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留置针

2024-06-06

普通留置针(精选八篇)

普通留置针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挑选2015年1~12月本科收治的男性患者100例, 中位年龄为42.5岁。穿刺部位皮肤均无破溃及瘢痕。根据穿刺部位分手背静脉、桡静脉、大隐静脉、前臂内侧静脉、前臂外侧静脉各20例。

1.2方法

1.2.1材料: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24G, 19mm留置针, 3M敷贴。穿刺前应告知患者穿刺方法、使用留置针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顾虑。

1.2.2操作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 并进行封闭式及U型固定。每次输液前后使用5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留置期内不常规更换敷贴, 有出血、贴膜破损随时更换。观察5组留置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制作问卷, 对患者进行调查, 对比5组患者对不同穿刺部位的接受程度。认为携带方便、活动无障碍、感觉舒适即接受, 否则为不接受。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且不易滑动的静脉血管, 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2.3静脉炎评价参考标准:轻度: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 肿, 但静脉无条索状改变和未触及硬结;中度: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 肿, 有静脉条索状改变, 但未触及硬结;重度:穿刺点疼痛、红和 (或) 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且触及硬结。

1.2.4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 携带留置针期间获得最优质的护理, 减少静脉炎评价时个人的主观差异, 所有的操作, 护理指导均由我院静脉治疗小组的5位护理成员承担。患者静脉炎的评定均由2人共同进行。

1.3观察指标观察人员对以上内容经统一培训后确定由4名护士专门负责观察并记录平均穿刺时间和平均留置时间, 观察局部皮肤穿刺部位有无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静脉滴速受肢体位置影响程度等。

2结果

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大部分患者表示愿意接受前臂外侧穿刺, 原因是前臂外侧穿刺携带方便, 利于活动, 感觉舒适。表示愿意接受前臂外侧穿刺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四个部位穿刺者 (χ2=5.34, P<0.05) 。见表1。

3讨论

输液是住院患者治疗、用药、肠外营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尤其是外科住院患者[3]。而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 在静脉血管内可较长时间留置, 既安全又方便, 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 减少血管损伤, 降低护士重复劳动率[4,5,6]。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成熟的静脉输液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液。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 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 不易脱出血管, 便于肢体活动, 为输血、输液提供了方便, 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道, 利于患者的抢救工作[7,8,9]。且穿刺成功率高, 渗透率低, 保留时间长, 减轻了患者由于多次穿刺造成的疼痛, 既减少血管的损伤, 利于临床大量输液, 尤其是高浓度, 高渗性营养液, 也方便临床抢救用药[10,11]。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护理质量, 更能适应现代化住院治疗及抢救的需要。在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静脉血管的状况和对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和部位, 去除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和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 掌握好封管药液种类、剂量并保持正压封管, 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从而减少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 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 使所有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是临床输血、输液、静脉给药、测定中心静脉压等的重要手段。如何选择最佳的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 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降低静脉炎及输液不畅的发生率, 并且使患者感觉舒适, 愿意接受, 是很多护理人员一直研究的焦点。穿刺血管的选择应遵循相对粗、直, 有弹性, 血流丰富、无静脉窦, 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并且方便患者活动的血管。手背静脉浅且滑, 皮下脂肪少, 不易固定, 皮肤松弛, 往往穿刺后第2天, 再输液时, 出现输液不畅, 或者总是受摆放体位影响。前臂内侧静脉, 因为此处皮肤敏感, 穿刺时疼痛更明显, 桡静脉, 虽然粗直, 但较其他静脉更滑, 且在关节处, 更易受肢体摆放位置影响。大隐静脉表浅, 易滑, 受内踝关节影响, 穿刺时角度过大, 易失败。且在下肢, 影响患者下床活动, 相比之下, 前臂外侧静脉血管比手背血管粗、直, 血流丰富、无静脉瓣, 并且容易固定, 同时不影响患者日常的简单的洗漱活动, 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因此, 最适宜留置套管针的位置是前臂外侧静脉。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位置对留置时间及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成手背静脉、桡静脉、大隐静脉、前臂内侧静脉、前臂外侧静脉等5组。观察留置针留置时间及通畅程度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大部分患者表示愿意接受前臂外侧穿刺, 原因是前臂外侧穿刺携带方便, 利于活动, 感觉舒适。表示愿意接受前臂外侧穿刺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四个部位穿刺者 (χ2=5.34, P<0.05) 。结论 前臂外侧静脉最适宜留置静脉留置针。

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经验分析 篇2

许 娟

(山西省芮城县人民医院 044600)

静脉留置针在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儿科、老年科及手术患者静脉输液中应用广泛,为抢救患者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发挥较大作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但在临床中,常因皮下血肿、留置针脱落、堵塞、静脉炎、液体外渗而拔除留置针,不能达到留置针的效果。通过临床实践,现将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经验按照操作程序总结分析如下: 1 严格无菌操作

1.1 操作前洗手或用健之素快速消毒液进行消毒,戴无菌手套。1.2 穿刺部位使用无菌透明贴膜,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情况,保持贴膜清洁干燥,有污染时要及时更换。

1.3 留置静脉针期间如套管针脱出部分勿要送入血管内,以防细菌逆行感染,造成细菌性静脉炎。血管的评估与选择 评估血管弹性、充盈度、肢体活动度,选择走向直、弹性好且清晰的血管,避开关节、静脉瓣、皮肤病、感染处。一般选择手背静脉前臂,避免下肢,因下肢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若必须用下肢静脉输液时应抬高下肢20°-30°。3 留置针的选择

3.1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

留置针,一般成人输液宜用18-20G,儿童输液宜用22-24G,输血宜用16G。尽量选择短、细的留置针,因为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了机械性静脉炎及血管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2 检查留置针的完整性及针头斜面有无倒钩、外套管边缘是否有分叉破损,以确保留置针置入成功率,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留置针排气技巧 将输液器空气排除后,将头皮针的针头斜面朝上刺入肝素帽内,使肝素帽倒置,针头软管均向上,缓慢打开输液器开关,使液体溢满整个肝素帽,再将头皮针全部插入肝素帽内,完全打开输液器开关,排完肝素帽内的空气。避免输液中或再次输液时空气进入血管,引起病人及家属恐慌,防止血液回流后与空气接触发生凝集,导致留置针堵塞。5 皮肤消毒

5.1 穿刺部位消毒范围应大于敷贴面积一般为8cm*8cm,两遍,待干后才能穿刺。

5.2 消毒时碘酒、酒精不宜过多,以免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引起静脉炎。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 去除留置针护针套,旋转枕芯松动外套管,排气,绷紧注射部位下端的皮肤,在血管上方以15°~30°直刺血管,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0.3~

0.5cm,一手固定枕芯,一手将外套管慢慢向前移动,直至全部送入静脉内。送软管时一定要轻柔,避免机械性损伤血管内皮,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留置针的固定 固定不妥,常导致留置针的脱出,穿刺部位皮肤损伤,从而影响到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用透明敷贴先固定穿刺处,然后均匀粘贴在皮肤上,避免留有空气,保持无张力固定,“Y”接管应全部被贴膜覆盖住,延长管以“U”型固定。意识不清、烦躁病人需用胶布将贴膜上下端再次固定。减少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

根据药物性质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和顺序。高渗性、高刺激性、高浓度、高分子药物容易引起静脉炎,影响留置时间,应先输入此类药物,再输入低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放慢输液速度,必要时在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我科室使用双头输液器用于两种药物之间冲管。9 封管

9.1 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缓慢推注封管液,边推注边退出针头,关闭延长管上的小夹子,小夹子靠近“Y”接口。9.2 推注封管液速度不宜过快、过猛,会使血管内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引发静脉炎。有研究显示,以<10ml/min的速度缓慢推注封管液,可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

9.3 注射器正压封管技术操作及准确性要求较高,绝不能等液体推注完毕后再抜针,否则拔针时产生负压可使血液回流至套管针

腔内,造成凝血堵管

【2】。

9.4 应用可来福密闭输液接头,在与输液接头分离时可产生瞬间正压,避免血液回流造成留置针堵塞,可完全取消封管过程。10 置管后护理

10.1 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给予护理干预,如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点及其近心端皮肤浅表血管局部外擦山莨菪碱,可扩张血管,减少药物沉积在血管壁的机会

【3】。

10.2 置管期间在穿刺部位以上沿血管走行用鲜芦荟外敷,每天更换2~3次,保持湿润,可预防静脉损伤

【4】。

10.3 对于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病人,则适当的使用约束带,防止病人因活动使留置针在血管内不停地上下左右摆动,反复刺激血管内膜产生机械损伤和液体外渗。使用约束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静脉回流,使药液在局部滞留时间延长,容易出现静脉炎和堵管现象,所以还应加强穿刺部位血循环的观察,随时调整约束带的松紧度,约束带尽量用在穿刺部位的远心端。

10.4 再次输液时,如遇滴速较慢或堵管,应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考虑留置针堵塞,应拔出留置针,切不可用力推注,以免使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患者宣教

11.1 穿刺前嘱病人穿刺上方的衣服要宽松,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

11.2 使用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下垂、用力、过度受压,以免回血堵塞导管。

11.3 指导病人不可随意调节滴数,注意保护输液部位,有异常及时呼叫。

11.4置管期间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发热等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提高穿刺技术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轻、巧、稳、准,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液体外漏外渗和皮下血肿的发生。

近几年来对静脉留置技术的不断研究和探讨,降低留置针带来的不利因素,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使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的分析比较 篇3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部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51-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4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共450例次,男270例,女180例,年龄54岁~95岁。

1.2材料: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敷贴,稀释肝素液20U/ml, 其余用物同静脉输液。

1.3封管方法:用20U/ml的肝素液3ml~5ml脉冲式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当封管液剩余0.2ml时,用小夹子卡住延长管近心端后拔除头皮针)。

1.4评价标准:留置时间96小时,病员无疼痛不适,无静脉炎发生。

2方法

2.1自制表格,由静脉留置针操作者(穿刺者、封管者、拔管者)填写病人使用留置针情况。对操作者按留置针操作规程进行培训,经考核均合格。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

2.2本次调查采用双盲法,操作者与病人均不知道调查目的,排除了人为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2.3A组选择手背静脉,B组选择头静脉中上三分之二,C组选择肘窝静脉,D组选择前臂掌侧静脉,E组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

3各组穿刺结果比较见下表

分组留置时间﹤96小时留置时间96小时合计A42例48例90例B27例63例90例C30例60例90例D12例78例90例E34例56例90例合计155例295例450例4 讨论

手背静脉较丰富,且表浅易见,但因患者大部分的活动都由手来完成,手背易打湿和与其它物体碰撞摩擦,造成敷贴卷边、敷贴内汽水形成,渗血,渗液,因而不利于固定,最终造成留置针脱出,渗漏,甚至静脉炎。因此保留时间不长。但穿刺成功率高是它的优点。且符合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使用血管的原则[1]。适用于输入普通药物且输液时间短能配合的患者。因此,在手背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时,应注意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妥善固定,发现敷贴卷边、敷贴内汽水形成,渗血时应及时予以消毒后更换敷贴。

头静脉下三分之一,特别是腕部,粗、直、弹性好,而被很多护士所选择,但桡神经约在肱桡关节下3 cm之间的范围内,桡神经分为浅支和深支。在临床中当选择桡骨茎突部位进行头静脉穿刺时,如果操作不当或失误,极易碰触桡神经浅支,并由此引发相应的症状,患者会立即感到针刺或电击样疼痛,并向手背拇指、食指、虎口等处放射,可能伴有不自主抽搐或顫抖等症状[2]。因此,穿刺者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了解与静脉相伴行的神经的解剖。进行头静脉注射时,选择中上三分之二为宜,下三分之一适用于手背静脉穿刺困难,输入普通药物且输液时间短的输液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主诉,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留置过程中病员出现疼痛时及时拔除留置针。

肘窝静脉含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是可见的静脉里面最粗[3],易固定,最易穿刺的,但它位于肘关节处,不利于患者活动,往往出现渗血或者输液不畅,影响留置时间,故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应首选肘部静脉,以便迅速建立起静脉通道,而不应浪费时间到处找血管。

前臂掌侧皮肤较白,静脉表浅易见,好固定,且不影响患者活动,因此保留时间较长。但此处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易致液体及血液外渗而形成淤青肿胀[4]。只要病员合作,注意日常护理和观察,此部位的血管可作为输液时间较长的患者首选。

近年来,有相关报道下肢大隐静脉留置针造成的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增加趋势,因此,对长期卧床和有心脑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应用留置针[5]。一般保留时间不宜过长,且应经常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同时,加强肢体的运动,预防静脉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适用于在抢救且上肢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

静脉留置针期间,应合理安排输入药液的顺序,有刺激性的液体及黏度大的液体应安排冲管[6],且宜相互间隔,避免对血管刺激较大引起液体外渗,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非常广泛。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大大减少了输液外渗的几率,对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非常有利,赢得了时间。穿刺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活动、输液周期来选择合适的血管,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的作用[7]。使用留置针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使满意度提高,同时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节省了时间,便于管理和应急抢救,使护理工作者能够分散精力,更多致力于观察病情及总结经验,也便于更好地护理病患。参考文献

[1]李娟炜,林雯倩,梁前芝,等.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探讨. 现代 医院 ,2007,7(8):100-101.

[2]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3]路必琼,刘惠凤,蔡伟文,等.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护 理学 杂志,2003,18(2):91-92.

[4]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2004,19(13):3-5.

[5]姜丽,张炜,热依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2005,19(11B):2416.

[6]姜凤荣,包影,初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2006,21(14外科版):55-56.

普通留置针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留置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的住院患者。 纳入标准:患者神清;血常规及凝血时间正常;无血栓、血液系统疾病;均选择前臂和手背较粗直的血管进行留置静脉留置针;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符合标准者男1560例, 女1203例年龄3~76岁, 平均 (37.5±3.5) 岁。 按其入院的先后顺序, 分为对照组 (1298例) 和实验组 (1465例) , 分别采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和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联合记录单应用。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原发疾病、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封管方法对照组采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5], 即取5 m L封管液, 推一下停一下, 每推注0.2 m L暂停1 s, 再推注0.2 m L, 且边推边旋转退出针, 当针退出2/3时, 封管液剩下约1 m L, 在推注状态下夹住留置针上的小卡夹, 再将少量封管液推注至推不动时拔针。封管液为无肝素使用禁忌者予以5 m L肝素盐水 (50 U/m L) 封管, 有肝素禁忌者使用生理盐水封管, 肝素盐水, q 12 h, 封管1次, 生理盐水, q 8 h封管1次。如无并发症发生, 尽量一次性延长留置针在血管内的留置时间为7 d, 如已发生并发症或有并发症征兆, 应立即拔除重新穿刺。 实验组采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技术联合应用记录单。

1.2.2记录单使用方法记录单的眉栏包括病区、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 内容包括日期、穿刺日期、穿刺时间、穿刺部位、穿刺者、留置天数、贴膜情况 (正常、污染、松动) 、局部反应 (正常、红肿) 、接液时间、管道通畅 (通畅、堵塞) 、封管 (封管液、时间、签名) 、拔管 (时间、签名、原因) 、其他, 要求各班护理人员严格交接班, 加强观察, 认真记录。

1.2.3干预方法组织科室护理人员按本次研究要求统一培训, 认真学习留置针穿刺及护理相关知识, 熟悉留置针穿刺和封管技术要点, 知晓记录单内容、观察要点、记录方法。 统一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 22G、20G、18G静脉留置针及3M公司生产的6 cm× 7 cm无菌透明敷贴。

1.2.4评价方法统计与研究相关的主要性能指标, 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留置针的留置天数、并发症发生例数、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液体渗漏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静脉留置针脱落发生率、记录单书写的正确率和完整率。 其中, 静脉炎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CDC) 推荐判定标准[6]: 下述症状中, 符合其中一项就可判定:水肿和红斑> 4 mm;触痛;静脉呈明显条索状;局部疼痛或发热。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堵管、液体渗漏、皮下血肿、 静脉留置针脱落,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P < 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1

2.2两组留置针成功留置情况比较

分别记录两组1~7 d中每天留置针成功留置例数,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第6、7天留置针成功留置率明显提高 (P < 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3讨论

3.1静脉留置针使用利弊及并发症发生原因

静脉留置针在20世纪60~7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 目前国内许多大医院已将留置针作为临床静脉输液的主要工具[7]。 静脉留置针以其居多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与普通钢针相比, 具有易于固定、避免重复穿刺等优点;相对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及深静脉置管而言, 具有价格低廉、维护方便、操作程序简单、 易于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接纳等优点, 而深静脉置管容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但是静脉留置针少有此类报道。 国内研究统计数据表明,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静脉炎发生率达2%~ 26%[8], 发生原因主要与穿刺部位、 药物性质与输液量、穿刺技术、管理技术、留置针留置时间等因素有关[9]。 本研究对照组通过改良传统封管方法为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方法, 静脉炎发生率为3.7%。 本研究发现, 烧伤科患儿中3~8岁儿童的留置成功率高, 而1个月~3岁婴幼儿期留置成功率低, 与张莉莎等[10]关于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原因一致。 结合本院护理不良事件调查发现, 因静脉留置针管理不到位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和护理投诉位居首位, 分析原因发现管道脱落、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等并发症与护士操作不当、观察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护理监管不到位有关, 护理人员对使用中的留置针缺乏系统管理, 部分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和慎独精神, 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意。 另外, 留置针护理没留下相关记录, 当护理纠纷发生时常缺乏有力的证据。 因此, 针对常规封管方法静脉炎发生率高和留置针留置期间监管不利导致针管脱落、堵塞、渗漏发生率高, 试图摸索一套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综合干预方案, 以达到规范护士操作、 改进护理管理方法、加强监管责任心的目的。

3.2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方法联合记录单应用原理及效果

采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技术, 可使冲管溶液在留置针导管和导管附近血管内形成小漩涡[11,12], 冲击管壁, 利于冲尽导管内附壁血液及残留药物, 减少了药物在局部血管的滞留时间, 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13,14,15]。 本研究中对照组1298例, 其中48例发生静脉炎, 发生率为3.7%, 实验组1465例使用脉冲式冲管加正压封管技术及静脉留置针护理记录单应用干预, 发生静脉炎9例, 发生率为0.6%, 与对照组相比, 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静脉炎发生率下降3.1%, 与国内文献报道的静脉炎发生率2%~26%相比[13,14], 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留置针7 d成功留置率分别为94%和79%, 与我国有相关报道, 静脉留置针可留置5~ 7 d[16,17,18,19]一致。 记录单的应用, 使护理人员心中形成了留置针使用与管理的固定模式, 在工作中自觉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宣教、定时封管、及时记录, 大大减少了因工作上的疏漏导致的意外拔管、管道堵塞、液体渗漏、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减少了医疗纠纷。 记录单明确了各班职责, 反映了各班的护理行为, 责任界限明确, 利于班次间相互提醒、监督, 为防范差错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纠纷发生时更能提供有力的证据。 同时, 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管理依据, 对护士使用留置针的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记录单设计简洁, 明了, 全部为表格式, 记录方便、快捷。

留置针品管 篇5

【摘要】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效果。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登记、不定期检查,并采取有效的巩固措施。经过品管圈活动,有效的提高了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

【关键词】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品管圈活动

品管圈活动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要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从尊重人格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是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为了更好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从小范围开始,科室自愿报名推行品管圈活动,神经外科品管圈活动主题是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经过5个多月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科人员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圈定品管圈小组成员,设定圈名与圈徽,选出圈长1名、辅导员1名、圈员6人。活动主题圈定为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品管圈活动实施 日期2011年5月1日-10月1日。1.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011年5月1日-6月18日,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进行现状分析调查,方法是每日对使用和拔除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实名制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床号、姓名、留置针型号、置管时间、留置部位及总使用时间、拔针原因(静脉炎、液体渗出、影响滴速、导管堵塞、管道自行脱落、患者自行拔管及因感觉不舒适要求拔管等),并自制留置针护理检查评分表进行检查评分,查出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存在问题及发生人数、频率,用柏拉图排列出主次项目,见图1。图1显示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最多见的问题是使用甘露醇影响滴速而拔管

15例,占52%,组织讨论,从护士、陪护、系统、其他四大方面用鱼骨图说明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的原因,见图2。1.3 对策与实施

1.3.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引导 由于护理人员对QCC管理工具和方法了解甚少,在活动初期,护士们顾虑较多,无从下手,积极性不高,护士长和圈长通过向上级医院有开展 QCC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经验,在自身充分理解基础上,两次开会对全科护士进行QCC培训,并组织人员参加护理部QCC培训两次,提高护理人员对QCC的认识,活动过程中,大家根据QCC步骤认真收集资料、登记,半月一次会议分析、反馈、讨论,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及方向,实施中的困难或问题,及时请示辅导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如实施过程中发现使用甘露醇后,静脉炎发生率较高,并且使用留置针后次日或再次日,甘露醇滴速达不到规定要求,鉴于科内未开展PICC置管,医生又竭力反对CVC置管,经过讨论分析后,决定凡甘露醇有每日三次使用者,尽可能采用颈外静脉外周留置。辅导员与圈长组织培训颈外静脉外周静脉留置,经过一个阶段的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留置时间也明显延长。

1.3.2 完善操作流程 全科护士合理选择、保护静脉,静脉选择避开前臂内侧,因为此部位静脉炎发生率偏高,并且穿刺部位离开关节3 cm及以上,尽可能不选下肢静脉穿刺;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不同型号的留置针,使用甘露醇、脂肪乳剂选择20 G留置针,老年、小儿及静脉较细患者选择24 G留置针;根据操作流程进行外周静脉置管操作,操作时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可有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操作完毕U型固定夹子放于进心端,用3 M透气HP敷贴固定后再用弹力绷带外固定2圈,黏贴标签、置管时间、工号;向家属和患者进行如何保护留置针的知识宣教并发放留置针健康宣教单;在留置针操作后及时在登记本中进行实名制登记,每天输液时打开绷带观察,然后再输液,合理使用并做好留置期间的维护,做好日常护理,尤其是正确进行正压封管;拔管后进行总使用时间的登记。

1.3.3 监测与评价 是提高QCC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监测与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QCC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科内自行设定了外周静脉置管护理检查评分表。7-9月份QCC小组成员每日由一名成员进行留置针检查、评价、宣教及评分,圈长进行总结、登记、落实宣教情况检查,每半月召开一次圈会,对相关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改进存在的不足,发现问题相互之间提醒、讨论,并及时改进。如8月份因为忙于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对资料的收集及相关操作流程的规范操作有所松解,圈长发现后及时开会讨论。经过不断改进、分析、评价,检查评分明显提高,见图3。

结果

经过半年的QCC资料收集、分析、反馈、整改,解决了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较短的难题,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与改进前比较留置时间平均31.2 h提高至70.5 h(目标是50 h),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也减少了经济费用,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本课题经反复的PDCA循环,已形成标准化流程,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改进后外周静脉留置针评分由改善前平均89.5分提高到94分。图3 QCC小组成员检查分析 讨论3.1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3]。护理质量管理不再以护士长为主,而是全员积极参与实施与改进[4]。在圈徽上,圈员应用头脑风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激发在实施过程中圈员各负其责担任留置针的登记、检查、宣教,不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还达到共同帮助与提高,又增加了患者的满意率,充分发挥圈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3.2 品管圈活动使护士掌握了一种新的护理操作鉴于颈外静脉大部分患者不显露及穿刺时因没有或很少有回血的特点,科内护士大都惧怕穿刺失败而不敢穿刺,在圈长和辅导员的支持和耐心带教下,通过学习颈外静脉在胸锁乳突肌不同的走向,穿刺时患者体位的摆放,进针前输液针头软管部分绕穿刺者左手食指两圈,待穿刺针进皮肤后即松开可有效地增加留置针的回血等措施,至本次活动结束,科内80%的护士掌握了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术。

普通留置针 篇6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小儿;护理对策;中止原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49-02

作者简介:苏文菊 ,女 ,1980年11月,湖南 常德,常德市第一中医院,本科,主管护师,415000

静脉留置针对血管刺激并不大,从而疼痛也比较轻,且可随血管形状进行弯曲,脱出血管发生率较低,活动并不受限,是临床给患而输液的首选方法?但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意外情况,为更好的提升患儿及其家属的接受程度,合理应用卫生资源,改善临床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十分有必要[1]?本文选取我院接诊的96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如下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接诊的96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46例,患儿年龄45d-7岁,平均年龄(2.5±0.3)岁?

1.2 方法

全部患儿均使用22G静脉留置针和肝素帽(美国BD公司生产)?其中足背静脉穿刺12例,手背及腕部静脉穿刺各18例,头皮静脉穿刺48例;采用62.5U/ml在患儿结束输液时进行封管?由专业护理人员对穿刺部位?操纵人员以及留置时间?中止留置原因?时间等进行记录?

1.3 评价静脉炎标准[2]

局部出现红肿或水肿?疼痛等情况,静脉并未发生条索状改变?无可触及硬结为I度?

局部出现红肿或水肿?疼痛等情况,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但无可触及硬结未II度?

局部出现红肿或水肿?疼痛等情况,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同时可触及硬结为III度?

1.4 统计学研究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 )和百分率(%)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并分别给予t检验和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患儿静脉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最长的是头皮静脉留置针方式,其与手背静脉留置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足背静脉以及大隐静脉留置时间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分析静脉留置效果的影响因素

96例患儿非正常拔针者36例,其中静脉炎原因19例(52.8%),足背静脉穿刺患儿中静脉炎发生率最高,但同比其他三种留置针方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是堵管因素中发生率最高的,但同比足背静脉?手背静脉?头皮静脉等穿刺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静脉留置方式的针体滑出因素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頭皮静脉致废针发生率最高,但与手背静脉留置方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分析静脉针留置时间和静脉穿刺部位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

因为远端血液回流速度比较缓慢,在输液过程中若患儿之中无法停止哭闹或家长以竖抱的方式抱着患儿,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穿刺部位血液压力,导致堵管情况?另外,关节活动的情况下会使套管针对血管内膜进行反复摩擦,使穿刺部位发生红肿?从本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留置时间最长的是头皮静脉,然后才是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的时间是最短的?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穿刺时首选头皮静脉,然后选择血流量比较丰富的手背静脉或无静脉瓣的粗直血管,针尖到达的位置一定要避开关节部位?

3.2 分析影响静脉留置的相关因素

①静脉炎造成的拔管:本组研究之中,36例非正常拔针的患儿中,静脉炎19例(52.8%),但这与静脉针留置的位置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静脉炎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为:与手背和大隐静脉的皮下脂肪厚度相比,头皮和足背的明显比较薄,一旦患儿与针头发生摩擦或和家属身体接触时,局部刺激容易导致静脉炎?客观因素为:护士在为患儿穿刺过程中,容易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也可能因为外套管进入血管之内的有效长度没有符合要求,导致液体不断外渗于皮下,从而出现红肿或水肿情况?②堵管导致的拔管:对集中静脉留置针方式的堵管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大隐静脉的发生率最高,但堵管发生和静脉穿刺位置并无直接关联,因为本组研究中未对具体封管方法进行比较,但不排除这种原因导致的堵管?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要明确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以左手对皮肤进行固定,以右手食指或拇指将针尖以斜面向上的方式,选择皮肤和静脉上方30°左右的位置缓慢进针,待发现回血后要降低15°继续进针1-2mm左右右手将针芯固定,在推进塑料套管的方向以左手穿刺血管,直至进入静脉后以右手将针芯拔出,待回血畅通后采用透明敷贴对针眼处针翼周围皮肤固定?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贴膜开胶或导管移位,就要及时更换敷料,对导管位置进行调整,然后进行局部再次消毒后,重新对套管针进行固定;另外,医护人员还要明确掌握科学封管方法,以免发生堵管;另外,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增强患儿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其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输液治疗[3]?

综上所述,头皮静脉是婴幼儿首选留置针方式,手背静脉次之,改善套管针固定方法,予以科学合理的穿刺技术可显著提高静脉留置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常凤,罗真荣.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处理[J].西南军医,2009,11(5):852-853.

[2] 高慧玲,李淑红,虎倩等.70例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4,9(3):396-397.

普通留置针 篇7

关键词:前臂肘静脉,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

在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为抢救低血容量休克、心搏骤停、多发伤等, 需要迅速建立通畅有效的静脉通道, 保证输液、输血、用药等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本研究旨在比较肘静脉留置针与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危重患者140例。其中男85例、女55例, 年龄24~70岁。外伤39例, 心血管病34例, 脑血管意外32例, 中毒26例, 其他9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针选择:

选用苏州碧迪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Y型留置针, 20~22G, 肝素帽及无菌透明敷贴。根据年龄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

1.2.2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1) 按照患者所分组选择穿刺部位, 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2) 检查并打开留置针和敷贴, 头皮针插入留置针肝素帽内并排气, 去除针套, 旋转松动外导管, 调整针头斜面; (3) 进针前比较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 操作者以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以15~3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将穿刺针推进0.2cm, 撤针芯约0.5cm, 持针座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 按压同时右手退出针芯[1]; (4) 用透明敷贴及胶布固定留置针及头皮针, 打开调节器, 调节滴数, 注明日期、时间, 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5) 输液完毕用肝素盐水 (25μ/ml) 或9%氯化钠溶液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患者自我舒适度 (包括疼痛、自觉肢体活动度及自我生活料理情况) 及置管反应 (静脉炎发生情况) 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留置时间

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87.14% (61/70) , 对照组的为85.71% (60/70) ,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4.29% (10/7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7% (27/7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为106.43±15.68h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24±10.36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自我舒适度、置管反应

观察组患者大多自觉疼痛程度较轻, 便于活动, 自我生活料理较方便, 仅有5例患者自觉不舒适, 担心因留置针出现意外情况的程度较轻;对照组患者大多自觉疼痛程度较重, 不便于活动及自我生活料理, 自觉不舒适的患者高达50例, 担心因留置针出现意外情况的程度较重,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3.1 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2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无差异;但前臂肘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输液通道畅通良好、液体流速快、导管不易脱出、液体不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长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 优于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搏骤停、多发伤等危重患者时, 往往由于血容量不足、周围循环衰竭而致静脉塌陷, 穿刺不易成功。但前臂肘静脉行径表浅, 走向直, 位置较恒定, 相对四肢浅静脉而言, 要容易穿刺;且肘正中静脉粗直弹性好, 循环干线短, 液体流速快, 经此路输液、用药, 对提高抢救效率无疑有重要价值。

3.2 影响因素

由于危重患者经常出现肢体不随意性运动, 而且幅度与强度均较大, 故进行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穿刺后易发生脱出与渗漏。但前臂肘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置管部位易固定, 患者相对活动度较小, 有足够的活动余地, 所以导管不易脱出, 渗漏发生率低。临床上影响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炎, 而机械性刺激是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原因[2~4]。前臂肘静脉管腔粗, 血流量大, 对血管壁刺激性小, 可较快地稀释药液, 减少药物的刺激, 静脉炎发生率低, 另外前臂肘静脉留置针穿刺由于成功率高, 减少了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因此保留时间长。

综上所述, 前臂肘静脉留置针具有穿刺所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输液通道畅通良好、液体流速快、导管不易脱出、液体不易渗漏、置管保留时间长及静脉炎发生率低等优点, 优于手背静脉网小静脉留置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荣珍.退出留置针针芯避免血液外渗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6 (16) :37.

[2] 耿少英, 赵改婷.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13) :3-5.

[3] 刘建平, 田源.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 19 (15) :32-33.

普通留置针 篇8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对策

静脉留置针以其对血管刺激性小,可减少液体外渗,1以及可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的痛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我院儿科病房应用率达100%。但是,小儿留置针穿刺成功与否将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影响留置针留置成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临床资料

本科室是小儿呼吸科病房,2009—2011年在静脉输液中共应用静脉留置针2689例,其中男1553例,女1136例,急性支气管肺炎2109例,急性支气管炎487例,上呼吸道感染93例,穿刺成功2501例,成功率93%,留置时间1d510例(19%),2d591例(22%),3d1588例(59%)。

2 原因分析

2.1 病房光线 病房光线太强或太弱都可影响护士的视线,降低穿刺的准确度。

2.2 环境温度 如果温度过低,使血管收缩变细,增加穿刺难度;如果温度较高,患儿及操作者出汗,易致穿刺时针尖滑动,影响进针角度而致穿刺失败,增加固定难度。2

2.3 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程度 由于大多数患儿都不配合,所以在操作时必须有家长进行肢体的固定,如果家长爱子心切,不忍用力固定,就会造成肢体的晃动,导致穿刺的失败。

2.4 患儿的血管状况 一岁以下小儿由于手足太小而不易抓握;肥胖患儿血管隐匿,边界不清;消瘦患儿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失血、失液、脱水患儿外周血管萎陷,弹性差,不易触及、看清;长期输液及使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使患儿血管硬化,影响穿刺成功率。

2.5 护士的心理素质 面对各种压力时,尤其是紧急危重情况下,护士的心理素质,对是否正常判断和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

2.6 护士的技术水平 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静脉穿刺技术、送导管的方法以及固定的方法都是留置针留置成功与否的关键。

3 对 策

3.1 环境 选择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的操作间或操作平台,避开光线和温度的影响。

3.2 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与患儿进行有效交流,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对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护理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沟通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肢体语言性沟通。

3.2.1 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可分为与患儿及家长的沟通。护士在与患儿沟通时可以适当地说一些适合于儿童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要温婉、亲切、平和,多采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充满母性的温柔。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要采取同情、理解和解释性的语言,取得家长的配合及理解。

3.2.2 肢体语言性沟通 是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表达思想感情、观点和目的的沟通方式,如通过拥抱、爱抚、微笑等减轻患儿的恐惧感,适当的用肢体语言沟通,可密切护、患、陪三方的关系,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3 选择合适的静脉 宜选择富有弹性、粗、直、避开关节及静脉瓣、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静脉。也可以根据小儿的年龄、治疗目的等选择合适的血管,3岁以下的患儿,宜选用头正中静脉,额浅静脉或其额角分支及颅骨缝静脉,耳后静脉,其他浅静脉。3岁以上患儿可选择手背静脉,腕关节及脚背等。一般首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次之,因其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

3.4 做好物品的准备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使用前检查产品的失效期,包装是否完好,套管与针芯是否有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套管是否完整无断裂等情况。另外,还要观察针尖斜面是否锐利无钩,以防止穿刺过程中出现意外。

3.5 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突发事件时,护士都要时刻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积极的工作情绪和状态去应对,为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心,克服消极、浮躁的心态,护士在操作时的沉稳、细致是保证穿刺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3.6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6.1 护士要苦练基本功 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者要认真学习外周静脉的解剖部位、走向,穿刺首选静脉的结构特点,通过看、摸,具体感受血管的弹性、硬度、脆性及血管固定与滑的区别,提高感性认识。3并且通过实际工作去感悟、摸索和总结成功的经验。

3.6.2 合适的进针方法及送套管方法 留置针穿刺时选择好静脉,常规无菌消毒,范围>8cm,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左手繃紧皮肤,右手持针翼以15°—30°的角度进行穿刺,穿刺点应选择在消毒范围的1/2—2/3的部位,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进针2mm,右手固定针芯,确保套管进入血管后再抽出针芯0.2cm,左手握套管顺血管方向置入,送管时固定针芯,右手将针尾稍抬起,用左手食指和拇指的掌侧面推送外套管,边抽针芯边送管,看前方有无隆起,如滴速通畅,右手将针芯全部退出,送外套管时,应轻柔、缓慢,以免刺破血管。

4 小 结

通过对影响穿刺成功多方面因素的分析,帮助儿科护士在进行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正确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护士除技术水平外,还要增强无菌观念、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处理问题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以保证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

参考文献

[1] 陈姜华,宗六一,毕慧亚.静脉留置时间与影响因素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8,6(110):3029.

[2] 槐婉舒.静脉留置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2009,30(2):131.

上一篇:马铃薯淀粉贸易下一篇:图像型火灾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