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医疗装备

2024-06-28

野战医疗装备(精选七篇)

野战医疗装备 篇1

1 野战医疗队装备情况

1.1 机动性强,收治能力加强

野战医疗分队在保障能力上,可展开床位若干张,日通过伤病员百余人,同时可展开手术4台,2个急救单元,配备救护车、手术车、X线诊断车、发电挂车及生活保障车。在不同恶劣的野外环境下,可根据不同任务迅速扩展撤收,机动性、地域适应性强。

1.2 附属设施齐全,后勤保障得力

配备有医疗卫生帐篷、寒区生活帐篷,完全具备小型医院要素。包括:指挥组、分类后送组、外科组(急救、手术)、内科组、医疗保障组(药房、检验、放射、维修、洗消)等,完善的医疗设施使得医疗所处理伤病员得心应手。

1.3 指挥、医疗信息自动化

采用计算机有线网络通信、远距离无线通信及有线电话通信,将信息化管理融入野战医疗,以现场视频会议的形式实现了卫勤文书指挥管理的自动化。架设中央医学信息系统,目前已将“军卫一号”引用到实际训练中。

2 野战医疗队装备展开

2.1 人员分组及分工

指挥员负责整个医疗队的勘察选址协调工作,并将所有人员大致分为5组。手术与放射组负责手术车及放射车的展开,医疗一组、二组和医疗保障组负责医疗卫生帐篷和寒区生活帐篷的展开,剩下的工作由生活保障组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多数人员为一专多能,相互协助,全力配合。展开时间控制在60 min以内。

2.2 各组展开顺序

(1)到达指定救护区域后,指挥员按地形及上级要求合理划分各组所在区,各组卸下各组物资,为整队的展开做好前期准备。

(2)野战手术车与放射车间距约10 m,停放位置为医疗所的前方,方便伤员的手术和放射检查为宜。两车人员包含驾驶员2名,技师1名,麻醉师1名,军医2名,巡回器械护士2名[1]。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求通力合作,紧张有序,时刻注意安全。

一代手术车的展开步骤如下:车辆先定位,用千斤顶垫木调平车厢。连接扩展控制盒,打开汽车电源。2名驾驶员上至车厢顶部,将电动扩展吊臂旋转90°定位至吊装工位。另2人负责扩展顶板支撑杆、扩展底板调平支撑装置、插销等的操作。将前后2个钢丝绳挂钩挂在顶板的吊耳内,收钢丝绳,使顶板展开到位。用支撑杆撑住顶板,卸下钢丝绳,收回扩展吊臂并定位,将钢丝绳挂钩挂在扩展地板的可旋转挂环上。拔出扩展地板固定插销,向外拉扩展地板,放钢丝绳,使扩展地板展开到位。旋转调平支撑装置使其顶住地面。拔出扩展端板和扩展侧板的定位插销,将扩展端板和扩展侧板展开到位,插好定位插销。调整调平支撑装置和扩展顶板的支撑杆,实现扩展顶板与扩展地板的压紧[2]。用同样的步骤展开另一侧,挂好通道梯。2名护士和麻醉师将内部设备展开到位(手术台、麻醉机、高频电刀、器械包等)。将随车的3 kVA发电机卸下,检查机油和燃油等,用自带的220 V电缆(在绕线盘箱中)连接至输电端,为本车供电。架设车后部的手术准备帐篷。二代手术车的展开较为简单方便,其舍弃了钢丝绳与卷绳机构,采用机械压簧来支撑顶板地板。放射车扩展与之雷同,不再叙述。

地板和顶板用电动、手动或机械压簧扩展机构实现展收,扩展侧板和端板采用门铰链手动展收,扩展顺序为:顶板→底板→前(后)端板→扩展侧板,撤收顺序反之。各板间采用压倒式胶条密封。

(3)每顶折叠式卫生帐篷和暖风机(长×宽×高)质量近300 kg,此项工作主要由医疗一组和二组的男队员负责搬运及搭建。生活帐篷尽量搭建在医疗区的后上风区,挖好排水沟并压实帐篷四周。在满足地形的前提下,帐篷之间要求间隔均匀,达到美观实用、道路便捷。女队员装卸较轻物资,如摆放病床、输液盘等。电工将电源线,信息工程师将网线电缆、电话线分到各个帐篷,并将路面裸露线缆埋入土中。整个展开过程将有限的人员积极调动起来,使每个人都有事做。

3 装备问题探讨及改进方法

3.1 野战手术车

(1)车载发电机放置位置不妥。车厢后门宽不足1 m,离地高1.4 m左右,要将质量为125 kg的车载发电机从此门抬出,须4名男队员齐心协力[3],所以既拥挤不方便,又很不安全。接线端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无形中增加了一个人员及工作量。配备发电挂车后,无须再携带,而是将其留在库房备用。

(2)卷绳机构损坏严重。由于钢丝绳常态下为扭曲状,无配重,在线轮上缠绕时常发生错乱,即钢丝绳没有扣入线轮的凹槽内,只得把卷绳机构的罩子卸掉,用摇柄手动收放钢丝绳,重新把钢丝绳绕好。多次错乱后,钢丝绳会发生变形、毛刺,甚至断裂。每次使用都需人为拽紧钢丝绳以防止扭曲,并且卸掉罩子以便于观察和及时纠正。此问题直到二代车更换为机械压簧式撑杆才得以解决。

(3)千斤顶安放位置空间狭小。特别是对车尾部2个的收放极为不便,每次只得让个子较矮的同志去做。建议改用液压式立柱(需要更换汽车底盘,是项大工程)。

3.2 野战X线诊断车

(1)地钉不结实,使用中发生断裂。由于高原地质复杂,表面看起来为沙漠,实质沙下面为大小不一的岩石或鹅卵石。为了节省时间,在不知情下盲目打入地钉极易发生断裂。在后期训练中,我们利用钢钎制作了2根70 cm的地钉,使用中根据不同地面采取直接打入或挖坑埋入的方法,并注意保持地钉四周的湿润,使其达到接地良好。

(2)洗片机使用繁琐。显、定影液和胶片携带不便,储存运输条件特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耗品的浪费。进片电动机极易损坏。在玉树地震救援时,苦于备件无法收寄,只得由厂家到现场更换,非常浪费人力、物力。建议升级为数字型洗片机,既方便打印,又便于网络传输。

(3)鼠标垫的安放位置过平。在推回抽屉时会夹伤或夹断鼠标线。我们将原本的平面改装为凹形,使此问题得以解决。

(4)诊断床下片盒滑轨易变形。滑轨材料轻薄,在收缩床腿时发生碰撞,可造成损伤,若将泥沙灰尘带入滑轨,片盒会卡住或运动不畅。因此平时要多维护,特别是对机械运动部分,可滴入少许润滑油,使其保持良好状态。

3.3 折叠式帐篷及其他装备

(1)折叠式帐篷在长期训练使用后,其实际质量已大于包装质量。外包装为铁框架,在装卸搬运时无着力点,容易脱手发生误伤[4],特别是对脚踝部位的擦伤尤为严重。在不破坏铁框架的情况下,可用4根1寸、长度140 cm的钢管横穿铁框架,使队员有抓握的地方,也远离了伤害。帐篷骨架由铝合金圆管组成,展开时稍不注意就会折断骨架并刺破帐篷,更换需要多人合作,极为不便。此问题建议厂家在选材上可多加考虑,选取既轻便又结实的材料。

(2)在毂盘处有漏雨现象。骨架由许多铝合金圆管和毂盘组成,外罩被塑料螺扣与毂盘固定。建议在塑料螺扣下加入O型圈,用于密封塑料螺扣与毂盘的空隙。

(3)水源来自展开驻地的补给。医疗用蒸馏水由专用容器遂行携带,长途运输中容器易发生挤压破裂。建议配置小型蒸馏水塔,现用现制水。

4 总结

新型野战医疗装备无论在结构还是在功能上都在日趋完善,只有在实际运用中发现问题,提出好的建议,集思广益,加以改善,使其在实战中发挥最大的功效,才能更好地为联勤保障服务。

摘要:叙述了野战医疗装备的情况,总结了装备的先进性、实战性、适应性等优势,同时指出了训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车载发电机安放位置不妥、折叠式帐篷外包装无着力点致使搬运及装卸困难等,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或建议,为野战医疗所的快速展开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野战,医疗装备,使用,体会,建议

参考文献

[1]潘凡举,蒋子键,杨传高.野战X线诊断车和野战手术车快速展开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8):106-107.

[2]张生锁,王桂林,刘刚,等.新型野战手术车使用经验总结[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92,95.

[3]冯小桥,戚增力,郭业彬.野战手术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66-67.

野战医疗装备 篇2

近年来,地震、海啸、雪灾、火灾、空难等全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灾难频发,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仅2012年,我国就有1 338人因冰雹、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死亡,经济损失达4 100亿元[1]。汶川地震后军队卫勤力量,特别是军队综合性医院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的关注[2,3]。如何提高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国家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卫生装备是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卫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对卫生装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训练,能确保卫勤保障力量的高效可靠,真正形成战斗力[4,5]。护士是卫勤保障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6],为坚决贯彻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指示要求,切实增强野战医疗所卫生装备训练水平,提高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积极应对各种突发应急性事件,自2014年9月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对野战医疗所护理骨干进行了卫生装备训练,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37人,均为女性,现役军人15人,文职人员22人;年龄25~46岁,平均(33.43±4.990)岁;护龄5~29 a,平均(15.51±5.898)a;护师24名,主管护师9名,副主任护师4名;硕士1名,本科29名,大专5名,中专2名。

1.2 方法

1.2.1 人员选拔

训练老师由急诊科、干部病房及神经外科护士长和急诊科1名中级职称非现役文职护士组成,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及操作示范。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从各科室护理人员中抽调,要求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娴熟,心理素质好,工作责任心、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强。

1.2.2 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2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包括:(1)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题库(试行):精选了6类35种部队骨干卫生装备,分为共同理论和急救、手术、特诊、检验、放射、防疫装备等7个部分,共3 066题(全部为选择题,其中单项选择2 086题,多项选择980题),涵盖卫生装备管理制度、维护常识、基本性能、操作技术和使用规范,以及与卫生装备应用密切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等主要内容。(2)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标准: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装备条例》和《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制定,共6类51种卫生装备。技能操作包括:野战救护车、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担架式心肺复苏机、输液泵、氧气瓶、野战手术车、防疫装备、麻醉机、高频电刀、电动吸引器等设备的操作。

1.2.3 训练分组与实施

按急救、手术、防疫、检验、放射、特诊6个模块,对野战医疗所人员进行分组和人装定位。(1)人员分组:2人一组,1人施训,1人观摩,确保训练过程有督导、有交流,不枯燥,使训练产生互帮互学、互促互进的效果。(2)装备分组:共分为13组,分别为急救1组(3人)、急救2组(3人)、急救3组(3人)、急救4组(3人)、急救5组(3人)、急救6组(3人)、急救7组(3人)、急救8组(3人)、急救9组(3人)、手术1组(3人)、手术2组(3人)、手术3组(3人)、防疫组(1人)。急救专业和手术专业装备采取分组、循环有序的训练方式进行,急救专业每天安排3组,每组训练3 d;野战救护车操作与使用由分类后送组人员掌握,分3组进行;手术专业每天安排1组,每组训练2 d;防疫专业不分组训练。各专业分组训练前由示范员进行示范教学,再由各组具体组织实施。训练期间,参训人员需结合理论、教学视频、示范要领进行训练。每组训练结束前组织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人员组织再次训练,直至达标为止。

1.2.4 考核方式

单装与整装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单装训练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整装训练考核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理论考核采用机考,题型为单项选择题(100题);操作考核采用实装操作加口述方式,各为100分。

1.2.5 评价方法

分别于训练前后对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卫生装备训练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及标准统一,考核成绩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制评定。评定标准为:(1)优秀: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均≥95分;(2)良好:未达到优秀标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均≥85分;(3)及格:未达到良好标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均≥75分;(4)不及格:达不到及格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由于特殊原因2人缺考,其余35名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训练前后卫生装备训练基本理论知识、卫生装备训练操作技能考核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习主席在全军政工会议上深刻指出,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树立起来。落实到我们军队医院,就是要坚定“姓军为兵”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为兵服务水平和卫勤保障能力。

野战医疗所是医院卫勤保障力量的重要体现,也是战时卫勤保障的攻坚力量,在提高病员抢救成功率、增强部队战斗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野战医疗所这个衡量战时医院战斗力的唯一指标建设得紧贴实战要求、适应实战需要成为当下医院建设发展的主课题。

2014年,总部为大力推进全军部队卫生装备训练与考核工作常态化开展,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管装用装水平,全面促进部队卫勤保障能力提高,组织进行全军部队卫生装备训练考核。我院作为全军抽考的10个野战医疗所之一参加了本次考核。从本次卫生装备考核训练的理论及操作成绩来看,培训后的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明显提升(P<0.01),说明通过强化装备训练后,全体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卫生装备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表1结果还显示,强化装备训练前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可能是野战医疗所成员多为临床业务干部,较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在施训过程中,一直面临如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训练模式单一、训练开展不够、训练效果欠佳等诸多问题与矛盾,导致部分人员对卫勤训练本身的认识偏差,影响了野战医疗所的建设。因此,我院以此次考核为契机,对全所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装备的训练。2014年11月4日至27日组织进行野战医疗所全体队员脱产,对6大类30台件装备进行训练。训练期间进行不定时抽考,每次考核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组织进行加训及自考,确保护理人员考核成绩次次有提升,最终在总部抽考中,野战医疗所全体护理人员考核成绩均达到优秀。

护士是突发事件卫勤保障的核心力量,在历次卫勤保障和现代救援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由于临床一线工作繁忙,护理人员流动性大,野战医疗所人员专业要求高等,医院制定了专门的管理规定:在卫勤战备期间,全所护理人员不得休假、外出和参加学术会议,并建立替补制度,即使遇有特殊情况,也能确保人员在岗在位,保证全所护理人员的参训率,这也是此次迎检考核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之一。

4 结语

针对目前医院野战医疗所护理人员卫勤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根据医院野战医疗所训练需求,为提高遂行实战化卫勤支援保障任务能力,全所护理人员将随行医院野战医疗所参加集团军牵头的联合作战体系训练。重点对全所护理人员远程拉动、环境适应生存、批量伤员救治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全所护理人员军队卫勤力量快速机动能力、战伤救治能力和野战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娜.减灾救灾:回顾2012布局2013[J].中国减灾,2013(5):5-7.

[2]王志银,宋兰堂.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4):367-369.

[3]洪求兵,赵育新,肖飞.军队医院基本指挥所演习实践与探讨[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3):263-265.

[4]李辉,胡赟,胡东海,等.机动卫勤分队装备管理与训练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122-123.

[5]李达,赵育新,姚国庆,等.新时期军队卫勤人员培养相关问题思考[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2):177-179.

[6]何楠,李潇琳.卫勤分队护理人员灾害救护能力的培训[J].护理学杂志,2014,29(2):7-9.

野战医疗装备 篇3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为国家的富强共同奋斗。而军队借国家快速发展的春风,提出自己的发展规划,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军事专家表示,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首次以主线形式写入军队发展规划,预示我国军队装备将会有重大提升,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将实现质的飞跃,机械化和信息化将实现融合集成,并举发展。

我军装备经历了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就武器装备现状而言,虽已实现半机械化向机械化的转变,但各类武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发展极不平衡,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部队野战医疗卫生装备,整体滞后于部队装备发展水平。纵观我军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制出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但是大多数基层部队列装的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偏低,救治效能不高,远不能满足现实战场救治伤病员的需求。

近几年,我院连续参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青海“玉树”抗震救灾跨区机动演习等大型军事、非军事活动,在实战中检验了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效能。虽然能够满足野战环境下战伤救治的基本要求,但其信息化水平低的弊端严重降低了战场救治的效率。下面谈谈本人对现有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2 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同时,在信息化改造的各个阶段注重前后衔接,注意各类装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全面信息化提升。

2.1 提高工作效率、注重人机结合,实现野战医疗卫生装备自动化

目前,以野战手术车为代表的大多数野战医疗卫生装备都已经实现摩托化,机动性能显著提高。但是各类承载野战医疗卫生装备车辆的展开和撤收仍然以人力为基础,费时费力,对操作人员的技能、体能要求较高,而且车载的多种医疗设备仅仅是将原来室内的医疗设备简单搬入车内并加以固定。在狭小的空间内同时展开多种设备,势必造成拥挤,严重降低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也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在论证各类设备的野战化必要性后,有选择地重新设计每一种设备的外形、功能,使其满足野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治需求以及设备对恶劣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每一种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降低设备对操作人员的依赖程度,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注重人机结合,使得医护人员能更轻松、更舒服、更高效地操作设备,以应对因大量伤病员救治而产生的连续高强度工作。

2.2 规范信息格式、建设标准接口,实现野战医疗卫生装备数字化

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数字化改造是其信息化提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难的一个阶段。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数字化改造是建立在该类设备自动化基础之上的。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数字化改造首先要从硬件数字化着手,将装备采集到的各类声、光、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存储;其次,规范数字信息存储格式,统一编码,建立规范的数据库,提高后期信息存储和数据挖掘的效率[1];最后,建设标准的数据接口,便于各个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以野战X线车为例,原车载X线机进行改造升级为CR系统,或者直接更换为DR系统,缩短伤病员图像采集的时间[2];输出数字图像,提高医生判读的效率和精度;采用DI-COM格式存储影像资料,便于后期图像处理和信息对比以及伤病员信息的传输和显示[3,4]。

2.3 加强信息共享、注重网络安全,实现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网络化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21世纪的战场也是一个网络化的战场。网络技术既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也是医护人员救治能力的倍增器。通过网络,加强信息共享,伤病员的各种救治信息可以在前方野战医疗所各个救治点之间快速传输,从而大大提高战场救治成功率,加速部队战斗力再生。此外,伤病员的各类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后方进行数据处理和挖掘,为首长机关的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也要注重网络安全,防范敌对方的网络硬攻击和网络软攻击,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

远程会诊车是最近2 a才配发到各个部队单位的特种车辆,其主要功能是将前方的伤病员实时影像数据通过卫星链路传送到后方总部,以便身处后方的专家教授能现场指导前方人员展开伤病员救治。远程会诊车虽然拉近了前、后方的距离,但是仅仅传输视频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而身处后方的专家教授也很难仅凭伤病员视频信息展开救治指导。当战场前方和后方通过远程会诊车建立数据链路之后,战场伤病员的各种检查化验结果信息通过这条通路快速传送到后方,就能帮助专家教授给出科学的救治指导,从而提高战场救治成功率。

2.4 建立智能网络、提高救治效能,实现野战医院智能化

建立一个智能的战场,是确保打赢未来战争的关键,而智能化的战伤救治也是整个智能战场的重要一环。将战场上各个数字化的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终端通过局域网技术进行连接,并通过多条卫星链路将各个局域网互联互通,组成一个智能网络,使得整个战场的战伤救治全局组织、统一实施,从而提高整个战场的战伤救治能力。

目前,多个部队单位已经配发远程会诊车、野战手术车和野战X线车等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但是这些装备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各类信息之间的传输靠人来完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战场战伤救治的要求。以数字化的野战手术车、数字化的野战X线车以及远程会诊车为信息结点,组建野战医院的无线局域网,同时将医院指挥所、各个医疗帐篷覆盖其中[5]。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在各个信息结点之间传递伤病员信息,并利用该车的远程通信能力将局域网联通后方,保证前后方充分共享信息。

3 结语

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要从战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民用领域业已成熟的各种技术,加快野战医疗卫生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步伐;要以智能化战伤救治为目标,着力推进野战医院的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从而提升我军野战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提高伤病员战伤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闪四清.SQL Server 2008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晓亮,徐恒.野战X射线诊断车维修培训教材[M].北京: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2009.

[3]薛荃,薛萍.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野战医疗装备建设思考[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91-92.

[4]丁明跃,蔡超.医学图像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信息化野战装备维修浅析 篇4

针对网络平台的引入, 建立相适应的信息化野战装备维修体制尤为紧迫。

一、以队伍转变为抓手, 强化信息化野战装备维修的人才基础

一是维修人才野战化转变。要把装备维修延伸到野外实战环境, 从而满足部队野外实战训练装备保障需求, 装备维修人才也将面临更大挑战。一方面是野外维修技能挑战。就是要把“家门口”维修模式, 拓展到野外环境的装备维修, 在野外复杂环境中, 创新传统装备维修方式方法。另一方面, 野战维修人员军事技术挑战。为了适应野战装备维修保障需求, 每一名装备维修人员, 要做到装备在哪里, 维修保障就在哪里, 这就更需要装备维修人员从单一保障员, 上升为既是保障员又要是战斗员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维修人才的信息化转变。要采取多种方式对野战装备维修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 使其具备三种能力:1) 数据库构建能力。要具备构建装备维修数据库能力, 要使装备维修数据库具备故障现象查找、故障分析、故障定位等功能。2) 信息化平台操控能力。要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 输入数据库指定参数, 实现故障快速定位和远程维修保障任务。3) 装备数据采集能力。要掌握装备维修数据采集所需的电压、电流、音频、视频等参数的方法, 为数据库的补充提供可靠信息来源。

三是维修人才的精准化转变。随着新型装备逐步配发部队, 与之配套的设施设备也已陆续配发, 并且种类多, 型号杂, 技术含量高。因此, 在野战装备维修人员配备上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野战专修人才;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年轻的技术骨干相关野外修理能力, 形成新老搭配的野战维修梯形人才结构, 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要有计划地保留具备野外装备维修技能的骨干, 在干部选退和士官改选时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使野战装备维修人员精、诊得准、修得快。

二、以保障机制为牵引, 优化信息化野战装备维修的管理效能

一是创建装备维修多元保障机制。随着我军转型建设的不断深入, 部队保障需求与现有保障力量薄弱的矛盾更为突显, 我们要创新适应野外条件下新型多元保障机制, 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 建立网络综合装备维修保障系统, 以部队装备保障单元、行军途中地方快修保障单元、装备供应合同商保障单元和军地专家保障单元为分支, 各装备故障现场为节点。采取以部队装备保障单元为主, 灵活利用行军途中地方快修保障单元, 专属故障供应合同商保障单元对口负责, 疑难故障军地专家保障单元会诊的方式, 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装备野外的快诊、快修。

二是创新装备维修经费使用机制。实施装备维修保障的过程, 也是经费的动用和使用过程, 在总体上不增加国防开支的前提下, 要发挥经费的杠杆作用, 最大限度激发保障单元积极性。

1) 建立网络账户。在信息化网络平台上建立军地经费来往账户, 要做到野外保障完毕, 经费到位。

2) 实行经费浮动。要用经费的浮动区分装备维修保障活动, 要将经费的上浮倾向于战时保障, 倾向于野外保障, 倾向于高效保障。

3) 网络招投标。将供应合同商保障能力在信息化网络平台上进行量化, 在同等条件下网上招标, 择优录之。

三是创立装备维修系统评估机制。要推进装备维修系统评估机制建设, 在信息化网络平台下, 量化评估野战装备维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野战装备维修保障效能最大化。

1) 人力评估。要将投入军地野战维修人员数量, 与排除故障时间和野外环境因子匹配, 评出单元保障能力;

2) 物力评估。要统计动用野外维修保障工具、零配件种类和数量, 量化零配件使用时间与寿命, 搭建投入少、效益高的物力体系。

3) 财力评估。要使野战维修保障经费, 在网上流转、评估, 保证财力使用透明、安全、高效。

三、以方法拓展为目的, 适应信息化野战装备维修的保障需求

一要向信息化维修拓展。要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 时刻跟踪野外武器装备运转情况, 探索强化保障能力方法。

1) 拓展保障力量。要成立野外应急装备维修保障分队, 利用网络动态、科学调配, 提高保障力量使用效率。

2) 拓展故障信息采集能力。要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获取装备信息, 在远程通信指挥系统下, 使每一名战斗员, 具备相关数据采集能力。

3) 拓展故障诊断排除方法。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远程指导维修, 使维修人员从网络上直接获取装备维修信息, 用以满足野外装备故障的精确诊断和快速排除。

二要向立体维修拓展。要建立纵横相连、高度融合、系统集成的立体装备保障体系, 要使信息化野战装备维修模块化。每一个单元既可分散行动, 又可集中组合使用, 还可以视需要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保障能力的保障体, 灵活拆卸组合。根据保障的特点, 打破空间局限, 将地面伴随维修保障与航空器材空中保障维修保障相结合;根据装备保障合同具体分工, 将军队内部维修保障与合同商维修保障相结合;根据装备维修保障的难易程度, 将.逐级维修保障与越级维修保障相结合。

三要向超前维修拓展。要灵活应对野外环境中的装备维修保障, 就要树立超前意识。

1) 超前预警预判。要把武器装备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与野外复杂环境相匹配, 并纳入信息化网络数据库, 对规律性的故障做到预警预判。

2) 超前器材储备。要研究部队野外行军特点, 超前搭建零配件储备网, 科学布设野外零配件储备库, 缩小装备器材的投送距离。

3) 超前研究新课题。及时研究信息化野战装备性能结构和主要用途, 探索新型装备野外条件下故障规律和排除方法和修理技术。

摘要:军队装备的维护保养在现代化战争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很多时候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文章分析军队在野外作战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部队武器装备的维护保养, 强调了维修人才的培养, 体制机制的转变, 维修方法的拓展等方面的重要性, 研究三个方面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野战维修,战斗力

参考文献

[1]部队修理与验收技术条件[M].北京:兵工出版社, 2015.

野战医疗装备 篇5

1 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卫生装备保障效能

1.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给平时野战卫生装备提供安全、宽敞、洁净、干燥的储存场所, 最大限度改善野战卫生装备环境条件, 医院建立了专门的野战卫生装备训练场地、野战战备物资器材仓库和野战车库、野战卫生装备值班室等, 整个库室通风干燥, 箱架秩序井然, 各种标示明显, 消防设施一应俱全, 库外还设有装载平台, 便于装备装卸, 安全性能好。

1.2 完善装备管理体制

医院党委将野战卫生装备平时管理工作列入医院重要议事日程,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卫生装备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从明确职责分工、细化管理要求、规范工作程序、密切协同入手, 全面加强对野战卫生装备正规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提高装备保障效能。具体是由业务副院长亲自挂帅, 机关三处一部分管, 相关人员协同参与管理。同时, 加强检查监督, 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和评比等活动, 并把综合检查、专项考核与横向评比三者结合起来, 做到奖罚分明, 强化人员爱装爱管意识。

1.3 强化分类分组管理

医院按照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素质全面的原则, 选配人员编组, 组成了80多人的野战医疗队, 下设各小组, 并由各组组长统一协调本组的装备管理。各组组长全面负责本组野战卫生装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及补充, 再由组长分配组员负责本组某件装备的具体管理。野战卫生装备要严格按照“三分四定”管理, 即按“三分” (携行、运行、后留) 分类存放, 实行分类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四定” (定人、定物、定车、定位) , 并层层抓好落实。

2 坚持科学使用, 确保装备性能良好

2.1 熟悉装备性能

熟悉野战卫生装备性能是确保科学使用的前提。一是对照使用说明书学, 每个野战医疗队成员都要认真学习各种野战物资的使用说明书, 熟知装备用途、特点、工作原理、适用对象和范围、存储使用环境条件、操作使用流程、维修保养、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内容。二是跟专业技术人员学。对一些技术含量高, 操作步骤复杂, 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损坏的装备, 要及时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使用方法讲解, 现场教学、答疑, 实用操作带教, 确保装备的正确使用。三是利用训练、驻训、抢险救灾等机会, 组织实战条件下野战卫生装备保障能力的训练。

2.2 提高操作技能

采取“平战结合”及岗位练兵模式, 每年组织至少3次集中训练, 时间为7~15d/次。同时将部分野战卫生装备发放给相关科室使用, 由医疗队队员负责进行实战操作演练, 做到人机装备的最佳磨合状态。

2.3 严格操作流程

经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 相关人员可以严格按照操作步骤使用野战卫生装备。在熟练使用方法后, 对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 摸索出规范、简捷、高效的操作流程, 装订成册, 并随装备发放, 供野战卫生队队员及科室医务人员学习使用, 做到操作流程熟记、操作手法熟练、注意事项熟知, 确保操作安全。

3 有效维修保养, 提高装备完好率

3.1 技术人才支撑

医院大力加强医学工程科建设, 加大装备维修人才培养力度。医学工程科人员要人机定位, 并熟悉所管装备的技术原理及操作技能, 学好常用装备养护、维修及故障的快速排除方法, 具备快速装配、检测调试、投入使用的能力, 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原装进口装备, 要组织专修班进行系统培训, 并组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双重考核, 均合格后方能上岗。野战医疗队成员要加强卫生装备相关知识的学习, 刻苦专研技术, 拓宽知识面, 不断充实自己, 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并分工合作, 抓好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实现技术互补, 提高装备完好率。医院还为野战医疗队各组配备一专多用司机, 负责每组物资的运输、车辆的管理、保养和维修。

3.2 定期检测维修

野战医疗队作为平战时机动支援卫勤力量, 承担起战伤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由于救援任务紧急, 野战卫生装备要确保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为此, 医学工程科人员要定期检测、计量野战卫生装备的运转情况、工作状态以及精准度, 具体为: (1) 日常检测, 发放到各科使用的装备由操作人员每天进行例行检查、保养; (2) 定期检测, 对于使用频率高的装备医学工程科人员要每月检测一次, 并做好清洁、润滑、紧固等保养工作, 确保装备零故障; (3) 重点抽查, 医院要做好装备检测维修的监督工作, 不定期抽查装备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确保检测维修工作顺利开展, 医院要备足、备齐所有野战卫生装备的易损易耗零配件以及3~4套维修保养工具。

3.3 健全档案资料

为确保野战卫生装备平时有人保养, 故障时有人发现, 要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加强管理。一是医院将野战卫生装备分发到各组的同时, 建立各组的物资清单, 做好与科室的交接手续。。野战物资库房物架按组划分, 各组物资集中存放在本组专用物架上, 每件物资定点存放。各组物架前方有各组名称及全部物资的清单, 物架上贴有野战物资的相应名称。二是每次训练前列出所需野战卫生装备的清单, 按清单出库, 训练完后按清单核对归库, 并责任到人, 严防野战装备物资的遗落。三是科室建立严格的使用和管理责任制, 有详细的设备使用登记、管护登记, 定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等资料。器械科相关维修人员定期下科室检查维护, 使使用中的设备做到既有严格的记录, 又能有器械科人员的全程监控和保养。通过健全档案资料管理, 使野战卫生装备管理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 提高管理效能。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管理方法的实施, 使野战卫生装备的建设水平、管理能力、用装能力和维修保养能力得到提升, 实现了野战卫生装备使用有规定, 人员管理有职责, 检修保养有制度, 监督考评有措施, 提高了野战卫生装备的完好率。

摘要:军队医院是实施应急卫勤保障工作的主体, 野战卫生装备是灾难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本文就加强野战卫生装备保障效能的平时管理方法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野战卫生装备,平时管理,应急卫勤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林, 肖海, 郑春雨, 等.军队医院平时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卫勤保障救治[J].解放军管理杂志, 2005, 12 (4) :309-311.

[2]金益波, 李小舟, 吴婷婷, 等.关于医疗设备配件管理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24 (1) :79-80.

[3]潘伟, 韩丕忠.新时期我军卫生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对策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2) :49-51.

[4]刘庆, 候世科.我院加强卫勤应急保障分队建设的做法和体会[J].人民军医, 2009, 52 (12) :849.

野战医疗装备 篇6

关键词:野战油料装备,泵机组,现状,发展趋势

泵机组是野战油料装备实施油料保障的核心动力。随着部队信息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发展,部队机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各种装备的油料消耗也随之剧增。与此同时,以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为主的高新技术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使后勤补给线成为主要打击目标,必须将实施油料补给的时间大大缩短。泵机组能否高效、及时、安全地运转,将直接关系到油料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分析野战油料装备中泵机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1 野战油料装备中泵机组的现状

1.1 类型标准多样,不利于维护抢修

在机组类型方面,主要有离心泵和容积泵泵机组两大类,其中油泵共涉及滑片泵、电动家油泵、自吸离心泵、多级输油泵和齿轮泵等四十多个型号;在组装集成方面,泵机组采用挂车泵、集装箱或者直接安装在装备上等方式。野战输油管线的输油泵机组就分别采用了是挂车泵和集装箱形式。在零件通用方面,泵机组相同功能零部件之间标准通用化程度不高,例如六管和两管加油挂车的油泵分别采用了SUB50-15/60和SUB80-35/60型号的滑片泵。由于技术水平、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军野战油料装备中泵机组呈现出型号众多、类型不统一的局面,造成了泵机组日常的维护和战时抢修的极大困难。

1.2 功能设置单一重复,不利于优化组合

当前,我军泵机组的功能设置仍以满足单一兵种、单一装备、单一任务、单一工况为主,面对瞬息变化的战时油料保障需求,泵机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优化组合,不能满足油料保障应急、综合等多功能需求等问题凸现。一方面,由于战场定位不准,各泵机组任务区分不明确。在装备到部队的过程中,出现了性能接近或功能重复的泵机组多。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规划,一种装备一种泵,各泵机组之间无法进行相互替换、相互配合使用。例如两管、六管、八管三种加油挂车泵功能相近,可以完成相同的保障任务,但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油泵、不同的挂车底盘等,彼此之间不能相互替换。

1.3 信息化水平低,不利于操作使用

油料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对泵机组的控制多采用人工手动控制,一些泵机组采用的控制系统也只能对流量和扬程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解,不能实现远程控制,给泵机组的操作使用带来较多困难。首先,人员需求多:UQJ97~20群车加油车需要8~13人操作,野战输油管线的每个输油泵机组需要两名司泵员。其次,指挥控制难:油料保障指挥系统获得泵机组的各种数据,通过电话、对讲机等手段上报,信息传输不及时、不直观,不利于整个保障系统的调控运行。再则,智能程度低:野战油料装备的泵机组进行自动调节的能力不强,当系统输油压力、流量发生变化时,易造成泵机组低效率运转,降低了完成油料保障任务的时效性,使得运行成本升高,浪费保障资源。

2 野战油料装备的泵机组的发展趋势

我军虽在提高泵机组的作业效率、保障能力、环境适应性以及安全可靠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从最近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可以看出必须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中的新成果与泵机组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标准通用程度化、功能复合化、可靠安全化、数字自动化的新型泵机组,才能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满足部队油料保障的需求,促进保障力和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

2.1 标准通用化

在装备研制过程中要提高泵机组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打破军兵种界限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以泵机组的标准化、通用化促进装备的模块化、系列化,完善泵机组的顶层设计,注重各功能部件之间的综合配套并制定统一的模块接口标准和相关配套设备标准。其目的在于加强泵机组内部构件的标准通用化规范,提高不同装备之间相同功能模块的互换能力。大幅度减少零部件的品种数量,简化装备的使用与维修,提高泵机组使用的通用性;在于实现不同装备的相同类型泵机组之间的配合使用,在战时方便部队按照需求功能进行装备的快速组合,提高泵机组的互换性。

2.2 功能复合化

现代战争中各军兵种配合密切,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要求油料装备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内实施多元保障力量,满足多元保障对象。泵机组作为油料装备的核心部件,应具有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能力,满足不同装备需求的能力和提供不同工况的能力。开展泵机组功能复合化研究,运用各种新材料,增设装备的多用途性能,实现“一泵多用”。有利于提高泵机组的利用效率,减少装备的生产费用,实现装备的最优化利用;有利于实现不同类型泵机组之间的配合使用,增强各油料保障单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便于形成统一的油料保障系统。

2.3 可靠安全化

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部队对油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实施油料补给、输送的任务不断增多,油料装备的泵机组工作时间成倍延长,并易受敌方侦察打击,对泵机组的可靠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泵机组能够可靠安全地运转直接关系到油料保障任务的完成。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周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提高泵机组战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完成规定任务。例如,泵机组具有良好的低温启动性和高自吸能力,能在高原高寒地区可靠地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各种高技术侦察武器的使用给泵机组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改善泵机组噪音大、热辐射明显等缺点,提高隐真示假能力,确保油料保障安全实施。

2.4 数字自动化

随着部队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战场中油料补给线的延伸越来越长,设置的油料补给点的数目越来越多,监控管理的设备越来越复杂,给泵机组的操作使用、维修管理、研制开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应立足现有装备,结合先进技术,推动泵机组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实现泵机组的在线状态监测与远程控制技术,实时收集泵机组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远程传送,及时将关键“信息流”(进出口压力、流量、扬程、功率、转速、扭矩等)传送给指挥控制中心,便于实施优化调度和科学控制。其次,利用智能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促进泵机组的自动处理紧急情况及自我故障诊断的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泵机组面对系统工况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对故障进行诊断并分级上报,便于问题早期发现与解除,降低故障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卫华.从美军野油料装备用泵看我军油料装备简化的紧迫性[J].后勤科技装备,2006,(5)

[2]白钰,刘振志.发动机油泵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后勤工程学报,2003,(3).

野战医疗装备 篇7

长期以来, 传统的维修保障方式由于受人才资源、零配件供应渠道、技术资料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已经与医疗装备迅速发展现状不适应。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卫生装备的维修保障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野战卫生装备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成应急机动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建设基于后方医院的卫生装备维修信息系统, 可以充分利用广泛的资源优势, 极大地提高卫生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有效地解决部队基层医疗机构工程技术支持不强的突出问题。

1 系统的设计目标

1.1 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

分散在各处的野战医疗卫生机构的装备技术力量薄弱, 维修水平较低, 后方医院虽然技术能力强、实践经验较丰富, 但却不能对基层野战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支持。建立基于后方医院的野战卫生装备维修信息系统, 不仅可使各野战医疗机构在装备维修方面互通有无, 互相提供支持, 更有利于依托后方医院, 整合区域内资源, 进一步提高装备保障能力。

1.2 拓展装备配件保障方式

野战卫生装备的零配件缺乏, 调拨周期长, 虽然平时影响不大, 但是遇到战争情况或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 一个非常规的故障问题就可能因为零配件无法及时保障而导致该装备无法使用, 进而影响整个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依托后方医院, 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配件中心, 将区域内分散在部队、医院的配件信息集中起来, 方便进行查询、调拨, 立足于地理位置接近、沟通联系方便的优势, 尽可能地提高配件保障能力, 提供了配件保障的另一种行之有效方法。

1.3 促进人才培养

基层卫生机构对于装备的使用、维修能力低, 严重影响了装备效能的发挥。鉴于后方医院的医疗装备人才、技术实力较强, 野战卫生装备生产厂家对于后方医院的跟踪售后也要远强于基层部队卫生机构, 通过依托后方医院技术、人才实力, 实现使用、维修资料、维修经验等档案资料的共享, 可有效促进基层维修人员的人才培养。

2 系统的建设原则

2.1 定位准确

准确的定位是系统应用的前提, 对于本系统而言, 它要能够满足区域野战卫生装备维修平台的要求,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尤其是发挥好后方医院的支撑作用。对于医院的设备管理系统, 重点或者说核心功能一般是设备账务管理, 其他功能是账务管理的扩展与衍生。与设备管理系统不同的是, 野战卫生装备要完成战场急救任务, 应用效果直接关系着伤员的生命, 故本系统的重点在于提高装备的技术保障, 提高装备完好率是系统实现的重点。

2.2 建立信息标准

由于各级卫生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着较大差异, 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 给数据的采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进而影响了医疗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实现区域范围的数据共享, 需要对信息标准进行统一, 兼容后方医院、基层野战卫生机构装备数据, 实现数据的适配转换。确定野战卫生装备维修信息系统兼容字段, 每个环节上字段要力求详细, 确保达到管理和数据采集要求。

2.3 便于后期维护

各野战卫生医疗机构地域分散, 如果采用传统C/S架构, 客户端维护可能较为困难。而B/S架构无需安装和配置客户端程序, 用户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服务器应用, 由服务器端实现界面显示和业务逻辑处理。应用程序需要升级和维护只需更新服务器程序, 实现了客户端安装零维护, 更适合本系统应用的需求。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3.1 收集和查询卫生装备技术资料

建立维修报告档案, 通过系统填写维修报告, 将维修记录和经验电子化, 完整的维修报告包括装备名称、型号、序列号、故障发生时间、故障现象、故障部位、故障原因、排除方法、更换配件、维修人及联系方式等要素, 各单位可通过系统平台查询相关装备的维修情况, 分享维修经验, 并可通过维修报告提供的联系方式获得进一步的相关信息, 从而提高维修保障能力。

3.2 零配件信息发布与调配

后方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装备、配件信息统一纳入系统的管理范围, 各单位的装备信息、配件信息在系统平台上按权限共享, 可通过系统平台查询所需的装备及配件, 匹配成功后可申请调拨, 从而实现横向沟通的完整工作流程。

3.3 建立人才库和专家会诊系统

发挥后方医院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整体的人才及技术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能够通过网络发起远程会诊, 通过网上导修, 有效地解决维修保障力量不足、人才匮乏尤其高技术人才少、基层卫生机构装备维修难等问题。

4 系统应用前景

系统应用可有效提高野战卫生装备的保障能力:一、改变传统意义上装备维修“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格局, 使配件供应充裕, 技术资料齐全。因而, 它可以集中各级医疗机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极大地提高装备维修的成功率。二、有利于野战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快速保障能力。建立维修信息系统使得维修过程中制定维修方案、寻求技术支持、停工待料等诸多环节相对减少, 因此可以大大节约维修时间, 提高设备的运转完好率。另一方面, 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和零配件能得到及时有效调剂, 实现行内的修旧利废, 使装备管理科学化。三、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卫生装备的维修已经成为多专业综合保障体系, 建立维修信息系统可以弥补现行人才培养机制的滞后与不足, 开辟出新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条件, 缩短成才周期, 造就大批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摘要:通过建立基于后方医院的、包括各体系单位的野战卫生装备维修系统, 可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加强横向沟通与合作, 有效提高野战卫生装备保障能力。

关键词:野战卫生装备,后方医院,信息技术,维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训练教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3:70-79.

[2]李彤, 陈伟豪, 谢伟柯.探讨设备科引进设备维修信息管理系统.[J]医疗装备, 2011, 25 (10) :47-49.

[3]朱莉.医疗设备维修单的信息化管理.[J]医疗装备, 2012, 25 (11) :64.

[4]张超群, 吴向阳, 杭建金.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0) :99-100.

上一篇:磁感应治疗下一篇:手术中的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