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2024-07-02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1

一、综合评价的原则

第一,注重过程,坚持形成性评价的原则。在新课标中也强调了过程性评价。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智障学生的做法,也应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对智障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既能关注智障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能关注到其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二,坚持公平、公正评价的原则。在评价中同时注重自我评价,小组合作及家长参与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去引导和评价学生,以使培智学生在父母及教师亲切而中肯的评价中体会成功与收获。

第三,塑造智障学生健全人格为目的,坚持评价育人的原则。即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及时为培智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良的习惯,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综合评价的要素

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三维”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后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以及培智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科学的和针对性的评价。

第一,知识与技能方面:这方面评价关注的是培智学生在知识方面掌握的情况,可以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了解基本概念、知识含义的理解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该方面考查的是他们对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足,进而提供下一步针对性的学习。

第二,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关注培智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其评价的是培智学生能否参与数学活动,能否参与观察、实验等活动,并从活动中有所习得等。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就是对培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注意品质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考量。该评价包括培智学生上课时是否积极、学习是否认真、能否与他人进行正确交流、能否克服困难、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等。

第四,其他要素:教师还应当注意能否帮助学生实现缺陷补偿,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培智学生的潜力。

三、综合评价的方式

第一,评价方式多元化。现在教育的评价方式已不局限于试卷评价,可以以书面试卷、口试、课堂观察、作业、个别化学习档案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评价。例如:为检验智障学生口算的训练成效,可以通过组织智障学生进行口算笔答计时问卷和生活实践应用练习两种方式。口算笔答计时问卷就是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数量的口算题,生活实践应用练习则是结合生活实际对智障学生进行口算训练。

第二,评价方式生活化。在生活数学教学中,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帮助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技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此,在对培智学生进行数学评价时,教师可以将考核安排在自然又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例如:去超市买东西,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进行精心安排,让学生进行商品选择、比较价格、口算总价等等,从而在不经意之间运用知识,展示能力。

第三,评价过程渗透化。教师应当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的过程,即要将考核评价渗透于平时的训练当中。学习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比一比看看谁找得正确,找到的数量多,从而既达到检测的目的,又调动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积极性。

第四,评价内容操作化。在班级小测试中,教师还可以增加许多操作性的内容进行评价。例如:在培智三年级数学测试中,有要求学生量出小组成员的身高,并记录下来;还有在综合练习中,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图形拼成图案,这些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这样开放式的考试中,培智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达到考核的任务。这样的考核评价不论从观念、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极大地调动了培智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总之,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在生活数学课中全面发挥现代教育教学的评价功能,从更新评价观念做起,从改变评价方式入手,进行全方面的评价,促使培智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浅谈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中的几种能力培养[J].中国特殊教育网,2014-11-11.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2

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刘兵

【摘要】童谣是专为幼儿编写的,在儿童中广为流传。中度智障学生与幼儿的智力水平相当,语言再现能力很低,缺乏逻辑思维和想像力,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穿插一些童谣,让学生在说唱童谣中掌握知识技能。

【关键词】童谣 智力障碍 教学 生活技能

由于中度智障学生与幼儿的智力水平相当,语言再现能力很低,缺乏逻辑思维和想像力,知识面极其狭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穿插一些童谣,让学生在说唱童谣中掌握知识技能。

一、巧用童谣,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中度智障学生数学教学中,我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辅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童谣辅助新知。

经过精心设计,我挑选在三月八日上“教学生认日历”一课。在让学生自己认完日历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吗?”同学们都摇了摇头,有的说:“三月八日劳动节,”“三月八日母亲节”“三月八日„„”有的学生脸上充满了疑问的表情。看到同学们急切的想知道答案,我又接着说:“今天是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你们奶奶、妈妈、阿姨等一些妇女们的节日。我们就可以说:三月八日是妇女节”。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个节日,我编了一首童谣教给学生:妇女节

三月八日妇女节,我给妈妈庆节日。妈妈下班回到家,我给妈妈倒杯茶。

在学完童谣之后,我布置学生画一幅画送给自己的妈妈,表达一下对妈妈节日的祝福,学生们画出了自己的妈妈,并标注上3月8日。学生对于3月8日,也有了很深的认识。他们知道了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我们应该向妇女们祝贺节日。当老师再次提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你们应该怎么庆祝时?学生们兴高彩烈的抢着发言:放学后,我会把我画的画送给妈妈;我会帮妈妈做家务;我要把童谣说给妈妈听,作为给妈妈的礼物。

学生在说童谣的同时也知道在妇女节应该做些什么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了数学知识。

2.童谣加深认识。

智障学生的语言发展速度缓慢,属于暂时性记忆,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学完这些特殊节日后,适时地进行复习,通过说童谣来加深学生对特殊节日的认识、例如: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就会背诵童谣《六一到 》:“六一”到,“六一”到,小朋友们拍手笑,你唱歌,我跳舞,大家欢迎“六一”到;吹气球、踩气球,我们一起庆六一。又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学生都能说出有关这些节日的童谣。有时,我们还会以比赛的形式来说有关特殊节日的童谣,在比赛中,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把自己掌握的童谣展示给大家。这样既加深了对特殊节日的记忆,又再现了所学的童谣,发展了语言。

二、巧用童谣,让学生获得生活技能。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长,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要给他们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各种基本的适应能力。针对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存在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中,我把所学技能编成童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在教学生“过马路”这一技能时,我考虑到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智障学生在父母的庇护下上街、过马路。但对遵守交通规则,如何正确过马路的技能一无所知。在教学生这一技能时,通过生活模拟课堂和社会实践课达成目标。

(一)生活模拟课堂说童谣

1.基础知识融入童谣中。

让学生看红绿灯过马路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必须认识红色和绿色,教学生认识颜色时,我就把这两种主要的颜色编成了童谣,即:“国旗颜色红艳艳,过路见它不能走。树叶那种是绿色,见它才能往前走。”因为学生对国旗和树叶都非常熟悉,让他们通过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记住这些颜色,知道哪个是红色,哪个是绿色。为出去实践打下基础。

2.情景剧中穿插童谣。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教师要安排他们在校园里进行充分的练习,再由老师带着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在生活模拟课堂中,我把过马路这一技能编成情景剧,在情景剧中穿插童谣,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每次带学生出去实践之前,我会组织学生先在操场上进行模拟练习,给学生准备红绿灯的模拟标示牌,让学生先根据之前学的童谣认识红灯和绿灯。在进行模拟练习时,告诉学生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红灯亮了停一停。然后把如何过马路的内容编成童谣教给学生,即:

过马路,过马路,拉着手来过马路,红绿灯,来指挥,人人都听它的话。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来往前行,你让我,我让你,大家来走斑马线。

人人安全家家乐。同时,教师还会教给他们一些童谣,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嘀嘀嘀,喇叭响,汽车来了我知道。过马路,左右瞧,走路要走人行道。玩耍不上马路跑,“安全第一”我知道。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童谣内容、背诵童谣,同时,在生活模拟课堂上经过多次模拟练习,学生了解到过马路时必须走人行横道,而且要注意看左右的车辆,知道马路上不是游戏的场所。多数学生都很快学会了在生活模拟课堂上过马路了。

(二)实践中牢记童谣内容 在生活模拟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充分练习了过马路这一技能,要进一步提高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让孩子走到社会当中去,给与他们足够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应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技能,从而达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独立适应生活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当把学生带出校园,让他们亲自体验时,先让他们回忆生活模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情境;再让他们说一说课上所学的童谣,熟悉过马路的技能;最后让他们亲自实践,当然,由于个别智障学生胆子比较小,开始,老师要带着他们过几次,熟练了之后再让他们自己过。通过实践练习,有的学生(郭顺)已经能熟练的掌握了这项技能,于是,我又编了一首激励性的童谣来鼓励其他学生。如:郭顺,真聪明,过街总看红绿灯。红灯亮了他不走,绿灯亮了他才行。安全过街讲理让,遵守交规出了名。经过老师的鼓励,其他的学生有的也能和同伴一起走过马路了,还有的能独自走上斑马线了。

在中度智障学生教学中我大量引用童谣,适时适度的穿插一些童谣辅助教学。智障学生在学习中乐于说唱童谣,从而提高了中度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智障学生的语言,启发智障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2]何金娣主编.《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12月.[3]何金娣主编.《实用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南环路197号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生课文教学方法探究 篇3

一、导入新颖有趣

1. 巧设疑,留悬念

宋理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提问在于一个“巧”字,巧于课文内容,巧于课堂情境,巧于学生生活。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巧妙地对学生设疑,让他们永远对下面的学习充满期待和想象。

在教学《小小的船》这首诗歌前,我先让学生说说都见到过哪些种类的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及时地辅以相关图片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例:轮船、龙船、橡皮船等)。当学生们对真正的船有了深刻的了解时,我适时地引出并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一首诗歌——《小小的船》,从题目上看,这船大吗?文中的这只“小小的船”到底什么样子呢?它真的是船吗?

此时,根据智障生现有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文中“小小的船”指的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去理解,很难。而好奇是人的天性,当某些习以为常的认知被改变的时候,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化被动为主动,为主动探求新知识聚集动力。

2. 愉悦身心,点燃“爱”意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我先在课前播放了一首用葫芦丝吹奏的优美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的乐曲是用什么吹奏的吗?同学们摇摇头。在他们惊讶的眼神中,我展示了用葫芦制作的乐器——葫芦丝,并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葫芦的用途:葫芦除了可以制作乐器葫芦丝外,还可以当作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盛药。此外,葫芦籽可以治蛀牙,把葫芦晒干可以入药。由于课前播放的是轻松的乐曲,学生们愉悦了身心,放松了大脑,毫无压力可言。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葫芦的用途,则更能加深学生对葫芦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葫芦的喜爱。而在爱的基础上学习有关葫芦的课文,学生们很快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 刺激学生的感官

智障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要想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牵”住他们的心。所以导入课题时我有时还会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配音、动画等,创设一种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情境,利用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事物,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动态的青蛙和小鸟,并伴有他们此起彼伏的热闹的叫声。富有童趣的画面立即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他们有的说青蛙在和小鸟在聊天,有的说他们在打招呼,还有的说他们在争吵……学生的探究欲望即刻被调动起来了。

二、以情感为主线 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它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有时候,知识往往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才能让学生更深地领悟。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欣赏视频中小葫芦随风摆动的样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小葫芦的可爱之处,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种葫芦的人,盯着小葫芦会说些什么?喜欢小葫芦,又会为它做点儿什么?(比如:锄草、施肥……)

学生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融在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在学生对葫芦的喜爱达到顶峰的时候,我没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讲下去,而是打破常规,引导学生看图,把葫芦变黄并一个个落下这一糟糕的消息告诉他们,让他们在短短时间内感受到由拥有到失去这一巨大的反差。在此基础上学习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变黄并落下)。此时,学生们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了种葫芦的人失去小葫芦时难过的心情。

在学生为葫芦伤心难过的时候,我抛出问题:学到这儿,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如我所料,同学们纷纷质疑:长得这么可爱的葫芦怎么会落呢?小葫芦为什么会变黄呢?学生提出疑问后,我把“问题”又还给他们: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为我们解开了“葫芦落掉”之谜。

智障生很少能主动地探究问题,常常被动地接受新知。而失去小葫芦的伤心和难过则会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葫芦落掉的原因,会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期盼,并能再次激发他们继续学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这样,我以情感为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在读中细思考。体现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思想,锻炼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三、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想象的空间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就课文教学而言,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引导他们去探索,去获取新的认知。如果教师给智障生们创设想象的空间,并适时地加以引导,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教《公鸡和狼》这一课时,巧设了以下问题:狼碰见了公鸡,想干什么?公鸡知道吗?此时,公鸡遇到了凶恶的狼,处在危险之中,你们能想办法帮帮公鸡吗?

以下是同学们的对话:

一生说“赶快藏起来!”“不行,没时间呀,他俩距离已经很近了。”马上有一生提出质疑。

一生说“赶快飞到树上”他的同桌马上说:“不行,从课文插图中就可以看到公鸡身边没有树”。

“赶快跑!”“狼跑得可快了,和狼比赛,公鸡肯定跑不过他!”班上最聪明的小陈反驳道。

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的气氛一下紧张而热闹。

由于我在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情景,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想象力得到了发展,便觉得有话可说,并且是急于表达。再如:课文最后两段提到,公鸡说:“怎么是我们两个,后面还有一只狗呢!”此时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我又为他们巧设了以下悬念:此时公鸡如果说:“后面还有一只小白兔呢!”或“后面还有一只小山羊呢!”……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公鸡想吓跑狼,还可以怎么说?这些问题适合智障生的思维和认知等特点,他们不喜欢狼,不想让公鸡被吃掉,所以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学生们参与性强,在说和议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无形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读课文对智障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有感情地读。但读是在课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更深地理解课文,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课文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春雨》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孩子们并不陌生,文中的内容也没有跳跃性的变化,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不是难点。可如何通过朗读,感受儿歌的韵味儿,激发学生对春雨和大自然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是难以把握的。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种子、梨树等看到下雨后开心的心情,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再次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同学们,在盼望中,春雨悄悄地来了。你急于把下雨的好消息告诉别人时会怎样做呢?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声音传得更远呢?学生们结合生活的场景,把手双手拢起来,放在嘴边,拉长声音叫起来:下--雨--了!此时不用老师去泛读,这样的氛围便能很好地感染学生,促使他们自然地融入到春雨中,有感而发地朗诵。学生们朗读时动作夸张,韵味儿十足,对春雨的爱的情感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

五、让游戏巧妙地进入课堂

智障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动脑等,而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教学能让学生劳逸结合,轻松地获得新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他们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在执教《小小的船》后半部分(最后一句)时,为了让学生得到适当的放松,能真正地动起来,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夜空,我适时地播放了《闪烁的小星》这支歌,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找星星”(事先把星星贴在学生课桌的四周,每人一颗)、“送星星回家给月亮做伴”(课前先用一大张蓝色的纸贴在黑板上,当作蓝天;月亮是学习第一句时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剪贴的月亮)等游戏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紧张的大脑一下子放松了,参与的积极性极其高涨。他们通过努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布置了美妙的夜空,跟“月亮”和 “星星”有了亲密的接触,那份欣喜、那份激动至今让人难忘。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4

一、转变理念, 推动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智障生在语文学习中, 注意力难以集中,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当整合资源,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尤其要运用视觉感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 要充分体现这样的理念, 首先在教学方案设计上, 要融入生活化的内容, 讲解的知识点要尽可能与生活感知产生联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产生印象感知,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效果。其次在教学组织环节, 要尽可能强化学生的视觉感知, 以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 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内容, 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 还要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 以角色扮演、亲身感悟等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 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理解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的模式优化对于智障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高意义重大。

二、拓展空间, 在生活中融入语文学习

智障生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 更要放眼课外,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体系, 更好地促进智障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1.将语文学习融入学生家庭生活。智障生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最长, 家庭与父母是最密切的因素。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将触角向学生的家庭生活延伸,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 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口腔卫生相关课文之后, 笔者向学生传授了《勤刷牙好处多》的儿歌, 每天早晚都背诵一遍, 提醒自己早晚坚持刷牙讲究卫生。教学了按时作息内容的课文之后, 鼓励学生坚持早睡早起, 要求学生每天自己设定起床的闹钟, 坚持早睡早起不迟到,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 笔者专门设置联系表, 要求家长详细记录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 既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深化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

2.将语文学习融入校园学习生活。学校是智障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语文学习的渗透, 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素材与载体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笔者以校园内发生的好人好事为素材, 要求学生阐述一件自己所了解的好人好事。这样的活动既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回忆, 还要进行语言的组织, 对于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活跃语文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些热点现象组织讨论, 如生活浪费行为, 针对这样的问题,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既强化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 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将语文学习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社会生活是学生最大的课堂, 学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 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经历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思考与表达, 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生活,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增长见识, 提高能力。例如学校在清明前夕都会组织祭扫烈士墓活动, 利用这样的契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活动结束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学生有了这样的实践感知作为基础, 可以表达的内容明显增多, 有受到先烈精神感染的, 有对这样的活动建议的, 在表达的过程中, 训练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训练。

三、整合资源, 赋予语文学习生机活力

教师在智障生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整合生活化的资源, 为学生打造更直观生动的语文课堂, 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1.借助生活环境强化认知。智障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较困难, 迁移能力明显不足, 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采取直观形象演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效果。例如在方向认知这一方面的内容教学中, 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 笔者以教学课堂为依托, 设置生活化的环境, 辅助开展教学。笔者以班级教室为载体, 分别将东南西北字样的标志牌贴在四面墙上, 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记忆, 以自己学习的教室为基础提高方向感。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重新选取周围环境进行同类型活动, 以增强对方向的辨别能力, 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 认知效果较好。

2.模拟生活场景辅助教学。智障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能力不足, 以生活感知为依托可以强化理解与记忆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或模拟一些生活化的情境, 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炼出教学要点, 以此为基础设置生活化的情境, 安排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表演过程中强化要点方面的句式、手法训练, 以形象化的手段增强理解效果。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模拟训练活动, 这样的生活化场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参与其中, 提高兴趣, 加深理解。这样的生活场景模拟可以是一次超市的购物, 也可以是一次街头对话, 以生活化的场景再现能够有效辅助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学习。游戏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强吸引力, 智障生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中, 引导学生在游戏之中学习语文知识, 巩固所学, 提高能力。例如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易混淆的字, 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小蝌蚪找妈妈”小游戏活动, 将易混淆的字形成词组。屏幕上, 每一个小蝌蚪都背着一个易混淆字, 笔者要求学生寻找小蝌蚪的妈妈———背着另一个字的青蛙。这样的游戏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寻找, 甚至还有学生因为观点不同而争论。这样的游戏活动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游戏过程中还强化了易混淆字的辨别效果。

智障教学内容生活化初探 篇5

所谓生活化,主要是指贴近智障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兴趣、生活情感和社会认知水平,随着智障儿童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现行的课程和教材使用性低,不能满足智障儿童适应于社会生活,最终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对课程内容打破各学科的逻辑体系以及各学科间互相隔离框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发展为依据,同事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规律。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索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字。

在学习较为抽象的生字时,我常常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生活里已有的经验,依靠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生字。例如学习“游”时,我先让学生以前是在什么地方游泳,怎么游的,引导学生组词“游泳”。由于是与水有关的字,所以在部首上是三点水。另外游泳池是方形的,所以中间是个方字,最后,要带游泳圈,所以想象“子”上有个圈圈。所以这样帮助学生记住这个笔画较多的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在课本中第五课《保护小树苗》中,有一段小红和小明如何绑小树苗的描写:他们先把竹竿插在泥里,然后扶起小树,把它和竹竿绑在一起,再把泥土踩踩实。这段文字有很多动作词语,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让学生模拟小明和小红,分组,小组成员合作绑小树苗,体会“插、扶、绑”等这些词语,从而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学生学习起来也劲头十足。由于是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绑小树,一下子解决了对词义的理解和对词语的运用两个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造句,依靠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陌生的信息。

在熟读词语、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话,并在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进行比较。由于学生说出的句子大都是从自己生活里得来的,所以每个学生理解起来都很容易。但是文中的句子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有的甚至较抽象。所以运用已有的经验与抽象的事物进行比较,调动大脑里已储存的信息对较为抽象的信息进行理解,就容易多了。例:在学习“今天又是母亲节时,我要用平时省下的零用钱为妈妈买一件礼物”引导学生了解“礼物”的含义,然后想想平时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会给我们买什么东西,这个送给我们的就是礼物,接着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礼物造句。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智障学生最终的教育目的是让他们适应生活,小学阶段智障学生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适应生活的技巧。所以,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应该生活化或者尽可能生活化。特别是智障学生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应该尽可能的接近生活,贴近生活。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要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就要有数学生活化的良好拓展。

1、生活化是智障学生学习数学心理上的需求

智障学生心里发育迟缓,一般来说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较慢,认知事物困难,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认知都是很困难的。智障学生心理上的发展和年龄上的发展不对称,从生命的开始,就表现为不能象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他们似乎与环境是隔离的,语言异常或者根本就没有语言,不需求拥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触,行为迟缓等。他们用来表示不满、表达意愿和要求的方式可能是动作,迟缓的目光,不清晰、不完整的语言等等。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触觉很迟钝,有的还拒绝他人教导。他们虽然在学校、在教室,老师却无法按照学校常规组织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其他活动,即使老师挖空心思组织再有趣的游戏,他们也常常表现出没兴趣的样子自娱自乐;即使是参加一些活动也是极其被动,完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所以,数学的教学就要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生活化是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

智障学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差,抽象困难,所以对小学数学的学习都非常的困难,有些学生根本就不能够学会数学知识的运算,有的很难理解运用题,有的基本上学到一位数的乘法就不能继续学习下去了。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下去,我们选用生活化的东西去丰富他们的数学内容,让他们尽可能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内容理解来解决这些数学关系,并且采用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独立、赏心悦目的个别训练室内,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活数学的个别辅导和数学知识的强化,引导和挖掘学生数学方面可发展的潜能。发展学生可发展的知识优点,通过生活化的手段弥补他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内容。而集体课则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利用声、像以及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更好的、更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

3、生活化是教师达到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习人民币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拿着人民币来学习认识,还要让他们到商场现场实现操作使用,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相对好些。就算这样还是有很多同学需要多次的个别辅导效果才好些。在智力智障学生里,有的同学如果没有实物的操作,就算是学习1+1 也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有的还有可能学会了也很快忘记了。所以,通过生活的例子对小学阶段智障学生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前提作用。

4、生活化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5、生活化用在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上要持之以恒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智力低下的学生,众所周知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会很缓慢,记忆的慢,忘记的快,会屡教不鲜。但我们要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那么,这些存有障碍的孩子在我们有效的教育下一定会取得进步,得到发展。智障学生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个体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采用有效的生活化的途径,去教他们辅导他们持之以恒。

信息技术在智障生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智障学生 信息技术 教学效果 教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92-02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特殊学校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最大优点就是形象直观,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生动、反复地展现出来。信息技术在特殊教学的应用,我做了以下的探索。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课堂效率,开发学生智力

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他们理解力不好,记忆力迁移能力差,所以广大一线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课件,选择视频,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效率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1.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例如利用蔬菜水果、动物、粮食、交通工具的图片、音乐、视频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智障儿童的审美体验推向高层,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和兴趣。

又如,在认识"交通信号灯"的课程中,如果把学生领到公路上直观,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这时,可以设计相应的课件,向学生解释"红灯停,绿灯行"。"绿灯"亮时,大家可以沿着斑马线通过。"红灯"亮时,大家停止,使智障儿童身临其境,真正理解交通规则。

2.课堂上以信息技术为辅助,能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容

理解事物,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智障学生一般对学习缺乏兴趣,不像正常儿童那样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点单一,也不稳定。例如:在生活数学课程上,他们对形象生动的数学学习材料如视频、图画、学具等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材料不感兴趣。对数学活动本身和直接结果感兴趣,而对学习什么技能、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并不去追求。所以,充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在课件中大量加入视频元素,如"数字歌"、"数数歌"、有韵律的加减法口决等,吸引学生的兴趣,他们也乐于跟唱。在做数学练习题时,可以借助PPT,让学生上讲台来做,如果做对,会有笑脸与掌声出现;如果做错,会有哭脸与叹气声呈现,立即批改,加深学生印象,明确对与错。这样做还方便反复播放,巩固知识点。

二、利用触摸屏电脑,为智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电脑硬件技术的发展,触摸屏电脑也走进了特殊教育领域。摆脱了键盘与鼠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点击窗口与图标,对理解力有限的学生是一个大大的飞越。例如:在学习WORD软件中,直接用手写法输入,跨过了拼音、五笔输入法,学生非常容易"依葫芦画瓢"。特别是在排版方面,直接用手指控制图片的大小,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三、创建有朝气、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1.收集平时各种活动时的图片,用PHOTOSTORY软件,制做成视频。在课间或早读时,播放给学生们看。当学生们突然看到自己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往往特别的兴奋,很容易说出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变得爱说爱笑爱动,沟通欲望明显加强。

2.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用益智的小游戏作為奖励。班里有些自闭症学生,特别喜欢动感十足的"平衡球"游戏,当他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师任务时,就奖励他玩游戏。长时间坚持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自己在做作业时,就会自言自语的说:"完成作业,就可以玩游戏啦。"他就会快乐地自觉自愿把任务完成好。

四、利用学校网站和其他网站,满足资源共享

网络带给我们生活太大的益处了,它在无形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且不谈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就现在我们轻度智障的学生,也会上QQ与教师沟通。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内容,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特殊学校的网站的内容更新非常快,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教育教学、德育之窗、名校长工作室、职业教育,为广大特殊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共享。

我们刚刚才开始去发现信息技术能帮助特殊儿童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教学、增强学习、预防和减少在特殊教育方面少走弯路。鼓励特殊的学生接受及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们将享有更丰富、充足的信息技术资源。

浅谈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 篇7

一、制定关注生活的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所制定的教学标准, 在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关注生活的语文教学目标。

首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制定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下他们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比如有的智障学生希望能够较流利的与人沟通, 有的智障学生希望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教师可以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期望, 组织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目标, 比如每天读通几句话、每天发音练习20分钟、每天认识几个字、每天学会一项较简单的生活技能等等。

其次,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 也要摒弃以往仅仅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理念, 不仅关注智障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更加关注智障学生的生活态度以及情感态度, 将生活元素融入于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注重对学生积极生活理念的指引, 培养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二、挖掘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又能够在语文教材中具体展现。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可以适当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化元素, 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使智障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 感受到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而产生提升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指导智障学生对《毛巾、肥皂》这一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组织智障学生在学习完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可通过实物让智障学生认识毛巾和肥皂。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视频、动画或者PPT的形式, 为智障学生呈现出直观而生动的拧毛巾具体流程, 组织智障学生更随着图片或者动画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这种方式能够营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同时也能够提升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师要注意灵活挖掘和放大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结合这些内容指导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并为智障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的方式能够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综合效果以及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在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可以结合智障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生活的多重器官, 开展生活化的趣味游戏活动, 在充分激发智障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基础上, 使智障学生能够在游戏参与的过程当中, 更加深刻的理解语文知识, 提升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例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播放一些声音, 比如大树叶子被吹起时, 树叶“唰唰”的声音, 荷塘里的小鸭子“嘎嘎”的叫声等等, 关注学生多重感官的发展, 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些声音, 并感受到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美好。

在指导学生对《买菜》这一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模拟, 一位学生扮演妈妈, 一位学生扮演卖菜的阿姨, 一位学生扮演小朋友等等。情境模拟能够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乐趣, 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要结合智障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制定关注生活的语文教学目标、挖掘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资源以及结合生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等方式, 加强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让生命之光在语文课堂上闪耀起来——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初探[J].中国教师, 2010, 18 (11) :104-106.

[2]吴春艳, 肖非.从“生活化的课程”走向“有意义的生活”——试论智障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 2014, 15 (12) :165-167.

[3]李丹.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智障学生自我决策能力培养成效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东升楼小学辅读班教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04) :1-45.

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篇8

一、生活化课堂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的生活化课堂, 实际上指的是以现实生活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背景的教学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智障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 了解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以及社会面貌,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将具有重要意义。智障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 可以让他们直接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事情,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对于生活化教学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状态, 逐渐地转变成主动探索。智障学生的课堂学习, 与普通的学生相比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因此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 不应一味地知识灌输, 而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方面的教育, 以及家庭生活的教育, 还有就是校园生活的指导等。在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应注意对课本上的那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的解释, 以帮助智障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进一步巩固智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根据智障学生本身的心智特点来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 重视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育。智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体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也要有所侧重。比如说, 由于智障学生本身在智力以及接受能力方面的限制,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注意对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减;另外智障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十分有限, 所以, 为了帮助智障学生有效理解, 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引入更多的形式。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也要有所选择, 生活化的课堂内容一定要来自于生活, 这样才能够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当中生存;并且生活化的课堂所教授给学生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实用性, 这样一来, 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二、对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在针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一定要依据智障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 以及智障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这样才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在对普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 每一个环节的开展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对于智障学生的的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智障学生的教学目标, 与对普通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培养, 即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为了帮助智障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在社会当中生存下去, 以及在家庭当中可以进行自理、适应社区的生活;我们要对智障学生进行穿衣、出行及交际等方面的教育。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技能, 还有生活常识的学习, 这些对于智障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十分必要。所以, 在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中,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教学内容一定要以培育智障学生基本技能以及交际能力为目标。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 但是, 让智障学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 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适宜进行生活化课堂学习的环境。由于智障学生本身的智力是有限的, 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十分有限,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注意具体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的抽象知识, 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 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为今后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在我们的社会中, 智障人群作为我们当中的一部分, 由于生理原因, 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有一定的障碍。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 对他们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

参考文献

[1]潘雅萍.立足生活实际, 促进语文教学——智障生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A版, 2011 (3) .

[2]柯维春.让智障语文教学与生活牵手[J].课外阅读:中旬, 2013 (3) .

浅谈智障学生的生活化语文课堂 篇9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1. 善于运用故事、游戏、实物进入课堂。

对于低年级的智障学生而言,他们上课易于疲劳,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我们应把一些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味一点。如教学语言训练《球》一课时,我运用实物,即各式各样的球,让孩子们蒙上眼睛摸球,通过每位同学参与这项游戏活动,并用“这是什么”句式说出自己所摸到的球,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这是什么球,我喜欢什么球”的句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我们还可以把教材中的素材编成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我自编了找朋友、购物、摘苹果、打电话、认识门牌号码等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习,学故事中的小主人是怎么做的,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就发生在他们生活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会了课文知识,又懂得了生活小常识。

2.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应在教学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从而増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上医院”一课时,我穿上白大褂扮演医生,学生扮演小病人,创设看病这一生活小情景,展示医院中挂号、看病、抓药这个过程。这种情景设计贴近生活,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体验到语文学习中很多内容是从生活中来的,并最终掌握了语文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3. 善于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活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如教学《秋天到了》一课时,我运用电脑课件制作了叶子从树上飘落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秋天落叶的情境。这样使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到落叶表明秋天已经来临这一季节特点,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所教的知识也更形象、更生动,更让学生记住秋天落叶这个生活经验。

二、挖掘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贴近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学会认知,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样才能实现“学会生存”。我们培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化的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基本策略如下:

1. 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以及受它影响而产生的有关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已在很多国家的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体现。它主张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衣、食、住、行几个方向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如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在选择和设计语文课程的内容时,我们就应该以是否符合智障儿童的需要加以取舍,使智障儿童能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我校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学主题是从生活自理、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交通工具、交通安全、休息娱乐等方面来加以选择,比较符合智障儿童的生活需求。

2. 编写校本教材。

我校所编写的校本教材,主要内容是贴近生活的实用性教材。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家长的需要、学校的条件、本地社区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实用性的操作。在自编教材中,不仅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把教学延伸等编写了进去。我校分工合作明确的校本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在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同时,我还利用学校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接受程度,选择性地使用部分贴近生活的校本教材内容,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提高了生活能力。

3. 在语文课堂上,不断融入动态的、新鲜的生活常识。

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面临适应生活环境改变的挑战更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反思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要及时收集周围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信息,把它们适时地充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动态的信息有:新的火车路线开通了,方便了我们的出行;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行;亚残运会的举办为我们残疾儿童展示能力提供了机会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吸收新鲜事物,以小主人的身份面对生活,自强不息。反思的信息有:电视、报纸传来的有关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负面消息。这些现象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困难,可以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三、开展生活化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其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实践。

1. 让智障学生的学习由“接受式”变为“体验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先体验后教育”的教学方式,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与体验中,找出问题,再在同学的帮助、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学语言训练《打电话》一课后,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办公室,让学生试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课本中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生活实际能力,让生活成为学生的练兵之地。又如,教学《浇花》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花圃里进行现场教学,教学生如何给花浇水,通过每位学生的亲自体验,学会了说完整话,如“我给鲜花浇水”等句子。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

2. 完善生活化语文课堂,使课内与课外相互开放、拓展、交融。

如教完古诗《锄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选出文明吃饭、爱惜粮食的学生,并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报的表扬栏里,用以提醒学生注意并努力做到爱惜粮食,懂得“一粒米,一粒汗”的道理。再如,教学完《讲究卫生》一课后,为了使学生真正学习到位,我们设计出每日检查评分表,让家长协助打分。教师对此进行跟踪观察、指导,并根据完成情况评比发奖,从而让学生不仅懂得了如何讲卫生,讲卫生应做到哪几点,更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逐步形成。

3. 在生活化课堂实践中,应富于情感关怀,重视对智障生自尊的保护,自信的培养。

例如,我联系语文课堂学习的超市购物一课,带学生去超市购物。学生首先需要学会存包,但我想到学生们已是十六七岁的大孩子了,如果十几个一起进去,肯定会因笨拙的言语而引来异样的眼光。于是,我便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进超市学存包,让他们心情愉快,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在自信的培养上,教师应基于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差异,做到个别化教学实践。因为中重度智障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以及特殊性,有机实施教学实践。例如,结合《打扫卫生》一课的教学进行实践时,我把轻度智障生分为A组,中重度分为B、C组,实践的重点放在B、C组上,让A组学生完成扫地,B组学生擦桌子,C组学生捡地上的纸屑放进垃圾筒里。教室打扫干净以后,我进行总结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能行,并不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自信心。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10

一、生活融入语文

1. 拉近文本的距离。

例如教学《我们也要当红军》一文时, 培智学生对红军那段生活不够了解, 很难理解和体会到当时儿童团员的所作所为及其折射出来的革命精神。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教学前, 笔者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一些关于长征的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 情绪高涨, 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 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 在共享长征资源的基础上, 学习课文内容, 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红军长征途中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 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 再现文本的情景。

培智学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 笔者经常采用培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创设一定的情境,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在演的过程中, 体验文本情境, 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可见的生活画面, 使他们如临其境, 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在学习《狐假虎威》一文时, 为了让培智学生深入了解狐狸的狡猾, 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根据自己对人物不同心理的把握,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精心剪辑的画面面前, 学生们思维涌动, 积极投入,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精彩形象的表演, 富有创造形的采访, 将鲜明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出来, 深刻理解了成语的含义。

3. 体验文本的生活。

“生活需要有心人, 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 那么他将来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懂得生活, 了解生活是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的第一步。要让培智学生了解生活, 必须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着手, 让他们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进而学会生活。在培智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但由于有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 对于那些缺乏体验的培智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获得等同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以文本为蓝本, 促进培智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体验, 养成他们主动体验生活的习惯。

二、语文走进生活

1. 学校活动“语文化”。

学校是培智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培智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 精彩的文艺表演,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培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 都可以让培智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如班委选举, 让培智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安排一位培智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校园新人新事;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 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别字、病句……学校活动“语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 又是在班级教育;培智学生既是语文实践, 又是在班级建设。把培智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校生活中解脱出来, 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化生活。

2. 社会实践“语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为此广大培智学校的语文教师也要能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实践“语文化”就是要求培智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 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 人生的武器, 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尽微薄之力。一是要引导学培智生关心时事政治。如:北京申奥成功, 党的两会召开等,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写写自己的体会。二是要引导培智学生思考社会现象, 如:街头交通、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等, 请培智学生用语文学科所学的知识进行评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要引导培智学生关注文化氛围。如:街头小巷的错别字、生编滥造的广告语、语病百出的盗版书等, 引导培智学生加入到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队伍中, 开展调查, 给予纠正, 呼吁全社会都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引导培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语文学习相统一的活动, 他们所获得的远远不止是不断提高的听、说、读、写能力, 更有日益增强的现代公民意识。

上一篇:政策导航5则下一篇:研发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