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2024-06-19

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精选十篇)

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 男31例, 女18例, 年龄35岁~76岁, 平均年龄59岁。正后壁梗死5例, 下壁合并右室梗死6例, 前间壁梗死9例, 下壁梗死10例, 急性广泛前壁梗死19例。再通43例, 失败6例, 再通率87.75%。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最短30 min, 最长4.5 h。

2 溶栓护理

溶栓护理分为溶栓前、中、后的护理, 不同阶段, 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有所区别。

2.1 溶栓前护理

对病区的要求:将患者安置于具备心脏复苏条件的地方, 如抢救室或心内科重症监护室 (CCU) 等。病房环境要保持安静, 室温合适, 限制探视人数、次数及时间, 12 h内绝对卧床, 在患者未脱离危险期时, 家属也应减少探视。护理人员均进行过CCU专业培训, 且对病区仪器的位置熟悉。

心理护理: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疾病过程, 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安慰和鼓励患者, 告知不良情绪可能影响疾病的预后及转归。医护人员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配合协调, 忙而不乱, 病房秩序井然, 观察患者的表情, 不时询问感受, 消除恐惧心理, 保持平和心态。

注意禁忌证: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半年以内的脑出血病史、正在出血或活动性出血, 以及体内有出血倾向的情况, 近期大手术或创伤史等;同时完善术前的相关检查, 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等。

2.2 溶栓过程中的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为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进入患者体内, 应建立2条静脉通路, 供溶栓及输注药液, 便于补液及应对突发事件, 以备病情变化时抢救, 保证溶栓的安全、有效, 同时提高抢救成功率[2]。

遵医嘱应用溶栓药:将瑞替普酶18 mg溶于生理盐水10 m L中2 min以上静推, 30 min后重复使用。

关于溶栓期的心电图监护:将溶栓前记录的心电图作为原始记录, 溶栓药物静点完毕后, 每30 min行全导联心电图检查, 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时间, 密切观察ST-T演变过程, 以判断溶栓效果, 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胸痛于2 h内基本消失、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降>50%、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前移 (14 h) 内和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3]。

辅助药物:可提高心肌再灌注, 减少溶栓后血栓性再闭塞和再梗死。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 每天300 mg, 口服, 1次/d, 连服3日后改为75~100 mg, 口服, 1次/d;氯吡格雷, 首次口服300 mg, 1次/d, 次日起75 mg, 1次/d, 可长期服用, 据实际情况可联合应用;溶栓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 以后每12 h一次, 持续7 d。

2.3 溶栓后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变, 同时要注意溶栓过程中, 溶栓药物及辅助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

护理措施:第一周绝对卧床休息, 加强监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吃饭, 洗脸, 翻身, 使用便器, 患者进食宜少量多餐, 食物以易消化、含较少脂肪而少产气者为宜。限制钠的摄入量, 要给予必要的热量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 但大便时不宜用力, 如便秘可给予缓泻剂 (如乳果糖) , 3 d无大便者可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灌肠, 在排便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能远离患者, 以防发生意外。第2周可在床上坐起, 逐步离床, 在床旁站立和在室内缓步走动, 近年来有人主张患者早期 (在第1周) 即开始下床活动, 但病重或有并发症的患者, 卧床时间不宜太短。

综合心电监护, 如动态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 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等。

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口腔黏膜、消化道、泌尿系及痰液, 患者意识、瞳孔及肢体运动情况, 及时发现出血情况, 尤其是老年、体瘦、女性或有明确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长期服用抗凝药 (华法令) 的患者, 更易发生出血倾向。减少不必要的穿刺, 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 便于抽取静脉血标本, 静脉或动脉穿刺后必须延长压迫时间, 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减少血肿及皮下瘀血的发生。袖带不宜过紧, 尽量避免在一侧上肢反复测量血压, 以免造成皮下出血。连续监测3 d血、尿、便常规[4]。

右室心肌梗死时常易出现低血压, 直接影响再通后的灌注, 导致出现心肌收缩力下降, 心输出量减少, 血容量不足, 再灌注性损伤、应动态监测血压的变化。

3 讨论

经过近1年来对患者的护理和观察, 体会如下: (1) 静脉溶栓的前提, 首先要保证时间, 在指南规定的时间内, 越早干预, 再通机会越大, 预后越好; (2) 静脉溶栓的关键是准确、安全、迅速地将溶栓药物输入; (3) 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保证是对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在对溶栓患者实施的护理过程中, 应做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护理技术操作准确,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取得了患者的积极配合, 争取溶栓的最佳时机, 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J].医学科普杂志, 2011, 9 (27) :9.

[2]张红霞, 陈全红.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护理[J].创新医学网, 2011, 8 (16) :32.

[3]沈珑, 杜勇平, 宋玮.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9, 25 (3) :244.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辨病治疗及辩证治疗。方法 选取201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2例,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结果 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 通过中医辨病治疗、辩证治疗针对患者临床出现的不同病症综合用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辩证论治

由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性改变称为病毒性心肌炎,其发病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201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2例,总结临床中医药方治疗病毒引起的心肌炎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0岁,年龄最大者55岁,患者平均年龄40岁,患者临床出现胸闷,心前区隐痛,咳嗽心悸,汗出口渴,舌红,苔黄等症。

1.2方法 辨证治疗:(1)热毒侵心证:[主证]微发热畏寒,胸闷,心前区隐痛,咳嗽心悸,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结代。多见于本病初发,还可见于其他各期伴发感冒、肠炎时[1]。[治法]清热解毒。[处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 g,连翘10 g,淡竹叶10 g,剂芥10 g,牛蒡子10 g,淡豆豉10 g,薄荷10 g,甘草6 g,桔梗10 g,芦根30 g,板蓝根15 g。可加大青叶、黄连、青黛、贯众等。(2)痰湿内阻证 :[主证]胸部憋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或结代。[治法]化痰利湿,宣通心阳。[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10 g,薤白10 g,法半夏10 g,苍术10 g,高良姜10 g,白酒少许。可加陈皮、茯苓、枳壳等[1]。(3)气滞血瘀证 :[主证]胸闷 心悸,心前区刺痛,口唇 发绀,舌暗有瘀点,脉涩或 结代。见于慢性患者[1]。[治法]行气活血。[处方]血府逐 瘀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川芎6 g,赤芍6 g,牛膝10 g,桔梗6 g,柴胡6 g,枳壳6 g。可加附片、丹参等。(4)气阴 不足证 :[主证]心悸 怔忡,胸闷 气短,周身乏力,口咽发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处方]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5 g,生姜3片,人参1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阿胶(烊化兑服)10 g,酸枣仁10 g,大枣5枚,白酒少许。可加首乌藤、玉竹、煅龙骨、煅牡蛎等。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18.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临床所有采集数据均用u检验,数据资料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2结果 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为35.75-3.75,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后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为22.75-2.75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为36.85-4.55,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后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为26.85-2.55,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产生,中医研究认为该病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外因包括有“温邪”、“毒气”等外邪以及产生外邪的非时之寒暑、疾风淫雨、山岚瘴气等岁时不和的环境因素。关于外邪,《温疫论》中记载有:“然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知是气也”。该书作者吴又可显然是将不能直视到,又不能听到、嗅到 的物质定义为气。即他认为气的众多内涵中包含有极为微小物质的一个层面,而使人致病的气则属于“毒气”[2]。

中医认为该病病位于心,病机为:易患本病之人多为年轻未达筋骨隆盛、本气尚未充满之时或素体禀赋不足之人。或因肺卫失司,感 受温热病邪;或为脾胃适逢亏欠,感受湿热疫毒。凡为热邪,皆具耗气伤阴的特点。热耗气于心脉,则致心气虚衰,并可继发气虚帅血无力的气虚血瘀之变。这一类病症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痛胸闷,舌红或暗,脉软少力或结代。热伤阴于心血,则可使 心阴不足,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及心神不宁、夜寐欠安,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总之本 病以禀赋不足或心肺脾肾有不同程度亏虚为本,温热邪气、湿浊瘀血为标,正邪交争,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病理过程。当温热或湿热病邪耗气伤阴至极,则又可变生阳虚阴衰的阴阳两虚重症,临床表现为喘息胸满不得卧,浮肿乏力不能行,脉虚结代,或迟缓[3]。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主要与中医的“心悸(怔忡)”、“心痹”、“温病”相关,现在归属为“心瘅”。[4]。通过本文研究显示,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参考文献

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16-02

经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最重要的治疗,及时溶栓可以挽救缺血和频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1993年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自2010年开始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治疗61例,效果明显提高,其中熟练的护理配合在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护理人员在溶栓治疗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其中男45例,女16例,年龄39~89岁,经溶栓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治愈59例(96.7%),死亡2例(3.3%)。

1.2方法:用rPA静脉溶栓治疗,rPA18㎎+18㎎分别溶于0.9%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脉注射,两次间隔30分钟。同时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每12h一次,连续注射7天,患者于溶栓前顿服阿司匹林300㎎,氯吡格雷300㎎。以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氯吡格雷75mg。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安慰患者,详细向患者講解治疗的目的、方法、用药等,并强调早期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必要性、优越性、迫切性和有关风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及检查。

2.2 溶栓前准备 (1)应迅速把患者送入安静、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室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2)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良刺激。(3)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6L/min,作全导联心电图检查。(4)询问病史,掌握溶栓的适应症与禁忌症。(5)正确采集血标本,监护血液学指标变化,如:血常规、血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心肌损伤标志物等。(6)配血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减少穿刺次数。(7)常规备好除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利多卡因、多巴胺、阿托品等抢救用药。

2.3 溶栓中护理 用0.9%生理盐水10ml将rPA溶解后缓慢静脉注射。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黏膜、牙龈、消化道及泌尿道有无出血,特别要注意观察中枢神经症状,意识、瞳孔的变化及呕吐的表现,一旦发现颅内出血,应立即停药采取措施。同时还注意观察病人在使用rPA治疗时也会出现许多心肌梗死本身也具有的其它症状。如心源性休克,各种心律失常,心衰,再梗死等,也有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及低血压,因此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相应处理。

2.4 溶栓后护理 (1)药物注射后即刻做一份12导联心电图,以后每半小时复查1次,连续4次,与溶栓前心电图相比较,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2)胸痛的改变:胸痛缓解或消失,说明心肌再灌注溶栓治疗有效。(3)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应每2h抽血化验1次,判断血清CK—MB酶峰值是否提前出现。(4)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溶栓后可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必要时应用多巴胺静滴,直至血压恢复正常。(5)认真观察并记录皮肤有无淤斑、出血点以及它们的大小、范围,鼻腔粘膜有无出血,大便中有无隐血。呼吸道、泌尿道以及颅内有无出血倾向等。出血情况的监测对该病的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若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6)同时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谢绝探视。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使病情加重,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以增加食欲。发病初期患者因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及进食少而发生便秘,需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引导在床上排便。必要时服用缓泻剂,调整饮食,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灌肠等方法缓解便秘。溶栓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3 讨论

rPA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纤维蛋白选择特性,主要溶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而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作用较弱[1]。通过对临床61例急性心梗患者应用rPA溶栓治疗的观察护理,体会到溶栓的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同时护士必须熟悉rPA的药物性能、治疗适应症及禁忌症,掌握溶栓的方法及有效的指征和护理、观察要点,配合医生积极抢救,争取溶栓成功。

参考文献: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为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 其中男26例, 女16例;年龄42~73岁, 平均 (61.2±6.4) 岁;13例为广泛前壁梗死, 14例为下壁梗死, 8例为前壁梗死, 7例为前间壁+右室心肌梗死;所有患者自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1~7 h, 符合溶栓治疗指征。

1.2 治疗方法

尿激酶2.2万U/kg, 一般体重的患者取150万U尿激酶+生理盐水100 m L于30 min内滴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0 U, 每12小时注射1次, 应用5~7 d;口服阿司匹林, 初始剂量300 mg/d, 3 d后改为100 mg/d。

2 护理方法

2.1 溶栓前护理

2.1.1 心理疏导

急性心梗发病急、疼痛剧烈且伴有濒死感, 患者易合并紧张、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加重病情[4]。此时医护人员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诊疗方案及溶栓治疗的科学性, 向其宣教溶栓成功案例, 以增强患方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1.2 环境

病房应保持安静整洁, 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施, 患者严格卧床休息, 同时监护各项生命体征及心电, 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

2.1.3 病史及化验

溶栓前详细询问患者, 排除禁忌证, 同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化验, 如心肌酶谱、肌红肌钙蛋白、血常规、凝血象等。

2.1.4 建立静脉通道

应至少建立2条输液通道, 宜选取粗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同时准备齐全相应药品器械。

2.2 溶栓时护理

2.2.1 溶栓药物:

治疗开始时嘱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口服氯吡格雷300 mg, 同时静脉点滴生理盐水100 m L+尿激酶150万U, 应用输液泵调节滴速至200 m L/h。应用尿激酶时应注意生理盐水稀释后马上使用, 避免剧烈震荡, 禁止与酸性药物混用[5]。

2.2.2 监测病情

溶栓期间保持专人护理, 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主动询问患者感受。持续心电、血压、血氧及心电图监测, 记录溶栓后15 min患者胸痛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3 溶栓后护理

2.3.1 判断血管再通

观察到以下情况考虑血管已再通[6]: (1) 溶栓2 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2) 2 h内ST段回落超过50%; (3) 发病14 h以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提前; (4) 心电图检测到再灌注心律失常。

2.3.2 疗效观察

溶栓后3 h内每30分钟记录1次心电图, 准确记录心电图时间、ST-T段改变, 与溶栓前心电图进行对比, 以便判断治疗效果。分别于溶栓后2、4、8、12和24 h检测心肌酶谱、肌红和肌钙蛋白, 了解酶峰出现时间。

2.3.3观察出血倾向

此项极为重要, 溶栓治疗对凝血象影响较大,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合并有出血倾向, 如二便颜色、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穿刺部位是否止血困难, 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

2.3.4 加强基础护理

溶栓第1周绝对卧床, 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流食为主, 保持大小便通畅, 避免便秘的发生。加强皮肤护理, 预防压疮。

3 讨论

36例患者症状于溶栓后2 h内明显缓解, 30例患者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 26例患者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 25例患者溶栓后14 h内心肌酶谱提前。42例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科学规范的护理后, 均痊愈出院, 未出现死亡病例。

对符合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药物溶栓, 操作简单、费用低且效果显著, 目前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溶栓治疗具有一定风险, 因此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比较高, 而早期综合护理对于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体康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我们把溶栓治疗的护理工作分为溶栓前、中、后三部分, 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 整个护理过程科学规范、周密细致, 提高了溶栓治疗效果, 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民.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 2008 (3) :151-153.

[2]常志红.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8 (26) :114

[3]于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12) :3123-3125.

[4]张俊平.梗死前心绞痛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4) :485-486.

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篇5

病例选择:62例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并符合下列条件:①典型的心肌缺血性胸痛≥30分钟,含硝酸甘油或静脉推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心电图相邻两个或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部导联≥0.2mV;③发病时间<12小时;④年龄≤75岁;⑤无溶栓禁忌证,未并发心源性休克。符合上述溶栓指征的62例AMI病人,男39例,女23例,平均61.9岁。

溶栓前做18导联心电图、查心肌酶谱(CK和CK-MB)、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

溶栓方法: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250ml,30~6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AMI常规治疗,硝酸甘油维持静滴,阿司匹林口服,连续心电监测及生命体征监护,记录溶栓后胸痛减轻情况及再灌流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定期检测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尽快转入EICU或专科CCU病房进一步治疗。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主要标准:①心电图ST段抬高显著的导联于溶栓2小时内回降>50%;②血清心肌酶峰值提前。

次要标准:①胸痛自开始溶栓的2小时内基本缓解或消失;②自溶栓开始2小时内出现再灌流性心律失常。具备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加1条次要标准者判断为冠状动脉再通。

结 果

溶栓距发病时间≤6小时37例,>6小时并且≤12小时25例。本组62例中,再通率为61%,其中胸痛缓解88.7%。ST下降≥50%43例(70%),CK值提前100%,再灌注心律失常10例(16%)。心律失常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自行恢复正常,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严重心律失常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经给利多卡因50mg静推后维持静滴,心律失常消失。2例出现低血压,经多巴胺静滴迅速恢复正常(不除外硝酸甘油静滴反应)。有2例轻度鼻黏膜及牙龈出血,无内脏及脑出血等严重出血并发症。1例Ⅲ度房室阻滞在心梗治疗0.5~1个月后均恢复正常,有1例曾用临时右心室起博治疗。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症之一, 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 大多数是由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性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笔者2009年1月-2010年4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 男18例, 年龄40~73岁;女12例, 年龄38~70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13例, 广泛前壁12例, 前间壁3例, 前侧壁2例。治愈20例, 好转10例。

2 护 理

2.1 溶栓治疗前的护理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须住在安静、抢救设备齐全的监护病房, 需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和鼻导管吸氧。 (2) 溶栓治疗前应具体询问病史, 是否有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及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证。如无禁忌证应做好血常规、血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检测。 (3)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选择前臂较粗、易固定的血管, 准备溶栓性药物。

2.2 溶栓期护理

(1) 争取在发病6h内用药, 用药愈早, 预后愈好。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神志, 穿刺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 观察大小便颜色。若发现鼻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穿刺点出血等, 应及时报告医师终止溶栓。 (2) 溶栓期间进行连续心电监护, 溶栓前记录心电图作为基础值, 溶栓后每10~15分钟记录心电图, 每30分钟打印全导联心电图, 次日打印全导联心电图4次, 第3天每天3次, 以后每天1次, 具体记录做心电图的确切日期、时间、ST-T改变, 以判定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3) 把握血管再通判定指标, 凡溶栓后出现下列情况应视为再通:①2h内胸痛显著减轻或消失;②ST段2h内下降>50;③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提前, 在发病14h以内;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 溶栓期间应专人护理, 耐心听取患者主诉, 评估胸痛的程度, 随时与医师联系。

2.3 心理护理、康复练习及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采用一对一交谈教育的方式, 向患者讲明悲观、焦虑、恐惧和急躁等精神压力可加重心肌耗氧量, 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发病诱因。让患者明白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与心理精神压力有直接相关性, 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个性特点、身体功能状态, 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 采用引导式教育、点滴式教育, 先主后次, 循序渐进。对自尊心强的患者要认真倾听, 引导其采用认知与自我干预措施, 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激方式, 指导患者训练自我控制激动情绪的能力, 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减少各种不良心理障碍。对性格内向者, 鼓励其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保健训练, 如活动转移法、自我语言暗示法、建设性发泄法等发泄不良情绪。对情绪激动者, 指导其采用放松训练干预,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喜欢的想象及活动, 通过自我锻炼默认的态度放松的姿势起到调身、调心、调息。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说明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体力过度是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 指导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活动的方法。发病3d内绝对要卧床休息, 肢体只有被动运动;发病第4天卧床休息, 可在床上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发病第5天鼓励患者离床活动, 每天2次, 每次10min;发病第6天可在室内自由散步, 每天3~4次, 每次10~15min;发病第7天, 患者可在病房自由活动, 开始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锻炼指导, 建议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视病情、体质量、年龄、兴趣可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等。在寒冷潮湿的气候下不要户外锻炼, 提倡冷水洗脸、温水刷牙, 保证充足的睡眠。指导患者科学饮食, 向患者讲明主食粗细, 副食荤素, 合理饮食, 勿暴饮暴食, 指导患者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 少食多餐, 戒烟酒, 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 低盐低脂, 饮食宜清淡, 禁食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食品, 增加食物中的纤维素的含量, 饭后给予腹部按摩, 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便, 让患者充分了解大便干燥、排便过度用力可加重心脏负担, 注意保持大便通肠。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患者, 男15例, 女6例, 年龄最大68岁, 最小40岁, 平均年龄58岁。其中急性下壁梗死5例, 急性广泛前壁+下壁9例, 前壁+前间壁6例, 前壁+前间壁+高侧1例。其中有8例患者心电图显示: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明显伴有剧烈心痛, 发病<12 h, 年龄小于65岁;有3例患者显示如下心电图特征:广泛ST段抬高, 发病已达12 h~24 h, 心痛不明显, 有胸闷伴呼吸困难, 年龄65岁~70岁,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0 min后仍未缓解。

1.2 给药方法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尿激酶100万~150万U溶于100 m L生理盐水, 于30 min内快速滴完。

1.3 梗死血栓溶解指标

(1) 抬高的ST段2 h内回落>50%; (2) 2 h内胸痛消失; (3) 2 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峰值提前出现。

2 临床护理

2.1 溶栓前的护理

2.1.1

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尽量选择一侧肢体, 另一上肢用以测量血压。迅速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心电图、心率、心律、血压。

2.1.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护士应协助医生尽快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 尽量缩短患者从入院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 使梗死的心肌血管得到早期、充分、持续再通。立即安排患者进入心电监护室, 给予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给予鼻导管吸氧4~6 L/min,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心肌耗氧量, 避免诱因。专职护理人员陪伴和安慰患者, 缓解紧张、恐惧心理。护理治疗操作要有条不紊地熟练进行, 并做全导联心电图检查。

2.1.3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6 h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段,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协助医生仔细询问病史, 是否有溶栓禁忌证, 以决定是否溶栓治疗。除此之外, 还需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 配血备用。

2.1.4

早期心理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多是突发危重病, 患者多数感到胸部剧烈疼痛、胸闷气短, 内心极度恐惧, 有的自感濒临死亡。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使心肌梗死面积进一步扩散, 大面积心肌梗死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心理疏导, 给患者创造安静的舒适环境, 尽量减少探视, 避免不良刺激, 保证充足的睡眠, 给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病情, 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让患者及家属明白后在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2 尿激酶溶栓治疗中的观察和护理

2.2.1

护士立即执行医嘱,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输完溶栓剂 (在30 min内滴完) 。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寒战、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 观察有无牙龈、皮肤及穿刺点出血, 观察粪便颜色, 发现有出血倾向时需立即停止溶栓, 给予相应措施。

2.2.2

在滴注溶栓剂治疗的过程中, 护士须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在血栓溶解、冠状动脉血流再通的刹那间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一瞬间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十分明显, 患者可能会出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甚至发生心室纤颤等并发症, 同时伴有血压下降。因此需要连续不间断地行心电监护, 观察心电动态变化, 如发现有室性心律失常和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 应及时报告医生。准备好常用药物和除颤仪、体外起搏器等, 随时进行抢救。

2.3 尿激酶溶栓后的护理

2.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经常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 呼吸困难有无缓解。心电监护连续监护5 d~7 d, 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等。每15 min记录胸痛持续时间及有无改变, 溶栓治疗开始的3 h内每30 min记录1次全导联心电图, 并详细记录心电图检查时间, 及早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定时检查心肌酶谱。

2.3.2 溶栓成功后的观察

在滴注完溶栓剂后的30 min、1 h、2 h分别做心电图, 并询问患者胸痛是否减轻或消失, 查看心电图ST段是否回落, R波是否降低或倒置。

2.3.3 防止便秘的护理

向患者强调预防便秘的重要性。给患者食用富含纤维食物, 注意多饮水, 每天不少于1 500 m L。如有便秘, 必要时应用润肠药物、低压灌肠等。

2.3.4 饮食的护理

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和高维生素饮食, 宜少量多餐, 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做好健康指导, 护士可通过早期的观察获得患者心态的判断,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使患者达到心身平衡, 利于恢复生理功能, 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 降低再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的危险。

3 护理体会

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41~72岁。自发病到用溶栓治疗时间为1.5~6h。入选标准: (1) 有典型的胸闷胸痛, 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2) 心电图标准18导联上, 至少有2个导联的ST段抬高, 肢导联>0.1mV, 胸导联>0.2mV; (3) 发作时间30min~6h; (4) 无溶栓禁忌证, 年龄<75岁。排除标准: (1) 近1年来发生过脑卒中及颅内肿瘤患者。近2~4周有活动性出血, 大手术创伤史; (2) 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有出血倾向者; (3) 入院时有严重的高血压 (>180/120mmHg) , (4) 夹层动脉瘤或恶性肿瘤患者。

1.2 方法

(1) 溶栓前立即嚼服水溶阿司匹林300mg, 连用5天后改为75mg, 每日1次, 长期服用; (2) 尿激酶150万溶于100mL生理盐水内30min静脉滴注完毕, 另取肝素5000U溶于2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 每日2次。同时予以吸氧、镇静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应用, 及时对症处理。

2 结果

32例行溶栓患者均再灌注成功, 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1例出现心力衰竭, 1例并发心律失常, 7~10d后病情均得到明显控制, 无病例死亡。

3 护理体会

3.1 溶栓前准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鼓励安慰患者, 放松紧张情绪, 避免激动, 禁止一切用力动作。保证室内温暖。早期高流量吸氧 (4~6L/min) 。心电监护, 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脉搏、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 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开放静脉通道, 备齐抢救药品, 准备除颤器、吸痰器、呼吸机、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 为溶栓及抢救治疗做准备。采集血液标本, 检查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3.2 溶栓期间护理

溶栓治疗可使冠状动脉再通, 恢复心肌血供, 挽救濒死的心肌, 缓解疼痛。溶栓期间病情变化快, 周到、细致、及时的护理观察直接关系到溶栓成功与否, 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 发病后往往存在明显的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因此, 要进行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开导、解释。及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 耐心作好安慰解释工作, 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 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2) 一般护理:溶栓期间保证绝对卧床休息, 继续高流量吸氧, 心电监护, 监测血象、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变化。溶栓期间专人护理, 耐心听取患者主诉, 评估胸痛的程度, 及时记录, 立即向医生汇报。l周内食流质或半流质, 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 少食多餐, 多进食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3.3 疗效观察及预防并发症

(1) 注意观察溶栓疗效:在滴完尿激酶后的0.5h、1h、2h分别做心电图, 并在入院后2、4、8、12、24h分别检查血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 以了解酶峰时间。血栓溶解后, 患者胸痛症状多在2h内缓解, 心电抬高的ST段降低可超过50%, CK-MB酶峰提前至起病<14h或CK峰值<16h;开始溶栓治疗后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胸痛迅速显著的减轻或完全缓解。如溶栓失败可行再次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成形术。 (2) 注意观察出血倾向:溶栓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出血。在溶栓期间患者可并发出血, 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粘膜或穿刺部位出血、瘀斑, 呕血、黑便, 血尿等情况出现[2]。注射后部位至少压迫10~15min, 以避免出血。如有出血可予以止血药, 大出血时停止溶栓。 (3) 注意预防心肌梗死复发及恶性心律失常:溶栓成功后容易再发心肌梗死[3], 护理时密切观察病情, 详细记录再发心绞痛的时间及心律失常情况和心电图改变等, 立即向医生汇报。

静脉溶栓疗法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 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成功的关键, 也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杨传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8) :219-220.

[2]陈海燕, 潘丽杰, 李志红.重症监护病房陪护问题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7 (1) :62

心肌梗死的治疗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接诊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 (70.1±2.5) 岁, 其中男22例, 女2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61~79岁, 平均年龄 (70.8±3.2) 岁, 其中男24例, 女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 自愿参与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术前护理: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方便及时取血和抢救;做好碘过敏实验等;予以患者扩冠和止痛等药物治疗;术中护理: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电、血压以及神志等状态进行严密的观察;术中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恶心、呼吸困难、头晕等现象;患者要配合医师, 及时添加对比剂, 递送导管, 医护人员应该对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有预测性, 做到及时发现、配合医师实施抢救;术后护理:术后将患者安置在CCU病房, 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若有传导阻滞、心率异常等改变, 应尽快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1.2.2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者予以上述常规护理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 患者恐惧及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其心率及血压的控制。因此, 在抢救过程中, 医师应机智果敢、沉着。在有效的治疗下, 适当的予以患者心理疏导与安慰。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的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并能积极配合护理。另外, 还要对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让家属共同参与。在围手术期的每个环节给予患者健康指导, 如嘱咐患者合理的饮食, 以防便秘。

1.3 观察指标:

慢性健康和急性生理性状况评分II (APACHEⅡ) , 内容包括: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急性生理改变评分以及年龄评分, 通过观察病历记录表统计患者临床资料, 进行APACHEII评分, 分值越低代表护理效果越好。生活总质量评分, 采用QOL量表,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包括患者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 采取百分制, 分值越高代表功能越好, 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值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没有明显差异, 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降低, 对照组 (9.9±2.8) 分, 高于观察组的 (7.2±3.1) 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总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质量生活评分 (82.1±7.3)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57.9±3.3)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 并且是其严重类型[3,4]。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大部分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 是心肌血流供给的持久性中断造成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诱因有很多, 主要有持续紧张的工作、睡眠质量差、情绪激动或是疲劳过度等。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前的征兆有心绞痛, 同时还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现象。患者发生这些症状时, 一定不可小视, 应立即就医诊治。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50~60岁年龄段的人患心力衰竭的大约有1%, 70~90岁的为10%, 后者发病率增加10倍, 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20%有合并有力衰竭的症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临床症状有:1心衰型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中, 心衰型心肌梗死占20%, 由于增龄性心肌改变和冠心病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 一旦发生心肌梗死, 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心衰。若老年人出现呼吸困难、心肌等表现, 首先应想到心衰型心肌梗死的可能;2休克型心肌梗死:该典型症状占无痛性心肌梗死的17%, 通常是大面积的心肌梗死所致, 临床特征是收缩压10.7 k Pa (80 mm Hg) , 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皮肤苍白、发冷等[5,6]。若有这些表现, 应做心肌酶学和心电图检查;3脑型心肌梗死: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中, 脑循环障碍占22%左右。老年急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昏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发生率是40%, 中青年17%, 心脏症状与脑部症状可以同时或先后出现, 但多以脑部症状掩盖心脏症状。常发于脑动脉硬化明显的老年人。

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 患者通常起病突然, 病势凶猛, 大多数患者除了恶心、呕吐、胸骨疼痛等症状之外, 往往还会有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 如, 1惊慌恐惧和焦虑、烦躁的情绪, 下意识的惧怕死亡, 且意志力非常薄弱, 很难安静休息, 心情烦闷;2悲观厌世, 这类患者通常都是生活负担很重;3盲目乐观, 这类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 因此不重视治疗, 引起严重并发症最终死亡。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十分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 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入院以后就及时掌握他们所处的心理状态, 及时予以疏导, 改善患者情绪, 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有效提高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后, 对照组APACHEⅡ和总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 (9.9±2.8) 、 (57.9±3.3) 分, 观察组分别是 (7.2±3.1) 、 (82.1±7.3) 分, 比较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APACHEⅡ和总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且该研究与陈文慧、郭志英等[7]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的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和合并症较多, 在整个围手术期间, 如果某个环节护理不得当, 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手术的治疗效果。在整个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配合。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介入护理, 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状况, 对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隐患, 及时进行采取措施, 避免病情恶化。对患者做好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防止患者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造成病情恶化,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 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 能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战胜病魔的成功率。因此,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术前护理和健康教育是基础, 术中的积极配合是关键, 术后护理是恢复健康的保障, 做好这三个环节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缩短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时间, 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抽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接诊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慢性健康和急性生理性状况评分 (APACHEⅡ) 、生活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后,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有降低, 观察组 (7.2±3.1) 分, 低于对照组的 (9.9±2.8) 分;观察组患者总生活质量评分 (82.1±7.3) 分, 高于对照组的 (57.9±3.3) 分, 观察组量项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围手术期间的护理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现状和生活质量, 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嵇先文, 沈一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 2014, 11 (9) :355-356.

[2]尹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研究[J].健康之路, 2014, 12 (6) :164-165.

[3]宁奇芝.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13 (6) :3398-3399.

[4]钟远健.对非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3) :214-215.

[5]贾文霄, 刘巍, 王俭, 等.急性心肌梗死MR灌注成像和SPECT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 25 (7) :953-957.

[6]张俊, 阎喜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BNP检测的意义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5) :122-123.

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体会 篇10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06-2012.06年间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由心内科和产科医师协同治疗,22例患者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所有患者中有4例终止妊娠,另18例患者中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8例,效果良好。结论 妊娠合并心肌炎必须加强科室合作、减少误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必要时要果断终止妊娠,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妊娠;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治疗;分娩方式

一般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肌或体内免疫系统受损所致的心肌损伤。妊娠期由于孕妇处于免疫相对抑制状态,更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从而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妊娠期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06-2012.06年间我院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断参考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22例患者年龄25±7.3岁;发病于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各为5、10及7例;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6例;合并妊娠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81.8%(18/22)的患者发病前有发热、肌肉酸痛、咽喉肿痛等全身不典型症状;90.9%(20/22)患者以心律失常为主诉,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头晕等,其中2例分别发生晕厥和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中仅有2例无明显症状。心电图表现为多种心律失常并可合并存在,窦性心动过速5例,频发房早7例,频发室早15例,房室传导10例,心电图ST-T改变8例等。15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例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左或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心肌回声增强等。血清学检查大都有心肌酶谱增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可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等。

2 治疗

2.1 常规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主要予休息、吸氧、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中药采用板蓝根、大青叶、黄芪、牛磺酸等;西药主要为抗病毒药物和促进代谢的药物,如干扰素、磷酸肌酸钠、门冬氨酸钾镁、肌苷等。

2.2 特殊治疗 有2例分别出现晕厥和心源性休克,其中1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临时起搏器以渡过急性期;另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针等复苏处理,复苏后给予地塞米松、西地兰、速尿等强心、利尿、镇静、抗休克处理,抢救成功。

3 结果

3.1 疗效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由心内科和产科协同治疗,疗效判断指标参考相关文献[2-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22例患者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

3.2 妊娠方式及新生儿情况 22例患者中有4例终止妊娠,其中孕早期3例,孕中期1例,终止妊娠的决定由心内科医师会诊后确定心功能状态估计难以容许到足月或伴有其他合并症等。另18例患者中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8例;新生儿中发生窒息2例,新生儿畸形1例,早产2例。

3.3 妊娠后随访 随访时限为妊娠后半年,所有患者未有死亡病例,大都已治愈86.4%(19/22),另3例留有不同情况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在市综合性医院心内科门诊长期随访。

4 讨论

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多[4],虽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可痊愈,仍有部分患者可并发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亦可演变成为扩张性心肌病。孕期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由于孕妇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从而对母婴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心肌炎主要表现为既往无心瓣膜病、冠心病或先心病,在病毒感染后1-3周内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和心前区不适。检查可见心脏扩大,持续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心电图ST-T波异常改变,心肌酶谱改变等。但也有患者表现为胃脘部不适,解稀便等不典型症状,容易造成误诊 [5]。

由于当前对病毒性心肌炎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6],临床上一般采用休息、吸氧、抗病毒、保护心肌、促进损伤心肌细胞恢复正常功能等对症处理。而祖国医学中的很多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在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上有独特疗效,许多文献提示[2,3,7]中西联合治疗,效果颇佳。本组22例患者在常规使用西药的基础上亦辩证的联合使用黄芪、丹参或牛磺酸等中药,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效果满意。本研究中有2例重症患者,表現为阿-斯综合征和心源性休克,在心内科医师协助下为其中1例安装临时起搏器以度过急性期,另1例予强心、利尿、镇静、纠正休克治疗后抢救成功,全组无死亡患者。

另外,妊娠合并心肌炎如何确定可否继续妊娠、如何选择分娩方式至关重要[8]。经心内科会诊后确定心脏病类型及功能状态,若评估心功能不宜妊娠者,我们会果断的劝说其做治疗性流产,终止妊娠的指证有:心功能Ⅲ-Ⅳ级,有心律衰竭史,心功能测定明显异常,或合并有其他高危妊娠因素如高血压、甲亢、糖尿病等,本组中有4例选择终止妊娠。由于剖宫产可消除子宫阵缩,避免分娩憋气,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避免心力衰竭出现,所以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可以适当放宽,18例患者中有8例行剖宫术。当然对于心功能稳定,无产科剖腹产指证者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可阴道分娩,本组中有10例为自然分娩,效果良好。

总结我们的经验认为:妊娠合并心肌炎必须加强科室合作、减少误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对所有患者应密切监测心功能、积极防治心力衰竭,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必要时要果断终止妊娠,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第1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20.

[2]王海会.黄芪注射液治疗妊娠期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2,(33)3l:6766-6788.

[3]赵菁华.丹参和黄芪注射液联用对病毒性心肌炎ECG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3:139-141.

[4]朱淑兰,张忠其.病毒性心肌炎孕产妇19例临床分析.浙江医学,2002,(24)11:683-684.

[5]胡冬梅.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2,(2)5:39.

[6]纪春丽.浅谈心肌炎的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13)4:176-177.

[7]吴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心肌炎对母婴的影响.海峡药学,2013,(25)3:177-178.

上一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下一篇:高中英语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