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研究方法

2024-06-12

科学的研究方法(精选十篇)

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1

筅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温雪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内涵

科学, 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包含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科学史之父”萨顿 (George A.L.Sarton) 认为, “科学可以定义为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在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不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 考察事物产生的依据、过程和结果。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 同时也是严肃而真诚的。杜威认为, 教育应利用科学改变对想象和情感的习惯态度, 而不是以物质方面的扩充享用感到满足。

人文科学, 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世界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或对象的学科体系。人文精神源于对人类关怀之爱, 它关注对人及其文化的理解、表达和建构。人同时作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之存在, 就决定了人的内在追求不是抽象的, 而是同样包括了对社会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利益追求, 包括物利观念、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等。有学者认为, 在当前人文主义国际化思潮的影响下, 教育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 (1) 人在教育中的地位; (2) 人的发展可能性; (3) 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

科学注重客观、理性和对客观真理的逻辑性表达, 人文科学则关注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 关怀人的价值和心灵体验。由于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科学与人文不可能是相互孤立的, 它们必然存在内在的统一。

2. 科学与人文的逻辑统一

如果从一种哲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科学, 用一种开拓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则不难发掘科学发展中蕴含的稳定不变的因素, 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连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相互理解。科学不仅以严密的逻辑来观察、论证客观事物, 它同时也从自然中提取出富有韵律的自然和谐的神秘和美。因为, 只有冷漠的数字和机器是不够的, 科学所建立起的人类进步阶梯的架构需要人性之善和美来补充。“没有同人文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 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同样也是人的。”在同一地域和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和人文, 二者根植于同样的环境, “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 而不能让科学成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

二、教育科学研究中方法论的分野

基于对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的不同主张, 形成了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不同价值取向。由此, 在选择与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 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前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 用实证的方法才能把握客观规律, 其方法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后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探求也是基于人的观念、文化和体验, 所以只能用描述、解释的方法发现真理, 其方法突出表现为“思辨、历史文献研究、深度访谈、自然访谈、实物文本分析、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有学者认为, 当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争论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的争论。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人文在实践中的统一

无论是科学研究范式还是人文研究范式, 都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借鉴。但是, 如果不将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内涵根植于教育研究活动中, 而盲从于各种新的技术或方法, 不了解方法所属的应用环境, 其结果将是走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选择的误区, 甚至产生某种偏见, 将方法的运用变为一种教条。一个将教育研究置于真实教育实践情境中的研究者, 是将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反思融入到实际研究活动中, 对实践加以改造, 是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教育的人文关怀的融合, 他们“抱着更敏锐和强烈的渴望继续追求, 直到通过他心灵中与事物的实在亲密无间的那一部分, 接触到万物内在的真实”。

因此,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人文内涵的统一, 即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 并非冷漠的程序执行或是抽象地谈论人性, 而是“把关于研究方法知识、体会转化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则是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体察某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它不在于方法的简单相加, 而在于研究者个人独特的实践体验。唯有如此, 才能在教育科学研究这一特定领域中, 把握研究方法的实质, 开展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的过程来看, 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方法论的多元化是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知识日益复杂, 日益专门化, 就愈发需要知识的统一。如果没有人敢于进行综合性的探索, 科学世界很快就要变成新的巴伯伦尔之塔 (古代巴比伦境内未建成的通天塔———译者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文科学成果的日渐丰富, 教育科学研究必然要提高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充分关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影响, 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向多元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 研究场域中各因素的“共在”

海德格尔认为, 必须对人与存在的关系作新的理解, 人与世内存在者的关系是一种“共在”关系, 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操纵和利用关系。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者、研究对象及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因素, 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处于相同的教育活动场域中, 各因素之间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取向是相统一的, 所以, 不能将各个因素割裂开来, 而是要从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复杂性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系统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

3. 理解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与人文

要合理把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需要理解教育科研活动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真理的探求的过程, 它蕴含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严格缜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 即一种严谨、客观、批判的科学精神, 而不是恪守形而上的科学规范。同时, 理解教育活动中的人文关怀, 不是只谈抽象的人性, 而是通过询问、探索、思考和领悟, 去理解教育活动主体的心灵或思维的变化发展过程, 是对人本身深切的关爱。教育科学研究也许永远触及不到真理本身, 但是用人文的关怀参与、理解教育活动, 用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适应并改造教育实践, 则可以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

4. 方法选择的价值关联

无论是教育科学研究者或是研究对象, 都难免带有依据其主观感情、体验和选择的价值判断, 为了把握不同主体的行动意义, 就需要了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因此, 在研究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但在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时, 需将相应的研究方法与主体的价值观相关联, 从而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实质, 避免在多样的方法体系中迷失研究的方向。

5. 研究方法的再创造

由于教育活动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基本领域,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也必将借鉴这些领域的方法论成果完善自己, 这就涉及到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的整合问题。这时, 应当注意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和方向, 有限度地移植自然科学领域的方法, 如针对某一阶段性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获取总体的知识掌握的信息;而当没有恰当的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当前的教育科研活动时, 则不可生搬硬套, 否则看似科学的论证实则只是不符合教育实践规律的虚假研究。

有学者提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范式的特点, 即 (1)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系统, 教育活动是最具有复杂性的一种活动; (2) 复杂性要求打破二元的、精致的思维, 树立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思维; (3) 复杂性要求教育研究整合多种研究范式。

可见, 只有生动的实践, 没有教条的方法。要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效地解释教育现象, 有力地指导实践, 不能单一地偏执于某种研究方法, 而是需要不同方法的互补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3.

[2][美]乔治·萨顿著.科学的生命.刘珺珺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7、143、126.

[3][美]乔治·萨顿著.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 刘兵, 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4]朱红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 1998 (12) :29~36.

[5]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63~70.

[6][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段至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189.

[7]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当代教育论坛, 2006 (7) .

[8]王珉.从注视到倾听——关于西方哲学演变的一个思考.学术月刊, 1998 (3) :40~45.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2

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因此,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与掌握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报告》的分析与研究来说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曾几何时,“郁闷”一词风行大学校园,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已经远远大于我们能够想像的地步。“马加爵事件”让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而“郁闷”综合症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郁闷”一词作为现在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它反映出大学生的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他们虽然感受到压力,行为上却找不到积极有效的方法。郁闷作为一种消极情绪,有害身心健康,会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郁闷情绪,以保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这种现状调查者对大学生郁闷问题进行了相关调查。在研究中调查者首先通过阅读期刊杂志和网上浏览对当前大学生郁闷的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讨论出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等。然后进行访谈,归纳总结设计出问卷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合格后大规模发放。收集问卷后做数据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最终审核做出研究报告。

通过研究得出,当前大学生郁闷的原因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环境适应和经济压力等方面,排解的主要方法有体育运动、倾诉、睡觉、玩网游、1

大喊大叫等方式,并且不同的排解方式导致的排解效果存在很大差异。研究发现,大学生郁闷的原因、郁闷的表现行为、排解方式、排解效果各方面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调查者们对这些相关性着重进行了研究。并在调查报告的结尾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构想。希望通过该研究使大学生全面的了解郁闷,从容面对郁闷,塑造健康的心理,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报告》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在不同类别的大学生中发放少量问卷。通过对其做SPSS的信效度检验后广泛发放问卷,对具有突出特点的个案进行深入访谈。随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SPSS相关性检验,再对结果进行讨论和探究,最终形成科研报告。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简称问卷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一种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问卷法的优点: ①不受时空的限制。②所得到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③节省人力、时间和经费。④具有很好的匿名性。⑤可以排除人际交往中可能产生的干扰。问卷法的缺点:①要求回答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②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往往难以保证。③资料的质量难以保证。按照问卷填答者的不同,问卷调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自填式问卷调查和代填式问卷调查。自填式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按照传递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报刊问卷调查、邮寄问卷调查、送发问卷调查三种形式;代填式问卷调查:由调查者根据被调查者的口头回答代为填写问卷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有访问问卷调查和电话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中的自填式问卷调查,即调查者派专人或亲自将问卷送发给被选定的调查对象,被调查者按规定填答后,调查者再派专人收回问卷。送发问卷调查又分为个别送发和集体送发两种形式。送发问卷调查最大的特点是回复率高,问卷回收整齐、迅速,而且方便对调查对象作某些口头宣传和解释。它的缺点主要是:若调查对象过于集中时,调查范围比较狭窄,被调查者之间往往相互询问、相互影响,回答结果容易失真,甚至出现请人代答的情况。在该调查进行的过程中,调查者采用个别送发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问卷调查范围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涿州校区,问卷发放分布于大

一、大二,专业分布很广。

在该调查中,在问卷的结构上包括:标题、卷首语、填写说明、问题和答案

2以及结束语五个部分。各个部分均是按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问卷法的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来设置的。

第一部分:标题。每一份问卷都有一个研究主题,调查者应开宗明义地定个题目,概括说明调查研究的主题,使调查对象对所要回答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该问卷的标题,“大学生心里郁闷现象的调查表”,调查对象可以通过该主题很容易地了解到他们所要回答的问题很可能是和大学生心理郁闷现象有关的问题。第二部分:卷首语。卷首语是问卷调查的自我介绍信,主要是对调查目的、意义和调查内容进行说明。卷首语中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要说明“我是谁”,即组织者的身份。②要说明“调查什么”,即调查的主要内容。③要说明“为什么要调查”,即调查的目的和意义。④表明对调查结果的保密原则。本研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郁闷现象,并对当前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挖掘出当代大学生心理郁闷状况的共性。并以此为基础,剖析现象成因,找到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引导大学生科学排解心理郁闷。根据以上的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如下: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了解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郁闷状况,找出普遍性问题2)在找出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剖析,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3)依据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以达到引导大学生合理对待心理郁闷,科学地排解心理郁闷,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当代大学生心理郁闷状况

2、个案访谈,典型案例分析

3、从各个角度分析现象,剖析问题成因

4、研究结论与提出建议。

第三部分:填写说明。在填写说明这一部分,该调查清楚地告知调查对象如何正确填写问卷的指导书。这部分内容,有时可以集中在一起,有时也可以分散到各有关问题的前面,而该问卷调查中采用的是集中书写填写说明的方式。

第四部分:问题和答案。该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也是问卷最核心的部分。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背景性问题、客观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检验性问题;答案按回答的方式不同分为开放式回答、封闭式回答和混合式回答。而该调查的问卷由二十二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构成。其问题的种类涵盖了背景性(2道)、客观性(8道)、主观性(10道)和检验性(4道)这四大问题类型。问卷分别从对于心理郁闷的原因,影响,排解方式和效果这几方面考察了我校大

3学生心理郁闷的状况。该问卷在问题的选择上严格遵守客观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原则。在问题的表述上遵循具体性、通俗性、准确性、单一性、客观性和非否定性的原则,即该问卷在问题的表述上会采用具体、通俗、清楚准确、单一主题、客观并肯定语气的语言。在问题的数目和顺序安排上:问卷中问题的数目二十四道,并不太多、太长,被调查者可以在20到30分钟内完成作答;问卷中问题的顺序安排为 ①先易后难②先轻松,后敏感③先熟悉,后生疏④先客观,后主观⑤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前二十二道为封闭式,后两道为开放式)。从该问卷的问题设置可以看出,答案的回答方式为封闭式回答、开放式回答和混合式回答。该问卷在问题1到5中采用了封闭式回答的方式中的选择式,被调查者被要求在几种可能的答案中选出一种或几种答案,而不可给出这些答案外的回答(问题1:导致大学生郁闷的原因有哪些?A 学校 B 感情 C人际交往 D环境 E家庭经济)。问题6到22采用了混合式回答:其主要是通过在选项中增加“其他”这一选项来进行的。问题23到24采用了开放式回答的方式,即调查者对所提问题不提供任何具体的答案,也不规定回答的范围,而由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回答问题(问题23:如果你感觉到郁闷压抑,你通常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排解?)。

第五部分:结束语。结束语一般采用三种表达方式: ①向被调查者表示诚恳的感谢,以及关于不要漏填与复核的请求。②提出1-2个关于本次调查形式与内容感受等方面的问题,征询被调查者的意见,可采用封闭性或开放性问题形式。③提出本次调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开放性问题形式放在问卷的结尾。该问卷调查选用的是第三种结束语,并向调查对象进一步提出问题:“您认为大学生郁闷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3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内涵

1.科学与人文的涵义

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包含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科学史之父”萨顿(GeorgeA.L.Sarton)认为,“科学可以定义为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在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考察事物产生的依据、过程和结果。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同时也是严肃而真诚的。杜威认为,教育应利用科学改变对想象和情感的习惯态度,而不是以物质方面的扩充享用感到满足。

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世界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或对象的学科体系。人文精神源于对人类关怀之爱,它关注对人及其文化的理解、表达和建构。人同时作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之存在,就决定了人的内在追求不是抽象的,而是同样包括了对社会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利益追求,包括物利观念、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等。有学者认为,在当前人文主义国际化思潮的影响下,教育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1)人在教育中的地位;(2)人的发展可能性;(3)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

科学注重客观、理性和对客观真理的逻辑性表达,人文科学则关注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关怀人的价值和心灵体验。由于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学与人文不可能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必然存在内在的统一。

2.科学与人文的逻辑统一

如果从一种哲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用一种开拓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则不难发掘科学发展中蕴含的稳定不变的因素,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连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相互理解。科学不仅以严密的逻辑来观察、论证客观事物,它同时也从自然中提取出富有韵律的自然和谐的神秘和美。因为,只有冷漠的数字和机器是不够的,科学所建立起的人类进步阶梯的架构需要人性之善和美来补充。“没有同人文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同样也是人的。”在同一地域和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和人文,二者根植于同样的环境,“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而不能让科学成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

二、教育科学研究中方法论的分野

基于对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的不同主张,形成了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不同价值取向。由此,在选择与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前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用实证的方法才能把握客观规律,其方法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后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探求也是基于人的观念、文化和体验,所以只能用描述、解释的方法发现真理,其方法突出表现为“思辨、历史文献研究、深度访谈、自然访谈、实物文本分析、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争论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的争论。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人文在实践中的统一

无论是科学研究范式还是人文研究范式,都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借鉴。但是,如果不将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内涵根植于教育研究活动中,而盲从于各种新的技术或方法,不了解方法所属的应用环境,其结果将是走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选择的误区,甚至产生某种偏见,将方法的运用变为一种教条。一个将教育研究置于真实教育实践情境中的研究者,是将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反思融入到实际研究活动中,对实践加以改造,是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教育的人文关怀的融合,他们“抱着更敏锐和强烈的渴望继续追求,直到通过他心灵中与事物的实在亲密无间的那一部分,接触到万物内在的真实”。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人文内涵的统一,即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并非冷漠的程序执行或是抽象地谈论人性,而是“把关于研究方法知识、体会转化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则是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体察某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它不在于方法的简单相加,而在于研究者个人独特的实践体验。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科学研究这一特定领域中,把握研究方法的实质,开展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的过程来看,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方法论的多元化是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知识日益复杂,日益专门化,就愈发需要知识的统一。如果没有人敢于进行综合性的探索,科学世界很快就要变成新的巴伯伦尔之塔(古代巴比伦境内未建成的通天塔——译者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文科学成果的日渐丰富,教育科学研究必然要提高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充分关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影响,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向多元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研究场域中各因素的“共在”

海德格尔认为,必须对人与存在的关系作新的理解,人与世内存在者的关系是一种“共在”关系,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操纵和利用关系。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者、研究对象及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因素,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处于相同的教育活动场域中,各因素之间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取向是相统一的,所以,不能将各个因素割裂开来,而是要从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复杂性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系统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

3.理解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与人文

要合理把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需要理解教育科研活动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真理的探求的过程,它蕴含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缜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即一种严谨、客观、批判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恪守形而上的科学规范。同时,理解教育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不是只谈抽象的人性,而是通过询问、探索、思考和领悟,去理解教育活动主体的心灵或思维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对人本身深切的关爱。教育科学研究也许永远触及不到真理本身,但是用人文的关怀参与、理解教育活动,用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适应并改造教育实践,则可以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

4.方法选择的价值关联

无论是教育科学研究者或是研究对象,都难免带有依据其主观感情、体验和选择的价值判断,为了把握不同主体的行动意义,就需要了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研究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但在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时,需将相应的研究方法与主体的价值观相关联,从而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实质,避免在多样的方法体系中迷失研究的方向。

5.研究方法的再创造

由于教育活动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基本领域,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也必将借鉴这些领域的方法论成果完善自己,这就涉及到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的整合问题。这时,应当注意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和方向,有限度地移植自然科学领域的方法,如针对某一阶段性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总体的知识掌握的信息;而当没有恰当的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当前的教育科研活动时,则不可生搬硬套,否则看似科学的论证实则只是不符合教育实践规律的虚假研究。

有学者提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范式的特点,即(1)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系统,教育活动是最具有复杂性的一种活动;(2)复杂性要求打破二元的、精致的思维,树立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思维;(3)复杂性要求教育研究整合多种研究范式。

可见,只有生动的实践,没有教条的方法。要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效地解释教育现象,有力地指导实践,不能单一地偏执于某种研究方法,而是需要不同方法的互补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3.

[2] [美]乔治·萨顿著.科学的生命.刘珺珺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143、126.

[3] [美]乔治·萨顿著.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朱红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1998(12):29~36.

[5]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3~70.

[6] [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段至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89.

[7] 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当代教育论坛,2006(7).

[8] 王珉.从注视到倾听——关于西方哲学演变的一个思考.学术月刊,1998(3):40~45.

[9] 冯建军.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9~12.

科学的研究方法 篇4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异

自然科学以物质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它起源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困惑, 是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是关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 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主体是人, 因而具有价值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具有的功能。这不仅为深入探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与结构提供必要的依据, 而且也为在科学研究中更好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主导的方法不同

所谓主导方法是指“在同一领域, 在众多的方法中, 经常被用到的起决定性作用、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类方法。”自然科学把实验 (试验) 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学领域, 大量的、新的、精确的和系统科研资料, 往往是通过试验而获得的。而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则以观察或调查研究的方法为主, 例如问卷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

实验方法与观察方法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内容上看, 实验方法是简化、纯化、强化、优化研究事物的自然过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体。而观察方法是在对社会所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不进行人工干预或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 尊重客观的社会过程。从特征上看, 可重复性是实验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说,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 实验结果决不会因人, 因时, 因地而变化。重复此项实验, 应该得出相同的实验结果。不能重复再现的实验结果是不能作为相关的科学理论的客观支撑点。而社会现象则因时间和地点不同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 即社会历史不具有重演律。

当然自然科学研究中也会运用到观察的方法, 为了将二者进行区分, 笔者将自然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科学观察, 将社会科学中运用的观察方法称为社会观察。就研究主体的身份而言, 科学观察是一种非参与式观察。而与其不同的是, 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研究, 社会观察还包括参与式观察, 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体, 同时也是研究的客体的一部分。

此外, 自然科学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社会科学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 还大量使用访谈、参与观察等定性的方法。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的对象领域是物质世界, 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领域人类社会中参杂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会科学研究涉及到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统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复杂性之外, 还具有凭借人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内在调适和学习的复杂机制。尽管其中存在着内在的量化关系, 但是这种内在的量化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因而, 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进行。

2 研究方法的结构不同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 它适用于一切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 。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例如观察、实验 (试验) 、模拟、数学等方法 (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 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 。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 且在每个层次里, 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 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 通过科学抽象, 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 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 (如SPSS) 。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 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

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 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 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 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 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3 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3.1 刚性与弹性

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 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 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 运用适当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 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 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

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 尽管在同等条件下, 运用同样的方法, 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 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 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 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 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3.2 精确性与价值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 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 在经典数学中, 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 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 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 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 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 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 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 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 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 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 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 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 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 访谈中, 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 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 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 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 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4 结束语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 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 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 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 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 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栾玉广.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3 (8) .

[2]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6) .

[3]唐盛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9) .

[4]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 (第三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11) .

[5]刘国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比较研究[J].探求, 2004 (3) .

[6]梁枫英.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嬗变及和谐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 2003 (4) .

[7]刘伟伟.从价值论的视野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差异——以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 2008 (8) .

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篇5

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科研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而且也是运用科学成果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作 者:张建国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客体   程序规范化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篇6

关键词:社会科学;定性研究;特点社会科学以对社会各种现象、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学科,始于十八世纪,后再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后逐渐发展成熟。早期,社会科学方法以哲学思维方法为主。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现象认识度不断加深,社会科学方法中哲学思维方法逐渐被自然观取代。马克思主义科学产生后,推进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成熟,上世纪中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系统论。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统中,主要以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本文着重对定性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定性研究方法简述

定性研究最早始于十九世纪,其前期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理论、人类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定性研究产生初始阶段,以人为思维判断或主观意识为主。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定性研究方法不断的更新优化,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定性研究方法系统逐渐成熟。

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是由社会科学自身独有的特性决定的,社会科学特性主要表现有[1]:首先,社会科学研究主体以人为活动为主,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人为思维能力、个人信仰、文化环境、心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无法保持研究客体的客观性;其次,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现象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社会阶层各异等,使得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不同阶层间利益和价值关系,并对存在的社会现象给予价值或意义的评判,从而促进社会中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再次,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语言表达交流形式,这就要求在对社会现象研究过程中既要对社会现象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和解释,同时还要对其更加深层次剖析。可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客观事物本质、内涵、价值等进行深层分析。

二、定性研究方法特点

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特点相关,主要表现有[2]:

首先,在哲学基础方面,主要以建构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关于建构主义层面,其主要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构造论以及彻底的建构主义三个形式,每种建构形式具有各自哲学理论;关于批判主义层面,前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主要揭示将社会作为主体,着重分析社会运动中各种矛盾的本质。后期发展为新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将通过语言交往形式,对社会科学进行了充分融合说明;关于解释主义层面,按传统形式可分为大陆传统与欧美传统,大陆传统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了解主要通过以研究人类意志为主,而欧美传统则强调语言的重要性,通过使用语言方式对社会形式和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可见,定性研究客体主要以社会科学中的动态对象为主,并且研究过程中重视人为主体性及主体共融性的作用,通过采取自然参与性手段,对所要研究的客体事物给予更加深入的、灵活性的、丰富多彩的阐述或剖析。

其次,在研究情景方面,社会科学在认识论角度方面来看,其主要是传统与科学、研究纲领的结合体。社会科学的研究主要通过各种认知、实践、定义、理解以及其他相关推理过程实现。社会实体或各种因素其存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社会的结构形态、社会价值的评价指标、社会活动的实践方法以及社会整体历史发展进程等。可见,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仅限于社会自然之中,因此研究结果也只能对自然社会中特定环境或条件的反映。

社会形式的构成以多层面、多关系、多形式以及多要素的结合,在各个层面、各种关系、各项形式以及各类要素间存在着有形或者无形的关联,正是由于这些关联决定了社会整体系统的功能特性。对于社会科学中引入定性研究方法而言,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应深入研究对象所处的现实环境之中,并且通过与被研究客体共同生活、学习、交流等,才能更好的站在被研究客体角度上给予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客观世界给予剖析和评价。

再次,在逻辑过程和理论模式方面,由于定性研究方法更加重视认识或分析客观事物自身内涵、属性以及象征等方面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带有描述性的分析过程,对其展开一系列本质的归纳。所谓的归纳分析,通常将事实材料进行收集列举,再与客观事实进行对比归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相关概念或者机理。

定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理论进行建构,其起点为观察,再经过对观察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观点。对理论建构实施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先观察后概况,第二步是有概况到理论解释[3]。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理论知识的归纳推理是逐步形成和发现的,而非以明确理论基础为前提。定性研究方法先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对观察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再进行归纳推理,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理论即时修改、即时选择、即时被弃等过程。

第四,在研究目标方面,定性研究方法侧重于自然现象发展变化过程、自然现象与社会行为间关系、自然现象与社会环境间关系等,特别是在在社会事实与社会价值间关系方面,认为社会事实离不开社会价值,包括社会科学中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社会价值所决定的。定性研究方法提倡那种以社会价值或价值标准所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将事实与价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对象。

可见,定性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是对社会客观事实现象的理解,即通过以观察为基础,通过对复杂多样化社会环境的认识和拓展,将社会现象本质揭示出来。社会科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文化,包含着社会性和人文性,是人文思想、文化、精神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结合体。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就是通过理解的方式,将社会科学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又作为文化知识去认识和理解。

第五,在研究方式和资料收集技术方面,由于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或手段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其主要以实地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而在资料收集技术方面,主要包括研究者角色、参与观察、扎根理论以及无结构访问等。可见,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资料的收集工作、社会实践检验工作以及阐述基础理论工作间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整体。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缺陷

虽然定性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之中能对社会现象本质给予深入剖析,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主要因为:首先,定性研究结果缺乏相对的严谨性,特别是在对社会事物说明、阐述或者诠释时存在片面性;其次,定性研究因具有独特的灵活性,造成其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定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精確性方面相对欠缺;再次,定性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偶然性,这是由于其在归纳推理过程中缺乏严谨的逻辑系统所致。

四、小结

总而言之,定性研究方法引起独特的研究特点,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之中。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现象级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分析,可有效的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作者单位:德宏州宏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海飞,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13卷第6期:66-70

[2]焦会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6

关于林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篇7

1 林业科学研究现状

目前, 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 还是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 我国都正处于社会变更时期, 林业科学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创新的新阶段。3S技术、回归模式、GIS建模技术等技术和模式在林业科学研究中都已被广泛运用, 不仅大大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而且提高了林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运作水平。尽管如此, 与国外相比, 我国林业科学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 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是我国需要改进的地方。

就研究规范性而言, 目前对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和国内还不是很一致,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林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下设很多分支, 目标是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林木业;就研究系统性而言, 无论在研究内容方面, 还是在研究手段与方法方面, 林业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不强, 一些研究只是为了功利性目的, 并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就研究方法和手段而言, 林业科学研究受到很多限制, 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随机布点、野外观测等来观测数据, 然后再做进一步研究, 3S技术、GIS建模技术等现代新技术已有所应用, 但是规模并不大;就研究内容而言, 除了以往的研究内容外, 林业科学研究的内容还应包括林业法规与政策、林业管理与经营等, 但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健全。

2 几种主要的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方法对林业科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而现代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对林业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种林业科学研究方法:

2.1 3S技术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技术

当前, 3S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 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加快了林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提高了林业管理、科研、预测及评估水平;改变了传统的林业调查作业方式, 将研究过程转向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对森林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的监测能力;能适时发布信息, 进行动态监测。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资源的获取方法, 有纸质地图、小班图和调查数据的数字化与GIS获取的应用技术, 遥感数据进行多尺度、多时空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和GIS集成技术等;二是基础平台的建设方法, 例如, 重庆市于2004年制定的第十四批科技攻关项目的GIS基础平台就是建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超图公司研发的Super Map Objects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上的。应用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体系的建设。此外, 还要掌握3S技术的关键, 例如, 在重庆市的应用项目中就有两个关键技术, 一是GIS基础平台开发技术, 包括高性能Web GIS技术、集中化数据服务技术等;二是数据建设标准化技术, 包括矢量数据处理技术、地图快速可视化处理技术等。

2.2 林业科学异构数据访问技术

所谓林业科学数据的异构性, 就是指林业科学数据所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所用的开发平台与数据语义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不同层面之间的数据整合与共享。因为数据整合与共享是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的核心目标, 因此, 消除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和数据语义层存在的异构性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操作系统层面, 通过Web Services技术的采用, 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体系结构, 从而解决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层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 也实现了它们之间的分布式数据访问;在数据存储层面, 基于设计模式的多源数据访问组件, 面向接口编程, 从而实现了不同数据库和多种数据文件数据的统一访问;通过公共数据元目录的引入, 消解了数据在语义层的异构性, 从而实现了异构数据流在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的自动交换。

2.3 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

作为林业生产和经营的基础, 林业区划在现代化林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林业区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它在辅助指导林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种种弊端, 既可以在图上直接、快速地进行县级林业区划工作, 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快速调整分区个数与分区界线, 为林业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数理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把以往的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 并建立综合模型;对综合值Y按照一维分布划分n个区间, 然后对各分区结果进行判别与分析, 以得到各分区修正后的预测分区结果, 从而确定合理的分区的数量;按照综合值Y对各分区进行融合, 得出初步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将细小的多边形清除掉, 最终得到县级林业区划图及区划结果。例如, 以福建省永安市对象的县级林业区划, 是以村为区划基本单元, 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展开的。但由于本身具有复杂性, 所以, 县级林业区划还没形成比较科学的区划因素体系。

2.4 系统指数模型法在林业多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系统指数模型法是林业定量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是对在不同方案各指标间存在优劣之分的情况下, 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有效手段。它的基本原理简单, 计算过程很简便, 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 另外, 它把各方案的主要指标作为评价依据, 客观性强, 从而提高了优选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系统指数模型法的基本思路是:设置反映方案优劣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再对设置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 可分为正指标、负指标和适中指标三种;确定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 还要设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标准值;计算分类指标的类指数, 相应地有正指标类指数、负指标类指数和适中指标类指数, 然后再进行综合系统指数的计算, 最后根据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排序, 作为方案评优的准则, 一般来说, 综合系统指数值最大者是最优的方案。例如, 在对控制紫茎泽兰的多方案选择中就是按照系统指数模型法的基本思路进行的, 而且结果与文献[10]的现实情况和文献[6]用集对分析法得出的结论一致。

总之, 新技术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不仅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而且也表明了林业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和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超, 黄清麟, 张晓红, 涂年旺.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

歌唱时科学的发声方法研究 篇8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很多歌唱者声音上的毛病,多是由于歌唱时喉头不找开、不稳定造成的,而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练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进入良好歌唱状态的前提。

7、在练声、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杂念,稳定情绪,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要有良好的歌唱欲望,要充满信心、放松自如地进入歌唱状态,否则是唱不好歌的。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二、歌唱发声练习的步骤

歌唱发声基本功的练习,一般按音域进展的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中声区训练为基础,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的需要。无论哪一个声部,都应该从中声区开始训练。练中声区的音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大音域,要知道声乐学习要从基础入手,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基础必须打得扎实,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第二阶段:是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加强气息与共鸣的配合训练,练好过渡声区(即换声区的训练),为进入头声区的训练打好基础。第二阶段的练习是关键的一环,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也比较长,但千万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于唱高音,要沉得住气,等这段音域巩固后,再进入高声区的练习。

第三阶段:即高声区的练习可以在比较巩固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进一步扩大音域,做较复杂的发声练习,使各声种达到理想的音高范围。这了阶级的练习要特别注意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音的过渡不要发生裂痕和疙瘩,重点是加强头声区的训练,获取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从而达到统一声区的目标。这样我们歌唱发声的乐器基本制造完毕,可以唱一般难度较大的歌曲了。

三、发声练习的起音

发声练习开始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如何起第一个音的问题,我们称它为歌唱时的“起音”或“起声”。歌唱的起声可分为激起声、软起声、舒起声。

1、激起声:是当吸气完毕后,胸腔保持不动,声带先自然闭合,然后,再以恰当的气息冲击声带使之振动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结实有力,我们在发声训练如顿音、跳音的练习中常常使用,也用这种方法纠正声带漏气的毛病。此时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急吸急呼。

2、软起声:软起声是声带在开始闭合的动作时,气息也同时往外送,开声门与气息振动声带同时进行。这种方法气息的冲击力比较“激起声”要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我们发声训练中也常常在练连音和长音中采用,同时也用“软起声”的发音方法来纠正喉音的毛病,与之相应的呼吸方法往往采用缓吸缓呼法。

3、舒起声:舒起声是声门先开,然后气息再振动声带,它的特点是先出气而后发声,像叹气一样。在劳动号子中,常常用到这种起声法。在发声训练中,这种方法可用来纠正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较多,较口语化。总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饱满,全身协调,根据不同类型的练声曲例来确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过分强,以舒适的mf或mp音量为合适。

四、发声练习曲

练习曲的练习,是发声歌唱的重要的基础训练。练声曲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发声练习过程中,是以声音效果和发声器官肌肉适度的标准去调整发声器官的机能和状态的,每个人的发声器官的构造、嗓音条件、声音类型、发声习惯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选择“o”或者“u”之类的比较圆润的元音开始着手练习,因为这些元音容易形成需要的空间,比较容易保持喉咙打开的基本状态,也比较容易形成喉咙空间的状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唱歌者应根据自己的感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母音来练习。我们在练习中要多动脑子,善于思考,千万不能一个劲地傻唱。

1、“哼鸣”的基本练习: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i,o,u,e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人们常说:“不会连贯就不会歌唱。”歌唱声音的主要表现力就在于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线来。为了使声音有更多的连贯性,可以将练习的音域相对拉宽些,练习也可以随之难度更大些。

4、顿音练习: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像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在“哼鸣”练习中我们已经讲了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摘要: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字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动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方法研究 篇9

一、让学生养成规范的学习行为, 促进有效学习

要求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过程中必须做到七个字“读、思、问、议、练、评、改”。

如何“读”?

第一, 对于基础知识, 要重点读。

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 只是一味地做题, 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都是高考范围, 对所有的知识点都可能出题, 而每道试题不外乎是某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的运用。因此在学习高中生物过程中, 要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掌握好。认真阅读材料, 听老师的讲解, 做好课堂笔记, 结合复习资料, 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 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把知识点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要养成每天大约用20分钟阅读生物课本的习惯, 来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新陈代谢与酶”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并指导学生阅读酶的发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DNA的结构时, 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外, 还应提前准备一些有关DNA结构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就资料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第二,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 边比较边读。

例如学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关键要弄清楚它们分裂过程及染色体的变化有所不同, 还有其中的“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等。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后, 要弄清它们的原料、产物和需要的条件、过程以及参与反应的酶等。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 要弄清“基因”、“基因型”、“表现型”, “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的区别等。

第三, 对难理解难掌握的, 一定要多读。

例如在讲解呼吸作用时,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听取教师精辟讲述, 要能够全面了解呼吸作用的反应物、条件和产物, 准确掌握呼吸作用的过程, 并能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还要能应用举例。在学习减数分裂时, 让学生提前预习, 上课时借助课件和学生自己的反复阅读, 一定能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弄清楚。在学习基因的表达时, 一定要反复阅读有关内容, 先弄清楚有关的概念: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性状、基因的表达、转录、mRNA、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翻译、tRNA、密码子, 然后再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之后列表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轻松地学好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下工夫,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 就是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我将它改为“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首先, 要明确问题。在实验之前, 我先创设一个实验情境:在教室摆放三盆生长趋于一致的小植株, 要求每天分别供给定量的蒸馏水[为对照]、淡盐水[2%]、浓盐水[30%]。用2~3天的时间探究植株的生长情况, 学生根据该实验情境, 提出探究的问题 (植物细胞怎样吸水、失水) 。第二步要确定探究方向。我事先将有关知识制作成flash课件 (渗透吸水原理及有关实验, 半透膜的特性, 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原生质层的结构特点等) 使学生按自己所需提取信息。可单向地就细胞外的水分如何进入细胞的液泡展开积极探讨, 提炼出主要问题 (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是半透性的还是全透性的) , 然后提出假说 (如甲组学生认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原生质层类似半透膜, 当存在溶液质量分数差时可以发生渗透吸水、失水) , 从而决定探究方向。第三步组织探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分工合作 (4人一组) , 每人明确自己的任务, 积极合作。 第四步收集整理资料。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关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 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整理, 形成或修正概念, 检验和评估假设。最后各小组展示实验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由于各组实施的实验方案有差异, 有的组实验设计很全面, 能有力地论证假设, 但也有些组汇报的实验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他们的实验在设计上的不足, 帮助修订实验方案;在交流的基础上, 我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实践证明由于实验的开放性, 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 即多提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上想到的问题, 还是在课下遇到的问题, 都应及时向老师提出, 要有“刨根问底”的劲头儿。如果课堂上没时间问, 课后一定要问, 最终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例如学习“遗传的基本定律”之后, 有一个学生问:“按照遗传的分离定律, 我的爸妈都是双眼皮, 那我也应是双眼皮, 但我却是一个眼睛是双眼皮, 一个眼睛是单眼皮。这是怎么回事?”之后, 其他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这是在个体发育中出现的遗传变异的现象, 从而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的学生又问这样的问题:“让F1自交, F2出现3∶1性状分离, 那么让F2自交, F3的性状分离比又是怎样呢?”这时我不急着给出答案, 而是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推理, 相互交流经验。

议, 就是会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 讨论时会说出自己的见解, 能够自圆其说。

练, 即每节课都要有相应的习题, 要求学生像考试那样对待每次作业, 限时完成, 当堂达标, 力争堂堂清。

评, 即学会倾听和评价, 能够正确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

改, 即随时改正错误, 并落实在书面上。

只要坚持上述要求, 就能养成规范的学习行为。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造高效课堂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一个人走入社会以后, 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 最后剩下的就是习惯和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的素质, 习惯影响人格, 方法决定成败的速度。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首先要做到课前三分钟自主回顾, 即在预习基础上回忆自学内容, 这样才能做到听课、作业有的放矢。然后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 与老师保持知识和思维的良性沟通, 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自主思考, 把自主思考和老师的思考有机结合。在课堂上要以领会知识为主, 适当快速记录。课后要迅速回顾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对一时没有领会的知识尽快向老师请教, 或者和同学讨论。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是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人智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意记忆的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 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有效听课、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必须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态度、旺盛的求知欲和顽强的意志力。

如果长期坚持做到“自主回顾—认真听课—快速记录—迅速回顾”, 就会形成高效的课堂学习习惯。

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1.“先记忆, 后理解”

同学习其他理科一样, 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但是, 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他理科不一样的特点。学习生物学, 学生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 即所谓“先记忆, 后理解”。

2.“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 学生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 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章节中学到, 但教材中在这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 学习时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即所谓“瞻前顾后”。再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 会学习许多细胞器, 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这需要作比较才能知道, 即所谓“左顾右盼”。

3.读书做到“六个什么”

要深刻理解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如何才能做到深刻理解?读书时要时时思考以下“六个什么 ”:什么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怎样发生?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思考时经常将这“六个什么”联系起来思考, 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总之,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学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需要经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从最初完全依赖教师、父母的指导逐渐过渡到自己独立思考学习, 其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另外, 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上一次学习任务结束时的自我评价, 将反映在下一次任务的最初阶段对学习目标的设置, 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中;上一次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将作为下一次任务中学习策略的选择、周围环境资源控制的依据之一。如此反复, 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发展完善, 这也提示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帮助与引导。

参考文献

[1]张春玲.对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再认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1) :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董奇主编.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初中物理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篇10

在物理学中, 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处在密切的相互联系之中。例如实验方法, 在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设计、操作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 同时要用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中考中对这方面内容考查正逐渐加强, 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有:猜想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分类法、隔离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效 (替代) 法、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下面就几种实用性强、近几年中考中常考到的科学研究方法作以简单归纳。

1 等效 (替代) 法在物理学中, 将一

个或多个物理量、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用另一个物理量、一种物理装置、一个物理状态或过程来替代, 得到同样的结论.这样的方法称为等效 (替代) 法, 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教材中的运用有 (1) 在力的合成中,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 (2) 在电路中,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 (3) 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 效果相同。 (4)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2 理想模型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摒弃次要条件, 抓住主要因素, 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 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在建立起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 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 藉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学习中的应用有 (1) 匀速直线运动, 就是一种理想模型。在生活实际中严格的匀速直线运动是无法找到的, 但有很多的运动情形都近似于匀速直线运动。 (2) 杠杆也是一种理想模型, 杠杆在实际使用时, 都会引起形变, 应用中我们把杠杆理想化, 认为它无形变。 (3) 汛期, 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下的底层从坝外的地面冒出来, 形成“管涌”, “管涌”的物理模型是连通器。 (4) 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的, 但它们却直观、形象地表述物理情境与事实, 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 通过光线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3 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 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就需要控制某些量, 使其固定不变, 改变某一个量, 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是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方法的运用有 (1)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压强与压力和受压面积的关系。 (3) 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4)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5) 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6) 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7) 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8) 研究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9) 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10) 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的关系。 (11) 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有关。

4 实验推理法实验推理法它以大

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 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 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 深刻地揭示物理规律的本质, 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材中方法的运用有 (1)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2) 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3)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这一重要结论, 也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来的。

5 转换法在物理学习中, 有时需要

研究看不见的物质 (如电流、分子、力、磁场) , 这时就必须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由该物质产生的各种可见的效应、效果上, 由此来分析、研究该物质的存在、大小等情况,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转换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时常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应用到。教材中方法的运用有 (1) 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 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2) 分子运动可以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它。 (3) 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 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 (4) 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 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

6 类比法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

上一篇:数与形下一篇:南纺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