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2024-05-29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篇1

由于数学的实用特点, 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 教学教学提倡学有价值的数学, 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数学教育首先要注意到, 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初都要牢固地打好数学基础, 注重自身特长发展, 讲究更好的解题方法,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数学的认知能力也不同, 在掌握数学能力、 创新等方面更是存在较大差异。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 必须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因势利导。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多帮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老师要适当给予点拨, 满足他们在数学方面更深层的学习需要, 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让他们能够发挥一技之长, 展示独有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 有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一筹莫展。 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用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感染他们、带动他们一起学习渡过难关。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多照顾“差生”, 避免他们消极怠解。 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要多给予他们精神方面的鼓励, 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其数学水平。

二、帮助孩子打开数学创造之门

以小学生小学数学的创造为例:

1.孩子创造数学的基础是什么?

感知拨动思维, 交流催生灵感, 问题引发创造, 反思增进智慧。

2.孩子有没有创造数学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 由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序上通过组织和整理, 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 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 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处于一切自然科学和数学的中心的基本概念以及赋予生命和文学以形式的基本课题, 它们既是简单的, 又是强有力的”。 “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3.孩子创造数学的途径及方法是什么?

(1) 找寻创造之源 (直线与百分号)

(2) 探寻高效之路 (多位数的读写方法与面积单位)

(3) 进行类比思考 (加法、乘法与乘方)

(4) 借助同构思想 (减法、除法与开方)

(5) 满足生存需要 (数字与乘法口诀)

(6) 被迫变换问题 (分数小数运算与面积计算)

(7) 主动改变情境 (位置的刻画、负数、坐标)

(8) 强化操作抽象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保持最佳上课状态

教学是一件严谨的事情, 但决不能严肃, 因为后者让学生感觉拘谨, 从而失去求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同时是课堂这个情感场的中心, 之所以后者更重要, 是因为如果教师做不到饱含激情, 就不能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无法振奋, 课堂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无波无纹, 缺乏应有活力, 如何激发学生思维? 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在课堂上,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保持最佳教学状态, 让自己的细胞充分活跃, 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教学和学习相辅相成, 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要保持激情, 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拿出对学生全部的爱, 拿出对生命的尊重, 拿出对数学的挚诚, 对待学生要细致入微,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对学生和教学始终怀着满腔热忱。 一堂好课, 不仅要有好的开端、完美的过度, 还要有精美的收尾。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及中间环节的处理, 结尾时却只说一句: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被提问的学生只要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就算完事。 还有些课堂, 因为下课铃声响起, 教师急于结束, 便自行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草草收尾, 这无疑是一节课的败笔。 好的课堂结尾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 倾听时让人沉浸其中, 结束时余音绕梁绵延不绝。 有些教师文字功底深厚, 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用一首短小精悍的诗篇或者一两句口诀概括浓缩, 使课堂不仅具有时效性, 还具有人文性和趣味性。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1.改变思想观念, 扎实理论知识。 我们要放眼未来, 在教学中真正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使学生能够热爱学习、乐于探究。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并且内化, 然后再应用。

2.勇于实践、反思改进。 (1) 根据一些案例, 模仿他们的模式去践行。 (2) 边践行边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 (3) 放手多让学生去做, 相信他们的能力。

初步设想:案例1:计算课是比较枯燥的, 看似简单, 而学生却掌握得不太牢固。 我们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 教师情景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进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 A.小组商议解题方法, 然后在网上展示小组的解题方法, 并且在旁边注明“解题过程的注意事项”, 按照解题方法简便程度来排列。 B.察看其他组的解题方法, 并思考。 C.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做点评。

3) 全班交流, 突破重难点。

4) 内容检测。

五、结语

数学的创造是抽象化的概括过程, 数学的学习是具体化的诠释过程, 创造性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品质。 只有正确把握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 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数学本质和数学思想。

摘要:没有创新, 就会失去活力和生命, 在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创新技能的培养极其重要。本文首先从关注个体差异谈起, 接着论述了帮助孩子打开数学创造之门的方法, 然后解读了如何保持最佳上课状态, 最后以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终篇。

小学教学技能 篇2

一、简答答案

1.简述教学媒体的功能。

(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3)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4)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

(5)有利于探索和实现不同学习模式的教学 2.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动物和人类可客观观察的行为,认为学习即新行为的习得,其基本观点有:(1)学习是被动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刺激得到反应,学习就得以完成;(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3)学习安排应遵循: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及时强化的原则,其中,强化是学习的关键。3.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哪些作用?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3)复习相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4)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5)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4.简答教学交往的要求。

(1)提高自身修养;(2)善待学生过错;(3)善于利用交往契机;(4)适当的交往情绪;(5)适度的距离;

(6)及时总结交往得失。5.阐述教学技能的概念。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6.课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设计问题和提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提问应有充分准备;(2)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3)提问宁精勿滥;

(4)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7.教学节奏的调控原则有哪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调控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轻重合宜、缓急有致,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调控教学节奏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快与慢有变换;(2)动与静有交替;(3)张与弛有错落;(4)详略有取舍;(5)起与伏有波澜。8.如何评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考察。因而,评价教学效果自然就要考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注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强化等。

二、辨析题答案

1.教学语言是教学的主要工具。

这是教学语言的特定功能之一。在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中,语言是核心,表情和动作多配合语言出现,演示实验操作也需要伴有语言讲解,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都是通过教学语言来实现。据统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平均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虽然现代化的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采用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师生间言语交流的时间比例和对话结构已经逐渐改变,但整个教学活动仍是融汇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之中。2.辨析: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方式,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教学方法的主导者是教师,落脚点是学生,实践证明,在很多场合,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对学生的学法起主导作用。

掌握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技能的前提,教学技能首先表现为教师在掌握大量的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又为教学方法的娴熟运用提供了支持。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习教学法的最好办法是在学习教学法理论、原则的同时,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将教学技能训练贯穿到整个教学法课程中。

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是以多种知识修养、多种智力开发、多种经验积累为基础的。对于新教师来说,有一个从学习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逐步转化、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新教师们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法学习,明确学科教学能力构成的诸种因素,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强化训练,初步具备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3.依据动机归因理论,对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归因稳定与归因不稳定,成功可控与不可控进行辨析。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美国学者韦纳认为,学生在解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通过逻辑分析确定了三个原因纬度,即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

控制性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如果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成败的期望有关,如果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个体则会期待下一次的尝试,如果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根据这一因素是否可控,而可能期望改变成败格局。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成败的预期有关,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感到满意,并期待通过自己的控制而获得下一次成功,如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感到庆幸,但无法预期下一次成功,因而也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产生内疚,下一次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下一阶段的行动;如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感到绝望,自甘下一次失败。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无助的自我感觉。4.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代替教师讲授。

(1)课堂讲授的优点:效率高、成本低、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2)课堂讲授的局限:单一的传授方式、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无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易倾向于注入式教学。

(3)课堂讲授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传授事实性知识、适用于班集教学。

(4)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多媒体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但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不能代替教师的系统讲授的,不能实现互动、无法实现智能化的交流,学生是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存在很强的动态性。教师的讲授可以随时应变,通过观察、倾听、诊断和及时补救,调整教学。

三、论述

1、论述微格训练的实施步骤。

微格教学的实施步骤具体包括:(图略)(1)教学训练前的学习研究;(2)确定培训技能并提供示范;(3)编写教案;(4)微格教学实践;(5)反馈评价;

(6)修改教案,再实践。

2、论述新课程实施对教与学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贯彻素质教育理念(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以评价促进发展

(5)提供广阔的课程实施空间 新课程实施对学与教的影响

试图实现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1)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主体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倡导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基本要求。(2)转变教的方式

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新课程要求: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其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最后,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技能

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使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小学课堂教学同样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的教学结果转向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管理也从刚性转向弹性。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角色的需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构建自己的能力结构。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统一教学向差异性教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学技能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这种转变的结果也必然促进了教学技能的发展、变化。现代教育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观察与倾听技能、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技能、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开发技能、课堂组织与管理技能、学习指导与学习评价技能、教学反思技能、与其他教师,教学管理者以及家长,社区的合作技能等都亟待加强与提高。教师通过在课堂过程中的有效观察与倾听、与学生的交往与合作,加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与情感交流;通过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及课堂的组织管理,为实现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通过教学反思,以及说课、听课、评课技能,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并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言以蔽之,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既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技能进行更新,又需要在实施中不断反思,以获取新的适合新课堂需要的教学技能。

小学教学技能 练习题2参考答案

一、简答答案

1.简述如何对教学技能进行分类。

首先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课堂观察技能、课堂倾听技能、演示技能、讨论技能、诊断与补救技能、结课技能以及作业技能等。

其次是教学综合技能,包括:教学口语技能、教学体态语技能、教学节奏技能、教学过渡技能、教学管理技能、教学交往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学法指导技能以及合作技能。

其三是教学准备技能。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设计技能包括目标编订技能、教学媒体选择技能、教学策略制定技能以及教案编制技能。

最后是教师教学研究技能,包括反思技能、说课技能、听课技能、评课技能。2.简述赞可夫根据其发展教学理论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3.如何确定讨论的题目?

(1)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2)抓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3)讨论题目应难易适度 4.简述合作技能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第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合作成员的作用。

5.讲授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讲授有哪些基本形式?

讲授通常有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基本形式。

(1)讲述是指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地叙述或描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讲授方式。

(2)讲解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阐述、论证的讲授方式。

(3)讲读是在讲述、讲解的过程中,把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讲授方式。

(4)讲演是讲授的最高形式。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解释道理,而且还要通过深入地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手段,作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6.什么是教学体态语使用原则中的师生共意原则?

师生共意原则是指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充分地、精确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达到师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体态语不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那样有着准确而固定的含义,其信息内容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共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心理背景。教师应了解民族民俗习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建立起特定的体态语。例如,有的教师象调控旋纽一样地转动手腕,表示让学生“加大”音量。7.阐释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决策性和创造性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之间的本质联系,并通过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各要素,使其有机结合,实现优化教学的功能,而且系统计划过程中每一个程序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每一步“输出”的决策均是下一步的“输入”,并在下一步的反馈中得到检验,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8.教学反思主要有哪几种操作形式?(1)课后教案;(2)反思札记;(3)交流探讨;(4)自评教学录像;(5)借鉴听课评价;(6)行动研究。

二、辨析题答案

1.当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认为很难补救,就放弃帮助学生。

(1)所在社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重视不够,学习的氛围不佳,使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2)住宅周围环境不良,或不卫生,或过于喧嚣,影响学生的学习;(3)受不良伙伴的影响,呼朋引伴,在外游荡。

这些因素中,是凭主观努力无法克服的,教师应细心的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设法补救,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重教教学、增加练习、个别指导等方式。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中,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选用恰当教学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困难就可以相应减少。一旦发生学习困难,教师就应认真对待,准确地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并施以适当的补救。2.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应当以教师的教授、指导为中心。

这种说法不正确。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法体系。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基本技能的形成,特别是智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都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未来社会需要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才能自觉地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积极求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3.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教育教学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对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统称为“旧三论”。从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对教育教学有着方法性的指导作用,对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1)整体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没有整体联系、整体结构,要使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是不可能的。在教育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从宏观上把握,从整体上分析,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使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有序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以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在教育中,要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形成平衡的有序的状态。教学系统要在社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要与外界有信息、物质等的交换,必然要求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不断地吸收各学科的新信息,引进先进的技术,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教学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3)反馈原理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一个控制系统,既有输入信息,又有输出信息,系统的控制部分根据输出信息(反馈信息),进行比较、纠正和调整它发出的输入信息(控制信息),从而实现控制。在教学中要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来了解教学情况,对教学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以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4.教学评价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因此,应当侧重定量评价。

(1)教学评价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是正确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凭经验和感觉,而应该以科学的方法为参照。不仅要求评价目标、评价标准的科学化,而且要求评价程序、评价手段和评价分析方法的科学化,以此实现评价全程的科学化,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遵循科学性原则即要保证评价理论的科学性、评价技术与环节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与分析的科学性。

(2)但由此而得出评价过程应当侧重定量评价是不正确的。定量评价方式固然准确,高效,应用广泛,可移植性和说服力强。但是,它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忽视个性发展与多元标准,把丰富的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简单化为抽象的数量表征。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多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论述

1、论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谈小学语文阅读技能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34-01

笔者认为一线语文教师培养小学学生的阅读技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充分当家作主,做自己的主人

心理学上讲,课堂氛围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以及放任型三种,到底哪一种才是对学生更为有利的呢,答案肯定是民主型的。因为民主型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保持微笑地去面对学生,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事件,也要冷静处理,绝对不能大呼小叫,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尤其是小学生的情绪,对于学生阅读课堂上的表现,要适时地给予强化,努力地创造一种人人爱阅读,人人想阅读的轻松的氛围,只有让学生打从心理上把课堂当做是活动的场所,把教师当做是自己合作的伙伴,教师再不是威严的领导者。真正把自己当做是主人,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才能真正的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何学生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民主和谐的,学生的心里再没有紧张感,有的只是轻松和愉悦,让学生能够利用社会一切资源,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放飞理想,让他们在民主型的班级氛围中汲取书本上的精华,弃其糟粕,让他们的思绪在字里行间里畅通无阻的游走,能够融入笔者的情景,培养他们想他人所想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可以去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各抒己见的精神,不能趋之若鹜,要能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小学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制定阅读目标

制定学生需要的,能够符合实际教学的目标,对未来有用的目标,即目标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地制定目标,这个阅读目标可大也可以小,大到整个人生阅读目标,小到一节课的目标,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目标在这里都指小的目标即具体目标。不仅仅在阅读课上的目标,当然也指的是课外甚至是校外的目标,同时,阅读不仅仅指的是阅读名著,也指的是阅读报刊,杂志甚至是查询字典。不要以为查询字典算不上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认识的生词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这时候查询字典就是在阅读,只有了解生词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甚至有时候背字典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式。

(二)引导方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阅读,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也作为学生阅读的导师,应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学生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每个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喜欢阅读,不会惧怕阅读,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阅读技能。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懂得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某本书上的知识点,要教学生学会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给出不同的指导,无论是哪一种体裁和题材,都要很注意文章的结尾还有开头,要注意他们所运用的方法,要注意文章中的比较重要的衔接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起着总结全文作用的句子或者承上启下的句子,统领全文的句子,因为这些段落和句子一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文章的眼睛,能体现出灵魂的句子。也有可能这些句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效率。同时,要教授一些具体的阅读法,如以下的阅读法都是比较好的阅读法,经的起实践检验的方法。

1.跳读,所谓跳读,就是以跳跃的方式阅读,速度会比较的快;

2.速读法,所谓速读法,就是以一目十行的速度进行阅读的方法;

3.精读法,精读,顾名思义就是仔细认真的阅读,读懂读透,摸清作者的所有思路和写作意图;

4.泛读,泛读就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多读,多了解的方式进行阅读。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比较有用的方法。

三、刻意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不管是良好的还是恶劣的,良好的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说是好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改教学技能 篇4

一、数学情境创设技能

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 有效地创设具体、生动、形象、有趣的情境的一种方法。情境创设有如下方式:

1. 生活式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 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如教学“应用除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食品屋”的生活情境, 学生拿着钱到“食品屋”选购商品。老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 元钱, 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学生之间拿着钱互相提问, 解决问题。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解决问题教学, 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 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培养。

2. 质疑式情境。质疑是发现问题的信号, 解决问题的前提, 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质疑, 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方法和答案, 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 教师创设了如下的质疑情境: “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结合实际例子提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 但它不是圆柱体”, 从而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3. 探究式情境。精心创设探究情境, 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己去探究、去实践, 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如教学“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三根小棒, 与同桌合作摆一摆。操作中学生们很疑惑: 两边之和8 + 2 = 10 ( 厘米) 不是大于第三边5 厘米吗? 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在学生处于静思默想之中, 有一桌的同学有了新的发现: 8 + 2 = 10 ( 厘米) 虽然大于第三条边5 厘米, 但5 + 2 = 7 厘米却小于8 厘米, 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也不足8 厘米, 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4. 开放式情境。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 打破常规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如教学“十几减几”时, 教师创设了“各小组借书情况”的情境,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这样的开放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探索, 在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真正理解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二、合作学习指导技能

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中既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又要重视学生互助合作。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交流机制。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 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 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辩论的时空, 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 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启迪, 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归纳概括结论, 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 教会学生倾听。合作学习是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动态信息进行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 形成共识、共进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喜欢听, 更要让学生会听, 听出别人说的重点, 加以思考, 采纳他人意见,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听同学发言, 不打断、不插嘴; 听别人发言要点, 收集他人发言重要信息;听后作出思考, 提出自己见解。

3. 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团队精神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在小组中的表现作出深入的了解, 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进行恰当评价, 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 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建立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提高, 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观念入手, 引入竞争机制, 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如经常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 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 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 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 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 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 变压力为动力, 使小组内出现互助、互勉的局面。

三、数学课堂观察技能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观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主动性、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情况。”为实现有效观察,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观察思维状态。学生动脑积极思维的程度如何, 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见解是否有独创性, 敢于提出问题, 问题是否有挑战性。

2. 观察参与程度。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 认真思考, 合作交流, 直抒己见, 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

3. 观察情绪状况。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是学习行为的重要观察点。在教学时, 教师要观察学生能否自我调节学习情绪, 能否控制自己的学习情感, 有无适度的紧张感和成功后的愉悦感。

4. 观察交往行为。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过程,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对课堂交往行为, 教师要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多元、丰富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活动, 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5. 观察生成状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随机生成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状态随时调节教学进度。在教学时, 教师要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 学有所得, 对后继学习是否充满渴望, 感到轻松和自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篇5

由于数学大量使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容易使学生造成表面上的形式理解,造成具体与抽象的脱节、感性与理性的脱节。因此,在数学的教与学中,逐步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透过表面形式不同的问题,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本质,概括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不只是掌握形式化的数学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方法。所以,数学概括能力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能力,必须重视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二、质疑释疑,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如果采用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这时应该把课堂让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老师只出示必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观察动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心里有问题,说明他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比较透彻;能提出问题,需要动脑筋来组织语言。因此学生能够逐步学会抓住重点、关键来提问题,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同学指名同学回答,回答问题的学生肯定会想:我怎么能被同学的问题难倒呢?那不是太没面子了吗?所以他也会在脑中迅速搜集相关知识来解答。最后评价的权力再交给提问者,他就需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而且可以检查自己提的问题对不对,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更何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也需要动一番脑筋。其他的同学这时可以针对问题或回答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巩固练习,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篇6

【关键词】创新  技能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35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技能,要把这种潜在的技能转化为现实中的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加以引导和培养,由于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的过程,因此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技能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问题进行序列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基本上都来自于课本上现成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者是学生按着证明已经成功了的固有的程序煞有介事的“探究”一番而得到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避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意识的把一些要揭示的概念、性质,规律等问题纳入问题序列,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巧妙的为学生设置一些障碍,学生在解决这样一个个障碍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采用“解决问题”序列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二、不唯师、不唯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有所疑才有所思,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三、以幻想目标为导向,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幻想和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四、加强知识整合,促使学生新思想的产生

创新思想不会凭空出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基础。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为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篇7

一、概念分析——可能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 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 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手段, 它在内容、形式、作用以及参加对象上都具有综合性。按运动项目可以分为:篮球游戏、排球游戏等;按游戏进行的形式可以分为:接力游戏、追逐游戏、攻防争夺游戏等;按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游戏、灵敏游戏等。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 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掌握身体练习的各种活动的运动技能。可见运动技能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也说明技能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也永远都会是重中之重, 不可忽视, 更不可淡化。另外, 体育游戏的综合性体现出几乎任何体育项目的练习都可作为体育游戏的素材;几乎任何体育项目都可以将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手段;体育游戏既能培养与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又能运用它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技术和战术。它的综合性也折射出它运用上的弹性和广泛性。恰恰是运动技能和体育游戏的地位和性质成全了它们两者的融合, 拉近了两者的距离, 提供了两者转化的可能性, 为体育教学的继续发展建立新的起点和突破点。

二、现状分析——必要性与重要性

1.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体育游戏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 并且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 兴奋点易转移, 因此注意力不易集中。在低年级学生的注意中, 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 无意注意还占着主导地位。而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恰恰能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的指向与集中,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本能的喜爱。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其骨骼硬度小, 韧性大, 骨组织内有机物较多, 无机盐较少, 骨松质较多, 骨密质较薄, 骨骼富有弹性, 不易骨折, 但易弯曲变形;另外, 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 心缩力弱, 心率快, 脉分输出量比成年人小, 负氧能力差, 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学生的运动负荷不宜过大,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而恰恰体育游戏本身持续时间不长、人均活动时间合适,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游戏合作过程中自我调节。同时内容丰富, 通常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 故不会造成个体负荷量过大的情况, 总之,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反应有张有弛地参与。

毋庸置疑, 小学低年级学生热衷体育游戏, 并且体育游戏也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在于, 目前我们所进行的体育游戏是单纯的游戏, 是纯粹的玩, 甚至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 缺乏针对性、专项性和规范性、技术性。

2.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技能学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他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听, 然后练。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技能传授模式不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的情况, 这就说明体育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 只注重传授是不够的, 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可否认, 技能学习本身是枯燥的, 但它又是体育课程所必须掌握的。问题是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玩, 也不能只注重学而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所以技能教学必须改革。当然, 改变的并不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语言艺术、教师示范、讲解顺序、练习方法等细节问题, 而是整个技能教学的模式需要改变, 从本质改变, 再变形式。

因此, 如何将运动技能与体育游戏有机地联系和整合, 并形成内部渗透、从而获得双赢,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并使之落实于实践。

三、发展对策——可行性

通过研究、观察发现, 低年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 最为强烈的心理欲望就是取胜, 而对于游戏规则的遵守意识是非常薄弱的, 他们会无意识地违反规则, 试图通过变化游戏中所涉及的动作技术去获得胜利。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强烈的渴望胜利的心理, 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下面, 本文将尝试分三个阶段来诠释这种游戏与技能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平衡模式, 以游戏为主线, 贯穿技能教学。

在课前根据所要达到的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设计相应的一种或多种体育游戏, 使其具有针对性。比如, 投沙包技能学习时, 技术关键是通过肩上屈肘、背后过肩、挥臂方向等形成的抛物线。这时候我们可以设计对应游戏为“你的落点, 我的起点”, 即五人一组投沙包接力, 划分好横向区域, 第二个人投的起点就是第一个人投出去的沙包落点, 依次进行, 最后以五人投远的总直线距离决定胜负。

第一阶段, 教师不教投沙包的动作技术, 只是说明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同时做一次完整的投沙包动作示范, 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初步印象, 即刻组织学生分组游戏。这个时候, 学生都不太会“玩”, 投出指定区域等犯规现象普遍, 投沙包这一技能中可能会出现的易犯错误也接踵而至。学生这时候是匆忙地结束了游戏, 对于比赛结果互相都不服气, 也就是这种人人“不服气”、个个“我能行”的心理, 建立了我们进行真正技能学习的引子。

第二阶段, 将学生这种单纯的好强心理升华, 主要通过语言激化。教师设计相应的情境:“同学们, 刚才的游戏X组获胜, 我们要不要再玩一次, 赢过他们啊?”“要, 一定要!”孩子们议论纷纷, 这时候, 教师可引导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X组能胜利吗?我们只要掌握他们胜利的秘诀, 其他组就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越他们对不对?”“对!”孩子们回答一致。然后告诉学生:“因为老师在游戏之前做过一个示范, 很多同学都只看见投得很远, 只有X组的同学注意了老师的动作, 那就是他们为什么投得远的秘诀, 大家想不想马上掌握这个秘诀再一决高下啊?”“想, 要!”孩子们兴奋地高声喊道。这个时候,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这一技能的兴趣, 甚至产生主动学的意识。此时, 教师就可以进行技能的教学了, 孩子们肯定都是专注的,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 就是学会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取胜。当然, 这个阶段的传授要言简意赅、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学生的兴致就被枯燥磨灭了。只需将重点、难点突出, 易犯错误点出, 然后组织大家进行短暂的尝试, 即可开始第二次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意识地运用。第二次的游戏, 我们可以将游戏规则进行变化, 轮流五回计算总距离, 也就是每个人投了五次, 这实际是增加人均练习次数, 但在游戏中进行学生必定每次都是尽力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加以语言提示, 如表扬、鼓励、纠正等, 待游戏结束评价时, 教师可将取胜队伍的成功归结于某些同学技能掌握的正确规范上, 并请之示范;将其他队伍的失败归咎于某些同学某一技术环节动作的不到位或错误上, 也请之示范, 这样无形之中凸显出了技能的正确掌握与动作的正确规范是多么重要, 关键会直接影响游戏的胜负, 学生会进行自我对照和思考。随后, 继续引导学生:“我们失败的队伍服不服气啊?”“不服气。”孩子们永远都会这样回答。“那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只要大家都学会动作了, 都做漂亮了, 就能公平竞争了, 对吗?”“对。”孩子们齐声回答。这时候实则是对大家进行集体纠正、练习巩固, 名则是为了让大家公平竞争。学生必定会努力完善, 目的还是获得游戏胜利。

第三个阶段, 是为了改进技术, 完善技能, 展示动作。游戏前再激励一下, 告诉学生, 我们将在游戏中评选出我们的“制胜小明星”“小精灵”等, 激发游戏的热情、增加技能学习的动力, 这些其实是技能学习中的佼佼者。学生们或为了取胜或为了获得荣誉称号都会自觉地去完成每个技术动作。

四、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初探 篇8

一.会备课

备课既是教学本身的要求, 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 更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实现会备课的目标, 笔者引导学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解读课程标准, 做到提纲挈领。课程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的终极目标,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 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唯其如此, 才能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尺度, 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 把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把精讲与多练、读书与思考、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起来, 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试讲前, 笔者带领学生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版修订稿) , 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等主要内容, 做到胸有课标, 提纲挈领。

<二>熟悉全册教材, 做到总揽全局。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各种有关的材料, 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凭借。教师如果不能“吃透”教材, 上好课是不可能的。为此, 在试讲前, 笔者带领学生首先了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套教材, 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读试讲课文所在的全册教材, 掌握教材的内容、体裁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体会编辑意图, 把握每篇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不通读全册教材, 教学就会出现盲目性, 通读后,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总揽全局。

<三>了解学生, 做到知己知彼。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 也要“备学生”, 即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这一点, 在我们的训练中有一定困难, 但笔者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了解的内容和方式, 为以后的实践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就一篇课文来说, 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情况主要有: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 哪些和学生学过的课文有联系, 哪些和他们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有联系, 哪些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中的哪些表达形式是学生熟悉的, 哪些是他们生疏的, 哪些语言文字是学生容易读懂的, 哪些比较艰深, 是他们难以理解的, 等等。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三味书屋》两篇课文联系紧密, 教学时就需要准确把握, 避免重复。另外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家庭状况,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四>解读文本, 编写教案, 做到“腹中有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文本, 它被认为是与学生、教师并列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之一。文本是教育内容的载体, 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凭借。因此, 备课必须在解读文本上下功夫, 把文本“嚼烂”, “吃”到肚子里, 做到“腹中有本”。为此, 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 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掌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中写到的有关知识, 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旨, 揣摩编辑意图, 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教育意义;把握作者思路, 理清文章结构, ;归纳谴词造句的特点, 谋篇布局的方法;分析课后作业, 确定训练重点和方式。

编写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收尾和总结, 是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法和设计学法等环节的进一步深化, 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写教案, 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 用文字表达出来, 是教师备课劳动的心血结晶。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试讲前必须写出详细的教案, 并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后方可上讲台。为了鼓励学生编写标准化教案, 笔者还举办了优秀教案评比活动, 由校方出资奖励, 效果良好。教案编写完毕, 备课活动基本结束。

二.会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或评委, 系统地述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述说者把备课中平面静态的隐性思维进行显现, 听者对其进行评议, 共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说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因此, 说课具有示范和辐射效应, 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为了实现会说课的目标, 笔者要求学生围绕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主要内容, 在试讲前, 对所讲的课文进行5—6分钟的说明, 下课后,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然后在全班点评交流, 互相学习。通过一学期的训练, 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说课把握准确、内容全面、详略得当、逻辑严密、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等说课的基本要求。

三.会上课

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活动, 它的基本环节是导课、新授、结课。为了实现会上课的目标, 笔者在班上成立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共同备课, 在全班同学面前试讲前, 先在小组内试讲, 小组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等小组成员都满意后, 才能代表小组公开试讲。为了保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 笔者采用了积极互赖的原则, 即小组每个成员的试讲成绩代表小组的成绩, 最后求平均值, 得出小组的平均成绩;而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个人试讲成绩与小组总评成绩按7︰3算出。上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双边活动, 为了上好课, 笔者还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主体性, 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处理好讲与练、读与思的关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处理好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四.会听课和会评课

听课和评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 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会听课是会评课的前提。

从听课的目的划分, 听课可分为检查性听课, 辅导性听课, 观摩性听课, 研究性听课。听课的内容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及课堂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为了实现会听课的目标, 笔者要求学生在掌握听课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听课前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听课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听课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课比赛。

评课是在听课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他评是听课者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了实现会听课的目标, 笔者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课, 每个人的评课成绩代表小组的评课成绩, 而且每个学生一学期评课次数不少于5次, 评课次数多者在期末总评成绩中适当加分, 鼓励学生积极评课。

五.有课程观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例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电视、广播……博物馆、纪念馆……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些物的课程资源固然重要, 但它们都必须通过人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而且学生和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人的课程资源, “能近取譬”的效果会更好。为了实现有课程观的教学目标, 笔者组织学生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第二个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要求学生要尽量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 树立科学、全面的大课程观。

六.有信心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第一次上讲台, 学生都说有压力。事实上,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压力和动力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能够将压力变成动力, 就会产生双倍的动力, 只有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 形成较高的自我评价指数, 才能树立自信心。为了实现让学生有信心的目标, 笔者首先从著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说起, 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合格的教师都有一个磨砺成长的过程, 而且成功的教学本身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的, 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树立起自信的观念;其次, 为同学们播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让学生学习模仿;第三, 上课前, 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试讲, 培养自信心。第四, 评课时要求学生一律上讲台点评, 树立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篇9

在实施单元教学前,教师必须明确1~6年级每学期的重点单元。笔者学校主要依据项目的性质来划分教学单元,学期初就组织教师对任教年级的重点动作技术进行自身的技能实践与掌握,同时结合季节性的特点,考虑优先发展学生的体能还是技能(通常情况下,第一学期的教学单元以发展体能为主,第二学期则以发展技能为主)。

二、分析教材,确定单元课时

综合考虑假期、季节性、学校、社区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排列所选单元的顺序,并确定各单元的课时。一般依据教学单元中的教材容量来确定具体的课时,但还需要考虑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教材的难度、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现实教学条件的限制等适当调整教学单元的课时数。

三、教材组合,注重合理搭配

教材组合需要合理搭配,表1是实心球单元的教材搭配。一是注重身体素质练习的合理搭配,一般把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两个项目进行搭配,以达到全面锻炼身体,有利正常发育的目的,如短跑与跳跃、技巧与接力跑的教材搭配就比较合理。二是注意上下肢协调发展的合理搭配,避免造成身体局部负担过重,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双脚连续跳和投掷垒球、快速跑与投掷实心球的教材搭配比较合理。三是不同运动负荷项目的合理搭配,如长跑与武术、接力游戏与韵律操都是把运动负荷较大与负荷较小的教材搭配在一起,比较合理。

四、年级认领,做到责任到人

学校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编写单元教学计划的任务,责任到人,并利用寒暑假提前备好4个单元计划及配套教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一学期所有的单元计划和教案完成。

五、组内共享,注重二次备课

笔者学校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组内成员共享,教师也可以共用一套计划和教案,但是需要每个人充分借鉴他人在备课中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同时对可以优化的教学环节、预设和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合理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完善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

六、质量监控,实行单元检测

在每个单元最后一个课时安排单元考核,监测学生的体能或技能情况,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体能和技能、习惯、态度等方面的基础和发展状况,从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恰当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便于以后教学的具体实施;同时及时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制订最佳的学习决策,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充满自信地完成学习活动。

七、拓展延伸,设计课外作业

谈小学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技能 篇10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第一, 教师应具备崇高的生活目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一致的作风。第二, 教师必须热爱、信任、了解学生。第三, 教师应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要有渊博的知识。第四, 教师要有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修养。第五, 教师要有高度的语言素养。第六, 教师应擅长某项劳动技能或具有某种爱好。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具备以上几点只是具备了做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做为一名称职的小学教师, 其素质和修养应是多方面和较深入的。除了要深入了解与教育直接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科的知识外, 还要广泛吸取其他知识营养。”

常言道,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倒满学生的一杯水。在当今社会, 仅有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 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的信息量已数倍、数十倍地超过了教学大纲的知识范围。那么教师的优势主要在于教师的智能水平, 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数量。概括起来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有“三桶水”:一是本学科丰富的知识和技法, 运用情报信息, 充实自己和学生的学习;二是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创造方法、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轻而易举地为学生解决难题, 教以使其受益无穷的方法;三是在人格和社会适应性方面, 要能显得高雅和超强, 使学生在敬重和爱戴之中, 自觉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道德教育。

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思维品质:第一, 思维的准确性, 即要合乎逻辑, 正确推导, 取证客观, 不带偏见, 以科学精神为主宰;第二, 思维的敏捷性, 即能敏感于问题的本质并迅捷进行判断推理;第三, 思维的灵活性, 即在思维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而不局限于现有的某种“权威”理论。同时观察思考问题的视角多、方法新, 表现出主动性和灵活性;第四, 具有明显的思维个性, 教师根据自己的经历、阅历、知识技能的丰富程度, 思维经验形成不同于其他人的思维风格, 这些是最宝贵的, 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基础之一。

提高素质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只有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我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当前在国际教育领域中产生了许多改善教师教学的新思想与新方法, 其中包括, 教学模拟、游戏教学、情感教学、愉快教学等, 开拓了培养教师教学技能的新领域, 活跃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思想, 为提高教学技能创造了条件。

(一) 改变教学方法、文化知识传授与学生智能培养并举

在今天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里, 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传授知识是基本任务, 发展智能是主要目的。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 知识是基础, 智能是关键。智能发展了, 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和发展知识。所以智能的培养在小学时期特别重要, 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 但不能代替孩子思考。为了孩子着想, 小学教师要做孩子的指南针, 而不是孩子的拐杖。

(二)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总是把成绩当成衡量学生未来的惟一标准, 但是对于现在及未来来说, 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优异的孩子, 更需要有能力的孩子。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去发现孩子身上除了成绩以外的优点。这样, 你才会发现其实你的学生很不简单。鼓励孩子发扬优点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可以让孩子充满信心, 可以让孩子不再平凡。切记再平凡的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所以老师必须要记得, 再平凡的孩子也有闪光点, 关键是要有人发现。

(三) 不要只注重成绩的优劣, 更要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

老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上, 不要过于注重最后的结果, 不要没有达到期望就觉得学生没有好好学。其实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鼓励, 老师更多的要看到孩子的努力过程, 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都不要否认孩子的努力。这个社会不仅需要一个好学生, 更需要一个好人, 学习成绩只能代表一个人的某一方面, 一个人品德思想好与坏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学习的好与坏。

总之, 一名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技能和技巧, 影响到学生的德、智、体多方面发展。近而也充分证明了老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技能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老师素质提高了,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两大方面论述了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应具备的素质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从而论述了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依存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才。

关键词:教育,小学教师,素质,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验下一篇:健身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