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主思想

2024-05-10

马克思民主思想(精选四篇)

马克思民主思想 篇1

一、马克思对廉价政府的描述

廉价政府的口号是由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从根本上是不可能建立廉价政府的, 他通过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出了自己的廉价政府理论, 为社会主义国家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首先, 廉价政府是机构精简的政府。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1]56巴黎公社为缩减开支, 减轻人民负担, 对各级领导机关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 改组后的全体公职人员仅为1500人, 而此前的第二帝国市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却多达上万人。“公社要废除征兵制, 要用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而不是靠农民劳动以自肥的公社工作人员来代替吞噬着农民的主要收入的、寄生的司法人员──公证人、法警等等。公社要捣毁这个缠绕在法国农民身上的全部司法蜘蛛网, 即上面伏着吸吮农民血汗的资产阶级蜘蛛──法官和区长──的司法蜘蛛网!”[1]138马克思特别强调剪裁臃肿的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及人数应该减少到执行职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 规模小而效率高。

其次, 廉价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巴黎公社的执政者们从一开始就注意摆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真正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去竭诚为人民服务。公社提醒公职人员:“我们过去是劳动者, 今天仍然是劳动者, 将来也还是劳动者。我们正是因为代表道德反对邪恶, 代表克已奉公反对滥用职权, 代表廉洁清正反对腐化堕落, 所以才取得胜利的。”[2]正如马克思所言:“公社一定会使农民免除血税, 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 一定会用他们自己选举出来并对他们负责的雇佣的公社官员去代替现今吸吮他们血液的公证人、律师、法警和其他法庭吸血鬼。它一定会使他们免除乡警、宪兵和省长的专横压迫;它一定会用启发他们智慧的学校教师去代替麻痹头脑的传教士。”[1]59为防止公职人员脱离群众, 公社作出了许多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并对敢于违反法令者进行惩处。“公社则建立在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1]139只有人民的政府才会真正为人民服务。

效果是明显的, “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 第二帝国那个荒淫无度的巴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从1842年2月以来, 巴黎街道第一次变得平安无事, 虽然街道上连一个警察也没有。”[1]63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序言中以自豪的口气告诉人们:“先生们, 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1]15

再次, 廉价政府是真正节约型的政府。马克思在廉价政府概念中特别强调了政府运行成本和人民税赋负担的最小化, 纳税人能以较少的税负, 廉价得到政府的服务。“公社是以大规模的节约, 不但以政治改造, 而且以经济改革来开始其工作的。”[1]136这些措施可以大规模地节省社会开支, 削减国家机关的费用, 减少浪费现象, 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为人民提供服务。这是真正的廉价的、节约型的政府。

最后, 廉价政府真正廉洁的政府。公社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对公职人员的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规范, 以防止出现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如规定公社委员不得戴绶带骑马闲逛;不得乘坐豪华的车辆;禁止军官穿着炫耀自己身份华丽的服装;禁止利用职权无偿居住高等房间;禁止军官觊觎高官显职、靡费公物等等。“公社制度将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1]55公社是担负社会职能的公仆, 是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的, 本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 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对民众财富的侵吞。

二、民主是廉价政府实现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 要实现廉价政府的伟大理想, 就必须将政府公职人员由社会的主人变成人民的公仆, 这就离不开以普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他认为只有将普选权归还给人民, 行政权和立法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他说:“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1]56马克思主张直接的民主模式, 主张广泛的参与, 而不是把公民的权利交给某个集团去天然代表。马克思的直接民主的主张是建立在广泛自治的思想基础上的, 是真正的民主。

第一、公社代表由普选产生, 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1]56这就要求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彻底贯彻无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由人民选择自己的公仆。马克思还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 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 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1]53在马克思看来, “普选制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 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压迫人民, 而是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13]55

第二、干部任用方面也实行普选制。要使政府及政府官员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一定离不开自由的、公正的选举, 即由人民自由选择管理自己国家的官员。马克思非常清楚这一民主政治的常识, 也同样把普选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形式。他提出工人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 “社会公职不会再是中央政府赏赐给它的爪牙的私有财产。”[1]185应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旧政府机构的合理职能交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公仆, 公社是无产阶级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形式, 也是无产阶级政府行政人事管理的价值取向。而政府应执行的合理职能, 则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 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负责任的勤务员来执行。

马克思特别关注到法官, 他指出在专制时代, “法官已失去其表面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只是他们用来掩盖自己向历届政府卑鄙谄媚的假面具, 而他们对于这些政府是依次宣誓效忠, 然后依次背叛的。”[1]54到巴黎公社的时候, 法官“也如社会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 他们今后应该由选举产生, 对选民负责, 并且可以撤换。”[1]54

第三、公职人员对选民负责, 加强民主监督。公社规定, 公社委员必须经常回原选区汇报自己的工作, 听取选民意见, 回答问题, 宣传公社的方针政策, 向上反映选民的要求。选民对其工作可以随时提出批评, 进行评价, 如对其工作不满, 可以建议将其撤换。为防止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1]14“因为这些职位应由公社的官吏执行, 因而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1]185这样从制度上使公职人员只有清正廉洁、维护人民的利益, 才能得到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废除特权和高薪制。

公社取消了公职人员的一切特权, 以免形成新的贵族阶层。“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职务──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 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1]135公社还通过了关于禁止兼职兼薪的法令。马克思指出:“这个庞大的政府机器, 像蟒蛇一样地用常备军、等级制的官僚、驯顺的警察、僧侣、卑贱的法官把现实社会肌体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1]181这个官僚政府“拥有令人倾心的官职、金钱和权势”, [1]51“这些机关, 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 为了追求自己特殊利益, 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1]13它成了培植官僚资产阶级的温床, 成了少数官僚阶层无耻掠夺国家资源的最佳场所。同时, 这个官僚政府也成了资产阶级赏赐给官僚阶层的特殊“财富”。

公社成立伊始, 就针对旧政府高薪制带来的种种弊端, 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废除。“从公社委员起, 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 都应当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1]53“他们所得的报酬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收入, 每月12英镑。最高薪金每年也不超过290英镑;根据一位科学界权威赫青黎教授的估计, 这种薪金只略高于伦敦国民教育局秘书工资的五分之一。所谓国家事务的神秘性和特殊性这一整套骗局被公社一扫而尽。”[1]134委员们表示, 他们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而是为了革命的需要, 来做人民的公仆的。

三、民主是廉价政府的有力保证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一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个人手里, 而人民群众又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慢慢地公仆就会凌驾于群众的之上。于是政府机构变得构臃肿、效率低下, 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主人, 奢侈浪费、贪污腐化, 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这时候, 行政成本必将大大增加, 巨额开支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规律。”[3]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有监督的权力则很少出现腐败。为了根除这种状况, 必须把国家置子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 从制度上保证廉价政府的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并不仅仅意味着用民主手段成立政权, 更深层次的内容就是由人民参政议政, 享有对公职人员监督的的权利。

巴黎公社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行彻底的民主制, 规定一切公职人员都要由人民、监督和罢免。马克思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他说“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 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 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 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1]134在马克思看来, 只有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 受人民监督, 并随时可以撤换的政府, 才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一旦将公职人员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 各式各样的潜规则便无所遁形, 才能消除政治肌体中的各种顽疾。马克思说“……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 即使有时会犯错误, 也总能很快就纠正过来。”[1]55只有充分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和官员, 才能使官员成为人民的公仆, 才能保证廉价政府的真正实现。

因为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就从制度上决定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数量不可能过于庞大, 就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政府职能有限, 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就可以减少政府因行使不必要的职能而付出的成本, 达到节约的目的。由于官员的命运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跑官卖官便没有用了, 因为上司决定不了他们的命运。那些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包养情人等等顽疾也容易解决了, 这些行为很难逃得过人民的眼睛, 胆敢以身试法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美国学者艾莫生曾经尖锐地指出:“政府所作的坏事、所参与的邪恶的事情, 大部分是秘密干的……倘如事先让公众知道并交付讨论, 它们大概不会发生, 所以, 我们要从一切事情都应该公开而不应该保密这一前提出发, 然后才有必要产生某些例外。”[4]把监督的权力交给了人民,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自发防范腐败, 这比反贪机关的效果还要好。广大公职人员在公众的监督下, 只能踏踏实实地为普通民众服务, 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人民广泛的社会监督是消除腐败现象, 维护廉价政府的有力保障。

备受马克思赞赏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罢免制, 可以有效地纯洁干部队伍, 让公共权力掌握在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手中, 用最少的成本为人民提供好的服务。民主是廉价政府的基石, 只有真正实现了民主, 才能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廉价政府。因此, 重温马克思建设廉价政府的伟大理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 人民出版社, 1971。

[2]罗新璋:《巴黎公社公告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137。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87, 第64页。

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思想汇报 篇2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工人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始终注视着巴黎公社的革命进程,不仅以参加者的姿态和欢欣鼓舞的心情,对巴黎公社给予了坚决的支持和热情的赞颂,而且立即搜集和研究有关公社活动的资料,对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5月28日,公社的最后一批战士在血泊中英勇地倒下,仅过两天,马克思即向国际总委员会宣读了他的著作《法兰西内战》。“这一著作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并且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尤其是那样真实,是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的。” 由于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天才分析,恩格斯在1891年为该著作所写的导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叙述了巴黎公社存在的72天中的实际活动,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公社的原则,揭示了公社的实质。巴黎公社的经验、原则和实质是什么呢?迄今为止,人们写了很多文章,作出了多种解释:廉政建设,暴力革命,民主政治,社会公仆原则,廉价政府等等。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马克思的明确说明。“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即被人民群众的压迫者所篡夺的力量)(原为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但被组织起来反对和打击他们)。” 这就是公社的经验、实质和原则之所在。笔者把它概括为人民为主体。人民即人民群众,主体在这里主要指人民在社会中的自主地位与性质。

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的深刻揭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予以高度赞扬,称它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重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包括恩格斯写的导言、两篇宣言、初稿与二稿),把握其中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并与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结合,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对当时及其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意大利工人致战败的公社社员的函电中写道:“以史无前例的伟大原则和非凡崇高的事业而使世界为之钦佩的革命,是不可战胜的。普通人民的社会解放是我们时代最迫切的需要;你们的革命揭开了遮盖着未来的帷幕,宣告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它或迟或早总将胜利,因为公社不是消失在宇宙的彗星,它是太阳,今天落下去,是为了明天重新升起来。” 美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乔治•赫伦在1903年发表演说时指出:“巴黎工人阶级取得胜利的这个短暂时期,仿佛是在一望无际的人类剥削和压迫的沙漠中出现的一片绿洲。” 这表明,巴黎公社的思想对意大利、美国等国家进步人士的影响是巨大的。列宁仔细分析和总结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各种意见,研究他的各种结论当中的全部细节,写出了光辉著作《国家与革命》,并且多次指出工人代表苏维埃与巴黎公社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政府。

公社是在阶级战争的逻辑、生活的绝对必要性和人民群众杰出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下形成的,公社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远比她将来要实现的恢宏理想要更加直接和迫切,但是公社本身的共产主义性质是毫无疑问的。列宁曾说:“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开始出现迅速的、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加的前进运动。” 所以,从人民为主体这一角度来观察公社的存在意义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首先,巴黎公社首创性地探索了社会健康力量的阶级联盟问题,这昭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争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后,以下是网站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热门思想汇报: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思想汇报

对四风问题心得体会思想汇报

党员对三严三实心得体会思想汇报

我国出现了六种新兴从业人员在内的新兴阶层,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属于人民范畴,是我们要团结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我们要反对那种认为依靠极少数“社会精英”或个别社会阶层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党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社会一切积极的力量团结在工人阶级的政权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具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巴黎公社首创性地探索与实行了人民为主体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措施,这提醒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主体地位,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不变色。核心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主体地位,我们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但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们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不断扩充人民民主。我们要不断深化文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农民仍占人民的大多数,目前我们必须重点关注农民的各方面权益。

再次,巴黎公社首创性地探索了防止官僚腐败问题,这提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尽快地建立和完善人民监督机制,以便有效解决颇为严峻的官僚腐败问题。巴黎公社为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它的主要措施就是在公社体制下建立人民监督的机制,许多政务向社会公开,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并可随时罢免,这种制度有利于对国家公职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这对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人民为主体是巴黎公社的实质和原则,它同样应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原则。然而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旧社会,因此人民的政权也有背弃人民的危险,对此我们应予以警惕。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党必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8年3月18日(3月18日恰好是公社成立的日子)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 “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这一讲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今中国的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伟大的人民主体思想将在21世纪继续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坚定前行。

汇报人:xiexiebang

论马克思对民主的多维审视 篇3

【关 键 词】马克思民主思想 阶级性 历史性 现实性 辩证性

“民主”(Democrac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字, 由两个希腊词“demos”(人民)和“kratein”(统治)组成的,意即“人民的统治”。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它与专制相对称,专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核心是主权在民。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共和国,兴起于资本主义时代,在当代,民主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评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关于民主政治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从多个维度对民主进行深度审视,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民主的阶级维度审视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因此,从阶级维度对民主政治进行审视,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首要特征。

马克思反对超阶级的民主观,强调民主的阶级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本阶级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民主,旨在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2]列宁十分赞成马克思的观点,明确指出:“极少数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3]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狭隘的民主,因为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国家和议会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所谓民主只是用来欺骗民众的幌子。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民主,国家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每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可见,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基础上只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而在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基础上,必然产生社会主义民主[4]。

通过对民主的阶级性的透析,马克思扬弃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创立了人民民主理论。在马克思看来,民主应当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价值取向,通过人民廣泛的政治参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民主是一种“人民当权”的国家制度。马克思强调指出:“民主制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5]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并为之服务的。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马克思指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6]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的政权”[7]。“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它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8]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真正的民主就是“人民当权。”[9]这一些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国家制度,无产阶级不排斥民主;相反,只有在无产阶级掌权后,民主才能最广泛、最彻底地实现。其次,民主是“人民的自我规定”。[10]是人民大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才成为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工具,人民才有权参与和支配国家政治生活。马克思认为,国家权力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和拥戴才具有最终的合法性基础。在人民民主国家里,政治实践是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实践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

二、民主的历史维度审视

民主政治是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亡而走向消亡。从历史的维度对民主进行审视,是马克思揭示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基本方法。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他们不是需要一支人民法令去推行什么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并同时创造出现代社会在本身经济因素作用下不可遏止地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11]众所周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民主的一次伟大尝试,但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鉴于当时的法国仍处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巴黎公社对于无产阶级民主这种新型民主的认识不可能超出特定历史阶段,一下子就造就民主典范、创造民主奇迹。因为法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可能瞬息转变,无产阶级民主也尚处于摸索阶段。民主不能超出特定的历史阶段,民主的内涵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预言,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和阶级都将消失,而民主政治也将走向消亡。[12]由此表明,民主不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基础,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社情民情,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实践。说到底,民主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不存在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民主。

三、民主的现实维度审视

一切从现实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对民主政治进行现实维度的审视,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现实的人,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都必须依靠现实的力量。人不能生活在真空的世界中,人一生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先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才能谈论别的事情。“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3]因此,民主与人民的现实利益息息相关,民主的实现只能依赖于现实的手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从而为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偏离这个现实课题来谈民主,就好比给濒临饿死的人一件华丽的衣服,没有任何意义。按照马克思的民主思想,民主不能脱离现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民主的辩证维度审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民主政治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既肯定了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又剖析了民主的历史局限性,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民主思想。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在马克思看来,民主与专制相对立。用民主政治代替专制政治,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历史上,无论是奴隶主专制,还是封建专制,把国家命运交给某一个君主去主宰,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必然压抑多数人的智慧和才华,阻碍社会历史发展。诚然,在专制制度下,也可能出现个别天才的独裁者,实现天下大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独裁统治必然造成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国家动乱。因此,从古希腊雅典时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向往民主,反对专制。马克思在大学毕业时,就已经是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即使后来他又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仍然承认用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赞扬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斗争,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正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用民主政治代替封建专制,才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造成了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推动了社会进步。

其次,马克思又深刻剖析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性。在马克思看来,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没有实际的民主内容。它对少数资本家而言,是民主的;但对对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却是不民主的。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也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所谓“三权分立”、“多党制”、“两党制”、“议会制”、“普选制”等民主政治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但它却忽视甚至抹煞了少数人的权利,造成了国家决策失误、行政效率低下、政治动荡不安。

马克思不仅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局限性,而且对社会主义也进行了辩证分析。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民主取代资本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它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但社会主义民主也不是万能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在逐步健全,但仍存在部分漏洞,给专制和独裁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可能,使得真正的民主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282,74,4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8页

[3]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6页

[6][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4,19,39-40,60,28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马克思教育思想三个命题 篇4

级 教育与阶级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的阶级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内在一致的。经济利益是最根本的阶级利益,物质生产活动是最首要的历史活动,强调的都是物质性对精神性的决定意义,即通常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就教育的阶级性而言,教育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方法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最终是由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意味着任何教育——无论看起来多么具有普遍性——都必然代表着特定阶级通常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统治阶级总会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从而也把自己阶级的教育思想说成是全社会共同的教育思想。就像封建时代的教育只能是地主阶级的思想教育,代表着土地贵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世袭罔替”的利益诉求,而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则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代表着资本豪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利益诉求,如此而已。但它们都宣称自己揭橥的是教育的“永恒规律”,而与特殊的阶级利益无关。只有马克思主义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公然宣称共产党人“要使教

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即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使教育成为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工具。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从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像哲学从不带有时代的特质,是同样不可能的。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教育阶级性的思想?一方面,教育的阶级性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对教育施加影响,这是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大事。1949 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新教育要“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毛泽东也说,“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些主张都是理所当然的,是教育阶级性的必然要求。我们今天仍然一如既往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都是教育阶级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教育的阶级性并非教育的唯一特性,也不见得总是教育最首要的性质。教育的阶级性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性,但教育除了特殊性之外一定也有普遍性,比方使教育成为可能且必须由此出发的人的自然属性。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三种,由低到高分别是植物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具体表现为人的天性、习惯和理性。每个人身上同时具有这三种灵魂,否则要么教育就成为不可能(如果人缺乏理性),要么教育就根本不必要(如果人可以不受天性和习惯的束缚)。教育的目的即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最终促进天性和习惯服从理性的指导。这种基于教育普遍性的思想和教育的阶级性思想一样,都揭示了教育的某种性质。依赖观察和思考的不同角度及目的,教育的特性是多方面的,比如民族性、历史性、伦理性等。用阶级性遮蔽乃至取代教育的其他特性不符合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宗旨,并可能在实践中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问题,认为“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就是说,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要从早期教育开始,而不是等到受教育者的人格和身体都成熟之后。马克思想要改造的“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即通过教育“把人训练成机器”,从而无限度地追逐资本利润的畸形社会。什么是教育?马克思说:“我们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这三种教育都应该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而言,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手段和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主要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脱离社会生产生活的纯粹理论教育和书本知识,主张培养既有文化素养又有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命题的原则立意本身没有问题,但从教育实践来看,存在如下几种偏差。

一是把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仅仅理解为粗重的体力劳动,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目的仅仅理解为对体力劳动的尊重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狭隘的理解和马克思设想中应该与之结合的“技术教育”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这不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排斥理论教育和书本知识,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解为单纯地反对“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种理解严重背离了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义,须知在关于教育的“三件事”中,马克思是把智育(主要通过理论教育)摆在第一位的。书本和理论是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离开这种知识的传承,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就变成单纯而粗蛮的体力劳动了。

三是过于强调就业导向,轻视乃至抛弃基础和冷门知识。应该说,关注就业也就要求关注产业发展,围绕就业设置专业和课程,本来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合理方式。但不能因此就置教育的基本规律于不顾。约之,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不能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要考虑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无论如何不能因此荒废基础理论教育。而且,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同生产劳动的结合仅是其中一种,没有必要将之绝对化。

上一篇:氯胺菊酯水乳剂下一篇:课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