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

2024-07-05

团体心理(精选十篇)

团体心理 篇1

有一次, 听一堂小学五年级有关“责任”主题的团体辅导课试教。活动开始,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两个班上同学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设施的事例。大多数孩子的肢体反应为低头 (准确地说是埋着头) 、用余光看同学, 像是等待着后面的审判。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即使课中老师用了再好玩的游戏调动, 课堂气氛都不尽如人意。———这种辅导模式是把学生的具体行为放在焦点上, 使学生认为自己或同学身上一定存在心理问题, 原本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成长和发展的团体辅导变成了“集体受审”或“集体批斗”。这就是“消极心理学”的导向。

相反, 如果我们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 抛开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想法, 侧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建立提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诱导积极的情绪体验, 发挥其个人优势, 让他们在心理活动中开发潜能、树立信念、创造积极的自我, 效果就大不一样。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 用一种更加开放的、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和动机, 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悟, 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从“心理垃圾的处理站”变成“心理能量的加油站”。

近年来,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笔者对团体心理辅导展开了一些探究, 并把它归之于三个“1+1”。

一、现实+游戏, 内容要活

那些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内容, 使学生只关注消极的心理问题的团体辅导, 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学生没有切身的感受, 因而不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共鸣, 所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积极的视角,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重视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

还以刚才的那节“责任”主题的团体课为例:在我的建议下, 任课教师把开始“批斗”式的话题改为《西游记》片段欣赏, 说说唐僧师徒四人分别在取经中担负的责任为导入, 效果大不相同。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不管是接下去活动还是感悟, 甚至最后老师结合班级里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就是第一次活动课上的开头导入部分) 的讨论, 参与度都很高。

二、参与+感悟, 情感要活

要强调的是, 一堂“鲜活”的团体心理辅导都要让学生谈谈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这是人本思想、师生思想、生生思想的对话, 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一个重要平台。

1. 互动“动”起来

团体辅导活动不能表面热热闹闹, 让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或只是应答式参与, 可以把学生普遍关注的典型事例作为材料通过校园心理剧、情景剧、心理小游戏等有效手段灵活地运用到活动中来,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和营造热烈的讨论气氛, 团体辅导课的“动”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制。首先分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能缩小活动的范围, 拉近成员的距离, 还能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2. 体验“说”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一个道德概念成为一个信念, 必须经过情感体验。”团体辅导活动只是实现目标的有效载体, 体验、感悟、内化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学生是否有所得, 教师怎样才能与他们做心灵的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活动时留足时间, 让学生自主、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分享使学生相互补充, 借鉴学习, 提升认识, 甚至是改变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

3. 思想“展”开来

团体心理辅导能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什么?我认为是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但这些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事,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真正要将其内化成品质, 转化为枳极的行动, 则需要学生课后的实践配合, 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实践、优化。课堂外的延伸与拓展对增强团体辅导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它可以推动学生将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及时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三、主动+监控, 评价要活

积极心理学要求我们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要去解决才上团体心理辅导, 而是要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心理变化, 有计划地进行辅导, 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发生问题之前的预防。它更关注学生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 更注重评价学生个体能力和兴趣的差异。

对活动课过程中的评价要灵活多变, 主要体现在:

1. 适时监控, 活而有序

团体辅导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但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有效监控是不可或缺的。活动中, 教师要做到:活而不散、活而不乱;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监控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监控自己教学行为 (提醒学生的方式方法、评价学生的语言等) 。

2. 关注群体, 兼顾个体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 以活动内容为中心, 以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为载体, 以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积极情感体验与心理品质为目标。

有一次在热身游戏《说字成组》时, 学生因为分组出现了意外, 由于人数问题, 有一个学生被踢过来踢过去, 没有群体能接受, 心里非常难过, 而且不知所措。我没有批评任何人, 只是就这个现象让学生结合“看到这个同学的样子你心里什么感受”来谈, 又请当事人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立刻在群体里共鸣, 最后有一个男生主动让出位子, 我问他是否真的愿意并谈谈感受时, 他说自己是主动让出来的心里并不难过, 甚至能为帮助别人感到快乐, 大家情不自禁为他鼓起了掌。

3. 适度开放, 随机调控

团体辅导课上的活动设计要使活动目标、内容、方式、师生关系更加灵活与开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评价既要看他们“自我开放”的程度, 也要看其自我探索的高度, 更要看活动延伸的深度。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通过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接纳、温暖、尊重、平等、合作的团体气氛来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倡导用一种更加敞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和动机, 而我们更加期待能在课程中运用这些良好的方法, 来提升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金福, 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2]罗梅主编:心理健康辅导——团体辅导[M].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团体心理咨询——相识在团体 篇2

作者:竹之客0067 提交日期:2007-9-25 17:15:00

| 分类:心理健康教育 | 访问量:1316

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取决于不断的养成训练,需要心理调试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潘菽在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活动不论是内容、方向,还是速度、水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会发生变化,而且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一点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心理咨询和辅导有两大类,一类是障碍性心理咨询,另一类是发展性心理咨询。前者把对象当作“病人”,咨询就是治疗,矫正障碍是一个具体目标。后者是针对健康人的需要,主要目标是帮助和促进其健康成长。现实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表现为发展性问题。诸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等导致的身心不适。这些发展性问题除了采用个别咨询方式外,还经常采用团体咨询辅导的方式。团体心理训练主要是为提高人的“心力”而设计的,采用团体辅导、集体训练的方式。

心力也是一种基本力,是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心力神奇巨大,但它的表现方式往往比较含蓄,需要与其他基本力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也容易被人们忽视。两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论智力,论知识掌握,两者都不分伯仲,然而从中学起,再到后来,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决定性的东西便是心力发展出现了分野。事实上,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证实,许多人的失败绝大多数是心力发展方面出现阻滞或曲折。

心力系统包括情动力、意志力、自评力、调控力等,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发挥。情动力包括情感、兴趣、需要和信念等要素,它们在能力的形成与实现中有突出的作用,唯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潜能化为现实;意志力在能力的形成与实现中更加举足轻重。失败与挫折极易伴生痛苦和困惑,能否忍受和战胜这种痛苦是坚韧性的主要表现。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并非只有一条由果实铺满的金色大道,还有一条是由失败铺满的隐形大道,战胜失败,迎来成功的意志力、勇气和信心,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通过自我激励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自评力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水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接受自我,进而悦纳自我。自信心是个性发展最坚定的支撑者,是个人潜能有力的挖掘者,也是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品质;调控力包括自我调整、环境适应以及压弹等方面的能力。现代人要适应现代社会就要掌握优化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自身的潜能,成为社会竞争的强者。

一、主题探讨:身、心、灵互动的心理能力训练

一个完整的人由身、心、灵三者所构成。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相互影响。在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中,“身”(Body),是指身体、躯体;“心”(Mind),即心理,主要指心情、情绪;“灵”(Spirit),主要是指精神、心灵,如人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生死观、苦乐观、幸福感等。“身心灵”作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身、心、灵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对每一个人来说,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了内在的一个系统,而其个体与环境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外在的系统。通过适当的技术或操作训练,可以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生理状态的产生,也可以调控人的生理活动从而引起某种心理状态的产生。当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一致时,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内在系统的健康互动与外在系统的协调,构成了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有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的学生时,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心理训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它是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身心互动理论设计和组织一系列活动,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同时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达到生理、心理、精神之间关系的平衡与良性发展。

心理能力团体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外在影响力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体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借团体的形式,助个人的成长。团体辅导和训练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诸如人际关系、暗示、模仿、气氛、感染、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使成员能通过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的着重点在于帮助个体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分析者、治疗者,在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愉快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心理和行为的积极改善,充分利用团体动力的有利因素促进自我成长。“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是一种动力互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就像他们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与人互动的模式。所以,如果能在良好的团体气氛引导下,成员便可以学习并尝试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并通过在团体内演练或角色扮演及成员的反馈来洞察与转移情绪的困扰,将学到的技巧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Yalom,1995)

心理能力的团体训练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我们把整个训练课程分为:团体形成篇、探索篇、认知篇、个性篇、潜能篇、激励篇、情绪篇、调节篇、抗挫篇、体验篇、交往篇、人缘篇、信任篇、情感篇、规划篇、团体结束篇,共16个单元。每一个训练单元由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构成:

一是主题探讨。每次课都由一个心理专题的微型演讲开始,在提供针对某主题的专门知识时,关键之处可能就在于把握深入的焦点,简洁明了地阐释新颖、客观的信息,从而确定本次训练的目标和内容。同时,也为团体训练提供一些相关知识背景。这部分约占用30%左右的时间。

二是心理辅导与训练。根据相关主题从身体、心理和精神三方面综合介入,进行辅导、调节与训练。如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冥想松弛训练、行为方式训练、瑜伽练习,以及朗诵、倾诉、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自我测试等活动,约占用60%左右的时间。

三是思考、澄清与分享。练习的真正意义在于练习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和心得,结束后的讨论与交流、反馈或分享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思考、澄清与分享是团体辅导与训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每次都要花10%左右的时间进行统整或自我小结。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开发潜能,学习交往技巧,优化心理素质,更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的特点是相对于个别咨询而言的。道宁(L.N.Downing)曾将学校团体辅导的优点概括为以下12条:

(1)了解和体验支持与被支持

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加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

(2)从互相帮助中获益

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从别人的互相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学生可以得到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

(3)鉴别需要特别予以帮助的学生

在团体中凡是具有敏感观察力的咨询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帮助的个人。

(4)增进个别的咨询

团体的经验往往可以提高咨询的需求,促进成员更快地走向成熟。

(5)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在团体里可以得到社会上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社会化的实际经验则可以促进学习、改进行为。

(6)获得治疗的效果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使成员洞察自己以及更好地适应。团体咨询虽然并不等于团体心理治疗,但却可以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7)咨询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

学生与咨询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咨询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

(8)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

学生因体验到自己在友伴中也有所作为,可以跟友人交往,自己也有朋友,这些均能增进其安全感。并且,当学生能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价值并以此为荣的时候,可以加强其自信心。

(9)提高接近咨询员的机会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咨询员,或者体验到与咨询员和友伴一起的愉快经验,可以消除过去的疑惑戒心,不再避开咨询。

(10)综合各种经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经过团体讨论,使方法明确化,这将使学生对需要参与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11)松弛学生的紧张和不安

采取行为驱除烦恼,在友好而接纳的环境里坦诚交谈,并决定其行为的方向,可以减少烦恼。

(12)咨询员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在组织的团体里,与更多的学生相处将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并能提高其素质。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身体活动、情绪疏导、观念引导、行为训练等不同层面介入,团体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了解自己的心理,洞察他人的心理,调整心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一个人通过团体心理训练,应该朝着一个终极的目标靠近。这个目标可以用马斯洛对“自我实现”所作的14项特质描述来界定:

(1)对现实有较强的洞悉力并与现实有良好的关系。能辨明真伪,不会产生错觉;能容忍新奇的事务;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疑虑。

(2)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界。不因自己或他人的缺点、短处而否定自己、批评别人。

(3)有自发性。不盲从,不保守,行为不是由外界刺激而产生,而是自发于内在 的成长需要。

(4)以问题为中心的处事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有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

(5)有超然脱俗的本质、静居独处的需要。有安全感和自足感,能够享受孤独和退隐的时刻,能够处变不惊。

(6)有自主性,不受文化背景和周围环境的左右。

(7)不断有新鲜的鉴赏力。在一生当中可以反复地体验敬畏、快乐、满足、惊讶等情感。

(8)有神秘玄妙的经验、浩瀚澎湃的感受。会体验到强烈的自我的丧失或自我的超越的感觉。

(9)关心别人的福祉和感受。能五条件地接纳人性、热爱人类,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共鸣、怜悯或仁慈。

(10)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11)具有民主的品格,对人有极大的尊重。

(12)将手段与目的作明确的区分,具有明确的道德标准。

(13)具有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富有创造力。不屈服外在的约束,保持用新鲜、纯真、率直的眼光看待世界。

二、心理辅导与训练

(1)热身活动(我想有个家、爱的奉献、解结)

目的:放松,减轻焦虑,活跃气氛,体验团体的合作与温暖。

操作程序:

[1]成员站立,手拉手围成圆圈。然后注意听辅导者的口令,按照口令分别重新组成5人组、3人组或8人组的小圆圈。每次变换过程中被排除的人站到一边,谈谈被排除的原因及此时的感受。

[2]每队十余人,要求全体成员在不借助任何其他物品的情况下都坐在别人的大腿上。坚持时间长者为胜。

讨论:获胜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在静坐的基础上整体动起来?

总结:在任何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要充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能心存偷

懒、依赖、滥竽充数的思想。如果有人产生懈怠心理,大家就可能会一起摔在地上。

[3]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一圈,每人记住自己的左右邻居,不能搞错。然后松开手,在圈内走动。当听到辅导者喊“停”时,立刻停下不动。找到原来身边人的手后,重新拉住。于是形成交叉拉手的网结。接着,大家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个“结”理顺,恢复到一开始不交叉的手拉手状态。两组合并成一组,重新再做一次。

总结:初入一个陌生的团体,人们一般都多少会有些紧张。采用一些轻松的活动活跃气氛,有助于成员放松自己,减轻焦虑,团体成员通过齐心合作,“心结”打开了,问题圆满解决,大家都很开心。我们将这些热身活动称为“打破坚冰”。

(2)相识活动(人际互动滚雪球)

目的:初步相识,扩大交往圈子,促使成员关注他人,也体会到被关注的感觉。

操作程序:

[1]两人一组自我介绍。

[2]4人一组他人介绍。经过自我介绍的两个组合成4人小组,每位成员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朋友介绍给另外两位新朋友。

[3]8人组连带介绍。两个4人小组合并成8人组后,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含三个内容:姓名、所属、最主要的特点。当一个人说完后,后面的人必须从第一个人开始讲起(如:我是XXX旁边的XXX,XX宿舍,特别……)。全组成员可以相互协助他人完整、正确地表达,从而在多次重复过程中,彼此了解和记住他人信息。

总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团体形成初期,成员需要相互接触、相互了解,以逐渐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关系,减少防卫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互相配合、支持、协作,形成团体凝聚力。

三、思考、澄清与分享:拿出你的真心

[思考]请大家谈谈为什么参加心理训练团体?

大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缘由,这些都很正常。但是你倘若真的想通过本课程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获得切实的益处,在此你应该接受一个要求和三条建议。

团体心理训练的唯一要求是:拿出你的真心。用真心换取真情,温暖自己,感染别人。因为团体训练是以参加者的积极互动为基础的,你若消极观望、被动应付,甚而弄虚作假,不仅会让你一无所获,白白浪费你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会破坏整个团体训练活动的氛围。

对应这种团体心理训练模式,给你三条建议:

第一条:告诉自己,你是团队活动的主角。“心理训练”比“心理教育”更强调“参与性”。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的中心。团体辅导训练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是多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交流信息、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还是练习新的行为、感受被接受的体验,团体成员们会有多种多样的观点和想法,团体提供的反馈比个人的反馈更有力量,尤其是在行为演练的过程中,他人的建议、反应和感知都很有价值。

训练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气氛是否热烈,效果到底怎样,都依赖于团体成员的表现。辅导训练活动过程中,不论你是“参与者”还是“观察者”,都要积极自我流露或寻求对策,真情感受或支持鼓励。要杜绝抱怨、嘲讽或到团体外透露团体成员的隐私。

第二条:大家都要关注自己的心情,课前请报告自己的情绪指数。每堂课前心情特别好的和不太好的学员喊出一个代表自己感受的数字,1分意味着情绪极其低落,10分则是最高分,表示心情不错,兴致勃勃。(如张三广9分,很激动,还有点紧张。”李四:“10分,平静,快乐。”王五:“3分,昨天的英语测试不太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可以说就是心情,教师和学生都要关注生活中的情绪变化。

第三条:为自己做作业。大家多年来的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作业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上交给老师看的。一件事是做给别人看还是做给自己看,做法不同,效果更不同。心理能力辅导与训练的课堂作业,首先是自己要做的,是给自己看的。通过一些心理测量、心理探索,了解自我参加心理训练的感受、体会,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思考心得等等,本身就是心理辅导与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篇3

班主任成长营故事之

贴在墙上的“文化”

班主任成长营的第一项活动就是组建团队,起队名、创作队歌、队徽,并为自己的小组拟订一个口号,每个人都要参与和贡献力量。

但在活动最初时,有些组员在代表小组发言时,仍旧是说“我觉得”,而忘记自己是代表本小组的,需要主持人的提醒,逐渐的大家才习惯说“我们‘梦工厂队认为……”,并且会主动为发言的老师鼓掌支持。在写感受或展示本组各项成果时,大家也会自觉将队名或队徽标上。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现在各学校都注重文化建设,而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班主任精心设计,教室内“花花绿绿”,格言警句,班歌班训齐全,但是否学生人人知道,还是“摆出来”、“挂出来”给“检查的”看的?如何挖掘利用其文化内涵,而不是展现它的“装饰”功能,确实是我们的教育管理欠缺的。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就必须让她活起来,动起来,用用起来,让学生认同,并不断的强化,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请让我来帮助你

培训中有一个活动是要求每个小组组成为一个班,选出其中一位做“班主任”,其他人为“学生”。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然后,要求“学生们”在培训者的指示下画一个微笑的脸,但在画画的时候要闭上眼睛。而“班主任”在整个的游戏的过程中要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结果当然是大部分人的画都是错位的,在作品的展示中大家都不亦乐乎,欢笑不断。但只有愉悦的体验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随后的分享“班主任”在此过程中做了什么?而“学生”们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又是怎样做的?事实上,“学生们”在画画时不仅闭上了眼睛,更闭上了嘴巴,没有一个人想着在画不准位置时去求助“班主任”。而所有的“班主任”无一例外的认为自己只管监督和控制,确保没违规睁眼就行了。在分享交流时,大家都认识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太注意培养“听话”的学生了,指令性的东西太多了,却很少关注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内心,因此也就不能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地伸出手,给予恰当的帮助。而我们的学生也真的很听话,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小心翼翼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思维的僵化,习惯于“要我们做什么,怎样做”,习惯于遵从,而缺少独立的思考,自主的探索。在传统的“师道尊严”中,师生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并未真正达到,学生们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不知道求助的途径。学生们倾诉的对象更多的是朋友、同伴。

让我们谨记:别人需要时,伸出你的手,也就是挽住他的心。作为班主任,学生需要我们的帮助、指导。让我们主动伸出手吧,教会学生请求援助的方法,并尽可能多的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帮助。

班主任成长营故事之

神也会犯错

培训时难免有人会——迟到了,手机忘关了,车子坏了。而每到此时一句“我错了”,虔诚的一鞠躬或是怪样百出的卡通跳就会得到大家原谅。而这也是培训活动中得到大家一致通过的条规。

错了就是错了,无论是什么原因,无论你是什么人。对教师而言,往往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没有认错的习惯。不敢、不能以真面目见学生。有时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总想用一副伪装的面孔能搪塞过去。殊不知老师无意识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师贬损学生的话,老师过后不记得,学生却铭记在心,很可能造成对他一生的伤害。笔者就曾听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说“她说话不算数,我才不听她的呢”。原来是这位老师答应孩子如果孩子某题做对了就发一颗红星,结果忘了,让学生对她产生了不信任感。我们也常见学生犯了错时会推卸责任,找借口,昨天家里来人了,停电了,忘带书了,妈妈叫晚了……这一方面是孩子犯错有时确实是无意的,另一方面有时我们忙于找出孩子们的错误来训斥、纠正,却忘了在他们做得好时赞扬一声,要知道你的认可在孩子心目中有多么重要的分量。而过于严厉的处理孩子们都经常犯的小错误,往往适得其反,就是学会撒谎,以逃避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避免你大发雷霆。

很多老师在受罚后谈感受时说,承认自己错了后,得到了释放,心里挺舒服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一定会遭到责备时,我们自己责备自己,听自己的批评,这比忍受别人的斥责容易得多。如果你将别人正想要批评你的事情在他有机会谈话以前说出来,他就会采取宽厚、原谅的态度,以减轻你的错误感了。不要忘了那句古话:用争斗的方法,你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收获更多,所以如果你要获得人们对你的赞同,你就应该记住这条规则:如果你错了,就迅速真诚的承认。这也该是我们老师应教给学生们的做人的道理。

你的称赞是最美

培训活动中感觉最美,最让人兴奋,最使人神采飞扬的当是“优点轰炸”了。经过了几天的培训,大家不仅提高了工作技能,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通过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欣赏,促进相互肯定与接纳,增加了个人自信心。

其过程是:一组围圈坐,请一位成员做或站在团体中央,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三个优点,其他人轮流根据自己对他(她)的了解及观察说出他(她)的优点及欣赏之处(如性格、相貌、待人接物……)然后被欣赏的成员说出那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的,那些是不察觉的。每个成员到中央带一次高帽。并注意夸别人的优点时态度要真诚,要具体,不能重复,不能毫无根据的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参加者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察觉到的,哪些是没察觉到的;怎样用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做完后各组用一张纸写出画出。

起初大家都不太习惯于坦然接受别人表扬,很“谦虚”地否定自己,但随着那么多由衷的赞叹也不由自主的认同起来。有的老师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有的说“我没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好”。“那感觉真美!”带着大家真诚的肯定和鼓励,每个老师都更有信心投入到新的工作学习中去了。

相信老师们从中更体会到了称赞的价值,每个人都渴望被赏识,学生们尤其如此。一声亲切的赞扬,一句诚恳的激励,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将给学生们注入无尽的力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的真谛是真爱

就如在活动结束后所做的那样,在文章的最后,我也将这段文字送给每一位教师:

爱情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的意义在哪里?”

爱神阿佛洛狄忒说:

“L”代表着LISTEN(倾听)。

“O”代表 OBLIGATE(感恩)。

“V ”代表VALUED(尊重)。

“E”代表EXCUSE(宽恕)。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 篇4

20世纪90年代初, 团体心理辅导传入中国大陆, 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 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培养良好适应习惯的助人过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目的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人的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主题教育的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已越来越普遍, 这种形式在充满乐趣的团体活动中, 让大学生们进行体验、分享, 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利用校园中天生存在的团体力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 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二研究现状

从数量上看, 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起步晚, 根植于心理学研究这个家底就不够深厚, 因而研究数量较少;从研究领域上看, 其辐射面有限, 对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多扎堆于对正面效果的反复验证上, 因而创新不足;从研究工具上看, 被广泛使用的仍为国外引进的心理量表, 虽在引进过程中经过校订, 但难免缺乏与我国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时代特征的对接。

1.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引导下, 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 满足成员一定的心理需求的组织。依据团体辅导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 在团体辅导中可以达到教育团体成员、使成员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已经出现的问题等效果。或也有研究者将其分为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

依据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异质团体与同质团体。其中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年龄、学历、生活经历、心理困扰, 或者说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相似, 如新生心理适应团体、贫困生自卑团体、缓解抑郁学生情绪团体、学习困难团体、情绪调控训练团体、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学生干部培养团体、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应对突发事件团体、减肥团体等等;异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的某些背景或个人特质不太相同的团体。

依据团体辅导被引入高校的形式, 又可将其分为专业模式和思想政治模式两类。专业模式是由心理学专业人士组织, 通过招募志愿者组成团体, 进行历时1~3个月的团体辅导过程, 包括团体的初创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 全程由心理学专业人士负责;另一种是思想政治模式, 由辅导员或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咨询公司专业人员,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团体辅导, 从制定团体目标、团体成员组成、实施时间、地点等全程都有辅导员的参与。

2.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实施

概括起来, 团体心理辅导有以下特点: (1) 感染力强, 影响广泛。多向沟通、多个影响源、相互学习模仿、相互支持、集思广益。 (2) 效率高、省时省力。 (3) 辅导效果易巩固。 (4) 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群 (团体活动过程即广泛的人际交往的过程) 。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弥补心理素质教育和个体咨询的缺点, 而且还可解决目前高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的重视, 也得到众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3. 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 如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16PF (卡特尔16种因素问卷) 、UPI (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SAS (焦虑自评量表) 、SDS (抑郁自评量表) 等, 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 但对国内大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

4.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步骤

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 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 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 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 (系) 为单位, 根据各院 (系)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 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 这种模式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 效果较好。具体步骤为: (1) 确定对象, 即确定哪些人适合参加本次团体活动。 (2) 制定目标。 (3) 进行方式和活动的设计。设计和创造团体经验以引发成员参与分享。 (4) 思考配合团体活动进行时所需要的场地、设备与材料。 (5) 将设计好的活动先行组成一个试验性小团体试用一次, 并讨论、思考和修正。 (6) 准备每一活动进行的大纲以及必需的材料。 (7) 准备备用活动, 根据团体活动的进展有弹性地调整原先的设计。 (8) 团体活动结束时, 应用问卷或其他方式方法来了解大家对团体的反馈, 以评估活动是否达到团体的目标。 (9) 团体的反馈、自己的检讨以及所记录的资料都应加以保存。

5.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更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情景性, 因而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也能得到长久的保持, 故其所发挥的作用和潜能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

促成大学生正向心理激励方面的研究有:孙时进、范新河和刘伟的《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效果研究》;邢秀茶、王欣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的研究》;张姝的《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刘琼珍的《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翠红、谢正、陈佐明、刘素贞、代娟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辅导研究》;钱晓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李永生、马瑞、张郢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班级状况的研究》。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危机干预的研究有:尚云、李辉、高俊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许若兰、王敏的《大学生情绪调适的团体辅导研究》;白羽、樊富珉的《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向群英的《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团体辅导效果评价》;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的《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团体辅导干预——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张姝、郝善学的《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的研究》;韦耀阳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孤独感问题干预中的应用》。

三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虽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研究与推广, 从辅导方向上看, 从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从接受辅导的方式来看, 也由治疗团体转向发展性团体, 以发挥团体心理辅导更大的效能;从辅导效果来看, 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于长效影响而不是即时影响, 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今后的研究应围绕创新实证研究、细化研究团体、丰富研究领域、制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需要的研究工具来逐步深入, 以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实现更深更好的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并梳理近十年来国内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的研究, 包括介绍团体心理辅导对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工具、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及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并提出今后研究建议及展望, 这将会促进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进一步发展, 使其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要教育形式。

心理拓展 团体 篇5

目的:团体合作,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体会团队支持对个人的意义

操作: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看清自己的左右受是谁,确认后松手,自由走动一说停后,全体不动,伸手拉左右手对应的人不能松手,用任意办法回复到原来状态。请成员谈谈活动中的感受。

突围闯关:

目的:促进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操作:一人主动出来做突围者,其他成员用手臂相互勾结成圈。突围者采用任何办法从圈子里突围出来,而包围的人尽力不让他出来。坚持一段时间,突围者不成功时可以放弃。所有团员谈感受。

无家可归:

目的:让成员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员的关系,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操作:开始时全体成员手拉手,充分体会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然后,领导者说“变4人一组”,成员必须按照要求重新组成四人组,请没有找到家的成员谈感受,也可以请找到家的成员谈与大家在一起的感受。领导者可以多次变换人数,让成员有机会去去改变自己的行为,积极融入团体,让组员体验有家的感觉,体验团体的支持,从而更加愿意与团体在一起。项目一:群龙戏珠

游戏规则及说明:

该活动一共准备A,B,C,D四个筐,要求参加该活动的代表队派出三名代表分别站在A,B,C三个筐旁(仅A筐内有球).在规定时间内,A队员用吸管夹着乒乓球从A筐送到B筐, B队员将筐中的球以同样的方式送入C筐,依此类推.夹乒乓球的过程中如果球掉落则由该名队员将球拣起并放入相对应的筐内,比赛继续进行.以2分钟为限,计时完毕时按D筐内乒乓球个数排名,再按名次计分,第一名记三分,其他的队按名次依次减少一分.项目二:同舟共济

游戏规则及说明:

要求参加该项目的代表队六名队员两两用绳子绑着双脚走路.按完成规定路程所用时间的排 1

名计分,第一名记三分,其他的队按名次依次减少一分.如在前进过程中队伍摔倒或散开则在原地整理好经裁判示意后方可继续进行比赛.规定比赛路程为20米.项目三:七彩连环炮

游戏规则及说明:

要求参加该项目的代表队所有队员男女间隔排列,先男后女,轮流吹气球,直到吹破.按2分钟内吹破气球数排名计分,第一名记七分,其他的队按名次依次减少一分.上一个队员吹破气球之后下一个队员才能开始吹,否则将在总个数里面进行相应扣减.项目四:谁与争糖

游戏规则及说明:

比赛双方各派出一男一女两名队员,并站在指定位置.两名女队员通过背带连在一起,其中站在两端的面对中间队员的队员头上绑有一支棒棒糖且互相面对的两名队员来自同一支代表队,比赛双方要尽力让自己队的队员拿到自己队的糖,先拿到糖的队胜利,此项目限时一分钟,若规定时间内胜负未分,则稍做休息再进行一轮,直到决出.站在两端队员脚不能越过端线,否则对方胜利.若三四并列则进行一次比赛决定进入决赛资格.若三四五并列则通过抽签决定晋级赛顺序,两队先比,胜者再与第三队争夺进入决赛资格.其他情况以此类推.项目五:万马奔腾

5人一组,每人手里拿着一个球拍,每个队员之间间隔1米,第一个人在球拍上放一个乒乓球,当比赛开始时,用球拍把乒乓球传给下个人,直到传到最后一个人的球拍上,不能用手接触球拍和乒乓球,若乒乓球掉在地下,仍然继续。根据所用时间进行排名,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依次类推。

项目六:大丰收

该项目需六名队员上场,两名队员配合,从起跑线出发,一名选手抱着(或背着)另一名选手跑至水果架并将水果咬在口中返回起点.另外队员重复进行。每队限时5分钟,按所得水果个数排名计分,第一名5分,第二名4分,依次类推。注意:裁判员下令之后,选手方可起跑, 咬水果时不能用手。

项目七:怀抱地球

该项目需要三组队员,每组六名,两名队员背靠背,中间放一个气球,横向从起点出发。在进行中气球不能掉,掉了在原地弄好比赛仍然继续。在规定10米距离内往返两圈,用时最短的一对胜利。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以此类推。裁判下令后选手方可开始。变化:可以换成三个人中间夹着一个气球,规则一样。

项目八:快乐加油站

该项目一人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绕开障碍物,一张桌子为一个补给点。到达补给点后需吃完桌子上的食物(不能带走)到达终点拿到苹果,返回起点用时最短者获胜。本游戏参与均可以获得奖品。第一名3分,第二名2分,一次类推。

项目九:责任

该项目为四人一组,1、每队4个人,两人相向站着,另外两人相向蹲着,一个站着和蹲首的人是一边;

2、站着的两个人进行猜拳,猜拳胜者,则由猜拳胜者蹲着的人去刮对方输的蹲着人的鼻子;

3、输方轮换位置,即站着的人蹲下,蹲着的人站起来;继续开始下一局。分享:何看待责任?

2、当别人失败的时候,你有没有抱怨?

3、两个人有没有同心协力对付外面的压力?

项目十:推车送货

游戏规则及说明: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探索 篇6

【关键词】高职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8-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注意要点 篇7

团体心理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在于求询者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解决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团体咨询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这是因为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 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 (2) 团体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相对于个体咨询, 团体咨询在解决问题方面是很有效率的, 并且团体的群体特征, 也会给团体成员带来其他方面的收获。 (3) 团体咨询效果容易巩固。Gerald Corey指出:“团体咨询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 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也就是说, 团体咨询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 增强了实践作用, 也拉近了心理咨询与生活的距离, 使得咨询较容易出现成果, 而成果也较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 也因为这些特点, 在实际团体咨询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别情况, 如个别团体成员对活动的不合作与阻抗可能会降低其他成员的参与度、团体活动选择不当可能会造成冷场等。因此, 应注意以下要点:

一团队主题的确定应简洁明快

确定主题时应开门见山, 如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探索等, 能让团队成员清晰地知道本次团队咨询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若团队主题过于冗长、晦涩或专业术语过多, 会让团体成员理解错误, 从心理上对团体咨询产生畏惧, 从而降低目标的期望值。

二团体成员的筛选应谨慎认真

团体咨询的成功与否相当程度取决于所选择成员的性质, 下面几点可供参考:某一定范围内的问题才可借团体加以有效处置;成员必须符合某些人格特质;本次团体咨询对哪些成员可能无效应有一定程度的把握。通常可借团体有效协助的问题范围包括:自我概念、人际功能等。团体成员应符合的人格特质包括:有动机的、想改变、准备好要做、完全是自愿参加不受任何其他压力的。在甄选团体成员的过程中应至少有两次的深入会谈。第一次收集资料, 形成初步印象。告知团体的目标与过程、指定家庭作业 (包括列出想在团体中处理的问题清单、想达到的相关目标以及一份简单自传) , 在校大学生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量表或心理档案, 旨在准确评估其参团动机。第二次会谈则是就其提供资料予以分析测试其动机意愿的程度, 讨论决定其是否适宜加入该团队。接受成员进入团体后, 指导老师应准备一份团体心理咨询问题的目标清单。另外, 团体成员在某种程度上要有言语表达或做自我探索的能力。临床经验显示有些个体不适合从这一互动形式的团体治疗中获益, 下列为不适合参加团体咨询者: (1) 严重忧郁症者; (2) 急性精神分裂症者; (3) 偏执型人格者; (4) 极度类分裂型人格者; (5) 药瘾或酒瘾患者; (6) 反社会人格者; (7) 虑病型精神官能症者; (8) 自恋型人格者等。在告知其不能参加该团体时, 应注意措辞、态度及语气, 如:很抱歉, 我们分析了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可能这次团体咨询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但是我们以后的团体依然欢迎你的加入。

三活动的选取及设计应切合主题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要应用很多活动和游戏, 但是活动与游戏都是为咨询服务的, 不然就会是气氛热烈但难以组织, 导致成效不佳。活动内容设计是难点和关键。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活动设计因团队主题、团体咨询开展深入程度和成员特质如年龄性别等不同而不同, 这就需要组织者要查找资料, 精心准备, 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通常一次团体心理咨询设计两个活动, 其中第一个以热场、活跃气氛为主, 起到促进团体成员间认识, 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加强个体的自我开放, 建立团队的信任感等作用, 适宜选用如大风吹、滚雪球、数七等。第二个活动则是与团体咨询的主题或者单元主题相关, 旨在激起团体成员进行自我探索或自我修整, 适宜选用如风雨同舟、瞎子背瘸子、信任背摔、齐眉棍等。在选取和设计活动时要多维度评估, 结合成员实际情况如家庭经历、性格特点、性别比例等, 充分考虑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如冷场、阻抗等, 并做好相关准备。如果在策划阶段没有充分预期在团训进行中会出现的状况, 会导致在活动中大家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

四指导者应做好准备工作

指导者在团体咨询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掌握着整个咨询的大方向, 因此应做好准备工作。指导者在热身活动中表情方面要尽量做到真诚、自然、亲切、有感染力;语言方面要做到流利地表达;在情感上要有强烈的感召力。指导者对于活动项目的规则应充分准备, 熟练掌握。否则易造成成员对活动的各种疑问, 对指导者的权威性是一种削弱。顺利而有效地指导活动进行, 对于团体咨询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指导者在整个活动中一定要以公正的形象维持整个活动的开展。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坚持公平、保证正义的团体氛围, 有利于形成信任、依赖的团体气氛。指导者要善于调动团体气氛, 烘托活动顺利进行的外部支持环境。团体氛围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活动效果到达的程度, 因此指导者要具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设身处地的思考与真诚的态度。在分享阶段作为指导者对成员的发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 或重复发言者的内容;或对发言者进行解答;或对疑问予以指导;或对发言者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切忌对成员的发言不做任何反馈。

五结束语与结束的方式

每次单元结束时, 应选择合适的结束方式和相应的结束语。结束方式的选择应结合该单元的主题, 如指导教师在第一次团体活动结束时选择教会大家一种握手的方式“同心圆”, 旨在消除团队刚成立时带来的陌生感, 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在第二次团体活动结束时教会大家另一种握手方式“步步高”, 旨在引导成员开放自我。在之后的团体活动结束时, 可以选取相应的握手方式。结束语的选择也很重要, 要深入人心, 一方面要引起团队成员的触动和共鸣, 促进团队成员的自我探索与思考, 另一方面要对团体咨询的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对团体咨询的过程应加以总结并接受督导

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指导者理论知识、技能、素质与团队成员心理问题和人格全面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咨访双方心理能量的不断挖掘。正误得失, 有很大的主观因素。因此, 对团体咨询的每个阶段应加以总结, 分析各环节的主题设置是否得当, 活动安排是否合理, 团队分享是否到位, 这样才能检验目标的达成度, 同时对于下一个环节的安排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 增加指导者的经验积累, 促进其心理成长。同时, 咨询师自身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咨询师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 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工作压力、同事关系紧张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指导者的心理健康, 而且会影响团体咨询效果, 对此,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进行心理督导。

除此之外, 团体心理咨询贵在经验的积累与咨询师的引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切不可照本宣科, 形式化、程序化;力求用心去做, 灵活运用, 及时修整, 接受督导。

摘要:在社会的很多领域, 团体咨询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关注与应用。心理咨询者利用这种特殊形式的咨询方式时, 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一些不容忽视的工作要点, 这些要点就是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成败的关键。本文就相关的要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团体成员,注意要点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男子毽球团体比赛获胜心理的探析 篇8

1 男子毽球团体比赛中的心态变化与产生原因

1 . 1 比赛开始阶段心理状态

大家都知道, 在现代的竞技体育当中, 运动员的压力过大, 这就使得运动员在比赛开始之前, 就已经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一个想赢又怕输的包袱。其表现为兴奋性强度不足、无力、松弛、低沉等。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是动机不足, 因多次失利而灰心丧志;有些因身心过度疲劳所致。

在观看宜春学院毽球队比赛录像发现:比赛中出现成绩交替上升, 相持不下的局面时, 队员最易产生急躁情绪, 恨不得一下把对方压住, 一旦失误埋怨自己队友, 出现束手无策、慌乱的现象, 从而这也使得自己以及队友过分紧张, 恶性循环。比赛中两队比分一直很接近, 各队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发挥都将改变比分的结果, 这种比分的不断变化是造成双方队员心理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双方势均力敌形成相持局面, 一方的领先优势可能随时被打破。而另一方则急于追赶比分, 这些心理的变化容易造成运动员技术动作变形、失误、犯规增多, 影响集体水平的正常发挥。从而看出, 在比赛中僵持阶段, 队员们更要注意的是自己的心态要保持稳定。

1 . 2 比赛中比分落后的心理状态及变化

在竞技体育团体比赛中, 比分落后是很平常的事。而造成比分落后的原因大致分为一下两种:一是硬实力不如对方;二是不了解对方的实际水平轻视对方。在以上两种情况中, 都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同的心理波动。在第一种情况中, 硬实力没有对方强, 很容易面对不同实力的对手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特别是面对一场重大比赛, 关系到晋级、出线以及名次。2012年全国毽球锦标赛决赛中, 广东队的对手是山西队, 该队曾经在小组赛中大比分输给广东队, 但就是这个队冲进了决赛。面对这样的对手, 广东队想赢又怕输等不稳定的心理导致比赛中技战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这说明比赛中双方实力的相互制约是造成心理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易造成队员们自暴自弃, 很容易让人们就放弃比赛, 从而失去信心, 造成不认真对待比赛等问题。

而对于第二种情况, 过高的估计对方的实力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从而限制住了自己的技战术发挥。而过于轻敌, 没有对对方进行足够的了解。这样就会使得运动员产生焦躁的心理, 让自己与队友都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技战术打法, 也一样限制住了自己的能力。可以看得出, 正确的估计对手的实力对于比赛的走势有着重要的关系。进而在比分落后的过程中, 队员所产生的心态变化对技战术的运用产生了足够的影响。比赛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留下的教训也很深刻。

1 . 3 比赛中比分领先的心理状态及变化

在比赛的过程中, 在比赛中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小比分领先队员出现紧张情绪;二是在大比分领先下出现的主观放松的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 一方队员小比分领先对方, 而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下。比赛局势非常焦灼。而在这过程中, 在比赛中一直小比分领先的一方会出现紧张、害怕, 也会出现相应的想赢又怕输的心理。因为在比赛中, 一直小比分领先会给队员们带来巨大的压力。领先的分数少并不保险, 稍有差池就会情况逆转, 变为落后的一方。而对于反超比分的那一队会大大的长了他们的势气。在这个时候, 就算队伍的实力要强过对手, 也很难去把比分扳回来。

第二种情况, 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 队员们难免会出现松懈, 过分乐观的情况。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不管是在毽球上。还是其他球类的竞技体育中, 都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在最后时刻让对手逆转。在毽球赛场上也是一样, 如果队员们在比赛中稍有松懈, 就会让对手有可乘之机。

1 . 4 比赛尾声阶段的心理状态及变化

毽球比赛中, 随着比赛节奏的越来越快, 这也让更多的人注意细节, 而在比赛的尾声阶段, 细节的控制尤为重要。

在比赛的尾声阶段, 不管是领先的、还是落后的, 都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而对于两者的不同来说, 落后方应该是稳中求险, 为胜利去做最后的拼搏。而领先方, 就应该是稳重再稳, 抓住自己能抓住的得分手段。来保住自己的胜利。

比赛的尾声阶段, 大家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最后的比赛, 这就注定了队员们难免不会心浮气躁, 在最应该冷静下来的时候冷静不下来, 在这个时候更应提高警惕, 不提前松懈一分钟、坚持到比赛的胜利, 这样才能让自己拿到最后的胜利果实。

1 . 5 对比赛各阶段中队员们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分析

在比赛的各阶段中,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激动等情绪。然而又有不同, 下面就对比赛中各个阶段的运动员情绪做一个对比。

在比赛的开始阶段, 不难发现, 既要保持身体以及精神上兴奋的状态, 又要保持一个沉着冷静的心态, 既要产生兴奋性, 又不要过分兴奋。这样就能做到既提高了自己对于比赛的兴奋情绪, 又不会因为过分激动丧失应有的冷静。

在比赛僵持阶段中, 不难发现, 对于运动员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态以及动作的放松。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心态放松, 大胆去做动作, 不是过分的松弛。对于尺度的把握, 运动员们以及他们的教练员们要有了解, 以及做好及时的应对。否则, 就会造成技战术发挥不出来, 甚至是最后输掉比赛。

在比分领先与比分落后的情况中, 始终都要注意自己的心态的平稳。大家都知道, 在经济体育中, 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队员们的不冷静、过分激动等情绪。这样不但对自己的队伍以及比赛没有帮助, 还会使自己领先的比分被对方缩小, 或者被对方领先的更多。这样对队伍来讲都是没有好处的。所以, 就需要冷静, 抓住对方的弱点, 用自己的长处去公鸡对方的短板, 这样才能慢慢的追上比分以及不给对方翻盘的机会。

在比赛的尾声阶段, 需要注意的只有一点, 不要使自己的队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去用平稳、冷静的情绪去控制比赛, 发挥出自己的特点, 去赢得比赛的胜利。在毽球比赛中, 尾声阶段就是比赛的一个结尾, 用尽自己的全力去保住比赛的胜利。

2 提高男子毽球运动员团体比赛心理素质的建议

2 . 1 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动机

在平时训练中, 要结合毽球运动的特点, 首先要培养训练动机, 不断地提高运动员参加训练的渴望程度, 使其明确训练目的, 真正成为训练的主体。队员参加训练的动机只能建立在为大目标努力的基础上, 否则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2]。

2 . 2 重视和培养运动员的注意能力

注意品质作为一种心理特征, 在毽球运动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在训练中不断地发展运动员的有意注意, 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 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训练态度。要求队员对场上发生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见性。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出运动员高度集中思想和持续集中的能力以及排除干扰的心理对抗能力, 有效地加强队员注意力的稳定性[3]。

2 . 3 培养运动员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不是生而有之, 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下逐渐培养起来的。在合理的动机驱动下, 逐渐形成顽强、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树立好的榜样, 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比赛作风;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 与技术、战术训练紧密地融为一体。

3 结语

在毽球比赛中, 各阶段的队员心态对于比赛的走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而在比赛的各阶段中, 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 就是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这样才能保证在比赛中, 不管进入了哪一个阶段, 发生了哪一种情况, 都能从容应对, 也只有这样, 在比赛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实力, 也就是说, 良好各的心态是实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郭鸿.毽球运动技术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2, 21 (3) :92-94.

[2]何波.对越南毽球男队制胜的优势因素分析[J].肇庆学院学报, 2011, 32 (5) :92-100.

[3]丁华丽.毽球倒勾球技术教学球感练习法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60-61.

[4]林燕荣.谈毽球教学中专项柔韧素质的训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6 (2) :129-130.

[5]陆仲元, 孟春媛.浅谈毽球运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5 (2) :52-57.

[6]徐玉良.毽球[J].中国民族, 2008 (8) :45-62.

[7]张军, 龙明.毽球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刘泰山.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因素分析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9 (4) :102-103.

团体心理 篇9

团体辅导又称“神奇的圆圈”。团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在经历过几次相对安全的、充满温馨的、充分尊重和接纳的互动之后,每个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都会产生一些良性的改变。许多研究证实,当在接受团体辅导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都收到显著效果。[6]但目前国内关于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初中生、中高职学生、还有离异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等群体,专门针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较少。因此运用团体辅导方式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研究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仍需要大量研究给予补充。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先进理论、实务、思考及建议,以心理韧性理论为主线,设计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课程。希望借此探索出一条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培养方案,对培养高中生心理韧性这种积极品质,提升他们抵御困难、危机、挫折的能力,减少他们成为问题少年的可能性,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一、研究对象

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阳光心理社团的支持下,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心理韧性水平偏低(27%低心理韧性组)的学生中进行招募。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从成员参加此次团体的原因、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团体的期望、成员的个人议题是否契合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个体愿意参与团体并遵守规则的程度、个体寻求帮助或改变的主观意愿强度及是否能够接受活动时间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个人访谈[7],综合考虑后从前来报名的42位正常的在校学习的学生中筛选出2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5—17岁之间。在性别和年级匹配的前提下,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布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使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实验的前后测,该量表共27个题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前3个因子属于个人力,后2个因子属于支持力。量表采用李克特自评式五点评价。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等级评定,分别赋1—5分,然后进行统计,得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5,内部一致性系统为0.83,校标关联效度为0.49。[8]

2.采用自编题为《发现自己的心理韧性团体辅导方案》进行实验组被试团体心理辅导。

三、研究步骤与方法

1. 研究前测

对参加此次研究的所有被试发放《青少年心理韧性问卷》,检验其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制订心理韧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实施。以心理韧性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对实验组被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被试在固定地点(校团体辅导中心),接受固定时间段(每周六上午9:50—11:20)每次1.5h的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韧性辅导,对照组成员不作任何干预。实验采用单盲设计,告知被试参加的是心理社团的专题活动,以便今后更大范围的推广。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大纲如表2所示。

3. 效果评估

干预后,两组学生再次分别填写《青少年心理韧性问卷》;一个月之后,实验组被试填写《青少年心理韧性问卷》进行追踪效果检测。

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前后测,以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及后续情况。

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后心理韧性各维度及总分的差异比较

表3可看出,干预研究前,在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可视为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而在经过8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在心理韧性总分及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个人力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及二阶因子支持力方面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可得出,经过团体辅导的实验组成员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未经过训练的对照组的心理韧性水平。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2. 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对照组组内的差异比较

表4可看出,干预后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个人力、支持力及心理韧性总分上实验组成员的前、后测成绩呈现显著性差异。而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方面虽差异不显著,但通过均值比较可看出,在实验组后测中情绪控制、家庭支持的得分均高于前测。对照组在心理韧性总分及各个分维度上的前后测得分均不呈显著性差异。由此可得,在排除被试自身适应中学生活因素之外,经过为期8周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实验前,对照组被试心理韧性在实验组被试接受实验周期内,未产生显著性变化。

五、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以心理韧性结构理论模型为依据,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对高中学生进行了心理韧性提升的教育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适应过程本身并不能提升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以《发现自己的心理韧性》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较为合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团体成员的心理韧性水平。分析团体辅导效果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 团体辅导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

在团体辅导工作开始前,研究者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借鉴其他优秀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最终确定六个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心理韧性的核心因素,并围绕这六个因素展开设计,精心安排每一次课的活动;在小组成员的筛选上,不仅仅依据基本信息和问卷调查,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了个人访谈,保证团体辅导能够有序开展。

2.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要有针对性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包括:(1)对学生特质的针对性。研究者在阅读了大量关于心理韧性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构建本次团体辅导。在每一单元的课程设计上依据各个核心要素的心理学知识来构建课程,如《做情绪的主人》单元结合情绪智力理论及情绪ABC理论开发设计教案,《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单元结合自我意识理论等;(2)对团体辅导对象的针对性。本次团体辅导针对的是高中生群体,在方案设计时考虑到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方案设计以趣味性、活动性、启发性为主。

3. 团体辅导实施过程要注重分享环节的引导

本次团体辅导共设计了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主要分为团体热身、相关知识讲解、成员分享三个阶段。在每个单元的成员分享环节,团体领导者要注意倾听成员间的分享,促使分享主题朝向每一单元的重点进行讨论。在成员分享阶段,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促使同学们能够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成员间彼此信任,倾听他人的心声,对比自己的心声,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团体带领者要把握时机将重点引向主题,引向团体辅导以外的生活,促使同学们将在团体辅导中所领悟的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定位及转换

在团体辅导发展的不同阶段,团体领导者需注重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转换。如在团体辅导开始阶段需要团体领导者扮演创造者角色去开启团体讨论的话题,以促使成员进行自我探索;在团体活动的中期,成员之间的沟通变得相对复杂,不同的想法在此刻开始碰撞,团体领导者需要协调成员间的沟通,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在团体辅导结束阶段,还需要扮演鼓励者、评估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林,韩立.军校学员心理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J].校园心理,2013(6):386-387.

[2]周观兵,张建锋.提升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认知策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7-29.

[3]霍红艳,张红霞,姚春艳.青少年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分析[J].赤子,2013(11):341-342.

[4]李义安,张金秀.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7):797-799.

[5]高登峰.大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心理学报,2010(2):474-477.

[7]林昕.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中专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路标 篇10

一、团体辅导为主, 个别纠正为辅

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 研讨的正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团体辅导为主的心理教育模式, 它的特点和长处不仅在于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而且它是在辅导者的倡导下, 向所有参与者提一个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的环境, 使参与者在群体互动条件下亲自体验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会掌握多种正确的社会交往规则和技能, 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马文驹教授认为这非常符台学校班级制的客观特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 全员参与, 全面渗透;并以学校、家庭和社区为支柱, 与“全民健心”相结合。

重视团体心理辅导, 也应注意个体问题行为的纠正。但首先应正确定义学生的问题性质, 不要将适应性不良的发展性问题定为心理疾病。其次应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 特别要:

1.以预防为主, 防止医学化;

2.以活动为主, 防止学科化;

3.以节约为主, 防止高收费。

二、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模式

(一) 班级心理辅导课

班级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是以教学班为辅导单位、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班级心理辅导课区别于学科课程, 其一, 内容不同。班级心理辅导课属于包括了“显在课程” (overt or manifest curriculum) 与“潜在课程” (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 在内的赋予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总体”的广义课程论范畴, 体现了教育社会功能的多样性, 而并非属于传统的那种“把着力点置于学科的知识内容这一客观侧面”的狭义的“课程”范畴。) 其二, 教学方式不同。班级心理辅导课程是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社会生活的模拟场景, 成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无作业, 也不需要考试, 否则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反而会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重在师生及同学间的互动、互感, 是一种多向的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及评判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 触发更深的发现, 倍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 辅导者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讲授法、自述法、角色法、讨论法、情景法、综合法等。辅导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发展规律的不一致, 有目标地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 合理选择和组合各种方法以提高辅导课的实效。

我校非常重视创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并主要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活动, 这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创新和发展, 又使辅导的质量得到提高。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快舒心的班级心理辅导中获得心理实践和发展。

(二) 开展心理训练活动

心理训练活动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心理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很多, 包括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拓展性的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夏令营、智力开发活动等。

1995年, 我校开始了学生心理辅导的初步探讨, 举办了第一次心理夏令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后。随着我校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的不断发展, 各种心理训练活动越办越好。2004年3月, 我校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子课题《成功心理系列化教育的探究与应用》。通过领导的成功、教师的成功、学生的成功从而达到学校的成功。2004年7月, 课题组举办了成功心理拓展训练夏令营。以“同心沟通, 欣赏每一位营员, 相信每一位营员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潜能, 都能经受困难和挫折, 都可以获取成功的喜悦”为理念指导, 通过设计困难和挫折的特定环境, 在培训导师的指导下, 透过一系列崭新的、愉快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先行后知, 从获得个人体验出发, 进而小组交流分享。达到培养营员自信心、意志力、成就动机和群体合作精神等成功心理素质的目的。训练项目丰富多彩:爬绳网、同心石、走钢丝过河、泰山绳、胜利墙等, 启动了营员内心的动力机制, 开发了心理潜能。激发了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三) 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我校十分重视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这是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有效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a.创造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爱”是师生间情感联系的核心, “爱”让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变成“我们”, 师生间心灵沟通, 共享成功之喜悦, 共担挫折之烦恼。同时, 要建立一种基于人格完全平等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和互动的关系。

b.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学观念。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 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 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c.灵活应用各种教育教学技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如:了解学生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和教学应变能力等。

(2) 要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a.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涵盖了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为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我校课题小组黄燕老师上《丰碑》一课时。除了完成认知、智能两项目标外, 还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 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 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 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动力, 受到完善人格的熏陶。

b.创设参与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技能, 更好地体验情境。

c.进行行为实践。行为实践在学科教学中能起到强化对事物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瞻仰烈士墓、讲述烈士故事、诵读烈士诗文等行为实践活动给学生震撼, 激起学生为中华腾飞而读书的志向。

三、与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在校外我们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走入社会, 接受爱国主义、国防军训、劳动技术、革命传统等教育。坚持开展“蓝天白云结伴走、手拉手”互助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服务劳动, 定期去德育基地接受军体训练、生存训练和劳动技能培训。在校内我们举办了艺术节、合唱、广播操比赛, 开展了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在活动时我们针对学生普遍出现的品德问题,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采取了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进行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下一篇: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