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024-07-01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精选十篇)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1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测绘测量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核心阵地, 肩负着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2010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随着当前国内外测绘技术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工程测量技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已逐渐拓展到现代的“3S”技术, 即全球性卫星具体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数字化测绘、激光雷达以及地面测量等各种先进技术。工程测量技术不断与其他多类学科技术的渗透、融合, 其应用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工程测量的手段、方法和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 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工程测量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当代的测绘创新技术发展迅速, 逐渐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测绘时代。在现今阶段, 现代化工程测量技术的领域在进一步扩展, 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测量过程控制智能化以及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方向发展。

1.1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 工程的控制测量技术。现代化的空间定位技术尤其是GPS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 推广出了一种新型的控制测量技术方法, 推动工程的平面控制测量发生创新变革。在实际的工程线路测量过程中, 普遍应用了GPS进行快速定位及RTK高新技术实施线路工程控制测量。现阶段, 全站仪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程测角及测距操作的精度, 且可实施自动识别、全面跟踪及精准目标方向测量。同时, 应用全站仪设置工程的以控制网及导线网为主要措施的展开项目工程施工控制测量[2]。

(2) 大比例尺的数字测图技术与城市化信息系统的构建。在工程建设的设计以及施工中, 需要比例尺较大的地形图。因此,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在工程测量中成为一项比较普遍的测绘工作。目前, 全站仪、计算机测图软件的快速发展, 使地面地形图测绘技术逐渐转向于数字测图技术。全站仪以及便携机、PDA连接, 都是使用屏幕显示进行点位, 实地现场进行编码, 通过编辑生成数字地图。同时, 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 摄影测量成图也逐渐向自动化与数字化转变, 引发了摄影测量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3) 工程测量施工中实施的放样测量技术。如今, 高新技术全站仪在大型的项目工程施工放样测量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放样措施通常运用全站仪的坐标放样方法进行放样测量。高新技术全站仪具备的高性能自动跟踪与远程实际遥测操作帮助施工在实际测量及动态测算上实现高效的施工操作。此外, 在工程施工测量过程中, 通常会运用到很多专用的施工检测仪器。

(4) 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变形监测技术。工程的变形监测技术即施工工程的建筑物及其引发的地表发生变形的监测。现阶段的GPS技术是工程的变形检测技术施工操作的关键方法, 已普遍应用在矿山开采中的施工地表、工程项目桥梁、施工的坝顶及滑坡的变形监测中。在其实施的变形监测中, 新型的自动高精度全站仪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2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人才需求

(1) 系统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晓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数字化测图等基础测绘知识, 掌握GPS、GIS和RS等新技术, 了解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2) 具备良好的基本工程测量技能。工程测量技术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程测量仪器以及计算机操作和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及数字化成图软件能力、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工程测量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等。

(3) 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注重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使其逐渐形成职业意识和准则。

2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工程测量技术人才, 必须探索合适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其首要任务是需要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1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社会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测绘行业需要, 高职院校需要重新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控制测量、地形测绘、工程施工测量、变形监测和测绘信息处理等能力,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适应工程测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切入点, 结合区域经济对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分析测绘职业岗位 (群)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确定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即知识结构: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能力结构: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科学与人文素质等。

2.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我校与企业开始共同探索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建立了“全程贯通、四层递进、五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贯通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政治思想教育、企业文化熏陶和社会能力培养全程贯通。四层递进是指在专业教学中, 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专业能力进阶, 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四个阶段。五化合一是指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主线, 实施企业参与全程化、教育过程职业化、教学实训一体化、顶岗实习岗位化、人才培养立体化。即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主先导, 企业作为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在四层递进的各阶段能力培养中全程参与;引入路桥专业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按照生产作业规范和流程开展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为授课方式, 强化学生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企业在顶岗实习中承担主导角色, 为顶岗实习学生设置实习岗位, 实施生产育人,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生产, 履行岗位职责, 完成生产任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将技能竞赛纳入常规教学, 使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鉴定相融合, 实施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可见, 通过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点。同时建立的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实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一定的基础。

3构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需要健全保障体系, 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等。

3.1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保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需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 基于专业岗位工作过程, 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 依据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实践技能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求, 探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 通过分析典型工作岗位、教学项目开发研讨, 明确“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目标, 将工作任务设计为多种学习情境,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群, 采取“过程考核+综合实训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最终实现“工程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工程测量技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逐步形成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需要, 按照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 并转化为具体的实训项目和任务, 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 在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过程中加以实施。

此外,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不仅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如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现代化的实训条件建设, 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要特别重视双师队伍建设, 全面保障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3]。

4结束语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根据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结合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与以项目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在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

摘要:基于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结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推行的“全程贯通、四层递进、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对探索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实施保障机制等提出了基本设想, 为后续的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一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3) :38-41

[2]江振.论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11) :107-110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2

1社会对建工专业人才的需求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浅析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校企合作 教师团队建设 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需求特点,也在不断探索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应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向、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和尝试,积极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建设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

1.当前市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与素质的新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各种超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对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4000多万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在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约为350万人,其中许多技术岗位是由没有受过专门教育、只经过短期岗位培训的人员占据,人员素质不高这一状况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新发展。提高建筑业广大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提高生产—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是建筑业发展进步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要求。

我院通过对珠海及其周边地区多家知名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调研,与数十位建筑企业的项目经理、总工、总监及人事经理进行座谈,了解到企业对能够适应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监督、造价计量等多个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企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时,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专业知识,能识读施工图纸、能熟悉项目全过程并组织现场施工,能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工作,即要求学生能“零距离”就业;在能力结构上,要善于学习总结,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强;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施工企业比较看重学生在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管理、CAD绘图、概预算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认为这些方面应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培养方向。

2.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院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部分。

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与廉洁修身、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人文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觉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专业基础课包含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建筑CAD设计基础等,此类课程的开设要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为后续岗位能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院开设此类课程一贯以够用、必须为原则,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

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识图、建筑法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我院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并在各课程中安排部分实践课时,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格界限,学生在完成某一章节专业理论学习后,立即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亲身体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专业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及管理岗位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该类课程主要包括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实践、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我们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顶岗实践、工读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尽早进入职业岗位角色,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

我们还将“双证书”制度列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了五大员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报考。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资格证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之路。工程实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实训基地须按照各个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学生操作实训、动态示范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年建设,我院现已建设完成土工、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实训室,并每年投资完善其设备,增设全站仪、激光定位仪等仪器及实验设备,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尽管如此,相对于学校的教学规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我校处于迁校后的发展时期,校内有部分校舍工程处于建设阶段,为实训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但由于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长,校内的工地也不能完全满足实训要求,校企合作是必然的选择。学校地处珠海规划新城区,周边房地产开发项目众多。我们建立了忠信地产、藤荣实业、时代地产等校外实训基地,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其长期承担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顶岗实训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训质量评价标准等。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参考企业的意见与建议,重点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也择优录取学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合作形成了良好互动。

4.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施工等实践经验。因此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优秀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1)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改过去仅从毕业生招聘教师的局限,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针对任课教师的主要人员构成,我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来校从教,安排他们在合作企业实习或兼职,直接从事工程实践,取得实际工程经验。我院每学期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实习,为进一步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经验。二是从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引进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经验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给学生做专题报告,通过一些典型工程的案例,介绍其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的管理措施,激发学生的興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科技的发展趋势。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我校目前已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名,一级注册建造师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名,注册监理工程师1名。通过长期积累,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抓住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下,毕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受到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形成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

[2]戴启昌.谈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4

1) 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测绘专业英语是基础公共英语的延伸与发展, 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综合项目的要求, 既掌握足够的测绘专业知识, 又有较强英语表达能力的综合性测绘专业人才是社会正急需的。因此, 测绘专业英语在高职院校的地位逐渐凸显, 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2) 测绘专业技术日新月异:近二十年来, 测绘技术发展迅猛, 很多过去的知识已经面临淘汰, 测量专业的学习必须与世界接轨, 才能掌握测绘学科的前沿知识;在实际工作应用中, 为了达到高精度要求, 引进许多进口的先进仪器设备, 均是英文说明。只有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下, 才能很好的运用仪器。

3) 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培养: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需要多方位培养其综合能力。如:阅读测绘相关最近文献知识;撰写测绘专业学术论文;继续在测绘专业深造学习等, 这样不仅拓展了专业知识, 还提高了英语能力, 适应了工程生产需求, 培养了新形势下的测绘高级人才。

一、目前测绘专业英语的现状

(一) 教学内容延迟

现有的测绘专业英语教材五花八门, 参差不齐。知识覆盖面狭窄, 没有扩展到整个测绘学科;内容陈旧, 如“surveying”已被“geom atics”代替;测绘专业前沿知识涉及过少, 如In SA R技术, 3S技术等。内容的延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 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测绘专业英语其特殊性:目前测绘专业英语仍然停留在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 (录像、网络、多媒体等) 的运用, 课堂气氛毫无生气。

(三)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 无论从何看起, 对测绘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都不够, 很随意, 多为考查课, 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开设测绘专业英语。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仅限于笔试、随堂测试、翻译文献而已, 学生应付了事, 对于听、说、读、写都未涉及, 没有重视考核测绘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因此, 最终学生没有从测绘专业英语中受益很多。

(四) 师资力量薄弱

一般情况下, 测绘专业英语多由工程测量专业课教师或普通公共英语教师来讲授。专业课教师熟悉测绘专业知识的应用, 可以将现有的先进测量方法、技术进行好的讲解, 但是缺乏语言教学的规律、技巧, 英语功底弱, 口语水平差;普通公共英语教师虽有较好的外语基础, 但欠缺测绘专业理论、方法, 测绘专业词汇与普通英语的含义相差甚远;不能很好的引用测绘相关案例, 因此, 能将测绘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技巧相结合的专业英语教师非常匮乏。

二、改进措施

(一) 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高专学校工程测量专业, 应该本着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因地制宜的选择测绘专业英语教材、或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 循序渐进的安排内容;将学生实习中所用的仪器、软件说明加入教学内容。如索佳G PS工作原理的原版英文说明书, 其中包括G PS工作流程, 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在文章的选择上不仅考虑到测绘专业知识的应用, 还应将语言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练习加入教学内容, 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阅读、理解、翻译。

(二) 教学方法

对于测绘专业英语, 不可简单的当成一门翻译课, 也不应是教师满堂灌,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常用测绘专业术语的记忆, 使学生掌握基本测绘专业词汇。如:opticalplum m et eyepiece:光学对中器;elevation:点的高程;cross hair:十字丝;多元化教学, 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既直观又形象;授课内容不局限于课本, 对测绘领域的前沿知识进行拓展, 以及相关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方法进行介绍。使学生不仅会看文章, 还会写文章。

(三) 考核方式

改变测绘专业英语考核方式, 突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听、说、读、写、译均为考核的重点。就高职学生而言, 技能培养尤为重要, 测绘专业英语均为考查课, 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考查:1) 课堂表现:口语的表达, 对课堂任务完成的总体情况来权衡。2) 课外实训: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用英文来描述操作过程。3) 课外作业:对于测绘相关英文文献的阅读, 翻译, 以及简单的摘要写作。4) 英文演讲:学生自行选择较感兴趣的测量仪器操作, 测量软件或者先进测量技术用英文演讲, 可以用测绘专业术语及英文常用表达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最终综合以上几点评定成绩。这样, 既能让学生熟悉测量专业英语词汇, 又使学生增强了英语阅读能力, 还可以提高对英语的写作能力。

(四) 师资力量

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水平。增加对外文文献的阅读, 对常用测绘专业术语熟练掌握;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培训, 加强口语练习;让教师到工程项目去实践, 了解测绘相关最新动态, 为课堂提供更多素材, 实例。

三、结束语

测绘专业英语既是一门专业课, 还是一门语言课。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掌握测绘专业英语对于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需对现有测绘专业英语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高职工程测量专业英语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力量多方面着手改革。只有将四者同步发展, 才能改变测绘专业英语停滞不前的现状,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21世纪既具有扎实的工程测量技术, 又掌握英语应用能力的综合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秀英, 王心众."测绘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工程, 2014.

[2]刘艳, 武广臣.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J].考试周刊, 2014.

[3]张立荣, 徐立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 2005.

[4]肖亮荣, 黄嘉毅.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J].汕头大学学报, 2002.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5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能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和检测,开展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和施工观测,能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设计施工组织。同时,他们还应具有编制施工图预算、决算和投标报价的能力,能进行合同管理、施工索赔,理解、审核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能分析解决施工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有管理、监理建筑工程项目、从事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利用文献、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使用信息。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重组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综合化”。在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形成三化:技术基础课“系列化”、专业方向课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化”。同时,还把计算机应用、外语教学更好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能力课程观”。专业方向课中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完善以开展能力课程研宄为目标的5个课程组:建筑基础课程组,测量课程组,施工技术课程组,工程管理课程组和建筑结构课程组。重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树立新的能力课程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3.开发新课程,以便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分别开设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实训课程,研宄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指导书,编写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教材。

1.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中,《钢筋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建筑结构》,学时由原来的151学时减为125学时;同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建筑力学》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2.开展理论课的现场教学。这样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部分课程可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可以直接参与、观摩,进行互动教学。

3.依据能力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改革成绩评定办法,对专业方向课进行能力考核,能力成绩”由各模块课程成绩和集中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各模块成绩又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综合评定。同时,结合各课程特点改革考试方法,大量采用面试、总结报告、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水平,促使学生对知识消化进行自我检测。

二、技术与人文融通,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探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宗旨的整合策略和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条件、组织、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研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在形式上独立,这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督导、检查和考核;二是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等方面,保持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实施以能力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通,形成七环节一制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七环节”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一制度”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主干课程,形成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精心选编和自编教材;按照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规划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跟踪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断完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此外,以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面建成两体系一环境”,即: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让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辅之以基本技能培训,开展系列化”的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层面,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工艺实训和施工实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使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形成模块化”;第三层面,通过毕业实践,安排学生顶岗锻炼,让学生直接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阶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单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实训,包括毕业综合实践,称为高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最终完成职业培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保障职业能力训练的顺利开展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如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锻炼、顶岗;通过一对一”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生产一线引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专业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规定要求。此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 铁道工程 专业技能 教学实践 分析

【中图分类号】U2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27-02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创新还要实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需要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实践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在教学和技能实践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任课教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加强专业技能的指导,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点。本文根据经验,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管理水平,促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输送有实用价值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一、设置鉴定科目与技能实训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实用性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会特别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多维度的培养,全面覆盖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从而保障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设置鉴定科目,在进行技能实训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技能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将相关的岗位和行业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传达和解读,让学生能够有所准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及再学习能力,都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学生的素质如公德心、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等,更需要在学校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培养计划全面,培养方案能够全面落地,才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有序进行。

以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学校进行了跟踪调研,调研结果,从宏观角度而言,岗位群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以及相关的工作需求,可以分为经营管理群岗位、技术管理群岗位以及生产质量控制群岗位和工艺技能群岗位,在各个群组岗位中,还有更为细致的分布,相对来说,对专业整体要求高,需要“样样通”的专业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专业类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靠一门技术而支撑岗位发展,主要从事铁路的轨道、地下铁道以及桥梁隧道、从事与铁路相关的企业专用线等设计、施工与养护,这类人才主要是现场的从事施工、养护管理的人才。

第三,后勤类人才,主要从事后勤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如后勤的设计以及技术员,负责后勤小型项目的管理、资料员等等,这类管理人员必须要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解和认知,侧重理论方面。

此外,根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各个岗位群的具体的需求以及岗位群的一些特殊要求,结合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将具体的鉴定科目以及实训设置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技能,对于基础技能的实训以及鉴定,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工作技能,例如,基本应用基础技能、基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是基础技能,无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的技能,这是人才的基本素质。

第二,单项技能,单项技能的实训和鉴定主要是根据课程设计来设置,比如,轨道、桥梁、隧道、路基等专业课实训以及课内的各种实训,包括设计和操作能力实训等等,相对来说比较专业也比较单一。

第三,综合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以及鉴定,一般来说包括所有专业都需要执行的顶岗实习、综合试验以及强化训练等,还包括专业综合实践或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等内容。

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方法

1.合理安排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重视实验实训课程的质量。

(1)新生入学后,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后根据各学科组织实践环节,如工程制图大赛、CAD识图与制图竞赛等。

(2)大二学生侧重专业知识学习,强调实训内容,可以安排到专业实训场进行实训或施工现场实习。

2.实训与鉴定结合

实训固然重要,但科学的鉴定也十分重要,专业实训和鉴定结合往往可以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强,职业素养水平更高。例如,开展线路工、桥隧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形式。

3.重视实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会安排毕业班进行实训,采用交叉形式开展。主要的方式即为顶岗实习,这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中体验现场施工养护甚至担当某一岗位职责,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综合实训强化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促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如具体的专业技能操作步骤以及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等等,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到有价值的经验和能力。毕业实习是一种普遍的实习训练方式,毕业生被安排在现场的关键岗位学习或者担任职务,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毕业实习总结。综合专业实践(毕业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有效判断学生的具体水平和素质。

三、高职院校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与建设

对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而言,要有更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在运用中,现场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要应用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经费有限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问题,专业教师本身就人数少,资源有限,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教学任務重也让专业教师无法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时代在发展,现代化进程中,更多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技术都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更新,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都需要教师首先接触第一手资源,然后研究传达给学生,但却很难实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学习,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培训模式,要进行产——学——研的模式。“产”就是要到生产现场去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到校进行现场授课,将新理念和方法系统地进行传授。“学”主要指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甚至同事之间相互讨论,同行之间互相补充等。“研”主要是指在本校以及相关的兄弟学校进行的定期的小组讨论或者学科讨论以及理论研讨等,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教师真正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到不足,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有新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培养方案的全面规划,执行专业的技能实训到位,提升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促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完成学校为社会提供实用价值高的人才,促成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庞旭卿,张碧,孙立功.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甘肃科技.2014(07)

[2]孙立功.铁道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10)

[3]安宏科.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作者简介: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7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侧量技术专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结合重庆统筹城乡建设和三峡库区建设等工程项目对测绘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分析测绘职业岗位 (群)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将“矿山测量”、“山区地形测量”等八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重构基于完成区域典型测绘工程项目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 把每门课程对应的测绘项目贯穿在课程的学习中, 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学生100%参与工程项目实践, 建立“项目导向、师生参与、实战育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以“1导向、1载体、1依托、1机制”为内涵的“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即:

1导向—以完成重庆统筹城乡建设和三峡库区建设中的八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应具有的能力为导向,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各学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系统的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互为依托、相互递进, 共同支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载体—以八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为载体, 围绕培养学生的测绘职业素质和能力,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紧跟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按照由易至难的认知规律, 实施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依托—依托对外技术服务, 让学生在技术服务项目中按照测绘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流程, 测绘规程、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实习实训, 专任教师、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现场指导和质量检查。学生在真实的测绘工作环境中和有明确的工作责任下, 以企业“员工”的身份, 完成测绘产品的生产, 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升了测绘专业素养, 增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性。

1机制—紧跟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和新工艺使用, 建立动态可调的人才培养机制, 及时地将测绘新技术、新工艺和行业新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以此满足生产一线对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市场调研、测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 结合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和三峡库区建设等工程项目对测绘行业的要求, 确定八大典型测绘工程项目, 根据完成这些测绘岗位工作任务应具有的岗位能力, 构建支撑培养这些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确定支撑测绘岗位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 制定核心课程标准。通过三年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获得满足测绘工程项目中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实现培养测绘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3 教学内容改革

在“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指导下, 全面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由专业教师和川渝等地测绘企业专家共同开发《GPS测量技术》、《数字测图》、《地形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遥感数字图像处理》6门核心课程标准和其他支撑课程标准, 将测绘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国家、行业的测绘标准和测绘岗位要求融入课程标准中, 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课程标准的修订充分考虑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特点,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设计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计划和活页。

与测绘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期有效联系, 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听取市场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实时调整授课内容, 建立授课内容动态性修订机制, 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同步性, 克服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生产需要的“致命伤”。

4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

推动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 探索工学结合、校企业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以工程项目为导向, 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 利用真实环境或仿真环境, 将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学习和测绘仪器操作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 企业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技能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测、绘、算”综合测量技能。

通过三年的改革和实践证明, 实施以“1导向、1载体、1依托、1机制”为内涵的“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紧密结合项目生产环境和过程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在川渝等地的测绘及相关行业中获得了良好口碑, 实现了与企业的“零对接”。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结合完成区域典型测绘工程项目应具有的能力为导向, 构建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探索测绘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课程体系,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济, 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 职业技术教育, 2004 (6)

[2]《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2007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8

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 毕业时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近年来, 为适应建筑业的发展、探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培养模式, 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以及用人单位都极为重视, 在国内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不断更新的培养目标、能力标准, 进行了大胆而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尝试, 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用人单位仿佛越来越不满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 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 学生和学生家长仿佛也越来越不满意高职院校的教育,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应该思考和必须思考的事宜, 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教学质量下滑与行业发展需求标准不断升级不同步。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如对学院招生和学院升格的重视程度, 造成了教学质量下滑与行业发展需求标准不断升级不同步的相对下滑。作为高职院校, 相当一部分院校近年来面临招生和升格造成的巨大生存压力。因此, 各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扩大规模、升格扩大影响两个方面, 而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而高职院校学生宽进宽出, 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表象。同时由于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也给从业人员的任职能力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各高职院校在近些年中投入了不菲的资金建设校园、引进人才、购置实训实习设施设备来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 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实际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仍然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标准的不断升级, 造成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二) 各个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能力大相径庭。

各高职院校、同一院校在较短的时段制定和实施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标准参次不齐、课程标准因地制宜、教学计划的表里不一客观上造成了各个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能力大相径庭, 同一院校同一专业的学生毕业时的能力今不如昔。

近些年来, 为适应建筑业的发展、为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做大做强、有时也为适应院校升格检查的需要, 各个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制订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 而且在教改的鼓励下这些标准、计划几乎一个年级一个样, 从字面上看起来仿佛是适应建筑业发展的, 也是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然而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

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 对于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言, 用人单位要求在某个岗位具体的从业人员具备一个或几个主要工作能力, 做对工作, 是一个对专才的要求、而不是全才的要求, 是对能做对什么而不是什么都能做对的要求, 是一届比一届能更快适应工作、而不是一届比一届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就要超前、起码是同步于建筑业和建筑技术的发展步伐, 特别突出重点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目前岗位能力的针对性的培养, 而不是闭门造车、原地踏步、波动标准、在进口旺出口畅的问题上龙头蛇尾。

其次从院校对学生的培养角度看, 高职院校的教育是解决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上岗的工作岗位能力的尽可能无缝对接的问题。职业院校三年的培养既不能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 更不能解决学生一生的问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 从业人员要在业内生存下来, 必须适应发展一直不断学习。院校的在校培养, 是解决能就业上岗的问题。因此, 从职业培养的角度讲, 在院校的三年培养中, 学校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岗位能力达到一定标准的专才, 学校的工作一切围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某个具体工作的专才的目的去做。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

到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就能较快适应岗位工作, 而且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有时甚至与人相处的能力更显得重要一些。

(一) 专业能力的定位。

专业能力的定位看似复杂、难以定量描述,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 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定位为读、写、讲、测、量、算六个字。

1. 读。

指能读懂技术文件, 主要包括设计文件、标准规范、各方来往信函等。关于这一点,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在重点培育, 但是没能达到岗位能力要求, 特别是读懂技术文件, 是所有从事与建筑有关的行业的绝大多数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 但在目前院校培养中, 把较多的课时安排为制图而不是识图的现实有碍于对学生读技术文件能力的培养;同时, 对常用规范、标准学习的系统性安排有待进一步加强。

2. 写。

指能写清说明工作中常用的文件, 主要包括会议纪要、各方来往函件等, 关于这一点,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重视不够, 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能力表现较差。究其原因, 学生在校期间在这方面所受的教育不够或几乎没有接受这方面的系统和专业教育是主要原因。关于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一般院校都安排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 但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学中文类专业的教师, 这类专业的教师一般不清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用到些什么样的应用文, 因此, 他们在教学时只能泛泛而谈, 加之, 现在的学生很难用心去学和细细体味, 造成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写”的能力表现较差。

3. 讲。

指敢于和能在适当的场合讲话和把问题讲清楚, 关于这一点,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也都重视不够, 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在这个方面表现尤其较差。学生毕业后初到工作岗位, 大多显得自信心不足, 在参加各种技术会议时常常表现为“三无”, 即无准备、无记录、无发言。不知道讲什么、不敢讲、更不知道在一个合适的场合里讲出自己即表示充分调研后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和滞后了自己上升的时间和空间。

4. 测。

指检测和测定的能力, 具体的讲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测、用什么测和对测的数据的判断能力。关于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做得好的不多。

5. 量。

专指测量的能力, 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能力培养,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做的尚可。但是, 学生对测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普遍不高。

6. 算。

指对建筑工程量、价的计算能力, 目前毕业生在这方面能力普遍较差或不高。究其原因, 因为前述“读”的基本功不到位是影响“算”的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二) 与人相处的初步能力的定位。

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比较起来,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初步能力或许更难一些, 客观事实是各个院校的重视程度更差一些, 或许因为更难, 所以轻视或放弃。其实, 在实际工作中, 与人相处的能力或许比专业能力更重要。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 毕业生与人相处的初步能力可以定位为敢于沟通、放低身段、多做少讲、言而有信、平衡舍得、休养习惯等二十四字的能力

1.敢于沟通。

在这里笔者讲敢于沟通而不提善于沟通, 笔者认为只有敢于沟通了才能谈得上善于沟通。之所以讲敢于沟通, 主要是要解决学生刚走上岗位时要敢于与比自己多的人沟通, 敢于与比自己权力多、技术多、经验多、资金多、资源多的人沟通, 通过与他们沟通一方面让他们初步认识自己, 另一方面可以推销自己、充分有效地用好他们各个方面的“多”。

2.放低身段。

放低身段是让学生在工作中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打好基础,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内行。虚心向各个工种的工人学习、在工序中学习、在工位上去学习。

3.多做少讲。

多做少讲是指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但要分轻重缓急、事情不分大与小但要有人及时去做。多做是指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别人容易忽略的事做起。上班时早到迟走、坚持做清洁、为别人倒杯水、清理办公室的文件、顺手理顺凌乱的材料、为同事打印文件等, 凡是自己能做或是协助别人能做的事都做, 坚持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言而有信。

言而有信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两点, 其一是记住并尽量做好自己答应要去做的事, 特别注意一定要在承诺的时限内有结果;其二是一定要敢于说不, 自己办不到的事一定要敢于说“不”。

5.平衡舍得。

在工作中, 事事、时时都不可能做到自己付出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常常是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很少。由此容易使人心理不平衡从而懈怠工作, 其实建筑行业如是、其它行业如是, 人生何不如是。大凡自己无法改变之事以适应为佳, 适者生存。

6.休养习惯。

休养习惯是一个人一生的事, 一个人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既推动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既树立了自己也凝聚了团队。

总之, 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我们既要把握现在, 也要着眼未来, 但我们一定要抓住重点, 把握建筑业发展的脉搏, 做好专业培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走出校门时学校就能放心地让他们真正走上各岗位, 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展翅高飞。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追求全面培养而效果不佳的现实, 提出了重点培养专业能力和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模式, 以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9

一、考核模式的改革

高职考核应以能力为导向[2],考核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功能主要是评价、督促、反馈和导向[3]。考核是教学的检验,其绩效体现在它与教学的逻辑关系上,如果教学与考核呈现相关关系,则很难界定考核效果的优劣;如果教学与考核是因果关系,则能直接体现教学效果,考核的有效性能得到真实的体现,这是我们所追求的。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模式,或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的模式,这些传统的模式,单一枯燥,缺少创新,实施上缺少监管力度,因而在考核时,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而非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对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应在考核形式、考核内容和考核监管几个方面苦下功夫,在形式上,应当追求多样化;在内容上,应体现“必需”和“够用”;在监管力度上,要防止作业作弊和考试作弊。总之,合理确定考核因子与加大考核监管力度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我认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应该设置基于实践的仪器技能考核、基于理论的个性化考核和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答辩形式的考核,各类考核依据课程的不同而设置相应的比例,以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 仪器技能考核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主要课程需设置实验环节,如控制测量、测量学、工程测量等。传统考核实验的方法多为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批阅实验报告,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易于执行,但是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操作水平,因为课堂记录是随机的,不能反映学生实验的始末,况且实验报告也存在抄袭现象,所以,考核时必须是真刀真枪的操作,按照实验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模拟某类工程项目,设置几个得分等级,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操作,最后加权平均得出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地考核学生的仪器操作水平。

2. 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主要专业课的公式比较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章节,这些公式多为基本理论的具体化,因而布置作业时,计算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4],采用传统的方法布置作业时,往往是抄袭现象严重,学生作业往往分为几个版本,抄袭的同学根本没有巩固课堂所学,导致考试作弊增加,这已成为困扰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定制个性化的作业题是防止抄袭的有效方法,但它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出题和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庞大,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辅助手段。我针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计算题的特点,编写了出题程序,不但可以自动出题,而且可以自动生成答案[5],这样就使个性化作业题的定制与批改成为了可能。根据个性化作业题的制定原则,每个学生的试题原理相同,数据不同,计算量一致,这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而且可以维护教学公平。

3. 设计+答辩

考试多元化是考核模式改革的前进方向,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每门课程均可实行设计+答辩的考核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生产单位的技术设计书编制和答辩,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控制测量学》中可以设计控制网;《测绘学基础》中可以在某地区进行大比例尺测图的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将某门课程所学的知识甚至是其它课程的相关知识穿成串,而答辩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今后就业大有裨益。实行课程设计+答辩的考核模式,要把握好两个“度”:其一是课程设计与答辩所占的权重,其二是考核的客观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即对课程设计或答辩的环节中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对多人主考的情况更应该细化考核规则。

4.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它可以检验学习结果、巩固专业知识、评价教学效果,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期末考试要求试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覆盖面全,题型多样、结构合理,题量和难度适宜。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形式。为了减少考试作弊,保证考试公平性,计算题部分可以定制个性化试题。

二、考核模式的实践

我们对辽宁科技学院测量081、082两个班《测绘学基础》课程进行了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这两个班级在入学时是按同一标准录取的,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综合素质不相上下,这里将081定为普通班,082为实验班。两个班的相同点是授课均由我在同一地点进行,不同点是普通班采用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实验班采用的是仪器操作技能考核+平时作业+课程设计与答辩+期末考试,在分数分配上,这四个模块的比例是2∶2∶3∶3,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平时作业和期末试题原理、公式均相同,只是实验班的题目数据各异,结果表明,普通班平时作业平均分为得分率为65.3%,实验班为66.7%;普通班期末成绩得分率为67.6%,实验班则达到80.4%。为了检验这一结果,我又对这两个班的全体同学发起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是普通班36.5%的同学承认平时作业抄袭,实验班5.6%的同学抄袭作业,另外实验班还有12.6%的同学承认想抄袭但无处抄袭。同时,我对期末考试作弊的情况也作了相应的调查,结果是:普通班16.3%的同学承认有作弊行为,实验班这一数据则为3.8%。问卷结果表明,采用新型考核模式可以有效防止作业抄袭和考试作弊。

我们又模拟建筑施工中常用的灰线放样项目,给定学生施工放样的基本数据,学生自行计算、放样并检核,以时间和放样质量为权重因子,分成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得分等级,无论普通班还是实验班,采用的均是计算机出题(放样数据),以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为了减少多人主考造成的主观计分误差,此次考核由我一人单独监考,考核的结果出现了很大差异,普通班的平均得分为及格,而实验班则为良好。实践证明,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考核的新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动手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中国的高职教育脱胎于高等教育,教改是必须进行的,而考核模式的改革作为教改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在充分掌握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创新的考核模式改革,完全体现了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想[6],对培养技能型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当前的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多为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的模式, 这种考核模式形式单一, 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作者提出了新的考核模式, 即仪器技能考核、个性化试题考核与课程设计加答辩模式。实践证明, 这种考核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培养技能型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考核,考核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钟红梅.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 2008, 24, (19) :173-174.

[2]梁师俊, 陈桂珍.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55-56.

[3]金洪卫.高职教育考核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5, 32, (26) :19-20.

[4]闫智敏.应对新形势, 提高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0, (1) :8-9.

[5]刘艳, 武广臣.《测绘学基础》教学改革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0, 12, (1) :57-58.

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篇10

研究成果

1.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

笔者所在单位创新形成了“三岗并举、六方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 所示。“三岗并举”是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控制测量员”“施工测量员”“测图员”三个核心岗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六方对接”是指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学习实践与技术服务对接。“六方对接”始终贯穿于三岗位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同时, 专业推行“六阶段、双柔性”教学组织模式, 如图2 所示。“六阶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六个阶段组织教学, 逐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双柔性”是指培养过程中, 现场教学及顶岗实习环节根据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按照工程进度柔性安排教学时间节点, 工地建到哪里, 课堂就流动到哪里。形成了与铁路、公路、城轨等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点多、线长、流动性强等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使现场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一致。

2.实行了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工程控制测量》等核心课程现场教学实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施工现场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根据生产项目工作流程设计学习任务, 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贯穿于任务实践全过程[1]。本文以《工程控制测量》课程为例, 现场教学学习情境及对应学习任务设计如图3、4 所示。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 优化了《工程控制测量》等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融入最新测绘技术、方法及仪器。现场教学过程中, 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突出对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考核, 课程成绩采取自评、小组互评、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推行了现场教学学生校企双重管理

现场教学期间, 学校和企业对教学班级实施双重管理。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后, 与企业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 严格遵守现场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学校安排专业教师教授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2]。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交替授课,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侧重理论教学, 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 向学生传授岗位职业技能[3], 并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现场教学课程考核评价。

企业通过在师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协同, 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现场教学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参加现场教学的学生能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触摸施工现场的脉搏, 增强对职业岗位的认同, 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进而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

4.提升了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现场教学期间, 按照企业生产模式组织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把工作岗位、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等规范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 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较早接受企业管理模式、文化的熏陶, 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同感, 激发了学习兴趣[4]。测绘行业作为艰苦行业, 现场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精神, 磨炼意志,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成果应用

笔者所在单位是西北地区最早开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得到企业和同行院校的高度认可, 受到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借鉴。也满足了铁路、公路建设行业快速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5]。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断涌现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6]。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改革与实践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今后, 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改革成果:⑴优选工程项目, 并结合项目特点, 及时进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内容、教学项目及任务的更新优化。⑵进一步完善现场教学课程考核办法, 优化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形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摘要:文章阐述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和思路。从探索校企共同育人、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双师素质等方面归纳总结了该专业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核心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福荣:《高职铁道工程类专业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测绘通报》2013年第8期, 第107-108页。

[2]曾庆伟:《谈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第33-34页。

[3]李天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测绘通报》2014年第9期, 第126-128页。

[4]朱健:《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7期, 第77-78页。

[5]贺跃光、高成发、鲍建宽:《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探讨》, 《测绘工程》2007年第10期, 第71-74页。

上一篇:食物的华丽外衣下一篇:质量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