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能量扫描

2024-06-07

双源CT双能量扫描(精选七篇)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9月在我院就诊的淋巴瘤患者20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20例(共82个淋巴结)的双源CT双能量图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穿刺活检、手术及后续随访证实。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7~74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鼻咽癌8例,喉癌5例,甲状腺癌7例。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扫描仪,仰卧位行平扫、双能量动脉及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双筒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300 mg I/m L,药量1m L/kg,流速3.5 m L/s,注射完成后以相同流速再注射30m L生理盐水。扫描参数:常规平扫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250 m As;双能量增强扫描采用Liver VNC序列,动静脉期分别于注射对比剂25 s及60 s后扫描,A、B球管电压/管电流分别100k V/230m As及Snl40k V/178m As,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CAREDose4D,准直0.6×128 mm,旋转时间0.5s/圈,螺距因子0.9。

1.3 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将增强扫描所得100k V及140k V图像调入西门子Syngo MMWP VE40A工作站,选择Liver VNC模式得到M=0.6的混合能量动静脉期图像、碘分布图像。所选病变淋巴结要避开同层大血管,避免测量时高浓度对比剂干扰,淋巴结最短径均大于1.0 cm。测量数据时在病变最大层面划感兴趣区(ROI),ROI面积要大于0.20 cm2,每个淋巴结在各序列测量时要选同层面,同部位,同面积,病变内如密度不均,要避开液化坏死区及钙化区。测量病变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像上的CT值、碘浓度及动静脉期时颈内动脉的碘浓度,并算出动脉期与静脉期碘含量与同层大血管碘含量的比值(即碘浓度均一化比值),从而得到每个淋巴结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OVERLAY)上的CT值(CTAO及CTVO)、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OVERLAY)上的碘浓度(ICAP及ICVP)、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NICAP)及(NICVP),每个病变淋巴结的能量参数均测三次,然后求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定量资料均采用表示。对两组淋巴结的上述能量参数做正态性分析,然后做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颈部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碘分布图像上能量参数值

颈部恶性淋巴瘤(图1)所测得的能量参数指标即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上的CT值(CTAO及CTVO)、动脉期及静脉期碘分布图上的碘含量(ICAP及ICVP)、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均一化比值(NICAP及(NICVP)均高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图2)的参数数值,并且两组参数在静脉期差异较大,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颈部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碘图上能量参数值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累及颈部淋巴结时,患者常以颈部包块就诊。最常见者为继发于头颈部其他器官淋巴瘤,也可原发于颈部淋巴结,或为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与头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有时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难以鉴别。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能观察病变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及边缘情况,对诊断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而双源CT对病灶内碘分布及碘浓度可定量精确分析,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5]。

3.1 颈部恶性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常规影像诊断

淋巴结目前常用的形态学诊断要点主要包括淋巴结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方式等。恶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CT多提示其典型表现为双侧、多发、密度均匀近等于肌肉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标准:颈部淋巴结短径﹥0.8 cm,淋巴瘤性与转移性相比淋巴结肿大较明显,直径1~10 cm不等,可侵犯颈部任何区域淋巴结。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都具有融合性,淋巴结转移瘤更容易包膜外侵犯,表现为淋巴结边缘不光整,组织脂肪间隙消失[6],易与周围组织粘连,尤其在侵袭周围血管时表现更清楚。淋巴瘤对邻近血管不是侵蚀浸润,而是包绕或者包埋其中,称为血管漂浮征或者包埋征;YANG[7]发现淋巴瘤75%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25%呈部分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在病理上多呈“鱼肉样”,无坏死或肿瘤较大时因血供不足才发生坏死。转移性淋巴结特点之一是组织类型多样,淋巴结内由于坏死、角化、囊变而引起无强化部分。在本组中所见淋巴瘤10%表现为强化密度不均,呈周边强化,而86%的转移性淋巴瘤表现为平扫密度不均,呈明显环形或者周边强化,在本组转移性淋巴结中发现淋巴结内钙化常见。

3.2 双能量扫描模式在颈部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诊断及鉴别中的价值

能量CT的发展迅速,双能量CT扫描两组能量级别图像的融合可以达到高对比度、高信噪比的效果[8]。双源CT依据物质在不同高低能量下的衰减特性的不同,实现了物质成分分离。双能量扫描对增强后碘成分提取得到碘基物质密度成像即碘分布图[9],其有效抑制了背景CT值并配以不同的伪彩,可以直观反映病变淋巴结内碘浓度的差异;通过后处理可对病灶内碘浓度定量测量,细微强化的病灶也可准确分析,在碘分布图上所测病变淋巴结的CT值(CTA、CTV)即为病变淋巴结净强化值;将病灶碘浓度与同层大血管碘浓度求比值,可以消除对比剂总量、流速及增强期相等个体间的差异,从而利用双能量的碘分布图与碘浓度定量分析能够提高病变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及敏感性。本组所测淋巴瘤内的碘含量及CT值在动静脉期均明显高于转移性淋巴结,推测与淋巴结转移瘤肿瘤生成因子的刺激,新生血管丰富,基底膜发育不完善,内皮细胞连接松散[10]有关。钟进等[4]研究认为转移性淋巴结的CT灌注平均通过时间低于淋巴瘤,淋巴瘤中心型血流高于转移性淋巴瘤,而转移性淋巴结边缘型血流高于淋巴瘤,与本组结论相一致。

3.3 本研究不足及展望

目前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淋巴结病变影像诊断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虽得出颈部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能量参数有差别,为淋巴结病变的影像诊断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未对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及炎性淋巴结的能量参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静,王爽.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8):65-68.

[2]钱英.双源CT技术优势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08,(8):57-58.

[3]战丽波,秦东京,邢学玲.双源CT的基本原理及特性[J].放射学实践,2008,(6):698-700.

[4]钟进,刘筠,华锐,等.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成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46-49.

[5]贾晓霞,江杰,邓亚敏,等.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5):659-662.

[6]Su Y,Zhao C,Xie CM,et al.Evaluation of CT,MRI and PET-CT indetecting retropharyng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nasopharyngealcarcinoma[J].Ai Zheng,2006,25(5):521-525.

[7]Yang ZG,Min PQ,Sone S,et al.Tuberculosis versus lymphomas in theabdominal lymph nodes:evalu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CT[J].AJR Am J Roentgenol,1999,172(3):619-623.

[8]胡奕,郭启勇.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腹部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108-111.

[9]Yeh BM,Shepherd JA,Wang ZJ,et al.Dual-energy and low-kVp CTin the abdomen[J].AJR Am J Roentgenol,2009,193(1):47-54.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于2012 年3 月—2015 年3 月被该院收治的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84 例, 并且均进行了CT检查, 男性患者为41 例, 女性患者为43 例, 年龄为23~70岁, 平均年龄为 (41.56±5.17) 岁, 平均病程为 (4.51±2.67) 个月, 平均体重为 (56.42±4.26) kg。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患者为42 例, 观察组采用的是双源CT双能量检查,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CTA减影检查。 排除标准:排除具有碘剂过敏史的患者;排除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两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炫速双源CT双能量检查, 取患者仰卧位, 头先进, 用固定带把患者头部固定在头托内。 仪器数据为:A/B球管的电压为140/80 kV, 电流为51/213 mAs, 螺距0.7, 准直为64 mm×0.6mm。 用造影剂370 优维显50 mL, 速率4.5 mL/s, 扫描正侧定位像, 监测靶血管为主动脉弓处, 扫描方向从足到头, 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 将双能量扫描后得到数据调入工作站得出扫描图像。

对照组采用德国西门子64 层容积CT, 仪器数据为:平扫100 kV, 电流为90 mAs, 螺距1.2, 层厚、层间隔分别为0.6 mm和0.4 mm;增强扫描为100 kV, 电流为170 mAs, 螺距1.2, 层厚、层间隔分别为0.6 mm、0.4 mm。造影剂采用的是优维显, 速度为4~4.5 mL/s。 将扫描的数据调入工作站, 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减影处理。

观察指标:对于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 其中图像的质量评价根据图像质量分4 级[4], 从四级到一级图像质量以此递减。合格率= (三级例数+四级例数) /总例数×100%。以上的评价分析均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

1.3 统计方法

采用SSP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式,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检查的图像质量分析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24%, 对照组的合格率为92.86%, 两组比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3, P=1.436) 。 详情见表1。

两组在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辐射剂量等方面的比较中, 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2。

3 讨论

双源CT是通过两套X线球管系统以及两套探测器系统同时对人体图像进行采集的CT装置。 具有两种模式的DSCT, 能够监测到特定组织中成分的不同程度的下衰变率, 最终可以回的双能量图像, 并且供临床分析[5]。 而CTA检查时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对于颅内、椎以及颈内动脉都有较好的显示效果[6]。 DSCT目前在腹部、胸部、心脏以及冠状动脉等部位均有一定的检测意义。 目前有关的研究在心脏等部位的较多, 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13, P=1.436) 。 表明在图像的质量上与常规的CT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我们统计发现, 在DSCT的图像中四级图像要偏多一些, 说明该仪器对于图像的清晰度有一定的改进作用。 表2的结果中显示, DSCT相对于常规的CT减影能够有效的较少扫描的时间, 为进一步检查提供有力的空间, 这与叶贵雄等[7]做的研究报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并且通过探究也验证了次观点。 其能够减少图像减影的时间, 并且较少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 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双能量扫描可实现一次增强扫描同时获得“同位、同向、同时”的平扫图像, 使受检者显著降低辐射剂量[8]。

双源CT双能量检查在其他部位疾病也有着重要意义, 其应用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 可显示不含碘剂的虚拟平扫图像。 如介入术后出现出血, 虚拟平扫图像可不受高密度碘剂影响, 可准确诊断介入术后是否出血。其对于颅内以及颈内动脉狭窄、 血管畸形和动脉瘤等的早期发现均有较好的效果, 并且在泌尿系统、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肺部疾病中有着相关的应用。

综上所述, 双源CT双能量对于检查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能够有效减少扫描时间以及图像减影时间, 而且相对常规CT具有较少的辐射剂量, 在临床检查中有一定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双源CT双能量对于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84例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被该院收治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行CT扫描, 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 每组患者为42例, 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检查, 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 对于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且评价分析均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结果 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24%, 对照组的合格率为92.86%,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比较结果显示, 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156, P=0.0056;t=20.524, P=0.0025;t=19.515, P=0.0027) 。结论 双源CT双能量对于检查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能够有效减少扫描时间以及图像减影时间, 而且相对常规CT具有较少的辐射剂量, 在临床检查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双源CT,双能量,脑血管疾病,多层螺旋

参考文献

[1]黄远彬.双源CT临床应用新进展[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4, 20 (2) :17-18.

[2]郭建新, 冒平, 牛刚.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5) :21-38.

[3]张智伟, 任克, 徐克, 等.兔双能量CTA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6) :1106-1110.

[4]郭元星, 欧侠兴, 曾小涛, 等.双能量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 (附6例报告) [J].中华精神医学杂志, 2013, 12 (11) :1150-1154.

[5]赵原, 蒲红.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颈动脉斑块诊断与分析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 (6) :80-82.

[6]赵利娜, 帅桃, 彭涛, 等.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3, 28 (12) :1200-1202.

[7]叶贵雄, 罗远健.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5) :6-7.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80例, 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9例, 女性31例, 年龄在18~75岁, 平均年龄 (49.5±5.8) 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双源双能量CTPA检查, 并疑似为肺动脉栓塞;对本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 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无精神疾病病史;排除标准:碘对比剂过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妊娠、哺乳期;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 每组患者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我院Siemens Definition Flash第二代双源双能量螺旋CT进行检查, 首先进行胸部平扫, 后进行增强双能量扫描。经患者肘静脉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70~80 m L (300 mg I/m L) , 随后注射生理盐水20~30 m L, 流速均控制为4 m L/s, 采用团注示踪法触发扫描, 肺动脉主干为ROI, CT值达100 Hu时延迟4~6 s触发扫描, 采用头足扫描方向, 由胸廓入口至膈肌水平, 均以实时曝光剂量调节为扫描方式, 其中A组行管电压80/Sn140 k V, 管电流89/38 m As检查, B组患者行管电压100/Sn140KV, 管电流89/76 m As检查, 两组患者螺距0.9, 旋转时间0.28 s, 准直器64 mm×0.6 mm, 其他扫描参数均一致。采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原始影像进行重建, 获取高千伏、低千伏及比例融合平均加权图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肺动脉主干、肺动脉段、背部脂肪CT值等指标, 并对CT影像治疗进行主观评分, 常规3分法评估, 1分即成像效果好, 2分表示效果一般, 3分表示较差, 不具有诊断价值。同时计算图像信噪比 (SNR) 、对比噪声比 (CNR) 、有效剂量 (ED) 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肺动脉CT值、SNR、CNR、ED比较结果:

A组患者肺动脉平均CT值、平均CNR指标明显高于B组, ED明显低于B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但两组SNR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B组患者CT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 (1.10±0.32) , A组患者CT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1.24±0.52) , B组评分略高于A组, 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动脉造影是传统的PE辅助诊断, 但其为有创性检查, 并且多数患者难以耐受肺动脉造影检查, CT肺动脉成像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PE辅助诊断手段, 而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技术更可对全肺和肺动脉的解剖、灌注及通气信息进行准确的成像[3,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A组肺动脉平均CT值、平均CNR指标明显高于B组, 并且ED明显低于B组, 主观CT影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A组与B组评分无显著差异。

有关研究证实, 低管电压产生的X线广谱平均能量接近碘的K缘, 能够有效提高ROI区血管及实质器官的CT值, 本研究中A组CT值明显高于B组, 主要是由于两组的融合系数不同所致。同时当管电流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 降低管电压将导致图像噪声增大, 而在本组研究中, A组CNR明显高于B组, 但S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显著差异, 表明在保持管电流不变或轻微调整管电流的情况下, 降低管电压会导致图像噪声的增大, 在满足诊断需求的情况下, 允许图像噪声在一定范围内升高, 而最重要的是A组ED水平显著低于B组50%以上, 明显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 但CT影像质量未发生变化[5,6]。

综上所述, 双源双能量螺旋CT肺动脉成像选用80/Sn140 KV扫描在获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CT影像同时, 可大幅度降低患者检查过程中所受辐射剂量, 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勰, 祁丽, 周长圣, 等.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比较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4, 29 (9) :1003-1007.

[2]张谷青, 陈月芹, 孙新海, 等.双源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2) :190-193.

[3]乔红艳, 王锡明, 程召平, 等.双源CTFlash模式肺动脉成像技术中对比剂应用的优化方案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2 (8) :594-597.

[4]路莉, 张龙江, 周长圣, 等.双源双能量不同管电压CT肺动脉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12) :1127-1131.

[5]李卫星, 姚菁菁.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实效性评价[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 (3) :36-38.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篇4

关键词: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 临床患病率大概在3%左右, 属于多发病, 并且在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 据初步统计, 10年的复发率高达46%[1,2]。现在临床上用于结石诊断的常规方法为X线以及超声, 其中初筛方法一般选用X线, 可以将大部分的阳性结石检查出来, 但是不能检查出阴性结石;超声波检查无辐射危害, 更加适用于对结石患者进行筛查以及随访, 但是不能检查出结石的成分, 为单纯的形态学检查方法[3]。通过对结石成分的分析可以对形成结石的病因进行初步判断, 另外研究结石形成与代谢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手段的确定。双源CT双能量成像 (DSCT) 通过一次扫描成像, 既可以检查出结石的种类, 又可以对结石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所以, 近些年DSCT在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我院泌尿科收治的6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我院泌尿科收治的6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患者年龄30~69岁, 平均 (39.6±6.8) 岁, 病程3~24个月, 平均 (12.89±0.98) 个月。纳入标准[4,5]为: (1) 泌尿系结石的患者; (2) 年龄30~70岁; (3) 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应用西门子128层DSCT对病患进行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行常规腹部屏气定位相和侧位定位相扫描, 先以120 k V, 280 m As为扫描条件行单能扫描, 然后双能扫描进行检查, 参数选择:扫查螺距为0.7, 管电流设置为68 m As (A) ,

374 m As (B) , 管电压设置为140 k V (A) , 80 k V (B) , 开启实时动态曝光调节剂量模式, 准直器宽度为1.2 mm, 融合因子为0.3, 球管旋转时间0.5 s/3600, 重建间距0.5 mm, 重建层厚1.5 mm, 扫描层厚5 mm。对肾上极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完整扫描。

1.2.2 图像处理方法

扫描完成后, 将所得数据输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 首先在结石双能量评估软件中载入140 k V和80 k V的数据, 图像重建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肾结石分析模式, 对80 k V和140 k V数据下结石成分的CT值进行统计, 重建300HU窗宽, 重建45 HU窗位, 在距离结石边缘1 mm内以手工界定感兴趣区, 以融合图像来测量结石的长径。对双源双能状态下的HU差值、HU比值和DEI进行计算;HU差值=HU 80 k V-HU 1 4 0 k V, HU比值=HU 8 0 k V/HU 1 4 0 k V, DEI= (HU 80 k V-HU 140 k V) / (HU 80 k V+HU 140 k V+2000) 。计算时将长径在2 mm内的结石排除在外。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采集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计数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62例泌尿结石患者中有14例为右肾单发结石, 25例为左肾单发结石, 10例为双肾结石, 10例为肾和输尿管并发结石, 1例为右侧输尿管结石, 2例为左侧输尿管结石。其中单发结石42例 (67.74%) , 多发结石20例 (32.26%) , 其中结石长径2.35~52.47 mm, 平均为 (28.12±23.25) mm。

2.2 双源单能与双源双能辐射剂量的对比

双源双能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 (9.32±0.71) m Sv, 双源单能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 (9.02±0.69) m Sv,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DSCT双能量成像的分析结果

分析62例患者的全部随访资料, 其中有58例患者 (93.55%) 的结果与结石光谱分析结果相符, 见表1。DSCT双能量成像的诊断结果为21例尿酸钙结石, 20例草酸钙结石, 17例混合含钙结石, 各种类型的结石在HU差值、结石长径、DEI方面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尿酸钙结石组的HU比值与草酸钙结石组以及混合含钙结石组的HU比值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混合含钙结石组比较, aP<0.05;与草酸钙结石组比较, bP<0.0

3 讨论

X线穿过人体组织后由于康普顿散射效应和光电效应在体内发生能量的衰减, 物质密度越高, X线的衰减越明显, 原子序数较高物质的CT值会随着X线能量的变化而变化[6,7]。所以, 组织成分可通过不同能量的X线区分开来。目前应用于临床上泌尿系统成像的DSCT已经实现了双能自动去骨技术, 现对泌尿系结石成分展开了调查与研究。

临床上由结石的脆性、部位、大小等因素来决定肾结石的治疗方法,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结石的成分[8]。传统CT具有病变组织无重叠性的优点, 对肾结石的检出率比较高。许多学者通过CT扫描研究结石成分的组成, 发现多个因素可以对结石的CT值造成影响。DSCT可以准确获取结石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大小, 还可以分析结石的成分, 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9]。不同成分的结石的治疗方法不同, 比如磷酸钙结石容易碎裂, ESWL和内镜碎石治疗法效果较好;通过碱化尿液来治疗尿酸钙结石, 可以避免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 从而避免了继发性高血压以及肾出血等并发症。所以治疗前确定结石成分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既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又节省了治疗成本。研究中发现DSCT可以较为准确地对结石进行检测, 用双能量进行扫描时, 虽然两个球管同时工作, 但是管电流设置很小且系统使用动态曝光剂量进行调整, 所以与单管扫描相比总的辐射剂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根据本研究数据得出, 6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有59例与检查结果相符, 双能量成像结果为20例尿酸钙, 25例草酸钙, 14例混合酸钙, 各种类型结石的HU差值、HU比值以及双能量指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双源单能与双源双能的辐射剂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双源CT双能量成像获得的图像资料比较准确, 可对结石成分进行区分, 为结石患者的确诊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参考数据,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昊, 薛华丹, 刘炜, 等.单次团注对比剂双源双能量CT泌尿系成像在上泌尿系显影及无痛性血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 36 (3) :283-290.

[2]顾海峰, 周长圣, 李林.炫速双源CT与普通双源CT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 (5) :502-506.

[3]涂备武, 周洁, 李惠民, 等.泌尿系结石成分的体内双源双能量CT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3, 19 (1) :57-60.

[4]杨诚, 曹建新, 王一民, 等.双能量CT虚拟平扫图像检测泌尿系结石[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2, 9 (12) :861-864.

[5]翁泽生, 袁丹, 吴先衡, 等.双源CT双能量减影法与单源CT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研究[J].新医学, 2012, 43 (3) :189-191.

[6]张挽时, 杨琪放, 孟利民, 等.体内泌尿系结石的双源CT双能量成像[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9) :17-20.

[7]Zhang Y, Li W, Yan T, et al.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of dorsal artery of foo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J].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5, 29 (3) :387-390.

[8]马智军.张素娟.冯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对泌尿系结石成分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18 (4) :23-24.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双源双能量CT检查的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年龄43~86岁, 平均 (60±11) 岁;入院时患者的心率为45~81次/min, 平均 (63±5) 次/min;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使用双源双能量CT诊断仪, 采用心脏双能量扫描方式进行检查, 扫描开始前给予所有患者硝酸甘油喷雾, 使冠状动脉充分扩张, 对心率大于70次/min且无禁忌证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可口服倍他乐克, 对心率进行严格控制。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自患者的右侧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 注射速率为5 ml/s, 剂量为60~80 ml, 以相同速率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经人工智能触发扫描, 触发阈值为100 HU。将气管分叉至心脏膈面下1 cm左右处作为扫描检查范围, 扫描操作时应嘱患者保持屏气状态。管电压水平控制在140 k V, 管电流为165 m A, 开启实时动态剂量调节自动曝光CARE Dose 4D, 视野控制在260 mm×260 mm范围内, 螺距0.17~0.28, 经75 ms单扇区重建时间窗自动重建最佳舒张期图像, 展开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所得图像经后期处理, 展开冠状动脉重建与心肌灌注成像分析。依照冠状动脉分支所对应的心肌灌注区域, 以冠状动脉的实际狭窄程度, 统计心肌节段数并计算2分以上的节段比例。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 15例31支冠状动脉分支有狭窄或闭塞等表现, 其中轻度狭窄19支, 中度狭窄5支, 重度狭窄5支, 闭塞2支。

2.2 左室心肌灌注评分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经双源双能量CT技术检查后, 共检出476个心肌节段。左心室心肌灌注评分以2分居多, 占42.9% (204/476) ;其次为3分, 占38.4% (183/476) ,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CT技术在临床领域的不断发展,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式[3]。与常规CT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双源双能量CT检查需要对相应参数进行设置, 以实现对影像质量的最优化。

研究与实践证实, 心肌碘分布图能够对背景CT值并配以伪彩进行有效抑制, 从而能够充分反映出组织内实际的碘浓度, 可准确测量碘浓度。临床研究发现, 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存在一定的可行性[4]。曾有学者初步采取双能量CT实施心肌灌注检查, 结果表明, 对心率小于70次/min的患者, 其双能量CT能够获得相对满意的冠状动脉影像, 并且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心肌灌注成像;同时指出, 双能量心肌灌注检查应限定在患者为心率<70次/min。因此, 对心率过高者存在较为明显的限制[5]。本研究结果显示, 受试者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的相关要求,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 15例患者的31支冠状动脉分支有狭窄或闭塞等表现, 冠状动脉以轻度狭窄最多, 其次为中度、重度狭窄;本组患者心肌碘分布图均能为评估碘分布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左心室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居多, 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6]。提示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作为一站式检查手段, 在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联合诊断中存在明显优势, 临床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在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联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接受双源双能量CT检查的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双源双能量CT检查其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情况。结果 2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 15例患者的31支冠状动脉分支有狭窄或闭塞等表现, 其中轻度狭窄19支, 中度狭窄5支, 重度狭窄5支, 闭塞2支;476个左室心肌节段中, 左心室心肌灌注评分为2分居多, 占42.9% (204/476) , 其次为3分, 占38.4% (183/476) 。结论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作为一站式检查手段, 在冠状动脉以及心肌灌注联合诊断中存在明显优势, 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冠状动脉,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齐燕, 欧陕兴, 钱民, 等.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10) :1095-1099.

[2]彭晋, 张龙江, 周长圣, 等.单次对比增强双源CT双能量心脏成像的初步应用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 32 (4) :313-316.

[3]沈比先, 彭冬红, 谭四平, 等.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对诊断心肌梗塞及其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3) :368-370.

[4]左衍海, 施鑫.CT灌注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 (3) :324-328.

[5]周志平, 施鑫, 靳激扬.CT灌注成像对评估原发性骨肿瘤血流灌注的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l0, 23 (3) :272-274.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连续收集2014年1—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怀疑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男78例,年龄32~83岁,平均(56.29±12.83)岁;女42例,年龄27~84岁,平均(57.45±12.70)岁。纳入标准:心率 <70次 /min,窦性心率且心律齐,体重指数(BMI)18.5~24.0 kg/m2;排除标准:碘对比剂过敏、肾功能不全(血肌酐 >120 mg/L)、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不齐、屏气不能、硝酸甘油使用禁忌证、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患者、BMI<18.5 kg/m2或≥24.0 kg/m2者。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0例患者根据A球管电流和重建方式分为4组,4组患者年龄、心率、BMI及扫描长度(LE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BMI:体重指数;LEN:扫描长度

1.2仪器与方法采用Siemens第二代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 Flash CT),双能冠状动脉扫描模式,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5 mg,心率 >70次 /min者,检查前30 min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扫描参数:A管电压100 k V,B管电压Sn140 k V,Care dose4D打开,准直器128×0.6 mm,视野260 mm×260 mm,旋转时间0.28 s,螺距随心率自动调整,层厚均为0.75 mm,层距均为0.50 mm。全剂量扫描范围为30%~80%。采用对比剂示踪法(bolus-tracking),感兴趣区触发层面为主动脉根部,阈值100 HU,延时6 s。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0 mm至心脏膈面,右侧肘正中静脉穿刺置18G套管针,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 mg I/ml)50~60 ml,流速5 ml/s,然后注射生理盐水40~50 ml。A球管电流设置分为常规剂量组180 m As,低剂量组150 m As、120 m As、90 m As;B球管电流自动匹配。常规剂量组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重建,卷积核为B26;低剂量组均采用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inogram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3级, 卷积核为I26。

1.3图像后处理所有图像在MMWP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分析,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获得多方位冠状动脉图像。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订的标准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12],右冠状动脉近端、中段、远段及后降支相当于段1~4,左主干相当于段5,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及第1、第2对角支相当于段6~10,回旋支近段、中段、远段及第1、第2钝缘支相当于段11~15,如果存在中间支则为16段。闭塞血管远端不计入分析。计算血管狭窄程度,见公式(1),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5%)、重度狭窄(76%~99%)、完全闭塞(100%)[13]。

1.4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从事心血管影像诊断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估,结果不一致时,请上级医师讨论决定。图像质量评分标准[14]:1分:图像质量差,不能作出诊断;2分:图像质量较低,错层较多,从而降低了诊断的可信度;3分:图像质量中等,有一些错层断层伪影,但尚能作出诊断;4分:图像质量好,基本无错层断层,表面结构略模糊,但管腔结构显示清楚并能作出诊断;5分:图像质量非常好,无错层伪影,能够较细致地区分细微结构,并能作出较精确的影像学诊断。图像质量评分3分以上能满足诊断要求,即不影响病灶观察。

1.5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噪声取平均CT值的标准差(SD),在横断位图像上于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开口附近)上、中、下3层测量CT值,感兴趣区取0.5 cm2,取3层CT值平均值的标准差,由同一名硕士研究生测量3次取平均值。SNR及CNR计算方法见公式(2)、公式(3)。

1.6辐射剂量本研究仅分析冠状动脉CTA的辐射剂量,不包含定位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示踪技术的辐射剂量。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of volume,CTDIvol)、剂量长 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及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ED计算方法见公式(4)。

其中k值采用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15]中推荐的0.014 m Sv/(m Gy·cm)。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4组患者的年龄、心率、BMI、图像主观质量评分、SD、SNR、CNR、CTDIvol、ED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180 m As组显示416段冠状动脉,34段因解剖变异未显示,394段(94.7%)图像质量评分≥4分。150 mAs组显示421段冠状动脉,29段因解剖变异未显示,409段(97.1%)图像质量评分≥4分。120 m As组显示415段冠状动脉,35段因解剖变异未显示,402段(96.9%)图像质量评分≥4分。90 m As显示418段冠状动脉,32段因解剖变异未显示,393段(94.0%)图像质量评分≥4分。4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51,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90 m As组与150 m As组、120 m As组与150 m As组、150 m As组与180 m As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见表2和图1、2。

2.2图像质量客观评价4组患者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图像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0 mA s与180 m 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0 m As组与180 m 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图像质量客观评分、CT值、SD、SNR及CNR比较见表3。

2.3辐射剂量4组患者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mA s组较180 m As组CTDIvol下降了57.82%,DLP和ED均下降了55.62%。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显示病变与DE-CCTA结果相同(以狭窄 >50% 比较)。各组辐射剂量见表4。

3讨论

双能量成像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头颅、颈部、胸部、腹部等多部位多器官的检查,在心脏和冠状动脉也有报道,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解剖图像,同时可以分析病变斑块的成分及狭窄程度,并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左心功能的评价,并且可以进行负荷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心肌的动态时间衰减曲线情况和心肌血流情况[16],并提供心肌梗死的综合信息[17]。

第二代双能量技术对于钙化斑块分析更为精确,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更为准确,同时虚拟平扫技术将有望代替常规平扫进行钙化积分分析。而双能单能谱分析可以重建40~190 ke V的单能谱图像,有助于进行不同组织性质的鉴别诊断,对于分析斑块成分,尤其是混合斑块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全时相数据采集可以对心功能,尤其是左心功能进行良好的评估。因此,双能量成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一站式新技术。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指出,CT年检查频率占所有放射学检查的3%,其辐射剂量占34% 或更高[18],增加罹患放射相关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妇女、儿童等敏感人群,因此目前亟需降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19]。CCTA在CT单部位检查中辐射剂量最大,第一代DE-CCTA检查CT辐射剂量更高。王瑞等[3]、Ruzsics等[7,8]报道平均辐射剂量为10 m Sv甚至更高;王怡宁等[9]报道平均辐射剂量为(15.9±1.5)m Sv;冯越等[10]报道辐射剂量为(7.42±1.21)m Sv;吴伟峰等[11]报道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有效剂量为(9.9±0.8)m Sv。上述研究中的辐射剂量远超过目前常规前瞻性冠状动脉CTA 3~5 m Sv的辐射剂量,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降低冠状动脉CTA剂量的主要方式包括降低管电压[20]及管电流、缩短扫描长度、缩小视野、应用心电门控管电流调制技术[21]、采用前瞻性门控扫描、大螺距快速扫描及服用降心率药物[22]等。由于DE-CCTA检查只能采用回顾性螺旋扫描,而且电压是固定的,只能通过降低电流的方法来降低辐射剂量,这在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其他部位CT低剂量技术中应用已较成熟,而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少有报道。

第二代双源CT(Flash炫速双源CT)由于硬件的改善和能谱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此外,还提供了SAFIRE重建,通过降低SD、提高SNR可以降低扫描条件,达到潜在降低辐射剂量的作用,为降低辐射剂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尹卫华等[23]研究显示,辐射剂量与管电流成正比,管电流降低50%,辐射剂量降低50%。降低电流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Tatsugami等[24]报道,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BMI选择合适的低管电流,可以使男、女患者的ED值分别降低17.9% 和26.3%。Leipsic等[25]对449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辐射剂量降低了20%。本研究同样采取管电流降低50%,同时Care dose4D打开,辐射剂量下降了55.62%,较既往研究中的辐射剂量下降幅度更大。

本研究中,4组患者年龄、心率及BMI等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人群。4组患者平均CT值无显著差异,反映了降低毫安秒不会改变CT值,同时SAFIRE重建也不会改变CT值。4组患者对冠状动脉显示的节段相同。4组间噪声、SNR、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有显著差异,组间180 m As与150 m As、120 m As组及各低剂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90 m As与180 m As组噪声、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降低毫安秒会导致图像质量下降,而且毫安秒越小,图像质量越差,SNR、CNR逐渐减小。徐新[19]报道,在血管成像中CNR>18为图像质量优,14<CNR<18为图像质量良,CNR<14为图像质量差。本研究中,90 m As时CNR为17.93±7.38,常规180 m As时CNR为16.31±5.08,说明90 m As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较常规180 m As略有升高,其可能原因为:1 SAFIRE迭代重建具有不改变CT值而明显减低噪声的作用;2 SAFIRE迭代重建能够使显示毛糙的管腔变得光滑,改善图像质量尤其是管腔边缘的情况。王海燕等[26]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SAFIRE迭代次数增加,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平均约55%,但图像蜡像感会随之增加,迭代次数3次较为合适。本研究经过SAFIRE 3重建,90 m As组较180 m As组大幅度降低了毫安秒,说明经过SAFIRE 3重建,图像质量明显改善,反而较180 m As的常规图像质量更佳。这也符合当前第4代低剂量技术提出的“降低辐射剂量,同时提高图像质量”的原则。本组6例低剂量组患者DSA对照显示,DE-C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率为100%。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90 m As结合SAFIRE迭代重建组辐射剂量为(2.44±0.67)mS v,较常规180 m As组辐射剂量下降了55.62%,较第一代双能冠状动脉检查的10 m Sv大幅度降低,与前瞻性序列冠状动脉检查相近, 与Moscariello等[27]及Ebersberger等[28]运用SAFIRE重建在图像质量略有提高的基础上降低了50% 的辐射剂量这一研究结果相似。

对比Flash CT多数采用前瞻性扫描,但在降低辐射剂量方面更明显,李强等[29]报道的辐射剂量为(3.08±0.40)m Sv, 不能进行 左心室功 能分析。而Flash扫描模式与之相比,辐射剂量下降更明显,钱萍艳等[30]报道的辐射剂量为(0.75±0.13)m Sv,但不能做心功能评估,而且对于受检者的要求更高。因此,同时兼顾形态学与功能性的冠状动脉成像上,低剂量的双能扫描具有优势,根据“在合适的图像质量基础上选择低剂量”的原则,90 m As是一个既能满足诊断图像质量,又能大幅降低剂量的合适条件,是安全可行的,也是一站式检查的趋势。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患者总数偏少,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只研究体重指数正常范围的患者。2仅对图像质量作了评价,以及部分病例的准确性对照,未完全评价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双源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0例, 其中男768例, 女272例, 年龄2~80岁, 平均41岁。检查部位:头部血管256例, 胸腹部血管687例, 盆腔血管107例。

1.2 方法

造影剂输送系统为日本Dual Shot GX, A、B双筒高压注射器。全部患者均为静脉内造影增强,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 (优维显300mg/ml)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患者病情及体重选定造影剂的用量 (1.2~2ml/kg) 和生理盐水50ml, 分别采用以2.0~5ml/s注射速度, 注射时间18~40s, 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情况决定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调试双筒高压注射器, 保证其良好工作状态。

2 结果

本组1050例患者增强过程顺利, 图像效果好。12例发生渗漏病人中, 根据穿刺部位及肌体的肿胀情况, 把渗漏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为局部穿刺点周围较局限, 范围不超过5cm;中度为肿胀范围超过5cm, 未见明显超越关节;重度为肿胀范围广泛, 明显跨越关节。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肿胀均为上肢, 本组轻度为59.3%, 中度为25%, 重度为16.7%, 2例患者大量渗出, 渗出液大部分漏出血管外, 血管内仅见部分造影剂显影, 患者肢体肿胀明显。经积极处理及针对性护理, 轻中等量渗出病例2d内痊愈, 大量渗出病例4d痊愈。经随访证实均未出现后遗症。

3 讨论

3.1 造影剂渗漏的原因

(1) CT增强扫描时, 由于高压注射器注射压力大, 速度快 (2~5.5ml/s) , 造影剂粘稠度大, 渗透压高[500~700 mosm/ (kg·H2O) ][1]均易导致造影剂外渗。 (2) 操作者因素:如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 穿刺前对血管有无正确评估, 针头的胶布固定是否牢固, 有无加强注药前的观察, 护士和技术员的密切配合程度, 造影剂注射速率是否合适以及护士的心理素质等。 (3) 患者因素:如长期放化疗患者, 血管弹性差, 脆性增强, 血管变硬变细, 穿刺不慎极易刺破或部分穿透血管。肥胖患者及幼儿的血管显露不明显, 躁动患者及幼儿的不配合等均影响穿刺成功率。

3.2 渗漏的预防及护理

3.2.1 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缺乏CT检查知识, 大部分患者在增强扫描前会有恐惧心理, 有些患者由于过度紧张, 会出现出汗、浑身颤抖等, 给穿刺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扫描时针头的脱出。因此, 穿刺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造影剂使用的安全性, 告知患者在注药时会感到一过性身体发热及轻微恶心现象, 嘱其不必紧张, 身体放松, 平静呼吸。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造影剂过敏及外渗时的症状和后果, 增加渗漏的防护意识, 使其密切配合, 当有轻微痛感或针头上方有轻微肿胀时, 及时举手示意, 以便停止注药。

3.2.2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一般选用上肢的静脉, 如桡静脉、肘静脉、手背静脉等。首先选用较粗、直、且弹性好的静脉, 应避开皮肤有疤痕破损红肿处, 同时应尽量选用非关节处的静脉。对于长期化疗的患者, 静脉往往变硬、变细、变脆, 上下肢没有可行的静脉穿刺时, 可选用颈静脉, 但颈静脉不适宜做胸部的增强扫描, 只适合腹部、盆腔等胸颈部以外的增强扫描[2]。老年患者因神经反应性降低,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同时由于老年人皮肤松弛, 早期的渗漏不能及时反映。因此, 老年患者除非病情需要, 尽量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头静脉, 以减少外渗。

3.2.3 注射造影剂前

熟练掌握双筒高压注射器的使用, 扫描前准备好对比剂和生理盐水以备强化, 先试推生理盐水10ml确认有无脱针、渗漏及双筒高压注射器的各连接口是否紧密、连接管有无扭曲、阻塞等现象。注射时应密切观察, 在双筒高压注射器开始注药到开始扫描前的14s为安全时间内, 护士应守护患者身边,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并与技术员密切配合, 当技术员按下注射按钮后, 护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 以及注射屏幕的注射曲线,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示意技术员停止注药。拔针后, 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3min以上, 以减少穿刺点渗出。

3.2.4 静脉针头的选择

以往采用头皮针为金属制品, 针芯较短硬, 不能随血管弯曲, 针尖锋利很容易因针头产生的反作用等问题引起穿破血管而引起造影剂血管外漏, 自从我科改用套管针后, 造影剂外漏现象明显下降, 因为套管针为塑料制品质地柔软, 管尖圆钝, 能随血管弯曲, 置于血管内不易刺破血管, 使用套管针弥补了金属头皮针因注射速度快而产生反作用力易刺破血管的不足。

3.3 渗漏后的护理

如造影过程中发生了渗漏, 检查结束后应及时处理。对于轻度渗出, 使用外用生理盐水100ml加2支5mg地塞米松浸湿纱布后, 外敷于肿胀部位, 肿胀范围如超过2cm, 外加一次性保鲜袋薄膜覆盖以保持湿润, 因地塞米松具有抗炎, 抗过敏作用, 能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于释放, 并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同时又良好的降温及缓解症状作用, 从而达到消肿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组12例中, 对于轻中等量渗出患者, 早期使用外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湿敷, 配合患肢抬高, 2d后症状均消失, 对于大量渗出采用连续湿敷法, 效果良好[3]。每次湿敷30min, 1h交替1次, 同时抬高患肢,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 渗漏部位垫3~4层纱布, 嘱患者患部禁擦油和热敷, 24h后逐渐消退, 48h基本消失。本组2例大量外渗患者采用上述方法及时处理, 4d后肿胀完全消退, 未出现水泡、溃疡等并发症。

4 体会

造影剂外漏渗出后, 不仅造成穿刺部位肿胀, 尤其其具有高渗性、一定的化学毒性及电荷作用而使肿胀部位刺痛, 皮肤颜色紫青, 血液循环障碍, 从而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因此, CT增强前最重要的是预防造影剂的损伤, (1) 对于具有外渗损伤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造影时, 应格外小心, 全程严密监视。 (2) 选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 (3) 尽量避免选用易致造影剂外渗部位 (如手背, 足背等) 的血管。 (4) 选用塑料静脉留置针。 (5) 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6) 对于操作人员进行宣教和培训。 (7) 外渗探测仪也有助于临床预防造影剂外渗, 但未能普及。

总之, 避免造影剂外漏渗出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 早预防早处理, 使造影剂外漏渗出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吴沛宏, 卢丽霞.螺旋CT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17~19.

[2]于金碧, 宗美玲, 谭继善.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7) :777~778.

上一篇:铸机设备下一篇:汉匈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