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观念

2024-06-21

数据分析观念(精选十篇)

数据分析观念 篇1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数据分析兴趣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 都要基于对数据的分析。作为学生, 时时处在数据的海洋中, 如平时各门课程的测试成绩、周围商品的价格、身体生长发育的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记录数据等, 但他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分析这些数据。基于这种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数据, 以利于指导他们的行为。

如,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后, 教师出示了如下的统计图:

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当学生观察清楚统计图所蕴含的信息后, 教师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1) 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 你有什么想法吗?

(2) 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于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们非常感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对数据的敏感性也就增强了, 从而集中精力去分析数据, 达到很高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亲身经历,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观念的建立需要人们亲身的经历。要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 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通过经验性的观察, 积累数据, 并根据数据做出某种判断,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 “平均数”作为统计中的一种数字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学“平均数”时, 可以让学生以值日小组为单位进行跳绳比赛, 由于男女人数不一样, 男同学不如女同学跳得多, 小组的人数又不相同, 所以在最后评比时出现了“不公平”的局面, 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 总结出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公平”。为了增强学生对平均数的感悟, 可以设计如下习题:

体育小组成员的体重统计表

先完成统计表, 然后选择下面哪一个数作为平均体重比较合适?

(1) 27千克 (2) 32千克 (3) 38千克 (4) 43千克

你认为 () 作为体育小组成员的平均体重比较合适, 因为 () 。

三、鼓励深入挖掘, 增强数据分析能力

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通过分析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为后续的某项工作或学习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是,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常见现象, 学生通过统计图表获取的信息多是一些最基本的、一眼即可看出的直接信息, 往往很少进行更为深入的整理与分析, 挖掘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来做合理的决策。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统计图表中的信息,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信息, 增强分析能力。“

如, 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后, 教师设计了如下这道练习 (如下图) :

题目要求学生利用“佳美电器商店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表”中的数据, 在表格内完成条形统计图, 并回答相关问题。学生根据统计表与所作统计图很容易回答出第一问, 但对于第二问的解决往往要陷入困境。所做回答或仅仅是统计图表中已有数据的再现, 或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如“星期一和星期二一共销售多少台电视”等, 而不能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提出诸如“加大促销力度, 提升星期一至星期五之间的销售量”之类的问题。虽然这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有关, 但学生对数据背后呈现出的问题研究却不深刻, 缺乏较强的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更加关注数据背后的信息, 可以设计如下的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商店的总经理, 你会如何安排员工的休息时间?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销售量, 周六和周日销售量最好, 不适合休息;周一和周二销售量最低, 适合休息。可见, 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 注重学生培养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四、选择合适方法, 提升数据分析水平

提升数据分析水平的关键在于获得和掌握数据分析方法。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可洞悉隐藏在杂乱无章的数据信息背后的规律, 为决策提供依据和研究方向。当然,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数据分析方法的要求层次和广度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数据及社会生活数据,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各种数据, 并得出相关的结论。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 从中提取相关信息, 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 从而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逐步提升数据分析水平。

如, 学完“复式折线统计图”后,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统计图:

甲乙两地月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在学生观察这幅统计图后, 教师依次出示如下四个问题:

(1) 根据统计图, 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2) 小明住在甲地, 他们一家要在“五一”黄金周去乙地旅游, 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3) 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 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哪月播种?哪月采摘?

(4) 如果小王的爸爸想开一间火锅店, 你认为在哪地开比较好?为什么?

第 (1) 题意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本质特征——展示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第 (2) 题意在让学明白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好处———便于比较, 引导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第 (3) 题的第一个小问题意在让学生学会整体观察和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用排除法得到正确答案;第二、三小问题意在让学生理解数据的连续性, 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生活体验, 往往会认为是1月播种, 12月采摘, 而事实上“生长期”反映的是一个连续性数据, 为此, 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生长期”的意义, 然后再让学生选择。经过引导和讨论, 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白11月播种, 3月采摘比较好。第 (4) 题意在让学生把体验新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 再让学生代表发言, 由于火锅适合在冬天吃, 所以学生在交流后, 大部分都能选对。但此题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好数学对经商有好处, 可以让自己今后适应市场经济的生活。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2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说明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这样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为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数据分析。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同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比如你是一个球迷,在一场比赛中会推测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仅凭主观喜好去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在判断之前,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球队历次比赛成绩等),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再对球队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比较可靠,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联系,还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遇到问题时能想到用统计的知识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从而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蕴含着信息

1、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分类是整理数据的开始,但孩子们调查了一大堆数据后,看起来很杂乱,很自然的想法是把他们分类整理。让孩子们产生分类整理的想法,讨论分类方法,经历分类过程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

“学习复式统计表”一课在让学生回报了自己的体重之后,老师提问:换15千克及15千克以下的有几人?16千克~20千克的有几人?问:你想问什么呢?孩子们有的回答“21千克~25千克的有几人”等。师又问:要想了解每一范围内体重的各有几人?怎么办呢?让孩子们在小组里商量有什么办法。孩子们在汇报交流时想出了很好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如:16千克~20千克的坐一起、21千克~25千克的坐一起等;举手统计的方法等。最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全班孩子每人贴一张笑脸到黑板上自己体重数的相应的数据上面。这样的活动就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愉快地经历了数据的分类和整理的过程。也为从数据中提取信息,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做出了水到渠成的铺垫。

2、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 统计图表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鼓励学生能够从统计图表中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师应鼓励学生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注重学生从统计图表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在呈现统计图表后通常都会提问:从这张统计图(表)中你能知道什么?(统计图中直接看见或通过简单推理能得到的信息)这属于简单层次的分析数据。老师往往还非常重视学生更深层次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分析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对未来的事件做一些有支撑观念的预测。

三、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习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

案例:《认识中位数》教学中有以下环节:

(课件出示)例题5,出示场景图,同学们正在进行跳远比赛,看看他们的成绩:

(1)分别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如果 2.89m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冬的成绩 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譬如有几位同学的成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②求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看看几位同学的成绩与平均数和中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③选择哪个统计两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

(5)学生汇报:7名男生跳远成绩的平均数是2.96,中位数是2.89,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在这里用平均数来代表该组成绩不太合适,应选用中位数。

强调:

①中位数的求解方法,首先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好:

②找到最中间位置的数据2.89。

③矛盾:当数据增加一个后,一共有偶数个数,中间位置出现两个数据:2.89和2.90,最中间的数找不到?

生展开讨论.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计算出中位数来。也就是需要求两个数的平均数,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不应只是计算和画图,应该把重点放在怎样分析数据上。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来做统计的。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借助活动实践,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实践。首先要让学生自己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结合现实生活活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体会数据中所蕴涵着信息。从实践中得到检测,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引导。教会他们怎样去设想和分析,发现问题,再慢慢的培养这种有意识,由无意识状态的引导实践到有意识的分析再到无意识的分析,让最后的无意识分析形成一种习惯。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统计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绝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也很难完整地展示数据分析全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设计一些现实实践活动案例,将课程内外结合起来。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浅谈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对比;读图能力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究其原因,就是希望改变过去那种“宽泛”的概念含义,以及对统计与概率本质意义不鲜明的弱点,将数据分析作为该部分内容的核心,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之一,在统计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上,进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那么在课堂中我们又该如何落实呢?

一、统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问题—:当下的统计教学到底缺失什么?

虽然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地位那么重要,但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每每遇到统计教学时,我们会觉得内容简单,无需教,或者说教与不教没有不同。我们不禁反思,统计教学究竟缺失了什么,而我们的课堂又需要注重什么?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和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统计教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仅现于某些例题教学,而没有成为统计教学的首要任务。据172名学生在学习四年统计知识后的调查发现,有63.4%学生认为学习统计是为了画出统计图、统计表。很显然,对统计意义、统计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2、重视统计图表的学习,忽视对统计内涵的渗透。在对43名一线数学教师的随机调查发现,教师在平时课堂上仅仅是为了教学一张统计图表相关的知识或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久而久之,使统计教学变成了一张张孤零零的统计图表,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统计教学,忽视其内涵。

3、运用数据进行推断往往把“不确定性推断”混同于“确定推断”。在现实教学时,然而由于太过注重统计的推测功能,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按照统计图表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而后顺理成章的认为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却忽略了的事物本身发展的不确定性,显然这是有违数据分析本意的。

基于此,我们在统计教学上应该把数据分析观念的构建作为首要任务,渗透对统计内涵的理解,学会运用数据进行推断,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问题二:统计知识应该教什么?

在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数据分析观念和随机意识,教学设计的主旋律应当是体现从收集数据到分析推断的全过程,以建立统计直观。利用问题解决进行统计的教学,提供学生做统计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主动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真正理解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和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

由此看来,统计教学应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系统性: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二是辩证性:统筹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需要,侧重某一个片段。正是因为如此,在每堂课的安排上,教师既要注重统计的系统性又要辩证的选择适合自己课堂的统计教学。

二、统计教学应该怎么教

基于以上两大问题,以及对于新课标的解读,我们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指导理念,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产生统计意识,收集整理数据、进而分析数据”这一系统的统计过程,在落实新课标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数学分析观念的培养,“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1、策略1:数据分析从改变学生观念开始——统计图能说话吗?

首先我们先来看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统计图表时,总是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老三样,什么最多,什么最少,什么比什么多多少或者少多少。至多再加一个“你还知道了什么”。造成我们的学生拿到统计图表时,不是先去看图或表,而是先去找老师提供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去看图表。然而让我们来反思现实情况,当我们成人拿到统计图表真的是根据问题去读图的吗?或者说统计图表带给我们的作用难道是根据问题解决问题。显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读出图中的信息,然后根据信息进而展开分析。于是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去主动读图。

课前谈话:图能说话,你信吗?

师:有的信,有的不信。Ppt(禁烟图片)

生:禁止抽烟

师:你看马上能说话了。图是无声的,你们却能让他说话,真了不起。继续来看,图能说话,咱们同意了,那你觉得统计图——他能说话吗?

生:能。(很多举起了手)

师不做评论,马上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

一年级单式条形统图中的信息

师:我们来看看。(指ppt)这是我们学校一年级学生心里话最想对谁说的统计图,如果它能说话,它说了哪些话?

生:他说那些小朋友喜欢父母的人多很多。

生:喜歡父母的最多。

师:一眼就看出来了,是吗?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68比那些数都大。

师:他从数字上看,有不同的看法吗?也能看出父母最多的?

生:恩,从那个高度看。

师:从高度上看,还有吗?他还告诉你哪些信息?生:喜欢同学的最少。

师:看来大家都发现了,看来统计图的确是……

nlc202309082056

生:会说话。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前谈话“图能说话?”进而提出“统计图能说话吗?”,紧紧抓住学生兴趣,进而展开课堂。

正如开头所说,学生印象中的统计就是老师让我们对了某一事件进行调查后,开始制作统计图表,然后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而在听到“统计图能说话吗?”这一问题后,学生不再是带着指定的目标去读图,这使得读图更加自主,读图的范围和视角也更加的宽泛。同时我们也发现当课堂主题变成统计图能说话吗?能说什么话,这时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学生经过读第一幅统计图,发现图真的能说话后,以至于当接下来拿到第二张统计图,无需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读起来。这种自主读图的驱动正是数据分析的起始,在学生以后学习统计过程中,不管是图或表,相信学生一拿到材料,便会自主阅读。也正是学生走进数据分析的第一步。

2、策略2:解读统计图表的增值含义——统计图能说什么话?

那么在学生有了自主阅读统计图表的意识后,是否就任由学生自己随意读取统计图表中的意识呢?显然由于学生读图表的能力不同,不同的孩子从统计图表中获得的信息层次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新授教学时,教师还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下面笔者将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读图环节的教学设计来阐述观点。

环节1: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说什么话(图2)

师:那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他能说话吗?马上就有同学读懂他的话了。同桌交流下,能说话,说什么话。

师:好,谁来说说看。

生:同学们最喜欢和父母说心里话,最不喜欢和其他说心里话。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父母特别高。

师:这是她看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其他的很接近,四年级和一年级其他都很接近。

师:你看,他看到了其他这一类,那其他那几组呢?谁来说说?

生:这三种放在一起可以对比。

师:他又提到了对比。哪里有对比?

生:就是一年级喜欢跟同学说悄悄话的比四年级的少一点。

师:他刚刚不仅进行了对比,还能够用上“少一点”这样的词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距离,真好!

环节二:分析统计数据变化的原因

师:那我们继续来看。刚刚通过对比发现这些数据已经开始有变化了,你觉得是什么引起这些变化的呢?

生:四年级在学校待久了,跟同学相处比较多。

师:有道理,还可能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生:一年级刚进入学校,还不能离开父母的视野。

师:还有吗?还有想法吗?

生:因为一年级和同学不是很熟。

师:大家都能从这些数据的对比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原因,那咱们再来看看。的确向同学们说的,父母的变得越来越(生:少),同学们变得越来越(生:多)。有没有同学发现,父母虽然是变少了,但(迟疑)

生齐:还是最多。

师:还是比其他三项怎么样?

生齐:多。

环节三:对统计结果进行推测

师:真好!如果按照这张图,让你去推测一下,六年级孩子他的心里话最想对谁说的情况。

生:应该最想对同学说,因为在六年级有一到六年他们同学都在一起。

生:我觉得相对父母说的会逐渐降低,因为在学校待久了,也不怕什么什么的,在家的时间都会短一点。

师:我发现他们都是背后的原因推测,有没有人能根据这张统计图来进行推测。为什么父母会变少?

生:因为一到四年级,父母的就降低了,还会更降低。

正如我们所预料到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对于任何一张统计图,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够从中获取一些信息,但由于学生读图能力和读图角度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汇报信息时杂乱无章,深浅不一。于是教师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去读图。

(1)点状读图。从点读图即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用能够得到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中有明显的答案。实际上这一能力层次的读图不需要教师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读出。那么教师的关键便是引导学生更加完整的读取信息以及在读取数据本身后能进行其他角度的读图。也就是后面我们所说的对比读图和整体读图。

(2)对比读图。这是在学生有了从点读取信息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即数据之间的读取——包括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这包括做比较(如比较好、最好、最高、最小等)和對数据进行操作(如加减乘除)。由于这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引导的时候,既引导学生进行同一组数据的对比,又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组数据中同一类数据进行对比。可以说将数据进行对比是学生做出推断、预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在这个环节中充分体验到数据的变化,才能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3)整体读图。我把整体读图理解为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即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同上所述,这样的读图必须建立在点状读图和对比读图的基础之上。当然对于统计结果的推断也存在不同的层次。①对统计数据解释。数据是含着信息的,人们光看见了数据还不够,还要尝试去解释它。如这里一年级到四年级心里话对父母说的为什么会变少,同学会变多等?②能否根据自己的读图结果进行相应的预测。统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数据的读取,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读取的信息能否通过分析,进而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那么是不是只有在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才能有意识的进行读取统计图表中数据信息的引导呢?其实不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针对这堂课上,只要是有关统计图表的教学,例如复式统计表中两组数据的对比、折线统计图中一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等,我们都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的读取统计图表中的信息,进而对数据的对比以及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解读统计图表的增值含义。

3、策略3:解析统计图的多元表征——统计图的话里藏着什么?

多元表征这一词通常出现在数学概念教学,指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往往有多种表征方式,如利用现实情境中的实物、模型、图像或图画进行的形象表征,利用口语和书写符号进行的符号表征等。不同的表征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概念多元表征可以促进学生的多角度理解;在不同的表征系统中建立概念的不同表征形式,并在不同表征系统之间进行转换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联系性的认识;建立概念不同表征间的广泛联系,并学会选择、使用与转化各种数学表征,是有效使用概念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前提。

那么这里在统计教学中我将多元表征解释为学生不仅仅是通过一张统计图表进行结果的推断和预测,而是能够通过对内容不同,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各种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综合性的观点。学生认识到这种单张读图和综合读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对于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数据分析观念下统计教学的收获与反思

本着以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观念为教学设计核心,教师通过以上三个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即从培养学生读图的主动性开始,让学生主动地意识利用统计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取统计数据,根据数据之间的对比和变化进行一定的推测和判断。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这种教学思路设计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在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中夺魁,并在多次的课堂教学中检阅学生的可喜变化。在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主动读图欲望,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他们已经习惯于自主性读图意识。学生读图的目的性由最初的根据问题去单一的读图,演变成能够有层次性整体的去读图,进而根据自己读图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测。这样的收获有效影响着孩子们今后继续学习统计知识的行为,相信对于统计教学中其他知识也同样合适。

但是统计和概率方面的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如何能够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灵活运用策略,进而获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对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炜.《小学统计教学中的几点缺失》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6.

[2]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篇4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分析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成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数据表示某一种量的数,它既有意义,但又显得枯燥,如何让这些枯燥的数据显得有生命力而内化为学生乐于探索的学习动机呢?

(一)情境具有现实意义

生活中的数学能增强学生的亲切感,消除学生的厌倦,如在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时,结合4月底学生正在准备运动会比赛情况,出示了学生参加跳远的成绩统计表,如表1:

统计表中的数据竖着放,刚好相同数位也对齐,这样便于学生比较发现,由于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关,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小数的比较变得亲切而简单,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数据选取要有代表性

我们在收集数据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不能随便取之,才不会对学生的研究学习造成困扰,如在学习小数与单位换算时,创设了给小朋友排排队的教学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其中选取了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80cm、1m45cm、1.32m、0.95m,把这组数据横着一放,学生一看,就感受到数据乱而杂,既有单名数又有复名数,既有以m为单位又有以cm为单位,怎么办呢?学生深刻体会到:把他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以便于比较,先改哪个数据呢?怎样改?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方法:A.可以把80cm和1m45cm换算成以m为单位,B.把1m45cm、1.32m、0.95m换算成以cm为单位,探究的思路由此打开。

(三)参与数据的收集

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参与数据的收集会使学生对数据更有感觉。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提前一个月让学生把这个月的天气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晴天、阴天、多云和雨天分别是多少天,由于学生参与了这个数据的收集过程,既能充分认识到统计的必要性,又能对数据的来源更加了解,对新课的学习就更有兴趣了,在学完后,让学生再次参与数据的收集,选取部分同学调查喜欢上兴趣班的人数统计,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在这样不断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是稳定和持久的。

(四)给予问题驱动

在数据统计整理的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统计、整理、汇报等,比如:为了调查班里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老师给予了问题导向:你想了解自己的睡眠时间吗?你知道班上其他同学的睡眠时间吗?跟正常小学生应有的睡眠时间相比较,大家的睡眠科学吗?在这样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有了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多方策举,引导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想使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得到有效发展,教学中就要从多种方法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过程的指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使数据来得更加准确、有效,分析得更加深入透彻。

(一)收集数据法

收集数据是学生经历统计过程、获得数据的途径。离开了这一过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如,学习条形统计图时要调查本班同学喜欢参加兴趣班的情况,可以用现场调查举手“数一数”的方法,但如果要调查一个路口20分钟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用这种方法就不好直接数了,可以用做记号的方法记录,如:画图形表示、正字统计法、打√或打×的方式,当学生汇报时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便于我们快速得出数据?学生经过体验,就能感受到用正字统计法的妙处,刚好是5的倍数,算起来比较快速。

又如,学生学习露在外面的面时,让学生找规律,请学生先摆了一个小正方体,有5个面露在外面,又2个小正方体,有9个面露在外面,3个小正方体有13个面露在外面,按照这样的方式摆放,6个小正方体有()个面露在外面,如图1:

如果想找规律,引导孩子借助图形观察,并完成表2。

请学生思考:这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依次加4,而且它们还可以通过这样的计算得来的:5,5+4,5+2×4,5+3×4,5+4×4,5+5×4,此时,再次引导思考:是不是可以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是的,不难发现:露在外面的面=5+(n-1)×4,找到了这个规律,学生通过收集数据,并思考、分析,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二)分类法

分类是统计的开始。如何把一些杂乱的信息使它清晰起来呢?分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六一节快到了,班级买了一些气球来装饰教室,想知道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怎么办?学生有的会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教师都给予肯定,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一眼看出每种气球各有几个?学生分类完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就把杂乱的信息变得有序了。

(三)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好方法。比如:在学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创设了牛魔王想吃唐僧肉,孙悟空一心保护唐僧,于是拿出看家本领金箍棒,在金箍棒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除此之外,我们既可以从左往右观察,也可以从右往左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重要的数据奥秘。

(四)借助线段图法

如在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时,测量了小红同学50m的身高是0.984m,而小强是1.325m,为了让学生更明白四舍或五入的内在秘密,把这两个数据放在了表3里分析: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来是分析数据的方法不对,应该把原始数据进行四舍或五入,而学生把原始数据进行四舍或五入后得到1,接下来就应用小数的性质直接在1后面添上2个0,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本质。

除此之外,分析数据的方法也经常依托统计图进行分析,教学中,我们应多方策举,引导学生应用合适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使学生达到灵活贯通,举一反三。

三、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形成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数据,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取信息,不能只停留于表象,还要去思考、去解释、去判断、去预测,包括统计数据能否帮助我们解决其他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如,学习《平均数》时,创设了学生大课间踢毽子的教学情境,出示女生队踢毽子个数,第一组:18、18、18、18、18,仔细观察,学生一看就知:同样多,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能代表这组同学踢毽子的整体水平呢?学生再次观察,不难得出是:18,紧接着出示第二组数据:

案例说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篇5

一、如何发展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具体案例和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包含信息的,就是说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做出决策和预测。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

例如:学校进行跳远比赛,王洋洋和张小丹成绩都很好,我们怎样确定谁去参加比赛呢?

1、让他们比赛6场,平均数最高的参加!

2、假如他们的平均数相同,就计算他们的方差,方差越小,表示他的稳定性越强,就排方差的同学去参加。

二、通过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体现解决问题的开放性

一般而言,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相对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其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和众数出现,而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才会选择中位数或者众数。所以我以为要区别它们的统计意义,可以这样尝试 :小冯去找工作,看到招聘广告上写着该公司月平均工资2600元,而工作一月后发现实际领到工资只有1500元,然后出示工资单: 经理8000元,副经理6500元,一般员工有7人1500元,茶水工1000元。

这就引出“大部分员工只有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会2600元呢”问题讨论,由此引发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识冲突。引导观察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而大多数员工工资在1500元的位置,从而自然的引出众数概念,也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通过自己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理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考虑,评价不同方法之间就有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多样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对吗?

总之,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观念。数据分析统计的教学,对学生来说似乎永远是个难点,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才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据分析观念 篇6

关键词: 数据分析观念 收集数据 发散思维 随机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指出了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要让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然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如何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以下是笔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需要收集数据。

教学中要选择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以激发兴趣,体现统计的价值。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我选用孩子们身边的他们关心的问题:“夏天快来了,学校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决定每个班右面的窗户都装上窗帘,窗帘有下面四种颜色:黄、蓝、粉、白,小朋友们觉得哪种颜色合适?”听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有些学生还在座位上与同桌窃窃私语。看来一个小小的问题,已经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了。我随即提问了几个同学,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大家各执己见。“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意见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吗?”学生纷纷摇头否定。“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看着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醒道:“可以进行全校调查。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能够完成全校调查吗?”“要是不能的话可以怎么办?”借助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收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知道哪种颜色是全校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明确了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会收集数据。

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不要使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接续上述话题:“你怎么知道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有多少呢?用什么方式数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叫大家举手,老师来数。”“可以……”孩子们议论纷纷。最后全班一致确定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先想好自己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再举手。”老师说颜色,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孩子举手。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就选哪一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集相关数据,为后面的整理、描述数据提供依据。

三、提供不同形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会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有研究表明,早期经验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进一步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记录数据的方式时,借助老师抛出的一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符号记录每种颜色有多少人最喜欢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画“正“字”、画“○”、画“√”、画“△”、画“×”……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本子上进行统计,并且每种符号选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接着学生自己数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我们班有59个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有些孩子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组织学生比较每种记录方式的優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快速简便又便于统计数据。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既学到了较好的记录方法,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这些方法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是属于他们的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合并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具备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判断。运用数据作出的判断,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使在一定范围内作出的决策比较合理。“通过刚才的统计我们知道,最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学生齐答:“蓝色。”“如果我们班做窗帘,选择什么颜色最合适?”孩子们经过讨论发现选蓝色,因为喜欢蓝色的人最多。教学到这里,学生不仅明确了蓝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而且解决了如果我们班做窗帘,选择蓝色最合适。从而体会到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五、延伸知识信息,增强学生的随机理念,坚持正确的判断。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教学中,调查我班孩子的统计结果是最喜欢蓝色的学生最多。“如果我们学校选蓝色做窗帘,合适吗?为什么?”一个小男生说:“合适!我们班同学最多人喜欢蓝色!”另一位男生非常激动地说:“不对不对!刚才只是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没有对全校同学进行调查。我们班同学的意见不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我听了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多么敏捷的思维呀!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对吗?不用老师提示,学生已经明白,同样的事情,面对不同的群体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统计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对问题作出判断。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抽样调查和所得的数据具有随机性。

转变学生劳动观念案例分析 篇7

一、学生表现

初二学生张某劳动观念淡溥, 有花钱请同学帮做值日生、上劳动课时经常让他爷爷打电话向班主任请假等情况。据同学反映, 张某偶尔来参加劳动, 也会表现出出勤不出力、很不情愿的样子。比如打扫卫生时, 他一节课都站在原地, 偶尔拖一下扫把, 懒洋洋的。科任老师说他经常缺交作业或不完成作业, 各科成绩均属于中下水平。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多次找他谈过话, 但他依然进步不大。

通过家访, 我们了解到张某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平常由爷爷奶奶照顾。张某爷爷反映, 张某由于年纪还小, 还不会主动帮助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回到家爱看电视玩电脑, 也很少自觉学习。爷爷每周给他50元零用钱, 所以他基本上过着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日子, 被爷爷批评或者所提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会离家出走。

二、原因分析

1.张某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 缺乏父爱和母爱, 与爷爷奶奶交流不是很好,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性格变得自闭, 不愿也不善于与人交流, 心理上、认识上的很多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排解, 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他认为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劳动自己没有得到什么, 吃亏了, 他也不知道刻苦学习的意义, 认为学知识没有用。

2.爷爷奶奶隔代养孙, 总怕张某辛苦, 同时对孙儿存在的一些问题总认为不需要管教, 等长大了他自己会懂, 会改好, 因此对张某放任自流, 甚至会帮孙子编理由骗学校。

三、教育措施

1.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榜样的力量很微妙, 它会不知不觉地让一个人意识到一些东西并且渐渐地让一个人实现由拒绝某个事情到适应这个事情的转变。李某和张某同班, 李某各方面都表现比较优秀, 他主动提出帮助张某。从此以后, 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一起作业、一起劳动、一起玩耍, 慢慢地, 张某和同学们有了互动, 以前懒做作业不愿劳动的毛病改了, 有进步了。

2.立好规矩, 规范行为。对张某取得的进步, 我们看在眼里, 喜在心头。但要想让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还得给他立好规矩, 规范他的行为。初二年级的孩子, 他还不是很清楚哪些事情必须要做, 哪些事情不能去做, 还得依靠我们老师去引导。为此, 笔者找来了李某和张某, 笔者先让李某说说 (当然, 说什么, 事先已与李某商量好) 张某哪些方面做得好, 在哪些方面还应该加强。然后再让张某说说对李某所说的有什么想法。最后, 我们一起为他拟好了每天自己要做好的几件事: (1) 去上学时要和家人说再见, 回到家要向长辈问好; (2) 去哪里要和家人商量, 家人同意后才能去; (3) 每餐饭要给长辈添饭, 饭后要主动收拾、清洗碗筷; (4) 自己换出来的衣服要拿到规定的地方放好, 不能乱丢; (5) 周末或节假日主动给父母打电话, 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情况; (6) 每天放学回家后, 应先复习功课、做作业、预习第二天的课程, 然后才能看电视打游戏。

3.家校沟通, 齐抓共管。初二的孩子十三、四岁, 行为会有反复, 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 要有耐心, 经常鼓励, 还要监管到位。笔者把制订出来的六条要求写了出来, 白纸黑字, 爷爷一份, 张某一份, 老师拿一份。笔者提议, 由爷爷帮助督促实施, 张某也同意了。

“盛年农民工”消费观念分析 篇8

关键词:盛年农民工,消费观念分析

一、盛年农民工消费特点

1、崇尚低档实惠型消费, 反对高档享受型消费。

与青年农民工不同, 盛年农民工的家庭负担很重, 要供子女上学、支持家用、购买生产资料、为子女盖房等。农民工整体的收入都较低, 购买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 而不在意商品的外包装、款式和花色等。大多数认为商场、超市不是他们去的地方, 那儿的商品价格高, 而且城市人多, 去了会遭到白眼。

2、重视物质消费, 轻视精神消费。

盛年农民工面对家庭的巨大压力和城市工作的压力, 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找工作的不易、打工的艰辛、劳动报酬的珍贵。即使面对大城市现代生活中眼花缭乱的各种物质享受, 他们也能忍住种种渴求消费的冲动。他们千方百计攒钱, 用于解决生活主要问题, 他们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外, 几乎全部寄回家乡, 更不用说像年轻的打工者和城市人口那样进行精神消费了。

3、狭隘的小农意识依旧明显。

盛年农民工把自己辛苦积攒的钱带回家乡, 但由于农村消费攀比思想的影响, 他们的钱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建房等大事的相互攀比之上。他们过多地注重外人的看法, 而不追求个性;人情消费居高不下, 人情是一种社会情感, 也是一种可以交换的社会人际资源。在农村, 人情往来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中心的, 人情消费主要指农户之间用于人情往来的礼仪性消费。

二、盛年农民工消费方式和行为的深层分析

1、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

的冲撞。盛年农民工年龄在35—46之间, 其青年时期往往从事农业生产, 到盛年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提高, 他们开始兼具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他们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经历社会地位和消费角色的转换, 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不同场景中的消费行为。一方面, 他们的消费行为深受原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的消费经验、消费模式或消费习惯的影响。根据农民工的文化观念, 他们认为自己的消费模式, 应符合原来家乡和现在农民群体成员的资格规范。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户籍壁垒, 城里人的成员资格对他们不太现实。因为他们人虽然在城市, 但城市的主文化并不接纳他们, 他们只能自我形成一个“次文化圈”, 即农民工自身形成的群体文化。他们虽在工作时与城里人有所接触, 但在生活上、观念上却有较大的差异。消费者在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时, 往往按照参照群体的“示范作用”与“评价和规范”来进行调节。另一方面, 多年来进城务工者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大批量进城务工者开始游离出原来的农村社会体系, 正试图融人城市的社会体系中, 处在两种社会体系的边缘。

2、盛年农民工的消费多是利他主义行为。

利他主义是指一种有利于他人, 却有损于个人之助人行为。一种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无私的行为或动机。对于绝大部分盛年农民工来说他们来城里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送子女读书、修建房屋, 改善家庭生活。因此他们在城市里的消费行为是有选择的, 他们通常节衣缩食、量入为出、追求实用, 不盲目从众购买他们千方百计积攒更多的钱, 并将大部分的收入寄 (带) 回家乡。尽管盛年农民工与家的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但盛年农民工与家的稳定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家庭的持久稳固.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工在遇到各种风险和危机时寻求家的支持。对于农民工与家的这种关系, 李强教授分析认为, 把农民工的高比例汇款原因理解为是一种双方平等交换的、信守合同的“契约安排”,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中国家庭历来重视家庭内部关系即使没有外出和汇款家庭成员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人更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一个家庭成员的个体利益。盛年农民工以家庭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城市消费的节衣缩食、量入为出、追求实用, 不盲目从众购买的消费观念, 充分说明了盛年农民工消费是一种天然的家庭利他主义行为。

总之, 盛年农民工作为农民工中的特殊群体, 有着其独特的消费观念, 进而产生一定的消费行为, 他们的消费观念有极大的社会学意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状况的研究》, 《农业观察》, 2008年3月刊。[1]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状况的研究》, 《农业观察》, 2008年3月刊。

商业经济信息系统观念层次分析 篇9

关键词:商业经济,信息系统,层次观念,竞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信息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断的改变着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趋势。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 实现了商业经济的多元化竞争, 使商业经济在技术和观念两个方面实现了变革和创新。要想充分的发挥信息在商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需要对商业经济的信息系统观念进行层次分析, 进而有效的推动商业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 为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 合理导入竞争情报

对商业信息的收集、决策、分析和控制等各个环节共同构成了商业经济信息系统, 目的是实现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这样必然会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 因此需要导入竞争情报观念, 这样可以在有效的信息的支持下, 以竞争对手为参照, 合理有效的开展经济活动。竞争情报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包括层次构造以及应对功能, 是一种特殊的并具有创造性的信息形态。但是要合理的把握竞争情报系统观念, 还需要注意一些观念细节。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 竞争情报具有明显的竞争性, 是通过获取信息优势进而实现市场优势, 进而实现对经济利益的有效分配的, 由此可以总结出竞争情报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对抗性, 可见竞争形性是竞争情报最基本的属性。其次, 竞争情报具有创造性, 竞争情报不同于一般的信息, 而是隐含的甚至是精微的信息, 需要通过较高的思维, 对信息进行比对和分析, 做出筛选, 可见对竞争情报的处理要采用创造性思维形式, 实现竞争情报的创造性。此外, 竞争情报的取得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应用, 这就需要竞争情报提供对竞争制胜的各种方法, 对竞争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竞争情报是一个复杂综合的信息系统, 还包括自以为非、不正当竞争信息以及领域迁移功能等多个基本概念的陈述。

2 充分利用营销前沿信息

企业的运营是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动力的, 这就需要实现营销目标, 为了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需要依赖于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是商业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前沿性的功能, 需要合理的利用前沿信息, 树立相应的功能观念。

首先, 要加强对用户信息的处理, 建立详细的文档, 并且重视潜在客户, 同时在对用户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要加大文档的相关度, 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客户的有效信息, 包括兴趣爱好、血性以及知识结构等多个因素。其次, 是对订单的处理。在营销信息系统中, 订单要实现与用户的比邻关系, 对订单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处理, 分析其有价值的信息, 建立客户与产品货物的对应关系。此外, 营销信息系统还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信息, 并且这类信息对产品的销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加强对这类信息的处理, 为营销提供决策支持, 在这一环节中, 需要整理出产品的诞生、成长、成熟以及衰亡的模型。另外, 还要充分挖掘信息系统的预测功能, 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 并且树立价格和产品分配的功能观念。

3 合理利用非公开信息

在商业经济的发展中, 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有着不同的分类, 按照公开程度可以分为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 要想实现信息系统的生命力, 需要加强对非公开信息的利用, 当然不能采用非法手段, 要做到取之有道。对于上述信息的处理, 商业经济信息系统进行了如下处理。

3.1 合法信息系统

该系统对合法与正当的信息有着明显的鉴别和法规意识, 这样可以合理的利用非公开信息, 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 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 手段都是合法的, 不会侵犯保密信息, 不会采用非法的手段获取信息来增强竞争力, 可见, 该系统能够有效的维护信息的安全, 有效的抵制不正当竞争。

3.2 非法信息系统

在信息竞争市场中, 必须要进行公平竞争, 一切非法的手段都是不允许的, 非法信息系统就是为了维护信息生存的利益, 允许对信息的获取采用非正常的手段, 但是必须是合法的。可见, 在信息系统中, 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信息是不合法的。在信息系统对非公开信息进行合理应用, 做到取之有道的同时, 还要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 避免保密的信息外泄。

4 加强对信息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成本的预算

为了实现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 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管理, 进而实现产品开发以及使用等各个方面的有效衔接, 进而实现信息的兼容,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不仅可以缩短信息的开发周期, 还可以降低信息维护和使用的成本。要想实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 需要以简化、组合、综合的观念为指导, 做到合理的简化和处理信息, 进而实现信息的多元化需要。对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理需要从简化、组合和综合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简化作为基本的方法, 需要对事物的类型进行缩减, 当然简化必须做到合理, 其次, 要对软件和硬件进行组合, 进而形成新的功能系统, 在这一过程要对从整体功能着手, 不可过分倚重某一个功能, 另外, 综合是指要将整体与相关的因素进行结合, 实现整体效果的最大化。

除了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管理, 还要对成本进行预测, 这就需要以以下观念为指导。鉴于在成本的预算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保证测算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以项目为单位, 让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担任责任人。同时对成本的预算要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要照搬照抄, 尽量减少预算中的不确定因素, 加强对预算的管理, 协调好预算人员之间的关系。对信息系统的成本预算依赖于对各个因素的分类, 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属性分类, 建立合适的模型, 通过待测算系统的三级层次结构对商业经济信息系统进行开发成本测算。

5 加强企业文化与信息系统的结合

商业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持, 是一种高度的文化结合产物, 因此需要将其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由于在商业经济信息系统中, 对于文献的处理向着数字信息化的方向转变, 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 这就需要突破时空的程序限制, 拓宽人们对对经济信息的感觉和思维, 提高对信息的利用率。

在对企业制度文化层次的能动反映上。一方面, 在信息与网络的时代, 商业经济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管理、软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具体的人才结构、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更为严格的限定及规定成分。另一方面, 商业经济信息系统的复杂运作必须直面信息商品化的趋势, 在协调与控制方面, 不能仅依靠“软约束”及“规范的理念”, 它需要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及时步入企业组织文化的殿堂。

在企业精神文化层次意义上, 面向未来的商业经济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形象的建设, 具有理念、行为、视觉等方面的能动反映。理念识别层次是企业组织形象的核心与原动力。所以要将信息系统的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 并将各个信息反映在企业的组织文化中。

总之, 在信息技术先进和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 商业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 应观念为先, 树立信息意识, 更新信息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存斌, 董福贵.电力市场信息系统结构与应用整合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 (20) .[1]李存斌, 董福贵.电力市场信息系统结构与应用整合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4, 28 (20) .

[2]施庆平, 王少华.商业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指导观念论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9) .[2]施庆平, 王少华.商业经济信息系统建设指导观念论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9) .

[3]任士伟.试析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4) .[3]任士伟.试析经济信息系统建设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4) .

[4]王金夫.商业经济信息系统观念层次论[J].情报科学, 2003, 21 (12) .[4]王金夫.商业经济信息系统观念层次论[J].情报科学, 2003, 21 (12) .

当代公司理财观念的误区分析 篇10

从本质上讲, 公司理财和公司战略研究的是同一个问题, 即如何使得公司价值最大化。因此, 财务与战略的融合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然的, 其结果就是所谓的价值型财务。价值型财务以价值创造为中心, 不再将财务战略视为公司战略体系中的一个子战略, 而是强调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整合公司的财务资源, 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 它是战略型财务的进一步升华。

一、关于“公司理财目标”问题分析

1.“利润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作为理财目标, “利润最大化”由于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以及容易导致公司财务决策短期行为等原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然而在现实中却是另一番景象。王化成 (2000) 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理论上只有有13%的人认为“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理财的最优目标, 但是, 实际上55%的公司以此作为现实财务目标。而据西方财务学家对“《幸福》500家”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一项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大多数实务工作者将理财目标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为:第一, 总资产报酬率最大化;第二, 达到每股收益的预期增长率;第三, 公司当期总利润的最大化;第四, 股票价格的最大化。在这4项目标中, 第一、第三项目标其实就是利润最大化 (第一项是利润最大化的变形, 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公司之间的比较) ;第二、第四项目标, 也直接决定于利润最大化的实现程度。这表明, 利润最大化实际上是大多数实务工作者首选的理财目标。

2.“公司价值最大化”文献综述

由于能够有效克服和避免“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的不足与缺陷, “公司价值最大化”在理论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与推崇, 至少从目前看, “公司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了理财目标的不二选择。但是, “公司价值最大化”与现实情况相比仍有不小的偏差。王化成 (2000) 的调查显示, 理论上有84%的人认为公司理财目标应为“公司价值最大化”, 但实际上只有31%的公司将其定为公司理财的现实目标。华金秋 (2004) 通过对公司的实地调查发现, 不同所有制公司的理财目标明显不同, 国有独资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选择“实现任期企业利润目标”或“职工待遇指标”、“资本增值指标”, 而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选择“达到股票价格指标”, 民营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净资产目标”或“持续发展目标”。而卢宇荣 (2008) 在其一项研究中得出结论:以大量不流通却占控股权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为特点的股东结构确实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者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内部人控制和关联交易等情况下发生了偏离, 形成了所谓的“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独特现象。

二、现代公司理财观念的误区

对现代公司来说, 不同的理财观念关系到企业业绩和企业生死存亡。企业运营状况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 但企业理财观念及方法存在误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误区一:资金越多越好。资金是企业经营的原动力和基础, 资金的多少决定了企业的规模经营程度, 因此, 企业把理财的重点放在千方百计筹资上, 以为有了资金, 经营就如鱼得水。但很多企业并不缺乏资金, 缺乏的是运用营运资金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 劣质资产多, 资产流动性差。企业应拥有多少资金。必须与其自身的经营规模、投资方向相适应。

误区二:筹资比用资更重要。企业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企业理财目标是筹资。但任何筹资渠道的资金都是有成本的, 企业没好的投资项目。投资收益低于筹资成本时不如不筹资。

误区三: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由于证券市场特有的直接融资功能,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证券市场。使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可筹集永久性资本。但按照资本结构理论, 一方面, 企业的资本总额中同时有一定比例的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 才可能使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最低, 从而形成最佳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 任何资本来源都是有成本的, 在一定程度上, 权益性资本的成本甚至大于债权性资本的成本。

误区四:举债经营有利无弊。举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事实上举债财务杠杆作用必须要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成本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目前。很多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远低于债务利率, 也就是说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连债务成本也负担不了。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合理的比例关系, 这要考虑利率水平, 还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

误区五:资本扩张总是好事。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 规模经营是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基于此, 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其经营的首要地位, 特别是一些新上市公司。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送转股票。但企业扩张时, 业绩增长应当与资本增长同步或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

误区六: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企业在筹资后会根据经营需要, 把货币性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资产, 以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 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 以期望获得高额收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三、现代公司理财观念的转变

现代公司理财观念的转变是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基于以上误区分析, 现代公司主要应有以下理财观念的转变:

1、从单纯追求成本控制向实现全面内部控制观念转变

长期以来, 我国许多公司把最低成本法归结为“公司内部节约、挖潜、改造等”, 结果造成了不讲求规模效益,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观具有动态含义, 最低成本原则本质是追求规模经济下成本相对最低, 不讲最大经济效益的成本最低是没意义的。实际上。公司内部控制应是全方位控制, 还应包括现金流、物流、商品流、人才流、生产过程、管理过程、组织机构的控制, 是一个完整的控制工程, 最优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各种控制活动协调发展、实现最大效率的动态控制系统。

2、从不讲信用向不断提高诚信观念转变

信用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公司信用观念相对较低, 公司为短期利益不讲求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为规范市场行为。亟需增强信用观念。公司信用观念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才能不断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我国公司理财观念与行为的影响, 不断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司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和高速发展。

3、从经验性理财决策向科学性理财决策观念转变

理财决策是公司财务人员在财务目标的总体要求下, 通过专门的方法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遴选最优方案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财决策是财务的核心手段。公司的理财决策往往以定性决策为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司理财决策提出了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民主化的要求, 把决策效果提高到了决策工作的首要位置, 使公司全员都重视并参与理财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理财决策的有效性。

4、从追求经营的安全性向风险导向经营的观念转变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风险与收益并存。呈正比例变化趋势。公司要想在竞争中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公司经营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长期以来, 我国公司风险意识淡薄, 承担能力较差, 市场经济时间较短, 公司经营以安全性为目标, 追求无风险经营。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相违背的。现代公司应面对市场挑战。在经营中培养承担风险的能力, 在风险中求得高收益和快速发展。

5、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向重视人才和促进技术进步的观念转变

公司原有的理财观念中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使利润最大化的弊端明显地显露。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不考虑风险的大小、不与投资进行比较容易引起短期行为, 短期利润最大化不会促进公司长期发展。往往适得其反。公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以及技术的进步, 公司只要有了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 才是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司的理财观念已由片面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向争夺人才及先进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J].财会月刊, 2000 (4) .

[2]卢宇荣.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3]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吉兰巴雷综合征下一篇:城市消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