习, 培养学生的协调、灵活性。

其次, 教师应和风细雨的教, 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全面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快乐体育”的内涵。例如:在准备活动时, 教师可以和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做一些简单的艺术体操。跳舞的快乐的旋律, 这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热身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特别是女生) 。其次, 老师要试着打破原来的体育教育。新内容的教学, 没有必要强调团队如何整齐, 老师在面前, 只要学生能听到老师的讲解和要求,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 成为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是平等、和谐的。

最后, 体育教师也应该喜欢和擅长导演, 将那些无聊的讲解, 设计成有趣的游戏场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 这也反映了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所以你可以避免单一枯燥, 因为教材, 使学生厌倦运动的局面。

二、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充分利用空间设备, 自制体育器材

许多农村学校缺少体育设备, 甚至经常出现“空缺”现象。这时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 要安排好体育运动。可以把学生的安数量进行分组, 每组用不同的设备, 再循环使用运动设备和场地, 这样不同的设施和体育场地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也充分提高了设备的有效使用空间。其次, 可以自己生产一些小型的设备。市场上的一些设备, 很难得到, 这就需要老师因地制宜, 使用当地材料, 做适当的运动器材。例如:废纸制成的接力棒, 用废轮胎练习钻、跳跃、攀爬等等。一些小型设备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制造, 如橡胶、织物、纸飞机、小沙袋等。自制设备既方便又经济, 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科学锻炼, 同时要关心学生的人身安全

身体活动是不可避免发生意外伤害的, 所以科学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通过体育卫生保健知识,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运动的过程中, 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哪一部分有益于自己, 哪一部分对自己不利。通过这种方式, 他们就会知道体育锻炼中也会有很多伤害, 所以在锻炼的同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也知道合理的运动负荷会使你更强。从小建立一个科学的体育理念, 减少学生恐惧的运动和开展“终身体育”。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0%。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问题又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品质、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时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阶段之一。农村小学生因其社会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情况与城市的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农村小学生常伴有自卑,因自卑心理而影响交际合作的困惑;因家长忽视孩子的困惑与烦恼;因从小任性娇惯,家长没有时间管教与引导而心理缺乏承受挫折与自我调节能力等。而现行的河北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是针对全省情况而编写的,主要是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城市小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并且编写的年限已久,不能适应我校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校开展《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现状与心理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该项研究为我校心理健康工作研究与实践开创了新的局面,也提升了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我们将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动“校本教研”,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提高农村小学生课上的心理素质,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从而使现代农村小学教育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广泛性,以期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虽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少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是因为农村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周围环境单

一、设施简陋、学生交往圈相对有限,再加之受到一切向钱看的小农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为处在农村的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滋长的温床。所以我们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全校的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要求我们不断尝试利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新的视角去理解当代的小学生,用不断探索的态度,去做好心理健康工作。我校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

因此,进行《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讨,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心理特点的校本教材,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长效性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课题研究目标

在我校范围内,进行调查和实践研究,把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放在首要位置。实践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立足我校实际,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建立以心理健康为视角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制定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把现有的资源进行完善、提高,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例设计、活动设计,记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积累尽可能多的一手资料,编写校本教材。促进学校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五、课题研究内容(1)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采集、整理、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心理的真实状况。

(2)一至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分解与实施策略。一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二、三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

四年级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五年级培养学习观念和提升调控情绪的能力。

六年级培养集体意识,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和课题研究成员,在认真学习理论、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参考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新的要求,根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优秀教材,发挥自身优势,编写校本教材。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个案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3、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体育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

5、如何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等。

六、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及他人成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及其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广义心理教育课程的领域中,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为要素,在校本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上来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调查研究法

根据我校具体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和座谈,采集、整理、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我校学生心理的真实状况,积累素材,作出相应研究。

(3)行动研究法:完成模式的理论建构后,我们用行动研究法对模式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对本课题实施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采取的调查法主要是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家庭调查研究、谈话调查研究等。

2、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在研究中以科学的理念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查找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依据、内容、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借鉴别人成功的研究方法对本课题实施研究。

3、课例研究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在课堂上,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研究的主阵地,课题组成员努力寻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心理辅导系列”作为各班校本教研的主课题广泛加以验证和推广,以求每个学生都能以健康阳光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

4、个案跟踪

通过课堂发现、调查问卷及活动中,发现心理问题的个体,及时跟踪调查,查找原因及根源及时辅导,以寻求对问题孩子的帮助,使每个孩子都身心都得以健康成长。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2013、3——2013、8)调查分析,制定相关方案,强化相关理论学习,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3、9——2014、2)以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为主,强化实践过程中结果的总结。一年级学生能够适应校园生活;

二、三年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四年级学生通过心理教育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五年级学生以情感体验来端正态度,增强自制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教育氛围,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六年级阶段则是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自然,让这种习惯行为成为六年级冲刺良好保障的同时调整学生心理。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2014、3——2014、6)形成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总结推广。调查分析-教育实践-总结反思循环进行,螺旋式推进。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发现的各种问题及原因,,,2、解决问题的各种对策。。

3、教师教育方法的转变,,4、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浅谈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篇6

关键词:农村 成人教育 责任主体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民对教育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潜在的需求更是巨大。在农村,几乎人人都有教育的基本和潜在需求。在21世纪到来之际,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

一、农村成人教育的责任主体

农村成人教育的潜在需求是极为广泛的,也是极为巨大的。但是,农民对教育的巨大潜在需求,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大力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需求。我们知道,虽说农村地区的经济已大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已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医疗、物价、子女教育等的大额支出,让自己花钱接受技术以及休闲方面的教育是极难接受的。而且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昂贵的,农民可能不会接受这样的教育。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为农村成人教育买单,实施免费教育,即将其作为一种农民的生活福利和公益事业予以实施。它由此成为政府实施城市反哺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

政府是农村成人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上,政府不应该成为直接的教育实施者,这项任务应该由地方教育机构,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县级职教中心和成人教育机构来承担。政府的职责就是做好政策法规、总体规划的制定,监督、改善教育条件提供专项资金。鉴于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地方职教与成人教育机构应该充分做好准备,使教育提供具备充分的柔性,满足农民的需求。这同时也为改革地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机构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动力和挑战,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教育类型,而成人教育是面向多样化成人需求的教育,两者必须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培训市场的发展,保证自己的长期发展。

二、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1.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师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尽管不少地方在教师编制上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不应把裁减成教专师做为精简机构的唯一措施。在“双基”任务尚未完成的地方,专职教师既有培育的义务,又有扫盲的责任,还有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传授的任务;在“双基”任务已经完成的地方,各行政村还应该有一名既能监督义务教育普及情况,又能和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对口联系负责本村农民培训的教师。

2.杜绝专干不专的现象。我国县、乡两级目前仍有数万人的成教专干队伍,这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两级成教机构不管是配备几人,都应该切切实实地专职专责,不能挪作他用,使其对上有归口单位、对下有职有权。同时应将其工作明确列入本机关当年目标管理责任制当中,彻底杜绝那种上级会议没人参加,布置的任务难以落实到人;对下工作没人布置,干好干坏没人监督的现象。

3.切实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尤其是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认真加以解决。尤其是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全乡几万劳动者进行较为系统的初等技术培训的唯一场所,更应该下工夫建好。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多则百余万元,少则几十、十几万元,对于大部分乡镇来说并非十分困难,关键是要提上同级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

4.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保障:

(1)政府的农村教育政策和法规。政府应视农村成人教育为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创新”,在教育、经济、劳动和税收政策上给予农村成人教育以优惠和支持。为确保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地方人大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立法工作”,制定专门的农村成人教育法或成人教育法,全面规定农村成人教育的实施目的、资格、内容、主体、资金来源、支持政策、监督与激励等。

(2)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应统筹城乡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比如,规定每年一定比例的GDP投入;多渠道筹措捐款;成人或职业学校协助农业经营,可分享部分收益。农村成人教育应协助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组建农业协会,保护农民的经济权益。比如,某些特产地区由于没有这样的协会来统一协调,农民往往以单一个体来搏击市场,其权益的实现受到限制和阻碍。而协会则以集团的力量来保护农户的利益,发展成熟的协会能促进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3)农村成人教育实施项目的针对性。农村成人教育的最佳实施方式,应是非学历的特定培训。它要针对农民群众的需求而开发,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吸引力和经济社会效益。(4)教育提供者的实力以及运营能力。成人学校和职业学校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教育项目的开发和承担者。因此,它必须具备较强的项目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调动农民群众学习积极性的能力。此外,常规学校刻板的校务管理是无法有效开展多样化教学的,因此,学校管理需要很强的柔性。

(5)良好的监督、反馈和激励制度。地方政府应该对所实施的农村成人教育项目进行监督,对有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培训项目予以通报表彰,并与教育财政投入挂钩。而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效果极差等突出问题,也要及时反馈给相关学校,并对其下轮项目实施进行限额控制。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7

一、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困境

(一)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成人教育认识不足,表现在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着重“普”轻“成”倾向,一味抓普通教育升学率,忽视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劳动力素质的培训、提高;忽视对农民学习技术技能和科普知识氛围的营造。其次,农村基层干部对成人教育认识不足,只重视乡镇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忽视对推动经济发展主体(农民)素质和能力培养。最后,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求学态度比较被动。新形势下,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洗礼,但仍然有部分农民满足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

(二)农村成人教育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却显得相当不完备。首先,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成人教育的实施;其次,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中,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定不清、责任不明;政出多门,执行无所适从。

(三)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无固定来源,缺乏资金保障。尽管国务院在2003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该决定中指出:“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成人教育及农民培训必要经费提供了一定保障。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仍处于经费严重不足的状态。据统计,国家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不超过教育总经费的5%,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就更少,加上欠款与挪用的现象,连2%的比率也不能保证。

(四)农村成人教育体制不顺

农村成人教育体制不顺,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作用发挥不畅,农村成人教育机构与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的要求极不配套,“小而散”的现象较普遍,缺乏长远规划,使成人教育长期处于无明确目标状态。目前为止我国广大农村职业教育仍停留在学校形式、长学制的、学历化的培养模式,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出去打工挣钱,这也是农村职业成教日趋困难的主要原因。

(五)农村成人教育教师短缺且硬件设备陈旧

教师队伍老化,学历层次偏低;教学设备趋向陈旧,教学阵地建设规模不足。据有关学者调查表明,全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师队伍明显存在数量不足、文化层次与职称层次偏低、性别比例失调、年龄结构老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此外,农村教育资源和投入本来就有限,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更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匮乏,以至于农技培训流于形式,在“黑板上搞养殖、作业本上学种田”,学员收效甚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大。

二、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

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修养,改变农民固有的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实现“生产发展”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因此,农村成人教育要着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力与思维能力以及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村富裕农民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让农民真正尝到农村成人教育带来的成果,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二)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法律保障

依法治教,由目前的人治转变为法治,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以法促教,依法治教,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做好法制的关键是制定《成人教育法》《终身教育法》,修改《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增加成人教育的相关条款和内容,形成完整的成人教育法制体系,使农村成人教育在开展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中央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支持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政府要突破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增加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出资举办农村成人教育,增加经费来源和投入总量,不断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此外,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法规,制定《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保障法》《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真正到位,保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县(市)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的关键作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骨干作用和村(组)成人教育学校的基础作用,形成以县级农村成人教育为龙头,乡级农村成人教育为龙身,村级农村成人教育为龙尾的完整的教育网络。同时,做好“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须根据当地经济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沟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加强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和合作,共享教育设施与师资,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在教学内容构建上,应设法突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系统知识轻问题解决等现状,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突破传统的教室教学和生硬的理论灌输,采用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等比较优势;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应尊重群众意愿和需求,灵活机动;此外,在效益上,应有利于农民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多种经营,从而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帮助农民致富。

总之,开展农村成人教育须符合贴近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不仅仅局限于农村的教育而是把它放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三化”过程中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1]庞学铨,克劳斯.迈泽尔.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孙文学.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成人教育,2007,(6)73-74.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8

1 发展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健康教育是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调查显示, 甘肃省乙肝、肺结核、艾滋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慢性病患病率为13.97%, 成为影响甘肃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肥胖和不良饮食习惯成为居民慢性病的主要影响因素[1]。而甘肃省居民对痢疾、结核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仅为50.00%左右, 对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知晓率不足30.00%, 对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正确认知均不足50.00%。在农村, 15岁以上居民吸烟率达31.77%, 30.00%左右的居民存在高盐高脂饮食, 使用流动水洗手的居民不足9.00%[1]。而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估计, 全球60.00%的死亡主要归因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急、慢性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的[2]。因此,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降低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率, 改善甘肃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迫切。

1.2 健康教育是解决农村医疗资源短缺的最有效途径

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 医疗资源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尤为紧缺。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被消耗在无法根本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另一方面, 像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甲型流感等不断新发的传染病也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耗费。目前, 新的大型仪器、检查和治疗手段在延长少数人的寿命的同时, 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 而对人群整体健康状况改善的作用越来越小[2]。特别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发病率的显著提高, 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特别是资金的长效安全将面临极大的挑战。而通过健康教育降低农村居民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是目前代价最小并且最能取得实效的措施, 健康教育有着现实的经济学意义[1]。

1.3 健康教育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 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农村实现“小康”生活目标不仅包括农民物质生活的充足, 同时也涵盖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3,4]。2011年我省GDP为5 020亿元, 按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7.31%计算[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损失约367亿元。如果通过健康教育减少1/3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每年将为社会增加财富至少120亿元。因此,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进而保护劳动力和生产力[5], 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农村经济发展才有保证和潜力。

2 甘肃农村健康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2.1 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困难

2.1.1 基层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以农村为重点, 预

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核心,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医疗机构补偿不到位, 功能不明确等原因造成农村重医疗、轻预防的现状, 很多地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新医改明确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并提供了经费保证, 但健康教育工作在卫生领域应有的地位仍然没有确立起来, 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一级还没有彻底转变观念, 切实承担起健康教育的重任, 致使农村居民健康教育受益率不高。

2.1.2 健康教育机构少, 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全省仅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17个, 占应有机构总数的16.83%[4]。健康教育机构从业人员配备、培训等方面无统一要求, 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有健康教育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极少[1], 远远没有达到《全国健康教育规划》提出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占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10.00%的标准。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专 (兼) 职健康教育人员不足、能力不强, 农村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影响和制约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1.3 健康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甘肃农村健康教育方式还停留在开展卫生宣传的旧模式中, 健康教育活动范围也局限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 没有向社区、学校、厂矿、公共场所等社会性机构有效延伸;教育内容只关注疾病本身, 而没有向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拓展;传播手段仍以发传单、贴海报为主, 没有有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手机短信等新型手段。开展健康教育的手段和传播渠道单一造成健康教育活动覆盖面低, 人群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养成率很低。

2.1.4 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目前, 甘肃农村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上级相关政策在农村还不能有效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部门健康教育的职责还不明晰, 对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需求了解不够全面、详尽, 各部门健康教育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虽然卫生部出台了《全国健康教育规范》, 但卫生行政部门对各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评估考核体系还未建立, 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2.2 开展农村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2.2.1 政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在实施新医改工作进程中, 甘肃省卫生厅将公共卫生特别是健康教育作为医改的重头戏, 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特色医改之路, 指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健康教育。甘肃省启动了“健康中国二○二○”甘肃战略研究, 明确了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健康教育进家庭”, 甘肃农村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保障。与此同时, 甘肃省省级健康教育机构人员配备、办公用房、设施器材、工作经费得到显著加强, 对推动全省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2.2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

随着新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 甘肃省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定位, 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职能, 人员和工作经费补偿得到保障。同时, 国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 健康教育作为9项内容之一, 有了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考核要求, 并且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支撑, 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人、财、物得到有力保障。

2.2.3 健康教育传播渠道和阵地不断完善

随着甘肃“村村通”工程的实施, 农村地区交通状况、广播电视等信息流通渠道不断畅通, 加之标准化村卫生室、农家书屋的建设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传播渠道和工作阵地, 为今后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2.4 居民健康教育需求不断增大

我省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需求显著增加, 据调查显示, 居民对卫生保健及预防知识的需求比例高达80.00%。膳食与营养、健身、家庭急救、妇幼保健、心理卫生成为居民迫切想了解的卫生保健知识;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肿瘤等疾病成为居民最想了解的防治疾病。在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 居民希望通过电视节目、医生面对面讲授等方式, 获得相关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知识[1]。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增加, 成为开展好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在动力。

3 对策

3.1 确立健康教育在农村卫生领域的核心地位

始终坚持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必须将健康教育作为核心战略。在疾病预防领域, 健康教育作为面向普通人群的“全人群策略”, 一直被公众认为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战略[2]。当前, 医疗卫生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较匮乏, 通过开展低投入、高产出的健康教育工作, 对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 有效减轻农村居民就医负担,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因此, 农村卫生工作应确立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 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医疗卫生工作的各个领域。

3.2 建立健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为保证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卫生行政部门需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 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责, 制订计划并明确目标、策略和评价指标, 促进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要相应成立健康教育科室, 制订工作计划, 建立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负责各自领域健康教育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使其掌握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 信息传播和行为指导的技能, 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督导检查力度。形成卫生行政部门总体领导下, 横向协调和各负其责, 竖向指导和考核评价的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3.3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3.3.1 开展社会性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卫生宣传栏、橱窗、闭路电视等固定健康教育设施, 利用重大卫生纪念日, 开展街头卫生宣传和健康咨询;与新闻媒体合作, 为报纸、刊物、电视广播提供卫生科普稿件, 开辟专家咨询、卫生知识讲座等专题栏目, 在农家书屋提供健康科普类读物, 重点宣传普及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内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把医疗服务和农村社会服务联系起来, 扩大服务半径, 大力协助社区中的功能机构, 如机关单位、企业以及学校等, 开展常见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专题讲座, 协助机关企业进行职工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 重点参与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3.3.2 开展重点人群及疾病的健康教育

针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36月儿童的家长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重点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相关核心信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发挥健康教育核心的作用, 加强对农村的指导, 针对我省农村主要卫生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导开展结核病、肝炎、艾滋病、痢疾等主要传染病以及碘缺乏病、氟中毒等重大地方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开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工作。县妇幼保健站要指导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 改善妇幼健康状况。县卫生监督所要指导开展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医疗卫生机构要指导开展控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工作。

3.3.3 强化中医药健康教育

认真落实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策略, 实现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 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目标。充分运用中医药“治未病”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身理论和适宜技术, 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 对农村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活动, 农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和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 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 应增加一定比例的中医药内容。

3.4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在明确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基础上, 每年组织对各单位的考核, 了解各单位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健康行为是否改观, 群众对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满意程度如何, 并将健康教育考核结果列为各单位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健康教育的职责、技术内容、保障措施方面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 促进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新医改,甘肃农村,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维忠.“健康中国二○二○”甘肃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2]马晓.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刘小江, 王琨, 张龙.试论开展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J].中国农业教育, 2006, 9 (4) :14~15.

[4]钱国宏, 王怀岐.甘肃省健康教育机构信息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3) :15~20.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9

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调整, 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农村地区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是农村地区教育和城市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加强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调整, 能够有效解决农村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素质不高、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 从长远发展来看, 加强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调整可以是农村教育体系朝着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 加强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为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这种机遇分别表现在财政、制度、层次三个方面。我国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 保证农村教育体制的正常运作, 并对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的资金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为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根本形保障, 加快农村地区教育工作建设进程;农村地区教师的管理制度逐步落实, 人事管理制度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以大学生支教等形式来对农村教育人事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 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国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政策扶持, 极大了提高了农村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层次, 同时, 年轻化、高学历的教师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教育工作者, 有利于农村地区教育工作的开展[1]。

(二) 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农村地区相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 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发展力量较为薄弱, 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问题, 给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农村地区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不高, 使农村地区的教师机制存在明显的不合理问题, 尤其是美术、体育、计算机和外语等专业化学科的教师人员不足, 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进行有效衔接,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从农村地区的整体情况来看,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足成为制约当今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二、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

(一) 重视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工作

教师的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 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鉴于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基础性, 需要对其提高重视, 将其优先考虑。农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影响, 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教育工作中投放的经济和政策支持比重不断增大, 对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工作也相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事业, 同时设置专项教育经费以扶持农村教师教育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教育薄弱的情况。但是要想在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教育问题, 改善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 就要优先考虑农村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 以政策高度给予保障和安排[2]。

(二) 切实落实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

农村教育当前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 尚存在相对滞后的状态, 并产生政策落实“边缘化”的问题。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工作, 并对师范院校进行了专项政策支持, 但是由于面向农村培训的院校力量薄弱, 专业程度较低, 导致许多农村教师的职前培训观念淡漠, 无法实际落实教师教育政策, 出现了“边缘化”的问题。另外, 农村地区教师教育保障支持不足, 农村教师保障机制不健全, 并且必要的政府经费投入并未完全得到落实, 造成工学矛盾突出, 使得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难以得到真正开展。

(三) 调整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势在必行

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解决教育问题。而现实中教育问题存在着各种变化, 这就要求教育政策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教育政策的目标在变化中会导致教育方案和内容会出现连锁反应, 从而导致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但是, 这种调整是以完善和适应为前提的, 需要根据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弥补, 并且将重点环节和有效部分加以扩大和加强。伴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 国家在农村教师的教育工作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重难点问题上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变。这些有利的支持背后, 仍需要农村教师教育工作者做出积极调整, 以切实改善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3]。

三、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与建议

(一) 完善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培养制度

新形势下要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制度的完善, 特别是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师范学校是我国进行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 国家要加大示范学院中教师的培养力度, 同时, 地方性师范院校要加强发展建设的进程和不法, 并鼓励民办企业创建有利于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教育机构, 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和教育,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创办条件良好、设施完善的教育教学机构, 为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其次, 定期对农村地区教师进行再教育培养, 实现实行免费教育模式, 制定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综合素质的帮扶政策, 确立明确的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 形成有利于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全新教育格局。

(二) 规范农村地区教师资格继续教育制度

对农村地区的教师实行资格继续教育制度, 并在教师原有学历的基础上进行再教育, 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学历和教育层次。政府要制定符合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农村教师资格继续教育制度, 这要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受教育程度相符合, 要符合地区发展特色, 同时对农村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 并对职业准入机制采取监督,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地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并且对农村地区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资格认证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 以此来适应我国农村教育谁欧诺个发展, 提升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农村地区教师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制度标准化建设

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制度的标准化建设, 需要定期对农村教师教育进行评估, 同时政府要对标准化制度进行建设, 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标准, 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和教师评定奠定基础。尤其是相关农村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 积极参与制度的建设, 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合理化建议。农村地区教师制度建设要具有专业性, 特别是美术、体育、计算机和英语等专业化学科, 实现农村地区教师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利用农村地区自身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 进行开拓创新, 充分运用地区性的教育资源, 将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制度功效发挥到最大化, 特别要强调的是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实情况, 切实实现农村教师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实。

结论

新形势对于我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政策支持和思想上的战略重视为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的保障。针对当前农村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政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并采取了各项手段进行改善和弥补。致力于切实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教育水平, 做出教育体制的重大战略调整和转型, 旨在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寻求农村教师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与着力点——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 2015, 03:18-23.

[2]马永全.近30年来我国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导刊, 2013, 12:25-28.

新形势农村义务教育 篇10

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教育面临新难题

“随着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新阶段。坦诚地说, 社会的发展变化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说, “‘十二五’规划中, 要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而在山西, 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50万农村人口进城。农民都进城了, 农村学校的生源自然就减少了。现在, 山西农村有一批学校, 原来有七八十人, 现在只剩下几个人。对于这样的学校, 撤了吧, 村民不方便;不撤吧, 学校质量确实难以提高。这个两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主任徐淙祥与李东福持相同观点。“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 村里学校的硬件设施好了, 老师来了, 可学生却走了, 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稀稀拉拉坐着几个学生, 这样的学校咋办?”

“无论多难, 都要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来自广西农村的毛南族全国人大代表谭梦曦说, “改变一个贫穷的地方, 需要发展, 发展需要机会, 机会的获得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前几年, 政协的提案要求撤点并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这几年, 大家的关注点又聚焦在农村教学点的恢复上。也就是说, 撤留之间, 农村教育都会有问题, 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平衡点。”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 在城镇化背景下, 如何统筹协调城乡教育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已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他建议, 尊重农村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点, 应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看来, 在城镇化的背景下, 教育怎么发展, 尤其是农村教育如何发展、布局、规划等, 都需要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下进行认真细致的系统研究。

张志勇说:“在规范农村学校撤并、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同时, 我非常担心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教育资源的日益紧张与短缺。”他认为, 农村孩子在短期内全部涌入城市读书是不现实的。从这个角度看, 办好农村教育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办好农村校需加大投入, 吸引优秀教师

城镇化后, 农村的学生少了, 出于方便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需求, 农村学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会存在。由于农村学校点多、面广, 需要投入的经费更多, 需要的教师也会更多, 这是农村教育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说:“对资金并不充裕的西部省份来说, 要办好数量不少的农村学校教学点需要相当多的资金。可教育经费只有那么多, 钱从哪儿来?”

印杰认为, 要采取“弱势补偿”政策, 在新增教育经费中, 通过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 尽快弥补农村校舍建设、设施配备、教师配置、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差距。同时, 发达地区也应该主动支援落后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院长陈仲建议, 发展农村教育, 要以政府为“主”, 企业为“补”。他说:“我是一个企业的当家人, 企业发展得益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需要时, 企业也要站出来。如果每个企业都对口支援一个村, 这个力量比国家扶持的力量还要大。”陈仲希望政府加强引导, 鼓励企业和个人多做公益事业, 在精神层面适度褒奖做公益事业的企业。

“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不是光靠花钱就能做到的。”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西宁市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经常送教下乡, 对农村教育了如指掌。“在青海, 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和城里几乎没有区别, 农村教师的工资比城里教师还高几百块, 但农村教育的质量还是和城市有差距, 根本原因在于师资水平的差距。”

“决定一个地区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希望通过城乡教师流动制度解决农村的师资问题:将教师的管理权放在市、区, 实现城乡教师统一调配。“当然,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想在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的问题, 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将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任教。”李长安说。

借助信息化手段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提升包括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除了加大投入、补充师资这样的招数外, 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2012年, 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试图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教育信息化一定程度上对教育事业是有革命性意义的, 通过信息化手段, 能让原有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所加强, 效率有所提高, 比如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教育资源薄弱的地方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高文认为, 信息化手段可以为农村教育发展提速。

“信息化的确能解决农村教育中的一些难题。以山西晋中为例, 当地通过数字资源共享, 扩大了优质学校和师资的辐射力, 带动了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李东福说。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永宏带来了“国家教育云”的提案。他说,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力度, 以“国家教育云”平台为依托, 调动教育、科技等相关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积极性, 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迅速提升。

他建议, 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国有通信企业现有网络, 解决当地校园网络接入问题, 力争在两至三年内尽快实现“校校通”;同时鼓励加快电脑、手机等信息化学习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

“但不能对教育信息化要求过多, 期望过高。信息化手段是对现有教育的补充改进, 教育体系和教育规律本身不会因教育信息化而改变。”高文说, “信息化只是强化教育效果的手段, 这个手段是依附于原来的教育基础的。”

上一篇:有关信息检索下一篇:文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