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梯不好走

2024-06-21

楼梯不好走(精选三篇)

楼梯不好走 篇1

那么, 我又该怎样去对待“乘电梯”与“走楼梯”呢?

我的答案不是绝对的, 因为电梯与楼梯并不对立, 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帮助人们抵达各自的目的地。我不在乎自己灿烂辉煌, 只须攀登向上, 在不同的高度作出认真的选择。

现在, 我在求学打基础, 我青睐“走楼梯”——勤奋踏实, 弄懂概念, 熟练运用;绝不去“乘电梯”——追求所谓诀窍、捷径, 甚至去抄袭, 去作弊!因为我知道:要振兴祖国, 赶超先进, 必须扎实严谨, 一丝不苟。

将来, 踏上工作岗位, 我仍偏爱“走楼梯”——兢兢业业, 谦虚好学;也会关注“乘电梯”——寻找规律, 提高效率。绝不会去滥用职权, 假公济私。

同龄朋友们, 为了让自己多彩的生命更有价值, 为了奏响青春的乐章, 让我们恰到好处地选择“乘电梯”与“走楼梯”吧。

(指导教师:张坤)

教师点评:

“乘电梯”与“走楼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上楼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小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 得出人生的哲理。

激情澎湃走楼梯散文 篇2

为什么没有向VC要过一分钱,记者采访孙总时,孙总是这样对记者说的,可能也是历史决定了我们走了这条与众不同的路,早年我们不知道VC,VC看上的都是海归,像我们本土创业,人家也不认识我们。底我创业的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回老家借钱。没有人投钱,逼得我们不得不一开始就要寻找收入。如果不盈利,我们老早就倒闭了。后来,既然已经赚钱了,那我为何还要让人家来参股?并且账户里面的钱够了,能支撑这个企业,又何苦再去搞那么多钱回来呢?

回忆创业的过程,孙总说他起初借了两万元,一直到底深圳上市,前前后后九年,网盛没向别人借过一分钱,也没向银行贷过一分款,也没向风险投资要过一分钱。他觉得是互联网泡沫帮了网盛。当竞争对手拿着500万、1000万美元,带着洋枪洋炮来势汹汹,网盛这只土八路公司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泡沫破灭,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场灾难,那些忙着圈钱的企业挣不来钱,又圈不到钱,只有自动消亡。而网盛自始至终没有卷入这场泡沫,如果网盛也卷进去了,那毫无疑问,网盛也死掉了。网盛始终是在完成造血功能。不论哪次互联网行业的泡沫,别人是圈钱圈钱再圈钱、网盛却是赚钱赚钱再赚钱。所以网盛活了下来。

假设当初网盛走了风投,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走得更快,一种就是倒闭死掉了。那时候,孙总说他刚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没接触过那么多钱。一下子砸个三五百万美元给他,可能就把他砸晕了。即使现在,要真给他50个亿、100个亿,说实话,他自己也说没这个能力用得好。

为什么网盛能够从两万块做到今天,网盛内部有一句话,叫激情澎湃走楼梯。只是孙德良在创业之初就提出来的。这么多年他始终用这句话指导自己,指导企业,制定一个又一个公司的战略,一步一步地迎难向前。

他这样评价这句话,他说:“走楼梯理性吧?激情澎湃感性吧?激情澎湃走楼梯,实际上是一个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我觉得能力的提升、一个人包括一个企业财富的积累,也一定是一种激情澎湃走楼梯的.模式,而不是乘电梯的过程。”

在采访的最后,他这样对记者说:很难说5年后,到底公司需不需要钱。也许5年之后,我们觉得团队也成熟了,水平也够了,可以操盘更大的项目,但现在我们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只能用好手中这些钱了。一下子给你多少万美元,我看带来的不是幸福,可能是祸害。你去看看我们民营企业,出了问题的往往都是钱多,乱投资。对一个企业来说,花钱是真不容易。

在孙总的眼中,已经不把钱作为创业的根本要素,创业能否成功,钱只是一个因素,并不是全部要素。创业的时候,钱一定要慢慢增多,才会是一件好事。

他做企业做这么长时间,惟一的感觉是和对手的较量已经不是钱与钱的较量,有时候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较量。

做企业的过程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在相互坚持的过程中,如果说你一旦失去耐心,很有可能引进大的战略投资,把自己吹吹大,结果是可能招来失败。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如果真的引进,我看不一定做得好。我们做过十几年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思想,要引进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来改变,那很难。

孙总说,在创业过程中,肯定有压力或挫折,但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很容易释放。第一公司不缺钱,第二,公司的主营业务很不错、现金流很好、团队很好。为什么存在压力?无非你想要比人家跑得快,那你的压力就来了。比过头了,压力就大了。人家去央视做广告,我也去?不可能。我的套路很简单,就是把内功练好;人家做大而全的平台,我们做不一样的,小农户加联盟的平台。

做好一个企业,必须拥有三力,防止三乱。在困难面前有毅力,在诱惑面前有定力,在机会面前有魄力;防止乱投资、乱用人、乱花钱。

做企业要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要走稳,坐电梯是很快,但掉下去就没有机会了。走楼梯虽慢却踏实,但每一步都要走得激情澎湃。走楼梯是种理性,激情澎湃是感性,二者结合就很有力量。

正是网盛这种务实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使网盛自上市以来,每年保持着30%的增长速度,也正是这种态度和行动让网盛在应对多次经济危机之时,迎难而上。在经济危机时,许多企业破产,裁员,网盛却没有裁员一个人,反而继续扩大队伍。

激情澎湃走楼梯 篇3

但是走楼梯不是闲庭信步,每一步都要走得激情澎湃,走得坚实稳健,走得向上而有力量。

——题记

孙德良

1972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6年12月1 5日下午,网盛科技上市,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破冰。

2007年1月19日下午2点。杭州市莫干山路武林巷易盛大厦12楼。

一个不超过50平方米的办公室,墙壁略显陈旧,一套办公桌椅,一台电脑,两张沙发,几盆绿色植物,一些工艺摆饰,略显空荡而凌乱。

瘦削温和,架着一副眼镜,穿着朴素的孙德良坐在了记者面前。默默坐着时的孙德良毫不张扬,甚至近平可以用老实巴交来形容;但一讲起网盛科技的创业故事,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激情飞扬,瞬间就引燃了自己又沸腾了旁人,思路跳跃昂扬又逻辑缜密:“‘激情澎湃走楼梯’是我们公司的核心文化,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益,让我们的团队终身受益,让我们的公司终身受益。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创业者!”

118理论:人的成功是八分机会,一分智慧,一分勤奋

当“激情澎湃”四个字从孙德良口中抑扬顿挫地进出时,是一种动态的表达,其所具有的激情、激进、敏锐以及抓住机会时的狠、准、快均透过他熠熠生光的眸子汹涌而来,感染着周遭的每一个人。

《科技创业》:孙总,您从业互联网到已有11个年头,能否说说当初为何会选择互联网行业?正当几大综合网站创造传奇故事之时,您为什么偏从化工这冷僻的专业领域切入?

孙德良:创业是需要机缘的,而机会又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接触互联网和做化工网都是机缘巧合。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我以英语翻译的职位应聘到杭州的一家互联网公司。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国内的许多媒体没有办法亲临现场采访,总得不到第一手的资料,巨大的消费需求鼓舞了我所在网络公司迅速出击,让我们从国外的网站上下载英文信息,翻译成中文,并以最迅捷的方式卖给报纸,大赚了一笔。这给我了很深的触动。互联网真是一个神奇的行业,而信息的不对称总会形成一个巨大并且充满诱惑的盈利空间。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互联网,并且认定这个行业。

至于化工网的选择,更是一种偶然。失业之后,我开始盘算独自创业,试图以浙江较为成熟的服装业为依托搞个服装网。有一天,我到武林广场去看一个服装展览会,走到一半下大雨,我便转而拜访在化工贸易公司工作的同学。无意中打开他的抽屉,发现里面一叠化工厂厂长、经理的名片。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工的我,在跟同学聊了半个多小时后,回来的路上我就做出重大决定:放弃服装改做化工。

另外,我从1996年踏入互联网行业,这么多年做下来的总体感觉是:互联网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一定是“细分天下、共赢天下”。5—10年前互联网上还没有太多的信息,当时还谈不上细分;而现在,全球互联网网站已经高达1亿个,真正迎来了信息爆炸时代,如果不进行细分,互联网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垃圾场,而专业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细分手段。

旁外音:许多人说孙德良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的确,这一段关乎创业机缘的故事他讲得精彩纷呈,志得意满。但如他所言,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给能领悟、抓住机会的人。没有在大学里苦背英汉辞典、打下极好英文功底的前提,他就不可能进到那家互联网公司;不进互联网公司,他就无从感知这个行业带来的巨大商机,进而创业。这些于孙德良是因果循环,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像他般敏锐、机警、激进。不容反驳的坚定、绝不错过任何机会的性格,才使得孙德良敢以2万元高利贷一搏机缘。 《科技创业》:业内的人都知道,自创业始您和中国化工网一直是埋头默默发展,不为外界所知,正是一场意外的域名官司才把您从幕后推向前台,并且使中国化工网声名鹊起,能说说其中的是非曲折吗?

孙德良:是这样的:中国化工网的域名是WWW.chemnet.com,“chemnet”由英文chemical(化工)net.work(网络)简称而来,公认有直观的“化工网”的意思。它是最早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专业化工信息平台,后来到澳大利亚最大的化工企业Orica公司手里;但Orica公司没有按注册规定向注册服务机构NsI及时续费,以至于在2001年8月30日被NSI注销。紧接着在第二天,该域名便被韩国一家互联网公司成功注册。9月3日深夜,我在临睡前习惯性地查询了WWW.chemnet.com的域名——我关注这个域名已经整整4年,却发现已经从澳大利亚转到了韩国,当时我就隐约觉得机会来了。

次日一早,我打电话去韩国公司,对方没有意识到这个域名的价值,开价1万美元。当时我心中大喜,因为此前这个域名辗转6个国家,域名易主的交易金额达数千万美元,但我还是问了一句“价格能否再商量”,最后在9月5日我们以9000美元的价格买回了这个域名。 就在9月6日,澳大利亚Orica公司发现域名丢失。9月9日上午,我便收到一封发自澳大利亚的律师函,上面写着:WWW.chemnet.com域名为澳大利亚Orica公司所有Orica公司对贵公司擅自使用该域名的行为表示严正抗议,希望贵公司立即归还域名并限24小时答复。否则,Orica公司将诉诸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当时,Orica公司聘请了一家上海公司为他们做调查,想利用中国国庆假期的时间差做文章,在国庆前向WIPO提出仲裁。而按照规定,我们必须在20个工作日内作答,时间非常紧迫。更为惊险的还在后面,国庆假期一结束,我派人在上海找了多家律师事务所,居然没有一家愿意代理,甚至连出价的机会都不给我们。因为一是时间紧迫,二是光英文的诉讼材料就有上千页,更何况当时国内还缺乏对WIPO法律的了解。情急之下,我只得亲自出马,在公司找了几个懂外语、法律的员工一起,连着干了十几天,终于在10月19日那天向日内瓦WIPO递交了书面答辩状。最后,这场官司以Orica公司自知理亏提出撤诉告终。

因为当时恰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场诉讼成为中国入世后第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且大获全胜,所以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旁外音:说实说、每次听到这个惊心动魄的故节,总是备受感动。机会总是在一瞬间,而孙德良却以更快速度做出了惊世之回应。这一切充满戏剧性,却又合乎情理。整整4

年的关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反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裂在这个故事里都展现得如此畅快淋漓。想看这些、看着现如今气定神闲地坐在面前的孙德良,不禁感触:这个男人瘦削的身躯里到底蕴藏了何等强大的能量!

《科技创业》:据我们所知,孙总您早在2002年在就向公司管理层提出了上市战略,但上市之路一直颇为坎坷。直到2006年12月15日,网盛科技才得以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的姿态横空出世。这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作为A股互联网第一股的效应又如何?

孙德良:是的,2002年9月,我们就与香港新鸿基公司达成协议,启动在香港的上市程序。但因为一场与中化集团的商标官司让我们赴港上市的计划被迫搁置。一年之后,官司结束,经过权衡比较,我们决定转向A股上市,选申银万国为我们的券商,并为公司打造了一个概念:有望成为具有标杆意义的国内互联网第一股。2005年4月份我们向证监会顺利递交了材料。6月,证监会宣布暂停IPO启动股改,我们的上市之路又一次被搁置。这次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原定在2005年底上市或者是2005年下半年上市,而股改是遥遥无期的。但是没有想到股改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中国又重新开启了IPO的闸门,而且股改根治了A股的根本性缺陷,带来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全流通还让我们逃过了对价支付。

言论

★中国的市场大环境不合适太多的职业经理人一下子进入民营企业,因为企业文化是用来同化进入者,而不是被外来人所冲击。

★关于上市,我一直强调坚持3个“合适”来操作,就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式”。

★一直以来,我事无巨细都做得很轻松,未来我还是会很轻松!

★在这个世界上,比我们厉害的人要多得是,关键是你要有良好的心态一步一步发展。当你60岁的时候,不管走到什么程度,只要每一步都很稳健、没有遗憾就可以了。

★外资在传统制造业的并购,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都很关注,但互联网民族企业,现在也基本上被外资控制。我希望更多的互联网优秀企业能在中国上市,形成新经济板块,并且由国内资本控制。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的理解是作为创业者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家的智慧、知识都差不多,心态才能决定成败。

我很看重第一股这个概念,它产生出了巨大能量。要是没有这个“第一”,我们就不可能受到媒体这么高的关注,这个“第一”在这个半月内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几个亿的广告回报。不用花钱就做了广告,而且还做出了比广告还好的效果。

旁外音:听孙德良讲述着别样曲折的上市历程,很奇怪,感受不到本应该充斥在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挣扎、艰辛等一系列灰色调的气味一心态平和,措施积极,方向明确,其他劫数都只是一路而过的风景,转眼即抛之脑后,留待后来人慢慢享受。但当提及“第一股”这个概念时,从孙德良眼里闪烁出来的是久经沙场历练后的精明。

创业的起点低,定位一定要低;起点高,定位也可以低一点

毫无疑问,孙德胜一个善于思辨长于总结的创业者,“走楼梯”的概括尽显智慧与哲理。在阐述这样的文化和理念时,出身萧山农民家庭的他尤为恳切,而他办公桌下摆放的那双手工布鞋更显朴实。

《科技创业》:孙总,“走楼梯”的理念在业内已是广为流传,能不能系统地讲讲其中蕴含的道理?在这样一个更讲效率和速度的环境里,您为什么要提倡以“走楼梯”的方式发展企业?

孙德良:“走楼梯”实际上是指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靠自己的力量踏踏实实往上走。我们创业的起点低,定位一定要低;起点高,定位也可以低一点。不要有一夜成名想法,要脚踏实地先想第一年是否可以赚到10万元或者是20万元,之后再去想能否赚到一二百万元或者更多。我们当年起步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宏伟的理想,就想着一年挣个10万元、20万元在杭州安个家。

一个人的能力是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今天还很低,明天下子就变得很高,阅历和财富的积累一定是随着时间坐标不断增长的,公司的发展更是如此。一味追求速度,地基又不稳的话,楼造得越高倒得越快。

旁外音:所有的道理讲到后来其实都很朴实很不起眼,只是太多的人一听而过,一笑而过,而孙德良却将它们不停演义,不断衍生、更及身体力行。为此,当叙述这些时,孙德良是迫切的,也是无奈的,说到底他只是在踏踏实实地做好人做好事而已

《科技创业》:上产上基于这样的企业文化。你们才会从不吸纳任何风险资金,靠着自身积累发展?在当时网络公司普遍以创业—融资—迅速做大—海外上市的模式中是怎么如何做到拒绝资本诱惑的?

孙德良:从一开始中国化工网的赢利模式就是收会员费和卖广告,并且第二年我们就开始赢利。现在中国化工网已拥有6000多个会员,这些都是我们一家一家跑出来的。过去这些年,有很多VC找过我们,但我们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根本原因在于从小就受到浙江商人的习惯和文化的影响,更喜欢一步一步独立自主地发展,靠着自己的双脚去爬楼梯,而不是坐由外来动力所推动的电梯一下子到达顶层。

在上世纪互联网的狂热和泡沫年代,我们的规模还非常小,突然之间来了大批美国哈佛的高材生,携着大量美金来到中国,而我们只有土枪土炮。在此期间我们的管理团队遇到了重大的挑战,但我们异常清醒也异常镇定地知道,这些投资不是我们最需要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和我们心中坚守的创业模式背道而驰。所以,在泡沫年代,我们的对手是花钱花钱再花钱,而我们是赚钱赚钱再赚钱。

没想到,在2001年的时候泡沫破灭了。我们的对手在过去的几年里培养了花钱的习惯,而最后VC走了,我们的很多对手便死掉了,而我们扮演的角色就是收拾战场。

现在,经历25%的股份上市稀释之后,我们仍牢牢掌控着公司超过7成的股份,手中的筹码还很多,企业发展还大有空间。

旁外音:在对待风险投资的问题上,孙德良的态度无比坚决,面对着外界的众多置疑,他亦自有理数。面对技术炒作、概念炒作的狂热和泡沫,孙德良仍以经营传统行业的心态经营着互联网企业和自己的内心。正是浙商文化中强烈的自主性,保持着他和企业的自主独立。

《科技创业》:作为“A股互联网第一股”在成功登陆深圳交易所,创造了惊人的股价,众多媒体都在计算您和团队的身价是多少,对此,你们如何看?

孙德良:能创造高股价当然是一种荣誉,说明投资者认同公司的价值但如果股价被炒得过高,背离了企业的价值,会给企业管理层带来巨大的压力。荣誉在前面跑,压力在后面推,网盛科技的股票也需要“激情澎湃走楼梯”。

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数字财富只是一种精神财富。我曾送给团队这样一句话:公司上市了,我们依然还年轻,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将继续保持创业者心态发展公司。

结束语:采访过程中,孙德良一直再三嘱咐我们,希望有关他和网盟的报道能更多揭示创业过程,而不是炫耀结果。诚如,孙德良和团队是经过整整9年的共同奋斗才换回了他所自谦的“一时闪光”。不错,过程是本,结果是末,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大家都该学着领会、领悟和享受过程。

主编荐语:理解孙德良

孙德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比喻和诉求,为我们讲述了他理解的创业成功道理。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个性化地讲述着,很动人,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很成功。这就构成了《激情澎湃走楼梯》的独特阅读魅力,构成了本期封面人物的独特价值。

不知道为什么,许多毫无争议的道理,一旦我们开始实践时就会走样,就会变调,就会言不由衷、行不由心。当人类智商都达到如今这样的新高度时,出于对真理、道理的基本维护,有时真想呼吁或希望:我们都应该笨一点,再笨一点,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投机取巧,那么多的改弦更辙,那么多以聪明装扮的惊恐茫然和自恋自负了。

希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大家便都能接受。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成功者总是那么少,而且从不标榜自己聪明;而平庸者却那么多,并且一开口就是“我要是……”,且一脸的自豪、不甘和意犹禾尽。

上一篇:小儿咳嗽下一篇:基础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