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热门事件

2024-06-29

新浪微博热门事件(精选三篇)

新浪微博热门事件 篇1

一、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发布时段

本文选取了雅安地震和甘肃定西地震两个灾害事件, 以新浪微博为例, 分别进行了2013年4月20日早8时至23日早8时共计72小时的分小时微博数量统计和2013年7月22日早7时至25日早7时共计72小时的分小时微博数量统计。上述统计均在新浪微博“高级筛选”中完成, 键入的关键词分别是“雅安地震”和“甘肃地震”, 统计结果如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 在雅安地震和定西地震后的各3个统计日 (1) 里, 将不同日期里同一时间的主题微博数相加得到的柱形图, 明显呈现出波形特征。图1中, 微博发布的高值出现在两个时段, 一个是9时至13时, 另一个是19时至23时。微博发布的低值也出现在两个时段, 一个是15时至18时, 另一个是2时至6时。在图2中, 微博发布的高值分布在8时至11时和21时至23时, 微博发布的低值分布在18时至20时和1时至6时。综合图1和图2可知, 灾害事件发生之后, 以灾害为主题发布的微博数量, 以上午9时至11时最多, 凌晨2时至6时最少, 最低值出现在4时。

雅安地震发生在上午8时02分, 定西地震发生在上午7时45分, 两次地震的震级相当, 发生时刻也相差不多, 但是在进行微博数量统计时发现, 雅安地震发生之后, 微博发布数量呈上升趋势, 直到13时达到最高值。而定西地震发生后, 微博数量在8时即达到最高值, 然后一路下降。此外, 雅安地震和定西地震在微博总量上存在巨大差别, 前者是后者的29.7倍 (见表1) 。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次地震所启动的应急响应级别不同, 这就导致主流媒体对两次地震的新闻报道强度和形式存在差异, 微博用户的重视程度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定西地震中, 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较少, 可供微博转发的信息源减少, 直接导致了灾害主题微博数量的减少。

二、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博传播的衰减速率

陆定一同志认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微博的信息发布也同样关注事件的新闻价值要素。时新性是微博发布的重要标准, 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 微博凭借其灵活自由的特点常常赶在主流媒体之前发布信息, 从而获得灾害信息传播的主动权。灾害事件发生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息价值逐渐降低, 微博发布的数量也逐渐减少。

为了验证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信息价值衰减的速度, 我们仍然以新浪微博为例, 针对“7·21”北京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和四川雅安地震灾害, 统计了灾后15天的灾害主题微博数量 (见图3、图4) 。

暴雨山洪灾害相对于地震灾害来说, 成灾过程相对缓慢, 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才能造成损失, 所以图3中灾害主题微博数量经历了一个从7月21日到23日上升的过程, 23日达到最高值。地震灾害成灾时间短, 十几秒或几十秒就完成了破坏过程, 所以图4中灾害主题微博在地震当日即达到最高值。通过图3和图4可以看出, 自然灾害事件中高频率的微博发布主要集中于灾后的一周之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息价值逐渐降低, 微博数量逐渐减少。

图4较好地反映了突发自然灾害新闻价值的衰减过程, 根据衰减速率的计算方法, 可以得到雅安地震灾后15天内微博数量的平均衰减速率约等于25%。通过对北京暴雨灾害中从7月23日到8月7日共15天的数据进行的计算, 得出微博数量的平均衰减速率约等于21%, 对定西地震灾后15天的主题微博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微博数量的平均衰减速率约等于22%。可见, 在本文选取的样本中, 自媒体对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新闻价值的日均衰减速率大约在20%至25%之间。

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不同, 其他新闻事件在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之后, 常常先经历一个持续发酵的过程, 发酵之后达到微博发布的最高值, 然后开始回落。精确计算自媒体对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新闻价值的衰减速率对于宏观把握灾害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据《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调查研究报告》显示:80%的微博用户受过高等教育, 92%的微博用户为80后和90后。微博用户往往都是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 也是在各种危机事件中发表不同意见的重点人群, 因此, 掌握这一人群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 对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危机传播具有实际作用。

三、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地域差别

据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1号) 》显示, 我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也就是说, 3.09亿微博用户散布在13.7亿的人口当中。为了了解不同区域的微博用户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关注度, 我们针对北京暴雨、雅安地震、定西地震等灾害事件进行了数量统计 (见表2、表3、表4) 。通过表2、表3、表4,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微博发布符合新闻传播的接近性特征。“7·21”北京暴雨灾害首日里, 北京市居民发布微博数量居31个省市区首位, 而在雅安地震和定西地震中, 北京市居民发布的微博数量则居于第3位和第2位。此外, 受到“7·21”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河北省, 微博发布数量排到了第5位, 而在表3和表4中, 河北省的微博发布数量只排到了第15位和第13位。在雅安地震灾害中, 四川省的微博数量排到了第2位, 而在表2和表4中, 四川省则分别排在第10位和第5位。定西地震发生的第一天, 甘肃省发布微博数量排在全国第4位, 且在定西地震中有明显震感的陕西也一跃排在第3位。而在北京暴雨灾害和雅安地震中, 甘肃的微博发布量仅仅排在第28位和第24位。

第二,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 各省发布主题微博的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发布微博数量最多的省区市有广东、北京、上海、四川、江苏、浙江、天津。一方面, 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 这些区域的高学历人员比较密集, 媒介素养较高, 参与信息传播的热情较高。

四、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博用户的参与程度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发布的微博,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微博用户转发的信息, 一种是微博用户的原创信息。这两种不同的信息标志着微博用户在灾害信息传播中参与程度的不同。转发微博更多的是一种观点认同, 而原创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微博用户的深度参与。

为了了解微博用户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参与程度, 我们统计了雅安地震、定西地震灾后3日的分时段原创微博数量, 并计算了该时段中原创微博所占的比例。此外, 我们还统计了北京暴雨和雅安地震灾后15日的原创微博数量及所占比例 (见图5、图6、图7、图8)

不同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 微博用户的参与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统计数据显示, 北京暴雨灾害首日原创微博占主题微博总数的15.7%, 而雅安地震首日原创微博占比仅为7.1%。在7月22日发生的甘肃定西地震的首日, 主题微博总数为21.2万条, 其中原创微博7.8万条, 所占比例高达36.8%。通过图5和图6发现, 在同一突发自然灾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里, 原创微博所占的比例基本平衡。雅安地震后3个统计日里的原创微博比例, 基本保持在10%上下浮动。定西地震后3个统计日里的原创微博比例则基本在50%上下浮动。此外, 通过图6可以明显看出, 定西地震之后的3个统计日里, 原创微博比例逐渐上升, 而在图5中并未发现此现象。这是由于雅安地震中的媒体报道时间长、密度大, 使得震后3天里受众的关注度持续不变。但是定西地震后的媒体报道时间相对较短, 且报道强度小。所以多数可能采取转发行为的低参与度公众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弃对事件的关注, 而那些发布原创微博的高参与度公众则会持续关注地震救援的进展情况, 所以导致原创微博比例越来越高。

同理, 这也可以解释图7和图8中的曲线走向。在灾后的15个统计日里, 没有看到原创微博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反而有轻微的上升趋势。通过图3和图4可知, 灾后的微博总数和原创微博数量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的, 也就是说灾害事件的关注度或者说灾害事件的新闻价值在逐渐降低。人们使用微博主要分为浏览微博、转发微博和原创微博三种:对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来说, 不同的微博使用方式也意味着不同的参与程度, 浏览微博的参与程度最弱, 其次是转发微博, 而原创微博的参与程度是最强的。随着灾害事件发生之后时间的推移, 受众开始出现新闻脱敏, 灾害信息的新闻价值也会出现衰减, 这时候, 参与程度最弱的浏览微博用户会最先放弃对灾害事件的关注 (2) , 然后是转发微博用户, 原创微博用户因为参与程度最强, 所以坚持关注的时间也会最长, 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关注的忠诚度最高。

五、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微博传播的内容分析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类型多样, 既有灾情信息、救助信息、领导人信息, 还有人们对防灾减灾知识的认知和舆论监督信息。这些信息在灾害事件发生之后会大量出现, 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灾害事件的了解层面和了解程度。

为了摸清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微博传播内容方面的规律, 我们对“7·21”北京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四川雅安地震灾害和甘肃定西地震灾害事件中的微博内容进行了统计。统计方法为:对三次灾害事件发生之后一周之内每天的微博进行抽样, 从每天的微博文本里面按照不同时间段选取200条微博 (3) , 进行内容分析, 共计选取样本4200个。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突发自然灾害发生之后, 微博用户关注的灾害信息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灾后的第一个统计日里, 对“灾情”的关注是最多的, 均超过了样本数的60%, 此后, 对灾情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见图9) 。灾害“救助”的内容在所有统计样本中的总数里仅次于“灾情”的数量, 是灾害信息传播中的第二大类型。在灾后的7个统计日中, “救助”微博数量分布如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 灾后的第三个统计日和第四个统计日里达到高值, 这和灾害救援的“黄金72小时”从时间上是统一的。“求助”信息和“舆论监督”信息, 在整个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数量相对较少, 仅占到了总数的9%和12.5%。“哀悼”信息相对来说, 所占比例稍大, 是所有灾害信息传播中的第三大类型。而且“哀悼”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增多, 至第七个统计日 (即灾后的“头七”) 达到最高峰 (见图11) 。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微博传播大大丰富了灾害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 也强化了灾害信息传播的效果, 无论是在服务灾害救助、满足受众知情权方面, 还是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方面, 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灾害信息传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注释

1本文中的统计日均指每日早8时至次日早8时。需要指出的是, 雅安地震发生在8时02分, 而定西地震发生在7时45分, 为了使图表更容易对比, 所以统一将每日早8时至次日早8时作为一个统计日。

2这里的“放弃关注”专指放弃主动关注, 不包括主流媒体的高密度报道造成的受众被动关注。

新浪微博热门事件 篇2

关键词:公共事件,315微博投诉,传播,微博,参与情况

一、引言

(一) 选题来源

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公民维权意识与打假意识的提高, 315晚会收视率逐年提升, 这俨然已成为公民心中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再加上近些年新媒体在全民生活中的普及, 由“315”这一公共事件所引发的网络微博热潮与全民互动现象已具有一定规模, 不得不引发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与关注。然而, 这样规模宏大、势如破竹的网络微博现象究竟有怎样的传播特点, 对政府和人民的态度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随之而来的衍生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因此, 本文选取2012年央视315晚会之前新浪财经频道的网络“315微博投诉”为研究案例, 对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微博参与情况进行研究和探析, 以期得到相关的结论。

(二) 研究目标

本文是基于新浪财经“315微博投诉”案例的量化研究。在研究中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第一, 名人视角与媒体视角的异同。研究他们关注的侵权事件类型是否相同以及各自的影响力是否存在差异;第二, 公民话语权是否平衡。新浪财经作为中央级财经媒体主要采集名人与媒体的投诉, 这一做法产生的对草根大众的忽视以及对公民话语权分配的影响;第三, 弱关系传播。在名人微投诉与媒体微投诉中均体现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系特点, 并就此进一步分析在特定公共事件传播中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第四, 国家主导与公民主导。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公共事件传播中的主导力量归属以及微博的参与情况和贡献力量。

本文希望通过上述视角的深度解析, 探索在公共事件传播中微博活动的发起、蔓延及传播规律, 总结现行微博传播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并对此提出建议, 以期对未来的公共事件传播产生借鉴意义。

(三)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采集活动期间的所有首发微博作为研究样本, 并初步解析为名人微博与媒体微博两大类。然后对两大类进行子层级的编码, 主要有不同职业名人的构成, 官方媒体微博的来源, 微博内容的框架分析, 关注度粉丝量转发数以及产生的影响力等。随即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的基本原理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 从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 理论回顾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 最早见于人类学家G·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1974年, 社会学家戈夫曼出版《框架分析》一书, 使得“框架”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而进入社会科学领域[1]。在这部著作中, 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 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 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2]。我国也有学者对此下过定义, 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呈现事物的架构, 经过对事物的选择和加工, 凸显特定内涵, 表达某种思想, 而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价值”[3]。

内容分析方法的使用也具有较为持久的历史。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同盟国的情报部门就通过监听欧洲电台播放流行音乐的数量和类型来推测欧洲大陆上盟军反攻的战况。战后, 内容分析便逐渐应用于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法和效果等问题。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其著作《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中, 显示这种研究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在其另一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为内容分析下定义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地、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4]。

(五) 文献综述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 以“微博”为主题进行搜索,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741篇, 其中多为微博使用机制的研究及微博在营销领域的探讨。在微博的使用分析上有相关文献如《新浪微博传播机制研究》、《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力研究》等。在微博营销问题的探讨上, 有《企业微博营销的局限性研究》、《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研究》等文章。以“公共事件传播”为主题进行搜索, 共检索到3610条记录, 研究方向多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与影响研究。然而, 虽然以往学者对微博的关注较多, 研究的领域也渗透到众多方面, 但是学界对公共事件传播的相关研究还尚有不足, 对微博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研究更为欠缺。因此, 本文希望通过探析微博在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参与力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研究设计

(一) 媒体选择

本次研究选择互联网新浪财经频道, 它在全国范围内辐射广, 点击率高, 处于诸多网络平台的领导者地位, 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新浪微博则为全国微博之首, 拥有最多的用户和粉丝。因此, 研究新浪财经频道的“315微博投诉”活动, 会使得分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从而使研究更有意义和价值。

(二) 时间界定

本次样本的采集阶段即为活动的时间段:2012年1月31日至2012年3月15日。

(三) 样本选择

本文采用普查的方式, 将活动时间段内的所有“315微博投诉”首发的微博的总体情况进行内容分析, 保证样本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采集过后还应反复核对, 将误差尽量缩减到最少。

(四) 类目建构

编码表是内容分析的测量工具, 它记录了有关分析单位的信息。在一个内容分析中, 每个研究样本都对应着一份内容相同的编码表, 对每个研究样本进行编码时所使用的分类是一致的, 这样的测量结果才能够直接比较。本次编码设立了媒体级别、媒体类型、名人所属机构、媒体微博信息来源、名人微博信息来源、微博信息类型 (同时适用于媒体微博和名人微博) 这六大测量指标。编码员选取三人, 编码员间的信度计算采取霍斯提公式: 用以验证编码信度的可靠与否[5]。

三、分析结果

(一) 媒体级别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活动中媒体微博的总样本数为57条, 地方级别的媒体在总样本中占据了49.12%将近一半的比例, 如《重庆晚报》官方微博、《荆州日报》官方微博等。在这其中, 新浪网旗下的多个频道较为活跃, 如新浪湖北美食频道官方微博、新浪黑龙江新闻频道官方微博等。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浪网不同平台之间相互的支持与影响。除此之外, 中央级别的媒体占据19.30%,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官方微博。其他级别的媒体共占据比例21.05%, 如长沙理工大学阳光论坛官方微博。由此可见, 这两个级别的微博在公共事件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程度较为相当。草根媒体只占据10.53%的比例, 但也在传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综合而论, 在“315微博投诉”这一活动中, 参与的媒体级别总体较高, 多为在日常生活中对公众影响力较大的媒体, 其中以地方级媒体传播力度最大。而普通的草根媒体或是其他机构或组织的媒体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 但是综合的传播力度及影响力依然较小。

(二) 媒体类型

由上述图表显示结果可以看出, 在媒体微博总样本数57条的框架分析中, 其中网站媒体占据的比例最大为31.58%, 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趋势和现象。如北京都市网、大河网、家居观察网等网络媒体, 它们所建立的官方微博活跃程度也要高于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其次, 报纸媒体的官方微博占据比例26.32%, 如《重庆晚报》官方微博、《江淮晨报》官方微博等。体现了纸媒在新媒体蓬勃壮大的同时努力转身为融媒体的趋势, 希望建立微博在网络中保持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除此之外, 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其他媒体所占据的比例分别为10.53%、14.06%和17.54%, 传播力和影响力都略小。综合来看, 从建立官方微博的媒体类型分析中可见, 网络媒体与报纸媒体占据主导影响作用。在新旧媒体同时延伸至微博领域的前提下, 影响力的大小更与媒体本身的级别有关, 而不是媒体本身的类型。

(三) 名人所属机构

在此次样本的采集中, 名人微博在活动中的总样本数为71条。由上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其中“名人”多为媒体的知名人士或是企业的高管, 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0.85%和33.80%。如央视《运动空间》主持人刘京京、盛大网络产品运营总监等。由于“315微博投诉”活动与法律有关, 所以法律人员占据的比例也较高为9.85%。政府人员在网络的活跃度最低, 仅占据2.82%的比例。值得关注的是, 草根名人在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占据比例为9.85%。其中包括本钱300元年挣15万的网络红人“练摊帝”、打假第一人王海、河南十大微博人物及网络评出的新浪名博等。但是, 除了这些知名草根外, 普通大众草根很难具有发言权。综合而论, 名人微博中的名人大多分布于除政府部门外的各行各业。行业各异的前提下, 影响传播力和微博名气的是名人本身的出名程度。

(四) 媒体微博信息来源

从媒体微博信息来源的框架统计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微博内容来源于媒体本身采写和播报的新闻。这种现象体现了当今媒体“一种产品, 多渠道使用”的特征和趋势。因此, 媒体本身的强大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微博内容的优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 引用其他媒体内容及个人话语所占的比例较小, 分别为19.30%和15.79%, 但这也体现了微博具有互动性和交流性等特征。因此, 在对媒体微博信息来源的分析中得到结论, 微博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媒体本身的实力和能力。

(五) 名人微博信息来源

在对名人微博信息来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独创微博占据的比例最大为59.15%。由此看出名人在微博传播机制中具有“舆论领袖”的作用, 话语本身就可以得到受众的极大关注。再加上其较高的转载量和评论数, 可以看出微博传播也体现出“二级传播”乃至“多级传播”的特点。其次, 媒体新闻来源占据比例16.90%, 他人的话语来源占据比例22.54%, 其他来源占据比例1.41%, 这些都体现出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互动性较强的特征。因此, 从对名人微博信息来源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名人本身对于微博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六) 微博信息类型

从对微博信息类型的框架分析中可以看出, 媒体微博与名人微博所关注的内容类别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现象, 所占的比例也大致相当。从信息类型本身来看, 食品问题受到的关注最多, 如火锅底料放罂粟籽、奶粉质量安全隐患、假鸡蛋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购物的兴起, 在今年的投诉信息类型中网络购物相关问题也占据了较高的比例, 不容忽视。如京东发错货不退货、圆通快递不负责任等。除此之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车问题、银行理财问题等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往年较多的购物欺诈现象也依然占据一定的比例。综合观之, 媒体视角与名人视角大致相同, 在微博传播中反应的均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四、研究结论

(一) 媒体微博与名人微博异同讨论

在样本的采集与分析中, 先将样本解析为媒体微博与名人微博两大类, 便于进行各自框架的分析。比如对于媒体微博, 需要讨论媒体的级别与类型进而推断其如何影响微博的传播效果。而对于名人微博, 需要讨论的则为对“名人”的框架分析, 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另外, 两者的微博信息来源不同, 媒体主要依靠新闻采写, 而名人主要依靠独创。然而, 无论是媒体微博还是名人微博, 决定其微博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都是“媒体”或“名人”本身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一点体现了微博传播中的“舆论领袖”的作用。因此可以得出, 在微博参与公共事件传播的过程当中, 话语权的影响力是决定微博的传播效果的本质力量。

(二) 公民话语权问题讨论

在此次“315微博投诉”这一活动中, 所采集的样本仅可解析为两大类, 即媒体微博和名人微博。在对名人微博的框架分析中, 虽然包括“草根名人”这一类别, 但也仅仅是指活跃于现实或网络中的知名人士。对于普通大众而言, 虽然微博早已得到普及, 话语权不受限制, 但是普通公民话语权的影响力则远远不足。绝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的话语得不到有效地传播而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三) 弱关系现象解析

在“315微博投诉”活动中, 媒体微博与名人微博均体现出弱关系传播的特点。曾有不少学者讨论过微博是否会颠覆中国网民对强关系传播的习惯。由此可见, 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机制和特点。一般情况下, 微博主所感兴趣和愿意关注的对象是同自己爱好相似的网友, 而非现实生活中紧密接触的人际网络。在由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的社会成员构成的圈子中, 人们接触的大多是其他人已经获得的信息, 只有通过微博等弱关系交往才能得到新的异质化信息。从对此次活动微博的分析来看, 一方面, 微博能为用户提供接触异质化信息的便捷路径, 使信息交换更加频繁;另一方面, 虽然绝大多数微博都具有一定的转发量和评论数, 但信息庞大冗杂, 深度较浅, 很难对公民的生活和观念产生较强的影响, 也没有影响到后续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投诉播报。因此, 对于公共事件的传播, 微博应采用怎样的传播机制才能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的。

(四) 国家主导与公民主导问题探析

在此次微博投诉的活动中, 体现出如下特点:级别高且实力强的媒体在微博平台上更具有影响力, 有名气的名人话语在微博平台上更具影响力。而这些名人则多为媒体或企业的核心人员。由此可见, 即使在网络媒体平台, 在公民话语权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普通公民在通常情况下依然无法主导传播的进程。在公共事件传播的过程中, 依然主要是由国家力量进行主导的。

参考文献

[1][5]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313-314, 20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208-210.

[3]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十一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 2010 (9) :19.

新浪微博热门事件 篇3

一、调查研究背景

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 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在官方还在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时候, 民间已经无法容忍日本的猖狂行为。虽然两岸三地共赴钓鱼岛保钓的计划落空, 但香港保钓人士依然百折不挠, 一批香港保钓人士于2012年8月15日下午4点20分乘坐“启丰二号”登陆钓鱼岛, 结果被日本警方以“非法入境”的荒唐名义逮捕, 先后共计14人。中国外交部立即展开外交交涉。此事件一经报道, 立马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而数日之后, 全国多个地方爆发抵制日货的保钓游行活动, 更是让这一话题在网络上传播得沸沸扬扬。

二、调查研究介绍

(一) 调查原因

信息化社会的形态是网络, 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互动进而在虚拟空间中结构社会。这一种社会结构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网络上, 用户能够代表真实的自我, 尽管用户使用的是虚拟账号, 但是每一个账号可以对应一个真实的社会人, 网络言论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钓鱼岛问题一直是网络热门话题。由于牵扯到了民族、政治、外交、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经常会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笔者正是希望通过调查, 了解这些网络言论对于网众的价值观影响。

(二) 对象分析

1. 微博使用人群:

首先我们将微博用户定义为网众, 以确定其自身的几大特征: (1) 数量上看, 微博传播可能包括一对一、一对少、一对多、少对少、少对多、多对多等多种情形; (2) 传授双方不论是化名抑或实名, 总的特点是身份趋于真实稳定; (3) 信息传播渠道是网络, 而流经的网络包括了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 这是其又一大特点; (4) 驱动信息的逻辑主要有分享逻辑、利益逻辑、专业逻辑三种。

2. 事件主要观点:

这个话题之所以会成为热门话题, 首先是因为牵涉到国家主权。从国内的网络言论倾向来看, 虽然存在针对个别事件的观点交锋, 但都坚持“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观点。再者在“保钓游行”这一事件则有两个比较主要的着眼点:一是政府对于游行活动的管制问题;二是对于游行过程爱国行为的反思。 (具体观点会在下文通过微博截图展示)

(三) 分析方法

笔者将通过观察事件高峰几日当中的热门微博, 并由微博热度、转发数、评论来对事件当中网众所体现的价值态度进行分析。

转发数、评论数都可以直观体现网众对于这条微博的关注。虽然不能直接地反映网众的价值判断, 但是通过转发、分享, 这一观点获得更强的传播力。

笔者的初步分析是:一条微博直接影响价值观, 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但是热门微博的产生, 使得网众在接触这些言论的同时会先入为主地注意到大多数的观点。换句话说, 比起微博本身, 炒热微博的网众意见更具有影响价值观的力量。因此从调查微博的热门程度来看微博环境下舆论对于民族情绪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了解网众价值趋向, 笔者会对网众的评论进行观察, 尤其特别注意那些“博中博” (即因为评论原微博而广受关注的微博) 。

三、调查研究结果

(一) 事件关注热度

图1是笔者2012年8月19日对时事热搜榜的截图, 这一天由于游行示威活动在杭州爆发, 同时保钓人士遭到扣押的事件持续升温, 因此搜索量是从15日到21日的峰值。首先从搜索热词的数量上来看, 与“保钓事件”有关的关键词都有相当高的搜索量 (“杭州反日”搜索量接近5万, “钓鱼岛”搜索量也突破了45000, “保钓”一词的搜索量也有21592。由此可见, 保钓事件的搜索量达到了11万多) 。根据笔者观察, 一般热门时政类事件的点击量大多数在6万之间, 而这次的保钓事件, 搜索量达到11万之多, 足见网众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

(二) 最热微博的关注度

保钓事件的热门微博基本上不是出于商业微博 (例如“中国新闻周刊”、“新浪财经”、“三联生活周刊”这一类有特定人群运营的微博) , 而是出于社会人个体。相比使用化名的微博, 加V (实名认证) 的微博更容易热门起来。值得关注的是, 这些加V的热门博主并非是日常就十分活跃的“明星微博” (虽然他们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 进入他们的微博, 经常只有寥寥数条评论, 根本无法与那些“门庭若市”的名人微博相比, 但是由于针对保钓事件的言论就有讨论价值, 转发量和评论量都相当惊人。以下的截图就是例证。

这条微博转发量高达124317之多, 这个数量非常惊人。郑洪升是作家郑渊洁的父亲, 他平日的微博评论数最多不过百条, 而这一微博的评论数却有4万之多。

关于“杭州反日”活动的微博也是非常热门的。这条微博内容简单, 观点明晰, 也有4万多的转发量以及1万多条的评论, 热度颇高。

这是两个持不同态度但同样很热门的微博, 我们可以看到都有很高的转发数。

(三) 热门微博整理分析

15日到21日这六天笔者持续关注保钓事件的热门评论, 经常查看新浪微博热词搜索, 并按照“热门”顺序梳理排列, 从中摘选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微博持续关注, 进行分析。

1. 激进型

郑洪升这条微博就颇为典型。理性地分析, 一个国家政府把钓鱼岛作为我国导弹发射靶场很明显是不现实的, 很可能导致许多国际争端。但是从回复中我们看到, 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叫好声 (正如下边截图中所示) 。

微博作为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言论空间, 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这类的建言献策不论可行性如何, 只要不违犯法律和社会道德都是允许的, 也不需追究责任, 因此一句意气风发的口号可以带来一大片叫好之声, 但是口号毕竟只是口号, 不是理性的态度, 更不是合适的对策。

从上边截图可以看到大多数人都是为该建议叫好, 少部分人疾呼理性爱国却被淹没在了海量的评论之中。

该截图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V蓝色柠檬V这名用户一直在提醒大家理性克制, 他把这些话发了很多次, 笔者截取其中一次。即使距离事件比较久了, 他仍反复呼吁。但是与周围铺天盖地的“V5”、“这是极好的”评论相比, 这样的声音太少了。

2. 追踪报道型

还有一类微博, 它们主要是由媒体人发布。他们通过个人的特殊身份直击事件, 通过不断更新事件变化广受关注。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知名媒体人可以通过网络吸引网众深入了解事件。深入地了解, 是理性发言的前提。

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 这类的微博存在一个问题, 微博主人在微博上所体现的态度是不是被认为是该刊物的态度呢? (如截图中的例子, 胡锡进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 他个人表态很可能与《环球时报》挂钩。这样一来是不是会影响《环球时报》的客观度?据笔者了解, 美联社就特别要求工作人员不得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谈论新闻时事, 为的就是保证媒体的客观定位。)

胡锡进的这段话如果被认为是报社的态度, 《环球时报》很可能被认为带有严重偏见。

3. 争论型

这一类型的微博, 言论观点与大多数人言论相反。其实从这条微博的语言上看, 并没有非常鲜明摆明自己的态度, 但看到微博的人都不免会联想这条微博的言外之意。这种含糊不清的态度在网上引起了争议。于是引起了网众之间的争论, 这其实也是网络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笔者认为, 虽然争论本身看起来不那么和谐, 但是对于网众更理性地思考还是有益处的。

4. 调侃型

这类微博非常常见, 有大事件时这类微博都会出来搀和一下。典型特点就是将时事娱乐化, 价值要么体现得比较温和, 要么顺应大流。此类微博数量多, 转发的也多, 但是评论通常也都是一笑置之或者进一步调侃, 不会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与价值观。例如:

正如以上截图所展示的, 这些微博大多借着钓鱼岛的话题嬉笑怒骂。在这个解构的时代里, 政治性话题娱乐化已经不足大惊小怪。在笔者看来把岛屿争端问题与食色性扯上关系, 借以传播一种娱乐化的民族主义以及用生活段子来嘲弄民众对于主权问题的关注都是很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

5. 借机宣传型

不得不“佩服”一些商人的“商业头脑”, 借着民众群情激昂的浪潮, 给自己的网站做宣传。网众的言论恰似一条大流, 气势汹汹, 有人推波助澜, 有人筑堰防洪, 有人疏导引流, 其中自然也有些人琢磨着引些肥水到自家的一亩三分田里。但是在缺乏理性判断的环境, 这样的言论依然能迎来大片的叫好声。

四、结语

自媒体开启了一个可供众声喧哗的虚拟空间, 代表不同利益的个体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分散、无中心的舆论环境时常能带来观点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 一些带有很强民族主义倾向的口号在网络很具有煽动性, 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 加之网络信息流动性强的特点, 容易带动大多数人的民族情绪, 反而缺乏冷静的分析与考虑, 不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独见“千人一面”、“千言一辞”。

另一方面, 媒体人通过微博来与网众进行互动, 方便大众深入了解事件的演进过程, 一方面加强了时事的时效性、亲近性, 同时也能提供专业视角解读时事, 提供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间。不过另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则是媒体人自身的职业伦理问题。

再者, 存在商业势力能够在网众民族情绪高涨时顺水推舟, 一者是因为大环境下网众群情激昂, 缺乏理性, 此时指责作秀反而容易落得个“千夫所指”, 二者还可能因为背后有“水军助推”, 这一点笔者无从取证, 只能作为调查之后的个人猜想。

上一篇:发泡技术下一篇:孕妇妊娠期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