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2024-06-25

公司(精选十篇)

公司 篇1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先要明晰总分公司和母子子公司的特点:

对于母子公司来说,子公司是独立法人实体,以子公司自身的全部财产为限对其经营负债承担责任;在所在国被视为居民纳税人;母公司所在国的税收法规对子公司没有约束力,除非协定另有规定。

而总分公司方面,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与总公司在经济上统一核算,因此其经营活动中的负债由隶属公司负责清偿,即由隶属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分公司在经营中的债务承担责任;在所在国被视为非居民纳税人;其所发生的利润及亏损要与总公司合并计算。

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不同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对子公司和分公司在税收待遇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定,这就为企业或跨国公司设立附属企业的组织形式提供了选择空间。而这也就为企业利用组织形式的筹划,实现税负最小化提供了条件。

而从跨国公司居住国的税收规定上看,对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是分公司的财务处理是不同的,因而要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就必须考虑不同公司形式的好处,以及公司形式相互交织的技巧。

在本文中,我们根据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不同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模型,然后利用模型结合企业不同的经营时期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在不同时期利用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进行筹划,并进行适当的转化,以实现企业税负最小化,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一、模型设立

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设立分公司的所在国被视为非居民纳税人,只需按照收入来源地原则就来自于该国的收入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同时,分公司发生的利润与亏损还要与总公司合并计算,即“合并报表”,也就是在缴纳了分公司所在国税款后,还需就该笔收入和总公司合并在总公司所在国纳税,适用直接抵免进行纳税。因而假设分公司税前税前收益率为Rb,分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b,总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h,经营期限为n年。那么分公司的收入的税后收益率rb为:

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设立国被视为居民纳税人,按照居民税收管辖权就其来自于全球的收入纳税,通常要承担与该国其它公司一样的全面纳税义务。而在子公司将税后收入汇后国内后,要按照间接抵免法和母公司的收入合并纳税。因而假设子公司税前收益率为Rs,子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s,母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p,经营期限为n年。那么子公司的收入的税后收益率rs为:

二、模型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盈利状况不同,选择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会对企业的税负有不同的影响,这样就为我们利用不同企业组织形式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

1. 投资初期的选择

在开办初期,下属企业很有可能发生亏损,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就会有不同的税收负担。那么,到底选择哪种企业组织形式有利,我们运用上面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分析。

当下属企业发生亏损的话,其税前收益率为负,即分公司税前收益率Rb和子公司税前收益率Rs相同,均小于0。为了分析到底哪种组织形式比较有利,我们假设分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b和子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s相同,均为t0;总公司所在地税率tb和母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p相同,均为t。

由于分公司发生亏损可以与总公司合并报表冲减总公司的利润,减少应税所得,少缴所得税,那么对于总公司来说,分公司的亏损可以看作总公司的盈利,总公司可以实现减少税负的目的。而设立子公司由于其是独立法人企业,不能与母公司合并纳税,就不能得到这样一项好处。

那么设立分公司对于总公司的税后收益率为:

这种情况下,rb>0

而设立子公司的话,它的收益率为rs=Rs<0。

即使我们考虑到子公司的亏损可以向后结转,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进行抵扣,但是它的减税的现值也远远低于分公司现期冲减减税的现值,因而还是设立分公司比较有利。

由此,可见在初始时设立期,选择分公司比子公司有利,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分公司可以实现节税的好处。

2. 投资稳定期的选择

投资稳定期,到底选择那种企业组织形式,要考虑不同的情况,再据以选择。

假设总分公司和母子公司的税前收益率均大于0,即可以获得正的税前收益率,分公司税前税前收益率Rb和子公司税前税前收益率Rs相同,均为R;分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b和子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s相同,均为t0;总公司所在地税率th和母公司所在地税率为tp相同,均为t。

下面,我们分别考虑下t大于、等于、小于t0的情况。

我们发现在t=t0和tt0的情况下,二者才不一致。

在t>t0的情况下,分公司在所在地缴纳所得税后,还要利用“直接抵免法”合并到总公司缴纳所得税,由于t>t0,所以分公司所纳的税款小于抵免限额,所以分公司还要按照总公司所适用的税率在总公司所在地补缴税款,然后以税后收益投资。而子公司则是在其所在地缴纳所得税后,进行投资,在n年结束后再将利润分配给母公司时,适用“间接抵免法”按照母公司所适用的税率进行纳税,即将子公司分配给母公司的利润还原为税前所得,然后按照母公司和子公司适用的税率差进行补税。因此,子公司可以获得递延纳税的好处,可以利用税款的时间价值。

因此,当t=t0和tt0的情况,子公司由于可以递延纳税,比分公司有利,因而,应该采用子公司的形式。

3. 对外收购的选择

当一个公司要对外收购企业时,是将收购来的企业作为公司的子公司还是分公司,则需了解被收购公司是否盈利,及被收购企业所在地的所得税税率情况。

如果被收购的企业是亏损的,那么就可以借鉴投资初期的选择的决策,建立分公司利用分公司和总公司合并纳税的特点,用所收购企业的亏损去抵消总公司的盈利,从而实现减少税负,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将被收购公司作为分公司比较合适。

如果被收购企业是盈利的,那么就需要考察被收购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情况。如果被收购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低于收购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则采用子公司可以获得递延纳税的好处,即充分利用货币时间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将被收购企业作为收购企业的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比较合宜。如果被收购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大于或者等于收购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采用子公司和分公司获得的税收收益相同,将被收购企业作为分公司建立总分公司还是作为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效果都一样。

4. 资本投资结构选择

企业的资本是由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构成的。对于债务资本,需要按时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对债务资本支付的利息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仅仅是在获得利息后由债权人缴纳所得税,而且债务资本的本金以及利息费用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到期必须归还,因而对于债权人来说,承担的风险比较小。而权益资本则是在企业盈利后用税后利润发放股息、红利,股东在获得股息、红利后还要缴纳所得税,存在双重纳税的情况,而且权益资本只有在企业盈利之后才发放股息、红利,本金并不到期归还,只是在企业清算后将清算资产分配给股东。

由于分公司要与总公司合并纳税,因而总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就无法利用债务资本节税的好处。而母子公司各为独立法人,独立进行纳税,因而母公司可以利用债权资本进行投资,以利用债权资本节税,同时,还可以避免权益资本投资风险较大的弊端。到底在那种情况下,利用债权资本投资才是最有利的,还需要考察子公司的性质,即是否是全资子公司,以及母子公司适用的税率状况。

在母公司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股权即完全控制子公司时,当二者的税收政策完全相同时,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效应完全相同。债务投资时,子公司利用这部分资产所取得的收益(息税前利润)可分为利息和子公司税前利润,利息收入由母公司负担所得税,子公司税前利润由子公司负担所得税,站在企业集团的角度,应纳税所得额为资产总收益;股权投资时,资产总收益全部由子公司负担所得税,而母公司收到的子公司的股息或红利有免税规定,不需要再纳税,从企业集团来说,应纳税所得额仍为资产总收益,因此两种融资方式下企业缴纳所得税相同。

但是,当母公司税率高于子公司税率时,由于利息收入按母公司税率征收所得税,而股权投资时这部分收入则适用子公司税率,因此股权投资优于债务投资,企业集团税收节约额为利息收入和税率差的乘积;同理,子公司税率高于母公司时,债务投资优于股权投资,债务投资时企业集团税收节约额也为利息收入和税率差的乘积。

这些分析表明,在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的时候,只有当子公司税率高于母公司时,母公司进行债务投资优于股权投资,债务投资时企业集团税收节约额也为利息收入和税率差的乘积。

在母公司没有拥有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时,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的选择则依赖于所拥有的股份份额、利息率、各自的所得税税率、资产收益率等因素。我们设融资总额即公司总资产为B,资产收益率为p,企业所得税税率为t,利息率为c,在债务融资的情况下母公司所拥有的股份份额为M,在权益资本融资的情况下母公司拥有的股份份额为N,其中N>M。在表2的分析中,

其中,Bc(1-M)表示利息支出对子公司剩余股份的“税收挡板”支出,Bc(1-t)(1-M)表示子公司剩余股份所获得的“税收挡板”收益,即母公司由于没有完全控股所导致的税收利益的流失。Bp(1-t)(N-M)表示母公司通过权益资本融资获得的税后收益。本分析表明,当子公司剩余股份所获得的“税收挡板”收益大于母公司通过权益资本融资获得的税后收益时,股权融资方式下的母公司的税后收益就会大于债务融资方式下母公司的税后收益,即前者的税负小于后者,此时应选择股权融资。反之则应选择债务融资。

以上的分析表明,当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想利用债务投资的节税效益时,应该选择母子公司的结构,从而实现节税目的。

5. 企业经营中分立

在我国企业所得税中对高科技企业、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等规定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可以将内部的高科技部门、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独立出来,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从而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于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经济特区的一些企业经营的业务规定有税收优惠待遇,那么这样的话,企业可在这些区域设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由其经营业务,即可享受到税收优惠待遇。

6. 收回投资时的税收筹划

企业收回投资时,处置分支机构的财产和处置子公司的股权,面临的税收会不同,筹划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收回投资时处置财产的收益由哪国征税。

依据前面的分析,转让分支机构财产收益先由东道国征税,同时居住国也把收益并入总公司应税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但允许限额抵免,所以其税负总是大于或等于居住国的税负。

转让股权的收益,在有些情况下,如控股没达到标准或协定没明确规定而东道国采用销售地标准时,东道国不征税,仅由居住国征税,此时税负就为居住国的税负。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设立子公司更为有利。

(2)东道国对转让财产的资本利得的税务处理。

有些国家的资本利得与普通所得一样征税,但有些国家对资本利得有不同的税收待遇,其中对待出售股权的资本利得和对待出售常设机构财产的资本利得也有差别。

此时,分支机构和子公司收回投资时的实际税负就会不同。

(3)转让股权和出售常设机构所需要交纳的其他税可能不同。

转让股权可能要缴纳证券交易税、印花税,出售常设机构所面临的主要是印花税、不动产转移税,进行税收筹划时应考虑其在东道国面临哪些税种,负担为多重。

综上而言,在制定公司战略组织形式时,根据相应国家或者地区税法,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以实现税负最小化的目标。

三、小结

公司 篇2

【摘要】 公司捐赠行为在公司产生之初,是属于公司权利能力范围之外的范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兴起,公司捐赠行为大量涌现,法律也逐渐将其纳入到立法和司法规制中。我国公司法正处在完善与发展阶段,对公司制度的设计应当力求精细化,所以对于公司捐赠也应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做出更详尽的规定。本文主要从公司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公司捐赠的理论基础和法律规制进行论述,通过分析企业公益捐赠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公司公益捐赠现状,探寻在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中国公司公益捐赠的法律途径。公司的公益捐赠只有在法律的合理规制下才能健康发展,公司公益捐赠的具体制度设计要体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主要表现为公益捐赠的认定、捐赠决策权的归属、捐赠数额的确定以及对股东权利的救济,在公益捐赠中实现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法律规制的目的既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又能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本文从公司自治的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在公司章程中规定捐赠的决策者、捐赠的数额和捐赠的对象等问题提出建议。从公司社会责任入手,通过介绍有关公司慈善捐赠的基础理论,就我国现行公司慈善捐赠...更多还原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rporations’histories activities to donate was outside the scope of the legal perspective.However, as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corporation don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Law in China is in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stage, the design of company system should seek to fine.So the company should also be donated on the basis of theory, according to its cha...更多还原

【关键词】 公司捐赠; 公司权利能力; 公司社会责任; 公司法; 【Key words】 Corporation donation; Corporation purposes and powers;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rectors’ duty; Corporation Law;

【索购硕士论文全文】Q联系Q:138113721 139938848 即付即发

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7-9 公司公益捐赠的基本理论 9-13

1.1 公司捐赠的含义 9-10

1.2 公司捐赠的分类 10-11

1.3 公司公益捐赠的认定 11-12

1.4 公司公益捐赠的理论基础 12-13 2 公司公益捐赠中的利益冲突 13-17

2.1 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的冲突 14-15

2.2 股东利益与董事利益的冲突 15-16

2.3 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 16

2.4 公司利益与政府利益的冲突 16-17 3 公司公益捐赠的具体问题 17-24

3.1 捐赠决策权限的归属 17-19

3.2 捐赠对象的限制 19-20

3.3 捐赠形式和捐赠数额的确定 20-21

3.4 股东权益的救济 21-23

3.5 捐赠的监督机制 23

3.6 捐赠的激励机制 23-24 我国现行法对公司公益捐赠的现状、问题与立法完善 24-30

4.1 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24-26

4.1.1 调整公司公益捐赠的法律 24-25

4.1.2 相关税收法律、法规 25-26

4.1.3 行政法规规章与地方法规规章 26

4.2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存在的问题 26-29

4.2.1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立法滞后 26-27

4.2.2 公司公益捐赠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27-28

4.2.3 公司公益捐赠配套法律不健全 28-29

4.3 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 29-30

4.3.1 对公益事业立法的建议 29-30

4.3.2 对现行《公司法》的修改建议 30 5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的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0-39

5.1 公司公益捐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30-31

5.2 公司公益捐赠制度的模式构建 31-39

5.2.1 公司章程完善 31-32

5.2.2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发展 32-34

5.2.3 健全公益组织 34-35

5.2.4 激励机制建立 35-37

5.2.5 公益捐赠问责机制建立 37

5.2.6 捐赠机构绩效透明 37-38

没顶公司《没顶公司》 篇3

2012年11月17日~2013年1月3日

展览地点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在10月7日“未来的节日”的讨论会上,理论家格罗伊斯用一个很游戏的观点去回应一个关于到底还要不要艺术机构的问题:先要有机构,才能反对它;先要有美术馆,才能反对它;反对,反对得精彩,以便最后被美术馆收藏;故意躲猫猫,不让它来规训,以便最终更显赫地回到它里面,像杜尚和博伊斯的东西那样,回去,且复仇般堂皇地。在场的艺术家们听了,就有不爽的,说:这是和稀泥!先给自己找个机构来反,反着机构,来露自己的肌肉?格罗伊斯这样说,真的不装逼吗?机构之事,体制之事,辩证而纠结。到底是反,还是不反?不反,能行口马?敢不反吗?但反着来玩游戏,我们好意思?

这不,就有人来玩了!没顶公司进驻(不是占领,而是进驻)民生美术馆了!原来也不是天大的事嘛!我们时代的各种进驻里,发廊妹进场,贪官开始收贿赂,悲壮和亵渎得多,但他们都不张扬的!但是,名分上讲,没顶进驻民生美术馆,说起来,应该是够乱伦的了:创作公司将一个美术馆揣进了腰包!你去美术馆,却撞见里面是某家公司在做创作、买卖和管理,以及数钱,还有,抽烟(如今,没有地方可以合法地抽了,除了在美术馆和没顶的社会装置里,里面有保安,让你真的能抽)。

没顶进驻民生美术馆,是副省长搞定了他的小三呢,还是倒过来?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发生如此的霸占和不伦之后,艺术家、艺术机构与美术馆之间,应该产生或发生了新的“关系”?

是不是,没顶公司将民生美术馆弄成了一个温州洗头房:进驻,在透明玻璃后面展示艺术日常工作内容,让做艺术,像发廊妹在玻璃门面织毛衣和弄十字绣那样,发生在路上眼前?发廊妹要展示她的肉体,没顶公司要展示自己劳动中的艺术肌肉,那美术馆在这中间还混个什么混呢?

我看,没顶的进驻,是将民生美术馆变成了手提:借它的空间一个月,然后将没顶公司做成一个他们自称的“社会装置”:装置吞下了美术馆。时下很多人想玩这个。社会装置是一种什么样的玩具呢?玩得它更厚黑,使它通吃,将美术馆变成一个小抽屉?民生美术馆这两天被“包”了吗?

小抽屉里也有黑洞。格罗伊斯论断:世界一历史终结于美术馆。他没说美术馆收管了世界一历史之后,还有什么下文。德勒兹却来说了=人的成为,就是在黑洞的悬崖口上拼命要爬出来,培根画的,就是人的这个状态。民生美术馆让没顶公司来进驻,是托塔李天王变成庙,来捕捉刊V悟空?美术馆是个百变王,没顶用社会装置,来借力于它,谁捕捉谁,还不好说?

没顶进驻民生,是要演示:美术馆不光可以手提,还可以“点击”?美术馆在未来将是一个收藏库(已有曲目库),加上理论家和批评家和观众的吐槽,只是“中国好声音”的评委阵容了?它变形,潜伏,—次次出柜?它只是鼠标位置了?

公司 篇4

一、公司高管的概念及特征

公司高管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简称,是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产物。《公司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这里的“其他人员”可以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CLO(首席法务官)等由公司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设立的高层管理职位。

二、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

顾名思义,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即公司高管在法律的规定下,应当做的和不应当做的事情,也就是作为和不作为的义务。《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从该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司法》原则性的指出公司高管应尽的法律义务主要有以下三点:忠实义务、勤勉义务和善管义务。

忠实义务,主要是为了克服高级管理人员的贪婪和自私行为。我国《公司法》除了对忠实义务进行原则性阐述,还在第一百四十九条列举了竞业禁止和禁止自我交易、关联交易等七种具体行为,公司高管不得违反该规定,否则其所得收入则归为公司所有。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勤勉义务源于英文中的“duty of care”。在我国《公司法》中,并没有对勤勉义务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但我们一般认为,勤勉义务是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遵守诚信原则,以一个合理的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下应表现的谨慎、勤勉和技能,为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善管义务,是指公司高管的善良管理人应尽的义务。高管对于公司并不具有所有权,甚至不具有控制权,但是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高应像普通谨慎人在相似情况下给予合理的注意一样,谨慎尽力地管理公司事务。

三、公司高管与公司的关系

通过公司法对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做出规定这一点来看,公司高管虽然是公司的员工,但是却不同于一般的员工。这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相对一般员工而言,公司高管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结合更为紧密;2.公司高管对公司和一般员工具有主导性的特点。一般员工对高管和公司具有从属性的特点。因此,公司高管与公司的关系具有劳动合同的性质,但是不能用劳动关系来完全概括。

现在学界通说认为,公司高管与公司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委托-代理是在特定环境中的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关系,在组织中以管理和被管理的形式存在。在公司的治理中,公司高管作为公司董事会的代理人,应当受到董事会的管理,以及监事会的监督;公司作为委托法人,也应当尽到管理监督的义务。因此,公司法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对公司高管的义务进行了规定。但是,公司高管作为代理人,他们的效益函数同委托人的是不同的;再者,公司高管在长期对于公司管理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私人信息,这些对于董事会来说,不易得知。所以,长此以往,造成权力逐渐流向公司高管,从而产生了很多公司治理上的问题。

公司高管能否正确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完成管理人的权利范围内应尽的职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管自身的道德约束力。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高管违反法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没收违规所得、承担赔偿责任以及应诉。从大多数对公司高管进行诉讼的案件中,可以分析出,诉讼的救济途径已经变相成为公司内部经营斗争的一种手段。因为,对于大型的上市公司来说,一旦公司的高管卷入诉讼的纷争,该公司股票价格必定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况且,公司高管为了自己在管理业界的名声,在诉讼之前也会同利益冲突的另一方达成妥协。由此看来,股东和高管都会尽量避免诉讼这条途径,除非是在极端必要的情况下。这样,就还剩下没收违规所得和承担赔偿的法律责任。这两种责任都是从财产上对高管进行处罚,并没有上升到人身自由的程度,所以,约束力并不足够。很多公司高管在衡量了法律后果、行为风险和既得利益之后,往往就会受到自己私欲的指使,做出一些不利于公司的决策。因此,根据分析,法律义务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力,它并不能使公司与高管的关系走向正轨。

那么,我们应当通过何种手段来纠正这偏离预设轨道的关系呢?

有人会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加重刑罚这种强制性措施,肯定会有积极地作用。然而,在笔者看来,从加重违反法律义务的法律责任来纠正这种关系是不可行的。因为,公司高管即便因一己私欲,做了有损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事,从本质上来看,是对公司法人财产的侵犯,没有涉及公民的人身以及自由,所以其本身的主观恶意相对来说并不大,当然,国有投资的公司和集体所有制的公司除外。如果加重法律责任,从法理的角度来看,并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相当性以及正当性。即便是加重了法律责任,那么该如何量化责任的大小进行惩处,这又是一个需要考究的事情。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公司高管制度的进一步建设。

难道除了利用法律来纠正这种关系,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公司高管与公司关系偏离的原因在于,高管想要的无非就是更多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激励政策,将高管的个人报酬同公司的利润或者是公司的绩效捆绑在一起,通过各种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若干方式,比如奖金、绩效、期权或着是其他的一些非货币的形式。这样,高管人员自身就会有一种动力,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公司进行管制,创造效益。

其次,我们应当加强我国公司高管领域信用制度的建立。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处于一种低水准的状态。如果在公司高管的领域,利用现代电子化信息的普遍存在,建立起一种信息化的信用体系,在该体系中,对高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评测,实时更新,所有进入该体系的人都可以查看任何一个高管的信息以及评测情况。笔者认为这种体系应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小范围公开性,高管不可控性以及强制性。“小范围公开性”是指该体系只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以及高管开放,其他的人无法接触、进入,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匿名的形式;“高管不可控性”是说该体系由监事会或者股东会控制,高管在其中只是一个被评测的对象,不具有修改的主观能动性;“强制性”表明该体系是高管这个领域的行业准入,即担任高管的人员必须进入该信用体系。并且,为了加强这种体系的可信度或者说是降低信赖该体系的人的风险,保险公司应当加入进来,对公司高管进行担保。设置不同的所配比率,对公司高管在管理过程中出问题的公司进行理赔。利用这样一种体系,首先对高管自身具有一种约束力,其次加强了董事和监事对于高管的监督和控制,将高管的权力进行分散,以达约束高管的目的。

最后,经营判断原则应当被广泛运用在决策做出之前。运用该原则的前提建立在上述的信用体系上的。笔者认为该信用体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专职运用经营判断原则的管理团队。这种团队旨在为某家公司的某一次经营决策做出之前提供意见,以便董事会的决议以及评测该公司高管的决策是否有违背规章或者法律的规定。他们并不属于一家特定的公司,而是以一种类似于提供管理服务的机构存在。当然,对于此种机构,法律应当进行限制性规定,禁止其进行不利于客户的活动,比如说泄露秘密。

四、总结

在今天,公司高管利用自己逐渐扩张的权利进行舞弊,已经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了。我们不能说要百分之百杜绝此类现象的发展,但是应该尽量减少它。首先就应从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入手,详尽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使之无机可乘,从根本上减少其可能性。其次,再从高管的身份特征上找到一些其他补充措施,对其进行激励或者监督。总之,加强监督、弱化权力,才是归正公司高管与公司关系的良药。

摘要:公司高管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普通员工,是一种劳动合同的关系。学界通说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但是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公司高管的权利范围也逐渐扩大,如何限制高管的权利成为难题。文章从公司高管的法律义务出发,探讨公司高管与公司的关系,并对于如何限制高管的权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公司高管,公司,关系,法律义务

参考文献

[1]杜军.公司经理权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施天涛.商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199-242.

[3]何尧德.现代公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以股东和经营管理者为重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王晓燕.公司常见纠纷防范与处理法律实务应用全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116-120.

[5]王国成.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家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125-148.

[6]贺媛媛.公司高管勤勉义务研究[D].中国知网学位论文.

[7]卢锋奇.公司高管勤勉义务及我国实践中若干的问题讨论[J].法制与社会,2013,(5):206,213.

某公司公司章程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XX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的组织和行为,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制订本章程。

第二条 公司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有关规定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系XX集团XX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并在XX省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注册登记号为:320300000xxxxxx。

11月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xx号文批准,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00万股,并于月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第三条 公司注册名称:XX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xxxx

第四条 公司住所:XX区XX路1号。

邮政编码:xxx

第五条 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1312万元。

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增加或减少公司注册资本的决议时,应就公司注册资本额的变更事项作出相应的公司章程修改决议,并授权董事会具体办理公司注册资本的变更登记手续。

第六条 公司为永久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

第七条 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第八条 公司全部资产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九条 本公司章程自生效之日起,即成为规范公司的组织与行为、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依据本章程,股东可以起诉股东,股东可以起诉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股东可以起诉公司,公司可以起诉股东、董事、监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第十条 依照《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职工可依法组织工会开展工会活动。公司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在公司中设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工会活动、党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一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十二条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第十三条 公司依法设立分公司、子公司,领取营业执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公司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权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监事会会议记录、财务会计报告等重要文件置备于公司,并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保存期限内,妥善保管相关文件。

第十五条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由此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六条 本章程所称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负责人。

第二章 经营宗旨和范围

第十七条 公司的经营宗旨:立足长远发展,在应尽社会责任的同时,力争股东利益最大化。

第十八条 经依法登记,公司的经营范围:杀虫剂原药及剂型、杀菌剂原药及剂型、除草剂原药及剂型、化工产品(其中:危险化学品按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经营)生产、销售、出口。进口商品:本公司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及零配件、农膜、氧气销售。农药、化工产品生产技术转让。

(公司的具体经营范围以工商登记机构的核准内容为准)

第三章 股 份

第一节 股份发行

第十九条 公司的股份采取股票的形式。

第二十条 公司股份的发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种类的每一股份应当具有同等权利。

同次发行的同种类股票,每股的发行条件和价格应当相同;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所认购的股份,每股应当支付相同价额。

第二十一条 公司发行的股票,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公司发行的股份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集中存管。

第二十二条 公司发起人名称、认购的股份数、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间:

...

第二十三条 公司股份总数为21312万股。

第二十四条 公司或公司的子公司(包括公司的附属企业)不得以赠与、垫资、担保、补偿或贷款等形式,对购买或者拟购买公司股份的人提供任何资助。

第二节 股份增减和回购

第二十五条 公司根据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经股东大会分别作出决议,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增加资本:

(一)公开发行股份;

(二)非公开发行股份;

(三)向现有股东派送红股;

(四)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六条 公司可以减少注册资本。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应当按照《公司法》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和本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七条 公司在下列情况下,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本章程的规定,收购本公司的股份:

(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二)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

(三)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

(四)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除上述情形外,公司不进行买卖本公司股份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 公司收购本公司股份,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之一进行:

(一)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方式;

股份公司·上市公司 篇6

通过发行股票及其他证券,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经营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制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后半期广泛流行于世界资本主义各国。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征:①股份公司的资本不是由一人独自出资形成的,而是划分为若干个股份,由许多人共同出资认股组成的;②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不属于一个入,而是属于所有出资认购公司股份的人。

股份公司的这两个特征,使它具备了其他形式的企业组织所没有的优势:①股份公司可以迅速地实现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由出资人认股,出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能力认购一股或若干股。这样,较大的投资额化整为零,使更多的人有能力投资,大大加快了投资速度。②股份公司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对企业组织形式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对企业组织形式有较高要求,而股份公司则能够满足这些要求,这是因为,股份公司通过招股集资的方法能够集中巨额资本,满足大生产对资本的需求;同时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属于所有的股东,设置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各种管理机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因此股份公司成为现代经济中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在每一营业年度结束之后,股份公司都要进行盈利分配。公司盈利是指公司所得收入与所花费用的差额。就股份公司而言,其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营业性盈利收入;②非营业性盈利收入,它包括:超过票面金额发行股票所得的收入;由于资产估价增值所获得的收入;出售资产获得的溢价收入以及馈赠收入等。

股份公司的盈利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进行分配。首先应从公司盈利中提取一部分公积金。公积金主要用于弥补公司意外亏损,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巩固公司财政基础。公积金又可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法定公积金是根据法律规定而强制提取的公積金,各国对法定公积金的提取比例都有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无权予以变更。任意公积金是指除法定公积金外,由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大会决定而提取的公积金,是公司为应付以后的不时之需而准备的,如用于维持亏损年度的股息水平等,它的提取比例由公司在公司章程中自行规定。公积金提取之后,剩下的盈利部分则用于支付债权入的利息和股东的股利,由于公司对债权人必须按期定额支付利息,因此这部分提取比例由利息率决定,比较固定。在公司盈利中用于支付股东股利的部分则不固定,它是由公司盈利总额及上述扣除款项的多少决定的,盈利多,股利就可多分,否则就会减少,有时甚至没有。

股份公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无限公司 简单地说,无限公司就是全体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的公司。所谓连带无限责任包括两层含义:①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就是指股东要以自己的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责。当公司资不抵债时,不管股东出资多少,都要拿出自己的全部资产去抵债。②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责任。即全体股东共同对公司债务负责,且每一个股东都承担全部债务的责任,在公司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要求股东偿债,他既可要求全体股东共同偿债,也可只对其中一个股东提出偿债要求,股东不得拒绝,当一个股东偿还了公司的全部债务后,其他股东就可解除债务。除此之外,连带责任还包括:股东对其加入公司前公司听发生的债务也要负责;在退股登记后,股东对退股时公司所发生的债务在退股后二年内仍负有连带责任,在公司解散后的3年至5年内,股东对公司债务仍负有偿还责任。

无限公司的股东至少要有两个,公司资本是在股东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出资形成的。在这里,人身信任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非至亲好友难以成为公司股东。因此,人们也称无限责任公司为“人合公司”。由于公司股东对债务负无限责任,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公司信誉较高。同时公司组建简单,只要两个股东相互信任就可组成公司,免去了繁杂的法律登记手续,而对股东来说,则无需向公众公开业务内幕,保密性强,有利于竞争。但是,无限责任公司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股东要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因此,投资风险太大。股东也不能自由转让股份,要转让股份,必须得到全体股东的同意,这无疑加大了公司集资的难度。

有限公司指股东仅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责。许多国家公司法对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都有严格规定,如英、法等国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应在2~50人之间,如果超过50人,必须向法院申请特许或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有限公司的资本并不必分为等额股份,也不公开发行股票,股东持有的公司股票可以在公司内部股东之间自由转让,若向公司以外的人转让,须经过公司股东的同意。由于股东少,因此公司设立手续非常简便,而且公司也无须向社会公开公司营业状况,增强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两合公司即公司是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在公司股东中,既有无限责任股东,又有有限责任股东。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连带无限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仅以其出资额为限。由于公司股东的责任不同,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无限责任股东在公司中享有控制权,管理公司的业务活动;而有限责任股东不能管理公司业务,也不能对外代表公司,若要转让股份,还必须得到半数以上无限责任股东的同意。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西方国家最主要的一种公司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有以下特征:①是独立的经济法人。②股东人数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如法国规定,股东人数最少为7人;③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其限度是股东应交付的股金额,④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的股份,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办法筹集资金,任何人在缴纳了股款之后,都可以成为公司股东,没有资格限制;⑤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⑥帐目须向社会公开,以便于投资人了解公司情况,进行选择;⑦公司设立和解散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手续复杂。由此可以看出,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一个人能否成为公司股东决定于他是否缴纳了股款、购买了股票,而不取决于他与其他股东的人身关系。因此,股份有限公司能够迅速、广泛、大量地集中资金。虽然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的资本也都划分为股份,但这些公司并不公开发行股票,股份也不能自由转让,证券市场上发行和流通的股票都由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因此,狭义地讲,股份公司指的就是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是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的公司。其中有限责任部分的资本划分为若干等份,由各有限责任股东认缴,这是与两合公司的区别所在。股份两合公司具有以下特点:①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负有连带清偿责任;有限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责。②有限责任股东必须得到超过半数的无限责任股东的许可,才能将其全部或部分股份转让给他人。③有限责任股东一般不能代表公司执行业务以及对外代表公司。

上市公司

是指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企业申请股票上市的条件有:①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公开发行;②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③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④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⑤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⑥公司在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⑦符合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暂停股票上市的法定情形有:①公司因股本总额、股权分布等发生变化而不再具备上市条件;②公司不按规定公布其财务状况,或者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③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④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

上市的优势有:①得到资金;②公司所有者把公司一部分股票卖给大众,相当于找大众来和自己一起承担风险;③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④不必再靠银行贷款;⑤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强大众对公司的信心;⑥提高公司知名度。

公司名称中“公司”的翻译探讨 篇7

各国的公司法对公司的名称都有所规定。如规定:公司名称中应标明其种类, 即标明其系无限公司、两和公司、股份两和公司、有限公司。不得只标明公司。但是现实情况是, 由于标准难于统一, 立法的不健全等原因, 使我们很难单单从公司的名称上判别其种类。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应将关于中国公司名称英译问题纳入公司法和相关企业法律法规。本文中笔者通过再议公司名称中“公司”一词的翻译问题, 讨论了公司名称的翻译问题。

杨全红老师在《公司名称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专有公司名称中, “公司”也决非只有company与corporation。宋雷老师在《也谈“公司”一词的翻译》一文中建议:公司名称英译时采用美国的习惯, 将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译为corporation, Co., Ltd. (有限公司) 或Co., Inc. (股份有限公司) 等, 而将不具法人资格的公司译为company。汪宝荣老师在《浅析区别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英译》一文中建议: (1) 对我国公司法确认的有限责任公司均统一采用“…Co., Ltd”或“…Ltd.”的表示法译出; (2) 借用英国的习惯做法, 对我国公司法所称的股份有限公司, 均统一采用“…PLC”或“…plc”译出。PLC为public limited company之略; (3) 原则上不提倡采用Inc.或Corp.这两种美国式表示法来译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

由此可见, 众多学者在公司名称的英译这一问题上也是各有见解。笔者认为先了解“公司”一词的内涵是关键。

2 “公司”及其对应的英译词

2.1 汉语“公司”的内涵

《辞海》对“公司”的解释为:公司, 企业组织形式之一。由两个以上的企业或个人集资并根据国家法令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第一章总则中就明确指出: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同时在中国很多自办企业也自命为“公司”。他们一般是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 不能命名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可见, “公司”最初是指为了某种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团体,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数情况下指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团体, 并有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种类之分。笔者认为狭义的“公司”是指公司法中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广义上的“公司”指一切以“公司”命名的企业、社团、组织。

2.2 英语中“公司”的对应词的内涵

(1) COMPANY:

根据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VolumeIII, 《英汉辞海》、《英汉经济贸易词典》和《元照英美法词典》中对company一词的释义可知company源于古法语, 意思是“与另一个人分食面包的人”。其拉丁语词根还有跟随、相伴的意义。这些可以使人联想到以食物为目的, 以某人为中心而组成的一个社团或组织。后来在中世纪发展为指有特许资格的商业组织, 直至指经营工商业企业的公司。现在, company所指的公司为:①具有法人地位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股份公司;②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法企业, 如私人公司;③不能单独用来表示“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为company of limited liability。

(2) CORPORATION:

根据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VolumeIII (Clarendon Press, Oxford.1989) , 《英汉辞海》、《英汉经济贸易词典》和《元照英美法词典》中对corporation一词的释义可知corporation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或股份有限公司。

(3) 其他可以在公司名称中译为“公司”的词还有:

line, agency, store, associate, association, system, office, service, service company, public service company, public service corporation。这些词中line、store可以标明公司的业务范围;agency能指出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性质;associate/association一般是不享有法人地位, 为某一共同目的成立的社团, 其成员为合伙或联盟性质;system可用于指从事新闻、通信等工业的组织;office本意是指某一企业或组织的办公地点, 进而转指该企业或组织;service服务, 用于公司名称应是 service company的省略形式, 指出企业从事的行业。

3 结语

这样来分析, 公司名称的翻译也就并不显得那么复杂混乱了。以下是笔者就公司名称英译的一些建议。根据我国公司法和相关企业法律法规, 按种类把我国境内以“……公司”命名的企业划分为以下几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规定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规定的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 (3)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织。

相应的英译名称中应以下列词来标明公司种类:① Co., Ltd. 。在含有line, agency等词的名称中, 在其后直接加Ltd.[limited a③ (投资者负) 有限责任的 用于法人企业名称之后, 表明企业投资者仅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负责的地位, 一般使用缩写Ltd.。 (元照英美法词典) .], 建议不把表示公司住所的office, house用于公司名称翻译中;② Co., Inc./Corporation/Corp.③Company/Co.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建议, 不甚成熟, 有待商榷, 希望得到对此有资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各界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正, 使我国公司法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又有中国特色。期望笔者在这里的建议能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企业法律法规有所启示, 为中国公司、企业能更好地为世界所了解、融入世界、甚至成为全球经济的先导尽微薄之力。

摘要:很多学者都曾就“公司”的英译问题相继著文, 呼吁实现公司译名的规范化, 但目前“公司”的翻译仍混乱不清。从“公司”的内涵着手, 通过分析可以在公司名称翻译中表示“公司”之义的对应英文词, 对公司名称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公司的英译名称得以规范, 真正实现公司英译名称的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关键词:公司,公司名称,种类,英译

参考文献

[1]J.A.SI MPSONand E.S.C.WEI N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nd Edition VolumeⅢ, Clarendon Press.Oxford, 1989.

[2]胡仲胤.“公司”的几种常见英译法[J].中国翻译, 1993, (1) .

[3]刘季春.“公司”的英译亟待规范[J].上海科技翻译, 1997, (1) .

[4]宋雷.也谈“公司”一词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4, (5) .

[5]汪宝荣.浅析区别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英译[J].中国翻译, 1997, (4) .

[6]杨建生.“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2) .

初创型公司怎样制定公司战略 篇8

一、初创型公司的战略制定

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可以很好的明确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从而决定企业能够选择做什么;通过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可以很好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从而决定企业能够做什么。常用的分析方法有SWOT分析法。通过这些分析, 我们能针对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出不同的对策。

2. 明确使命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方向错了, 越是努力, 离目标就越远。企业使命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企业使命一般包括企业目的、企业定位、企业理念、公众形象、利益群体。通过建立企业使命, 树立企业的经营理念, 明确企业的方针政策。

3. 目标决断

建立自己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创业公司制定长期目标时, 不能过长, 一般三至五年, 短期目标控制在一年以内。长期目标的达成, 往往也要看短期目标的执行情况, 企业可以通过检核短期目标的执行结果, 来调整和修正长期目标。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总体思路是一年微调, 两年中调, 五年大调。频繁地调整目标也对公司有较大影响, 甚至错失机会。

4. 评价论证

在初期, 企业可以在若干可行性方案中结合自己选择与自身特点相符的战略方案, 也可以对多种方案进行组合, 选择更优的方案, 并且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来确认这些目标是否符合企业, 一般企业的长期目标可能是有以盈利为目标的盈利性企业, 或者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占有率企业, 或者以科技创新的行业技术领先企业。企业目标不同, 制定的战略也不同。

二、初创型公司的战略选择

无论公司大小, 制定好企业的目标和战略都是公司的重要大事。在制定公司竞争战略前, 必须清楚企业总纲, 它包含了企业战略决策的一系列最基本的要素。在一段时期内公司要清楚自己的方向, 到底是采用稳定型战略还是增长型战略, 或者是紧缩型战略。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产品经营, 实现市场占有率及利润最大化。竞争战略一般包含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对于创业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以下竞争战略中进行选择或者组合。

1. 寻找空白, 快速布局

初创型公司在起步阶段往往业务简单, 人员组织及部门结构也简单, 公司流程不像大公司那么复杂, 有各种繁琐的审批流程。创业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要善于寻找空白市场, 然后快速进行市场布局, 赶在竞争对手前面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创业公司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一定要快, 看准机会后一定要果断, 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意味着自杀。如果在布局当中发现问题, 无法经营下去, 也可以迅速撤退, 快速布局到其他市场中, 这是充分利用了初创型公司规模小, 公司执行灵活的特点。

2. 细分市场, 集中经营

创业公司刚起步, 公司规模小, 资源有限, 不能像大公司一样搞多元化。此时可以尽量缩小经营范围, 细分市场, 集中精力, 求精求专。比如做百货时尽量只做某一类产品, 如只做化妆品, 或只销售鞋袜。只有这样, 公司的人员效率才高。尽量经营生产自己熟悉的产品, 降低风险。不要涉猎自己不了解的产品及行业, 这样会分散公司注意力, 增加公司运作难度。

3. 特色服务, 树立口碑

创业公司初期业务不复杂。规模效应还不大, 也不能像大公司一样吸引很多客户。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更近, 更方便建立好客户关系。创业公司可以通过维护好现有客户, 树立口碑, 吸引更多的顾客, 通过推出更多的服务内容来满足顾客。比如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这些产品非标准产品, 都是一些半成品, 可以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加工成顾客需要的特制商品。而大公司为了规模效应, 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满足顾客。

4. 相互合作, 共同发展

初创型公司规模都不大, 如果一上来就把同行当做自己的竞争对象, 在经营过程中时时针对同行做出经营策略, 往往会遭到同行的排斥, 甚至会招到同行绞杀,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篱笆三个桩”。红花还要绿叶衬托, 初创型公司可以和同行业的一些公司进行合作, 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其他公司, 其他公司也可以通过它的资源帮助自己。这样取长补短, 相互帮助, 共同发展, 往往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 降低创业失败的概率。

5. 优化流程, 精益求精

初创型公司由于人员结构简单, 在公司流程上一定要简便, 可以进行快速响应, 并且这些流程不能有明显漏洞, 不然有失监管, 滋生腐败。企业对当前的生产经营操作进行详细分析, 然后取消不增加价值的操作, 消除耽搁, 简化过程, 精益求精, 降低复杂性, 提高效率。除去供应链中不必要的环节。发挥各项环节中优势, 去除每个环节的多余成分。

6. 业务承包, 纵向发展

大公司规模大, 很多业务都是规模效应, 但大公司也有一些业务是自己的薄弱环节, 公司如果要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可能得不偿失。所以有些大公司会把自己的部分业务承包出去, 如果初创型公司能和这些大公司合作发展, 承包大公司的一些业务, 那就能通过大公司的不停发展, 自己的业务也会不断扩大增长, 而且风险较低。

7. 科技创新, 技术领先

这是属于差异化的一种战略。创业公司一般在初期很难与大公司抗衡, 但可以通过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或发明, 来争取产品的技术领先, 公司要拿出人力和财力来支持产品的研发, 使产品在市场上保持核心竞争力。同时别的公司也会生产研发同类产品, 当看到有同类产品出现时, 一定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换代, 保持技术领先, 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 使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的脑海中一直保持较好的印象, 从而提高顾客的黏度。同时公司在发展自己的技术时, 需要技术的保密, 一旦技术泄露, 公司将无法保持技术优势, 公司必须快速反应, 争取在短时间内替换掉现有技术, 创造新的产品, 保持行业技术领先。未来社会, 将是科学技术飞跃的时代, 保持技术领先, 就保持了市场占有率。

三、初创型公司的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 是战略实施结果基本符合预期计划的必要手段。它是企业根据战略决策的目标标准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的控制。战略控制需要评价企业的效益、分析实际效益与计划效益的差距, 提出改进措施。而有效的战略控制, 首先需要分析战略是否按照原计划在进行, 然后还需要分析战略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一切都是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进行, 而不能等到战略实施完毕后才进行。战略控制依赖于各种控制的可行性, 企业要考虑控制的可行性, 最难控制的情况是企业对预期的具体活动不了解, 对重要的成果领域也不能做出很好的评价。所以企业要从控制方式的选择和知识的丰富与贫乏的维度来具体分析, 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控制。

摘要:初创型公司刚刚起步, 也需要制定公司战略, 如果战略目标选择正确, 往往能在市场中快速成长;如果战略目标错误, 容易导致公司人员效率低下, 公司业务发展缓慢, 甚至倒闭。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好的公司战略, 就需要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然后再根据公司特点制定满足公司需要的战略。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目标,战略制定,竞争,初创型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松先, 任真礼, 姜先华.企业战略管理实用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商迎秋.企业战略风险识别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2011 (1) :69-73.

[3]张远堂.公司并购实务操作[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4]彭娟.战略财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公司 篇9

上市公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体, 在证券市场中居于核心地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 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管理层混乱、会计信息造假、治理结构失衡等原因, 使得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这不但给企业股东、员工及其债权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给整个国家造成了高昂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因此, 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目前国内对公司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困境的预警模型、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之后如何恢复这一问题关注较少。困境恢复是系统地研究财务困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成果不仅提供公司走出困境的理论指导, 也使对财务困境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从已有的困境恢复文献来看, 有学者从困境公司恢复的具体特征来研究困境公司恢复, 比如Casey等 (1986) 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前景和自有资产水平对困境公司恢复有显著性的判别作用;Paint等 (1991) 表明成功恢复的公司与它的资产规模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关系, 即公司规模较小有利于公司的困境恢复。有学者从公司的反转策略角度来研究困境公司恢复, 比如Sudarsanam等 (2001) 通过比较恢复公司与未恢复公司差异, 发现那些摆脱困境的公司倾向于采取以增长为主以及市场导向的公司战略;Lasfer等 (2010) 研究英国市场时发现, 困境恢复的公司倾向于在恢复过程中限制现金流出以节省开支, 比如减少股利的发放等。由于公司治理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 学者们对困境公司恢复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展开的, 比如Jensen、Warner (1988) , Arogyaswamy等 (1995) 研究认为更换高管人员有助于公司困境恢复;Hermalin和Weisbach (1988) 实证表明当董事会成员中的外部董事占主导地位时, 公司重组时能发挥较好的作用;Parker等 (2002) 认为, 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 困境时更容易存活;赵丽琼等 (2008) 研究也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公司摘帽可能性越大;Hotchkiss等 (2011) 研究表明, 有私募股权投资背景的困境公司更易于摆脱财务困境;Fan等 (2013) 研究中国市场时发现较好的制度规范以及私人控股越多, 陷入困境的公司更易恢复正常。

公司治理结构又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在董事会特征方面, Yermack (1996) 认为董事会规模越大, 公司绩效越差;于东智等 (2004) 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Elsayed (2011) 认为在不同的董事会构成下, 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Schellenger和Wood (1989) 指出独立董事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Jongmoo等 (2007) 研究韩国市场时发现, 相比较于美国公司, 韩国公司的外部董事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面效应, 同时也认为外部董事对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影响;Yermack (1996) 指出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Tobin’Q值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也有学者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不相关 (Bhagat, 1997) 。对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应该两职合一, 学者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代理理论认为, 为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效率, 董事长与总经理应该进行分离;Donaldson (1990) 提出的现代管家理论认为两职合一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Krause (2014) 认为两职分离就其本身而言, 并不能提高公司的绩效。在股权结构方面, Shleifer和Vishny (1986) , 陈小悦和徐晓东 (2001) 等认为股权的集中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陈德萍等 (2011) 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U型关系;Lehman和Weigand (2000) 等则认为股权集中与公司绩效是负相关, 也有学者认为股权集中与否并不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Demsetz、Villalonga, 2001) ;徐莉萍等 (2006) , 陈德萍等 (2011) 指出过高的股权制衡度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在管理层持股方面, Jensen和Meckling (1976) 研究发现管理层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可以提高公司绩效, 徐大伟等 (2005) 则指出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并非是单一性关系;Joscow等 (1993) 认为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Hillman等 (2003) 研究表明董事会持股持股比例越高, 公司绩效越好。

从以上研究可知, 已有大量文献研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然而, 本文发现几乎没有文章侧重从对比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即通过比较不同财务状况公司的治理结构, 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然后分析治理结构上的差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此, 本文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持股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困境公司恢复, 并以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分类标准, 将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分为逐渐走出困境的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 通过多时间段的对比来研究这两类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差异, 以更深入的了解公司治理结构在公司困境恢复中的作用。

本文的第二部分对样本的选取和设计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和结果;第四部分为结论。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的选取和分类

本文选取2005—2009年被ST的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剔除了被ST后退市的股票以及B股。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GTA) 提供的CSMAR数据库以及锐思数据库, 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17.0。

对样本公司的分类如下:令公司被“ST”的时期为T期, 如果公司之后三年 (即T+1、T+2和T+3期) 的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正, 则被认为是逐渐走出财务困境的公司, 称为一类公司;如果公司之后三年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为负, 则被认为是仍然处于财务困境中的公司, 称为二类公司。经过筛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共有一类公司44家, 二类公司52家。

(二) 变量的选择

(1) 公司绩效:国内外文献中一般采用的公司绩效替代指标为企业价值指标 (Tobin’s Q) (Mc Connell和Servaes, 1990;施东等, 2000) 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 (陈晓、江东, 2000;陈小悦、徐晓东, 2001) , 由于本文以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公司财务状况是否好转的评判标准, 为了统一评判标准, 本文将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总资产净利率作为公司绩效的代理变量。

(2) 公司治理结构:本文从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持股和股权结构这三个方面来研究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别。具体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可参见表3。此外, 监管层作为上市公司管理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也引入了监事会持股数 (Bsuphldn) 和监管层持股数 (Nshrsms) 当做公司治理结构的指标。

(3) 控制变量:同期比较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时, 将其中某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公司治理变量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这是因为虽然某些指标在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上无显著性差别, 但是依然可能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Paint (1991) 等研究指出公司规模较小有助于困境公司的恢复;廖冠民等 (2007) 研究困境公司时, 考虑到宏观经济特征对困境公司恢复可能造成的影响;Perry等 (2011) 考虑到债权人对困境公司的影响。因此, 本文也将公司规模、年度虚拟变量、资产负债率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三) 模型的设计

本文侧重研究一类公司与二类公司在T期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差异, 首先通过非参数检验找出哪些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在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然后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进行回归分析。基本设计步骤如下:

(1) 以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分类标准, 如果被ST后的连续三年净利润均为正, 则是一类公司;公司被ST后的连续三年净利润均为负, 则是二类公司。分别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以及管理层持股这三方面来进行比较。

(2) 一类公司T期前后的公司治理指标比较, 即比较T-2和T+1、T-2和T+2、T-2和T+3、T-2和T-1、T-1和T+1、T-1和T+2、T-1和T+3共七组数据。使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非参数检验法。

(3) 二类公司T期前后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标比较, 步骤与 (2) 相同。

(4) 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同期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标比较, 即比较这两类公司T-2、T-1、T+1、T+2和T+3同期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中的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

(5) 通过 (2) - (4) 步骤共三方面的比较, 找出T期后在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标以及这两类公司同期无显著性差异的治理指标, 令差异性的公司治理指标为Xi (i=1、2、…) , 同期无差异性的指标为Zj (j=1、2、…) 公司绩效指标为Y、公司总资产为SIZE、资产负债率为DAR、年度虚拟变量为YEAR。

(6) 依据前文步骤的指标筛选, 构建本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分别对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的差异性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即分别对它们T-2、T-1、T+1、T+2和T+3期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然后将这两类公司的同期差异性的公司治理结构样本数据合并在一起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即对T-2和T-1期进行回归。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实证结果得出本文的结论。

三、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1、一类公司的描述性分析

一类公司的董事会特征方面, 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独立董事比例和兼任情况在T期前后的均值几乎没有变化, 只有监事会人数略有下降;在股权结构方面,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略有上升,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几乎不变, 而Z指数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 它反映了股权制衡度) 在均值上有所下降;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面, 高管持股、董事会持股和监管层持股在均值上都有所上升, 同样由于各个公司管理层持股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它们的标准差较大。综合来看, 一类公司的董事会特征和股权结构在T期的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 在管理层持股方面, 一类公司在T期前后有所变化。

2、二类公司的描述性分析

二类公司的董事会特征方面, 董事会人数、监事会人数和兼职情况在T期前后的均值变化不明显, 独立董事人数和独立董事比例有所上升;在股权结构方面,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从T-2期至T+3期出现了下降趋势, Z指标在均值上也有明显的下降;管理层股持股方面, 二类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在公司间存在极大差异, 所以它的标准差比较大。综合来看, 二类公司的董事会特征在T期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而股权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

(二) 指标比较

1、董事会特征指标比较

非参数检验是指总体分布未知或知之甚少时, 利用已知样本数据对总体的分布形态等做出推断的分析方法, 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推断过程中一般不涉及总体参数。在分别比较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的T期前后的指标时, 由于是比较同组样本不同时期的数值, 本文采用的是两相关样本Wilcoxon检验, 其原假设为:两配对样本来自的两总体的分布无显著差异;而在比较这两类公司同期的指标时, 由于是比较两独立样本同期的数值, 所采用的是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 其原假设是:两独立样本来自于无显著差异的总体。

注:表格内的数字表示Z值, 括号内为P值, ***、**、*分别表示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

比较一类公司在董事会特征上的T期前后指标, 除了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兼任及独立董事比例两个指标在T期前后基本不存在显著性的变化, 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人数、监事会规模在T期的前后均存在变动, 这说明一类公司的董事会构成虽然T期的前后存在一些变化。比较二类公司的T期前后董事会, 它的指标在T期前后的有所变化, 但整体上, 董事会的构成还是稳定的。比较这两类公司治理指标的同期差异性, 研究发现除了监事会规模在T+2和T+3期以及兼任情况在T+3期上, 它们存在显著性的不同, 其它的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以上实证结果表明, 在董事会特征方面, 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在整体上并无显著性的差异, 这说明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 这两类公司的治理结构差异并非主要体现在董事会特征上。本文将董事会特征中的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人数、两职合一情况作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2、股权结构指标比较

一类公司的股权结构在陷入财务困境 (T期) 前后整体上无显著变化, 这说明从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到困境恢复这一时间段内, 一类公司的大股东没有显著的变动手中所持股份, 可能是由于大股东们对公司未来的前景一直是抱有期望的。而二类公司的股权结构在T期后却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主要是它的股权集中度在T期后显著的下降了, 这说明二类公司的大股东们所持的股份显著下降了, 可能意味着二类公司的大股东们对公司能否摆脱困境并不确定。比较这两类公司同期的股权结构, 在T期之前, 即公司还未被“ST”之前, 一类公司与二类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但是等到T期之后, 即T+1、T+2和T+3期时, 这两类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却有了显著性的差别, 具体来说, 二类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显著地下降了, 同时它的股权制衡度显著地上升了。为了进一步研究股权结构的差异对公司困境恢复的影响, 本文将股权结构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

3、管理层持股指标比较

一类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在陷入财务困境 (T期) 前后整体并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只有T期后的高管持股数量显著性的上升了, 这或许说明了一类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的未来并不悲观。对二类公司来说, 管理层持股数、董事会持股数、监管层持股数、高管持股数等在T期后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即它们的持股数显著地下降了, 这可能是由于二类公司的管理层并不看好公司的前景, 因此减持了手中的股份。在比较这两类公司的同期管理层持股数量时, 实证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这说明这两类公司的治理结构差异也并非体现在管理层持股数上。本文将董事会持股数、监管层持股数、高管持股数作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控制变量。

(三)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依据3.3部分的指标比较实证结果可知, T期以后,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X1)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 (X2) 、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X3) 、Z指数 (X4) 在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通过前文的指标对比, 将筛选出的差异性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且将这两类公司同期比较的无差异公司治理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分别为:董事会人数 (DirNum) 、独立董事比例 (Ind Dir Pct) 、监事会人数 (SupNum) 、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 (ceo-topdir) 、董事会持股数 (Bddihldn) 、监事会持股数 (Bsuphldn) 、高管持股数 (Excuhldn) , 其他三个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 (SIZE) 、资产负债率 (DAR) 和年度虚拟变量 (YEAR) 。公司绩效的代理变量为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总资产净利率 (Y) 。将Xi (i=1、2、3、4) 分别代入以下模型:

依上式, 本文分别将Xi (i=1、2、3、4) 进行多期多元线性回归, 实证结果如下表:

注:表格表示的是某一时期内解释变量Xi的系数, 括号内表示T检验的P值, ***、**、*分别表示系数在1%、5%、10%水平上显著。

通过以上多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

(1) 从表11中的回归结果看出, 当公司困境恢复过程中, 即T期以后, 一类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大多数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其中尤其是第一大股东, 它在T+1期至T+3期中均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在公司困境恢复时, 大股东们的确有助于公司摆脱财务困境。由于我国“一股独大”的特殊国情, 大股东们对上市公司有很大影响, 即可以实行“掏空”行为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来满足大股东们自己的利益 (Johnson等, 2003) , 也可以因为“利益协同”对公司经营产生正面效应 (Claessens等, 2002) 。大股东们如果对公司未来的前景抱有期望, 自然不会减持手中的股份, 这不仅是大股东对公司未来有信心的表现, 而且适当的占股比例有助于大股东保持对公司的影响力, 从而帮助公司走出财务困境。

(2) 从表12的回归结果得出, 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 二类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只有在T+1期时对公司绩效有显著性正面影响, 之后的T+2和T+3期均无显著性影响。这说明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初期时, 二类公司的大股东们还是希望公司可以摆脱财务困境的, 并且也为此付出了努力, 毕竟上市公司本身也是非常珍贵的“壳资源”, 通过它既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也可以提升公司知名度, 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然而与一类公司的大股东们相比,

二类公司的大股东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 股权集中度显著的下降了, 这不仅表明大股东对公司的前景并不乐观, 而且占股比例的显著下降不利于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 这使得困境公司恢复更加困难。

(3) 结合表11、12、1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股权集中度在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 (T-2期至T-1期) 对一类公司和二类公司的绩效均无显著性影响, 这说明股权集中与否并非是此时公司治理的关键。对大股东而言, 在被“ST”之前, 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动力来监督管理层进而提高公司的真实业绩, 一般来说, 我国的上市公司要连续亏损两年才会被“ST”, 由于账面上的净利润存在可操作空间, 公司可以通过操纵净利润来规避被“ST”, 这对大股东们而言成本很低, 而非耗时耗力去监督管理层以此来提升公司的业绩。因此, 公司逐渐陷入财务困境的过程中, 股权的集中与否和公司绩效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另外, Z指数 (它反映股权集中度) 在T-2和T-1期时对这两类公司的绩效均未产生显著性的影响, 这至少从侧面可能说明了那些曾经被“ST”的公司, 它们的股权制衡结构并不完善, 使得股权相互制衡这一治理机制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从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持股三个方面以及多期时间段比较分析了逐渐摆脱财务困境的一类公司和一直处于财务困境的二类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差异, 得出如下结论:

(1) 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 大股东们的确可以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 从而帮助公司摆脱财务困境, 此时, 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股权集中度, 一个有信心并且对公司有影响力的大股东在公司摆脱财务困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影响因素。

(2) 在董事会特征和管理层持股方面, 由于这两类公司的同期比较整体上并无显著性的差异, 因此与大股东这个重要影响因素相比, 董事会的某些特征及管理层持股的变化并非是此时公司摆脱财务困境的关键因素。

公司高管与公司关系及道德风险 篇10

“公司是到底谁的公司?”股东出钱筹备公司, 公司自然应当是股东的公司;但诸多现实已经表明, 似乎又是公司高管在掌控者公司的一切。公司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和意思机关, 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控制公司的章程、财物和人事等关键命脉。股东大会通过选拔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以后, 董事会对股东负责, 负责执行股东会的决议, 之后再由董事会选拔出为经营公司鞍前马后的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 执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和做出的决议。

二、委托代理关系和义务

因为股东通常没有时间、没有能力或没有权力进行细致的公司管理, 因此被选拔出的高级管理人员被期待从事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优秀和信任作为背景前提的委托代理行为。委托代理人需要在授权范围内积极、认真、有效地进行代理行为, 而在公司内的有偿代理当中, 法理上表述的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体现为就是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 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要求, 报告委托事务的处理情况;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公司高管应当将代理行为产生的权利和收益及时移转给股东, 这也是公司高管从股东那里取得薪酬的主要依据。

三、道德风险及危害现象

(一) 高管离职套现

中小型企业在募股上市的过程中, 短时间内股票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会被提到很高的水平, 公司在此后便会因为潜力的集中爆发而步入低成长期。此前公司的资金全都用于上市, 没有能力为高管提供大量的薪酬, 所以多数公司都以上市前公司的一部分股权作为报酬提供给高管人员, 上市完成后, 这些原始股份的价值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而高管们自己也清楚公司很可能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陷入缓慢发展期, 因此选择离职并且把手中的股权变现才是一个“经济人”的最明智选择。一旦高管们选择了离职套现, 刚刚上市的公司原本就“虚寒”的“体质”定然会变得更加破败不堪。

(二) 以虚假会计行为侵占公司财务

在财务上, 股东可以对经营计划进行控制, 但是如何具体的分流, 往往更多地由高管们掌握。于是这其中就会出现很多公司不容易掌控的地方。存在高额固定资产的企业内, 折旧率丝毫的变更都有可能引发巨额的资产变动;在公司进行的采购和销售的过程中, “采用非公允的价格进行购销活动”以获得超额利润。以上的一些财务侵占现象对于留有“心计”的高管来说应当是非常普遍的。

(三) 过分自信的决策失误

一项实验研究发现, 高管人员在进行投资行为时“比普通员工表现出更加显著的过度自信”。一旦公司高管拿到了公司给的相对固定的高薪酬, 公司的生死存亡与高管之间的关联也就不再那么至关重要了, 又由于具有过度自信的通病, 预期过高的现象会给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即便可以通过处罚对高管追责, 但一项决策对于公司造成的损失不是可以由高管能弥补的。

四、问题的解决出路

(一) 重视公司章程

企业的所有人会发现, 在公司当中, 类似“宪政”的制度体系比在一个国家当中容易实现, 公司员工与国民相比, 与所在的“政体”之间利益关系更为直接。于是公司章程的宪法地位便应运而生, 对公司全体股东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并且它的详细规定还能够在不违反相关权利人既得利益的条件下比《公司法》更加优先适用, 发生纠纷的情况下, 公司章程都公司是“唯一也是最主要的解决纠纷的依据”。

因此, 制定章程时需要做较为长远的思考, 对公司的现在和未来凡是涉及到公司设立、变更、终止、组织结构、运营行为以及其他重大事项, 都应当写入公司章程之内, 待到高管问题出现时才能有据可依。

(二) 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笔者认为, 高管不同于公司股东的主要特点就是高管究竟把自己作为公司的所有人之一还是始终跟公司之间隔着一层微妙的纱。如同办案需要律师一样, 高管毕竟是董事会选拔和聘任的专业代理人, 他们对委托人的奉献程度有些时候完全取决于能够获得的报酬。因此, 公司应当为高管提供平衡的固定薪酬与股权, 让公司能够合理犒劳经营者的付出, 也让高管人员对公司能够产生感恩和敬畏。

(三) 降低公司高管的入罪门槛

我国刑事立法对于公司高管犯罪“一直保持着一种谨慎谦抑和摸索渐进的态度”, 但在经济飞速发展, 商事圈的经营活动迅速发生变化的今天, 严厉打击有损职业道德并对公司造成了实际损失的高管的时候, 向前迈出一步非常具有必要性。法律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如果在打击的时候依然畏首畏尾, 必然导致某些行为的放纵。

五、结语

股东将公司委托给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通过经营公司而获得索取报酬的权利, 但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 公司往往不能充分榨取管理人员的剩余价值, 致使管理人员有足够的精力以把公司作为自己敛财的工具而不是把经营作为谋生的手段。公司与公司高管之间关系在前提上便应当是双向选择的, 一方基于信任, 另一方基于倾慕;并且在关系存续期间, 公司与高管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可互动性, 让二者之间能够真正地有机契合, 让公司高管把实现股东利益作为经营这家公司的价值追求。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公司组织架构、人员选拔的简要分析, 认定公司高管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为委托代理关系, 然后将公司高管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放在“性恶论”的体系之中, 通过现有资料分析公司高管的自利会给公司利益带来的危害现象及其原因所在, 最后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出路探讨公司高管与公司之间关系的依归。

关键词:委托代理,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有军.公司高管的法律思维与法律风险意识[J].经营管理, 2011, 6, 20.

[2]李伟民.金融大词典·三[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11.

[3]高进.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2, 4, 25.

[4]危兆斌.差un工业版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法律规制研究[J].时代法学, 2011, 4, 9 (2) .

[5]郝颖.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0, 13 (5) .

上一篇:把握媒体宣传下一篇:地区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