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2024-06-07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精选十篇)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1

通过思想品德或政治等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实施的德育, 其影响力是有限度的, 只能作为学校德育序列之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由此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都注重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因此, 各学科都提供了关注学生德性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道德价值取向,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必定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 学科教育理应承担一定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 即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特点, 紧密结合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 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 使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 中小学在开展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呢?

一.研制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和实施建议

各门学科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对青少年的品德成长和个性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科德育立足于学科教学, 学科德育目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学科教学目标是有分解性特点的, 所以学科德育目标也需分解。分解后, 每节课德育内容较少, 又具有学科色彩, 学生不知不觉在吸收知识营养时, 也同时吸收了德育营养, 势必具有较好的接受性。同时也须看到, 德育本身是一个整体, 但由于各科教师各授一科, 各学段教师各授一段, 容易出现德育目标的不一致、德育内容分布的不合理和德育层次的不科学。因此, 实施学科德育需要研制学科德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建议, 分学科、分年级提出具体要求, 让每个学科明确自己在德育整体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 以构成一个互补、连贯、递进的寓德整体。

研制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可以归纳为:

1、进行学科德育功能定位

进行学科中德育内涵的梳理, 分析学科中存在的道德要素。例如, 发挥英语学科的德育功能, 就是要用英语学科中特有的国外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 用教材中优美的语言营造审美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它本身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启发性则决定了落实学科德育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辅之以主要通过化学史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通过探究活动进行的科学精神教育。

2、研究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各学科中德育的切入点在数量上是巨大的, 但是不够系统, 比较零散, 需要研究、挖掘和整理。组织教师开展教材分析活动, 认真研究学科的学法和教法,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心理特征,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积极主动地利用显性德育内容, 合理开发隐性的德育因素和内涵, 科学发掘、分析、筛选蕴藏在自然形态和社会人文之中的有形与无形的育人素材, 适当加工、提炼、整合, 系统归纳出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3、确立学科德育目标体系

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学科德育切入点确立出目标, 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树立发展性德育观, 激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德育目标必须从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着眼,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终生发展。同时注意根据德育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 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做到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

4、制定学科德育实施建议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现状研究制定实施细则, 对于学科中的每个学科德育切入点, 提出详细的教学活动建议, 做到把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融入德育、接受教育, 促进德育的知行统一。如中学历史教师在讲授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惨痛国史时, 建议利用电影、图片、文字、数据、博物馆等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二.开展学科德育课例研究

在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各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目标体系和实施建议, 进行教学设计, 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学科德育目标、提高学科德育实效。课例是学科德育最好的素材和最恰当地载体, 学科德育教学课例展开的过程以德育内容的深化、寓德方式的改革、德育资源的拓展和教师的反思作为基点, 从内容、方式、资源等方面开展实验与研究。课例研究中的设计、实践、讨论、反思、改进等各个环节和由这些环节重复进行形成的教学循环, 就是学科德育研究的实在过程, 各个环节做实、做细, 循环呈螺旋上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们从理论上澄清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从实践上了解某种方式方法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能力, 积累学科德育资源。

开展学科德育课例研究, 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采用参与研讨式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成研究小组, 每位成员选择一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再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听课、评课等活动研讨学科德育的内容、策略、途径和方法, 调动教师的研究智慧, 真正达到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然后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推出学科德育典型课例和案例, 进一步还可形成学科德育资源库, 既是前期实践和研究的成果, 又为进一步探索学科德育的规律准备了素材。系列的课例研讨活动将有力地促进学科德育的深入开展, 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使教师置身在鲜活、生动、开放的场景和民主、分享、融合的团队中, 实现经验共享、相互促进, 不断丰富教师学科德育的思想和范例。在此过程中, 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 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 形成综合效应。

教师在进行学科德育教学设计和实施时, 要明确目标、内容、步骤, 把握住学科德育切入点, 做到有意、有序、有机和有度。

1.有意

要实现学科德育的有效性, 首先就要求教师要把无意地潜在的德育渗透转化为有意地显在的学科德育,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 在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及世界观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 以期对学生的行为意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展开都要主动考虑德育的要求, 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德育影响, 做到学科与德育水乳交融, 切实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德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 学校德育调整的方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关注知识传递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情感与德性品格的发展和培育;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和交往。这恰恰也可以作为学科教师在落实德育时要实现的理念和行为调整。

2.有序

德育脱离不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深厚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 学科德育的优势就在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构建德育的情景, 寓德于理、寓情于理,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是由浅入深的, 以学科为载体的学科德育, 也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的系列。还由于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因此学科德育具有层次性, 教师应像农作物生长要讲究农时一样, 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 适时有序地由浅入深地实施学科德育。

3.有机

学科德育是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 靠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影响他们的观念、情感和意志。教师要善于抓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方法引导中的学科德育切入点, 自然地做到以下几个有机结合: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传授知识与培养基本观点、信念, 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经受挫折能力与培养道德情感等。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 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积极地启迪和引导, 引导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品德的培养。

4.有度

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时要注意适度。如果不够, 则不到位, 效果不佳;如果过“度”, 则会把学科变成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深刻把握学科性质和特点,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处理好学科德育的尺度、抑扬有节, 既到位又不越位。

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 落实德育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新课引入时, 正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时机;讲评作业时, 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最佳时刻;演示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胜过言传;提问答疑中, 有性格塑造、能力培养;难题的攻克中, 有坚强意志的培养。

应该看到, 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十分迫切。常说“教书育人”, 只有“育人”的“教书”才教得其所。学科德育不仅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 还带动了教育改革的整体前行。学科德育的推进, 关键在教师, 因为教师既是实施者更是建构者, 切实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情感充满智慧、充满德育, 建立起学科德育的体系模式, 还有待于我们深刻地思考、深入地研究。

摘要:我国中小学德育正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为了提升德育实效, 我们必须要变革思维方式, 整体系统地重新思考和实践德育, 让德育进入教育教学主阵地——课堂, 实施学科德育。本文就中小学开展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与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2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班级: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班

组长:付志辉201201010004

电话:***

组员: 王庆 201201010041石效丽 201201010022

张继尧 201201010023史振振201201010030

左阿龙 201201010031丁策策201201010032

景安伟 201201010047张勇201201010061

高少华 201201010056毛轩201201010059

刘 琦 201201010039杜振东201201010033

李建涛 201201010037熊永昌2012010100

51指导老师:宋晓辉

实践时间:2014年5月10日—6月1日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在历练中弥补不足就成为了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扩展视野。

社会实践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与个性塑造与检验的良好方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人生意义大有裨益。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关键字: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践意义 实践途径方式

查目调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好处及其实践过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途径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调查途径:调查问卷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应围绕这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学会认知。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大多喜欢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体现自身价值。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促进集体协作。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管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忽略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呈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淡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感。学会生存不仅是学会紧急避险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发掘自身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增强生存能力。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一无所知,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知自身的能力、兴趣、个性等,科学规划人生,对未来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尽快成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拥有主动权,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努

力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渐深入发展,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得到了很多帮助。虽然很多高校在不断扩大社会实践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社会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形式单一。

有些高校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教育相脱节。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也没有课程大纲。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和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考评,也没有与学生评定奖学金等挂钩,影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就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实践只是作为教学计划的补充,而社会实践活动又缺乏深度。社会实践大多以调查、参观、演出等形式为主,高校每年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是重复的,缺乏创新,而且实践时间短,针对性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不相符合,不能很好体现大学生的特点以及让他们学以致用。

(二)没有实践基地,经费不足。

无法保障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和实施。现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大都是自己联系单位,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实践盲目性很大,专业性不强,不利于老师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指导。所以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当前社会实践最常见的就是暑期“三下乡”,这个活动由团委发起,学生能够参与这个实践活动的人数较少。社会实践也缺乏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对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项资金很少,更有高校没有专项经费支持,而是在组织实践活动之前向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而且经费十分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系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学校投入经费少以外,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了解,没有把自己的发展同大学生这一广阔的资源联系起来,因此对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支持很少。

(三)高校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够重视,组织领导不力。

很多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觉得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只是根据学校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开展,因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学校团委负责具体实施,但是社会实践活动仅仅靠团委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并大力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学校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一种激励机制,另外,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

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实践体系,创新实践内容。

高校作为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力量,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工作制度,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的内容、保障措施和奖惩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学校应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相挂钩,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规定学时和学分,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专业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规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并配备专门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党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从组织上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到位。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与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并把社会实践与开展各类先进集体相结合,建立激励机制,让广大教师和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根据大学生培养专业的特点,除了社会调查、政策宣传等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外,要与时俱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开展技术推广,以支教、社区援助等形式大力开展文化普及,设立特色项目。

(二)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践基地。

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努力拓宽社会实践的经费来源渠道。要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就要求高校整合各种资源,主动与当地社区、周边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进一步把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资源动员起来,探索实现社会实践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就业实践基地一体化的道路。实践基地还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专业优势,并与促进地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所学,又推动实践基地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高校对社会实践重视,建立合理的社会实践成果的审核方法。

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氛围,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要求高校在社会实践开始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与方法、实践论文与报告的书写方法的培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开展前就对所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高校还要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把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实践中,以保证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的评定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提高,从学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益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方面来评定,广泛动员整个社会资源来促进高校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经过小组成员的不断努力,我们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进行了有了良好的进展,培养了我们社会实践本领,也对我们日后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作为大学生这样的社会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培养我们社会实践本领。谢辞:衷心感谢小组各成员的辛勤付出和团结,以及各网站及书籍资料的支持,以及被调查人员的大力配合。同时也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次机会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德宇,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 姚丽娟,江波.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基 层高校.【3】 董文波,深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思考【j】

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和途径 篇3

关键词:高中; 音乐实践活动;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18-001

一、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

1.能增强高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具有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的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对于个人影响的形式,开始在每个未来集体成员的心灵里培养一种重要的人类美德,即为他人创造幸福和欢乐感,追求道德美和渴望为他人做好事而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越多越好——这就是一个人正确地参加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只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取长补短。音乐实践活动是音乐课的最好补充。如合唱团的排练、演出,乐队的排练、演出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完成一部和谐美好的作品时给同学们一个心灵相融、友好合作的气氛。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作品,为欣赏美创造美创造条件,培养自觉地遵守和维护集体纪律和荣誉的好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美的认识中提高自己,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2.音乐实践活动是高中学生净化心灵、完善自我的必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观念,音乐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音乐实践活动是每一个高中生自我完善的有力手段。课外音乐活动实际上是将课堂上所学知识、技能付诸实践的行动。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巩固、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音乐活动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高中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

1.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展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仅仅靠学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为了能顺利地开展班际活动,每班可以挑选若干名文艺骨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以合唱(奏)指挥和训练、简单的舞蹈编排为主,授课教师为本校在该方面有特长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外聘校外有经验的文艺界人士,这样我们的部分学生就具备了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素质,然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学生带动本班开展正常的音乐课外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和探索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多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探求学习方法,合唱(奏)的层次要清晰、和谐、愉悦和优美。

2.利用学校的媒体资源,开展音乐活动

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都有配套的媒体设备,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充分利用学校的有线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优秀歌(乐)曲,让学生聆听,培养学生综合音乐感觉,用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在早晨课间操时间,可以安排5分钟的“每周一歌”,内容除了音乐专业教师选播的一些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歌(乐)曲外,老师还可以发动全校的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思想积极向上,并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优秀音乐推荐给大家,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

3.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竞赛活动

要发挥课外音乐活动在育人上的巨大功效,就必须以丰富多彩的音乐竞赛活动形式为载体。此类活动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时代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如:歌咏比赛、中学生艺术节等,以各种表演方式来展示高中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成果。

4.通过学校宣传阵地,向学生展示音乐

学校的宣传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窗口,通过校园橱窗、黑板报、图书馆、阅览室报刊、杂志、书籍,让学生能学到更多课堂里没有学到过的音乐知识,也能从音乐家的身上学到许多优良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橱窗把学生文艺演出的节目剧照拿来展出,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也可以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每班音乐课外活动的成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满足与愉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我们还可以设立音乐投稿箱,欢迎学生投稿,只要是与音乐有关的简报、剪报,也可以是照片,或者是自制的音乐小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展示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

5.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活动氛围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讲座、音乐会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建校艺术团、舞蹈队、合唱团、乐队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多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正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形式,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氛围,从而不仅使学生的心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调整,也为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新天地。

总之,中学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寓教于乐、丰富校园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音乐,毕竟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喜爱音乐的人,而不是音乐家的人。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4

因此,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构建情知交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积极情绪, 构建情知交融的数学课堂教学,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呢?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是数学课堂不断吸引学生的源动力, 是数学课堂教学知情交融的黏合剂

数学离不开问题, 数学也正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的, 问题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是吸引我们揭开未知世界的动力。一个让我们好奇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让我们心甘情愿地去苦思苦想, 甚至做到茶饭不香的痴迷。可见, 能引起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对我们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数学就是这样一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数学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满怀喜悦地解决问题并再次走入新的问题情境, 是数学课堂教学焕发活力的重要前提。

如何创建恰当的、诱发性的具有“吸引”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和如何引领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 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应该而且必须解决的课题。教师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现状甚至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学资源等设计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策略。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对其可望而可及。简而言之, 你所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半知半解的认知状态, 学生根据已有认知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借助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认知不协调, 来刺激学生学习欲望, 从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的冲动和意愿。

2.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情趣,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产生寻求问题答案的好奇心 (尤其是开始上课时候问题) 。带有情趣的问题会让学生更加兴奋!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充满情趣, 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许多数学概念、定义本来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数学建构。生活让数学鲜活, 数学让生活神奇。

3.教师设计的问题力求有一定的开放性, 即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不唯一, 便于学生用不同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但问题的解决有最佳方案。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 (已经学过的知识) 解决问题, 但觉得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不“美”, 在自己体验成功的同时感受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意义, 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意愿。

二、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吸引学生的强大动力, 是数学课堂教学知情交融的催化剂

伟大的数学教育思想家波利亚明确表示, 教学是一门艺术, 尽管他没有更多地去阐述其中的道理, 而把重点放在考虑教学艺术的一些招术上, 他希望通过一些小诀窍来启发我们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教学与舞台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 数学教师的语言、教态和语气随时都可能成为学生喜欢或讨厌一节数学课的理由, 成为不断吸引学生的强大动力, 成为学生学习知情交融的催化剂。例如, 你要给全班学生讲解一道题, 这道题你已经教过不知多少遍了, 当然, 多年以来你十分熟悉所教的教材, 的确你对这道题早以兴奋不起来了。但是, 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的这种情绪流露出来, 如果教师显得有点厌烦无趣, 你面对的学生自然都会认知动机和情绪不高。解题一开始, 你就要装出兴致勃勃的样子;解体过程中, 要表现的自己突发的许多灵机和高招;最后解完时, 要装得十分惊奇, 就如出乎意料一般, 显出洋洋得意的满意表情。学生也必将被你的情绪所感染, 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你征服。

三、数学教师的教学手段是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吸引学生的新动力, 是数学课堂教学知情交融的推进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数学教师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把大量的数学知识“演绎”给学生。学生即使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力、想象力, 也不可能完全弄清楚一些抽象的问题。事实上, 有些数学问题传统手段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教师也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真理”。这种现象的反复出现让数学渐渐地背上了枯燥、抽象、难懂的恶名, 数学课堂也就渐渐地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我在这里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教学方式, 但毋庸置疑, 数学有好多概念、定义、问题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帮助。而且, 随着媒体技术的介入, 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各种各样的数学课件让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的眼球, 这种吸引不仅促进学生的认知, 而且“唤醒”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情绪。数学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接受性学习, 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开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 从而形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高中的数学抽象概念多, 数学思想丰富, 数学规律多变, 而这些规律、特点如果由教师总结告诉学生, 学生认识和接受会有很多困难, 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使用。借助信息技术这一认知工具, 我在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无奈”便迎刃而解啦。数学中的一些规律和性质, 我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去“轻松”探究发现。

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 (她) 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了探究的素养和能力。经过探究学习得到的知识不仅不容易遗忘, 更重要的是很容易迁移。学生容易掌握学科知识的共性和特性, 总结某些知识具有的一般规律, 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思想内涵, 灵活使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整合性学习的课堂实践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而且培养了一种科研精神, 实践了科研的一些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丰富以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技术”对他 (她) 的思维、视觉、感官等全方位的刺激。数学课堂的丰富手段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成为吸引学生“喜欢”数学的新动力。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 有着大量的定义、定理, 有着复杂的数学符号和计算、有着精细的数学思维、有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然而, 在升学压力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希望把大量的知识精华和自己的经验总结传授给学生, 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认知因素而忽视或无暇顾及学生认知情绪的存在。毫无疑问, 这种教学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毋庸置疑, 作为非认知因素的认知情绪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 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因此,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情绪, 构建情知交融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挖掘等方面展开论述, 试图探究出知情交融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知情交融,问题情境,教学艺术,媒体技术,整合

参考文献

[1]乔建中著.《情绪理论研究:理论与方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涂荣豹著.《数学教学认识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5

个体层面: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日益进步的社会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被物欲横流的表象所麻痹,而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知识才是最强有力的竞争力和优势。除此之外,要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能总想着今天开发个软件,明天建立一个平台,白日做梦,一步登天的事我们不能干,也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那这个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什么关系呢,依我看来,关系大着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凡是创业的大学生,哪个不是积攒了多年经验的学长学姐,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掌握较好的专业知识,相比于低年级的小鲜肉而言,他们的阅历、见识更加全面,想问题的角度更加到位,构建出来的创业想法更加切实可行,所以这才是我为什么说不要成天想那些有的没的,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件事,认真掌握好本专业应该掌握好的每一门课程,才能在你上升到高年级时,或是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为你的事业,为你的创业想法保驾护航。再比如说真正立足于社会,创业的那些成功人士,几乎都是在公司或者企业辛辛苦苦的做了几年的小职员,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和工作经验,才敢于将自己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并很成功的建立起了他当初创业时的构想和蓝图,当然,创业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相比于我们这些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体验到优胜劣汰残酷法则的大学生而言,我们的抗挫折,抗风险能力真的是太弱太弱了,稍有不慎,项目就会土崩瓦解,回到解放前。所以,年轻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弊端。年轻是允许我们犯错,允许我们绕弯路,但作为个体而言,特别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我们所倡导的是务实,敢于尝试,少走弯路,要相信功到自然成,积累的经验、深思熟虑的想法再加上强大的专业知识技术作为保障,这才是大学生真正创业所需要的。

其次,如今的大学生创业在国家、政府、学校的倡导下,增长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迅猛,但在大量的创业项目的背后,又有多少能真正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如果保量不保质,创业又有何可称道的。再者,如今,政府、学校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种种保研、考研、就业的加分政策,试问,在大学生创业的洪流中,有多少投身创业事业的学生不是为了那一条条加分政策而去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许多项目在参加完比赛,路演,甚至是拿到了风投资金后停止了创业的脚步,重新回归学生的身份。创业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既然选择,就要坚持到底的战斗。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的大学生不再相信创业,对它敬而远之。我们不能说政府、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不恰当的,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大学生培养的创业意识有着严重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创业?目的很重要!引导的创业意识不正确,就会使我们顾此失彼,因为比赛而去创业,这样的项目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作为大学生,在日益变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因为想尝试,因为热爱的事物,我们有着自己的想法或蓝图,想方设法用我们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实现它,我们才是一名合格的创业者。社会层面: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许许多多的项目、天使融资、机构都应运而生。但社会是复杂的,竞争和淘汰是激烈的,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社会方面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我接下来分解:

社会环境不同于大学环境,也许很多项目在大学里都能发育的很好,有很高的收益,但把它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他随时都可能自生自灭。如果社会能够允许大学生犯错,提供更多项目模拟的空间和机会,更多的指导大学生创业,那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的挫折和风险会减少很多,也避免了他们走弯路的可能。好吧,对于创业意识方面呢,社会层面能起的直接作用很小,但是浮躁的社会环境和拜金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学生也愈发跃跃欲试,急功近利,过早的进行创业只能是“自寻死路”,所以,社会层面理应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按劳分配、取之有道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在尝试创业的意识培养上有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树立一个正确的创业观、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空有好的想法或模式,却无施展之地,或是需要不断完善却又无从做起,那么社会应该给予何种帮助呢?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应该更加的包容,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模拟平台,同时,建立相应的项目个人信用机制,坚决抵制以拿融资为最终目的的项目,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优秀的创业精神,这利于大学生能够真正的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以上内容,作者原创,如有雷同,不胜荣幸!版权所有,违版必究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中共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进入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来为民众所困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关乎到民生的大事。中国市场经济压力促使社会各行各业都要采取相应的战略性措施,以提升行业优势,维护行业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的未来栋梁,承担着促进中国市场繁荣的责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目前的社会新环境下,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创新思想,通过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创业,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高校面对目前社会对高校教育的期望,不仅要承担培养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责任,还要为大学生创建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平台,围绕着德育教育展开,以使大学生树立较高的创业精神,走出校门后自主创业。

一、中国的就业环境

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呈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2年年底,中国城镇劳动力供给量为6000万,新增岗位低于4000万,这就意味着存在2000万的劳动力供求缺口。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主要的流向就是城镇,与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不同,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却缺乏技术经验,很难符合社会需求。中国进入新一轮的转型期,各个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在根据市场需求而有所改变,日趋多样化的就业形势必然会导致劳资关系复杂化,使得大學生就业存在着诸多的风险,特别是没有建立起合法的劳动关系而使得大学生就业缺乏稳定性,难以激励劳动者积极工作。中国市场多元化发展,促进了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展开。大学生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就要适应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势,因此而形成了较强流动性的就业格局。

二、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环境而提出

连年的高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供给量逐年增大,加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并没有符合社会各行业的高质量需求,导致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就面临着失业的现实性问题。中国的创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并成为目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研究课题。到目前为止,中国关于创业的课题研究已经延续了十年多,是基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解决而建立起来的,当该项课题扩展到创业研究领域,就意味着中国的大学生教育存在着滞后性,需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以相应地调整和完善[1]。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性问题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就针对当时的人才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大学生的创业问题,并逐渐系统化展开,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人才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却出现了行业人才稀缺,高校大学生失业率严重的问题。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给高校教育以警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基于中国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新的发展[2]。

(三)中国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

随着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展了创业教育,并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前瞻性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高校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2005年,中国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Know About Business”(简称“KAB”),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没有将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到创业教育中,使其没有在实质意义上符合社会人才培养需求。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设计竞赛

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就要积极地塑造创业实践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业能力的舞台。基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力有限,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业设计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以重新认识,并提升创业自信心。创业设计竞赛在高校中是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一部分,通过举办创业设计竞赛,对于教学内容不断深化,实现了教学带动竞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培养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团队创业为主,首先要求团队代表将创业设计提纲编写出来,提交到竞赛组委会;提纲通过后,允许团队成员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调研书,要求调研书的内容要与创业内容息息相关;创业计划书制定出来之后,将创业模块建立起来;将所有的创业设计内容完善后,参与答辩[3]。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逐级选拔的方式。首先,学生可以在各个系部自愿报名,将自己的创业设计方案提交给院系审核,选出优秀的两组设计提交到学院团委参与创业设计竞赛初赛,初赛出线的设计方案可以进入到决赛阶段。大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践设计竞赛,不仅能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更能够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并树立团队意识。

(二)建立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开展教学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是在教学课堂上实施模拟经营,所应用的是实战模拟仿真系统。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将虚拟的公司建立起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一组学生代表一家公司的成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公司角色,由组长单位总经理。企业经营模拟课程由专业课教师设计,当每一名学生的角色确定下来之后,教师要将自己的设计思想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以真实的商战心态处理客户、利润以及各项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市场运作状态做出分析,制定出公司经营策略。

在企业经营模拟课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于企业的运行情况和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透析,并对于商业策略的效果进行检验,由此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略管理意识。在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设计上,专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相应的软件对模拟环境进行调整,引导学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懂得分析政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寻找规律,创新经营理念。从具体操作效果来看,学生通过对公司的运作流程的了解,可以树立策略意识,并从全局的高度审视策略的有效性[4]。比如,在模拟公司中设立有总经理、财务主管,生产主任,销售经理和采购经理等等。所有的管理人员在公司初建过程中,都要参与到年度规划会议中,对于各项支付进行讨论。此外,还要进行盘点库存、下单、交货、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等。进入到年末,还要做好各项支付工作,以增强学生对经营公司的掌握。由于此项是基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而运行的,因此,公司成员之间要密切沟通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策略。此外,学生参与到企业经营模拟训练中,还能够直观性地对企业资源运营状况有所了解,并能够认识到公司经营中,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公司的成员基于市场需要而制定发展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司资源的可利用价值,由此而提升了战略性思考能力,使学生明白要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从公司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战略性思考,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公司发展决策[5]。

四、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一)注重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校专业教育为主,提高大学身的专业素质要从课堂教育转向实践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对相关知识有所掌握,由此而强化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在专业领域中通过解决问题而培养探索能力。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是其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在此基础上还要主动适应就业环境需求。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将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放在首位,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那么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就要从现代的职业结构出发,与部分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另一方面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就业途径有所了解,就能够对于自身有所定位,并提高关注程度,根据社会人才质量标准相应地更新知识,调整学习态度,形成符合创业发展的知识结构[6]。所谓的“知识结构”,就是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配置情况。大学生知识结构符合专业发展,并能够适应市场人才需要,就意味着其所具备的知识素质符合社会人才需求,而且有利于步入社会后实现知识横向延伸。大学生创业需要面临诸多的问题,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基本条件,即便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干扰因素,在专业领域范围,也能够适应环境而对自身的知识做出调整,能够对于工作能够轻松应对。

(二)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要成功创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坚强的性格、稳定地情绪可以使大学生能够对各种问题积极面对,理性解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的,即身体适应能力强,大学生的大脑生理机能正常,具有較高的抗病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耐受力,促进创业工作的顺利展开。基于目前大学生健康指数不断降低,高校就要积极地开展体育锻炼,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塑造创业模拟环境,让大学生“经历”各种创业挫折、失败,以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7]。

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得大学生更为阳光且充满自信。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明白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将新的创业政策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对自己以正确定位,明白大学教育仅仅是基础教育,真正的课堂在社会上。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要对知识以合理运用而实现价值并不是知识本身,由此而产生创业欲望。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帮助学生从创业的角度出发善于积累专业知识,提升自己、塑造自己,为自己的创业创造途径,以期待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是目前社会的焦点,直接关乎到社会稳定。高校承担者人才培养的责任,就要适应社会形势帮助大学生走出创业路。那么,高校就要注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通过采用经营模拟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懂得创业是知识能力的应用,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于自身的实践能力以重视,并积极地塑造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程炜,龙夕左. 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J].现代商业, 2009(03):43-44.

[2]尹忠红, 郝振河, 郝欣.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 教育探索, 2010.12(234):153-154.

[3]郑珺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探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72-74.

[4]张彦.转型期中国就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社会保障的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1(01):31-33.

[5] Pejic Bach, M.,Zoroja,J.,Strugar,I.. Obstacles to using business simulation games in Creation Business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 Automation,2010(01):615-616.

[6]陈学峰.综合大学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3):22-23.

[7]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2-52.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7

一、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分析

“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从广义上讲是指没有其他人的指导, 自己能独立获取和运用各种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在生动的情境中, 能自主进行积极的探究, 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自我领悟新的数学知识, 并提高自己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目标在于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实践, 获得观察、分析、解决和运用问题的能力, 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并能自主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真正成为到一个“学习”的主人。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态度习惯和自身学习能力的不同, 他们的数学自学能力的发展并不均衡。有些学生习惯通过预习、复习、读书、笔记等良好行为自能学习, 并已掌握了很好的自学方法, 但有些孩子还没形成自觉行为, 更不懂得如何去自学, 有些甚至还没有自学的意识。为了对各层次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作一量性分析, 我们采用问卷方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与量化分析, 我们觉得造成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智力水平、生活习惯、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外在的因素, 包括学习环境、家庭氛围和教师的指导意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的评价等。

二、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 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内在动力因素, 是影响整个活动效果的条件和综合。所谓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 去寻求、探索学习目标的一种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从一节课来说有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课中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后自学能力的培养;从跨时长短来分又有阶段性的自学能力培养、学期性的自学能力培养和长期性的自学能力培养, 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为此, 我们要努力从不同角度, 寻找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 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1. 强化阅读技能训练, 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自学教材时能够进行严谨的分析、综合, 能够理清关系及顺利做出相应的解题过程。自学数学教材首先要在获得阅读能力的基础上, 才能够读懂材料, 从而弄清题意, 形成清晰的表象。特别是在数学应用题、文字题中, 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无法弄清数量间的关系, 更不能挖掘出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所以教师应开展一些指导阅读数学教材的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教给他们阅读方法, 如理解性读 (数学学习中普通读法) ,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边读边想, 读读想想, 读读画画, 从读中努力寻找新的问题, 特别对关键语句, 应标出着重号, 标明重点, 从而进行有重点的研究, 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教材当中有的概念、法则不容易掌握, 有的复杂问题不容易理解。学生通过学习、自学议论, 仍然无力自行解决的, 这就是教材中的难点, 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 在精读中把难点分散, 逐个解决, 以求得深刻理解。

2. 抓关键, 找关系, 渗透自学能力

要能够识别并理解数学中一些常用术语、关键词语。这里的关键词语, 是指题中反映数量关系, 并对解题思路起决定作用的字或词语。如和、积、商、比多、比少、照这样计算等在数学教学中突出地位, 抓住这些题眼,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自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系统性强, 前后知识之间联系密切, 要抓住关键词以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教材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关键。为了能够“抓”得住, “找”得准, 以便形成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师平时要多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动手,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指导他们怎样去思考, 怎样去学习。

3. 渗透思想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

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的思想方法, 因此数学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思维活动又离不开数学的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方法是指对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 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知识能够很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因而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将直接影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把握知识掌握过程,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只有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避免自学过程中浮于表层的认识, 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是获得自学能力的动力。

4. 重视反馈, 促进自学能力

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外显反馈少, 教师要通过解题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反馈的积极功能, 激发学生的反馈兴趣, 只有通过解决问题, 才能了解自己的自学状况。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回顾自学过程, 及时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 调整学习进度, 促进能力形成。

5. 提高思维能力, 养成学习习惯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对小学生说, 他们有一个从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 且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教师要根据年龄特点, 启迪思维, 关键是教师要因势利导, 巧设疑问, 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创设自学情境。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8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链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1. 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实践教学一条线”建设思想与模式,就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具体来说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最后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所需培养实践能力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2. 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工科类长线专业、电气电子技术发展更新很快的特点,我们设想主要以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主,研究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其教学的理论基础、途径、方法、评价标准体系等。形成一整套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各个环节实施和评价标准的体系结构,指导相关电类专业的其他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

1. 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整合原实践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以综合设计的三个方向为龙头,逐步延伸到专业课实践环节和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使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为综合设计服务,实现实践环节的一条线系统,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一套实用的实践环节教学计划。解决原实践环节中,部分脱节现象,达到自上而下的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设计、专业课实践、专业基础课实践的目标。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解决如何实施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方法、途径等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试验与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1)论证、构建大学生四年整体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体系。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军训、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工程设计、工程设计训练)、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明确各阶段目标和各具体环节目标。“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整体目标是从大学四年来整体考虑的,首先要把4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学期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其次,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

(2)加快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课题性实验;实验室逐步实行综合化、开放式管理。

(3)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努力营造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导读讲座,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先后组织电气专业的学生到扬州华夏光电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专题调研,学生写出具有一定价值的调研报告,受到企业的重视,部分报告被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采用。

(4)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论文写作、设计、制作等活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选拔优秀的本科生,参加到教师的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过程中,在2007级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中确立了8个课题,学院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分别给予资助,这样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感,部分项目已经结题,从结题的项目完成情况来看,效果良好。

(5)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专业建设需要企业与学校之间全方位、多角度长期合作。深入研究通过什么方式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互惠互利关系?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效合作等问题。

(6)密切校企关系,培养双师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兼职教师需要聘请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开展学校通过什么方式吸引技术骨干?技术骨干以什么方式参与教学?参与到什么程度?如何保障等问题的研究。拟开展的工作是,专职教师通过接受企业实习的训练,或是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科技开发,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工程师通过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或是接受教师资格培训,增强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实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情况见表1。

2. 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结合课程和教师的情况,选择部分课程开始实验,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然后,逐步推广到全部课程;其次,提供一套适合本专业的进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实施办法和评价体系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我校生源的具体情况,主要从四各方面,即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具体分两步进行,首先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增加辅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优化教学方法,解决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套实施的方法。

(1)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调整具体做法,着眼点放在培养专通结合人才的模式上,拓宽专业的口径,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辅修专业,培养多专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获得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课题体系设置上,采用模块化结构,将人才能力培养分为4个部分,一是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二是电机电器设备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三是光伏系统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四是建筑电气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学生在学好本模块的同时可以跨模块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2)优化教学方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才是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所在。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很多,拟采取的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充分掌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计划中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还是应用为主的课程,以及教材的体系结构,掌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内容要融合贯通,同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网络信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题小组或者项目小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研究课题,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荐发言人,汇报小组研究设计结果,在汇报过程中开展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培养创新的能力。

计划开设的班级和课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电气2006级、电气2007级、电气2008级各选择1~2门课程,课程涉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尝试研究,积累经验,为第二步,在电气工程专业中推广打下基础。

(3)优化教学内容。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建立教材更新、选用动态机制。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配套辅导教材、参考教材、电子教材等,使教材选用多样化。教师在授课中适当补充一些本学科领域前沿的最新成果,鼓励教师参编、自编有特色的讲义。

(4)优化教学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依据,从实践教学一条线、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融合两方面构建了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法、实现内容和途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瞿海东.创新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藏兴兵,赖小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竞赛实践,方法和途径

1 高职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1对英语缺乏兴趣

尽管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中, 英语作为一门主科存在, 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落后, 在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还是不高, 尽管在高职院校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但是学生还是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足够的兴趣, 高职英语的发展才会顺畅, 高职英语的竞赛实践效果才能提高。

1.2 教学方法的落后

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 英语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 学生听为主的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落后、又没有效果, 而且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考试制度不是很完善, 许多学生在考试之前“加加油”就行, 平时即使不听课, 成绩也不会差很多。这几个因素造成了上课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事的上课现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也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考核制度上, 高职英语的设置也存在问题。

1.3 高职英语竞赛制度的不合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竞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竞赛不仅可以有效地检验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竞赛还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的英语竞赛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原因是高职英语的竞赛制度设置不合理。在我国的中小学校, 竞赛是一类比较严格, 难度也比较大的考试。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同时由于竞赛对于学生的升学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学生对英语竞赛无论是兴趣, 还是学习劲头都十分充足。但是在高职院校情况就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本身就不是很高, 所以英语竞赛在难度设置上也就相应的减弱。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存在升学的问题, 只面临就业, 而在就业中一个英语竞赛的证书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 企业在很多时候还是根据应聘者个人的能力来判断是否聘用。所以高职英语竞赛缺乏吸引力, 导致了高职英语竞赛的实践效果不是很好。

2 提高英语学习竞赛实践效果的方法

2.1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高职院校是为我国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院校。在国家对教育进行改革时, 方向已经确定。在我国的1 000多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 将会有600 所转向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数量会有很大的增加, 同时高职院校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提升, 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改革。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将更注重内涵式发展, 强调职业化特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以及能力的拓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要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从源头解决问题。只有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真正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高职院校的英语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2.2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方式落后, 内容陈旧, 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所以对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上的资源越来越丰富, 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是极快的。通过互联网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如远程教学, 学生可以不出寝室门就可以接收到知识, 还可以随意选择学习的时间与环境。还有微课教育, 微课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 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学生的上课时间, 同时微课教育也使教师的上课内容更加精练。还有多媒体教育, 采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学习内容, 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强化职业教育的大学转型浪潮中, 满足职业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需要重新定位, 对于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微课资源需要大力建设。

2.3 建立有效的高职英语竞赛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竞赛上, 可以采用切实的奖励机制。比如在学生就业时, 建立一个评估标准, 其中英语能力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如果英语竞赛的成绩不好, 企业有权利拒绝聘用该学生。同时学校应该提高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期间, 英语的成绩必须达到一个标准, 如果低于此标准, 学生将无法毕业。只有建立类似的考核机制和评估机制, 学生才会把英语学习作为学习的重点, 高职英语的竞赛实践效果才能有效提高。

3 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点, 高职英语的竞赛水平可以作为考量一个高职院校水平的依据, 高职英语竞赛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学校、教育部门一起努力。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积极探索, 我国高职英语的竞赛水平才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也会朝着专业化、优质化、国际化发展, 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耿民, 杜文耸.谈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对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07) :30-32.

[2]石彤.英语竞赛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J].考试周刊, 2013, (16) :190.

研究和实践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非书资源管理平台,途径,实践

一.引言

非书资源管理系统的引进是我馆在信息时代对非纸质资源网络化管理的有益尝试, 同时保留传统的书盘流通模式, 达到一种共存共建共享的和谐局面。众所周知, 随书光盘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是对图书馆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一种非书资源。光盘内容多种多样, 学科类别涉及到各个领域, 有计算机类图书馆附带的程序实例、源代码、免费软件等;有社科类、艺术类图书的图片、声音等;有电子工程类图书馆附带的辅助教学软件等;还有一些是图书馆的电子版、教学盘或演示课件;以及一些参考手册、说明文档、技术资料等;随书光盘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已经逐渐被各高校馆采用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超预期的辅助效果。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购置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畅想之星数据库, 从前期调查研究到后期采买使用, 南京大学图书馆立足本馆实际, 创造性地在采编、流通、咨询、宣传等环节嵌入可操作方法引导读者使用非书资源管理平台。将传统的以书找盘的模式通过有意识地布局转化为以库索书的智能进阶, 双向的互动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单向格局, 更好地挖掘多媒体资料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二.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畅想之星数据库概述

畅想之星非书资源管理平台, 是针对图书馆、档案馆、电子阅览室等部门的非书资料管理的平台, 该平台把各种媒体资源加工、发布、浏览等功能高度融合一起, 对非书资料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目前南京大学图书馆使用的是畅想之星2.0系统, 该系统资源包括随书资源、综合文艺、科学教育、网络课堂、外语学习、随刊资源、课件资源七大模块。同时为了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设计了最新增加、点击排行、特别推荐等主题模块。读者可以直接访问该数据库利用资源 (在线运行、收看、收听、阅读、下载、请求光盘等) 。配合畅想之星客户端的下载和使用, 读者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物理空间, 强大的资源整合集成平台已经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高效获取多媒体资料的可能。网络化非书资源的管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但是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1、资源更新上传不及时。我馆新进配盘图书在进库检索时无法获取, 书盘无法同步。2、资源无法全部开放。很多资源在明细中显示“申请开放”。这就增加了读者访问资源的步骤, 读者只有重新回到图书馆要求获取光盘。在该数据库尚不完善的条件下传统的光盘流通管理不能废弃, 做为读者的选择获取条件与非书资源平台互为辅助, 有益补充。随着畅想之星数据库接受程度的提高, 南京大学图书馆畅想之星数据库的访问量已经达到三万多次, 很多读者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该平台获取资源, 主动的利用该平台挖掘学科知识, 反向了解馆藏相似相近图书, 提高了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引导读者使用非书资源管理平台的实践

在随书资源的流通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读者根本不了解馆藏非书资源管理平台, 即便平时最多接触多媒体资料的理工科学生也对该平台知之甚少。为了提高非书资源数据库的利用率, 达到为读者共知共用的目的, 南京大学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显著的措施引导读者有意识地使用非书资源管理平台。

(一) “光藏随书光盘”占据图书馆主页明显位置

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是南京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发布信息, 沟通有无的主要阵地。校内或者校外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馆藏书目查询”访问纸本或电子资源。非书资源管理平台自购买之日起, 图书馆即将链接入口放置在主页显著位置, 通过资源罗列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 (见图一)

(二) 定期举行数据库培训

数据库的培训是我馆参考咨询部门常规化工作之一。每年南京大学读书节期间, 我馆都会针对读者的需求设计各种类型的满足读者需求, 到目前为止, 南京大学图书馆读书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 各种讲座举办多达百次之多, 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一小时讲座”特色项目。去年和今年的读者培训中, 针对刚购进的非书资源管理平台, 图书馆专门设计了多场专场讲座, 讲座在细分读者群的基础上分年级分科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不是由馆员承担, 而是邀请畅想之星的专职培训人员, 分步骤多角度地展示数据库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 服务一线馆员主动推荐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部门是整个图书馆的窗口和一线, 所有的后台工作都是通过一线馆员传递到达读者。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前台的工作人员。读者服务的馆员除了承担传统的借还书业务, 也通过有意识的推荐向读者介绍本馆的资源。直接的交流模式需要我们了解沟通的对象, 确定沟通的目的, 设计沟通的程序, 跟进沟通的实施, 反馈沟通的效果, 最终与读者形成一致性, 达到最佳的交流结果。通过馆员与读者间最佳沟通将本馆资源直接输出到达读者, 介绍资源的同时分步操作实施, 教授非书资源的基本框架和使用细则。这种方式直接直观易于操作, 不需要额外的制度设计和行政成本, 也为读者所接受。目前是南京大学图书馆使用最多的方式。

(四) 读者推广员队伍的构建

非书资源管理平台供所有读者下载浏览, 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各种读者使用的频率相差很大。很多多媒体资料主要服务于理工科学生, 并且出现了一个读者掌握, 培训多个读者的现象。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尝试在各个系科建立定点推广员, 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辐射更多的读者从而让非书资源管理平台惠及到各个院系。虽然这样的方式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 前期的工作较为浩大, 但实施完善的结果却能形成人人皆为馆员, 人人揭示馆藏的最佳结果。

参考文献

[1]畅想之星公司主页http://www.cxstar.cn/cxstar/format/release/aspx/16bc0d0a002bf7c351.aspx?

上一篇:低年级新课改识字教学下一篇:弹性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