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变革

2024-06-08

创新引领变革(精选十篇)

创新引领变革 篇1

受电商影响,传统仓储业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随着发展,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并不会存在太久,终有一天也会像仓储业一样成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因此,传统仓储要从自身出发,在走向机械化、高效、互联网的途中,形成精细、协同、高效的服务品质。

那么,传统仓储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流程、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方面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呢?

在2014年第十二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有业内人士讲,传统仓储业深耕细做,使基础设施再升级,使服务更完善,才能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作为。

其实借电商之势发展是个大好时机,但目前很多传统仓储企业没有完全进入到电商环境中来,导致他们不太理解形势,或者认为与电商很难磨合。”

传统仓储企业的这些苦恼,或可说是物流业进入了深度变革时期的彷徨。被动地接受电商给传统仓储企业带来的变革和推动,往往会无所适从。比如,传统仓储更多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但没有把服务和标准全方位做到位。

从一些电商需求上看,非常需要个性化的仓储和服务,但有个性化的仓储和服务的企业在业内少之又少。所以,这也就为未来仓储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促使目前一些仓储企业开始注重按照电商标准提供服务,实现自身的变革,最终实现降低运营成本,使效益最大化。

仓储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目前已经与金融业进行深度融合,未来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下,物流业向智能化发展,将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变是永恒的,外在的经济环境在变,仓储业也应不断推陈出新。比如,物流业的投融资、并购、跨界合作等模式创新不断,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创新推动了物流业不断向前。看看2014年仓储业内大手笔运作,普洛斯投资20亿元入股中储股份,此举不仅是因为中储股份所拥有逾90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普洛斯可以利用,以及物流金融领域的建树为普洛斯在金融业的深度整合提供了一条捷径,更为深远的另一番意义在于,未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单打独斗,不能没有规模。

看来与企业集团合作并形成规模,能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这也正如普洛斯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卫光所说,要与企业集团以及合作伙伴共同携手提高物流业的管理水平和信息水平。

普洛斯是物流地产业的一面旗帜,正在与中国物流业深度融合,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卫光说,在未来3到5年是普洛斯的巨大战略期,普洛斯要做的是服务的纵深与优化。

在卫光看来,仓储企业对于未来发展的最基本定位,要更深层次地与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结合起来。故此,普洛斯已经在融资租赁方面有了进展,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也有创新举措。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新思维,传统仓储业接受了几何?尽管仓储业每天都面对着用户,但对用户有没有新的认知?比如像腾讯的用户,在互联网的思维里与用户实际上没有经济关系,但用户能为它带来客户。用户和客户之间有了区别,用户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客户。

正是基于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刻理解,一些外资物流企业深耕未来用户群,以用户来开发更多的客户源。

学生核心素养引领教育变革 篇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引领教育变革的步伐。

首先,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基础上,更加明晰和强调学生的认同感(国家认同感、传统文化认同感)、责任感、自我管理、健康生活、创新意识与能力、国际视野等等,这些内容不是能够教出来的,从而促使学校德育教育方式必须发生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校将以“适佳”文化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校本化。

其次,促使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因此,目前的班级授课方式必须真正转变为一直提倡的“学生是课堂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宰”课堂,找疑、质疑、探究,一方面,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一方面,深入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我校将在“尽性化育 自然天成”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生态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校本化。

其三,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更加完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课程的开发利用必须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目前,除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以外,重点围绕培养核心素养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更加利于学生参与实践、体悟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其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模式的变革。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 教学艺术,课堂调控能力,学会“阅读”课堂,真正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思想及隐藏的表现行为等。这就必将加大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改变“说教式”培养方式,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成都市大弯中学校 陈权

创新引领变革 篇3

江苏省常熟市 走上集约发展新道路

关键词:多品种 时尚化 品牌集聚 创意设计

常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中了纺织服装企业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600多家,年销售超过1000亿,是常熟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三个超千亿产业之一。常熟还有全国排名名列前茅的服装批发市场——常熟招商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优势产品为羽绒服、男休闲装、针织面料、绒类产品。

2013年以来,常熟市委市政府将纺织服装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扩大传统纺织服装优势,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使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从数量的外延扩张走上多品种、时尚化的集约型提升发展道路,常熟市委市政府编制《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发展规划》。在2009年《常熟市服装产业调整和提升规划》、《常熟市纺织产业调整和提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熟市纺织服装业目前的产品及现状进行了诊断,对产业发展环境、战略与竞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制造业升级、贸易升级”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强化了各阶段性目标任务,完善了实施对策及措施。

常熟市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表示,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2014年这个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为此,常熟纺织服装集群在多方面展开了创新举措,包括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设计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营销模式的改革,重视人才引进、企业文化的建设等。这些措施有效助推了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品牌集中度提高。

归无忌介绍说,2014年,常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将实施行业发展规划,形成中高端纺织服装的制造基地、华东地区的自主品牌集聚地、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国内外纺织服装产品集散中心。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中国经编名城 中国皮革皮草服装名城

浙江省海宁市 以市场为依托

关键词:工业园区化 市场专业化 六大系统为抓手

纺织业是海宁历史最悠久、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传统产业之一。

目前,海宁市纺织业主要包括家纺、经编、袜业、丝绸等产业。2012年海宁市纺织企业1.29万余家,从业人员25.3万余人,实现工业产值534.65亿元。截至2012年底,海宁市纺织产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马桥经编”、“许村家纺”被省质监局认定为浙江区域名牌,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继在上海和深圳A股市场成功上市。

近年来,海宁市以“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兴办专业市场。

马桥经编园区总部形成了集信息中心、研发总部、检测中心、设计中心、展示中心、会议培训、各项咨询、电子商务办公于一体商务总部,2010年5月,该项目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建成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经编专业市场”,形成国内最大、品种最全、规格最高的经编商贸市场和世界经编面料集散地。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开发面积5.7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490家,其中工业企业 338家,拥有省批股份制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2012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88.06亿元,同比增长2.5%;今年1~10月份,实现技工贸收入256.15亿元。

同时,皮革皮草服装产业也是浙江省海宁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海宁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宁皮革皮草服装产业围绕“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以构建多功能、广辐射的区域龙头系统,集团化、模块化的区域生产系统,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品牌系统,开放型、自生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服务系统,科学化、一体化的区域提升系统这六大系统为抓手,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智力支撑、合力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海宁皮革皮草服装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以颠覆性创新引领显示产业变革 篇4

在全球显示产业中, 中国大陆显示产业比其它工业化国家起步晚了近十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大陆现已成为全球显示终端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 也是全球领先的面板生产基地。按产出面积计算, 2013年中国大陆出货量占全球份额13%, 预计2016年可达26%。目前, 京东方的出货量占中国大陆出货量超过半数, 在全球显示产业中, 京东方出货量及市占率均位列前五, 而2013年京东方智能移动液晶面板出货量则位居全球第一。

在高端面板的研发和制造方面, 中国显示产业也在全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京东方为例:2013年, 京东方35%的产品是全球首发, 包括8K超高清显示、500PPI手机用显示、裸眼3D显示、透明显示、柔性显示、超窄边框等明星产品。同期展会上, 京东方还展出了全球最大尺寸98英寸8K超高清显示屏、首次亮相的国内最大尺寸55英寸超高清AMOLED显示屏, 裸眼3D, 智能镜子及高PPI、应用Incell触控技术的多款智能手机屏等前沿产品。

对于未来, 我认为, 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创新是关键推动力, 显示产业应以颠覆性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不断推进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引领产业变革。京东方将不断增加新服务、新能力、新合作, 提供新价值。

广州供电局科技创新引领变革 篇5

8月16日,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的庞大会议室内,聚集着百余人的媒体和观众,他们要见证的是全国首届计量仪表校验“人机大战”。智能仪表校验机器人“晶晶”将与3名优秀的国家计量检定员同台竞技,现场比赛校验一只日常校验耗时长、精密度非常高的指针式仪表。一场激烈的“人机大战”火热开战,并通过网易直播向网友全程直播。

科技代替人力 “晶晶”应运而生

比赛现场最耀眼的主角非“晶晶”莫属。“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晶晶,出生在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赛前,眨着忽闪的大眼睛、萌萌哒的“晶晶”字正腔圆地向现场观众自我介绍,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说起晶晶的诞生背景,研发团队介绍说,广州供电局仪表实验室每年要接收近3000只指针式的万用表,全是人工作业。尤其是高精度仪表带有反光镜,需要人眼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当指针、刻度线以及指针在反光镜中的影子重合才能读数记录。人工完整校验一只高精度仪表需耗时60~90分钟,一个计量检定员连续工作一天也只能校验5台仪表,而且对眼睛伤害大,有时因视觉疲劳还会产生读取误差。

对这种重复又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能否用科技替代人力?基于这样的想法,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马上开展调研。调研后发现市面上没有此类设备,而且很多科研机构开发的类似产品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真正运用到生产中。于是,广州供电局开始自主研发,并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仪表校验、机器人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优势,进行仪表智能校验系统项目的研发。从2014年开始,历时3年,经过无数次的调试、改进、校验,仪表校验机器人“晶晶”终于诞生了。

“晶晶”来头不小 3:0完胜人类

这次比赛的检定对象是一只0.5级带有反光镜的指针式直流伏安表,校验项目是直流电压150伏全检量程。晶晶与3位具有5~15年校表经验的人类高手在仪表检定的完成时间、数据质量、过程规范性进行全面PK,并由广东计量协会会长、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市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专家担任裁判,裁定比赛胜者。

实际上,组织此次比赛一方面是为了验证“晶晶”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给“晶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使机器人“晶晶”也能获得计量协会颁发的上岗资格。

“晶晶”在赛前已通过无数次测试。据悉,“晶晶”校验一只高精度仪表需40~60分钟,比人工缩短时间约30%,而且“晶晶”不像人类一样在校表间隙需要休息,可以连续8小时不间断作业,一天就能校验24台仪表。此外,“晶晶”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对同一点的10次读数标准差小于0.001,还具有高准确性、高识别精度、高自动化等优势。“晶晶”不仅可以校准电测仪表,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行业指针式仪表的出厂检验和周期检定校准,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好帮手。

果然,“晶晶”没有让人失望。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9分22秒后,“晶晶”率先完成了比赛。十几分钟后,三位人类选手才相继完成比赛。计量检定技术专家裁定“晶晶”以3:0完胜人类高手,并直说:“想不到……”

“晶晶”在全国计量仪表校验范围内属于首创,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可代替人工对多种高精度指针式仪表和数字显示式仪表进行检定。它的诞生将减小劳动强度,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广东省计量协会会长陈国光评价道。

创新驱动发展 引领企业变革

“人机大战”,看似是一场智能机器人与人类的对抗,实质上较量的是企业科研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晶晶”的胜出,实际源于它的研发机构——南方电网广州供电局对创新的大力推动。作为一家传统的企业,广州供电局的创新氛围实则非常浓厚,本着“向科技要人力、向管理要效率”的思路,积极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环境。同时,要求创新工作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和操作难题为导向,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生产,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

目前,广州供电局正积极建设“POWER X”创客中心。X作为数学里代表神秘的未知数,将激发员工探索更多可能,释放创新能量,把实现“一流的创新能力”作为落实南方电网公司“两精两优、国际一流”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

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广州供电局近年来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涌现出很多成果。除了“晶晶”,广州供电局还研发出全球首个无人飞行器喷火清障“喷火飞机”,不仅把员工从危险的登高作业中解放出来,而且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自主研发设计的行走式隧道巡检机器人,可以360度无死角扫视电力隧道每个角落,减少了隧道里有害气体对人的伤害,特别是在电缆隧道里地形复杂、人员难以出入的地方可一显身手,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正是向工业4.0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科技角逐的重点。广州供电局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解决机器人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将以点带面,在不同专业的点上研发机器人,成为高水平、高质量的电力机器人产业引导者。

创新引领变革 篇6

刘庆芳副市长:济源市科技发展可以概括为“六个一”。一是认准了一条道路。二是巩固了一块牌子。三是对接了一批高校。四是培育了一批平台。五是设立了一个中心。六是组建了一支队伍。

认准了一条道路,就是认准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

济源市是传统工业强城市,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随着经济结构和宏观政策的不断变化,传统优势已不再显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如何转?怎样转?我们一直在学习、思考和探索。2013年8月份,济源市史无前例高规格举行了科技创新大会系列活动,邀请河南科学院张占仓副院长作专题辅导报告,四大家领导带队调研济源市科技创新企业,赴西安考察科技创新工作,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和济源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巩固了一块牌子,就是保持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个“国字号”牌子。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健全协调运行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实验区40个优先项目进展顺利,32项指标完成良好,典型示范效应明显。济源市顺利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检查验收,成功保持了这项“国字号”荣誉。

对接了一批高校,就是围绕济源市主导产业,主动走出去,有针对性的合作对接了30余家高等院校。邀请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指导帮助企业攻克破解技术难题,开展校企合作,完成技术需求或难题对接52项,签订合作协议22项。市政府先后与郑州大学、河南中医学院、西安交大签订了校市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开发、师资培训、城市规划建设、医疗卫生等方面建立了全面合作机制。

培育了一批平台,就是培育引导济源市企业申报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培育,神龙钻具等2家企业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华宇电器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清水源被评为省级优秀创新型企业。矿用电器、绿茵种业新建了院士工作站。元丰科技等10家单位建立了市级企业研发中心。财源种业等5家单位建设了市级重点实验室。

设立了一个中心,就是与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合作,在济源市设立了成果转移转化济源分中心,为推动中科院与济源市科研单位的合作,促进中科院先进科技成果在济源市转移转化搭建了桥梁。

组建了一支队伍。就是成立了“济源市老科技工作协会”,吸纳全市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2 200余名,通过多种形式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目前,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或返聘于原单位,作好传帮带;或受聘于企业团体,决策咨询,挑梁担纲;或自办实体,兴业创业,继续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如:济钢原副厂长冯国治,退休后受聘于本厂生产顾问,申请发明了环保型煅烧窑技术,并帮助约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多家水泥企业建造煅烧窑;科技局原副局长孙春棉,现在是老科协农业组副组长、阳光兔业公司的技术顾问,她为公司申报国家级发展项目3个,省级项目4个,市级项目3个。这批老专业技术人员,在济源市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肯定地说,济源的发展能有今天,这批离退休老专家们功不可没!

本刊记者:面临新的形势,济源市科技创新方向哪些方面需要大力提高?

刘庆芳副市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大力度;二是科研平台建设亟须加强;三是与科研院所合作方面有待加强;四是企业的转型升级意识有待提高。尤其是企业高科技人才不足,严重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缺乏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撑,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济源市高校仅有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应用技术学院2家,在校企合作方面局限于人力密集型企业,没能与高新企业很好对接。针对济源市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问好诊把好脉,认真研究措施予以解决。

本刊记者:在刚刚召开的科技大会上,济源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尤其是在科技奖励方面有新的大的突破。请刘市长介绍一下突破点和亮点有哪些?

刘庆芳副市长:在5月13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市政府印发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源市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的通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奖励办法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鼓励科学技术进步,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进行奖励。二是鼓励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建设研发机构、建设各类科技创新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进和开展科技研发进行奖励。三是鼓励对外科技合作,对在济源创办或联办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结合项目进行奖励。四是鼓励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专利申请、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水平进行奖励。五是鼓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新建科技园区的单位、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中介组织和开展科技风险投资进行奖励。我们把今年定为“平台建设年”,尤其侧重加大对创新平台的奖励扶持力度,对新建科技园区的单位奖励50-100万元,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的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对建设市级科技孵化器、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也都明确了奖励标准。

本刊记者:在未来,济源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谋划和布局?

刘庆芳副市长:即抓改革、建平台、促开放、提能力、造氛围。

在抓改革方面,济源市先后两次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市改革工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是今年济源市确定的十大改革专题——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14年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探索尝试。一是搭建政产学企平台,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合力;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创新行动落实;四是强化科技人才引进,构建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五是加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有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目前各项改革任务已建立工作台账,正在有序推进。

在建平台方面,一是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擦亮国家级名片。积极争取实验区项目1-2项,做好32项指标的跟踪落实,以及40个优先项目的推进工作,为实验区建设终期检查奠定基础。二是积极服务西安交大科技园建设,与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平台对接,建成济源市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三是学习常州、苏州、新乡、洛阳等地建设科教城(园)成功经验,高规格规划启动济源市科教城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教育、科技和社会开放共享的平台。四是围绕产业集聚区,启动建设特色科技园,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培育、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培育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建设专业创新服务平台3家以上。五是围绕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济源分中心建设,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在促开放方面,加强对外科技开放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果,促进济源市企业等创新主体与市外创新力量合作研发,开展协同创新,积极加大产学研结合项目支持力度,组织产学研专题培训,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济源市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分支机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创新团队。力争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0个以上,引进转化国内先进技术成果30项以上。

在提升能力方面,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行动计划,围绕济源市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新建1-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扶持10项以上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围绕济源市优势产业,在有色金属、矿用电器、生物环保、高强度机械用钢等领域,重点培育20家创新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型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等认定5家,新建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等12家。

在营造氛围方面,努力形成人人重创新、人人搞创新的生动局面。不断增强公众的科技意识,着力形成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倡导和弘扬创新精神,让一切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让一切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鼓励,让一切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变革引领发展 篇7

信息时代的教育, 任何一名教师、一所学校或一个机构如果希望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或培训, 就需要有一个支持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平台和工具。

进入21世纪后, 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各种各样的课程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或者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组织网络环境中的教学, 于是e-Learning、在线学习、虚拟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逐步兴起。截至2008年9月, 全球著名的学习工具软件统计分析网站, 英国Jane Hart教授领导的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统计:世界各地开发的课程/学习管理系统工具总数134个, 其中免费软件48个, 在被专家选为顶尖的100个学习工具中, Moodle排序11, 在课程管理系统工具中名列第一。

在中国,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教师有了越来越多的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机会。2007年后, 国内中小学逐步推广使用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来支持教学, 这成为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现在已产生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M oodle在国外的普及经验

据北美在线学习委员会的统计:2007年美国注册在线虚拟课堂的学生达一百万之多, 是2000年的20倍。在线教育专家Michael Horn认为:“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预计, 到2019年, 全美将会有5 0%的高中生通过网络授课进行学习, 而现在这个比例仅为1%。”为此, 北美在线学习委员会在2007年底正式颁布了在线教学课程标准, 指导全国各州建设网络在线课程。

一份源自美国最大的教育新闻网站e Schools的研究报告指出, 在美国的许多州, 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使用Moodle多样化的功能, 满足了中小学教学多种多样的需求。Moodle在中小学的应用包括:

●作为学生和家长的教学信息窗口。

●作为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公告栏、日程表、协作学习的中心。

●作为师生适时交流的社会网络传播环境。

●作为向学生提供远程学习课程的平台。

●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协作提供了渠道。

以密西根州East Grand Rapids公立学区为例。在该学区, Moodle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草根模式”, 即它的发展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模式, 而是教师自己使用所获得的成功体验, 引发的个体应用模式。6年前, 该学区的网管员在自己的Linux服务器和一所中学的服务器上安装了Moodle。一位文科教师使用它给30多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在其影响下, 该学区又有8名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了小规模实验。他们很快发现, Moodle就是课堂教学的多功能“瑞士军刀”, Moodle丰富的功能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不同的问题。

使用Moodle有丰富经验的教师Crawford说:“Moodle已经为教师设计了很酷的、创造性的功能, 提供了许多的教学解决方案。”Crawford对希望使用Moodle的学校给出了忠告:“不要强行要求你的教师使用Moodle, 要让Moodle以自己的优势来推销自己。”Crawford还认为:“使用Moodle要根据具体情况, 不用把重点放在Moodle作为一个典型的在线学习系统上, 你可以只选择其中的某些功能。另外, 在使用Moodle前, 一定要确保足够的电脑数量和相应的上网条件。”由此可以看出, Moodle在美国普及的基本经验是:充分的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条件保障, 教师尝试应用Moodle后获得的成功体验是他们自愿使用的前提和推动力。

三、国内发展M oodle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根据中国的国情, 教学功能强大的免费开源软件Moodle成为了人们的首选。但是, 在中国推广应用Moodle时, 由于许多现实情况, 中小学教师面临种种问题和困难。

(一) 技术方面的问题

1. 因为Moodle是免费、开源平台, 所以需要学校的二次开发和设计, 但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

2. 大多数学校缺乏熟悉开源软件安装、调试、管理的技术支持人员, 管理和维护Moodle比较困难。

3. 许多教师反映, Moodle在一般服务器上运行速度缓慢, 用Moodle进行网络教学, 可能无法支持一个班级的正常教学。

(二)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问题

1. 参加一段时间的Moodle培训后, 教师反映, Moodle具有特色的测验、问卷调查、Wiki、互动评价等比较核心的高级功能他们很难掌握。

2.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教师应用Moodle的动力不足, 他们认为, 除非一种技术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减轻教学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否则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去应用新技术。

3. 国内使用Moodle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理念先进, 拥有较强的经济和技术力量, 教师对Moodle的概念理解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其他地区, 人们对Moodle的了解却很少, 甚至有些地区的了解度几乎为零。

上述问题不仅仅发生在Moodle的推广应用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我们推广的许多教育技术, 诸如幻灯录像进入课堂、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使用等等, 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这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才能够实现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

四、对M oodle面临问题的解决策略

众所周知, 中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 Moodle在中国的普及目前还不能太多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普及模式。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文化意识上。现在的中国教师仍然习惯于“满堂灌”, 关注知识记忆和习题训练, 在这样的氛围下, 教师并不太需要Moodle和其他的信息技术工具。其次, 我国信息化环境条件不均衡性, 尽管许多地区声称实现了“校校通”工程, 但实际上, 大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够随时、随地地上网。Moodle在中国的普及将受到教育观念和硬件条件两者的制约。

但是从全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 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不能够永远停留在落后的原始教学状态, Moodle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走“创新与变革引领发展”的道路,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教学改革并举的实践创新体系”。下面是推进Moodle发展的六点策略建议。

(一) 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的领导

历史经验证明, 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是自上而下推动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各地实践也表明, 凡是领导重视和落实措施的地区, 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就会形成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互动的发展态势, 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例如, 上海市闵行地区通过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和M o o d l e培训, 促进新课程改革。

(二)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运用Moodle的能力

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性问题是容易解决的, 关键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创新与变革对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要性, 体会到信息化课程设计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的作用。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 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Moodle, 才会有利用Moodle进行教育创新的动力。地区和学校要鼓励和表彰利用Moodle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教师, 发挥他们的带头和影响作用。

(三) 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对开源软件的熟悉与掌握程度

前面提及的Moodle使用中的技术问题、硬件问题, 解决的关键是培养管理人才。基层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懂技术、熟悉开源软件使用技术的骨干教师, 建立支持开源软件在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保障队伍。目前, 全国的计算机教育实际上已经变相成为微软办公自动化教育, 这不仅扼杀了本国原创软件的发展, 也使绝大部分教师不懂开源软件的安装、设计和使用, 现在是我们补课的时候了。

(四) 建立Moodle在教学中运用的教育技术服务机制

Moodle在推广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提示我们, 现在已经到了推动机构改革、制度建设的时候了。实际上, 不可能让每位教师都去管理Moodle平台, 在服务器上调试软件程序, 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各地电教馆、信息中心、网络中心面临开创一个崭新的业务领域的机遇——在原有的教育网站基础上, 转变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 尽快为教师和学生建设课程管理系统。各地师资培训机构, 可以在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增加有关M o o d l e和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内容, 也可以利用Moodle作为教师培训的课程管理平台。

(五) 积极开展Moodle在教学应用中的教育科学研究

Moodle只是一个技术工具, 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显现。一线教师要努力学习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 研究改进课程结构和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积极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开展革新课程教学的科学研究, 包括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原理、技巧, 信息化课程的管理、评价等。

(六) 组织Moodle和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民间研究社团

要积极组织类似北美在线学习委员会这样的协会或联谊会、教育技术协会等, 联系各地乃至全球的教师开展Moodle课程设计研究、经验交流、课程包评比、志愿者互助等活动, 制定Moodle信息化课程设计标准和在线学习的国家标准等等。

我国国土辽阔, 地域之间差异很大, 对目前还不能够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教学的地方, 还无法使用Moodle。对这些地方来说, 关键的问题是解决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只有当网络和计算机建设发展到普及阶段后, 才能够使用Moodle信息化课程管理系统, 实现“让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设计者”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北美在线学习委员会.http://www.nacol.org/

[2]英国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http://www.c4lpt.co.uk/

LTE引领行业颠覆性变革 篇8

4G网络建设已成通信行业的热议话题, 根据近日GSA最新发布LTE报告称, 全球范围内LTE网络部署的步伐在加快。目前, 已有213个运营商在81个国家或地区正式推出商用LTE。在过去一年中有113个LTE网络被推出, 并首次连接到了农村和岛屿地区。而且, 在134个国家有456家运营商在进行LTE投资, 其中406家运营商在建LTE网络, 且在81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推出213个商用网络, 还有50家运营商正在进行各种测试和研究工作。

在全球范围内FDD制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但TDD模式增长势头正在加强。目前已有21个LTE TDD网络被推出 (在213个已推出的LTE商用网络中) , 且在这21个网络中有10个结合了LTE FDD和TDD制式, 并且该势头正在增长。GSA上月称, 有222个用户设备支持TDD模式。

在国内, 随着4G时代的临近, 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加快了网络建设步伐。今年初, 中国移动宣布推动TD-LTE“双百”计划, TD-LTE网络覆盖100个城市、采购百万部TD-LTE终端, 并建设20万个4G基站。中国电信据媒体报道, 也在近期低调启动了4G网络招标, 规模达到了6万个基站。

随着网络的逐渐就绪, LTE具备的高带宽、高移动性、低时延特性将刺激丰富的业务发展, 并且在吸引个人目标用户同时,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成熟, 行业应用也正在成为LTE发展的第二战场。

一方面, LTE作为多业务支撑平台, 将极大提升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特别是在智慧城市等建设浪潮下, 带来如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行业变革, 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 丰富、多样的行业需求, 也将刺激LTE产业的壮大及产业链的完善。

目前, 在政府、运营商、厂商等各产业链各方共同推动下, LTE行业应用正在全国遍地开花, 本期《通信世界》特邀大唐移动移动通信事业部市场部总经理王舸, 共同讨论行业应用为LTE带来的发展机遇。

《通信世界》:2G时代以语音为主, 3G时代以流量体验为主, 在LTE时代, 您认为单纯的高速上网体验是否是LTE真正的优势所在?如果不是, 那么其真正优势是什么?

王舸:以LTE为代表的4G技术是IT技术和CT技术的高度融合, 可满足随时、随地的语音和高速数据业务需求,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上网速率的极大提升, 更重要的是, 这种高速率、低时延、高移动性的网络, 将带动和激发更丰富的业务发展潜能。

2G3G时代的低速率制约了业务应用的发展, LTE的到来突破了移动传输速率这一技术瓶颈, 后续必将带动应用业务的迅猛发展, 为众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例如基于4G移动通信技术的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远程医疗、远程授课、各种远程协作应用等。

《通信世界》:LTE为业界提供了支撑更多应用的平台, 在您看来, 行业应用对LTE特别是TD-LTE发展, 具有哪些促进作用?

王舸:业界都在提LTE作为多业务支撑平台, 将对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行业的物联网应用方面, LTE因其广覆盖、高带宽、大容量的特点, 必将成为行业业务承载的优质平台。但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事物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行业应用也在对LTE技术产生着影响。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对LTE产业链的完善。行业应用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 这将会极大地拓展LTE技术产业链的宽度, 并有可能将一些业务和应用模式、思维模式引入到公众网络中,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保证LTE的健康发展。

对LTE市场的开拓。随着公众网络增幅的放缓, 越来越多的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将目光投向了行业市场, 特别是随着“两化融合”政策的深入和“物联网”概念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行业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愿意且有能力采用最新的技术来完成其信息化的建设, 无疑这将为LTE提供强大的应用动力和充沛的资金支撑。

《通信世界》:请以某一具体LTE应用场景为例, 分析LTE优势是如何发挥的, 以及其所带来的应用体验革新。

王舸:LTE网络拥有高带宽、低延时的突出优势, 可以满足行业应用中一些特殊需求。以医疗行业为例, LTE网络加速了远程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 如虎添翼, 为远程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以往远程医疗都是通过有线传输进行的, 必须在具备有线宽带条件的固定地点才能实施, 而现在依托于LTE强大的移动性和高宽带能力, 只要在LTE覆盖区域, 基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远程医疗, 从下乡流动医疗、远程健康监测, 到视频会诊、甚至远程手术等。边远地区患者无需长途奔波到大医院就医, 在家里就能享受到由不同城市的专家团提供的医疗会诊服务, 进行健康监测等。医护人员也可免去大量旅途奔波, 随时掌握患者病情, 给予实时的医护服务。这对医疗行业将是一种革命性的体验和变革。

对话嘉宾:

大唐移动

智能电视——引领电视行业大变革 篇9

家庭智能娱乐终端

所谓智能电视, 是指具有全开放式平台, 搭载了操作系统, 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电视的功能进行扩充, 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上网冲浪的这样一类电视机的总称。虽然电视行业目前还没有对于智能电视进行统一定义, 但此类程序得到了各大电视品牌生产厂家的认同。

智能电视, 首先是硬件技术的升级。只有配备了业界领先的高配置、高性能芯片, 才能顺畅运行大型3D体感游戏和各种软件程序。其次是软件技术的革命。智能电视必然是一款具备可定制功能的电视。再次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色。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搭载全开放式平台, 通过全开放平台, 让消费者积极参与电视的功能制定, 实现电视的“需求定制化”。

未来, 电视机将逐渐发展成为用户家庭智能娱乐终端。电视机生产厂家正在从“硬件”盈利模式向“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盈利模式转变, 改变原来一次性销售的盈利模式, 通过销售电视机, 同时提供内容和服务, 形成电视终端的市场溢价, 并产生持续服务的盈利能力。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 基于开放软件平台的智能电视机将成为“三网融合”的重要载体, 担当起家庭多媒体信息平台的重任。

未来市场占主导

促进智能电视机市场迅速崛起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 国家大力推动“三网融合”产业发展, 将改变有线数字电视的单一服务模式, 内容格式的多样性、服务种类的多样性、接入方式的多样性将成为“三网融合”环境下的数字电视新特点。数字电视SOC及开放式软件平台将成为电视服务多样性的关键支持, 电视将成为数字家庭的核心。

其次, 电视整机正从平板时代向智能时代跨越。电视机生产厂家一直在酝酿着向技术平台等内容的产业链扩张, 避免未来数字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被智能机顶盒取代。

再次, 应用平台系统想要获得更大的份额就必须扩展使用范围, 而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 电视机将成为突破口。从全球范围来看, IT互联网巨头和电视巨头都投入巨资开发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的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价格平民化以及内容资源链日趋成熟。智能电视将为广大用户打造一个可加载无限内容、无限应用的开放系统平台,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个性化安装, 使电视永不过时。

引领电视行业大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视听产品的多元需求, 电视行业变革时代已经来临。高品质的“硬件+软件应用+服务”, 将成为智能电视不断升级和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 微软、谷歌、苹果等国际IT巨头纷纷向智能电视市场延伸。一方面, 智能电视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属性, 而IT巨头们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开发领域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电视机生产厂家在智能电视发展的消费探索和渠道布局等, 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行业观察家指出, 智能电视机的热销, 表明消费市场已证明了中国电视行业聚焦智能电视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下一步中国电视行业要抓住智能电视发展机遇, 在智能电视标准升级、智能产品落地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而于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我国首部智能家电标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 (GB/T 28219—2011) , 将为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展应用是关键

电视行业已步入“智能时代”, 即“软件即硬件、内容即服务”。转型的关键是用户体验, 这种体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质以及音质, 而是“内容”———电视、视频、游戏、增值, 质量管理不再是用户满意度的全部。

然而, 迄今为止, 移植到电视上的手机应用功能还没有出现商业成功的案例, 高清、大屏、多人分享的电视优势尚未发挥。智能电视的根本在“智能”, 也就是应用, 应用也是市场竞争的差异性体现。可以预见, 应用APP将成为电视观众消费的主要方式, 拥有APP数量的多少将决定电视机生产厂家的市场地位。

在各级引领变革 篇10

只有少数企业能成功管理变革,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以变革为中心的文化。推动成功的变革,首先需要来自高层的支持,继而需要整个企业的参与。成为变革大师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组织变革,需要引领整个企业发生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对调研结果的分析表明,领导者在企业内驱动变革有三个关键举措。

在整个企业内以身作则。73%的受访者表示,让高层管理者担任变革领导者是项目成功的基本要求。这些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在领导、管理和接受成功变革等方面成为其他人可信的、意义重大的榜样。然而,仅有6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高层管理者有能力作为变革领导者,变革大师的这一数字达到77%。两者在中层管理者是否有能力作为变革领导者方面的差距更大。这正是两者在变革一线的关键差异所在,即在企业的各个层级树立变革理念。尽管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但中层管理者却是战略执行者。

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管理者,变革必须成为个人职责。事实上,在被问及如何最有效地帮助管理人员成为变革领导者时,最多的回答(65%)是将变革领导力的活动和技能培养列入其个人目标和发展计划中。

通过令人信服的变革理由让员工参与。在利用技术实现沟通和个人授权的时代,仅仅关注单向的、由上而下的沟通不足以在整个企业内获得高度参与。调研发现,74%的企业主要采用由上而下的变革沟通方法,少有员工反馈渠道。与其他企业相比,变革大师在整个企业中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并寻求协作的比例高出50%。

变革大师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工具和技术,并将其嵌入到企业核心能力中。他们不仅将社交方法用于更好地与客户沟通,而且用于在企业内驱动变革。简言之,他们快速朝更大范围、更实质性的工作方式转型。然而,仅仅参与对话还不够,倾听、考虑并且采纳员工的建议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推动因素。变革大师们展现了优秀的沟通实践,71%的受访者考虑并且采纳了员工建议,这一数字比其他企业高出37%。

为企业各个层级中积极的变革领导者授权。除了拥有正式职权的领导者之外,在当前的企业中,向各级机构中负责领导变革的人员授权日益重要。协同兴趣小组的领导者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网络圈的意见领袖,他们在企业内可能拥有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与许多高层管理者相比,他们对员工的理念和行为可能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些新兴的领导者更熟悉日常业务,与逐级传达信息相比,他们能够了解并更好地向其追随者解释变革的影响。

参与并开启对话不再仅限于少数高层管理者,数字革命和新的工作方式共同为每位员工提供了领导变革的机会。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上一篇:成本有效性分析下一篇:光学相干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