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美术教学

2024-06-13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精选十篇)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 篇1

一、幼儿水粉画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在一些地区, 幼儿依然采取“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画一个苹果, 小朋友们就依葫芦画瓢, 画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 这种教学方法太机械, 缺乏引导与启发作用, 阻碍了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它不仅存在于幼儿教育中, 更存在于每位幼教者身上, 还出现在各科教学与家庭教育中, 这是值得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 (1) 教学资源缺乏,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 (2) 师资力量缺乏, 导致工作量巨大, 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也无暇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3) 社会环境影响并滋生不良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觉得幼儿“会跳会唱、会写会算”即可, 却忽视了这对大班的小朋友是畸形教育方式, 不但“拔苗助长”, 还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

2.教学内容不规范化。

《纲要 》指出, 一天的活动内容应该以游戏为主, 但一些幼儿园的情况却是不以游戏形式上课, 幼儿规矩坐在课室内算术识字、写作业, 加上欠缺户外游戏活动, 这完全是将小学教育提前了, 这类现象严重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3.过于追求知识技能, 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目前, 一些幼儿园过于追求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 开设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 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以这种显性行为考评教育成效, 忽视了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学习品质, 导致教育品质不断下滑, 久而久之, 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应处于一个充满快乐的阶段, 如果承担无形的知识压力, 就会抹杀天真笑容, 取消了他们玩的资格。

二、教学对策与方法

1.以游戏的形式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

在水粉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 幼儿与教师间需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倘若能够在教学中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活动将更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还可以提高其水粉画水平。通过游戏的形式将家长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和幼儿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更能营造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 例如可以策划以“京剧脸谱文化”为主题的亲子水粉画活动, 先让小朋友们通过观察京剧脸谱, 发挥想象力, 使他们联想到动物、植物纹样、蝙蝠、蝴蝶、莲花等。 接着家长根据孩子的脸蛋剪出脸谱的形状和大小, 并剪出眼睛。 家长还可以根据小朋友的建议初步勾勒出装饰纹样, 让小朋友根据学习的脸谱装饰方法和调色的技法, 装饰自己的脸谱;完成后, 可以让孩子说一说有关自己脸谱的故事, 还可以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脸谱进行表演。 最后他们就自己设计的脸谱进行交流并互相评价, 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幼儿的沟通、合作能力, 同时增强亲子间的默契与情感。

2.寓教学于游戏, 创新教学手段, 以比赛促教学。

活动指导是水粉画美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教师的指导策略到位与否将直接反馈在幼儿的活动中, 决定他们能否在其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所以在水粉美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策略不断促进幼儿水粉画水平的提高。 例如可以以兴趣为基础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通过游戏的途径增强小朋友对于水粉画教学的好感。 当然, 倘若以游戏竞赛的形式鼓励幼儿创作作品, 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能够让幼儿在水粉画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与认可。 如举行“现场绘画大赛”这类活动, 设置不同的主题, 如《我们的地球》、《地球村》等, 让孩子们现场创作, 你会发现, 石块、梳子、弹珠都变成孩子们手中的画笔;纸巾筒、酸奶瓶、易拉罐、硬纸板成为孩子们的绝佳素材;描绘出色彩斑斓、纹理独特的画作。最后, 经过班级老师的初评、全体教师的评选, 最终可以评选出冠、亚、季军各一名, 冠军作品将成为当年幼儿园年鉴的封面。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还让他们用饱含童真童趣的画笔创作出了五彩斑斓的梦想。

3.丰富教学内容, 树榜样, 立标杆, 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幼儿的创作来源于他的认知和经验, 教师选择与提供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幼儿有帮助和适当引导的。 在选材过程中, 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体验, 树榜样, 立标杆, 让幼儿能够充分认知与感受作品和生活中的美, 还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 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 可以策划幼儿学雷锋月系列活动之“雷锋精神伴我行”主题绘画, 以“知雷锋、爱雷锋、做雷锋”为主旨, 让孩子们以雷锋为榜样, 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雷锋形象, 活动过程中他们试图真正了解雷锋、理解雷锋精神, 并能够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 最后, 小朋友们将自己创作的“心目中的雷锋”献给身边最乐于助人的小朋友作为游戏教学的高潮。 提高幼儿的思想素养, 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热爱集体, 更好地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艺术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应该发挥其情感教育作用, 它有利于形成幼儿健康健全的人格。 水粉画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它具有构图自由、形象丰满、色彩鲜艳等特点, 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促进幼儿表达成就感、满足感与美感等各个方面的情感完善, 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洪婉娟.浅析大班美术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水粉画技能的有效措施[J].时代教育, 2015 (20) .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 篇2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

(一)《小水滴旅行记》是一个科学活动,孩子们对水又特别感兴趣,我们说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变化和循环的。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与水蒸气互变的道理。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我从网上找了一些这个活动的动画课件,还制作了小水滴的图片。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小水滴的形象,通过小水滴的可爱形象来吸引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我给出一个问题:“小水滴想去旅行,它怎么去呢?”小朋友想出了好多好多的办法,有的说它们可以插上一对翅膀,有的说可以把它们可以装在一个透明的袋子里,还有的说可以让小鸟来帮助它们,有经验的孩子也竟然说出了可以变成水蒸气,对于这些答案我也没有马上予以肯定和否定,给孩子们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后,我开始给孩子们边看课件边讲述故事,他们听得可认真了。

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分段讲述,不断提问的层层递进,牢牢吸引住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听科学故事的积极性,最后从故事中得出科学结论。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增加孩子的积极性,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我让孩子想像自己就是一颗小水滴,在太阳公公与风爷爷的帮助下,自己的身体有了不同的变化,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小水滴旅行的过程,并用语言来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这一环节下来孩子们的主动性不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故事的内容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即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我也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如: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参与其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所以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那么孩子学得才会更起劲,知识掌握得也会更牢固。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

(二)三年的农村工作似乎已经把我的工作激情都磨灭光了。上星期突如其来的>培训还让我满怀不满,不过仅仅才三天的学习,我就已经确定,如果没有来,我真的会后悔!

昨晚交流讨论时,有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幼儿园上课的主体本应是幼儿,可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老师主导一切,老师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为这个问题,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工作一年时已经发现了,每当有公共课时,不管是我自己上课,还是在听别人的课,我都感觉讲台上的人似乎在自己表演,而幼儿,本应为课堂主体的幼儿,却扮演着为老师充当绿叶的角色,于是有一天„„

那天,我没有按照往常的做法让孩子们集体行动。当我来到教室时,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书柜前看书,谈论着什么;有的站在新贴出的环境创设“花儿朵朵”前,寻找着自己的名字,议论着谁的红花最多;有的干脆走到桌前,翻阅起老师中午备课时留在那儿的书。我没有打扰他们,因为孩子们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说着感兴趣的话题。幼儿园生活要有纪律,同时要让孩子生活得轻松,给他们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决定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些。

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过多地组织集体活动有了一些思考,并尝试着减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要求„„

幼儿园的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历来由老师安排,好像是天经地义。为了照顾好孩子,我们要求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很多活动都得集体进行。当然,班级里孩子多,排队、等待就难免。孩子们消极、无奈地等待着,他们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他们的主动精神被逐渐磨蚀。为了不“乱”,老师必然要规定“排好队’,“不要随便讲话”„„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孩子,活跃的孩子,主动性、自主性强的孩子耐不住这无聊的等待,会经常不断地影响纪律。从而招致老师的批评。过多的批评,造成幼儿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过多的指责,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失去上进心。可见,过多的集体约束会影响幼儿的主动发展,应该尽早改革。

老师率先行动,尝试把自主权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我的反思能给同样对这个困惑的老师带来想法,也希望各位同行姐妹都能放开对孩子们的束缚,让他们更自由,更快乐的学习!

幼儿大班教学反思

(三)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人生不会完美,总有缺憾;生活不尽如意,时而有之。生活无法求全责备,人生难求尽善尽美,要不烦恼无尽时,困惑无尽日。如生活节奏被扰乱,生活习惯不适应,生活理念行不通,人与人沟通障碍,都会让烦恼乘虚而入,趁热打劫。

工作太忙,太繁沉,也会烦。有事干事,烦得完吗?越烦越不得完。苍天赋予生命,就要充分地享受生活,如果只是烦,岂不是浪费生命。

我们必须学着用一种更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缺憾和失意,必须清楚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是因祸得福,还是因福得祸。物极必反,麻烦可能是因为优秀,快乐也可能是因为难得的糊涂。自信展示了个人的力量和>勇气,是成事关键。如果自负,就会刚愎自用,充耳不闻,以致前功尽弃。如果自卑则是摔倒了不再爬起来。

信心取自信任,信任源于理解,理解来自沟通,沟通决定于彼此了解的诚意和相知的愿望,以及共同建立的彼此方便的沟通平台。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给生活以方便,给事业以帮助。除了沟通理解诚意信心,还要智慧。特别是在面临纠风麻烦的时候,除了智慧,还要冷静,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找出问题的冻结所在。推迟时间,改变方式,改变途径,满足对方合理要求。面对普通百姓,还要有一腔大丈夫的胸怀和气质。

效率太低,工具陈旧,技术落后,工作方式繁复,认识不足,导致重复,多此一举。浪费精力,浪费时间,甚至浪费智慧,浪费生命。

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就是掘井,一人用锹挖井,挖了好几口也没有挖到水,其实水就在下面。多数人都说他没有恒心,而有一个学生却独具匠心,说工具太落后,技术太落后,才导致挖井失败。

良好的生活习惯,带给人的是平静而祥和生活。工作、学习、休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节奏,才会成效显着。例如常常找不到生活用品,既烦恼又耗费时间,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麻烦,极不方便。没有事前规划和准备,总是临阵磨枪,打乱仗,成事更难,办事效率更低。

人生多求谁知足

不足人生深藏欲

欲望无止愁烦续

不如空念心如佛

浅议大班幼儿写生画教学 篇3

写生就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产生对空间物象的感知,形成头脑中的表象,再通过灵巧的双手,把头脑中的意象反映出来,以再现客观物象的真实感和美感。幼儿写生是绘画园地里的幼苗,有着成人写生绘画所不能比拟的拙稚美感和灵性创作。传统的幼儿绘画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带着画,或用临摹的方法,引导孩子把所学的物象画像,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定之规,房子怎么画,花儿怎么画……孩子的创造能力被束缚了,孩子在画画中往往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你来帮我画”……离开了老师,画一个新的事物,孩子就不会动笔了。口常的观察,是孩子记忆和想象的前提,没有了观察,创作无从淡起。

幼儿从第一天画画开始,就以“最原始的写生”进行创作了。比如,在一个方形上画上几个圈圈,就是一辆汽车了。这是他们不断接触汽车,有了无数次记忆印象的抽象结果,是一种不自觉的写生过程。在写生中,幼儿通过眼睛观察,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情感,激发他们再现客观物象的激情,于是他们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观去创造新形象,大胆取舍和夸张,加进自己的想象。

幼儿对写生画的兴趣是培养幼儿写生能力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幼儿绘画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写生画指导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游戏、欣赏等手段结合幼儿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幼儿对写生画的浓厚兴趣。

一、观察

写生的灵魂在于观察,只有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才能画出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写生作品。在观察时应启发幼儿要注意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分析,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写生物外形特征,包括形状特点,如人的高、矮、胖、瘦;脸型的方、圆、长、尖;再进一步观察局部特征,如面部五官特征。

其次,分析结构。物象由哪几部分组成,分解观察物象结构,并看清每一部分如何衔接,以便能把关系交代清楚。如画《一双鞋子》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两只鞋子的前后遮挡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认识。

最后,观察细节,找出用于装饰美化的部分。如衣服缝纫的针脚、花纹;龙虾身上的壳纹,头壳上的花纹等。

幼儿观察事物的模式有自己的特点,在幼儿写生时要根据写生内容的不同来引导幼儿观察方法的变化。灵活多变但又万变不离其中。幼儿观察对写生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幼儿通过多次写生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方法。

二、游戏

幼儿《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所以在写生画教学中,以游戏为手段进行教学,更能为幼儿所接受和喜爱。如画《玩皮球》时,在课前带幼儿玩皮球的游戏,有单人拍球,有双人传球,有多人玩球等,边玩边让幼儿看玩球的动作,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说说玩球的动作,并实际模仿,观察,再进行实际操作绘画,这样画出来的作品非常生动、可爱,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玩得开心,画时也很投入,漂亮的作品让幼儿享有成功的喜悦。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写生角,给幼儿提供纸、笔,让幼儿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写生联系,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三、欣赏

欣赏是以艺术品为主要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幼儿通过艺术形象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它饱含感情,充满联想和想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存都比较缺乏,大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很少,对写生画的接触更加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怎样画写生画,此时教师就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欣赏环境。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有一般性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类题材的美术名作,各种雕塑和工艺美术品,还有以幼儿为对象创作的美术作品,或者是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本园、本班孩子较好的作品。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启发幼儿认识、熟悉写生画,并鼓励激发幼儿画写生画的兴趣。如画花瓶时,可以让幼儿欣赏花瓶的写生画和实物,然后让幼儿凭借大量的感性认识与已有的写生画为表象,进行实际作画。

四、评价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由于造型活动受着心理特点的制约,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表现重点。因此,在幼儿写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切不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妄加评论幼儿的作品,应该给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幼儿多多讲述自己的画,让别人更多地了解作画者的思想感情。幼儿写生绘画毕竟不同于成人的写生,逼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在写生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

大班“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初探 篇4

美术教育是启迪人的情感,实现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们想到,如果能让孩子们“沉浸”于美术活动之中,那么他们所获得的审美情感体验和由此促使他们掌握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以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表现也必将是最为显著的。

为此,将“沉浸”理论与大班美术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美育氛围,激发他们愉悦的审美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创作表达。从而使幼儿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中达到 “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等状态。使大班幼儿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时,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显美; 在享受创作精神自由的同时,亦习得一些必要的艺术表达技能。

一、选材———吸引幼儿欣 然于 “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儿直接被艺术题材所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质。正是它的审美和愉悦让人们乐在其中,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赏阅文艺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因此, 富于艺术气息、充满生活情趣的选材能一下抓住幼儿的兴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去。

1. 借大师之思再造

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臂, 将欣赏者紧紧环抱。因此,亲近大师、选择经典,利用其独有的艺术感召力可帮助幼儿沉浸于对经典作品的感受体验,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愉悦。

如: 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巅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细瘦、单薄,如同线和点的组合。作品一呈现,孩子们就被这些貌似怪异、实则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当幼儿纷纷好奇于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时,老师为他们提供了铅丝和锡纸,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专属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个过程中,大师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又拓展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当最终幼儿与大师的作品交相辉映时,我们看到了稚拙中体现的无限创意。

2. 借传统之美调融

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方式有着特有的艺术魅力。随着时光流转与淘洗,当我们再次走近、触摸,多个传统艺术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

如: 美术活动《水墨故事》借助吴冠中名画的欣赏让幼儿感受了水墨画的韵味,同时清雅的古筝背景音乐与水墨画交相辉映,幼儿即刻陶醉于古典艺术的雅韵美之中; 《非洲时刻》将非洲人的脸部彩绘和非洲民族音乐相结合, 让幼儿“在黑色立体底板的奶粉罐上装饰脸谱”和 “伴随非洲音乐鼓点跳舞”,当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幼儿一起拍打着装饰好的鼓唱歌跳舞时,两种非洲民族的艺术美在幼儿创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绘本之蕴表达

“儿童在审美心理结构中,顺应能力较强,而同化能力较弱,使他们极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个交给作品,并被作品引导着前进,他们可塑性强,易感、易接受各种艺术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规范整合。”由此可见绘本对幼儿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一本高品质绘本蕴涵的丰富艺术教育元素,可以让幼儿在绘本打造的艺术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胆地表达。

如: 跟随着绘本《田鼠阿佛》的赏阅,孩子们被故事中造型有趣、个性独特的阿佛所吸引,并乐此不疲地用报纸和彩纸制作着他们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们看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关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 雨天吃冰淇淋、和妈妈一起看书、调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树上、阿佛摔了个四脚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创想

艺术题材的生活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艺术题材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日常生活,是幼儿或看、或听、或感受、或经历过的,那么幼儿的前期经验就会有更大程度的积累,更容易激起创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变身》教学活动中,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食材作为活动材料, 引导幼儿运用分割组合、想象创造的方法将普通的吐司面包进行神奇的创作, 再适当添加辅助材料,变化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厨房,幼儿充满了好奇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创作中去了。

二、环境———感染幼儿置 身于 “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艺术教育情境、艺术教学氛围,可以使幼儿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体验,激发幼儿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 唤醒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火花。

1. 班级内审美型环境的创设

( 1)“处处皆艺术”。沉浸式幼儿美术活动在创设环境时,应尝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施加艺术教育影响,如教师引导幼儿在充满艺术元素的环境中进行一些自由游戏活动,并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丰富色彩与艺术特色的图片、装饰材料来引起他们对于艺术的关注、欣赏、参与与评价。

( 2)“物物皆材料”。倡导“生活即艺术”,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将棉绳、报纸、雪碧瓶、鸡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变成幼儿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们也在不断地收集、观察、设计、创作、欣赏中审美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让他们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艺术元素在他们身边无处不在。

( 3)“角角见童心”。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特色,创设丰富的学习性体验场。老师可为幼儿们创设主题鲜明、情节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乐园体验场,将各类艺术活动融入其中,开展具有苏州吴文化特色的主题游戏,如三万昌、黄天源、采芝斋、工艺博物馆等。古色古香的游戏环境,种类繁多。形象逼真的“糕点”,最具苏州特色的“刺绣”作品,吴侬软语的昆剧欣赏, 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苏州的艺术魅力。

2. 师幼间支持型环境的创设

( 1)师幼和谐。一个身心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沉浸于某个活动中的,因此要让幼儿沉浸于艺术活动,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轻松、愉悦。因此,教师“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是极为重要的。试想, 如果老师处处控制着孩子,没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又怎么能够奢望幼儿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呢? 因此只有师生积极互动、彼此信赖,老师率先进入沉浸的状态,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孩子进入沉浸状态。

( 2)创作自主。艺术具有典型的创造性,独创性是艺术的根本。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只有真正获得了艺术创造的自主权,才能投入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教师应为其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水墨故事》中,幼儿在滴墨印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想象,一定范围内的借形想象给了幼儿适量的挑战,而宽广的创作空间又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乐此不疲地从事着创作活动, 创作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油泥、麻绳、洞洞板, 水油分离、刮画、滴画、吹画等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蜘蛛网,那一刻幼儿已经把自己当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导———带领幼儿酣 畅于 “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儿在对不同艺术材料颜色、材质和运动方式的“玩乐、探索”中进入沉浸状态。在这里,美术成为幼儿学习的语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关注美术作品,更关注孩子们的快乐探究过程”,强调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索艺术工具和材料,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自由表征与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进行艺术创造的,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内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艺术活动中。

如在《设计大师就是我》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明星的半身照,建议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明星设计服装、配饰,为此教师给幼儿提供时尚杂志的册页、超市广告单以及各类线状、点状材料,鼓励幼儿通过剪裁、添画、粘贴的方法去装扮明星。由于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转换”功能 ( 如一方面对杂志册页不同角度的裁剪可变换成不同花纹做成明星的服装,另一方面杂志上的图片“现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饰、帽子、配饰等) ,幼儿操作起来更有成功感,“设计大师们”饶有兴趣地为自己喜欢的公众人物做着各种打扮。

这一指导要点在《小小雕塑家》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幼儿在活动中选用的两种材料———铅丝、锡纸均极具质 感,而这两种材料强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为幼儿专注于作品创作、实现自己构思的一个重要保障。

2. 创作表达的游戏性

对幼儿来说,艺术也是一种游戏。以游戏为载体,将艺术活动作为手段, 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要,让艺术活动的过程变成幼儿充满自信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状态下,幼儿才会沉浸于艺术活动,并在那份自由创作的快乐中坚持。因此,作为老师,应让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游戏结合,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表现,引领孩子去体验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帮大象洗澡为游戏情境,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幼儿一面沉醉于音乐的跳跃与沉稳,一面沉醉于丝瓜筋作画带来的洒脱感; 《七彩下雨天》中教师鼓励幼儿玩装有彩色墨水的瓶子,当幼儿沉浸于挤玩墨水瓶的快乐、惊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线的变化,无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流淌的美感; 《水枪喷画》中,老师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喷画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击下产生的变化,并通过借形添画形成新的作品。在玩乐中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做了还想做,讲了还想讲,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 教师自我的投入性

幼儿“容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沉浸状态是会受老师的状态所影响的。教师的状态如果是投入 的,幼儿自然会被教师的热情所吸引, 然后逐渐被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而这个“投入”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对艺术的钟爱、热忱,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放松、自如的教学心态和教态。

四、评价———帮助幼儿满 足于 “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赞许、认同、肯定等激励而进入的沉浸状态。

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艺术学习活动,并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尊重幼儿的解释和幼儿的表现方式,审幼儿之“美”,挖掘艺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对幼儿自身的价值,也是幼儿愿意将沉浸进行下去的一个要点。教师应以“尊重幼儿作品,提高艺术修养”为基点开展艺术评价活动,如: 将全班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欣赏; 请幼儿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象力等方面进行讲评,说说评选的理由; 请幼儿为自己的作品命名; 幼儿一起相互讲述画面,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自己的故事。

大班幼儿教学反思 篇5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

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

对大班幼儿创意剪纸教学的尝试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大班学生 创意剪纸 教学尝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能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而在幼儿创意剪纸艺术教学活动中做到了: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入手,从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出发,让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体验到快乐,寻求到自信,学到新的本领。创意剪纸活动是典型的手脑并用、手眼协调的活动,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之一。在此活动中,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且是不能被其他任何活动所替代的。如:当剪一个完整的事物时,在剪之前必须想好每个部分怎么安排,在头脑中有初步的计划。这就很好地锻炼了幼儿统筹安排的思维能力。它既要求活动中的幼儿要勇敢果断,又要耐心细致。

一、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的欲望

1.创设能够引发幼儿参加创意剪纸活动的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大班幼儿对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了一定的感知,活动范围面也拓宽了,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经常有意识地带他们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带他们去观察幼儿园里的树叶,孩子们的思维就放宽多了。在他们渐渐喜欢上了剪纸活动后,我及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剪纸材料:剪刀、手工纸;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如:宣纸、瓦楞纸、皱纹纸、毛笔、广告色、彩笔水、胶水等。通过適当的辅助材料提供,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丰富活动情节,并引导幼儿剪出最高水平。如:学习剪小兔子时,幼儿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宜的纸张,经过剪制后,就成了“唱歌的小兔嘟嘟”“兔爸爸带着小兔去散步”“小白兔在雪地里玩”等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这种在相同中求异的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

2.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和潜能,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设定剪纸区域,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剪、粘。教师在一旁观察、鼓励孩子在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后,敢于大胆想象,使每个幼儿的剪纸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注重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

3.体验成功,剪纸兴趣更浓厚。幼儿往往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有一种成功感,希望得到夸奖。为了能让幼儿尽快看到自己的剪纸成果,我专门为他们留了一块剪纸“小天地”。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剪纸作品随心所欲地放入其中,而后去向别人进行讲述,体验交流的乐趣和成功感。在幼儿的剪纸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之后,我将音乐故事融进活动之中,让幼儿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剪制故事中的主要的人与物。

二、在游戏中学习剪纸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创意剪纸教学的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内容。首先注意活动的内容应富于童趣性与发展性。在剪纸活动中,故意设计一些游戏性的情节,让幼儿去探索。如:在进行剪“我的小章鱼”活动时,我提前出示剪好的小章鱼。活动一开始,我便以小章鱼来班里做客的方式带幼儿进入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当作小章鱼,来设计身边发生的故事。其次,注重活动内容的新颖性与丰富性。如:在幼儿用剪刀将同一事物进行不同的表现后,我带幼儿去参观怡园公园,回来后让幼儿将自己印象中最深、最喜欢的东西进行剪制。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游戏与剪纸相融的快乐。

三、提供遐想空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在玩中学会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想象——在鼓励、放手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努力使创意剪纸的教学活动具有趣味性,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并有吸引力。如:为了让幼儿学会合作地完成一项任务,我设计了“雪孩子”的活动。组织孩子们回忆故事、欣赏动画里的情景,激发幼儿进行故事节选。在教室里摆放有关故事的图书、图片等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的支持。在剪纸过程中,我鼓励幼儿自由分组,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想象、动手操作。

四、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每当孩子创造性地完成一幅剪纸作品时,不管完成得怎样,只要是认真做的,就会得到老师的鼓励。这样幼儿的剪纸兴趣会更浓。另外,我把幼儿每阶段的作品都在展板上进行分类展示,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进步,增强了幼儿活动中的自豪感与创作欲望。

浅析大班幼儿情景化美术活动 篇7

一、情景美术活动的作用

经过六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情景美术活动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情景美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许多情景素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 在活动前期和活动的延伸部分需要幼儿去探索、去发现,这有助于幼儿积累相关经验,拓宽绘画题材,拓展想象空间。

其次,情景美术活动强调通过情景驱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促进幼儿知情意行等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

再次,情景美术活动的价值不在于单纯审美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载体,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 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及对人和自然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情景美术活动的样式

以往教师在选择情景性美术活动的内容时总以为只有故事才是情景性美术活动的唯一素材,其实情景美术活动的样式有很多, 目前我们运用较多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以故事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故事情景的线索大多来自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如国内优秀绘本《 小蝌蚪找妈妈》 、国外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的经典诗歌 《 春天》 等。 我们按艺术的表现特点与幼儿的需求对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再设计,将美术表现与故事情景融为一体。 设计故事情景通常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选取故事中的片段,连成有情节内容的画面

在《 春》 的主题中美术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景来源于绘本《 小蝌蚪找妈妈》 ,该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讲述了一群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的故事。 绘本中的角色造型、画面设计、语言和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 根据大班下学期幼儿美术表现的已有水平: 能较熟练地使用工具材料制作物像,表现一定的情节,所以我们把活动“ 小蝌蚪找妈妈” 的美术表现目标锁定为: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我们选取了绘本中每个部分的故事情景:【 第一部分】 青蛙妈妈生了一群小蝌蚪,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第二部分】 小蝌蚪和鸭妈妈对话。 【 第三部分】 小蝌蚪和鱼妈妈对话。 【 第四部分】 小蝌蚪和鹅妈妈对话。【 第五部分】 小蝌蚪和乌龟妈妈对话。【 第六部分】 小蝌蚪慢慢地变成了青蛙,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在情景中幼儿忙着为小蝌蚪创设不同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早日找到妈妈,活动的过程也是幼儿共同感受愉快合作的过程。

2.改编故事的原有情节

美术活动“ 小雨滴的新家”是对故事《 顽皮的小雨滴》 的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再设计的。

我们把原作小雨滴顽皮的到处游玩,孤单地没有家,改变为地球上的朋友们都来帮助小雨滴寻找新的家, 小朋友们发出内心地呼喊:“ 小雨滴我们来帮助你! ”改编后的故事情景中小雨滴真切地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情,凸显了浓浓的人文关爱。

( 二) 以生活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 以生活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是指教师选取幼儿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加工为特定的情景,使情景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形象化。 近代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周围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 如活动“ 风筝”是让幼儿学习看图示制作风筝,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线索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终。 教师将风筝的制作过程以步骤图的方式呈现,引发幼儿自主学习,步骤图全部采用符合幼儿感知特点的真实照片,直观、形象、简明,让幼儿明确做什么、怎么做。

作为一个美术活动,“ 风筝” 既让幼儿获得按图示制作风筝带来的成功体验, 同时还能让幼儿在对图示的观察与讨论中发现图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 三) 以科学想象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在《 不一样的我》主题中我们选取幼儿熟悉的科学常识或现象, 创造一个在现实中融入想象的科学情景推动幼儿的审美表现,这就是“ 以科学想象情景为线索”的美术活动。 幼儿熟悉的动植物以及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都是科学想象情景最好的素材。 如美术活动“ 虫虫的家园”,既满足了幼儿对虫虫的好奇和亲近,同时也引发幼儿对虫子细致观察的热情。 美术活动“ 一颗想长大的种子”则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将种子成长的过程浓缩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想象种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越长越大,开出艳丽的花朵。

三、情景美术活动设计的主要环节

一个完整的情景美术活动一般分为五个环节,我们以大班主题 《 动感天地》 中的一次美术活动“ 神奇的夜空”为例来具体阐释情景美术活动的环节设计与实施过程。

《 星月夜》 是荷兰绘画大师梵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画面中有耀眼的弦月,有划破长空的丝柏,有宁静的山峦和村落,以及在光晕包围下的星星点点。 美术活动“ 神奇的夜空”就是让幼儿用自己的眼光解读名画,用易于接受的表现方法大胆创作,在游戏的情景中和名画做一次亲密接触。 我们设计了步步推进的五个环节:

( 一) 重现生活经验,激发创造欲望

活动开始, 教师和幼儿共同回忆在美丽的金鸡湖赏月的情景:夜晚,你和谁一起到金鸡湖看过夜景,金鸡湖上的夜空是怎么样的……无论你住在哪里,只要你是苏州人,都会在夜晚欣赏过金鸡湖的美景。

( 二) 运用艺术作品,提升审美情趣

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梵高的《 星月夜》 ,同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幼儿思考:1在这幅作品里,你看到了什么? 2画面里的星星和月亮与我们平时画的星星和月亮有什么不同? 3星月夜中还有美丽的云彩,它们在哪里,画家是怎么画的?

( 三)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讨论

此环节我们有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为幼儿真实展现了“ 替换” 表现方法带来的魅力,使幼儿获得直观的感受。 我们分别设计了在马路边、 湖边高楼上和湖面上三个不同的欣赏夜空的场景供幼儿选择,同时每一场景又分别有相应的组件供幼儿替换。 如在马路边看夜空,马路边高高的是什么呢( 高楼、路灯) ? 低低的是什么呢( 车、行人) ? 根据幼儿的回答,我们选择在梵高的《 星月夜》 中用高楼替代挺立的丝柏,用车替代低低的村落,多媒体的演示让教学变得形象而生动有趣。

( 四) 通过多向互动,促进创造表现

这是让幼儿亲身体验的环节,主要指向幼儿创作的过程。 同样是表现夜空,幼儿将自己的体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 造型各异的灯塔、鳞次栉比的高楼、高耸入云的大树、路灯等,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把富有新意的表现方法介绍给同伴,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让创意变得更加精彩。

( 五) 相互欣赏交流,提升审美情感

“ 神奇的夜空”画展隆重开幕,幼儿共同欣赏同伴作品“ 这是在哪里看到的夜空”。 大树换成了什么? 山和房子换成了什么? 有没有流动的风和云? 幼儿间相互的欣赏交流,既给幼儿一次认真欣赏同伴作品的机会,也让被欣赏者体验到成功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是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适当地教给幼儿一定的情景化美术欣赏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 使他们感受到作品中内涵的情景美,逐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情景美术活动的五个环节是情景展开和推进的通道,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环节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就是保证情景能自然流畅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给幼儿带去更丰富的体验和创作激情。

摘要:情景化美术是幼儿升入大班这个年龄阶段时具有的特殊绘画能力。在美术教学中,不少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情感需要,导致教师注重了幼儿绘画的结果——像和不像,而抹杀了画中丰富的情景,影响了幼儿对情景化美术创作的乐趣。其实,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设置的情景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依据,教师只有把握幼儿绘画的心理需要,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幼儿园大班阅读教学与识字初探 篇8

一、识字是阅读的前提

张秀琴老师的《直映认字》已经“入户”我们幼儿园4年了。4年来, 我们注意结合幼儿的心理及生理需要, 以整体认读形式来认读, 只认不写, 不追求识字量, 重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创设相应的文字环境, 各班老师创设文字主题墙。例如, 关于人体、关于中国地图各省市名称的介绍;把故事布置在语言环境区, 让幼儿利用课余时间, 在教师的支持、鼓励、引导下进行识字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幼儿识字的兴趣, 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 我们还在幼儿活动室、寝室、洗手间等适当位置张贴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文字, 引起幼儿对文字的注意。同时, 我们的认字活动也渗透在其他各个领域里。语言活动是最能体现认字量的, 我们在教学诗歌时, 会要求小朋友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 然后一起“吃汤圆”———认识一个字就用橡皮擦擦干净, 也就表示吃了一个“汤圆”。最后, 能流利朗诵诗歌时也认识了一些新的字。在科学领域里, 常常会用到记录表。到了大班的小朋友已经不再喜欢用直观的图示来表示, 喜欢用词语来明示。我们就在记录表上能用文字的尽量用文字。遇见不太用的字、词我们才用图示;各种生活上常用的物品, 就绝对不用图示。在区角活动中, 我们的引导使幼儿多看、多摸、多做, 丰富幼儿知识, 开阔眼界。从认字入手, 激发幼儿的内部动机, 可以保证幼儿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尽管有时幼儿在运用感官时显得不符合逻辑, 不协调, 不尽如人意, 但教师会适时地加以引导, 同时配合运用看、听、讲及语言描述等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 逐渐培养幼儿的认字兴趣。比如, 幼儿认识了“刀”, 他会把“力”“刃”都念成“刀”。这时我们就以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意义来解释这三个字:“刀”的背面是平平的, “力”要使出来才有用, “刃”是刀能切肉的地方。这一系列解释, 能使幼儿的思维层层展开。

二、培养识字阅读习惯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讲:“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以兴趣为主线, 以游戏为手段, 以鼓励为动力的全新的科学汉字教育方法。幼儿的语言是通过模仿周围的环境而获得的, 教师在平日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幼儿都看在眼里, 听在耳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规范的、优美的语言环境, 正确的发音、规范的语法、准确、优美的语言……都会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这样的环境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 并能激发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性, 促进幼儿自主模仿与学习, 自然习得语言的运用。这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我们根据大班孩子的身心特点, 在图书角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有图书、图片、识字卡片等读物, 所选的书籍色彩鲜艳、形象突出、画面清晰、内容富有童趣。如《看图说话》《幼儿画报》、自制图书等, 文字出现频率相对较高, 并放置书架上, 能够使孩子方便地拿取。在开展的一些阅读活动中, 我们还尝试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活动。如:在阅读活动《唱歌》中, 我运用自制课件让幼儿欣赏多媒体动画, 它的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 激发了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 使其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愉快的学习态度。这不仅加深了对儿歌的理解, 还提高了对文字的敏感度, 活动效果较好。因此, 适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也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三、家园合力, 全面提升

在园期间,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 如晨间活动、饭前、午睡入睡前、离园前等等, 采用课堂的看书欣赏与游戏性的不看书欣赏相结合, 听录音与听老师朗读及听幼儿朗读相结合的方式, 让幼儿识字。在家里, 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因而, 我们非常注重家园间的共育。我们也在指导家长的过程中, 提出了相应的两个要求: (1) 注意方法, 与老师统一思路, 不以单一的识字量为目标, 着重培养幼儿的兴趣; (2)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和幼儿共同阅读, 从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识字环境和氛围, 让孩子随时随地广泛接触汉字,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认识汉字。

王芳老师说,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民族的希望, 世界的希望, 人类的希望。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 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根据《纲要》提出的语言教育任务, 我们力求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上, 既体现语言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又充分发挥整合教育的影响作用, 以求得整体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大班识字,早期阅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 篇9

一、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分析

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语言交际环境中, 当幼儿有交往需要时, 他们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 常识性地进行表述, 而这也是生活中常常听到幼儿说错话的原因。也由此可见, 当幼儿需要表达而又缺乏必要的词汇或语法时, 交往就可能被中断。因此,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促进幼儿的正常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来看, 首先大班幼儿的语言更具有个性特点。这在幼儿日常交往活动模仿语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变通性就可见。应该说,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超乎想象的, 他们甚至能说出看过一两次的动画片中的语言, 甚至会跟着学习, 但这个过程中大班幼儿又会创造性地使用所学到的语言。如, 幼儿接受了“如果”这一词汇后, 在生活中就会常常说“如果我怎么样?老师要怎么样?”等句子。其次, 大班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还表现出了一定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 语言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如表示水果一类的词语。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形式, 同时也在揣摩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当他们理解了某些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后, 就会试着“以此类推”。如, 告诉他们香蕉、苹果是水果后, 他们就会问, “梨是水果吗?”其实, 这个过程就是幼儿在综合语言的过程。最后,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还表现出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幼儿逐渐学会积累词汇。幼儿在一岁左右开始开口说话, 而此时只能简单地说出如“妈妈”一类的简单词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开始更加独立地探索语言的应用并学着积累语言。这时幼儿在语言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欲望, 表达能力逐渐发展, 如教师向幼儿讲述一个故事后, 幼儿就开始学着去重复, 甚至补充一些新的情节, 增加一些新的词汇。

二、影响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

掌握幼儿语言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 但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 社会因素、成人的观念和对幼儿的态度都会成为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 正确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发挥积极影响因素的作用, 减少不良因素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就社会因素而言, 因幼儿生活于社会中, 他们的语言环境不同, 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自然不同。如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大熊猫, 也没有听说过大熊猫, 他也就无法学会大熊猫这一词语, 如果一个孩子去过动物园, 见过大熊猫, 那么, 他对“大熊猫”这一词汇也就会有个更深刻的体会。同理, 一个在菜市场长大的孩子更多会受菜市场的环境所影响, 而一个在科学院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受科学家的影响。故而, 社会环境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在日常生活中, 因成人在工作中更多的是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 而认为生活中的口语不太重要, 于是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就更加关注书面语的培养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 这就自然让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趋向于“书面化”, 口语能力较差。这还受我国教育体制所影响, 因我国教育所采用的是应试教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要通过书面语言来作答, 于是口语能力就不高。在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 家长或教师的态度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一些幼儿出现表达错误后, 如果遭到教师的批评, 幼儿便不再喜欢去尝试表达, 而如果教师能先鼓励, 然后再引导, 结果幼儿不断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 还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样, 有的幼儿因生活在较为开放的家庭中, 喜欢和家长交流, 有什么想法也喜欢表达出来, 而有的幼儿则生活在较为封闭的家庭中, 受家长的态度影响,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

三、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分析

从对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因素探究中不难发现, 要提高大班幼儿的语言能力, 环境是关键因素。因此, 在大班幼儿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表达的语言环境, 要让幼儿多方面接触语言, 如, 教学中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看图书、讲故事、对话、朗读等活动来引导幼儿认识各类语言, 在活动中学习并应用语言, 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面, 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大班幼儿喜欢展现自我的特点,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为幼儿创设表演的情境, 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习语言的应用。尤其要将游戏和表演活动结合起来。因为此类活动不仅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还能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如, 在学习动物词汇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戴上有动物图标的帽子, 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小动物,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动物的名称, 结果发现, 幼儿对此类词语的掌握速度更快。同时, 在表演活动中, 幼儿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于是, 活动中幼儿就会尝试用各种语言去表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语言得到更好的应用。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也是接受知识的知识的工具。在大班语言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重尊重幼儿的语言发展规律,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敢说、愿说、会说, 有针对性、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 为幼儿创设自由表达、交流的语言环境, 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芳.浅析幼儿园大班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以《秋的畅想》为例[J].教师:上, 2011 (4) .

[2]张璇.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活动的一些体会[J].考试周刊, 2012 (22) .

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从欣赏开始, 培养幼儿兴趣

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他们对合唱活动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合唱教学前, 适时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合唱歌曲, 最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 在欣赏的同时, 引导他们认识到合唱的独特效果和“艺术魅力”, 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对合唱的浓厚兴趣, 并使其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下一步训练做必要的充分准备。同时, 在大班的合唱教学中, 可以先通过情景表演和分角色对唱、接唱、轮唱, 这样对合唱有了一个初步模糊的概念, 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 培养一定的乐感和多层次的“立体”听觉习惯, 这对以后合唱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

二、多样化练唱方式, 提高训练效果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 在一定时间内, 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好奇感和注意力呈逐渐减弱趋势。因此, 为保持他们对某一活动的“新鲜度”, 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在合唱教学的练唱时也是如此。例如, 在进行教学二声部歌曲练唱时, 在一开始幼儿难以体会和声所产生的美感和独特效果, 加上幼儿对二声部练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把握, 如果采取单一重复的练唱方式, 幼儿容易厌烦疲乏, 兴趣顿失, 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 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练习, 可以是分部齐唱或者小组对唱, 也可以采取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方式进行合唱教学, 效果事半功倍。

三、利用分角色演唱辅助教学

在大班幼儿合唱教学中, 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其中, 根据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思想行为特点, 教师可以将歌曲内容根据段落或情景需要, 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 可以由幼儿、小组或者分队来扮演这几个角色, 进行不同声部的演唱学习。例如, 在教歌曲《小青蛙》中, 设计成幼儿分组展示自己的呱呱之歌游戏, 歌曲《柳树姑娘》中, 根据歌曲的内容加入舞蹈、打击乐和道具 (绿色的柳条) , 用以创设独特的艺术情境, 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中轻松学习歌唱。

四、给幼儿多一点实践的机会

合唱是一种需要“走向舞台”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 因此, 在大班幼儿合唱教学中, 教师要给幼儿一定创作自由的同时, 更要给他们多一点实践的机会或者创造舞台演练的条件, 鼓舞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开阔幼儿的视野, 提高他们对合唱的认识水平和兴趣。比如, 在课堂教学之余, 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一些社会性、本校内或者同年级的合唱表演观摩和比赛活动。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让幼儿展示的机会, 如元旦的亲子联欢活动、六一表演、毕业典礼等活动, 让幼儿上台展示合唱表演, 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在家长、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 孩子们体验了成功, 增强了自信, 获得了合作快乐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有人说不接地气, 必死无疑。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多加关注幼儿中的不同声音, 虽然幼儿有时问得不一定有道理, 说得有时也不一定正确, 但这恰恰是他们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 只要我们听到了, 不回避, 因势利导, 就能把德育落到实处, 奠定幼儿的幸福人生。

总之, 在顺应幼儿园大班幼儿天性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 激发孩子们对合唱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采取恰当的方法, 提高合唱的选材、欣赏和平时的训练工作方面的有效性, 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让幼儿在合唱教学中获益, 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 以后全面发展。

摘要:合唱是一种幼儿园歌唱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就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阎宝林.合唱与指挥[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故事背后有故事下一篇:战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