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资源

2024-05-09

社会学习资源(精选十篇)

社会学习资源 篇1

一、巧用乡土资源, 开展语文实践

我们可爱的家乡——松阳, 是名副其实的浙南桃花园。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旅游资源, 浓厚的文化底蕴, 绘成了一幅魅力无限的语文教育资源图。阳溪小学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乡土文化教育, 为学生编写了本土教材, 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师更应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 游览家乡名胜, 描绘秀丽风光

利用春游及节假日的时间, 在教师或父母的陪伴下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 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 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学生在参观游览中, 欣赏到家乡的秀丽风光, 深切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同时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也震撼着他们的心灵。于是, 一篇篇优美的游记在学生的笔下畅然而出:竹林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沙沙声, 好像在吟唱着一首赞美家乡的歌。你身边苍翠高大的树木, 像忠实的卫兵将你保护;你怀里清澈见底的溪水, 让你倍受松阳人民的关怀。我爱江心岛, 即使霓虹不再闪耀, 明月不再皎洁, 唯独江心岛依旧放射光芒。我爱松阳, 不因她名扬四海, 只因她美丽、动人、令人神往。面对诗画般的自然景色, 学生怎能不激情满怀?怎能不欣然动笔描绘它们的秀丽与神奇?

2. 了解家乡特产, 写广告做宣传

松阳拥有许多自己的乡土特产和驰名品牌, 如“松阳银猴白茶”“松阳晒红烟”“松阳胡柚”“南山东魁杨梅”等。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 也为了给学生一次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笔者先让学生了解家乡有哪些土特产, 然后让学生学写广告宣传语, 把自己家乡的特产推销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兴致极高, 创作的广告语也琅琅上口:游浙南桃花园, 品松阳银猴茶。品松阳晒红烟, 滋味赛过活神仙。要说杨梅哪里好, 南山杨梅大又甜, 看上一眼心里痒, 吃上一口嘴里甜。一句句广告语抒发了学生对家乡特产的喜爱之情, 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松阳人的骄傲。

3. 收集家乡老话, 体会其中哲理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松阳人创造了许多富含哲理的生活语言——松阳老话。松阳老话句子短小精炼, 通俗易懂, 说起来琅琅上口。笔者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去收集松阳老话, 可以问大人, 也可以听广播、看电视, 上网查找。教师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将它们归类整理, 并让学生说出其中一些老话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收集的老话五花八门, 如三十年水流东, 三十年水流西。雪花飘飘, 外婆炊糕;雪花浓浓, 外婆煎糖;雪花满大路, 外婆做豆腐。开酒店不怕酒葫芦, 开饭店不怕大蝮蛇, 学剃头不怕络腮胡。糖蔗吃根弗吃表, 做人欺老莫欺少。

4. 认识家乡名人, 讲述名人故事

在松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孕育了无数名人, 他们当中有道教天师叶法善, 宋朝著名女词人张玉娘, 兄弟进士詹雨、詹宝, 被誉为“上继屈宋, 下并班马”的王景, 抗日将领钟松等等, 这些名人的轶事趣闻, 无不引人注目。读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怎能不叫学生心中自豪?怎能不叫学生不爱自己的家乡?讲述这些故事, 谁能说不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呢?

二、参与社会生活, 开展语文实践

实践表明:语文学习必须尽可能与社会生活沟通。学习语文, 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提高。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 也绝非离开学校就结束, 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因此, 只有将课堂学习同社会生活、语言实践结合起来, 语言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不但要适时提供机会, 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开展语文实践;同时, 教师还要精心安排每一次活动, 促使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1. 以赛促练, “五水共治”故事比赛促发展

在开展“五水共治”期间, 松阳县推出了一系列整治城区环境的举措, 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人们的文明卫生意识也有了提升。为了引导、启发学生观察、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 也为了配合县里做好“五水共治”的宣传工作, 笔者组织了“五水共治”讲故事比赛。备赛阶段, 学生先把收集到的“五水共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感人故事、先进事迹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再根据老师、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撰写成文, 参加比赛。

这样的活动, 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还能增强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神圣感、使命感, 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中重“间接经验”传递、轻“直接经验”感悟的倾向, 在零距离接触中,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 纵横捭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学老舍先生《春节》这篇课文时, 学生对北京的春节非常向往, 教师顺势引导:我们松阳人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想不想像老舍先生一样写下来, 让那些外乡人也很想到我们松阳来过一次春节呢?紧接着, 笔者建议学生开展一次“了解家乡过年的民风民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样就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首先,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过年的风俗习惯, 如:打黄米粿、做麻糍、做江米糖、石仓放水灯、唱家乡戏玉岩高腔等等;其次, 学生把收集好的资料加以整理, 结合自己的感受, 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的方法, 写成一篇反映松阳人过年时的风俗特点的文章;最后, 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并综合其他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本次实践活动紧扣教材, 既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又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人民过年的风俗习惯,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啄木鸟”行动, 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用字状况, 树立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不规范用字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认清小学生在规范社会用字上应该起到的作用。其次, 调查学生的作业本、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窗中的学校用字规范状况, 找出其中的错别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用字环境, 调查出版刊物、影视作品、牌匾广告、商品说明、公共服务行业中的用字规范状况。探究社会上写错别字, 使用不规范汉字的比率。用儿歌、演讲、宣传画、书信、倡议书等形式向社会、家庭、企事业单位, 以及个人宣传使用规范汉字, 营造使用规范汉字的社会氛围。最后, 各小组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结果。在班级内举行“改正社会不规范用字”的竞赛和“我为推广规范字出点力”的征文比赛, 评选“规范用字小能手”, 表彰并奖励在此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

此次活动, 不但加强了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处处皆有语文, 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做一次过年习俗小调查、开展一次“啄木鸟”行动, 这些都会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 让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如果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能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那么, 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

摘要:语文教丁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在课堂上培养提升的, 应当立足社会实践。就如何利用社会资源落实语文实践谈两点看法:一是巧用乡土资源, 开展语文实践;二是参与社会生活, 开展语文实践。笔者提出四种策略来解决如何巧用乡土资源;借用三个案例来表述如何开展语文实践——基本途径就是从“社会热点、学生学习生活兴趣点”着眼。

关键词:乡土资源,社会生活,语文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社会学习资源 篇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专题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结合本次学习,谈谈自己对创新社会管理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广义上,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护社会秩 序有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论述的围绕服务与协调的社会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人性化管理。

二、怎样理解“社会管理”的含义?

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论述对旧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四大创新。

1、理念新,把被管理者变成了主人、主体。这是社会管理的 根本性创新。我们党讲的社会管理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奴隶,而是当主人;鲜明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把领导变成了平等的普通人,这是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2、地位新,把管理者即过去所说的“父母官”变成了公务员和服务员。就是把管理者地位由上管下,变成了上为下服务,把官员变成了公务员服务员,他们的优劣、先进与落后以人民满

意不满意做为评判的标准,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和主人。

3、方式新,把消极等待制裁变成了积极引导。把管理变成了服务,把上管下变成了平等协商、协调,把裁判、处罚变成了说服、教育先行,对不觉悟者再给以处罚,把处罚作为辅助手段,补充手段,把人性化、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作为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4、体系新,就是扬弃层级管理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社会的管理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讲这个新体系要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群众路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3)要坚持思想 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我们明白什么是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解为 “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三、乡镇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造乡镇工作新机遇。当前农村形势正呈现出三个重大变化:一是过去以“取”为特征的农村分配关 系已经逐渐向“予”转变;二是过去以“混”为特征的干群关系正在 逐渐向“和”转变;三是过去以“补”为特征的城乡关系开始逐渐向 “哺” 转变。我们要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正确定位、紧扣重点,谋求乡镇工作新突破。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处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的中间,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这级来实施完成。

(三)改革创新、科学施政,赢取乡镇工作新跨越。

第一,改革乡镇政权运行新机制,走精简高效之路。要科学设置乡镇机构,采取乡镇党委和政府机构合并设置的办法,设置综合性办公室,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率。

第二,在队伍上致力激励约束,完善镇村干部管理新方式,走 负重奋进之路。一是用改革与竞岗手段加压力。二是用评分与保障手段强基层。三是用考核与跟踪方法明目标。四是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素质。五是用选拔与交流机制造平台。

第三,在主体上全力创造优势,探索培育新型农民新办法,走全民创业之路。一要创造人文优势,增强农民的人格魅力。二是创造技能优势,增强农民的适应能力。三要创造产业优势,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四要创造管理优势,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

第四,在管理上倾力保障服务,开创农村社会事业新局面,走和谐发展之路。围绕关注民生,实行“三变” :变堵为疏,变上访为下访,变日常管理为全程服务。围绕解决民忧,建立乡镇政务中心,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围绕温暖民心,突出教育和谐,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推行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突出计生和谐,深入开展诚信计生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确保计划生育率。围绕促进民安,落实技防设施,创建安全文明乡镇。

xxxx

社会学习资源 篇3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一、 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背景材料】 新闻: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011年3月19日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及三一重工发函,请求三一重工支援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以对相关机组进行注水冷却作业。三一重工第一时间响应,免费提供一台价值为100万美元的62米泵车驰援日本。三一海外副总经理杨志华说:“本次支援日本的这台62米泵车主要将为4号机组注水,4号机组高达46米,泵车只能在96米开外的区域作业,三一重工62米泵车正好能满足这一要求。” 

【命题分析】 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设施爆炸”,一时引起日本邻国各族人民的恐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011年3月19日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及三一重工发函,请求三一重工支援一台62米混凝土泵车, 为4号机组注水。笔者于是考虑能否围绕“泵车注水”进行命题,重点考查三角函数等知识,同时将德育很好地渗透数学教育之中,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

【问题】 假设泵车高AB=3.2 m,三段臂长BC=30 m,CD=25 m,DM=7 m,4号机组是底边长为48 m,高为46 m 正四棱柱, 注水方案要求如图:AB⊥AF,DM∥AF,且出水口M至少伸入厂房宽度的 1 3 处,问此方案是否可行?

二、 平面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背景材料】 路透社9月18日报道,利比亚过渡政府武装在攻打卡扎菲军队据守的拜尼•沃利德市时遭猛烈抵抗而溃败。报道援引一名参战者话称,反对派武装从未遭到如此激烈抵抗。美媒称,目击者表示当天在拜尼•沃利德上空出现北约战机,向卡扎菲军队开火。利反对派一度打入到该市中心,但随后又被迫撤离。

【命题分析】 正是由于向量具有工具性,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问题,如:向量背景下的三角函数问题;解析几何中椭圆、圆与直线等问题,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等等都是考查的热点。如2010年江苏卷第15题是向量与三角相结合,考查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问题】 北约一架飞机从A地按北偏西30°的方向飞行300 km后到达B地,然后向C地飞行,已知C地在A地北偏东60°的方向处,且A,C两地相距300 km,求飞机从B地向C地飞行的方向及B,C两地的距离.

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如图),由题意结合图形易得∠BAC=90°,|AB |=|AC |=300 km 

【背景材料】 随着国家对房产调控的步步加紧,楼市的销售已经不复从前的火爆了,在销售压力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各楼盘纷纷寻找销售新捷径,打折、优惠活动层出不穷。某某置业公司特别推出了“分期付款”的购房政策。“分期付款”政策是把付款分不同的期数来交付。

【命题分析】 “关注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房价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能否围绕老百姓买房分期付款问题来命题。

社会学习资源 篇4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推进学科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开展,正是课程育人的应有之义。早在2004年颁布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就明确了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学科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明确了“引导学生在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了“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的理念,要求“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和科学思维的意义,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2015年6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上海教育部门颁布了《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调整意见》,明确了高三年级开设社会调查专题学习课,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并将相关活动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标志着上海中学生社会调查研究实践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意味着今后上海中学毕业生必须有社会调查研究学习的经历。

2015年4月至8月,为了积累思想政治学科社会调查实践学习活动的经验,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了本市16个区县的17所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举办了上海市第一届中学生模拟政协活动,该活动以“立德树人、励志笃学、技能拓展、实践创新”为宗旨。活动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选题、实施、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等方面开展了培训。在短短的四个月中,17所学校学生模拟政协小组都走入社会,完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模拟政协提案。7月中旬,我们利用暑假的三天时间,集中进行了模拟政协调查研究和提案交流活动。2015年11月12日,我们从中选择了六个优秀学生模拟政协小组,在曹杨二中集中展示,为学校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学习活动提供示范。当天现场展示的优秀学生社会调查普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选题都来自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城市老龄化、城市建设、城市弱势群体和学校教育等问题;第二,调查报告均包含社会的背景、问题的提出、调查的过程、调查的结果与分析、建议和对策等基本内容;第三,所有调查活动都经过学生认真的规划,有围绕主题的调查问卷设计以及相应的访谈设计;第四,调查活动都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涉及相对较广的调查对象,且有比较完整的过程记录资料;第五,在调查活动的汇报中,很大程度展现了学生源于对社会问题真实探究的自信和责任意识。正如曹杨二中的指导教师在发言中指出的那样: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倾听、分享、表达的能力”。归结起来,就是学生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形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科核心能力。

学习化社会理论 篇5

美国学者赫钦斯在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后,于 1968 年在《学习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学习化社会”一词。所谓学习化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

②1972 年 5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又发表了一篇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把学习与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篇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即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即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③这份报告指出在学习化社会里将实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学习化社会将被看成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形态,从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进入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在学习化社会理论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提出了以发展学习型社区作为实现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由此可见,学习型社区观念和行动的形成,并不是哪个人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学习化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对学习化社会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获得众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所谓学习化社会是指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的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学习化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自我天赋潜能,使其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

①不管如何界定,学习化社会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学习化社会是网络化学习社会。21世纪将是网络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全球信息化将由信息网把人们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学校、虚拟教室等进行的远程学习;学习化社会是开放化学习社会。开放性学习社会具体包括:教育时期开放、教育场所开放、教育机构间的开放和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含义之一是指无论谁,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低费用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教育体制,另一种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开放,进行交互式学习;学习化社会还是自主化学习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满足个性化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人们可以依据各自的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学习更多地成为一种自主行为,更有利地促进人们自觉学习、自我发展。总之,迈向学习化社会,就意味着学习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和教育要成为一种社会的责任,从而使人们“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居家养老善用社会资源 篇6

退休后步入老年阶段,生活上不就图个省力、省心、省钱嘛。在平日的衣食住行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社会资源可以为我们巧妙利用。

看病先就近——社区医院让你省力

8月24日,中国交通广播网上的一篇报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标题为《老人看个感冒发热竟花15小时》。

事情发生在22日上午8点,家住上海闵行区的王老太发烧39℃,她先是来到家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可在测量体温后,医生告诉她为了防止甲流,必须转诊到有发热门诊的大医院。于是,老人10点赶到了市级大医院看门诊。因为候诊病人太多,挂号、就诊、付费排队就花了两个多小时。中午12点多,王老太才基本走完这一流程等待配药。此时,老伴发现折腾了一上午的王老太体温又有所上升,身体更加不适,决定重新挂号急诊并要输液,于是,新一轮的流程后两人才配到点滴。更加夸张的是,领取完滴液后直到下午6点多,王老太才在输液室的椅子上坐下来。3瓶点滴输完,已经是晚上11点了。就这样,两位老人花了15个小时看了个感冒发烧。

王老太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由于近期气温炎热,上海各大医院的门急渗人数都居高不下,市六医院比平时翻番、普陀区中心医院门诊、急诊、补液人数创入夏最高纪录。据医生介绍,因为天气异常,各种慢性病发作是造成门急诊病人增多的原因之一,而很多病人由于对社区医院不够信任,非要到三甲医院就诊就更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虽然市级、区级医院对此情况制订了一些缓解的措施,比如增开夜间门诊,但似乎收效甚微。

对此,医生建议,患者不妨先考虑就近就医。像腹泻、头疼这类轻微疾病患者,其实在社区医院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也不必费那么大的功夫。

目前,我们之所以没有养成小毛病就近看的原因,无非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够信任,为求安心还是宁可投奔大医院,又或者顾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接受社保,商业医疗保险无法报销。而实际上,就小毛病而言,大医院除了医护人员更多、设备配套上更健全,在其他方面并无突出优势。

基层医疗机构的不少医护人员同样是大医院的在职医生,只是轮值下到基层,完全有能力解决一些常见疾病。而就在不久前,《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的出台更是降低了基层就医的成本。首批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307种药品,首先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和使用。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上海将结合实际制定上海市基本药物补充目录,某些药品甚至可以免费供应。目前,上海市2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对166种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配药销售。这样一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病、买药将会更加方便也更加实惠,离家近又不排队,应该能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记者走访了几家社区医院后发现,这里的就医环境明显优于大医院,崭新的设施显得更加干净、整洁,因为就诊人数少,医生对每个病人都能多一些关照,不会出现大医院中“排队2小时,看病2分钟”的情况,而且比起大医院的医生、护士来说,社区医院的服务态度要更好一些,病人更能受到尊敬。记者看到一些吊着点滴的老人们,因为本是街坊邻居,所以一边吊针还能一边唠唠家常,显得不那么寂寞。

当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靠优惠的药品、良好的服务来吸引患者还是不够的,由于这些机构目前的医疗水平还相对较弱,配备的医疗卫生资源还较少,一些疑难杂症、重病患者还是应选择大医院就诊。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全接受社保,相信就近看病的患者会更多。

吃饭有人做——老年食堂让人省心

比起偶尔出现的就医难,吃饭难可是老年朋友每天所要面对的麻烦事。独自买菜、做饭需要耗费相当的体力,对老年朋友来说可不轻松。

邻居孙阿婆就深有体会:“一个人吃饭做多、做少都不好,忙了半天,不到半个小时就吃完了,接着又要洗碗洗筷,实在太麻烦了。”因为孙阿婆已经78岁高龄,她还常常在做饭做菜时犯些“低级”错误,比如明明已经放了盐,结果又放了一次;把饭煲插上电,却忘了摁开关;微波炉里热好的菜最后忘了端上桌……“如果有人天天为我做饭、洗碗,又不花很多钱就好了。”

孙阿婆的这个希望在“老年食堂”就能实现。考虑到老年朋友的切实需求,我国不少地区都相继推出了“无利食堂”来方便老年人的就餐。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由于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居全市首位,老年人占全区人口的24.1%,生活在纯老家庭的有12000多人,因此这一地区的老人用餐问题特别引起重视。街道建起的老年食堂每天为老人们提供午餐、晚餐,前来就餐的老人有上百人,其中独居老人占绝大多数。

因为是“无利食堂”,老人就餐的成本可以做到很低。基本上一个大荤、一个小荤、一份蔬菜外加一份饭、一碗汤的价格在4元左右。假设退休职工的月收入在1200元,一天两顿饭的价格是8元,那么一个月下来也就240元左右,仅仅花了工资的20%,可谓物美价廉。

更为重要的是,老人不必每天操心吃什么、怎么搭配才能营养美味,不会常吃“隔夜食”,也无需亲自来回住所和菜场之间,买菜、煮饭、烧菜、洗碗,当然也不会像孙阿婆那样做出糊涂事了。

锻炼有场所——社区健身中心可省钱

生命在于运动。退休族的大部分时间是闲暇的,为了拥有健康体魄,锻炼身体被很多人列入了作息安排。只不过,不同锻炼场所的成本相去甚远。退休族可以根据家庭经济条件、锻炼方式等来选择合适的场所。 退休在家的陆女士就对健身会所情有独钟。“我尝试过在小区里跑步,可是因为天气太冷放弃了,也想去公园打拳但离家太远了,最后我们几个朋友就近找了家健身会所办了年卡,一群人一起锻炼很有督促作用,免得我半途而废。”不过,陆女士也表示,健身会所近3000元的年费对她来说有些贵,“要是有更加实惠的锻炼场所就更好了”。

其实,陆女士何不试试小区里的配套锻炼设施呢?对老年人来说,强身健体不在于你投入了多少钱、多少精力,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并且坚持下来。

去健身会所锻炼自然有一些优点,比如不怕风吹日晒、有更专业的器械提供、锻炼结束后能够尽快冲瘪等等,但就成本而言却会给退休不小的压力。而且,健身会所中,很多锻炼设备并不适合老年人,比如垂直杠铃、急速单车等,这类健身器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能量消耗很大,老年人使用常常会引起反作用。如此一来,花了几千元年费得到的服务也就要打个折扣了。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篇7

1 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是, 我们国家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资源消耗高, 浪费大, 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 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种种原因, 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 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 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 有的产品过分包装, 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 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煤电油运紧张, 环境污染加重, 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 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 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1.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 人口还要增长,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1.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1.3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不断推进,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城市化步伐加快, 资源需求持续增加, 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对策

2.1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加快科技进步

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 努力突破技术瓶颈, 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 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 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 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 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 推行清洁生产, 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四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园区。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 营造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 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2.2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 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 必须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 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 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 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 比重偏大, 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必须注重结构调整, 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 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 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 鼓励节能降耗, 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 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 合理延长产业链, 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耗环节, 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1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分析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前景广阔, 秸秆将是21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我国每年秸秆产量在6亿t以上, 虽有大量秸秆用于还田、饲料和工业原料以及农民生活燃料等方面, 但还是有约1.2亿t秸秆被白白烧掉。

目前, 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秸秆利用技术认识不足, 久推不广, 主要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试验示范等方面工作连续性差, 农民不仅看不到秸秆还田的好处, 反而认为还田支付机械作业费用不如简单处理省事;二是投入机具不健全, 扶持力度不足;三是秸秆利用技术不配套, 联合收割机价格昂贵利用率低, 没有适应性较好的播种机, 造成播种困难;四是农民缺乏科学知识, 对传统的耕作方式习以为常,

2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2.1 玉米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是利用量最大、最简便、最实用的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玉米秸秆粉碎抛撒地表, 使其腐烂分解。据农机人员连续6年跟踪测试, 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倍, 速效氮增加3倍。土壤团粒结构改善, 保水透气吸水能力提高, 有利于蓄水保墒, 减少资源浪费。一般情况下连续还田3年以上, 可使小麦增产7%~8%, 玉米增产5%~6%。

2.2 饲料加工技术

随着草原草场严重退化, 放牧量严重超载, 用秸秆饲料搭配精饲料的圈养方式迅速扩展。秸秆的有效利用, 对麦秸、稻秸、玉米秸秆可以将其粉碎后采用青贮技术经微生物发酵后制成

2.3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该技术

是将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原料粉碎后在气化反应炉中通过热解反应或高温裂解, 变成CO和H2为主的可燃气体。秸秆气化集中供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它不仅经济实惠, 而且能减少或防2.3建设资源节约性社会, 需要建立节约型文化, 实现社会对资源的全面节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节约要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要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 形成一个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思想观念体系, 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是政府要带头节约, 建立节约型机关。在做决策时, 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作为首要条件, 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在规划、项目审批等各种经济活动中, 坚持先节约的原则。在日常公务活动中, 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标准, 精简会议文件, 推广无纸传输。在各级政府机构建立节能及物耗责任制, 对机关耗电、耗水、公务车耗油等实行定额管理, 细化节约指标, 严格目标考核, 促使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节水、节电、节约办公用品。同时, 加大对公款请客送礼、购买装饰豪华车辆、超标准建办公楼的治理力度, 做到令行禁止。二是开展节约型城市创建活动, 建立节约型社会消费模式。抓好典型示范, 建立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节止秸秆污染, 净化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此外, 目前农业部正在实施的“生态家园”项目, 即利用秸秆产沼气, 方便、干净、省钱。同时沼液还能养猪、养鱼、浸种, 也可用于叶面喷施、水培蔬菜, 沼渣可种菇等。沼气的运用不仅为农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改善了环境, 也为加快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利用秸秆制造建材

将麦秸制成麦秸墙体、保温材料等人造板材, 可替代大量木材。我国麦秸年产量在1.5亿t以上, 每年取麦秸总量的0.5%生产板材, 可替代150万m3原木。棉秆还可代替木材制造纤维板、中密度板、保温板等。1t棉秆可代替0.4万m3木材, 若利用棉秆总量的1%, 一年可代替14万m3木材。

3 秸秆利用技术实施对策

一是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 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组织科技人员联合攻关, 进行示范工程前期研究, 使收获、粉碎、耙压、起垄各种作业集成配套, 真正形成集约的能力, 借鉴河南、山东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经验, 走专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 提高机组作业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二是通过示范试验推广工作, 加大对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宣传力度。组织现场会, 抓住富裕村做示范, 大张旗鼓地宣传, 跟踪调查、跟踪服务、跟机作业, 使农民买放心农机、适用设备。让农民的钱花得值, 提高信誉、保证机械质量。

三是目前靠个人购买秸秆还田机械作业, 存在资金不足问题, 建议政府财政加以扶持。另外, 针对机械存在的振动大、可靠性差、消耗功率大、寿命低及部件质量等问题, 做好跟踪服务, 做到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四是政府部门对现有的秸秆利用技术设备的生产要加强管理, 同时要组织科技人员攻关, 设立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开发, 避免形式主义一阵风, 将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抓实抓好, 抓出

约型镇村、节约型家庭。开展公共场所的资源节约活动, 编制个人节约消费的行为导则和公共场所资源节约公约;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 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开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试点示范;推进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节约, 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三是开展全民教育, 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 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充分发挥全体公民节约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只要我们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办法、采取最经济的管理手段、建立最高效的管理体系、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参与, 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摘要: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篇8

关键词:学习化社会,知识经济,现代远程教育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在提交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多次提到“学习化社会”一语。所谓学习化社会, 简单地说是指学习不仅是学校教育行为的社会, 也是非学校教育行为的社会。

一、学习化社会是社会化学习的社会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 学术界谈论最多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知识经济、远程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等。这三者之间既有丰富的内在涵义, 又有密切的依赖关系。

(一) 学习化社会的认定

学习化社会的形成遵循了从偶然到必然的发展过程。

1.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人所共知,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发着学习形式的革命。那种依赖于纸和笔、书和本的学习已经受到潮流的冲击, 代之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多种媒体, 将更加普及和在学习化社会发挥作用, 学习化社会也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 才能使学习更加普及。

2.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是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正在为人们所接受。有关资料表明:到2015年, 科学技术在许多领域将会出现爆炸性的突破, 到2050年, 人类现在所掌握和运用的科学知识只为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一。这就是说,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必将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3.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是终身教育的呼唤

“终身教育”一语, 是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使用的。所谓终身教育, 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教育, 就是说, 教育不仅限于在学校中进行, 而应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之中, 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终身教育得以实现, 必须保障每个人终身受到教育和终身取得学习的机会, 这就呼唤着学习化社会的尽快建立。

4.学习化社会的提出是科技进步的标志

科技进步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 它应包括自然科学、经营管理、组织协调与生产、生活服务手段的进步, 即整个社会的进步。由于科技进步要求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进步, 所以科技进步本身还取决于生产关系性质和社会进步容量的程度。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需要有学习化社会做保证。

(二) 学习化社会的描述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众多因素构成的大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总结历史经验, 可以预见, 学习化社会有如下6个基本特点:

1.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主导性行为。在学习化社会, 学习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规划自己的学习, 就像规划各项工作目标一样, 既要考虑充分性, 又要考虑可行性。

2.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自觉性行为。学习化社会之所以是进步的社会, 表现为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盲目的, 相反自觉学习已经形成风气。

3.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普遍性行为。生活在学习化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渴求, 判别只在于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 不学习就难能生存已经变共识。

4.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选择性行为。在学习化社会中, 学习给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只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 由学习者按其所需选择, 学习化社会中, 仅为人们提供的学历教育显得更加不足, 而形形色色的长短期培训让你一时难以选择。

5.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媒体性行为。学习化社会的学习行为之所以具有普遍性, 是由于学习媒体更加多样化和更加现代化。不仅大量的运用广播、电视、电话、电影和电子计算机, 而且“信息高速公路”会把学习的课堂随时随地送到你的面前, 以虚拟课堂为基本特征的第三代远距离教学开始普及。

6.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性行为。社会越来越进步, 人们越来越需要学习, 可见学习不可避免的成为终身性行为, 假如你不是“活到老, 学习到老”, 人到老年时, 就会因为你对社会上的新事物陌生而成为时代的“植物人”。

(三) 学习化社会的成熟

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如果说21世纪中期将进入学习化社会, 21世纪, 就应有了学习化社会的萌芽, 以此类推。

1.现代远距离教育为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媒体准备

学习化社会之所以能学起来, 除了人们学习意识的增强之外, 更主要的是现代远距离教育的教学媒体为其提供了保证。这种媒体, 可以使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

2.网上学校和“信息高速公路”为学习化社会中的学习行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人所共知, 网上学校和“信息高速公路”是资源共享的教学媒体, 求学者可以在“网上”和“公路”上随时找到你所需要学习的学科、授课教师和确定适宜的学习时间与场所。网上学校与“信息高速公路”和学习化社会中的学习行为具有互相依赖的关系。但是, 要掌握网上学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学习技术, 也需要学习。

3.在学习化社会, “科技兴人类”将作为学习的原动力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

学习化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 生活在学习化社会中的人要求掌握社会中的生产、生活上的科学技术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用“科技兴人类”的比喻是不过份的。

二、学习化社会是知识经济呼唤的社会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竞争争什么, 正如世人常常所言, 人才之争。

(一) 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

最先提出“知识经济”一语的是1990年联合国的研究机构, 1996年, 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7年2月,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几次使用“知识经济”的说法。

但是, 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 理论界至今尚没有给出统一而完整的定义。知识经济的内涵十分丰富, 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中主流的观点是:知识经济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于一体, 建立在知识资源的占有、投入、配置和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

(二)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发展。反过来, 学习化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二者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5点: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 而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要获取知识, 唯一的途径是学习, 通过学习, 再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才能成为学习化社会的推动力。

2.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

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发展知识经济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因为没有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 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互作用, 就不可能在学习化社会中使知识经济发展起来。事实上, 人们常说的:“世界变小了”, 就是国际互联网开通的结果。

3.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 由于知识本身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断再生的智力资源, 所以经济的增长也呈持续发展状态。当然, 在保证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应该保护自然资源, 注重生态环境的平衡。

4.知识经济是一种重视教育和尊重人才的经济

学习化社会中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将有更充分的体现, 这就是说, 人们新的价值取向将通过学习获取可以应用的知识。许多资料表明, 到2020年, 人类需要应用的知识有40%还没有得到应用。可见, 学习将成为一种永恒的行为。

5.知识经济是一种以信息为重要商品和竞争要素的经济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世界每天都会出现2条新信息, 这表明信息总量已呈爆炸趋势。于是可以预见, 信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 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产业。学习化社会中, 信息也将是重要的商品和竞争要素。

三、学习化社会是远程教育大有作为的社会

从理论上讲, 现代远程教育是远距离教育的发展前景, 远距离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必然准备。没有现代远程教育, 就没有学习化社会。

(一)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发展高素质教育的教育

远程教育与远距离教育相比有5大进步:

1.在教学形式选择上, 由以教为主, 变为以学为主。在学习化社会的现代远程教育, 变传统的“主动教、被动学”为“主动学、被动教”。主动与被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却反映出观念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

2.在学习时间选择上, 由时间限制学习者, 变为学习者选择时间。在学习化社会的现代远程教育, 由于学习内容随时可以被学习者在网上找到, 所以他们只要根据自己方便的时间随意选择就行了, 再也用不着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去上学了。

3.在学习场所选择上, 由同地课堂教学变为异地各异教学。在学习化社会的现代远程教育, 学习者可以不受学习空间的限制, 他们即能在工作地学习, 也能在出差途中学习, 只要开通信息网就能满足学习的需要。

4.在学习对象选择上, 由学校中的学生, 变为全社会的一员。在学习化社会的现代远程教育, 由于学习已变成社会化和学习媒体随时随处可见, 所以全社会成员自然也就成了学习对象。与此同时, 全社会成员的学习情况如何, 才是教育部门思考的热点。

5.在学习媒体选择上, 由课堂教育, 变为网上教育。在学习化社会里的现代远程教育, 只有传统的课堂视听教育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的, 因为媒体是大量的, 即虚拟化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将广泛被运用。

(二) 实施远程教育应由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等院校、有关企业教育机构通力合作

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承担现代远程教育的首选学校是因为它已经历了函授教育、远距离教育两个发展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 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又具备了一定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客观物质基础。目前,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在不同程度的进行着现代远程教育实践。如视听阅览、网上通讯、虚拟技术, 等等。

普通高等院校既有一定的人才储备, 又有一定的现代远程教育优势, 特别是一些名牌学校早已实施网上通讯与教学。

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道路上, 走得很快, 有的已在企业内开通计算机网, 有的还进入了社会教育联网, 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做出了贡献。

但是,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绝非是一所学校、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局部地区所能奏效的, 而需要发挥综合优势, 取长补短, 协调运作。

(三) 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实践表明,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首先应建立起计算机网络系统, 由局域网向社会网扩展。由此可见, 当全社会的计算机都已联成网的时候, 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打开局面的时候, 然后再借助于光缆通讯等技术, 使其向更深、更广发展。

参考文献

[1]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M].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8.

[2]构建学习化社会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8.

[3]冯少舟.现代远程教育, 开放教育.

社会学习资源 篇9

一、学习型社会视阈下的终身学习的时代内蕴

基于学习型社会考量的客观视域背景, 我们将现有中国社会发展客观条件下的“终身学习”理念实施分以下若干个角度解读。

第一, 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工作在客观上直接意味着我国原有的学历社会形态已经开始向着学习社会形态实施客观性的转变。 顾名思义, 所谓的学历社会形态是对追求高学历的国民群体性价值趋向进行的较为生动的客观性理念描述, 这种描述及其所客观指涉的事实对象, 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开放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 对学历的片面追求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代国民群体对社会生存要求的应答功能, 全体国民都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终身性学习实践工作来不断满足社会对当代国民自在性素质状况的客观性需求, 我国现有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性生态模式下, 校园性教育事业实践工作资源在提供角度上具有着较为鲜明的客观有限性, 所以, 对于广泛性数量意义上的当代国民而言, 其实践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客观过程往往很难被纳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照视域之中。 这也在客观上为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与完备提供了较为宽裕的实践背景, 我国国民将日渐地在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与完备工作过程中感受到良好的社会性学习环境建制收益。

第二, 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工作在客观上直接意味着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的“教育”概念界定的客观性拓展, 我国将在今后较短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内建构包括学校大教育、社会大教育、家庭大教育、单位大教育四项基本内容在内的“大教育”理念体系。 事实上, 我们在这里所表述的“大教育”在学理性考量意义层次也可以被理解成是对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客观性的间接诠释。 原有的学校教育模式一家独大的客观格局将会在较大幅度的客观层次上被打破, 我国公民在学习型社会建制背景下将会客观性地实施极有更多的形态意义特征的教育与学习实践行为。

第三, 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工作在客观上直接意味着原有形态描述框架下的“教育组织”将会向着“学习组织”的发展方向实施客观性的转变。 所谓的”教育组织”概念, 它所客观关涉的是现有发展环境模式之下的各类学校实体, 事实上, 这种概念是对学校教育的一家独大现象的一种客观性的强化, 这种概念形态在建构终身学习实践理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落后性, 就这一点而言, “学习组织”相对而言也就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客观性优势特征, “学习组织”概念实际来源于“企业组织”建构框架, 它在较大规模的客观性实践工作角度之上将国民个体所有的实施学习、工作、生活行为的客观存在的空间场域都规划为学习行为的实践性考量空间, 将学习行为的所有实践表现与当代国民个体的全部性生命流转与发展过程建立起客观儿紧密的实践性事实联系。

第四, 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工作在客观上直接意味着我国现有的发展实践工作条件下的教育制度以及学习制度将会具有更加切实而充分的实践性考量弹性, 在客观性表现角度上, 这种弹性的表现场域客观性地涵盖了教育实践行为的目标、组织、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描述性参数指征角度, 这种弹性在客观上赋予了全体当代国民自由安排自身学习行为的客观可能性, 使得所有当代国民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过程具备了更加充分的紧密性结合实践特征, 有利于全体国民的终身学习理念的良好建构, 对于全体国民自由发挥其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个性提供了客观而充分的实践性空间。

第五, 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与实践工作在客观上直接意味着实践行为主体的客观性转换,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建制工作过程中, 学习行为的实践主体是具备着极为充分的现实性自由行为实践特征的全体当代国民, 基于对当代中国社会客观发展条件下客观引致的对国民性综合素质的客观性要求, 全体国民将会逐步建制和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们有极为充分的实践性理由客观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终身学习理念在我国社会将会在事实意义层面上蔚然成风, 我国各类性的建筑独立空间实体都将会成为独立实施学习行为的客观场所。

二、学习型社会制度的指标体系

基于学理考量的严谨性角度出发, 笔者以列表的形式对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性描述性指征进行一个简要的揭示。

学习型社会的描述性指标体系

事实上, 笔者在这份表格中所给出的学习型社会的描述性指标体系, 只是一个大致性的描述方案, 在实践性工作路径的开展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不同地理区位中的人口群体对象的客观性实际条件来对相应地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路径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切实保证有关工作的实践开展过程具有较为充分的有的放矢性客观特征。

三、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策略试提

根据对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在现有发展时代条件下对于广泛意义形态下的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工作的政策性约制, 结合笔者最现有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之下我国国民在实施终身学习理念的建构与实践之客观过程中所面对的现实状况, 笔者在本节中将会对实施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实践参考策略实施有关将要的表述, 以供有关领域的读者参考。

(一) 创建国家层面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

想要实施良好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工作的客观目标。必须基于国家性宏观实践层面, 建构专门性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 要对国务院直属的各部委实施相对充分的协调沟通工作, 建立以教育部为核心, 以宣传部、组织部、劳动部、人事部为骨架的国家级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 在实践工作的客观开展过程中, 还要切实而广泛的听取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的意见, 为了使我们所建立的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能够切实实现相对良好的客观性实践工作目标, 我们为其设定了如下工作职能。

其一, 实施《终身学习法》建设的研究工作, 直接对《终身学习法》的起草与修改完善工作的客观开展负责。 在实施《终身学习法 》的起草与修改完善工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广泛听取各方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参考意见, 切实保障最终法律条文的客观性与可行性特征。

其二, 切实对各有关建构工作参与部门之间的客观性关系状况开展扎实有效的协调梳理工作, 切实对一切能够在终身学习体系建构与实践工作过程中予以使用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实施相对充分的客观性整合。 不难理解, 实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工作在客观上需要不同实践机构与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 所以, 切实发挥好这样一项客观职能意义重大。

其三, 切实对省级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实施及时而必要的监督与检验, 针对工作过程中所客观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予以必要的反馈与指正。

其四, 实施终身学习思想的宣传实践工作。 中央级别的终身学习促进会员会要定期举办全国性的终身学习工作会议, 及时对国内外有关领域的工作进展状况实施必要的通报, 切实为我国现阶段的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实践工作做好宣传服务保障工作。

(二) 制定和颁布《终身学习法》

为了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工作提供最为有效的客性环境条件支持, 我们应当切实促进我国《终身学习法》的颁布。 这部法律的颁布将对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工作发挥重要的现实性助力作用。 只有实现全国性的 《终身学习法》的颁布工作目标, 各级地方性党政机关在实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与逐步完善工作的客观实践工作过程中才会有章可循, 有关工作的实践开展过程才会表现出更加充分的有理有据特征。

实施《终身学习法》的编制与颁布工作应当切实加强对终身学习的概念和范畴的界定与解读工作的学理精确性, 切实厘清终身学习概念的内涵约制与外延关系。 实施这项立法实践工作的客观过程中, 我们还要对终身学习体系建构工作的各参与主体的客观性职责承担取向实施相对充分的厘清与界定。

与此同时, 在实施《终身学习法》的制定工作过程中, 还要科学谨慎地处理好《终身学习法》的有关法条表述与我国现行的《宪法》、《劳动法》以及其它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 要在现有的法律规制框架下, 以切实满足最大人民群众的终身学习需要为基本价值取向, 切实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工作提供现实助力。

四、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 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核心, 基本建设一个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我们应当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决定》的基础上, 相应地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江苏省招生考试实践性工作制度,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具有充分多元化发展特征的招生对象素质状况评价实践机制以及招生工作实践方案, 将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尽快推上高效而科学的发展路径之上。

(二) 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导向, 初步建设一个“学分互认、信息共享、结果通用、服务全面”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立交桥。 规划实施覆盖江苏省全省地域范围的教育考试制度实践工作方案, 要切实实现把握方向、明确定位、稳固规模、提升内涵的基本设计思路, 切实为江苏省全省地域范围内的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事业的客观开展提供充分而优质的考试与服务资源。

(三) 以科学组考和科研强考为突破, 建立一支高标准组织、高质量管理、高水平服务的专业化招考队伍。 加强各级各类考试招生管理实务工作的科学统筹力度, 制定统一性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扎实提升考务管理标准化管理水平。 加强命题和考试评价研究, 围绕科学命题主题, 推进题库建设;深化学科评价目标研究, 加快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 强化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查;改革命题方式, 建立命题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学科命题技术规范, 建立学科评价技术规范, 并在考试应用领域上积极创新, 不断突破, 提升学科命题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 以加强招考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为重点, 全面建设一个容纳多性质、多类型、多方位考试招生业务的教育考试数据中心大平台。要切实而具体地实现教育考试数据中心与江苏省全省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大教育数据中心在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结合力度, 要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办公管理高效化、业务流程标准化、社会服务专业化等实践工作目标, 切实而行之有效地不断提升江苏省教育考试事业开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以切实提升教育考试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 以加强考试院自身建设为保障, 积极建设一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的现代化专业化考试招生机构。 要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实践领域中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更加公平、高效的人事管理机制以及分配体制。 切实提升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与服务保障能力, 实施办公基地、 命题基地以及评卷录取基地的综合改造联动式改革实践工程, 扎扎实实为各类考试招生业务提供坚实保障。 深切加强学习型、服务型考试院以及相关工作机构的建设。 加强覆盖江苏省全省行政性地理区域的教育考试文化事业建设实践力度。

结语

本文基于学习型社会考量视角, 围绕当代国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之有关问题展开相对简明的论述, 文中相对充分地涉及了有关领域基本理论的现有表现状况, 仅供有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关注同样问题的广大读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创伟.西方学习型社会探究——基于原版文本的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 2013-03-01.

[2]孙立会.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05-01.

[2]陈鹏.我国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机制与模式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 2007-06-01.

[4]孙先民.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3-03-15.

[5]刘爱玲.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终身德育研究[D].南开大学, 2014-05-01.

[6]冯琳, 张爱文.理念与实践: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访谈录[J].中国远程教育, 2007-02-06.

[7]郭石杰.基于网格化和终身学习的湖北省学习型社会发展战略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11-05-01.

[8]孙冬喆.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05-01.

维护政府与社会的资源通道 篇10

事实上,这种分析误解了中国“政府—社会”关系内在的意义结构,也忽视了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固有纽带。而这个纽带正联结着中国政府与社会的资源通道,是中国式“政府一社会”关系的核心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政府能力的提升为社会重塑提供了制度性平台。1949年之前,社会基本处在碎片化的无序状态,宗族式的乡村自治实质上只是这种无序状态的一种另类辩护。1949年之后,正是政府治理由过去的县延伸到村,才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供给,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归当前,社会自治取得了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这反映的并不是政府对社会的干预过强,而是政府能力不足的基本现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政府能力开始面临地方主义、部门主义的挑战。而社会组织的兴起也并不天然带着秩序性要素。政府能力的相对弱化与社会组织的相对成长正在形成一种不协调的发展格局,这种格局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政府能力正出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由此可见,社会是政府的外在边缘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亚政府”模式,社会的自治能力与政府能力密切相关,并且有赖于政府能力的积极构建。同时,也并非抽象的社会自治就能够维系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的整体进步更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秩序与资源。

进而言之,社会自治与政府能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体两面”,政府与社会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连接彼此的纽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剪断两者之间纽带的尝试,都必将压缩社会自治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必将给社会的持久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以削弱政府能力为代价换取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取的。

目前,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的滞后,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管不该管的事”的问题,导致一些人简单地认为“政府应向社会放权”。但其实,这是制度性问题,是政府管理的“质”上的问题,而不是政府能力的“量”上的问题。比如,一些制度跟不上社会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缺乏应有的一致性;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乱作为”“不作为”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因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科学的举措不是简单地抑制甚至“掏空”政府能力,而是确立合理的制度并得以有效执行,摆正社会管理部门角色,在政府能力与社会自治之间继续搭建有效的资源通道,维护两者之间的纽带,构建共同发展的协调格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道路。

摘自《人民日报》

上一篇:村改居下一篇:移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