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挖掘

2024-06-03

知识挖掘(精选十篇)

知识挖掘 篇1

一、把握教材的链式结构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小学数学体系也是彼此紧密联系, 按一定逻辑顺序的数学知识组成的。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做到正确理解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就是要仔细研究知识间的种种联系, 把握知识的贯通与延伸。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联系, 把知识整合起来, 使之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1.展现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一堂课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而应当是一本书中的一个环节, 是学生所学的这一门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在准备一节课时, 要考虑这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 要努力把这一节课放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的角度去把握, 才可以使一节课显得更完整, 更加饱满, 从而增加这节课的生命力。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一直遵循“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原则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内容的编排看是全新知识和后继性知识。因此, 了解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很重要, 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打电话”, 它在整册中没有安排类似的一课, 但教材为什么能这样安排, 就必须把这个知识点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加以思考, 编者安排这个知识的最主要意图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 同时让学生知道花最少的时间要尽可能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那这个知识基础就是四年级上册的烙饼问题与合理安排时间, 烙饼的时间最少, 必须使锅里没有空闲;而合理安排时间中, 须有个统筹的安排, 怎样让每一个环节不空闲。“打电话”如果能从这两个知识基础去思考, 那就不会使教师“沉浸”于对2n-1的挖掘了。

所以, 教师不仅要了解本节课的各个知识点, 还要密切关注这堂课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课立意更深远, 更有生命力。

2.抓住教学内容的特定地位

设计一节课, 首先要弄清这节课在本单元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一个单元的内容包括许多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 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地进行安排, 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能了解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 就能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 探索和认知新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共10页) 安排了2个例题、一道做一做和一个练习 (共9题) 。“教学建议”要求本单元安排4课时, 但没有明确指出该怎样安排。我们就应该思考:是否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特点安排一个课时, 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安排一个课时, 对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安排一个课时, 练习安排一个课时。但细细分析教材, 发现一节课安排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特点显得少些, 如果同时安排了对条形统计图异同的分析显得时间很仓促, 于是考虑第一节课安排认识、特点与画法 (小学阶段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基本都提供相应的模表, 学生一般只有描点与连线即可, 学生能快速地学会) 这样比较能把握;把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点放在第二节课中进行;第三课时安排一些练习;第四课时安排对先前统计表、统计图的系统整理。这样条理比较清楚,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显然, 这样安排能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加以强化, 对构建整个单元的体系起到一个引领作用。教材内容有时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一个单元教学课时如何安排, 如何突出其在单元中的地位,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 这就是对教材进行科学的使用和“再度开发”, 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使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

3.提升课后练习的延伸作用

课后习题搭建起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 着重考查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思维发展、审美体验的程度和水平。现行人教版教材, 在练习的编排上与原浙教版有区别, 从练习内容安排的形式看, 有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做一做属基本练习, 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知识难度和呈现形式与例题差不多;练习, 它不但具有对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的功能, 还具有通过练习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数学思考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功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算乘法”的练习八中练习安排:第1题是口算练习用以巩固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形成基本的口算乘法技能;第2题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练习;第3、4题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运算在实际中的简单应用。以上四个题都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 是巩固例2、例3的巩固练习。而第5题是正确书写“速度”的练习。通过3个不同知识背景的题的练习, 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 能体会数学的精细和准确, 同时还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沟通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第6、8题是应用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解决具体问题的练习, 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练习, 让学生感受用抽象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更方便, 同时知道模型可灵活应用。第10题是综合应用乘法知识的开放型练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题。

二、读懂主题图的内在“意境”

一幅幅色彩鲜艳主题图的出现, 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课赋予了生机, 它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更为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 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

1.拓展外延知识

现行教材大都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 给了教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但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 教材往往利用一个情境图呈现多个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有时明显, 有时隐蔽较深, 教师须得洞察秋毫、研读全面, 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教学资源, 进行积极地改造, 使我们的课堂“增值”。

如,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材创设了“下围棋”的情境图。教学时, 学生都能轻易读出“棋盘四边加起来就是总的棋子”这个信息。我们在多种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棋子时, 是否还会再深入思考:把最外层打开形成一个直线型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 棋盘问题就变成了“间隔数=棵树”这样一个植树问题。所以研读、使用教材时就不能只单一地得出用计算去得到最外层的棋子数, 必须全面深入到这个教材情境图中, 引导学生体验“围棋最外层棋子”的构成, 加深对植树问题意义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多角度、多层面读图的方法。

2.细掘内隐知识

主题图一般以情景的形式呈现, 也是例题呈现的主要方式, 它所涵盖的知识基本上包括了一节课的重点、难道、疑点。但有时它所提供的材料未必是十全十美的, 每个小知识点未必在主题图上表现出来, 如果教师没有深入地分析、研究, 不把隐含在主题图里面的每一个知识点挖掘出来, 我们的课堂就会显得单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教材安排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例题中安排了“对位”的计算题, 在学生的话语中体现了估算的方法, 大人的话语中渗透小数的性质, 就是计算结果末尾的0可以舍掉。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这个情景里, 那这堂课就显得太肤浅了。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去考虑, 充分尊重教材安排的特点和意图, 把算法、算理、估算等讲透, 把在小数加减法计算中会涉及到的不对位, 计算结果整数部分是0, 整数减纯小数等情况在课堂中加以落实与强调。设计小明家水费与电费的情况统计表, 选择合适的问题: (1) 二月份电费比水费多多少元? (2) 二月份与三月份电费一共多少元? (3) 三月份水费比电费多多少元? (4) 二月份比三月份水费少多少元?

在练习中设计这样一个情景 (右图) , 渗透估算的思想。

虽然把教材中的情节给改动了, 但是小明家水费电费的支出情况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再自己解决问题, 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而这四个问题基本涉及了小数加减法中除整数减纯小数 (安排一个练习) 外的情况。在算理方面, 学生通过元角分更能体会到原来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同样, 设计的估算情景比原来单纯的估算要更生动一些, 更有实效性。

3.品茗旁注与留白

教材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上, 都设计了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 仅用一句话提醒暗示的“旁注”或“留白”, 如, 智慧老人带有启发性语言的话语:“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小精灵吐出了一个泡泡:“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省略号等等。它既是帮助我们教师正确使用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指导, 又是启发学生分析思考, 对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总结, 掌握知识要领的学法指导, 需要我们去品读和研究。我们只有挖掘了教材中的“旁注”, 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教材,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程度决定教学补空的内容及形式, 完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读懂教材中的“留白”, 才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例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有这样一个情境, 其实小精灵所暗示的是老浙教版教材中减法性质:a-b-c=a- (b+c)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进行体会, 把这一数学知识给“建模”出来。

“旁注”给数学课本增添了“活力”, “留白”给数学课本增加了“营养”, 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 使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展现。教师一定要挖掘好教材中的“旁注”和“留白”, 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提升知识点的动态思维

就数学而言, 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形式层面的数学, 即静态的知识;一个是发现层面的数学, 即动态的思维。一般来说, 呈现给学生学习的材料, 往往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 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的探索过程、丰富的思维过程、精彩动人的数学文化和数学背景, 是教材内在的精华。

1.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与过去老浙教版的教材比较, 更注重对如何研究数学提供了思想、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原来是奥数中的经典古题, 如今正式编入教材, 有些教师只关注它的知识价值, 立足于对问题的解决, 只关注题目的结果, 而忽视了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及策略背后的一种基本数学思想与方法。教材在编排上主要采用列表法、假设法和方程法解, 教材呈现的三种不同思维层次的方法, 其实蕴涵了三种不同的数学思想:列表法体现了分类的思想, 假设法体现着不变量与变量的思想, 方程法蕴涵着代数的思想。在教学时, 应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解答方法的同时, 感悟不同的数学思想。我们必须把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运用好, 让学生在策略的应用中, 对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从而为后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长期的效应。

还有如, 合理安排时间体现的是数学统筹思想, 简便计算体现的是优化的数学思想, 田忌赛马体现的是对策论的思想等等。其实, 任何一个数学知识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它作为数学知识背后的知识, 是我们课堂上的“亮点”, 只有对数学本质知识理解掌握了, 才能把形式和实质有机融合与统一, 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2.增强数学人文意识

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 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 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 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 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 在教学“负数的认识”一课时, 让学生先了解负数的产生、读法、写法及分类后, 渗透负数的历史: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 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记载, 古代的人们商业交往中以收入为正, 支出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 减少为负;他们以红色算筹为正, 黑色算筹为负, 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迟于中国600多年。这样, 不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负数的知识, 而且也渗透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素养的教育。

数据挖掘技术与用户知识获取 篇2

3.1 用户知识概述

用户知识包括用户的身份、目标、兴趣、系统经验和用户背景知识等。它可通过用户模型来描述,用户模型可以模型化用户的特点、背景知识和经验,使用特定知识获取方法识别和描述用户的各种特征。用户模型可提高人机交互能力,解释和评价系统的执行,使系统发挥主动作用;改进整个系统的执行性能,如帮助识别用户的信息需求;增强系统的灵活性,适用于各类用户。

3.2 用户知识获取方法

用户知识获取有3种基本方式: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即观察用户与系统交互中的行为、使用的系统命令和参数;从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推理,获得未知的信息;从已知实例集合,执行基于实例的推理,激发原型库中的模型,推导出当前用户的初始模型。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知识获取方法。

3.2.1 用户知识的关联分析 对用户数据的挖掘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提取用户的信息需求;二是获得用户需求的数据后,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取潜在知识及为用户所用。关联分析法的一个主要应用是在零售业,比如在超级市场的销售管理中,条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容易、更快捷,从而存储了大量交易资料。关联规则就是辨别在这些交易项目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关系。例如:关联规则可以表示“购买了项目A和B的顾客中有

95%的人又购买了C和D”。这种关联规则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作商品销售目录设计、商场布置、生产安排,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在搜索页面的设计中也可运用用户的点击率、内容及相关页面,了解用户的偏好和习惯,并用关联分析的方法来获取潜在用户知识,这有助于决定搜索页面的设计和相关知识的链接。

3.2.2 组合分析法 由于用户的兴趣是时常变化的,用户行为信息所反映的用户信息需求往往是多条线索混合在一起,这给识别信息需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问题的解决,一般需要预先指定一个主题,但这就增加了用户的负担,而且仅用关联法也很难全面获得用户相关信息。人工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的方法结合起来能较好地从相关性不强的多变量中选出重要的变量,并从中分析出用户的需求偏好,服务器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偏好进行主动信息推荐。

3.2.3 分类填表法 用户知识可以由用户主动填写表格来获取,用户设定信息需求可以通过设定关键词或主题词来完成。分类填表法可将用户的信息需求较客观地表达出来。表格的设计可以采用预先分类的方法,将用户的记录分配到已定义好的类中去,从而构造出用户信息的分类模型,利用此模型可将用户数据库中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子集中,进行数据预测。这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但不足之处是难以制作一个完整的分类调查表,将用户的真实意图全部表达出来。

3.2.4 智能代理方法 现在常用的浏览器中,有一个历史菜单栏,当用户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进行浏览时,系统会自动将这个网址记录下来,作为上网的历史记录存放在系统中,方便用户以后使用。这些浏览历史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用户在网上的信息利用情况,是用于分析用户的信息偏好,确定用户信息需求的一个很好的依据。

利用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监视用户信息查询过程,是自动获取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在用户的终端上运行一个监视的信息代理(Information  Agent),信息代理将用户和浏览时的相关信息不断传送给远端的服务器,服务器将信息进行数据取样和数据调整,利用强大的搜索能力和遗传算法反复学习找到最优解,使得用户信息的提取更加量化,问题更加明确。利用用户在浏览器上存储的书签(Bookmark)获得用户信息需求的方法属于“监视用户”类。在Bookmark中存储的信息往往是用户最关心的,需要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再读。用户还可以对Bookmark进行多级目录管理,不同的目录反映其不同的兴趣。相对浏览历史记录而言,Bookmark对考查用户的信息需求更有价值。如果说浏览历史只是一种对上网情况的“自然”记录的话,那么Bookmark却是用户对历史记录进行比较、筛选后的结果,是用户眼中的网址精华,因而能更有效、更准确地反映用户的需求,而且它的组织性要比浏览历史好得多,更便于进行有效的分析。Bookmark系统采用HTTP协议实现信息的自动搜集。系统通过监测用户信息记录获得信息需求,信息分类器对搜索来的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装入信息数据库;信息过滤器根据用户提出的信息推荐请求,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过滤并将合适的信息提交给用户;信息评价器根据用户对推荐信息作出的评价对系统进行优化。运行结果表明Bookmark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息记录、推荐和共享功能。

4 结束语

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尤其是在市场营销中获得了成功,初步体现了其优越性和发展潜力。在信息管理领域,综合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用户知识、文献知识等各类知识,将是实现知识检索和知识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峰.智能情报系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 冯萍,宣慧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营销中的应用.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

3 郝先臣等.数据挖掘工具和应用中的问题.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4 刘海虹,刘伯萤.数据挖掘技术.丹东纺专学报,2001(1)

中航工业:挖掘知识的价值 篇3

飞机有着一般产品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其性能要求高、结构复杂、研制周期长。民用飞机在制造前还要调研飞机的飞行环境、运行效率、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明确需求后要将其转化为设计方案,在制造环节,专业领域包括材料、工艺、电子、机械、光学、液压等,并要经过静力、疲劳、强度、飞行等各种试验,其涉及的技术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高、制造要求之严苛,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可出其右。

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进行管理是一个大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飞机制造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基础数据、工业流程和知识全部嵌入到研发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复用,不仅能够大大提高研制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缩短研制周期,减少风险,降低成本,从而全面提升航空产品的研制水平。

为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与IBM进行了系统工程战略合作,共建系统工程卓越中心(CoE),该中心将作为未来系统工程行业推广的主要承载平台,其功能包括方法论研究、解决方案设计及验证、人员培训、系统演示、体验及测试等,并专注于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包括需求工程)领域,助力航空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中航工业设有航空装备、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200余家成员单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50万人;拥有由中国航空研究院和33个科研院所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具备异地协同设计制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传输能力。

航空工业的项目管理复杂、产业结构层次多、产业链覆盖面广,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工程协同;同时,航空产品研制周期长,过程复杂,过去的传统方式通常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从项目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到首飞、设计定型、生产定型、批量生产要经过长达七、八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而借助于信息技术,中航工业在工程技术方面已具备多学科综合设计和优化能力,从概念设计到数字样机,从制造到试飞,航空产品研制周期与迭代速度大大加快。

中航工业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张新国表示,“信息化的本质是自动化,而自动化的前提是所有知识要结构化、显性化,工业化的本质是组织、技术、流程和人员,因此两化融合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工业过程中的知识问题,最终就是把组织、方法、流程、技术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让隐性知识显性化,非结构知识结构化。我认为两化深度融合就是所有业务流程自动化,不仅局限于工程设计、制造、试验等领域,还包括办公等其他任何业务流程。只要把流程中的知识挖掘出来,将其过程显性化、结构化,不仅可以达到所有流程的自动化,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进来,这就是两化深度融合。”

深入构建知识协同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满足航空产品研制的新要求,中航工业需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开发产品,创建一个从构思到实施、测试和维护的动态协同流程,并作为关键的纽带实现开发人员与相关群体的连接,更加经济高效地管理复杂的超大规模项目,构建高质量系统。

张新国表示,“随着航空产品和技术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系统工程应用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工程方法和工具正在复杂产品开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BM在系统工程领域有着很强的技术优势,双方的合作正基于此。尽管双方的商业往来由来已久,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深入合作,软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实际应用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今的局势下,只有双方跨越买卖关系走向深度合作,才能走向共赢。”

因此,双方这次合作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逐步深入、共同发展”的原则,将整合双方优势,并基于IBM Rational的技术和实施能力,以及长期以来在国际航空领域的深入实践,力促系统工程方法论及相关技术在航空产品研发中的应用,建立以需求驱动的航空产品协同研发体系,合作提升系统工程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IBM全球副总裁及新兴市场工业部总经理Eric Leveugle表示:“系统工程卓越中心的建立不仅帮助中航工业全速提升航空产品创新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双方的战略合作,为激发航空产业创新、促进航空研究和制造领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战略合作中的重要内容,中航工业的信息化专业支撑团队——金航数码承担了合作建立解决方案、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技术通道及支撑平台的任务,起到了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

挖掘教学资源促进知识建构 篇4

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学生经验知识建构新知识

卢梭认为:我们当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头一点做起, 方才可以达到通常的理解程度。“头一点”就是原有的基础, 对于教学来说, 就是学习基点, 或者支点。照准了学生的基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适合他们的, 有效教学才能实现。

例如:《有关0的除法》, 这部分的教学是要让学生理解“0不能做除数”,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直接把这条规定告诉学生, 并把它熟记, 势必会跟“0乘任何数都得0”相混淆。再说, 机械记忆的东西也禁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真像人吃食物一样, 囫囵吞枣人体不能消化, 只有细嚼慢咽人体才能吸收。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知识生成的主体, 他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反映出正确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和方法, 这些实际上是我们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这一节时,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 说说关于0的除法的实际例子。学生纷纷举手。

生1:0÷5=0就是把0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 每人得0支。

生2:0÷40=0就是把0元钱平均分给40个人, 每人得0元。……

生3:25÷0=

这是预设之中的教学资源。

他迟疑了一下, 好多学生都插话说:“错了, 应该是0÷25”。

为什么错,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鼓励他:“你大胆说下去。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结果是多少?”

该生继续:25÷0=0, 把25个桃子平均分给0个人, 每个人得0个。

“哎, 不对, 25个桃子去哪里了?”有学生说。

这时该生表现出疑惑的神情, 我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大家认为是多少呢?可以自己思考, 也可以小组内讨论。

生4:我认为是25。

生5:我觉得不对, 25÷1=25, 把25个桃子分给1个人, 这个人得25个桃子, 现在分给0个人, 每人得多少说不出, 25÷0应该不是25。

于是我因势利导:刚才有人说这25÷0题出得不对, 能说出理由吗?

生5摇摇头, 不敢说。

这时, 学生的认知发生了冲突, 他们不知怎么办好。正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

生6:我觉得可以用乘法检验, 除法算得对不对。因为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0×0=0, 0×25=0, 0乘任何数都得0。0乘不管哪个数都不会得到25, 所以25除以0没有得数。

这个回答非常完整, 很有道理。

我就让同学们思考一下该同学的意见, 根据逆运算, 这题目不能成立, 也就是说, 0作除数无意义……

接着, 进行拓展, 我说0÷0呢?让学生开展讨论:有的说, 0÷0=0。有的说, 0÷0=1, 同数相除等于1。有的说, 答案有很多, 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除以0可以是任何数, 商确定不下来。觉得0还是不要做除数。

这时, 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水到渠成。这条数学中的重要的规定, 在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亲身体验活动才得出的, 享受了解决问题的快乐。这为学生展现聪明才智创造了条件, 给了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思想方法。

上述教学过程, 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顺应”。

二、利用教材资源建构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基本线索, 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教材在编排过程中, 为分散难点, 降低坡度, 往往在适当的地方, 为以后有关联的知识点做好铺垫。这就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把握教材,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

乘法分配律在人教版教材就在二年级上册, 就大量孕伏了这方面的练习题, 我们不妨用乘法的意义提前进行乘法分配律内容的渗透。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6页, 4×3+4 2×3-3 4×4-4, 这是第一次出现乘加、乘减的算式, 我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说说题目表示的意义, 再计算。

第二次出现在教材二年级上册在第62页, 6×3+6 6×4+6

6×5+6

6×4 6×5 6×6

这几题我认为包含了两种含义, 第一揭示了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 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 懂得相邻两句间积的变化规律;第二隐含了乘法分配律, 上下两题对照:6×3+6就是3个6加1个6是4个6, 即6×4, 其他两题也同样。

(1) 我在学生练习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 比一比, 想一想, 算一算, 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通过思考、比较, 计算发现了6×3+6就是3个6加1个6是4个6, 即6×4

6×3+6=6×4 (3+1)

6×4+6就是4个6加1个6是5个6, 即6×5 6×4+6=6×5 (4+1)

6×5+6就是5个6加1个6是6个6, 即6×6 6×5+6=6×6 (5+1)

(2) 适当拓展教材, 补充练习:

动脑筋, 你能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4×7+7= () ×7 6×2+6= () × () 7×5-5= () × ()

8×2+8×5=8× () 9×2-5×2= () ×2 6×3+3×2= () × ()

(3) 想一想, 怎样计算更简便?

7×5+7= 8×8+8= 3×9+9= 7×8-7= 6×7-6= 3×5+5=

这样, 逐步延伸, 学生初步体验了乘法分配律模型的建构, 同时, 也初步感受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四年级下册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 就要充分利用上述已有的感性认识,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悟, 从而揭示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得出字母公式。

例:学校组织植树活动, 四年级一共有25个小组, 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先让学生寻找有关信息, 再列式、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 挖坑、种树的人数4×25=100 (人) , 抬水、浇树的人数2×25=50 (人) , 一共把他们相加100+50=150 (人) 。综合算式4×25+2×25=150 (人) 。

生2:我是这样算的, 先算出一组的人数4+2=6 (人) , 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人6×25=150 (人) 。综合算式 (4+2) ×25=150 (人) 。

师: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你们有没有发现, 这两个算式不同, 可计算结果一样, 你们认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相等, 就用等号连接。

师:你有没有理由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呢?

生:就是25个4加上25个2等于25个6, 4×25+2×25=6×25。因为有一个乘数25相同, 所以把这个算式可以写成4×25+2×25= (4+2) ×25。

有了以前的铺垫,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理解它已不成问题。接着,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 问发现了什么?再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

生1:8×35+2×35= (8+2) ×35

生2:20×6+20×4=20× (6+4)

生3:96×15+4×96= (15+4) ×96

……

这样学生就概括出了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来替代表示:a×c+b×c= (a+b) ×c, 即 (a+b) ×c=a×c+b×c, 教师总结强调a、b、c所表示的意义。

充分利用教材相关知识的铺垫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 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 去探索、去抽象;运用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 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了皮亚杰所说的“认同”的建构过程。

知识挖掘 篇5

上文从理论上对客户档案管理中知识挖掘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下文

将以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为企业客户档案管理中的知识挖掘

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

一、上海通用对于客户档案知识挖掘实施的背景分析

1.上海通用企业背景简介

上海通用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各投资 50%组建而

成的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美合资企业,总投资为 15.2 亿美圆。公司共有冲压、车

身、油漆、总装和动力总成五大车间,严格按照精益生产原则规划、设计、建设和管

理工厂。五大车间采用模块化设计、柔性化生产,可以实现多个车型共线生产,以便

满足汽车市场客户需求多元化的选择。目前,IT 信息技术应用已经遍布上海通用公

司业务的各个领域,建立了国内汽车行业最先进的 IT平台,不仅为各项业务提供了

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实现了全球联网。上海通用还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了共线

柔性化生产线的汽车厂。这种柔性化生产线的设计基于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客户为

中心”,使每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都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在其得到的最终产品上,这

也是柔性化生产的无穷魅力和强劲的后发力。

几年以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经邀请国际知名的战略咨询公司到该公司进行深

入的研究,研究通用公司在未来的环境中如何运作才能生存下去,研究通用汽车的产

品应该如何发展。结果来自战略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提出,如果通用公司仍抱着做一

个制造企业的战略不放的话,那么少则 20 年,多则 50 年,通用汽车公司就不复存在

了,就有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个使人感到有点耸人听闻的研究报告,引起通用

公司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支撑这个报告的翔实数据以及科学分析不能不引起他们

的深思。如果通用汽车公司能够在未来的环境之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要有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这个能力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赢得客户的能力。通用公司采纳了报

告提出的建议,开始从赢得客户能力的角度来进行战略性的调整。36

大多数的策略都是根据直觉和经验做出的。因此做出的决策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企

业的销售。

第五,对客户的关心不足,客户满意度低。由于管理和营销手段的制约,企业不

能够及时地掌握不同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关心明显的不足,客户不满意的情况也就

时有发生,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一部分客户的流失。

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该企业迫切需要将分散在销售、营销和服务等部

门的数据整合到一起,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和共享。通过对这些整合的数据信息进行

有效的分析和利用,发掘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的有用知识,用以改善在营销管理中

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恰好利用知识挖掘技术结合客户档案管理的分析型 CRM 系统就

可以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CRM 系统应用能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

全面管理,能实现客户数据的记录、跟踪,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客户市场的划分和

趋势研究以及客户支持服务情况的分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提升了客户以及伙伴的满意度、忠诚度,加强了企业客户档案管理,实现企业资源共

享,并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知识挖掘 篇6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两个概念,核心素养和历史素养。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2]。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图画、材料多了,文字表述少了,很多知识点都“隐”了起来;加上教材编排重专题,不可避免地带来内容连贯性不强。因此,挖掘利用隐性知识非常有必要。

高考《考试说明》在“关于知识的考核深度”中指出:“高考命题对于挖掘和分析隐性知识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近几年的文综高考和各省高考试题来看,考查“隐性知识”的比例和范围都超过前几年的要求。以2016年的江苏高考题为例,第12题涉及印度支那的概念问题,就属于隐性知识。

综上所述,不论从理论还是实际需要来看,隐性知识都是如此重要。但是,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的隐性知识,在常态教学中常常被忽视。善于发掘隐性知识,利用隐性知识,对于丰富课堂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着实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大意义。

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为实例,我发现课文中的一些总结性、表述性的隐性知识内容,教师如果设置有梯度的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大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历史素养。而且,如果放到复习课当中应用效果更佳。

1.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对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是这样表述的:“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取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结合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其他学派主要有哪些?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的思想是什么关系?战国时期儒学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如何?通过这样设问,引导学生学习并补充:儒家思想尽管是后世的正统和主流,但在战国时期只是“百家”之一,绝不是最受欢迎的主流思想。再引出战国——秦朝——汉朝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通过这样挖掘,既拓展了知识,使得课文内容平稳过渡,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讨论求索的过程中能力素养得到了提高。

2.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汉代儒学的影响表述为:“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段表述如果应用在单元复习中,让学生以表格形式概述儒学发展历程,并对这段话进行论证,就会起到良好的知识引领和素养提升作用。部分学生对宋明理学和明清进步思想家思想会有种错觉,感觉儒家思想消失不见了。实际上程朱理学也好,陆王心学也好,甚至明清之际的几个进步思想家,他们本质上都是儒学家,他们只是不断融合吸收其他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促进儒学不断丰富与发展。

3.第三课“宋明理学”,对理学的影响是这样表述的:“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理学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教材言而不明,但是从考试和历史素养的养成角度看,这段隐性知识的补充非常必要。

政治上,正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学体系对规范人心,重振纲纪,强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教育上,为了传播理学,宋明重视教育,促进书院教育的勃兴。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大家都曾参与其中,对文化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伦理道德上,中国文化中的注重气节、品格、立志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是理学强化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的积极产物。

当然,强调理学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回避理学为君主专制服务、强化思想专制、扼杀人性和创造力的消极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挖掘,增加课堂容量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追求产生影响。

4.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最后一句这样表述:“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的?引导学生讨论后列表概括:针对“君权神授”,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继承先秦孔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针对道学家空谈义理、脱离实际,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并继承传统儒学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主张;针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王夫之针锋相对地提出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教材为载体,对隐性知识大胆发现、巧妙应用,必将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也必将为课程改革书写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中国教育报,2015-4-1.

[2]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历史教学,2015(10).

浅谈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篇7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数据应用的普及, 人类积累的数据量正在以指数速度迅速增长。当数据量极度增长时, 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提取有用信息和知识, 人们也会感到面对信息海洋像大海捞针一样束手无策。面临浩渺无际的数据, 人们渴望从数据汪洋中来一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技术。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及其核心技术—数据采掘 (DM) 便应运而生了。

1 知识发现过程

知识发现 (KDD) 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数据开采 (DM) 是KDD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步骤, 它用专门算法从数据中抽取模式 (patterns) 。1996年, Fayyad、Piatetsky Shapiror和Smyth将KDD过程定义为:从数据中鉴别出有效模式的非平凡过程, 该模式是新的、可能有用的和最终可理解的。KDD过程是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具体包括:1) 学习某个应用领域:包括应用中的预先知识和目标;2) 建立目标数据集:选择一个数据集或在多数据集的子集上聚焦;3) 数据预处理:去除噪声或无关数据, 去除空白数据域, 考虑时间顺序和数据变化等;4) 数据转换:找到数据的特征表示, 用维变换或转换方法减少有效变量的数目或找到数据的不变式;5) 选定数据挖掘功能:决定数据挖掘的目的;6) 选定数据挖掘算法:用KDD过程中的准则, 选择某个特定数据挖掘算法 (如汇总、分类、回归、聚类等) 用于搜索数据中的模式;7) 数据挖掘:搜索或产生一个特定的感兴趣的模式或一个特定的数据集;8) 解释:解释某个发现的模式, 去掉多余的不切题意的模式, 转换某个有用的模式, 以使用户明白;9) 发现知识:把这些知识结合到运行系统中, 获得这些知识的作用或证明这些知识。用预先、可信的知识检查和解决知识中可能的矛盾。

2 知识发现的核心―数据挖掘

所谓数据挖掘, 就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是KDD最核心的部分。数据挖掘与传统分析工具不同的是数据挖掘使用的是基于发现的方法, 运用模式匹配和其它算法决定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数据挖掘算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所发现知识的好坏。目前, 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数据挖掘算法和应用上。有的学者认为, 数据开采和知识发现含义相同, 表示成KDD/DM, 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常包含多个相互联系的步骤:预处理、提出假设、选取算法、提取规则、评价和解释结果、将模式构成知识, 最后是应用。在实际, 人们往往不严格区分数据挖掘和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 把两者混淆使用。一般在科研领域中称为KDD, 而在工程领域则称为数据挖掘。

3 数据挖掘中常用技术

目前, 数据挖掘应用方面有着种类繁多的商品工具和软件, 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主要类型:传统主观导向系统, 这是针对专业领域应用的系统。如基于技术分析方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从简单的走向分析直到基于高深数学基础的分析理论和谱分析。这种技术需要有经验模型为前提。属于这类商品有美国的Metastak, Super Charts, Candlestick Forecaster和Wall Street Money等传统统计分析, 这类技术包括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等。一般先由用户提供假设, 再由系统利用数据进行验证。缺点是需经培训后才能使用, 同时在数据探索过程中, 用户需要重复进行一系列操作。由于近年来更先进的DM方法的出现和使用, 这些厂商在原有系统中综合一些DM部件, 以获得更完善的功能。以上两种技术主要基于传统的数理统计等数学的基础上, 一般早已开始用于数据分析方面。神经元网络技术:神经元网络技术是属于软计算领域内一种重要方法, 它是多年来科研人员进行人脑神经学习机能模拟的成果, 已成功地应用于各工业部门。在DM (KDD) 的应用方面, 当需要复杂或不精确数据中导出概念和确定走向比较困难时, 利用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有效。经过训练后的NN可以想像具有某种专门知识的“专家”, 因此可以像人一样从经验中学习。NN有多种结构, 但最常用的是多层BP模型。它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DM (KDD) 工具和软件中。有些是以NN为主导技术。NN技术已广泛地做为一种方法嵌入各种DM成套软件中。缺点是用它来分析复杂的系统诸如金融市场, NN就需要复杂的结构为数众多神经元以及连接数, 从而使现有的事例数无法满足训练的需要;另外, 由受训后的NN所代表的预测模型的非透明性也是缺点。尽管如此, 它还是广泛而成功地为各种金融应用分析系统所采用。决策树:在知识工程领域, 决策树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表示方法, 它将事例逐步分类成代表不同的类别。由于分类规则是比较直观的, 因而比较易于理解。这种方法一般限于分类任务。在系统中采用这种方法的有美国的IDIS, 法国的SIPINA.英国的Clementinc和澳大利亚的C5.0.进化式程序设计, 这种方法的独特思路是:系统自动生成有关目标变量对其他多种变量依赖关系的务种假设, 并形成以内部编程语言表示的程序。内部程序 (假设) 的产生过程是进化式的, 类似于遗传算法过程。当系统找到较好地描述依赖关系的一个假设时, 就对这程序进行各种不同的微小修正, 生成子程序组, 再在其中选择能更好地改进预测精度的子程序, 如此依次进行, 最后获得达到所需精度的最好程序时, 由系统的专有模块将所找到的依赖关系由内部语言形式转换成易于为人们理解的显式形式。这种方法在原则上能保证任何一种依赖关系和算法都能用这种语言来描述。因此, 它用于金融到医疗方面的各种应用中将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丽娜, 刘弘, 张希林.数据挖掘.OLAP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11) :10-12.

[2]胡彦.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工具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6, 20 (6) :20-24.

顾客知识挖掘与转移的流程探究 篇8

一、文献回顾

现有的顾客知识挖掘与转移的研究主要有:顾客知识的价值、获取、吸收和利用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改善企业绩效作用的研究 (Kogut, Zander 1993) ;顾客知识获取及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Slater, S·F·and J·C·Narver, 1995)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的定义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关系的研究 (I·Nonaka, 1995) 等。这些研究或集中于顾客知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或主要针对顾客知识获取及转移因素的研究, 或单独研究知识的转移或共享, 很少有对顾客知识获取、挖掘、转移整个流程的研究, 很少有详细分析顾客知识的挖掘方法或将关于知识管理的定性分析与顾客知识获取的技术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国内关于顾客知识挖掘转移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顾客知识分类研究, 获取途径研究, 顾客知识价值研究, 顾客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等, 整个顾客知识研究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之中。研究成果主要有服务行业顾客知识转移路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张若勇、刘新梅、王海珍, 2008) ;知识管理和顾客关系管理的研究 (滕学珍、吴作民, 2007) ;CRM顾客知识信息系统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 进一步挖掘数据中顾客信息的研究 (石正喜, 2005) 等。

顾客知识挖掘与转移研究的发展趋势, 主要为顾客知识挖掘对新产品开发的价值研究;顾客知识开发与知识挖掘、知识转移技术的结合研究;顾客知识对于不同行业 (服务、生产等) 的作用方式研究;顾客知识开发、加工、利用、分享流程研究;隐性顾客知识的挖掘和转移研究等。

二、相关理论

(一) 顾客知识的主体

顾客知识的主体即顾客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由于使用目的和对知识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将顾客知识主体分为组织和个人, 其中组织包括生产性的组织也包括渠道型组织;个人则包括组织员工和顾客。顾客处于组织外部, 渠道和组织员工是顾客知识从组织外传递到组织内部的桥梁, 组织是顾客知识的加工和利用核心。

(二) 顾客知识的分类

顾客知识属于知识范畴, 按照知识的性质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M·Polanyi (1958) 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 后来I·Nonaka (1995) 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定义: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它高度个人化, 植根于行为本身, 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和观点, 难以规范化和明晰化, 无法明确地描述, 只能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难以与他人交流和共享。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 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手册和报告等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 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 上升为公式、规律、理论, 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 从而容易表述和交流。顾客知识分类如表1所示。

(三) 顾客知识转移的定义

Szulanski, G等学者给出的知识转移的定义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跨越边界的知识共享, 即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组织或个体之间的转移或传播。在知识转移分析方面知识转移分析框架 (KTA框架) 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广泛的影响 (Vito Albino, 1999) KTA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转移主体 (actors) ;转移媒介 (media) ;转移内容 (content) ;转移情境 (context) 。具体到顾客知识转移, 是指顾客知识以显性或隐性知识的形式在顾客、组织员工和组织之间的转移或传播, 包括显性顾客知识的转移和隐性顾客知识的转移, 组织内部转移和跨组织转移。

三、顾客知识挖掘

(一) 顾客知识挖掘的路径

广义知识挖掘的路径包括以下六条:数据→显性知识、数据→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数据、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因此, 顾客知识挖掘路径应包括:一是由CRM系统数据挖掘得到隐性和显性顾客知识, 将信息转换为可理解, 有指导和借鉴价值的系统知识。二是从整理加工过的显性顾客知识中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信息, 通过拆分、组合、对比等方法发现显性知识背后的更深层的、未知的知识。三是从隐性顾客知识中提炼、挖掘出有价值的顾客数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使知识从个人感触和经验等形式转变为有规律、明晰化、可理解、可传递的知识。

(二) 顾客知识挖掘的意义

通过对CRM数据仓库中大量数据和显性知识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 能够寻找出影响消费者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并建立真正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企业顾客知识系统。进而确定特定消费群体或个体的兴趣、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进而推断出相应消费群体或个体下一步的消费行为, 进行高针对性的营销, 大大节省营销成本, 提高营销效果,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CRM数据等显性顾客知识挖掘意义有以下六点:一是准确把握客户价值, 分析客户对企业所构成的贡献。二是高效的匹配产品和客户, 通过对产品、客户价值分析, 有区别地服务客户, 提高营销手段的针对性和效率。三是提高客户保持率。采用聚类和关联分析技术可将客户群分为五类, 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群, 采取相应的顾客保持手段。四是提供较准确的客户满意度分析, 提供顾客忠诚培养的策略基础。五是提供客户信用评定, 防范客户信用风险。六是发现异常事件, 为企业的应急处理和市场反映能力的提高, 提供必要的信息。

在这六点意义之中可以看出单纯的数据的堆砌并不能带来价值的增长, 对显性知识和数据的筛选和组合分析才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相比与常规数据, 异常数据如异常顾客消费行为、特殊功能要求等往往具有显著的商业价值。另外, 顾客知识的挖掘可以为企业对外的信息表达提供指导。

四、顾客知识的转移

(一) 顾客知识的转移路径研究

知识转移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发送与接收过程, 并通过中介媒体将发送者与接收者连接起来, 由此构成一个知识转移链。顾客知识的转移类型有:顾客→组织, 员工→员工, 员工→组织, 组织→顾客, 组织→组织, 组织→员工等。从组织管理角度, 组织学习、顾客导向、企业文化、绩效激励等管理措施能够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共享, 是实现企业顾客知识内部转移的主要管理手段。

(二) 企业知识内部转移的方法

南希·M.狄克逊 (2001) 提出了选择知识转移方法的三个主要因素:谁是预期的知识接受者、任务的性质和被转移知识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知识的转移方法:连续转移 (serial Transfer) ;近转移 (Near Transfer) ;远转移 (Far Transfer) ;战略转移 (Strategic Transfer) ;专家转移 (Expert Transfer) 。具体如表2所示。

(三) 顾客知识挖掘与转移的区别与联系

1、顾客知识挖掘与转移的区别。

首先, 顾客知识挖掘和转移的主体和对象并不完全相同。顾客知识挖掘的主体是企业, 目的是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顾客知识转移的主体范围更广, 不但包括企业还包括顾客、企业员工等;顾客知识挖掘的对象是顾客数据、需要加工的顾客显性和隐性知识, 而企业顾客知识转移的对象主要是挖掘得到的顾客知识。其次, 顾客知识挖掘是知识的加工过程, 是知识的深化和细节化, 而顾客知识转移是知识扩散的过程, 两个过程的方向不同。再次, 顾客知识挖掘和转移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不同。顾客知识挖掘更加依赖数据挖掘技术和隐性知识挖掘手段, 而顾客知识的转移的实现更加依赖于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管理。最后, 顾客知识挖掘和转移的发生时间不同。顾客知识转移先于顾客知识的挖掘, 拥有了从顾客手中转移过来的顾客知识, 企业才能进行知识挖掘。

2、顾客知识挖掘与转移的联系。

首先, 顾客知识由组织外向组织内的转移是组织进行顾客知识挖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次, 顾客知识挖掘能促进知识的总结和整理,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使顾客知识在企业中的转移更加便利和高效。再次, 隐性顾客知识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知识的转移过程, 对顾客进行访谈和观察, 既实现了顾客隐性知识的挖掘, 同时也实现了顾客知识从顾客主体向企业主体的转移。最后, 顾客知识挖掘和转移都是促进知识积累, 提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两者组成顾客知识开发的流程, 是整个企业顾客知识传播过程的重要环节。

五、结论

企业能够从顾客出发, 通过CRM系统, 员工、顾客、渠道商等途径将顾客的知识从企业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 并通过挖掘技术得到企业的顾客知识, 进而实现顾客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企业拥有顾客、员工和渠道三个顾客知识根本来源, 通过一定的方法能够得到原始的顾客知识。顾客知识挖掘和转移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在顾客知识开发的流程中要综合运用知识挖掘和转移技术, 充分转化和利用顾客知识, 实现顾客知识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Michael Gibbert M L, Gilbert Prob-st.Five Styles of Custome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Them To Create Value[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5) .

[2]、史忠植.知识发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冯新民, 王建冬.知识挖掘的概念困境与广义知识挖掘[J].情报杂志, 2008 (7) .

知识挖掘 篇9

一、浙科版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1. 从示意图中获取“隐性”学习信息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 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 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35页图2-10“高尔基体”中蛋白质分泌泡朝向细胞外周, 内质网加工后形成的较成熟蛋白, 通过小泡运输在高尔基体内作进一步的加工 (如对糖基化作进一步修饰) , 成为成熟蛋白后再分拣, 并转运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目的地。

例3必修2第55页图3-5“D N 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两条链的结合”中嘌呤是双环结构而嘧啶是单环结构;D N 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 脱氧核糖的五边形结构中顶角为氧, 而5号碳在五边形的外侧;D N A分子每条长链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的, A、T碱基对含2个氢键, 而C、G碱基对含3个氢键;C、G碱基对比例越高, 则基因工程解旋时需要的外界温度也越高;磷酸二酯键是一个化学基团或原子团, 是1分子磷酸与2个醇 (羟基) 酯化形成的2个酯键。由于相邻核苷酸的糖的3′-O H和5′-O H中磷酸分子脱氢, 五碳糖脱去羟基形成磷酸二酯键而聚合起来。

例4必修2第66页图3-13“R N A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中R N A聚合酶既兼有D N A解旋功能, 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 形成多聚核糖核苷酸链;模板链是D N 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 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 N A聚合酶向右侧移动, 右侧的D N A双螺旋解开, 而左侧的D N 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5必修2第68页图3-14“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中, 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 RNA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 tRNA的反密码则是“UAA”“UCU” (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

例6选修3第6页图1-4“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示意图”中, 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 由于含有内含子, 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才具有活性。

例7选修3第22页图2-2“经单细胞特殊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诱导生成完整的植株”是通过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细胞壁, 获得分离的植物细胞原生质体, 然后将原生质体培养出胚状体, 再形成植株, 这种做法提高了植物组培的效率, 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培养基中加入的蔗糖是为了提供能源物质, 并形成较低的渗透压, 有利于细胞生存。

例8选修3第42页图3-2“胚胎发育过程”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 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胚泡壁的一层扁平细胞, 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2.需从示意图中适度拓展的知识点

例9必修1第87页图3-18“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关系”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10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 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例11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 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12必修3第22页图2-7“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 传导方向是从左往右侧;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 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 使纳离子大量内流, 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 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13必修3第23页图2-8“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 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 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4必修3第25页图2-9“膝反射示意图”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 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 还有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 (容易被误解为3个) ;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 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肌梭内, 传入神经元细胞体位于神经节内。

例15必修3第51页图3-1“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中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是不同的, 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和分化为效应B细胞群, 并分泌一些抗体。

例16必修3第52页图3-2“细胞免疫示意图”, 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产生的抗原-M H C复合体移到细胞表面, 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也能产生淋巴因子 (如穿孔素) 。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M H C复合体刺激的同时, 还要有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促进作用才能分裂和分化。这里还应补充画出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7必修3第54页图3-3“体液免疫示意图”, 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 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促进。

3.需对不同示意图作比较学习的知识点

例18必修2第62页图3-10“D N 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示意图”中的条带是指经梯度离心后在试管中的位置, 而必修2第64页图3-12“姐妹染色单体出现色差示意图”是在着色很浅的BrdU中培养后的色差观察, 如果染色单体D N A双链中含有一条原有母链, 整个染色单体则为深色。

例19必修3第20页图2-5“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示意图”是测量神经纤维外两个电极位点之间的动作电位变化, 而第22页图2-7“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是某个位点膜内的电位差变化。

例20选修3第35页图2-11“肠上皮核移植1%~2%形成蝌蚪, 囊胚核移植50%形成蝌蚪或可育成蛙”, 表明肠上皮细胞核比囊胚细胞核的发育全能性低。

4.示意图中表述值得商榷的知识点

例21必修1第68页图3-1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曲线不能从零开始, 因为温度为0℃时, 酶的活性较低, 但不会失活。同样, 必修1第96页图3-25“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曲线也不能从零开始, 温度为0℃时, 植物仍有光合速率。

二、浙科版教材文本中的“隐性知识”

1. 文本中易被忽视的知识点

例22必修1第78页乳酸发酵产生的2摩尔A TP, 是在第一阶段产生的,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被N A D H还原为乳酸。同样, 第79页乙醇发酵产生的2摩尔A TP, 也是在第一阶段产生的,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先经脱去CO2形成乙醛, 乙醛再被N A D H还原为乙醇。

例23必修1第118页第3行“体积则随年龄增大而增大”易被理解为细胞体积的增大, 应该理解为“衰老细胞因失水而体积变小, 但细胞核和线粒体体积会变大”。

例24必修2第30页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而不是发生在精子和卵细胞的受精过程中。

例25必修2第39页生物的“性别决定”是由性染色体上多个与性别有关的基因决定的;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例26选修3第47页“排卵”是指卵子从卵巢中排出, 排出的是“初级卵母细胞”;“成熟的卵细胞”是要培养到“次级卵母细胞”。

例27选修3第6页第2行“通常是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 N A”, 练习题经常做到用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 在题干背景没有给出的情况下就会有超纲之嫌疑。

例28选修3第28页第3行“经过机械消化或胰酶消化……”是指将动物组织分散可采用机械消化或胰酶消化中的一种即可。

2. 需对文本适度拓展的知识点

例29必修1第75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膜是利用一种特殊的顺氢离子浓度的质子泵, 属于主动转运。

例30必修2第50页“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命现象, 但D N 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杀死的S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的原因是R型菌直接吸收了S型菌的D N A片段, 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之中。

例31选修3第24页“激动素”是一种非天然的具有细胞分裂素作用的物质, 不属于真正的植物激素。

例32选修3第25页第3行“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属于有性生殖”, 但又是克隆的无性繁殖技术。

例33选修3第48页“经过激素处理……移植到同期发情的代孕母的子宫内”。这里的激素不是“促性腺激素”, 而是孕激素和前列腺激素等。

例34选修3第50页“胚胎分割”囊胚一般用切割针或切割刀分割开, 卵裂球一般采用酶 (链蛋白酶) 处理分散开;如果分割出的是多细胞胚胎, 可直接植入代孕母牛的相应输卵管或子宫角中, 如果分割出的是细胞, 则先在体外培养到囊胚阶段再植入。

3. 需对文本不同处作比较学习的知识点

例35必修1第57页“被动转运”中水分子进出细胞既有简单扩散也有易化扩散。少量水分子通过脂膜运动产生的间隙进出细胞是简单扩散, 大多数水分子通过特殊的水通道进出细胞的属于易化扩散, 其速度要比简单扩散快得多。同样, 必修3第21页K+和N a+通过相应的蛋白通道的扩散也是易化扩散。

例36必修1第66页在“探究p 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 因为强碱或强酸会使淀粉酶活性变性, 碘还会与N a O H发生反应, 因而用本尼迪特指示剂鉴定要比碘液为好;在“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 用本尼迪特指示剂检验需要通过水浴加热, 会影响不同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 因而用碘液作指示剂为好。

例37必修1第107页和必修2第27页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态开始出现是在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例38必修3第53页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是指同种病原体中的大多数, 而不是指不同种的病原体;“抗体”和第53页第4行“成熟的T淋巴细胞”种类极其多样的原因是由于基因重排的结果。

例39选修3第22页“植物的克隆”悬浮液中培养的单细胞液泡小, 人教版所讲的愈伤组织液泡大是这些细胞经过了细胞生长。

例40选修3第30页“滋养细胞”与第51页的“饲养层细胞”作用相似, 都能促进细胞分裂和抑制细胞分化, 培养基中加入胰岛素等激素, 能促进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进入培养细胞并被利用。

4. 文本表述值得商榷的知识点

数字医院的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篇10

一、SQL Server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的基本步骤包括定义问题、建立数据挖掘模型、分析数据、准备建模数据、生成模型、浏览和验证模型和实施7个方面.首先需要定义问题, 而后根据选择的组建立数据挖掘库。数据挖掘库中的信息可以从医院数据仓库中提取, 如果还需要别的信息, 还可以从外部数据源中直接获取。建立数据挖掘库后, 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拟定初步的数据模型, 包括选择变量和选择记录集合, 对变量进行转换或者创建新的变量。在模型初步建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 如果模型和实际系统有较大的误差, 则模型需要重新修改, 直到模型和实际系统比较接近再对模型进行解释。本文进行数据挖掘主要使用的工具是SQL Server。在生成模型这一步骤中, SQL Serve:针对可生成的每种模型包含一种不同的算法, 可以使用参数调整每种算法。SSAS提供了关联算法、决策树算法、聚类分析算法等算法来作为挖掘工具, 这里需要指出, 数据挖掘库中的内容可以是数据仓库数据的一个逻辑上的子集, 而不一定都是物理上单独的数据库。如果数据仓库的计算资源紧张, 最好还是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挖掘库, 数据挖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数字医院的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的特点

医疗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并且正是医疗信息的这些特点, 使得医疗数据挖掘与普通的数据挖掘存在较大的差异, 决定了医疗数据挖掘的主要特点:

1、模式的多态性:

医疗信息包括纯数据 (如体征参数、化验结果) 、信号 (如肌电信号、脑电信号等) 、图像 (如B超、CT等医疗成像设备的检测结果) 、文字 (如病人的身份记录、症状描述、检测和诊断结果的文字表述) , 以及用于科普、咨询的动画、语音和视频信息。医疗信息的多模式特性是它区分其它领域数据的最显著特征, 这种多属性模式的并存加大了医疗数据挖掘的难度。

2、不完整性:

病例和病案的有限性使医疗数据库不可能对任何一种疾病信息都能全面地反映, 表现为医疗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 许多医疗信息的表达、记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和模糊性的特点。疾病信息所体现出的客观不完整和描述疾病的主观不确切, 形成了医疗信息的不完整性。

3、时间性;

医疗检测的波形、图像都是时间的函数;还有一部分医疗信息, 比如病人的身份记录等静态数据, 虽然不带有时序性, 但都是对病人在某一时刻医疗活动的记录。

4、冗余性:

医疗数据库是一个庞大的数据资源, 每天都会有大量相同的或部分相同的信息存储在其中。比如, 对于某些疾病, 病人所表现的症状、化验的结果、采取的治疗措施都可能完全一样。

三、数字医院中的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问题

医院信息主要包括体征参数、化验结果等的纯数据, 脑电、心电等信号, B超、CT等图像, 病人的身份记录、症状描述等文字, 以及用于科普、教育的动画、语音和视频信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这些海量的医疗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知识和规则, 挖掘数据中所隐藏的规律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决策, 更好地为医院的决策管理、医疗、科研和教学服务。例如我们可以用分类的方法来由计算机预先进行判断;但对于未知的疾病, 比如说SARS, 就无能为力了, 因为导致这些未知疾病的真正原因还没有研究、分析清楚。因此, 我们不但需要用分类规则来分析处理己知的病因, 对于未知的病因, 我们还要通过大批患者的相似症状来找出疾病发生的真正原因。此时, 我们可以借助于数据挖掘里面的关联规则方法, 由关联规则得出的结论将加速专家对新疾病成因的分析。

由于进行知识发现的数据可能来自多个实际系统, 因而还存在着异构数据的转换问题。另外, 多个数据源的数据之间还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如命名、结构、单位等。数据集成主要是将多文件或多数据库中的异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 解决语义的模糊性, 从而把原始数据在最低层次上加以转换、提炼和聚集, 形成最初始的知识发现状态空间。它并非是简单的数据合并, 而是一个将数据进行统一化和规范化处理的复杂过程。例如对于病名中耳炎, 在病人的记录中常呈现为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等, 挖掘时都需转化为中耳炎。

参考文献

[1]辛涛:《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组成及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杂志》, 2003年第3期。

上一篇:语音实验室的维护技巧下一篇:公民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