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气象灾害

2024-06-27

农村气象灾害(精选十篇)

农村气象灾害 篇1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系到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由于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 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 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的受灾人口约6亿人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3%~6%。

随着石狮地方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气象灾害所产生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显著。防御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针对突发气象灾害、气象次生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 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和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服务能力, 是气象防灾减灾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 石狮气象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警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当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尚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气象灾害监测站网设备陈旧老化, 设备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 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能力较薄弱, 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突发事件处置的气象服务能力不足, 灾害评估能力欠缺, 气象信息发布传播覆盖面不足, 全民防范气象灾害的意识较为薄弱, 应急防范措施不到位。石狮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 致使近年来低温、台风、强对流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如何科学防灾、依法防灾,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最大程度地减轻防灾的经济成本和社会负担, 成为气象灾害防御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原则及目标

3.1 项目建设基本原则

(1)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气象、水利、国土、农业、海洋与渔业、水文、通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合作,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工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防灾抗灾, 以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民满意为出发点, 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能力为核心, 使农民真正受益。

(2) 坚持科学发展观, 减灾与趋利一起抓。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把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综合考虑, 统筹安排, 使之相互促进, 同步发展。

(3)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气象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 并具体体现在灾害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和救援救助等防灾减灾的各个环节。

(4) 坚持以防为主, 防抗救相结合。树立“防患于未然”是最大减灾效益的观念, 强化减灾规划和灾前预防工作, 变灾后救助为主为灾前防御为主, 形成预防、抗御和救助有机结合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5) 坚持科技减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气象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 推动减灾决策科学化和技术装备现代化,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水平, 增强能力。

(6) 坚持依法减灾和社会化减灾。把气象减灾工作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和公众事业, 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人们的行为, 调整各种关系, 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强化群防群抗的防灾减灾工作基础。

(7)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减灾。充分发挥政府在减灾工作中的指挥和组织协调作用, 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理, 做到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与综合规划相衔接, 远期目标与近期工作相结合,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配套, 多灾种防抗相兼顾, 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防灾减灾相协调, 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整体效果。

3.2 项目建设目标

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中国气象事业建设要求和石狮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的需求, 建设面向气象灾害防御的气象服务体系。总的发展目标是:完善石狮市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和石狮市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系统, 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构建高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体系, 做到有防御规划, 自动观测、精细预报、气象服务站到乡镇, 应急预案、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到村, 预警信息发布到户, 灾害防御责任、灾情收集到人, 发展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全面提高我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主要目标: (1) 建立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构建气候系统观测平台; (2) 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3) 建立“无缝隙”预报预测体系, 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4) 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 构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4 项目建设内容

4.1 升级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

目前, 石狮市已建立9个气象灾害监测站网, 本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将整合水利、气象现有监测资源, 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布局, 健全移动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完善移动观测车配置, 发挥其基本气象要素观测、通信系统、网络接入、GPS定位、服务与指挥等功能, 对未布设自动气象观测站的乡镇和受台风、暴雨和地质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区域进行加密建设, 对一些老化的自动气象站进行更新升级, 做到每个乡镇都有两套标准自动气象观测站, 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探测能力。为突发事件、灾害性天气和重大社会活动提供现场应急气象服务, 提升石狮市应急气象监测能力。

4.2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4.2.1 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依托镇 (街道) 农业服务中心等, 在全市9个镇 (街道) 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 服务站做到“六个有”:一有固定场所, 加挂统一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标牌;二有信息接收显示设备, 至少配备计算机一台、宽带网络一套, 配置气象电子显示屏和乡村气象预警喇叭等设备;三有协理员, 至少有一名专 (兼) 职气象协理员;四有定期活动, 及时发布气象和涉及信息, 开展经常性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等活动, 更新气象信息和维护宣传栏;五有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的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协理员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工作流程等, 并公开;六有长效机制, 有稳定技术维护、运行维持经费。

4.2.2 建立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

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各行政村 (居委会、社区, 以下简称村) 的气象信息员队伍, 做到每个镇 (街道) 有气象协理员, 负责本镇 (街道) 气象防御工作。每个行政村有一名气象信息员, 负责气象预警信息的接收、传达和气象灾情的收集反馈工作。气象、防汛部门负责对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的培训。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气象信息员进行表彰奖励, 充分发挥信息员队伍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2.3 建立健全气象信息预警报发布系统

建立石狮市气象信息预警报发布系统, 镇 (街道) 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气象信息预警终端, 各镇 (街道) 、行政村及社区、港口、学校、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约170台套电子显示屏 (或触摸屏) , 各行政村建设气象预警喇叭。气象灾害预警报信息由市气象局发布, 通过预警终端、电子显示屏、预警喇叭、短信等第一时间传递到各镇 (街道) 、各行政村及信息员, 再由各村传播到群众。

4.3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评估业务系统

借助现代化网络科技手段对石狮市开展的公共气象服务进行客观、事实的调查评估, 以促进石狮市气象工作更人性化、实时化, 发挥气象数据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4.4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2009-2020年) 》的有关要求, 结合本地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 出台由气象部门会同经济、财政、水利、国土、农业、林业、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编制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5 项目效益

石狮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成, 对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及预警支持服务, 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部门实现从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从重视提供公共服务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并重转变,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石狮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项目本身盈利能力不大, 但项目建成后, 将为全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德尔菲气象定律提出, 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 即企业在气象方面投资1元, 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经济效益明显。项目建设可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 不断扩大公众服务覆盖面,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系统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及时性, 发挥了气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重要作用, 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6 结语

石狮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项目是一套基础性研究型业务服务系统, 项目建设配置完善标准气象观测站,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建立健全气象信息预警发布系统,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评估业务系统,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现场应急气象保障, 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项目建成以后可为石狮市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为各级党政领导在组织实施灾害防御和救援工作时, 提供科学的指挥和救援方案。既是政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 又是提供准确和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的需要。对气象部门实现从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 从重视提供公共服务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并重转变,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7]49号)

[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闽政[2010]33号)

[3]《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 (泉政办明传[2011]122号)

刍议农村雷电灾害的防范措施 篇2

关键词:农村防雷 雷电灾害 防范措施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241-01

1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

1.1 农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

在我国农村,农民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缺乏科学文知识,在面对雷电灾害时防雷意识淡薄。很多老百姓,还保留着传统的封建思想,认为雷电灾害是雷公发威,是天神惩罚人。所以,许多老百姓认为遭受天谴是难以直接对抗和避免的,往往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防雷知识缺乏,遇到雷雨天气反而继续在田间劳作,要么就要独立茅棚、亭子、大树、瓜棚等最危险的场所避雨,极其容易发生雷电伤人的事故。

1.2 防雷减灾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农村防雷管理工作落花,管理人员也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假设农村的建筑物都装备有完善合格的防雷装置和设施,雷电灾害是能够降低发生的机会。最近数年,随着新农村的发展,许多新建建筑物完成,但是其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跟踪检测,是防雷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旦这些新建建筑物没有进行防雷安全检测,将在不久的将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农村地域宽广、建(构)筑物分散、经济较落后等原因,管理人员意识又淡薄,防雷工作没能抓紧抓牢,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

1.3 防雷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

防雷装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势必造成雷电灾难。经突击检测,很多农村采用的防雷装置合格率很低。要么,很多建筑或装备设施,都存在不装防感应雷装置的问题。偶有些装备了防雷设施的,但缺乏保养和维护,出现长期锈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功能。为了节省资金,农村民房绝大多数都是自建或小型私营企业建房,并非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完成的,缺乏相应的技术评价和质量检测,安全隐患严重。农村不少农民在屋顶上安装铁皮水箱、太阳能热水器、架设电视接收天线等,由于没有有效的防雷措施极易引雷入室造成设施及人员伤亡。电力线路、电话线路、电视天线等架设不规范,由于线路长,裸露架空,又无雷电防护措施,是雷电感应的主要通道。

1.4 农村雷电预警信息发布不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部门一般都能够提前一定的时间尺度预测雷暴发生情况。对农村雷电的预报预警应摆在重要位置,但现实中仍然存在气象预报准确率不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气象科普宣传不够等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地方偏僻的地方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外获取有效媒体的雷电预警信息不畅,极易遭受雷电事故。

2 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2.1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我国是雷电灾害频发地区,每年近万次的雷电灾难发生,造成几千人的人员伤亡。据统计,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到上百亿人民币。防雷减灾工作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有充分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其巨大危害。高度重视防雷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各项防雷要求,采取科学防雷措施,杜绝雷击灾害事故的发生,减少和避免因雷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及防雷对策

鉴于农民文化整体水平较低,不能用有效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身防护,防雷知识就要宣传进入农村,尤其在偏远山区。由于这类地区农村交通、通信不发达,农民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需要做很艰巨的防雷宣传和教育普及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表示,要争取使科普知识更加通俗化,让公众能读懂、能听懂气象科普知识。据此,气象部门的科普宣传需要更加努力,让老百姓真正懂得保护自身。

2.3 安装防雷设施

农村住房一般都是以盖二层或三层砖混结构,虽房屋较矮,但农村地域较大,农村房屋处于空旷地带,或者是地势较高的山头等地方,及其容易遭受雷击。因此,在农村建房要求其能安装避雷装置以防御雷击。目前农村建筑物使用的防雷装置,主要分为避雷针和避雷带两种。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材料规格:针长1m以下,圆钢直径要达到12mm,钢管直径要达到20mm;针长1~2m,圆钢直径要达到16mm,钢管直径要达到25mm。单支避雷针的保护半径为避雷针高度的1.5倍。

2.4 加大对农村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在防雷减灾方面,村民一般选择地势较高的坡地建设房屋,这些地方往往是雷电频发的地方;建筑不完全符合国家防雷规范的标准。房屋相应的防雷设施建设跟不上。绝大部分房屋未安装防雷裝置。在房屋内部,到处是横七竖八、乱拉乱扯的电源线、电话线和电视线,一旦雷电直接击中或感应到雷电流,高电压的电流、磁场将顺着线路涌进室内。在农村,相应可以推广各种投资小、见效快、性能好的防雷装置和技术方法。还可以向地方政府争取资金,加快雷电监测网建设。

2.5 做好雷电灾害的监测预报

农村基层职能机构要建立预警预案。采取快速、及时、高效的应对灾害措施。为此,需建立具有综合会商决策功能的现代化危机管理决策体系。还要发挥智囊部门的危机预警作用,为危机决策提供信息。提高政府机构具体应对各种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应急平台。各级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要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3 结语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必须遵循“安全要首位,预防要第一,教育要先行”的原则。根据雷击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必要的防护等级,按现行防雷技术标准设计、建设直击雷防护装置;做好人员的教育,懂得防雷常识,加大投入,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需要广大社会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叶爱华.枣庄农村雷电防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398.

[2]曹兴锋,安学银,于艳敏.大监自动气象站一次雷击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山东气象,2009,29(3).

农村气象灾害 篇3

1 建设现状

目前, 建设中要从当前气象防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将两个体系看成现代化农业的基础性体系, 并让气象服务系统服务于农村的公共基础, 打牢为农服务的基础, 在此期间不但能强化目前的服务能力, 建立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站和农业气象实验站等相关的农业体系。全网络化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 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状况[1]。并通过建立“两个体系”让科学防灾和减灾系统趋利避害, 进一步提高农业抗击风险的能力。

2 存在问题

2.1 难以构建长效机制

建立“两个体系”能够让工作呈现长效性, 有利于巩固建设的成果。在气象防灾和减灾工作推行中, 经常会出现“台子好搭戏难唱”的情况, 即很多具体的工作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到位, 部分气象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做好工作细节, 一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够, 二是由于日常工作培训不到位。在检测预警时, 由于多部门的参与, 经费耗费较大, 所以气象设施的使用频率较低。目前,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方面的制约性缺失, 应急准备和联动机制尚无有效的考核机制, 很多部分出现重视硬件, 轻视服务的状况, 虽然硬件系统比较好, 但后期服务跟进不到位, 出现很多问题。

2.2 人才技术缺失

目前,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农业气象观测技术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 很多地方都停留在“一把尺子、一个取土钻”的粗糙观测方式上。由于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受站网布局的限制, 出现评估水平偏低, 雨情等灾害收集不到位的情况, 分析手段不够先进的状况。涉农部分由于信息共享不同步, 所以服务过程中产品的针对性还有待斟酌, 不能较好地与当地支柱性产业相配合, 导致发展很局限[2]。在“两个体系”各项建设任务中, 对人员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 要求参与建设的人员不仅要懂气象更要懂农业, 不但懂信息更要懂技术。总之, 要求参与人员是综合性人才, 做到“知农时、懂农事”。

2.3 难以发挥主体作用

调查相关的农村气象服务结果。目前, 西部地区仍然有15%左右的农村人口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信息, 很多乡镇也不能达到“两个体系”的系统化目标建设, 不能及时了解气象变化状况。故此, 两个体系的规划目标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力度。在“两个体系”建设中, 为保障城乡公共气象服务更具均等化, 要提升政府的主导作用, 让政府在主导中作为主体存在, 开展创造性较好的活动, 因地制宜, 理清轻重缓解, 寻找落脚点和出发点, 想办法攻破难题, 并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全面推进两个体系的建设发展要求。

2.4 难以筹措建设资金

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这两个体系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政府投资、重点依靠工程支持这两个方向。如果要想让工作更为深入, 就要观察到乡, 服务到站, 这些措施的深入开展需要依托强大的财力支持。尤其是在西部不发达地带, 由于主导产业规模偏低, 导致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进而导致财政收入受到限制, 以上诸要素都会制约财政建设。

3 应对措施

3.1 分步骤开展统筹规划

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时, 要根据体系建设要求做好指导, 并要适应现代气象建设的总体要求。因此, 在指导框架下, 要合理地规划农村的气象灾害状况, 并根据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做好整体性和集约性的分配。特别在防灾减灾工作推进中, 分布开展, 能够让气象服务成果获得阶段性进展, 继而在下一步工作中, 建设体系, 搭建工作平台[3]。需要在气象服务站点做好气象服务平台的搭建和维护, 并在气象信息服务环境下做好乡镇村的服务规划, 需安装视频或者播音等相关预警设施, 完成预警互动交流。另外, 为加快农村气象服务创新开发, 要在农业科技示范的前提下, 将种植大户看作服务依托, 目的是在构建现代化农业服务方案, 创新发展的前提下, 做好农作物的观测和质量检查。

3.2 突出政府的主导和社会的参与效果

借助于政府的主导和社会的参与, 能够让农业气象服务进入新的发展领域, 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 为更好地带动带动气象服务信息就要结合农村的气象服务状况, 做好领导机制改建, 通过组织技术的完善结合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体系建设, 将政府看成活动的主导, 并结合体系的发展现状, 投入大量的可用资金, 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行。此外, 为保障体系建设的有章可循, 就要在做好阶段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御体系的前提下, 将规划要点融入到政府组织结构内, 这不但可以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 参与掌控, 也能实现政府部门的责任最小目标, 根据体系建设要求, 做好后期验收, 可以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 对应部分体系做好资金建设。

3.3 部门协作, 促进资金整合

建设过程中, 要安排相关人员对现阶段的状况作详细了解, 并考评气象台站的情况。评估的内容包括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几个方面, 要求体现建设具有针对性特性。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仅仅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看作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而是要与其他部门相互合作, 并将涉农行业或者部门全部纳入其中, 包括水利、林业和工业等相关产业和部门[4]。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涉农行业的资源, 将多站合一的方式作为其基本建设原则, 并在建设农村气象服务站的前提下, 让信息服务与建设工作之间相互协调, 促进其发展。宣传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科普气象宣传教育工作, 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对外工作的状况和工作人员的素养。

3.4 适应需求, 突出重点

从目前的实际要求出发, 立足市情、县情和区情, 结合农村的实际工作情况, 认真调研, 全面分析全市“三农”工作对农业气象发展的服务影响要素, 并结合发展状况做好分层指导, 满足气象灾害的主要防御要求, 并切实从农民实际状况出发, 将防御和减轻灾害看成服务的重点内容, 在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和服务能力的前提下, 做好有针对性的服务, 满足准确预警的信息需求, 在优化服务系统的同时, 做好体系建设工作, 让其发挥最大作用。

4 结语

在分析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进程中, 需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要明确现阶段存在的各类问题, 在突出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现有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开展部门写作的方式, 针对建设要求, 解决部门协作滞后性的问题, 并结合统筹规划, 分步骤、分层次地解决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 2010 (6) :56-57.

[2]张翘, 王焕毅.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6) :292-293.

[3]齐军岐, 陈卫东.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2 (2) :8-9.

新农村新气象抒情作文 篇4

听爸爸妈妈说,在他们童年的时候,我们这里是非常贫穷的。当时村子里住的都是土房子,吃的东西比较单一。穿的都是缝缝补补的衣服。村子里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要想出趟远门,都得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到。因为家庭条件困难,有很多老人得了病,都因为没有钱去医治,使病情恶化。村子里那时种地都是用牛、马,一天也种不多少地。农民一年的收入也不多,孩子们平时也吃不到好的东西,有很多孩子都营养不良。如今,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村子里,都铺通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公共汽车四通八达。街上的年青人都穿得很时尚,连老人都不穿补丁的衣服了。

村庄里到处都是整整齐齐的瓦房,而且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家家户户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想吃什么都可以吃到。作为我们零零后的这一代,各种营养都非常全面,我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这和我们经济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农民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不但省了很多劳力,还节省了很多时间,种地的收入越来越多。而且国家对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非常重视,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在村子里看病也非常方便,并且看病的时候也给我们适当的补贴。我们的小村庄里现在家家和和睦睦、尊老爱幼,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

燃料之变带来法国农村新气象 篇5

有关资料显示,几十年前,法国农村消耗的能源主要通过燃烧薪柴、煤炭、动物粪便和生活垃圾等产生。这种简单的燃烧方法不仅产生的能量有限,资源消耗也相当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法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成为其中重要一环。

首先,政府加大对农村电力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电网覆盖全法国各个村庄。政府还通过对农业的各项补贴,保证农民用得起电。如今,电能已成为法国农村取暖、做饭的首选能源。

其次,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生物能源。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法国重视开发利用沼气作为农村生活燃料,并积极推动厌氧技术改良,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禽畜糞便和有机废水生产生物能源。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旨在开发农村生物能源的新技术在法国层出不穷。

第三,扩大能源型作物种植,既解决了农业种植面积过剩问题,又可实现能源来源多样化。法国政府已实施一项战略计划,目标是使法国成为欧洲液体生物燃料第一生产大国。届时,法国农村用于种植生产液体生物燃料作物的农田面积将达到100万公顷。

农村气象灾害 篇6

各地都积累了很多关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经验,但由于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情况以及减灾防灾的能力和意识不同,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灾害防御。为此,笔者以广西地区为例,进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研究,旨在为减少气象灾害损失,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依据。

1 广西农村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由于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村面积宽广,居住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气象灾害频发,受气象灾害的危害较严重,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广西农村易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大风、高温、干旱、霜冻、寒潮、冰冻、大雾、冰雪灾害、冰雹、雷电、春季倒春寒和秋季寒露风等[5]。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连续暴雨引发的洪水、泥石流,长期少雨造成的干旱,强对流天气造成的雷电,冷空气影响带来的低温等灾害,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春季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由于危害严重,震惊全国[6,7]。

1.1 台风

每年影响广西的台风约3~4个。台风对沿海农村、渔村影响最大,经常吹坏房屋,使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1.2 暴雨洪水

由于长时间降水或暴雨,常造成洪水,暴雨洪水每年都对广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年的4-9月是广西的汛期,其中,4-6月是北部地区的主汛期,7-9月是南部地区的主汛期。该时间段内,由于降水集中,广西境内主要江河经常出现超警戒水位的灾情,低洼地段常因为强降水而造成积水。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水库的除险工程建设,病险水库得到了有效维护,但洪水每年还会给当地农村带来较大危害[5]。

1.3 干旱

尽管广西每年的降水总量不少,但由于降水不均,经常造成干旱,干旱也是广西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广西南部多发生春旱,北部则多发生秋冬季干旱。2010年,广西西北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大量田地因缺水而干裂,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农村人畜饮水也出现了困难,给广大农村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1.4 强降水衍生地质灾害

广西的地貌单元属于云贵高原-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1%,地质灾害多发。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地质灾害点共有6 000多处,其中滑坡崩塌约4 000处,地面塌陷近2 000处,泥石流50多处。滑坡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北部及东南部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崩塌在广西全境都有分布,但多出现在山区公路边坡上,规模较大的崩塌则主要分布在西部、东部、东北和东南;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地面塌陷和矿山采空区塌陷2种,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和矿山采空区;泥石流则以沟道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和东北部,其中,小型泥石流占60%,中型和大型各占20%[8]。

1.5 雷电

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雷电活动十分频繁,3-8月为雷电高发季。其中,全区各地雷电活动较为集中、活跃的时期在6-7月,其他时段有地域之分,如3-4月,雷电活跃于广西北部地区;7-8月活跃于南部地区。

由于广西农村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防雷技术较落后,村民缺乏防雷知识且防雷意识较淡薄,使得雷击伤亡事件频发。雷电还经常引起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害的发生。

1.6 高温、低温和大雾

高温、低温和大雾等气象灾害在广西每年也都会发生。当气温≥35℃时,人体会感觉不适,野外劳作的群众也易中暑;农作物在高温季节,生长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低温同样会对农民朋友的野外劳作和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而大雾则会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减少,增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甚至改变农作物自身的习性,使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下降。

1.7 大风和冰雹

春季和秋季,受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广西易出现冰雹、大风灾害,对农村民房、田野里的农作物都有毁灭性破坏。

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做好灾害防御的规划工作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需要做到未雨绸缪,规划先行,科学决策,用科学的新农村规划来指导农村气象灾害减灾防灾工作[9]。首先要对各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灾机理进行调研,了解广西全区各地农村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点和气象灾害种类,建立全区气象灾害时空分布档案。其次要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广泛征求气象、水利、环保、地质、建设、交通、电讯等部门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合理避开气象灾害高发地段。如广西区政府根据国家的总体安排,启动了将生存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的地方的村民进行搬迁的行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为防灾减灾和减少人们生命财产损失作出了较大贡献[10,11,12]。最后要根据各地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划,制定出各种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预案,预案中应包括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政府、各级部门的职责,以及当地群众的应对措施;还应绘制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内容应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人群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以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 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于村民具有熟悉本村情况的优势,在村一级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发出灾害预警,继而迅速掌握灾情、引导群众紧急转移和避险自救,是有效保护灾害易发、高发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也是打通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盲区”、建立防灾减灾体系的重大举措。

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基本职责是,平时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灾害隐患点的调查监测,应急期间做好灾害预警和灾情上报、评估工作,同时协助村委会做好应急避险、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同时,还要对灾害信息员的工作进行考评,具体考评工作可由乡镇组织、村委会实施,以建立长久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县市区民政部门每年还需至少组织一次村级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另外,需要给予灾害信息员一定的生活补贴,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信息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2.3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

气象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是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支撑,因此需及时促进气象科技成果在应急业务服务中的转化,提高气象应急保障服务能力。首先要建立气象业务与科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其次,科技管理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影响本地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机制、预测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将气象科研内容列入全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最后,气象部门还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与业务有机结合的机制,促进气象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4 积极开展应急演练

根据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划,每年都应开展一些应急演练,以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提升气象应急服务能力;要按照预案的要求,进行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克服预案与实际情况不协调、不到位、不及时的现象。汶川地震时,某小学由于经常组织避震演练,在地震发生时,学校老师成功组织了学生避震,从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中国气象局按照奥运会期间的气象应急预案,成功组织了2次气象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上海市气象局则针对台风、强对流天气和化学品泄露等突发事件,开展了应急演练;江西气象局组织开展了山体滑坡气象应急演练、水库联圩抢险气象应急演练,这些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气象应急预案和气象应急反应能力,提高了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预案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实际。在演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了预案动态管理。

2.5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质量好,抗击气象灾害的标准就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气象灾害的损失就会少。如针对滑坡塌方进行治理,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各地抗击洪涝灾害及抵御气象干旱的能力;加快对农村老房、危房的改造,提高农民住房抗击洪涝、大风、地震以及冰雹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对农村电讯、电力的改造力度和防灾减灾能力升级,以提高抗击气象灾害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防雷减灾能力,加大农村避雷设施的建设,为农村防雷安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减灾防灾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群众意识的增强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13,14],因此,应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加大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广大群众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气象部门要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气象灾害应急避险常识》的宣传,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社会各界了解预案的启动机制、级别、条件和应对措施;及时将预警信息通过电视、电话、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手段,发送给群众;还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气象科普和应急新闻宣传;同时可利用世界气象日等活动,组织气象部门对外开放活动,邀请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走近气象,了解气象,掌握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常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娱乐中熟悉气象应急工作,主动参与气象应急处置。

3 结语

农村气象灾害 篇7

关键词:农村,气象灾害,问题,防御措施

做好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 充分发挥出气象科技的作用, 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对于提升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 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 雨少风多;夏季炎热, 雨量集中;秋季凉爽, 气候宜人;冬季寒冷, 降雪偏少。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风灾等, 是影响吕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分析了吕梁市主要的气象灾害,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帮助。

1 吕梁市主要的气象灾害

1.1 干旱

近50 年来 (1950—2010 年, 下同) 吕梁市平均年降水量为502.5 mm,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 使田间的蒸发量不断增加, 所以年平均降水量根本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 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还达不到平均水平, 再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很容易出现干旱。吕梁市的春旱比较常见, 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对冬小麦的返青以及秋作物的播种直接产生影响;另外, 由于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 导致极个别年份的汛期出现推迟或者是无汛期, 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2 洪涝

吕梁市暴雨洪涝主要在汛期比较集中, 多出现在每年的6—9 月份, 7 月和8 月出现洪涝的概率是全年总洪涝日数的80%, 6 月和9 月出现洪涝的概率是全年总洪涝日数的18%。其中7月下旬和8 月上旬发生洪涝的概率最大, 夏季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暴雨洪涝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北部高于南部, 山区高于平原, 一天中下午至傍晚时分出现暴雨洪涝的几率最大。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 吕梁出现局地性暴雨的几率最大, 很少有全市性暴雨出现。

1.3 冰雹

冰雹天气很容易使农作物的枝叶、茎秆、果实等出现机械性损伤, 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冰雹出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大风、强雷雨天气, 季节性比较明显 (表1) 。吕梁市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夏季, 是全年总冰雹次数的61.9%, 其次是秋季, 是全年总冰雹次数的20.6%, 春季的冰雹次数占1 7.5%, 而冬季没有冰雹天气出现。

1.4 大风

吕梁的冬季和春季是大风多发的季节, 特别是春季大风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 春季气温逐渐上升, 土地解冻、表层失墒速度加快, 直接对传播和冬小麦的生长产生影响, 大风天气很容易刮起表层土壤, 从而形成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从图1 可以看出, 4 月份吕梁出现的大风天气较多, 平均每月达到了37 次, 其次是5 月份, 平均每月为26 次, 10 月份大风出现的次数最少, 平均只有5 次。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 吕梁地区的大风大都为西北偏北风, 每年出现6 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为7~ 10 d。

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问题

2.1 防灾抗灾能力弱

农村是防御气象灾害的脆弱区, 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有限, 很难使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向农村传递, 存在着预警预报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都比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比较低, 承灾力下降。

2.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范围较小

农村气象灾害的精细化水平还需要提升。现阶段, 由于气象理论研究水平的制约, 气象部门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于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现有的预测预报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要。

2.3 面向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欠缺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的力度不够, 农民缺乏相应的防灾减灾知识, 在灾害到来时自救的能力较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大, 农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农村受媒体传播平台的影响, 只有在固定时间段内收听气象信息, 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到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信息。

3 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于村民对本村的情况比较熟悉, 所以气象部门应在村一级组建灾害信息员队伍, 确保他们可以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进而掌握灾情, 积极引导群众转移和做好正确的自救工作,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也是做好“最后一公里”的重大举措。农村气象信息员的基本职责是做好日常的防灾减灾宣传和调查监测灾害隐患点情况, 在应急期间应将灾害预警、上报灾情以及评估工作做好, 同时还要帮助村委会做好转移以及灾后重建工作。

3.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气象灾害防御的工作基础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质量越好, 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就会增强, 人们群众的灾害损失也会大幅度降低。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财政投入的力度, 对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建设, 提升农村抵御洪涝和气象干旱的能力。3.3 完善农业为农服务的具体业务

气象信息的关键是时效性, 在传播气象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只借助于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 需要借助于其他的传播渠道。现阶段是互联网时代, 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新型传播平台向人们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参考文献

[1]任崇勇, 李瑞英.浅谈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10) :101-103.

农村气象灾害 篇8

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将农村改革和发展作为总体要求, 结合农业资源和各种气象资源, 大幅度提升农业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从而获取监测和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现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山西省各个地区纷纷响应号召, 结合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 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积极纳入到农业发展体系中来, 为农业气象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了条件,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同时建立起了气象实验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 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积极发布农业气象预测和预报、农作物产量预报等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同时在农村地区利用大喇叭、显示屏、农村广播等设备建立起了以手机气象短信、农村大喇叭广播、气象预警显示器等一系列的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网络体系。除此之外, 还建立起了与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网络体系相适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以及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人员队伍, 扩大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范围, 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农业和农村抗风险能力。

3 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3.1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近年来, 山西省基层气象部门已经逐步实现了对气象、水文等的监测预警设施, 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但是基层气象部门的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还没有形成全方位的检测预报网络。因此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基层气象部门需要朝着各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 不仅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还能有效的避免重复建设, 将农村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2 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近些年来, 山西省古县气象局不断加强对“两个体系”的建设, 积极探索出监测、预警气象灾害的新举措, 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使农村气象服务不断气象基层延伸, 山西省古县气象局建立起了以手机、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等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3.3 加大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积极组织气象、农业专家等编印《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气象防灾减灾手册》、《农业与气象》等相关宣传资料, 利用进入中小学、科技下乡、防灾减灾等重大活动, 通过座谈、讲课、小黑板、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来向人们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能力以及借助于有利气象条件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

4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4.1 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

气象部门可以统计出农村中配备有手机的农民, 并将他们的手机号加入一个群中, 将农用气象信息以及灾害性天气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另外要不断拓展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 借助于QQ、微博、广播、显示屏、手机短信、收音机等方式及时向农民传递重大灾害性天气信息。

4.2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气象部门要加大与涉农部门合作, 对农业气象服务不断进行完善, 加强研究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 并积极进行推广。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区划气象灾害风险, 调查本地区的承载能力, 从而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地有利的气候资源进行开发, 同时对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进行完善, 并做好决策新服务, 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

4.3 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其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比较差, 因此气象部门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早期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并对防范措施不断进行完善, 将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 提升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农业部门应结合古县的实际情况, 不断研发新的农作物品种, 增强其抗寒抗旱的能力, 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来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摘要:本文首先对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意义以及现状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最后对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以及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给出了几点建议,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生产。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山西古县

参考文献

[1]张翘, 王焕毅.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6) .

农村气象灾害 篇9

1 健全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颍上县在建设气象服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中, 重点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多站合一。依据《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规范》的规定要求, 在60%的乡镇建立气象工作站。二是多员合一。在60%的村设立气象信息员, 同时加大乡镇及村干部担任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三是加强了气象信息服务站及相关气象信息员的管理, 通过定期检查和指导, 实现了有标准、有制度、有服务、有管理的“四有”目标。四是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和应急响应预案体系, 组织开展2次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1]。

2 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颍上县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形成了乡到村、村到户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一是利用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主要包括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 前者有短信、彩信、电子显示屏、语音电话、网站、信息自助终端等, 后者有电视、报纸、公告宣传栏等, 新老媒体的联合运用, 保证了气象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真正实现了家喻户晓、无缝覆盖。二是安装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2]。在10个示范点建设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 并在10个示范点的村建设了多渠道信息接收手段, 如电视广播、短信平台、声讯电话、农民信箱等, 确保至少有一种途径能够将气象预警信息传达至各村的每一户。三是构建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可以借助手机和固话通知村气象灾害负责人及气象信息员。村级则建立起一套可以通知到户的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并由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及气象信息员, 利用电子显示屏、高音广播喇叭、锣鼓及信息宣传栏等工具, 向全体村民发布相关的气象预警信息, 使广大村民提前做好预防措施[3]。

3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防机制

颍上县在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中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原则, 编制了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并将其纳入到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一是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工作, 并以调查中的数据为基础构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同时, 开展气象灾害种类的风险区划, 据此编制详细、准确的县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二是由县级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和防御指南, 前者由乡镇发给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 后者由村发放给全体村民。三是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科普宣传栏以及信息员的作用, 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借此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四是积极与组织部门合作, 开展一次乡镇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工作[4]。

4 构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定期反馈机制, 于每年3月前, 组织人员开展一次面向农业生产的调研活动, 向上级提交调研报告, 明确农业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 借此提升服务效益。二是构建“直通式”联系[5]。依据县内龙头企业及养殖大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及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农事建议和气象灾害预警。三是县级气象局与各相关部门全面合作, 开展联动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农业气象服务方案、标准和规范, 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的发送方式及流程[6]。

参考文献

[1]李芬.中国农村气象服务的现状、需求及其发展策略[J].农学学报, 2013 (4) :62-67.

[2]朱明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6) :200-201.

[3]范生晔, 张锁铁, 姚志平.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 2014 (5) :83-84.

[4]李树丛.滦平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和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6) :233-234.

[5]贺宇.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2) :129-130.

农村气象灾害 篇10

关键词:农村 气象信息服务 问题 建议

随着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气象信息监测系统和天气预报预测分析系统逐步建成,气候观测基础工作正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快,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笔者从事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多年,现就我对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1、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少

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在农村农民均得不到第一手资料;农民很需要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的预报,但也不能及时得到;特别是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气象的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昌乐县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因此,切实增加气象服务种类,增加特色气象内容,具有极大的意义。

1.2气象服务信息的传输渠道不畅通

当前虽然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较多,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因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只有少数农民从这些媒介获取气象信息,互联网在农村覆盖率很低,除电视外,基本没有其他气象信息获取渠道。在农忙季节,农民不可能定时看电视、了解天气。目前,县级的基层台站只是每日定时发布天气预报,即便是通过天气雷达等现代的气象先进设备,检测到雷雨、大风、冰雹等短时、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也只能是上报给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经过层层传达,导致农民根本没有时间预防。此外,乡镇气象台配备的兼职信息员、协助员业务技术能力较差,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预报。

1.3是气象信息产品缺少针对性

气象信息产品针对性问题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产品服务要有针对性是其前提,在品种上或时间上过于宽泛的信息产品都会使产品使用者无所适从。如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产品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产品的翻版,缺少开发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产品,产品千篇一律,削弱了气象信息产品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或指导作用。

1.4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懂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了,经济条件好的人又不断迁居到城市。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作用的正常发挥。

2、农村气象服务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只有加强事前防范、主动避灾,才能防患于未然。为此,对涉及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迁建选址、民房建造等,通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前有效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针对农村雷灾隐患较多、防雷技术服务普及不够的情况,结合中心镇村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乡镇企业以及成片建造的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建(构)筑物防雷安全性能。同时,从源头上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2.2完善農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

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到县、应急预案到村、预警信息入户,促进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格化。加强对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农村人口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演练,以此检验和完善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2.3加大农村气象知识宣传力度与科普教育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强气象知识的宣传力度;气象部门要深入基层,大力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等活动,最直接的向广大农民讲解气象科普知识,让农民认识气象、了解气象、让气象更好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借助各类宣传阵地,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实施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气象知识在农村的普及面提高农民运用气象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千镇万村”气象培训工作,促进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学好气象知识、用好气象信息。

2.4争取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应急服务、关键农事季节气象服务等,只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才能高效、迅捷地开展。

3、结束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 在新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通过对各种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气象工作必将在防灾减灾,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最高气象服务境界。

参考文献:

[1]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陈利敏.合理利用气象经济促进农产品营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8).

[3]韩佳芮.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若干问题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

上一篇:CAM的应用下一篇:现代包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