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舞》的风格特色

2024-05-24

《安代舞》的风格特色(精选五篇)

《安代舞》的风格特色 篇1

《安代舞》的由来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的天性。在《毛诗序》中说到:“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对舞蹈的起源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人们往往借助“言、嗟叹、歌咏、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而舞蹈是最能体现与传达心中的情感, 人们常常在急切情形之下总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来传情达意, 借助于肢体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草原给与游牧民族广阔的生活空间。他们放眼蓝天, 在宽广的草原上一边放牧, 一边无拘无束地放歌草原。可以说草原就是游牧民族天然的载歌载舞的舞台, 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放歌抒怀, 表达自己的心声。《安代舞》的由来就是蒙古族人民群众情不自禁地表达一种祈求心愿的结果, 也是蒙古族人民群众能歌善舞性格的一种真实体现。

相传很久以前, 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 神智恍惚, 举止失常, 几经医治不见起色, 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在中途车轴断裂, 女儿病情加重, 奄奄一息, 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 以歌代哭, 歌声引来附近百姓。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 都随着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着车唱起歌儿来。就在大家只顾哀伤地唱着歌之时, 生病的姑娘竟然悄悄走下牛车, 也尾随众人起劲地跳起舞来。当大家发现时, 那位姑娘已跳得汗如雨下, 病愈如初。从此消息不胫而走, 人们纷纷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 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 取名“安代”。随着时间的演变, 《安代舞》, 这个产生于很久以前蒙古族民间相传为驱邪祛病的舞蹈, 现在却成为了蒙古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在祭敖包、那达慕, 或者大型群众集会活动中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目, 并渐渐被流传下来, 发展成为了人们自由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蹈。

传统的《安代舞》沿袭继承了舞蹈产生时以歌相伴的特点, 常常是以唱为主, 伴以舞蹈动作, 歌唱也就是安代舞的一个主要艺术特征。它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唱词唱词随编随唱, 诙谐幽默, 抒发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等感情, 轻松愉快、简单易学、通俗易懂、极富渲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 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 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十分易于被群众接受, 易于在民间流传, 由此《安代舞》被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所青睐。

《安代舞》充分展现了节奏动感和草原的力量。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北方草原上, 逐水草而居, 骑马、射猎是蒙古族的一项特殊传统技能, 所以蒙古族舞蹈风格中, 具有强烈的动态感, 迸发出一种强劲的力量, 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独特艺术风格, 《安代舞》则鲜明体现出了这一风格特点。如在肩、臂和腕地舞蹈动作快发有力, 绝不拖泥带水。无论是肩、臂、腕, 还是跨步、跳跃, 在舞蹈的变化中都显示一种速度与力量的刚劲美;舞蹈动作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 对比、交替与重复, 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都增强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舞姿活泼轻盈、步伐轻捷洒脱, 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被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如用肩部的动作带动整体, 显示肢体的轻盈柔软, 用力量的对比增强节奏感, 增强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呈现出明显的节奏律动;又如在轻盈跃动的舞步和舒展开合的舞姿中, 展现蒙古民族人民群众特有的豪爽、热情、奔放的性格。观赏《安代舞》时, 会令人感受到一种雄浑大气的美, 一种节凑变化的美, 一种力量蓬勃绽放的美。

《安代舞》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充分体现了舞者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 并把这些认知进行加工, 使其富于美感。在蒙古族舞蹈中, 我们常会看到矫健的鹰步, “噔噔噔”骏马奔驰的马步, 或者是空中高高甩起的套马杆的动作,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牧民放牧草原, 以自然为家园, 崇尚自然的民族风俗和民族精神。这些舞蹈动作的元素都来自于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理解, 对自然生活的模仿与总结。矫健的鹰步动作, 显现出他们对鹰的勇猛精神的崇拜;活泼多样的马步, 显现出他们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马的热爱之情。而《安代舞》中开阔的肩部舞姿以及下俯的动作, 就显示出了蒙古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展现蒙古民族特有的豪爽、坚毅的民族特性, 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群众对蓝天的无限向往, 对于草原的深深依恋, 对生命永远的热爱。这些动作也传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

《安代舞》具有明快奔放、热情豪迈的艺术特点。蒙古族人们生活在草原上, 具有豁达、开朗、奔放的性情, 他们好客、真诚、热情, 所以蒙古族舞蹈也具有一种明快、奔放的情感。依据习俗, 据说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 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 (意为镇妖避邪之物) , 参加者围成圆圈, 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 随领唱 (领舞者) 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 韵味醇厚, 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 活泼生动, 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浓厚的节日气息。尤其是《安代舞》的舞姿简洁、大方、洒脱, 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完全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安代舞》舞蹈无论是原地踏脚摆绸, 或向旁轻移甩绸, 或者边绕圈奔跑边甩绸, 还是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 鲜艳的舞绸在舞者的手中飘展飞扬,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群众自由奔放的性情, 真挚而率真的情感和浓烈而火热的真情。

《安代舞》的风格特色 篇2

菲律宾风格是什么?

菲律宾风格让人联想到午后掠过芭蕉叶面的薰风,竹帘外斑驳的树影,光脚踩在纤尘不染的柚木地板上冰凉的触感或者静谧中蕴含着浓浓的激情,菲律宾风格装修总是散发着蛊惑人心的欲望气息,香艳得让人想入非非。

菲律宾风格的源起

1、在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商业文化很独特。菲律宾人的确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具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信仰。但在西班牙殖民统治4后,又接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的强烈影响,菲律宾的文化中已融合了其他重要的特征。外国商人们会发现,菲律宾人很注重关系,注意等级关系,对守时和期限很随便,很关心和谐以及菲律宾人所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2、菲律宾社会地位、自尊和尊重别人。正如其他注重等级的社会,菲律宾人很尊重老人,尤其是老年男子。对职位高的人表示尊敬很重要。年轻的外国商人应当听从高级菲律宾人士的安排,尤其是当后者是买方或潜在的客户时。菲律宾人对面子和自尊的传统观念受到西班牙人的荣誉和amorproprio的很大影响。维持表面的和谐。菲律宾人总是尽力保持与别人的平和关系,即便事情仅仅是表面上很顺利。对西方谈判者来讲,最容易丢面子或最容易使别人丢面子的是表现得不耐烦、发怒或生气。负面情绪会破坏会见的和谐。即便内心感到很沮丧或生气,谈判人也应注意保持外表的冷静。因此在菲律宾装修的设计风格上的体现上便是色彩,格调的和谐、同一、尊重、礼貌。

菲律宾风格的特色

在世界各地菲律宾风格所具有的自然气息与清爽气质,完全出于菲律宾文化对大自然的崇拜。每一件家居品都是向大自然顶礼膜拜的图腾,无声的表达着对自然的敬意。对于居住者而言,她就像一位温柔体贴的爱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她身旁,然后在她的怀抱中完全释放心情,带着慵懒的眼神欣赏着她的动人曲线与亲切的笑颜,听她柔声讲述一个南洋小岛上的一种美丽生活的故事。最后,带着这种暧昧的感觉,安然入睡。此时,与自然的距离不再遥远,在倾听诉说的同时,我们也成为自然的信徒,带着心安神怡的微笑,接受自然的馈赠,享受来自万岛国的美丽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发生在某个巨大城市的某个微不足道的角落中,恰似浩瀚汪洋上的诺亚方舟,随波逐流,却充满希望。

菲律宾风格装饰要素

1、菲律宾风格有着浓厚着强烈的东南亚气质。设计者对对色彩的把握是很有难度的。东南亚风格里是绚烂与光彩,但是菲律宾风格又有着与其不同的区别,是要了其稳重与温馨的一面――深褐色与原木质地,这种搭配使其风格浑然天成。

园林植物的色彩风格及特色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 园林植物 生态 质量 色彩 季节 特色

1 概述

植物的色彩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变化的,掌握植物的特征,运用色彩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实现合理科学的配置,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人”作为园林景观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切园林景观的设计都应该为之服务。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园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这些年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倡导,园林植物更成为园林构成元素中的重中之重,它们的颜色、形态和寓意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而其中植物色彩是给观者最直接触动的景观要素。园林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根据其观赏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观叶色类、观花色类、观干色类、观果色类等不同类型。在实际的园林应用中,可根据应用地区、应用季节、应用人群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植物色彩,并结合园林植物造景及相关园林美学理论,恰当地进行园林植物色彩的配置,很多专家开始研究园林植物色彩景观的配置及营造,从色彩理论、植物的色彩搭配原则、生态特点等多方面较系统研究园林植物色彩景观的搭配形式。从更高的层面认识和理解园林植物的色彩景观构成对园林景观形成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园林植物色彩对场所、气氛的体现作用。

2 园林植物的色彩在城市中的应用

现代园林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绿化指标的节节攀升,还体现在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人们对环境改善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无论在住宅小区、公共绿地,还是在湖滨、河畔,进行绿化、美化、香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实施绿化环境的彩化。因此,彩色树种将成为今后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彩色园林树种的合理选择与应用,在增强景观效应的审美情趣中具有画龙点睛的视觉功能。

根据城市的环境条件和现有植物资源以及应用状况,色彩的物理效应、色彩的象征性、色彩的心理联想以及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等相关的色彩理论原则进行配置。绿化变“彩化”,市场需求大。由于目前的绿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建绿改为彩化、美化城市,新的景观工程和旧的绿地改造都需要彩色树种。有专家预测,彩色苗木应该占到绿化苗木总量的15%~20%。

迎合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当前,许多苗圃生产的都是小规格的普通品种,彩色植物比例偏低。按照国外城市园林发展的规律,未来对苗木的需求必将转入特色苗木,比如彩色苗木等。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各级政府对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均很重视,而发展彩色树木对于丰富城市树木品种、增添城市彩色景观都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未来城市园林绿化的主导方向是多树种、多色彩。彩色树种春有新生的叶片、夏有绚丽的花朵、秋有丰硕的果实、冬有斑斓的彩枝,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其潜力和投资回报是巨大的。

3 园林植物的配置特色

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素材,是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园林植物群落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主体,其生长状况、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景观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绿地多种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营建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群落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风景园林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森林学、景观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和阶段性的定点观测等手段,探究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物种组成、景观质量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植物群落案例分析和研究,总结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总体特色,提炼出适合不同地点、不同生境、不同功能要求的植物群落模式,以期对城市园林建设实践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为今后更大范围、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园林植物色彩表现的形式一般以对比色、邻补色、协调色体现较多。对比色相配的景物能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给人强烈醒目的美感,而邻补色就较为缓和给人以淡雅和谐的感觉。如芜湖市迎宾阁水面一角的荷叶塘,当夏季雨后天晴,绿色荷叶上雨水欲滴欲止时,正值粉红色荷花相继怒放时,犹如一幅天然水墨画,给人一种自然可爱的含蓄色彩美。

园林植物的色彩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园林色块的效果,色块的大小可以直接影响对比与协调,色块的集中与分散是最能表现色彩效果的手段,而色块的排列又决定了园林的形式美。园林美和园林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提高的。随着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园林的景色欣赏水平也日益提高,对于从事园林事业的有志人士在给人们欣赏自然美、古典美的同时,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掌握植物色彩的奥妙和规律,配置最新、最美的图案,给人们布置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节奏的现代园林景观。

4 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规划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加强,创建一个生态园林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已经为世人所肯定。但在一些城市中也出现了许多的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及生态规律的问题,街头绿地的植物配置一要注意布局合理,二要有特色,三要体现其功能性,四要有高效的生态环境效益。

植物属于自然景观元素,植物美是构成庭院美的主要角色,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现代人已经能够熟练地把植物应用于我们的城市街道和庭院之中。当然植物的色彩也引起设计师的重视。在庭院设计中植物色彩面积的大小及明暗都会对我们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影响。此外,由于庭园植物品类繁多,有木本、草本,木本中又有观花、观叶、观果、观枝干的各种乔木和灌木,草本中又有大量的花卉和草坪植物,一年四季呈现出各种绮丽的色彩和香味,表现出各种体形和线条,植物美的贡献是享不尽的,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要注意以上各种植物的深浅,在色调上可统一、可对比、可邻补,也可协调的表现植物的色彩,人们要掌握它的生物学特性,运用它最佳色彩稳定规律,实现科学配置是完全可行的。endprint

城市的街道绿化建设要根据实际,合理布局,把植物配置恰当。城市的街道的植物配置应视情况而定,宜树则树,宜草则草,草树结合。草坪可作为背景,树木花卉、乔木灌木,互相点缀,互相衬托,效果较好。对于老一些的城区和建筑比较密集区,尤其是城市的中心地带,进行街头绿地的配置中应该做到见缝插针、适时适地,合理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在市区内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绿化格局。

自然界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世间万物因为自身独特的颜色而显出个性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热爱已是由来已久,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的传统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具有时代气息。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建筑色彩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地方特征;园林建筑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宗教、文化传统;园林建筑的色彩还可反映出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政治氛围。园林建筑色彩在维护和保持民族传统、地域文化及人类文明中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掌握色彩在园林景观营造中的这些原则,是开展植物造景工作的前提。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有意识地从艺术效果去考虑植物配置问题,要熟悉色彩的应用原则,同时要注意色彩的统一和均衡,重要的是要在景观中给人以美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得到人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梁维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一般性原则的探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06).

[2]潘冬梅,李艳平.北方园林植物的四季景观设计[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3]张远兵,刘兴满,何小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浅议[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2006(12).

[4]王竞红,魏殿文,张峥嵘.深圳市莲花山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01).

[5]刘振林,马海慧,戴思兰.北方园林中冬季植物景观的表现[J].河北林业科技,2003(03).

[6]黄建,王碧琴.多种评价方法在景观评价中的综合应用[J].江西科学,2006(04).

[7]罗茂婵,苏德荣,韩烈保,刘泽良.居住区园林植物美景度评价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5(06).

纪录片的镜语风格与特色 篇4

【关键词】纪录片 镜语 画面语言 文学语言 音乐音响语言

纪录片是以客观纪实的手法,对历史和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客观地再现,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正如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家任远先生所说:“纪录片是现代社会人们借以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沟通彼此的强有力的手段。它集‘说服、告知、娱悦于一身,使我们的屏幕闪耀着‘文化使者的灵光。”[1]作为影视类型片中的一个重要的片种,纪录片的最大魅力可能就在于所展示内容的本色自然。围绕着本色自然,纪录片镜语的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乐音响语言均体现出了和其他类型的影视片截然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一、画面语言:大量长镜头的合理使用

纪录片画面语言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对长镜头的大量、合理的使用。长镜头就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内不间断地展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换言之,其就是指摄像机与摄影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连续一次拍摄的视频片段。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整体性,只有长镜头能够完成。长镜头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镜头几乎成了纪录片的代名词,因此,长镜头运用的好坏,是决定纪录片画面语言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中国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望长城》里就有一段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段落,描述焦建成找到牧羊人谈论民歌,邀请牧羊人唱一段,牧羊人开始不愿意唱,后来在焦建成坚持下,牧羊人高声唱出富于地方特色的民歌。这一长镜头将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牧羊人情感的变化都一一展现出来。从牧羊人不愿意演唱,感到为难的面部表情到自然地进入演唱状态,摄像机不断变换着机位和角度,但是镜头始终未断,完整地保留了事件进程,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此外,片中无论是对包尔呼一家探亲的跟踪拍摄,还是表现发掘长城砖,抑或是对新疆库车汉代烽燧的寻觅,都几乎让你看到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尤其是王相荣母亲对摄制组依依惜别的情景,让你切实地体会到了大西北人,像黄土地一样质朴的情感。

在优秀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龙脊》中,长镜头的使用都有着精彩的表现。如《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等人制作桦皮船”的段落;《龙脊》中“爷爷进考场”的段落,摄像机就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使观众体会到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这也许正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当然,长镜头的使用必须“量体裁衣”,倘若只是为纪实而滥用长镜头堆砌素材,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更不用说达到纪录的真实感了。

二、文学语言:引导观众,补充画面

纪录片中,解说词是文学语言的核心和主干。由于纪录片以真实作为生命,所以纪录片的画面时空被严格限定在现在进行時,对过去时和将来时却鞭长莫及。此外,对于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抽象、无形的因素,画面就更加无所适从了。所以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承担着画面局限所不能完成的职责。

纪录片中,解说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升华和衔接画面。解说词是以画面为基础,为画面服务的,不会取代画面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去审视和思考。因而,解说词一般不能太满,只在画面转场和必要的地方做画龙点睛的说明。此外,由于纪录片本色自然的风格,所以其解说词既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既精练深刻,又充满感情。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老一辈人眼里,山林是有魂灵的;而在年轻人眼里,山林不过是山林。”短短的一句话,将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说得通脱透彻,这句近乎白描的语言不是评论,而是陈述语气,巧妙地把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平静客观的陈述中。

纪录片《藏北人家》结束时的画面是:晨光中的草原,万物生机勃勃,远山,逆光中的草原,措达微笑着走出帐篷去草原牧羊。与之相对应的解说词是:“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天同过去的每一天都一样。对措达·罗追来说,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明天的太阳都一模一样,牧人的生活,就像他们手中的纺锤一样,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永远是那样和谐,那样宁静,那样淡远和安宁。”这段解说词揭示了全片主旨,表达了创作者的淡淡羡慕,超越了画面内容本身,是全片内容的概括和深化。

纪录片《沙与海》中有打酸枣一段,画面长达5分钟,解说词却仅有100多字,它这样写道:“离刘泽远家门不远的地方长着几棵沙枣树,是种植的还是自生的,谁也搞不清楚,也从来没有人为它浇水,然而这几棵树每年都开花结果。”这平淡、简练的解说,引发了观众无限的联想,想到刘泽远一家也像沙枣树一样,克服生存环境的艰难而生活着,并且“开花结果”。

三、音响语言:展开了真实的生活氛围

音响语言也称为同期声(包括现场采访),是指用电子采录设备在记录视频信号的同时,记录与视频信号保持同步的真实的现场声音。同期声包括画面上出现的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声响、环境音响。纪录片中营造纪实风格,一靠长镜头,二就是靠同期声。

同期声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现场音响所营造的环境和氛围中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复原。同期声还具有强大的叙事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拓展对事物表现的纵深度。同期声还可以增强纪录片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片子不再是单方面的解说词的播读。当出现人物同期声采访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要求被采访者出镜,因为这种声画同步的形式可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也可以丰富叙事的方式,增加传播中的信息含量。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人们进行交谈时信息传递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在交谈时,传递某项信息的总效率=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就声音而言,它还有音色、音高、力度等声音的表情特征,这些特征也可以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在特定状态中的心境,伴随同期声出现的人物形象都能传递出更多的信息。在纪录片《沙与海》中,记者与纳鞋的女子关于恋爱、婚姻谈话的同期声与该女子的动作细节密切结合,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心理活动。除此之外,持续的同期声、现场声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镜头转换给影片带来的断裂感和生硬感。

四、音乐语言:烘托画面,深化主题

纪录片中的音乐,一般是后期根据片子的需要配上去的。纪录片在恰到好处之时,用音乐来烘托画面,深化主题;音乐语言运用得好,不仅能增加纪录片的色彩,而且还具有独立的表现力。纪录片《最后的山神》片中的主题音乐,作曲家采用了单主题音乐贯穿式。乐曲带有远古的气息,像古老山林的悠韵古调,和片子的画面基调相得益彰。

纪录片中的音乐应该少而精,因为音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纪录片追求的是客观的真实。只有在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响语言都无法表达感情广度和深度的时候,音乐才会有用武之地。音乐可以是语意的延伸,人物感情的深化,也可以是抵达观众心里的桥梁。

五、结束语

纪录片将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乐音响语言完美结合,相互补充,去再现人物或事件的原貌,挖掘人物或事件的主题思想,从而成就了纪录片独有的风格与特色。

【参考文献】

[1]任远.电视纪录片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2]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高廷智.电视声音构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安代舞》的风格特色 篇5

引言

清末时期,西方新型的釉上彩颜料——新彩的传入无疑为写实西画彩绘瓷的崛起提供了良机,而一批瓷画艺人抓住了这一机遇,创制出了新彩肖像画品种,从而开启了写实风格彩绘瓷的繁荣之路。百年来,写实风格彩绘瓷一直以新彩为主体,始终未进展至釉下彩绘领域,逐渐陷入发展瓶颈而少有创新。数年前,笔者来到景德镇,经不断摸索,创制出较为成熟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引起业内关注,开启了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历史,并使其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

1、由釉上到釉下——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发展源流概说

中国传统写实风格陶瓷绘画肇起于汉代画像砖。但自南北朝画像砖艺术基本匿迹之后,传统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历经一千多年未见有丝毫进展。

直至清代早期,传统写实风格陶瓷绘画方在西方绘画的触动下再次萌生。清康熙时期,郎世宁等一批西方传教士艺术家入主宫廷成为画师,对清宫绘画形成巨大影响,珐琅彩瓷即是西方艺术浸润下的产物。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使清代釉上彩出现精细刻画之风,传统写实风格瓷画遂应运而生。清末写实风格新彩瓷出现以前,传统写实风格瓷画以珐琅彩、粉彩、广彩为主,尤其在外销瓷中,出现不少仿西洋油画肖像的制品。

清末时期,由西方国家直接引进的新彩,其工艺特性可如油画般地进行精细描绘,而于此时,摄影术亦传入内地,促成了更为成熟的写实西画风格新彩瓷的兴起。

一般认为“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是写实西画风格新彩瓷的第一人,他将“九宫格”技法运用于瓷画当中,使复制变得更加准确易行,逼真效果令人震撼。“珠山八友”之首的王琦早年亦曾向邓氏学习,其后的吴康、章鉴等人亦为名震一方的名家。另外,邓氏弟子梁兑石携此技艺传播至南昌,形成以写实风格为特色的南昌“瓷板画”,并衍生出一批名家。

写实风格新彩瓷绵延不息发展至今,从事此行业的艺术家们亦曾希望能在釉下实现写实的创作,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真正实现。直到近年来,少数青花瓷艺术家才开始尝试在釉下实现写实的创作,但远未达到成熟与完善。笔者2009年来到景德镇时,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创作还基本处在空白状态。笔者积焦版画的创作经验和素描肖像功底,开始了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尝试。在逐渐熟悉釉下彩料性的基础上,运用更为成熟的减画技法,创作出一批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不过,就目前来讲,受技法所限,笔者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仍局限于单色表现,主要为青花与釉下黑彩表现,写实风格釉下彩瓷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前行。

2、工艺上的突破——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艺术效果

与釉上表现相比,釉下表现在工艺上面临诸多困难,因而写实西画风格釉下彩瓷成功的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工艺上的突破。其工艺难度具体表现在:其一,在于彩料。新彩颜料颗粒很细,色彩丰富,可自由搭配,易于精细刻画,而釉下彩颗粒较粗,色彩较釉上单调,不可自由搭配,难以使画面达到精细入微。其二,在于技法。新彩颜料以油调制,可如油画般精细描绘,釉下彩则以水调制,在坯上易渲染,不易控制,很难准确把握形象。其三,在于烧制。新彩以700-800℃烧制,烧成率高,而釉下彩则为1300℃高温烧制,胎、釉、料三者都极易出现问题,而画面稍有瑕疵即无法达到逼真写实,从而导致作品失败。

在笔者反复探索与实践后,不断掌握釉下彩料性,并深入学习与提高减画技法,终于得以实现工艺上的历史性突破,运用釉下彩烧制出成功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作品。为了使釉下彩料更易于绘制,笔者成功地自行调配出一种适合釉下彩绘制的胎体涂料,该涂料添加入特殊的粉状物,喷涂在坯体上,可遮盖坯体的纹路,使坯体保持平整光洁,烧成时可有效减少工艺缺陷,同时,还研制出一种釉料,添加了一些粉状物质,烧成后有滋润的感觉,温润如玉,美观悦目,从而非常有利于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绘制以及最终效果的呈现。

写实风格釉下彩瓷与写实风格新彩瓷的艺术效果是不相同的,从而使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在艺术风格上亦取得重要突破。二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不少共性特征,但其区别亦是明显的。

其一是视觉效果。写实风格新彩瓷发色鲜艳光亮,而釉下彩色彩深沉有干涩感,因而其釉下黑彩、青花作品往往显现出一种炭铅素描的感觉,而笔者正是利用这种感觉将素描技法运用其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其二是点线表现。写实风格新彩瓷在烧成前后变化不大,其细微点线表现均能在烧成后呈现,而写实风格釉下彩瓷则不然,在高温烧成后,其淡色细节往往烧失而踪迹皆无,因而其设色必须要厚重,需要更准确地把握大势而忽略细枝末节,这就使得写实风格釉下彩瓷更加厚重而具有气势感。

3、在写真中传神——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审美特色

古人将写实人物画称之为“写真”或“传神”,而这正说明了我国传统写实绘画所追求的两个基本审美境界。“写真”主要是将真实的形象如实地反映出来,而“传神”则主要是透过形象酷似,将人物的性格与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而作为本土彩绘瓷种类的写实风格釉下彩瓷,虽然运用的是西方绘画技法,但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与传统写实画并无二致,同样是“写真”与“传神”这两大审美特色。

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秉承了写实风格新彩瓷追求超写实效果的传统,以“写真”为核心内容,失却了这一本源则非真正意义上的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形似是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的最基本的审美要求,要基本做到毫发不差,使画面达到与人物、动物等形象上的酷似。写实风格釉下彩瓷应在写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传神,在追求形似中充分展示人物、动物等的精神面貌,做到形神兼备。

与写实西画所不同的是,写实风格釉下彩瓷面对的通常是照片或图片而非写生,这就明显加大了作品传神的难度。因而,在选取照片或图片之后,创作者必须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绝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复制上,尽力通过各种技法将人物、动物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光影效果的处理是写实风格釉下彩瓷能否做到“写真”与“传神”的关键。写实风格釉下彩瓷采取的是更为成熟的减画技法,即在喷涂色料之后再通过涂擦以取得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这实际上即是几乎完全通过光影来表现形象,需要有对原作的全面而细致入微的观察,也需要有非常扎实的现代美术基础。

4、结语

写实风格陶瓷绘画从釉上突破性地进展到釉下,其意义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移植。事实上,由于工艺与艺术效果上的差别,写实风格釉下彩瓷绝非是写实风格釉上彩瓷艺术的复现,而是一种新的创造,就写实风格陶瓷绘画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今,写实风格釉下彩瓷方兴未艾,随着其在工艺上与艺术上的不断发展,将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突破与成就。

考考文献:

[1]杨平.瓷板肖像画的艺术特征[J].中国陶瓷,2009(04)

[2]冯杰.瓷上肖像画技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

上一篇:汇率对进出口贸易影响下一篇:GOLD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