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

2024-05-28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精选十篇)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样一个大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无论个人、企业, 乃至国家, 新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竞争的实力和把握命运的主要资源。知识的更新速度已使全社会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一次性的, 而是一个连续的, 乃至终身性的。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国家将“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力度”。成人高等教育将“实行一个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 努力办出特色, 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 还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社会发展实践证明, 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 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 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力素质差的现状, 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改革应以加入WTO为契机, 尽快融人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所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最根本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出高等院校的优势, 利用这个资源为社会、为经济提供出更加科学的、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使职业教育真正达到一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方式。同时也更好的发挥了高等院校高科技的社会实现价值。纵观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们也急切地感到应该适时地注入一些新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前, 成人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弊病是发展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停留在以传统的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全日制脱产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 现代的远程教育、开放式教育、社区教育、各类层次的继续教育还未能启动或很好的开展, 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比较落后, 主要还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很少有“研讨式”、“实验式”及其他更加生动的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也大多陈旧, 基本上还是沿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 很难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点, 专业设置也大多是沿用普通本科的教学计划, 招生过程中计划性比较强, 很难应对市场启动一些急需的专业, 对市场的人才的需求很难把握, 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 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 就要很好地应对职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特点。职业教育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为学校创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灵活空间;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建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教育资本投入机制, 优化教育资源结构, 实现办学主体社会化、多元化。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内, 职业教育主体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 根据厂商、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 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 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 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提高经费投资效益, 以求在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

为适应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应树立大教育观, 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的现代教育观念,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 建立一座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要改变长期以来学制单一, 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学方法、手段简单, 学生选择性差的局面, 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的学习制度, 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需要。必须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 创新教育培训模式, 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 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功能的一体化, 并不是将各种功能简单相加, 而是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挥资源优势, 多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内部和外部需要紧密配合, 一方面政府和行业有关管理部门要科学制订社会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及有关政策法规, 建立就业准入制度,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在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 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 合理调整培训计划、师资、设备和课程内容安排, 并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协调。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 注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内容, 实现最佳的办学效果。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技术、手段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职业教育应尽快、尽早地登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 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 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 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应进行总体规划、科学设计, 以校园网建设和总体网建设为依托, 建立电子政务、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远程教育等为主体功能的信息网络化平台, 服务于学校、学生和社会, 并面向世界, 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铺就希望之路 篇2

一、内引外联 畅通就业发展“主渠道”

依靠自身优势,联合省内院校、企业办学,是县职教中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尝试。多年来,县职教中心学校坚持内引外联的办学思路,立足优势,面向市场,不仅畅通了“进口”渠道,也为扩大学生升学、就业联通了“出口”渠道,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县职教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常规专业设置,积极探索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联姻办学的路子。他们先后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和省职业学院联合办学,将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专业加入到两校牵头的现代农业教育和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职教集团,实现了中高职贯通培养。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与大专院校师资优势得到最佳结合,凸现了联合办学的优势。同时,该校还因地制宜的设置专业和举办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急用人才。近年来,职教中心先后与苏州苏尔特公司、苏州东山钣金有限公司、宁波光圣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庆华拓数码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开设了电工电子、焊接、汽车运用与维修、电脑美术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电算会计等10多个专业,为用人单位培养了大批合格实用人才。

此外,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为中粮、国能发电、飞鹤、元盛等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吸纳社会资金400万元,建成设施完善的汽车修理专业实训基地。

内引外联合作办学的模式既稳固和扩大了职教中心生源,也拓宽了毕业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渠道。目前,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机电电子、艺术幼师等多个专业及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电视大学等各类中短期培训,现在籍学生达3276人。

二、抢抓机遇 打造职业教育的“硬实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人人共享出彩机会,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几年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积极发展职能作用,通过技能培训、咨询服务、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铺就了一条希望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途径和任务。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实行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后,又实行了免学费政策。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依托自身优势,借力国家的优惠政策,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职业教育的“硬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龙江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室里各类标本、仪器非常的齐全,这个专业共分为微生物实验室、解剖生理实验室、饲料分析实验室,总投资达到了130多万元,现在龙江县从事畜牧疾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有90%以上是出自于这里,可以说为龙江县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这个在全省同类学校中最先进的标准化实验室,是由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建设的,几年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了6300平方米综合大楼,更新了一大批教学设备,使教学手段更加现代化。

职业教育政策有了重大突破,国家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促进职业教育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同时,我县也将职业教育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政府八项改革之一。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各级领导多次深入职业学校,现场办公,研究解决职业教育事宜,明确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此外,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教育部与黑龙江省政府启动“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试验区”的有利契机,依托“试点县”建设,县政府为职业学校投资812万元,对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楼及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修缮。使校园占地面积增加到75300平方米。修建了校园围墙、工艺围栏,校园绿化20000平方米,使整个校园更规整,更美观。这些投入,使职教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办学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三、延伸服务触角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首要职能就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牢牢把握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这一理念,切实抓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把面向农村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定位。围绕这一定位,学校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服务与推广、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篇3

一是坚持教育创新,在办学模式上突出自己的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重组教育资源,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周边的社会经济环境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是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重点相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积极面向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准。

三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定位,加强高职学院的师资力量

走校企挂钩、校所挂钩、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千方百计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型教师、技能型教师的比例。

四是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必要时由政府宏观协调,由市场、企业创造条件,不断吸纳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要建立健全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质量。

(张宝 《经济社会》2011年第9期)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 篇4

党的十七大以来, 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战略重点的地位一步确立, 山东省委省政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把加快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积极推进山东经济政治文化强省战略建设。当前,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省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在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培训体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比较而言,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在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一) 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轻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1) 有些地方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关心支持不够, 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政策性支持、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办学条件较差。 (2) 社会对接受职业再教育、参与一线劳动缺乏必要的尊重和认可。社会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 依然奉行着“上高中、考大学、分配工作、跳出农门、一劳永逸”的这种思维方式。 (3) 家庭导向偏颇。现在适合中职教育年龄段的学生, 其父母普遍具有较强的“补课”思想意识, 由于受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他们大多数在接受中职教育后立即走上工作岗位, 没有继续深造, 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圆大学梦。再者, 由于现在经济的发展, 大多数父母不再希望子女进入中职学校, 他们有能力、有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接受更高的教育, 同时, 中职在校学生的父母希望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效衔接, 愿望强烈, 但在校中职学生学习生涯结束后, 在继续深造上缺乏必要的、规范的教育和引导, 使他们比较盲目, 无明确目标和方向。 (4) 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后是以工人身份就业, 待遇处于底层, 在校学生在无形中会产生自卑感和压力感。

这些都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

(二) 完善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对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各地区对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发展规划和措施。但职业教育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导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特别是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缺乏、落后, 许多学校缺少必需的实验实训环节, 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加之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仍不健全, 制约了大量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 极大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 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按照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 省级重点以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总数60%以上, 其他职业院校达到30%以上”。但目前, 无论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与这一要求差距较大。同时, 高职院校2/3左右的教师没有生产实践经历, 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 难以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及生产实践指导工作。

(四) 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层次不到位,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为:地区和城乡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 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十分薄落, 发展较慢。区域经济管理部门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度不高,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和调控较弱, 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信息渠道的沟通不畅;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水平不高, “订单”培养的规模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缺乏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据, 偏重自我发展, 规模发展, 缺乏对教育支持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贡献评估, 发展规划未能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框架中进行定位, 忽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作为经济强省, 山东省各地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要理顺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文化强省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

(一) 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力度。

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 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技能人才。目前, 劳动力素质较低、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特别是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已成为山东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推动山东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二) 多措施、多途径做好当前职业的宣传报道工作。

为切实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要利用所属网站、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张帖画等方式、途径, 与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一起, 认真组织、大力宣传有关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政策、重要举措和经验做法, 及时报道一批职业学校的典型,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典型, 以及成长成才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典型的事迹。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职业教育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的意义, 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招生与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让职业教育的招生、资助和免费等政策, 以及基础能力建设进展情况与重要举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引导社会各界了解、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建设。

(三) 落实经费投入政策,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逐步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重点支持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救助;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 改革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 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培养质量。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与一线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实行“一年打基础, 一年学技能, 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办学模式, 采取“订单式培养”, 探索学分制、市内院校学分互认、弹性学习制度, 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中等职业教育特点,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三位一体, 职业学校根据行业、企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 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人才, 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安排专项经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保证所有教师按规定完成岗位提高培训学习任务。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求限期达标;对参加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教师给予鼓励和经费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灵活有效的教师招聘制度, 对学校紧缺专业教师, 学校可以从企业招聘优秀技术拔尖人才到学校作兼职教师, 形成合理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对聘任的兼职教师市财政给予经费补助。

(六) 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 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唐山大力优先发展教育探析 篇5

唐山的`教育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逼.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扰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市委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继续推进教育扶助工程,基本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唐山市教育发展将出现新的跨越.针对唐山的教育现状与唐山未来发展的冲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着力点,最后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意义进行论述.

作 者:范玉双 李勇 作者单位:范玉双(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河北,唐山,063000)

李勇(唐山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3000)

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篇6

发展现代农业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一夜之间发现,“农民”一样可以到城市挣钱,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另外,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如果不早作准备,及时应对,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真正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 篇7

一、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与紧迫性

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 全面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根本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从而使更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目前, 许多高等院校已纷纷开展创业教育, 有的开设创业教育课, 授课内容包括企业家素质及其个性特征、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查、风险投资及相关分析等课程, 将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向正确的方向, 深受学生的欢迎,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许多学生却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因此,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培养其创业品质, 学习创业知识, 形成创业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与紧迫。

二、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 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 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个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包括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心理成分, 它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 是推动个体进行创业的动力因素。树立创业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愿意创业, 这是创业教育的首要内容。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 指导老师应从创业对社会与个人的重要作用入手, 使学生树立创业理想, 逐渐培养其创业兴趣, 增强其创业信心, 将他们的创业需要升华为创业动机。特别是针对不愿意创业的学生, 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增强其自信心, 提升其自我创业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

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企业家应有的品质, 诸如勇敢、自信、创新、合作与宽容、诚实守信等多方面的品质。每一位创业者都应了解自己与企业家应有品质的差距, 并为之努力予以完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业品质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用典型事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家的优秀品质。如请当地自主创业的成功者, 最好是本校的往届毕业生为学生现身说法, 从而感染与引导学生;也可以从这些成功者中选择出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事迹, 让学生与之对比, 通过比较, 让学生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找出差距, 知道自己缺少哪种品质, 应该怎样发展, 进而有意识地发扬自己已有的优秀品质, 改进不足, 从而逐步培养其综合品质, 提高创业能力;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 到在当地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去感受创业成功的喜悦, 以唤起他们的创业热情。

(三) 狠抓创业知识的学习。

创业者要具备较高的品质与素质, 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创业知识。创业知识包括怎样设立、管理、经营企业等方面的知识, 其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劳动者创业的成功与否, 它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教学。如可以模拟员工招聘会, 让学生根据企业的经营方向与规模, 确定员工类型、标准和数量, 分成不同的组, 每组同学有扮演招聘者的, 也有扮演应聘者的, 让学生通过这些模拟招聘会, 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再如财务会计知识的学习, 不仅要使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自己能胜任会计工作, 懂得会计核算, 而且要使创业者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 为创业决策提供依据,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指导作用。诸如怎样应对招聘者面试、怎样签订劳动合同、怎样登记、设立企业、怎样起草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学校可采用校内模拟实习、校外观摩等方式, 给学生创造预演的机会, 并且在预演时要充分估计到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与障碍, 把困难与问题想得周全些, 然后带着这些准备进入社会。

(四)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 它是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的集中体现, 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包容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成功创业的前提, 它是指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能力, 包括创办企业的能力、创业人员必备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所办企业方向有关的技术能力、将相关的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经济、劳动等方面的知识与法律运用到本行业中的实际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 即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能力、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联想与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确定企业布局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理财能力等。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运用各种知识与能力的集合, 有时候一个点子就能为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动力。所以, 创业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 捕捉灵感, 用恰当的方法创业。在创业教育中, 结合公共关系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 教会学生交往、谈判、合作、策划, 特别要教会学生学会约束自己, 承受挫折。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提意见, 要求每组每个人都要提, 个个都要听, 轮流进行, 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听别人批评时不做解释, 即使别人提的不符合实际也应耐心听完。这种方法简便灵活, 不需要特别的教学设备, 只要教师精心设计, 正确引导, 学生就能接受。这样反复进行练习, 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心理承受力就会有所增强。

三、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选择

创业教育应以创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组织教学, 避免空讲理论、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利用案例, 让学生分析。

无论在创业意识、创业品质, 还是在创业知识的教学中, 都可以用典型案例来组织教学, 并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用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而加深学生对融入案例中的相关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案例起到范本的作用。

(二) 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验。

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 并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 创业意识教学, 可以组织学生访问成功的企业家或请企业家到学校讲授创业体会;创业品质教学, 既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测, 也可以对成功的企业家进行评论;创业知识教学, 可以通过市场需求信息收集、市场机会调查、申办手续模拟、融资方式讨论、小企业考察等方式实现。

(三) 创造条件, 让学生实践。

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 就总体而言是提高认识, 初步形成创业能力的过程, 是为学生将来创业打基础的过程。所以,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现具有创业潜力的苗子, 并予以重点培养。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训教学, 让具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在学校也能“真枪实弹”地过把创业瘾。

参考文献

[1].卢穗华.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探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3:22~24

[2].陈建清.试论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06, 4:24~25

大力发展数字校园推进高职教育发展 篇8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数字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是在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园计划”。我国“211工程”、“985工程”这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带动了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已具雏形。各省市陆续开展的“高校数字校园示范工程”评估也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数字校园的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是高等院校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有力的补充。但是数字校园建设方面来看,普通高等院校建设是如火如荼,已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高职院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实力的增强,数字校园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建设资金的投入、教师信息化培训和应用能力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在实训基地建设,在认识上限制了数字校园的发展。

普通高等院校在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同时,更担负着科研这一重要职能。而科研离不开信息和资料的查询、收集,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快速的方式便是数字校园所提供的服务。同时普通高校学生人数多、类型多,管理相对复杂,离开了校园网基本上寸步难行。所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发展数字校园。

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问题是招生就业,所以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着重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来自于学院内的实训场所,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场所更是提倡“真实”,而不是简单的“仿真”,所以在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思考和建设的重点。而是否有校园网以及校园网运行如何并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校园网建设,短期内并见不到其作用和效益。所以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在思想上高职院校对数字校园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2 资金的短缺限制了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发展

数字校园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普通高等院校不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而且国家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注入充足的资金,从经济上保证了高等院校数字校园的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由中职升格而来,国家投入本来就相当有限。所以高院院校的经费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学费,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学费也普遍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所以高职院校在资金上远远不能与普通高等学院相比。尤其是在国家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靠学校自己筹集资金完成与实际应用一致的实训基地建设更是让高职院校感觉力不从心,更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来发展和建设数字校园。

3 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造成了高职院校对数字校园的依赖程度低,数字化建设和维护的技术力量薄弱,网络应用与服务推进艰难。

普通高校师资通常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文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普通高校的教师不仅仅需要学院提供信息技术作为其发展和提高条件,同时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强调“能工巧匠”,强调“经验”,强调“能做事”,所以信息技术对于教师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更无从谈起高层次的网上应用。另外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专门的研究梯队以及开发队伍,虽然投入了有限的资金进行数字校园建设,也只能进行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基本上网功能,但无法就本院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更高层次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受资金的限制也无法购置相应的软件,造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无法得到真正的应用[1]。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则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学校各项工作所构成的服务链,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优质教育服务。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应如学校的建筑、实验实训设施一样提供给学生,这一点上普通高等学校与高职院校应无差别。高职学院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其竞争对象不是高职这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各个层次和类型的毕业学生,其技能也应该是多方位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必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其中的基础。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解决需要与条件不足之间的矛盾,并推动数字校园的发展?

4 把握数字校园的实质是建设和利用好数字校园的基础

高校需要建立和发展数字校园,这是每个学校的共识。问题严重的是片面的认为数字校园就是投入资金购置相应的硬件、根据需要开发和实施应用软件,数字校园建设就已基本成功。

实质上,数字校园不是简单的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堆砌,而是校园的“ERP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只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构件,为数字校园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数字校园对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必然会引起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及优化,也必然会涉及校领导职责变化和各个部门的利益,对学院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数字校园就仅仅是个大的局域网而已,并不能真正发挥数字校园的作用。

5 良好的组织机构是数字校园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

实际工作中负责各校信息化建设的主管单位是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在行政级别上是与一般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部份高职院校甚至将其列入职能部门下科级单位。信息中心负有统一规划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但却缺乏统一规划和实施的权限,导致网络中心无法理直气壮地了解基层单位的需求,制定好的实施计划也不能顺利推动。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各院系重复建设严重,还人为地形成许多“信息孤岛”。

良好的数字校园建设组织机构是先成立如“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类似的常设办公室。委员会主席由一位院长或常务副校长等一把手兼任,委员会成员来自各个院系、网络中心、党办院办、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图书馆、教务处以等各方面的代表。该委员会制定“数字校园”的发展规划、信息标准、规章制度等,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学校的发展方向一致。网络中心负责具体软、硬件实施,委员会负责制度的制定和贯彻。这样,一把手亲自抓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一则可以从资金上充分保证,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部门的配合,使数字校园建设得以顺利实施,并促使其得到真正应用,发挥数字校园在学院的建设、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6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充分借鉴其它院校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数字校园是所有高校都在进行的一项工程,不同的是建立的时间、程度、投入资金数的多少等问题,所以不同的学校也就有不同的总结。在调查前可以根据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拟定一份调查提纲。调查内容中,大到整体方案设计、学校网络规划等,小到具体设备甚至某一线材的选择。调查时不仅仅要调查数字校园建设比较完善和成功的本科院校,也要调查刚起步的高职高专院校。

特别要注意的是,数字校园建设有基本的框架,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尤其是对于建设比较完善的本科院校而言,其资金的投入也不是一般的高职院校能承受的,其方案也仅仅适用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考虑自身的资金投入,还要考虑建立数字校园需要解决的教学、管理中问题,有选择地吸取其它院校的建设经验。

7 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网络发展规划,切实保障数字校园建设有序进行

数字校园建设投入大,其建设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所以资金的限制导致数字校园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技术的发展使数字校园没有完美的可供借鉴的方案参照。在资金相对紧张的高职院校而言,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做好学院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从骨干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开始,逐步延伸网络的覆盖范围,分阶段实施应用模块,保证实施一部份,成功一部份。

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校园网的发展给高职学校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等带来了巨大变化,数字信息技术必将对高校的结构、运作、管理等产生深远影响。在蓬勃发展的高职院校中,数字校园的建设也必将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并正确地实施,从战略的角度把握数字校园建设,在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生存环境中,为高职院校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 篇9

1 对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1.1 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第二产业作支撑

对于我国而言, 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但我们必须同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第二产业, 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水平, 从而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 实现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 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力, 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着眼闽南区域, 打好基础

厦门的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以闽南地区为基本点, 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产业分工情况加以布局。

1.3 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个轮子

要实现发展目标, 厦门必须着眼本区域, 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 以1699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依托, 首先发展好基础性产业, 即先进制造业, 奠定良好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 进而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两者不可偏废, 实现双轮驱动, 以科技为先导, 以创新为主轴, 以产业集群为目标, 以形成厦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厦门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 是最贴近教育本源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其职业性要求, 即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 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自办技工院校, 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企业规模较小的, 按行业举办职业学校, 培养本行业所需各类技能人才, 这些学校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 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更为关键是, 那时候的职业教育职业性突出, 培养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产业需求。而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大量使用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充当一线操作工人, 企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依存降低了, 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弱化了。以厦门为例, 原先十几所的技工学校, 逐步萎缩到只剩一所, 而且教学缺少与企业、产业的对接, 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 要求职业教育真正突显其职业性。具体来说:一是, 要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必须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二是, 要建立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继续教育体系, 强化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三是, 要着力培养本地化的技能人才, 减少对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赖, 降低用工成本。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 厦门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不适应的,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总量供给不足。厦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持续十多年了, 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指技术工人需求大而供给不足。厦门目前有近三十所的各类中高职院校, 每年的毕业生也有几万人, 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加之厦门生活成本较高, 薪资待遇较低, 难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来厦就业, 总量供给矛盾更加突出。因此, 着眼于扩大厦门本地职教规模, 吸引更多外地生源来厦就读, 打造公平就业环境, 使外地户籍生源技能人才本地化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 结构不够合理。厦门三十多所的中高职学校中, 中职学校占70%, 而以培养高级工为目标的高职学校仅30%。因此, 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几千人, 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能人才以高级工以上层次为主, 大量的中级工只能配套低端产业,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 这已成为新的就业难题。另一方面, 在高职学校中, 真正工科类的院校只有一两所, 而制造业是对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 但供给却严重不足。

三是, 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没有处理好学生教育需求和产业、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制造业急需大量工科类技能人才, 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上大量投入, 师资要求也高, 这些都是高成本的教育投入。而从学生层面来看, 职业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往往不好, 多不愿选择学习难度大的工科类专业, 况且这些专业虽然薪资待遇好, 但工作环境并不好, 再加上干部和工人身份传统认知的影响, 导致愿意读的学生就更少。因此, 无论中职、高职, 民办的还是公办的, 更多地选择了投入少、学生喜欢的非工科类专业开办, 这就加剧了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第二, 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是行业、企业举办, 实现了校企的有效对接, 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 与岗位需求对接紧密, 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属独立办学, 缺少了与企业的天然对接。企业从人力资源成本考量, 奉行“拿来主义”, 也不够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中小规模的企业, 员工流动性大, 更是顾忌培养技能人才所增加的成本。所以, 实现校企之间的对接缺少动能, 更缺少体制上的安排, 也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需求的脱节,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严重淡化。

四是, 职业教育品牌不突出。目前,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区域是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中西部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利用当地充足的生源也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品牌, 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就读职业院校, 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而我省尽管制造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 但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却相当落后, 叫得响的职教品牌几乎没有, 所需技能人才主要靠从中西部引进。中职学校中, 工商旅校、轻化校办学很有特色, 但办学层次不高, 主要输出中级工, 难以满足需求。技工学校中, 技师学院工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但由于缺少学历的认证, 发展也严重受限。高职学校中, 医学院很突出, 品牌基础最好, 但专业太窄, 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3 发展厦门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明确职业教育定位, 加大财政投入

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被严重弱化, 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粗放型的发展可以忽视职业教育, 集约型的发展缺不了职业教育, 德国等西方制造业强国的经验已经证明, 一流的产品必须依靠一流的技工, 一流的技工必须依靠一流的职业教育, 中国制造需要中国职业教育。特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效益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加明显。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大都选择在本地就业, 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本地就业比例越来越低, 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 地方财政投入职业教育, 对地方产业发展更为划算。中国目前的企业形态呼唤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 中国中小企业众多, 企业生命期较短, 雇佣制的用工形式决定了企业不愿过多地投入职工教育培训, 那么, 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就应该加大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投入, 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表明, 通过政府加大投入, 带动企业和员工投入, 可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良性互动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 突出职业性特点, 协调产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

职业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为达成从事某一职业 (岗位) 的目标而实施的教育行为。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产业、企业 (落脚点是岗位) 的实际需求出发, 培养产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即职业性特点。另一方面,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兼顾学生成长的需求, 不能让他们只是简单地学会一门技术, 还要让他们学会基本原理, 提升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达成上述目标, 要特别突出两项工作:一是, 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形成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职业学校要主动对接产业、企业, 切实做到把课堂搬进车间、把车间搬进课堂, 把教师培养成师傅、把师傅培养成教师, 把学生培养成工人、让工人成为学生。二是, 要改革教育教学体制, 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现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模式, 不仅学生缺乏兴趣, 学习效果不佳, 还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学生毕业后企业还需花精力培训才能上岗, 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用人风险。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以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为导向, 分解典型工作任务,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手段, 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并据此形成本专业教学大纲, 拟定教学计划, 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 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学生岗位适应度高, 流动性小, 可塑性强, 实现校企共赢。

3.3 建立技能和学历两个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目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等系列, 而相对应的学历层次为中职 (中专) 、高职 (大专) 、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等系列。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技能、有学历”。这一培养目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 正常情况下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按规定修完应修的课程, 通过应通过的技能鉴定 (考试) , 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 毕业时也就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因此, 必须科学设计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 按照技能为本的精神, 科学制定跨入高一级技能平台的条件及办法, 形成完善的技能提升、学历提升通道, 促进技能人才发展。

对厦门职业教育而言, 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 要建设几所符合厦门市产业发展的高职 (高技) 院校, 为厦门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台湾今天的产业形态就是厦门明天的产业形态———中职学校 (高级中学) 毕业生90%以上都升入高一级学校主要是高职学校 (科技大学) 学习, 高职学校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业, 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因此, 高职学校才应该是与就业对接的基础平台, 而中职教育更多只能定义为职业教育的内部阶梯。但是, 目前我市高职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严重弱化, 不仅数量不足, 无以对接中职教育, 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缺乏技能教育的经验和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技能教育比中职教育还差, 因此发展厦门高职教育任重道远。于此笔者建议重点发展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医学院、厦门技师学院, 同时将工商旅校、轻化校建设成高职学校。

二是, 要建立以高职学校为核心的职教品牌。首先, 要打通中职学校到高职学校的成长通道, 合理划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任务, 设定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投报高职学校的资格和条件, 让绝大部分中职学生选择进入高职学习;其次, 发挥厦门职业教育的平台优势, 吸引周边中职学生、高中毕业生报考厦门高职院校, 提升其品牌效用;再有, 要进一步加大对厦门理工学院的建设, 按照应用型本科 (含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 院校的思路, 增强其应用型特点。最后, 要以区级政府为主, 做大做强区级中职学校。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建设, 形成技能型人才技能、学历的成长通道。

3.4 建立政府主导, 企业和员工共同参与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社会在进步, 知识在更新, 科技在创新, 技能也必须不断提升, 一项技能如果不学习、不提升, 至多能保持3-5年甚至更短。因此, 职业教育的另一方面就是在职员工的教育培训。目前厦门的职业院校由于经费体制的因素, 除技师学院外, 基本不承担社会培训, 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也不够重视。而员工个人, 迫于就业压力虽有提升技能的要求, 但由于缺乏符合其特点的技能培训计划, 加上培训时间不匹配、培训费用较高、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等因素, 参训积极性也不够高。所以, 我们借鉴新加坡员工教育培训模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一是, 加大财政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补贴力度, 将目前主要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补贴扩展到针对所有员工, 并提高补贴标准, 增加交通费、食宿费等补贴项目, 增强员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积极性;二是, 强化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支出监管力度, 通过地方立法, 强化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的主体责任;三是, 转变公办院校的经费拨补方式, 加大民办职业院校补助力度, 提高职业院校参与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的积极性;四是, 建立健全面向全市开放的、数量适当、运作规范有序的公共实训平台, 增强员工技能培训的基础能力;五是, 各职业院校要探索实行学分制、非全日制技能教学, 满足广大职工的技能提升 (进而同步提升学历) 的实际需求。

摘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拥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制胜关键。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厦门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定位、协调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做足功夫, 才能为厦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厦门职业教育,成才通道,职教品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福建出台产业转型升级15条[J].领导决策信息, 2015 (33) .

[2]王新民, 林文.中国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6.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管理 篇10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 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重视普通高中教育, 轻视职业技术教育, 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 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因此, 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子女考职业学校。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由于办学条件、教学设施不足, 学校缺乏吸引力, 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三是缺乏高素质的教师, 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毕业生就业难。

2 对加强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必须将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综合国力。同时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 坚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 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 有力地改善了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 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 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 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是也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 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重视普通高中教育, 轻视职业技术教育, 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 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因此, 不少家长都不愿意子女考职业学校。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由于办学条件、教学设施不足, 学校缺乏吸引力, 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三是缺乏高素质的教师, 不能教给学生真本事,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毕业生就业难。因此, 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健康发展职业教育,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2.1 加强宣传, 转变人才观念,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要加强宣传, 树立新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对所有的人来说, 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 勤奋学习, 努力工作, 刻苦钻研, 无论在哪一行, 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 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 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2.2 科学决策, 指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坚持把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科学决策。

职业教育任务繁重, 政府统筹、部门配合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为了促进全县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县委、县政府在教育投入、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职业学校,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定期听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汇报, 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出台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明确政策措施, 指导全县职业教育发展。

2.3 强化措施, 确保生源,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学生是学校的生命, 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 没有规模就没有发展。要通过强化措施, 狠抓招生,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1) 县级教育部门向各中学、职校印发了职业教育宣传计划和安排; (2) 充分利用彩页、展板、横幅、有线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形式, 宣传职业教育政策和毕业生就业致富典型, 扩大社会影响; (3) 搞好招生宣传、摸底, 开好“三会” (学生见面会、班主任会、学生家长会) 鼓励动员学生上职校, 学一技之长, 走富裕之路; (4) 安排职业学校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 给每个教师指定了相应的联系招生学校和招生指标, 进行全员招生, 要求包校教师紧密联系相关学校并进村入户上门动员学生。

2.4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技术学校要通过采取专业教师教学比武、选派教师赴外培训、组织课堂教学评定等级、结对帮扶等措施, 加强专业教师、青年教师等教学骨干培训, 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做好对新增教师的培训, 提高他们对学校招生工作的认识, 使他们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并积极投身于学校招生工作。培养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职业教育队伍, 这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基础, 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2.5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为了不断提高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学校要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需求, 健全完善三项制度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 打下牢固的基础。

2.6 改善办学条件, 保证职业教育发展

发展临夏县职业教育就必须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 尽快建设综合楼、实训楼;采取市场化方式, 动员社会力量, 修建学生公寓楼保证学生学习、实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购置教学设备, 确保专业课教学的实验实训需求。进一步加大硬件投入, 完善教学设备, 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课设置及试验实习方案, 加大实践课比例,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使在校学生学好专业技术, 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来临夏县职校学习。

2.7 抓好就业, 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通过加强与省内外有关院校、企业的联合办学, 拓宽学员就业门路。基本建立了东西部联合办学和订单培训模式, 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大部分送往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近几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达90%, 尤其是建筑施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8%。加大对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 妥善安置就业岗位, 成立专门的就业办公室, 派专人长期外出联系、负责就业事宜。利用“出口”带动“进口”, 以就业促进招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必须将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综合国力。同时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 坚持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 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

[4]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Z].

[5]薛二勇.论教育公平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 2010, 10 (8) :25-32.

[6]牛桂珍, 师德.立校之本[J].甘肃教育督导, 2010, 10 (1) :24.

[7]青岛市人民教育督导室.督政与督学并举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教育督导, 2010, 5 (1) :25.

上一篇:课程教学整合下一篇: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设计