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要出新

2024-05-26

电视新闻要出新(精选十篇)

电视新闻要出新 篇1

一、电视新闻记者新闻眼所要具备的培养基础

(一) 社会好奇心的发掘

人们常常会对新鲜事抱有很强的好奇心, 对新奇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 记者作为社会信息的采集者, 需要从公众的好奇心入手, 以社会好奇趋同方向作为新闻线索的采集方向, 如央视新闻频道下午6点档播出的《共同关注》栏目中, 新闻内容是近几天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 从内容到记者的评论, 都是针对公众关注的话题展开的, 如果记者不具备优秀的新闻眼, 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不加关注, 对一切都表现得毫无兴趣, 就会错过很多好的新闻内容。作为记者, 就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敢于去质疑和探究。

(二) 新闻捕捉的灵活性

对于新闻资源的发现还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职业灵感。新闻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 而灵感是建立在记者对所发生事物进行考虑过程中突然获得的某种顿悟。可以说, 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分钟都会有新闻在眼前发生,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走在大街上, 街上人流涌动、车辆穿梭, 这看似平常的景象怎么会有新闻发生呢?其实不然, 你走在人行道上, 看见春天到了, 路边的花草树木生长繁茂、柳絮纷飞, 景色很美, 这可以作为城市近几年提倡绿化和低碳生活后体现出来的成就, 可以此为题作一篇关于市政绿色建设的新闻, 电视新闻通过对街边景物的拍摄、对行人的采访, 以及与以前的环境进行对比, 直接突出新闻的主题。

二、关于新闻眼形象的素质培养

电视新闻记者在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能力之后, 还需要对形象敏感进行培养, 这是电视新闻记者与报纸期刊记者的本质区别之一。电视新闻记者的形象敏感需要贯穿于新闻采访的各个环节, 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需要着重对形象敏感进行培养。

(一) 表象的积累

电视记者对于形象敏感能力的培养与其思维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思维方式是对个人头脑中知识表象与社会印象之间的综合表现, 学历再高的记者, 如果其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偏差, 使知识与社会认识之间无法衔接, 也无法正确发挥自身才能。记者在对新闻资源进行搜集的过程中, 在心中就已经对客观新闻资源形成了主观构想, 在新闻表象的基础上寻找新闻线索的方向。例如, 记者想要采访关于房屋价格方面的新闻题材, 就必须要在心理上对采访内容有一个大致主观的构拟, 如采访对象、拍摄实景地点、表现问题、评论等, 这些新闻要素都需要提前进行表象的构拟, 再对新闻内容进行采集、整理。

(二) 学会观察

电视新闻记者对于观察的定义概括得更为广泛, 观察不仅仅局限于对采访事物的观察, 还要就镜头所能观察到的视角进行合理布局。首先, 需要选准镜头的位置, 以最佳的视角进行新闻片段的采集, 如记者对于某次垮塌事故的现场进行报道, 由于现场秩序非常混乱, 记者站在附近一处居民楼的二楼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全景拍摄, 对救援现场以及房屋垮塌部分进行直观拍摄, 使整个事故的现场表现得非常真实。

(三) 掌握电视新闻记者的相关理论知识

记者的观察力与采编能力是新闻素质更高层次的体现, 而基础知识是记者应当掌握的行业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 更加智能化的多媒体采访设备使电视新闻行业的装备不断更新换代, 记者需要不断学习基本的采访技能, 在更为复杂多变的采访环境中, 以充足的知识储备应对挑战。■

摘要:新闻眼是指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与新闻编制工作时, 对身边的新闻善于发现的职业反应, 又被称为职业敏感程度。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记者仅仅拥有对新闻的敏感程度是完全不够的, 还要对发现的新闻及时做出对有效价值的提取, 将自己独到的目光贯穿于对新闻的分析与评论之中, 增强新闻的信息容量。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眼

参考文献

[1]陈艳青.基层记者如何发现和培养“新闻眼”[J].新闻实践, 2011 (10) :76-76.[1]陈艳青.基层记者如何发现和培养“新闻眼”[J].新闻实践, 2011 (10) :76-76.

[2]袁翠云.记者新闻敏感的养成[J].青年记者, 2011 (6) :48-49.[2]袁翠云.记者新闻敏感的养成[J].青年记者, 2011 (6) :48-49.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篇2

——创新会议报到20法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党有什么主张,都要通过各种会议宣传出去。会议是个好载体,信息量非常丰富,办报办台可以说都离不开会议。会议报道多了,于是有人埋怨会议,有人讨厌会议。作为记者,尤其是作为党报记者,不跑会议新闻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你能不能独具慧眼,在枯燥冗长的会议程式中,发现鲜活稀有的新闻,主动变“会议动态”为“会议新闻”,使其成为真正的新闻。也就是说,你若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你肯定就是佼佼者,受众满意,你自己也会满意。

讲会议报到,必然要降到一个程式化的问题,譬如:谁主持会议,谁出席会议,谁参加会议,谁作重要讲话,谁在大会发言,等等。这些程式是报还是不报,我看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说,重要会议须讲程式化,而且应格外认真,该报到的程式和名字一个也不能少。而一般性的会议,大可不必中规中矩,该省的程式尽量省去。

我们讲会议新闻出新出彩,原则上是指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这类会议很多,几乎年年、月月、天天都有,弄得不好,若都是领导强调,领导指出,受众就会很反感。对于这类新闻,我们提倡应尽量减少程式化报道,在会议中捕捉新闻,增加可读性,增加针对性,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说白了就是创新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写新闻,就是用心,用神、用智,“踏破铁鞋不言苦,带露摘花赏其鲜。”探讨创新会议报道,是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作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里结合部分有影响的会议新闻作品,特归特、推荐20种较常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写作方法。

一、细节法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是表现事物的最小单位。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言:“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她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写细节,新闻活。

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未在中间,马上亲自动手把写有“袁隆平”仨字的座位牌放在主席台正中,并恭请袁院士入座。看到这一幕,会场上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三湘都市报》的记者特别细心,第二天即发出报道:《袁院士,请您坐中间》(主题)省政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

长亲自为功臣换座(副题)》。而其他几家媒体,主题几本都是《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之类。

虽然,“省长让座”比之一般的会议报道,更胜一筹,更有表现力。为何?因为他抓住了会议中最感人、最有说服力的细节。省长让院士坐中间,既反映了省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礼待贤能的品德,又与会议的主题——为院士庆功相得益彰,简洁的表现了湖南省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抓住“省长让座”这一细节,一条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会议报道,立刻生动了起来,有了新鲜感和现场感。

二、提炼法

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是谓提炼。从会议上领导的长篇演讲中找出有概括性、代表性的东西,也叫提炼。这种提炼,受众最欢迎。

1982年初,北京市交通局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交通部一位副部长在会上讲话。新华社记者去了,觉得正面报道会议不妥,简单摘发领导讲话也不妥,而是抓住这位副部长讲话的主要精神,进行浓缩和提炼,采用第一人称,写成了一篇《一位副部长的“酸甜苦辣”》的消息。消息让新闻人物直接面向读者,敞开心扉,让人感到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新华社播出后,许多地方报纸转载,复旦大学还编入了新闻学基础教材。

去除了泡沫和杂志,提炼出会议的精华,新闻的可读性就会大大增强。

三、凸显法

一个会议,程式很多,内容很多,领导人讲话的也多,是笼统的报道,还是抓住一个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有选择性的突出报道,这既是考量记者的智慧,更考量记者的胆量。用凸显法报道会议,掩去的是会议,凸显的是新闻。

1992年10月20日,湖南零陵地区召开粮食改革工作会议,地区好几位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其中一位行署副专员在讲话中宣布:从11月1日起在全区城乡全面放开粮油销价,取消城镇居民定量粮油平价供应和农村粮食统定销平价公映;从明年1月1日起,放开粮油购价,所有购销价格一律随行就市。与会的我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重大改革,必须以最醒目、最突出的新闻告诉读者。于是我大胆的舍去会议程式,舍去所有领导人的姓名和讲话,用三行标题,在报纸头版头条发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会议消息:《粮食体制改革重大措施出台(引题)十一月一日全面放开粮油销价(主题)明年一月一日起取消国家粮油订购任务,价格一律随行就市(副题)》。报道出来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大家一睹为快。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创新会议报到,凸显新闻,首先应让标题从固定模式中

解放出来。

四、截取法

从整体中切去一部分,即为截取。《百喻经.为妇贸鼻喻》言:“我今宁可截取其鼻,著我妇面上,不亦好乎?”截取会议或领导讲话中有价值的部分,不失为会议报道的一种好方法。

1991年10月2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向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学习的座谈会,不少记者为了抢发新闻,一拿到领导同志的讲话稿后就开始编写新闻。而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董武真与众不同,他非常敏锐的注意到前任省委书记郭峰发言的第一句开场白:“我首先检讨,我对科技重视不够。”轮到现任省委书记全树仁讲话,当他脱稿发言时,也找出了自己及省里对科技重视不够的差距,并谈到今后应怎样重视的具体措施。记者马上意识到,党中央号召学习钱学森,是对全党全民重视科技的总动员,两届省委书记在座谈会上诚恳主动检讨自己在科技工作方面的缺点,这是难得的科技新闻题材。于是,截取这一横截面,写成了《两届省委书记的憾事》一稿。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读到这篇新闻后,马上提笔给作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写道:“拜读大作,很高兴。两位省委书记的一番衷心讲话表明辽宁大有希望。落实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同志也需要鼓励。在这方面,新闻界的同志们能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会议新闻如能选好角度,抓住要害,采取截面的方法来写,是不难写出好作品来的。

五、跳出法

作为新闻记者,“跳出会议写会议”这个提法一般都不陌生,但如何“跳出”,各人本事并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既不采写会议本身,也不正面入手寻找某一角度写会议,而是从会议之外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某一新闻事件。这样写出来的新闻,大多不同凡响。

1997年,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韩晓辉随陕西省政府车队前往渭南市大荔县朝邑农场,参加省农机管理局主办的“陕西省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仪式结束后,其他人都回去了。记者多停留一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收割机没有收割完就开回去了,记者产生了疑问。一了解才知道,麦子还没有熟,开机仪式只是一个形式。于是当天完成了《夏收何必搞仪式 麦子未熟遭“剃头”》的报道,并三易其稿。最后,这篇报道获得了1997年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六、特写法

特写属报告文学的一个种类,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载体。其特点是抓住显示生活任务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95年12月,共青团浙江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出席会议并作了4小时12分钟的长篇讲话。一般的媒体都用正宗的“本报讯”来报道这次会议,而浙江青年却独具匠心,写出新闻特写《充满激情:四小时十二分》,既突出了会议气氛及事件的特点,又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都想看看这么长时间究竟讲了些什么。特写写万省长在讲话:“在《列宁在1918年》这个电影里,瓦西里对娜塔莎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说完就上察里津浅显去了。我们现在又的青年人也在讲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可他讲完就上床睡觉去了„„”这些话语打破了一般会议报到刻板、沉闷的写法,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气。特写极富现场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后来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报好新闻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七、切面法

切面亦称剖面,把会议如面团一样切开,看看哪一面最精彩,最有价值。用“切面法”报道会议,呈献给观众不是会议的全貌,而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侧面。

1981年12月,煤炭部召开全国统配煤矿电话会议,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前去报道。他没有按规定程式报道与会的领导,会议的议程、部长的报告、会议的内容等,而是从侧面入手,写了一篇题为《煤炭部改进作风,电话会只用十八分钟》的消息。作者仅仅抓住为什么仅用18分钟这个主题,写煤炭部领导如何精心准备会议,如何精心准备演讲稿,“许在廉的讲话提纲先后修改了5次,高杨文改了1次。”这篇会议消息刊播后,开短会一时成为全国的一个风气。

八、插曲法

插曲是指配置在话剧或电影、电视中的歌曲,比喻事情发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段。抓住会议过程中意外的事件来写,这种报道方法可叫“插曲法”。

2008年9月13日,人民军队报在报眼位置刊发了一篇反映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在宁夏参加某师座谈会带头改进会风的特写《“今天汇报,每人不超过5分钟”》,在部队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郭伯雄视察某炮兵团,准备召开一个座谈会,听取某步兵师师团领导关于基层建设情况的汇报。然而会议还没开始,就出现一个“意外”:郭伯雄准时来到会场,一落座就直奔主题,没让集团军领导介绍人员,没让军师领导汇报,直接提出问题,让参加座谈的7位团长、政委回答,而且明确要求“不要一套一套的,每人不超过5分钟”。

毫无疑问,这是座谈会的一个插曲,一个极有意义的插曲。记者敏锐的捕捉

到了,从插曲中发现了重大新闻:《改进会风,军委首长正身体力行》。

九、反常法

跟常道相反,跟常情不同,是谓反常。《易.屯》言:“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反常也。”反常的东西如“人咬狗”一样,会让人大吃一惊且刮目相看。

1993年3月18日,全国丝绸交易会在杭州拉开序幕,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采访。可令多数记者失望的是,“丝交会”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嘉宾剪彩„„这就很不像“会”了,有的记者因此而打道回府。而钱江晚报记者李迅却独具慧眼,他认为这些反常之处正是“丝交会”最具新闻价值的特征,因而从别人觉得没有新闻价值的会议中,发掘出了别具一格的会议新闻:《务实,代替了领导讲话、嘉宾剪彩、满天气球„„/’93全国“丝交会”没有开幕式》,从而一举获得了当年浙江省好新闻奖。

十、求证法

会场是丰富的信息源,会场传达出的信息绝不仅仅是这个会议的主题,也许一份材料、一位领导人的讲话,所包含的信息就成千上百。会场里的信息有的可以直接成为新闻,有的需要培养和挖掘,有的还需寻找证据或求得证实。经过求证的新闻,更令人信服。

2001年,湖南省召开水利工作会议,湖南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从会上获悉:洞庭湖经过3年综合治理,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这以信息引起了总编辑万茂华的高度重视。他想,湖南省最基本的省情是“水情”,湖南之险在洞庭一湖,湖南之忧乃洞庭一湖,一湖之水维系着三湘人民的安危和荣衰,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为了实实在在证实这一新闻,他率一名副总编辑与两名记者立即组成采访组,带着“洞庭湖蓄水面积扩大后是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变化的?湖区人民有什么反应?”等问题,先后三次下洞庭,跑了湖区10多个县市,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并还多次上门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请教,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他们终于写出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新闻精品《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一举获得了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电视新闻要增强创新意识 篇3

1.首先要在抢独家新闻上下工夫

独家新闻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抓来的。在西方,它是最有力的新闻竞争手段,是新闻机构借以吸引群众,增加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闻机构提高知名度、权威性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新闻竞争机制,在新闻领域里,忽视了抢新闻、抓独家新闻的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新闻媒介也越来越重视播发独家新闻。抢新闻、抓独家新闻,今天也是竞争机制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

抓独家新闻,各家新闻单位对采访报道的重大题材均在力争首发、首播,而且要发挥电视语言的特色,要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报道。濮阳中原电视台记者今年采编的消息《部一排四井喜获工业气流》就是在事发后的第二天进行了及时报道,使中原油田在深层气勘探上的重大成果及时展示于观众,从而鼓舞了士气,展现了中原油田走油气并举的道路的正确选择。

新闻敏感是记者在新闻竞争中获得和抓住独家新闻的基础,因此记者要下工夫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注意观察和研究各种问题、现象,留心周围事物,才能在同样条件下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抓住别人注意不到的新闻,挖掘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提炼到别人提炼不到的主题。独家新闻也往往和新的角度、新的立意联系在一起。

2.要在选择新闻角度上做文章

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客观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忽视共性固然难以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只讲共性,忽视了个性特点,则必然雷同。报道要想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防止千篇一律和模式化,就要研究事物的特点,寻求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报道角度。

求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审美心理。新异反常的现象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因此,反常的、奇异的现象总是有新闻价值的。此外,对比分析是提炼新闻主题不可缺少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对比是作为有关的背景材料在新闻中运用以深化主题思想。用对比作为报道的角度,使新闻既有新意又有思想深度。对比手法十分有说服力。对比,不仅可以用事物本身历史的纵向对比,也可以用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为角度。濮阳中原电视台获奖新闻《讲排场超标用车被处罚树新风婚事新办受欢迎》就是利用对发生在同一天的两场婚礼、两种效果的报道,反差鲜明地阐述了立场和观点,具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逻辑思维的两种重要方式,对比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化形式。电视新闻通过声画结合的形象来展现对比,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极强的说服力、表现力和震撼力。

3.要在新闻立意上下工夫

新闻要以新夺人,还要求立意新、观点新。立意即新闻的主题,是记者在报道中提炼出来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新闻主题新与不新、好与不好,直接决定新闻的成败。所以说,主题、立意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纲,纲举目张,立意高,材料选择、运用才有明确的目标。

提炼新闻主题,是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飞跃。记者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挖掘出最本质、最有时代性、最有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要思想。提炼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要深入采访、深入挖掘,找出最能概括事物的本质。

二是要选准角度,以最佳的新闻角度提炼最有价值的新闻主题。

三是要对具体事实有宏观的比照,高瞻远瞩地把事物放在全局的形势下比较衡量,判定其意义所在。

主题、立意是记者对客观事物价值的挖掘和认识,只有在深入采访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在对全局有完整了解,对事物作正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从具体客观的事实中,提炼出有新意的思想、观点。

4.要在精心刻画细节上求立意

一些新闻没有“灵气”,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及回味的余地,难以真正冲击观众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细节的运用。要想让电视新闻常新常活,用好细节可谓一剂良方。

细节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层面上一个细小的环节。它既可以是语言、动作,也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表情或神态。精心刻画并运用细节,有助于增强报道的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增强新闻的鲜活度,使新闻好看、耐看。观众还可以透过细节品味出许多报道以外的东西来。可以说,一个好的细节能抵得上千言的文字描述。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选择并运用好细节上也还有值得探讨的内容。

我们常说文有文“眼”。细节亦可谓一篇报道的“眼”。它可以收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要围绕主题选细节。细节隐含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而每个事件中又有若干个细节。这就要求记者精心选择、取舍,把最能突出和深化主题的细节,经过加工、“放大”后用到报道中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温家宝总理在农村视察时了解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时,记者抓拍到温总理紧紧握住村民务农回来还没有洗净的手的细节,充分展示了总理与农民心贴心的情怀,这一镜头在中央电视台得到了反复播放,感人至深,从此揭开了全国大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序幕。

强调新闻里用细节,并非细节越碎越多就好,也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能用。新闻中的细节应该是能让作品闪光的细节,画龙点睛的细节,能够深化和突出主题的细节。

电视新闻标题要“画龙点睛” 篇4

当前, 许多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标题的撰写不以为然, 每次采访回来, 首先想到的是导语怎么写, 然后再考虑正文如何表达, 至于标题, 甚至随意对付一个了事, 甚至有的交稿时标题处还空着, 让编辑们制作, 凡此种种, 导致目前电视新闻的标题“假大空”的多, 单调乏味的“公式化”、“程式化”的多。如, 播发会议新闻便是《省委×届×次常委会议召开》, 或《我省召开××会议》, 成就报道多以《××城市魅力水乡》, 《××公司重振企业雄风》为题。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标题”, 观众早已厌倦。

会议新闻的标题如此, 就连本身生动有趣、新奇感人的社会新闻, 很多标题起得也了无生机, 索然无味。好人好事多以《雷锋式的好少年———×××》, 《××拾金不昧物归原主》为题, 忽略淡化了事件本身的感人至深之处。

增强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艺术性。首先要做到求新。创新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灵魂, 对于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来说, 自然要不断出新。制作电视新闻标题, 首先要做到求新。创新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灵魂, 对于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来说, 自然要不断出新。以往各省市电视台报道“两会”, 很多都使用《我省“两会”胜利召开》之类的标题, 而这样的标题往往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三十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南省电视台记者在河南省“两会”召开之际, 就将这一盛会与盛世结合起来, 制作了题为《盛世逢盛会, 盛会动人心》的电视新闻, 而在报道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 也没有按常规《两会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而是制作出标题《三十年沧桑巨变看发展豪情满怀》。在“两会”期间, 河南省电视台的新闻标题都抓住了人心, 耐人寻味, 在观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其次要做到求动。在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 恰当地使用动词, 会使新闻标题更富有动感、富有感染力。新闻标题的生动, 要求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 来表达最确切、最具体的个性化形象, 从而让新闻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如河南省电视台报道乡镇实施人才战略的新闻《让“框框”从墙上“走”下来》, 一个“走”字就生动地表现了郑州市打破选拔人才的条条框框,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好做法。此外, 还有报道通村公路建设的标题《“挤”出钱铺在公路上》等等, 这些新闻标题都比较生动, 从而让观众有一睹为快的欲望。

第三要做到求变。当前有一些电视台新闻标题有不少都是千篇一律, 一个面孔对观众, 给人感觉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据笔者调查, 某市有一天的电视新闻标题前三条竟然全部是某某领导在某地调研, 后三条全部是某地召开什么会议。可以想象, 这样的新闻标题, 会让观众产生一种什么心理, 新闻“三贴近”又何以体现?事实上, 对于这样的新闻标题, 大可开动脑筋, 适时求变。如河南电视台报道护士节表彰会的新闻标题《今天白衣天使唱主角》, 报道庆“五一”的新闻标题《身边的清洁工》, 报道省领导慰问教师的新闻《尊敬的老师, 你们辛苦了!》, 这些新闻标题都不落俗套,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要做到求趣。尤其是对社会新闻的报道, 要在新、奇、趣、巧上下功夫, 如巧用对仗、比喻等修辞格。我台记者在一养鸡场采访禽流感防治工作时, 无意间发现一枚特大鸡蛋, 打开后发现蛋中还包裹着一个鸡蛋, 就制作出标题《特大鸡蛋大如梨, 蛋中有蛋真神奇》;去年教师节期间, 河南电视台报道了一位从教三十年, 至今仍然站在讲台上的全国优秀教师。每年教师节期间, 她都会收到国内外学生寄来的鲜花和祝福。深受感动的记者就用了毛泽东的《咏梅》诗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作为标题, 道尽了她桃李满天下的自豪与幸福。

总之, 除了时政新闻和会议新闻以及要求庄严、正规的一些政治性很强的重大会议, 如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之外, 其他会议的新闻标题应尽量制作得具有新鲜感, 要更具体、更生动, 也更吸引人。社会新闻的标题则应丰富多彩, 不拘一格, “求奇避平, 求新避旧;求通俗调皮, 避艰涩呆板;求形象生动, 避抽象干瘪”。另外, 比喻、比拟、借代、象征、排比、对偶、双关和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标题中都大有用武之地, 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使标题新颖, 生动、醒目。好的新闻标题, 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就好比一个演员盛妆出镜, 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制作新闻标题的过程, 往往就是记者提炼新闻精髓, 一言达佳境的过程, 而这需要记者不懈学习, 注意积累、长期实践, 才能制作出上好标题。■

“党建带团建”要出新 篇5

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相互关系

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是建团以来党团关系决定的。1922年,共青团一大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规定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青年群众的工作。1923年,共青团二大通过的《本团与中国共产党之关系的决议案》再次明确青年团必须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之后的每次团代表大会中都会重申共青团是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群众组织。特别是在1989年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对党团关系中的一些根本原则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党的统一领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等要求,为共青团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标志着党团关系进入了新时期。

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是由团的性质决定的。团章规定,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因此,共青团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而是以党的政治纲领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共青团没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而是以党的理论基础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共青团没有独立的政治任务,而是以党的根本任务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因此,共青团不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是必须坚决拥护党的纲领,执行党的路线,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一切活动。

因此,党和团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党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制定方针、政策、思路,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围绕党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团的领导,党中央提出了党建带团建的要求。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建团8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2003年,共青团十五大正式将“党建带团建”作为团建设的基本要求写入《团章》,这是我们党重视、关心团的建设的又一具体体现,是推动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同步发展的有效载体。党建带团建,要求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团组织的领导,以党组织坚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动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求坚持党建、团建配套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团的建设随着党建的发展而发展,进一步做好党的青年工作,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党建带团建重在“建”与“带”

党建带团建根本在“建”,关键在“带”。根本在“建”,指的是党和团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人才建设、品牌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关键在“带”,就是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政治责任,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带领、带动团组织,加强团的建设,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之中,将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

做好党建带团建,要在根本上把握“五个建”。即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人才建设、品牌建设。各级团组织要深入学习和借鉴党建理论与实践成果,紧跟党建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结合共青团实际,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势发力,实现党团工作同步推进。同时,积极探索团建与党建更为紧密的衔接方式,实现党团建设资源共享。在各个建设领域主动寻求与党建的紧密结合,实现党团联动。

做好党建带团建,要在原则上把握“五个带”。即党建要在思想上带团建,在组织上带团建,在队伍上带团建,在工作上带团建,在作风上带团建。各级团组织要主动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党团工作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的机制。

做好党建带团建,要在行动上推进“五个共同”。

党团组织共同建,做到一个目标。共青团的组织建设要始终围绕党的建设,以提升年轻人的技能、解决年轻人的困难、促进公司中心工作为目标开展工作,及时设立及调整团组织,使团组织100%覆盖。团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将团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根据党务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各级团组织团务公开,规范团务公开项目,包括贯彻执行重要决策部署情况、团组织建设情况、班子建设情况、团费和团的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以及涉及团员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等。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过程公开、扩大参与,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要求,将团务公开贯穿于团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监督全过程,打造“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组织。

党团教育共同搞,做到一个体系。共青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纲领、政策、方针、路线。对于党组织要学习的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要及时落实到团组织的学习计划中。要求团组织根据青年团员的特点,通过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等方式开展团青教育,保证团员、团干部及时了解党的精神。同时要结合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节点,有针对性地在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可通过“我与祖国共奋进”“今天我们怎样成长”和“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团员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形成更加理性、深刻、稳定和全面的思想意识,切实做到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党团阵地共同管,做到一个结合。各级团组织应以党的助手为主要角色,紧跟党建工作步伐,以党建带团建的方式,努力共建党团阵地。通过开展“五四红旗团委”和“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活动,同各级党组织开展的“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先锋岗”等活动阵地结合起来。通过党团阵地同步管,强化党建带团建,筑起共青团阵地,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团队伍共同带,做到一个衔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推优”职能,把有能力、有热情、有思路、有原则的团员发掘出来并担任团内职务,通过团组织职务上的锻炼,进而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地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党,促使青年人才实现由团入党的顺利输送,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使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突出。

党团任务共同考,做到一个考核平台。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将团建考核内容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体系。要定期召开党团联席会议,党团共同研究解决团建工作难题。28周岁以下的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经过团委推优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在党建的带动下,全面落实团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团建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党建工作中涉及团建工作,团建工作中体现党建工作,做到党建、团建工作共同评比、共同考核、共同提高。

党建带团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长期推动、不断提升,开创党建带动团建、团建依靠党建、党团互动建设的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郝幸田)

00pt; font-size:9.0000pt; font-family:'方正楷体_GBK'; " >

(责任编辑:胡 正)

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策划意识 篇6

1 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具备策划意识的重要性

1.1 是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保障

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体的策划,越是细节的东西越能决定新闻节目的成败。因此,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具备策划意识,要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从细微之处出发将策划工作做到位,从细节出发一针见血地展现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思想和要表达的主题,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 是满足受众心理的需要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受众传达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互动宣传满足受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如果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具备策划意识,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明确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向和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从而充分发挥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等功能,实现节目的价值。对于十师北屯电视台来说,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在进行节目策划时就要重点考虑当地人民群众和建设兵团职工的心理需求,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受众喜爱和欢迎的节目。

2 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策划意识的具体表现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电视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贯穿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新闻选题、新闻稿件资料的搜集整理、新闻编排等多项工作内容中。本文从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电视台的角度,以黑龙江对口援疆事业及屯垦戍边兵团人的爱情故事为契机,探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编辑记者策划意识的具体表现。

2.1 在新闻选题中要具备策划意识

选题是电视新闻节目质量好坏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编辑和记者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思想性。在此次援疆节目策划工作中,编辑记者就充分抓住援疆干部坚守“用心、用情、用智、用党的好政策”的援疆理念,不仅在当地采访,还组成报道组赴黑龙江采访这一主题来展开节目制作,这对于当地新疆建设兵团来说,更符合电视新闻节目受众的心理需求,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眼球,有助于充分展示“十二五”期间的援疆成果,强化新闻节目的价值和效果。

2.2 在搜集新闻稿件资料时要具备策划意识

为了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整体性,需要编辑记者在进行资料和稿件的搜集工作时,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和方向,这就对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提出了要求。十师北屯电视台从很多在边境线上驻守的兵团十师职工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对年轻夫妻作为代表,讲述了一八三团的帕力古丽·帕力合提和努尔依顿·莎拉木,一八五团的陈晓琪和杨秋雨,一八六团的关新兰和吉玛的爱情故事,正是因为兵团精神感染了像帕力古丽·帕力合提、陈晓琪和关新兰这样的女子,使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爱人一同坚守在戍边防线上。在节目内容策划的过程中,编辑记者始终把握节目的发展方向,使节目内容更贴近人心,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节目的影响力。

2.3 在新闻编排中要具备策划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在新闻节目编排中具备策划意识,就能强化新闻节目的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并产生良好的节目效果。在十师北屯电视台此次《边境线上的爱情故事》节目策划编排中,要求编辑记者摒弃传统新闻节目中简单枯燥的播报模式,除了必要的口播之外,适当的配合同期声、字幕加图片及必要的画面修饰,能够更好地强化节目效果,使节目编排变得有起有伏,从而有效地刺激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让观众感受到节目要传达的思想和主题,从兵团爱情故事当中感受到建设兵团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提升节目效果。

3 结语

策划意识是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策划工作贯穿于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全过程。本文主要以十师北屯电视台对援疆工作和边境爱情故事等事件的新闻节目策划制作为例,对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在电视节目选题、新闻稿件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中的具体体现,说明了编辑记者的策划意识对于提升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具备较强的策划意识,才能保证新闻节目的质量。本文以新疆兵团第十师新闻中心的新闻编辑工作为例,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如何发挥策划意识的作用,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

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策划意识 篇7

1 策划意识对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的重要性

策划意识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新闻编辑记者的职能方面。明确新闻节目的选题,找到新闻线索,从整体上对新闻节目进行统筹和安排,搜集素材整理信息,编写新闻稿等,这些便是新闻编辑记者的基本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体现出记者编辑策划节目的能力,既然是能力,就有高低强弱之分。于是,编辑记者能力的高低,便决定了一档新闻节目能否成功。然而,新闻编辑记者的策划能力和水平,正取决于策划意识。

策划意识是记者看到或听到一件事,或是发现了一种现象,在脑海中所产生的想法或念头。它也许是零散的,不具体、不成形,但如果将所产生的想法和念头落实到新闻节目的编排中,便是策划能力的体现。换言之,如果编辑记者连想法都没有,或者是想法不好,那么,编辑出的新闻节目必然不会讨观众喜欢。

2 策划意识要满足观众需求

如今,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所以,很多人觉得,生活、工作可以离开电视,但不能没有电脑和手机。这种普遍的现象不得不引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反思,人们为什么对电视的需求越来越少,时间的限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节目不够好看。这就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除了要有策划意识外,还要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能否受到观众的欢迎喜爱和期待。因为新闻节目是给人看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观众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新闻人在做节目时,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意识更超前,只有时刻走在观众前面,人们才能对新闻节目有所期待。

3 策划意识要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人情,城市氛围不同,人们关注和关心的新闻也不同,同样一档新闻节目,在不同的地方电视台播放,观众的评价也不同。有的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强烈,消费高,人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之下,有的城市生活节奏慢,消费低,竞争小,人们的状态自然相对休闲轻松。社会环境、生活氛围、城市文化的不同,人们对新闻节目的喜好也不同。记者在编辑策划新闻节目时,不仅要考虑选题的大方向,更要结合当下当地观众的特点,从新闻节目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细节出发,进行编辑策划工作,使新闻更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比如,很多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往往会用方言进行采访报道,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亲民,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

同时,新闻具有时效性。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不但要符合当地城市的社会环境,更要符合当下的社会大环境,注意人们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不仅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很大影响,它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新闻。那么,记者在策划汶川地震的新闻时,就要从全局出发,新闻视角要广,不能只着眼于四川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

4 策划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意识与能力不同,不是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就能具备的。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需要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经过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各个领域文化艺术的熏陶,以及内在素养的不断修炼,才能逐渐形成。所以,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记者,所具备的素质一定是综合的,能力一定是全面的,而不能仅局限于电视新闻的范畴。

5 结语

意识常常在一念之间,然而,往往正是那些在不经意间出现的想法,激发了新闻编辑记者的灵感,从而做出优秀的新闻节目。编辑与策划需要创新,要想创新,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灵感,也就是新闻人的职业敏感。记者的策划意识往往主导了新闻节目所呈现出的思想内涵,它决定了新闻内容是否深刻,影响力是否深远。新闻不仅是采访报道,它更高的价值和意义,是引发观众去思考。因此,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只有具备了策划意识,策划出的新闻节目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摘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能否抓住观众眼球,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除了题材要新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编排、节奏把握、气氛的渲染等方面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简言之,对新闻节目的编辑与策划,直接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好看与否,这就要求新闻团队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体现这种能力的前提,便是策划意识。如果一个记者连策划意识都没有,那么,他很难做出优秀的新闻节目。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策划,记者

参考文献

[1]王云江.浅谈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电视民生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篇8

电视民生新闻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 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 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以“三贴近”的传播优势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民生新闻在各地方电视台的高收视率说明它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 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 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宣扬收视率至上, 用一些市井琐事充塞节目时间, 过多地将镜头瞄准生活中的天灾人祸、交通事故、家庭矛盾, 使民众沉迷于媒体设定的充满生活琐事、离奇有趣、感官刺激和娱乐的狭小空间, 背离了新闻要满足观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事实报道的原则, 剥夺了观众对政治、经济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的关注, 人为地窄化关注对象, 使现在的民生新闻没能承载“民生”的真正含义。

民生新闻兴起以后, 如何把握民生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 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信息, 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的重点, 不仅在于反映群众舆论, 促使群众的烦恼事、疑难事得到顺利解决, 更在于跳出琐碎媚俗的圈子, 建立自己的文化品格, ,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观察社会, 关注民生, 引导舆论, 从而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信力。

延吉市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 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猛, 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由于地处国家东北亚开发延龙图一体化中心, 备受关注, 国内外前来投资和旅游的客人不断增多。如何提高市民的精神文明程度, 改善投资和旅游的软环境, 改变城市形象, 成为市委市政府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今年8月, 市长赵哲学收到一封来自广州的信, 广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信中反映延吉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宰客的事情。赵市长高度重视此事, 立即责成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之后亲笔回信致歉。我台民生新闻栏目, 对这起游客投诉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节目播出后, 不仅仅是在出租车行业, 而且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包括出租车司机在内, 人们纷纷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出租车司机宰客行为不仅给延吉的出租车行业抹黑, 而且给延吉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我们及时抓住这件事, 并通过这件事的报道, 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我市开展的“三讲三爱”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 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延吉建成一座宜居旅游开放中心城市, 创造良好的投资、旅游软环境作出贡献,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讲诚信、讲礼貌、讲卫生, 爱延吉、爱岗位、爱家庭”的良好氛围。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核心内容。新闻事实一经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便产生强化、放大、引导作用, 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所以, 民生新闻的选题要有正确的导向性, 把媒体的观点和声音体现在恰到好处的评论中, 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推动社会进步。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在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 如何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是和子女居住、还是搬进养老院、或选择居家养老?各地也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在“8·15”延边老人节到来之际, 我台民生栏目推出了关于居家养老服务节目。我市以园辉社区为代表的居家养老方式, 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亲情电话、便民卡、结对子、邻里情、爱心网点”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载体活动, 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走进居家老人的家门, 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站设置亲近化、人性化的服务项目, 引导健康的居家老年人走出家门, 融入社区大家庭, 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老有所为奉献社区活动, 受到普遍欢迎。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广泛赞扬。因为这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方式, 顺应了现代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心理特点, 为很多老年人所喜欢。

民生新闻在立足本土, 坚持贴近性的同时, 节目应关注于党政工作、政策举措、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扶贫济困、营造和谐、监督维权等各个方面, 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 站在百姓角度, 解读重大政策和决策对百姓生活可能带来的具体直接影响, 解释政策和决策出台的背景依据, 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 并将重要性融于贴近性之中。因为老百姓关心的不仅仅是诸如谁家吵架的鸡毛蒜皮的事, 他们同样关心与他们自身的生存、生计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今年4月, 我市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新政策, 变过去对困难群体的临时救助为现在的制度化、常态化的救助, 实现了医疗救助工作的新突破, 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台民生栏目进行了及时报道, 特别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例, 使百姓特别是社会弱势困难群体了解了党的惠民政策, 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这些报道都是贴近百姓的生活, 并为百姓所关注的话题, 既让百姓了解了党的政策, 又较好地引导了公众。

电视新闻节目也要讲故事 篇9

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的表现

在当今的媒体竞争中, 电视节目要坚守住已有的阵地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就必须不断探索更为新颖、更具魅力的叙事手法。于是, 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进入了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所谓的故事化叙事, 就是把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用讲故事的方法叙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各级地方卫视, 无论是新闻资讯还是谈话节目、科教节目或专题类节目, 近年来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故事化讲述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段。

法制新闻在讲故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或许正因为此, 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在各类电视节目中开故事化讲述的先河。节目大悬念中套着一个个小悬念, 这种手法被称为“结构性悬念”, 也是悬疑剧中常用的讲故事的方法。南阳电视台的《法治时间》栏目, 通过两年来的持续探索, 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讲故事模式:通常将一个完整的法制案例分为两三个叙事单元, 在节目开始先提出一个总悬念, 而每一单元在揭示出部分谜底的同时, 又提出一个分悬念, 几个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每隔两三分钟设置一个高潮点, 从而调动了观众持续收看的热情。

短短一两分钟的电视消息也开始尝试讲故事。许昌电视台播出的消息《火车开进农家院》, 在一分半钟的时间内为观众讲述了大西北急需花木, 鄢陵县货源充足但外运困难, 关键时刻“铁老大”前来助阵的故事。像此类现场鲜活、意义深刻的小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资讯栏目里。

在谈话类栏目方面, 故事化讲述的趋势也在逐步加深。中央电视台的《流行无限》栏目就特别强调对故事的描述和细节的渲染。河南电视台的大型时评栏目《十八谈映象版·南阳篇》的策划中, 我们协助省台栏目编导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选择出一个个颇具吸引力的故事片断, 如“市委书记给农民鞠躬”、“移民郎娶上本地姑娘”、“现场嘉宾请主持人喝丹江水”等。节目录制时观众时而感叹唏嘘, 时而笑声满场, 再由主持人总结引出深度的评析, 做到了新闻性、理论性和故事性的较好融合。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方面, “讲述一个好故事”更是被业内推崇为评判一部纪录片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从广受好评的纪录片《英和白》、《幼儿园》、《俺爹俺娘》等来看, 其中无不贯穿着戏剧化的冲突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

电视节目故事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 媒体和受众的站位发生了置换, 受众逐渐成为媒体竞相争夺的买方市场, 媒体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争夺有限的受众, 许多电视媒体必须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讲故事自然成为电视界吸引观众的最大的卖点, 成为提高节目竞争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大众最容易被故事而不是被理念所说服, 而故事的叙事结构如悬念、高潮等的引入可以使说服更有效。

我们知道, 电视传媒最大的特点就是声画并茂、形象直观。它在追求图像优先原则的前提下, 同时融汇了摄影、文字、广播等叙事媒介的优势, 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最佳的叙事载体。由于电视媒体在叙事功能方面所具有的这种兼容性, 它可以借鉴各种艺术门类的叙事方式来达到讲故事的目的。如文学作品中的倒叙、插叙等结构手法, 摄影创作中常用的夸张变形、虚实结合等镜头语言, 广播艺术的现场纪实等在电视艺术中都有相对应和近似的表现方法。同时, 电视媒体还独具视听表述语言, 如黑场、闪回、定格、慢镜头等, 这都丰富完善了电视作品的叙事功能, 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故事的渴望。

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实现

一般的故事往往可以虚构;而故事化的新闻性节目则不允许虚构, 其仅仅是在客观地报道事实的时候借鉴以下一些讲故事的技巧和手法:

人物化。人物本来就是新闻中的主角, 但长期以来, 程式化的电视报道手法使我们忘却了这一本质特点, 大量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 令观众日久生厌。近年来, 一些电视编导开始在报道中尝试采用以人物为经、以情节为纬的结构方法。他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具有性格冲突的人物安排到节目中, 使故事性得到强化。2010年河南新闻奖专题类节目《风雨楚长城》, 讲的是方城县楚长城的考古重大发现。这一类文史节目, 如果按照过去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免不了要大段地引经据典, 对各种历史地理现象进行枯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而这期节目巧妙地引入了一个文物学者作为线索, 让观众走进他的生活, 随着他一同困惑、一同惊喜、一同发现, 使枯燥的历史和地理学知识顿时生动起来。由此看来, 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是构成一个成功故事的要素。

情节化。事件是故事化节目的主体。没有“事”, 哪来的故事?事件进程的节奏和起伏, 成为决定故事趣味性的关键。讲述电视节目的情节要抓住冲突和悬念这两个关键点。

事件矛盾和角色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 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性格冲突, 角色和事件之间的冲突, 角色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片子, 在欧美国家的影院上映时票房甚至赶上了电影大片。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冲突:猎杀海豚的渔民和反对猎杀的主人公之间的冲突;试图偷拍的摄制组和不断阻挠拍摄的日本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高明的记者和编导总是擅长在采访过程中发掘出矛盾冲突的元素。譬如, 当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或向往某个目标时, 编导就一定要找到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那股力量在哪里, 并安排在节目中以加强情节的张力。

悬念是观众对节目中人物的遭遇和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生命力。悬念设置的关键就是把握好观众的心理, 让观众和记者同时面对一个疑点。记者要根据节目本身的需要和观众的心理, 精心设计节目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 并把一个一个的悬念设置进去, 在节目中合理地铺垫、合理地建构、合理地渲染, 增强节目的悬念性。

一期节目往往包含一个总悬念和若干个小悬念。总悬念是全片或整期节目主要冲突的焦点所在, 在开始即要提出, 并随着冲突的上升而不断加强, 一直到高潮。小悬念则属于节目的每一个发展段落或主要场面中出现的局部紧张情势, 它起着不断丰富和加强总悬念, 并在每一场情节结束时, 把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下一场情节的作用。

怎样设置悬念才能使节目的故事性更强一些, 我们不妨从影视剧的导演那里学习一些常用的技巧。例如, 事件的结局不能过早点明;情节不能发展太快;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这些事是节目中的人物不知道的;一点一点地深化和积累冲突, 把最精彩的东西留到最后等。近年来, 国内纪录片和专题节目编导开始喜欢采用多条线索叙述的结构方法, 如《水问》、《躁动》、《奇迹》等, 这些片子经常在一条线索的情节进行到关键时刻, 突然停下来插叙一些别的内容, 以使观众产生期待。其实这就是剧情片早已娴熟运用的平行蒙太奇手法。

细节化。电视节目中的细节指在拍摄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特征的, 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观众注意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细节能使故事变得立体丰满、有血有肉, 能给观众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例如, 表现南水北调移民的纪录片《丹江纪事》中有这样一组镜头:村民们要搬迁走了, 大家把一头牛赶上船。牛不愿意离开, 从船上跳入水中, 跑回岸上。这时镜头清晰地给出了站在岸上眺望的牛的特写, 接着是一个牛眼中的主观镜头:浩瀚的水面上, 小船越走越远。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加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细节通过画面、解说、叙说、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等形式表现出来, 电视新闻中一些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细节镜头, 是体现新闻故事化的元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解说、真实的音响、提示性的字幕等, 都是新闻故事中的细节。具有形象特征的细节镜头比任何解说词、现场描述都更符合事实, 更真实生动, 也更容易打动观众。

电视新闻编辑要把握四个原则 篇10

真实性原则是电视新闻的根本原则, 大量的电视新闻作品虽然反映的题材不一、内容各式各样, 但就真实性这一点来说, 所有的电视新闻必须都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 这也是保证电视新闻质量的根本要求。电视新闻没有了真实性作保证, 一切新闻都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 电视新闻失去了真实性, 也就成了无木之本、无源之水。电视新闻报道和画面编辑本身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的构成要素, 只有遵循这样的要求, 才能制作出既能真实反映事件, 又能迎合大众口味需求的电视新闻, 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电视新闻要坚持向观众传达客观公正的信息, 确保观众没有被误导诱导, 保持了电视新闻的客观公正性, 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整个电视宣传的档次和水平, 达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在电视新闻摄像过程中, 要求采访和摄像人员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娴熟的摄像技巧, 注意捕捉人物或者事件的表情动作、细节环节等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 这些画面最能体现和反映事件的本质和内涵, 同时注意拍摄一些看似与人物或者事件关系较远但有利于揭示主题的画面, 以充分考虑到后期编辑的需要。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阶段, 要注意采用不同的编辑形式, 进行镜头的切换和组接, 比如一个会议新闻, 因为涉及的议题可能比较有现实意义而且又是大家所关注的, 所以不妨对这些部分进行详细的叙述, 在叙述过程中还可以调动以前的素材资料, 插入一些空镜头或者历史镜头, 进一步增强画面的丰富程度和生动直观。一个精致的电视画面细节, 往往有可能成为观众印象最深的记忆, 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电视新闻, 如果有一两个画面细节, 往往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大大提升电视新闻的可看性。

2. 电视新闻编辑的社会性原则

电视新闻的来源是社会活动, 每天的社会活动成千上万, 我们要根据社会大多数观众的需求, 筛选出那些大家都关注、对社会大局有影响的事件, 进行深入细致的报道。无论是反映一个社会活动、还是阐明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还是揭示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都有可能带有创作人员的主观意志, 我们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转化为一定的新闻敏感性, 同时与电视新闻的社会性相结合, 运用平实接近的画面语言, 反映新闻素材的社会意义, 给观众以启迪和影响。

要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声音、画面相融合产生的独特优势, 运用快速高效的传播手段, 展示不同于平面媒体的固化的特点, 充分展示画面语言的魅力, 从多层次多方面满足观众一睹为快的心理特点, 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自然顺畅地看完一个完整的事件。

电视新闻编辑的社会性, 直接影响到每一条电视新闻的社会认可程度。而电视画面内在的声音事物信息, 都是电视新闻社会性的反映, 是彰显新闻整体的最直接的来源和手段。观众一般不会对会议本身有多大的兴趣, 但是新闻结合社会受众需求叙述一些人所关心的信息则是电视新闻吸引观众的根本所在。观众关心的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信息。要求记者就要在采访时多从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多深入挖掘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问题, 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从中提炼出大众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用镜头说话, 充分运用镜头语言, 努力克服程序性僵化的报道。多用通俗化的语言, 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领导同期声, 既软化了新闻又增加了领导个性, 增强了整条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电视新闻编辑的权威性原则

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体现在电视新闻以真实完整准确的传输方式, 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展现给观众,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的心理, 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影响也是整体性的。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电视新闻编辑中主要以消息类和专题类为主。

消息类电视新闻虽然情节较短, 但是却蕴含着大量有用的新闻信息, 在后期制作阶段, 由于前期素材较少, 这就需要编辑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最能打动人的画面, 同时用最简洁的文字语言和最典型的电视画面相结合, 融会贯通起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传达给观众。所以从这一点上看, 编辑时精挑细选一些可以充分表达事件信息的镜头就显得至关重要。

4. 电视新闻编辑的特技性原则

要编辑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电视新闻, 离不开现代电子特技的运用。通过插入一些空白镜头和间断性的特技处理, 会大大增加电视新闻的节目质量, 使整个电视新闻既生动又好看。在编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环境和人物的融合性, 同时注意控制画面的节奏变化, 调节观众的视觉心理。电视新闻编辑有几个固定的原则要求, 动接动、静接静, 有其独特的编辑规律。这些掌握和运用好了, 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

电视新闻节目不需要很复杂的特技运用, 但是为了增加可看性, 还是要穿插一些必要的特技。比如, 为了使资料与当前采访的画面有所区别, 一般会把一些资料镜头进行不同的颜色处理或者慢镜头处理, 这样观众一看便知是回忆性镜头, 把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过去的情境中。电视新闻在剪接画面时要切实照顾到观众的视觉心理, 画面节奏紧张、镜头的组接可以快一点, 如果画面是为了表达一段舒缓的情感, 则需要把镜头的组接进行慢处理, 让观众的思绪随着镜头的节奏而动, 不要打断观众的收看情绪, 使观众在视觉上感觉十分流畅。■

摘要:电视新闻主要包括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反面新闻和新闻短讯等几类题材, 文章根据不同题材新闻的特点, 从政治需要、社会需求和观众心理等不同层面, 就掌握好电视画面编辑的要求、原则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叙述, 目的在于创造出优秀的电视作品, 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上一篇:薄壁不锈钢的连接技术下一篇:验证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