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医院

2024-06-25

县人民医院(精选九篇)

县人民医院 篇1

新医院是灾后由汶川县委县政府选址至原阿坝师范专科学校校区,由广州市对口援助重建,2009年10月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建设资金约1.4亿元。医院占地面积25亩,拥有医疗业务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设有临床科室20多个、医技科室10多个、行政和后勤保障科室10多个,现有职工近300名。时光流转,8年来,为建设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县医院,院长王松柏殚精力竭,付出了许多许多。

一、面对挑战,勇于进取的实践者

2010年,面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焕然一新的县人民医院,面对社会各界的期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王松柏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摆在他面前的使命是,如何办好一家让援建人民和援建单位放心、灾区群众满意的医院,如何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挑战,他迎难而上,在医院重建完成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勇于探索进取,带领全院职工把一所灾后重生的县医院,发展成为在阿坝州及周边藏区影响很大的一家医院。

2012年5月,当汶川县中医医院困难重重,已不能履行二级乙等中医医院的功能时,又是他毅然承担起县政府和县卫生局要求他肩负起管理县中医院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两年时间,县中医院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成功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人民医院在2015年顺利通过数字化医院评审、爱婴医院复评,在二甲复评中获得评审专家组的高分好评。医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台次和医疗技术水平在州内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县人民医院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授予抗震救灾表现突出单位,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爱婴医院”称号和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

二、锐意进取,创新实干的排头兵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民族地区的医院院长,他不惧改革风险,勇于探索和实践,在全州县医院中率先对人才引进、人事管理、绩效分配、管理机制以及医疗集团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不断提高医院竞争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准确把握对口援建和帮扶的契机,先后借助思科公司、香港红十字会、烽火基金等力量,建立了全州领先的医院信息化系统、残疾康复中心和移动诊疗中心。在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双流县人民医院的协作和帮扶下,在全州县级医院率先建立了重症监护室(ICU)、血液净化科、腔镜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慢性病随访中心等科室。通过一系列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家干劲十足,医院病人不断增多,年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在阿坝州13个县中排名第一,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情系民生,勇担责任的好院长

汶川县幅员4048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以藏族为主,在阿坝州13个县中人口居第二位。作为民族地区的院长,王松柏把“援建人民满意、本县群众满意、地方政府满意、本院职工满意”作为任期工作目标,积极贯彻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他以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为支撑,全面实施汶川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全州义诊巡诊、全州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共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14万人次,建立8.5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县内和州内义诊共84次,行程约15000公里,足迹遍布阿坝州11县42乡,共免费义诊近2万人次,健康咨询近8万人次,发放健康处方等宣传资料15万份。共举办139期基层卫生人员综合培训班,培训基层卫生人员3600多人次。

县人民医院 篇2

为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徐闻县中医院决定组织开展夜查房,特制定以下管理实施办法--

一、检查人员

临床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院长、副院长。

二、检查时间

从6月第二周起,每周查三天,在晚上7点半至9点,进行医疗夜查房。

三、检查内容

1、值班医生、护士在岗及交接班记录签字情况;

2、值班医师对危重、手术、新入院及其他特殊病人病情掌握情况;

3、值班护士对全科病人的护理掌握情况;

4、抽查在院病历,检查上述几种特殊病人病情记录及各种谈话记录签字是否及时、完整、正确;

5、到每个病房查看病人,现场指导值班医生、护士的诊疗、护理等;

四、检查方式

1、两个人一组,分医疗和护理,临床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副护士长。院长、副院长一个月参加一次,与科主任、护士长一起全程参与查房。

2、两名检查人员各有相应的职责与检查重点,每人持相应表单并完成记录。

3、晚上7点,检查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急诊)、儿科、内五科、ICU、内一科、骨二科、骨三科、普外科、妇产科等,各个科室用时约15分钟。在不同的科室,检查内容可以有所侧重。

4、到某科室后,听值班医生汇报在院病人的情况→去病房查看病人,重点查看危重病人→指点值班医生注意事项,现场解决疑难问题(如挽留想转院的病人)→抽查当日病例与各种记录单的完成情况;

护士长指导该科室护士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上的注意事项,并检查相关护理文书。抽查科室人员对院方制度与决策的掌握情况,传达院方最近的各种决策决议等;询问科室医护人员对行财后部门的建议、要求等。

5、在抽查病历时,尤其注意当日入院病人的首程记录,要求8小时内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列入提醒名单,第二日晚上再检查,如仍未完成,则扣分。

五、奖惩

1、参加夜查房人员,每人次20元;

2、检查时如发现问题,按规定进行扣分,并与科室绩效挂钩。

县人民医院 篇3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按照医院的经营模式和利益属性, 可以分为: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和合资医院。医院按等级可划分为四个等级, 依次为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市级医院和特级医院。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存在公共物品的市场仅靠市场自发调节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缩小私人成本和社会收益的差异, 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相应的财政补助。县级公立医院具有规模相当的医疗服务人员和较为先进的医疗检验设备, 这些特点使县级医院必须承担起解决基层群众基本医疗诉求的重要职能。

从2008年起, 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逐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2009年, 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 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要求逐步提高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占总财政资金的比重, 使政府卫生投入增速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速、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之比逐步提高。2010年,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正式踏入征程。旧体制下医疗机构运作资金主要来源于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差价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这三部分。改革后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实现医药分开, 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改革主要通过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 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政策, 增加财政补助政策, 医药扶持政策等加以完善。2012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国家政策对民生的倾斜。同时, 避免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收入相联系, 这就在制度上堵塞了高额医疗费用加重民众负担的可能性。此次改革的范围着重点在县级,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在这种形势下, 探索既能提高财政拨付资金的有效性, 同时又能保障公立医院正常运转的办法, 已成为县级政府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弊端

笔者对西部S省P县人民医院实际调研得知, 该医院几乎年年亏损,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疗补偿机制存在问题。经过调查得知,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能补偿医院因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而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以药养医等问题。由此可见, 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 主要表现为:

(一) 政府医疗卫生支出不足

医疗卫生支出属于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随着公立医院的改革, 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补助是必然, 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应该加大。数据表明, 2007—2009年, 虽然P县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075%上升到8.085%, 但2010年急剧下降到4.853%, 甚至低于2007年水平。2009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由此可以解释P县当年医疗卫生支出的大幅度增加。而当年迎合政策盲目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来年支出的减少, 当财政资金充裕或者政策需要时多补助, 资金不充裕时则“不管不顾”, 政府行为的混乱, 导致了医疗卫生支出的混乱, 政策缺少连续性。

同时, P县政府卫生支出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符合。宏观上看, 随着经济、人口的增长, 医疗这种基本公共服务却跟不上发展需要, 长久以往将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微观上看, 政府卫生支出增长缓慢, 缺口必然由医院弥补, 提高药品收费是唯一途径, 老百姓看病难、因病返贫, 医院公益性日渐丧失, 非营利性机构将逐渐向盈利性机构方向滑动。

(二) 财政补偿明显不足, 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偏低

政府财政补助是公立医院取得收入的重要渠道, 然而, 医院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提高药品收入基本可以满足其日常支出。如此一来, 政府偏向将财政资金用于其他方面, 而让医院自收自支, 等于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结合P县的实际情况, 获得的财政补助多少完全根据当年县财政资金是否充裕、医院领导是否“哭穷”来决定的, 没有科学决策, 随意性过大。

近年来, P县政府财政拨款占县人民医院收入的比重在低水平徘徊, 且每年补助数额相差较大。2007—2009年财政对县人民医院的投入分别为115万元、200万元、56万元、13万元、165万元, 占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971%、4.637%、2.727%、1.056%、2.619%。从数据上看, 县人民医院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医院的正常运转等刚性开支都不能保证。县人民医院95%的收入是通过医疗服务和药品收入获得, 其中4年比例竟达到了97%, “看病难、看病贵、大处方”的根源由此产生。

2007年到2008年, P县政府对县人民医院财政拨款占其支出的比重从3.002%增加到4.104%, 2009年急剧下降到1.063%, 2010年甚至低落到0.195%, 2011年回升到1.797%。根据国际经验, 要确保卫生系统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入不能低于卫生总费用的50%。与之相比, P县政府对县医院的财政补助占总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 由此导致当地居民个人卫生支出较多, 反映了当地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作用控制力的降低, 面对医院的市场化导向, 缺少调控能力。医疗公共支出的减少, 导致了居民个人医疗费用的增加, 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三) 服务收费补偿尚不合理

医疗服务收费 (医疗收入) 应是补偿公立医院服务费用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过低, 无法体现出专家提供的服务价值。2007—2011年P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2 183万元、2 458万元、2 655万元、3 331万元、49 808万元, 同期医院总支出分别为3 830万元、4 873万元、5 268万元、6 655万元、9 179万元, 靠医疗服务收入并不能满足其支出, 亏损率分别为43.003%、49.559%、49.601%、49.947%、45.746%;P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408%、52.813%、50.649%、53.322%、55.755%。由此可见, 医疗服务收入虽然作为公立医院劳动成果消耗补偿的主要来源, 但补偿比不足, 不到60%。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合理, 会使医院更加趋向于逐利, 导致其重治疗设备建设、轻医疗人员技术和素质的提高、滥用各种检查、诱导医疗服务需求, 各种治疗费检查费定价过高。

(四) 药品收入补偿大幅增长

P县人民医院2007—2011年间药品收入分别为1 524万元、1 970万元、2 363万元、2 815万元、3 622万元, 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380%、41.526%、45.078%、45.062%、40.551%, 成为县人民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医疗服务消耗补偿的首要选择。2011年与2007年相比, P县人民医院的药品收入增长137.664%, 平均每年增长49.924%。为了应对财政投入的不足, 政府允许公立医院获得不菲的药品收入, 甚至于对超额的药品收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政府的公共医疗投入偏低, 忽视了自身在卫生投入的责任, 同样也使医院忽视了自己在保障居民健康方面的职责, 以药养医已经从制度层面上合法化了, 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提供给患者不需要的服务, 赚取药品加成收入。药品加成销售政策与政府不作为、公立医院追求利益的动机相结合, 成为老百姓看病贵的根源。用药品销售的加成收入来补偿公立医院经费不足的, 使药品销售收入逐渐成为医院最重要和最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改革其“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是完善医院补偿机制, 使其重回“公立”的深水区。

三、对策建议

(一)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消耗主要补偿来源是医疗服务价格, 同时医疗服务价格也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从S省P县2007年至2011年5年间的收入情况看, 医疗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一直维持在50%以上。医疗服务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 医疗服务的劳动价值应当在其价格中得到合理体现, 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更应当由其价格体现价值, 但现实情况是诸如手术费、门诊费、挂号费、常规诊疗费、一般医用设备检查费、住院诊疗费等价格普遍低于成本, 不能体现医疗服务人员劳动和技术价值, 从而极易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影响公立医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许多公立医院会存在巨大账面亏损, 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转就要依赖药品价差来弥补亏损。对挂号费、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这些体现医疗服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 应在准确测算其成本的基础上, 兼顾群众和医疗保障承受能力的前提下,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合理调整其价格, 使之真正反映医疗服务社会平均成本, 体现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 保证医院能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消耗可以得到合理补偿。

在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过程中, 最重要的还是要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机制, 没有合理的内部机制和监督机制, 改革成效会大打折扣。因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改革:第一, 对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 由主管价格的部门制定基本医疗服务基准价, 并在基准价合理空间内设定浮动幅度, 公立医院按照浮动幅度确定实际医疗服务价格浮动范围, 形成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指导的补偿机制;第二, 积极探索有利于控制费用的管理模式, 让医疗服务价格对社会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公立医院价格监管, 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等。

(二) 完善药品差价收入

除医疗服务收入这一主要来源外, 目前几乎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收入中, 药品差价收入比重仍然很大。P县2007年药品收入1 524万元, 占当年总收入的39.3%, 之后几年比重逐渐提高, 最高达45.07%, 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2011年药品收入3 622万元, 占当年收入比重为40.5%有所回落。要取消药品差价政策, 使药品售价与药品进价相等, 药品销售只能弥补药品进价部分, 不能补偿购销药品的各项财务费用和医院各种福利费用。对此, 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差价销售政策而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途径解决。

当然, 取消药品加成后, 公立医院的补偿途径由之前的医疗服务收入、药品差价收入和政府补助收入这三种途径改为医疗服务收入和政府补助收入两个途径。医院运行费用得不到有效补偿当然也就不能体现其公益性, 所以要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目标就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提出更高要求。但是仅仅加大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力度是不够的, 要明细财政补助资金主要在于补偿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药品管理、药品储存中的支出, 既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 又保证正常药品购销渠道, 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回归医院由医疗服务创造收入的主体地位, 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使医疗服务成本得到合理补偿, 强化医疗服务收入对公立医院的补偿作用。

(三) 完善财政补偿机制

在医改进程中, 医院运营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繁杂无序, 这无疑会加大患者自付费比重, 改革的目标是要确立政府主导地位, 将政府筹资作为重要来源, 至于财政资金拨付方式, 可以选择财政预算的形式补偿, 也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模式补助供需双方的方式,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政府补助, 把政府财政补助作为重要筹资来源是从经济上保证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能。

总体来看,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飞速前进, 但是应当与之相适应的各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还没有达到适合经济发展的合意状态。县级政府对财政卫生的投入, 要逐步实现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并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占医疗费用的比重, 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同时,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负担水平, 做到以中央政府为主, 各级政府合理分担。

当然, 只简单地强调政府加大财政资金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可能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无效。所以, 首先, 要界定补偿范围, 比如离退休人员工资支出、政策性亏损补贴支出、大型设备购置支出、基本建设支出、重点学科发展支出以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补助支出等, 将财政资金投入到用于合理规划中, 让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形成规范合理的格局。通过财政投入, 在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前提下促进医院实现社会目标, 建立起与医疗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相结合的模式, 发挥政府财政补偿的效率。其次, 要确立医疗对务消耗的补偿,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最后, 要改变政府财政补偿对象, 以医院承担起的任务和医疗服务定位作参考, 承担公益性的医疗服务多的就多补偿, 承担医疗服务少的就少补偿, 并且随着政策变动和时间推移, 补偿资金多少也要重新界定。

摘要:2012年, 我国将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放在县级公立医院, 主要将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收入、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补助这三大主流收入削减成主要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 由这两大收入对医院运行成本进行补偿, 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 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通过调查西部S省P县人民医院2007年——2011年的收支数据, 重点分析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服务收入、药品销售收入等三方面的数据, 以该县为例, 分析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县级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现状, 以期为县级人民医院的补偿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县级公立医院,收支调查,改革,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何明超.浅谈医院医疗与药品收入之比例关系[J].医院论坛, 2008 (7) .

[2]姚红, 胡善联.上海市45家医院供给的技术效率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管理, 2003 (23) .

[3]侯建林, 吴明, 李曼春.应用前沿成本函数评价医院效率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 2009 (1) .

[4]高霞, 王敏.四川省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23) .

[5]杨珉, 李晓松.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常用多水平统计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6]罗艳.药品收入降了服务收入升了[N].中国经济导报, 2009 (06) .

[7]王伟成.随机前沿成本模型在中医院技术效率评价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5) .

[8]南京鼓楼医院.药品成配角[J].医药产业资讯, 2010 (13) .

[9]王隆琼, 陈玉华.某医院药品收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中国医院, 2007 (23) .

县人民医院工作计划 篇4

一、工作要求。

医院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日常建设和管理。“平时”做到组织架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人员分工科学、硬件设施达标、规章制度完善、培训演练规范、预案流程清晰;“战时”做到应急响应启动迅速快捷、各环节衔接严密无隙、整体运行顺畅高效,队伍拉得出、伤员收得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任务。

(一)组织架构。

1、成立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

成立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由院长xx担任组长,由副院长xx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医院各业务、功能辅助科室和后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负责领导、部署基地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紧急医学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1)组长:xx。

(2)副组长:xx、xx、xx、xx、xx、xx。

(3)组员:xx、xx、xx、xx、xx、xx。

2、应急办公室。

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应急办公室成员名单:

(1)主任:xx。

(2)成员:xx、xx、xx、xx、xx、xx。

3、专家组。

由医院业务、功能辅助科室的各类专家组成,负责指导规划建设、日常管理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开展。

(1)组长:xx。

(2)副组长:xx。

(3)组员:xx、xx、xx、xx、xx、xx。

4、后勤保障组。

后勤保障组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由财务、药剂、设备、总务、保卫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紧急医学救援物资、设备、车辆的储备、维护、保障等工作。

(1)组长:xx。

(2)副组长:xx。

(3)组员:xx、xx、xx、xx、xx、xx。

5、应急救援队伍。

由基地业务、功能辅助科室和后勤等部门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组:

(1)组长:xx。

(2)副组长:xx。

(3)组 员:xx、xx、xx、xx、xx、xx。

传染类紧急医学救援组

(1)组长:xx。

(2)副组长:xx。

(3)组员:xx、xx、xx、xx、xx、xx。

(二)职责任务.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医院紧急医学救援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

2、制定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和各类事件应急技术方案以及工作制度和流程。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应急队伍,做好技术、设备、物资、信息等应急储备保障。

4、组织开展县区范围内的紧急医学救援业务培训和演练,负责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和伤(病)员心理援助,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相关科研工作。

5、承担县区范围内突发事件伤(病)员的现场救治、转运救护、院内收治等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和县区范围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支援任务。

6、指导、协助县区范围内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紧急医学救援。

7、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

三、日常管理。

(一)规章制度。

医院应根据国家及xx省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相关法律、法规、规章、预案、方案等规定,建立健全应急工作制度与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实现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1、应急预案。

医院应急办在基地救援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医院承担的职责任务,结合医院实际,分门别类编制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预案,并加强培训演练,在演练中及时修订完善,以保证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2、工作流程。

基地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流程包括:

(1)应急响应与指挥调度:包括基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紧急医学救援响应、指挥调度等工作方案和规范。

(2)紧急医学救援和院内救治:包括现场专业医疗救援、现场检伤分类、院内医疗救治等工作制度。

(3)实验室检测: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检测、报告、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安全等工作制度。

(4)信息发布与通报:包括信息通报、信息报告与网络管理等工作制度。

(5)预防控制与健康教育:包括预防控制、院感管理、个人防护、健康教育等工作制度。

县人民医院 篇5

一、当前县支行会计国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员少且年龄老化, 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近年来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 县支行现有人员却难以适应当前央行的履职要求。

第一, 人员数量与岗位设置不匹配。目前各县支行一般仅25人左右, 从事会计国库工作的人员则只有6-8人, 且承担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支付结算、反洗钱及国库核算等多重职能, 对口上级科室达4至6个之多, 人员相当紧缺。以国库核算工作为例, 按照《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需设置资金清算、明细核算、综合核算等16个国库会计岗位, 同时对岗位分工提出了五条具体要求, 规定各岗位可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 但其中六个岗位相互不能兼任, 三个岗位不得参与会计账务处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至少需配备国库人员6-7人, 而支行国库人员仅为4-6人, 只能应付日常核算工作, 如遇会议、培训、检查及上级行抽调等情况, 则不合理兼岗的情形时有发生。

第二, 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近年来, 由于业务的发展, 会计国库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县支行长期以来“只出不进”的人事政策使得作为履职主体的干部队伍却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尽管近两年支行开始招收大学毕业生, 但由于岗位分配时倾向于办公室、货信等部门, 使得县支行整个会计队伍年龄老化, 人员学历普遍偏低, 会计基础知识薄弱的现状并无明显改善, 加之会计国库人员学习、培训时间和机会的偏少, 很难满足工作需要。据调查:目前, 多数县支行的会计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 无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占比达45%以上, 取得初、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这直接影响了县支行会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 制度执行力不够, 业务风险不容忽视

“依法履职, 按规操作”是会计国库工作的生命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支行的会计国库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操作上仍存在主观随意性。

第一, 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不强。由于县支行会计国库业务量不大,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工作中往往对政策、制度理解不深, 风险意识比较淡薄, 存在着多种不良思想倾向。有的人将制度视为理论上的东西, 认为其在现实工作中不具有可行性, 执行起来反而影响工作效率;有的人不习惯以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而以私人间的疏密关系为准则, 密者松、疏者严, 往往以关系代替原则, 用情感取代制度。

第二, 人员条件制约制度执行。按照相关制度, 国库会计人员原则上2-3年应该轮岗一次, 且要害岗位人员应实行强制休假制度, 但实际上却很难落实。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会计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持从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对于担任国库会计主管还应取得中级以上会计师职称或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 这些条件的限制无形中增大了强制休假与轮岗制度执行的难度。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国库工作压力大、责任重, 其他股室人员不愿参与轮岗, 制度执行阻力较大。此外, 由于人员紧张, 多数县支行都采取聘用临时人员的方式来缓解人员矛盾, 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 临时人员管理、培训上的空白也加大了会计国库业务的风险。

(三) 岗位设置过细, 有效兼岗难以实现

随着近年来管理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岗位设置也越来越多, 职责分工日趋明晰, 这对于会计国库工作的规范化, 防范业务风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这种岗位设计方式显然并未考虑县支行的实际情况, 其执行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鉴于此, 目前县支行已将会计、国库两个股室整合为一, 但由于其在上级行仍归口为不同的处 (科) 室管理, 考核、检查仍然是分开的, 所以县支行仍需分别设置岗位、整理业务资料。如:国库业务需要设置库主任、副主任岗、主管岗、助理主管岗、记账岗、复核岗、事后监督、第三方复核岗。会计结算业务需要设置行长岗、主管岗、助理主管岗、记账岗、复核岗、行政出纳岗、会计岗、档案管理岗, 另外还有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等工作也需要人手来完成。由于许多岗位不相融, 如:会计不能兼出纳, 记账不能兼复核, 所以, 实际上可以通过兼岗综合利用的人员仍然很少, 仍然不能完全达到设计初衷。

(四) 激励机制不健全, 管理手段欠缺

建立激励机制所采取的最主要方法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其激励的主要手段是奖励和惩罚。但是, 在我国的分配体制中, 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分配模式的影响, 人们还没有形成按劳分配的共识。在县支行, 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虽然近几年县支行进行了一些工资改革, 但也只是报酬中很小的部分, 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再者, 县支行人才选拔机制比较单一, 人员流动性差, 这种僵化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与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直接影响到了县支行人员的思想和心理, 多数干部表现出思想波动大, 工作动力不足。而支行的会计国库工作者长期从事枯燥、机械的记账、核算等工作, 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差错, 长此以往, 便会使人身心疲惫, 产生厌烦情绪, 不愿在会计岗位工作。加之, 与其他岗位相比, 会计工作十分辛苦却难出成绩。这些实际情况很容易使会计人员心理失衡, 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削弱, 甚至对工作被动应付。

二、做好县支行会计国库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重视会计工作, 合理调配人员

思想重视是会计国库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尤其是支行领导班子要带头做到将会计国库工作视为推动支行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在资源分配、人员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会计国库部门之所需。为了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 支行可以尝试着将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工作任务相对较轻的岗位集中到一个或两个部门, 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充分盘活现有人员, 将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人员调剂到会计、国库岗位, 充实会计队伍。近两年来, 总行一直将加强县支行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在人员招聘中已经有所考虑, 一批有志于央行事业的青年大学生已经被分配到了人员紧张的基层行, 支行应该以此为契机, 将这些“新鲜血液”优先分配到会计、国库岗位, 使青年职工在这些岗位上历练成才, 同时, 用他们的热情和激情带动一线职工, 共同促进会计国库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 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第一, 号召广大会计工作者自觉学习有关的业务理论、政策法规和计算机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业务技能,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第二, 根据基层会计、国库业务的发展变化和人员状况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及时组织会计人员参加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 确保会计、国库岗位上的在职人员尽快适应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 通过举办业务技术比赛、进行岗位轮换、开展业务检查、加强人员在内外部交流等多种形式, 培养和锻炼会计、国库人员。

第四,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岗前培训, 严格会计国库人员准入制度, 鼓励会计岗位上的无证人员尽快考取从业资格证书, 同时, 在招收临时人员时,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收持证人员, 优先满足会计、国库工作的需要。

(三) 合理设置岗位, 整合现有资源

针对县支行会计业务量逐年萎缩的态势, 为了从根本上缓解

人员压力, 降低业务风险, 建议将县支行会计业务实行全面上收, 将零散的会计业务集中到上级行办理, 缩短会计核算管理半径, 减少业务风险点。此举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 对于人民银行自身而言, 也有诸多好处。一是会计业务上收后, 县支行网点重要空白凭证、操作员和对账管理等业务风险点将不再存在;二是会计业务上收后, 支行会计人员可以集中精力从事国库业务、会计调研等工作, 从而有效缓解支行人员紧、任务重的状况, 达到优化核算资源配置, 缓解人员供需矛盾的目的。

(四) 深化工资改革, 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目标考核制度的建立, 上级行对会计国库工作的要求日趋严格, 有些支行甚至明确制定了责任事故的惩罚条款, 但是对无差错的奖励却很少。建议在深化工资改革的进程中, 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 根据会计国库岗位的特殊要求和风险程度设定合理的风险系数, 对无差错会计人员进行奖励,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 工资分配尽量向临柜人员倾斜,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原则, 进一步增强会计人员的凝聚力, 化解望岗怯步, 奖少罚多的心理压力, 激发会计人员工作激情, 调动主观能动性, 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 用好干部技术职称的激励手段, 鼓励会计国库人员钻研业务, 努力成为行家里手, 积极开展调研工作, 促进会计国库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义, 张力, 邓广全.关于人民银行县支行岗位风险分级防范的思考[J].华北金融, 2011 (1) .

[2].宋文祥.优化县支行内设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的设想[J].甘肃金融, 2011 (2) .

[3].张徐.人民银行县支行会计业务上收的可行性探讨[J].武汉金融, 2010 (2) .

县医院适宜规模分析 篇6

县医院是我国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医疗技术中心,担负着重要而艰巨的医疗服务任务,同时其本身也集聚着巨大而宝贵的卫生资源。200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中明确指出:中央要在3年内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标准化水平。这样能够较大地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是县医院功能的适当发挥与其规模是否适度息息相关。从医疗保健的角度看,规模不足与过剩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规模不足不仅会造成“看病难”并进而延误疾病诊治,同时也会导致医务人员及医院负荷过度,从而催生医疗差错并间接造成居民健康损害。规模过剩则会直接导致宝贵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并助长服务提供者(医生和医院)“诱导”患者过度利用医疗服务,从而增加患者费用负担甚至危害身体健康。近几年,一些县级医院,盲目的扩大规模,其结果是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运行陷于困境[1]。这类现象应当引起重视,那么应该怎么样来确定县级医院的适度规模呢?目前在医院规模建设问题上,政府和医院的决策者主要依据的是国家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威性,但在现实应用中缺乏实际性。因此, 测量和分析县级医院最优规模(范围), 对引导县医院规模的适度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我们对安徽省全部61个农村县(市)展开了现状调查。通过采用统一设计的县内相关情况调查表以及医院情况调查表,以卫生厅名义下发文件至上述61个县(市)卫生局,要求卫生局负责填写县内相关情况调查表,并组织区域内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填写医院情况调查表,获得了2008年全年相关数据。由于医院级别不同, 承担功能不同, 需要投入的生产要素也不同,因此,为了保证研究对象在投入产出上的同质性, 本研究选择的样本为安徽省县级综合性医院。

2.2 研究方法

医院规模模型的设计我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所谓数据包络分析[2](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1978年Charnes等最先提出第一个DEA模型,此方法借鉴了计量经济学的边际效益理论和高等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模型,构造出生产可能集的分段线性的前沿边界,通过界定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来比较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规模收益,显示最优值。

本研究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 D E A ) 方法中的C 2 R 及C 2 G S 2 模型。 C 2 R 模型是同时针对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而言的总体有效性,C 2 G S 2 模型只评价技术有效性。我们首先将县医院的关键投入与产出指标引入DEA模型,通过此模型筛选出规模有效的县医院,再以这些医院的主要结构指标之间以及这些结构指标与医院服务量指标间的相互比例为依据,测算特定服务量前提下的县医院规模。

经仔细筛选, 反复衡量, 并结合聚类分析,我们确立了指标体系:投入指标四项(实际开放床位数、人员总数、10万元以上设备数量和卫生耗材支出); 产出指标四项(年出院人数、医疗业务收入、年门急诊人次数和病床使用率(%))。该指标体系既充分考虑到了县级综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又达到了目的性、精简性、关联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将收集到的安徽省61家县级综合医院的统计数据均通过Excel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运用DEAP 2.0软件对这些数据做出了相关的分析。

我们并进一步选取分析得到的数据与国家标准中的相关指标做比较。这里我们运用的国家标准主要是《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两个。这些标准都是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讨论形成的。

3 结果

3.1 DEA得分情况

将所获得数据带入DEAP 2.0软件,计算出61家医院的DEA综合效率得分。综合效率得分反映的是医院的总体技术得分, 是一个全面而宏观的指标, 用以衡量每个医院总体运行的状况。相对效率最高的得分为1,即DEA有效, 得分越低, 效率越低。由表1可见,有20家医院的总体效率值为1,占全部医院的32.8%。其余41家医院的总体效率值均小于1,其中有5家医院总体效率值小于0.7。(表1)

3.2 人员配置情况

针对表1中所列出的20家总体效率为1的医院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医院中各类人员所占人员总数的比例的均值,即DEA最优医院均值,并将其与国家标准《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中的配置比例进行比较。由表2可看出,DEA最优医院均值中卫生技术人员的总比例远大于国家标准,特别是医生所占比例相差较明显,而管理及工勤人员所占的比例则较少于国家标准。(表2)

3.3 建设配置情况

针对表1所得出的20家总体效率为1的医院的实际开放床位数进行汇总,得出床位数在200床以下的有4家,在201~300床有7家、301~500床的有8家,而床位数在501~700床的只有1家。将这20家医院按照这四种床位规模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出这四类医院床均人员、占地面积、建筑面积配置比例的均值,并与国家标准《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中的配置比例进行比较。由表3可看出,这20家医院的床均人员与国家标准差异相对较小,而床均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的均值与国家标准差异都较大,特别是当床位数达到500床以上时,差异明显。(表3)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DEA方法分析,由表1可见,参与评价的61家医院中有20家总体效率值为1,表明这些医院在实际开放床位数、人员总数、设备和支出等方面的投入,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技术上和规模上最佳的产出值。其余41家医院的总体效率值均小于1,说明它们还存在投入过剩或产出不足,或者有规模偏大或偏小等问题。继而对这20家通过DEA方法得出的规模相对适宜的医院做进一步分析,选取医院中人员、床位及面积方面的配置数据来反映医院的规模情况,并将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在表2中各项DEA最优医院均值总和为95.96%,并非百分之百,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在实际中,由于各地的现实情况不同,医院的人员结构设置与国家标准存在一定差距;(2)医院内的许多结构或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如有些工作既可以由医生完成也可以由护士去做)、“公用性”(如有些电脑既可划归信息科也可划归医务科)或“兼职性”(如有些人员既是医生又是管理者),这使指标值的界定出现困难。

由表2及表3综合可以看出,这20家医院的各项配置比例与国家标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而目前我们所采用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所有指标的制定主要是根据2002 年全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6 所综合医院年底数据为依据的。近年来,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尤为迅速, 2002 年的数据相对来说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在及将来的需求, 加上样本数量较少,有其局限性。另外不同地区及地理位置的用地资源稀缺性差别悬殊,相应的用地调控力度也会存在着差异。所以它规定的多项标准都不是刚性指标, 都需要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再定, 在执行时很难掌握尺度。《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也有着相同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威性,但在现实应用中缺乏实际性,它更适合做为原则性的指导基于DEA的医院结构模型,实际是从纳入分析的现有医院中寻找规模效益最优的,再以这些最好的医院为蓝本,设定医院合理的结构。DEA方法的可行性好,所需指标少,且评价结果不受指标计量单位的影响,使医院评价简单易行;评价模型中的权重系数是通过最优化计算得到的,避免了人为设定的主观影响;它不仅能计算出各医院相对效率的得分,而且还能为非DEA有效的医院指出哪些方面投入过剩或产出不足,使管理者在调整医院规模、改善医院效率时有据可依。但由于DEA方法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人们对它的接受难度要大于其他相对简单的方法;同时,该方法的评价结果受指标选择和数据准确性的影响较大,二者直接关系到评价结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3]

另外各地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特别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域内山区、丘陵及平原多种地形并存,地域面积及人口数量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影响县级医院规模的因素错综复杂。

综上,各地区主管部门应在国家标准的框架指导下, 综合考虑本地区的经济条件、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疾病发生、道路交通及周边的医疗机构设立情况等因素,结合DEA方法制定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县级综合医院的适宜规模。

参考文献

[1]郑大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适宜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0,1(34):9-11.

[2]庄宁,孟庆跃,卞鹰.利用DEA方法评价我国34家医院的技术效率[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9):49-51.

县人民医院 篇7

关键词:县 (市) 支行,国库会计,基础业务,内控安全

县 (市) 支行是人民银行最基层单位, 在贯彻货币政策、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县 (市) 支行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保障内控安全来实现。笔者结合前段时间开展人民银行系统内控安全专项检查实践, 就加强县 (市) 支行内控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谈几点思考。

一、县 (市) 支行内控安全管理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县 (市) 支行根据人民银行总行下发的《分支机构内控指引》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岗位设置覆盖了部门主管、国库业务、会计核算、结算管理、财务管理等, 制度建设包含重要事项审批、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印章管理制度、内部岗位轮换等内容。部门负责人、分管行领导能按制度要求组织内控制度执行、重要空白凭证、印章使用管理、账户管理等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记录检查结果, 并组织整改到位。能根据上级行统一部署并结合各自实际, 定期组织排查各级各类风险点, 依据危害程度和后果, 确立高、中、低风险级别, 明确控制措施, 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岗位风险管理责任制。

内控机制建设结果显示, 县 (市) 支行能在加强内控安全管理组织领导基础上, 重视制度规程的建立健全工作, 积极落实审计监察、条线业务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措施, 国库会计、发行保卫、信息安全内控管理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由于体制机制等主、客观原因, 以及地区之间、行际之间发展还不平衡, 一些基层行的内控管理还比较薄弱, 在内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县 (市) 支行内控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主要表现为执行重要会计岗位强制休假、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不够严格, 部分国库会计人员离岗未交接, 也未在业务交接登记簿上登记, 个别会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不具备会计业务从业资质等。

2. 业务操作不够规范。

存在部分国库退库、更正事项电子信息未标记、标记不及时或标记错误现象。个别登记簿使用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未按规定设立开销户登记簿, 个别行使用普通笔记本登记凭证交接情况以及登记簿登记内容错误等。

3. 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凭证审核不够严格, 会计主管未在主管坐班日志上签名, 也未按季将会计主管坐班日志登记簿报送分管行长审阅, 部分对账单填写要素不全面以及存在科目变更调整工作不及时, 未按规定建立业务系统运行维护文档等。

4. 信息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存在系统管理员兼任业务操作员现象, 个别部门更换计算机安全员未向支行办公室科技岗位备案, 密码更换时间间隔不够明确, 以及存在信息安全岗位设置不够明确、职责不全面现象等。

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一是业务人员不足, 难以满足岗位分离制约要求。如某中心支行辖内某支行国库会计股共有8人, 其中1人上挂中心支行, 2人无会计从业资格证, 7人需承担国库、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反洗钱等管理职责。该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5人分别从事明细岗、资金清算岗、复核岗、综合岗与会计主管岗位职责。按要求, 上述5个岗位不能兼岗, 如有人离岗休假, 将存在违规替岗或由无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接岗, 两者都不符合制度规定要求。二是对制度规定的理解执行不够到位。混淆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和职工年休假概念。日常业务开展

●蒋留新

中, 县 (市) 支行对重要岗位人员均能安排一定时间的年休假, 并认为职工年休假就是强制休假, 致使未能按照强制休假制度要求, 在职工年休假期间组织对其经办业务的监督检查。同时, 对有关业务操作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如未按规定设置开销户登记簿问题中, 由于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只是中心支行营业部门的一个网点柜, 开销户均需报中心支行审批, 因而未单独设立开销户登记簿。在会计坐班日志管理中, 由于仅记载了开、关机时间, 不但内容简单, 而且要素登记不全, 基本失去了定期报分管领导审阅的意义。在信息安全管理中, 由于多数业务系统服务器在上级行, 有的支行将信息安全人员同时当作一般业务人员使用, 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三、加强县 (市) 支行内控安全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1. 注重内部挖潜, 优化人员配置。

一是解决人员从业资格问题。考虑支行人员只出不进, 但业务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 建议适当放宽上岗需有会计证的资格限制, 规定无证会计人员每年参加上级行或社会会计机构培训, 通过培训, 认可其上岗资格。二是整合支行国库会计岗位, 将国库会计主管岗与综合岗并为一岗, 提高人员使用效率。三是建立支行内部、支行之间顶岗人员库, 在人员外出、休假时, 由支行内部或支行之间具备资质人员临时顶岗, 确保岗位制约分离制度执行到位。

2. 充分履行工作职责, 有效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职能部门负责人在思想上、认识上要高度重视内控内管工作, 加强员工工作责任心和按章办事的意识, 认真贯彻执行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业务交接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职责, 明确岗位设置, 坚持岗位分离制约原则, 规范业务操作程序, 强化各项基础工作, 进一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

3. 明确监督检查职责,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各分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广度, 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及时查堵工作中的漏洞, 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 避免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同时, 通过建立支行检查人员库方式, 进一步克服目前人员少、业务品种多、监督任务重的矛盾, 切实发挥支行日常检查“免疫系统”作用, 防患于未然。

4.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防范信息技术风险。

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 明确责任, 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部门和人员, 理顺归属关系, 切实加强支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各业务系统维护文档, 保障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铀.对强化县级人民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思考.金融纵横, 2009 (7)

县人民医院 篇8

一、新形势下县支行功能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 传统经办业务的调减, 动摇了金融服务的基础和自身地位

近些年, 发行库零库存管理割断了县支行与县域金融机构的主业联系, 县域货币流通的情况再无法迅速准确地掌握, 不仅造成市场流通中的人民币整洁度差, 县域和农村客户合理的大额现金支取得不到供应和满足, 而且与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及协作关系由紧密走向疏散;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信息化建设对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影响的结果, 迫使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不断跟进, 会计核算体系也随之提位上升到中心支行层面, 同时取消县支行的同城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业务, 使得县支行对资金清算管理监督流于形式, 与辖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再度“冷却”;金融统计信息数据集中上系统后, 辖区金融机构统计数据停报的同时情况反映也中止, 造成县支行的金融统计信息不对称, 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质量下降, 向上级行和当地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的可用性低, 协调沟通能力递减。金融服务功能的衰退动摇了自身在当地的社会地位。

(二) 金融监测机制的不完善, 难担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重任

在实际工作中, 县支行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监测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尚未得到应有的明确, 对辖区金融运行的监测配套措施和政策措施不够完备有效。一是县支行日常风险监测缺少银监部门的风险报告, 不能对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实施现场检查, 只能靠收集一些监测指标数据对辖区金融机构风险状况进行简单分析判断, 监测力度不大, 效果不佳, 对辖区系统性金融风险做不到及时分析预警。二是在征集社会信用和保证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安全的信贷征信系统管理中, 金融机构不及时向人民银行数据库录入重要信息数据, 致使信息系统反应滞后, 功能弱化。三是县支行的金融稳定工作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并未单设, 一直归口金融管理部门, 其相关职能范围不十分明确;同时县支行也缺少真正熟悉金融稳定业务的专业人才, 在建立维护金融稳定机制方面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工作开展难以达到较为理想效果。四是与银监部门、地方政府沟通协调难以到位, 形不成监管合力, 遇到金融突发事件往往会形成处置不及时或处置效果欠佳。

(三) 货币政策工具的缺失, 梗阻了信贷政策的传导和贯彻落实

目前, 人民银行县支行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的工具缺失、手段单一, 督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主要依靠“窗口指导”, 但“窗口指导”约束力较弱, 县支行又没有操作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自主权, 无法激励约束辖区金融机构, 导致信贷政策的传导作用弱化。况且, 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和实施需要全面的经济金融监测信息体系作支撑, 目前信息反馈的指标体系县支行没有建立, 难以形成稳定长效的数据采集, 且一些信息指标地方政府没有反馈部门难以收集。加之, 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涉及的相关部门配合不积极, 县支行履行做好货币信贷政策的传导职能不是不尽其力, 更多的是无奈和“望洋兴叹”。

(四) 依法行政能力的低下, 抑制了功能性监管的执法效率

县支行金融执法队伍中既懂金融理论知识, 又懂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欠缺, 法律事务部门没有单设, 人员多为兼职, 全面开展依法行政工作的人力基础相当薄弱。所以在开展功能性监管的执法检查中, 正确全面地运用法律法规有一定的难度, 常常是经验替代法规, 行政程序只求合理, 大大制约了金融执法质量的提高。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9项检查职责, 县支行至少有6项可以开展, 但除了反洗钱外, 其他做的都不够好。更重要的是金融法律法规要么缺少处罚尺度, 要么规定的处罚额度普遍较高, 在贫困地区依法执行较难, 因自由裁量尺度不好把握, 往往以象征性的处罚替代法律规定的处罚条款, 形成了不作为甚至是滥用权力的隐患。还存在的困惑因素是执法检查方式落后, 信息化水平不高, 仍沿用看报表、翻传票、查台账等传统方式, 使得执法检查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

(五) 行员年龄的老化和短缺, 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履职的要求

以某县支行为例, 现有的28名员工中, 按第一学历划分, 初中生11人, 占总数的39.29%;高中生7人, 占比为25%;中专生10人, 占比为35.71%, 没有一名科班出生的大专以上毕业生。按年龄划分, 30岁以下的一人, 30至40岁的一人, 两人均为转业军人, 占比为7.14%;40至50岁的14人, 占比为50%;50岁以上的12人, 占比为42.86%, 平均年龄48岁。显而易见, 支行的整体状况是:学历层次偏低, 年龄结构老化, 员工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尽管实施了内设机构职责调整, 但支行内设机构及岗位均按上级要求对应设置, 内设部门职能的“小而全”和专业人才“少而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以目前支行的人力资源状况, 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库会计工作和内部管理, 难以“面面俱到”地充分履行基层央行的各项职责。

二、围绕职能定位, 探索县支行提升功能作用的一些途径

(一) 延伸和拓展金融服务功能, 保障县域金融体系高效运行

县支行金融服务方面的传统业务虽然有所调减, 但新的业务职责在不断增加和完善。为了做到“有为才有位”, 重树人民银行县支行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必须创新服务手段, 拓展县域金融服务领域。一是拓展和创新国库服务功能。将国库服务功能拓展到改善民生、提高国库行政效率的各个层面。比如:涉农补贴资金的直拨到户、社保资金的直拨到户、非税收入的直达入库、国库资金的直接支付和财、税库银的横向联网工作等。二是依靠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县域金融和经济发展。大力推广银行卡业务改进县域支付清算环境, 尤其要鼎力支持农村信用社尽快推出农民工卡, 解决农民外出打工结算不便的问题。完善县域身份核查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反洗钱系统运行, 为县域金融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支持。三是贴近县域经济主体、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 宣传货币政策、反假币知识、外汇知识、征信知识、金融法律法规等, 提高县域经济主体的金融素质, 在金融领域充分体现人民银行县支行金融服务的效果。

(二) 着力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维护辖区的金融稳定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要利用两大数据库 (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基础数据库) 功能加快县域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充分挖掘现有的经济金融数据资源, 监测辖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 分析资金使用情况, 主动开展风险提示, 为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拓展对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 将国家职能部门采集到的企业及个人信用资料充实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征信支持。另外, 加大对金融诚信的宣传力度, 积极营造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是县支行最重要的职责, 要下大力气建立和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协调机制, 困难再大也要克服,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三条赋予的职责。为了确保辖区的金融安全, 县支行要积极主动协调融通, 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密切配合与合作, 定期召开辖区金融稳定协调会议, 共同维护辖区金融稳定;要搞好辖区经济金融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定期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进行调研、评估和分析, 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制定辖区应对金融风险预案, 不断提高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 增强“窗口指导”的效力, 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渠道

针对人民银行县支行在新形势下“窗口指导”作用在实践中的弱化趋势, 当前, 应进一步设计和明确县支行窗口指导的工作原则, 完善工作制度, 提高窗口指导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窗口指导的总要求是使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落到实处, 经济变量按照人民银行的意愿发生变化, 让存款类金融机构获利或免遭损失。县支行窗口指导的原则应设计或明确为:双赢原则, 只有以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 存款类金融机构才会真正自觉地去执行政策;地方特色原则, 窗口指导工作必须高度关注辖区的经济特色, 才会引起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既要有现实政策基础作保障, 又要有实际工作意见可以执行。遵照原则在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建立窗口指导工作的奖惩机制, 对认真执行窗口指导意见的金融机构给予激励, 减少其工作成本, 对拒不执行窗口指导意见的, 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二是县支行利用贴近微观经济金融主体和县级政府部门的便利, 可以不定期地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形势分析会、贷款项目推介洽谈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 传达窗口指导意图, 扩大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影响力。同时, 积极对外履职, 服务县域经济金融发展, 承担银政、银企沟通桥梁, 配合当地政府搭建多层次的融资平台, 积极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三是探索开展金融机构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效果评估, 配合上级行研究信贷政策评估的程序办法。四是注意充分发挥县支行对县级政府的经济金融专业参谋和助手作用。通过信息调研等有效载体, 做好县级政府部门的专业参谋, 尤其要主动承担县级政府安排的金融调研课题和任务, 通过高质量的信息和调研成果, 准确、全面、及时地反馈县域经济典型情况。

(四) 坚持依法行政, 强化县域金融协调管理

在当前金融业务分业监管的框架下, 县级银监办事处仅3~4人, 力量有限。人民银行县支行几乎是县域唯一健全的金融行政管理组织, 面对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朝着有利于县级行政体制发展方向去调整的实际情况, 县支行的基础作用、独立作用可能越来越突出, 而不是越来越弱化, 在改革中人民银行县支行完全可以胜任金融管理、组织协调的职责。一方面,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 县支行应主动履行其法定金融管理职责, 既要搞好对金融机构的服务, 又要强调金融管理, 牢固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观念, 发挥县支行在整个县域金融服务领域的核心作用、引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另一方面, 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 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 重新赋予人民银行更大、更多的金融管理权和金融监督权, 同时县支行的上级行应加强对县支行开展金融监管工作的指导考核, 从而提高人民银行系统维护金融稳定的水平。

(五) 弱化县支行部分职能,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履职能力

针对县支行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现状, 建议取消或弱化县支行一些内部管理或形式上的事务, 如内审、纪检监察、工青妇、宣传教育、劳资统筹、部门信息等, 由上级行统一调度和管理, 缓解县支行人员少、岗位多的工作压力, 减负后以利于更好履行社会职责, 提升功能作用。对现有职工要加大培训力度。一是要开展全员性的业务培训, 着力提高全员队伍素质。二是强化岗位培训, 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中青年骨干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培训和岗位轮换培训。三是要制定统一的县支行业绩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履职水平。

三、加强县支行建设, 增强其功能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和考核体系, 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实施合理的激励手段, 促进人才的合理选用。

2.建议上级部门健全有关法规, 尽快完善各项工作机制, 便于县支行工作开展, 特别是在反洗钱、信贷征信、金融稳定工作等方面。建议在法律上赋予县支行更多的权限, 尤其要强化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监督处理权, 确保县支行顺利、有效地履行各项职责。

3.加大年轻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提高县支行整体素质,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防止在机构整合的过程中, 县支行人员过于老化, 不能适应新职能的需要。

4.适当增加政策工具在基层行的运用。赋予县支行更多的货币政策传导职能, 将直接与地方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政策工具和手段, 分层次、分阶段地向县支行延伸, 使基层央行有职、有责、有权。比如:恢复县支行再贷款运用权和再贴现窗口, 使其成为县支行传导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逐步消除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洪章.加强人民银行县支行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 2009 (18)

[2].西安分行课题组.人民银行县支行履职能力建设思考.中国金融, 2010 (1)

县人民医院 篇9

一、县支行国库机构设置沿革情况

基层人民银行是总行的派出机构,也是中央银行的神经末梢。作为县支行,自从1985年分设以来一直未单独设立国库机构。

1985年与工商银行分设,国库业务从属于会计,业务大多手工处理,传票与会计传票合并装订,机构名称叫“会计科”。

随着国库业务的增加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地位的确立,1998年县支行机构改革,“会计科”改为“会计国库科”,国库业务也开始有了独立的核算系统。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行了调整,内设机构改革力度也较大,县支行将原“会计国库科”更名为“国库会计科”,从表面上看,国库地位提高了,但是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国库地位并没有根本性改变。

2006年,山东省辖内县支行内设机构进行重新调整,成立两部两室,将国库业务与财务会计、支付清算、人民币管理、外汇业务、反洗钱、征信业务一起全部纳入综合业务部,国库业务又变成了综合业务部许多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仍然维持国库机构与人民银行其他业务部门合设办公的局面。

二、县支行国库机构合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行国库机构改革与财政部门不同步,财政与国库业务对接不对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就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和地方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经理分别作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地位。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却没有设立独立的国库部门。相反的,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却将原预算科分设为预算科和国库科,分别成立单独的科室并对外挂牌。人行国库机构改革与财政部门不同步,部门不对称,直接影响财政与国库业务对接。

(二)机构名称体现不出国库业务特色,降低了人行经理国库知名度

长期以来,由于县支行国库机构未单独设立,机构名称除“会计国库科”和“国库会计科”外,“会计科”、“综合业务部”等均未有国库字样,体现不出国库业务特色,致使基层人民银行存在轻国库重会计的情况,国库业务长期从属于会计机构。在2010年辖区内国库知识宣传时所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哪个部门具有经理国库职能”这一选项中,有65%的被调查者选择“财政部门”,其中不乏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你了解人民银行的国库吗”,有5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了解”。更为甚者,由于人民银行没有单独的国库科,社会上好多人认为“人民银行国库不早撤了吗?”,原来是把国库当成了“发行库”。由此可见,由于内设机构名称上体现不出国库特色,大大影响了人民银行国库的知名度。

(三)县支行内设机构不专,影响了国库职能作用发挥

2006年10月份,山东省辖内县支行内设机构调整为两部两室后,综合业务部涵盖国库、财务会计、支付清算、人民币管理、外汇业务、反洗钱、征信业务,在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国库人员需兼职会计或其他岗位,国库人员的工作更加繁杂,造成一人多岗、一人多责,如遇培训、外出检查、正常休假、集体活动等情况,兼岗和顶班都极为困难,强制休假更难以执行,各岗位之间的制约关系弱化,增加了风险隐患。

(四)国库人员兼岗过多,影响了国库业务核算质量和效率

按照当前县支行综合业务部的岗位设置,国库业务人员大都兼岗会计、支付结算业务。而会计支付结算业务包括:财务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支付结算检查、账户管理、集中采购、会计调研等,业务比较繁重,兼岗人员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库业务核算上,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国库会计核算质量,更难以抽出更多的人员和精力从事国库统计分析、国库调研、加强对国库经收处的检查监督,国库统计分析、国库调研、国库监管的质量难以提高。特别是国库会计主管,承担着重要事项审批、管理会计核算业务等大量工作,还要每月对印章使用、核算业务等进行检查,要分管至少2至3个专业,还要承担繁重的国库调研任务,使会计主管的职能很难充分发挥。

(五)国库部门负责人“名不副实”,不利于加强国库管理

《国库会计管理基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国库会计实行国库主任、国库部门负责人、国库会计主管和国库会计经办人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国库部门负责人负责具体组织、管理辖区国库会计工作,对本级国库资金风险管理负直接领导责任。但是由于根本没有“国库部门”,使“国库部门负责人”这一责任人“名不副实”。如果综业务部负责人可以算是“国库部门负责人”的话,那么综业务部负责人至少是六、七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而目前,县支行大量的核算业务集中在国库,资金风险也集中在国库这一环节,但由于国库机构设置不专,导致不利于加强国库管理。

三、县支行国库机构单设可行性分析

随着新财税体制的实施和国库履职范围的拓展,客观上需要县支行具备独立的国库组织机构。根据对辖区内的调查,按照县支库国库业务和科技的发展,当前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也是可行的。

(一)法律和制度上明确要求,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是必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从法律上为基层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奠定了基础,为基层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从法律上找到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组织管理国库工作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第二章国库的组织机构中第六条“国库机构按照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设立,原则上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中央设立总库;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库;省辖市、自治州设立中心支库;县和相当于县的市、区设立支库。支库以下经收处的业务,由专业银行的基层机构代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上也对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在国库的组织机构上做了相应规定。因此,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是必要的,是有效履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需要。

(二)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县支行国库机构单独设立有强烈的需求

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就是, 收支两条线, 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为纽带、桥梁。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为纽带、桥梁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需要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有力的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财政支出及时到账, 保障政府部门职能发挥, 惠民扶持政策落实, 发挥公平、公正、快速、便捷的作用。因此, 客观上要求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

(三) 业务量和风险点的汇集, 客观上要求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

2007年11月,山东省人民银行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到中心支行,县支行发行库撤销,县支行已没有了会计核算业务和现金发行业务,只有国库核算业务。据事后监督部门的业务量统计,国库核算业务量一般占到在中心支行核算业务的95%以上。近年来,国库部门作为中央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直接参与者或间接参与者加入了大额、小额支付系统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业务量和风险点大大增加。对县支行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国库岗位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各司其职。但县支行国库机构设置仍没有变化,仍然称作“综合业务部”,国库业务人员兼岗普遍存在,不利于国库资金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因此,客观上要求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以促进国库业务处理的规范化,切实保障国库资金安全。

(四)科学设置岗位和人员分工,县支行单独设立国库机构是可行的

县支行的内设机构调整可以因地制宜,在条件具备的县支行如国库业务量大、人员相对较多的支行可以单设国库科。如目前枣庄市辖内共三家县支行,每个行平均人数50余人,综合业务部现有人员10人以上,具备了单设国库科的基础条件。现在的国库会计岗位设置过多,可以在坚持制度的情况下,对国库会计所有的岗位进行整合,这样全部国库业务只需5人就可以满足。如:现在使用的TCBS核算系统,县支行可只设5名操作员就可以完成全部业务操作,即国库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岗、系统管理岗、业务操作员录入岗、复核岗、重要要素复核岗,系统管理岗人员可兼重要要素复核岗。统计分析、国债等岗位都可兼任,5人足以满足业务要求,也不会违反制度规定。因此,可以考虑把国库部门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人民银行内部一个真正独立的职能部门,更清晰地体现“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原则,更有利于上级国库部门对下级国库业务和人员进行垂直领导和管理, 以促进基层国库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在人员相对紧张, 难以设置独立机构的情况下, 可在综合业务部下, 成立国库核算科, 将国库业务独立摆放, 单独挂牌, 增强国库业务独立性。

四、县支行国库机构单设后的配套措施和建议

(一)强化国库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技能、专业知识,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国库人员的综合能力。实行上下级国库人员定期交流,中支国库人员到县支库工作,帮助县支库提高国库管理水平;县支库人员交流到中支工作,进一步接触、掌握更多的业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上下互动,促进全辖国库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国库核算、国库监管、统计分析、国债业务进行细划,明确职责,专人专岗,提高国库整体水平。

(二)多途径解决县支库人员紧张问题

一是全面整合县支库持有会计证的人员,在反复论证和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本着岗位相宜、工作量均衡的原则进行分工调配,通过人员共享与整合,有效缓解了人员紧张的矛盾。二是将新入行人员及年轻职工优先安排到综合业务部学习锻炼,并以国库会计专业为学习重点,完成岗前培训后有限补充到国库岗位,确保国库职能充分发挥。

(三)国库会计主管实行上级委派制,提高国库核算质量

针对国库机构单设后县支行人员相对紧张的状况,借鉴商业银行国库主管一年轮岗一次的做法,建议对县支行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从县支行现有国库会计主管中进行考核选拔,人事关系隶属于中心支行,与县支行彻底脱离,采取异地任职,2-3年轮换一次,这样既解决了会计主管水平参差不齐、县支行人员紧张等问题,又能够避免人情监督,不敢监督等问题,将会极大地提高核算质量,有效地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四)规范国库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国库工作效率

上一篇:社会转型期高校下一篇:农村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